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48493B - 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块 - Google Patents

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48493B
CN115248493B CN202110635762.9A CN202110635762A CN115248493B CN 115248493 B CN115248493 B CN 115248493B CN 202110635762 A CN202110635762 A CN 202110635762A CN 115248493 B CN115248493 B CN 1152484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e
imaging
lens element
imaging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3576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248493A (zh
Inventor
黄海若
吴昆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j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nj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j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ju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2484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484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2484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484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ou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2Telephoto objectives, i.e. systems of the type + - in which the distance from the front vertex to the image plane is less than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08Filters for use with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e.g. for separating visible light from infrared and/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3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our components on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成像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光圈;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中该成像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总数为四片,该成像透镜组的整体焦距为f,该成像透镜组的最大画角为FOV,并满足下列条件:0.16<f/FOV<1.27,藉此可达成成像透镜组的望远效果。

Description

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系与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块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应用于电子产品上的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块。
背景技术
高画质与小型化的摄像模块已是当前行动装置的标准配备,随着半导体制成的进步,使得影像传感器上的画素面积愈来越小,进而使得摄像模块需要有更精细的解析力,以便能提供更细致的画质,在手机照相功能百家争鸣的时代,大光圈与超广角的摄像模块特性已无法满足,对于望远拍摄的需求逐渐增加。
有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提供更佳的望远效果,并同时满足小型化的光学系统,及降低影像外围像差的透镜组即是目前急欲克服的技术瓶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块。其中,成像透镜组主要是由四片具屈折力的透镜所组成,当满足特定条件时,本发明所提供的成像透镜组就能同时满足体积小型化及望远的需求。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成像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一光圈;一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二透镜的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一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第三透镜的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一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
其中该成像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总数为四片,该成像透镜组的整体焦距为f,该成像透镜组的最大画角为FOV,并满足下列条件:0.16<f/FOV<1.27。
本发明功效在于:当上述四片具屈折力透镜搭配0.16<f/FOV<1.27时,可达成成像透镜组的望远效果。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0.17<f/FOV<1.09。
较佳地,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并满足下列条件:-1.05<f1/f2<-0.23。藉此,有助于降低成像透镜组的敏感度和像差的产生。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0.96<f1/f2<-0.26。
较佳地,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并满足下列条件:-45.21<f3/f4<0。藉此,该成像透镜组的解像能力更能显著提升。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41.44<f3/f4<0。
较佳地,该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2,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7,并满足下列条件:-7.21<R2/R7<0。藉此,有效降低该成像透镜组的球差与像散。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6.61<R2/R7<-0.5。
较佳地,该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5,该第三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6,并满足下列条件:-12.53<R5/R6<14.71。藉此,有效降低该成像透镜组的球差与像散。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11.49<R5/R6<13.49。
较佳地,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7,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8,并满足下列条件:-6.16<R7/R8<2.19。藉此,有效降低该成像透镜组的球差与像散。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5.65<R7/R8<2.01。
较佳地,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并满足下列条件:0.32<CT1/CT2<2.41。藉此,可以平衡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厚度,有助于在微型化与透镜成形性间取得适当的平衡。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0.36<CT1/CT2<2.21。
较佳地,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并满足下列条件:0.39<CT3/CT4<1.80。藉此,可以平衡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厚度,有助于在微型化与透镜成形性间取得适当的平衡。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0.43<CT3/CT4<1.65。
较佳地,该成像透镜组的整体焦距为f,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FL,并满足下列条件:1.22<f/BFL<3.8。藉此,有利于维持该成像透镜组的小型化及长焦距,以搭载于轻薄的电子产品上。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1.37<f/BFL<3.48。
