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77577A - 空闲空间检测系统、空闲空间检测方法和电梯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闲空间检测系统、空闲空间检测方法和电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77577A
CN117677577A CN202280051285.4A CN202280051285A CN117677577A CN 117677577 A CN117677577 A CN 117677577A CN 202280051285 A CN202280051285 A CN 202280051285A CN 117677577 A CN117677577 A CN 1176775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car
unit
effective
distance sen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5128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羽鸟贵大
檀上容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6775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775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3/00Applications of devices for indicating or signalling operating conditions of elevators

Landscapes

  • Indicating And Signalling Devic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基于由距离传感器检测出的距离数据以及数据获取范围,检测有效范围内的运载物,计算检测出运载物的占用区域,并计算符合规定条件的非有效区域,根据占用区域和非有效区域相对于有效范围的比例,计算有效范围内的空闲空间。

Description

空闲空间检测系统、空闲空间检测方法和电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测电梯轿厢内空闲空间的状况的空闲空间检测系统、空闲空间检测方法和电梯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已公开了一种电梯的控制系统(专利文献1),其利用设置在轿厢中的重量检测部(负载检测装置)检测轿厢内的载重量,根据该载重量计算载客率。专利文献1中,通过使显示装置的亮灯状态按照轿厢的载重量阶段性地变化,能够易于理解地显示轿厢的载客率。
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具有群管理装置的电梯系统的发明,其中,群管理装置用于将多个电梯作为一个组进行控制,对使用者提供效率更高的运行服务。在专利文献2中,认为多个电梯中的通过负载检测装置检测出的负载值为规定阈值以下的电梯中有空闲空间,将该电梯用作要在目标楼层停止的服务电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1-9857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8-1679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电梯系统中,在利用负载检测装置检测轿厢的负载并基于其检测结果判断轿厢是否存在空闲空间的情况下,存在根据负载值预想的空闲空间与实际空闲空间不同的情况。例如,在大且轻的运载物占用了轿厢内空间的情况下,虽然实际上空闲空间较少,但采用负载值判断则可能会判断为存在空闲空间。
其结果,例如在电梯的群管理系统中采用负载值判断来计算空闲空间的情况下,会发生使实际上没有空闲空间的轿厢停止于规定的层站楼层的事例。另外,在显示轿厢载客率状况的结构中,也会发生显示错误信息的事例。
为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闲空间检测系统、空闲空间检测方法和电梯系统,能够检测轿厢内的空闲空间或乘客、运载物的占用空间的状况。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达成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空闲空间检测系统具有距离传感器,其设置在轿厢内的天花板侧,能够测量与轿厢内的运载物之间的距离。另外,具有:有效范围设定部,其计算轿厢内的有效范围;传感器信息提取部,其使用距离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坐标,计算与有效范围对应的距离传感器的数据获取范围。另外,具有:占用区域计算部,其使用由距离传感器检测出的距离数据以及数据获取范围,计算有效范围内的运载物所处的占用区域;空闲空间检测部,其在占用区域的周围的区域中,计算作为符合规定条件的区域的非有效区域,根据占用区域和非有效区域相对于有效范围的比例,计算有效范围内的空闲空间。
本发明的空闲空间检测方法计算轿厢内的有效范围。提取设置在轿厢内的天花板侧的、能够测量与轿厢内的运载物之间的距离的距离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坐标。将安装位置坐标作为基准,计算与有效范围对应的所述距离传感器的数据获取范围。基于由距离传感器检测出的距离数据以及数据获取范围,计算有效范围内的检测出运载物的占用区域。然后,在占用区域的周围的区域中,计算作为符合规定条件的区域的非有效区域。根据占用区域和非有效区域相对于有效范围的比例,计算有效范围内的空闲空间。
本发明的电梯系统包括使轿厢升降移动的电梯和上述空闲空间检测系统。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更准确地检测轿厢内空闲空间的状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100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从内部一侧观察轿厢2时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从顶面观察轿厢2时的概略结构图。
图4是表示设置在轿厢2中的距离传感器3的数据获取范围的设定方法的流程。
图5是表示图4的步骤S1中的有效范围40的提取方法的流程。
图6是表示距离传感器3的数据获取范围的提取方法的流程。
图7是表示关于传感器信息获取部24中获取距离传感器3的距离数据的设定方法的流程。
图8是将步骤S33和步骤S34取得的信息反映至距离传感器3检测出的距离数据时的概略图。
图9是表示空闲空间检测部25中的空闲空间计算方法的流程。
图10是表示距离传感器3取得的距离数据的状况的概略结构图。
图11是表示非有效度的计算方法的流程。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梯的分配运算处理方法的流程。
图13是判断所分配的电梯是否为满员状态,如果不能提供服务则发出不停车指令的流程。
图14是表示通知部27的通知控制方法的流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闲空间检测系统、空闲空间检测方法以及电梯系统的一个例子。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例子。在以下说明的各图中,对于共同的部件标注同一附图标记。
<1.电梯系统的结构>
首先,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以下称为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100的概略结构图。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100包括本发明的空闲空间检测系统,可以由图1所示的电梯系统100构成空闲空间检测系统,也可以在图1所示的电梯系统100的一部分构成空闲空间检测系统。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100具有电梯1、电梯运行管理部11、电梯控制部10、轿厢内摄像机控制部18和距离传感器控制部19。电梯系统100还包括经由通信中继部17以及通信网16连接的主计算机14、统计数据库(DB)12和维护数据库(DB)13。
