CN117882367A - 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82367A
CN117882367A CN202180101693.1A CN202180101693A CN117882367A CN 117882367 A CN117882367 A CN 117882367A CN 202180101693 A CN202180101693 A CN 202180101693A CN 117882367 A CN117882367 A CN 1178823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swing
unit
display device
display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10169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权五官
安圣烈
李殷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78823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823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 H05K5/0234Feet; Stands; Pedestals, e.g. wheels for moving casing on flo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02Heads
    • F16M11/04Means for attachment of apparatus; Means allowing adjustment of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 F16M11/06Means for attachment of apparatus; Means allowing adjustment of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allowing pivoting
    • F16M11/08Means for attachment of apparatus; Means allowing adjustment of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allowing pivoting around a vertical axis, e.g. panoramic hea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02Heads
    • F16M11/04Means for attachment of apparatus; Means allowing adjustment of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 F16M11/06Means for attachment of apparatus; Means allowing adjustment of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allowing pivoting
    • F16M11/12Means for attachment of apparatus; Means allowing adjustment of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allowing pivoting in more than one direction
    • F16M11/125Means for attachment of apparatus; Means allowing adjustment of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allowing pivoting in more than one direction for tilting and rol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02Heads
    • F16M11/18Heads with mechanism for moving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20Undercarriages with or without wheels
    • F16M11/2007Undercarriages with or without wheels comprising means allowing pivoting adjustment
    • F16M11/2014Undercarriages with or without wheels comprising means allowing pivoting adjustment around a vertical axi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20Undercarriages with or without wheels
    • F16M11/24Undercarriages with or without wheels changeable in height or length of legs, also for transport only, e.g. by means of tubes screwed into each other
    • F16M11/26Undercarriages with or without wheels changeable in height or length of legs, also for transport only, e.g. by means of tubes screwed into each other by telescoping, with or without folding
    • F16M11/28Undercarriages for supports with one single telescoping pill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3/00Other supports for positioning apparatus or articles; Means for steadying hand-held apparatus or articles
    • F16M13/02Other supports for positioning apparatus or articles; Means for steadying hand-held apparatus or articles for supporting on, or attaching to, an object, e.g. tree, gate, window-frame, cycle
    • F16M13/022Other supports for positioning apparatus or articles; Means for steadying hand-held apparatus or articles for supporting on, or attaching to, an object, e.g. tree, gate, window-frame, cycle repositionabl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70Determining position or orientation of objects or camera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2200/00Details of stands or suppor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30Subject of image; Context of image processing
    • G06T2207/30196Human being; Person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显示设备,构成为具备:显示单元,其显示图像;安装架,其形成为能够结合于上述显示单元的背面;第一臂,其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连接于上述安装架;第二臂,其以上下配置的轴为中心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连接于上述第一臂的端部;第三臂,其以上下配置的轴为中心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连接于上述第二臂的端部;支柱,其设为上述第三臂能够在上述支柱升降;以及固定单元,其固定于固定对象物,并且在上表面,以上下配置的轴为中心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连接有上述支柱。由此,容易调节相对于利用者眼睛的上述显示单元的高度以及距离。

Description

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显示设备是为了实现视觉或立体的接收、存储和传递而显示信息的设备。
最近,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作为显示设备开发并使用着LCD(Liquid CrystalDisplay Device:液晶显示装置)、PDP(Plasma Diplay Panel:等离子显示板)、ELD(Electro Luninesent Display:电致发光显示器)、VFD(Vacuum Fluoesent Display:真空荧光显示器)等多种显示设备。
这些显示设备构成为具备显示图像的显示单元以及支承装置,该支承装置用于将上述显示单元支承在与书桌和/或者台面的上表面分开预设的高度。
但是,在这种现有的显示设备中,上述显示设备的支承装置支承上述显示单元的高度是固定的,所以存在难以调节画面高度的问题。
尤其是,鉴于与以可通信的方式连接于上述显示设备的多个电子装置的连接关系,固定设在书桌或者台面等设置对象的上表面,所以存在不容易调节利用者眼睛与画面之间的距离的问题。
并且,上述显示单元和上述支承装置大部分构成为被固定的状态,所以存在不容易调节相对于利用者视线的上述显示单元画面的斜角(视角)的问题。
并且,在这种现有的显示设备中,需要调节相对于利用者视线的上述显示单元画面的高度、距离以及斜角(视角)每一个,所以存在使用繁琐,使用时容易疲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技术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容易调节画面的高度以及距离的显示设备。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容易调节画面的高度、距离以及斜角的显示设备。
并且,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具备相对较高的5个自由度以上而容易调节画面的高度、距离以及斜角的显示设备。
并且,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减小调节画面的高度以及斜角所需的驱动力的显示设备。
并且,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根据利用者的姿势变化而能够自动调节画面的高度、距离以及斜角的显示设备。
课题解决手段
根据用于解决如上所述的课题的本发明的显示设备的特征在于,其构成为在显示单元的背面连接有能够实现上述显示单元的上下方向的摆动、高度调节以及距离调节的支承装置。
具体地,上述支承装置构成为具备:安装架,其能够结合于上述显示单元的背面;第一臂,其一端部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连接于上述安装架;第二臂,其一端部按照能够以上下配置的轴为中心相对旋转的方式连接于上述第一臂的另一端部;第三臂,其一端部按照能够以上下配置的轴为中心相对旋转的方式连接于上述第二臂的另一端部;固定单元,其固定于固定对象物;以及支柱,其以上下配置的轴为中心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连接于上述固定单元,并且构成为能够使上述第三臂进行升降。
由此,能够分别容易进行上述显示单元的画面相对于利用者眼睛的高度的调节、距离的调节以及上下方向的斜角的调节。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构成为具备:显示单元,其显示图像;安装架,其形成为能够结合于上述显示单元的背面;第一臂,其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连接于上述安装架;第二臂,其按照能够以上下配置的轴为中心相对旋转的方式连接于上述第一臂的端部;第三臂,其按照能够以上下配置的轴为中心相对旋转的方式连接于上述第二臂的端部;支柱,其设为能够使上述第三臂进行升降;以及固定单元,其固定于固定对象物,并且在上表面按照能够以上下配置的轴为中心相对旋转的方式连接有上述支柱。
由此,上述显示单元具有相对高的自由度(5个自由度以上),所以相对于利用者的眼睛分别可以调节上述显示单元画面的高度、距离、斜角,能够容易确保恰当的视角。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支柱可以构成为具备:下部支柱,其连接于上述固定单元;以及上部支柱,其相对于上述下部支柱能够升降。
其中,上述第三臂可以设在上述上部支柱。
由此,上述第三臂可以与上述上部支柱联动而进行升降。
上述第三臂可以在水平方向突出结合于上述上部支柱的上端。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支柱可以设有在上述上部支柱下降时被压缩并积蓄弹力的弹性部件。
由此,在上述上部支柱上升时,由于上述弹性部件积蓄的弹力,能够减少与其对应的量的上述上部支柱上升所需的驱动力。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弹性部件可以由与上述上部支柱的升降联动而伸缩的气弹簧构成。
上述气弹簧在上述上部支柱下降时被压缩而积蓄弹力,而在上述上部支柱上升时因上述气弹簧积蓄的弹力,容易实现上述上部支柱的上升。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支柱设有用于调节上述第三臂的高度的高度调节部。
由此,能够调节连接于上述第三臂的上述显示单元的高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高度调节部可以构成为具备:齿条齿形部,其设在上述下部支柱;小齿轮,其设在上述上部支柱,并且与上述齿条齿形部啮合;以及小齿轮驱动马达,其驱动上述小齿轮。
由此,通过上述小齿轮的正反旋转,上述上部支柱能够相对于上述下部支柱上升以及下降。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上述上部支柱的内部、上述齿条齿形部的两侧可以分别设有上述气弹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上述上部支柱的内部设有旋转驱动上述小齿轮的驱动马达。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上述驱动马达与上述小齿轮之间可以设有将上述驱动马达的旋转力选择性地传递给上述小齿轮的离合器。
通过上述离合器,在上述驱动马达与上述小齿轮的动力传递被断开的状态下,上述上部支柱可以通过手动相对于上述下部支柱进行上升以及下降。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驱动马达与设在上述上部支柱的小齿轮分开设在上述第三臂。
上述驱动马达和上述小齿轮可以通过动力传递部传递动力。
上述动力传递部可以构成为具备例如传送带以及滑轮。
上述滑轮可以具备结合于上述驱动马达的驱动滑轮以及结合于上述小齿轮的被动滑轮。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高度调节部可以构成为具备:导螺杆,其设在上述上部支柱;螺母部件,其设在上述下部支柱,并且螺合于上述导螺杆;以及导螺杆驱动马达,其旋转驱动上述导螺杆。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导螺杆驱动马达可以设在上述上部支柱。
上述驱动马达可以以上下方向配置,可以连接成上述导螺杆能够向上述驱动马达的旋转轴传递动力。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上述驱动马达与上述导螺杆之间可以设有将上述驱动马达的旋转力选择性地传递给上述导螺杆的离合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沿上述第三臂的突出方向,在上述导螺杆的一侧可以设有上述气弹簧。
由此,由上述气弹簧补偿作用于上述第三臂以及上述上部支柱的负荷的一部分,从而能够显著减少用于使上述第三臂上升的上述导螺杆的旋转所需的驱动力。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三臂具备以能够升降的方式配置于上述支柱的内部的滑动器,在上述支柱的内部具备以能够升降的方式支承上述滑动器支承的滑动支承部。
上述支柱具备与上述第三臂的升降轨迹对应地切开的切开部。
上述第三臂可以收容于上述切开部内部而以与上述滑动器连接的状态上下移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滑动器可以设有多个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滑动支承部具备分别与上述多个辊滚动接触而进行相对移动的多个轨道。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关于上述多个辊,在上述滑动器的接近上述切开部的端部(前方端部)配置有多个,在上述滑动器的远离上述切开部的端部(后方端部)配置有一个。
更加具体地,关于上述多个辊,在上述滑动器的接近上述切开部的端部(前方端部)配置两个前方辊,在上述滑动器的远离上述切开部的端部(后方端部)配置一个后方辊。
关于上述多个辊,从上侧俯视时,在连接有上述第三臂的连接部的两侧配置有两个前方辊,在连接有上述第三臂的连接部的延长线上配置有上述一个后方辊。
上述滑动器的前方端部的两个前方辊和上述滑动器的后方端部的一个后方辊分别配置在与三角形形状的顶点对应的位置。
由此,能够稳定地支承上述滑动器,能够抑制上述滑动器出现横向余隙。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滑动器的前方端部的两个辊的外表面具有圆筒形状,设在上述滑动器的后方端部的一个辊构成为具备从外表面向内侧凹陷的槽部。
对应地,关于上述多个轨道,分别与上述两个辊接触的轨道构成为平整面,与上述一个辊接触的轨道具备对应于上述槽部的形状的突出部。
其中,上述槽部以及突出部可以构成为分别具有三角形截面或者半圆形截面。
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上述滑动器发生横向余隙。
