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77872A - 滤光片 - Google Patents

滤光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77872A
CN117677872A CN202280051060.9A CN202280051060A CN117677872A CN 117677872 A CN117677872 A CN 117677872A CN 202280051060 A CN202280051060 A CN 202280051060A CN 117677872 A CN117677872 A CN 1176778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ttance
wavelength
spectral
incident angle
r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5106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盐野和彦
若林刚守
长田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GC Inc
Original Assignee
Asahi Glas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ahi Glas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ahi Glas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6778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778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08Filters for use with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e.g. for separating visible light from infrared and/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2Absorbing fil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8Interference filter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滤光片,所述滤光片具备基材、介质多层膜1和介质多层膜2,所述介质多层膜1作为最外层层叠在所述基材的一个主面侧,所述介质多层膜2作为最外层层叠在所述基材的另一个主面侧,其中,所述基材具有近红外线吸收玻璃和树脂膜,所述树脂膜层叠于所述近红外线吸收玻璃的至少一个主面上且厚度为10μm以下,所述树脂膜包含树脂和色素(NIR1),所述色素(NIR1)在所述树脂中在680nm~740nm的范围内具有最大吸收波长,所述滤光片满足全部规定的光谱特性(i‑1)~(i‑14)。

Description

滤光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透射可见光并且阻隔近红外光的滤光片。
背景技术
在使用固态成像元件的成像装置中,为了良好地再现色调而得到鲜明的图像,使用透射可见光区域的光(以下也称为“可见光”)并且阻隔近红外波长范围的光(以下也称为“近红外光”)的滤光片。
关于这样的滤光片,例如可举出:在透明基板的单面或两面上交替地层叠折射率不同的介质薄膜(介质多层膜),利用光的干涉而反射想要屏蔽的光的反射型滤光片等各种方式。
在专利文献1和2中记载了具有介质多层膜和包含色素的吸收层的滤光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布第2014/002864号
专利文献2:国际公布第2018/043564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具有介质多层膜的滤光片,由于介质多层膜的光学膜厚根据光的入射角度而发生变化,因此由入射角引起的光谱透射率曲线、光谱反射率曲线的变化成为问题。例如,根据多层膜的层叠数,由于由各层界面的反射光引起的干涉,产生可见光区域的透射率的急剧变化、所谓的波纹,光的入射角度越大,容易越强烈地发生。由此,在高入射角度时可见光区域的光吸收量发生变化,产生图像再现性降低的问题。特别是,设想随着近年来的照相机模块的低高度化而在高入射角条件下使用,因此要求不易受到入射角影响的滤光片。
另外,利用介质多层膜的反射的以往的滤光片中,反射光在透镜面再次反射而入射,或者在传感器面反射的光在介质多层膜面再次反射而入射,由此有时产生在本来设想的光路外产生光的现象、所谓的杂散光。当使用这样的滤光片时,可能在固态成像元件中产生眩光、重影,或者产生画质下降。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的照相机模块的高画质化,要求不易产生杂散光的滤光片。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滤光片,所述滤光片能够抑制可见光区域的波纹和杂散光,并且可见光区域的透射性和近红外光区域的屏蔽性优异。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提供具有以下构成的滤光片等。
[1]一种滤光片,所述滤光片具备基材、介质多层膜1和介质多层膜2,所述介质多层膜1作为最外层层叠在所述基材的一个主面侧,所述介质多层膜2作为最外层层叠在所述基材的另一个主面侧,其中,
所述基材具有近红外线吸收玻璃和树脂膜,所述树脂膜层叠于所述近红外线吸收玻璃的至少一个主面上且厚度为10μm以下,
所述树脂膜包含树脂和色素(NIR1),所述色素(NIR1)在所述树脂中在680nm~740nm的范围内具有最大吸收波长,
所述滤光片满足全部下述光谱特性(i-1)~(i-14):
(i-1)在入射角为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600nm的平均透射率T450-600(0deg)AVE为85%以上;
(i-2)在入射角为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6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透射率T450-600(0deg)MAX为90%以上;
(i-3)所述平均透射率T450-600(0deg)AVE与平均透射率T450-600(50deg)AVE之差的绝对值为5%以下,所述平均透射率T450-600(50deg)AVE为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的波长450nm~600nm的平均透射率;
(i-4)在入射角为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下的透射率T450(0deg)为80%以上;
(i-5)在入射角为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透射率为50%时的波长IR50(0deg)在610nm~650nm的范围内;
(i-6)所述波长IR50(0deg)与波长IR50(50deg)之差的绝对值为10nm以下,所述波长IR50(50deg)为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的透射率为50%时的波长;
(i-7)在入射角为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700nm~1000nm的平均透射率T700-1000(0deg)AVE为2%以下;
(i-8)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700nm~1000nm的平均透射率T700-1000(50deg)AVE为2%以下;
(i-9)在入射角为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1000nm~1200nm的平均透射率T1000-1200(0deg)AVE为5%以下;
(i-10)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1000nm~1200nm的平均透射率T1000-1200(50deg)AVE为5%以下;
(i-11)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1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6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1450-600(5deg)MAX为2%以下;
(i-12)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1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6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1600-1200(5deg)MAX为45%以下;
(i-13)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2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6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2450-600(5deg)MAX为3%以下;
(i-14)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2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6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2600-1200(5deg)MAX为45%以下。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滤光片,所述滤光片能够抑制可见光区域的波纹和杂散光,并且可见光区域的透射性和近红外光区域的屏蔽性优异。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滤光片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滤光片的另一例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近红外线吸收玻璃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图4是表示例1-1的树脂膜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图5是表示例2-1的基材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图6是表示例4-1的滤光片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近红外线吸收色素简称为“NIR色素”,将紫外线吸收色素简称为“UV色素”。
在本说明书中,将由式(I)表示的化合物称为化合物(I)。由其他式表示的化合物也一样。将包含化合物(I)的色素也称为色素(I),对于其他色素也一样。另外,将由式(I)表示的基团也记为基团(I),由其他式表示的基团也一样。
在本说明书中,内部透射率是指由{实测透射率/(100-反射率)}×100的公式表示的从实测透射率中扣除界面反射的影响而得到的透射率。
在本说明书中,基材的透射率、包括在树脂中含有色素的情况的树脂膜的透射率的光谱在记为“透射率”的情况下全部为“内部透射率”。另一方面,将色素溶解于二氯甲烷等溶剂中而测定的透射率、介质多层膜的透射率、具有介质多层膜的滤光片的透射率为实测透射率。
在本说明书中,对于特定的波长范围,透射率例如为90%以上是指在其整个波长范围内透射率不低于90%,即在该波长范围内最小透射率为90%以上。同样地,对于特定的波长范围,透射率例如为1%以下是指在其整个波长范围内透射率不超过1%,即在该波长范围内最大透射率为1%以下。对于内部透射率也一样。特定的波长范围内的平均透射率和平均内部透射率为该波长范围中的每1nm的透射率和内部透射率的算术平均值。
光谱特性能够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
在本说明书中,表示数值范围的“~”包含上限和下限。
<滤光片>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滤光片(以下也称为“本滤光片”)具备基材、介质多层膜1和介质多层膜2,所述介质多层膜1作为最外层层叠在基材的一个主面侧,所述介质多层膜2作为最外层层叠在基材的另一个主面侧。
在此,基材具有近红外线吸收玻璃和树脂膜,所述树脂膜层叠于近红外线吸收玻璃的至少一个主面上且厚度为10μm以下。此外,树脂膜包含树脂和色素(NIR1),所述色素(NIR1)在树脂中在680nm~740nm的范围内具有最大吸收波长。
利用介质多层膜的反射特性以及包含近红外线吸收玻璃和近红外线吸收色素的基材的吸收特性,滤光片整体能够实现可见光区域的优异的透射性和近红外光区域的优异的屏蔽性。
使用附图对本滤光片的构成例进行说明。图1~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滤光片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所示的滤光片1B为在具有近红外线吸收玻璃11和树脂膜12的基材10的一个主面侧具有介质多层膜20A并且在另一个主面侧具有介质多层膜20B的例子。需要说明的是,“在基材的主面侧具有特定的层”不限于以与基材的主面接触的方式具备该层的情况,也包括在基材与该层之间具备其它功能层的情况。
图2所示的滤光片1C为基材10在近红外线吸收玻璃11的两个主面上具有树脂膜12A、12B,并且在基材10的两个主面上具有介质多层膜20A、20B的例子。
本发明的滤光片满足全部下述光谱特性(i-1)~(i-14):
(i-1)在入射角为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600nm的平均透射率T450-600(0deg)AVE为85%以上;
(i-2)在入射角为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6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透射率T450-600(0deg)MAX为90%以上;
(i-3)所述平均透射率T450-600(0deg)AVE与平均透射率T450-600(50deg)AVE之差的绝对值为5%以下,所述平均透射率T450-600(50deg)AVE为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的波长450nm~600nm的平均透射率;
(i-4)在入射角为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下的透射率T450(0deg)为80%以上;
(i-5)在入射角为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透射率为50%时的波长IR50(0deg)在610nm~650nm的范围内;
(i-6)所述波长IR50(0deg)与波长IR50(50deg)之差的绝对值为10nm以下,所述波长IR50(50deg)为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的透射率为50%时的波长;
(i-7)在入射角为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700nm~1000nm的平均透射率T700-1000(0deg)AVE为2%以下;
