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28741A - 制造方法及精度管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制造方法及精度管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28741A
CN117828741A CN202211185199.0A CN202211185199A CN117828741A CN 117828741 A CN117828741 A CN 117828741A CN 202211185199 A CN202211185199 A CN 202211185199A CN 117828741 A CN117828741 A CN 1178287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asurement data
evaluation
analysis
ratio
rigid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8519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井上祐太朗
小林康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18519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28741A/zh
Priority to JP2023116580A priority patent/JP2024048347A/ja
Priority to US18/363,762 priority patent/US20240100585A1/en
Publication of CN1178287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287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53/00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1D53/88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other parts for vehicles, e.g. cowlings, mudgu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39/00Application of procedures in order to connect objects or parts, e.g. coating with sheet metal otherwise than by plating; Tube expanders
    • B21D39/02Application of procedures in order to connect objects or parts, e.g. coating with sheet metal otherwise than by plating; Tube expanders of sheet metal by folding, e.g. connecting edges of a sheet to form a cylinder
    • B21D39/021Application of procedures in order to connect objects or parts, e.g. coating with sheet metal otherwise than by plating; Tube expanders of sheet metal by folding, e.g. connecting edges of a sheet to form a cylinder for panels, e.g. vehicle doo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5Vehicle, aircraft or watercraft desig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3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EM] or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 [FD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3/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application field
    • G06F2113/24Sheet material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8Manufacturability analysis or optimisation for manufacturability

