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46528A - 一种地热钻井钻遇富水地层旋流式连续捞沙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地热钻井钻遇富水地层旋流式连续捞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46528A
CN117846528A CN202410256710.4A CN202410256710A CN117846528A CN 117846528 A CN117846528 A CN 117846528A CN 202410256710 A CN202410256710 A CN 202410256710A CN 117846528 A CN117846528 A CN 1178465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clone
overflow
cavity
rotational flow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25671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846528B (zh
Inventor
冯子军
宁佳祺
李�杰
南翰墨
王昕琪
耿豪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41025671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46528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410256710.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7846528B/zh
Publication of CN1178465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465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8465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465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10Geothermal energy

Landscapes

  • Cyclo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热钻井钻遇富水地层旋流式连续捞沙装置,属于钻井捞砂技术领域;设置于钻杆内部,包括旋流外管、旋流内管;旋流外管内部的空间分为上侧的溢流外腔以及下侧的旋流内腔,溢流外腔与旋流内腔通过单向阀溢流出口孔相连通;旋流内管的上端插接于旋流内腔内,旋流内管的下端开口处螺接有沉淀座,旋流内管的上端设置有单向阀溢流入口孔,旋流内管的侧壁上设置有旋流入口孔;在单向阀溢流出口孔与单向阀溢流入口孔处设置有单向阀,单向阀上端设置有滤网罩;旋流外管通过外管提升绳索与钻井外侧的提升设备相连接;旋流外管外侧设置有卡爪机构;解决了目前的捞砂机械装置在捞砂过程中会被水充满腔体而导致捞砂效率极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地热钻井钻遇富水地层旋流式连续捞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钻井捞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热钻井钻遇富水地层旋流式连续捞沙装置。
背景技术
在地热井的钻进过程中,钻头转进过程中所产生的岩屑和泥砂需要及时从井中排出,否则会卡住钻头,影响钻进施工。现有捞砂机械装置在捞砂过程中,会将泥砂浆直接捞入到捞砂筒中,一次性捞出。在钻进至富水地层中时,泥砂浆中大部分都是水,如果仍然使用传统捞砂筒进行捞砂,在下放很小一段距离后便会被水充满腔体,而需要提升捞砂筒将其从井外排出。在该过程中,需要停止钻进过程,进行多次重复捞砂,且每次捞砂筒内泥砂占比极低,大部分都是不影响钻进,不需排出井外的水,捞砂效率极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地热钻井钻遇富水地层旋流式连续捞沙装置;解决目前的捞砂机械装置在捞砂过程中会被水充满腔体而导致捞砂效率极低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地热钻井钻遇富水地层旋流式连续捞沙装置,设置于钻杆内部,包括旋流外管、旋流内管、沉淀座、单向阀、外管提升绳索、卡爪机构、滤网罩;所述旋流外管为上下两端保持开口的圆筒状结构,旋流外管内部的空间分为上侧的溢流外腔以及下侧的旋流内腔,溢流外腔与旋流内腔通过单向阀溢流出口孔相连通;所述旋流内管的上端插接于旋流外管的旋流内腔内部,旋流内管的下端开口处螺接有沉淀座,旋流内管的上端设置有单向阀溢流入口孔,单向阀溢流出口孔与单向阀溢流入口孔上下对应,旋流内管的侧壁上设置有多圈旋流入口孔;在单向阀溢流出口孔与单向阀溢流入口孔处设置有单向阀,单向阀上端的溢流外腔内部设置有滤网罩;旋流外管上端通过外管提升绳索与钻井外侧的提升设备相连接;旋流外管外侧设置有用于控制旋流外管与钻杆内壁相卡接的卡爪机构。