[电梯]
电梯1在形成于建筑物中的井道(省略图示)内进行升降动作。电梯1具备供人、货物(以下称为运载物)搭乘的轿厢2、主吊索35、对重33和曳引机34。曳引机34上卷绕有主吊索35,在后述的电梯控制部10的升降控制部21的控制下使轿厢2升降。另外,轿厢2经由主吊索35与对重33连接,在井道内升降。
图2表示从内部一侧观察轿厢2时的概略结构图。另外,图3表示从顶面观察轿厢2时的概略结构图。图3中,作为运载物之一例图示了乘客P1、P2、P3和货物B。另外,在轿厢2中,将轿厢2的进深方向表示为Y方向,将轿厢2的高度方向表示为Z方向,将与Y方向和Z方向垂直的方向表示为X方向。
如图2所示,轿厢2包括轿厢地板2a、在轿厢地板2a的周围竖立设置的侧壁2b和隔着轿厢室设置在与轿厢地板2a相对的位置的天花板2c。由轿厢地板2a、侧壁2b、天花板2c包围的空间成为能够收纳运载物的轿厢室。另外,在侧壁2b中的层站一侧的侧壁2b设置有轿厢侧门框(jamb),其内设置了轿厢门31。轿厢门31被设置在当轿厢2停止于各楼层时与设置于楼层侧的层站门(省略图示)对应的位置。轿厢门31和层站门在后述的门开闭控制部22的控制下进行开闭动作。
在轿厢门31附近的侧壁2b上,设置了供使用者登记目的楼层的目的楼层登记按钮,和显示已登记的目的楼层以及轿厢2当前位置的信息的输入输出装置28。
另外,在轿厢2的侧壁2b上,设置了辅助乘客移动的扶手30。扶手30由棒状的部件构成,安装在以乘客能够握住的程度离开侧壁2b的位置。
进而,在电梯1的轿厢的天花板2c一侧,设置了轿厢内摄像机4(图1)和距离传感器3。轿厢内摄像机4例如用于监视用途,由能够拍摄轿厢2内的图像传感器构成。轿厢内摄像机4在后述的轿厢内摄像机控制部18的控制下适当对轿厢2内进行拍摄。
距离传感器3如图2所示,在天花板2c一侧被设置在与侧壁2b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与设置在天花板2c上的照明器具(省略图示)相比设置于上下方向中的上方。距离传感器3是检测其与轿厢2内的运载物P1、P2、P3、B的距离的传感器。作为距离传感器3,例如由ToF(Time of Flight)传感器、毫米波传感器构成。ToF传感器是这样一种传感器,其调制并发射特定波长的光,接收该发射光在运载物上反射的光并进行处理,由此能够测量到该运载物的距离。在作为距离传感器使用ToF传感器的情况下,为了照射特定波长的光另外需要灯。
毫米波传感器是这样一种传感器,其调制并发射特定频率的电磁波,接收该发射波与运载物碰撞而产生的反射波并进行处理,由此能够测量到该运载物的距离。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轿厢内的装饰性,与镜头露出外部的结构相比,更优选根据工作原理能够用罩加工的毫米波传感器构成距离传感器3。
上述构成电梯1的各部适当与电梯运行管理部11、电梯控制部10、轿厢内摄像机控制部18、距离传感器控制部19连接,分别受到控制。另外,图1中仅图示了1台电梯1,但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100具备1号单机至N号单机这多台电梯,由电梯运行管理部11对这些电梯1进行群管理控制。该情况下,电梯控制部10、轿厢内摄像机控制部18、距离传感器控制部19按每台电梯1设置并且控制各电梯1。另一方面,电梯运行管理部11对全部单机的电梯1进行群管理。
[电梯控制部]
电梯控制部10例如具有升降控制部21、门开闭控制部22和距离传感器设定部23、通知部27。
升降控制部21对负责轿厢2运行的曳引机34(主机)等进行控制。如上所述,曳引机34上卷绕了主吊索35,该主吊索35的一端连接了供人、物搭乘的轿厢2,另一端连接了对重33。本实施方式中,曳引机34在升降控制部21的控制下工作,轿厢2在井道中升降移动。由此,电梯系统100对搭乘在轿厢2中的人、物提供关于电梯1升降移动的服务。
门开闭控制部22在轿厢2到达规定的层站楼层的情况下,向门驱动控制部(未图示)——其用于对各轿厢2的轿厢门31进行驱动控制——输出轿厢门31和层站门(未图示)的开闭动作的指示。
距离传感器设定部23设定要利用距离传感器3获取距离数据的时刻(时机),并将该信息发送至距离传感器控制部19的传感器信息获取部24。距离传感器设定部23基于轿厢门31关闭时、轿厢2开始升降时的时刻等预先设定的信息,生成距离传感器3的距离数据获取时刻。然后,距离传感器设定部23将关于生成的距离数据获取时刻的信息发送至传感器信息获取部24。另外,距离传感器设定部23中保存有距离传感器3的距离数据的数据获取范围和分辨率的初始设定值。这些初始设定值是用后述的有效范围设定部15设定的。另外,也可以将上述获取时刻等也预先作为初始值设定,并使用该初始值。
通知部27基于来自空闲空间检测部25、升降控制部21和门开闭控制部22的信息,控制对轿厢2内发出的通知。本实施方式中,通知部27在规定的时刻对轿厢2内的乘客发出提醒其向墙壁侧移动的通知。通知部27的控制方法将于后文详述。
[电梯运行管理部]
电梯运行管理部11具有分配运算处理部20。分配运算处理部20基于由后述的空闲空间检测部25计算出的轿厢2的空闲空间的信息来判断能够分配的电梯,决定要在发出层站呼叫请求的层站楼层停止的电梯1的单机。分配运算处理部20的分配方法将于后文详述。
[轿厢内摄像机控制部]
轿厢内摄像机控制部18在电梯控制部10的控制下对轿厢内摄像机4进行驱动控制。轿厢内摄像机4取得的图像例如被存储在设于轿厢内摄像机控制部18的存储部(省略图示)中。除此以外,也可以将轿厢内摄像机4取得的图像经由通信路径190、通信中继部17、通信网16和主计算机14存储在统计DB12或/和维护DB13中。另外,轿厢内摄像机4可以始终进行摄像,也可以在感测到运载物时进行摄像。轿厢内摄像机4的摄像时机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距离传感器控制部]
距离传感器控制部19具备传感器信息获取部24、占用区域计算部29和空闲空间检测部25。传感器信息获取部24在从后述的距离传感器设定部23发送来的规定时刻(以下称为距离数据获取时刻)获取由距离传感器3检测出的距离数据。该规定的距离数据获取时刻例如是轿厢门31关闭的时刻、轿厢2开始升降动作的时刻等。传感器信息获取部24通过从电梯控制部10接收关于该距离数据获取时刻的信号,来取得与距离数据获取时刻对应的距离信息。另外,在图3的结构的情况下,对于由距离传感器3取得的距离数据,经由通信路径190用距离传感器控制部19进行数据加工,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距离传感器控制部19的功能集成到距离传感器3中,经由通信路径190与电梯控制部10交换加工后的数据。
占用区域计算部29基于由距离传感器3取得的距离数据、和后述的传感器信息获取部24中取得的传感器信息,计算轿厢2内被运载物占用的占用区域。空闲空间检测部25基于运载物与墙壁之间的空间,计算轿厢内的空闲空间。占用区域计算部29中的占用区域计算方法和空闲空间检测部25中的空闲空间的计算方法将于后文详述。
[主计算机]
主计算机14是经由通信中继部17和通信网16与通信路径190连接的计算机,其中,通信路径190将电梯1、轿厢内摄像机控制部18、距离传感器控制部19、电梯控制部10以及电梯运行管理部11连接。主计算机14具备有效范围设定部15和传感器信息提取部26。
有效范围设定部15在轿厢2内能够供人和货物等运载物搭乘的空间中,设定要用距离传感器3检测的测定范围(以下称为有效范围40)。有效范围设定部15提取存储在维护DB13中的轿厢2的信息,根据该信息设定有效范围40。有效范围设定部15中的有效范围40的设定方法将于后文详述。
传感器信息提取部26从存储在维护DB13中的距离传感器3的信息中,提取距离传感器3的分辨率。另外,传感器信息提取部26根据距离传感器3的安装位置坐标的信息、和通过有效范围设定部15设定的有效范围40的信息,提取距离传感器3的数据获取范围。距离传感器3的数据获取范围的提取方法将于后文详述。
[维护DB]