Abstract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制造方法及精度管理方法,能够根据子组合零件的每点的评价调整组合构件的精度。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所述方法具有以下的工序:平均化工序,根据由第一解析工序计算出的除了特定的评价部位之外的评价部位相对于特定的评价部位的变形量的比例,对测量数据进行平均化;调整工序,调整比例,以使根据第一解析工序和第二解析工序的解析结果计算出的第二构件与第一构件的刚性比与根据由平均化工序平均化后的测量数据计算出的测量数据的第二构件与第一构件的移动比率的相关关系升高;及,刚性变更工序,在组合构件的评价部位的测量数据的值超过允许值的情况下,基于由调整工序调整的相关关系,变更第二构件的刚性,以使该测量数据的值落入允许值内。

Description

制造方法及精度管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零件的制造方法及精度管理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以进行卷边加工的零件为对象的框架刚性与组装精度的预测技术。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方法:使用模具利用卷边加工,将外板的凸缘部折回至与内板的缘部面接触,所述外板具有主体部与从该主体部的端部位置延伸的前述凸缘部,由此,相对于接合有前述外板与前述内板的卷边结构,容易解析由前述模具进行的约束被解除后的回弹。
具体而言,在卷边加工结束时的外板与内板的形状数据中,将外板的规定部位与内板的规定部位接合,由此,使因内板与外板的面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及由填充的密封剂进行的粘接近似,从而解析回弹。由此,回弹的解析变得容易,能够快速地预测产生回弹后的内板与外板的形状。结果为,记载了一种方法,其能够预先研究诸如使卷边加工后的产品形状与设计形状之间的面差在标准值以内的卷边加工的条件。
[先前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539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卷边加工的工序中,在多个子组合零件被叠合的状态下、即在重叠的状态下进行卷边加工。例如,在对象零件是门构件零件的情况下,在内板与外板重叠的状态下进行卷边加工。并且,在门构件零件的例子中,内板和外板的刚性和精度成为门构件零件的分级位置、即决定等级差别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以往的技术中,基于模拟的解析和评价等与实物未必一致。因此,在每个子组合零件的每点的刚性与在该点的过程中的移动量之间没有关系。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制造方法及精度管理方法,能够根据子组合零件的每点的评价来调整组合构件的精度。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提供一种组合部件的制造方法,借由利用卷边加工将第一构件的凸缘部折回至与第二构件的缘部面接触来形成折回部,从而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接合,所述制造方法具有以下的工序:第一解析工序,使用组合构件的模型,利用有限元法解析设置于折回部的多个评价部位中的、对特定的评价部位施加载荷时的特定的评价部位的变形量与对特定的评价部位施加载荷时的除特定的评价部位之外的评价部位的变形量的比例;第二解析工序,使用第二构件的模型,利用有限元法解析对设置于第二构件的缘部的端部的多个评价部位施加载荷时的特定的评价部位的变形量;测量数据获取工序,获取卷边加工前的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的多个评价部位对应的部位的测量数据、和利用卷边加工形成的组合构件的折回部的多个评价部位的测量数据;平均化工序,根据由第一解析工序计算出的除特定的评价部位之外的评价部位相对于特定的评价部位的变形量的比例,对测量数据进行平均化;调整工序,调整比例,以使根据第一解析工序和第二解析工序的解析结果计算出的第二构件与第一构件的刚性比与根据由平均化工序平均化后的测量数据计算出的测量数据的第二构件与第一构件的移动比率的相关关系升高;刚性变更工序,在组合构件的评价部位的测量数据的值超过允许值的情况下,基于由调整工序调整的相关关系,变更第二构件的刚性,以使该测量数据的值落入允许值内;及,制造工序,使用由刚性变更工序变更了刚性的第二构件制造组合构件。
根据这种制造方法,与以往的每个点、即每个评价部位的评价相比,借由设置平均化工序能够评价考虑了周边部位的影响的关联性。另外,利用调整工序使移动比率和刚性比具有相关性,由此能够根据解析结果预测组合构件的精度。基于该评价改变内板等第二构件的刚性,由此能够更准确且容易地进行组合构件的精度调整。进而,能够制造具有更高精度的组合构件。
