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08021A - 烧录治具及智能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烧录治具及智能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08021A
CN117708021A CN202311635459.4A CN202311635459A CN117708021A CN 117708021 A CN117708021 A CN 117708021A CN 202311635459 A CN202311635459 A CN 202311635459A CN 117708021 A CN117708021 A CN 1177080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ot
connecting arm
plug
electrical connector
alo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63545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63545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08021A/zh
Publication of CN1177080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080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G06F13/40Bus structure
    • G06F13/4063Device-to-bus coupling
    • G06F13/4068Electrical coupl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8/00Arrangements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 G06F8/60Software deployment
    • G06F8/61Instal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烧录治具及智能穿戴设备,烧录治具包括电路板、卡座组件及接口组件,电路板包括插接部和承托部,插接部用于可插拔连接于第一插槽,插接部插入于第一插槽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插接部连接于承托部沿第一方向的一侧,插接部连接于第一插槽时,承托部位于第一插槽外,卡座组件设于承托部,卡座组件用于可拆卸地安装用户识别卡,接口组件设于承托部,接口组件设于承托部背离插接部的一端,接口组件用于传输数据,其中,插接部用于在连接于第一插槽时电连接于主板。采用本发明的方案,能够使得智能穿戴设备上无需单独设置数据接口,有利于智能穿戴设备的小型化设计。

Description

烧录治具及智能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烧录治具及智能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在智能穿戴设备的生产过程中,通常需要在智能穿戴设备的壳体上增加独立的数据接口,利用该数据接口实现与电脑的数据传输,以实现对智能穿戴设备的程序烧录、程序调试等。然而,在智能穿戴设备上单独设置通讯接口会占用智能穿戴设备的壳体的空间,不利于智能穿戴设备的小型化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烧录治具及智能穿戴设备,能够使得智能穿戴设备上无需单独设置数据接口,有利于智能穿戴设备的小型化设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烧录治具,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所述智能穿戴设备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的主板,所述壳体设有插槽,所述烧录治具包括:
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包括插接部和承托部,所述插接部用于可插拔连接于所述第一插槽,所述插接部插入于所述第一插槽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插接部连接于所述承托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所述插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插槽时,所述承托部位于所述第一插槽外;
卡座组件,所述卡座组件连接于所述承托部,所述卡座组件用于可拆卸地安装用户识别卡;以及
接口组件,所述接口组件设于所述承托部,所述接口组件设于所述承托部背离所述插接部的一端,所述接口组件用于传输数据;
其中,所述插接部用于在连接于所述第一插槽时电连接于所述主板。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插接部设有第一电连接件与第二电连接件,且所述第一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二电连接件位于所述插接部沿自身的厚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电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二电连接件的外围,所述第一电连接件电连接于所述接口组件,所述第二电连接件用于电连接于所述用户识别卡,在所述插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插槽时,所述第一电连接件与第二电连接件电连接于所述主板。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臂和弹性主体部,所述第一连接臂贴设于所述插接部上,所述弹性主体部折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一端,且所述弹性主体部相对所述第一连接臂凸起设置,所述弹性主体部用于在所述插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插槽时,弹性抵接于且电连接于所述主板。