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66100A - 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块 - Google Patents
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666100A CN117666100A CN202211229513.0A CN202211229513A CN117666100A CN 117666100 A CN117666100 A CN 117666100A CN 202211229513 A CN202211229513 A CN 202211229513A CN 117666100 A CN117666100 A CN 11766610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imaging
- imaging lens
- image
- satisfi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4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4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190 augment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747 pupi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six components only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08—Filters for use with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e.g. for separating visible light from infrared and/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Lens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负屈折力的一第一透镜、负屈折力的一第二透镜、正屈折力的一第三透镜、正屈折力的一第四透镜、负屈折力的一第五透镜、正屈折力的一第六透镜及一红外线带通滤光片。该成像透镜组的最大视角为FOV,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第三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该成像透镜组的最大视角的主光线在入射成像面时与该成像面的法线的夹角为CRA,并满足以下条件:‑36.91<FOV*R3/(CRA*R6)<‑2.28。本发明提供的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块,当满足特定条件时,可缩小成像透镜组大小,并在大光圈、超广角的前提下提供较高的相对照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成像透镜组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工作于红外光波段的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元宇宙的概念兴起,扩增实境(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缩写VR)相关产业近年来的发展也跟着火热,一并带动超广角镜头的需求。而合适的镜头在AR及VR应用中为不可或缺的元件之一。现今应用于AR、VR的镜头不仅要求视角要大,而且还要尽量减低成像透镜组高度。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块,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应用于AR、VR的镜头不仅要求视角要大,而且还要尽量减低成像透镜组高度的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块,当满足特定条件时,可缩小成像透镜组大小,并在大光圈、超广角的前提下提供较高的相对照度。
本发明根据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成像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及像侧表面为凹面;一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及像侧表面为凹面;一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及像侧表面为凸面;一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及像侧表面为凸面;一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凹面及像侧表面为凹面;一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及像侧表面为凸面;及一红外线带通滤光片。
该成像透镜组的最大视角为FOV,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第三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该成像透镜组的最大视角的主光线在入射成像面时与该成像面的法线的夹角为CRA,并满足以下条件:-36.91<FOV*R3/(CRA*R6)<-2.28。由此,有利于达到较佳的透镜曲率设计,以维持广角特性并与影像传感器有更好的匹配效果。
可选择的是,该成像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总数为六片。
可选择的是,该成像透镜组的系统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并满足以下条件:-0.33<f/f1<-0.18。由此,有利于加强成像透镜组的广角特性,以提供较大的视角。
可选择的是,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3,并满足以下条件:0.61mm2<f3*CT3<3.26mm2。由此,有利于达到较佳的透镜厚度设计与较佳的屈折力配置,以减小透镜制造的公差。
可选择的是,该成像透镜组的系统焦距为f,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并满足以下条件:0.39<f/f4<0.69。由此,有利于达到较合适的屈折力分配,以修正成像透镜组的像差,从而提高成像透镜组的成像品质。
可选择的是,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该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4,该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5,并满足以下条件:-0.77<(f4/CT4)/(f5/CT5)<-0.44。由此,有利于提供透镜厚度与屈折力的较佳比例,以修正成像透镜组的像差,从而提高成像透镜组的成像品质。
可选择的是,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成像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H,并满足以下条件:3.47<TL/IMH<6.40。由此,有利于提供成像透镜组的高度与成像画面的较佳比例,以达到超广角及缩小成像透镜组的高度的目标。
可选择的是,该成像透镜组的系统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第六透镜的像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FL,并满足以下条件:1.88mm2<(TL-BFL)*f<4.40mm2。由此,有利于提供合适的透镜空间与合适的后焦空间。
可选择的是,该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d4,该第五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d5,并满足以下条件:28.50<vd4-vd5<44.11。由此,有利于提供较佳的透镜搭配,以修正成像透镜组的像差,从而提高成像透镜组的成像品质。
可选择的是,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该第五透镜的折射率为nd5,并满足以下条件:-0.80mm<f5/nd5<-0.49mm。由此,有利于提供对透镜材料的较佳选择及屈折力的较佳配置。
可选择的是,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该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并满足以下条件:2.73<R1/R2<5.11。由此,有利于提供较佳的透镜曲率设计,以减小透镜制造的公差。
可选择的是,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该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并满足以下条件:0.47mm<R1*R2/R3<2.11mm。由此,有利于提供较佳的透镜曲率设计,以满足广角特性并提升成像透镜组的相对照度。