本发明的精度管理方法,借由利用卷边加工将第一构件的凸缘部折回至与第二构件的缘部面接触来形成折回部,并对形成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接合的组合构件时的折回部的精度进行管理,所述精度管理方法具有以下的工序:第一解析工序,使用组合构件的模型,利用有限元法解析设置于折回部的多个评价部位中的、对特定的评价部位施加载荷时的特定的评价部位的变形量与对特定的评价部位施加载荷时的除了特定的评价部位之外的评价部位的变形量的比例;第二解析工序,使用第二构件的模型,利用有限元法解析对设置于第二构件的缘部的端部的多个评价部位施加载荷时的特定的评价部位的变形量;测量数据获取工序,获取卷边加工前的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的多个评价部位对应的部位的测量数据、和利用卷边加工形成的组合构件的折回部的多个评价部位的测量数据;平均化工序,根据由第一解析工序计算出的除了特定的评价部位之外的评价部位相对于特定的评价部位的变形量的比例,对测量数据进行平均化;调整工序,调整比例,以使根据第一解析工序和第二解析工序的解析结果计算出的第二构件与第一构件的刚性比与根据由平均化工序平均化后的测量数据计算出的测量数据的第二构件与第一构件的移动比率的相关关系升高;及,刚性变更工序,在组合构件的评价部位的测量数据的值超过允许值的情况下,基于由调整工序调整的相关关系,变更第二构件的刚性,以使该测量数据的值落入允许值内。
根据这种精度管理方法,与以往的每个点、即每个评价部位的评价相比,借由设置平均化工序能够评价考虑了周边部位的影响的关联性。另外,利用调整工序使移动比率和刚性比具有相关性,由此能够根据解析结果预测组合构件的精度。基于该评价改变内板等第二构件的刚性,由此能够更准确且容易地进行组合构件的精度调整。
在本发明的精度管理方法的测量数据获取工序中,测量数据使用多个工件的测定结果的中间值。
为了避免由于夹持等产生强制位移而将作为测量对象的工件平放的情况下测定位移量时,可能会产生设置偏移。根据这种精度管理方法,能够减少由该设置偏移的影响产生的误差。
在本发明的精度管理方法的调整工序中,根据第一解析工序的组合构件的解析结果计算出第二解析工序的第二构件的解析结果的差分作为第一构件的解析结果。
根据这种精度管理方法,不是使用外板等单个第一构件的解析结果,而是根据组合构件与内板等第二构件的差异来计算解析结果。因此,能够将解析结果作为考虑了因内板等第二构件而变形的影响的解析来处理,因此能够得到考虑了实际变形的解析结果。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制造方法及精度管理方法,能够根据子组合零件的每点的评价调整组合构件的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绘示组合构件的截面的图。
图2是绘示组合构件的评价部位的图。
图3(a)是绘示组合构件模型的图,图3(b)是绘示组合构件的截面的图。
图4是绘示针对组合构件由第一解析工序进行的解析的结果的图。
图5(a)是绘示第二构件模型的图,图5(b)是绘示第二构件的截面的图。
图6(a)是绘示用于获取测量数据的固定夹具的图,图6(b)是绘示获取测量数据的点的例子的图。
图7是绘示在测量数据获取工序中获取的测量数据的图。
图8是绘示测量对象物的图,图8(a)是绘示SKIN的图,图8(b)是绘示SUB的图,图8(c)是绘示FULL的图。
图9是绘示刚性比与移动比率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例如在车辆的门构件零件那样的盖构件中,借由提高盖构件所包含的内板的刚性来修正折回部的位置的方法中,进行计算机辅助工程(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CAE)解析,由此计算对特定部位的周边的影响度,并根据该影响度将实测值平均化。由此,能够构建具有相关性的模型,并且能够基于该模型计算修正部位和修正量。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精度管理方法以及制造方法的概要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借由将作为子组合零件的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重叠而形成组合构件的情况为例。精度管理方法依次包括第一解析工序、第二解析工序、测量数据获取工序、平均化工序、调整工序及刚性变更工序。制造方法除了精度管理方法所具备的这些各工序之外还包括制造工序。制造工序配置在刚性变更工序之后。
在第一解析工序中,使用模型解析在组合构件中被施加载荷的部位与除此之外的评价部位的变化量的比例。在第二解析工序中,使用模型解析对第二构件施加载荷时的变化量。在测量数据获取工序中,针对第一构件、第二构件及组合构件,获取与设计值的偏移量作为测量数据。在平均化工序中,以组合构件的变化量的比例对第一构件、第二构件及组合构件的测量数据进行平均化。在调整工序中,调整用于平均化的比例,以使第二构件与第一构件的刚性比、第二构件与第一构件的移动比率的相关关系升高。在刚性变更工序中,在组合构件的测量数据超过允许值的情况下,根据在调整工序中调整的相关关系,变更第二构件的刚性。在制造方法中,还使用在制造工序中改变了刚性的第二构件来制造组合构件。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精度管理方法及制造方法中,包含平均化工序,由此能够进行考虑了周边部位的影响的评价。而且,基于该评价改变第二构件的刚性,由此能够更准确地调整组合构件的精度。
以下,参照附图依次对各工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精度管理方法及制造方法涉及制造组合构件,所述组合构件借由利用卷边加工将第一构件的凸缘部折回至与第二构件的缘部面接触来形成折回部,从而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接合。
