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94416A - 脚掌接触体 - Google Patents

脚掌接触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94416A
CN117794416A CN202180101325.7A CN202180101325A CN117794416A CN 117794416 A CN117794416 A CN 117794416A CN 202180101325 A CN202180101325 A CN 202180101325A CN 117794416 A CN117794416 A CN 1177944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e
ridge
step surface
foot
ball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10132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鹿滨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kaham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kaham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1/041531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3037565A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kahama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ikahama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1/045815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3037568A1/ja
Publication of CN1177944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9441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脚掌接触体,为鞋、运动鞋、凉鞋等鞋子中的脚掌接触体。具备隆起部,其构成为,分别与第二脚趾、第三脚趾以及第四脚趾接触而抬起这些脚趾的跖趾关节以及近位趾节间关节的位置,并且构成为收纳在第一脚趾与第五脚趾之间,在其全长上不抬起第一脚趾和第五脚趾。在该隆起部上具备:第一趾侧台阶面,其相对于所述第一脚趾,在比该第一脚趾的跖趾关节的位置靠指尖侧的位置与所述第一脚趾的侧部接触;以及第五趾侧台阶面,其相对于所述第五脚趾,在比该第五脚趾的跖趾关节的位置靠指尖侧的位置与所述第五脚趾的侧部接触。

Description

脚掌接触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于矫正外翻拇趾和内翻小趾的鞋、运动鞋、凉鞋等鞋子的脚掌接触体的改良。
背景技术
作为高跟鞋垫,有专利文献1所示的鞋垫。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具备与脚的指尖部对应的横穿的前部隆起部,通过扩大脚尖的负荷面,能够防止脚尖向侧方的倾斜,由此,也能够预防成为外翻拇趾的主要原因的脚的变形。
然而,专利文献1的技术仅限于预防伴随着高跟鞋的穿用的脚的歪斜。
另外,作为高跟鞋用鞋垫,有专利文献2所示的鞋垫。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具备用于形成横弓的隆起部以及收纳第一脚趾和第五脚趾的拇趾球(跖趾关节/MTP关节下的组织)的凹陷部(参照专利文献2的图1A、1B、第0027段)。
