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36565A - 换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换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36565A
CN117836565A CN202280057117.6A CN202280057117A CN117836565A CN 117836565 A CN117836565 A CN 117836565A CN 202280057117 A CN202280057117 A CN 202280057117A CN 117836565 A CN117836565 A CN 1178365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door
indoor
control unit
ventila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5711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本幸子
鹈饲康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8365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365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2Indication arrangements, e.g. displa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6Remote control
    • F24F11/58Remote control using Internet commun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10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air supply, or exhaust, through perforated wall, floor or ceil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换气装置包括通信部(55)和控制部(C),所述通信部(55)取得与室外环境相关的环境信息,所述控制部(C)根据所述通信部(55)所取得的所述环境信息,使所述换气装置进行多个换气运转中的任一个换气运转,所述多个换气运转包括将室外空气输送到室内的供气运转和将室内空气输送到室外的排气运转。

Description

换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换气装置。换气装置包括接收单元、判断单元以及控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大气污染预测相关信息,所述判断单元根据大气污染预测相关信息判断是否引入室外空气,所述控制单元根据判断单元的判断结果控制室外空气引入(供气运转)。换气装置通过进行供气运转来对室内空气进行换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6-133121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不过,在判断单元判断为室外的环境恶化,室外空气被污染的情况下,则不进行供气运转,而成为不能对室内空气进行换气的状态。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能够根据室外环境进行适当的换气运转。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以一种换气装置为对象。换气装置包括通信部55和控制部C,所述通信部55取得与室外环境相关的环境信息,所述控制部C根据所述通信部55所取得的所述环境信息,使所述换气装置进行多个换气运转中的任一个换气运转,所述多个换气运转包括将室外空气输送到室内的供气运转和将室内空气输送到室外的排气运转。
在第一方面中,能够根据室外环境进行适当的换气运转。
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控制部C在判断为所述环境信息中包含用户的舒适性降低的条件时,使所述排气运转进行。
在第二方面中,即使室外环境恶化,也能够在抑制室内用户的舒适性降低的同时进行换气运转(排气运转)。
第三方面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所述换气装置包括通知部41,所述通知部41通知已从所述供气运转切换到所述排气运转,或者已从所述排气运转切换到所述供气运转。
在第三方面中,用户能够识别正在进行供气运转和排气运转中的哪一个换气运转。
第四方面在第一到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换气装置包括供气路径和排气路径,所述供气路径供在所述供气运转时将室外空气输送到室内,所述排气路径供在所述排气运转时将室内空气输送到室外,所述供气路径和所述排气路径具有共同的路径S1、S2、S3。
在第四方面中,能够减少用于在供气运转时和排气运转时输送空气的路径的部件数量。
第五方面在第四方面的基础上,所述换气装置包括切换风阀24,该切换风阀24进行从所述供气运转和所述排气运转中的一个运转切换到另一个运转的切换动作,所述控制部C在由所述切换风阀24进行所述切换动作时,使换气风扇13的转速降低。
在第五方面中,能够降低室内空气环境随供气运转和排气运转之间的切换而发生变化的程度。
第六方面在第五方面的基础上,所述控制部C随着使所述换气风扇13的转速降低,而使室内风扇32的转速降低。
在第六方面中,能够更有效地降低室内空气环境随供气运转和排气运转之间的切换而发生变化的程度。
第七方面在第五方面的基础上,所述控制部C在由所述切换风阀24进行所述切换动作时,不改变室内风扇32的转速。
在第七方面中,能够将室内风扇32的驱动音用于对切换风阀24的驱动音进行消音。
第八方面在第一方面到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环境信息包括表示室外温度的信息、表示室外湿度的信息、表示室外不舒适指数的信息、与室外粉尘量相关的信息以及室外的天气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信息。