图1是绘示组合构件1的截面的图。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组合构件1的一例,对组合构件1为汽车的门构件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组合构件1具备第一构件10和第二构件20。在组合构件1是汽车的门构件的情况下,第一构件10形成为门构件的外板。另外,第二构件20形成门构件的内板。利用卷边加工第一构件10的凸缘部12被折回,由此与第二构件20的缘部的端部22面接触。另外,在第一构件10中借由将其凸缘部12折回而形成有折回部14。
<第一解析工序>
在第一解析工序中,使用作为组合构件1的模型的组合构件模型,解析施加载荷时的变化量。图2是绘示组合构件1及组合构件1中的第一评价部位40的图。载荷施加于第一评价部位40。并且,求出因施加载荷而引起的第一评价部位40的变化量。如图2所示,第一评价部位40在组合构件1的缘部3上设置有多个。组合构件1的缘部3与第一构件10的折回部14(图2中未图示,图1中图示)对应。第一评价部位40例如能够以10mm间距呈网眼状地配置于组合构件1的缘部3。
图3是用于说明组合构件模型的图。图3(a)绘示组合构件模型50。组合构件模型是指用于评价组合构件1的位移等的评价模型。图3(b)绘示组合构件1的截面。如图3(a)所示,在组合构件模型中,多个第一评价部位40配置于与图2相同的位置。而且,在各第一评价部位40中,求出施加载荷时的位移。在图3(b)中,用箭头A1表示作为输入的载荷。另外,在图3(b)中,用箭头A2表示作为输出的位移。如图3(b)的箭头A1所示,载荷从组合构件1的外侧施加于组合构件1。而且,如图3(b)的箭头A2所示,求出组合构件1向内侧的位移。该位移量成为变形量。另外,在组合构件1是门构件的情况下,组合构件1的外侧是门构件的车外侧的一侧。另外,在组合构件1是门构件的情况下,组合构件1的内侧是门构件的车内侧的一侧。另外,作为解析时的约束条件,在后述的测量数据获取工序中,设定为与固定于固定夹具的条件同等的条件。
位移的求法如下。首先,对一个第一评价部位40施加载荷。在施加了载荷的第一评价部位40及未施加载荷的其他第一评价部位40中求出针对于此的变形量。而且,在设置于折回部14的多个第一评价部位40中进行同样的评价。如此这样,利用有限元法解析对特定的第一评价部位40施加载荷时的该特定的第一评价部位40的变形量与对特定的第一评价部位40施加载荷时的除该特定的第一评价部位40之外的第一评价部位40的变形量的比例。
图4是绘示针对组合构件1由第一解析工序进行解析的结果的图。图4所示的表的纵列及横列表示第一评价部位40的位置。详细地说,纵列表示施加了载荷的第一评价部位40。横列表示此时求出了变形量的第一评价部位40。表内的数值表示变形量。数值的单位是mm。图4中的7H和6T等表示第一评价部位40的位置。另外,FULL表示评价的对象是组合构件1。针对FULL,在图8中示出。另外,FR、Side及RR表示第一评价部位40的位置的区分。FR表示前侧,Side表示横侧,RR表示后侧。
图4所示的表中的颜色浓的部分(斜线部分)表示对特定的第一评价部位40施加载荷时的该特定的第一评价部位40的变形量。另外,与其相同行的其他数值表示对特定的第一评价部位40施加载荷时的除该特定的第一评价部位40之外的第一评价部位40的变形量。使用这种多个测定值,在第一解析工序中,利用有限元法解析对设置于折回部14的多个第一评价部位40中的、对特定的第一评价部位40施加载荷时的该特定的第一评价部位40的变形量与对特定的第一评价部位40施加载荷时的除该特定的第一评价部位40之外的第一评价部位40的变形量的比例。另外,图4所示的变形量如前所述是关于组合构件1的变形量。在第一解析工序中,也可以针对第二构件20获取与图4所示的解析结果相同的解析结果。
<第二解析工序>
在第二解析工序中,使用第二构件模型52解析施加载荷时的变化量。第二构件模型52是指用于评价第二构件20的位移等的评价模型。在第一解析工序中,使用组合构件模型50解析了组合构件1的变形量。在第二解析工序中,解析的对象为第二构件20。另外,在第一解析工序中,解析了施加了载荷的第一评价部位40与除此之外的第一评价部位40的变形量的比例。在第二解析工序中,解析施加了载荷的第二评价部位42的变形量。
图5是用于说明第二构件模型52的图。图5(a)绘示第二构件模型52。图5(b)绘示第二构件20的截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构件20是内板。因此,第二构件模型52也被称为内板模型。如图5(a)所示,在第二构件模型52中,在第二构件20的缘部的端部22且在对应于组合构件的第一评价部位40的位置配置有多个第二评价部位42。而且,在各第二评价部位42中,求出施加载荷时的位移。在图5(b)中,用箭头A1表示作为输入的载荷。另外,在图5(b)中,用箭头A2表示作为输出的位移。如图5(b)的箭头A1所示,载荷从第二构件20的外侧施加于第二构件20。而且,如图5(b)的箭头A2所示,求出第二构件20向内侧的位移。该位移量成为变形量。另外,第二构件20的外侧和内侧对应于当第二构件20组装于车门构件时的车门构件的外侧和内侧。
具体而言,载荷施加于各第二评价部位42。而且,在施加了载荷的第二评价部位42中求出针对此的变形量。然后,利用有限元法解析对设置于第二构件20的缘部的端部22的多个第二评价部位42施加载荷时的该特定的第二评价部位42的变形量。
<测量数据获取工序>