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主体部包括第二连接臂与第三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的一端折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三连接臂折弯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臂的另一端,以与所述第二连接臂之间形成凸起,从而在所述插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插槽时,所述凸起弹性抵接于且电连接于所述主板。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插接部上设有通孔,且所述通孔位于所述第一连接臂的长度方向上,并与所述第一连接臂的未与所述弹性主体部连接的一端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电连接件还包括第四连接臂,所述第四连接臂折弯连接于所述弹性主体部的背离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一端,所述第四连接臂至少部分伸入所述通孔中。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插接部还设有缓冲件,所述缓冲件设于所述插接部上,所述第一电连接件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至少一侧上设有所述缓冲件,且所述缓冲件的厚度小于或等于弹性主体部的凸起高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接口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接电部,多个所述第一接电部沿第二方向间隔地设于所述承托部,且位于所述承托部背离所述插接部的一端,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厚度方向,所述第一电连接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电连接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电连接件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一电连接件的数量与所述第一接电部的数量一一对应,各所述第一电连接件分别电连接于各所述第一接电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位于所述第二电连接件的同一侧上的所述第一电连接件为多个,且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二电连接件为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电连接件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电连接件对应设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卡座组件位于所述插接部和所述接口组件之间,所述卡座组件包括卡托及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设于所述承托部,所述安装座设有第二插槽,所述卡托沿第二方向上可插拔连接于所述第二插槽,所述卡托设有用于容置所述用户识别卡的容腔;
所述接口组件的插口沿所述第一方向上设置,所述插口用于与插头可插拔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烧录治具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设于所述承托部上,且所述加强板沿所述承托部的边缘围合设置,以在所述承托部上围合形成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具有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一缺口,所述安装座位于所述第一空间中,所述第一缺口用于供至少部分所述卡托伸出,所述第二空间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第二缺口,所述接口组件位于所述第二空间,所述第二缺口用于避让所述插头。
第二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穿戴设备,包括壳体、主板及如上述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烧录治具,所述壳体设有第一插槽,所述主板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烧录治具的所述插接部可插拔连接于所述第一插槽。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槽设于所述壳体的周侧面上,所述第一插槽还用于供卡座可插拔连接,所述卡座用于容置所述用户识别卡。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智能穿戴设备还包括电池及充电接口,所述电池设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电池电连接于所述主板,所述电池用于储存电能,并向所述主板提供电能,所述充电接口设于所述壳体,所述充电接口具有两个第二接电部,两个所述第二接电部分别电连接于所述电池,其中一所述第二接电部用于电连接于所述电池的正极,另一所述第二接电部用于电连接于所述电池的负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烧录治具及智能穿戴设备,该烧录治具的电路板包括插接部与承托部,通过在承托部上设有卡座组件与接口组件,用户识别卡能够安装于卡座组件,当插接部连接于第一插槽时会与主板电连接,从而使得承托部上的用户识别卡、接口组件同时与智能穿戴设备的主板电连接,即,能够实现与接口组件连接的电子设备(例如电脑、手机等)与主板之间的数据传输。这样,在智能穿戴设备的生产或维修过程中,可先将智能穿戴设备上原有的普通卡座拔出,再将本发明提供的烧录治具的插接部插接于智能穿戴设备的第一插槽上,即可实现对智能穿戴设备的程序烧录、调试、测试等功能,在程序烧录、调试、测试等功能完成后,可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烧录治具的插接部拔出,最后将智能穿戴设备上原有的普通卡座重新插接于第一插槽即可。由此可见,本发明的烧录治具仅在生产或维修过程中通过第一插槽连接于智能穿戴设备,使得智能穿戴设备的壳体无需单独设置数据接口,有利于智能穿戴设备的小型化设计。