在第八方面中,控制部C能够基于表示室外温度的信息、表示室外湿度的信息、表示室外不舒适指数的信息、与室外粉尘量相关的信息以及室外的天气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来决定进行供气运转和排气运转中的哪一个运转。
第九方面在第八方面的基础上,所述通信部55从服务器100取得所述天气信息。
在第九方面中,换气装置的控制部C能够根据从服务器100取得的天气信息来决定进行供气运转和排气运转中的哪一个运转。
第十方面在第九方面的基础上,在所述通信部55所取得的所述天气信息包含表示降雨的信息或表示降雪的信息时,所述控制部C使排气运转进行。
在第十方面中,能够抑制在降雨时或降雪时在将室外空气输送到室内的软管内产生结露。
第十一方面在第九方面的基础上,在所述通信部55所取得的所述天气信息包含表示降雨的信息或表示降雪的信息时,所述控制部C在所述换气运转后使软管内干燥运转进行。
在第十一方面中,能够抑制在降雨或降雪时在软管内产生结露。
第十二方面在第一方面到第十一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控制部C在所述通信部55所取得的所述天气信息包含表示降雨或降雪的信息时,使所述排气运转以第一风量进行,在所述通信部55所取得的所述天气信息包含表示晴天的信息时,使所述排气运转以比所述第一风量小的第二风量进行。
在第十二方面中,能够抑制在降雨或降雪时在软管内产生结露。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简图;
图2是示出空调装置的制冷剂管道和空气流动方向的结构图;
图3是空调室内机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包括空调装置的主要要素的框图;
图5是示出供气运转时的空气流动方向的图;
图6是示出排气运转时的空气流动方向的图;
图7是示出控制部的动作的第一例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控制部的动作的第二例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控制部的动作的第三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公开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各附图用于简要地说明本公开,因此为了容易理解,有时会根据需要夸大或简化地示出尺寸、比例或数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示例性的实施方式。
(1)空调装置的结构概要
空调装置1是换气装置之一例。空调装置1调节对象空间中的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本例的对象空间是室内空间I。如图1所示,空调装置1具有空调室外机10和空调室内机30。空调室外机10设置在室外,空调室内机30设置在室内。空调装置1是具有一台空调室内机30和一台空调室外机10的一拖一式空调装置。空调装置1具有加湿单元20。空调装置1具有加湿空气的功能。空调装置1还具有对室内空间I进行换气的功能。
如图1和图2所示,空调装置1具有软管2、液体连接管3以及气体连接管4。空调室内机30和加湿单元20通过软管2相互连接。空调室内机30和空调室外机10通过液体连接管3和气体连接管4相互连接。由此,构成制冷剂回路R。在制冷剂回路R中填充有制冷剂。不过,制冷剂不限于二氟甲烷。制冷剂回路R进行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
制冷剂回路R主要包括压缩机12、室外热交换器14、膨胀阀15、四通换向阀16以及室内热交换器34。
制冷剂回路R根据四通换向阀16的切换进行第一制冷循环和第二制冷循环。第一制冷循环是使室内热交换器34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使室外热交换器14作为散热器发挥作用的制冷循环。第二制冷循环是使室外热交换器14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使室内热交换器34作为散热器发挥作用的制冷循环。
(2)具体结构
(2-1)空调室外机
如图2和图4所示,空调室外机10具有室外壳体11、压缩机12、室外风扇13、室外热交换器14、膨胀阀15以及四通换向阀16。
室外壳体11收纳压缩机12、室外风扇13、室外热交换器14、膨胀阀15以及四通换向阀16。在室外壳体11上形成有室外吸入口11a和室外吹出口11b。室外吸入口11a形成在室外壳体11的后侧。室外吸入口11a是用于吸入室外空气的开口。室外吹出口11b形成在室外壳体11的前侧。室外吹出口11b是用于将已通过了室外热交换器14的空气吹出的开口。在室外壳体11的内部,从室外吸入口11a到室外吹出口11b形成有室外空气通路11c。
压缩机12吸入低压气态制冷剂后进行压缩。压缩机12由第一马达M1驱动。压缩机12是从变频电路向第一马达M1供电的可变容量式压缩机。压缩机12构成为:通过调节第一马达M1的运转频率(转速),从而能够改变运转容量。
室外风扇13布置在室外空气通路11c中。室外风扇13在第二马达M2的驱动下旋转。由室外风扇13输送的空气被从室外吸入口11a吸入到室外壳体11内。该空气流经室外空气通路11c,并被从室外吹出口11b吹出到室外壳体11的外部。室外风扇13输送室外空气,使得该室外空气通过室外热交换器14。
室外热交换器14在室外空气通路11c中布置在室外风扇13的上游侧。本例的室外热交换器14是翅片管式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14是热源热交换器之一例。室外热交换器14使在其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风扇13输送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
膨胀阀15是减压机构之一例。膨胀阀15对制冷剂进行减压。膨胀阀15是开度能够调节的电动式膨胀阀。减压机构也可以是感温式膨胀阀、膨胀机、毛细管等。膨胀阀15只要与制冷剂回路R中的液体管线连接即可,也可以设置在空调室内机30中。