但是,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第一脚趾和第五脚趾的比拇趾球靠指尖侧的部分被所述隆起部抬起。因此,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无法通过所述隆起部,在第一脚趾和第五脚趾的比拇趾球更靠指尖侧的位置对第一脚趾作用朝向内脚侧的矫正力,另外,无法对第五脚趾作用朝向外脚侧的矫正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36479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2233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脚掌接触体,其通过穿着鞋子进行日常生活,能够不勉强地自然且有效地矫正横弓在脚上的变形,使脚的横弓恢复到正常的状态而矫正外翻拇趾、内翻小趾。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课题,本发明是一种脚掌接触体,为鞋、运动鞋、凉鞋等鞋子中的脚掌接触体,具备:
隆起部,其构成为,分别与第二脚趾、第三脚趾以及第四脚趾接触而抬起这些脚趾的跖趾关节以及近位趾节间关节的位置,并且构成为收纳在第一脚趾与第五脚趾之间,在其全长上不抬起该第一脚趾和第五脚趾,
在该隆起部上具备:第一趾侧台阶面,其相对于所述第一脚趾,在比该第一脚趾的跖趾关节的位置靠指尖侧的位置与所述第一脚趾的侧部接触;以及
第五趾侧台阶面,其相对于所述第五脚趾,在比该第五脚趾的跖趾关节的位置靠指尖侧的位置与所述第五脚趾的侧部接触。
根据该结构,能够抬起第二脚趾~第四脚趾的跖趾关节以及近位趾节间关节的位置。另一方面,在第一脚趾以及第五脚趾下没有隆起部,第一脚趾和第五脚趾在其全长上不被抬起。由于跖趾关节的位置处的韧带的长度不变,因此第一脚趾在跖趾关节的位置处被向外脚侧牵拉,并且第五脚趾在跖趾关节的位置处被向内脚侧牵拉。
通过将第二脚趾~第四脚趾不仅在跖趾关节的位置抬起,还在近位趾节间关节的位置抬起,能够使将第二脚趾~第四脚趾在比跖趾关节更靠近指尖侧抬起的杠杆状的力作用于第二脚趾~第四脚趾的跖趾关节侧,能够对所述韧带产生更有效的变化。
综上,脚的正常的横弓被有效地再生。
作用于第五脚趾的矫正力也作为第一脚趾的矫正力而协同作用,实现了外翻拇趾的有效矫正。在比跖趾关节靠指尖侧,第一趾侧台阶面与第一脚趾的侧部接触而对第一脚趾作用朝向内脚侧的矫正力,第五趾侧台阶面与第五脚趾的侧部接触而对第五脚趾作用朝向外脚侧的矫正力,这些也有助于外翻拇趾和内翻小趾的矫正。
根据本发明的方式之一,在将所述隆起部置于中间的内脚侧形成有不抬起所述第一脚趾而收纳的空间,且在将所述隆起部置于中间的外脚侧形成有不抬起所述第五脚趾而收纳的空间。
另外,将所述第一趾侧台阶面形成为沿着相对于包含所述隆起部的左右基部的假想的横向平面在所述隆起部的中央侧以90度~60度的角度相交的假想的纵向平面,
根据本发明的方式之一,将所述第五趾侧台阶面形成为沿着相对于所述横向平面在所述隆起部的中央侧以90度~60度的角度相交的假想的纵向平面。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方式之一,使所述第一趾侧台阶面的高度的最大值为8mm~11mm的范围,使第五趾侧台阶面的高度的最大值为4mm~7mm的范围。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方式之一,使所述第一趾侧台阶面以及所述第五趾侧台阶面中的至少与所述第一脚趾以及所述第五脚趾的指尖侧的侧部接触的部位的一部分形成为具有以所述隆起部的中央侧为弯曲外侧的平缓的弯曲。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方式之一,具有:分别与所述第二脚趾、所述第三脚趾以及所述第四脚趾的指尖侧接触的脚尖侧斜面。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二脚趾~第四脚趾的指尖下存在脚尖侧斜面,如上所述,在第二脚趾~第四脚趾的跖趾关节以及近位趾节间关节的位置被抬起的状态下,第二脚趾~第四脚趾的指尖侧不会成为浮起的状态,而是处于能够利用脚尖侧斜面进行踩踏的状态。通过使被抬起的第二脚趾~第四脚趾如上述那样踩踏,从而能够有效地再生使第一脚趾和第五脚趾位于下方的横弓。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方式之一,所述隆起部中的比所述脚尖侧斜面靠后方的部分构成为随着朝向后方而其高度以及左右方向的尺寸逐渐减小。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方式之一,在所述第一趾侧台阶面的正上方位置形成有从所述隆起部的上表面突出的在前后方向上连续的垄状部。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方式之一,将所述垄状部的从所述隆起部的上表面突出的突出尺寸设为5mm~9mm的范围,将所述垄状部的宽度尺寸设为3mm~8mm的范围。