较佳地,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FL,并满足下列条件:0.53<TD/BFL<2.78。藉此,有助于维持该成像透镜组的机构后焦。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0.59<TD/BFL<2.55。
较佳地,该光圈至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D,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FL,并满足下列条件:0.42<SD/BFL<2.11。藉此,适当分配该成像透镜组的机构后焦长度,有助于在微型化与望远性能间取得适当的平衡。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0.48<SD/BFL<1.93。
较佳地,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并满足下列条件:0.68<f1/TD<1.55。藉此,可牵制第一透镜的屈折力强度,以提供较佳的望远摄影效果。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0.76<f1/TD<1.42。
较佳地,该成像透镜组的光圈值为Fno,该成像透镜组的整体焦距为f,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FL,并满足下列条件:2.70<Fno<3.82与1.22<f/BFL<3.8。藉此,有利于维持该成像透镜组的小型化及长焦距,以搭载于轻薄的电子产品上。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2.85<Fno<3.64与1.37<f/BFL<3.48。
较佳地,该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12,该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34,并满足下列条件:-0.66<f12/f34<0.7。藉此,透镜组的屈折力分配较为合适,有利于修正系统像差以提高透镜组成像质量。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0.60<f12/f34<0.64。
较佳地,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DT11,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DT42,并满足下列条件:0.74<DT11/DT42<1.99。藉此,有利于控制成像透镜组前段的尺寸并实现小型化。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0.83<DT11/DT42<1.83。
本发明另外所提供的一种摄像模块,包含各前述的成像透镜组;一镜筒,供该成像透镜组容置;以及一影像传感器,设置于该成像透镜组的成像面。
本发明再提供之一种摄像模块,包含:一成像透镜组;一镜筒,供该成像透镜组容置;以及一影像传感器,设置于该成像透镜组的成像面;
其中该成像透镜组的入射瞳孔径为EPD,该成像透镜组在成像面可撷取的成像高度的一半为IMH,并满足下列条件:0.65<EPD/IMH<2.83。在系统小型化时,能保证足够的收光量与保有良好的成像质量。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0.73<EPD/IMH<2.60。
较佳地,该成像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一光圈;一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二透镜的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一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第三透镜的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一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其中该成像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总数为四片,该成像透镜组的整体焦距为f,该成像透镜组的最大画角为FOV,并满足下列条件:0.16<f/FOV<1.27。据此,当上述四片具屈折力透镜搭配0.16<f/FOV<1.27时,可达成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望远效果。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0.17<f/FOV<1.09。
较佳地,在满足0.65<EPD/IMH<2.83与0.16<f/FOV<1.27条件下,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并满足下列条件:-1.05<f1/f2<-0.23。藉此,有助于降低成像透镜组的敏感度和像差的产生。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0.96<f1/f2<-0.26。
较佳地,在满足0.65<EPD/IMH<2.83与0.16<f/FOV<1.27条件下,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并满足下列条件:0.32<CT1/CT2<2.41。藉此,可以平衡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厚度,有助于在微型化与透镜成形性间取得适当的平衡。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0.36<CT1/CT2<2.21。
较佳地,在满足0.65<EPD/IMH<2.83与0.16<f/FOV<1.27条件下,该成像透镜组的整体焦距为f,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FL,并满足下列条件:1.22<f/BFL<3.8。藉此,有利于维持该成像透镜组的小型化及长焦距,以搭载于轻薄的电子产品上。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1.37<f/BFL<3.48。
较佳地,在满足0.65<EPD/IMH<2.83与0.16<f/FOV<1.27条件下,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并满足下列条件:0.68<f1/TD<1.55。藉此,可牵制第一透镜的屈折力强度,以提供较佳的望远摄影效果。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0.76<f1/TD<1.42。
较佳地,在满足0.65<EPD/IMH<2.83与0.16<f/FOV<1.27条件下,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并满足下列条件:-45.21<f3/f4<0。藉此,该成像透镜组的解像能力更能显著提升。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41.44<f3/f4<0。
较佳地,在满足0.65<EPD/IMH<2.83与0.16<f/FOV<1.27条件下,该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2,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7,并满足下列条件:-7.21<R2/R7<0。藉此,有效降低该成像透镜组的球差与像散。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6.61<R2/R7<-0.5。
较佳地,在满足0.65<EPD/IMH<2.83与0.16<f/FOV<1.27条件下,该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5,该第三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6,并满足下列条件:-12.53<R5/R6<14.71。藉此,有效降低该成像透镜组的球差与像散。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11.49<R5/R6<13.49。
较佳地,在满足0.65<EPD/IMH<2.83与0.16<f/FOV<1.27条件下,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7,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8,并满足下列条件:-6.16<R7/R8<2.19。藉此,有效降低该成像透镜组的球差与像散。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5.65<R7/R8<2.01。
较佳地,在满足0.65<EPD/IMH<2.83与0.16<f/FOV<1.27条件下,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并满足下列条件:0.39<CT3/CT4<1.80。藉此,可以平衡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厚度,有助于在微型化与透镜成形性间取得适当的平衡。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0.43<CT3/CT4<1.65。
较佳地,在满足0.65<EPD/IMH<2.83与0.16<f/FOV<1.27条件下,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FL,并满足下列条件:0.53<TD/BFL<2.78。藉此,有助于维持该成像透镜组的机构后焦。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0.59<TD/BFL<2.55。
较佳地,在满足0.65<EPD/IMH<2.83与0.16<f/FOV<1.27条件下,该光圈至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D,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FL,并满足下列条件:0.42<SD/BFL<2.11。藉此,适当分配该成像透镜组的机构后焦长度,有助于在微型化与望远性能间取得适当的平衡。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0.48<SD/BFL<1.93。
