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31154A - 电热水壶 - Google Patents

电热水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31154A
CN117731154A CN202211124673.9A CN202211124673A CN117731154A CN 117731154 A CN117731154 A CN 117731154A CN 202211124673 A CN202211124673 A CN 202211124673A CN 117731154 A CN117731154 A CN 1177311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liquid
liquid
section
cooling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2467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凯
钟德浩
张乾
裴胜招
单树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12467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31154A/zh
Publication of CN1177311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311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热水壶,包括:基座;和壶本体,可分离地放置于基座,壶本体包括内胆和套设在内胆外侧的外壳,外壳与内胆之间形成容纳腔,容纳腔内设有用于冷却内胆的冷却液流道;其中,冷却液流道包括逆流段,逆流段的入口设于逆流段的底部,且逆流段的位置由底部到顶部具有升高的趋势,以使进液过程中逆流段内的冷却液逆着重力流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热水壶,可以改善冷却液填充不满、甚至断流的现象,从而提高冷却效率。

Description

电热水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但不限于生活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电热水壶。
背景技术
目前,有些饮水产品在内胆与外壳之间设有冷却液流道,利用冷却液来冷却内胆中的液体,使得饮水产品具有冷却功能。但是,冷却液流道内的冷却液存在较多的填充不满、甚至断流的现象,影响了冷却效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热水壶,可以改善冷却液填充不满、甚至断流的现象,从而提高冷却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热水壶,包括:基座;和壶本体,可分离地放置于所述基座,所述壶本体包括内胆和套设在所述内胆外侧的外壳,所述外壳与所述内胆之间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有用于冷却所述内胆的冷却液流道;其中,所述冷却液流道包括逆流段,所述逆流段的入口设于所述逆流段的底部,且所述逆流段的位置由底部到顶部具有升高的趋势,以使进液过程中所述逆流段内的冷却液逆着重力流动。
相较于常规电热水壶,本方案在内胆与外壳之间增加了冷却液流道。冷却液流道用于利用冷却液冷却内胆,使得电热水壶具备自动降温功能,进而缩短用户的等待时长,也无需用户自己采取一些方法来冷却内胆中的液体,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给用户带来便利,有利于提高电热水壶的市场竞争力。
研究发现,现有饮水产品的冷却液流道整体上都是采用上进下出的方式,目的是利用重力来加快冷却液的流动速度,但过快的流动速度导致冷却液流道内出现较多的填充不满、甚至断流的现象。而本方案中,冷却液流道包括逆流段,逆流段的入口位于逆流段的底部,且逆流段的位置由底部到顶部具有升高的趋势,因而在逆流段,冷却液从最低处进入逆流段,且必须逆着重力向上流动才能到达逆流段的顶部,这有利于降低冷却液的流动速度,有利于冷却液与内胆中的液体充分换热,且使得冷却液必须充满逆流段才能继续向下游流动,从而可以改善冷却液流道内冷却液填充不满、甚至断流的现象,进而提高对内胆中液体的冷却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申请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逆流段环绕所述内胆呈螺旋形。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逆流段包括多个周向段和至少一个轴向段;所述周向段沿所述内胆的周向延伸,多个所述周向段沿所述内胆的轴向间隔设置;所述轴向段沿所述内胆的轴向延伸,每个所述轴向段连通相邻的两个所述周向段。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容纳腔内设有分隔筋,每个所述周向段的两端被所述分隔筋隔开,所述轴向段位于对应连通的两个所述周向段与所述分隔筋之间。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周向段的弧度小于或等于180°;或者,所述周向段的弧度大于180°。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逆流段形成所述冷却液流道。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液流道还包括:顺流段,所述顺流段的入口设于所述顺流段的顶部,且所述顺流段的位置由顶部到底部具有降低的趋势,以使进液过程中所述顺流段内的冷却液顺着重力流动;和换向段,连通所述逆流段与所述顺流段。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顺流段与所述逆流段为镜面对称结构。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逆流段的入口形成所述冷却液流道的冷却液入口,所述顺流段的出口形成所述冷却液流道的冷却液出口,所述换向段连通所述逆流段的出口与所述顺流段的入口;或者,所述逆流段的入口形成所述冷却液流道的冷却液进出口,所述换向段连通所述逆流段的出口与所述顺流段的入口。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容纳腔设有冷却液进出口和通气口,所述冷却液进出口与所述冷却液流道连通,所述通气口与所述冷却液流道及外界环境连通,所述通气口的最低点高于所述冷却液流道的最高点。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通气口的数量为一个,所述通气口内设有防水透气膜;或者,所述通气口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通气口分别为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进气口处设有供气体进入所述冷却液流道的进气阀,所述排气口处设有供所述冷却液流道内的气体排出的排气阀。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电热水壶还包括:冷却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基座的供液组件以及设于所述容纳腔内并与所述内胆接触的至少一个液体分布器;所述供液组件包括冷却液箱和水泵,所述液体分布器设有所述冷却液流道;所述供液组件设置成能与所述冷却液流道连通,以向所述液体分布器提供冷却液,使所述液体分布器冷却所述内胆。