维护DB13是存储了维护对象的全部电梯1的识别编号、机型、关于组件设备的规格的信息的数据库。本实施方式中,存储于维护DB13中的信息之中要使用的信息是:轿厢2的设计图及其3D信息、设置在轿厢2中的距离传感器3的分辨率以及距离传感器3的安装位置坐标。
[统计DB]
统计DB12存储关于维护对象的全部电梯1的乘梯人数的统计、关于停止楼层的统计、关于故障内容的统计等各种关于统计的信息。本实施方式中,空闲空间检测部25计算出的关于空闲空间的统计被随时更新并存储。
<2.电梯系统的控制方法>
以下,对包括本实施方式的空闲空间检测方法的电梯系统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数据获取范围设定方法]
首先,在检测轿厢2内的空闲空间时,对设置在轿厢2中的距离传感器3的检测范围(以下称为数据获取范围)进行设定。图4是表示设置在轿厢2中的距离传感器3的数据获取范围的设定方法的流程。
首先,在主计算机14中,对有效范围设定部15输入维护DB13中存储的轿厢2的设计图及其3D信息(步骤S1)。有效范围设定部15使用输入的3D的设计图信息,提取轿厢2的有效范围40和有效范围40的面积(以下称为有效面积)(步骤S2)。有效范围40如图3所示,被设定为与侧壁2b和轿厢门31相距规定距离的范围,即除去了扶手30等轿厢2内预先设置的障碍物后的范围。即,有效范围40被设定为预想能够在轿厢2内实际装载运载物的范围。有效范围40和有效面积的设定方法的细节后述。另外,本实施方式使用设计图及其3D信息作为输入信息,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结合由设计信息经数字化后的数据,将得到的设定信息作为输入信息。
接着,传感器信息提取部26根据有效范围设定部15设定的有效范围40、和从维护DB13接收到的距离传感器3的安装位置坐标的信息,提取与有效范围40对应的数据获取范围(步骤S3)。数据获取范围指的是,与以距离传感器3的安装位置坐标作为基准设定的有效范围40对应的距离传感器3的数据获取范围。通过提取数据获取范围,能够使距离传感器3的数据获取范围与有效范围40绑定。数据获取范围的提取方法将于后文详述。
另外,在步骤S3中,传感器信息提取部26也从维护DB13提取关于距离传感器3的分辨率的信息。
然后,步骤S2和步骤S3的处理中提取出的有效范围40、数据获取范围和分辨率的信息被反馈至维护DB13,在维护DB13内,距离传感器3的设定信息被更新。
图4的流程所示的有效范围40、距离传感器3的数据获取范围以及分辨率的提取,能够基于存储在维护DB13中的信息在主计算机14内进行。因此,能够在电梯1出厂前预先提取这些信息。可以设计成,在维护DB13中存储了轿厢2的信息的时刻自动地进行有效范围40、数据获取范围和分辨率的提取。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是维护DB,但也可以是与保存设计图等的设计DB协作。
另外,关于有效范围40、数据获取范围和分辨率的信息,在电梯1的轿厢2的设计发生了变更的情况、和距离传感器3的安装位置坐标有变更等情况下随时被更新。
[有效范围的提取方法]
图5是表示图4的步骤S1中的有效范围40的提取方法的流程。首先,有效范围设定部15在轿厢2的水平方向即X方向和Y方向上,设定从包括轿厢门31在内的侧壁2b到距离传感器3的距离数据获取开始位置的阈值。从侧壁2b到距离数据获取开始位置的阈值,是为了使距离传感器3不将侧壁2b检测为运载物而设置的值,是设想运载物能够实际装载的位置而决定的。这些阈值是预先决定的,存储在维护DB13中。有效范围设定部15从维护DB13提取X方向和Y方向上的阈值的信息。
接着,有效范围设定部15从维护DB13中存储的设计图信息中提取扶手等与侧壁2b相比存在于内侧的障碍物30(步骤S12)。
然后,有效范围设定部15根据步骤S11中设定的从侧壁2b到距离数据获取开始位置的阈值、和步骤S12中提取出的障碍物的信息,提取X方向的有效尺寸Xed、Y方向的有效尺寸Yed以及有效范围40(步骤S13)。在步骤S13中,还根据有效尺寸Xed和Yed的值计算有效范围40的有效面积。如上所述,有效范围40和有效范围40的有效面积被提取出来。
[数据获取范围的提取方法]
接着,使用图6对距离传感器3的数据获取范围的提取(相当于图4的步骤S3)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距离传感器3的数据获取范围的提取方法的流程。
首先,传感器信息提取部26根据维护DB13中存储的信息,提取距离传感器3在XY平面上的安装位置坐标(Xs,Ys)(步骤S21)。距离传感器3的安装位置坐标在XY平面上以坐标表示安装在轿厢2的天花板2c上的距离传感器3的中心位置。
接着,传感器信息提取部26对距离传感器3的安装位置坐标(Xs,Ys)与有效范围40进行对照,以距离传感器3的安装坐标位置(Xs,Ys)作为基准,提取要用距离传感器3获取的距离数据的数据获取范围(步骤S22)。设距离传感器3的安装坐标位置(Xs,Ys)=(0,0),X方向上的数据获取范围设定为图3所示的-X1(mm)到+X2(mm)的范围。另外,Y方向上的数据获取范围设定为图3所示的-Y1(mm)到+Y2(mm)的范围。
接着,传感器信息提取部26从维护DB13中存储的信息之中,提取距离传感器3在Z方向上的安装位置高度Zs(步骤S23)。距离传感器3的Z方向上的安装位置高度Zs是从轿厢2的地板到距离传感器3的安装位置的高度。
接着,传感器信息提取部26根据维护DB13中存储的信息,设定Z方向上的高度方向的阈值。Z方向上的阈值是为了决定Z方向上的有效尺寸而设置的值,在Z方向上对天花板2c一侧和地板2a一侧设置阈值。对天花板2c一侧设定的阈值是为了使距离传感器3不检测照明板而设置的值,该照明板与距离传感器3相比设置于上下方向中的下方。另外,对地板2a一侧设定的阈值是为了防止距离传感器3检测到不影响占用度的运载物——例如以乘客能够登上的方式设置的低台——而设置的值。通过设定阈值,从与地板2a相距阈值的位置、到与照明板相距阈值的位置的尺寸是Z方向上的Z方向有效尺寸Zed。
接着,传感器信息提取部26对距离传感器3的Z方向上的安装位置坐标Zs与有效尺寸Zed进行对照,以距离传感器3的高度方向的安装坐标位置Zs作为基准,提取Z方向上的数据获取范围。设距离传感器3的高度方向的安装位置坐标Zs=0,距离传感器3的Z方向的距离取得范围是图3所示的从MAX+Z1(mm)到MIN+Z2(mm)的范围。
如上所述,在X、Y、Z方向上提取出了距离传感器3的与有效范围40对应的数据获取范围。另外,对于该有效范围40,可以在产品出厂时与维护DB13连接并设定,也可以在现场设置传感器时进行设定。进而,通过与维护DB13协作,即使在安装位置有修正的情况下,通过反映厂方的设计数据也能够自动地设定有效范围。对于上述ToF传感器和毫米波传感器,抑制光束或电磁波向不需要的场所出射、在考虑了反射的基础上设定区域的阈值是重要的。进而,重要的是,不是应用从传感器得到的数据来设定区域,而是事先设定有效范围、进行与该区域相应的处理。
[传感器信息设定方法]
接着,对距离传感器控制部19的传感器信息获取部24中的传感器信息设定方法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关于传感器信息获取部24中获取距离传感器3的距离数据的设定方法的流程。
首先,传感器信息获取部24判断是否从传感器信息提取部26正常接收了关于距离传感器3的设定的信息(数据)(步骤S31)。此处,从传感器信息提取部26对传感器信息获取部24发送的数据是X方向、Y方向和Z方向上的数据获取范围以及距离传感器3的XY平面上的分辨率。
步骤S31中判断为“否”的情况下,即判断为未能正常接收数据的情况下,提取电梯控制部10的距离传感器设定部23中预先存储的关于距离传感器3的初始设定值(步骤S32)。该初始设定值是与图6同样地得到的距离传感器3的数据获取范围的初始值以及分辨率的初始值。
另一方面,步骤S31中判断为“是”的情况下,即判断为正常接收了数据的情况下,传感器信息获取部24设定要用距离传感器3检测的距离数据的数据获取范围(X方向、Y方向、Z方向)。距离数据的数据获取范围在X方向上是-X1(mm)~+X2(mm),在Y方向上是-Y1(mm)~+Y2(mm),在Z方向上是MIN+Z1(mm)~MAX+Z2(mm)。
接着,传感器信息获取部24取得由传感器信息提取部26提取出的距离传感器3的分辨率(步骤S34)。在图8中示出将步骤S33和步骤S34取得的信息反映至距离传感器3检测到的距离数据时的概略图。图8中,对于与图3对应的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