(i-8)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700nm~1000nm的平均透射率T700-1000(50deg)AVE为2%以下;
(i-9)在入射角为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1000nm~1200nm的平均透射率T1000-1200(0deg)AVE为5%以下;
(i-10)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1000nm~1200nm的平均透射率T1000-1200(50deg)AVE为5%以下。
(i-11)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1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6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1450-600(5deg)MAX为2%以下;
(i-12)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1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6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1600-1200(5deg)MAX为45%以下。
(i-13)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2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6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2450-600(5deg)MAX为3%以下;
(i-14)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2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6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2600-1200(5deg)MAX为45%以下。
满足全部光谱特性(i-1)~(i-14)的本滤光片如特性(i-11)~(i-14)所示,在滤光片任一主面的方向上,可见光区域和近红外区域的反射率均低,能够抑制成为杂散光的原因的反射光。另外,如特性(i-1)、(i-2)、(i-4)所示,具有可见光的高透射性,以及如特性(i-7)~(i-10)所示,具有近红外区域的高屏蔽性。此外,如特性(i-3)、(i-6)所示,在高入射角时光谱特性的变化小,抑制了在可见光区域中的波纹。
通过满足光谱特性(i-1)~(i-2),意味着450nm~600nm的可见光区域的透射性优异。
T450-600(0deg)AVE优选为86%以上,更优选为88%以上。
T450-600(0deg)MAX优选为92%以上,更优选为93%以上。
通过满足光谱特性(i-3),意味着即使在高入射角时,450nm~600nm的可见光透射率也不易变化、即抑制了波纹。
光谱特性(i-3)中的绝对值优选为3%以下,更优选为2%以下。
通过满足光谱特性(i-4),意味着在蓝色光区域的透射性优异。
T450(0deg)优选为84%以上,更优选为85%以上。
通过满足光谱特性(i-5),意味着屏蔽近红外区域的光并有效地吸收可见透射光。
IR50(0deg)优选为615nm~640nm,更优选为615nm~635nm。
通过满足光谱特性(i-6),意味着即使在高入射角时,610nm~650nm的范围的光谱曲线也不易偏移。
光谱特性(i-6)中的绝对值优选为9nm以下,更优选为8nm以下。
通过满足光谱特性(i-7)~(i-8),意味着即使在高入射角时,700nm~1000nm的红外区域的光屏蔽性也优异。
T700-1000(0deg)AVE优选为1.2%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
T700-1000(50deg)AVE优选为1.2%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
通过满足光谱特性(i-9)~(i-10),意味着即使在高入射角时,1000nm~1200nm的红外区域的光屏蔽性也优异。
T1000-1200(0deg)AVE优选为2%以下,更优选为1%以下。
T1000-1200(50deg)AVE优选为2%以下,更优选为1%以下。
光谱特性(i-11)~(i-12)规定了介质多层膜1侧的反射特性。
光谱特性(i-13)~(i-14)规定了介质多层膜2侧的反射特性。
通过在任一入射方向上反射率均小,能够抑制成为杂散光的原因的介质多层膜面上的反射。
R1450-600(5deg)MAX优选为2.5%以下,更优选为1.5%以下。
R1600-1200(5deg)MAX优选为35%以下,更优选为25%以下。
R2450-600(5deg)MAX优选为2%以下,更优选为1.5%以下。
R2600-1200(5deg)MAX优选为40%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下。
本发明的滤光片优选还满足下述光谱特性(i-15)~(i-18):
(i-15)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1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6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1450-600(50deg)MAX为7%以下;
(i-16)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1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6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1600-1200(50deg)MAX为45%以下;
(i-17)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2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6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2450-600(50deg)MAX为7%以下;
(i-18)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2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6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2600-1200(50deg)MAX为45%以下。
光谱特性(i-15)~(i-16)规定了在高入射角时的介质多层膜1侧的反射特性。
光谱特性(i-17)~(i-18)规定了在高入射角时的介质多层膜2侧的反射特性。
通过在任一入射方向上并且即使在高入射角时,反射率均小,能够抑制成为杂散光的原因的介质多层膜面的反射。
R1450-600(50deg)MAX优选为6.5%以下,更优选为6%以下。
R1600-1200(50deg)MAX优选为40%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下。
R2450-600(50deg)MAX优选为2%以下,更优选为1.5%以下。
R2600-1200(50deg)MAX优选为40%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下。
本发明的滤光片优选还满足下述光谱特性(i-19)~(i-20):
(i-19)所述透射率T450(0deg)/所述最大透射率T1000-1200(0deg)MAX≥20;
(i-20)所述透射率T450(0deg)/所述最大透射率T1000-1200(50deg)MAX≥20。
通过满足光谱特性(i-19)~(i-20),意味着即使在高入射角时,也兼具可见光区域的透射性和红外区域的光屏蔽性。
T450(0deg)/T1000-1200(0deg)MAX优选为22以上,更优选为25以上。
T450(0deg)/T1000-1200(50deg)MAX优选为30以上,更优选为40以上。本发明的滤光片优选还满足下述光谱特性(i-21)~(i-28):
(i-21)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1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7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1450-700(5deg)MAX为7%以下;
(i-22)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1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7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1450-700(50deg)MAX为7%以下;
(i-23)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1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7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1700-1200(5deg)MAX为45%以下;
(i-24)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1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7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1700-1200(50deg)MAX为45%以下;
(i-25)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2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7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2450-700(5deg)MAX为7%以下;
(i-26)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2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7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2450-700(50deg)MAX为7%以下;
(i-27)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2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7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2700-1200(5deg)MAX为45%以下;
(i-28)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2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7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2700-1200(50deg)MAX为45%以下。
通过还满足特性(i-21)~(i-28),意味着得到任一面的反射在宽波长范围中反射特性均低的滤光片。
R1450-700(5deg)MAX优选为3%以下,更优选为2%以下。
R1450-700(50deg)MAX优选为6.5%以下,更优选为6%以下。
R1700-1200(5deg)MAX优选为35%以下,更优选为25%以下。
R1700-1200(50deg)MAX优选为35%以下,更优选为25%以下。
R2450-700(5deg)MAX优选为3%以下,更优选为2%以下。
R2450-700(50deg)MAX优选为6.5%以下,更优选为6%以下。
R2700-1200(5deg)MAX优选为35%以下,更优选为25%以下。
R2700-1200(50deg)MAX优选为35%以下,更优选为25%以下。
本发明的滤光片优选还满足下述光谱特性(i-29)~(i-33):
(i-29)在入射角为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360nm~400nm的平均透射率T360-400(0deg)AVE为2%以下;
(i-30)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360nm~4000nm的平均透射率T360-400(50deg)AVE为2%以下;
(i-31)在入射角为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透射率为50%时的波长UV50(0deg)在400nm~440nm的范围内;
(i-32)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透射率为50%时的波长UV50(50deg)在400nm~440nm的范围内;
(i-33)所述波长UV50(0deg)与所述波长UV50(50deg)之差的绝对值为3nm以下。
通过满足光谱特性(i-29)~(i-30),意味着即使在高入射角时,360nm~400nm的近紫外区域的光屏蔽性也优异。
T360-400(0deg)AVE优选为1.5%以下,更优选为1%以下。
T360-400(50deg)AVE优选为1.5%以下,更优选为1%以下。
通过满足光谱特性(i-31)~(i-32),意味着屏蔽近紫外区域的光并有效地吸收可见透射光。
通过满足光谱特性(i-33),意味着即使在高入射角时,400nm~440nm的范围的光谱曲线也不易偏移。
UV50(0deg)优选为400nm~430nm,更优选为410nm~430nm。
UV50(50deg)优选为400nm~430nm,更优选为410nm~430nm。
光谱特性(i-33)中的绝对值优选为2.5nm以下,更优选为2nm以下。
<介质多层膜>
本滤光片中,介质多层膜作为最外层层叠于基材的两面主面侧。
介质多层膜1层叠于基材的一个主面侧,介质多层膜2层叠于基材的另一个主面侧。
本滤光片中,介质多层膜1和介质多层膜2优选满足全部下述光谱特性(v-1)~(v-4):
(v-1)在入射角为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600nm的范围内的最小透射率T450-600(0deg)MIN为90%以上;
(v-2)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600nm的范围内的最小透射率T450-600(50deg)MIN为90%以上;
(v-3)在入射角为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6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小透射率T600-1200(0deg)MIN为50%以上;
(v-4)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6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小透射率T600-1200(50deg)MIN为50%以上。
通过满足光谱特性(v-1)~(v-4),意味着其为如下多层膜:可见光透射率高,近红外光区域的光屏蔽性小,而且角度依赖性小,即使在高入射角度时,光谱变化也小。
T450-600(0deg)MIN更优选为9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3%以上。
T450-600(50deg)MIN更优选为90.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1%以上。