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方式之一,使所述垄状部的朝向内脚侧的侧面与所述第一趾侧台阶面为同一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穿着具备所述脚掌接触体的鞋子进行日常生活,能够不勉强地自然且有效地矫正横弓在脚上的变形,使脚的横弓恢复到正常的状态而矫正外翻拇趾或内翻小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脚掌接触体(第一例)的立体结构图,用实线表示隆起部,用假想线表示基部的主要部分。
图2是所述第一例的平面结构图,用实线表示隆起部,用假想线表示基部。
图3是图2中的A-A线位置处的切断端面结构图。
图4是图2中的B-B线位置处的切断端面结构图。
图5是图2中的C-C线位置处的切断端面结构图。
图6是图2中的D-D线位置处的切断端面结构图。
图7是图2中的E-E线位置处的切断端面结构图。
图8是图2中的F-F线位置处的切断端面结构图。
图9是图2中的G-G线位置处的切断端面结构图。
图10是为了容易理解所述第一例的功能而一起表示隆起部和左脚的骨骼的平面结构图。
图11是图10中的H-H线位置处的切断端面结构图。
图1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脚掌接触体(第二例)的立体结构图,用实线表示隆起部,用假想线表示基部的主要部分。
图13是所述第二例的平面结构图,用实线表示隆起部,用假想线表示基部。
图14是图13中的I-I线位置处的切断端面结构图。
图15是图13中的J-J线位置处的切断端面结构图。
图16是图13中的K-K线位置处的切断端面结构图。
图17是图13中的L-L线位置处的切断端面结构图。
图18是图13中的M-M线位置处的切断端面结构图。
图19是表示正常的左脚的骨构造的平面结构图。
图20是正常的左脚的跖趾关节位置处的剖面结构图。
图21是表示成为外翻拇趾的左脚的骨构造的平面结构图。
图22是作为外翻拇趾的左脚在跖趾关节位置处的剖面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22,对本发明的典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图11表示脚掌接触体1的第一例,图12~图18表示脚掌接触体1的第二例。
此实施方式的脚掌接触体1是在鞋、运动鞋、凉鞋等鞋子中与脚掌接触的部分,或者是与它们追加组合而与脚掌接触的部件。典型地,该脚掌接触体1成为鞋垫(中底)、内底(鞋垫)。该脚掌接触体1具备如下功能:通过穿着具备该脚掌接触体1的鞋子进行日常生活,不勉强地自然且有效地矫正脚上的横弓Ac的变形,使脚的横弓Ac返回到图20所示的正常状态。
图19表示正常的左脚的骨构造。在第一脚趾f1~第五脚趾f5的跖趾关节100(MTP关节)的位置,存在将相邻的跖骨102彼此连接起来的韧带101(深横中足韧带101)。在正常状态下,如图20所示,在韧带101的位置处形成横弓Ac。
即,即使在第一脚趾f1和第五脚趾f5接地的状态下,也成为第二脚趾f2~第四脚趾f4在跖趾关节100的位置浮起的状态,第二脚趾f2处于最高位置,第四脚趾f4处于最低位置(图20)。
图21表示成为外翻拇趾的左脚的骨构造。如图22所示,所述横弓Ac丧失,第一脚趾f1的跖趾关节100向内脚侧x(右脚侧)伸出,第一脚趾f1的指尖侧与通常相比位于外脚侧y。第一脚趾f1~第五脚趾f5位于相同的高度,由于第一脚趾f1的变形,脚宽变宽。
典型地,外翻拇趾大多以如下方式行进。
(1)横弓Ac变形而成为展开腿。
(2)第一脚趾f1的跖骨102向内脚侧x变形。
(3)通过穿着高跟鞋等脚尖侧收缩的鞋子,第一脚趾f1的基节骨103向外脚侧y变形,助长第一脚趾f1的跖骨102向内脚侧x的变形。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内翻小趾处于如下状态:所述横弓Ac丧失,第五脚趾f5的跖趾关节100向外脚侧y伸出,第五脚趾f5的指尖侧与通常相比位于内脚侧x。
本实施方式的脚掌接触体1尤其具备能够同时有效地矫正该外翻拇趾和内翻小趾的功能。
该脚掌接触体1具备隆起部2。该脚掌接触体1典型地由橡胶或具备橡胶状弹性的塑料构成。