如图8所示,传感器信息获取部24取得的距离传感器3的数据获取范围是与有效范围40相同的范围。另外,根据分辨率的设定,将XY平面上的有效范围40内的距离数据按规定的单位区域41划分。本实施方式中,按有效范围40内划分出的每个单位区域41,判断是否存在运载物,计算空闲空间。以下对空闲空间的计算方法进行说明。
[占用区域计算方法、空闲空间检测方法]
图9是表示占用区域计算部29中的占用区域计算方法和空闲空间检测部25中的空闲空间检测方法的流程。在距离传感器3于规定时刻取得距离数据之后,在占用区域计算部29中开始“分辨率循环”(步骤S41),其中,有效范围40按距离传感器3的分辨率分割,按分割得到的每个单位区域41判断是否存在运载物。首先,从距离传感器3检测出的距离数据之中,提取规定的单位区域41中的距离数据(步骤S42)。
接着,占用区域计算部29判断单位区域41中的距离数据是否大于阈值(步骤S43)。步骤S43的阈值例如是根据距离传感器3检测到的反射光的强度决定的值,在反射光的强度大于阈值的情况下判断为存在运载物,在小于阈值的情况下判断为不存在运载物。
图10是表示距离传感器3取得的距离数据的状况的概略结构图。距离传感器3分别取得X、Y、Z轴上的数据。根据X轴和Y轴方向上检测出的值判断是否存在运载物,根据Z轴方向上检测出的值检测运载物的高度。
如图10所示,在各个单位区域41中,存在运载物P1、P2、P3、B的一部分或全部的部分被表示为占用区域D1、D2、D3。另外,以下说明中,将检测出运载物的单位区域41记作“占用区域”,将未检测出运载物的单位区域41记作“非占用区域”。另外,在不区分占用区域D1、D2、D3的情况下,单纯表示为占用区域D。
该占用区域D1、D2、D3是步骤S43的处理中被判断为存在运载物的单位区域41。另外,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判断取得的距离数据是否大于规定阈值,能够防止距离传感器3的误检测。
步骤S43中判断为“是”的情况下,即判断为单位区域41中存在运载物的情况下,对检出点加+1(步骤S45)。在步骤S45中,占用区域计算部29计算被判断为存在运载物的单位区域41(占用区域)之和作为“检出点”。即,在步骤S45中,将被判断为存在运载物的单位区域41的数量累计。
步骤S43中判断为“否”的情况下,即判断为单位区域41中不存在运载物的情况下,检出点不累计。步骤S42~步骤S44的处理是对有效范围40的全部单位区域41进行的,在有效范围40的全部单位区域41结束了是否存在运载物的判断的情况下,结束分辨率循环(步骤S45)。
接着,空闲空间检测部25检测被判断为不存在运载物的单位区域41(非占用区域)中的、不能载客的单位区域41,将其作为非有效区域,根据该非有效区域的数量计算非有效点(步骤S46)。空闲空间检测部25中的非有效区域和非有效点的计算方法将于后文详述。
接着,空闲空间检测部25根据累计的检出点和非有效点,求出占用度(步骤S47)。空闲空间检测部25通过计算检出点和非有效点相对于有效范围40内的总点数、即有效范围40内的单位区域41的总数的比例,来计算占用度(%)。
接着,空闲空间检测部25计算空闲空间(步骤S48)。空闲空间检测部25通过计算100(%)-占用度(%),能够计算空闲空间(%)。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求出的空闲空间是比例,但也可以求取面积。该情况下,能够根据空闲空间相对于有效范围40的面积的比例,来计算空闲空间的面积。
利用以上使用图9说明的空闲空间检测方法,能够随时检测由电梯运行管理部11进行群管理的全部单机的电梯1中的轿厢的空闲空间。
[非有效点和非有效度计算方法]
此处,对图9的步骤S46中的非有效点以及非有效度的计算方法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非有效度的计算方法的流程。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根据占用区域D1~D4与侧壁2b(2b-1、2b-2、2b-3、2b-4)的关系,计算第一非有效区域Nw1、Nw2、Nw3、Nw4和第二非有效区域Nc1、Nc2、Nc4。以下说明中,在不区分第一非有效区域Nw1、Nw2、Nw3、Nw4的情况下,表示为第一非有效区域Nw。另外,在不区分第二非有效区域Nc1、Nc2、Nc4的情况下,表示为第二非有效区域Nc。
空闲空间检测部25开始“分辨率循环”(步骤S461),其中,对图9的流程中被判断为占用区域D的每个单位区域41,基于其占用区域D判断是否存在第一非有效区域Nw。
首先,空闲空间检测部25判断占用区域D的X坐标与X方向上的一方的侧壁2b-1或另一方的侧壁2b-2之间的距离是否大于阈值Xw。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在另一方的侧壁2b-2上设置了扶手30。此处采用了计算占用区域X坐标与侧壁2b-2之间的距离的例子,但实际上设置了扶手30的部分不能载客,所以也可以将扶手30的设置位置视为侧壁,计算扶手30的设置位置与占用区域D的X坐标之间的距离。
步骤S462中使用的阈值Xw是根据平均的个人模型(personal model)导出的值。例如,以X方向宽800mm、Y方向宽400mm的个人模型为基准的情况下,阈值Xw设定为800mm。即,该情况下,在步骤S462中,判断占用区域D的X坐标与X方向上的侧壁2b-1、2b-2之间的距离是否大于800mm。
步骤S462中判断为“是”的情况下,即判断为占用区域D的X坐标与X方向上的侧壁2b-1或侧壁2b-2之间的距离大于阈值Xw的情况下,前进至后述的步骤S465。
另一方面,步骤S462中判断为“否”的情况下,即判断为占用区域D的X坐标与X方向上的侧壁2b-1或侧壁2b-2之间的距离为阈值Xw以下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463。
在步骤S463中,空闲空间检测部25将占用区域D和与该占用区域D之间的距离为阈值Xw以下的侧壁2b之间的单位区域41中的非占用区域的单位区域41设定为第一非有效区域Nw。另外,对于根据其他占用区域D与侧壁2b的关系已经设定为第一非有效区域Nw的单位区域41,此处不再重新判断为第一非有效区域Nw。
这样,在步骤S463中,在占用区域D与其X方向上的侧壁2b之间的非占用区域中不存在可供乘客搭乘的空间的情况下,将该非占用区域设定为第一非有效区域Nw。例如,图10的例子中,将货物B与侧壁2b-1之间的单位区域41检测为第一非有效区域Nw1。另外,将乘客P2与侧壁2b-1之间的单位区域41检测为第一非有效区域Nw2。另外,将乘客P3与侧壁2b-2之间的单位区域41检测为第一非有效区域Nw3。另外,将乘客P2与侧壁2b-2之间的单位区域41检测为第一非有效区域Nw4。
之后,对非有效点加上步骤S463中判断为第一非有效区域Nw的单位区域41的数量(点)(步骤S464)。
接着,空闲空间检测部25判断占用区域的Y坐标与Y方向上的位于一侧的侧壁2b-3或位于另一侧的侧壁2b-4之间的距离是否大于阈值Yw(步骤S465)。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另一方的侧壁2b-4上设置了轿厢门31,但此处将轿厢门31也视为侧壁2b-4,计算与Y坐标之间的距离。
步骤S465中使用的阈值Yw是根据平均的个人模型导出的值。例如,以X方向宽800mm、Y方向宽400mm的个人模型为基准的情况下,阈值Yw设定为800mm。即,该情况下,在步骤S465中,判断占用区域D的Y坐标与Y方向上的侧壁2b-3或2b-4之间的距离是否大于400mm。
步骤S465中判断为“是”的情况下,即判断为占用区域的Y坐标与Y方向上的侧壁2b-3或2b-4的距离大于阈值Yw的情况下,前进至后述的步骤S468。
另一方面,步骤S465中判断为“否”的情况下,即判断为占用区域的Y坐标与Y方向上的侧壁2b-3或2b-4之间的距离为阈值Yw以下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466。
在步骤S466中,空闲空间检测部25将占用区域D和与该占用区域D之间的距离为阈值Yw以下的侧壁2b之间的单位区域41中的非占用区域的单位区域41设定为第一非有效区域Nw。另外,对于根据其他占用区域D与侧壁2b的关系已经设定为第一非有效区域Nw的单位区域41,此处不再重新判断为非有效区域Nw。