上述槽部具备相对于轴方向倾斜的两个斜面,从而具有“V”形截面。
上述突出部具有朝外侧突出的“V”形截面,以便分别与上述槽部的两个斜面面接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上述滑动器设有在上述滑动器下降时积蓄弹力的弹性部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设在上述滑动器的弹性部件可以由气弹簧构成。
由此,在上述滑动器下降时,上述气弹簧积蓄弹力,在上述滑动器上升时,由于上述气弹簧的弹力,能够减少对应量的上述滑动器上升所需的驱动力。
上述气弹簧可以设在上述后方辊的前方。
上述气弹簧可以设在上述两个前方辊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上述支柱设有调节上述第三臂的高度的高度调节部。
由此,能够容易调节上述显示单元的高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高度调节部具备:齿条齿形部,其沿上下方向配置在上述支柱的内部;以及小齿轮,其设在上述滑动器,并且与上述齿条齿形部咬合。
上述小齿轮可以通过驱动马达旋转驱动。
上述驱动马达可以设在上述滑动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具备:摆动轴,其水平配置在上述第一臂的端部;以及摆动部件,其以上述摆动轴为中心在上下方向可摆动的方式连接,并且连接于上述安装架。
由此,连接于上述安装架的上述显示单元能够以上述摆动轴为中心而上下旋转。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容易调节并确保上述显示单元画面相对于利用者眼睛的视角。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具备:摆动驱动部,其使上述显示单元以上述摆动轴为中心摆动。
由此,能够更加容易确保上述显示单元的视角。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摆动驱动部构成为具备:驱动齿轮,其设在上述第一臂以及上述摆动部件中的某一个;从动齿轮,其设在上述第一臂以及上述摆动部件中的另一个,并且与上述驱动齿轮啮合;以及摆动驱动马达,其旋转驱动上述驱动齿轮。
由此,能够更加容易确保上述显示单元的视角。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摆动驱动部构成为还可以具备:弹性部件,在上述摆动部件下降时,被压缩而积蓄弹力。
由此,能够减少上述显示单元向上转动所需的驱动力。
根据这种结构,上述弹性部件在上述显示单元向下转动时被压缩而积蓄弹力,在上述显示单元向上转动时,通过积蓄的弹力,容易实现上述显示单元的向上转动,所以能够显著降低上述摆动驱动马达的功耗。
并且,鉴于上述弹性部件的弹力以及上述显示单元的重量,可以减小上述摆动驱动马达的额定容量。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摆动部件以及上述安装架可以通过以能够相对旋转(回转)的方式连接的枢轴连接。
上述枢轴可以与上述第一臂并排配置。
上述枢轴可以沿前后方向水平配置。
由此,上述显示单元可以以上述枢轴为中心上下旋转。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上述安装架以及上述摆动部件的彼此接触区域可以设有用于限制上述安装架以及上述摆动部件的相对旋转范围的限位器。
上述限位器可以构成为具备:限位器突起,其从上述安装架以及上述摆动部件的彼此接触面中的某一个突出;以及限位器突起收容部,其与上述限位器突起的转动轨迹对应地形成而收容上述限位器突起。
其中,上述限位器突起收容部可以构成为具备预设的角度(范围)。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限位器突起收容部可以构成为沿上述突起的转动轨迹具有90度的角度。
更加具体地,上述显示单元可以形成为具备水平配置的两个长边部以及垂直配置的两个短边部的长方形形状。
上述限位器突起收容部可以构成为上述显示单元(上述安装架)能够以上述枢轴为中心按照垂直配置上述两个长边部且水平配置上述两个短边部的方式旋转。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上述安装架的一侧设有与上述显示单元电连接的连接器。
由此,在上述显示单元的背面连接上述安装架时,上述连接器能够与上述显示单元的连接器相连。
由此,上述显示单元可以以可进行电力供给以及通信的方式与其它电子装置有线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上述显示单元的背面可以形成有向内侧凹陷的凹陷部,上述安装架以阻挡上述凹陷部的开口的方式结合。
在上述安装架贯通形成有以能够相对运动的方式收容上述第一臂的收容孔。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臂构成为具备:第一臂主体;以及第二臂连接部,其与上述第二臂连接的方式形成在上述第一臂主体的端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上述第一臂主体设有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一臂主体回转的枢轴。
由此,上述显示单元可以以上述第一臂(第一臂主体)为中心沿板面方向回转。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臂主体以及上述枢轴可以构成为在水平配置上述显示单元的长边部的第一位置与垂直配置上述显示单元的长边部的第二位置之间旋转。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臂主体的一端部(前方端部)收容于上述安装架的收容孔,在上述第一臂主体的另一端部(前方端部)水平配置有摆动轴。
在上述第一臂主体的前方端部设有支承上述摆动轴的摆动轴支承部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摆动轴支承部件具备一侧(前方区域)具有开口的形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上述摆动轴以及上述摆动轴支承部件之间可以设有在上述显示单元向下转动时被压缩而积蓄弹力的弹性部件。
由此,在上述显示单元向上转动时,通过上述弹性部件的积蓄的弹力,能够容易实现上述显示单元的向上转动。
并且,能够减少上述显示单元向上转动所需的驱动力。
在上述摆动轴结合有相对于上述第一臂能够以上述摆动轴为中心上下摆动的摆动部件。
在上述摆动部件的内部形成收容空间,在上述收容空间的内部收容结合有上述摆动轴支承部件。
在上述摆动部件形成为一侧(后方区域)形成有开口的桶状。
上述摆动部件结合于安装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上述摆动部件的后方开口结合于上述安装架的前表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上述摆动部件的外侧结合有一侧(后方)形成有开口的摆动壳。
上述摆动壳构成为上述摆动部件能够收容于内部。
上述摆动壳插入到上述显示单元的凹陷部的内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上述摆动壳的内部设有连接器。
上述连接器与设在上述显示单元的凹陷部的连接器相连。
由此,在上述摆动壳插入结合于上述凹陷部时,上述显示单元能够与连接于上述摆动壳的其它电子装置电连接。
上述摆动壳与上述凹陷部的形状对应地形成,可以形成为一侧形成有开口的正六面体形状。
在上述摆动壳的开口可以结合述安装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摆动轴可以以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一臂(第一臂主体)旋转的方式构成。
由此,结合于上述摆动轴的上述摆动部件、上述摆动壳、上述安装架以及上述显示单元能够以上述第一臂(第一臂主体)为中心在板面方向上旋转。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上述摆动部件以及上述第一臂设有使上述摆动部件以上述摆动轴为中心上下摆动的摆动驱动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摆动驱动部构成为具备:驱动齿轮,其形成于上述摆动部件以及上述第一臂中的某一个;从动齿轮,其设在上述摆动部件以及上述第一臂中的另一个,并且与上述驱动齿轮啮合;以及摆动驱动马达,其旋转驱动上述驱动齿轮。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驱动齿轮可以设在上述摆动部件,上述从动齿轮设在上述第一臂。
上述驱动齿轮可以设在固定于上述摆动部件的摆动驱动马达的旋转轴,上述从动齿轮设在连接于上述第一臂的上述摆动轴。
其中,上述从动齿轮与上述驱动齿轮的移动轨迹对应地以圆弧形状形成齿形部,并且固定结合于上述摆动轴。
根据这种结构,上述驱动齿轮在与上述从动齿轮啮合而旋转时,沿上述从动齿轮的圆弧方向移动,由此上述摆动部件以上述摆动轴为中心在上下方向摆动(转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臂以及上述第二臂构成为在上下重叠而结合。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上述第一臂以及上述第二臂的彼此重叠区域设有第一转动轴。
由此,上述第一臂可以相对于上述第二臂以上述第一转动轴为中心转动(旋转)。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上述第一臂以及上述第二臂的结合区域设有使上述第一臂相对于上述第二臂转动(旋转)的第一转动驱动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转动驱动部构成为具备:第一转动轴,其能够以相对于上述第一臂进行运动的方式结合于上述第二臂;固定齿轮,其沿圆周方向形成于上述第一臂的端部;驱动齿轮,其与上述固定齿轮啮合,并且能够相对移动;以及第一转动驱动马达,其旋转驱动上述驱动齿轮。
由此,连接于上述第一臂的上述显示单元可以以上述第一转动轴为中心左右旋转。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转动驱动马达可以设在上述第二臂。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臂的第二臂连接部形成为大致圆盘形状。
在上述第二臂连接部的中央贯通形成有以能够相对运动的方式收容上述第一转动轴的第一转动轴孔。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上述第二臂的一端部(前方端部)具备以能够相对运动的方式收容上述第一臂的第一臂收容部。
上述第一臂收容部形成为开放一侧(前方侧)。
上述第二臂具备与上述第一臂的上述第二臂连接部的上侧接触的上部支承部以及与上述第二臂连接部的下侧接触的下部支承部。
上述第一臂收容部形成在上述上部支承部以及上述下部支承部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转动轴构成为具备:轴主体;头部,其从上述轴主体的一端部向外侧扩张;以及螺丝部,其形成于上述轴主体的另一端部。
在上述第二臂的上部支承部形成有收容上述第一转动轴的头部的头部收容部,在上述下部支承部设有与上述第一转动轴的螺丝部螺合的螺母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固定齿轮形成为在上述第一臂的第二臂连接部的上表面沿圆周方向具有预设的角度(内角)。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固定齿轮的两端部之间的内角可以形成为180度以下。
由此,上述第一臂可以以上述第一转动轴为中心相对于上述第二臂相对旋转180度以下。
上述固定齿轮可以形成为相对于上述第一转动轴的轴方向倾斜。
上述驱动齿轮可以连接于上述第一转动驱动马达的旋转轴。
上述第一转动驱动马达的旋转轴可以配置为垂直于上述第一转动轴。
上述驱动齿轮可以形成为相对于上述第一转动驱动马达的旋转轴倾斜。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固定齿轮可以形成为相对于上述第一转动轴呈45度,上述驱动齿轮形成为相对于上述第一转动驱动马达的旋转轴呈45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上述第一臂以及上述第二臂的彼此接触区域设有限制上述第一臂以及上述第二臂的相对旋转范围的限位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限位器在上述第一臂以及上述第二臂的彼此接触面中的某一个具备朝轴方向突出的突起,在上述第一臂以及上述第二臂的彼此接触面中的另一个具备收容上述突起的端部并且与上述突起的相对转动轨迹对应地形成的突起收容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突起形成于上述第二臂,上述突起收容部形成于上述第一臂。
上述突起形成为从上述第二臂的上部支承部朝上述第一臂收容部突出。
上述突起收容部在上述第一臂凹陷形成,以便能够收容上述突起。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突起收容部形成为配置在两端部的上述突起之间的内角在180度以下。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突起收容部设在上述固定齿轮的上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突起收容部构成为具有比上述固定齿轮的旋转半径小的旋转半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上述第二臂以及上述第三臂的结合区域设有第二转动轴。
上述第二臂以及第三臂上下重叠而配置,上述第二转动轴配置在上述重叠区域。
由此,上述第二臂以及第三臂能够以上述第二转动轴为中心相对旋转。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上述第二臂以及上述第三臂的结合区域设有使上述第二臂相对旋转的第二转动驱动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二转动驱动部构成为具备:第二转动轴,其一端部设在上述第三臂的内部,另一端部设在上述第二臂的内部;固定齿轮,其相对于轴方向倾斜形成在上述第二转动轴的一端部;驱动齿轮,其与上述固定齿轮啮合而相对移动;以及第二转动驱动马达,其旋转驱动上述驱动齿轮。
由此,更加容易实现上述第二臂的旋转。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二转动轴的下端可以插入到上述第三臂的内部。
上述第二转动轴可以通过上述第三臂固定支承。
上述第二转动轴的上端可以朝上述第三臂的上侧突出。
上述第二转动轴的上端以插入到上述第二臂的内部而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结合。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上述第二转动轴沿圆周方向可以设有固定齿轮。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固定齿轮的齿形部可以形成为相对于上述第二转动轴的轴方向朝外侧向下倾斜。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上述固定齿轮啮合有驱动齿轮,从而能够相对旋转。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二转动驱动马达可以设在上述第二臂的内部。
上述第二转动驱动马达可以以水平配置旋转轴的方式设在上述第二臂。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驱动齿轮可以结合于上述第二转动驱动马达的旋转轴。
上述驱动齿轮的齿形部可以形成为相对于上述第二转动驱动马达的旋转轴倾斜。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二臂以及第三臂可以在内部收容线缆。
由此,抑制上述线缆向外露出,能够提高外观品味。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二转动轴可以形成有沿轴方向贯通的贯通部。
上述线缆可以经由上述第二转动轴的内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上述第二臂以及上述第二转动轴的结合区域设有抑制上述第二臂意外地从上述第二转动轴分离的防脱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防脱部形成为具备:防脱突起,其从上述第二臂以及上述第二转动轴的彼此接触面中的某一个向另一个突出;以及防脱突起收容部,其在上述第二臂以及上述第二转动轴的彼此接触面中的另一个形成为能够收容上述防脱突起。
上述防脱突起可以形成在上述第二臂,上述防脱突起收容部形成在上述第二转动轴。
上述防脱突起收容部形成为与上述防脱突起的相对转动轨迹对应。
上述防脱突起收容部构成为两端部之间的内角构成预设的角度(范围)。
由此,能够控制上述第二臂的旋转范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固定单元构成为能够装卸于上述固定对象物。
由此,能够显著减少上述固定单元的大小以及重量。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固定单元可以构成为具备:上部固定部件,其置于上述固定对象物的上表面;下部固定部件,其配置在上述固定对象物的底面,并且接近以及脱离上述上部固定部件;加压部件,其以能够升降的方式结合于上述下部固定部件的上表面;以及操作把手,其贯通螺合于上述下部固定部件,一端部连接于上述加压部件。
由此,能够明显减小置于上述固定对象物上表面的上部固定部件的大小。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减小上述上部固定部件的大小,从而能够明显减少上述上部固定部件在上述固定对象物的上表面中占有的面积,能够进一步增加上述固定对象物(例如,书桌或者台面)上表面的利用性。
由此,能够容易实现相对于上述固定对象物的上述固定单元的结合以及分离。
其中,上述上部固定部件具备:引导件,其向下延伸,从而引导上述下部固定部件。
在上述下部固定部件设有引导件收容部,上述引导件以能够相对运动的方式收容于上述引导件收容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上述引导件设有沿上下方向交替形成有凸部以及凹部的凹凸部,在上述下部固定部件设有与上述凹凸部咬合的咬合突起。
由此,在上述咬合突起被插入上述凹部时,上述下部固定部件可以暂时固定于相应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下部固定部件的引导件收容部具备比上述引导件的厚度大的宽度,从而构成为能够实现余隙,上述下部固定部件具备施加弹力以使上述咬合突起插入到上述凹部的弹性部件。
其中,上述弹性部件由板簧构成。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支柱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结合于上述上部固定部件的上表面。