四通换向阀16是流路切换机构之一例。四通换向阀16具有第一阀口P1、第二阀口P2、第三阀口P3以及第四阀口P4。第一阀口P1与压缩机12的喷出部相连。第二阀口P2与压缩机12的吸入部相连。第三阀口P3与室外热交换器14的气体端部相连。第四阀口P4与气体连接管4相连。
四通换向阀16在第一状态(图2中的实线所示的状态)和第二状态(图2中的虚线所示的状态)之间切换。处于第一状态的四通换向阀16使第一阀口P1和第三阀口P3连通,并且使第二阀口P2和第四阀口P4连通。处于第二状态的四通换向阀16使第一阀口P1和第四阀口P4连通,并且使第二阀口P2和第三阀口P3连通。
(2-2)加湿单元
加湿单元20设置在室外。本例的加湿单元20与空调室外机10实现一体化。加湿单元20将室外空气中的水分输送到空调室内机30。加湿单元20具有加湿壳体21、加湿转子22、第二风扇23、切换风阀24、加热器25以及第一风扇26。
加湿壳体21一体安装在室外壳体11上。加湿壳体21收纳加湿转子22、第二风扇23、切换风阀24、加热器25以及第一风扇26。在加湿壳体21上形成有加湿吸气口21a、加湿排气口21b以及吸气排气口21c。
加湿吸气口21a是用于吸入室外空气的开口。加湿排气口21b是用于将已向加湿转子22赋予了水分之后的空气排出的开口。吸气排气口21c是用于吸入室外空气或排出从室内输送的空气的开口。在加湿壳体21的内部,形成有从加湿吸气口21a延伸到加湿排气口21b的第一通路27。在加湿壳体21的内部,形成有从吸气排气口21c延伸到连接口21d的第二通路28。软管2与连接口21d连接。
加湿转子22跨越第一通路27和第二通路28而设。加湿转子22是吸附空气中的水分的吸附部件。加湿转子22例如是具有蜂窝结构的圆盘状的调湿用转子。加湿转子22保持硅胶、沸石、氧化铝等吸附剂。吸附剂具有吸附空气中的水分的性质。吸湿剂具有通过加热使所吸附的水分脱离的性质。
加湿转子22在第三马达M3的驱动下旋转。加湿转子22具有吸附空气中的水分的吸湿区域22A和将水分脱离到空气中的放湿区域22B。吸湿区域22A由加湿转子22的位于第一通路27的部分构成。放湿区域22B由加湿转子22的位于第二通路28的部分构成。
第一风扇26布置在第一通路27中。第一风扇26在第四马达M4的驱动下旋转。第一风扇26构成为:通过调节第四马达M4的转速,从而能够将风量切换为多级。由第一风扇26输送的空气从加湿吸气口21a被吸入到加湿壳体21内。该空气流经第一通路27,并被从加湿排气口21b向加湿壳体21的外部排出。第一风扇26输送室外空气,使得该室外空气通过加湿转子22的吸湿区域22A。流经第一通路27的室外空气中所含有的水分被加湿转子22的吸湿区域22A吸附。
切换风阀24布置在第二通路28中。如图5所示,切换风阀24设置在风阀壳体29内。在风阀壳体29内,设置有切换风阀24内部的空间S1、布置有切换风阀24的空间S2、以及空间S3。切换风阀24被支承住,且能够在空间S2内自由地滑动。在风阀壳体29上设置有将空间S2和风阀壳体29的外部连通起来的第一出入口24a和第二出入口24b。第一出入口24a与吸气排气口21c连通。第二出入口24b与加湿壳体21的和软管2连接的连接口21d连通。在风阀壳体29上设置有将空间S2和空间S3连通起来的空气取入口24c和空气吹出口24d。切换风阀24通过在空间S2内滑动,从而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如图5所示,处于第一状态的切换风阀24将吸入空气的入口作为第一出入口24a,将排出空气的出口作为第二出入口24b。如图6所示,处于第二状态的切换风阀24将吸入空气的入口作为第二出入口24b,将排出空气的出口作为第一出入口24a。切换风阀24的状态在第五马达M5的驱动下进行切换。
如图2和图4所示,加热器25是再生部之一例。加热器25在第二通路28中布置在吸气排气口21c和切换风阀24之间。加热器25对流经第二通路28的空气进行加热。加热器25构成为输出可变。通过加热器25的空气的温度根据加热器25的输出而发生变化。
第一风扇26布置在切换风阀24的第一出入口24a与第二出入口24b之间。第一风扇26在第六马达M6的驱动下旋转。第一风扇26构成为:通过调节第六马达M6的转速,从而能够将风量切换为多级。由第一风扇26输送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根据切换风阀24的状态而发生变化。如图2和图5所示,在切换风阀24处于第一状态时,空间S1与第二出入口24b连通,空间S1经由空气吹出口24d与空间S3连通,空间S3经由空气取入口24c与空间S2连通。在切换风阀24处于第一状态时,如图2的实线箭头和图5的箭头R1所示,从第一出入口24a吸入的空气向第二出入口24b流出。如图2和图5所示,在切换风阀24处于第二状态时,空间S1与第二出入口24b连通,空间S1经由空气取入口24c与空间S3连通,空间S3经由空气吹出口24d与空间S2连通。在切换风阀24处于第二状态时,如图2的虚线箭头和图6的箭头R2所示,从第二出入口24b吸入的空气向第一出入口24a流出。
(2-3)空调室内机
如图1~图3所示,空调室内机30设置在室内。空调室内机30是设置在形成室内空间I的房间的墙壁WL上的壁挂式室内机。空调室内机30具有室内壳体31、室内风扇32、空气过滤器33、室内热交换器34、接水盘35和风向调节部36。
室内壳体31收纳室内风扇32、空气过滤器33、室内热交换器34以及接水盘35。在室内壳体31上形成有室内吸入口31a和室内吹出口31b。室内吸入口31a布置在室内壳体31的上侧。室内吸入口31a是用于吸入室内空气的开口。室内吹出口31b布置在室内壳体31的下侧。室内吹出口31b是用于吹出热交换后的空气或加湿用空气的开口。在室内壳体31的内部,设置有从室内吸入口31a延伸到室内吹出口31b的室内空气通路31c。
室内风扇32布置在室内空气通路31c的大致中央部分。室内风扇32是送风机之一例。室内风扇32例如是横流风扇。室内风扇32在第七马达M7的驱动下旋转。室内风扇32将室内空气取入室内空气通路31c并进行输送。由室内风扇32输送的空气被从室内吸入口31a吸入到室内壳体31内。该空气流经室内空气通路31c后,被从室内吹出口31b向室内壳体31的外部吹出。
室内风扇32输送室内空气,使得室内空气通过室内热交换器34。从室内吹出口31b吹出的空气被供给到室内空间。室内风扇32构成为:通过调节第七马达M7的转速,从而能够将风量切换为多级。
空气过滤器33在室内空气通路31c中布置在室内热交换器34的上游侧。空气过滤器33安装在室内壳体31中,以使被供往室内热交换器34的空气实质上全部通过该空气过滤器33。空气过滤器33捕捉并收集从室内吸入口31a吸入的空气中的尘埃。
