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95259A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95259A
CN117795259A CN202280054281.1A CN202280054281A CN117795259A CN 117795259 A CN117795259 A CN 117795259A CN 202280054281 A CN202280054281 A CN 202280054281A CN 117795259 A CN117795259 A CN 1177952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ilter
air supply
heat exchanger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5428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本幸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7952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952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3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7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室内空调机,即使具备过滤器的清扫单元和加湿管道,也能够抑制利用热交换器的性能降低。空调室内机具备风扇、第一过滤器、热交换器、集尘盒以及供气管道。风扇生成气流。第一过滤器是供风扇生成的气流通过的过滤器。热交换器是供通过了第一过滤器的气流通过的热交换器。集尘盒收纳由第一过滤器捕集到的尘埃。供气管道向风扇生成的气流供给室外的空气即外部气体。从正面观察,供气管道配置于一部分与热交换器及集尘盒重叠的位置。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21882号公报)公开了一种空调装置,该空调装置具备:清扫单元,其清扫并回收空气过滤器捕集到的尘埃;以及加湿管道,其对调和空气进行加湿。清扫单元是回收空气过滤器捕集到的尘埃的装置。加湿管道是将从对室外的空气即外部气体进行加湿的加湿单元供给的加湿空气朝向利用热交换器吹出的部件。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空调装置中,所具备的清扫单元及加湿管道配置于利用热交换器的正面。因此,清扫单元及加湿管道成为流向利用热交换器的气流的通风阻力,有可能使利用热交换器的性能降低。
本公开提出一种室内空调机,即使具备过滤器的清扫单元和加湿管道也能够抑制利用热交换器的性能降低。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第一观点的空调室内机具有风扇、第一过滤器、热交换器、集尘盒和供气管道。风扇生成气流。第一过滤器是供风扇生成的气流通过的过滤器。热交换器是供通过了第一过滤器的气流通过的热交换器。集尘盒收纳由第一过滤器捕集到的尘埃。供气管道向风扇生成的气流供给室外的空气即外部气体。从正面观察,供气管道配置于一部分与热交换器和集尘盒重叠的位置。
由此,与从正面观察供气管道配置于不与集尘盒重叠的位置的情况相比,正面观察时的供气管道及集尘盒的投影面积变小。因此,对于从空调室内机的正面侧向热交换器流动的气流,能够抑制由于配置供气管道和集尘盒而产生的通风阻力的产生。因此,根据本空调室内机,即使具备过滤器的清扫单元和加湿管道,也能够抑制热交换器的性能降低。
第二观点的空调室内机在第一观点的空调室内机中,供气管道的从正面观察与集尘盒重叠的部分配置于热交换器的正面侧且集尘盒的背面侧。
由此,供气管道能够在热交换器的附近吹出加湿空气。因此,根据本空调室内机,能够有效地对调和空气进行加湿。
第三观点的空调室内机在第一观点或第二观点的空调室内机中,供气管道具有吹出外部气体的供气口。供气口形成为与热交换器对置。
由此,供气管道能够使加湿空气不吹到集尘盒而直接向热交换器吹出。因此,根据本空调室内机,能够有效地对调和空气进行加湿,并且能够抑制加湿空气流入集尘盒内而产生结露。
第四观点的空调室内机在第一观点至第三观点的空调室内机中,空调室内机还具备外壳,该外壳收纳风扇、第一过滤器、集尘盒和供气管道。供气管道具有供外部气体通过的第二过滤器。集尘盒以能够拆卸的方式收纳于外壳。第二过滤器以如下方式设置于供气通道:在集尘盒被从外壳拆卸下来的情况下,从正面观察,第二过滤器露出。