可选择的是,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并满足以下条件:-16.57mm2<R3*f2<-6.42mm2。由此,有利于修正成像透镜组的像差,以提高成像透镜组的成像品质。
可选择的是,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第三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并满足以下条件:-7.21<R3/R6<-0.43。由此,有利于提供较佳的透镜曲率设计,以降低透镜敏感度,并减少组装公差。
可选择的是,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并满足以下条件:-8.13mm2<f2*f3<-1.43mm2。由此,有利于较合适地分配成像透镜组的屈折力,以修正成像透镜组的像差,从而提高成像透镜组的成像品质。
可选择的是,该成像透镜组的系统焦距为f,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成像透镜组的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并满足以下条件:3.25°<HFOV*f/R3<13.12°。由此,有利于调节成像透镜组的系统焦距与大角度光线搜集之间的平衡,以提高成像透镜组的成像品质。
可选择的是,该第六透镜的像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FL,并满足以下条件:0.62mm<BFL<1.33mm。
可选择的是,该成像透镜组的最大视角的主光线在入射成像面时与该成像面的法线的夹角为CRA,并满足以下条件:23.90°<CRA<37.49°。
可选择的是,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并满足以下条件:-1.07<f2/f3<-0.41。由此,有利于较合适地分配成像透镜组的屈折力,以维持广角特性并提升成像透镜组的相对照度。
可选择的是,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并满足以下条件:-4.26<f3/f5<-1.01。由此,有利于较合适地分配成像透镜组的屈折力,以修正成像透镜组的像差,从而提高成像透镜组的成像品质。
可选择的是,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6,并满足以下条件:0.65<f4/f6<1.12。由此,有利于较合适地分配成像透镜组的屈折力,以修正成像透镜组的像差,从而提高成像透镜组的成像品质。
可选择的是,该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2,该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3,并满足以下条件:1.22<CT3/CT2<2.35。由此,有利于达到透镜厚度的较佳比例,以及减少透镜成形的问题。
此外,本发明根据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摄像模块,包含:一镜筒;一成像透镜组,设置于该镜筒内;及一影像传感器,设置于该成像透镜组的成像面。该成像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及像侧表面为凹面;一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及像侧表面为凹面;一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及像侧表面为凸面;一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及像侧表面为凸面;一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凹面及像侧表面为凹面;一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及像侧表面为凸面;及一红外线带通滤光片。
该成像透镜组的最大视角为FOV,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第三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该成像透镜组的最大视角的主光线在入射成像面时与该成像面的法线的夹角为CRA,并满足以下条件:-36.91<FOV*R3/(CRA*R6)<-2.28。由此,有利于达到较佳的透镜曲率设计,以维持广角特性并与影像传感器有更好的匹配效果。
可选择的是,该成像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总数为六片。
可选择的是,该成像透镜组的系统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并满足以下条件:-0.33<f/f1<-0.18。由此,有利于加强成像透镜组的广角特性,以提供较大的视角。
可选择的是,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3,并满足以下条件:0.61mm2<f3*CT3<3.26mm2。由此,有利于达到较佳的透镜厚度设计与较佳的屈折力配置,以减小透镜制造的公差。
可选择的是,该成像透镜组的系统焦距为f,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并满足以下条件:0.39<f/f4<0.69。由此,有利于达到较合适的屈折力分配,以修正成像透镜组的像差,从而提高成像透镜组的成像品质。
可选择的是,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该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4,该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5,并满足以下条件:-0.77<(f4/CT4)/(f5/CT5)<-0.44。由此,有利于提供透镜厚度与屈折力的较佳比例,以修正成像透镜组的像差,从而提高成像透镜组的成像品质。
可选择的是,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成像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H,并满足以下条件:3.47<TL/IMH<6.40。由此,有利于提供成像透镜组的高度与成像画面的较佳比例,以达到超广角及缩小成像透镜组的高度的目标。
可选择的是,该成像透镜组的系统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第六透镜的像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FL,并满足以下条件:1.88mm2<(TL-BFL)*f<4.40mm2。由此,有利于提供合适的透镜空间与合适的后焦空间。
可选择的是,该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d4,该第五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d5,并满足以下条件:28.50<vd4-vd5<44.11。由此,有利于提供较佳的透镜搭配,以修正成像透镜组的像差,从而提高成像透镜组的成像品质。
可选择的是,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该第五透镜的折射率为nd5,并满足以下条件:-0.80mm<f5/nd5<-0.49mm。由此,有利于提供对透镜材料的较佳选择及屈折力的较佳配置。
可选择的是,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该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并满足以下条件:2.73<R1/R2<5.11。由此,有利于提供较佳的透镜曲率设计,以减小透镜制造的公差。
可选择的是,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该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并满足以下条件:0.47mm<R1*R2/R3<2.11mm。由此,有利于提供较佳的透镜曲率设计,以满足广角特性并提升成像透镜组的相对照度。
可选择的是,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并满足以下条件:-16.57mm2<R3*f2<-6.42mm2。由此,有利于修正成像透镜组的像差,以提高成像透镜组的成像品质。
可选择的是,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第三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并满足以下条件:-7.21<R3/R6<-0.43。由此,有利于提供较佳的透镜曲率设计,以降低透镜敏感度,并减少组装公差。
可选择的是,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并满足以下条件:-8.13mm2<f2*f3<-1.43mm2。由此,有利于较合适地分配成像透镜组的屈折力,以修正成像透镜组的像差,从而提高成像透镜组的成像品质。