由此,上述显示单元的操作(距离调节)变得更加容易。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上述支柱以及上述固定单元的彼此结合区域设有使上述支柱(第三臂)相对于上述固定单元相对旋转的第三转动驱动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三转动驱动部构成为具备:第三转动轴,其沿上下方向配置在上述支柱以及上述上部固定部件的彼此接触区域;固定齿轮,其以上述第三转动轴为中心沿圆周方向形成于上述上部固定部件;驱动齿轮,其与上述固定齿轮啮合,从而相对移动;以及第三转动驱动马达,其旋转驱动上述驱动齿轮。
由此,能够利用上述第三转动驱动马达的驱动力使上述支柱相对于上述固定单元进行旋转。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上述第三转动轴以及上述固定单元(上部固定部件)的彼此接触区域设有限制上述支柱的旋转的限位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限位器构成为具备:限位器突起,其从上述转动轴以及上述上部固定部件的彼此接触面中的某一个突出;以及限位器突起收容部,其收容上述限位器突起,与上述限位器突起的转动轨迹对应地形成。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限位器突起收容部的两端部的内角形成为预设的角度。
其中,上述预设的角度可以形成为120度至180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限位器突起可以形成在上述上部固定部件,上述限位器突起收容部形成在上述第三转动轴的防脱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三转动驱动马达可以设在上述支柱。
上述第三转动驱动马达以使旋转轴沿上下方向的配置的方式设在上述支柱。
上述支柱的下部设有收容上述第三转动驱动马达的第三转动驱动马达收容部。
上述固定齿轮构成为具备:齿形部,其向下倾斜形成于上述上部固定部件。
上述驱动齿轮构成为具备:齿形部,其相对于上述第三转动驱动马达的旋转轴倾斜形成。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显示设备构成为具备:控制部,其具备控制程序,从而控制上述显示单元的位置。
上述控制部上可进行通信的方式连接有输入操作信号的信号输入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控制部构成为能够调节根据上述显示单元(画面)的上下方向的斜角。
上述控制部上可控制的方式连接有上述摆动驱动部。
由此,能够以上述显示单元的上述摆动轴为中心调节画面的斜角。
上述控制部构成为能够调节上述显示单元的高度。
上述控制部上可控制的方式连接有上述高度调节部。
由此,上述显示单元沿上述支柱的上下方向移动,从而能够调节高度。
上述控制部构成为能够调节述显示单元相对于上述支柱的距离。
上述控制部上可控制的方式连接有用于调节相对于上述支柱的上述显示单元的距离的距离调节部。
上述距离调节部构成为包括:第一转动驱动部,其使上述第一臂相对于上述第二臂进行相对旋转;以及第二转动驱动部,其使上述第二臂相对于上述第三臂进行相对旋转。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距离调节部还可以包括:第三转动驱动部,其驱动上述支柱使其相对于上述固定单元进行旋转。
由此,能够更加有效地调节上述显示单元的画面与利用者的眼睛之间的距离。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显示单元设有能够拍摄利用者的姿势的摄像头,上述摄像头以与上述控制可进行通信的方式连接,
上述控制部构成为分别识别通过上述摄像头拍摄的上述利用者的基本姿势以及姿势变化,分别控制上述摆动驱动部、上述高度调节部、上述第一转动驱动部、上述第二转动驱动部以及上述第三转动驱动部,以便能够调节上述利用者的视角。
由此,能够控制上述显示单元的位置,以使利用者的眼睛和上述显示单元的画面确保恰当的视角。
上述控制部识别使用显示设备的利用者的姿势,从而能够判断上述利用者的姿势是相当于正确姿势的第一模式或者还是不是上述正确姿势的第二模式。在上述利用者的姿势为上述第一模式并且经过了一定的时间时,上述控制部可以判断通过摄像头拍摄的上述利用者的姿势是否变化以及变化的姿势是否适合。在判断为上述变化的姿势不适合时,上述控制部进行控制,以使上述显示单元在上下方向倾侧,上述第一臂在上下方向摆动。在判断为上述变化的姿势适合时,上述控制部进行控制,以固定监视器设定位置。在上述监视器设定位置得到固定之后经过了一定的时间时,上述控制部通过控制以便自动调节上述监视器的高度以及上下摆动或者左右摆动角度。
发明效果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通过具备能够结合于显示单元的背面的安装架、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连接于上述安装架的第一臂、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连接于上述第一臂的端部的第二臂、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连接于上述第二臂的端部的第三臂、上述第三臂升降的支柱以及固定于固定对象物且上表面上以可旋转的方式结合有上述支柱的固定单元,从而能够容易实现显示单元的斜角的调节、高度的调节以及距离的调节。
并且,上述支柱具备在上下可伸缩的下部支柱以及上部支柱,从而在上述显示单元下降时,上述上部支柱下降,从而能够抑制与周边发生干扰。
并且,通过具备在上述上部支柱下降时被压缩而积蓄弹力的弹性部件,从而在上述显示单元上升时,通过上述弹性部件的被压缩的弹力,能够降低上述显示单元上升所需的驱动力。
并且,上述下部支柱设有齿条齿形部,上述上部支柱设有小齿轮,从而能够容易调节相对于上述下部支柱的上述上部支柱(第三臂)的高度。
并且,上述上部支柱设有导螺杆,上述下部支柱设有螺母部件,从而能够容易调节相对于上述下部支柱的上述上部支柱(第三臂)的高度。
并且,上述导螺杆设有导螺杆驱动马达,从而上述导螺杆能够通过电动力进行旋转。
并且,上述第三臂在上述支柱的内部设有升降的滑动器,上述支柱的内部设有滑动支承部,从而能够调节相对于上述支柱的上述第三臂的高度。
并且,上述滑动器具备多个辊,上述滑动支承部具备多个轨道,从而能够顺利地实现上述滑动器的升降。
并且,上述多个辊中,在接近上述滑动器的上述切开部的端部设有多个前方辊,在远离上述滑动器的上述切开部的端部设有一个后方辊,从而能够抑制上述滑动器朝上述第三臂侧倾斜。
并且,上述后方辊具备朝内侧凹陷的槽部,上述滑动支承部具备以对应于上述槽部的方式突出的突出部,从而能够抑制上述滑动器出现横向余隙。
并且,通过具备在上述第一臂的端部水平配置的摆动轴以及以上述摆动轴为中心能够上下摆动的摆动部件,从而能够调节上述显示单元的画面的斜角。
并且,通过具备摆动驱动部,其中该摆动驱动部具备设在上述第一臂以及上述摆动部件中的任意一个的驱动齿轮、旋转驱动上述驱动齿轮的摆动驱动马达以及与上述驱动齿轮咬合的从动齿轮,从而通过电动力容易实现上述显示单元的上下方向的摆动。
并且,在上述第一臂以及第二臂的结合区域具备第一转动轴、形成在上述第一臂的端部的固定齿轮、结合于上述固定齿轮并进行相对移动的驱动齿轮以及旋转驱动上述驱动齿轮的第一转动驱动马达,从而上述第一臂通过电动力相对于上述第二臂可以进行相对旋转。
并且,在上述第一臂以及第二臂的结合区域具备突起以及收容上述突起并且与上述突起的转动轨迹对应形成的突起收容部,从而能够限制上述第一臂以及第二臂的相对转动范围。
并且,在上述第二臂以及上述第三臂的结合区域具备第二转动轴、形成于上述第二转动轴的端部的固定齿轮、与上述固定齿轮咬合并进行相对移动的驱动齿轮以及旋转驱动上述驱动齿轮的第二转动驱动马达,从而上述第二臂通过电动力相对于上述第三臂可以进行相对旋转。
并且,上述固定单元具备置于上述固定对象物上表面的上部固定部件、配置于上述固定对象物底面的下部固定部件、能够升降防止结合于上述下部固定部件上表面的加压部件以及贯通上述下部固定部件螺合并且连接于上述加压部件的操作把手,从而能够显著减小配置于上述固定对象物上表面的上部固定部件的大小。
并且,上述支柱以及上述上部固定部件的彼此结合区域设有沿圆周方向形成于上述上部固定部件的固定齿轮、结合于上述固定齿轮从而相对移动的驱动齿轮以及旋转驱动上述驱动齿轮的第三转动驱动马达,从而上述支柱通过电动力能够相对于上述固定单元进行相对旋转。
并且,通过具备使上述显示单元相对于上述第一臂摆动的摆动驱动部、调节相对于上述支柱的上述第三臂高度的高度调节部、输入操作信号的信号输入部以及基于输入的信号分别控制上述摆动驱动部以及上述高度调节部的控制部,从而能够容易调节上述显示单元的高度以及斜角。
并且,通过具备使上述第一臂相对于上述第二臂相对旋转的第一转动驱动部、使上述第二臂相对于上述第三臂相对旋转的第二转动驱动部以及使上述支柱(第三臂)相对于上述固定单元相对旋转的第三转动驱动部,从而通过电动力能够容易调节上述显示单元与利用者之间的距离。
并且,具备拍摄利用者姿势的摄像头,上述控制部分别识别由上述摄像头拍摄的利用者的基本姿势以及姿势变化,分别控制上述摆动驱动部、上述高度调节部、上述第一转动驱动部、第二转动驱动部以及第三转动驱动部,以便能够调节利用者的视角,从而与利用者的姿势变化对应地,通过自动(程序)操作能够适当地调节上述显示单元的视角。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显示设备的背面立体图。
图3是图1的第一臂以及显示单元的结合区域截面图。
图4是图3的外部立体图。
图5是图3的驱动齿轮以及从动齿轮示意图。
图6是图1的第一臂以及第二臂的结合区域截面图。
图7是图6的第一臂的局部立体图。
图8是图1的第二臂以及第三臂的结合区域截面图。
图9是示出图8的第二臂内部的截面图。
图10是示出图1的支柱内部的截面图。
图11是图10的上部支柱截面图。
图12是图10的下部支柱截面图。
图13是简要说明图11的离合器结构的图。
图14是图10的高度调节部的变形例。
图1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高度调节部示意图。
图16是图15的驱动马达的上端部的俯视图。
图17是图15的上部支柱以及下部支柱的结合区域截面图。
图18是图15的下部支柱截面图。
图19a是图15的高度调节部的变形例。
图19b是图15的高度调节部的变形例。
图19c是图19b的凹部截面图。
图19d是图15的高度调节部的变形例。
图19e是图19d的凹部截面图。
图20是图1的固定单元截面图。
图21是图20的上部固定部件的底面的立体图。
图22是图20的第三转动轴以及防脱部的立体图。
图23是图1的第三转动驱动部的截面图,
图24是图23的上部固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25是图24的固定单元的变形例。
图26是图20的固定单元的变形例。
图27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背面立体图。
图28是图27的安装架区域的结合之前的立体图。
图29是图28的内部示意图。
图30是图27的摆动驱动部的驱动齿轮以及从动齿轮示意图。
图31是图27的支柱内部示意图。
图32是图31的辊设置区域的俯视图。
图33是图32的驱动马达区域的截面图。
图34a是图1的显示设备的控制框图。
图34b是示出控制图1的显示设备的驱动的驱动控制系统的构成的框图。
图34c是根据本说明书的实施例的与多个控制板连接的驱动控制部的构成图。
图35a是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驱动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35b是示出使用显示设备的利用者的多种姿势的概念图。
图36是用于说明图1的显示单元的前方移动的俯视图。
图37a是用于说明图36的中间移动的俯视图。
图37b是用于说明图36的显示单元的后方移动的图。
图38是图2的显示单元在上下方向回转的状态示意图。
图39是用于说明图2的显示单元的上下摆动以及高度调节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例。在本说明书中,即使在不同的实施例中示出,对于相同或类似的构成标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并且以第一次的说明代替其说明。在上下文中没有明确记载不同含义的情况下,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单数的表达包括多数。并且在说明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例时,当判断为对于相关的公知技术的具体说明有可能混淆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例的宗旨的情况下,省略其详细说明。并且,附图只是为了容易理解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例而示出的,不应该解释为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思想限定于这些附图。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侧视图,图2是图1的显示设备的背面立体图。如图1以及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具备显示单元100a、安装架140a、第一臂160a、第二臂190、第三臂220、支柱270a以及固定单元310a。
上述显示单元100a构成为前表面设有显示图像的画面。
上述显示单元100a构成为具备例如形成上述画面的显示面板1001以及包裹并支承上述显示面板1001的外罩1002。
本实施例的显示设备构成为具备上述显示单元100a以及结合于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背面并且进行支承以便能够调节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斜角、高度以及距离的支承装置130a。
上述支承装置130a构成为具备安装架140a、第一臂160a、第二臂190、第三臂220、支柱270a以及固定单元310a。
在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背面以能够相对运动的方式结合有上述安装架140a、第一臂160a、第二臂190、第三臂220、支柱270a以及固定单元310a。
由此,上述显示单元100a具有相对高的自由度(自由度5个以上),所以相对于利用者眼睛可以分别调节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画面的高度、前后方向的距离、上下斜角,从而能够容易确保恰当的视角。
上述安装架140a固定结合于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背面,上述第一臂160a的前方端部按照能够以水平配置的轴(摆动轴1603)为中心而上下方向摆动的方式结合于上述安装架140a。
在上述第一臂160a的后方端部按照能够以上下配置的轴(第一转动轴210)为中心而相对旋转的方式结合有上述第二臂190的前方端部。
在上述第二臂190的后方端部上按照能够以上下配置的轴(第二转动轴230)为中心而相对旋转的方式结合有上述第三臂220的前方端部。
上述第三臂220的后方端部以能够升降的方式结合于上述支柱270a。
上述支柱270a按照能够以上下配置的轴(第三转动轴330)为中心而相对旋转的方式结合于上述固定单元310a。
上述固定单元310a固定于固定对象物101(例如书桌、台面等的上板)。
上述固定单元310a可以结合于上述固定对象物101的边缘。
在本实施例中,以上述固定对象物101形成为例如长方形的板状,上述固定单元310a结合在上述固定对象物101的后方边部的中央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上述显示单元100a形成为例如具备两个长边部1003以及两个短边部1004的正六面体形状。
一般情况下,上述显示单元100a配置为在左右方向延长的长度。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两个长边部1003以水平方向配置,上述两个短边部1004以垂直方向配置。
当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画面朝向前方时,上述长边部1003配置在左右方向,上述短边部1004配置在上下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当配置为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画面朝向前方时,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厚度方向可以被称为前后方向。
本实施例的上述显示单元100a可以构成为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之间可以旋转(摆动),其中,在第一位置,以结合于背面的上述第一臂160a为中心,上述两个长边部1003水平配置,在第二位置,上述两个长边部1003垂直配置(参照图38)。
在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前表面设有可以拍摄利用者的摄像头105。上述摄像头105可以配置在例如上述显示单元100ad画面的上侧边缘(长边部1003)的中央区域。
在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背面形成有凹陷部107,在上述凹陷部107设有凹陷部外罩110,以便阻挡上述凹陷部107的开口。上述第一臂160a的一侧(前方端部)贯通结合于上述凹陷部外罩110。
图3是图1的第一臂以及显示单元100a的结合区域截面图,图4是图3的外部立体图,图5是图3的驱动齿轮以及从动齿轮示意图。如图3至图5示出,上述凹陷部外罩110内侧设有安装架140a。
上述安装架140a具有大致长方形的板形状。
上述凹陷部外罩110可以形成为能够包裹上述安装架140a外观的程度的大小的长方形板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显示单元100a以及上述安装架140a可以构成为通过扣合(snapfit)方式结合。
具体地,在上述安装架140a的上边部向上突出有上部结合突起1401,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凹陷部107的上侧边部可以形成有插入上述上部结合突起1401的上部结合突起槽(未图示)。
另一方面,在上述凹陷部107的下侧边部可以设有可弹性突出以及弹性收回的弹性突起1403,在上述安装架140a的下侧边部可以设有配置在上述弹性突起1403的前方的下部结合突起1402。上述弹性突起1403配置在上述下部结合突起1402的后方,从而抑制上述下部结合突起1402向后方脱离。
上述下部结合突起1402可以构成为具备从上述安装架140a的下端向前方突出的水平区间14021以及从上述水平区间14021向下弯折的垂直区间14022。上述弹性突起1403可以配置在上述下部结合突起1402的水平区间14021的下侧且上述垂直区间14022的后方。
附图中未具体示出,但是,在上述弹性突起1403的一侧(下侧)可以设有向上述弹性突起1403施加弹力以使其向上突出的弹性突起弹簧。在上述弹性突起1403的外侧面(背面),以相对于上述弹性突起1403的移动方向倾斜的方式形成有引导斜面14031。当上述引导斜面14031加压时,上述弹性突起1403向下侧收回,当解除上述加压力时,通过上述弹性突起弹簧的弹力,向上突出,返回初始位置。