在测量数据获取工序中,获取卷边加工前的第一构件10的评价部位对应的部位、和卷边加工前的第二构件20的评价部位对应的部位的测量数据。在此,评价部位对应的部位是指在第二解析工序中在第二构件模型52中设定的第二评价部位42。另外,除了这些第二评价部位42之外,还可以包括在第一解析工序中在组合构件模型中设定的第一评价部位40。
在此基础上,在测量数据获取工序中,获取利用卷边加工形成的组合构件1的折回部14的多个评价部位的测量数据。另外,在测量数据获取工序中获取的测量数据是指相对于设计值的位置偏移量。
测量数据的获取也可以在将该对象固定于固定夹具80的状态下进行。图6(a)及图6(b)是绘示能够在获取测量数据时使用的固定夹具80的图。图6(a)示意性地绘示固定夹具80、及固定于固定夹具80的作为第二构件20的内板的俯视图。固定夹具80只要能够固定测量对象物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固定夹具80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在配置有如内板那样的标准孔的工件中,能够使用标准孔及标准面将工件载置于固定夹具80,在如外板那样的无法配置测定用的标准孔的情况下,使用诸如图6所示的立体型的框架那样的夹具将外板的两边抵靠,由此来设置测定标准。另外,固定夹具80也可以具备如图6(b)所示的保持用的夹具82。
图7是绘示在测量数据获取工序中获取的测量数据的图。图7所示的表的纵列表示测量对象物。从上面开始依次为SKIN、SUB、FULL。图8表示各个对象物。图8是绘示测量对象物的图。图8(a)绘示SKIN、即作为第一构件10的外板,图8(b)绘示SUB、即作为第二构件20的内板,图8(c)绘示FULL、即作为组合构件1的门构件。另外,图7所示的高低差表示相对于设计值的位置偏移量。表中的数值用mm表示高低差的值。图7中的7H和6T等与图4相同表示测量位置。另外,FR、Side以及RR也与图4相同表示测量位置的区分。FR表示前侧,Side表示横侧,RR表示后侧。
在测量数据获取工序中获取的测量数据优选使用多个工件的测定结果的中间值。在此,工件是指第一构件、第二构件及组合构件1的每一个。作为测量数据,使用多个工件的测定结果的中间值,由此能够减少在将工件平放的状态下测定位移量时产生的设置偏移的影响引起的误差。另外,平放的状态是指未利用夹具等使工件强制位移的状态。图7中的SKIN表示在平放的状态下测量的情况。
<平均化工序>
在平均化工序中,对在测量数据获取工序中获取的测量数据进行平均化。该平均化根据在第一解析工序中计算出的特定的第一评价部位40之外的第一评价部位40相对于特定的第一评价部位40的变形量的比例来进行。图7所示的箭头A3表示例如在将变形量的比例设为30%以上的情况下被平均化的测量数据的范围。在该情况下,对于某一第一评价部位40,对从该第一评价部位40开始的变形量的比例为30%以上的范围的第一评价部位40的测量数据进行平均,以作为该某个第一评价部位40的测量数据。另外,平均化时使用的变化量的比例在下面的调整工序中进行调整。
<调整工序>
在调整工序中,调整在平均化工序中使用的比例。调整是对第二构件和第一构件进行调整,以使其刚性比和移动比率的相关性升高。因此,在调整工序中,首先求出第二构件与第一构件的刚性比。刚性比根据第一解析工序中的使用组合构件模型的解析结果及第二解析工序中的使用第二构件模型的解析结果求出。
在求刚性比时,根据第一解析工序的组合构件的解析结果计算出第二解析工序的第二构件的解析结果的差分作为第一构件的解析结果。即,第一构件(外板(SKIN))的位移=组合构件(门构件(FUL))的位移-第二构件(内板(SUB))的位移,刚性比=第二构件(内板(SUB))的位移/第一构件(外板(SKIN))的位移=第二构件(内板(SUB))的位移/组合构件(门构件(FUL))的位移-第二构件(内板(SUB))的位移。
另外,作为刚性比的求法,作为实施例记载了如下的刚性的计算方法,针对在第一解析工序和第二解析工序中使在解析时施加于评价部位的载荷不发生变化,且施加于每个评价部位的载荷也为相同载荷的情况,使用位移量的刚性的计算方法,刚性是指载荷和移动量的比例。例如,也可以将位移0.5mm所需的载荷“N”作为刚性。
像这样,不是使用单个第一构件的解析结果,而是作为来自组合构件1和第二构件20的差异的解析结果,计算出单个第一构件10的值,由此,能够将单个第一构件10的值作为考虑了因第二构件20即内板而变形的影响的解析结果来处理。由此,能够得到考虑了实际变形的解析结果。
使用在平均化工序中被平均化的测量数据来计算移动比率。具体而言,根据平均化后的第一构件(外板(SKIN))的移动量、及平均化后的第二构件(内板(SUB))的移动量,计算移动比率。即,移动比率=平均化后的第一构件(外板(SKIN))的移动量/平均化后的第二构件(内板(SUB))的移动量。在此,移动量是指卷边引起的变形量。
图9是绘示第一构件10和第二构件20的刚性比与第二构件20和第一构件10的移动比率的关系的图。图9所示的图表的X轴表示第一构件10与第二构件20的刚性比。图9所示的图表的Y轴表示第二构件20与第一构件10的移动比率、即移动量之比。调整在平均化工序中使用的比例,以使刚性比和移动比率的相关关系升高。具体而言,调整比例,以使评价部位和多个圆块P的每一个归属于一个相关性良好的关系。在此,相关性良好是指例如如图9所示的线L,多个圆块P的相关性近似于表示预测公式的一条线L等。
<刚性变更工序>