较佳地,在满足0.65<EPD/IMH<2.83与0.16<f/FOV<1.27条件下,该成像透镜组的光圈值为Fno,该成像透镜组的整体焦距为f,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FL,并满足下列条件:2.70<Fno<3.82与1.22<f/BFL<3.8。藉此,有利于维持该成像透镜组的小型化及长焦距,以搭载于轻薄的电子产品上。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2.85<Fno<3.64与1.37<f/BFL<3.48。
上述各成像透镜组或各摄像模块,其中该成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并满足下列条件:6.85(公厘)<f<15.9(公厘)。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7.23(公厘)<f<15.18(公厘)。
上述各成像模块或各摄像模块,其中该成像透镜组的入射瞳孔径为EPD,并满足下列条件:2.02<EPD<5.30。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2.14<EPD<5.06。
上述各成像模块或各摄像模块,其中该成像透镜组中最大视场角为FOV,并满足下列条件:14.37(度)<FOV<44(度)。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15.13(度)<FOV<42(度)。
附图说明
图1A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成像透镜组的示意图。
图1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的像面弯曲及歪曲收差曲线图。
图2A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成像透镜组的示意图。
图2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的像面弯曲及歪曲收差曲线图。
图3A系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成像透镜组的示意图。
图3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的像面弯曲及歪曲收差曲线图。
图4A系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成像透镜组的示意图。
图4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的像面弯曲及歪曲收差曲线图。
图5A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成像透镜组的示意图。
图5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的像面弯曲及歪曲收差曲线图。
图6A系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之成像透镜组的示意图。
图6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的像面弯曲及歪曲收差曲线图。
图7A系本发明第七实施例之成像透镜组的示意图。
图7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的像面弯曲及歪曲收差曲线图。
图8A系本发明第八实施例之成像透镜组的示意图。
图8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的像面弯曲及歪曲收差曲线图。
图9系本发明第九实施例之摄像模块的示意图。
其中,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光圈;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第一透镜;
111、211、311、411、511、611、711、811:物侧表面;
112、212、312、412、512、612、712、812:像侧表面;
120、220、320、420、520、620、720、820:第二透镜;
121、221、321、421、521、621、721、821:物侧表面;
122、222、322、422、522、622、722、822:像侧表面;
130、230、330、430、530、630、730、830:第三透镜;
131、231、331、431、531、631、731、831:物侧表面;
132、232、332、432、532、632、732、832:像侧表面;
140、240、340、440、540、640、740、840:第四透镜;
141、241、341、441、541、641、741、841:物侧表面;
142、242、342、442、542、642、742、842:像侧表面;
150、250、350、450、550、650、750、850:第五透镜;
151、251、351、451、551、651、751、851:物侧表面;
152、252、352、452、552、652、752、852:像侧表面;
160、260、360、460、560、660、760;860:第六透镜;
161、261、361、461、561、661、761、861:物侧表面;
162、262、362、462、562、662、762、862:像侧表面;
170、270、370、470、570、670、760、860:红外线滤除滤光组件;
181、281、381、481、581、681、781、881:成像面;
182、282、382、482、582、682、782、882:影像传感器;
190、290、390、490、590、690、790、890:光轴;
10:摄像模块;
11:成像透镜组;
12:镜筒;
f:成像透镜组的整体焦距;
Fno:光圈值;
FOV:成像透镜组的最大视角;
f1:第一透镜的焦距;
f2:第二透镜的焦距;
f3:第三透镜的焦距;
f4:第四透镜的焦距;
f12: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
f34: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合成焦距;
R2: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5: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6:第三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7: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8: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CT1: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CT2: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CT3: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CT4: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BFL: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TD: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SD:光圈至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DT11: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DT42: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EPD:成像透镜组的入射瞳孔径;
IMH:成像透镜组在成像面可撷取的成像高度的一半。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1A及图1B,其中图1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成像透镜组的示意图,图1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的像面弯曲及歪曲收差曲线图。由图1A可知,成像透镜组系包含有一光圈100和一光学组,且该成像透镜组搭配一影像传感器182使用,该光学组沿光轴19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红外线滤除滤光组件170、以及成像面181。其中该成像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四片。该光圈100设置在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之间。该影像传感器182设置于该成像面181上。
该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111近光轴1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12近光轴1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111及像侧表面112皆为非球面。
该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121近光轴1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22近光轴1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121及像侧表面122皆为非球面。
该第三透镜1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131近光轴1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32近光轴1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131及像侧表面132皆为非球面。