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液体分布器为筒状结构,所述液体分布器包覆于所述内胆;所述冷却液流道的径向内端敞开设置,所述液体分布器与所述内胆接触配合,所述冷却液流道的径向内端被所述内胆封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热水壶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电热水壶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热水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热水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热水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热水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冷却液箱省去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分布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分布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热水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分布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所示液体分布器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分布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分布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分布器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分布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分布器省去内围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分布器省去内围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0所示液体分布器省去内围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基座,11耦合部,111电路耦合器,112液路耦合器,1121出液接头,1122回液接头,113电源插头,114散热孔,12储液部,121凹腔,13管路;
2壶本体,21内胆,22外壳,221凸出部,23容纳腔;
31供液组件,311冷却液箱,3111注液口,3112箱体,3113定向流道,3114第一子板,3115第二子板,3116第三子板,3117第四子板,3118进口,3119出口,312水泵,32液体分布器,320壳体,3202进气口,3204排气口,321冷却液流道,3211逆流段,3212顺流段,3213换向段,3214冷却液入口,3215冷却液出口,3216周向段,3217轴向段,3218冷却液进出口,322筒壳,323隔离筋,324内围板,325进气阀,326排气阀,327分隔筋,33散热组件,331散热盒,3311盒体,3312盖板,3313散热流道,3314隔筋,3315过液间隙,3316管道凸起,332散热翅片,333散热风扇,3331导流板,334半导体制冷片,335隔热层,3351避让孔,336散热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有史以来,国内的传统思维和认知中就有喝热水的习惯。正是由于国人一直以来喜欢喝“有温度的水”,使得国内市场出现了一波新兴饮水产品。有相关数据和研究资料表明,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国内市场上,台式直饮机、厨下净热一体机等新兴饮水产品迎来一波爆发式的增长。
而电热水壶作为几乎每家必备的一个产品,目前已处于产业增长乏力期。从用户角度出发,如果可以满足更高级、更细腻的创新饮水场景需求,从保有量和需求普及程度来看,电热水壶的市场远大于新兴饮水产品市场,产业可能迎来第二“春”。
本申请针对用户在使用普通电热水壶烧完水之后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方法降温后才能饮用的痛点和需求,设计了一款与现有电热水壶形态上差异不大,但是自带降温功能、可以倒出适合直接饮用温度热水的电热水壶,在不改变用户使用电热水壶习惯的情况下,喝一杯热水无需再等待较长时间。
并且,该新型电热水壶可以改善冷却液填充不满甚至断流的现象,因而具有较高的冷却效率。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申请,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范围。
如图1至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热水壶,包括:基座1和壶本体2。
壶本体2可分离地放置于基座1。壶本体2包括内胆21和套设在内胆21外侧的外壳22。外壳22与内胆21之间形成容纳腔23。容纳腔23内设有用于冷却内胆21的冷却液流道321。
其中,冷却液流道321包括逆流段3211,如图10、图11、图13和图14所示,逆流段3211的入口设于逆流段3211的底部,且逆流段3211的位置由底部到顶部具有升高的趋势,以使进液过程中逆流段3211内的冷却液逆着重力流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热水壶,包括基座1和壶本体2。基座1用于承载壶本体2,并与外部电源连接,为电热水壶供电。壶本体2包括内胆21和外壳22,内胆21用于盛装饮用水等液体,内胆21可以为不锈钢材质,具有较好的导热性,且为食品级材质。外壳22是壶本体2的外观件,设有出水嘴等结构。壶本体2通常还包括加热装置,保证电热水壶通电能够加热,实现烧水功能。
相较于常规电热水壶,本方案在内胆21与外壳22之间增加了冷却液流道321。冷却液流道321用于利用冷却液冷却内胆21,使得电热水壶具备自动降温功能,进而缩短用户的等待时长,也无需用户自己采取一些方法来冷却内胆21中的液体,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给用户带来便利,有利于提高电热水壶的市场竞争力。
研究发现,现有饮水产品的冷却液流道321整体上都是采用上进下出的方式,目的是利用重力来加快冷却液的流动速度,但过快的流动速度导致冷却液流道321内出现较多的填充不满、甚至断流的现象。而本方案中,冷却液流道321包括逆流段3211,逆流段3211的入口位于逆流段3211的底部,且逆流段3211的位置由底部到顶部具有升高的趋势,因而在逆流段3211,冷却液从最低处进入逆流段3211,且必须逆着重力向上流动才能到达逆流段3211的顶部,这有利于降低冷却液的流动速度,有利于冷却液与内胆21中的液体充分换热,且使得冷却液必须充满逆流段3211才能继续向下游流动,从而可以改善冷却液流道321内冷却液填充不满、甚至断流的现象,进而提高对内胆21中液体的冷却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逆流段3211的位置由底部到顶部具有升高的趋势,可以是逐渐升高,也可以是间歇性升高(即:逆流段3211中可以有部分区域是水平的)。
当逆流段3211的入口与出口分开设置时,逆流段3211的位置由入口到出口具有升高的趋势。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冷却液流道321为定向流道。这样,冷却液只能沿着冷却液流道321定向流动,有利于减少流动死区,提高冷却液的利用率。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逆流段3211环绕内胆21呈螺旋形,如图10所示。
逆流段3211采用螺旋型结构,则逆流段3211的位置由底部到顶部逐渐升高,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冷却液流道321内冷却液填充不满、甚至断流的现象,进而提高对内胆21中液体的冷却效率。并且,逆流段3211可以对内胆21进行周向冷却,也有利于提高对内胆21中液体的冷却效率。
另外,螺旋型结构较为规整,便于加工成型。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逆流段3211包括多个周向段3216和至少一个轴向段3217。周向段3216沿内胆21的周向延伸,多个周向段3216沿内胆21的轴向间隔设置。轴向段3217沿内胆21的轴向延伸,每个轴向段3217连通相邻的两个周向段3216。
本方案中,当轴向段3217的数量为一个时,逆流段3211大致呈U形结构,且U形开口朝向水平方向。当轴向段3217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轴向段3217沿内胆21的轴向间隔设置,且相邻的轴向段3217沿内胆21的周向错开设置,使逆流段3211整体弯折呈蛇形。
该方案中,冷却液在周向段3216水平流动,在轴向段3217向上流动,整体上也是逆着重力向上流动,因而有利于改善冷却液填充不满、甚至断流的现象,且结构也较为规整,便于加工成型。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容纳腔23内设有分隔筋327,每个周向段3216的两端被分隔筋327隔开,轴向段3217位于对应连通的两个周向段3216与分隔筋327之间。
这样,逆流段3211基本上覆盖了内胆21的整个周向(除了分隔筋327所在的位置),内胆21周向上被逆流段3211覆盖的位置的流道是唯一的,冷却液沿着逆流段3211流动时走之字,可保证冷却液充分填充逆流段3211,进而对内胆21进行充分冷却。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周向段3216的弧度小于或等于180°,如图13和图14所示。