室内热交换器34在室内空气通路31c中布置在室内风扇32的上游侧。本例的室内热交换器34是翅片管式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34是利用热交换器之一例。室内热交换器34使其内部的制冷剂与由室内风扇32输送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
接水盘35布置在室内热交换器34的前方下侧和后方下侧。接水盘35接收在空调室内机30的室内壳体31内部产生的结露水。在室内热交换器34的翅片的表面产生的结露水因自重而沿着其表面流下来,并由接水盘35接收。
风向调节部36调节从室内吹出口31b吹出的空气的风向。风向调节部36具有导风板(flap)37。导风板37形成为沿室内吹出口31b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板状。导风板37在马达的驱动下转动。导风板37随着其转动而打开、关闭室内吹出口31b。
导风板37构成为可逐级改变倾斜角度。本例的导风板37经调节所到达的位置包括六个位置。这六个位置包括关闭位置和五个打开位置。五个打开位置包括图3所示的大致水平吹出位置。处于关闭位置的导风板37实质上将室内吹出口31b关闭。也可以在处于关闭位置的导风板37与室内吹出口31b之间形成间隙。
(2-4)遥控器
遥控器40在室内布置在用户能够操作的位置。遥控器40具有显示部41和输入部42。显示部41显示规定的信息。显示部41例如由液晶显示器构成。规定的信息是表示空调装置1的运转状态、设定温度等的信息。输入部42接收用户进行各种设定的输入操作。输入部42例如由多个物理开关构成。用户通过操作遥控器40的输入部42,从而能够设定空调装置1的运转模式、目标温度、目标湿度等。
(2-5)传感器
如图2所示,空调装置1具有多个传感器。多个传感器包括制冷剂用传感器和空气用传感器。制冷剂用传感器包括检测高压制冷剂的温度和压力的传感器、检测低压制冷剂的温度和压力的传感器(省略图示)。
空气用传感器包括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51、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52、室内空气温度传感器53、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54以及通信部55。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51设置于空调室外机10。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51检测室外空气的温度(室外温度)。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52设置于加湿单元20。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52检测室外空气的湿度(室外湿度)。本例的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52检测室外空气的相对湿度,但也可以检测绝对湿度。室内空气温度传感器53和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54设置于空调室内机30。室内空气温度传感器53检测室内空气的温度。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54检测室内空气的湿度。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54检测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但也可以检测绝对湿度。通信部55取得与室外环境相关的环境信息。通信部55包括用于经由网络与服务器100可通信地连接的LAN网卡那样的通信模块、与发送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51及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52的检测结果的通信缆线连接的通信端口等。环境信息包括表示室外温度的信息、表示室外湿度的信息、表示室外不舒适指数的信息、与室外粉尘量相关的信息以及室外的天气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信息。
(2-6)控制部
空调装置1具有控制部C。控制部C控制制冷剂回路R的动作。控制部C控制空调室外机10、加湿单元20以及空调室内机30的动作。控制部C包括室外控制部OC、室内控制部IC以及遥控器40。室外控制部OC设置于空调室外机10。室内控制部IC设置于空调室内机30。室内控制部IC和室外控制部OC分别包括MCU(Micro Control Unit,微控制单元)、电气电路、电子电路。MCU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存储器以及通信接口。在存储器中存储有用于供CPU执行的各种程序。
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51的检测值和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52的检测值被输入到室外控制部OC。
室外控制部OC与压缩机12、室外风扇13、膨胀阀15以及四通换向阀16连接。室外控制部OC向压缩机12、室外风扇13、膨胀阀15以及四通换向阀16输出用于使空调室外机10执行和停止运转的控制信号。室外控制部OC控制压缩机12的第一马达M1的运转频率、室外风扇13的第二马达M2的转速、四通换向阀16的状态以及膨胀阀15的开度。
室外控制部OC还与加湿转子22、第二风扇23、切换风阀24、加热器25以及第一风扇26连接。室外控制部OC向加湿转子22、第二风扇23、切换风阀24、第一风扇26以及加热器25输出用于使加湿单元20执行和停止运转的控制信号。室外控制部OC控制第二风扇23的第四马达M4和第一风扇26的第六马达M6的转速、加湿转子22和切换风阀24的动作、加热器25的输出。
室内空气温度传感器53的检测值和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54的检测值被输入到室内控制部IC。
室内控制部IC与遥控器40可通信地连接。室内控制部IC与室内风扇32连接。室内控制部IC向室内风扇32输出用于使空调室内机30执行和停止运转的控制信号。室内控制部IC控制室内风扇32的第七马达M7的转速。室内控制部IC与室外控制部OC可通信地连接。