这样,在步骤S463中,在占用区域D与其Y方向上的侧壁2b之间的非占用区域中不存在可供乘客搭乘的空间的情况下,将该非占用区域设定为第一非有效区域Nw。例如,图10的例子中,将乘客P1与侧壁2b-3之间的单位区域41检测为第一非有效区域Nw1。另外,将乘客P2与侧壁2b-4之间的单位区域41检测为第一非有效区域Nw2。另外,将乘客P2与侧壁2b-23之间的单位区域41检测为第一非有效区域Nw4。
之后,对非有效点加上步骤S466中判断为第一非有效区域Nw的单位区域41的数量(点)(步骤S467)。
在全部占用区域D的步骤S462~步骤S467的流程完成后,结束分辨率循环(S468)。
接着,空闲空间检测部25判断轿厢2中的4个角落部(四角)中的至少1个是否被第一非有效区域Nw包围(步骤S469)。此处,例如能够判断在有效范围40的单位区域41中,配置于4个角落的各单位区域41a、41b、41c、41d是否被第一非有效区域Nw包围。
步骤S469中判断为“否”的情况下,即判断为位于4个角落部的单位区域41a、41b、41c、41d都没有被第一非有效区域Nw包围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472。
另一方面,步骤S469中判断为“是”的情况下,即判断为位于4个角落部的单位区域41a、41b、41c、41d中的任意个被第一非有效区域Nw包围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470。
在步骤S470中,根据侧壁2b与第一非有效区域Nw的关系决定第二非有效区域Nc。此处,首先,在步骤S470中,空闲空间检测部25判断在被第一非有效区域Nw包围的角落部是否存在规定面积的角落侧空闲空间。此处,规定的面积与步骤S462和步骤S465同样,例如以X方向宽800mm、Y方向宽400mm的个人模型为基准设定。在角落侧空闲空间为规定面积以上的情况下,不将被第一非有效区域Nw包围的单位区域41判断为第二非有效区域Nc。即,如图10所示,例如不将被第一非有效区域Nw1包围的角落部的单位区域41判断为第二非有效区域Nc。
另一方面,在判断为角落侧空闲空间小于规定面积的情况下,将被第一非有效区域Nw包围的单位区域41判断为第二非有效区域Nc。即,如图10所示,例如将被第一非有效区域Nw2包围的角落部的单位区域41、和被第一非有效区域Nw4包围的角落部的单位区域41分别判断为第二非有效区域Nc2、Nc4。
之后,对非有效点加上第二非有效区域Nc的点(单位区域41的数量)(步骤S471)。通过步骤S462~步骤S471的流程,图10所示的第一非有效区域Nw1、Nw2、Nw3、Nw4和第二非有效区域Nc1、Nc2、Nc4的单位区域41的数量(点)成为非有效点。这样,本实施方式中,将虽然没有检测出运载物、但不能搭乘以个人模型为基准的大小的运载物的区域设定为非有效区域。
接着,空闲空间检测部25根据步骤S471中计算出的非有效点相对于有效范围40内的总点数的比例,来计算非有效度(%)(步骤S472)。另外,此处计算出的非有效度(%)的信息被发送至通知部27,用于通知部27中的通知控制。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在空闲空间检测部25中进行非有效点以及非有效度(%)的计算。非有效点以及非有效度(%)的计算是在图9的步骤S46的时机实施的。
[电梯的分配运算处理方法]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中,基于如上所述计算出的空闲空间进行分配运算处理。本实施方式中,在分配运算处理部20中,基于图9求出的空闲空间,对于要使多个单机的电梯1中的哪个单机的电梯1停止(分配)于发出层站呼叫请求的层站楼层进行运算处理。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分配运算处理方法的流程。
首先,分配运算处理部20判断在层站楼层是否发出层站呼叫请求(步骤S51)。层站呼叫请求是由位于层站楼层的乘客操作设置于层站楼层中的操作部(省略图示)而发生的请求。
步骤S51中判断为“否”的情况下,即判断为没有层站呼叫请求的情况下,分配运算处理部20中的处理结束。
另一方面,在步骤S中判断为“是”的情况下,即判断为有层站呼叫请求的情况下,分配运算处理部20开始“电梯单机数循环”(步骤S52),其中,对于电梯1的每个单机进行分配判断。
分配运算处理部20对于作为判断对象的电梯1,基于空闲空间检测部25计算出的空闲空间判断其是否能够分配。步骤S53中的判断方法例如是,在电梯故障中或检修中的情况下不能分配,判断为“否”。除此以外,对于预定不在该层站请求楼层停车、不能预测到途中有人下电梯且判断为满员的电梯,判断为“否”。具体而言,在层站请求楼层是3层、上行时,在存在从1层出发、轿厢内的目的楼层登记的是5层的电梯的情况下,不能预测到有人在途中楼层的2层下电梯。因此,对于该电梯,在已载客至判断为满员状态的程度的情况下,判断为到达3层时持续满员。另外,该满员的判断可以是后述的使用占用度判断的方式,根据负载判断满员,或使用任一种判断方法。
步骤S53中判断为“否”的情况下,即判断为不能分配的情况下,结束对于该电梯1的分配判断,返回下一个单机的电梯的分配判断循环。
另一方面,步骤S53中判断为“是”的情况下,即判断为能够分配的情况下,进行关于该电梯1到达发出层站呼叫请求的层站楼层所需的时间(等待时间)的评价(步骤S54)。在步骤S54的等待时间评价中,根据等待时间相应地评价电梯1的分配优先度。
然后,在由电梯运行管理部11进行群管理的全部单机数的电梯1的分配判断结束后,使“电梯单机数循环”结束(步骤S55)。
接着,分配运算处理部20基于分配判断循环计算出的判断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决定要分配的电梯1的单机(步骤S56)。此处,将判断为能够分配的电梯1中的、等待时间评价中等待时间少、评价为优先度最高的单机的电梯1决定为分配对象单机的电梯。
然后,分配运算处理部20对步骤S56中计算出的分配对象单机的电梯1的对应电梯控制部10发送针对层站呼叫的响应指令(步骤S57)。由此,作为分配对象的单机的电梯1被对应的电梯控制部10控制,停止在发出层站呼叫请求的层站楼层。
图13是判断所分配的电梯是否为满员状态,如果不能提供服务则发出不停车指令的流程。
首先,分配运算处理部20对于作为判断对象的单机的电梯1,判断是否在下一停止楼层有层站呼叫请求(步骤S61)。步骤S61中判断为“否”的情况下,即判断为在下一停止楼层没有层站呼叫请求的情况下,因为没有要搭乘该电梯1的人和物,所以空闲空间不会减少。该情况下,对于该电梯1,在分配评价值中维持“能够服务”的状态,结束处理。该情况下,在图12的步骤S53中作出“是”的判断。
另一方面,步骤S61中判断为“是”的情况下,即判断为在下一停止楼层有层站呼叫请求的情况下,在分配运算处理部20中,判断该电梯1的负载是否满足“满员”的基准(步骤S62)。步骤S62中使用的负载值判断,是基于轿厢2中设置的负载检测装置(省略图示)检测出的负载值进行的判断。如果轿厢2中检测出的负载值为规定的重量以上则判断为“满员”,小于规定的重量的情况下判断为“非满员”。
步骤S62中判断为“否”的情况下,即根据负载值判断为“非满员”的情况下,判断该电梯1中的空闲空间是否为20%以下(步骤S63)。另外,本实施方式例中说明了将空闲空间的比例设定为20%的例子,但不限定于此,能够任意地设定15%以下或30%以下等空闲空间的比例的阈值。
步骤S63中判断为“否”的情况下,即判断为空闲空间比20%更多的情况下,在该电梯1的分配评价值中维持“能够服务”的状态,结束处理。该情况下,在图12的步骤S53中作出“是”的判断。
另一方面,步骤S62中判断为“是”的情况下即判断为“满员”的情况,以及步骤S63中判断为“是”的情况下即空闲空间为20%以下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64。
在步骤S64中,分配运算处理部20对于该电梯1的电梯控制部10发送层站呼叫不停车指令(步骤S64)。层站呼叫不停车指令是对于步骤S51的层站呼叫使该电梯1不停车而是直接通过的指令。
之后,分配运算处理部20在判断为空闲空间为20%以下的情况下,因为预定提供服务的电梯因满员而“不能服务”,所以需要对该层站呼叫请求进行再次评价,因此重新进行分配评价。该情况下,在图12的步骤S53中作出“否”的判断。
通过图13的流程,判断作为判断对象的单机的电梯1是能够分配还是不能分配。如上所述,在图12的步骤S53中,根据分配评价是“能够分配”还是“不能分配”,相应地决定其判断结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基于电梯1的轿厢2的负载检测装置检测出的负载值判断为非满员的情况下,在空闲空间为规定比例(本实施例中是20%以下)的情况下,也不在发出层站呼叫请求的层站楼层停车。由此,能够防止仅基于负载值判断导致的无用的停车,能够使更适当的单机的电梯1在有层站呼叫请求的层站楼层停车。