在图示的例子中,通过在以仿照鞋子的内部的轮廓的方式形成的基部3的上表面3a一体地形成成为所述隆起部2的隆起部结构体2a,从而构成脚掌接触体1。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脚掌接触体1也可以通过使成为所述隆起部2的隆起部结构体2a的下表面固定于以模仿鞋子的内部的轮廓的方式形成的基板的上表面而构成。
另外,该脚掌接触体1也能够通过使所述那样的隆起部结构体2a固定于现有的鞋子的鞋垫、凉鞋的底部的上表面而构成。
所述隆起部2构成为分别与第二脚趾f2、第三脚趾f3以及第四脚趾f4接触而抬起这些跖趾关节100以及近位趾节间关节104(PIP关节)的位置,并且构成为收纳在第一脚趾f1与第五脚趾f5之间,该第一脚趾f1和第五脚趾f5在其全长上不被抬起。即,如后所述,隆起部2构成为具有使脚具有正常的横弓Ac(参照图20)的高度和形状。
图1以及图2表示构成左脚用的脚掌接触体1的隆起部2。在图示的例子中,隆起部2形成为,在所述基部3的左右方向中间的位置,在基部3的前端3b(脚尖侧)与隆起部2的前端2b之间隔开间隔,并且在基部3的后端3c(脚后跟侧)与隆起部2的后端2c之间隔开间隔的状态下,在前后方向上连续。
而且,在隆起部2的内脚侧x的侧部与基部3的内脚侧x的缘部之间形成有收纳第一脚趾的间隔3d,另外,在隆起部2的外脚侧y的侧部与基部3的外脚侧y的缘部之间形成有收纳第五脚趾的间隔3e。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所述隆起部2置于中间的内脚侧x形成所述第一脚趾f1不被抬起而收纳的空间,并且,在将所述隆起部2置于中间的外脚侧y形成所述第五脚趾f5不被抬起而收纳的空间。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基部3还具备与脚的内侧纵弓对应的内侧辅助隆起部4以及与脚的外侧纵弓对应的外侧辅助隆起部5。
此外,如图9所示,基部3的后端3c、即脚后跟侧优选设为内脚侧x高且外脚侧y低的形状。如图19所示,脚后跟骨偏向外脚侧y,在脚的脚后跟侧,存在内脚侧x的组织未被骨支撑的部位。这是因为,如图9所示,能够防止由该脚后跟骨的形态引起的脚的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隆起部2具备:
第一趾侧台阶面2d,其相对于所述第一脚趾f1,在比该跖趾关节100的位置靠指尖侧的位置与所述第一脚趾f1的侧部接触;
第五趾侧台阶面2e,其相对于所述第五脚趾f5,在比该跖趾关节100的位置靠指尖侧的位置与所述第五脚趾f5的侧部接触;以及
脚尖侧斜面2f,其在所述第二脚趾2f、所述第三脚趾3f以及所述第四脚趾4f的指尖侧,分别与这些脚趾的指腹侧接触。
脚尖侧斜面2f的倾斜下2fa成为隆起部2的前端2b。隆起部2的脚尖侧斜面2f的比倾斜上2fb更靠后方的部分构成为,随着朝向隆起部2的后端2c,隆起部2的高度以及左右方向的尺寸逐渐减小。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在将脚放在脚掌接触体1上的状态下,隆起部2的前端2b位于第二脚趾f2~第四脚趾f4的指尖下,隆起部2的脚尖侧斜面2f的倾斜上2fb位于第二脚趾f2~第四脚趾f4的基节骨103的前端103a下,隆起部2的后端2c位于第二脚趾f2~第四脚趾f4的跖骨102的后端102a下。
在隆起部2的前端2b侧,由所述脚尖侧斜面2f的倾斜上2fb形成沿着左右方向的棱线2g。隆起部2的前端2b侧使该棱线2g位置最高。隆起部2的前端2b与棱线2g之间成为横跨左右方向的脚尖侧斜面2f。在图示的例子中,脚尖侧斜面2f呈下方为弯曲内侧的弯曲面状(参照图3)。在棱线2g的正后方具有朝向后方的较小的台阶2j,在该台阶2j与隆起部2的后端2c之间,隆起部2的上表面2k成为平缓的面。
隆起部2的前端2a侧的左右方向的尺寸设定为与正常状态下的第一脚趾f1与第五脚趾f5之间的距离实质上相等。由此,在隆起部2的前端2b侧形成有朝向内脚侧x的陡峭的第一趾侧台阶面2d(图4中的右侧)以及朝向外脚侧y的第五趾侧台阶面2e(图4中的左侧)。
隆起部2的脚尖侧斜面2f构成为,在沿着左右方向的截面中还具有在与第二脚趾f2接触的一侧变高、在与第四脚趾f4接触的一侧变低的倾斜。这模仿了正常状态的第二脚趾f2~第四脚趾f4的位置关系。
第一趾侧台阶面2d以及第五趾侧台阶面2e在隆起部2的前后方向大致中间的位置z(参照图2)的稍前侧结束。该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脚趾f1以及第五脚趾f5的大致跖趾关节100的位置。在从第一趾侧台阶面2d以及第五趾侧台阶面2e的结束位置起的后方,隆起部2在沿着左右方向的截面中成为沿着以下方为弯曲内侧的假想的弯曲面的形态(图7、图8)。