T600-1200(0deg)MIN更优选为6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0%以上。
T600-1200(50deg)MIN更优选为6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0%以上。
本发明中的介质多层膜如上述光谱特性(v-1)~(v-2)所示,即使在高入射角时,可见光透射率的变化也小。由此,能够抑制波纹的产生。
另外,本发明中的介质多层膜优选如上述光谱特性(v-1)~(v-4)所示,可见光区域的透射率高,并且平缓地屏蔽近红外区域的光。当以提高反射特性的方式设计介质多层膜时,在将滤光片安装于成像装置等中时,可能产生从透镜入射的光在滤光片的介质多层膜面反射,并在透镜面(前表面)再次反射,或者从透镜入射并透过滤光片的光在传感器面(后表面)反射,并在滤光片的介质多层膜面再次反射的现象(杂散光)。这些再反射光可能成为杂散光的原因。本发明中,通过采用极力抑制介质多层膜的反射特性的设计而抑制杂散光。利用后述的基材的吸收特性弥补利用介质多层膜的反射特性不能完全屏蔽的近红外光区域的光屏蔽性,本发明中,滤光片整体具有优异的近红外线屏蔽性。
本滤光片中,介质多层膜优选均被设计为近红外线减反射层(以下也记为NIR减反射层)。
NIR减反射层例如由通过交替地层叠折射率不同的介质膜而得到的介质多层膜构成。
作为介质膜,可举出:低折射率的介质膜(低折射率膜)、高折射率的介质膜(高折射率膜),优选交替地层叠这些介质膜。
高折射率膜优选折射率为1.6以上,更优选为2.2~2.5。作为高折射率膜的材料,例如可举出:Ta2O5、TiO2、TiO、Ti2O3、Nb2O5。作为其他市售品,可举出:佳能奥普特龙株式会社制造的OS50(Ti3O5)、OS10(Ti4O7)、OA500(Ta2O5与ZrO2的混合物)、OA600(Ta2O5与TiO2的混合物)等。在这些之中,从成膜性、折射率等的再现性、稳定性等方面出发,优选TiO2
低折射率膜优选折射率小于1.6,更优选为1.4以上且1.5以下。作为低折射率膜的材料,例如可举出:SiO2、SiOxNy、MgF2等。作为其他市售品,可举出:佳能奥普特龙株式会社制造的S4F、S5F(SiO2与AlO2的混合物)。在这些之中,从成膜性的再现性、稳定性、经济性等方面出发,优选SiO2
为了制成如上所述抑制了反射特性的介质多层膜,可举出:在透射、选择所期望的波段时,组合多种光谱特性不同的介质膜。
NIR减反射层中,介质多层膜的总层叠数优选为10层以下,更优选为9层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层以下。为了即使入射角度发生变化,也抑制可见光波段的反射,优选在整个波段中的反射率低的膜,而不是反射特定波长的膜。
另外,减反射层的膜厚整体优选为200μm~600μm。
需要说明的是,由介质多层膜1构成减反射层和由介质多层膜2构成减反射层优选各自满足上述层叠数、膜厚。
另外,在介质多层膜的形成中,例如能够使用CVD法、溅射法、真空蒸镀法等真空成膜工艺;喷雾法、浸渍法等湿法成膜工艺等。
可以利用一层NIR减反射层(一组介质多层膜)得到规定的光学特性,或者利用两层NIR减反射层得到规定的光学特性。在具有两层以上的NIR减反射层情况下,各减反射层可以是相同的构成,也可以是不同的构成。
由介质多层膜1或介质多层膜2构成减反射层可以层叠于基材的任一主面上,但通常优选介质多层膜1层叠于近红外线吸收玻璃侧,介质多层膜2层叠于树脂膜侧。另外,在将滤光片安装于成像装置中时,使介质多层膜1为透镜侧,使介质多层膜2为传感器侧。
<基材>
本发明的滤光片中,基材具有近红外线吸收玻璃和厚度为10μm以下的树脂膜。树脂膜包含树脂和在该树脂中在680nm~740nm的范围内具有最大吸收波长的色素(NIR1),并且树脂膜层叠于近红外线吸收玻璃的至少一个主面上。
<基材的光谱特性>
基材优选满足全部下述光谱特性(ii-1)~(ii-7):
(ii-1)波长450nm~600nm的平均内部透射率T450-600AVE为84%以上;
(ii-2)波长450nm~6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内部透射率T450-600MAX为90%以上;
(ii-3)波长450nm下的内部透射率T450为80%以上;
(ii-4)内部透射率为50%时的波长IR50在610nm~650nm的范围内;
(ii-5)波长750nm~1000nm的平均内部透射率T750-1000AVE为1.5%以下;
(ii-6)波长10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内部透射率T1000-1200MAX为5%以下;
(ii-7)所述内部透射率T450/所述最大内部透射率T1000-1200MAX≥15。
通过满足光谱特性(ii-1)~(ii-2),意味着450nm~600nm的可见光区域的透射性优异。
T450-600AVE优选为85%以上,更优选为86%以上。
T450-600MAX优选为92%以上,更优选为93%以上。
通过满足光谱特性(ii-3),意味着蓝色光区域中的透射性优异。
T450优选为83%以上,更优选为85%以上。
通过满足光谱特性(ii-4),意味着屏蔽近红外区域的光并有效地吸收可见透射光。
IR50优选在615nm~640nm的范围内,更优选在615nm~635nm的范围内。
通过满足光谱特性(ii-5),意味着750nm~1000nm的近红外区域的光屏蔽性优异。
T750-1000AVE优选为1%以下,更优选为0.7%以下。
通过满足光谱特性(ii-6),意味着1000nm~1200nm的红外区域的光屏蔽性优异。
T1000-1200MAX优选为4.5%以下,更优选为4.3%以下。
通过满足光谱特性(ii-7),意味着兼具可见光区域的透射性和红外区域的光屏蔽性。
T450/T1000-1200MAX优选为17以上,更优选为19以上。
本发明中,如上述光谱特性(ii-1)~(ii-7)所示,基材的可见光区域的透射性以及近红外光区域和红外光区域的光屏蔽性优异。特别是,通过近红外光区域和红外光区域中的光屏蔽性高,能够弥补上述介质多层膜的光屏蔽性。
本发明中,基材兼具近红外线吸收玻璃的吸收能力和包含近红外线吸收色素(NIR1)的树脂膜的吸收能力。
<近红外线吸收玻璃>
近红外线吸收玻璃优选满足全部下述光谱特性(iii-1)~(iii-6):
(iii-1)波长450nm~600nm的平均内部透射率T450-600AVE为90%以上;
(iii-2)波长450nm下的内部透射率T450为92%以上;
(iii-3)内部透射率为50%时的波长IR50在625nm~650nm的范围内;
(iii-4)波长750nm~1000nm的平均内部透射率T750-1000AVE为2.5%以下;
(iii-5)波长10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内部透射率T1000-1200MAX为5%以下;
(iii-6)内部透射率T450/最大内部透射率T1000-1200MAX≥10。
通过满足光谱特性(iii-1),意味着450nm~600nm的可见光区域的透射性优异,通过满足光谱特性(iii-2),意味着蓝色光区域中的透射性优异。
T450-600AVE优选为94%以上,更优选为95%以上。
T450优选为83%以上,更优选为85%以上。
通过满足光谱特性(iii-3),意味着屏蔽近红外区域的光并有效地吸收可见透射光。
IR50优选在625nm~645nm的范围内,更优选在625nm~640nm的范围内。
通过满足光谱特性(iii-4),意味着750nm~1000nm的近红外区域的光屏蔽性优异。
T750-1000AVE优选为2%以下,更优选为1.2%以下。
通过满足光谱特性(iii-5),意味着1000nm~1200nm的红外区域的光屏蔽性优异。
T1000-1200MAX优选为4.8%以下,更优选为4.5%以下。
通过满足光谱特性(iii-6),意味着兼具可见光区域的透射性和红外区域的光屏蔽性。
T450/T1000-1200MAX优选为15以上,更优选为18以上。
本发明中,近红外线吸收玻璃优选如上述特性(iii-3)所示近红外光的吸收从625nm~650nm的范围开始,并且如上述特性(iii-4)所示750nm以后显示出高的光屏蔽性。由此,得到能够弥补上述介质多层膜的光屏蔽性的基材。
作为近红外线吸收玻璃,只要是能够得到上述光谱特性的玻璃,就没有限制,例如可举出:在氟磷酸盐类玻璃、磷酸盐类玻璃等中包含铜离子的吸收型玻璃。其中,从容易获得上述光谱特性的观点出发,优选磷酸盐类玻璃。需要说明的是,“磷酸盐类玻璃”还包括玻璃骨架的一部分由SiO2构成的硅磷酸盐玻璃。
例如,作为磷酸盐类玻璃,优选含有以下构成玻璃的成分。需要说明的是,下述玻璃构成成分的各含有比率以换算成氧化物的质量%计。
P2O5是形成玻璃的主要成分(玻璃形成氧化物),并且是用于提高近红外线截止性的必要成分,但在低于65%时不能充分得到其效果,当超过74%时熔融温度升高,可见光区域的透射率降低,因此不优选。优选为67%~73%,更优选为68%~72%。
Al2O3是用于提高耐候性的必要成分,但在低于5%时不能充分得到其效果,当超过10%时玻璃的熔融温度变高,近红外线截止性和可见光区域的透射性降低,因此不优选。优选为6%~10%,更优选为7%~9%。
B2O3是用于降低玻璃的熔融温度的必要成分,但在低于0.5%时不能充分得到其效果,当超过3%时近红外线截止性降低,因此不优选。优选为0.7%~2.5%,更优选为0.8%~2.0%。
Li2O不是必要成分,但具有降低玻璃的熔融温度的效果,但当超过10%时玻璃变得不稳定,因此不优选。优选为0%~5%,更优选为0%~3%。
Na2O是用于降低玻璃的熔融温度的必要成分,但在低于3%时不能充分得到其效果,当超过10%时玻璃变得不稳定,因此不优选。优选为4%~9%,更优选为5%~9%。
Li2O+Na2O是用于降低玻璃的熔融温度的必要成分,但在低于3%时该效果不充分,当超过15%时玻璃变得不稳定,因此不优选。优选为4%~13%,更优选为5%~10%。
MgO不是必要成分,但具有提高玻璃的稳定性的效果,但当超过2%时近红外线截止性降低,因此不优选。优选为1%以下,更优选不含有MgO。
CaO不是必要成分,但具有提高玻璃的稳定性的效果,但当超过2%时近红外线截止性降低,因此不优选。优选为1.5%以下,更优选不含有CaO。
SrO不是必要成分,但具有提高玻璃的稳定性的效果,但当超过5%时近红外线截止性降低,因此不优选。优选为0%~4%,更优选为0%~3%。
BaO是用于降低玻璃的熔融温度的必要成分,但在低于3%时不能充分得到其效果,当超过9%时玻璃变得不稳定,因此不优选。优选为3%~8%,更优选为4%~8%。
MgO+CaO+SrO+BaO是用于提高玻璃的稳定性、降低玻璃的熔融温度的必要成分,但当低于3%时该效果不充分,当超过15%时玻璃变得不稳定,因此不优选。优选为3%~12%,更优选为4%~10%。
CuO是用于提高近红外线截止性的必要成分,但当低于0.5%时不能充分得到其效果,当超过20%时可见光区域的透射率降低,因此不优选。优选为1%~15%,更优选为2%~10%。最优选为3%~9%。
在磷酸盐类玻璃中优选实质上不含有K2O。已知K2O具有降低玻璃的熔融温度的效果。然而,经本发明人确认,结果当磷酸盐玻璃中含有K2O和Na2O这两者时,与不含K2O而只含有Na2O的情况相比,玻璃的熔融温度变高。作为其理由,可认为如下所述。由二组分体系的相图可知,在等摩尔混合了P2O5和Na2O的情况下的液相线温度为约628℃。与此相对,由二组分体系的相图可知,在等摩尔混合了P2O5和K2O的情况下的液相线温度大于800℃。这启示了在磷酸盐玻璃中将一部分Na2O置换为K2O时,液相线温度趋向于升高,熔融温度也升高。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实质上不含有是指不有意地使用其作为原料,对于从原料成分、制造工序混入的不可避免的杂质,视为实质上不含有。另外,考虑到所述不可避免的杂质,实质上不含有是指含量为0.05%以下。
在磷酸盐类玻璃中,为了得到可见光区域的透射率高、近红外区域的光的透射率低的光谱特性,对于玻璃成分中的铜离子,与在紫外区域中具有吸收、成为使可见光区域的透射率降低的原因的Cu+相比,使在近红外区域中具有吸收的Cu2+尽量多地存在是重要的。
玻璃成分中的铜具有玻璃的熔融温度越高则越被还原、即Cu2+被还原而成为Cu+的倾向。因此,为了使Cu2+大量存在,极力降低玻璃的熔融温度是有效的。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近红外线截止滤光片玻璃的熔融温度优选为1150℃以下,更优选为110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80℃以下。
因此,增大具有降低玻璃的熔融温度的效果的BaO、B2O3相对于具有提高玻璃的熔融温度的效果的Al2O3的比率。关于它们在玻璃成分中的平衡,只要增大(BaO+B2O3)/Al2O3即可,但在(BaO+B2O3)/Al2O3过大的情况下,会导致耐候性的降低,因此(BaO+B2O3)/Al2O3之比在0.3~2.4的范围内。进一步(BaO+B2O3)/Al2O3之比优选为0.3~2.0,更优选为0.5~1.5。
在磷酸盐类玻璃中,为了得到可见光区域的透射率高、近红外区域的光的透射率低的光谱特性、具体而言、600nm~700nm附近的光的陡峭的截止特性,重要的是减小玻璃中的Cu2+的六配位结构的应变,使Cu2+的吸收峰向长波长侧移动,即,使由玻璃中的Cu2+引起的近红外区域的光的吸收发挥更高的功能。
因此,为了减小玻璃中的Cu2+的六配位结构的应变,认为需要在玻璃中非桥氧的数量多,并且改性氧化物的场强(场强为价数Z除以离子半径r的平方而得到的值:Z/r2,表示阳离子吸引氧的强度的程度)小。
为了增加玻璃中的非桥氧的数量,需要使形成玻璃网络的网格状氧化物中的P2O5多于其它网格状氧化物。由于P2O5与Al2O3、B2O3相比在分子中含有较多的氧,因此Cu2+容易配位非桥氧,Cu2+周围的应变变小。另一方面,为了提高玻璃的耐候性,提高对耐候性具有影响的Al2O3与P2O5的比率是有效的。
因此,关于玻璃中所含有的网格状氧化物的平衡,P2O5/Al2O3在6.5~10的范围内。进一步P2O5/Al2O3之比优选为7~10,更优选为7~9.5。
另外,已知玻璃中的改性氧化物的场强越小,则吸收峰的波数越小,Cu2+的近红外区域的光的吸收性越高。为此,与其他改性氧化物相比,含有较多的场强相对较小的Na2O是有效的。
从该观点出发,关于玻璃中所含有的改性氧化物的平衡,只要增大Na2O/(Li2O+MgO+CaO+SrO+BaO)即可,但在Na2O/(Li2O+MgO+CaO+SrO+BaO)过大的情况下,会导致耐候性的降低,因此Na2O/(Li2O+MgO+CaO+SrO+BaO)之比在0.5~3的范围内。进一步Na2O/(Li2O+MgO+CaO+SrO+BaO)之比优选为0.5~2.5,更优选为0.7~2。
另外,作为近红外线吸收玻璃,也可以使用以下化学强化玻璃,所述化学强化玻璃通过在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下的温度下通过离子交换使存在于玻璃板主面中的离子半径小的碱金属离子(例如,Li离子、Na离子)交换为离子半径较大的碱金属离子(例如,对于Li离子为Na离子或K离子,对于Na离子为K离子)而得到。
从照相机模块的低高度化的观点出发,近红外线吸收玻璃的厚度优选为0.5mm以下,更优选为0.3mm以下,从元件强度的观点出发,近红外线吸收玻璃的厚度优选为0.15mm以上。
<树脂膜>
树脂膜优选满足全部下述光谱特性(iv-1)~(iv-5):
(iv-1)波长450nm~600nm的平均内部透射率T450-600AVE为93%以上;
(iv-2)波长450nm~6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内部透射率T450-600MAX为95%以上;
(iv-3)波长450nm下的内部透射率T450为86%以上;
(iv-4)在将波长650nm~900nm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的内部透射率为50%时的最短波长设为IR50(S)、内部透射率为50%时的最长波长设为IR50(L)时,
IR50(L)-IR50(S)≥90nm;
(iv-5)波长700nm~800nm的范围内的最小内部透射率T700-800MIN为10%以下。
通过满足光谱特性(iv-1)和(iv-2),意味着450nm~600nm的可见光区域的透射性优异。
T450-600AVE优选为93.5%以上,更优选为94%以上。
T450-600MAX优选为96%以上,更优选为97%以上。