进一步的,在旋流外管的内壁靠近上端开口处设置有一个水平的隔板,通过隔板将旋流外管内部的空间分为上侧的溢流外腔以及下侧的旋流内腔,在隔板的中心处设置有一个上下贯通的所述单向阀溢流出口孔。
进一步的,所述溢流外腔为上粗下细的倒圆台状结构;所述旋流内腔为等粗的圆筒状结构,在旋流内腔的内部顶面外边缘处固定设置有一个圆环形的旋流内腔凸台。
进一步的,旋流内管为上粗下细的倒圆锥筒状结构,旋流内管的上端开口设置有圆柱状的对接柱,对接柱的外径大于旋流内管的上端开口外径,对接柱的中心处设置有内外连通的所述单向阀溢流入口孔,单向阀溢流入口孔内壁处设置有内螺纹;对接柱的上端面与旋流内腔的内部顶面相接触,对接柱的外侧圆柱面与旋流内腔凸台的内侧圆柱面相接触。
进一步的,在旋流内管的外壁上沿着周圈均匀设置有多条竖直的外侧凸台,外侧凸台的内侧面与旋流内管的外壁相固定连接,外侧凸台的外侧面保持竖直。
进一步的,所述沉淀座为上端开口的圆筒状结构,沉淀座的上端开口伸入至旋流内管的下端开口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卡爪机构包括卡爪、连杆机构、自重块、卡爪提升绳索;在旋流外管的上方设置有自重块,自重块通过卡爪提升绳索与钻井外侧的提升设备相连接;在旋流外管的外侧面转动设置有四个圆形阵列的卡爪。
进一步的,连杆机构与卡爪的数量相等、一一对应;每个连杆机构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连杆以及第二连杆,第一连杆的上端与第二连杆的下端相铰接,第一连杆的下端与相对应的卡爪中部相铰接,第二连杆的上端与自重块外侧圆柱面相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单向阀包括阀座、端盖、单向球;所述阀座为竖直设置的圆柱状结构,在阀座的外侧面下端设置有第一圆环,在阀座的外侧面中部设置有第二圆环,第一圆环的外径大于第二圆环的外径,第二圆环的外径大于阀座的外径;在第二圆环的外侧面处设置有外螺纹,在阀座的外侧面上端设置有外螺纹;在阀座内部设置有圆柱形的溢流腔,溢流腔的内部下端为半球面结构,在半球面结构的最低点设置有一个溢流入口孔;在溢流腔的顶部设置有一圈圆形阵列的溢流出口孔;在溢流腔底部的溢流入口孔处内部设置有单向球,单向球的外径位于溢流入口孔的内径与溢流腔的内径之间;所述端盖为水平设置的圆环形结构,端盖的内侧圆柱面处设置有内螺纹。
更进一步的,所述阀座位于旋流内管内部顶端,阀座的第一圆环上端面与旋流内管的内部顶面相接触,阀座的第二圆环外侧的外螺纹与对接柱的单向阀溢流入口孔内壁处的内螺纹相螺接,阀座的外侧面上端穿过单向阀溢流出口孔后伸入至溢流外腔内部;所述端盖内壁处的内螺纹与阀座外侧面上端的外螺纹相螺接,端盖的下端面与溢流外腔的内部底面相接触,从而将单向阀固定于单向阀溢流入口孔、单向阀溢流出口孔处,同时将旋流内管与旋流外管相固定连接;此时阀座顶部的溢流出口孔保持露出状态。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地热钻井钻遇富水地层旋流式连续捞沙装置,将装置整体从钻杆内部放入,进砂、储砂、排水均可在装置内完成,提高了腔体内固体泥砂占比,不需停止施工,重复起放钻头;将多组该装置串联后,放入钻杆内部,可以持续性地将富水地层中较长一段内的泥砂沉淀滤除;也可以将该装置与传统捞砂筒配合使用,用于清除第一次捞砂过程中的剩余泥砂,进行二次捞砂,从而解决了目前的捞砂机械装置在捞砂过程中会被水充满腔体而导致捞砂效率极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旋流外管、旋流内管、沉淀座、单向阀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外壳的半剖示意图;
图4是旋流内管与沉淀座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单向阀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单向阀的正视图;
图7是图6中的A-A剖视图;