在本空调室内机中,供气管道具有第二过滤器,由此,能够抑制外部气体中包含的尘埃被吹出到热交换器。另外,通过拆卸集尘盒而能够使第二过滤器露出,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二过滤器的拆卸及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是包括一个实施方式的利用空调室内机的空调装置1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利用单元3的主视图。
图3是沿A-A’线剖切利用单元3的概略剖视图。
图4是沿B-B’线剖切利用单元3的概略剖视图。
图5是供气管道38的立体图。
图6是控制部9的控制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整体结构
图1是包括一个实施方式的利用单元3的空调装置1的概略结构图。空调装置1通过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剂循环进行作为对象空间的建筑物等的室内(省略图示)的空气调节。空调装置1主要具有热源单元2、利用单元3、加湿单元4、液体制冷剂联络管5、气体制冷剂联络管6、供气软管7、控制部9以及遥控器8。
液体制冷剂联络管5和气体制冷剂联络管6将热源单元2与利用单元3连接。热源单元2、利用单元3、液体制冷剂联络管5、气体制冷剂联络管6通过制冷剂配管连接成环状,构成制冷剂回路10。制冷剂回路10在内部封入有制冷剂。供气软管7连接加湿单元4和利用单元3。供气软管7是从加湿单元4朝向利用单元3供给室外的空气即外部气体的部件。在从加湿单元4向利用单元3供给的外部气体中,包含对外部气体进行加湿得到的加湿空气。
详细情况后述,控制部9控制空调装置1的各设备,进行空调运转和过滤器的清扫运转。空调运转包括制热运转、制冷运转、加湿运转以及供气运转。
(2)详细结构
(2-1)热源单元
热源单元2设置于室外(建筑物的屋顶、建筑物的外壁面附近等)。热源单元2主要具有压缩机21、四路切换阀23、热源热交换器24、热源膨胀阀25以及热源风扇26。
(2-1-1)压缩机
压缩机21在制冷剂回路10中,从吸入侧21a吸入低压的制冷剂,压缩至成为高压后,从排出侧21b排出。在此,作为压缩机21,使用旋转式、涡旋式等容积式的压缩要素(省略图示)被马达(省略图示)旋转驱动的密闭式构造的压缩机。马达的转速经由逆变器等由控制部9控制。压缩机21的容量通过控制部9改变马达的转速来控制。
(2-1-2)四路切换阀
四路切换阀23在制冷剂回路10中切换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四路切换阀23具有第一阀口P1、第二阀口P2、第三阀口P3以及第四阀口P4。四路切换阀23通过控制部9在第一阀口P1与第四阀口P4相互连通且第二阀口P2与第三阀口P3相互连通的第一状态(图1的虚线所示的状态)、和第一阀口P1与第二阀口P2相互连通且第三阀口P3与第四阀口P4相互连通的第二状态(图1的实线所示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第一阀口P1与压缩机21的排出侧21b连接。第二阀口P2与热源热交换器24的气体侧连接。第三阀口P3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21a连接。第四阀口P4与气体制冷剂联络管6连接。
(2-1-3)热源热交换器
热源热交换器24是在制冷剂回路10中进行制冷剂与室外的空气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器。热源热交换器24的一端与热源膨胀阀25连接。热源热交换器24的另一端与四路切换阀23的第二阀口P2连接。
(2-1-4)热源膨胀阀
热源膨胀阀25是在制冷剂回路10中对制冷剂进行减压的膨胀机构。热源膨胀阀25设置于液体制冷剂联络管5与热源热交换器24的液体侧之间。热源膨胀阀25是能够进行开度控制的电动膨胀阀。热源膨胀阀25的开度由控制部9控制。
(2-1-5)热源风扇
热源风扇26生成气流,将室外的空气向热源热交换器24供给。通过热源风扇26将室外的空气向热源热交换器24供给,促进热源热交换器24内的制冷剂与室外的空气的热交换。热源风扇26由热源风扇马达26a旋转驱动。通过控制部9改变热源风扇马达26a的转速来控制热源风扇26的风量。
(2-2)利用单元
利用单元3是在作为对象空间的室内挂在墙壁上设置的壁挂式室内空调机。利用单元3主要具有利用热交换器31、利用风扇32、外壳34、挡板35、第一过滤器36、清扫单元37以及供气管道38。图2是利用单元3的主视图。图3是沿A-A’线剖切利用单元3的概略剖视图。图4是沿B-B’线剖切利用单元3的概略剖视图。在图2中,为了方便,透视地图示外壳34的一部分。图2、图3以及图4表示第一过滤器36位于后述的第一位置的状态。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上、下、前、后、左、右的各方向按照图2、图3、图4、图5中箭头所示的方向。