根据这种结构,上述安装架140a以朝后方向下倾斜的状态结合,以使上部结合突起1401的端部能够被插入到上述上部结合突起槽。在使上述安装架140a的下侧边部向下转动,向下转动到使上述下部结合突起1402与上述弹性突起1403的引导斜面14031接触之后,朝上述下部结合突起1402的垂直区间14022加压上述弹性突起1403。在上述下部结合突起1402的垂直区间14022的下端部与上述弹性突起1403的引导斜面14031接触并加压时,上述弹性突起1403向下移动。
上述下部结合突起1402的垂直区间14022经由上述弹性突起1403后上述安装架140a与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背面接触。当上述下部结合突起1402的垂直区间14022经由上述弹性突起1403后解除了作用于上述弹性突起1403的加压力时,上述弹性突起1403向上突出,返回初始位置。这时,上述弹性突起1403配置在上述下部结合突起1402的水平区间14021的下侧以及垂直区间14022的后方,从而能够抑制上述安装架140a意外地分离上述显示单元100a。
在上述凹陷部外罩110以及上述安装架140a分别贯通形成有收容孔1101、1404,以便以能够相对运动的方式收容上述第一臂160a。
上述各收容孔1101、1404分别形成为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长的长度,以便在上述显示单元100a上下摆动时对应于上述第一臂160a的相对移动轨迹。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臂160a构成为具备例如第一臂主体1601以及以与上述第二臂190连接的方式形成在上述第一臂主体1601的一端部(后方端部)的第二臂连接部1602。
上述第一臂主体1601具有例如棍形状。
上述第二臂连接部1602例如可以比上述第一臂主体1601扩大形成,以便对应于上述第二臂190的大小。
如图4示出,在上述第一臂160a的前方端部设有摆动轴1603。
上述摆动轴1603与上述第一臂160a沿垂直方向配置。
上述摆动轴1603沿水平方向配置。
在上述第一臂160a沿上述固定对象物101的前后方向配置的情况下,上述摆动轴1603沿上述固定对象物101的左右方向配置。
上述摆动轴1603例如可以与上述第一臂160a的前方端部分开配置。
在上述第一臂160a的前方端部可以设有相对于上述第一臂主体1601可回转的枢轴1609。
由此,上述显示单元100a可以以上述第一臂160a(第一臂主体1601)为中心沿板面方向旋转。
上述枢轴1609可以形成为朝上述第一臂主体1601的前方突出。
上述枢轴1609可以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结合到上述第一臂主体1601的中心。
在上述第一臂160a(第一臂主体1601)的前方端部设有支承上述摆动轴1603的摆动轴支承部件1604。
上述摆动轴支承部件1604具有一侧(前方)形成有开口的形状。
上述摆动轴支承部件1604可以结合于上述枢轴1609。
由此,上述摆动轴支承部件1604可以以上述枢轴1609为中心转动。
上述枢轴1609可以构成为例如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可以转动,其中,在上述第一位置,水平配置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长边部1003,在上述第二位置,垂直配置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长边部1003。
上述摆动轴1603通过上述摆动轴支承部件1604支承,并且与上述枢轴1609分开。
在上述摆动轴1603以及上述摆动轴支承部件1604的之间设有在上述显示单元100a向下转动时被压缩而积蓄弹力的弹性部件1605。
上述弹性部件1605例如可以由扭转卷簧(torsion coil spring)构成。
由此,在上述显示单元100a向上转动时,通过上述弹性部件1605积蓄的弹力,上述显示单元100a能够容易向上转动。
并且,能够减少上述显示单元100a向上转动所需的驱动力。
在上述摆动轴1603设有以上述摆动轴1603为中心能够上下摆动的摆动部件1606。
上述摆动部件1606可以以上述摆动轴1603为中心向上转动以及向下转动。
上述摆动部件1606构成为内部设有收容空间。
上述摆动部件1606形成为开放后方端部。
上述摆动部件1606具备结合于上述摆动轴1603的摆动臂16061。上述摆动臂16061从上述摆动部件1606的内表面朝后方突出。上述摆动臂16061形成有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收容上述摆动轴1603的摆动轴孔。
上述摆动部件1606的前方端部结合于上述安装架140a的后表面。
在上述摆动部件1606的外侧设有摆动壳1607。
上述摆动壳1607构成为具有比上述摆动部件1606大的大小,以便在内部收容上述摆动部件1606。
上述摆动壳1607构成为收容于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凹陷部107的内部。
上述摆动壳1607形成为例如形成有向后方开口的收容空间的正六面体形状。
上述摆动壳1607的后方端部结合于上述安装架140a。
在上述摆动壳1607的内部设有连接器1608。
上述连接器1608可以配置在上述摆动壳1607内部中的上述摆动部件1606的下侧。
当上述摆动壳1607插入结合于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凹陷部107内部时,上述连接器1608与设在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凹陷部107的连接器(未图示)相连。
由此,上述显示单元100a能够与其它电子装置(未图示)电连接。更加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由个人电脑的监视器(显示器)构成,上述电子装置可以构成为上述个人电脑的主体。通过与上述连接器1608的相连,上述显示设备可以连接成可以与个人电脑主体进行电通信。
另一方面,在上述摆动部件1606以及上述第一臂160a设有使上述摆动部件1606以上述摆动轴1603为中心上下摆动的摆动驱动部180a。
上述摆动驱动部180a构成为具备形成于上述摆动部件1606以及上述第一臂160a中的某一个的驱动齿轮181a、设在上述摆动部件1606以及上述第一臂160a中的另一个并且与上述驱动齿轮181a啮合的从动齿轮182a以及旋转驱动上述驱动齿轮181a的摆动驱动马达183a。
在上述摆动部件1606设有上述摆动驱动马达183a。
上述摆动驱动马达183a可以配置在上述摆动部件1606的内部中的上述摆动轴支承部件1604的上侧。
上述摆动驱动马达183a的旋转轴与上述摆动轴1603并排配置。
在上述摆动驱动马达183a的旋转轴设有上述驱动齿轮181a。
上述驱动齿轮181a可以构成为平齿轮,例如具备在圆周上沿半径方向突出的齿形部。
上述从动齿轮182a例如可以设在上述摆动轴1603。
如图5示出,上述从动齿轮182a形成在从上述摆动轴1603分开预设距离的圆弧上,可以形成为两端部的内角具有预设的角度的扇形齿轮。
上述从动齿轮182a可以构成为例如通过上述摆动轴1603以及上述摆动轴支承部件1604固定支承。
在上述从动齿轮182a上可以插入结合有从上述摆动轴1603以及上述摆动轴支承部件1604突出的多个突起182a2。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从动齿轮182a的齿形部配置在上述摆动轴1603的上侧,上述驱动齿轮181a以与上述齿形部咬合的方式设在上述摆动部件1606的上部。
在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画面沿上下方向(垂直方向)配置的情况下,上述驱动齿轮181a可以以配置于上述从动齿轮182a齿形部的中央的方式结合。由此,上述驱动齿轮181a可以跟随上述从动齿轮182a向上移动以及向下移动。
通过这种结构,当上述驱动齿轮181a在图面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上述驱动齿轮181a跟随上述从动齿轮182a的齿形部沿顺时针方向向下移动,上述摆动部件1606以上述摆动轴1603为中心向上转动,从而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画面朝向上侧。相反,当上述驱动齿轮181a逆时针方向旋转时,上述驱动齿轮181a跟随上述从动齿轮182a的齿形部向上移动,上述摆动部件1606以上述摆动轴1603为中心向下转动,从而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画面朝向下侧。
图6是图1的第一臂以及第二臂的结合区域的截面图,图7是图6的第一臂的局部立体图。如图6示出,上述第一臂160a以及上述第二臂190可以在上下重叠结合。
在上述第一臂160a以及第二臂190的重叠区域设有第一转动轴210。
由此,上述第一臂160a以及第二臂190可以以上述第一转动轴210为中心相对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转动轴210构成为固定于上述第二臂190,并且对于上述第一臂160a以相对转动的方式结合。
由此,上述第一臂160a以上述第一转动轴210为中心,相对于上述第二臂190相对转动。
在上述第一臂160a的后方端部设有连接于上述第二臂190的第二臂连接部1602。
上述第二臂连接部1602可以形成为例如圆盘形状,如图7示出。
在上述第二臂连接部1602贯通形成有以能够相对运动的方式收容上述第一转动轴210的第一转动轴孔16021。
上述第一臂160a的后方端部(第二臂连接部1602)以能够相对运动的方式收容结合于上述第二臂190的内部。
在上述第二臂190设有以能够相对运动的方式收容上述第一臂160a的第一臂收容部191。
上述第一臂收容部191可以形成为朝上述第二臂190的一侧前方开放。
上述第二臂190可以构成为例如具备与上述第一臂160a的上侧接触的上部支承部192以及与上述第一臂160a的下侧接触的下部支承部193。
上述第一臂收容部191凹陷形成在上述上部支承部192以及上述下部支承部193之间。
上述第一转动轴210可以构成为例如具备轴主体2101、形成在上述轴主体2101的一端部的头部2102以及形成在上述轴主体2101的另一端部的螺丝部2103。
在上述第二臂190的上部支承部192贯通形成有收容上述第一转动轴210的第一转动轴收容孔1921。在上述上部支承部192形成有以能够收容上述第一转动轴210的头部2102的方式扩张的头部收容部1922。
在上述头部收容部1922的内部设有在上述第一转动轴210结合时增加摩擦力的摩擦力产生部件1923。上述摩擦力产生部件1923构成为例如包括垫圈和/或者弹簧垫圈。
在上述第二臂190的下部支承部193可以形成有螺母部1931,以使上述第一转动轴210的螺丝部2103螺合。
在上述第一臂160a以及第二臂190的结合区域设有第一转动驱动部200,该第一转动驱动部200使上述第一臂160a以上述第一转动轴210为中心相对于上述第二臂190进行相对旋转。
上述第一转动驱动部200构成为具备以相对于上述第一臂160a能够相对运动的方式结合于上述第二臂190的第一转动轴210;沿圆周方向形成在上述第一臂160a的端部的固定齿轮2001;与上述固定齿轮2001啮合而相对移动的驱动齿轮2002;以及旋转驱动上述驱动齿轮2002的第一转动驱动马达2003。
由此,连接于上述第一臂160a的上述显示单元100a能够以上述第一转动轴210为中心左右旋转。
上述第一转动驱动马达2003例如可以设在上述第二臂190。
上述第一转动驱动马达2003的旋转轴沿上述第二臂190的长度方向配置。
上述固定齿轮2001沿圆周方向形成于上述第一臂160a的第二臂连接部1602。
上述固定齿轮2001例如设在上述第二臂连接部1602的上表面。
上述固定齿轮2001相对于上述第一转动轴210倾斜地形成。
上述固定齿轮2001形成为相对于上述第一转动轴210倾斜约45度。
上述驱动齿轮2002形成为相对于上述第一转动驱动马达2003的旋转轴倾斜。
上述驱动齿轮2002形成为相对于上述第一转动驱动马达2003的旋转轴倾斜约45度。
上述固定齿轮2001的两端部的内角可以形成为约180度以下。
由此,当上述驱动齿轮2002旋转时,上述固定齿轮2001以上述第一转动轴210为中心相对转动,上述显示单元100a以上述第一转动轴210为中心在左右方向旋转。
在上述第一臂160a以及第二臂190的彼此结合区域设有限制上述第一臂160a以及第二臂190的相对旋转范围的限位器211。
上述限位器211构成为例如在上述第一臂160a以及上述第二臂190的彼此接触面中的某一个具备向轴方向突出的限位器突起2111,在上述第一臂160a以及上述第二臂190的彼此接触面中的另一个具备收容上述限位器突起2111的端部并且与上述限位器突起2111的相对转动轨迹对应地形成的限位器突起收容部2112。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限位器突起收容部2112设在上述固定齿轮2001的上侧。
上述限位器突起收容部2112构成为具有比上述固定齿轮2001的旋转半径小的旋转半径。
由此,从上述第二臂连接部1602的上侧观察时,上述限位器突起收容部2112配置在上述固定齿轮2001的内侧。
通过这种结构,当上述驱动齿轮2002沿上述固定齿轮2001的圆周方向配置在中央时,上述第一臂160a可以配置于上述第二臂190的延长线上。
当上述驱动齿轮2002向一个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时,上述固定齿轮2001以上述第一转动轴210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旋转,上述显示单元100a以上述第一转动轴210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旋转。
图8是图1的第二臂以及第三臂的结合区域的截面图,图9是示出图8的第二臂的内部的局部截面图。如图8以及图9示出,上述第二臂190以及第三臂220的结合区域设有第二转动轴230。
由此,以上述第二转动轴230为中心,上述第二臂190以及第三臂220能够彼此相对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二臂190以及上述第三臂220可以在上下方向彼此重叠结合。
上述第二臂190例如可以结合于上述第三臂220的上侧。
上述第二臂190的后方端部可以结合于上述第三臂220的前方端部的上侧。
上述第二臂190与上述第三臂220的重叠区域设有隔板229。由此,上述第二臂190分开支承于上述第三臂220的上侧。
在上述第二臂190设有限制上述第二臂190的相对转动范围的防旋转突起231。
在上述隔板229形成有限制上述防旋转突起231的转动范围的防旋转突起槽2291。
上述第二转动轴230的一端部(图面中的下端部)设在上述第三臂220的内部,上述第二转动轴230的另一端部(上端部)可以设在上述第二臂190的内部。
上述第二转动轴230固定结合于上述第三臂220。
上述第二转动轴230对于上述第二臂190以相对旋转的方式结合。
在上述第二臂190设有以可旋转方式支承上述第二转动轴230的衬套232。
在上述第三臂220结合有螺钉236,该螺钉236的一端部沿半径方向被插入到上述第二转动轴230。由此,上述第二转动轴230可以固定于上述第三臂220。
在上述第二转动轴230的内部中央贯通形成有沿轴方向贯通的贯通部2301。
在上述第二转动轴230的内部可以收容线缆1609。
在上述第二臂190设有以能够相对运动的方式结合于上述第二转动轴230的防脱突起234。
上述防脱突起234通过螺钉2341固定于上述第二臂190。
在上述第二转动轴230上设有与上述防脱突起234的相对转动轨迹对应地凹陷的防脱突起槽2302。
上述防脱突起槽2302在上述第二转动轴230的外表面形成为沿半径方向凹陷,并且沿圆周方向延伸。
由此,上述第二臂190以上述第二转动轴230为中心相对转动,而且能够防止上述第二臂190意外地从上述第二转动轴230分离。
在上述第二臂190以及上述第三臂220的结合区域设有使上述第二臂190相对旋转的第二转动驱动部250。
上述第二转动驱动部250构成为具备一端部设在上述第三臂220内部而另一端部设在上述第二臂190内部的第二转动轴230、相对于轴方向倾斜地形成在上述第二转动轴230的一端部的固定齿轮2501、与上述固定齿轮2501啮合而相对移动的驱动齿轮2502、以及旋转驱动上述驱动齿轮2502的第二转动驱动马达2503。
上述固定齿轮2501例如可以形成在上述第二转动轴230的上端。
上述固定齿轮2501可以以朝外侧向下倾斜的预设角度(例如,45度)形成在上述第二转动轴230的上端。
上述第二转动驱动马达2503例如可以设在上述第二臂190。
如图9示出,在上述第二臂190的后方端部的内部形成有收容上述第二转动驱动马达2503的第二转动驱动马达收容部194。
在上述第二转动驱动马达收容部194的内部收容上述线缆1609。
在上述第二转动驱动马达2503的旋转轴上设有上述驱动齿轮2502。
上述驱动齿轮2502以预设的角度(例如45度)倾斜地形成在上述第二转动驱动马达2503的旋转轴。
通过这种结构,当上述驱动齿轮2502向一个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时,上述驱动齿轮2502沿上述第二转动轴230的圆周方向逆时针方向移动,由此,上述第二臂190以上述第二转动轴230为中心相对于上述第三臂220逆时针方向旋转。
图10是示出图1的支柱内部的截面图,图11是图10的上部支柱的截面图,图12是图10的下部支柱的截面图,图13是简要说明图11的离合器结构的图。如图10示出,上述支柱270a可以构成为具备连接于上述固定单元310a的下部支柱272以及相对于上述下部支柱272能够升降的上部支柱271。
在上述上部支柱271上可以设有上述第三臂220。
上述第三臂220设在上述上部支柱271的上端。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三臂220的后方端部可以结合于上述上部支柱271的上端。
由此,上述第三臂220可以与上述上部支柱271的升降联动来调节高度。
上述第三臂220可以配置为垂直于上述支柱270a。
上述支柱270a沿上下方向配置,上述第三臂220沿水平方向配置。
在上述支柱270a可以设有在上述上部支柱271下降时被压缩而积蓄弹力的弹性部件275。
由此,在上述上部支柱271上升时,因上述弹性部件275的弹力,能够将上述上部支柱271上升所需的驱动力减少与其对应的量。
上述弹性部件275例如可以由气弹簧275形成。
上述气弹簧275可以形成为彼此并列配置的两个。
上述弹性部件275(气弹簧)例如可以构成为具备气缸2751、设在上述气缸2751内部的活塞2752以及连接于上述活塞2752并且向上述气缸2751外部延伸的活塞杆2753。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弹性部件275(气弹簧)的一端部固定于上述下部支柱272,上述弹性部件275(气弹簧)的另一端部可以固定于上述上部支柱271。
更加具体地,上述气弹簧的气缸2751固定于上述上部支柱271,上述活塞杆2753可以固定于上述下部支柱272。
上述上部支柱271例如可以构成为被插入到上述下部支柱272内部。
上述上部支柱271以及下部支柱272可以构成为分别具有椭圆形状的截面。
上述上部支柱271的外表面与上述下部支柱272的内表面接触而滑动。
如图11示出,在上述上部支柱271的内部设有上部框架2711。
在上述上部框架2711上设有收容结合上述气弹簧275的气弹簧收容部2712。