在刚性变更工序中,变更第二构件20的刚性,以使组合构件1的测量数据落入允许值的范围内。而且,利用第二构件20矫正组合构件1,由此将组合构件1的测量数据(移动比率)控制在允许值的范围内。在组合构件1是门构件,第二构件20是内板的情况下,由于外板的刚性与外观设计有关,不容易改变,因此优选借由改变内板的刚性来改变组合构件的位置。但是,近来,由于外板的刚性提高,因此利用第二构件20矫正组合构件1的形态变得重要。在变更第二构件的刚性时,基于由调整工序调整的相关关系决定刚性。根据该刚性的变更,使组合构件1的第一评价部位40的测量数据(移动比率)的值落入允许值内。例如,借由改变第二构件20的刚性,能够使如图9所示的点P1沿着线L的关系如箭头A4移动到点P2。即,能够借由调整刚性来调整移动量。另外,改变刚性的构件不限于第二构件20。也能够借由改变第一构件10的刚性调整移动量。
在本实施方式的精度管理方法中,包含前述第一解析工序至刚性变更工序。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除了第一解析工序至刚性变更工序之外,在刚性变更工序之后还包括制造工序。以下,对制造工序进行说明。
<制造工程>
在制造工序中,使用利用刚性变更工序变更了刚性的第二构件20来制造组合构件1。由此,能够制造测量数据的值落入容许值内的组合构件1。
附图标记
1 组合构件(门构件、FULL)
3 组合构件的缘部
10 第一构件(外板、SKIN)
12 凸缘部
14 折回部
20 第二构件(内板、SUB)
22 缘部的端部
40 第一评价部位(评价部位)
42 第二评价部位(评价部位)
50 组合构件模型
52 第二构件模型
80 固定夹具
82 夹具
A1 载荷(输入)
A2 位移(输出)
A3 平均化的范围

Claims (4)

1.一种组合构件的制造方法,借由利用卷边加工将第一构件的凸缘部折回至与第二构件的缘部面接触来形成折回部,从而前述第一构件与前述第二构件接合,所述制造方法具有以下的工序:
第一解析工序,使用前述组合构件的模型,利用有限元法解析设置于前述折回部的多个评价部位中的、对特定的评价部位施加载荷时的前述特定的评价部位的变形量与对前述特定的评价部位施加载荷时的除前述特定的评价部位之外的评价部位的变形量的比例;
第二解析工序,使用前述第二构件的模型,利用有限元法解析对设置于前述第二构件的缘部的端部的多个评价部位施加载荷时的前述特定的评价部位的变形量;
测量数据获取工序,获取前述卷边加工前的前述第一构件及前述第二构件的前述多个评价部位对应的部位的测量数据、和利用前述卷边加工形成的组合构件的前述折回部的多个评价部位的测量数据;
平均化工序,根据由前述第一解析工序计算出的除前述特定的评价部位之外的评价部位相对于前述特定的评价部位的变形量的比例,对前述测量数据进行平均化;
调整工序,调整前述比例,以使根据前述第一解析工序和第二解析工序的解析结果计算出的前述第二构件与前述第一构件的刚性比与根据由前述平均化工序平均化后的前述测量数据计算出的前述测量数据的第二构件与第一构件的移动比率的相关关系升高;
刚性变更工序,在前述组合构件的评价部位的测量数据的值超过允许值的情况下,基于由前述调整工序调整的相关关系,变更前述第二构件的刚性,以使该测量数据的值落入前述允许值内;及,
制造工序,使用由前述刚性变更工序变更了刚性的前述第二构件制造前述组合构件。
2.一种精度管理方法,借由利用卷边加工将第一构件的凸缘部折回至与第二构件的缘部面接触来形成折回部,并对形成前述第一构件与前述第二构件接合的组合构件时的前述折回部的精度进行管理,所述精度管理方法具有以下的工序:
第一解析工序,使用前述组合构件的模型,利用有限元法解析设置于前述折回部的多个评价部位中的、对特定的评价部位施加载荷时的前述特定的评价部位的变形量与对前述特定的评价部位施加载荷时的除了前述特定的评价部位之外的评价部位的变形量的比例;
第二解析工序,使用前述第二构件的模型,利用有限元法解析对设置于前述第二构件的缘部的端部的多个评价部位施加载荷时的前述特定的评价部位的变形量;
测量数据获取工序,获取前述卷边加工前的前述第一构件及前述第二构件的前述多个评价部位对应的部位的测量数据、和利用前述卷边加工形成的组合构件的前述折回部的多个评价部位的测量数据;
平均化工序,根据由前述第一解析工序计算出的除了前述特定的评价部位之外的评价部位相对于前述特定的评价部位的变形量的比例,对前述测量数据进行平均化;
调整工序,调整前述比例,以使根据前述第一解析工序和第二解析工序的解析结果计算出的前述第二构件与前述第一构件的刚性比与根据由前述平均化工序平均化后的前述测量数据计算出的前述测量数据的第二构件与第一构件的移动比率的相关关系升高;及,
刚性变更工序,在前述组合构件的评价部位的测量数据的值超过允许值的情况下,基于由前述调整工序调整的相关关系,变更前述第二构件的刚性,以使该测量数据的值落入前述允许值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精度管理方法,其中,
在前述测量数据获取工序中,
前述测量数据使用多个工件的测定结果的中间值。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精度管理方法,其中,
在前述调整工序中,
根据前述第一解析工序的前述组合构件的解析结果计算出前述第二解析工序的前述第二构件的解析结果的差分作为前述第一构件的解析结果。
CN202211185199.0A 2022-09-27 2022-09-27 制造方法及精度管理方法 Pending CN11782874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85199.0A CN117828741A (zh) 2022-09-27 2022-09-27 制造方法及精度管理方法