(2-2-1)利用热交换器
利用热交换器31在制冷剂回路10中进行制冷剂与室内的空气的热交换。利用热交换器31的一端与液体制冷剂联络管5连接。利用热交换器31的另一端与气体制冷剂联络管6连接。利用热交换器31没有限定,例如是由传热管和传热翅片构成的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式热交换器。
利用热交换器31配置于利用风扇32生成的气流的流路。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被配置成覆盖利用热交换器31的前方及上方。
(2-2-2)利用风扇
利用风扇32是生成气流的送风装置。通过利用风扇32生成气流,室内的空气通过利用热交换器31。室内的空气通过利用热交换器31,由此,促进利用热交换器31的制冷剂与室外的空气的热交换。
利用风扇32是旋转轴O沿着左右方向配置的横流风扇。利用风扇32由利用风扇马达32a旋转驱动。通过由控制部9改变利用风扇马达32a的转速来控制利用风扇32的风量。利用风扇32是风扇的一例。
(2-2-3)外壳
外壳34是包括正面34a、侧面34b、顶面34c、底面34d、背面34e的、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利用热交换器31、利用风扇32、第一过滤器36及清扫单元37收纳于外壳34的内部。
在正面34a的下方与底面34d的前方之间形成有吹出口34f,该吹出口34f供在利用热交换器31中与制冷剂进行了热交换的空气吹出。通过利用风扇32生成气流,与利用热交换器31的制冷剂进行了热交换的制冷剂通过吹出口34f向室内吹出。
在顶面34c形成有用于使室内的空气向外壳34的内部流入的吸入口34g。通过利用风扇32生成气流,室内的空气通过吸入口34g流入外壳34的内部。
(2-2-4)挡板
挡板35是用于调整从外壳34的吹出口34f吹出的空气的流量和/或方向的大致板状的部件。挡板35以能够在规定的角度范围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地覆盖吹出口34f的方式安装于外壳34。挡板35由马达(省略图示)旋转驱动。
(2-2-5)第一过滤器
第一过滤器36是供利用风扇32生成的气流通过的过滤器。更详细而言,第一过滤器36是供通过吸入口34g而向外壳34的内部流入的气流通过的过滤器。第一过滤器36捕集气流中含有的尘埃。第一过滤器36以能够通过清扫单元37移动的方式设置于利用热交换器31的上方。如图2、图3以及图4所示,除了执行清扫运转时以外,第一过滤器36配置于供利用风扇32生成的气流通过的第一位置。第一过滤器36在清扫运转时借助清扫单元37移动至位于第一位置的下方的第二位置。
(2-2-6)清扫单元
清扫单元37在清扫运转中从第一过滤器36除去尘埃而进行清扫。清扫单元37具有小齿轮37a、刷子37b以及集尘盒37c。
小齿轮37a与形成于第一过滤器36的端部的卡合部(省略图示)啮合。控制部9通过马达(省略图示)对小齿轮37a进行旋转驱动。在清扫运转中,当控制部9驱动小齿轮37a旋转时,第一过滤器36顺着设置于外壳34的引导件34h而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
刷子37b与在清扫运转中移动的第一过滤器36抵接,除去附着于第一过滤器36的尘埃。刷子37b形成为与第一过滤器36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相同程度的长度,被配置成能够将从第一过滤器36除去的尘埃向下方刮落。在利用单元3中,如图3所示,刷子37b配置在集尘盒37c的上方。
集尘盒37c收纳刷子37b从第一过滤器36除去的尘埃。集尘盒37c是以能够收纳刷子37b从第一过滤器36刮落的尘埃的方式形成为与第一过滤器36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相同程度的长度的箱状的部件。集尘盒37c在顶面具有开口。集尘盒37c设置于刷子37b的下方。从第一过滤器36刮落的尘埃落下而收纳于集尘盒37c。集尘盒37c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固定于外壳34,以便空调装置1的用户能够回收所收纳的尘埃。
(2-2-7)供气管道
供气管道38是将从加湿单元4供给的室外的空气即外部气体向利用单元3内部的规定的部位供给的部件。图5是供气管道38的立体图。供气管道38具有吸入口38a、连通部38b以及供气口38c。