此外,由于在插接部连接于第一插槽时,用户识别卡、接口组件与智能穿戴设备的主板的电连接能够同时实现,在通过接口组件对智能穿戴设备进行程序调试、测试时,用户识别卡能够正常工作,即保证智能穿戴设备具有完整功能,从而能够对智能穿戴设备的所有功能进行程序调试、测试,并且设有卡座组件的承托部位于第一插槽外,则插接部连接于第一插槽时同样能够实现用户识别卡的安装或拆卸,提高了对用户识别卡的相关程序进行调试、测试时,调节用户识别卡的状态(例如安装、拆卸或更换等)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公开的烧录治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公开的卡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公开的安装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公开的智能穿戴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智能穿戴设备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标:1、烧录治具;10、电路板;100、插接部;100a、通孔;100b、凹槽;101、承托部;102、第一电连接件;102a、第一连接臂;102b、弹性主体部;1020、第二连接臂;1021、第三连接臂;1022、凸起;102c、第四连接臂;103、第二电连接件;104、缓冲件;11、卡座组件;110、卡托;110a、容腔;111、安装座;111a、第二插槽;12、接口组件;120、插口;13、加强板;130、第一空间;130a、第一缺口;131、第二空间;131a、第二缺口;2、智能穿戴设备;20、壳体;200、第一插槽;201、充电接口;201a、第二接电部;X、第一方向;Y、厚度方向;Z、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智能穿戴设备的生产或维修过程中,往往需要对智能穿戴设备进行程序烧录、程序调试等,因此,智能穿戴设备上通常需要设置有数据接口,以通过数据接口实现电子设备(例如电脑、手机等)与智能穿戴设备的主板之间的数据传输,由此实现程序烧录、程序调试等功能。
相关技术中,通常在智能穿戴设备的壳体上直接增加独立的数据接口。然而,在智能穿戴设备上单独设置通讯接口会占用智能穿戴设备的壳体的空间,不利于智能穿戴设备的小型化设计。
在此基础上,发明人尝试采用将智能穿戴设备的壳体上原有的充电接口替换为数据接口的方式。但是,在实践中发现,由于用户并不需要使用数据接口,且数据接口相比于充电接口需要占用智能穿戴设备的壳体上较多的空间,这样同样不利于智能穿戴设备的小型化设计,同时,也会提高智能穿戴设备的成本。
基于此,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烧录治具及智能穿戴设备,该烧录治具通过在电路板上设置卡座组件及用于传输数据的接口组件,从而在智能穿戴设备的生产或维修过程中,可先将智能穿戴设备上原有的普通卡座拔出,再将本发明提供的烧录治具的插接部插接于智能穿戴设备的第一插槽上,即可实现对智能穿戴设备的程序烧录、调试、测试等功能,在程序烧录、调试、测试等功能完成后,可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烧录治具的插接部拔出,最后将智能穿戴设备上原有的普通卡座重新插接于第一插槽即可。由此可见,本发明的烧录治具仅在生产或维修过程中通过第一插槽连接于智能穿戴设备,使得智能穿戴设备的壳体无需单独设置数据接口,有利于智能穿戴设备的小型化设计。
此外,由于在插接部连接于第一插槽时,用户识别卡、接口组件与智能穿戴设备的主板的电连接能够同时实现,在通过接口组件对智能穿戴设备进行程序调试、测试时,用户识别卡能够正常工作,即保证智能穿戴设备具有完整功能,从而能够对智能穿戴设备的所有功能进行程序调试、测试,并且设有卡座组件的承托部位于第一插槽外,则插接部连接于第一插槽时同样能够实现用户识别卡的安装或拆卸,提高了对用户识别卡的相关程序进行调试、测试时,调节用户识别卡的状态(例如安装、拆卸或更换等)的便捷性。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烧录治具1,该烧录治具1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智能穿戴设备包括壳体和设于壳体内的主板,壳体设有第一插槽,烧录治具1包括电路板10、卡座组件11及接口组件12,电路板10包括插接部100和承托部101,插接部100用于可插拔连接于第一插槽,插接部100插入于第一插槽的方向为第一方向X,插接部100连接于承托部101沿第一方向X的一侧,插接部100连接于第一插槽时,承托部101位于第一插槽外,卡座组件11设于承托部101,卡座组件11用于可拆卸地安装用户识别卡,接口组件12设于承托部101,接口组件12设于承托部101背离插接部100的一端,接口组件12用于传输数据,其中,插接部100用于在连接于第一插槽时电连接于主板。
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烧录治具1,该烧录治具1的电路板10包括插接部100与承托部101,通过在承托部101上设有卡座组件11与接口组件12,用户识别卡能够安装于卡座组件11,当插接部100连接于第一插槽时会与主板电连接,从而使得承托部101上的用户识别卡、接口组件12同时与智能穿戴设备的主板电连接,即,能够实现与接口组件12连接的电子设备(例如电脑、手机等)与主板之间的数据传输。这样,在智能穿戴设备的生产或维修过程中,可先将智能穿戴设备上原有的普通卡座拔出,再将本发明提供的烧录治具1的插接部100插接于智能穿戴设备的第一插槽上,即可实现对智能穿戴设备的程序烧录、调试、测试等功能,在程序烧录、调试、测试等功能完成后,可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烧录治具1的插接部100拔出,最后将智能穿戴设备上原有的普通卡座重新插接于第一插槽即可。由此可见,本发明的烧录治具1仅在生产或维修过程中通过第一插槽连接于智能穿戴设备,使得智能穿戴设备的壳体无需单独设置数据接口,有利于智能穿戴设备的小型化设计。