通过满足光谱特性(iv-3),意味着蓝色光区域中的透射性优异。
T450优选为88%以上,更优选为89%以上。
通过满足光谱特性(iv-4),意味着能够以宽范围屏蔽700nm附近的近红外光区域的光。
IR50(L)-IR50(S)优选为95nm以上,更优选为100nm以上。
通过满足光谱特性(iv-5),意味着700nm~800nm的近红外区域的光屏蔽性优异。
T700-800MIN优选为8%以下,更优选为7%以下。
树脂膜优选还满足下述光谱特性(iv-6)~(iv-7):
(iv-6)内部透射率为50%时的波长IR50(S)在650nm~700nm的范围内;
(iv-7)内部透射率为50%时的波长IR50(L)在740nm~850nm的范围内。
通过满足光谱特性(iv-6)~(iv-7),意味着能够有效地屏蔽700nm附近的近红外光区域的光。
IR50(S)优选为650nm~690nm,更优选为660nm~690nm。
IR50(L)优选为750nm~830nm,更优选为760nm~830nm。
树脂膜优选还满足下述光谱特性(iv-8):
(iv-8)波长700nm~800nm的平均内部透射率T700-800AVE为30%以下。
通过满足光谱特性(iv-8),意味着700nm~800nm的近红外区域的光屏蔽性优异。
T700-800AVE优选为28%以下,更优选为25%以下。
树脂膜优选还满足下述光谱特性(iv-9)~(iv-11):
(iv-9)内部透射率为50%时的波长UV50在400nm~440nm的范围内;
(iv-10)波长370nm~400nm的平均内部透射率T370-400AVE为3%以下;
(iv-11)波长370nm~4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内部透射率T370-400MAX为5%以下。
通过满足光谱特性(iv-9)~(iv-11),意味着370nm~400nm的近紫外区域的光屏蔽性优异。
UV50优选在400nm~430nm的范围内,更优选在410nm~430nm的范围内。
T370-400AVE优选为2%以下,更优选为1%以下。
T370-400MAX优选为4.8%以下,更优选为4.6%以下。
本发明中的树脂膜通过包含在680nm~740nm的范围内具有最大吸收波长的色素(NIR1),如上述特性(iv-4)和(iv-5)所示,700nm附近的近红外光区域的宽范围的光屏蔽性特别优异。由此,能够利用色素的吸收特性屏蔽对于红外线吸收玻璃而言光屏蔽性稍弱的700nm附近的近红外光区域的光。
色素(NIR1)在树脂中在680nm~740nm的范围内、优选在700nm~730nm的范围内具有最大吸收波长。在此,树脂是指构成树脂膜的树脂。
作为NIR色素,可以由一种化合物构成,也可以包含两种以上的化合物。
在此,本发明中的树脂膜优选除了包含色素(NIR1)之外还包含最大吸收波长不同的其他近红外线吸收色素。由此,树脂膜能够获得700nm附近的近红外光区域的宽范围的光屏蔽性,容易得到特性(iv-4)。作为其他近红外线吸收色素,优选在树脂中的最大吸收波长比色素(NIR1)大30nm~130nm的色素(NIR2)。另外,色素(NIR2)的最大吸收波长优选为740nm~870nm。
作为色素(NIR1),从最大吸收波长的范围、可见光区域的透射性、在树脂中的溶解性、耐久性的观点出发,优选方酸内盐化合物。作为色素(NIR1)的方酸内/>盐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优选为680nm~740nm。
作为色素(NIR2),从最大吸收波长的范围、可见光区域的透射性、在树脂中的溶解性、耐久性的观点出发,优选方酸内盐化合物和花青化合物。另外,作为色素(NIR2)的方酸内/>盐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优选为740nm~770nm。作为色素(NIR2)的花青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优选为740nm~860nm。
<NIR1:方酸内盐化合物>
需要说明的是,在方酸内盐化合物中存在2个以上相同符号的情况下,这些符号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对于花青化合物也一样。
<方酸内盐化合物(I)>
其中,上述式(I)中的符号如下所述。
R24和R26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羟基、碳原子数1~20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20的烷氧基、碳原子数1~10的酰氧基、碳原子数6~11的芳基、可以具有取代基且在碳原子间可以具有氧原子的碳原子数7~18的芳烷基、-NR27R28(R27和R28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20的烷基、-C(=O)-R29(R29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羟基、可以具有取代基且在碳原子间可以包含不饱和键、氧原子、饱和或不饱和的环结构的碳原子数1~25的烃基)、-NHR30或-SO2-R30(R30各自表示一个以上的氢原子可以被卤素原子、羟基、羧基、磺基或氰基取代并且在碳原子间可以包含不饱和键、氧原子、饱和或不饱和的环结构的碳原子数1~25的烃基))、或者由下述式(S)表示的基团(R41和R42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或者碳原子数1~10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10的烷氧基;k为2或3)。
R21和R22可以彼此连接并与氮原子一起形成五元或六元的杂环A,R22和R25可以彼此连接并与氮原子一起形成五元或六元的杂环B,以及R21和R23可以彼此连接并与氮原子一起形成五元或六元的杂环C。
作为在形成杂环A的情况下的R21和R22键合而成的二价基团-Q-,表示氢原子可以被碳原子数1~6的烷基、碳原子数6~10的芳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1~10的酰氧基取代的亚烷基或亚烷基氧基。
作为在形成杂环B的情况下的R22和R25键合而成的二价基团-X1-Y1-以及在形成杂环C的情况下的R21和R23键合而成的二价基团-X2-Y2-(与氮键合的一侧为X1和X2),X1和X2各自为由下述式(1x)或(2x)表示的基团,Y1和Y2各自为由选自下述式(1y)~(5y)中的任一者表示的基团。在X1和X2各自为由下述式(2x)表示的基团的情况下,Y1和Y2各自可以为单键,在这种情况下,在碳原子间可以具有氧原子。
在式(1x)中,4个Z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羟基、碳原子数1~6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6的烷氧基、或-NR38R39(R38和R39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1~20的烷基)。R31~R36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或碳原子数6~10的芳基,R37表示碳原子数1~6的烷基或碳原子数6~10的芳基。
R27、R28、R29、R31~R37、在未形成杂环的情况下的R21~R23和R25各自可以与这些基团中的其他任一者彼此键合而形成五元环或六元环。R31与R36可以直接键合,R31与R37可以直接键合。
在未形成杂环的情况下的R21、R22、R23和R25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羟基、碳原子数1~20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20的烷氧基、碳原子数1~10的酰氧基、碳原子数6~11的芳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且在碳原子间可以具有氧原子的碳原子数7~18的芳烷基。
作为化合物(I),例如可举出:由式(I-1)~(I-3)中的任一者表示的化合物,从在树脂中的溶解性、在树脂中的耐热性和耐光性、含有该化合物的树脂层的可见光透射率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由式(I-1)表示的化合物。
式(I-1)~式(I-3)中的符号与式(I)中的相同符号的各规定相同,优选的方式也一样。
在化合物(I-1)中,作为X1,优选基团(2x),作为Y1,优选单键或基团(1y)。在该情况下,作为R31~R36,优选氢原子或碳原子数1~3的烷基,更优选氢原子或甲基。需要说明的是,作为-Y1-X1-,具体地,可举出由式(11-1)~(12-3)表示的二价有机基团。
-C(CH3)2-CH(CH3)-……(11-1)
-C(CH3)2-CH2-……(11-2)
-C(CH3)2-CH(C2H5)-……(11-3)
-C(CH3)2-C(CH3)(nC3H7)-……(11-4)
-C(CH3)2-CH2-CH2-……(12-1)
-C(CH3)2-CH2-CH(CH3)-……(12-2)
-C(CH3)2-CH(CH3)-CH2-……(12-3)
另外,在化合物(I-1)中,从溶解性、耐热性、以及光谱透射率曲线中的可见光区域与近红外区域的边界附近的变化的陡峭性的观点出发,R21独立地更优选为由式(4-1)或(4-2)表示的基团。
式(4-1)和式(4-2)中,R71~R75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或碳原子数1~4的烷基。
在化合物(I-1)中,R24优选为-NR27R28。作为-NR27R28,从在树脂和涂布溶剂中的溶解性的观点出发,优选-NH-C(=O)-R29或-NH-SO2-R30
将在化合物(I-1)中R24为-NH-C(=O)-R29的化合物示于式(I-11)。
R23和R26独立地优选为氢原子、卤素原子或者碳原子数1~6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6的烷氧基,更优选均为氢原子。
作为R29,优选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1~20的烷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6~10的芳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且在碳原子间可以具有氧原子的碳原子数7~18的芳烷基。作为取代基,可举出:羟基、羧基、磺基、氰基、碳原子数1~6的烷基、碳原子数1~6的氟烷基、碳原子数1~6的烷氧基、碳原子数1~6的酰氧基等。
作为R29,优选选自直链状、支链状、环状的碳原子数1~17的烷基、可以被碳原子数1~6的烷氧基取代的苯基、和在碳原子间可以具有氧原子的碳原子数7~18的芳烷基中的基团。
作为R29,也能够独立地优选使用以下基团:一个以上的氢原子可以被羟基、羧基、磺基或氰基取代并且在碳原子间可以包含不饱和键、氧原子、饱和或不饱和的环结构的具有至少一个以上支链的碳原子数5~25的烃基。
作为化合物(I-11),更具体地可举出以下的表中所示的化合物。另外,以下的表中所示的化合物在方酸内盐骨架左右各符号的含义相同。
[表1]
作为化合物(I-11),在这些之中,化合物(1-11-1)~(1-11-12)、化合物(1-11-17)~(1-11-28)从在树脂中的溶解性、最大吸收波长、耐光性、耐热性的观点、吸光度的大小的方面考虑是优选的,特别是化合物(1-11-1)~(1-11-12)从耐光性、耐热性的观点考虑是优选的。本发明的构成中,由于利用介质多层膜的紫外光区域的光屏蔽性平缓,因此色素的耐光性特别重要。
<NIR2:方酸内盐化合物>
作为色素(NIR2)的方酸内盐化合物优选为由下述式(II)表示的化合物。
<方酸内盐化合物(II)>/>
其中,上述式(II)中的符号如下所述。
环Z各自独立地为在环中具有0个~3个杂原子的五元环或六元环,并且环Z所具有的氢原子可以被取代。
R1和R2可以彼此连接并与氮原子一起形成杂环A1,R2和R3可以彼此连接并与氮原子一起形成杂环B1,以及R1和构成环Z的碳原子或杂原子可以彼此连接并与氮原子一起形成杂环C1,在这种情况下,杂环A1、杂环B1和杂环C1所具有的氢原子可以被取代。在未形成杂环的情况下的R1和R2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或在碳原子间可以包含不饱和键、杂原子、饱和或不饱和的环结构且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烃基。R4和在未形成杂环的情况下的R3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或在碳原子间可以包含杂原子且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烷基或烷氧基。
作为化合物(II),例如可举出由式(II-1)~(II-3)中的任一者表示的化合物,从在树脂中的溶解性、在树脂中的可见光透射性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由式(II-3)表示的化合物。
式(II-1)、式(II-2)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1~15的烷基,R3~R6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1~10的烷基。
式(II-3)中,R1、R4和R9~R12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1~15的烷基,R7和R8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1~5的烷基。
从在树脂中的溶解性、可见光透射性等观点出发,化合物(II-1)和化合物(II-2)中的R1和R2独立地优选为碳原子数1~15的烷基,更优选为碳原子数7~15的烷基,进一步优选R1和R2中的至少一者为碳原子数7~15的具有支链的烷基,特别优选R1和R2两者均为碳原子数8~15的具有支链的烷基。
从在透明树脂中的溶解性、可见光透射性等观点出发,化合物(II-3)中的R1独立地优选为碳原子数1~15的烷基,更优选为碳原子数1~10的烷基,特别优选为乙基、异丙基。
从可见光透射性、合成容易性的观点出发,R4优选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特别优选为氢原子。
R7和R8独立地优选为氢原子、卤素原子、可以被卤素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1~5的烷基,更优选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甲基。
R9~R12独立地优选为氢原子、卤素原子、可以被卤素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1~5的烷基。
作为-CR9R10-CR11R12-,可举出:由下述基团(13-1)~(13-5)表示的二价有机基团。
-CH(CH3)-C(CH3)2-……(13-1)
-C(CH3)2-CH(CH3)-……(13-2)
-C(CH3)2-CH2-……(13-3)
-C(CH3)2-CH(C2H5)-……(13-4)
-CH(CH3)-C(CH3)(CH2-CH(CH3)2)-……(13-5)
作为化合物(II-3),更具体地可举出以下的表中所示的化合物。另外,以下的表中所示的化合物在方酸内盐骨架左右各符号的含义相同。
[表2]
作为化合物(II-3),在这些之中,从在树脂中的溶解性、吸光系数的大小、耐光性、耐热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化合物(II-3-1)~化合物(II-3-4)。
化合物(I)~(II)各自能够通过公知的方法制造。关于化合物(I),能够通过美国专利第5,543,086号说明书、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4/0061505号说明书、国际公布第2014/088063号说明书中记载的方法制造。关于化合物(II),能够通过国际公布第2017/135359号说明书中记载的方法制造。