其中,1为钻杆、2为钻头、3为旋流外管、4为旋流内管、5为沉淀座、6为卡爪机构、7为外管提升绳索、8为单向阀、9为滤网罩、301为隔板、302为单向阀溢流出口孔、303为溢流外腔、304为旋流内腔、305为旋流内腔凸台、401为对接柱、402为单向阀溢流入口孔、403为旋流入口孔、404为外侧凸台、601为自重块、602为卡爪提升绳索、603为卡爪、604为第一连杆、605为第二连杆、801为阀座、802为第一圆环、803为第二圆环、804为溢流腔、805为溢流入口孔、806为溢流出口孔、807为单向球、808为端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保护范围不被此限制。
如图1—7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热钻井钻遇富水地层旋流式连续捞沙装置,设置于钻杆1内部,包括旋流外管3、旋流内管4、沉淀座5、单向阀8、外管提升绳索7、卡爪机构6、滤网罩9。
所述钻杆1为竖直设置的圆筒状结构,钻杆1在钻井内部进行向下转动,在钻杆1的下端开口处设置有圆环状的钻头2。
所述旋流外管3为上下两端保持开口的圆筒状结构,在旋流外管3的内壁靠近上端开口处设置有一个水平的隔板301,通过隔板301将旋流外管3内部的空间分为上侧的溢流外腔303以及下侧的旋流内腔304,在隔板301的中心处设置有一个上下贯通的单向阀溢流出口孔302,通过单向阀溢流出口孔302将溢流外腔303与旋流内腔304相连通。所述溢流外腔303为上粗下细的倒圆台状结构,溢流外腔303的内侧面为上粗下细的锥面。所述旋流内腔304为等粗的圆筒状结构,在旋流内腔304的内部顶面外边缘处固定设置有一个圆环形的旋流内腔凸台305。
所述旋流内管4插接于旋流外管3的旋流内腔304内部,旋流内管4为上粗下细的倒圆锥筒状结构,旋流内管4的上下两端保持开口,旋流内管4的下端开口伸出至旋流外管3的下端开口外侧。旋流内管4的下端开口处内部螺接有沉淀座5。旋流内管4的上端开口设置有圆柱状的对接柱401,对接柱401的外径大于旋流内管4的上端开口外径,对接柱401的中心处设置有内外连通的单向阀溢流入口孔402,单向阀溢流入口孔402内壁处设置有内螺纹;对接柱401的上端面与旋流内腔304的内部顶面相接触,对接柱401的外侧圆柱面与旋流内腔凸台305的内侧圆柱面相接触;对接柱401上的单向阀溢流入口孔402与隔板301上的单向阀溢流出口孔302相对应,并且单向阀溢流入口孔402的内径小于单向阀溢流出口孔302的内径。在旋流内管4的侧壁上设置有上下排布的三圈旋流入口孔403,每圈都包括四个圆形阵列的旋流入口孔403,旋流入口孔403保持内外连通。在旋流内管4的外壁上沿着周圈均匀设置有四条竖直的外侧凸台404,外侧凸台404的内侧面与旋流内管4的外壁相固定连接,外侧凸台404的外侧面保持竖直。每圈的四个旋流入口孔403与四个外侧凸台404交错设置。
所述沉淀座5为上端开口的圆筒状结构,沉淀座5的上端开口伸入至旋流内管4的下端开口内部,沉淀座5的外侧圆柱面与旋流内管4的下端开口内壁相螺接,从而将沉淀座5固定于旋流内管4的下端开口内侧。
所述旋流外管3、旋流内管4、沉淀座5保持同轴设置。
在旋流外管3的上端面固定设置有四个圆形阵列的外管悬挂点,每个外管悬挂点都与一根外管提升绳索7的下端相固定连接,外管提升绳索7的上端与钻井外侧的提升设备相连接,通过提升设备来对外管提升绳索7进行收放,从而控制旋流外管3在钻杆1内部上升或者下降。
所述卡爪机构6包括卡爪603、连杆机构、自重块601、卡爪提升绳索602。
在旋流外管3的轴线上方设置有一块圆柱状的自重块601,自重块601的上端面中心处设置有一个自重块悬挂点,自重块悬挂点与卡爪提升绳索602的下端相固定连接,卡爪提升绳索602的上端与钻井外侧的提升设备相连接。
在旋流外管3的外侧面靠近上端开口处固定设置有四个圆形阵列的固定杆,固定杆沿着旋流外管3的径向所设置。每个固定杆远离旋流外管3的外侧一端均转动设置有一个卡爪603,卡爪603远离固定杆的一端端面为接触端面;当卡爪603转动至最低状态时,卡爪603的接触端面与钻杆1的内壁相接触,由于接触端面的角度小于卡爪603与钻杆1内壁的接触面的摩擦角,因此在装置整体的重力作用下,装置整体被卡死,这样装置整体就随着钻杆1同步转动。
连杆机构与卡爪603的数量相等、一一对应。每个连杆机构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连杆604以及第二连杆605,第一连杆604的上端与第二连杆605的下端相铰接,第一连杆604的下端与相对应的卡爪603中部相铰接,第二连杆605的上端与自重块601外侧圆柱面相铰接。
当卡爪提升绳索602被上拉时,卡爪提升绳索602带动自重块601上升,自重块601控制连杆机构上升,第一连杆604与第二连杆605之间的角度发生变化,第一连杆604带动卡爪603向上转动,卡爪603的接触端面与钻杆1的内壁相脱离,装置整体可以相对钻杆1进行滑动以及转动。当卡爪提升绳索602下放时,自重块601由于自重的作用下降,自重块601控制连杆机构下降,第一连杆604与第二连杆605之间的角度发生变化,第一连杆604带动卡爪603向下转动,直至卡爪603的接触端面与钻杆1的内壁重新接触,装置整体被卡死,装置整体随着钻杆1同步转动或者同步升降。