此外,由于在插接部100连接于第一插槽时,用户识别卡、接口组件12与智能穿戴设备的主板的电连接能够同时实现,在通过接口组件12对智能穿戴设备进行程序调试、测试时,用户识别卡能够正常工作,即保证智能穿戴设备具有完整功能,从而能够对智能穿戴设备的所有功能进行程序调试、测试,并且设有卡座组件11的承托部101位于第一插槽外,则插接部100连接于第一插槽时同样能够实现用户识别卡的安装或拆卸,提高了对用户识别卡的相关程序进行调试、测试时,调节用户识别卡的状态(例如安装、拆卸或更换等)的便捷性。
可选地,由于该电路板10包括上述的插接部100和承托部101,因此,该插接部100、承托部101均可为电路板10的一部分。示例性地,该电路板10大致为凸字形板,且由于插接部100用于插接于第一插槽,因此,该插接部100实际上自承托部101的一端凸出,且该插接部100的面积小于承托部101的面积。
一些实施例中,插接部100设有第一电连接件102与第二电连接件103,且第一电连接件102与第二电连接件103位于插接部100沿自身的厚度方向Y的一侧,第一电连接件102位于第二电连接件103的外围,第一电连接件102电连接于接口组件12,第二电连接件103用于电连接于用户识别卡,在插接部100连接于第一插槽时,第一电连接件102与第二电连接件103电连接于主板。
这样,通过设置第一电连接件102与第二电连接件103,且第一电连接件102与第二电连接件103位于插接部100沿自身的厚度方向Y的同一侧,在插接部100连接于第一插槽时,第一电连接件102与第二电连接件103均朝向壳体内的主板,从而能够同时实现第一电连接件102、第二电连接件103与主板的电连接,进而同时实现接口组件12、用户识别卡与主板的电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连接件102为弹性件,在插接部100连接于第一插槽时,第一电连接件102用于弹性抵接于且电连接于主板。
这样,通过将第一电连接件102设置为弹性件,使得承托部101连接于第一插槽时,第一电连接件102能够弹性抵接于主板,一方面,能够保证第一电连接件102与主板电连接的稳固性,从而保证接口组件12工作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能够减少第一电连接件102生产的加工精度,同时,也能够降低插接部100、第一电连接件102、主板的装配精度,从而能够降低烧录治具1的生产难度。
可选地,弹性件可为弹片、弹簧顶针等,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地,第二电连接件103可为引脚、金属片或弹性件等,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优选地,可将第二电连接件103设置为弹性件,在插接部100连接于第一插槽时,第一电连接件102与第二电连接件103均直接与主板弹性抵接,也可在主板上朝向用户识别卡的一侧设置有第三电连接件,并将第三电连接件设置为弹性件,在插接部100连接于第一插槽时,第一电连接件102直接与主板弹性抵接,第二电连接件103直接与主板上的第三电连接件弹性抵接,从而同时实现了第一电连接件102、第二电连接件103与主板的电连接,无需设置其他电连接结构,使得烧录治具1的结构较为简单。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连接件102包括第一连接臂102a和弹性主体部102b,第一连接臂102a贴设于插接部100上,弹性主体部102b折弯连接于第一连接臂102a的一端,且弹性主体部102b相对第一连接臂102a凸起设置,弹性主体部102b用于在插接部100连接于第一插槽时,弹性抵接于且电连接于主板。
这样,第一连接臂102a贴设于插接部100上,使得第一电连接件102被固定于插接部100上,弹性主体部102b折弯连接于第一连接臂102a,弹性主体部102b能够相对第一连接臂102a发生弹性地折弯,且弹性主体部102b相对第一连接臂102a凸起设置,从而在插接部100连接于第一插槽时,弹性主体部102b会相对第一连接臂102a折弯而产生弹力,使得弹性主体部102b会压紧于主板,保证第一电连接件102与主板的电连接的稳定性。
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主体部102b包括第二连接臂1020与第三连接臂1021,第二连接臂1020的一端折弯连接于第一连接臂102a,第三连接臂1021折弯连接于第二连接臂1020的另一端,以与第二连接臂1020之间形成凸起1022,从而在插接部100连接于第一插槽时,该凸起1022弹性抵接于且电连接于主板。
这样,第二连接臂1020的一端折弯连接于第一连接臂102a,另一端折弯连接于第三连接臂1021,使得第二连接臂1020、第三连接臂1021相对插接部100倾斜,且第二连接臂1020、第二连接臂1020相对主板并未固定,第二连接臂1020可相对第一连接臂102a发生弹性地折弯,第三连接臂1021也可相对第二连接臂1020发生弹性地折弯,在插接部100插入第一插槽的过程中,第二连接臂1020上的倾斜面能够与第一方向X上的障碍物(例如主板或主板上的电子元件等)接触,使得第二连接臂1020与障碍物的接触有一定的缓冲,并使得第二连接臂1020相对第一连接臂102a发生折弯,保证插接部100能够较为顺畅地插入第一插槽中,在插接部100连接于第一插槽时,由于第二连接臂1020会相对第一连接臂102a折弯而产生弹力,使得第三连接臂1021与第二连接臂1020之间折弯形成的凸起1022会压紧于主板,保证第一电连接件102与主板的电连接的稳定性,且第三连接臂1021与第二连接臂1020之间的凸起1022与主板的接触面积较小,易于保证该凸起1022与主板紧密贴合,在插接部100拔出第一插槽时,第三连接臂1021上的倾斜面能够与第一方向X相反的方向上的障碍物接触,使得第三连接臂1021与障碍物的接触有一定的缓冲,并带动第二连接臂1020相对第一连接臂102a发生折弯,保证插接部100能够较为顺畅地从第一插槽中拔出。