遥控器40与室内控制部IC可通信地连接。遥控器40根据用户用输入部42进行的操作,向室内控制部IC发送指示空调装置1的运转的指示信号。室内控制部IC在接收到来自遥控器40的指示信号时,将该指示信号发送给室外控制部OC。室内控制部IC根据该指示信号,控制空调室内机30的上述各设备的动作。当室外控制部OC接收到来自室内控制部IC的指示信号时,控制空调室外机10和加湿单元20的上述各设备的动作。
(3)运转动作
空调装置1所执行的运转模式包括制冷运转、制热运转、加湿运转、供气运转以及排气运转。控制部C根据来自遥控器40的指示信号,使这些运转执行。
(3-1)制冷运转
制冷运转是通过作为蒸发器的室内热交换器34来冷却室内空气的运转。制冷运转中的设定温度在制冷运转开始时或制冷运转过程中由遥控器40指示。在制冷运转中,控制部C使压缩机12、室外风扇13以及室内风扇32运转。控制部C将四通换向阀16设定为第一状态。控制部C适当调节膨胀阀15的开度。在制冷运转中,进行使压缩后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14中散热并在室内热交换器34中蒸发的第一制冷循环。
在制冷运转中,控制部C调节室内热交换器34的目标蒸发温度,以使由室内空气温度传感器53检测出的室内温度收敛于设定温度。控制部C控制压缩机12的转速,以使室内热交换器34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收敛于目标蒸发温度。在制冷运转中,由室内风扇32输送的空气在通过室内热交换器34时被冷却。由室内热交换器34冷却后的空气被从空调室内机30的室内吹出口31b供往室内空间I。
(3-2)制热运转
制热运转是通过作为散热器的室内热交换器34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的运转。制热运转中的设定温度在制热运转开始时或制热运转中由遥控器40指示。在制热运转中,控制部C使压缩机12、室外风扇13以及室内风扇32运转。控制部C将四通换向阀16设定为第二状态。控制部C适当调节膨胀阀15的开度。在制热运转中,进行使已由压缩机12压缩后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34中散热并在室外热交换器14中蒸发的第二制冷循环。
在制热运转中,控制部C调节室内热交换器34的目标冷凝温度,以使由室内空气温度传感器53检测出的室内温度收敛于设定温度。控制部C控制压缩机12的转速,以使室内热交换器34中的制冷剂的冷凝温度收敛于目标冷凝温度。在制热运转中,由室内风扇32输送的空气在通过室内热交换器34时被加热。由室内热交换器34加热后的空气从空调室内机30的室内吹出口31b被供往室内空间I。
(3-3)加湿运转
加湿运转是利用加湿单元20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的运转。在加湿运转中,如图2中的实线箭头所示,通过软管2向空调室内机30输送室外空气。在加湿运转中,控制部C使加热器25、加湿转子22以及第二风扇23运转。控制部C使第一风扇26运转。控制部C将切换风阀24设定为第一状态。
在加湿运转中,由第二风扇23输送的室外空气通过加湿转子22的吸湿区域22A,室外空气中所含有的水分被加湿转子22的吸湿区域22A吸附。作为加湿转子22的吸湿区域22A而吸附了水分的部分,通过加湿转子22的旋转向第二通路28移动,从而构成放湿区域22B。由加热器25加热后的室外空气通过加湿转子22的放湿区域22B,水分从加湿转子22向被加热后的空气脱离。在加湿运转中,由加湿转子22赋予了水分的高湿度的空气通过软管2被送到空调室内机30,从空调室内机30的室内吹出口31b被供往室内空间I。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制热运转的同时进行加湿运转。
(3-4)供气运转
供气运转是向室内供给室外空气的运转。在供气运转中,如图2中的实线箭头所示,通过软管2向空调室内机30输送室外空气。在供气运转中,控制部C使加热器25、加湿转子22以及第二风扇23停止,并且使第一风扇26运转。在供气运转中,控制部C将切换风阀24设定为第一状态(参照图5)。在供气运转中,由第一风扇26输送的室外空气通过软管2输送到空调室内机30,从空调室内机30的室内吹出口31b被供往室内空间I。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的同时进行供气运转。供气运转是本发明的换气运转的第一例。
(3-5)排气运转
排气运转是将室内空气排出到室外的运转。在排气运转中,如图2中的虚线箭头所示,室内空气经由软管2向加湿单元20输送。在排气运转中,控制部C使加热器25、加湿转子22以及第二风扇23停止,并且使第一风扇26运转。在排气运转中,控制部C将切换风阀24设定为第二状态(参照图6)。在排气运转中,由第一风扇26输送的室内空气通过软管2被输送到加湿单元20,然后被从加湿单元20的吸气排气口21c向室外排出。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的同时进行排气运转。排气运转是本发明的换气运转的第二例。
(4)控制部的动作的第一例
如图4和图7所示,在步骤S110中,控制部C判断是否从输入部42输入了开始指示。开始指示是使空调装置1在供气运转和排气运转之间自动切换的切换动作开始的指示。当控制部C判断为从输入部42输入了开始指示时(在步骤S110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120。当控制部C判断为没有从输入部42输入开始指示时(在步骤S110中为“否”),则重复步骤S110所示的处理。
在步骤S120中,通信部55获取环境信息。
在步骤S130中,控制部C判断环境信息中是否包含规定条件。规定条件包括用户舒适性降低的条件。
例如,在步骤S120中,通信部55从服务器100取得表示室外不舒适指数的信息作为环境信息,如果不舒适指数是规定范围以外的值,则控制部C判断为环境信息中包含规定条件(包含用户舒适性降低的条件)。与此相对,如果不舒适指数是规定范围内的值,则控制部C判断为环境信息中不包含规定条件(不包含用户舒适性降低的条件)。
此外,例如,在步骤S120中,通信部55从服务器100取得与室外粉尘量有关的粉尘信息作为环境信息,在粉尘信息中表示室外粉尘较多的情况下,控制部C判断为环境信息中包含规定条件。与此相对,在粉尘信息中示出室外粉尘少的情况下,控制部C判断为环境信息中不包含规定条件。