所述单向阀8包括阀座801、端盖808、单向球807。
所述阀座801为竖直设置的圆柱状结构,在阀座801的外侧面下端设置有第一圆环802,在阀座801的外侧面中部设置有第二圆环803,第一圆环802的外径大于第二圆环803的外径,第二圆环803的外径大于阀座801的外径;在第二圆环803的外侧面处设置有外螺纹,在阀座801的外侧面上端设置有外螺纹。在阀座801内部设置有圆柱形的溢流腔804,溢流腔804的内部下端为半球面结构,在半球面结构的最低点设置有一个溢流入口孔805,溢流入口孔805将溢流腔804与阀座801的底面外侧相连通,溢流入口孔805的内径小于溢流腔804的内径;在溢流腔804的顶部设置有一圈圆形阵列的溢流出口孔806,通过溢流出口孔806将溢流腔804与阀座801的顶部外侧相连通。
在溢流腔804底部的溢流入口孔805处内部设置有单向球807,单向球807的外径位于溢流入口孔805的内径与溢流腔804的内径之间。当没有外力施加于单向球807上时,单向球807由于自身重力而处于溢流腔804的最低处,从而将溢流入口孔805进行封堵。
所述端盖808为水平设置的圆环形结构,端盖808的外侧面为上细下粗的圆锥面,端盖808的内侧圆柱面处设置有内螺纹。
所述阀座801位于旋流内管4内部顶端,阀座801的第一圆环802上端面与旋流内管4的内部顶面(对接柱401的下端面)相接触,阀座801的第二圆环803外侧的外螺纹与对接柱401的单向阀溢流入口孔402内壁处的内螺纹相螺接,阀座801的外侧面上端穿过旋流外管3的隔板301的单向阀溢流出口孔302后伸入至旋流外管3的溢流外腔303内部。所述端盖808内壁处的内螺纹与阀座801外侧面上端的外螺纹相螺接,端盖808的下端面与溢流外腔303的内部底面(隔板301的上端面)相接触,从而将单向阀8固定于单向阀溢流入口孔402、单向阀溢流出口孔302处,同时将旋流内管4与旋流外管3相固定连接。此时阀座801顶部的溢流出口孔806保持露出状态。
所述滤网罩9为下端开口的球面结构,滤网罩9的下端开口与溢流外腔303的内部底面(隔板301的下端面)相固定连接,阀座801顶部的溢流出口孔806位于滤网罩9内部。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
当需要将装置整体放置于钻杆1内部时,先通过卡爪提升绳索602拉动自重块601上升,卡爪提升绳索602带动自重块601上升,自重块601控制连杆机构上升,第一连杆604与第二连杆605之间的角度发生变化,第一连杆604带动卡爪603向上转动,卡爪603的接触端面与钻杆1的内壁保持脱离。然后以相同的速率同时不断下放外管提升绳索7以及卡爪提升绳索602,控制装置整体相对钻杆1进行下放,并且保证下放过程中卡爪603不会与钻杆1内壁相接触而影响装置整体的下放。
当需要装置整体与钻杆1相固定时,停止下放外管提升绳索7,继续下放卡爪提升绳索602,自重块601由于自重的作用下降,自重块601控制连杆机构下降,第一连杆604与第二连杆605之间的角度发生变化,第一连杆604带动卡爪603向下转动,直至卡爪603的接触端面与钻杆1的内壁重新接触,装置整体被卡死,装置整体随着钻杆1同步转动或者同步升降。
当装置整体在钻杆1内部被卡死时,装置整体随着钻杆1同步转进下降,泥浆从旋流外管3的下端开口进入,然后以一定的切向速度通过旋流入口孔403进入至旋流内管4内部,泥浆将单向球807向上顶起,单向球807不再对溢流入口孔805进行封堵,泥浆可以通过溢流入口孔805进入至阀座801的溢流腔804内部。进入至旋流内管4内部的泥浆,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密度较大的砂石颗粒和岩石碎屑会下降沉淀,落入到旋流内管4下部的沉淀座5内部,密度较小的泥砂颗粒将通过溢流入口孔805进入至阀座801的溢流腔804内部,并且通过溢流腔804顶部的溢流出口孔806进入至溢流外腔303内部,此处为一次滤砂。由于溢流外腔303的内侧面为上粗下细的锥面,溢流外腔303的上方还加装有滤网罩9,在溢流外腔303的沉淀和滤网罩9的过滤作用下,密度较小的泥砂颗粒被沉淀于溢流外腔303的内部底面处,而只剩下水从滤网罩9中滤出,此处为二次滤砂。
当需要提升装置整体时,先上提卡爪提升绳索602,卡爪提升绳索602带动自重块601上升,自重块601控制连杆机构上升,第一连杆604与第二连杆605之间的角度发生变化,第一连杆604带动卡爪603向上转动,卡爪603的接触端面与钻杆1的内壁保持脱离。然后以相同的速率同时不断上提外管提升绳索7以及卡爪提升绳索602,控制装置整体相对钻杆1进行提升,并且保证提升过程中卡爪603不会与钻杆1内壁相接触而影响装置整体的提升。
将装置整体从钻杆1内部放入,进砂、储砂、排水均可在装置内完成,提高了腔体内固体泥砂占比,不需停止施工,重复起放钻头2。将多组该装置串联后,放入钻杆1内部,可以持续性地将富水地层中较长一段内的泥砂沉淀滤除。也可以将该装置与传统捞砂筒配合使用,用于清除第一次捞砂过程中的剩余泥砂,进行二次捞砂。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Claims (10)