由于第三连接臂1021相对主板可活动,第三连接臂1021与主板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导致在插接部100拔出第一插槽时,与第一方向X相反的方向上的障碍物可能进入第三连接臂1021与主板之间的间隙,导致插接部100无法正常拔出,并可能导致第一电连接件102损坏。基于此,一些实施例中,插接部100设有通孔100a,且通孔100a位于第一连接臂102a的长度方向上,并与第一连接臂102a的未与弹性主体部102b连接的一端间隔设置,换言之,该通孔100a位于第一连接臂102a的长度方向上,第一电连接件102还包括第四连接臂102c,第四连接臂102c折弯连接于弹性主体部102b的背离第一连接臂102a的一端,第四连接臂102c至少部分伸入通孔100a中。在本实施例中,第四连接臂102c折弯连接于第三连接臂1021背离第二连接臂1020的一端。
这样,通过设置第四连接臂102c,且第四连接部至少部分伸入插接部100上的通孔100a内,在插接部100拔出第一插槽时,第三连接臂1021上的倾斜面或者第四连接臂102c能够与第一方向X相反的方向上的障碍物接触,避免与第一方向X相反的方向上的障碍物进入第三连接臂1021与主板之间的间隙,保证插接部100能够较为顺畅地从第一插槽中拔出,同时,第四连接臂102c可相对通孔100a活动,保证第二连接臂1020仍可相对第一连接臂102a折弯,第三连接臂1021也仍可相对第二连接臂1020折弯。
一些实施例中,插接部100还设有缓冲件104,缓冲件104设于插接部100上,第一电连接件102沿第一方向X上的至少一侧上设有缓冲件104,且缓冲件104的厚度小于或等于弹性主体部102b的凸起高度。
这样,在插接部100插入或拔出第一插槽时,缓冲件104能够保护第一电连接件102,避免第一方向X上的障碍物或与第一方向X上相反的方向上的障碍物与第一电连接件102直接接触,同时,缓冲件104的厚度小于或等于弹性主体部102b的凸起高度,缓冲件104不会影响在插接部100连接于第一插槽时弹性主体部102b与主板之间的紧密贴合。
优选地,在第一电连接件102沿第一方向X上的两侧分别设有缓冲件104,使得在插接部100插入或拔出第一插槽时,第一方向X上的障碍物或与第一方向X相反的方向上的障碍物均会先与缓冲件104接触,进一步地保护第一电连接件102。
可选地,缓冲件104可为硅胶块、海绵块等,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插接部100沿第二方向Z上的两侧设有凹槽100b,第一插槽内设有凸起部,在插接部100连接于第一插槽时,凹槽100b与凸起部卡合连接。这样,通过设置凹槽100b与凸起部,插接部100连接于第一插槽时,凹槽100b与凸起部卡合连接,从而实现插接部100相对凹槽100b的固定,避免在烧录治具1的烧录过程中插接部100从第一插槽脱落。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在插接部100的两侧上设置凸起部,而在第一插槽内进一步设置有凹槽100b,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接口组件12包括多个第一接电部(未图示),多个第一接电部沿第二方向Z间隔地设于承托部101,且位于承托部101背离插接部100的一端,第二方向Z垂直于第一方向X及厚度方向Y,第一电连接件10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电连接件102分别位于第二电连接件103沿第二方向Z上的两侧,第一电连接件102的数量与第一接电部的数量一一对应,各第一电连接件102分别电连接于各第一接电部。
这样,通过设置多个第一接电部与第一电连接件102,多个第一接电部能够对应实现不同的功能(例如,正极、负极、数据输入端及数据输出端等),且第一电连接件102与第一接电部的数量一一对应,使得不同的第一接电部能够分别通过不同的第一电连接件102与主板电连接,避免不同的第一接电部之间短路,保证接口组件12能够正常传输数据,通过将第一接电部设于承托部101背离插接部100的一端,能够便于第一接电部与其他电子设备实现电连接。此外,多个第一电连接件102分别位于第二电连接件103沿第二方向Z上的两侧,能够便于第一电连接件102、第二电连接件103与第一接电部、用户识别卡的电路的布置,避免电路之间交叉设置而短路。
可选地,第一接电部可为引脚、金属片等,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地,第一接电部的数量可为四个、五个、六个或七个等,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当第一接电部的数量为四个及以上时,四个第一接电部分别作为正极、负极、数据输入端及数据输出端,当第一接电部的数量为五个及以上时,其中四个第一接电部分别作为正极、负极、数据输入端及数据输出端,其余第一接电部可作为其他功能的端口使用。
一些实施例中,位于第二电连接件103的同一侧上的第一电连接件102为多个,且沿第一方向X间隔分布,第二电连接件103为多个,沿第二方向Z上,第二电连接件103至少部分与第一电连接件102对应设置。
这样,使得位于第二电连接件103的同一侧上的第一电连接件102为多个,且沿第一方向X间隔分布,能够进一步使得第一电连接件102的分布较为均匀,而第二电连接件103至少部分与第一电连接件102在第二方向Z上对应设置,同样能够使得第二电连接件103的分布较为均匀,从而有利于电路板10上导通第一电连接件102与第一接电部的电路以及导通第二电连接件103与用户识别卡的电路的布置。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X上,卡座组件11位于插接部100和接口组件12之间,卡座组件11包括卡托110及安装座111,安装座111设于承托部101,安装座111设有第二插槽111a,卡托110沿第二方向Z上可插拔连接于第二插槽111a,卡托110设有用于容置用户识别卡的容腔110a,接口组件12的插口120沿第一方向X上设置,插口120用于与插头可插拔连接,其中,第二方向Z与第一方向X垂直。
这样,通过设置卡托110与安装座111,卡托110沿第二方向Z上可插拔连接于第二插槽111a,且安装座111位于承托部101,从而在插接部100连接于第一插槽时能够实现用户识别卡的安装或拆卸,提高了对用户识别卡的相关程序进行调试、测试时,调节用户识别卡的状态(例如安装、拆卸或更换等)的便捷性。通过将接口组件12设于沿第一方向X上相对卡座组件11背离插接部100的一侧,且将接口组件12的插口120沿第一方向X设置,使得插接部100连接于第一插槽时接口组件12的插口120较易被使用者识别,能够便于使用者识别并将插头插入或拔出接口组件12的插口120,同时,能够避免插头插入插口120时与智能穿戴设备的壳体发生干涉,而导致插头无法插入插口120。