<NIR2:花青化合物>
作为色素(NIR2)的花青化合物优选为由下述式(III)和式(IV)表示的化合物。
<花青化合物(III)、(IV)>
其中,上式中的符号如下所述。
R101~R109和R121~R131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1~15的烷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5~20的芳基。R110~R114和R132~R136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15的烷基。
X-表示一价阴离子。
n1和n2为0或1。与含-(CH2)n1-的碳环和含-(CH2)n2-的碳环键合的氢原子可以被卤素原子、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1~15的烷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5~20的芳基取代。
上述中,烷基(包含烷氧基所具有的烷基)可以是直链,也可以包含支链结构、饱和环结构。芳基是指经由构成芳香族化合物所具有的芳环例如苯环、萘环、联苯、呋喃环、噻吩环、吡咯环等的碳原子键合的基团。作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1~15的烷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1~15的烷氧基、或者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5~20的芳基中的取代基,可举出:卤素原子和碳原子数1~10的烷氧基。
在式(III)、式(IV)中,R101和R121优选为碳原子数1~15的烷基或碳原子数5~20的芳基,从在树脂中保持高可见光透射率的观点出发,更优选为具有支链的碳原子数1~15的烷基。
在式(III)、式(IV)中,R102~R105、R108、R109、R122~R127、R130和R131各自独立地优选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15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15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5~20的芳基,从得到高可见光透射率的观点出发,更优选为氢原子。
在式(III)、式(IV)中,R110~R114和R132~R136各自独立地优选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1~15的烷基,从得到高可见光透射率的观点出发,更优选为氢原子。
R106、R107、R128和R129各自独立地优选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15的烷基或碳原子数5~20的芳基(可以含有链状、环状、支链状的烷基),更优选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1~15的烷基。另外,R106和R107优选为相同的基团,R128和R129优选为相同的基团。
作为X-,可举出:I-、BF4 -、PF6 -、ClO4 -、由式(X1)和(X2)表示的阴离子等,优选为BF4 -或PF6 -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色素(III)中的除R101~R114以外的部分也称为骨架(III)。在色素(IV)中也一样。
将在式(III)中n1为1的化合物示于下式(III-1),将在式(III)中n1为0的化合物示于下式(III-2)。
在式(III-1)和式(III-2)中,R101~R114和X-与式(III)的情况一样。R115~R120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1~15的烷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1~15的烷氧基、或者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5~20的芳基。R115~R120各自独立地优选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15的烷基或碳原子数5~20的芳基(可以含有链状、环状、支链状的烷基),更优选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1~15的烷基。另外,R115~R120优选为相同的基团。
将在式(IV)中n2为1的化合物示于下式(IV-1),将在式(IV)中n2为0的化合物示于下式(IV-2)。
在式(IV-1)和式(IV-2)中,R121~R136和X-与式(IV)的情况一样。R137~R142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1~15的烷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1~15的烷氧基、或者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5~20的芳基。R137~R142各自独立地优选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15的烷基或碳原子数5~20的芳基(可以含有链状、环状、支链状的烷基),更优选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1~15的烷基。另外,R137~R142优选为相同的基团。
作为分别由式(III-1)、式(III-2)、式(IV-1)、式(IV-2)表示的化合物,更具体地,分别可举出与各骨架键合的原子或基团为以下的表中所示的原子或基团的化合物。下表中所示的全部化合物中,R101~R109在式的左右全部相同。下表中所示的全部化合物中,R121~R131在式的左右相同。
下表中的R110-R114和下表中的R132-R136表示与各式的中央的苯环键合的原子或基团,在5个全部为氢原子的情况下记为“H”。在R110-R114中的任一个为取代基、并且除此之外为氢原子的情况下,仅记载作为取代基的符号与取代基的组合。例如,“R112-C(CH3)3”的记载表示R112为-C(CH3)3、并且除此之外为氢原子。对于R132-R136也一样。
下表中的R115-R120和下表中的R137-R142表示与式(III-1)、式(IV-1)中的中央的环己烷环键合的原子或基团,在6个全部为氢原子的情况下记为“H”。在R115-R120中的任一个为取代基、并且除此之外为氢原子的情况下,仅记载作为取代基的符号与取代基的组合。对于R137-R142也一样。
下表中的R115-R118和下表中的R137-R140表示与式(III-2)、式(IV-2)中的中央的环戊烷环键合的原子或基团,在4个全部为氢原子的情况下记为“H”。在R115-R118中的任一个为取代基、并且除此之外为氢原子的情况下,仅记载作为取代基的符号与取代基的组合。对于R137-R140也一样。
[表3]
作为色素(III-1),在这些之中,从耐热性、耐光性、在树脂中的溶解性、合成简便性的方面出发,优选色素(III-1-1)~(III-1-12)等。
[表4]
作为色素(III-2),在这些之中,从耐热性、耐光性、在树脂中的溶解性、合成简便性的方面出发,优选色素(III-2-1)~(III-2-12)等。
[表5]
作为色素(IV-1),在这些之中,从耐热性、耐光性、在树脂中的溶解性、合成简便性的方面出发,优选色素(IV-1-1)~(IV-1-12)等。
[表6]
作为色素(IV-2),在这些之中,从耐热性、耐光性、在树脂中的溶解性、合成简便性的方面出发,优选色素(IV-2-1)~(IV-2-15)等。
色素(III)、色素(IV)例如能够通过《染料和颜料》(Dyes and Pigments)73(2007)344-352或J.Heterocyclic chem,42,959(2005)中记载的方法制造。
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树脂,树脂膜中的NIR色素的含量优选为0.1质量份~25质量份,更优选为0.3质量份~15质量份。需要说明的是,在组合两种以上的化合物的情况下,上述含量为各化合物的总和。
另外,在并用色素(NIR1)和色素(NIR2)的情况下,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树脂,色素(NIR1)的含量优选为0.1质量份~10质量份,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树脂,色素(NIR2)的含量优选为0.1质量份~10质量份。
树脂膜可以除了包含色素(NIR1)、色素(NIR2)之外还包含其他近红外线吸收色素。作为其他近红外线吸收色素,从能够以宽范围屏蔽近红外区域的光的观点出发,优选最大吸收波长比色素(NIR2)大的色素,具体地可举出:花青化合物、二亚铵化合物等。
<UV色素>
树脂膜可以除了包含上述NIR色素之外还包含其他色素。作为其他色素,优选在树脂中在370nm~440nm的范围内具有最大吸收波长的色素(UV)。由此,能够有效地屏蔽近紫外区域的光。
作为色素(UV),可举出:唑色素、部花青色素、花青色素、萘二甲酰亚胺色素、/>二唑色素、/>嗪色素、/>唑烷色素、萘二甲酸色素、苯乙烯基色素、蒽色素、环状羰基色素、三唑色素等。其中,特别优选部花青色素。另外,色素(UV)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并用两种以上。
作为色素(UV),特别优选为由下式(M)表示的部花青色素。
式(M)中的符号如下所示。
R1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1~12的一价烃基。
作为取代基,优选烷氧基、酰基、酰氧基、氰基、二烷基氨基或氯原子。上述烷氧基、酰基、酰氧基和二烷基氨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1~6。
作为不具有取代基的R1,具体地,优选一部分氢原子可以被脂肪族环、芳香族环或烯基取代的碳原子数1~12的烷基;一部分氢原子可以被芳香族环、烷基或烯基取代的碳原子数3~8的环烷基;以及一部分氢原子可以被脂肪族环、烷基或烯基取代的碳原子数6~12的芳基。
在R1为未取代的烷基的情况下,该烷基可以是直链状,也可以是支链状,其碳原子数更优选为1~6。
在R1为一部分氢原子被脂肪族环、芳香族环或烯基取代的碳原子数1~12的烷基的情况下,更优选为具有碳原子数3~6的环烷基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被苯基取代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特别优选为被苯基取代的碳原子数1或2的烷基。需要说明的是,被烯基取代的烷基是指虽然整体上为烯基、但是在1、2位间不具有不饱和键的基团,例如是指烯丙基、3-丁烯基等。
优选的R1为一部分氢原子可以被环烷基或苯基取代的碳原子数1~6的烷基。特别优选的R1为碳原子数1~6的烷基,具体地,可举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叔丁基等。
R2~R5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10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10的烷氧基。烷基和烷氧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1~6,更优选为1~4。
R2和R3优选其中至少一者为烷基,更优选均为烷基。在R2和R3不是烷基的情况下,更优选为氢原子。R2和R3特别优选均为碳原子数1~6的烷基。
R4和R5优选其中至少一者为氢原子,更优选均为氢原子。在R4或R5不是氢原子的情况下,优选为碳原子数1~6的烷基。
Y表示被R6和R7取代的亚甲基、或氧原子。
R6和R7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10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10的烷氧基。
X表示由下述式(X1)~(X5)表示的二价基团中的任一者。
R8和R9各自独立地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1~12的一价烃基,R10~R19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1~12的一价烃基。
作为R8~R19的取代基,可举出与R1中的取代基一样的取代基,优选的方式也一样。在R8~R19为不具有取代基的烃基的情况下,可举出与不具有取代基的R1一样的方式。
在式(X1)中,R8和R9可以为不同的基团,但优选为相同的基团。在R8和R9为未取代的烷基的情况下,可以是直链状,也可以是支链状,碳原子数更优选为1~6。
优选的R8和R9均为一部分氢原子可以被环烷基或苯基取代的碳原子数1~6的烷基。特别优选的R8和R9均为碳原子数1~6的烷基,具体地,例如可举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叔丁基等。
在式(X2)中,R10和R11更优选均为碳原子数1~6的烷基,R10和R11特别优选为相同的烷基。
在式(X3)中,R12和R15优选均为氢原子或不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1~6的烷基。作为与同一碳原子键合的2个基团的R13和R14优选均为氢原子或均为碳原子数1~6的烷基。
在式(X4)中,与同一碳原子键合的2个基团R16和R17以及R18和R19优选均为氢原子或均为碳原子数1~6的烷基。
化合物(M)能够通过公知的方法制造。
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树脂,树脂膜中的色素(UV)的含量优选为0.1质量份~15质量份,更优选为1质量份~10质量份。如果树脂膜中的色素(UV)的含量在该范围内,则不易导致树脂特性的降低。
<基材构成>
本滤光片中的基材为在近红外线吸收玻璃的至少一个主面上层叠有树脂膜的复合基材。
作为树脂,只要是透明树脂,就没有限制,能够使用选自聚酯树脂、丙烯酸类树脂、环氧树脂、烯-硫醇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醚树脂、聚芳酯树脂、聚砜树脂、聚醚砜树脂、聚对苯撑树脂、聚芳醚氧化膦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亚胺树脂、聚酰胺酰亚胺树脂、聚烯烃树脂、环状烯烃树脂、聚氨酯树脂和聚苯乙烯树脂等中的一种以上的透明树脂。这些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混合使用两种以上。
从树脂膜的光谱特性、玻璃化转变温度(Tg)、粘附性的观点出发,优选选自聚酰亚胺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酯树脂、丙烯酸类树脂中的一种以上的树脂。
在使用多种化合物作为NIR色素或其他色素的情况下,这些化合物可以包含在同一树脂膜中,另外,也可以分别包含在不同的树脂膜中。
树脂膜能够通过如下方式形成:使色素、树脂或树脂的原料成分和根据需要配合的各成分溶解或分散于溶剂中而制备涂布液,将其涂布于支撑体上并使其干燥,进一步根据需要使其固化。此时的支撑体可以是本滤光片中使用的近红外线吸收玻璃,也可以是仅在形成树脂膜时使用的可剥离的支撑体。另外,溶剂只要是能够稳定分散的分散介质或者能够溶解的溶剂即可。
另外,涂布液可以为了改善由微小气泡引起的空隙、由异物等的附着引起的凹陷、干燥工序中的缩孔等而含有表面活性剂。此外,涂布液的涂布中例如能够使用浸涂法、流延涂布法或旋涂法等。将上述涂布液涂布于支撑体上,然后使其干燥,由此形成树脂膜。另外,在涂布液含有透明树脂的原料成分的情况下,进一步进行热固化、光固化等固化处理。
另外,树脂膜也可以通过挤出成型而制造成膜状。能够通过将所得到的膜状树脂膜层叠于近红外线吸收玻璃上并通过热压接等使其一体化而制造基材。