此外,在步骤S120中,通信部55从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51取得表示室外气温的信息作为环境信息,如果室外气温为规定范围以外的值(室外气温过高或过低),则控制部C判断为环境信息中包含规定条件。与此相对,如果室外气温是规定范围内的值(室外气温适当),则控制部C判断为环境信息中不包含规定条件。
此外,在步骤S120中,通信部55从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52取得表示室外湿度的信息作为环境信息,如果室外湿度为规定范围以外的值(室外湿度过高或过低),则控制部C判断为环境信息中包含规定条件。与此相对,如果室外湿度是规定范围内的值(室外湿度适当),则控制部C判断为环境信息中不包含规定条件。
当控制部C判断为环境信息中包含规定条件时(在步骤S130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140。当控制部C判断为环境信息中不包含规定条件时(在步骤S130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150。
在步骤S140中,控制部C决定进行排气运转。控制部C将切换风阀24设定为第二状态,进行排气运转(参照图2和图6)。
在步骤S150中,控制部C决定进行供气运转。控制部C将切换风阀24设定为第一状态,进行供气运转(参照图2和图6)。
在步骤S160中,在进行了从供气运转和排气运转中的一个运转切换到另一个运转的切换处理的情况下,显示部41通知用户进行了切换处理。例如,在进行供气运转的状态下,在步骤S140中控制部C决定进行排气运转,由此,在空调装置1的运转模式从供气运转切换为排气运转的情况下,在步骤S160中,显示部41显示表示从供气运转切换到排气运转的信息。与此相对,在进行排气运转的状态下,在步骤S150中控制部C决定进行供气运转,由此,在空调装置1的运转模式从排气运转切换为供气运转的情况下,在步骤S160中,显示部41显示表示从排气运转切换到供气运转的这一信息。
在步骤S170中,控制部C判断是否从输入部42输入了结束指示。结束指示是使空调装置1在供气运转和排气运转之间自动切换的切换动作结束的指示。当控制部C判断为从输入部42输入了结束指示时(在步骤S170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110。当控制部C判断为没有从输入部42输入结束指示时(在步骤S170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120。
(5)效果
如上所述,控制部C根据通信部55所取得的环境信息,进行多个换气运转中的任一个换气运转。多个换气运转包括将室外空气输送到室内的供气运转、和将室内空气输送到室外的排气运转。由此,控制部C能够根据室外的环境信息来决定进行供气运转和排气运转中的哪一个换气运转。由此,控制部C能够在室外环境没有问题的情况下进行将室外空气输送到室内的供气运转,在室外环境已恶化的情况下进行排气运转,以防止室外空气进入室内。其结果是,能够根据室外环境进行适当的换气运转。
此外,控制部C在判断为环境信息中包含用户的舒适性降低的条件时,进行排气运转。由此,即使室外环境恶化,也能够在抑制室内用户的舒适性降低的同时进行换气运转(排气运转)。
此外,显示部41通知已从供气运转切换到排气运转,或者已从排气运转切换到供气运转的这一情况。由此,用户能够识别进行供气运转和排气运转中的哪一个换气运转。
此外,空调装置1包括在供气运转时将室外空气输送到室内的供气路径(参照图5)、和在排气运转时将室内空气输送到室外的排气路径。供气路径和所述排气路径具有共同的路径S1、S2、S3(参照图5和图6)。由此而能够减少供气运转时和排气运转时用于输送空气的路径的部件数量。
(6)控制部的动作的第二例
如图4和图8所示,在步骤S110中,当控制部C判断为从输入部42输入了开始指示时(在步骤S110中为“是”),在步骤S121中,通信部55从服务器100取得天气信息。天气信息是表示当前时刻的室外天气的信息、或者是表示从当前时刻到将来的规定期间内的这一期间所预测的室外天气的信息。
在步骤S131中,当通信部55所取得的天气信息包含表示降雨的信息或表示降雪的信息时(在步骤S131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140进行除湿运转后,进入步骤S160和步骤S170。当通信部55所取得的天气信息不包含表示降雨的信息或表示降雪的信息时(在步骤S131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150,进行供气运转后,进入步骤S160和步骤S170。
在步骤S170中,当控制部C判断为从输入部42输入了结束指示时(在步骤S170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110。当控制部C判断为没有从输入部42输入结束指示时(在步骤S170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121。
(7)效果
如上所述,在通信部55所取得的天气信息包含表示降雨的信息或表示降雪的信息时,所述控制部C进行排气运转。由此而能够抑制在降雨时或降雪时向软管2内供给富含湿气的室外空气,因此能够抑制在软管2内产生结露。
(8)控制部的动作的第三例
如图4和图9所示,在步骤S110中,当控制部C判断为从输入部42输入了开始指示时(在步骤S110中为“是”),在步骤S121中,通信部55从服务器100取得天气信息。
在步骤S131中,在通信部55所取得的天气信息包含表示降雨的信息或表示降雪的信息时(在步骤S131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141。在通信部55所取得的天气信息不包含表示降雨的信息或表示降雪的信息时(在步骤S131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132。
在步骤S132中,在通信部55所取得的天气信息包含表示晴天的信息时(在步骤S132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142。在通信部55所取得的天气信息不包含表示晴天的信息时(在步骤S132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150。
在步骤S141中,在进行了第一排气运转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160和步骤S170。第一排气运转是排气运转的第一例。在第一排气运转中,控制部C使排气运转进行,使得从室内排出的风量成为规定的第一风量。