可选择的是,该成像透镜组的系统焦距为f,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成像透镜组的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并满足以下条件:3.25°<HFOV*f/R3<13.12°。由此,有利于调节成像透镜组的系统焦距与大角度光线搜集之间的平衡,以提高成像透镜组的成像品质。
可选择的是,该第六透镜的像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FL,并满足以下条件:0.62mm<BFL<1.33mm。
可选择的是,该成像透镜组的最大视角的主光线在入射成像面时与该成像面的法线的夹角为CRA,并满足以下条件:23.90°<CRA<37.49°。
可选择的是,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并满足以下条件:-1.07<f2/f3<-0.41。由此,有利于较合适地分配成像透镜组的屈折力,以维持广角特性并提升成像透镜组的相对照度。
可选择的是,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并满足以下条件:-4.26<f3/f5<-1.01。由此,有利于较合适地分配成像透镜组的屈折力,以修正成像透镜组的像差,从而提高成像透镜组的成像品质。
可选择的是,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6,并满足以下条件:0.65<f4/f6<1.12。由此,有利于较合适地分配成像透镜组的屈折力,以修正成像透镜组的像差,从而提高成像透镜组的成像品质。
可选择的是,该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2,该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3,并满足以下条件:1.22<CT3/CT2<2.35。由此,有利于达到透镜厚度的较佳比例,以及减少透镜成形的问题。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块,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块,当满足特定条件时,可缩小成像透镜组大小,并在大光圈、超广角的前提下提供较高的相对照度。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的示意图;
图1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的场曲及畸变曲线图;
图1C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部分成像透镜组及参数的示意图;
图2A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的示意图;
图2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的场曲及畸变曲线图;
图3A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的示意图;
图3B为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的场曲及畸变曲线图;
图4A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的示意图;
图4B为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的场曲及畸变曲线图;
图5A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的示意图;
图5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的场曲及畸变曲线图;及
图6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摄像模块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200、300、400、500:光圈
110、210、310、410、510:第一透镜
111、211、311、411、511:物侧表面
112、212、312、412、512:像侧表面
120、220、320、420、520:第二透镜
121、221、321、421、521:物侧表面
122、222、322、422、522:像侧表面
130、230、330、430、530:第三透镜
131、231、331、431、531:物侧表面
132、232、332、432、532:像侧表面
140、240、340、440、540:第四透镜
141、241、341、441、541:物侧表面
142、242、342、442、542:像侧表面
150、250、350、450、550:第五透镜
151、251、351、451、551:物侧表面
152、252、352、452、552:像侧表面
160、260、360、460、560:第六透镜
161、261、361、461、561:物侧表面
162、262、362、462、562:像侧表面
170、270、370、470、570:红外线带通滤光片
181、281、381、481、581、681:成像面
182、282、382、482、582、682:影像传感器
190、290、390、490、590:光轴
483:玻璃元件
10:摄像模块
11:镜筒
12:成像透镜组
CRA:成像透镜组的最大视角的主光线在入射成像面时与成像面的法线的夹角
BFL:第六透镜的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IMH:成像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
CRmax:最大视角的主光线
NL:法线
TL: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第一实施例>
请参考图1A至图1C,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成像透镜组沿光轴19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110、一第二透镜120、一第三透镜130、一光圈100、一第四透镜140、一第五透镜150、一第六透镜160、一红外线带通滤光片170和一成像面181。此成像透镜组可搭配一影像传感器182使用,影像传感器182设置在成像面181上。并且,此成像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六片,但不以此为限。
第一透镜1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1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且物侧表面111和像侧表面112皆为球面。
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1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且物侧表面121和像侧表面122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1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且物侧表面131和像侧表面132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1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且物侧表面141和像侧表面142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1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且物侧表面151和像侧表面152皆为非球面。
第六透镜1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1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6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且物侧表面161和像侧表面162皆为非球面。
红外线带通滤光片170为玻璃材质,其位于第六透镜160和成像面181之间,且不影响成像透镜组的系统焦距。
上述各透镜的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下:
其中,z为沿光轴190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以表面顶点作参考的位置值;c是透镜表面靠近光轴190的曲率,并为曲率半径(R)的倒数(c=1/R),R为透镜表面靠近光轴190的曲率半径,h是透镜表面距离光轴190的垂直距离,k为圆锥系数(conic constant),而Ai为第i阶非球面系数。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中,成像透镜组的系统焦距为f,成像透镜组的光圈值(f-number)为Fno,成像透镜组的最大视角为FOV,第二透镜120的中心厚度为CT2;第三透镜130的中心厚度为CT3,第四透镜140的中心厚度为CT4,第五透镜150的中心厚度为CT5,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至成像面181于光轴190上的距离为TL,第六透镜160的像侧表面162至成像面181于光轴190上的距离为BFL,成像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H,成像透镜组的最大视角的主光线CRmax在入射成像面181时与成像面181的法线NL的夹角为CRA,这些参数的数值如下:f=0.60mm;Fno=2.06;FOV=160.0°;CT2=0.35mm;CT3=0.56mm;CT4=0.56mm;CT5=0.34mm;TL=5.20mm;BFL=0.78mm;IMH=1.20mm;以及CRA=31.25°。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中,成像透镜组的系统焦距为f,第一透镜110的焦距为f1,并满足以下条件:f/f1=-0.24。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中,第二透镜120的焦距为f2,第三透镜130的焦距为f3,并满足以下条件:f2/f3=-0.89。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中,第三透镜130的焦距为f3,第五透镜150的焦距为f5,并满足以下条件:f3/f5=-1.27。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中,第四透镜140的焦距为f4,第六透镜160的焦距为f6,并满足以下条件:f4/f6=0.86。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中,第三透镜130的焦距为f3,第三透镜130的中心厚度为CT3,并满足以下条件:f3*CT3=0.80mm2。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中,成像透镜组的系统焦距为f,第四透镜140的焦距为f4,并满足以下条件:f/f4=0.50。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中,第四透镜140的焦距为f4,第五透镜150的焦距为f5,第四透镜140的中心厚度为CT4,第五透镜150的中心厚度为CT5,并满足以下条件:(f4/CT4)/(f5/CT5)=-0.64。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中,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至成像面181于光轴190上的距离为TL,成像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H,并满足以下条件:TL/IMH=4.33。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中,成像透镜组的系统焦距为f,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至成像面181于光轴190上的距离为TL,第六透镜160的像侧表面162至成像面181于光轴190上的距离为BFL,并满足以下条件:(TL-BFL)*f=2.64mm2。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中,第四透镜140的色散系数为vd4,第五透镜150的色散系数为vd5,并满足以下条件:vd4-vd5=36.76。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中,第五透镜150的焦距为f5,第五透镜150的折射率为nd5,并满足以下条件:f5/nd5=-0.67mm。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中,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的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110的像侧表面112的曲率半径为R2,并满足以下条件:R1/R2=3.99。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中,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的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110的像侧表面112的曲率半径为R2,第二透镜120的物侧表面121的曲率半径为R3,并满足以下条件:R1*R2/R3=0.81mm。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中,第二透镜120的物侧表面121的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120的焦距为f2,并满足以下条件:R3*f2=-12.41mm2。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中,第二透镜120的物侧表面121的曲率半径为R3,第三透镜130的像侧表面132的曲率半径为R6,并满足以下条件:R3/R6=-6.01。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中,第二透镜120的焦距为f2,第三透镜130的焦距为f3,并满足以下条件:f2*f3=-1.78mm。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中,成像透镜组的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成像透镜组的系统焦距为f,第二透镜120的物侧表面121的曲率半径为R3,并满足以下条件:HFOV*f/R3=4.85°。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中,第二透镜120的中心厚度为CT2,第三透镜130的中心厚度为CT3,并满足以下条件:CT3/CT2=1.61。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中,成像透镜组的最大视角为FOV,第二透镜120的物侧表面121的曲率半径为R3,成像透镜组的最大视角的主光线CRmax在入射成像面181时与成像面181的法线NL的夹角为CRA,第三透镜130的像侧表面132的曲率半径为R6,并满足以下条件:FOV*R3/(CRA*R6)=-30.76。
请再配合参照下列表1至表2。
表1为图1A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详细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间隙及焦距的单位为mm。表面0-16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其中表面0对应被摄物与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在光轴190上的间隙,表面1、3、5、8、10、12和14分别为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和红外线带通滤光片160在光轴190上的厚度,表面2对应第一透镜110的像侧表面112与第二透镜120的物侧表面121在光轴190上的间隙,表面4对应第二透镜120的像侧表面122与第三透镜130的物侧表面131在光轴190上的间隙,表面6对应第三透镜130的像侧表面132与光圈100在光轴190上的间隙,表面7对应光圈100与第四透镜140的物侧表面141在光轴190上的间隙,表面9对应第四透镜140的像侧表面142与第五透镜150的物侧表面151在光轴190上的间隙,表面11对应第五透镜150的像侧表面152与第六透镜160的物侧表面161在光轴190上的间隙,表面13对应第六透镜160的像侧表面162与红外线带通滤光片170在光轴190上的间隙,表面15为红外线带通滤光片170与成像面181在光轴190上的间隙。
表2为第一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为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2、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为高阶非球面系数。
此外,以下各实施例表格乃对应各实施例的示意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表1至表2的定义相同,将不再赘述。并且,各实施例中,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通常为光学透镜组最大视角入射光通过入射瞳最边缘的光线于该透镜表面交会点与光轴之间的垂直距离,或者为该透镜表面(透镜表面具有凹凸结构、或是涂墨等等)中未经表面处理的部位的半径,或者为光线可通过该透镜的部位的半径(遮光片、或间隔环等等可阻挡光线通过该透镜),但不限于此。
<第二实施例>
请参考图2A至图2B,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成像透镜组沿光轴29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210、一第二透镜220、一第三透镜230、一光圈200、一第四透镜240、一第五透镜250、一第六透镜260、一红外线带通滤光片270和一成像面281。此成像透镜组可搭配一影像传感器282使用,影像传感器282设置在成像面281上。并且,此成像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六片,但不以此为限。