吸入口38a是用于连接供气软管7的一端的开口。从加湿单元4供给的外部气体通过供气软管7从吸入口38a流入供气管道38。如图4所示,吸入口38a配置在背面34e的下方附近。
连通部38b是将吸入口38a与供气口38c连通的配管。如图4、图5所示,连通部38b主要由第一连通部38b1和第二连通部38b2构成。第一连通部38b1是在外壳34内部的左端从供气口38c朝向上方延伸之后朝向前方延伸的扁平形状的配管。第二连通部38b2是从第一连通部38b1的前方侧端部在利用热交换器31的前方朝向右侧延伸的扁平形状的配管。第二连通部38b2形成为,位于第一过滤器36与利用热交换器31之间的空间。
如图2所示,供气管道38配置于如下这样的位置:从正面观察利用单元3时,供气管道38的至少一部分与利用热交换器31及集尘盒37c重叠。在空调装置1中,第二连通部38b2配置于从正面观察利用单元3时与利用热交换器31及集尘盒37c重叠的位置。另外,供气管道38的从正面观察利用单元3时与集尘盒37c重叠的部分即第二连通部38b2配置于利用热交换器31的正面侧(前方)且集尘盒37c的背面侧(后方)。
供气口38c是用于将外部气体向利用单元3的内部吹出的开口。在空调装置1中,供气口38c形成为与利用热交换器31对置。
供气管道38也可以具有第二过滤器38d,该第二过滤器38d用于抑制外部气体所含的尘埃通过供气口38c向利用单元3的内部吹出。第二过滤器38d设置于供气口38c。第二过滤器38d以如下的方式设置于供气管道38:在集尘盒37c被从外壳34拆卸下来的情况下,从正面观察(从前方观察),第二过滤器38d的一部分露出。在利用单元3中,第二过滤器38d以如下方式设置于供气管道38:当将集尘盒37c从外壳34拆卸下来时,从正面观察,第二过滤器38d的端缘38d1向供气管道38的上方突出而露出。利用单元3的用户在将集尘盒37c从外壳34拆卸下来后,将第二过滤器38d的端缘38d1朝向上方提起,由此能够将第二过滤器38d从供气管道38拆卸下来。
(2-3)加湿单元
加湿单元4是向利用单元3供给外部气体的装置。外部气体包括对外部气体进行加湿得到的加湿空气。加湿单元4与热源单元2一起设置于室外(建筑物的屋顶、建筑物的外壁面附近等)。热源单元2和加湿单元4也可以一体化。加湿单元4主要具有加湿转子41、加热器42、供气风扇43、吸附风扇44、第一路径45以及第二路径46。
(2-3-1)加湿转子
加湿转子41是吸附外部气体中的水分并且通过被加热而放出所吸附的水分的调湿用转子。加湿转子41具有蜂窝结构,具有大致圆盘状的外形。加湿转子63使用在常温下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当暴露于加热后的空气等而温度上升时放出水分的材质来制造。加湿转子63的材质没有限定,例如是硅胶、沸石等吸附剂。
加湿转子41以能够沿周向旋转的方式设置在加湿单元4的内部,借助转子驱动马达41a而旋转。转子驱动马达41a由控制部9控制。
(2-3-2)加热器
加热器42对加湿转子41进行加热。具体而言,加热器42设置于第一路径45,对通过第一路径45向加湿转子41输送的外部气体进行加热。被加热后的外部气体被送向加湿转子41。加热器42由控制部9控制。
(2-3-3)供气风扇
供气风扇43是使外部气体流入第一路径45并且将外部气体向供气软管7供给的送风装置。供气风扇43由控制部9控制。
(2-3-4)吸附风扇
吸附风扇44是使外部气体流入第二路径46的送风装置。吸附风扇44由控制部9控制。
(2-3-5)第一路径
第一路径45是将通过加湿转子41后的外部气体向供气风扇43供给的通气路径。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第一路径45是将第一取入口45a、加热器42、加湿部45b以及第一排出口45c按照该顺序连结的路径。
第一取入口45a是形成于加湿单元4的开口。外部气体通过第一取入口45a流入第一路径45。
加湿部45b是加湿转子41的周向上的规定范围露出的部分。吸附于加湿转子41的水分向通过加湿部45b的、由加热器42加热后的外部气体放出。
第一排出口45c与供气风扇43连接。外部气体通过第一排出口45c流入供气风扇43。
(2-3-6)第二路径
第二路径46是使流入的外部气体所含的水分吸附于加湿转子41的通气路径。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第二路径46是将第二取入口46a、吸附部46b、吸附风扇44和第二排出口46c按照该顺序连结的路径。
第二取入口46a是形成于加湿单元4的开口。外部气体通过第二取入口46a流入第二路径46。
吸附部46b是加湿转子41的周向上的规定范围露出的部分。在吸附部46b露出的范围与在加湿部45b露出的范围不同。流入到第二路径46的外部气体所含的水分在吸附部46b处被吸附于加湿转子41。