在上述上部框架2711的中央设有上部引导件2713。
上述上部引导件2713构成为具有大致长方形的截面。
上述上部引导件2713可以形成为内部形成有收容空间的方管。
上述上部引导件2713可以配置在上述气弹簧275之间。
如图12示出,在上述下部支柱272的内部设有下部框架2721。
在上述下部框架2721的外侧设有插入到上述上部支柱271内部而引导上述上部支柱271的下部引导件2722。
在上述下部引导件2722的内部设有上述下部框架2721。
在上述下部框架2721上贯通形成有以可滑动方式支承上述上部引导件2713的上部引导件支承部27211。
在上述下部框架2721上贯通形成有以可滑动方式支承上述气弹簧275的气弹簧支承部27212。
在上述气弹簧支承部27212的内部收容上述气弹簧275的活塞杆2753。
另一方面,在上述支柱270a上设有调节上述第三臂220的高度的高度调节部280a。
由此,能够调节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高度。
上述高度调节部280a可以构成为具备设在上述下部支柱272的齿条齿形部281、与上述齿条齿形部281咬合而进行旋转的小齿轮282以及旋转驱动上述小齿轮282的小齿轮驱动马达283。
上述齿条齿形部281可以配置在上述上部引导件支承部27211的内部。
上述齿条齿形部281可以向上述上部引导件2713内部延伸。
上述小齿轮282可以设在上述上部支柱271。
上述小齿轮282可以设在上述上部引导件2713。
在上述上部支柱271上可以设有旋转驱动上述小齿轮282的小齿轮驱动马达283。
另一方面,在上述小齿轮驱动马达283与上述小齿轮282之间可以设有离合器284,该离合器284将上述小齿轮驱动马达283的旋转力选择性地传递给上述小齿轮282。
由此,通过上述离合器284,在上述小齿轮驱动马达283与上述小齿轮282的动力传递被断开的状态下,上述上部支柱271可以通过手动操作相对于上述下部支柱272进行上升以及下降。
如图13示出,上述离合器284例如可以构成为具备与上述小齿轮驱动马达283的旋转轴结合的第一离合器2841以及接近上述第一离合器2841以及与上述第一离合器2841分开配置的第二离合器2842。
在上述第二离合器2842的一侧设有彼此垂直咬合的第一齿轮2843以及第二齿轮2844。上述第二离合器2842构成为可以接近上述第一齿轮2843或与其分开。上述第二离合器2842可以与上述第一齿轮2843分开并结合于上述第一离合器2841。由此,上述小齿轮驱动马达283的旋转力可以传递至上述小齿轮282。
上述第二齿轮2844以及上述小齿轮282结合于同一个旋转轴。
在上述第二离合器2842与上述第一离合器2841咬合的情况下,上述小齿轮驱动马达283的旋转力通过上述第一离合器2841、上述第二离合器2842、上述第一齿轮2843以及第二齿轮2844传递至上述小齿轮282。
在上述第二离合器2842与上述第一离合器2841分开的情况下,上述小齿轮驱动马达283和上述小齿轮282分开,所以上述小齿轮282变为可自由旋转的状态。
通过这种结构,当上述小齿轮282向一个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时,上述小齿轮282跟随上述齿条齿形部281向下移动。由此,上述上部支柱271以及上述第三臂220可以向下移动。这时,上述各气弹簧275被压缩并积蓄弹力。
当上述小齿轮282向另一个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时,上述小齿轮282跟随上述齿条齿形部281向上移动,这时上述上部支柱271以及上述第三臂220向上移动。这时,通过上述各气弹簧275的积蓄的弹力,容易实现上述上部支柱271以及上述第三臂220的上升移动。并且,能够明显减少上述小齿轮驱动马达283的输入电流。
图14是图10的高度调节部的变形例。如图14示出,本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高度调节部280b构成为具备设在上述下部支柱272的齿条齿形部281b、设在上述上部支柱271并且与上述齿条齿形部281b啮合的小齿轮282b以及旋转驱动上述小齿轮282b的小齿轮驱动马达283b。
上述小齿轮282b以可旋转的方式设在上述上部引导件2713。
上述小齿轮驱动马达283b例如可以设在上述第三臂220。
在上述小齿轮驱动马达283b与上述小齿轮282b之间设有将上述小齿轮驱动马达283b的旋转力传递给上述小齿轮282b的动力传递部285。
上述动力传递部285例如可以构成为具备连接于上述小齿轮驱动马达283b的旋转轴的驱动滑轮2851、连接于上述小齿轮282b的从动滑轮2852以及以可旋转行驶的方式结合于上述驱动滑轮2851以及从动滑轮2852的传送带2853。
在本实施例中,在上述小齿轮驱动马达283b的旋转轴与上述驱动滑轮2851之间可以设有选择性地传递上述小齿轮驱动马达283b的旋转力的给离合器284a。
由此,通过上述离合器284a,在上述小齿轮驱动马达283b以及上述小齿轮282b的连接被断开的状态下,上述上部支柱271以及第三臂220可以通过手动动作相对于上述下部支柱272进行升降。
通过这种结构,当上述小齿轮282b通过上述小齿轮驱动马达283b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时,上述小齿轮282b跟随上述齿条齿形部281b的齿形部向下移动。
由此,上述上部支柱271以及第三臂220可以向下移动。
当上述小齿轮282b通过上述小齿轮驱动马达283b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时,上述小齿轮282b跟随上述齿条齿形部281b的齿形部向上移动。由此,上述上部支柱271以及第三臂220可以相对于上述下部支柱272向上移动。
这时,通过上述气弹簧275积蓄的弹力,上述上部支柱271以及上述第三臂220能够容易上升。并且,能够明显减少上述小齿轮驱动马达283b的输入电流。
图1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高度调节部示意图,图16是图15的驱动马达的上端部的俯视图,图17是图15的上部支柱以及下部支柱的结合区域的截面图,图18是图15的下部支柱的截面图,图19a是图15的高度调节部的变形例。
如图15示出,本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高度调节部280c构成为具备设在上述上部支柱271的导螺杆286、设在上述下部支柱272并且螺合于上述导螺杆286的螺母部件287以及旋转驱动上述导螺杆286的导螺杆驱动马达289。
上述导螺杆286沿上下方向配置在上述上部支柱271的内部。
在上述导螺杆驱动马达289以及上述导螺杆286之间可以设有例如将上述导螺杆驱动马达289的旋转力选择性地传递给上述导螺杆286的离合器284b。
上述离合器284b构成为例如具备连接于上述导螺杆驱动马达289的第一离合器284b1以及连接于上述导螺杆286并且与上述第一离合器284b1可以结合以及分离的第二离合器284b2。
由此,在上述导螺杆驱动马达289以及上述导螺杆286分离的状态下,上述上部支柱271可以通过手动操作相对于上述下部支柱272进行升降移动。其中,上述导螺杆286以及上述螺母部件287可以构成为当沿轴方向向上述导螺杆286施加外力的情况下上述导螺杆286相对于上述螺母部件287相对旋转的同时可以沿轴方向移动。
上述螺母部件287设在上述下部支柱272内部的上部区域。
在上述螺母部件287的下侧设有支承上述螺母部件287的支持器288。
上述支持器288在内部具备收容空间,以便在内部收容上述导螺杆286。
上述支柱270a的内部设有当上述上部支柱271下降时收缩而积蓄弹力的弹性部件290。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弹性部件290由气弹簧290构成。
上述气弹簧290可以以例如气缸2901、在上述气缸2901内部往返运动的活塞2902以及一端连接于上述活塞2902而另一端延伸到上述气缸2901外部的活塞杆2903构成。
如图16示出,上述导螺杆驱动马达289连接于上述第三臂220的后方端部。
上述导螺杆驱动马达289的旋转轴沿上下方向配置。
上述导螺杆驱动马达289构成为正反旋转。
在上述导螺杆驱动马达289的旋转轴连接有上述导螺杆286。
由此,通过上述导螺杆驱动马达289的旋转力,上述导螺杆286能够进行旋转。
上述气弹簧275配置在上述导螺杆驱动马达289的前方。
上述气弹簧275的一端部(上端部)连接于上述第三臂220。
上述活塞杆2903固定于上述下部支柱272的下端。
如图18示出,在上述下部支柱272的内部设有下部框架2721。
上述下部框架2721形成为具有大致长方形截面。
在上述下部框架2721的一侧(后方)设有上述支持器288。
在上述支持器288的内部设有与上述导螺杆286的外表面接触而引导上述导螺杆286的引导筋2882。
上述引导筋2882构成为沿上述导螺杆286的圆周方向分开的多个。
在上述支持器288以及上述下部框架2721的彼此接触区域设有咬合部292。上述咬合部292例如可以构成为具备在上述支持器288以及上述下部框架2721的彼此接触面中的某一个突出的突起2921以及收容上述突起2921的突起收容部2922。
由此,抑制上述支持器288出现横向余隙。
如图17示出,在上述上部支柱271内部的一侧(后方区域)设有导螺杆286。
在上述导螺杆286的下部螺合有上述螺母部件287。
在上述上部支柱271的内部设有下部框架收容部2715,以便能够收容上述下部框架2721。
上述下部框架收容部2715具有长方形截面,以便对应于上述下部框架2721的形状。
在上述上部支柱271的内部设有与上述下部框架2721接触而滑动移动的多个滑动部件2716。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多个滑动部件2716形成为例如三个。
上述多个滑动部件2716可以分别设在上述下部框架收容部2715内部的前表面、背面以及左侧面(上部支柱271的前表面侧)。
在上述下部框架2721分别设有滑动部件收容槽2717,上述各滑动部件2716收容于该滑动部件收容槽2717而以可滑动的方式移动。
如图15以及图17示出,在上述下部框架2721的上部区域设有引导上述气弹簧290的气缸2901可以升降的引导件部件2718。
在上述下部框架2721设有收容上述引导件部件2718的引导件部件收容部2719。
在上述下部框架2721的上述引导件部件收容部2719的下侧设有收容上述气弹簧290的气缸2901的气缸收容空间2710。
通过这种结构,当上述导螺杆286通过上述导螺杆驱动马达289向一个方向(例如顺时针方向)旋转时,上述导螺杆286可以相对于上述螺母部件287旋转的同时向下移动。
由此,上述上部支柱271可以向上述下部支柱272的内部向下移动。
这时,上述气弹簧290被压缩而积蓄弹力。
当上述导螺杆286通过上述导螺杆驱动马达289向相反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时,上述导螺杆286可以相对于上述螺母部件287旋转的同时向上移动。这时,通过上述气弹簧290积蓄的弹力,上述上部支柱271可以容易向上移动。并且,能够明显减少用于上述上部支柱271(第三臂220)向上移动的上述导螺杆驱动马达289的输入电流。
另一方面,如图19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高度调节部280c可以构成为还具备设在上述上部支柱271以及上述下部支柱272之间的引导件轨道300。
上述引导件轨道300可以构成为例如具备设在上述上部支柱271的移动轨道3001以及设在上述下部支柱272并且与上述移动轨道3001滑动接触的固定轨道3002。上述固定轨道3002固定于上述下部支柱272,上述可动轨道3001设在上述上部支柱271,从而在上述上部支柱271升降时,与上述上部支柱271联动并能够引导上述上部支柱271的升降移动。
由此,在上述上部支柱271向上移动时,能够抑制上述上部支柱271因施加于上述第三臂220的负荷而相对于上述下部支柱272倾斜。
在上述固定轨道与上述移动轨道之间可以设有多个球3003。上述多个球3003例如设在上述固定轨道3002,在上述移动轨道3001移动时,滚动接触,从而顺利实现上述移动轨道3001的移动。
图19b是图15的高度调节部的变形例,图19c是图19b的凹部截面图。如图19b示出,本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高度调节部280c可以构成为具备设在上述上部支柱271以及上述下部支柱272之间的引导件部301。
上述引导件部301可以构成为例如具备设在上述上部支柱271的引导件轨道301a以及设在上述下部支柱272并且与上述引导件轨道301a滚动接触的引导件辊301b。
上述引导件辊301b例如可以分别设置上述气缸2901的两侧。如图19c示出,上述引导件辊301b可以构成为沿上下方向分开的多个。上述引导件辊301b可以构成为例如具备上部辊301b1、配置在上述上部辊301b1下侧的下部辊301b2以及配置在上述上部辊301b1以及下部辊301b2之间的中间辊301b3。
上述引导件轨道301a可以形成为例如具有一侧开口的“C”形状的截面。上述引导件轨道301a的截面可以沿上述上部支柱271的前后方向配置。
上述上部辊301b1以及上述下部辊301b2可以构成为例如分别与上述引导件轨道301a内表面的一侧(图面上的后方)接触。
上述中间辊301b3可以构成为例如与上述引导件轨道301a内表面的另一侧(图面上的前方)接触。由此,能够防止上述引导件轨道301a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顺利地实现上述上部支柱271相对于上述下部支柱272的升降。
图19d是图15的高度调节部的变形例,图19e是图19d的凹部截面图。如图19d示出,本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高度调节部可以构成为具备设在上述上部支柱271以及上述下部支柱272之间的引导件部302。
上述引导件部302可以构成为例如具备设在上述上部支柱271的引导件辊302a以及设在上述下部支柱272并且与上述引导件辊302a滚动接触而相对移动的引导件轨道302b。
上述引导件辊302a可以构成为例如具备分别设在上述气缸2901两侧的前方辊302a1以及配置在上述气缸2901与上述导螺杆286之间的后方辊302a2。
上述前方辊302a1例如分别可以以沿上述下部支柱272的左右方向配置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
上述后方辊302a2构成为例如分别可以以沿上述下部支柱271的前后方向配置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上述后方辊302a2可以配置为在上述上部支柱271的前后方向分开。
如图19e示出,上述前方辊302a1以及后方辊302a2可以形成为以在上下分开的多个。
上述前方辊302a1以及后方辊302a2可以形成为例如四个。上述前方辊302a1的外表面例如可以形成为圆筒形形状。
上述后方辊302a2可以形成为例如外表面向内侧凹陷的截面。
上述引导件轨道302b可以构成为具备上述前方辊302a1滚动接触的前方轨道302b1以及上述后方辊302a2滚动接触的后方轨道302b2。
上述前方轨道302b1可以构成为具有平整面。
上述后方轨道302b2可以构成为具有与上述后方辊302a2凹陷的截面对应地隆起的截面。
根据这种结构,上述上部支柱271相对于上述下部支柱272能够顺利地升降。
图20是图1的固定单元的截面图,图21是图20的上部固定部件的底面立体图,图22是图20的第三转动轴以及防脱部的立体图。
如图20至图22示出,本实施例的固定单元310a构成为具备置于上述固定对象物101上表面的上部固定部件311a、配置在上述固定对象物101的底面并且接近以及脱离上述上部固定部件311a的方式配置的下部固定部件315、能够升降的方式结合于上述下部固定部件315的上表面的加压部件317、以及,贯通并螺合于上述下部固定部件315并且一端部连接于上述加压部件317的操作把手319。
在上述上部固定部件311a的一侧设有向下延伸的引导件312。
上述下部固定部件315以能够升降的方式结合于上述引导件312。
上述下部固定部件315设有螺母部,上述操作把手319具备螺合于上述螺母部的螺丝部3191。
在上述引导件312设有交叉配置凹部3131以及凸部3132的凹凸部313。
在上述下部固定部件315形成有收容上述引导件312并且能够升降的引导件收容部3152。
在上述下部固定部件315形成有与上述引导件312咬合的咬合突起3154。
在上述下部固定部件315设有施加弹力以使上述咬合突起3154与上述凹部3131咬合的弹性部件3155。
上述弹性部件3155例如可以由板簧3155形成。
在上述引导件收容部3152的一侧形成有被切取以使上述弹性部件3155(板簧)插入的切取部3153。
在上述弹性部件3155设有在上述引导件收容部3152内部与上述引导件312弹性接触的弹性接触部31551。
上述弹性接触部31551可以构成为具有朝上述引导件312隆起的截面。
在上述下部固定部件315的内部结合有固定部件(螺钉)3156,以便能够固定上述弹性部件3155。
另一方面,在上述固定单元310a的上表面上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结合有上述支柱270a。
在上述支柱270a的下端设有下板325。
上述下板325可以构成为例如具备圆盘形状的主体3251以及从上述主体3251的上表面突出并且插入结合于上述支柱270a的内部的插入部3252。
上述下板325具备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收容上述固定单元310a的上部区域的裙部3253。上述裙部3253可以形成为从上述主体3251的边缘向下延伸,并且沿圆周方向延伸的圆筒形状。
在上述固定单元310a以及上述支柱270a的彼此结合区域设有第三转动轴330。
上述支柱270a可以以上述第三转动轴330为中心相对于上述固定单元310a相对旋转。
上述第三转动轴330例如可以设在上述支柱270a。
上述第三转动轴330可以设在上述下板325。
上述第三转动轴330例如可以在上述下板325具备向下突出的上部轴3301以及沿轴方向结合于上述上部轴3301的下部轴3302。
在上述固定单元310a上可以沿轴方向贯通形成用于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收容上述第三转动轴330的第三转动轴收容部3111。
上述第三转动轴收容部3111可以构成为具备从上述上部固定部件311a的上表面向上突出的突出部3112。
对应地,上述下板325上可以形成向上凹陷以便能够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收容上述第三转动轴收容部3111的收容部3113。
另一方面,上述下部轴3302可以具备沿半径方向朝外侧扩张的防脱部33021。上述防脱部33021形成为从上述下部轴3302的下端沿半径方向扩张并且沿圆周方向延伸的圆盘形状。
在上述上部固定部件311a设有向上凹陷以便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收容上述防脱部33021的凹陷部33022。
在上述支柱270a以及上述固定单元310a的彼此接触区域设有在上述支柱270a相对旋转时减少摩擦的减少摩擦部件3114。
上述减少摩擦部件3114例如可以具备插入上述第三转动轴330以及上述第三转动轴收容部3111之间的内部减少摩擦部件3114a以及插入上述上部固定部件311a的上表面与上述下板325的底部面之间的外部减少摩擦部件3114b。
上述内部减少摩擦部件3114a例如可以具备结合于上述上部轴3301的外缘的第一减少摩擦部件3114a1以及结合于上述下部轴3302的外缘的第二减少摩擦部件3114a2。