图10表示将脚放在脚掌接触体1上的状态下的左脚的骨构造。隆起部2位于第二脚趾f2~第四脚趾f4下的从其指尖到跖骨102的后端102a之间。由此,能够抬起第二脚趾f2~第四脚趾f4的跖趾关节100以及近位趾节间关节104的位置。
更具体而言,隆起部2的所述棱线2g在这些基节骨103的前端103a侧与第二脚趾f2~第四脚趾f4接触,在比该棱线2g靠后方的位置,隆起部2的上表面在这些基节骨103的后端103b侧与第二脚趾2f~第四脚趾4f接触,第二脚趾2f~第四脚趾4f在基节骨103的前端103a侧和后端103b侧这两处以前端103a侧变高的方式被抬起(参照图11),由此,第二脚趾f2~第四脚趾f4在近位趾节间关节104的位置也被抬起。
另一方面,在第一脚趾f1以及第五脚趾f5下没有隆起部2,并且也没有将它们抬起的其余结构,第一脚趾f1和第五脚趾f5在其全长上未被抬起。第一脚趾f1和第五脚趾f5在隆起部2的侧方使指腹与基部3的上表面3a接触。
另外,在第二脚趾f2~第四脚趾f4的指尖下(比近位趾节间关节104靠指尖的部位),存在脚尖侧斜面2f,在如上所述被抬起的状态下,第二脚趾f2~第四脚趾f4的指尖侧不会成为浮起的状态,而是放置成能够利用脚尖侧斜面2f进行踩踏的状态(参照图11)。
确认到通过使被抬起的第二脚趾f2~第四脚趾f4如上所述地踩踏,由此使第一脚趾f1和第五脚趾f5位于下方的横弓Ac有效地再生。
由于跖趾关节100的位置处的韧带101的长度不变,因此在图10、图11的状态下,第一脚趾f1在跖趾关节100的位置处被拉向外脚侧y,并且第五脚趾f5在跖趾关节100的位置处被拉向内脚侧x。
通过不仅在跖趾关节100的位置,还在近位趾节间关节104的位置抬起第二脚趾f2~第四脚趾f4,能够使第二脚趾f2~第四脚趾f4在比跖趾关节100更靠近指尖侧将它们抬起的杠杆状的力作用于第二脚趾2f~第四脚趾4f的跖趾关节100侧,能够使所述韧带101产生更有效的变化。
综上,脚的正常横弓Ac被有效地再生。
作用于第五脚趾f5的矫正力也作为第一脚趾f1的矫正力而协同地作用,实现了外翻拇趾的有效矫正。
在比跖趾关节100靠指尖侧,第一趾侧台阶面2d与第一脚趾f1的侧部接触而对第一脚趾作用朝向内脚侧x的矫正力,第五趾侧台阶面2e与第五脚趾f5的侧部接触而对第五脚趾f5作用朝向外脚侧y的矫正力,这些也有助于外翻拇趾和内翻小趾的矫正。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趾侧台阶面2d形成为沿着相对于包含所述隆起部2的左右的基部2h(第一趾侧台阶面2d的下端部以及第五趾侧台阶面2e的下端部)的假想的横向平面S1在所述隆起部2的中央侧2i且在所述横向平面S1上以90度~60度的角度θ1相交的假想的纵向平面S2,并且所述第五趾侧台阶面2e形成为沿着相对于所述横向平面S1在所述隆起部2的中央侧2i且在所述横向平面S1上以90度~60度的角度θ2相交的假想的纵向平面S3。
此外,优选将所述第一趾侧台阶面2d的高度h1、即从所述横向平面S1到隆起部2的最上部(符号2fb的位置)的最大值设为8mm~11mm的范围,将第五趾侧台阶面2e的高度h1的最大值设为4mm~7mm的范围。
由此,在比跖趾关节100靠指尖侧的位置,能够使第一趾侧台阶面2d与第一脚趾f1的侧部可靠地接触而对第一脚趾作用朝向内脚侧x的矫正力,并且,能够使第五趾侧台阶面2e与第五脚趾f5的侧部可靠地接触而对第五脚趾f5作用朝向外脚侧y的矫正力。
另外,如图4~图6所示,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趾侧台阶面2d以及所述第五趾侧台阶面2e中的至少与所述第一脚趾f1以及所述第五脚趾f5的指尖侧的侧部接触的部位的一部分形成为具有以所述隆起部2的中央侧2i为弯曲外侧的平缓的弯曲。
虽然省略图示,但右脚用的脚掌接触体构成为与以上说明的左脚用的脚掌接触体1线对称的形态。
图12~图18表示对以上说明的脚掌接触体1(第一例)的结构的一部分进行了变更的第二例。
在该第二例中,在所述第一趾侧台阶面2d的正上方位置形成有从所述隆起部2的上表面2k突出的在前后方向上连续的垄状部2m。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没有该垄状部2m的情况下,垄状部2m形成为对第一趾侧台阶面2d与隆起部2的上表面2k相接的隆起部2的沿着前后方向的缘部2n进行镶边(参照图15、图16)。
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垄状部2m形成在第一趾侧台阶面2d的正上方位置中的、从隆起部2的前端2b到棱线2g的后方的台阶2j的下端之间。