本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63中采用了根据空闲空间相应地判断是否能够分配的例子,但也可以根据占用度(面积)的比例相应地判断是否能够分配。
[通知控制方法]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1的流程中,将虽然没有检测出运载物但不能载人的空间检测为非有效区域Nw、Nc,计算空闲空间。该情况下,例如存在通过使乘客向侧壁2b一侧移动从而能够确保更多空闲空间的情况。以下说明的例子中,在检测出一定以上的非有效度(非有效面积)的情况下,进行通知以提醒轿厢2内的乘客移动。
图14是表示通知部27中的通知控制方法的流程。首先,通知部27基于从空闲空间检测部25发送的信息,判断空闲空间是否为阈值(本实施方式中设为20%)以下(步骤S71)。步骤S71中判断为“否”的情况下,即空闲空间比20%更多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76。关于步骤S76将于后文详述。
另一方面,步骤S71中判断为“是”的情况下,即判断为空闲空间为20%以下的情况下,接着前进至步骤S72。在步骤S72中,通知部27判断空闲空间(%)与非有效度(%)之和是否为规定阈值(本实施方式中是20%)以上(步骤S72)。步骤S72中判断为“否”的情况下,即空闲空间(%)与非有效度(%)之和低于20%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76。关于步骤S76将于后文详述。
另一方面,步骤S72中判断为“否”的情况下,即判断为空闲空间(%)与非有效度(%)之和为20%以上的情况下,接着前进至步骤S73。
在步骤S73中,判断1次运行中是否不存在通知历史。在步骤S73中判断为“否”的情况下,即1次运行中存在通知历史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76。关于步骤S76将于后文详述。
步骤S73中判断为“是”的情况下,即1次运行中不存在通知历史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74。在步骤S74中,通知部27发送腾出空间的通知。通过从通知部27发送通知,对轿厢31内的乘客通知提醒其向墙壁一侧移动。
接着,通知部27将步骤S74中发送的通知的历史记录在存储部(省略图示)中(步骤S75)。之后,前进至步骤S76。
在步骤S76中,通知部27基于升降控制部21和门开闭控制部22的信息,判断电梯1是否处于开门状态、或升降方向是否无方向。
步骤S76中判断为“否”的情况下,即判断为电梯1不是开门状态、升降方向也不是无方向的情况下,在维持通知历史的状态下结束处理。
另一方面,步骤S76中判断为“是”的情况下,即电梯1处于开门状态、或升降方向是无方向的情况下,通知部27清除存储部中存储的通知历史(步骤S77)。通过以上所述,通知部27的处理结束。另外,图14所示的流程在进行了图9所示的空闲空间的计算时实施。
以上,本实施方式中,在轿厢内检测运载物,并且将因存在运载物导致实际上不能载客(载物)的空间检测为非有效区域,由此能够计算更正确的空闲空间。进而,本实施方式中,在非有效区域为规定面积以上的情况下,能够对轿厢内的乘客发出提醒其移动的通知。由此,能够尽可能增加可乘梯的人数。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轿厢2内始终设置的扶手等障碍物预先排除在有效范围40外,从而不需要运算存在障碍物的区域,所以例如能够提高图9中的运算速度。例如,在电梯1安装后,在轿厢2内设置了观叶植物、小椅子等始终设置的障碍物的情况下,通过图9的运算处理始终会检测到这些障碍物。该情况下,也可以将检测为存在运载物的区域排除在有效范围40外。
另外,本实施方式采用了由主计算机14具备有效范围设定部15和传感器信息提取部26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将这些结构设置在电梯控制部10或距离传感器控制部19一侧的例子。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对从距离传感器控制部19得到的数据如图像数据那样地进行处理,但不限于此。本发明能够应用所有的平面坐标上的距离数据进行的处理。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非有效面积的对象是墙壁与人之间,在任意阈值以下(具体而言,制定模型,在该模型的面积或尺寸以下)的情况下设定为非有效面积,但也可以在人与人之间设定非有效面积。该情况下,上述实施方式例中,经过1次分辨率循环即可应对,但也可以考虑经过2次分辨率循环,一次是对实体的检测进行整理的工序,下一次是计算非有效面积的工序。或者在计算非有效面积的情况下,也可以对X轴、Y轴分别进行处理,根据直线上的空闲范围的长度进行判断。或者,也可以用固定的模型(长度在X轴、Y轴上分别固定的模型。最简单的模型是长方形的模型)进行扫描,将没有保存距离数据的区域作为空闲空间,在距离数据局部重叠的情况下,将保存有距离数据的坐标以外的扫描时的模型范围全部作为非有效面积。
进而,在人与人之间设定非有效面积的方式中,能够定义人与人之间的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关于这一点,例如可以将平日的1天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按移动平均处理,将个人空间计算为非有效面积。具体而言,X轴的直线上的检测值是500mm、400mm、550mm,与墙壁之间的距离分别是50mm、30mm,人之间的距离分别是150mm、120mm,这样的X轴的个人空间是120mm。另外,Y轴的直线上的检测值是300mm、330mm、280mm、260mm,与墙壁之间的距离分别是10mm、40mm,人之间的距离分别是200mm、180mm、200mm,这样的Y轴的个人空间是180mm。
关于个人空间,可以采用上述根据直线状的距离直接计算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其中,计算1天的空闲空间与非有效度之和的最小值,根据检测出该最小值时的人数求出单位人数的空闲空间,由此计算个人空间。具体而言,假设空闲空间20%、非有效度10%的情况下的人数是12名。该情况下,若轿厢的有效范围在X轴、Y轴上分别都是1800mm,对于个人空间,按30%为空闲、且按人数比运算,计算得到分别是45mm。或者,也可以制定一般的人的模型,根据X轴与Y轴的比率计算个人空间的尺寸。
上述个人空间的计算中使用的人数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求取:例如,对测得的轿厢内负载除以一般的人的体重(例如65kg)来求取;对从距离传感器3得到的检测数据除以一般的人的面积(例如300mm×500mm)来求取;对测定的距离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人的凹凸从而计算与得到的头部对应的数量等。
另外,可以在层站也设置与上述距离传感器3同样的距离传感器(以下称为层站侧距离传感器)。在应用了层站侧距离传感器的情况下,关于有效范围的设定,能够考虑了层站面积、电梯使用者候梯的位置来适当决定。在有效范围设定部中计算层站中的层站侧有效范围,在传感器信息提取部中提取层站侧距离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坐标,以安装位置坐标为基准,计算与层站侧有效范围对应的层站侧距离传感器的层站侧数据获取范围。另外,在空闲空间检测部中,基于层站侧距离传感器检测到的层站侧距离数据和层站侧数据获取范围,能够计算层站侧有效范围内的检测出运载物的层站侧占用区域。
在使用了层站侧距离传感器的情况下,能够根据层站侧占用区域或通过上述方式得到的人数,来计算层站的人数规模。在使用了层站侧距离传感器的情况下,基于检测出的层站的人数规模和轿厢内的空闲空间的状况,能够决定可承载该人数规模的电梯。
此处,具体而言,以存在轿厢的空闲空间是30%的轿厢和50%的轿厢的情况为例。在某一任意楼层的层站存在5名使用者,这些使用者能够占用轿厢空间20%左右的情况下,30%的轿厢在5名使用者搭乘的情况下不能满足阈值即空闲空间20%,所以考虑将该轿厢排除在分配对象外。