另一方面,上述支柱270a以及上述固定单元310a的彼此接触区域设有用于限制相对于上述固定单元310a的上述支柱270a的相对运动范围的限位器335。
上述限位器335可以构成为例如具备突出形成在上述支柱270a以及上述固定单元310a的彼此接触面中的某一个的限位器突起3351以及收容上述限位器突起3351并且使其相对旋转的限位器突起收容部3352。
如图21示出,上述限位器突起3351可以设在上述固定单元310a。上述限位器突起3351向下突出形成在上述上部固定部件311a的底部面。
如图22示出,上述限位器突起收容部3352可以形成在上述下部轴3302。
上述下部轴3302贯通形成用于插入固定部件33025的固定部件插入孔33023,其中该固定部件33025贯通上述下部轴3302后结合于上述上部轴3301。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上述固定部件插入孔33023形成有四个的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
在上述下部轴3302的外缘设有以能够收容上述第二减少摩擦部件3114a2的方式凹陷的第二减少摩擦部件收容部33024。
上述限位器突起收容部3352例如在上述下部轴3302的防脱部33021的上表面形成为与上述限位器突起3351的转动轨迹对应的圆弧形状。
上述限位器突起收容部3352可以形成为例如两端部的内角约在180度以下。
图23是图1的第三转动驱动部的截面图,图24是图23的上部固定部件的立体图。
如图23示出,构成为具备使上述支柱270a相对于上述固定单元310a进行相对旋转的第三转动驱动部340。
上述第三转动驱动部340构成为例如具备在上述支柱270a以及上述上部固定部件311a的彼此接触区域沿上下方向配置的第三转动轴330、以上述第三转动轴330为中心沿圆周方向形成在上述上部固定部件311a的固定齿轮3401、与上述固定齿轮3401啮合并且相对移动的驱动齿轮3402、以及旋转驱动上述驱动齿轮3402的第三转动驱动马达3403。
如图24示出,上述固定齿轮3401可以沿圆周方向形成在上述上部固定部件311a。
上述固定齿轮3401可以形成为相对于上述第三转动轴330的轴方向向下倾斜。
上述固定齿轮3401可以形成为相对于上述轴方向呈约45度。
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上述固定齿轮3401沿上述上部固定部件311a的圆周方向形成为180度的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
上述固定齿轮3401可以形成为例如两端部的内角呈120度至180度。
上述固定齿轮3401可以与上述驱动齿轮3402啮合。
上述驱动齿轮3402设在上述第三转动驱动马达3403的旋转轴。
上述驱动齿轮3402形成为例如相对于上述第三转动驱动马达3403的旋转轴倾斜45度。
上述支柱270a形成有用于收容上述第三转动驱动马达3403的第三转动驱动马达收容部2723。
上述驱动齿轮3402配置在上述第三转动驱动马达收容部2723的下侧,并且与上述固定齿轮3401啮合。
通过这种结构,当上述驱动齿轮3402通过上述第三转动驱动马达3403向一个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时,上述驱动齿轮3402沿上述固定齿轮3401的圆周方向顺时针方向移动。由此,上述支柱270a以上述第三转动轴330为中心,相对于上述固定单元310a顺时针方向旋转。从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前表面观察时,上述显示单元100a可以向左侧旋转(移动)。
相反,当上述驱动齿轮3402逆时针方向旋转时,上述驱动齿轮3402沿上述固定齿轮3401的圆周方向逆时针方向移动,上述支柱270a以上述第三转动轴330为中心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上述显示单元100a向上述支柱270a的右侧方向旋转(移动)。
图25是图20的固定单元的变形例。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固定单元310a以可装卸的方式设在上述固定对象物101。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显著减小置于上述固定对象物101上表面的部分(后述的上部固定部件311a)的大小以及重量。
由此,对于上述固定单元310a的上述固定对象物101(例如,书桌或者台面)上表面的占有面积相对变小,所以能够加大上述固定对象物101上表面的利用面积。
如图25示出,本实施例的固定单元310a构成为具备置于上述固定对象物101上表面的上部固定部件311a、配置在上述固定对象物101的底面并且接近以及脱离上述上部固定部件311a配置的下部固定部件315、以能够升降方式结合于上述下部固定部件315上表面的加压部件317以及贯通螺合于上述下部固定部件315并且一端部连接于上述加压部件317的操作把手319。
另一方面,上述支柱270a以第三转动轴330b为中心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结合于上述固定单元310a(上部固定部件311a)。
在上述支柱270a的下端设有下板325。
上述下板325构成为例如具备圆盘形状的主体3251以及从上述主体3251的上表面突出并且插入结合于上述下部支柱272内部的插入部3252。
上述下板325具备从上述主体3251的边缘向下延伸并且沿圆周方向延伸的裙部3253。
上述裙部3253的内部具有能够以能够相对运动的方式收容上述上部固定部件311a的大小。
上述第三转动轴330例如可以形成在上述上部固定部件311a。
上述支柱270a形成有以能够相对运动的方式收容上述第三转动轴330的第三转动轴收容部3111b1。
上述第三转动轴330b可以构成为例如具备一体状形成在上述上部固定部件311a的下部轴3302b以及结合于上述下部轴3302b的上部轴3301b。
上述上部固定部件311a上结合有用于固定上述上部轴3301b的上部轴固定部件33012。上述上部轴固定部件33012贯通上述上部固定部件311a后螺合于上述上部轴3301b。由此,上述上部轴3301b可以以沿轴方向突出的方式固定结合于上述下部轴3302b的上端。
上述上部轴3301b上设有沿半径方向扩张的防脱部33011。
上述第三转动轴收容部3111b1例如可以形成在具有圆盘形状的第三转动轴收容部件3111b。
上述上部固定部件311a上凹陷形成收容部311a1,上述第三转动轴收容部件3111b可以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结合于该收容部311a1。上述下部轴3302b形成在上述收容部311a1的中央。
上述下板325上向上凹陷形成有以能够相对旋转方式收容上述防脱部33011的防脱部收容部3111b2。
在上述防脱部33011的下侧配置有上述第三转动轴收容部件3111b。
上述第三转动轴收容部件3111b通过固定部件33013固定结合于上述下板325。
上述防脱部33011以及上述第三转动轴收容部件3111b在轴方向重叠配置。上述第三转动轴收容部件3111b的内侧区域重叠于上述防脱部33011的下侧(轴方一侧)配置。
由此,上述支柱270a(下板325)相对于上述固定单元310a相对旋转,能够抑制意外地脱离上述固定单元310a(上部固定部件311a)。
图26是图20的固定单元的变形例。如图26示出,固定单元310c的上部固定部件311c的上表面上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结合有上述支柱270a。
上述上部固定部件311c的上表面上向上凸出形成有第三转动轴330。
在上述支柱270a的下部可以设有下部框架327。
上述下部框架327设置在上述支柱270a下端的内部。
上述下部框架327形成有收容上述第三转动轴330的第三转动轴收容部3271。
在上述第三转动轴收容部3271可以设有圆筒形状的衬套3272。由此,能够降低上述下部框架327与上述第三转动轴330的摩擦。
在上述下部框架327上设有能够抑制上述支柱270a意外地从上述固定单元310a分离的防脱部328。
上述防脱部328可以构成为例如具备一侧结合于上述下部框架327而另一侧以能够相对运动的方式插入到上述第三转动轴330的固定部件3281以及在上述第三转动轴330上与固定部件3281的相对旋转轨迹对应地沿半径方向凹陷并且沿圆周方向延伸的固定部件槽3282。
在上述下部框架327上可以形成固定部件插入部3273,以便插入上述固定部件3281。
在上述衬套3272上形成有固定部件收容孔32721,以使上述固定部件3281被插入之后可以相对移动。上述固定部件收容孔32721沿半径方向贯通,并且沿圆周方向延伸到对应于上述固定部件槽3282的长度(圆弧长度)。
上述固定部件插入部3273可以形成为例如从上述下部框架327的外表面沿半径方向贯通。
上述下部框架327设有螺母部3274,以使上述固定部件3281可以螺合。
另一方面,在上述支柱270a以及上述固定单元310a的彼此接触区域设有在上述支柱270a相对于上述固定单元310a进行相对旋转降低摩擦的轴承部件329。
上述轴承部件329设在上述支柱270a,与上述固定单元310a滚动接触而可以相对移动(旋转)。
上述轴承部件329可以形成为沿圆周方向分开的多个。
上述下部框架327可以设有插入上述轴承部件329的轴承部件收容部3275。
虽然在附图中没有具体示出,但是在上述上部固定部件311a上可以设有轴承引导槽,上述轴承部件329的一个区域收容在该轴承引导槽中移动。
通过这种结构,当使上述支柱270a以及第三臂220相对于上述固定单元310c旋转时,抓住上述支柱27a以及/或者上述第三臂220朝期望的方向旋转,则上述支柱270a以及第三臂220可以以上述第三转动轴330为中心旋转。
图27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背面立体图,图28是图27的安装架区域的结合之间的立体图,图29是图28的内部示意图,图30是图27的摆动驱动部的驱动齿轮以及从动齿轮示意图。
如图27至图30示出,本实施例的显示设备构成为具备显示单元100b以及结合于上述显示单元100b的背面并且进行支承以便能够调节上述显示单元100b的斜角、高度以及距离的支承装置130b。
上述支承装置130b具备安装架140b、第一臂160b、第二臂190、第三臂220、支柱270b以及固定单元310a。
上述显示单元100b形成为例如具备两个长边部1003以及与上述两个长边部1003垂直配置的两个短边部1004的正六面体形状。
在上述显示单元100b的上侧长边部1003例如设有可以拍摄利用者的摄像头105。
在上述显示单元100b的背面结合有上述安装架140b。
在上述安装架140b上以在上下方向能够相对旋转(摆动)的方式连接有第一臂160b。
在上述第一臂160b的后方端部上以上下配置的轴为中心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连接有上述第二臂190。
在上述第二臂190的后方端部上以上下配置的轴为中心能够相对旋转方式连接有上述第三臂220。
上述第三臂220以能够升降的方式结合于上述支柱270b。
上述支柱270b以上下配置的轴为中心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结合于上述固定单元310a的上表面。
上述固定单元310a以可装卸的方式设在固定对象物101。
在上述显示单元100b的背面形成有与上述安装架140b结合的结合部108。
在上述结合部设有包裹上述结合部的结合部外罩109。
在上述结合部外罩109的内部配置有上述安装架140b。
上述安装架140b形成为大致长方形板形状。
在上述安装架140b的上边向上突出有上部结合突起1401。
在上述显示单元100b的背面设有用于插入结合上述上部结合突起1401的上部结合突起槽(未图示)。
在上述安装架140b的下边设有下部结合突起1402。如上所述,上述下部结合突起1402构成为具有从安装架140b的下边朝前方水平突出的水平区间14021以及从上述水平区间14021的端部向下弯折的垂直区间14022。
在上述显示单元100b设有从上述下部结合突起1402的后方突出以及收回的弹性突起1403。
如图27示出,在上述安装架140b的一侧设有与设在上述显示单元100b的连接器(未图示)电连接的连接器1608。设在上述安装架140b的连接器1608可以连接于其它电子装置(例如,个人电脑主体等)。由此,当上述安装架140b与上述显示单元100b结合时,上述连接器1608与设在上述显示单元100b的连接器(未图示)相连,从而上述显示单元100b能够与上述其它电子装置电连接。
如图29示出,上述结合部外罩109可以具备结合于上述显示单元100b的可动盖1091以及以能够相对运动的方式结合于上述可动盖1091的固定盖1092。
上述可动盖1091结合于上述安装架140b的后方。由此,在上述可动盖1091的外部,视觉上上述安装架140b被阻挡,如法观察到。
上述可动盖1091可以构成为例如具备四边形形状的主体10911以及从上述主体10911以被切开的半球形状突出形成的突出部10912。
在上述突出部10912的后方端部可以形成开口10913。
在上述突出部10912的内部结合有具有大致半球形状的固定盖1092。
上述固定盖1092可以从上述可动盖1091的主体10911侧插入结合之后通过后方的开口10913拉出到外部。
上述固定盖1092构成为其外表面与上述可动盖1091突出部10912的内表面面接触并且能够相对运动。
上述可动盖1091可以以上述固定盖1092为中心在上下方向旋转。
上述可动盖1091可以以上述固定盖1092为中心在左右方向旋转。
在上述固定盖1092的内部收容结合有上述第一臂160b。
上述第一臂160b可以构成为例如在第一臂主体1601以及上述第一臂主体1601的后方端部具备形成为与上述第二臂190连接的第二臂连接部1602。
在上述第一臂160b与上述第二臂190的连接区域设有第一转动轴210。
如上所述,在上述第二臂190设有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收容上述第一臂160b(第二臂连接部1602)的第一臂收容部191。
在上述第一臂160b以及第二臂190的结合区域设有使上述第一臂160b相对于上述第二臂190相对旋转的第一转动驱动部200。如上所述,上述第一转动驱动部200构成为具备沿圆周方向形成在上述第一臂160b的固定齿轮2001、与上述固定齿轮2001啮合的驱动齿轮2002以及旋转驱动上述驱动齿轮2002的第一转动驱动马达2003。本实施例的第一转动驱动部200的构成与上述实施例相似,所以省略对具体构成以及作用的说明。
另一方面,上述第一臂160b的前方设有水平配置的摆动轴1603。
上述摆动轴1603沿左右方向配置。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摆动轴1603可以与上述显示单元100b的长边部1003并排配置。
上述摆动轴1603结合有可以以上述摆动轴1603为中心上下转动(摆动)的摆动部件1606b。
上述摆动部件1606b具备例如“U”形形状。
上述摆动部件1606b可以具备例如结合于上述摆动轴1603的两侧壁部16061以及连接上述两侧壁部16061的连接部16062。
上述摆动部件1606b可以结合于上述安装架140b的后方,以使上述连接部16062与上述安装架140b面接触。
上述摆动部件1606b可以结合为相对于上述安装架140b可回转。
在上述摆动部件1606b以及上述安装架140b设有枢轴1609b。
另一方面,在上述安装架140b以及上述摆动部件1606b的彼此接触区域设有用于限制上述安装架140b以及上述摆动部件1606b的相对转动范围的限位器211。
上述限位器211构成为例如具备限位器突起16063以及收容上述限位器突起16063并且与上述限位器突起16063的转动轨迹对应形成的限位器突起收容部1404。
上述限位器突起16063形成为从上述摆动部件1606b朝前方突出。
上述限位器突起16063弯折形成在上述摆动部件1606b的上端。
上述限位器突起收容部1404例如贯通上述安装架140b形成,如图28示出。
上述限位器突起收容部1404形成为例如两端部呈约90度。
上述限位器211构成为例如可以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其中,在第一位置,水平配置上述显示单元100b的长边部1003,在第二位置,垂直配置上述长边部1003。
如图29示出,在上述摆动轴1603设有在上述安装架140b(显示单元100b)向下转动时积蓄弹力的弹性部件1605。
由此,容易实现上述显示单元100b的向上转动。
上述弹性部件1605例如可以由扭转卷簧形成。
上述弹性部件1605可以结合于上述摆动轴1603的外缘。
上述弹性部件1605的一端部得到上述第一臂160b的支承,另一端部可以固定于上述摆动部件1606b。
上述弹性部件1605可以在上述摆动部件1606b以上述摆动轴1603为中心向下转动时被压缩的同时积蓄弹力。
另一方面,上述摆动部件1606b的周边设有使上述显示单元100b以上述摆动轴1603为中心上下摆动的摆动驱动部180b。
由此,能够容易调节上述显示单元100b画面的视角。
上述摆动驱动部180b构成为具备设在上述第一臂160b以及上述摆动部件1606b中的某一个的驱动齿轮181b、设在上述第一臂160b以及上述摆动部件1606b中的另一个并且与上述驱动齿轮181b啮合的从动齿轮182b、以及旋转驱动上述驱动齿轮181b的摆动驱动马达183b。
上述摆动驱动马达183b例如可以设在上述第一臂160b。
上述驱动齿轮181b可以设在上述摆动驱动马达183b的旋转轴。
上述从动齿轮182b可以设在上述摆动部件1606b。
如图30示出,上述从动齿轮182b具有大致半圆形状,并且可以结合于上述摆动轴1603。
上述驱动齿轮181b可以配置在上述摆动轴1603的后方,并且沿上述从动齿轮182b的圆周方向配置在中央。
通过这种构成,当上述驱动齿轮181b通过上述摆动驱动马达183b在一个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时,上述从动齿轮182b以上述摆动轴1603为中心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上述摆动部件1606b、安装架140b以及显示单元100b以上述摆动轴1603为中心向下转动。上述显示单元100b的画面朝向下侧。
相反,当上述驱动齿轮181b逆时针方向旋转时,上述从动齿轮182b以上述摆动轴1603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上述摆动部件1606b、安装架140b以及显示单元100b以上述摆动轴1603为中心向上转动。上述显示单元100b的画面朝向上侧。
图31是图27的支柱的内部示意图,图32是图31的辊设置区域的俯视图,图33是图32的驱动马达区域的截面图。如图31示出,上述第三臂220构成为具备能够升降方式配置在上述支柱270b内部的滑动器2201。
上述支柱270b设有能够升降方式支承上述滑动器2201的滑动支承部2702。
在上述支柱270b的一侧(前方侧面)设有沿上述第三臂220的移动轨迹切开的切开部2701。上述第三臂220通过上述切开部2701连接于上述滑动器2201。
上述滑动器2201构成为具有在上下延长的长度。
上述第三臂220具备下降时被压缩而积蓄弹力的弹性部件275。
上述弹性部件275由沿上下方向伸缩的气弹簧275形成。
上述气弹簧275具备气缸2751、在上述气缸2751内部进行往返运动的活塞2752以及一端连接于上述活塞2752而另一端部向上述气缸2751的外部延伸的活塞杆2753。
在上述滑动器2201的前方区域设有用于插入结合上述弹性部件275的弹性部件结合部22011。
在上述支柱270b设有通过升降上述第三臂220调节上述第三臂220的高度的高度调节部280d。
由此,能够调节上述显示单元100b的高度。