请再次参阅图1,一些实施例中,烧录治具1还包括加强板13,加强板13设于承托部101上,且加强板13沿承托部101的边缘围合设置,以在承托部101上围合形成第一空间130和第二空间131,第一空间130具有沿第二方向Z上的第一缺口130a,安装座111位于第一空间130中,第一缺口130a用于供至少部分卡托110伸出,第二空间131具有沿第一方向X上的第二缺口131a,接口组件12位于第二空间131,第二缺口131a用于避让插头。
这样,通过设置加强板13,能够提高承托部101的结构强度,降低承托部101在使用者插入或拔出烧录治具1时承托部101断裂的风险。同时,加强板13沿承托部101的边缘围合设置,并围合形成第一空间130与第二空间131,且第一空间130具有第二方向Z上的第一缺口130a,第二空间131具有沿第一方向X上的第二缺口131a,在保证卡座组件11与接口组件12能够正常使用的同时,能够使得加强板13覆盖承托部101的较大区域,较好地提高承托部101的结构强度,且加强板13位于承托部101上与卡座组件11、接口组件12相同的一侧,不会影响烧录治具1的整体厚度。
可选地,加强板13可为铜板、不锈钢板或塑料板等,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当加强板13选择铜板、不锈钢板等金属板时,能够便于实现加强板13与承托部101之间的固定(例如通过焊接实现)。
可选地,加强板13可为一体设置的同一块板,也可为分体设置的多块板共同构成,例如,如图1所示,加强板13由两个板共同构成,加强板13仅需满足沿承托部101的边缘围合设置,并围合形成第一空间130和第二空间131即可,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以下对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烧录治具1进行数据烧录的过程简单说明。
首先,将待程序烧录的智能穿戴设备上原有的普通卡座拔出,再将本发明提供的烧录治具1的插接部100插接于智能穿戴设备的第一插槽上,然后将电子设备电连接于烧录治具1的接口组件12,此时,电子设备通过接口组件12实现与智能穿戴设备的主板的数据传输,即可实现对智能穿戴设备的程序烧录、调试、测试等功能,在程序烧录、调试、测试等功能完成后,再将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烧录治具1拔出,最后将智能穿戴设备上原有的普通卡座插接于第一插槽即可。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烧录治具1进行程序烧录、调试、测试等,烧录治具1仅在生产或维修过程中通过第一插槽连接于智能穿戴设备,使得智能穿戴设备的壳体上无需单独设置数据接口,有利于智能穿戴设备的小型化设计,且该烧录治具1在对不同的智能穿戴设备进行程序烧录、调试、测试时可多次循环利用,降低了智能穿戴设备的生产成本。此外,由于在插接部100连接于第一插槽时,用户识别卡、接口组件12与智能穿戴设备的主板的电连接同时实现,在通过接口组件12对智能穿戴设备进行程序调试、测试时,用户识别卡能够正常工作,即保证智能穿戴设备具有完整功能,从而能够对智能穿戴设备的所有功能进行程序调试、测试,并且设有卡座组件11的承托部101位于第一插槽外,则插接部100连接于第一插槽时同样能够实现用户识别卡的安装或拆卸,提高了对用户识别卡的相关程序进行调试、测试时,调节用户识别卡的状态(例如安装、拆卸或更换等)的便捷性。
请一并参阅图4与图5,图4与图5中的智能穿戴设备2仅示出了壳体20,未示出主板以及穿戴部件等其他结构。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智能穿戴设备2,包括壳体20、主板(未图示)及如上述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烧录治具1,壳体20设有第一插槽200,主板设于壳体20内,烧录治具1的插接部100可插拔连接于第一插槽200。
可以理解的是,该智能穿戴设备2可包括但不局限于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小体积设备,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插槽200设于所述壳体20的周侧面上,第一插槽200用于供卡座(未图示)可插拔连接,卡座用于容置所述用户识别卡。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插槽200实际上就是智能穿戴设备2上原有的卡座的插槽,即,第一插槽200即能够供原有的卡座可插拔连接,又能够供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烧录治具1可插拔连接,使得智能穿戴设备2无需额外设置其他插槽,从而使用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烧录治具1时,有利于智能穿戴设备2的小型化设计。
一些实施例中,智能穿戴设备2还包括电池(未图示)及充电接口201,电池设于壳体20内,且电池电连接于主板,电池用于储存电能,并向主板提供电能,充电接口201设于壳体20,充电接口201具有两个第二接电部201a,两个第二接电部201a分别电连接于电池,其中一第二接电部用于电连接于电池的正极,另一第二接电部201a用于电连接于电池的负极。
由于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的智能穿戴设备2可通过第一插槽200与烧录治具1的连接实现程序烧录、调试、测试等功能,因此,该智能穿戴设备2的充电接口201仅需设置两个第二接电部201a,能够通过充电接口201满足对电池的充电功能即可,在智能穿戴设备2上无需设置数据接口(相关技术中的数据接口通常需要设置至少四个第二接电部201a),有利于智能穿戴设备2的小型化设计。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烧录治具及智能穿戴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烧录治具及智能穿戴设备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3)