另外,在根据由层站侧距离传感器得到的层站的占用区域、或通过上述方式得到的人数,来相应地进行电梯运行的情况下,也能够在考虑了上述个人空间的基础上进行分配。此时,作为示例,某一任意楼层的层站存在5名使用者,它们占用轿厢空间20%左右,若个人空间是每人2.5%,则5人*2.5%即12.5%是个人空间。另外,也可以考虑人与人的重叠(个人空间的重叠),假设重叠部分为0.5%,则要减去人数*0.5%的数值。该情况下是12.5%-2.5%=10%。因此,层站的人数的占用面积是30%。该事例的情况下,即使考虑了个人空间,对于有50%空闲的轿厢,在5名使用者搭乘的情况下也有20%的空闲,为阈值以下,所以能够没有问题地运行。
根据以上所述,能够实现确保了使用者的易用性的运行,减少无用的停车,能够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电梯运行。
上述实施方式是为了易于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详细说明的,并不限定于必须具备说明的全部结构。例如,能够将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为其他结构,也能够在实施方式的结构上添加其他结构。另外,对于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能够追加、删除、置换其他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100……电梯系统,1……电梯,3……距离传感器,2……轿厢,3……距离传感器,4……轿厢内摄像机,10……电梯控制部,11……电梯运行管理部,12……统计数据库,13……维护数据库,14……主计算机,15……有效范围设定部,16……通信网,17……通信中继部,18……轿厢内摄像机控制部,19……距离传感器控制部,20……分配运算处理部,21……升降控制部,22……门开闭控制部,23……距离传感器设定部,24……传感器信息获取部,25……空闲空间检测部,26……传感器信息提取部,27……通知部,28……输入输出装置,30……障碍物,31……轿厢门,33……对重,34……曳引机,35……主吊索,40……有效范围,41……单位区域,50……距离传感器。

Claims (14)

1.一种检测轿厢内的空闲空间的空闲空间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距离传感器,其设置在轿厢内的天花板侧,能够测量与所述轿厢内的运载物之间的距离;
有效范围设定部,其计算所述轿厢内的有效范围;
传感器信息提取部,其使用所述距离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坐标,计算与所述有效范围对应的所述距离传感器的数据获取范围;
占用区域计算部,其使用由所述距离传感器检测出的距离数据以及所述数据获取范围,计算所述有效范围内的运载物所处的占用区域;和
空闲空间检测部,其在所述占用区域的周围的区域中,计算作为符合规定条件的区域的非有效区域,根据所述占用区域和所述非有效区域相对于所述有效范围的比例,计算有效范围内的空闲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闲空间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闲空间检测部在所述占用区域与所述轿厢的侧壁和/或其他占用区域之间的距离和/或面积为规定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将所述占用区域与所述轿厢的侧壁和/或其他占用区域之间的区域检测为第一非有效区域,
所述非有效区域包括所述第一非有效区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闲空间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闲空间检测部在所述轿厢的4个角落部中的被所述第一非有效区域包围的区域的面积为规定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将被所述第一非有效区域包围的区域检测为第二非有效区域,
所述非有效区域包括所述第二非有效区域。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闲空间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信息提取部提取所述距离传感器的分辨率,
所述占用区域计算部对所述有效范围按所述分辨率进行分割,对于所述分割后的每个单位区域,判断所述单位区域的距离数据是否为规定阈值以上,将所述距离数据为规定阈值以上的单位区域设定为所述占用区域,
所述空闲空间检测部在所述占用区域与轿厢的侧壁之间的距离为规定距离以下的情况下,将所述占用区域与轿厢的侧壁之间的单位区域设定为非有效区域。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闲空间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有效范围被设定在与所述轿厢的侧壁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闲空间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有效范围设定部与保存有设计数据的数据库连接,基于从所述数据库的所述设计数据取得的所述轿厢内的尺寸以及所述距离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坐标,来设定有效范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闲空间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有效范围设定部与保存有设计数据的数据库连接,将从所述数据库的所述设计数据取得的设置在所述轿厢内的障碍物排除在有效范围外。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闲空间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闲空间检测部在被所述占用区域、所述第一非有效区域和所述轿厢的侧壁中的任意者包围的区域的面积为规定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将被所述占用区域、所述第一非有效区域和所述轿厢的侧壁中的任意者包围的区域检测为第二非有效区域,
所述非有效区域包括所述第二非有效区域。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闲空间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闲空间检测部具有根据所述占用区域、所述非有效区域以及所述空闲空间的关系来计算每个人的个人空间的功能。
10.一种检测轿厢内的空闲空间的空闲空间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计算轿厢内的有效范围,
提取设置在轿厢内的天花板侧的、能够测量与所述轿厢内的运载物之间的距离的距离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坐标,以所述安装位置坐标为基准,计算与所述有效范围对应的所述距离传感器的数据获取范围,
基于由所述距离传感器检测出的距离数据以及所述数据获取范围,计算所述有效范围内的检测出运载物的占用区域,
在所述占用区域的周围的区域中,计算作为符合规定条件的区域的非有效区域,
根据所述占用区域和所述非有效区域相对于所述有效范围的比例,计算有效范围内的空闲空间。
11.一种控制电梯的运行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梯,其使轿厢升降移动;
距离传感器,其设置在轿厢内的天花板侧,能够测量与所述轿厢内的运载物之间的距离;
有效范围设定部,其计算所述轿厢内的有效范围;
传感器信息提取部,其使用所述距离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坐标,计算与所述有效范围对应的所述距离传感器的数据获取范围;