上述高度调节部280d具备沿上下方向配置在上述支柱270b内部的齿条齿形部281d、设在上述滑动器2201并且与上述齿条齿形部281d咬合的小齿轮282d、以及旋转驱动上述小齿轮282d的小齿轮驱动马达283d。
上述齿条齿形部281d可以配置在上述滑动器2201的后方。
上述弹性部件275可以配置在上述齿条齿形部281d的前方。
由此,能够抑制上述滑动器2201因作用于上述第三臂220的负荷而倾斜。
另一方面,上述滑动器2201可以具备多个辊2202。
上述多个辊2202例如可以具备设在上述滑动器2201的前方端部的前方辊22021以及设在上述滑动器2201的后方端部的后方辊22022。
上述滑动支承部2702可以构成为例如具备上述前方辊22021滚动接触的前方轨道27021以及上述后方辊22022滚动接触的后方轨道27022。
如图32示出,上述前方辊22021可以形成为多个。
上述前方辊22021可以分开配置在上述滑动器2201前方端部的两侧。
上述前方辊22021可以配置在上述第三臂220的两侧。
由此,能够抑制上述滑动器出现横向余隙(倾斜)。
上述前方辊22021可以形成为圆筒形形状。
上述后方辊22022可以设在上述滑动器2201的后方端部中央。
上述后方辊22022可以构成为例如具备中央凹陷的凹陷部。
上述后方轨道27022可以构成为与上述后方辊22022的凹陷部对应地具备隆起部,以便能够与上述后方辊22022面接触。
由此,能够抑制上述滑动器出现横向余隙(倾斜)。
参照图31以及图33,上述小齿轮驱动马达283d配置在上述弹性部件275以及上述后方轨道27022之间。
通过这种结构,当上述小齿轮282d通过上述小齿轮驱动马达283d在一个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时,上述小齿轮282d跟随上述齿条齿形部281d的齿形部向上移动。由此,上述滑动器2201跟随上述滑动支承部2702向上移动。
相反,当上述小齿轮282d向相反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时,上述小齿轮282d跟随上述齿条齿形部291d向下移动,由此上述滑动器2201跟随上述滑动支承部2702向下移动。
图34a是图1的显示设备的控制框图。如图34a示出,本实施例的显示设备构成为具备控制部350,该控制部350具有控制程序,并且以微处理器形成。
上述控制部350构成为能够分别调节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斜角、高度以及距离。
在上述控制部350设有输入操作信号的信号输入部355。
上述信号输入部355可以构成为例如可以通过按压操作以及/或者触摸等输入信号。
在上述控制部350上以可通信的方式可以连接有摄像头105,该摄像头105可以拍摄利用者的姿势。上述摄像头105可以设在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前表面。
在上述控制部350上以可控制的方式可以连接有上述摆动驱动部180a,以便能够调节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斜角。
在上述控制部350上以可控制的方式可以连接有上述高度调节部280a,以便能够调节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高度。
在上述控制部350上以可控制的方式可以连接有距离调节部,以便能够调节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距离。
上述距离调节部可以构成为例如包括上述第一转动驱动部200以及第二转动驱动部250。
上述距离调节部可以构成为例如包括上述第二转动驱动部250以及第三转动驱动部340。
上述距离调节部可以构成为例如包括上述第一转动驱动部200、第二转动驱动部250以及第三转动驱动部340。
上述控制部350可以构成为例如具备上述第二转动驱动部250以及上述第三转动驱动部340。
下面,以上述距离调节部构成为具备第一转动驱动部200、第二转动驱动部250以及第三转动驱动部340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上述控制部350可以构成为分别识别通过上述摄像头105拍摄到的上述利用者的基本姿势以及姿势变化,并且分别控制上述摆动驱动部180a、上述高度调节部280a、上述第一转动驱动部200、上述第二转动驱动部250以及上述第三转动驱动部340,以便能够调节上述利用者的视角。
上述控制部350还可以构成为例如在利用者的姿势从上述基本姿势经过了预设的时间以上的情况下,主动调节上述利用者与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视角,从而诱导利用者的姿势变化。
上述控制部350可以构成为在上述利用者的姿势从上述基本姿势变化后超过了上述预设的时间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上述显示单元100a告知姿势发生了变化。
上述控制部350可以构成为在上述利用者的姿势从上述基本姿势变化后超过了上述预设的时间的情况下,通过上述显示单元100a引导姿势变化信息,而且使上述利用者能够一边观看上述显示单元100a一边进行轻微的颈部运动。更加具体地,上述控制部350可以构成为引导利用者在观看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画面时,当上述显示单元100a上下转动时,使利用者上下运动颈部,当上述显示单元100a左右转动时,使利用者左右运动颈部。
上述控制部350可以具备对时间进行计数的计时器3501。
上述控制部350可以具备数据存储部3502,用于存储包括与利用者的基本姿势以及变化的姿势有关的信息在内的各种信息。
图34b是示出控制图1的显示设备的驱动的驱动控制系统的构成的框图。可以将图34b的驱动控制系统称为AI摄像头系统。
参照图1、图2、图34a以及图34b,驱动控制系统可以包括显示设备100、控制部350b以及驱动控制部1100。并且,驱动控制系统还可以包括与控制部350连通的控制器PC1200。如图34a示出,控制部350可以形成在显示设备100内。或者,如图34b示出,控制部350b可以形成为在显示设备100外部与显示设备100连通。作为另一例,控制部350b形成为相当于显示单元100a的监视器的主板,如图34a示出,还可以形成在显示设备100内。对于相当于摄像头系统的控制部350b,作为一例,可以形成为用于AI计算的NXP I.MX8M PLUS,但是并不限定于此。
显示设备100可以构成为包括主板350a和控制部350b、驱动控制部1100。主板350a可以构成为包括HDMI351a、主SoC352a、USB集线器353a以及电源部354。显示单元100a可以形成为画中画(On Screen Display)。
显示单元100a的主SoC352a构成为调节相当于显示单元100a的监视器的画面。显示单元100a可以构成为与相当于控制部350b的摄像头系统可以串联通信连接。电源部354构成为向相当于显示单元100a的监视器的主板供给电源。并且,电源部354构成为还向与摄像头板和多个马达连接的驱动控制部1100供给电源。
摄像头105可以构成为截图并传输RGB图像数据。摄像头105通过USB接口可以与相当于摄像头系统的控制部350b连接。摄像头105可以是视频设备中支持USB的USB摄像头。摄像头105可以是相当于USB video device class的UVC摄像头,但是并不限定于此。
相当于摄像头系统的控制部350b可以构成为包括第一控制部351、神经处理器352以及第二控制部353。第一控制部351、神经处理器352以及第二控制部353分别可以通过HDMI351a、主SoC352a、USB集线器353a接入。
第一控制部351可以称为UVC控制器,作为主机工作。第一控制部351将UVC摄像头105的视频/音频信号接收到主机。神经处理器352实现嵌入式深度学习加速系统,可以驱动图像识别算法。第二控制部353将UVC摄像头105的图像/视频信号通过OTG(On-The-Go:活跃)动作发送到控制器PC1200。第二控制部353构成为从控制器PC1200接收StandController信号。接收到Stand Controller信号的第二控制部353可以控制显示设备100。
控制器PC1200可以构成为通过USB接口接收来自UVC摄像头105的信号。控制器PC1200可以构成为通过USB接口发送Stand Controller信号。
驱动控制部1100可以构成为驱动多个马达以使显示设备100垂直移动或者使其在垂直方向摆动。与此相关地,驱动控制部1100可以与相当于摄像头系统的控制部350b通过GPIO(General Purpose Input/Output:输入/输出)接口连接。
与此相关地,UVC摄像头105以可拍摄利用者姿势的方式设在显示单元100a,可以以可通信的方式连接于控制部350b。控制部350b可以分别判断通过UVC摄像头105拍摄到的利用者的基本姿势以及姿势变化。控制部350b可以控制图34a的摆动驱动部180a、高度调节部280a、第一转动驱动部200、第二转动驱动部250以及第三转动驱动部350,以便能够调节利用者的视角。
另一方面,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控制部350、350b可以通过UART(UniversalAsynchronous Receiver Transmitter: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接口与驱动控制部1100连接。与此相关地,图34c是示出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的与多个控制板连接的驱动控制部的构成。
参照图34c,主板350a和相当于控制部350b的控制板350b结合为可以与驱动控制部1100进行动作。主板350a可以构成为通过电源线和接地线与驱动控制部1100连接。控制板350b可以构成为通过接收线Rx、发送线Tx以及接地线GND与驱动控制部1100连接。控制板350b可以配置在图1以及图10的固定单元310内,但是并不限定于此。驱动控制部1100可以形成为接入控制板350b或者配置在控制板350b内。
驱动控制部1100构成为通过微芯片1120控制第一以及第二马达驱动IC1111、1112。第一以及第二马达驱动IC1111、1112构成为通过马达控制信号(motor controlsignal)控制图34b的第一以及第二马达1131、1132。第一以及第二马达驱动IC1111、1112上可以施加有12V或者5V的电压信号。另一方面,通过驱动控制部1100的输出,马达控制信号以及编码器信号可以传递到第一以及第二马达1131、1132。
通过根据马达控制信号以及编码器信号控制的第一以及第二马达1131、1132,可以控制图34a的摆动驱动部180a、高度调节部280a、第一转动驱动部200、第二转动驱动部250以及第三转动驱动部350中的一个以上的驱动部。
另一方面,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显示设备可以实现摆动、高度调节以及转动驱动,以便能够基于利用者的姿势信息调节利用者的视角。与此相关地,图35a是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驱动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另一方面,图35b是示出使用显示设备的利用者的多种姿势的概念图。对于显示设备的驱动控制方法,可以由图34a以及34b的控制部350、350b与驱动控制系统的其它构成联动实现。
参照图34a至图35a,显示设备的驱动控制方法可以包括摄像头驱动过程(S110)、姿势变化判断过程(S120)以及驱动控制过程(S130a、S130b)。显示设备的驱动控制方法可以构成为还包括模式选择过程(S101)以及时间经过判断过程(S102)。并且,显示设备的驱动控制方法可以构成为进一步包括模式变更判断过程(S140)以及运动模式执行过程(S150)。
显示设备的驱动控制方法可以由图34a的控制部350与摄像头105以及(信号)输入部355以及多个驱动部180a、280a、200、250、340联动进行。在模式选择过程(S101),识别显示设备的利用者的姿势,判断利用者的姿势是第一模式(正确姿势)还是第二模式(舒适的姿势或者不正确的姿势)。即,在模式选择过程(S101)中识别利用显示设备的利用者的姿势,判断上述利用者的姿势是相当于正确姿势的第一模式还是不是上述正确姿势第二模式。与此相关地,可以由摄像头105识别显示设备的利用者的姿势。
参照图35b,利用显示设备的利用者的姿势可以识别为各种姿势。如图35b的(a)示出,可以识别为利用者以正确(correct)的姿势坐着,在模式选择过程(S101)中,判断为第一模式(正确姿势)。如图35b的(b)示出,可以识别为利用者以向后方倾斜(declined)的姿势坐着。在模式选择过程(S101)中判断为第二模式(向后方倾斜的姿势)。如图35b的(c)示出,可以识别为利用者以向前方倾斜(inclined)的姿势坐着。在模式选择过程(S101)中判断为第二模式(向前方倾斜的姿势)。
在模式选择过程(S101)中判断为利用者的姿势为第一模式时,在时间经过判断过程(S102)判断是否经过了一定的时间。当利用者的姿势为第一模式且经过了一定的时间时,在摄像头驱动过程(S110)中,当利用者利用显示设备后经过了一定的时间(如几分钟)时,进行控制启动设在显示设备的摄像头。在姿势变化判断过程(S120),判断通过摄像头拍摄到的利用者的姿势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变化的姿势是否适合。与此相关地,如图35b的(d)示出,在显示器的中心区域识别出利用者的视线并且判断出利用者的姿势正确时,可以将监视器固定在相应的设定。因此,当利用者的姿势判断为第一模式(正确姿势)时,按照引导,可以根据利用者的视线(眼睛高度)设定监视器的最佳高度。相反,判断为变化的姿势不适合时,可以进行驱动控制过程(S130a)。
在驱动控制过程(S130a),可以控制图1的第一臂160a在上下方向摆动,以使显示设备在上下方向摆动。与此相关地,除了上下方向的摆动控制之外,还可以通过控制使监视器位置在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移动。另一方面,当判断为变化的姿势适合时,可以通过控制固定监视器设定位置。之后,可以进行模式变更判断过程(S140)以及运动模式执行过程(S150)。
相反,如果上述利用者的姿势是第二模式,则为了校正利用者的姿势,可以进行驱动控制过程(S130c)。在驱动控制过程(S130c),可以控制图1的第一臂160a在上下方向摆动,以使显示设备在上下方向摆动。与此相关地,除了上下方向的摆动控制之外,还可以通过控制使监视器位置在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移动。
在判断为利用者的姿势不适合的情况下,如图35b的(e)示出,在图35a的多个驱动控制过程130a至130c中可以实现监视器的上下摆动以及高度调节。由此,如图35b(e)示出,周期性地自动调节监视器的高度以及角度,同时可以进行利用者的颈部或者腰部的运动,能够诱导正确的姿势。
在模式变更判断过程(S140),可以判断在固定监视器设定位置之后是否经过了一定的时间(如几十分钟或者几个小时)。即,在模式变更判断过程(S140),判断是否需要执行自动变更模式,其中,在自动变更模式,因为固定监视器设定位置之后经过了一定的时间,所以自动变更监视器的位置。
如果需要执行自动变更模式,则在运动模式执行过程(S150)中通过输入部接收上述利用者的身体中哪个部位需要运动的信息,可以自动调节监视器的高度以及角度,以便实现利用者的颈部或者腰部等身体部位的运动。与此相关地,在上下方向摆动显示设备,从而使颈部部位或者腰部部位在上下方向进行运动。可以构成为根据通过输入部选择的身体部位,显示设备被驱动的方向、范围以及速度不同。为此,显示设备的驱动控制可以实现2个自由度。并且,可以进一步在左右方向摆动显示设备,从而颈部部位进一步在左右方向运动。为此,显示设备的驱动控制可以实现5个自由度。
为此,图34a以及图34b的控制部350、350b判断通过摄像头拍摄到的利用者的姿势是否发生了变化以及变化的姿势是否适合。当判断为变化的姿势不适合时,控制部350、350b进行控制使第一臂在上下方向摆动,以使上述显示单元在上下方向摆动。另一方面,当判断为变化的姿势适合时,控制部350、350b通过控制固定监视器设定位置。并且,在固定监视器设定位置之后经过了一定的时间时,控制部350、350b通过控制自动调节上述监视器的高度以及上下摆动或者左右摆动的角度。
显示设备的驱动控制方法在进行运动模式执行过程(S150)之后也可以进行姿势变化判断过程(S160)以及设定位置维持过程(S170)。在姿势变化判断过程(S160),判断在当前设定的监视器位置通过摄像头拍摄到的利用者的姿势是否发生了变化以及变化的姿势是否适合。
当判断为变化的姿势不适合时,可以再次进行驱动控制过程(S130b)。在驱动控制过程(S130b),可以通过控制图1的第一臂160a在上下方向摆动,以使显示设备在上下方向摆动。与此相关地,除了上下方向的摆动控制之外,还可以通过控制使监视器的位置在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移动。另一方面,当判断为变化的姿势适合时,可以进行设定位置维持过程(S170),以固定监视器设定位置。
在进行驱动控制过程(S130a、S130b)之后也可以判断是否经过了一定的时间(S102),反复进行摄像头驱动过程(S110)之后的过程。
关于对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显示设备进行控制的构成以及流程图,图1的显示单元100a可以在前后方向移动。与此相关地,图36是用于说明图1的显示单元的前方移动的俯视图,图37a是用于说明图36的中间移动的俯视图,图37b是用于说明图36的显示单元的后方移动的图。
如图36a至图37b分别示出,上述控制部350可以控制上述距离调节部,从而调节上述显示单元100a与利用者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显示设备还可以通过利用者的手动操作实现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距离调节。
如图35示出,上述控制部350可以进行控制,以使上述第三臂220相对于上述支柱270a向前方突出,使上述第二臂190沿上述第三臂220的长度方向延伸,使上述第一臂160a沿上述第二臂190的长度方向延伸。
在这种情况下,上述显示单元100a可以从上述支柱270a向前方最大限度突出。
上述控制部350可以控制上述第一转动驱动部200,使上述显示单元100a以上述第一转动轴210为中心左右旋转。
由此,能够左右旋转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画面。
如图34a以及图36示出,向后方移动上述显示单元100a时,上述控制部350可以控制上述第三转动驱动部340,使上述第三臂220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可以控制上述第二转动驱动部250,使上述第二臂190逆时针方向旋转。上述控制部350可以控制上述第一转动驱动部200,控制成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画面朝向前方。
如图37b示出,在进一步向后方移动上述显示单元100a时,上述控制部350可以控制上述第三转动驱动部340,使上述第三臂220在左右方向配置,并且可以控制上述第二转动驱动部250,使上述第二臂190沿左右方向配置在上述第三臂220的上侧。上述控制部350可以控制上述第一转动驱动部200,控制成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画面朝向前方。