在步骤S142中,在进行了第二排气运转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160和步骤S170。第二排气运转是排气运转的第二例。在第二排气运转中,控制部C使排气运转进行,使得从室内排出的风量成为规定的第二风量。第二风量比第一风量小。
在步骤S150中,在进行了供气运转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160和步骤S170。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例中,在步骤S160中,通知已从第一排气运转、第二排气运转以及供气运转中的任一个运转切换到另一个运转。
(9)效果
如上所述,控制部C在通信部55所取得的天气信息包含表示降雨或降雪的信息时使排气运转以第一风量进行,在通信部55所取得的天气信息包含表示晴天的信息时使所述排气运转以比第一风量小的第二风量进行。由此,在降雨时或降雪时,通过以较多的第一风量进行排气运转,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含有较多湿气的室外气体被供给到软管2内,因此能够抑制在软管2内产生结露。
(10)其他实施方式
在利用切换风阀24进行切换动作时,控制部C也可以使室外风扇13的转速低于即将进行切换动作之前的那一时刻的转速。切换动作表示从供气运转和排气运转中的一个运转切换到另一个运转的动作。由此而能够降低室内空气环境随供气运转和排气运转之间的切换而发生变化的程度。
在由切换风阀24进行切换动作时,控制部C也可以随着使室外风扇13的转速降低,进而使室内风扇32的转速低于即将进行切换动作之前的那一时刻的转速。由此而能够更有效地降低室内空气环境随供气运转和排气运转之间的切换而发生变化的程度。
控制部C也可以在由切换风阀24进行切换动作时,通过使室内风扇32以与即将进行切换动作之前的那一时刻相同的转速旋转,由此而不改变室内风扇32的转速。由此而能够将室内风扇32的驱动音用于对切换风阀24的驱动音进行消音。
在通信部55所取得的天气信息包含表示降雨的信息或表示降雪的信息时,控制部C也可以在换气运转后进行软管内干燥运转。软管内干燥运转表示通过将被加热器25加热后的空气向软管2内输送而使软管2干燥。由此而能够抑制降雨时或降雪时软管2内产生结露。
本发明的换气装置只要具有进行供气运转和排气运转的功能即可,也可以不具有进行制冷运转、制热运转以及加湿运转的功能。对于本发明的换气装置,用于进行供气运转和排气运转的装置结构不限于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结构。
实施方式的再生部是加热器25。也可以是这样的,即,再生部包括第一风扇26,控制部C通过调节第一风扇26的风量来控制再生部的输出。
实施方式的吸附部件是具有吸附剂的加湿转子22。吸附部件也可以是担载有吸附剂的吸附元件或担载有吸附剂的热交换器(吸附热交换器)。吸附热交换器通过利用在其内部流动的制冷剂或热介质来加热吸附剂,从而使吸附剂中的水分脱离。
实施方式的通知部是显示部41。通知部也可以是通过声音来通知已进行了切换处理(从供气运转和排气运转中的一个运转切换到另一个运转的处理)的声音产生部、通过光来通知已进行了切换处理的发光部。
以上对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应理解的是可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对其实施方式和具体情况进行各种改变。此外,只要不影响本公开的对象的功能,则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变形例以及其他实施方式适当地进行组合和替换。
以上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这些词语仅用于区分包含上述词语的语句,并不限定该语句的数量、顺序。
-产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本公开对于换气装置是有用的。
-符号说明-
C 控制部
1 空调装置(换气装置)
13 室外风扇(换气风扇)
24 切换风阀
32 室内风扇
41 显示部(通知部)
55 通信部
100 服务器

Claims (12)

1.一种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气装置包括通信部(55)和控制部(C),
所述通信部(55)取得与室外环境相关的环境信息,
所述控制部(C)根据所述通信部(55)所取得的所述环境信息,使所述换气装置进行多个换气运转中的任一个换气运转,
所述多个换气运转包括将室外空气输送到室内的供气运转和将室内空气输送到室外的排气运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C)在判断为所述环境信息中包含用户的舒适性降低的条件时,使所述排气运转进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气装置包括通知部(41),所述通知部(41)通知已从所述供气运转切换到所述排气运转,或者已从所述排气运转切换到所述供气运转。
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气装置包括供气路径和排气路径,
所述供气路径供在所述供气运转时将室外空气输送到室内,
所述排气路径供在所述排气运转时将室内空气输送到室外,
所述供气路径和所述排气路径具有共同的路径(S1、S2、S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气装置包括切换风阀(24),所述切换风阀(24)进行从所述供气运转和所述排气运转中的一个运转切换到另一个运转的切换动作,
所述控制部(C)在由所述切换风阀(24)进行所述切换动作时,使换气风扇(13)的转速降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C)随着使所述换气风扇(13)的转速降低,而使室内风扇(32)的转速降低。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C)在由所述切换风阀(24)进行所述切换动作时,不改变室内风扇(32)的转速。