当周向段3216的弧度小于或等于180°时,表明逆流段3211只覆盖了内胆21周向上的一部分区域,不超过内胆21周向的一半。而内胆21周向上另一部分的区域,则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流道,或者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其他形式的冷却结构,或者也可以不设计冷却结构。这样便于根据需要合理进行设计。
在另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周向段3216的弧度大于180°,如图11所示。
当周向段3216的弧度大于180°时,表明逆流段3211覆盖了内胆21周向上较大范围的区域,比如可以是接近360°,如图11所示,这样逆流段3211的冷却液可以对内胆21中的液体进行高效冷却。
当然,周向段3216的弧度也可以与360°还具有相对较大的差异,没有被逆流段3211覆盖的这部分区域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流道,或者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其他形式的冷却结构,或者也可以不设计冷却结构。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逆流段3211形成冷却液流道321,如图10和图11所示。
逆流段3211形成冷却液流道321,即冷却液流道321由逆流段3211构成,没有其他形式的流道。
当逆流段3211的入口和出口分开设置时,逆流段3211的入口和出口即为冷却液流道321的冷却液入口3214和冷却液出口3215。此时,冷却液流道321整体上采用下进上出的形式,且内部的冷却液需要逆着重力向上流动。这样,冷却液流道321内可以充满冷却液,避免出现填充不满、甚至断流的现象。
当逆流段3211的入口和出口合二为一时,逆流段3211的入口(也是出口)即为冷却液流道321的冷却液进出口3218。此时,冷却液流道321整体上采用下进下出的形式,且进液过程中内部冷却液需要逆着重力向上流动,可以避免出现填充不满、甚至断流的现象;而排液过程中内部冷却液则顺着重力向下流动,便于快速排出。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冷却液流道321还包括:顺流段3212和换向段3213,如图13和图14所示。
其中,顺流段3212的入口设于顺流段3212的顶部。并且,顺流段3212的位置由顶部到底部具有降低的趋势,以使进液过程中顺流段3212内的冷却液顺着重力流动。换向段3213连通逆流段3211与顺流段3212。
本方案中,冷却液流道321还包括顺流段3212和换向段3213,顺流段3212内的冷却液顺着重力流动。换向段3213用于连通逆流段3211和顺流段3212。这样,当冷却液流道321的入口和出口分开设置时,冷却液流道321的冷却液入口3214和冷却液出口3215,一个位于顺流段3212,另一个位于逆流段3211。这样便于将冷却液流道321的冷却液入口3214和冷却液出口3215并排设置在同一高度,便于与水泵312等其他部件进行管路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顺流段3212的位置由顶部到底部具有降低的趋势,可以是逐渐降低,也可以是间歇性降低(即:顺流段3212中可以有部分区域是水平的)。
当顺流段3212的入口和出口分开设置时,顺流段3212的位置由入口到出口具有降低的趋势。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顺流段3212与逆流段3211为镜面对称结构,如图13和图14所示。
这样使得冷却液流道321的结构较为规整,便于加工成型,也便于对内胆21进行周向均匀冷却。
其中,顺流段3212与逆流段3211的对称面为内胆21的中垂面。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逆流段3211的入口形成冷却液流道321的冷却液入口3214。顺流段3212的出口形成冷却液流道321的冷却液出口3215。换向段3213连通逆流段3211的出口与顺流段3212的入口。
这样,顺流段3212位于逆流段3211的下游侧,则冷却液流道321的冷却液入口3214位于逆流段3211的底部,冷却液流道321的冷却液出口3215位于顺流段3212的底部,冷却液流道321整体上采用下进下出的形式。这样有利于缩短冷却液流道321的出入口与壶本体2底部之间的距离,便于在壶本体2底部设置液阀,并在基座1内对应设置供液组件31,利用供液组件31为冷却液流道321提供冷却液。
当然,顺流段3212也可以位于逆流段3211的上游侧,则冷却液流道321的冷却液入口3214位于顺流段3212的顶部,冷却液流道321的冷却液出口3215位于逆流段3211的顶部,冷却液流道321整体上采用上进上出的形式。
在另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逆流段3211的入口形成冷却液流道321的冷却液进出口3218,换向段3213连通逆流段3211的出口与顺流段3212的入口。
本方案中,冷却液流道321的进出口合二为一,且顺流段3212位于逆流段3211的下游侧,则逆流段3211的入口即为冷却液流道321的冷却液进出口3218。这样,冷却液流道321的冷却液进出口3218位于逆流段3211的底部,有利于缩短冷却液流道321的出入口与壶本体2底部之间的距离,便于在壶本体2底部设置液阀,并在基座1内对应设置供液组件31,利用供液组件31为冷却液流道321提供冷却液。
当然,顺流段3212也可以位于逆流段3211的上游侧,则冷却液流道321的冷却液进出口3218位于顺流段3212的顶部。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容纳腔23设有冷却液进出口3218和通气口,冷却液进出口3218与冷却液流道321连通,通气口与冷却液流道321及外界环境连通,通气口的最低点高于冷却液流道321的最高点。
当容纳腔23设有冷却液进出口3218时,冷却液进出口3218既用于供冷却液进入冷却液流道321,也用于供冷却液流出冷却液流道321,则冷却液流道321不可以与供液组件31连通形成冷却循环回路。这样,在对内胆21中的液体进行冷却的过程中,供液组件31可以通过水泵312将冷却液输送至冷却液流道321,然后关闭,使得冷却液停留在冷却液流道321内,保证冷却液能够冷却内胆21及其内部的液体。当冷却结束后,水泵312反转,将冷却液流道321内的冷却液抽出。通气口的设置,保证了冷却液流道321内部与外界大气的连通,进而保证冷却液可以泵入冷却液流道321内,也可以从冷却液流道321内抽出。而通气口的最低点高于冷却液流道321的最高点,可以保证冷却液流道321内的液体不会从通气口溢出。本方案有利于简化冷却液流道321与供液组件31之间的管路结构。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通气口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通气口分别为进气口3202和排气口3204,进气口3202处设有供气体进入冷却液流道321的进气阀325,排气口3204处设有供冷却液流道321内的气体排出的排气阀326。
进气阀325设在进气口3202处,设置成控制外界气体经进气口3202流入冷却液流道321。排气阀326设在排气口3204处,设置成控制气体经排气口3204由冷却液流道321向外界排出。
这样,在冷却液流道321进液的过程中,排气阀326打开,进气阀325关闭,使得冷却液流道321内的空气可以经排气口3204排出,保证冷却液可以进入冷却液流道321内。在抽出冷却液流道321的过程中,排气阀326关闭,进气阀325打开,使得冷却液流道321内的冷却液可以快速排出。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通气口的数量为一个,通气口内设有防水透气膜。
通气口的数量为一个,即:既用于排气,也用于进气,实现了进气口3202与排气口3204的合二为一。直接在通气口内设防水透气膜,防水透气膜可以供气体通过,但能防止液体通过,因此既能实现排气作用,也能实现进气作用,且可以防止冷却液流道321内的冷却液排出,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电热水壶还包括:冷却装置,如图4至图6所示。
冷却装置包括设于基座1的供液组件31以及设于容纳腔23内并与内胆21接触的至少一个液体分布器32。
供液组件31包括冷却液箱311和水泵312。液体分布器32设有冷却液流道321。供液组件31设置成能与冷却液流道321连通,以向液体分布器32提供冷却液,使液体分布器32冷却内胆21。
相较于常规电热水壶,本方案增加了冷却装置。冷却装置用于冷却内胆21,使得电热水壶具备自动降温功能,进而缩短用户的等待时长,也无需用户自己采取一些方法来冷却内胆21中的液体,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给用户带来便利,有利于提高电热水壶的市场竞争力。
其中,冷却装置包括供液组件31和液体分布器32。供液组件31包括冷却液箱311和水泵312。冷却液箱311用于储存冷却液。水泵312作为动力源,能够将冷却液箱311内的冷却液泵送至液体分布器32的冷却液通道内。液体分布器32位于内胆21与外壳22之间的容纳腔23内,并与内胆21接触,因而冷却液流道321内的冷却液能够与内胆21进行热交换,对内胆21及其内部的液体进行液冷,实现内胆21及其内部液体的冷却降温。液体分布器的作用是在内胆的外表面形成冷却液路,用来吸收内胆中液体的热量。在冷却功能启动时,冷却液从冷却液箱被送到冷却液流道中,吸收内胆中液体的热量从而降低液体的温度,使得内胆中的液体迅速降低到适口温度。