1.一种地热钻井钻遇富水地层旋流式连续捞沙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于钻杆(1)内部,包括旋流外管(3)、旋流内管(4)、沉淀座(5)、单向阀(8)、外管提升绳索(7)、卡爪机构(6)、滤网罩(9);所述旋流外管(3)为上下两端保持开口的圆筒状结构,旋流外管(3)内部的空间分为上侧的溢流外腔(303)以及下侧的旋流内腔(304),溢流外腔(303)与旋流内腔(304)通过单向阀溢流出口孔(302)相连通;所述旋流内管(4)的上端插接于旋流外管(3)的旋流内腔(304)内部,旋流内管(4)的下端开口处螺接有沉淀座(5),旋流内管(4)的上端设置有单向阀溢流入口孔(402),单向阀溢流出口孔(302)与单向阀溢流入口孔(402)上下对应,旋流内管(4)的侧壁上设置有多圈旋流入口孔(403);在单向阀溢流出口孔(302)与单向阀溢流入口孔(402)处设置有单向阀(8),单向阀(8)上端的溢流外腔(303)内部设置有滤网罩(9);旋流外管(3)上端通过外管提升绳索(7)与钻井外侧的提升设备相连接;旋流外管(3)外侧设置有用于控制旋流外管(3)与钻杆(1)内壁相卡接的卡爪机构(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热钻井钻遇富水地层旋流式连续捞沙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旋流外管(3)的内壁靠近上端开口处设置有一个水平的隔板(301),通过隔板(301)将旋流外管(3)内部的空间分为上侧的溢流外腔(303)以及下侧的旋流内腔(304),在隔板(301)的中心处设置有一个上下贯通的所述单向阀溢流出口孔(30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热钻井钻遇富水地层旋流式连续捞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外腔(303)为上粗下细的倒圆台状结构;所述旋流内腔(304)为等粗的圆筒状结构,在旋流内腔(304)的内部顶面外边缘处固定设置有一个圆环形的旋流内腔凸台(30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地热钻井钻遇富水地层旋流式连续捞沙装置,其特征在于:旋流内管(4)为上粗下细的倒圆锥筒状结构,旋流内管(4)的上端开口设置有圆柱状的对接柱(401),对接柱(401)的外径大于旋流内管(4)的上端开口外径,对接柱(401)的中心处设置有内外连通的所述单向阀溢流入口孔(402),单向阀溢流入口孔(402)内壁处设置有内螺纹;对接柱(401)的上端面与旋流内腔(304)的内部顶面相接触,对接柱(401)的外侧圆柱面与旋流内腔凸台(305)的内侧圆柱面相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热钻井钻遇富水地层旋流式连续捞沙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旋流内管(4)的外壁上沿着周圈均匀设置有多条竖直的外侧凸台(404),外侧凸台(404)的内侧面与旋流内管(4)的外壁相固定连接,外侧凸台(404)的外侧面保持竖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热钻井钻遇富水地层旋流式连续捞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座(5)为上端开口的圆筒状结构,沉淀座(5)的上端开口伸入至旋流内管(4)的下端开口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热钻井钻遇富水地层旋流式连续捞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爪机构(6)包括卡爪(603)、连杆机构、自重块(601)、卡爪提升绳索(602);在旋流外管(3)上方设置有自重块(601),自重块(601)通过卡爪提升绳索(602)与钻井外侧的提升设备相连接;在旋流外管(3)的外侧面转动设置有多个圆形阵列的卡爪(60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地热钻井钻遇富水地层旋流式连续捞沙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杆机构与卡爪(603)的数量相等、一一对应;每个连杆机构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连杆(604)以及第二连杆(605),第一连杆(604)的上端与第二连杆(605)的下端相铰接,第一连杆(604)的下端与相对应的卡爪(603)中部相铰接,第二连杆(605)的上端与自重块(601)外侧圆柱面相铰接。