JP2023116580A JP2024048347A (ja) 2022-09-27 2023-07-18 製造方法及び精度管理方法
US18/363,762 US20240100585A1 (en) 2022-09-27 2023-08-02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ccuracy management method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85199.0A CN117828741A (zh) 2022-09-27 2022-09-27 制造方法及精度管理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28741A true CN117828741A (zh) 2024-04-05

Family

ID=903606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85199.0A Pending CN117828741A (zh) 2022-09-27 2022-09-27 制造方法及精度管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00585A1 (zh)
JP (1) JP2024048347A (zh)
CN (1) CN117828741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4048347A (ja) 2024-04-08
US20240100585A1 (en) 2024-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16171B2 (ja) プレス加工の金型設計支援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その方法
US8126658B2 (en) Shape defect factor identification method, device, and program
US20110246150A1 (en) Method, device, program, and recording medium of analyzing cause of springback
EP2371464B1 (en) Method, device, program and recording medium of analyzing cause of springback
CN110738005A (zh) 汽车翼子板冲压回弹全型面补偿方法
US6971175B2 (en) Assembly line and method for vehicle body manufacturing
US5155690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r body assembling line control
US20210132590A1 (en) Error compensation method for machine tool and machine tool
CN101561834B (zh) 一种基于截面线分析的点云与几何数模对齐方法
US9410855B2 (en) Method for press forming analysis
CN117828741A (zh) 制造方法及精度管理方法
EP3521958B1 (en) Manufacturing assistance apparatus
WO2020262680A1 (ja) プレスブレーキ
JP5459364B2 (ja) 異方性を有する金属板からの最適部品取り方法
CN107063157A (zh) 一种汽车钣金件基准坐标系的建立方法
EP3085597B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railway vehicle
Beckmann et al. Tolerance simulation in the assembling process based on experimental data from series production
CN115795770A (zh) 一种车身焊接变形量的估算方法及系统
JP5059084B2 (ja) 設計支援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設計支援装置
Hammett et al. Functional build: integrating automotive body-design and process-development
JP5830906B2 (ja) 張り剛性評価方法、補強部材の取付け設計方法、張り剛性評価装置
Dahlstro¨ m et al. Fixture design methodology for sheet metal assembly using computer simulations
EP3991868A1 (en) Press brake
JP6439629B2 (ja) 被溶接部材の測定方法
US20230026889A1 (en) Controllable and adjustable stamping draw bead with reverse bead geometr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