第二排出口46c是形成于加湿单元4的开口。被加湿转子41吸附了水分的外部气体通过第二排出口46c从第二路径46流出。
(2-4)遥控器
遥控器8从用户受理制热运转、制冷运转、加湿运转、供气运转、空气净化运转以及清扫运转中的任一方的执行指示、空调装置1的停止指示以及设定温度Ts等的设定值,并将受理的结果作为控制信号发送至控制部9。控制部9将接收到的设定值记录于存储装置。
(2-5)控制部
图7是控制部9的控制框图。控制部9主要以能够收发控制信号的方式分别与压缩机21、四路切换阀23、热源膨胀阀25、热源风扇26、利用风扇32、小齿轮37a、转子驱动马达41a、加热器42、供气风扇43、吸附风扇44以及遥控器8连接。
详细情况后述,控制部9通过分别对压缩机21、四路切换阀23、热源膨胀阀25、热源风扇26以及利用风扇32进行运转控制来控制制冷剂回路10。
控制部9典型地通过具备控制运算装置和存储装置(均省略图示)的计算机来实现。控制运算装置是CPU或GPU这样的处理器。控制运算装置读出存储于存储装置的控制程序,按照该控制程序进行运转控制。并且,控制运算装置能够按照控制程序将运算结果写入存储装置,或者读出存储于存储装置的信息。
此外,图1是概略图,控制部9也可以由通过能够相互收发控制信号的通信线连接的、设置于热源单元2的内部的室外控制部和设置于利用单元3的内部的室内控制部构成。
(3)空调装置的运转
(3-1)空调运转
接着,对控制部9执行的空调运转即制热运转、制冷运转、加湿运转以及供气运转进行说明。
(3-1-1)制热运转
控制部9在从遥控器8接收到关于制热运转的执行指示的控制信号时,开始制热运转。在制热运转时,控制部9将四路切换阀23切换为第一状态(参照图1的虚线)。进而,控制部9使热源膨胀阀25成为与从遥控器8接收到的设定温度Ts对应的开度,使压缩机21运转,对利用风扇32进行旋转驱动。由此,热源热交换器24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并且利用热交换器31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功能。
在制热运转期间,制冷剂回路10如下那样发挥功能。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的制冷剂在利用热交换器31中与由利用风扇32供给的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由此,室内的空气被加热,作为调和空气被排出到室内。冷凝后的制冷剂在通过热源膨胀阀25而被减压后,在热源热交换器24中与由热源风扇26供给的室外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通过了热源热交换器24后的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21而被压缩。
(3-1-2)制冷运转
控制部9在从遥控器8接收到关于制冷运转的执行指示的控制信号时,开始制冷运转。在制冷运转时,控制部9将四路切换阀23切换为第二状态(参照图1的实线)。进而,控制部9使热源膨胀阀25成为与从遥控器8接收到的设定温度Ts对应的开度,使压缩机21运转,对利用风扇32进行旋转驱动。由此,热源热交换器24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功能,且利用热交换器31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
在制冷运转期间,制冷剂回路10如下那样发挥功能。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的制冷剂在热源热交换器24中与由热源风扇26供给的室外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冷凝后的制冷剂在通过热源膨胀阀25而被减压后,在利用热交换器31中与由利用风扇32供给的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由此,室内的空气被冷却,作为调和空气被排出到室内。通过了利用热交换器31后的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21而被压缩。
(3-1-3)加湿运转
加湿运转是使用将外部气体加湿而得到的加湿空气对调和空气进行加湿的空调运转。控制部9在从遥控器8接收到关于加湿运转的执行指示的控制信号时,开始加湿运转。在加湿运转时,控制部9通过转子驱动马达41a使加湿转子41旋转,使供气风扇43和吸附风扇44送风,使加热器42对在第一路径45中流动的外部气体进行加热,对利用风扇32进行旋转驱动。在执行加湿运转的期间,制冷剂回路10能够执行制热运转或制冷运转。