占用区域计算部,其使用由所述距离传感器检测出的距离数据以及所述数据获取范围,计算所述有效范围内的运载物所处的占用区域;和
空闲空间检测部,其在所述占用区域的周围的区域中,计算作为符合规定条件的区域的非有效区域,根据所述占用区域和所述非有效区域相对于所述有效范围的比例,计算有效范围内的空闲空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有分配运算处理部,其基于由所述空闲空间检测部检测出的检测结果,将判断为能够分配的电梯分配至存在层站呼叫请求的层站楼层。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通知部,其根据由所述空闲空间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非有效区域,判断是否实施提醒所述轿厢内的乘客移动的通知。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层站侧距离传感器,其设置在电梯的层站,能够测量与位于所述层站的运载物之间的距离,
所述有效范围设定部计算所述层站中的层站侧有效范围,
所述传感器信息提取部提取所述层站侧距离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坐标,以所述安装位置坐标为基准,计算与所述层站侧有效范围对应的所述层站侧距离传感器的层站侧数据获取范围,
所述占用区域计算部基于由所述层站侧距离传感器检测出的距离数据以及所述层站侧数据获取范围,计算所述层站侧有效范围内的检测出运载物的层站侧占用区域,
所述分配运算处理部基于所述占用区域和所述层站侧占用区域判断能够分配的电梯,将判断为所述能够分配的电梯分配至存在层站呼叫请求的层站楼层。
CN202280051285.4A 2022-03-04 2022-03-04 空闲空间检测系统、空闲空间检测方法和电梯系统 Pending CN11767757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2/009305 WO2023166689A1 (ja) 2022-03-04 2022-03-04 空きスペース検出システム、空きスペース検出方法、及び、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77577A true CN117677577A (zh) 2024-03-08

Family

ID=878834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51285.4A Pending CN117677577A (zh) 2022-03-04 2022-03-04 空闲空间检测系统、空闲空间检测方法和电梯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3166689A1 (zh)
CN (1) CN117677577A (zh)
WO (1) WO202316668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80824B2 (ja) * 2015-07-27 2019-03-1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距離画像センサのパラメータ調整方法、パラメータ調整装置、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6479936B1 (ja) * 2017-11-09 2019-03-06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制御システム
JP2019131395A (ja) * 2018-02-02 2019-08-08 株式会社日立ビルシステム 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
JP7189806B2 (ja) * 2019-02-28 2022-12-1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センサユニット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JP6930633B1 (ja) * 2020-05-27 2021-09-01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66689A1 (ja) 2023-09-07
JPWO2023166689A1 (zh) 2023-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74764B (zh) 一种机器人的调度方法、服务器和存储介质
JP6426066B2 (ja)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方法
KR101287699B1 (ko) 자율 이동 장치 동승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JP4786118B2 (ja) エレベータ設備を近代化するための装置およびシステム
US6978863B2 (en) Apparatus for elevator group control
JP6776549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及び群管理システム、並びに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EP3301056B1 (en) Enhanced elevator status information provisions for fire alarm systems
US20210284485A1 (en) Elevator calling coordination for robots and individuals
EP3301055A2 (en) Occupant evacuation operation by allocating a variable number of cars to floors within an evacuation zone
US20180327214A1 (en) Destination entry using building floor plan
CN110626891A (zh) 用于改进的电梯调度的系统和方法
JPWO2019087249A1 (ja) エレベーター運行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ー運行管理方法
CN113401740A (zh) 用于与电梯和建筑物系统端到端机器人集成的方法和架构
CN110606433B (zh) 电梯楼层忽视
JP6092498B2 (ja) 空間計測システム及び計測方法、並びに昇降機制御システム
JP6625189B2 (ja)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方法
US20190322482A1 (en) Automatic cognitive analysis of elevators to reduce passenger wait time
CN117677577A (zh) 空闲空间检测系统、空闲空间检测方法和电梯系统
US20210101776A1 (en) Elevator system
EP3492416B1 (en) Elevator group management for occupant evacuation
WO2023042380A1 (ja) 占有面積検出システム、占有面積検出方法、及び、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
CN110921453A (zh) 精确判断满载满员的电梯系统及工作方法
EP3912946A1 (en) Passenger waiting assessment system
CN212050021U (zh) 通过3d扫描精确判断乘客数的电梯系统
JP2013147347A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