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垄状部2m的与其连续方向正交的朝向的截面轮廓形状在其连续方向上的任意位置均为圆顶状。
该垄状部2m设置在进入第一脚趾f1与第二脚趾f2之间的位置。通过该垄状部2m,即使在无法目视的鞋中,也能够通过脚的蚀感以垄状部2m为基准,将第二脚趾f2定位于垄状部2m的外脚侧y,将第一脚趾f1定位于垄状部2m的内脚侧x的隆起部2下,从而能够不迷惑地穿着鞋。另外,不会过度抬起第二脚趾2f~第四脚趾4f,垄状部2m与第一趾侧台阶面2d一起在隆起部2的侧方可靠地维持使第一脚趾f1的指尖侧落入的状态。
若考虑这些,则可知所述垄状部2m从所述隆起部2的上表面2k突出的突出尺寸h3(参照图15、图16)优选设为5mm~9mm的范围。另外,可知所述垄状部2m的宽度尺寸w1(参照图15、图16)优选设为3mm~8mm的范围。
另外,优选使所述垄状部2m的朝向内脚侧x的侧面2o与所述第一趾侧台阶面2d为同一面(参照图15、图16)。
以上说明的第二例的其余结构与图1~图11所示的脚掌接触体1(第一例)的对应的结构实质上相同,因此对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与图1~图11中标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另外,当然,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包含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的所有实施方式。
符号说明
1—脚掌接触体,2—隆起部,2d—第一趾侧台阶面,2e—第五趾侧台阶面,2f—脚尖侧斜面,f1—第一脚趾,f2—第二脚趾,f3—第三脚趾,f4—第四脚趾,f5—第五脚趾,100—跖趾关节,104—近位趾节间关节。

Claims (10)

1.一种脚掌接触体,为鞋、运动鞋、凉鞋等鞋子中的脚掌接触体,其特征在于,
具备隆起部,其构成为,分别与第二脚趾、第三脚趾以及第四脚趾接触而抬起这些脚趾的跖趾关节以及近位趾节间关节的位置,并且构成为收纳在第一脚趾与第五脚趾之间,在其全长上不抬起该第一脚趾和第五脚趾,
在该隆起部上具备:
第一趾侧台阶面,其相对于所述第一脚趾,在比该第一脚趾的跖趾关节的位置靠指尖侧的位置与所述第一脚趾的侧部接触;以及
第五趾侧台阶面,其相对于所述第五脚趾,在比该第五脚趾的跖趾关节的位置靠指尖侧的位置与所述第五脚趾的侧部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掌接触体,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隆起部置于中间的内脚侧形成有不抬起所述第一脚趾而收纳的空间,且在将所述隆起部置于中间的外脚侧形成有不抬起所述第五脚趾而收纳的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脚掌接触体,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一趾侧台阶面形成为沿着相对于包含所述隆起部的左右基部的假想的横向平面在所述隆起部的中央侧以90度~60度的角度相交的假想的纵向平面,
将所述第五趾侧台阶面形成为沿着相对于所述横向平面在所述隆起部的中央侧以90度~60度的角度相交的假想的纵向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脚掌接触体,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第一趾侧台阶面的高度的最大值为8mm~11mm的范围,使第五趾侧台阶面的高度的最大值为4mm~7mm的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脚掌接触体,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第一趾侧台阶面以及所述第五趾侧台阶面中的至少与所述第一脚趾以及所述第五脚趾的指尖侧的侧部接触的部位的一部分形成为具有以所述隆起部的中央侧为弯曲外侧的平缓的弯曲。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脚掌接触体,其特征在于,