在加湿运转期间,加湿单元4如下那样发挥功能。通过吸附风扇44旋转,外部气体从第二取入口46a流入第二路径46。流入第二路径46的外部气体在吸附部46b中通过旋转的加湿转子41的规定范围。外部气体通过加湿转子41,由此,外部气体所含的水分被吸附于加湿转子41。被加湿转子41吸附了水分的外部气体从第二排出口46c向加湿单元4的外部排出。
通过供气风扇43旋转,外部气体从第一取入口45a流入第一路径45。流入第一路径45的外部气体在被加热器42加热后,在加湿部45b中通过旋转的加湿转子41的规定范围。加热后的外部气体通过加湿转子41,由此,从被加热的加湿转子41放出在吸附部46b中吸附的水分。其结果是,通过了加湿转子41后的外部气体被加湿而成为加湿空气,经由第一排出口45c流入供气风扇43。流入供气风扇43的加湿空气通过供气软管7流入利用单元3的供气管道38后,如图3中带阴影的箭头所示,从供气口38c作为外部气体吹出。利用风扇32在加湿空气作为外部气体从供气口38c吹出的期间,进行旋转驱动而生成气流。因此,从供气口38c吹出的加湿空气与通过利用热交换器31的气流成为一体。其结果是,从利用单元3吹出加湿后的调和空气。
(3-1-4)供气运转
供气运转是将外部气体不加湿而向对象空间供给的空调运转。控制部9在从遥控器8接收到关于供气运转的执行指示的控制信号时,开始供气运转。在供气运转时,控制部9使供气风扇43送风,对利用风扇32进行旋转驱动。另一方面,控制部9借助转子驱动马达41a使加湿转子41停止,使吸附风扇44和加热器42停止。另外,控制部9也可以借助转子驱动马达41a使加湿转子41以低速旋转。在执行供气运转的期间,制冷剂回路10能够执行制热运转或制冷运转。
在供气运转期间,加湿单元4如下那样发挥功能。通过供气风扇43旋转,外部气体从第一取入口45a流入第一路径45。流入第一路径45的外部气体不被加热器42加热而通过加湿转子41的规定范围。此时,由于外部气体未被加热,因此不会向通过吸附部46b的外部气体放出水分,不会生成加湿空气。通过了加湿转子41后的外部气体经由第一排出口45c流入供气风扇43。流入到供气风扇43的外部气体在通过供气软管7而向利用单元3的供气管道38流入之后,如图3中带阴影的箭头所示,从供气口38c吹出。利用风扇32在从供气口38c吹出外部气体的期间进行旋转驱动而生成气流。因此,从供气口38c吹出的外部气体与从吸入口34g流入外壳34并通过利用热交换器31的气流成为一体。其结果是,外部气体和调和空气从利用单元3一体地吹出。
(3-2)清扫运转
控制部9在从遥控器8接收到关于第一过滤器36的清扫运转的执行指示的控制信号时,开始清扫运转。在清扫运转时,控制部9对清扫单元37的小齿轮37a进行旋转驱动。由此,第一过滤器36一边与刷子37b抵接,一边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动。第一过滤器36的表面的尘埃被第一过滤器36的刷子37b刮落并向下方落下而收纳于集尘盒37c。
当使第一过滤器36移动到第二位置时,控制部9驱动小齿轮37a向反方向旋转,使第一过滤器36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当第一过滤器36返回到第一位置时,控制部9结束清扫运转。
(4)特征
(4-1)
作为室内空调机的利用单元3具备利用风扇32、第一过滤器36、利用热交换器31、集尘盒37c以及供气管道38。利用风扇32生成气流。第一过滤器36是供利用风扇32生成的气流通过的过滤器。利用热交换器31是供通过了第一过滤器36的气流通过的热交换器。集尘盒37c收纳由第一过滤器36捕集到的尘埃。供气管道38向利用风扇32生成的气流供给外部气体。从正面观察,供气管道38配置于一部分与利用热交换器31及集尘盒37c重叠的位置。
由此,与从正面观察供气管道38配置于不与集尘盒37c重叠的位置的情况相比,正面观察时的供气管道38及集尘盒37c的投影面积(换言之,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上的供气管道38及集尘盒37c的投影面积)变小。因此,对于从利用单元3的正面侧向利用热交换器31流动的气流,能够抑制因配置供气管道38及集尘盒37c而产生的通风阻力的产生。因而,根据利用单元3,即使具备第一过滤器36的清扫单元37及供气管道38,也能够抑制利用热交换器31的性能降低。
(4-2)
供气管道38的从正面观察与集尘盒37c重叠的部分配置于利用热交换器31的正面侧且集尘盒37c的背面侧。
由此,供气管道38能够在利用热交换器31的附近吹出加湿空气。因此,根据利用单元3,能够有效地对调和空气进行加湿。
(4-3)
供气管道38具有吹出外部气体的供气口38c。供气口38c形成为与利用热交换器31对置。