在滤光片中可以具有一层树脂膜,也可以具有两层以上的树脂膜。在具有两层以上的树脂膜的情况下,各层的构成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从涂布后的基板内的面内膜厚分布、外观品质的观点出发,树脂膜的厚度为10μm以下,优选为5μm以下,另外,从以适当的色素浓度表现出所期望的光谱特性的观点出发,树脂膜的厚度优选为0.5μm以上。需要说明的是,在滤光片具有两层以上的树脂膜的情况下,优选各树脂膜的总厚度在上述范围内。
基材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是块状、板状、膜状。
本滤光片可以具备例如利用控制特定波长范围的光的透射和吸收的无机微粒等产生吸收的构成要素(层)等作为其他构成要素。作为无机微粒的具体例,可举出:ITO(氧化铟锡)、ATO(锑掺杂二氧化锡)、钨酸铯、硼化镧等。ITO微粒、钨酸铯微粒的可见光透射率高,并且在大于1200nm的红外波长范围的宽范围内具有光吸收性,因此能够在需要该红外光的屏蔽性的情况下使用。
如以上所记载的,本说明书中公开了下述的滤光片等。
[1]一种滤光片,所述滤光片具备基材、介质多层膜1和介质多层膜2,所述介质多层膜1作为最外层层叠在所述基材的一个主面侧,所述介质多层膜2作为最外层层叠在所述基材的另一个主面侧,其中,
所述基材具有近红外线吸收玻璃和树脂膜,所述树脂膜层叠于所述近红外线吸收玻璃的至少一个主面上且厚度为10μm以下,
所述树脂膜包含树脂和色素(NIR1),所述色素(NIR1)在所述树脂中在680nm~740nm的范围内具有最大吸收波长,
所述滤光片满足全部下述光谱特性(i-1)~(i-14):
(i-1)在入射角为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600nm的平均透射率T450-600(0deg)AVE为85%以上;
(i-2)在入射角为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6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透射率T450-600(0deg)MAX为90%以上;
(i-3)所述平均透射率T450-600(0deg)AVE与平均透射率T450-600(50deg)AVE之差的绝对值为5%以下,所述平均透射率T450-600(50deg)AVE为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的波长450nm~600nm的平均透射率;
(i-4)在入射角为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下的透射率T450(0deg)为80%以上;
(i-5)在入射角为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透射率为50%时的波长IR50(0deg)在610nm~650nm的范围内;
(i-6)所述波长IR50(0deg)与波长IR50(50deg)之差的绝对值为10nm以下,所述波长IR50(50deg)为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的透射率为50%时的波长;
(i-7)在入射角为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700nm~1000nm的平均透射率T700-1000(0deg)AVE为2%以下;
(i-8)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700nm~1000nm的平均透射率T700-1000(50deg)AVE为2%以下;
(i-9)在入射角为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1000nm~1200nm的平均透射率T1000-1200(0deg)AVE为5%以下;
(i-10)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1000nm~1200nm的平均透射率T1000-1200(50deg)AVE为5%以下;
(i-11)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1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6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1450-600(5deg)MAX为2%以下;
(i-12)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1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6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1600-1200(5deg)MAX为45%以下;
(i-13)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2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6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2450-600(5deg)MAX为3%以下;
(i-14)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2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6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2600-1200(5deg)MAX为45%以下。
[2]根据[1]所述的滤光片,其中,所述滤光片还满足下述光谱特性(i-15)~(i-18):
(i-15)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1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6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1450-600(50deg)MAX为7%以下;
(i-16)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1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6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1600-1200(50deg)MAX为45%以下;
(i-17)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2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6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2450-600(50deg)MAX为7%以下;
(i-18)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2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6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2600-1200(50deg)MAX为45%以下。
[3]根据[1]或[2]所述的滤光片,其中,所述滤光片还满足下述光谱特性(i-19)~(i-20):
(i-19)所述透射率T450(0deg)/所述最大透射率T1000-1200(0deg)MAX≥20;
(i-20)所述透射率T450(0deg)/所述最大透射率T1000-1200(50deg)MAX≥20。
[4]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滤光片,其中,所述滤光片还满足下述光谱特性(i-21)~(i-28):
(i-21)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1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7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1450-700(5deg)MAX为7%以下;
(i-22)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1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7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1450-700(50deg)MAX为7%以下;
(i-23)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1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7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1700-1200(5deg)MAX为45%以下;
(i-24)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1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7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1700-1200(50deg)MAX为45%以下;
(i-25)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2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7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2450-700(5deg)MAX为7%以下;
(i-26)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2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7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2450-700(50deg)MAX为7%以下;
(i-27)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2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7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2700-1200(5deg)MAX为45%以下;
(i-28)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2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7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2700-1200(50deg)MAX为45%以下。
[5]根据[1]~[4]中任一项所述的滤光片,其中,所述基材满足全部下述光谱特性(ii-1)~(ii-7):
(ii-1)波长450nm~600nm的平均内部透射率T450-600AVE为84%以上;
(ii-2)波长450nm~6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内部透射率T450-600MAX为90%以上;
(ii-3)波长450nm下的内部透射率T450为80%以上;
(ii-4)内部透射率为50%时的波长IR50在610nm~650nm的范围内;
(ii-5)波长750nm~1000nm的平均内部透射率T750-1000AVE为1.5%以下;
(ii-6)波长10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内部透射率T1000-1200MAX为5%以下;
(ii-7)所述内部透射率T450/所述最大内部透射率T1000-1200MAX≥15。
[6]根据[1]~[5]中任一项所述的滤光片,其中,所述近红外线吸收玻璃满足全部下述光谱特性(iii-1)~(iii-6):
(iii-1)波长450nm~600nm的平均内部透射率T450-600AVE为90%以上;
(iii-2)波长450nm下的内部透射率T450为92%以上;
(iii-3)内部透射率为50%时的波长IR50在625nm~650nm的范围内;
(iii-4)波长750nm~1000nm的平均内部透射率T750-1000AVE为2.5%以下;
(iii-5)波长10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内部透射率T1000-1200MAX为5%以下;
(iii-6)所述内部透射率T450/所述最大内部透射率T1000-1200MAX≥10。
[7]根据[1]~[6]中任一项所述的滤光片,其中,所述树脂膜满足全部下述光谱特性(iv-1)~(iv-5):
(iv-1)波长450nm~600nm的平均内部透射率T450-600AVE为93%以上;
(iv-2)波长450nm~6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内部透射率T450-600MAX为95%以上;
(iv-3)波长450nm下的内部透射率T450为86%以上;
(iv-4)在将波长650nm~900nm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的内部透射率为50%时的最短波长设为IR50(S)、内部透射率为50%时的最长波长设为IR50(L)时,
IR50(L)-IR50(S)≥90nm;
(iv-5)波长700nm~800nm的范围内的最小内部透射率T700-800MIN为10%以下。
[8]根据[1]~[7]中任一项所述的滤光片,其中,所述树脂膜还包含色素(NIR2),
所述色素(NIR2)在所述树脂中的最大吸收波长比所述色素(NIR1)在所述树脂中的最大吸收波长大30nm~130nm。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滤光片,其中,所述树脂膜还包含色素(UV),所述色素(UV)在所述树脂中在360nm~440nm的范围内具有最大吸收波长,
所述滤光片还满足下述光谱特性(i-29)~(i-33):
(i-29)在入射角为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360nm~400nm的平均透射率T360-400(0deg)AVE为2%以下;
(i-30)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360nm~4000nm的平均透射率T360-400(50deg)AVE为2%以下;
(i-31)在入射角为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透射率为50%时的波长UV50(0deg)在400nm~440nm的范围内;
(i-32)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透射率为50%时的波长UV50(50deg)在400nm~440nm的范围内;
(i-33)所述波长UV50(0deg)与所述波长UV50(50deg)之差的绝对值为3nm以下。
[10]根据[1]~[9]中任一项所述的滤光片,其中,所述树脂膜包含方酸内盐化合物和花青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作为在所述树脂中在680nm~740nm的范围内具有最大吸收波长的色素(NIR1),
所述树脂膜还包含方酸内盐化合物和花青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作为在所述树脂中的最大吸收波长比所述色素(NIR1)在所述树脂中的最大吸收波长大30nm~130nm的色素(NIR2)。