由于液体分布器32隐藏在壶本体2的容纳腔23内,供液组件31设置在基座1上,因而本申请实施例的电热水壶在形态上与现有电热水壶差异不大,但是自带降温功能,可以解决现有电热水壶在烧完水后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方法降温后才能饮用的痛点和需求。
相较于在内胆21与外壳22之间设置导流结构(如导流板、导流片)、利用内胆21、外壳22、导流结构共同围设出冷却液流道321的方案,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装置包括单独设置的液体分布器32,通过合理设计液体分布器32的形状可以形成合适的冷却液流道321,保证对内胆21的冷却效果。并且,液体分布器32作为独立的部件,强度相对较高,无需依赖外壳22和内胆21的共同支撑来形成冷却液流道321,因而有利于简化液体分布器32与壶本体2的连接关系,进而简化电热水壶的装配结构;也有利于保证冷却液流道321形状的稳定性,降低冷却液流道321发生变形导致堵塞等情况发生的风险,从而有利于提高冷却装置的使用可靠性。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基座1包括并排设置的耦合部11和储液部12,壶本体2可分离地放置于耦合部11,冷却液箱311设于储液部12。
基座1包括并排设置的耦合部11和储液部12,由于基座1一般上放置在水平台面上,因此耦合部11和储液部12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耦合部11主要实现基座1与壶本体2的耦合功能,保证壶本体2放置导基座1上后,能够正常工作。储液部12主要实现储存冷却液的功能,因而冷却液箱311设在储液部12。
相较于将耦合部11与储液部12沿竖直方向堆叠布置的方案,本方案有利于减小基座1的厚度,进而降低电热水壶的重心,从而提高电热水壶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并且,本方案有利于增加冷却液箱311与耦合部11的电气元件之间的距离,既便于耦合部11的电子元件的布局,也可以降低向冷却液箱311加液过程中冷却液漏出而影响电气元件的风险,从而降低加液难度,并提高电热水壶的使用可靠性。
其中,耦合部11和储液部12主要是在功能和位置上进行区分,可以分为两大块,至于二者之间的连接关系和装配关系,并不受限制。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耦合部11设有液路耦合器112、电路耦合器111和电源插头113。液路耦合器112设置成与壶本体2内的冷却液流道321耦合接通。电路耦合器111设置成与壶本体2的电路耦合接通。水泵312的一端通过管路13与液路耦合器112连通。水泵312的另一端通过管路13与冷却液箱311连通。
示例地,电路耦合器111可以为常规电热水壶设在基座1上的下耦合器,与壶本体2底部的上耦合器配合实现电连接。液路耦合器112可以为管接头。
本方案中,耦合部11设有液路耦合器112、电路耦合器111和电源插头113。液路耦合器112用于实现壶本体2内的冷却液流道321与基座1上的供液组件31之间的冷却液路耦合。电路耦合器111用于实现壶本体2中的电路与基座1中电路的电路耦合功能。电源插头113用于实现电热水壶与外部电源的电性连接。这样,当壶本体2放置到基座1的耦合部11上且电源插头113连接外部电源时,壶本体2通电,供液组件31与液体分布器32的冷却液流道321连通。
由于水泵312的一端通过管路13与液路耦合器112连通,水泵312的另一端通过管路13与冷却液箱311连通,因而冷却液箱311内的冷却液可以经水泵312输送至液路耦合器112,进而输送至冷却液流道321内,保证冷却液分布器可以对内胆21及其内部的液体进行冷却。
其中,液路耦合器112也可以与冷却液箱311连通,使得供液组件31与冷却液流道321能够形成冷却循环回路。或者,液路耦合器112也可以不与冷却液箱311连通,水泵312可以将冷却液箱311内的冷却液输送至冷却液通道内,也可以将冷却液通道内的冷却液抽回至冷却液箱311内。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液路耦合器112设在电路耦合器111靠近储液部12的一侧,电源插头113设在电路耦合器111远离储液部12的一侧。
这样,液路耦合器112与冷却液箱311的距离相对较近,便于液路耦合器112与冷却液箱311之间通过相对较短的管路13进行连接。液路耦合器112与电源插头113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有利于降低电源插头113接触冷却液的风险。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5所示,储液部12设有顶端敞开的凹腔121,冷却液箱311设于凹腔121内。
这样,装配时可以直接将基座1正着放置,冷却液箱311可以由上向下装入凹腔121内,而无需将基座1倒过来,从基座1的背面装配冷却液箱311,这样有利于降低电热水壶的装配难度,从而提高电热水壶的装配效率。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冷却液箱311的箱体3112顶面与基座1的顶面大致齐平。这样,基座1与冷却液箱311组成的整体结构较为规整,便于电热水壶的包装,也有利于提高电热水壶的美观度。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冷却液箱311设有注液口3111,注液口3111开口朝上。
这样,当冷却液箱311内需要补充冷却液时,可以直接通过注液口3111补充冷却液,大大降低了补液难度,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其中,注液口3111处还可以设有盖子,补液完毕后,利用盖子将补液口封闭。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冷却液箱311与基座1可拆卸连接。
这样既便于将冷却液箱311拆卸下来,对冷却液箱311进行清洗或者补充冷却液,也便于冷却液箱311的检修和更换,有利于降低维护成本。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水泵312设于耦合部11。
由于水泵312需要通电,而电热水壶的电源模块、电控板等电气元件一般设置在基座1的耦合部11,因而将水泵312也设在耦合部11,有利于缩短水泵312与电源模块、电控板之间的距离,便于水泵312接线,进而优化基座1中的线路布局。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液体分布器32的数量为多个,如图12所示,多个液体分布器32沿内胆21的轴向依次设置。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10至图21所示,液体分布器32为筒状结构。液体分布器32包覆于内胆21。
这样,液体分布器32与内胆21的接触面积较大,且液体分布器32可以对内胆21进行周向冷却降温,从而大大提高内胆21及其内部液体的降温速率,进而有利于进一步缩短用户的等待时长,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液体分布器32与外壳22之间具有间隙,如图5所示。
液体分布器32与外壳22之间具有间隙,则液体分布器32与外壳22之间没有装配关系,有利于简化外壳22的结构。并且,外壳22与液体分布器32之间的间隙可以用于容纳其他结构,如用于容纳实现液体分布器32的出入口与供液组件31连通的管路13,使得液体分布器32内的冷却液可以下进上出,逆着重力流动,这样有利于冷却液充满冷却液流道321,进而保证高效的冷却降温效率。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液体分布器32与外壳22之间具有间隙,如图5所示。
冷却液流道321的径向内端敞开设置,如图10至图14所示,液体分布器32与内胆21接触配合,冷却液流道321的径向内端被内胆21封闭。
这样有利于简化液体分布器32的结构,降低液体分布器32的加工难度。另一方面,这样也可以使得冷却液能够与内胆21直接接触进行热交换,从而进一步提高液体分布器32的冷却效率。
其中,液体分布器32的上下两端与内胆21之间可以通过打胶密封,以防止冷却液发生渗漏。
在一些示例中,液体分布器32包括:筒壳322和隔离筋323,如图10、图11、图13和图14所示。
其中,筒壳322呈筒状结构,套设于内胆21外侧。隔离筋323设于筒壳322的内壁面,并与筒壳322的内壁面配合形成冷却液流道321。
在另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冷却液流道321的径向内端封闭设置,如图17至图21所示。
换言之,冷却液并不能与内胆21直接接触,需要通过液体分布器32的内壁面与内胆21间接进行热交换。相较于冷却液流道321的径向内端被内胆21封闭的方案,本方案可以防止液体分布器32内相邻的流道之间发生窜流,有利于保证冷却液的循环流动,保证冷却液吸收的热量能够及时转移走,因而也有利于提高冷却效率。