由此,供气管道38能够使加湿空气不吹到集尘盒37c而直接向利用热交换器31吹出。因此,根据利用单元3,能够有效地对调和空气进行加湿,并且能够抑制加湿空气流入集尘盒37c内而产生结露。
(4-4)
利用单元3还具备收纳利用风扇32、第一过滤器36、集尘盒37c及供气管道38的外壳34。供气管道38具有供外部气体通过的第二过滤器38d。集尘盒37c以能够拆卸的方式收纳于外壳34。第二过滤器38d以如下方式设置于供气管道38:在集尘盒37c被从外壳34拆卸下来的情况下,从正面观察,第二过滤器38d露出。
供气管道38具有第二过滤器38d,由此,能够抑制外部气体所含的尘埃向利用热交换器31吹出。另外,通过拆卸集尘盒37c而能够使第二过滤器38d露出,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二过滤器38d的拆卸及维护。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该理解为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公开的主旨以及范围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方式、细节的多样的变更。
标号说明
1空调装置
10制冷剂回路
2热源单元
21压缩机
23四路切换阀
24热源热交换器
25热源膨胀阀
26热源风扇
3利用单元(空调室内机)
31利用热交换器(热交换器)
32利用风扇(风扇)
34外壳
35挡板
36第一过滤器
37清扫单元
37a小齿轮
37b刷子
37c集尘盒
38供气管道
38c供气口
38d第二过滤器
4加湿单元
41加湿转子
42加热器
43供气风扇
44吸附风扇
45第一路径
46第二路径
5液体制冷剂联络管
6气体制冷剂联络管
7供气软管
8遥控器
9控制部
D供气口与利用热交换器的最短距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21882号公报

Claims (4)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具备:
风扇(32),其生成气流;
第一过滤器(36),其供所述气流通过;
热交换器(31),其供通过了所述第一过滤器的所述气流通过;
集尘盒(37c),其收纳由所述第一过滤器捕集到的尘埃;以及
供气管道(38),其向所述气流供给室外的空气即外部气体,
从正面观察,所述供气管道配置在一部分与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集尘盒重叠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
所述供气管道的从所述正面观察与所述集尘盒重叠的部分配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正面侧且所述集尘盒的背面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
所述供气管道具有吹出所述外部气体的供气口(38c),
所述供气口形成为与所述热交换器对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
该空调室内机还具有外壳(34),该外壳(34)收纳所述风扇、所述第一过滤器、所述集尘盒以及所述供气管道,
所述供气管道具有供所述外部气体通过的第二过滤器(38d),
所述集尘盒以能够拆卸的方式收纳于所述外壳,
所述第二过滤器以如下方式设置于所述供气管道:在所述集尘盒被从所述外壳拆卸下来的情况下,从所述正面观察,所述第二过滤器露出。
CN202280054281.1A 2021-08-06 2022-08-01 空调室内机 Pending CN11779525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29960 2021-08-06
JP2021129960A JP7141003B1 (ja) 2021-08-06 2021-08-06 空調室内機
PCT/JP2022/029507 WO2023013588A1 (ja) 2021-08-06 2022-08-01 空調室内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95259A true CN117795259A (zh) 2024-03-29

Family

ID=833608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54281.1A Pending CN117795259A (zh) 2021-08-06 2022-08-01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41003B1 (zh)