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地热钻井钻遇富水地层旋流式连续捞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8)包括阀座(801)、端盖(808)、单向球(807);所述阀座(801)为竖直设置的圆柱状结构,在阀座(801)的外侧面下端设置有第一圆环(802),在阀座(801)的外侧面中部设置有第二圆环(803),第一圆环(802)的外径大于第二圆环(803)的外径,第二圆环(803)的外径大于阀座(801)的外径;在第二圆环(803)的外侧面处设置有外螺纹,在阀座(801)的外侧面上端设置有外螺纹;在阀座(801)内部设置有圆柱形的溢流腔(804),溢流腔(804)的内部下端为半球面结构,在半球面结构的最低点设置有一个溢流入口孔(805);在溢流腔(804)的顶部设置有一圈圆形阵列的溢流出口孔(806);在溢流腔(804)底部的溢流入口孔(805)处内部设置有单向球(807),单向球(807)的外径位于溢流入口孔(805)的内径与溢流腔(804)的内径之间;所述端盖(808)为水平设置的圆环形结构,端盖(808)的内侧圆柱面处设置有内螺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地热钻井钻遇富水地层旋流式连续捞沙装置,其特征在于:阀座(801)位于旋流内管(4)内部顶端,阀座(801)的第一圆环(802)上端面与旋流内管(4)的内部顶面相接触,阀座(801)的第二圆环(803)外侧的外螺纹与对接柱(401)的单向阀溢流入口孔(402)内壁处的内螺纹相螺接,阀座(801)的外侧面上端穿过单向阀溢流出口孔(302)后伸入至溢流外腔(303)内部;所述端盖(808)内壁处的内螺纹与阀座(801)外侧面上端的外螺纹相螺接,端盖(808)的下端面与溢流外腔(303)的内部底面相接触,从而将单向阀(8)固定于单向阀溢流入口孔(402)、单向阀溢流出口孔(302)处,同时将旋流内管(4)与旋流外管(3)相固定连接;此时阀座(801)顶部的溢流出口孔(806)保持露出状态。
CN202410256710.4A 2024-03-07 一种地热钻井钻遇富水地层旋流式连续捞沙装置 Active CN1178465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56710.4A CN117846528B (zh) 2024-03-07 一种地热钻井钻遇富水地层旋流式连续捞沙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56710.4A CN117846528B (zh) 2024-03-07 一种地热钻井钻遇富水地层旋流式连续捞沙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46528A true CN117846528A (zh) 2024-04-09
CN117846528B CN117846528B (zh) 2024-06-11

Family

ID=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05009Y (zh) * 1999-09-17 2000-11-08 辽河石油勘探局锦州采油厂 一种井下抽砂作业装置
CN2821153Y (zh) * 2005-02-02 2006-09-27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桩西采油厂桩二生产管理区 深井泵复合防泵卡管
RU2311524C1 (ru) * 2006-05-03 2007-11-27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Кредо" ООО "Кредо"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очистки скважинной жидкости от плавающего мусора
US20110192602A1 (en) * 2008-11-03 2011-08-11 Yeh Charles S Well Flow Control Systems and Methods
CN202165055U (zh) * 2011-01-17 2012-03-1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地面驱动单螺杆泵井下油水分离同井采注装置
US20180156021A1 (en) * 2016-12-06 2018-06-07 Saudi Arabian Oil Company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moving Sand From a Wellbore