在一些示例中,壳体320包括:筒壳322、内围板324和隔离筋323,如图17所示。
其中,内围板324套设在筒壳322内侧,并与筒壳322之间形成夹层。内围板324设置成与内胆21的形状匹配。隔离筋323设于夹层内,并与筒壳322及内围板324固定连接,且将夹层内的空间分隔成冷却液流道321。
本方案中,壳体320包括筒壳322、内围板324和隔离筋323,筒壳322的外侧壁为壳体320的外侧壁,内围板324的内侧壁为壳体320的内侧壁。内围板324与筒壳322嵌套设置,二者之间形成夹层。隔离筋323固定在夹层内,将夹层的内部空间分隔成冷却液流道321。因此,通过合理设置隔离筋323的形状,可以设计出合适的冷却液流道321。
其中,夹层的轴向两端也可以由隔离筋323封闭。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壳体320为一体式结构;或者,壳体320为分体式装配结构。
壳体320可以为一体式结构,即:筒壳322、内围板324、隔离筋323为一体式结构,不可分离,这样有利于提高冷却液流道321的密封性,进一步防止冷却液发生窜流。
或者,壳体320也可以采用分体式装配结构,比如筒壳322与隔离筋323可以一体成型,内围板324后续装入筒壳322内侧。这样有利于简化壳体320的加工难度,降低加工成本。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基座1设有与供液组件31连通的管接头,管接头形成液路耦合器112。
壶本体2的底部设有液阀(图中未示出),液阀与冷却液流道321的端口相连,且液阀设置成:与管接头插接配合并在管接头的触发下被打开以导通冷却液流道321与供液组件31,在脱离管接头后自动关闭以关闭冷却液流道321。
本方案中,基座1设置的管接头即为上述实施例中提到的液路耦合器112,结构简单且可靠。相应地,壶本体2的底部设有液阀,液阀与冷却液流道321的端口相连,可以是直接设在冷却液流道321的端口(出口3119、入口或者出入口)处,与冷却液流道321的端口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管路13与冷却液流道321的端口间接相连。
使用过程中,当壶本体2放置在基座1上时,基座1上的管接头恰好与对应的液阀插接配合,使得液阀被触发打开,此时冷却液流道321通过液阀和管接头与供液组件31连通,保证冷却液箱311内的冷却液可以输送至冷却液流道321内。当壶本体2脱离基座1时,基座1上的管接头与对应的液阀也发生分离,则液阀会自动关闭,使得冷却液流道321也被关闭,防止冷却液流道321内的冷却液向下漏出。
其中,管接头与液阀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常见的加湿器等产品的水箱底部出水口与底座的配合处的相关结构,在此不再详述。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管接头包括出液接头1121和回液接头1122,如图3所示。
液阀包括第一液阀和第二液阀,第一液阀与冷却液流道321的入口相连,第二液阀与冷却液流道321的出口3119相连。出液接头1121与第一液阀对应设置,回液接头1122与第二液阀对应设置。
冷却液箱311的出口3119通过管路13与水泵312的输入端连通,水泵312的输出端通过管路13与出液接头1121连通,回液接头1122通过管路13与冷却液箱311的入口连通。
本方案中,基座1设有出液接头1121和回液接头1122,相应地,壶本体2的底部设有第一液阀和第二液阀。当壶本体2放置到基座1上时,冷却液箱311、水泵312、出液接头1121、第一液阀、冷却液流道321、第二液阀、回液接头1122、冷却液箱311依次连通,形成冷却循环回路,水泵312运转,可以使冷却液在冷却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进而提高冷却效率,有利于进一步缩短用户的等待时长,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至图21所示,壳体320设有与冷却液流道321连通的冷却液入口3214和冷却液出口3215。
当壳体320设有相互独立的冷却液入口3214和冷却液出口3215时,冷却液入口3214供冷却液进入冷却液流道321,冷却液出口3215供冷却液流出冷却液流道321,则冷却液流道321可以与供液组件31连通形成冷却循环回路。这样,在对内胆21中的液体进行冷却的过程中,冷却液可以在冷却循环回路中不断地循环流动,这样升温后的冷却液可以及时转移至其他位置进行冷却降温,而低温的冷却液可以补充至冷却液流道321内继续对内胆21中的液体进行高效冷却,因而这样有利于提高冷却效率,从而进一步缩短用户的等待时长,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出液接头1121与回液接头1122并排设置,如图3所示。
出液接头1121与回液接头1122并排设置,相距较近,便于壶本体2与基座1的快速准确对接,也便于基座1内的水路连接。
在另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图中未示出)中,管接头和液阀的数量都为一个。水泵312为正反转水泵312。冷却阶段,水泵312正转,将冷却液箱311内的冷却液输送至冷却液流道321中后关闭,使得冷却液停留在冷却液通道内,保证液体分布器32能够冷却内胆21及其内部的液体。当冷却结束后,水泵312反转,将冷却液流道321内的冷却液抽回至冷却液箱311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壳体320设有冷却液进出口3218和通气口,冷却液进出口3218与冷却液流道321连通,通气口与冷却液流道321及外界环境连通。
当壳体320设有冷却液进出口3218时,冷却液进出口3218既用于供冷却液进入冷却液流道321,也用于供冷却液流出冷却液流道321,则冷却液流道321不可以与供液组件31连通形成冷却循环回路。这样,在对内胆21中的液体进行冷却的过程中,供液组件31可以通过水泵312将冷却液输送至冷却液流道321,然后关闭,使得冷却液停留在冷却液通道内,保证液体分布器32能够冷却内胆21及其内部的液体。当冷却结束后,水泵312反转,将冷却液流道321内的冷却液抽出。通气口的设置,保证了冷却液流道321冷却液流道321内部与外界大气的连通,进而保证冷却液可以泵入冷却液流道321内,也可以从冷却液流道321内抽出。本方案有利于简化液体分布器32与供液组件31之间的管路13结构。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液体分布器32还包括:气阀,设在通气口处,设置成控制通气口的通断。
在通气口处设置气阀,来控制通气口的通断,可以防止冷却液流道321内的液体从通气口处漏出,既能够避免冷却液影响到电热水壶的其他结构,也能够提高冷却液的利用率。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通气口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通气口分别为进气口3202和排气口3204。气阀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气阀分别为进气阀325和排气阀326。
进气阀325设在进气口3202处,设置成控制外界气体经进气口3202流入冷却液流道321。
排气阀326设在排气口3204处,设置成控制气体经排气口3204由冷却液流道321向外界排出。
这样,在冷却液流道321进液的过程中,排气阀326打开,进气阀325关闭,使得冷却液流道321内的空气可以经排气口3204排出,保证冷却液可以进入冷却液流道321内。在抽出冷却液流道321的过程中,排气阀326关闭,进气阀325打开,使得冷却液流道321内的冷却液可以快速排出。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进气阀325和排气阀326均为机械式单向阀。
进气阀325和排气阀326均采用机械式单向阀,可以利用机械结构实现单向阀的功能,无需供电,也无需设置相应的电控程序来控制其开闭,因而既有利于简化电热水壶的结构,也有利于简化电热水壶的电控程序。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图中未示出)中,通气口的数量为一个,气阀为电控阀。
通气口的数量为一个,即:既用于排气,也用于进气,实现了进气口3202与排气口3204的合二为一。相应地,气阀采用电控阀,在冷却液流道321进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程序控制电控阀打开,使得冷却液流道321内的空气可以经排气口3204排出,保证冷却液可以进入冷却液流道321内,进液完毕后,可以通过程序控制电控阀关闭。在抽出冷却液流道321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程序控制电控阀打开,使得冷却液流道321内的冷却液可以快速排出。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通气口设在壳体320的顶部,如图15和图16所示。