CN (1) CN117795259A (zh)
WO (1) WO202301358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069778A (ja) * 2021-11-08 2023-05-1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89897A (ja) * 2000-09-12 2002-03-27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JP3587151B2 (ja) * 2000-09-21 2004-11-1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加湿機能を有する空気調和機
JP2004138315A (ja) * 2002-10-17 2004-05-13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8145090A (ja) * 2006-12-13 2008-06-26 Toshiba Kyaria Kk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6299715B2 (ja) * 2015-09-30 2018-03-2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CN111742180A (zh) * 2018-02-28 2020-10-02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及空气调节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13588A1 (ja) 2023-02-09
JP7141003B1 (ja) 2022-09-22
JP2023023961A (ja) 2023-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823262B (zh) 空调机
JP3786090B2 (ja)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
CN117795259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2483254B (zh) 空气调节机
JP2002089896A (ja) 空気調和機
WO2023032738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03036179A1 (en) Air conditioner
WO2023013586A1 (ja) 空調室内機
WO2023013587A1 (ja) 空調室内機
JP2002089898A (ja) 空気調和機
JP7436897B1 (ja) 換気装置
CN115885134B (zh) 室内空调系统
JP7093047B1 (ja) 加湿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733552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22270513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20817954U (zh) 空气处理系统
WO2023032397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2089903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4053198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117677803A (zh) 空调室内机
CN117836568A (zh) 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机
JP2023003369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7769631A (zh) 空调室内机
JP2024038876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4324964A (ja) 空調装置及びエンジン駆動式空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