CN108457614A (zh) * 2017-02-20 2018-08-28 陈晓新 一种捞砂绳下入震动胶塞装置
CN207879289U (zh) * 2018-01-30 2018-09-18 北京德美高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修井反循环捞砂用沉砂筒
US20190106973A1 (en) * 2017-10-05 2019-04-11 Saudi Arabian Oil Company Downhole centrifugal separation and removal of sand from wells using progressing cavity pump
US20190309612A1 (en) * 2018-04-04 2019-10-10 Harbison-Fischer, Inc. Downhole pumps with outside pressure balancing and sand separation and isolation
CN210530785U (zh) * 2019-07-22 2020-05-15 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捞砂管柱
CN111927426A (zh) * 2020-09-04 2020-11-13 北京化工大学 一种井下局部反循环和多级沉砂的清砂工艺
CN212079285U (zh) * 2020-03-09 2020-12-04 濮阳市元亨利通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离心式多功能油井防砂油气分离器
DE202022101554U1 (de) * 2021-07-20 2022-04-14 Beijing Conova-Tech Co.,Ltd. Durchflussregulierungs-, Wasserkontroll- und Versauerungskomplettiergerät für Öl- und Gasbrunnen
CN216341950U (zh) * 2021-04-23 2022-04-19 江阴市好运来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捞砂用加长钻杆接头
CN116291361A (zh) * 2023-04-06 2023-06-23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井下动力除砂工具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05009Y (zh) * 1999-09-17 2000-11-08 辽河石油勘探局锦州采油厂 一种井下抽砂作业装置
CN2821153Y (zh) * 2005-02-02 2006-09-27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桩西采油厂桩二生产管理区 深井泵复合防泵卡管
RU2311524C1 (ru) * 2006-05-03 2007-11-27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Кредо" ООО "Кредо"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очистки скважинной жидкости от плавающего мусора
US20110192602A1 (en) * 2008-11-03 2011-08-11 Yeh Charles S Well Flow Control Systems and Methods
CN202165055U (zh) * 2011-01-17 2012-03-1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地面驱动单螺杆泵井下油水分离同井采注装置
US20180156021A1 (en) * 2016-12-06 2018-06-07 Saudi Arabian Oil Company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moving Sand From a Wellbore
CN108457614A (zh) * 2017-02-20 2018-08-28 陈晓新 一种捞砂绳下入震动胶塞装置
US20190106973A1 (en) * 2017-10-05 2019-04-11 Saudi Arabian Oil Company Downhole centrifugal separation and removal of sand from wells using progressing cavity pump