将通气口设在壳体320的顶部,便于冷却液流道321内的气体向上排出,避免冷却液流道321填充不满,也有利于防止冷却液流道321从通气口处漏出。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冷却液进出口3218设在壳体320的底部,如图15和图16所示。
将冷却液进出口3218设在壳体320的底部,既有利于进液过程中冷却液逆着重力流动,进而充满冷却液流道321,减少填充不足、甚至断流的情况发生;也有利于排液过程中冷却液在重力的作用下快速排出。
另一方面,这样也有利于缩短冷却液进出口3218与壶本体2底部之间的距离,便于在壶本体2底部设置液阀,并在基座1内对应设置供液组件31,利用供液组件31为冷却液流道321提供冷却液。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外壳22的底部设有凸出部221,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液阀设在凸出部221的底部。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增加液阀的安装空间,便于合理设置液阀。另一方面,凸出部221还可以起到标识作用,便于用户将壶本体2正确地放置在基座1上,保证电路和冷却液路的耦合接通。
使用过程中,用户可以将凸出部221转动至对着管接头的位置,然后再往下放置壶本体2,即可保证壶本体2快速准确地与基座1实现电路耦合和冷却液路耦合,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冷却装置接触冷却液的至少部分结构设置为导热件。
冷却装置接触冷却液的至少部分结构设置为导热件,即采用高导热材料制成,这可以将冷却液吸收的热量及时快速地向外界环境散失,从而降低冷却液的温度,这样有利于减少所需要的冷却液的量,从而有利于减小冷却液箱311及液体分布器32的体积,降低产品成本,并提高产品美观性;并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对内胆21内的液体产生较高的冷却效率,有利于缩短用户的等待时间。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冷却装置还包括:散热组件33,设置成冷却冷却液。
通过额外设置散热组件33来对冷却液进行冷却,可以进一步提高冷却液的降温速度和吸热能力,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减少所需要的冷却液的量,有利于进一步减小产品体积,降低产品成本,并提高产品美观性;并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对内胆21内的液体产生更高的冷却效率,有利于进一步缩短用户的等待时间。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6、图7和图8所示,散热组件33包括:散热盒331和散热翅片332。散热盒331与冷却液箱311连通。散热翅片332设置成对散热盒331散热。
其中,散热盒331和散热翅片332设置为导热件。
本方案中,散热盒331与冷却液箱311连通,因而冷却液可以流经散热盒331。由于散热盒331和散热翅片332均为导热件,采用高导热材料制成,大大增加了散热面积,使得冷却液的热量可以向外高效散失,实现对冷却液的快速冷却。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散热盒331为金属件,散热翅片332为金属件。
由于金属具有优异的导热性,因而散热盒331、散热翅片332采用金属制成,有利于冷却液的快速冷却。并且,采用金属件也便于根据需要散热盒331和散热翅片332的加工成型。
其中,金属件可以为但不限于铝制构件、铜制构件等。散热盒331与散热翅片332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装配结构。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6所示,散热组件33还包括:散热风扇333,与散热翅片332相对设置,设置成驱动空气向散热翅片332流动。
散热风扇333的设置,能够促进散热翅片332与空气的热对流,从而进一步提高冷却液的降温效率。
其中,散热风扇333可以设在散热翅片332的上游侧,向散热翅片332吹风;也可以设在散热翅片332的下游侧,从散热翅片332处吸风。
示例地,散热风扇333可以为但不限于离心风机。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散热翅片33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散热翅片332平行设置。散热风扇333为离心风机,离心风机的出风口处设有两个导流板3331。两个导流板3331分别延伸至接触位于两端的两个散热翅片332。
这样,离心风机送出的气流可以经两个导流板3331之间的空间准确地流向散热翅片332,对散热翅片332起到高效散热作用;且可以防止气流吹向基座1内的其他结构,有利于保证基座1内其他结构的稳定性。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冷却液箱311为金属件。
冷却液箱311为金属件(如铝件、铜件),采用高导热材料制成,则冷却液箱311也具有较好的散热功能,有利于回流至冷却液箱311内的冷却液快速降温。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冷却液为防冻冷却液。
冷却液采用防冻冷却液,如电脑CPU同款冷却液(主要成分是水、防冻剂、添加剂等),也可以是其他水和水的处理物。相较于单纯采用水冷却,加入一些其他物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冷却液对内胆21中液体的降温能力,且可以防止冷却液在严寒环境下冻住导致管路13或其他部件膨胀裂开。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散热组件33的至少一部分设于耦合部11。
将散热组件33的至少一部分设在耦合部11,在利用散热组件33对冷却液降温的同时,也便于利用散热组件33对耦合部11附近的电气元件进行降温。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4所示,散热盒331、散热翅片332设在耦合部11,散热风扇333设在储液部12且位于储液部12靠近耦合部11的区域。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基座1的侧壁对应散热翅片332的出风侧的位置设有散热孔114。基座1的下端设有进风口(图中未示出)。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基座1的侧壁设有散热孔114,散热孔114与散热翅片332远离散热风扇333的一端相对设置,基座1的下端设有进风口。这样,气流可以从基座1下侧进入基座1内,然后经散热风扇333吹向散热翅片332,最后经散热孔114排出。
其中,散热孔114可以为但不限于格栅孔。
基座1的下端可以设支脚,使得基座1的侧壁下端与支撑台面之间具有进风空间,保证气流可以进入基座1内部。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散热盒331内设有与冷却液箱311连通的散热流道3313。
散热盒331内设有散热流道3313,散热流道3313与冷却液箱311连通,因而冷却液可以进入散热盒331,并沿着散热流道3313流出散热盒331。由于散热翅片332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可以大大增加散热组件33的散热面积,使得冷却液的热量向外高效散失,实现对冷却液的快速冷却。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散热翅片332设于散热盒331,如图7所示。
本方案将散热翅片332直接设在散热盒331上,则散热翅片332直接与散热盒331接触,可以将散热盒331及其内部冷却液的热量快速进行散失。
其中,散热翅片332可以与散热盒331一体成型。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8所示,散热组件33还包括:散热基板336和半导体制冷片334。
其中,散热基板336与散热盒331相对设置,散热翅片332设于散热基板336。半导体制冷片334设于散热盒331与散热基板336之间,且半导体制冷片334的冷端与散热盒331接触,半导体制冷片334的热端与散热基板336接触。
本方案增加了半导体制冷片334,可以利用半导体制冷片334对散热盒331内的冷却液进行制冷降温,能够达到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的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减少所需的冷却液的量,达到使用更少的冷却液实现更高效、更快速地将内胆21中的液体冷却到所需温度的效果,因而有利于进一步减小冷却液箱311的体积和液体分布器32的体积,并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另一方面,由于半导体制冷片334既有制冷功能,也有制热功能,因此通过合理设置还可以利用半导体制冷片334来辅助加热内胆21,从而减少内胆21将液体加热至沸腾所需的时长,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8所示,散热组件33还包括:隔热层335,设于散热盒331与散热翅片332之间。隔热层335设有避让孔3351。半导体制冷片334嵌设于避让孔3351。