[11]一种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成像装置具备[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滤光片。
实施例
接着,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更具体地进行说明。
各光谱特性的测定中使用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立高新技术株式会社制造,UH-4150形)。
需要说明的是,在没有特别记载入射角度的情况下的光谱特性是在入射角0°(相对于滤光片主面垂直的方向)的条件下测定的值。
各例中使用的色素如下所述。
化合物1(方酸内盐化合物):基于国际公布第2014/088063号和国际公布第2016/133099号合成。
化合物2(部花青化合物):基于德国专利公报第10109243号说明书合成。
化合物3(方酸内盐化合物):基于国际公布第2017/135359号合成。
化合物4(花青化合物):基于《染料和颜料》(Dyes and Pigments),73,344-352(2007)中记载的方法合成。
化合物5(花青化合物):基于《染料和颜料》(Dyes and Pigments),73,344-352(2007)中记载的方法合成。
化合物6(二亚铵化合物):基于日本专利第4800769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合成。
<色素在树脂中的光谱特性>
将聚酰亚胺树脂(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制造的“C3G30G”(商品名),折射率1.59)溶解于γ-丁内酯(GBL):环己酮=1:1(质量比),从而制备了树脂浓度为8.5质量%的聚酰亚胺树脂溶液。
将上述各化合物1~6的各色素分别以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树脂、各色素为7.5质量份的浓度添加至上述树脂溶液中,在50℃下搅拌2小时而使其溶解,由此得到了涂布液。通过旋涂法将所得到的涂布液涂布于碱性玻璃(肖特公司制造,D263玻璃,厚度0.2mm)上,以膜厚为约1.0μm的方式分别形成了涂膜。
对于所得到的涂膜,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了350nm~1200nm的波长范围内的光谱透射率曲线。
上述各化合物1~6在聚酰亚胺树脂中的光谱特性如下表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下表中所示的光谱特性,为了避免在空气界面和玻璃界面处的反射的影响,以内部透射率进行评价。
[表7]
色素编号 树脂中最大吸收波长
化合物1 722nm
化合物2 400nm
化合物3 752nm
化合物4 773nm
化合物5 845nm
化合物6 1112nm
<近红外线吸收玻璃的光谱特性>
准备了磷酸盐玻璃(AGC株式会社制造,SP50T)作为近红外线吸收玻璃。
对于近红外线吸收玻璃,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了350nm~1200nm的波长范围内的光谱透射率曲线。
根据所得到的光谱特性的数据,计算出波长450nm~600nm的平均内部透射率T450-600AVE、最大内部透射率T450-600MAX、波长450nm下的内部透射率T450、内部透射率为50%时的波长IR50、波长750nm~1000nm的平均内部透射率T750-1000AVE、波长10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内部透射率T1000-1200MAX、内部透射率T450/最大内部透射率T1000-1200MAX
结果如下表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下表中所示的光谱特性,为了避免在空气界面和玻璃界面处的反射的影响,以内部透射率进行评价。
另外,近红外线吸收玻璃的光谱透射曲线如图3所示。
[表8]
如上述所示,可知所使用的近红外线吸收玻璃的可见光区域的透射率高,并且近红外线区域的光屏蔽性优异。
<例1-1~例1-5:树脂膜的光谱特性>
在与计算上述化合物的光谱特性时同样地制备的聚酰亚胺树脂溶液中以下表中记载的浓度分别混合化合物1~6中的任一种色素,在50℃下搅拌2小时而使其溶解,由此得到了涂布液。通过旋涂法将所得到的涂布液涂布于碱性玻璃(肖特公司制造,D263玻璃,厚度0.2mm)上,从而形成了膜厚3.0μm的树脂膜。
对于所得到的树脂膜,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了350nm~1200nm的波长范围内的光谱透射率曲线。
根据所得到的光谱特性的数据,计算出450nm~600nm的平均内部透射率T450-600AVE、450nm~6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内部透射率T450-600MAX、450nm下的内部透射率T450、在波长650nm~900nm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的内部透射率为50%时的最短波长IR50(S)与最长波长IR50(L)之差、波长700nm~800nm的平均内部透射率T700-800AVE、最小内部透射率T700-800MIN
结果如下表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下表中所示的光谱特性,为了避免在空气界面和玻璃界面处的反射的影响,以内部透射率进行评价。
另外,例1-1的树脂膜的光谱透射率曲线如图4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例1-1~1-5为参考例。
[表9]
<例2-1~例2-5:基材的光谱特性>
在与计算上述化合物的光谱特性时同样地制备的聚酰亚胺树脂溶液中以下表中记载的浓度分别混合化合物1~6中的任一种色素,在50℃下搅拌2小时而使其溶解,由此得到了涂布液。通过旋涂法将所得到的涂布液涂布于厚度0.28nm的磷酸盐玻璃(近红外线吸收玻璃、AGC株式会社制造,SP50T)上,从而形成了膜厚3.0μm的树脂膜。
对于所得到的树脂膜,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了350nm~1200nm的波长范围内的光谱透射率曲线。
根据所得到的光谱特性的数据,计算出450nm~600nm的平均内部透射率T450-600AVE、最大内部透射率T450-600MAX、450nm下的内部透射率T450、内部透射率为50%时的波长IR50、波长750nm~1000nm的平均内部透射率T750-1000AVE、波长10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内部透射率T1000-1200MAX、内部透射率T450/最大内部透射率T1000-1200MAX
结果如下表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下表中所示的光谱特性,为了避免在空气界面和玻璃界面处的反射的影响,以内部透射率进行评价。
另外,例2-1的基材的光谱透射率曲线如图5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例2-1~2-5为参考例。
[表10]
根据上述结果可知,通过将近红外线吸收能力和可见光透射性优异的玻璃与强烈地吸收700nm~800nm附近且可见光透射性高的色素组合,仅利用基材的吸收特性就能够基本确保滤光片的光谱特性。特别是,本发明中的基材的可见光透射率与近红外光透射率之比(T450/T1000-1200MAX)高,因此兼具可见光透射性和近红外屏蔽性。
<例3-1~3-5:介质多层膜的光谱特性>
在碱性玻璃(肖特公司制造,D263玻璃,厚度0.28mm)的表面上通过蒸镀而交替地层叠TiO2和SiO2,从而形成了介质多层膜。
对于所得到的介质多层膜,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了350nm~1200nm的波长范围内的光谱透射率曲线。
根据所得到的光谱特性的数据,计算出入射角为0度时的波长450nm~600nm的范围内的最小透射率T450-600(0deg)MIN、入射角为50度时的波长450nm~600nm的范围内的最小透射率T450-600(50deg)MIN、入射角为0度时的波长6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小透射率T600-1200(0deg)MIN、入射角为50度时的波长6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小透射率T600-1200(50deg)MIN
结果如下表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例3-1~3-5为参考例。
[表11]
例3-1 例3-2 例3-3 例3-4 例3-5
SiO2层数 4 3 4 5 21
TiO2层数 3 3 4 5 21
SiO2总厚度(nm) 297 137 189 53 3030
TiO2总厚度(nm) 73 108 149 234 1920
T450-600(0deg)最小透射率(%) 95.4 95.1 94.7 95.2 94.1
T450-600(50deg)最小透射率(%) 92.0 92.1 92.2 92.2 66.2
T600-1200(0deg)最小透射率(%) 80.7 79.5 88.1 56.5 0.0
T600-1200(50deg)最小透射率(%) 77.5 75.4 81.5 56.8 0.1
由上述结果可知,例3-1~例3-4的介质多层膜为如下多层膜:可见光透射率高,近红外光区域的光屏蔽性小,而且即使在高入射角度时,可见光区域的光谱变化也小。例3-5的介质多层膜为如下多层膜:近红外光区域的光屏蔽性大,而且在高入射角度时,可见光区域的光谱变化大。
<例4-1~例4-8:滤光片的光谱特性>
对于具备例2-1~例2-4中的任一种构成的基材和在基材的两面上具备例3-1~例3-5中的任一种构成的介质多层膜(减反射膜)的光学膜,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了350nm~1200nm的波长范围内的入射角为0度和5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入射角为5度和50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
滤光片的构成为介质多层膜1(前表面)/近红外线吸收玻璃/树脂膜/介质多层膜2(后表面)。
根据所得到的光谱特性的数据,计算出下表中所示的各特性。
另外,例4-1的滤光片的光谱透射率曲线如图6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例4-1~4-8为实施例,例4-9为比较例。
[表12]
根据上述结果可知,例4-1~例4-8的滤光片为如下滤光片:具有可见光区域的高透射性和达到700nm~1200nm的宽范围的近红外区域的高屏蔽性,并且即使在高入射角时可见光透射率变化也小,因此抑制了波纹产生,而且由于在任意的入射面反射特性均小,因此也抑制了杂散光产生。
例4-9的滤光片的平均透射率T450-600(0deg)AVE与平均透射率T450-600(50deg)AVE之差大、即在高入射角时可见光透射率的变化大。另外,例4-9的滤光片在任意的入射面反射特性均大。例4-9中使用的介质多层膜3-5的近红外区域的光屏蔽性优异,但是在高入射角时在可见光区域中容易产生波纹,而且由于反射特性大,因此认为容易产生杂散光。
参照特定的实施方式且详细地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施加各种变更或修正,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本申请基于2021年7月7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特愿2021-113059),其内容以引用的形式并入本申请中。
产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滤光片具有如下光谱特性:抑制了可见光区域的波纹和杂散光,并且可见光区域的透射性和近红外光区域的屏蔽性优异。在近年来推进高性能化的例如输送机用的摄像头或传感器等成像装置的用途中有用。
标号说明
1B、1C……滤光片、10……基材、11……近红外线吸收玻璃、12、12A、12B……树脂膜、20A、20B……介质多层膜

Claims (11)

1.一种滤光片,所述滤光片具备基材、介质多层膜1和介质多层膜2,所述介质多层膜1作为最外层层叠在所述基材的一个主面侧,所述介质多层膜2作为最外层层叠在所述基材的另一个主面侧,其中,
所述基材具有近红外线吸收玻璃和树脂膜,所述树脂膜层叠于所述近红外线吸收玻璃的至少一个主面上且厚度为10μm以下,
所述树脂膜包含树脂和色素(NIR1),所述色素(NIR1)在所述树脂中在680nm~740nm的范围内具有最大吸收波长,
所述滤光片满足全部下述光谱特性(i-1)~(i-14):
(i-1)在入射角为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600nm的平均透射率T450-600(0deg)AVE为85%以上;
(i-2)在入射角为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6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透射率T450-600(0deg)MAX为90%以上;
(i-3)所述平均透射率T450-600(0deg)AVE与平均透射率T450-600(50deg)AVE之差的绝对值为5%以下,所述平均透射率T450-600(50deg)AVE为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的波长450nm~600nm的平均透射率;
(i-4)在入射角为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下的透射率T450(0deg)为80%以上;
(i-5)在入射角为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透射率为50%时的波长IR50(0deg)在610nm~650nm的范围内;
(i-6)所述波长IR50(0deg)与波长IR50(50deg)之差的绝对值为10nm以下,所述波长IR50(50deg)为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的透射率为50%时的波长;
(i-7)在入射角为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700nm~1000nm的平均透射率T700-1000(0deg)AVE为2%以下;
(i-8)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700nm~1000nm的平均透射率T700-1000(50deg)AVE为2%以下;
(i-9)在入射角为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1000nm~1200nm的平均透射率T1000-1200(0deg)AVE为5%以下;
(i-10)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1000nm~1200nm的平均透射率T1000-1200(50deg)AVE为5%以下;
(i-11)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1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6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1450-600(5deg)MAX为2%以下;