CN207879289U (zh) * 2018-01-30 2018-09-18 北京德美高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修井反循环捞砂用沉砂筒
US20190309612A1 (en) * 2018-04-04 2019-10-10 Harbison-Fischer, Inc. Downhole pumps with outside pressure balancing and sand separation and isolation
CN210530785U (zh) * 2019-07-22 2020-05-15 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捞砂管柱
CN212079285U (zh) * 2020-03-09 2020-12-04 濮阳市元亨利通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离心式多功能油井防砂油气分离器
CN111927426A (zh) * 2020-09-04 2020-11-13 北京化工大学 一种井下局部反循环和多级沉砂的清砂工艺
CN216341950U (zh) * 2021-04-23 2022-04-19 江阴市好运来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捞砂用加长钻杆接头
DE202022101554U1 (de) * 2021-07-20 2022-04-14 Beijing Conova-Tech Co.,Ltd. Durchflussregulierungs-, Wasserkontroll- und Versauerungskomplettiergerät für Öl- und Gasbrunnen
CN116291361A (zh) * 2023-04-06 2023-06-23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井下动力除砂工具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陆军;: "关于海上油气处理除砂系统设计选型与应用", 化工管理, no. 08, 11 March 2020 (2020-03-11) *
吴志刚;: "探讨地热井施工工艺", 西部探矿工程, no. 05, 15 May 2017 (2017-05-15) *
张学恒, 董文奎, 樊建华, 王文忠: "多功能捞砂筒的研制与应用", 石油钻采工艺, no. 03, 25 June 2002 (2002-06-25) *
邵春;鄢泰宁;: "旋流除砂器的改进及其试验效果", 煤田地质与勘探, no. 05, 22 October 2006 (2006-10-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04059B (zh) 钻孔灌注桩成孔装置及方法
CN117846528B (zh) 一种地热钻井钻遇富水地层旋流式连续捞沙装置
CN103920310A (zh) 一种煤矿井下煤气水卸压分离器
CN117846528A (zh) 一种地热钻井钻遇富水地层旋流式连续捞沙装置
CN208486852U (zh) 一种负压除砂工艺管柱
CN214993669U (zh) 一种堰式收油机
CN1576511A (zh) 用于在地上开凿井筒的方法和湿式钻具
CN212748396U (zh) 一种水质检测定深采集装置
CN208115233U (zh) 一种高效旋流沉砂器
CN110593232A (zh) 海上原油水母型收集装置
CN211924117U (zh) 一种超深桩底大粒径沉渣清理器
CN116104464A (zh) 一种基于离心分离作用的防砂油气分离器
CN201695412U (zh) 压差式自动安全抗浮装置
CN210422576U (zh) 一种易打捞防砂管柱
CN212177119U (zh) 可井下冲砂气砂锚
CN114411881B (zh) 回灌水井内负压消除装置
CN112982458A (zh) 一种水利工程施工的水位抽降装置
CN117823069B (zh) 一种地热钻井钻遇富水地层翻盖式连续捞砂装置
CN216841526U (zh) 一种液力回收钻具内总成的不提钻取心装置
CN109163938A (zh) 一种海洋工程用海底污泥取样装置
CN2611587Y (zh) 自洁式潜油电泵井筒防砂器
CN114263241B (zh) 回灌水井内负压消除装置
CN205760176U (zh) 立式旋流气相除砂器
CN214738283U (zh) 一种泄压井盖
CN210440019U (zh) 一种用于油田油井的沉降式气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