1.一种烧录治具,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所述智能穿戴设备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的主板,所述壳体设有第一插槽,所述烧录治具包括:
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包括插接部和承托部,所述插接部用于可插拔连接于所述第一插槽,所述插接部插入于所述第一插槽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插接部连接于所述承托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所述插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插槽时,所述承托部位于所述第一插槽外;
卡座组件,所述卡座组件连接于所述承托部,所述卡座组件用于可拆卸地安装用户识别卡;以及
接口组件,所述接口组件设于所述承托部,所述接口组件设于所述承托部背离所述插接部的一端,所述接口组件用于传输数据;
其中,所述插接部用于在连接于所述第一插槽时电连接于所述主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录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设有第一电连接件与第二电连接件,且所述第一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二电连接件位于所述插接部沿自身的厚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电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二电连接件的外围,所述第一电连接件电连接于所述接口组件,所述第二电连接件用于电连接于所述用户识别卡,在所述插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插槽时,所述第一电连接件与第二电连接件电连接于所述主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烧录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臂和弹性主体部,所述第一连接臂贴设于所述插接部上,所述弹性主体部折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一端,且所述弹性主体部相对所述第一连接臂凸起设置,所述弹性主体部用于在所述插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插槽时,弹性抵接于且电连接于所述主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烧录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主体部包括第二连接臂与第三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的一端折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三连接臂折弯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臂的另一端,以与所述第二连接臂之间形成凸起,从而在所述插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插槽时,所述凸起弹性抵接于且电连接于所述主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烧录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上设有通孔,且所述通孔位于所述第一连接臂的长度方向上,并与所述第一连接臂的未与所述弹性主体部连接的一端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电连接件还包括第四连接臂,所述第四连接臂折弯连接于所述弹性主体部的背离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一端,所述第四连接臂至少部分伸入所述通孔中。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烧录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还设有缓冲件,所述缓冲件设于所述插接部上,所述第一电连接件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至少一侧上设有所述缓冲件,且所述缓冲件的厚度小于或等于弹性主体部的凸起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烧录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接电部,多个所述第一接电部沿第二方向间隔地设于所述承托部,且位于所述承托部背离所述插接部的一端,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厚度方向,所述第一电连接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电连接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电连接件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一电连接件的数量与所述第一接电部的数量一一对应,各所述第一电连接件分别电连接于各所述第一接电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烧录治具,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二电连接件的同一侧上的所述第一电连接件为多个,且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二电连接件为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电连接件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电连接件对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烧录治具,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卡座组件位于所述插接部和所述接口组件之间,所述卡座组件包括卡托及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设于所述承托部,所述安装座设有第二插槽,所述卡托沿第二方向上可插拔连接于所述第二插槽,所述卡托设有用于容置所述用户识别卡的容腔;