8.根据权利要求1到7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境信息包括表示室外温度的信息、表示室外湿度的信息、表示室外不舒适指数的信息、与室外粉尘量相关的信息以及室外的天气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部(55)从服务器(100)取得所述天气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通信部(55)所取得的所述天气信息包含表示降雨的信息或表示降雪的信息时,所述控制部(C)使排气运转进行。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通信部(55)所取得的所述天气信息包含表示降雨的信息或表示降雪的信息时,所述控制部(C)在所述换气运转后使软管内干燥运转进行。
12.根据权利要求1到11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C)在所述通信部(55)所取得的所述天气信息包含表示降雨或降雪的信息时,使所述排气运转以第一风量进行,在所述通信部(55)所取得的所述天气信息包含表示晴天的信息时,使所述排气运转以比所述第一风量小的第二风量进行。
CN202280057117.6A 2021-08-31 2022-06-02 换气装置 Pending CN11783656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41554 2021-08-31
JP2021141554A JP7332927B2 (ja) 2021-08-31 2021-08-31 換気装置
PCT/JP2022/022507 WO2023032380A1 (ja) 2021-08-31 2022-06-02 換気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36565A true CN117836565A (zh) 2024-04-05

Family

ID=854111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57117.6A Pending CN117836565A (zh) 2021-08-31 2022-06-02 换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332927B2 (zh)
CN (1) CN117836565A (zh)
WO (1) WO202303238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08548B2 (ja) 2001-12-07 2005-01-1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換気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3786090B2 (ja) 2003-01-20 2006-06-1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
JP4549215B2 (ja) 2004-11-16 2010-09-2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1033302A (ja) 2009-08-05 2011-02-17 Takumasa Watanabe 調湿換気装置
JP2013044498A (ja) 2011-08-26 2013-03-04 Taiji Imaizumi 省エネ換気扇
JP6922954B2 (ja) 2019-09-02 2021-08-1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32927B2 (ja) 2023-08-24
WO2023032380A1 (ja) 2023-03-09
JP2023034996A (ja) 2023-03-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7010216A (ja) 換気装置
JP2010151337A (ja) 空調システム
EP3862642A1 (en) Air conditioner
US20220268460A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2004225945A (ja)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
WO2023032738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7836565A (zh) 换气装置
JP7182026B1 (ja) 加湿装置
WO2023032379A1 (ja) 加湿装置
CN117836570A (zh) 空调系统
JP7208562B1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23032397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24101430A1 (ja) 空気処理装置
JP2023035192A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23085166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23065165A (ja) 換気装置
JP2024068878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24068764A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22030145A1 (ja) 空調室内機
JP2023150491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24068992A (ja) 空調システム
JP2023070421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22028550A (ja) 情報報知システム
JP2013019642A (ja) 空調設備とこの空調設備に用いられるデシカント換気装置及び冷暖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