第一透镜2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2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且物侧表面211和像侧表面212皆为球面。
第二透镜2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2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且物侧表面221和像侧表面222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2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2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且物侧表面231和像侧表面232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2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2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且物侧表面241和像侧表面242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2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2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2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且物侧表面251和像侧表面252皆为非球面。
第六透镜2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2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6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且物侧表面261和像侧表面262皆为非球面。
红外线带通滤光片270为玻璃材质,其位于第六透镜260和成像面281之间,且不影响成像透镜组的系统焦距。
请再一并配合参照下列表3至表5。
第二实施例的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与第一实施例的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相同,并且表5中参数的数值可由表3和表4推算出,且符合表5中所列的各条件式。
<第三实施例>
请参考图3A至图3B,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成像透镜组沿光轴39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310、一第二透镜320、一第三透镜330、一光圈300、一第四透镜340、一第五透镜350、一第六透镜360、一红外线带通滤光片370和一成像面381。此成像透镜组可搭配一影像传感器382使用,影像传感器382设置在成像面381上。并且,此成像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六片,但不以此为限。
第一透镜3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3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且物侧表面311和像侧表面312皆为球面。
第二透镜3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3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且物侧表面321和像侧表面322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3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3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且物侧表面331和像侧表面332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3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3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且物侧表面341和像侧表面342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3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3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3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且物侧表面351和像侧表面352皆为非球面。
第六透镜3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3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6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且物侧表面361和像侧表面362皆为非球面。
红外线带通滤光片370为玻璃材质,其位于第六透镜360和成像面381之间,且不影响成像透镜组的系统焦距。
请再一并配合参照下列表6至表8。
第三实施例的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与第一实施例的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相同,并且表8中参数的数值可由表6和表7推算出,且符合表8中所列的各条件式。
<第四实施例>
请参考图4A至图4B,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成像透镜组沿光轴49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410、一第二透镜420、一第三透镜430、一光圈400、一第四透镜440、一第五透镜450、一第六透镜460、一红外线带通滤光片470、一玻璃元件483和一成像面481。此成像透镜组可搭配一影像传感器482使用,影像传感器482设置在成像面481上。并且,此成像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六片,但不以此为限。
第一透镜4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4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且物侧表面411和像侧表面412皆为球面。
第二透镜4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4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且物侧表面421和像侧表面422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4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4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且物侧表面431和像侧表面432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4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4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且物侧表面441和像侧表面442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4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4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4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且物侧表面451和像侧表面452皆为非球面。
第六透镜4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4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6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且物侧表面461和像侧表面462皆为非球面。
红外线带通滤光片470为玻璃材质,其位于第六透镜460和成像面481之间,且不影响成像透镜组的系统焦距。