所述接口组件的插口沿所述第一方向上设置,所述插口用于与插头可插拔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烧录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烧录治具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设于所述承托部上,且所述加强板沿所述承托部的边缘围合设置,以在所述承托部上围合形成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具有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一缺口,所述安装座位于所述第一空间中,所述第一缺口用于供至少部分所述卡托伸出,所述第二空间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第二缺口,所述接口组件位于所述第二空间,所述第二缺口用于避让所述插头。
11.一种智能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主板及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烧录治具,所述壳体设有第一插槽,所述主板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烧录治具的所述插接部可插拔连接于所述第一插槽。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智能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槽设于所述壳体的周侧面上,所述第一插槽还用于供卡座插拔连接,所述卡座用于容置所述用户识别卡。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智能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穿戴设备还包括电池及充电接口,所述电池设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电池电连接于所述主板,所述充电接口设于所述壳体,所述充电接口具有两个第二接电部,两个所述第二接电部分别电连接于所述电池,其中一所述第二接电部用于电连接于所述电池的正极,另一所述第二接电部用于电连接于所述电池的负极。
CN202311635459.4A 2023-11-30 2023-11-30 烧录治具及智能穿戴设备 Pending CN11770802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35459.4A CN117708021A (zh) 2023-11-30 2023-11-30 烧录治具及智能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35459.4A CN117708021A (zh) 2023-11-30 2023-11-30 烧录治具及智能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08021A true CN117708021A (zh) 2024-03-15

Family

ID=90150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635459.4A Pending CN117708021A (zh) 2023-11-30 2023-11-30 烧录治具及智能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0802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05788B1 (ko) 휴대용 전자 기기용 도크
EP2570721B1 (en) LED socket
CN205657214U (zh) 电连接器
CN111740251B (zh) 卡连接器、卡座及终端
KR20100061105A (ko) 전자 기기용 접촉 단자
CN111697364A (zh) 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KR20190136734A (ko) Pcb 다이렉트 커넥터
WO2008071049A1 (en) An esata connector
JP2000349875A (ja) 無線通信機および電池パックおよびコネクタ
CN117708021A (zh) 烧录治具及智能穿戴设备
JP2002358141A (ja) 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JP4744389B2 (ja) 充電台
JP3035544B1 (ja) コネクタタ―ミナル
CN213813863U (zh) 移动设备卡座检测装置
CN216870646U (zh) 一种改进的电能表
JP2016171049A (ja) 電子機器
CN218383502U (zh) 一种智能眼镜
CN214374912U (zh) 连接器及具有其的测试装置
CN211669462U (zh) 眼镜及眼镜盒
CN219552504U (zh) 老化测试模组
CN218675705U (zh) 智能手表及手表升级系统
CN218958127U (zh) 用于芯片测试机的射频模块的连接结构
CN219533446U (zh) 一种母头mtp连接器、公头mtp连接器及其mtp连接器
CN217385605U (zh) 一种微型探针测试模组
CN220382365U (zh) 连接器组件及板间连接器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