(i-12)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1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6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1600-1200(5deg)MAX为45%以下;
(i-13)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2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6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2450-600(5deg)MAX为3%以下;
(i-14)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2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6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2600-1200(5deg)MAX为45%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光片,其中,所述滤光片还满足下述光谱特性(i-15)~(i-18):
(i-15)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1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6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1450-600(50deg)MAX为7%以下;
(i-16)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1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6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1600-1200(50deg)MAX为45%以下;
(i-17)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2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6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2450-600(50deg)MAX为7%以下;
(i-18)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2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6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2600-1200(50deg)MAX为45%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光片,其中,所述滤光片还满足下述光谱特性(i-19)~(i-20):
(i-19)所述透射率T450(0deg)/所述最大透射率T1000-1200(0deg)MAX≥20;
(i-20)所述透射率T450(0deg)/所述最大透射率T1000-1200(50deg)MAX≥2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光片,其中,所述滤光片还满足下述光谱特性(i-21)~(i-28):
(i-21)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1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7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1450-700(5deg)MAX为7%以下;
(i-22)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1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7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1450-700(50deg)MAX为7%以下;
(i-23)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1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7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1700-1200(5deg)MAX为45%以下;
(i-24)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1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7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1700-1200(50deg)MAX为45%以下;
(i-25)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2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7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2450-700(5deg)MAX为7%以下;
(i-26)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2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450nm~7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2450-700(50deg)MAX为7%以下;
(i-27)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2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7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2700-1200(5deg)MAX为45%以下;
(i-28)在将所述介质多层膜2侧作为入射方向时,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中,波长7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R2700-1200(50deg)MAX为45%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光片,其中,所述基材满足全部下述光谱特性(ii-1)~(ii-7):
(ii-1)波长450nm~600nm的平均内部透射率T450-600AVE为84%以上;
(ii-2)波长450nm~6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内部透射率T450-600MAX为90%以上;
(ii-3)波长450nm下的内部透射率T450为80%以上;
(ii-4)内部透射率为50%时的波长IR50在610nm~650nm的范围内;
(ii-5)波长750nm~1000nm的平均内部透射率T750-1000AVE为1.5%以下;
(ii-6)波长10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内部透射率T1000-1200MAX为5%以下;
(ii-7)所述内部透射率T450/所述最大内部透射率T1000-1200MAX≥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光片,其中,所述近红外线吸收玻璃满足全部下述光谱特性(iii-1)~(iii-6):
(iii-1)波长450nm~600nm的平均内部透射率T450-600AVE为90%以上;
(iii-2)波长450nm下的内部透射率T450为92%以上;
(iii-3)内部透射率为50%时的波长IR50在625nm~650nm的范围内;
(iii-4)波长750nm~1000nm的平均内部透射率T750-1000AVE为2.5%以下;
(iii-5)波长10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内部透射率T1000-1200MAX为5%以下;
(iii-6)所述内部透射率T450/所述最大内部透射率T1000-1200MAX≥1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光片,其中,所述树脂膜满足全部下述光谱特性(iv-1)~(iv-5):
(iv-1)波长450nm~600nm的平均内部透射率T450-600AVE为93%以上;
(iv-2)波长450nm~600nm的范围内的最大内部透射率T450-600MAX为95%以上;
(iv-3)波长450nm下的内部透射率T450为86%以上;
(iv-4)在将波长650nm~900nm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的内部透射率为50%时的最短波长设为IR50(S)、内部透射率为50%时的最长波长设为IR50(L)时,
IR50(L)-IR50(S)≥90nm;
(iv-5)波长700nm~800nm的范围内的最小内部透射率T700-800MIN为10%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光片,其中,所述树脂膜还包含色素(NIR2),
所述色素(NIR2)在所述树脂中的最大吸收波长比所述色素(NIR1)在所述树脂中的最大吸收波长大30nm~130n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光片,其中,所述树脂膜还包含色素(UV),所述色素(UV)在所述树脂中在360nm~440nm的范围内具有最大吸收波长,
所述滤光片还满足下述光谱特性(i-29)~(i-33):
(i-29)在入射角为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360nm~400nm的平均透射率T360-400(0deg)AVE为2%以下;
(i-30)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波长360~4000nm的平均透射率T360-400(50deg)AVE为2%以下;
(i-31)在入射角为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透射率为50%时的波长UV50(0deg)在400nm~440nm的范围内;
(i-32)在入射角为50度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透射率为50%时的波长UV50(50deg)在400nm~440nm的范围内;
(i-33)所述波长UV50(0deg)与所述波长UV50(50deg)之差的绝对值为3nm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光片,其中,所述树脂膜包含方酸内盐化合物和花青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作为在所述树脂中在680nm~740nm的范围内具有最大吸收波长的色素(NIR1),
所述树脂膜还包含方酸内盐化合物和花青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作为在所述树脂中的最大吸收波长比所述色素(NIR1)在所述树脂中的最大吸收波长大30nm~130nm的色素(NIR2)。
11.一种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成像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滤光片。
CN202280051060.9A 2021-07-07 2022-06-30 滤光片 Pending CN11767787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13059 2021-07-07
JP2021113059 2021-07-07
PCT/JP2022/026339 WO2023282187A1 (ja) 2021-07-07 2022-06-30 光学フィル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77872A true CN117677872A (zh) 2024-03-08

Family

ID=848017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51060.9A Pending CN117677872A (zh) 2021-07-07 2022-06-30 滤光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42681A1 (zh)
JP (1) JPWO2023282187A1 (zh)
CN (1) CN117677872A (zh)
TW (1) TW202306766A (zh)
WO (1) WO202328218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00095518A (ko) * 2017-12-06 2020-08-10 니혼 이타가라스 가부시키가이샤 광학 필터 및 촬상 장치
CN111406227B (zh) * 2017-12-07 2022-06-10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滤光器和摄像装置
CN111954833B (zh) * 2018-03-30 2022-07-12 Agc株式会社 光学滤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6766A (zh) 2023-02-16
US20240142681A1 (en) 2024-05-02
WO2023282187A1 (ja) 2023-01-12
JPWO2023282187A1 (zh) 2023-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13482B1 (ko) 근적외선 커트 필터 및 촬상 장치
CN111684319B (zh) 滤光片以及成像装置
WO2023008291A1 (ja) 光学フィルタ
CN112147731A (zh) 光学滤波器、固体摄像装置、照相机模块、生物体认证装置、光学滤波器用树脂层
WO2020004641A1 (ja) 光学フィルタおよび情報取得装置
WO2022024826A1 (ja) 光学フィルタ
CN117677871A (zh) 滤光片
JP7456525B2 (ja) 光学フィルタ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17677872A (zh) 滤光片
CN111868579A (zh) 光学滤波器及其用途
CN117716264A (zh) 滤光片
WO2022085636A1 (ja) 光学フィルタ
CN114402235B (zh) 滤光片和成像装置
WO2023022118A1 (ja) 光学フィルタ
WO2022065170A1 (ja) 光学フィルタ
WO2023167062A1 (ja) 光学フィルタ
CN114545542A (zh) 滤光片
WO2024048510A1 (ja) 光学フィルタ
CN114008494A (zh) 滤光片、成像装置和光学传感器
WO2022024942A1 (ja) 光学フィル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