具备分别与所述第二脚趾、所述第三脚趾以及所述第四脚趾的指尖侧接触的脚尖侧斜面。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脚掌接触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隆起部中的比所述脚尖侧斜面靠后方的部分构成为随着朝向后方而其高度以及左右方向的尺寸逐渐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脚掌接触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趾侧台阶面的正上方位置形成有从所述隆起部的上表面突出的在前后方向上连续的垄状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脚掌接触体,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垄状部的从所述隆起部的上表面突出的突出尺寸为5mm~9mm的范围,使所述垄状部的宽度尺寸为3mm~8mm的范围。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脚掌接触体,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垄状部的朝向内脚侧的侧面与所述第一趾侧台阶面为同一面。
CN202180101325.7A 2021-09-10 2021-12-13 脚掌接触体 Pending CN11779441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PCT/JP2021/033262 2021-09-10
PCT/JP2021/041531 WO2023037565A1 (ja) 2021-09-10 2021-11-11 足裏接触体
JPPCT/JP2021/041531 2021-11-11
PCT/JP2021/045815 WO2023037568A1 (ja) 2021-09-10 2021-12-13 足裏接触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94416A true CN117794416A (zh) 2024-03-29

Family

ID=903802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101325.7A Pending CN117794416A (zh) 2021-09-10 2021-12-13 脚掌接触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9441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672439B1 (en) Human shoe
JP5278714B2 (ja) トレーニングに適した靴の靴底
JP5808934B2 (ja) ハイヒール靴用インソール及びハイヒール靴
US20180084864A1 (en) Shoe having stabilizer
KR970000107A (ko) 서로 다른 완충구역을 가진 신발 및 이러한 신발용 밑창
TWI678977B (zh) 鞋用內底
JP6761849B2 (ja) パッド及びパットを用いた靴
JPS6111601B2 (zh)
JP5441495B2 (ja) 履き物用パッド
JP7152826B1 (ja) 足裏接触体
JPH09140405A (ja) 外反母趾対策用履物および靴中敷き
CN117794416A (zh) 脚掌接触体
CN116784564A (zh) 形成有冲击吸收层结构的鞋底
WO2023037485A1 (ja) 足裏接触体
WO2023037568A1 (ja) 足裏接触体
JP2016214809A (ja) 外反拇趾用中敷き及び履物
JP4714329B2 (ja) 足底板、中敷き、及び履物
JP2019217063A (ja) 靴用インソール
JP7397531B2 (ja) 靴の中敷き、及び中敷き構造を備えた靴
JP7495424B2 (ja)
EP4391856A1 (en) Footwear insole
JP6647046B2 (ja) クッション材と、クッション材付き中敷きと、クッション材付き履物
CN116685230A (zh) 鞋底结构及鞋
JP2022119600A (ja) 履物
JP2022061502A (ja) 矯正板、インソール及び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