这样,隔热层335可以对半导体制冷片334起到固定作用,且能够避免半导体制冷片334热端的热量传递至冷端。
隔热层335与散热盒331及散热基板336可以采用粘接或其他方式保持相对固定。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散热盒331包括:盒体3311和盖板3312,如图7和图8所示。
其中,盒体3311内设有散热流道3313。盖板3312盖设于盒体3311,并设有与散热流道3313连通的入口和出口3119。
本方案将散热盒331拆分为盒体3311和盖板3312等结构,可以简化盒体3311、盖板3312各自的结构,从而降低盒体3311和盖板3312的加工难度。
并且,盒体3311在下,盖板3312在上,将散热流道3313设在盒体3311内,将散热盒331的入口和出口3119设在盖板3312上,有利于降低散热盒331内的冷却液向外泄露的风险,进而简化甚至可以省去散热盒331的入口和出口3119处的密封结构。
其中,可以在盖板3312上的入口和出口3119处设管道凸起3316,如图7和图8所示,用来与水泵312等部件进行管路13连接。盖板3312上还可以设连接凸耳等结构,用来与电热水壶的基座1进行固定连接,或者用来与盒体3311进行固定连接。
对于散热翅片332设在散热盒331上的方案,散热翅片332设在盒体3311背离盖板3312的板面上。对于散热组件33还包括半导体制冷片334且散热翅片332设在散热基板336上的方案,散热基板336与盒体3311背离盖板3312的板面相对设置,半导体制冷片334设在盒体3311背离盖板3312的板面与散热基板336之间。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散热盒331内设有隔筋3314,隔筋3314将散热盒331的内部空间分隔成散热流道3313。散热流道3313为定向流道3113,定向流道3113布满散热盒331的内壁面与隔筋3314之间的空间。
利用隔筋3314将散热盒331的内部空间分隔成定向流道3113,既充分利用了散热盒331的内部空间,也使得散热流道3313的宽度相对较窄,便于整个散热盒331内的冷却液充分流动,避免散热盒331内存在流动死区,有利于提高对冷却液的降温效率。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隔筋331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隔筋3314平行设置。隔筋3314的一端与散热盒331的一端固定连接,隔筋3314的另一端与散热盒331的另一端之间具有过液间隙3315。相邻的隔筋3314与散热盒331之间的过液间隙3315错开设置。
这样,散热盒331内的散热流道3313弯折呈蛇形,且散热盒331的形状较为规整,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冷却液箱311包括:箱体3112和隔板。
其中,箱体3112设有进口3118和出口3119。
隔板设于箱体3112内,并与箱体3112配合形成定向流道3113。定向流道3113与进口3118及出口3119连通,且定向流道3113布满箱体3112与隔板之间的空间。
本实施例提供的冷却液箱311,在箱体3112内增设了隔板,隔板能够与箱体3112配合形成定向流道3113,且定向流道3113与箱体3112设置的进口3118和出口3119连通,保证了冷却液可以经进口3118进入定向流道3113内并经出口3119排出。相较于没有隔板的方案,定向流道3113的宽度相对较窄,能够实现冷却液的定向流动,且定向流道3113布满箱体3112与隔板之间的空间,既充分利用了箱体3112内的空间,保证箱体3112内可以储存较多的冷却液,也便于整个箱体3112内的冷却液充分流动,从而减少冷却液箱311内的流动死区,有利于提高冷却液的利用率。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进口3118和出口3119并排设置,并被隔板隔开。
这样,定向流道3113的进口3118和出口3119相距较近,有利于降低箱体3112的加工难度,进而降低加工成本,也便于冷却液箱311通过管路13与水泵312等部件进行连接。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进口3118和出口3119设在箱体3112的中部。
这样,冷却液由箱体3112的中部进入冷却液箱311,又由箱体3112的中部排出,故而冷却液必须由箱体3112的中部绕到箱体3112的四周,再流回箱体3112的中部,有利于避免箱体3112的外围区域形成流动死区,从而保证冷却液的充分流动,提高冷却液的利用率。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定向流道3113包括:进液流道、出液流道和换向流道。
其中,进液流道与进口3118连通。出液流道与出口3119连通。换向流道的一端与进液流道连通,另一端与出液流道连通。
这样,箱体3112大致分为三个区域:进液流道所在的区域、出液流道所在的区域和换向流道所在的区域,每个区域内的冷却液都必须流动起来才能保证冷却液能够由进口3118定向流动至出口3119,从而保证冷却液箱311内冷却液的充分定向流动,进而提高冷却液的利用率。
其中,进液流道可以弯折呈蛇形,出液流道可以弯折呈蛇形,换向流道可以呈直线形。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进液流道弯折呈蛇形,出液流道弯折呈蛇形,换向流道的延伸方向与箱体3112的侧壁平行。
进液流道弯折呈蛇形,有利于进液流道所在区域的冷却液充分流动,减少进液流道所在的区域的流动死区。出液流道弯折呈蛇形,有利于出液流道所在区域的冷却液充分流动,减少出液流道所在的区域的流动死区。进液流道所在的区域和出液流道所在的区域包括箱体3112的中部区域,因而可以减少箱体3112的中部区域的流动死区。换向流道的延伸方向与箱体3112的侧壁平行,有利于减少箱体3112的边缘区域的流动死区。
这样,箱体3112各个位置的冷却液都能够充分流动,有利于保证整个箱体3112内的冷却液充分流动,进而提高冷却液的利用率。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进液流道与出液流道镜面对称。这样,冷却液箱311的结构较为规整,便于加工成型。
其中,进液流道与出液流道的对称面为箱体3112的中垂面。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隔板包括:第一子板3114、第二子板3115、多个第三子板3116和多个第四子板3117。
其中,进口3118和出口3119并排设在第一子板3114的两侧,第一子板3114的一端与箱体3112的侧壁相连。
第二子板3115与第一子板3114的另一端相连,并与箱体3112的侧壁之间形成换向流道。
多个第三子板3116与第一子板3114平行设置。第二子板3115和箱体3112的侧壁中的一者与第三子板3116的一端相连,另一者与第三子板3116的另一端之间具有间隙。多个第三子板3116与第一子板3114、第二子板3115及箱体3112配合形成进液流道。
多个第四子板3117与第一子板3114平行设置。第二子板3115和箱体3112的侧壁中的一者与第四子板3117的一端相连,另一者与第四子板3117的另一端之间具有间隙。多个第四子板3117与第一子板3114、第二子板3115及箱体3112配合形成出液流道。
本方案中,隔板包括第一子板3114、第二子板3115、多个第三子板3116和多个第四子板3117。第一子板3114将箱体3112的进口3118和出口3119分隔开来。第二子板3115与箱体3112配合形成换向流道。多个第三子板3116、第一子板3114、第二子板3115以及箱体3112配合形成进液流道,进液流道弯折呈蛇形。多个第四子板3117、第一子板3114、第二子板3115以及箱体3112配合形成出液流道,出液流道弯折呈蛇形。
使用过程中,冷却液由箱体3112中部进入进液流道,进液流道的冷却液需沿着第一方向弯折流向箱体3112的一端,然后进入换向流道换向,沿着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流动至箱体3112的另一端进入出液流道,然后继续沿着第一方向弯折流向箱体3112的中部,由出口3119排出。这样的定向流道3113,保证了箱体3112四周以及中部区域的冷却液都能够充分流动,结构简单,但设计巧妙。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子板3114与第二子板3115相互垂直,箱体3112大致呈方形。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定向流道3113的宽度小于或等于20mm。