玻璃元件483设置于红外线带通滤光片470及成像面481之间,且不影响成像透镜组的系统焦距。玻璃元件483可保护影像传感器482。
请再一并配合参照下列表9至表11。
第四实施例的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与第一实施例的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相同,并且表11中参数的数值可由表9和表10推算出,且符合表11中所列的各条件式。唯,在表9中,表面15对应红外线带通滤光片470与玻璃元件483在光轴490上的间隙,表面16对应玻璃元件483在光轴490上的厚度,表面17对应玻璃元件483与成像面481在光轴490上的间隙。
<第五实施例>
请参考图5A至图5B,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提供的成像透镜组沿光轴59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510、一第二透镜520、一第三透镜530、一光圈500、一第四透镜540、一第五透镜550、一第六透镜560、一红外线带通滤光片570和一成像面581。此成像透镜组可搭配一影像传感器582使用,影像传感器582设置在成像面581上。并且,此成像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六片,但不以此为限。
第一透镜5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5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且物侧表面511和像侧表面512皆为球面。
第二透镜5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5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且物侧表面521和像侧表面522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5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5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且物侧表面531和像侧表面532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5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5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且物侧表面541和像侧表面542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5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5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5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且物侧表面551和像侧表面552皆为非球面。
第六透镜5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5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6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且物侧表面561和像侧表面562皆为非球面。
红外线带通滤光片570为玻璃材质,其位于第六透镜560和成像面581之间,且不影响成像透镜组的系统焦距。
请再一并配合参照下列表12至表14。
第五实施例的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与第一实施例的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相同,并且表14中参数的数值可由表12和表13推算出,且符合表14中所列的各条件式。
第六实施例
请参照图6,本发明还根据一实施例提供一摄像模块10,此摄像模块10可装设在一电子装置。摄像模块10包含一镜筒11、一成像透镜组12及一影像传感器682。
成像透镜组12为上述第一至第五实施例的任一个的成像透镜组,但不以此为限。成像透镜组12设置在镜筒11内。影像传感器682设置于成像透镜组12的成像面681上,且为感亮度佳及低噪声的电子感光元件(如CMOS、CCD),以真实呈现成像透镜组12的成像质量
在本发明提供的成像透镜组中,透镜材质可为塑料或玻璃;当透镜材质为塑料,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而当透镜材质为玻璃,则可增加成像透镜组的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并且,成像透镜组中为非球面的透镜表面可制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状,以获得较多的控制变量,并用以消减像差,进而缩减透镜使用的数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成像透镜组的总长度。
本发明提供的成像透镜组中,具有屈折力的各透镜的透镜表面若为凸面且未界定其凸面位置时,表示此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若为凹面且未界定其凹面位置时,则表示此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本发明提供的成像透镜组更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光学系统中,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质量的特色,可多方面应用于3D(三维)影像撷取、虚拟现实或扩增实境的穿戴式显示器、游戏机、监视器摄像镜头、数字相机、行动装置、数字绘图板或车用摄影等电子影像系统中。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发明中有关的元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元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元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元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块,当满足特定条件时,可缩小成像透镜组大小,并在大光圈、超广角的前提下提供较高的相对照度。所以,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6)
1.一种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一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及像侧表面为凹面;
一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及像侧表面为凹面;
一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及像侧表面为凸面;
一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及像侧表面为凸面;
一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凹面及像侧表面为凹面;
一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及像侧表面为凸面;及
一红外线带通滤光片;
其中该成像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总数为六片,该成像透镜组的最大视角为FOV,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第三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该成像透镜组的最大视角的主光线在入射成像面时与该成像面的法线的夹角为CRA,并满足以下条件:-36.91<FOV*R3/(CRA*R6)<-2.2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透镜组的系统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并满足以下条件:-0.33<f/f1<-0.1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3,并满足以下条件:0.61mm2<f3*CT3<3.26mm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透镜组的系统焦距为f,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并满足以下条件:0.39<f/f4<0.6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该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4,该