图38是图2的显示单元在上下方向回转的状态示意图。如图38示出,本实施例的显示设备可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其中,在第一位置,水平配置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长边部1003,在第二位置,垂直配置上述长边部1003。
当使上述显示单元100a转动到上述第二位置时,使上述显示单元100a顺时针方向旋转即可。顺时针方向加压上述显示单元100a时,上述显示单元100a以上述枢轴1609为中心转动。这时,由于上述限位器211,上述显示单元100a停在上述第二位置。
图39是用于说明图2的显示单元的上下摆动以及高度调节的图。如图38示出,上述控制部350可以控制上述摆动驱动部180a,调节上述显示单元100a画面的斜角。
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手动操作调节上述显示单元100a画面的斜角。具体地,当想手动调节上述显示单元100a画面的斜角时,抓住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边缘向上方或者下方加压,则上述显示单元100a以上述摆动轴1603为中心分别向上方或者下方旋转。
上述控制部350可以控制上述高度调节部280a,调节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高度。
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手动操作实现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高度。当想增高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高度时,抓住上述下部支柱272,向上移动上述上部支柱271或者第三臂220即可。相反,当想降低上述显示单元100a的高度时,向上述下部支柱272侧加压上述第三臂220或者上述上部支柱271即可。
以上,附图中示出并说明了本发明的特定的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思想或者本质性特征的范围内可以以各种方式实施本发明,所以上述说明的实施例并不限定于用于实施其发明的具体内容。
并且,对于即使是在上述记载的详细说明中没有一一例举的实施例,也应该在权利要求书中定义的技术思想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另外,包含在上述权利要求书的技术范围以及与其等同范围内的所有的变更以及变形应该包含在权利要求书中。

Claims (25)

1.一种显示设备,其包括:
显示单元,其显示图像;
安装架,其形成为能够结合于上述显示单元的背面;
第一臂,其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连接于上述安装架;
第二臂,其按照能够以上下配置的轴为中心相对旋转的方式连接于上述第一臂的端部;
第三臂,其按照能够以上下配置的轴为中心相对旋转的方式连接于上述第二臂的端部;
支柱,其设为能够使上述第三臂进行升降;以及
固定单元,其固定于固定对象物,并且在上表面按照能够以上下配置的轴为中心相对旋转的方式连接有上述支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还包括:
摆动驱动部,其设在上述显示单元以及上述第一臂之间,使上述显示单元以水平配置的摆动轴为中心相对于上述第一臂进行摆动;
高度调节部,其调节上述第三臂相对于上述支柱的高度;以及
控制部,其基于输入的信号,分别控制上述摆动驱动部以及上述高度调节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
上述支柱具备:
下部支柱,其连接于上述固定单元;
上部支柱,其相对于上述下部支柱能够升降;以及
弹性部件,其在上述上部支柱下降时被压缩并积蓄弹力,
其中,上述第三臂设于上述上部支柱。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
在上述下部支柱设有齿条齿形部,在上述上部支柱设有与上述齿条齿形部咬合的小齿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
在上述上部支柱设有导螺杆,
在上述下部支柱设有螺合于上述导螺杆的螺母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
上述第三臂具备以能够升降的方式配置在上述支柱的内部的滑动器,
在上述支柱的内部具有:
滑动支承部,其以能够升降的方式支承上述滑动器;以及
弹性部件,其在上述滑动器下降时被压缩而积蓄弹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
上述滑动器具备多个辊,
上述滑动支承部具备上述多个辊滚动接触的多个轨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
在上述支柱设有沿上述第三臂的移动轨迹切开的切开部,
上述多个辊在上述滑动器的接近上述切开部的前方区域设有前方辊,
在上述滑动器的与上述切开部分开的后方区域设有后方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
上述多个辊在上述滑动器的接近上述切开部的区域,在上述第三臂的两侧分别设有辊,
在上述滑动器的与上述切开部分开的区域,在上述第三臂的延长线上设有辊。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
在上述支柱的内部设有调节上述第三臂的高度的高度调节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
上述高度调节部具备:
齿条齿形部,其沿上下方向配置在上述支柱的内部;以及
小齿轮,其设在上述滑动器,与上述齿条齿形部咬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还包括:
摆动轴,其水平配置在上述第一臂的端部;
摆动部件,其按照能够以上述摆动轴为中心上下摆动的方式连接,并且连接于上述安装架;以及
摆动驱动部,其使上述显示单元以上述摆动轴为中心摆动,
上述摆动驱动部具备:
驱动齿轮,其设在上述第一臂以及上述摆动部件中的某一个;
从动齿轮,其设在上述第一臂以及上述摆动部件中的另一个,并且与上述驱动齿轮啮合;
弹性部件,其在上述摆动部件下降时被压缩而积蓄弹力;以及
摆动驱动马达,其旋转驱动上述驱动齿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
在上述安装架以及上述摆动部件设有对于上述安装架以能够回转的方式支承上述摆动部件的枢轴。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
上述第一臂具备第一臂主体以及相对于上述第一臂主体能够回转的枢轴,
上述摆动轴设在上述枢轴。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
在上述第一臂以及第二臂的结合区域包括:
第一转动轴,其以相对于上述第一臂能够相对运动的方式结合于上述第二臂;
固定齿轮,其沿圆周方向形成于上述第一臂的端部;
驱动齿轮,其与上述固定齿轮啮合而相对移动;以及
第一转动驱动马达,其旋转驱动上述驱动齿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包括限位器,
该限位器具备突起以及突起收容部,从而限制上述第一臂以及上述第二臂的相对转动范围,其中,
上述突起在上述第一臂以及上述第二臂的彼此接触面中的某一个面上沿轴方向突出,上述突起收容部在上述第一臂以及上述第二臂的彼此接触面中的另一个面上具备端部,并且与上述突起的相对转动轨迹对应地形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
在上述第二臂以及上述第三臂的结合区域设有:
第二转动轴,其一端部设在上述第三臂的内部,另一端部设在上述第二臂的内部;
固定齿轮,其在上述第二转动轴的一端部相对于轴方向倾斜地形成;
驱动齿轮,其与上述固定齿轮啮合而相对移动;以及
第二转动驱动马达,其旋转驱动上述驱动齿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
上述第二转动轴固定于上述第三臂,相对于上述第二臂相对运动,
上述第二转动驱动马达以及上述驱动齿轮设在上述第二臂的内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
上述固定单元具备:
上部固定部件,其置于上述固定对象物的上表面;
下部固定部件,其配置在上述固定对象物的底面,配置为接近以及脱离上述上部固定部件;
加压部件,其以能够升降的方式结合于上述下部固定部件的上表面;以及
操作把手,其贯通上述下部固定部件而螺合,一端部连接于上述加压部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
上述支柱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结合于上述上部固定部件的上表面,
在上述支柱以及上述上部固定部件的彼此结合区域设有使上述支柱相对于上述固定单元相对旋转的第三转动驱动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
上述第三转动驱动部具备:
第三转动轴,其以上下方向配置在上述支柱以及上述上部固定部件的彼此接触区域;
固定齿轮,其以上述第三转动轴为中心沿圆周方向形成于上述上部固定部件;
驱动齿轮,其与上述固定齿轮啮合而相对移动;以及
第三转动驱动马达,其旋转驱动上述驱动齿轮。
2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还包括:
第一转动驱动部,其使上述第一臂相对于上述第二臂相对旋转;
第二转动驱动部,其使上述第二臂相对于上述第三臂相对旋转;以及
第三转动驱动部,其使上述支柱相对于上述固定单元相对旋转,
其中,上述控制部基于输入的信号,分别控制上述第一转动驱动部、第二转动驱动部以及上述第三转动驱动部,以便调节上述显示单元与利用者之间的距离。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还包括摄像头,
该摄像头以能够拍摄利用者的姿势的方式设在上述显示单元,以能够进行通信的方式连接于上述控制部,
其中,上述控制部分别识别通过上述摄像头拍摄到的上述利用者的基本姿势以及姿势变化,控制上述摆动驱动部、上述高度调节部、上述第一转动驱动部、上述第二转动驱动部以及上述第三转动驱动部,以便调节上述利用者的视角。
2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
上述控制部识别利用显示设备的利用者的姿势,判断上述利用者的姿势是否为相当于正确姿势的第一模式或者是否为相当于不是上述正确姿势的第二模式,
在上述利用者的姿势是上述第一模式且经过了一定的时间时,判断通过摄像头拍摄到的上述利用者的姿势是否变化以及变化的姿势是否适合。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
在判断为上述变化的姿势不适合时,进行控制,以使上述第一臂在上下方向摆动,从而使上述显示单元在上下方向摆动,
在判断为上述变化的姿势适合时,进行控制,以固定监视器的设定位置,
在固定上述监视器的设定位置之后经过了一定时间时,进行控制,以自动调节上述监视器的高度以及上下摆动或者左右摆动的角度。
CN202180101693.1A 2021-08-26 2021-08-26 显示设备 Pending CN11788236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KR2021/011407 WO2023027211A1 (ko) 2021-08-26 2021-08-26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82367A true CN117882367A (zh) 2024-04-12

Family

ID=852868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101693.1A Pending CN117882367A (zh) 2021-08-26 2021-08-26 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65758A1 (zh)
KR (1) KR20240043741A (zh)
CN (1) CN117882367A (zh)
WO (1) WO202302721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991233S1 (en) * 2021-05-21 2023-07-04 CKnapp Sales, Inc. Monitor mou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69323B1 (en) * 2008-04-21 2013-06-25 Yani Deros Modular monitor support assembly
US8162271B2 (en) * 2009-10-07 2012-04-24 Chin-Chu Li Support frame with an adjustable mechanism
US8366060B2 (en) * 2010-06-24 2013-02-05 Modernsolid Industrial Co., Ltd. Supporting arm assembly for a display
KR20140000629U (ko) * 2012-07-19 2014-01-29 (주)한국랩 모니터 스탠드
US20140367137A1 (en) * 2013-06-18 2014-12-18 Master Group Asia Ltd. Arm assembly for holding an electronic device
KR101717348B1 (ko) * 2015-04-09 2017-03-16 장근대 모니터 거치장치
GB2558935B (en) * 2017-01-20 2020-01-29 Sbfi Ltd Improvements in display screen mounting
US10550996B1 (en) * 2018-07-30 2020-02-04 Chen-Source Inc. Adjustable screen lift arm
WO2020119886A1 (en) * 2018-12-10 2020-06-18 Colebrook Bosson & Saunders (Products) Limited Display support structure
KR102628095B1 (ko) * 2019-01-03 2024-01-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스탠드 및 이를 구비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GB2580417A (en) * 2019-01-11 2020-07-22 Arrow Group Global Ltd Display device support arm
TWM583958U (zh) * 2019-02-01 2019-09-21 信錦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支撐裝置
CN109882722A (zh) * 2019-03-26 2019-06-14 明基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支撑装置
KR20200120196A (ko) * 2019-04-12 2020-10-21 강선우 사용자 정보를 통한 모니터 제어장치 및 그 장치의 구동방법
US11287083B2 (en) * 2020-01-31 2022-03-29 Dell Products L.P.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display swivel arm
JP2021195998A (ja) * 2020-06-15 2021-12-27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支持機構、及びこの支持機構を備えた支持装置
JP3233085U (ja) * 2021-04-22 2021-07-26 コクヨ株式会社 モニタアーム
US11846385B2 (en) * 2021-07-12 2023-12-19 Shanghai Linghai Commerce Center Multifunctional apparatus to support and lift a computing device
CN218845598U (zh) * 2022-06-09 2023-04-11 圣临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用于显示设备的装置和用于显示设备的装置的部件套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40043741A (ko) 2024-04-03
US20230065758A1 (en) 2023-03-02
WO2023027211A1 (ko) 2023-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80230C (zh) 图像投影设备
EP2711228A1 (en) A control module for an electric wheelchair
US20100289972A1 (en) Display assembly
CN110864208B (zh) 一种具有自动追踪功能的计算机显示器
CN117882367A (zh) 显示设备
CA2908437A1 (en) A visual display unit mount
CN109223465B (zh) 一种眼睛训练仪
CN109313467A (zh) 一种移动终端
KR100975706B1 (ko) 디스플레이장치
KR101673012B1 (ko) 상하좌우 회동기능을 갖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용 스탠드
CN113267892A (zh) 头戴式显示器
KR100838592B1 (ko) 디스플레이 틸팅장치 및 디스플레이 회동장치
CN109223464B (zh) 一种眼睛训练仪
CN211786370U (zh) 头戴式显示器
CN209827478U (zh) 一种眼睛训练仪及眼睛训练系统
JP4818986B2 (ja) ビューファインダーのパン・チルト機構
CN214064286U (zh) 一种会议室用便于调节固定的显示器摆臂装置
KR101265039B1 (ko) 디스플레이 엘리베이션 시스템
CN112987312B (zh) 瞳距调节结构及电子设备
CN217482367U (zh) 一种平板电脑自适应角度调节装置
CN220608306U (zh) 一种眼病早期诊断装置
CN214177358U (zh) 手机支架
KR101456985B1 (ko) 디스플레이 방향 조절이 가능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211702156U (zh) 手持云台
JP2005084671A (ja) 表示装置の保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