将定向流道3113的宽度限定在小于或等于20mm的范围内,如5mm、10mm、15mm、20mm等,使得定向流道3113的宽度相对较窄,便于定向流道3113内的冷却液充分流动,从而有效减少冷却液箱311内的流动死区。
当然,定向流道3113的宽度不限于上述范围,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箱体3112与隔板为一体式结构,有利于提高箱体3112与隔板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冷却液箱311的使用可靠性。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箱体3112包括箱壳和端盖,端盖盖设在箱壳的敞口端。隔板设在箱壳内,并与箱壳固定连接。这样便于加工成型。
在一个示例中,进口3118和出口3119设在箱壳的底壁上,这样便于将箱壳与水泵312等部件的连接管路13隐藏在冷却液箱311下方,从而提高产品的美观度。端盖上可以设注液口3111,便于向箱体3112内补充冷却液。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1)

1.一种电热水壶,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和
壶本体,可分离地放置于所述基座,所述壶本体包括内胆和套设在所述内胆外侧的外壳,所述外壳与所述内胆之间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有用于冷却所述内胆的冷却液流道;
其中,所述冷却液流道包括逆流段,所述逆流段的入口设于所述逆流段的底部,且所述逆流段的位置由底部到顶部具有升高的趋势,以使进液过程中所述逆流段内的冷却液逆着重力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水壶,其特征在于,
所述逆流段环绕所述内胆呈螺旋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水壶,其特征在于,
所述逆流段包括多个周向段和至少一个轴向段;
所述周向段沿所述内胆的周向延伸,多个所述周向段沿所述内胆的轴向间隔设置;
所述轴向段沿所述内胆的轴向延伸,每个所述轴向段连通相邻的两个所述周向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热水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纳腔内设有分隔筋,每个所述周向段的两端被所述分隔筋隔开,所述轴向段位于对应连通的两个所述周向段与所述分隔筋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热水壶,其特征在于,
所述逆流段形成所述冷却液流道。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热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流道还包括:
顺流段,所述顺流段的入口设于所述顺流段的顶部,且所述顺流段的位置由顶部到底部具有降低的趋势,以使进液过程中所述顺流段内的冷却液顺着重力流动;和
换向段,连通所述逆流段与所述顺流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热水壶,其特征在于,
所述逆流段的入口形成所述冷却液流道的冷却液入口,所述顺流段的出口形成所述冷却液流道的冷却液出口,所述换向段连通所述逆流段的出口与所述顺流段的入口;或者
所述逆流段的入口形成所述冷却液流道的冷却液进出口,所述换向段连通所述逆流段的出口与所述顺流段的入口。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热水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纳腔设有冷却液进出口和通气口,所述冷却液进出口与所述冷却液流道连通,所述通气口与所述冷却液流道及外界环境连通,所述通气口的最低点高于所述冷却液流道的最高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热水壶,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气口的数量为一个,所述通气口内设有防水透气膜;或者
所述通气口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通气口分别为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进气口处设有供气体进入所述冷却液流道的进气阀,所述排气口处设有供所述冷却液流道内的气体排出的排气阀。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热水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冷却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基座的供液组件以及设于所述容纳腔内并与所述内胆接触的至少一个液体分布器;所述供液组件包括冷却液箱和水泵,所述液体分布器设有所述冷却液流道;所述供液组件设置成能与所述冷却液流道连通,以向所述液体分布器提供冷却液,使所述液体分布器冷却所述内胆。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热水壶,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分布器为筒状结构,所述液体分布器包覆于所述内胆;
所述冷却液流道的径向内端敞开设置,所述液体分布器与所述内胆接触配合,所述冷却液流道的径向内端被所述内胆封闭。
CN202211124673.9A 2022-09-15 2022-09-15 电热水壶 Pending CN11773115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24673.9A CN117731154A (zh) 2022-09-15 2022-09-15 电热水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24673.9A CN117731154A (zh) 2022-09-15 2022-09-15 电热水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31154A true CN117731154A (zh) 2024-03-22

Family

ID=902817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24673.9A Pending CN117731154A (zh) 2022-09-15 2022-09-15 电热水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3115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548801U (zh) 烹饪器具
CN210892353U (zh) 一种液体速冷装置
TW201348665A (zh) 飲水機及其所使用之熱電熱泵裝置
CN212346232U (zh) 供液装置和饮水设备
CN117731154A (zh) 电热水壶
CN210892251U (zh) 一种液体速冷装置
CN117731153A (zh) 一种散热组件及电热水壶
CN218074522U (zh) 一种冷却液箱及电热水壶
CN218074565U (zh) 液体分布器和电热水壶
CN117694724A (zh) 电热水壶及液体分布器
CN117694723A (zh) 一种液体分布器及电热水壶
CN216776632U (zh) 一种降温杯
CN213464709U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制冷模块和烹饪器具
CN114587131A (zh) 烹饪器具
CN113405179A (zh) 冷风扇
CN215062570U (zh) 冷风扇
CN214230878U (zh) 烹饪器具
CN117742416A (zh)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电热水壶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JP7495482B2 (ja) 液体処理装置および液体加熱器具
CN209639307U (zh) 制冷模块、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
AU2021329695A1 (en) Air-cooled refrigerator with evaporator arranged at bottom of cabinet
CN215176073U (zh) 一种电源外置的冷暖垫一体机
CN113854824A (zh) 供液装置和饮水设备
CN217610523U (zh) 电热水瓶
CN219895374U (zh) 液体加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