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5,并满足以下条件:-0.77<(f4/CT4)/(f5/CT5)<-0.4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成像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H,并满足以下条件:3.47<TL/IMH<6.4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透镜组的系统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第六透镜的像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FL,并满足以下条件:1.88mm2<(TL-BFL)*f<4.40mm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d4,该第五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d5,并满足以下条件:28.50<vd4-vd5<44.1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该第五透镜的折射率为nd5,并满足以下条件:-0.80mm<f5/nd5<-0.49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该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并满足以下条件:2.73<R1/R2<5.11。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该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并满足以下条件:0.47mm<R1*R2/R3<2.11mm。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并满足以下条件:-16.57mm2<R3*f2<-6.42mm2。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第三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并满足以下条件:-7.21<R3/R6<-0.43。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并满足以下条件:-8.13mm2<f2*f3<-1.43mm2。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透镜组的系统焦距为f,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成像透镜组的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并满足以下条件:3.25°<HFOV*f/R3<13.12°。
16.一种摄像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镜筒;
一如权利要求1至15的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透镜组,设置于该镜筒内;及
一影像传感器,设置于该成像透镜组的该成像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1131430 | 2022-08-22 | ||
TW111131430A TWI819758B (zh) | 2022-08-22 | 2022-08-22 | 成像透鏡組及攝像模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666100A true CN117666100A (zh) | 2024-03-08 |
Family
ID=89857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229513.0A Pending CN117666100A (zh) | 2022-08-22 | 2022-10-08 | 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块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061213A1 (zh) |
CN (1) | CN117666100A (zh) |
TW (1) | TWI819758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663774B (zh) * | 2017-03-31 | 2020-10-27 |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和成像设备 |
CN114488467B (zh) * | 2020-11-12 | 2024-08-13 |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及电子设备 |
CN114509859B (zh) * | 2020-11-17 | 2024-07-02 |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及电子设备 |
CN114217416B (zh) * | 2021-12-28 | 2023-11-14 | 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 |
-
2022
- 2022-08-22 TW TW111131430A patent/TWI819758B/zh active
- 2022-10-08 CN CN202211229513.0A patent/CN117666100A/zh active Pending
- 2022-11-06 US US17/981,456 patent/US20240061213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409628A (zh) | 2024-03-01 |
TWI819758B (zh) | 2023-10-21 |
US20240061213A1 (en) | 2024-02-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647511B (zh) | 攝像用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CN112147760B (zh) | 影像透镜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9031617B (zh) | 摄像光学镜片组及取像装置 | |
CN114563858B (zh) | 光学取像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US11555986B2 (en) | Imag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0554481B (zh) | 影像镜头及取像装置 | |
CN109683290B (zh) | 成像用光学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TWI789015B (zh) | 成像透鏡組及攝像模組 | |
CN212540868U (zh) | 光学镜头、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CN114280757A (zh) | 影像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2882191B (zh) | 摄影用光学镜片组及电子装置 | |
TW202240235A (zh) | 成像透鏡組及攝像模組 | |
CN110824672A (zh) | 取像镜片系统及取像装置 | |
CN112034596A (zh) | 光学镜头、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CN112034593A (zh) |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CN114967044B (zh) | 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组 | |
CN212540866U (zh) |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CN111736322B (zh) | 摄像光学镜头 | |
CN117666100A (zh) | 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块 | |
TWI786774B (zh) | 成像透鏡組及攝像模組 | |
TWI783686B (zh) | 攝像模組 | |
CN115248493B (zh) | 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块 | |
TWI828601B (zh) | 成像透鏡組及攝像模組 | |
TWI769900B (zh) | 成像透鏡組及攝像模組 | |
CN113495341B (zh) | 六片式成像镜片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