该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141近光轴190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42近光轴1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141及像侧表面142皆为非球面。
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组件17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该第四透镜140及该成像面181间且不影响该成像透镜组的焦距。可以理解,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组件170也可形成于透镜表面,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组件170也可以由其他材质制成。
上述各透镜的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下:
其中z为沿光轴190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以表面顶点作参考的位置值;c是透镜表面靠近光轴190的曲率,并为曲率半径(R)的倒数(c=1/R),R为透镜表面靠近光轴190的曲率半径,h是透镜表面距离光轴190的垂直距离,k为圆锥系数(conic constant),而A、B、C、D、E、F、G……为高阶非球面系数。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中,成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成像透镜组的光圈值(f-number)为Fno,成像透镜组中最大视场角为FOV,该成像透镜组的入射瞳孔径为EPD,其数值如下:f=11.78(公厘);Fno=3.47;FOV=19.5(度);以及EPD=3.39。并满足下列条件:f/FOV=0.60。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中,该第一透镜110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120的焦距为f2,并满足下列条件:f1/f2=-0.62。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中,该第三透镜130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140的焦距为f4,并满足下列条件:f3/f4=-0.14。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中,该第一透镜110的像侧表面112的曲率半径R2,该第四透镜140的物侧表面141的曲率半径R7,并满足下列条件:R2/R7=-6.01。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中,该第三透镜130的物侧表面131的曲率半径R5,该第三透镜130的像侧表面132的曲率半径R6,并满足下列条件:R5/R6=1.73。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中,该第四透镜140的物侧表面141的曲率半径R7,该第四透镜140的像侧表面142的曲率半径R8,并满足下列条件:R7/R8=0.92。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中,该第一透镜110于光轴190上的厚度为CT1,该第二透镜120于光轴190上的厚度为CT2,并满足下列条件:CT1/CT2=1.73。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中,该第三透镜130于光轴190上的厚度为CT3,该第四透镜140于光轴190上的厚度为CT4,并满足下列条件:CT3/CT4=1.50。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中,该成像透镜组的整体焦距为f,该第四透镜140的像侧表面142至该成像面181于光轴190上的距离为BFL,并满足下列条件:f/BFL=2.22。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中,该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至第四透镜140的像侧表面142于光轴190上的距离为TD,该第四透镜140的像侧表面142至该成像面181于光轴190上的距离为BFL,并满足下列条件:TD/BFL=1.11。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中,该光圈100至第四透镜140的像侧表面142于光轴190上的距离为SD,该第四透镜140的像侧表面142至该成像面181于光轴190上的距离为BFL,并满足下列条件:SD/BFL=0.80。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中,该第一透镜110的焦距为f1,该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至第四透镜140的像侧表面142于光轴190上的距离为TD,并满足下列条件:f1/TD=0.98。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中,该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的合成焦距为f12,该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的合成焦距为f34,并满足下列条件:f12/f34=-0.26。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中,该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的最大有效半径为DT11,第四透镜140的像侧表面142的最大有效半径为DT42,并满足下列条件:DT11/DT42=1.40。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中,该成像透镜组的入射瞳孔径为EPD,该成像透镜组在成像面可撷取的成像高度的一半为IMH,并满足下列条件:EPD/IMH=1.66。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1及表2。
表1为图1A第一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间隙及焦距的单位为mm,且表面0-12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其中,表面0为被摄物与该第一透镜110之间在光轴190上的间隙;表面3为该光圈100与该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之间在光轴190上的间隙;表面1、4、6、8、10分别为该第一透镜110、该第二透镜120、该第三透镜130、该第四透镜140、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组件170在该光轴190上的厚度;表面2、5、7、9、11分别为该第一透镜110与该光圈100之间在该光轴190上的间隙、该第二透镜120与该第三透镜30之间在该光轴190上的间隙、该第三透镜130与该第四透镜140之间在该光轴190上的间隙、该第四透镜140与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组件170之间在该光轴190上的间隙、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组件170与成像面181之间在该光轴190上的间隙。
表2为第一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表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B、C、D、E、F、G……为高阶非球面系数。此外,以下各实施例表格乃对应各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面弯曲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表1、及表2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赘述。
实施例二
请参照图2A及图2B,其中,图2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成像透镜组的示意图,图2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的像面弯曲及歪曲收差曲线图。由图2A可知,成像透镜组系包含有一光圈200和一光学组,且该成像透镜组搭配一影像传感器282使用,该光学组沿光轴29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第四透镜240、红外线滤除滤光组件270、以及成像面281。其中,该成像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四片。该光圈200设置在第一透镜210与第二透镜220之间。该影像传感器282设置于该成像面281上。
该第一透镜2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211近光轴2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12近光轴2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211及像侧表面212皆为非球面。
该第二透镜2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221近光轴2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22近光轴2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221及像侧表面222皆为非球面。
该第三透镜2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231近光轴290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232近光轴2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231及像侧表面232皆为非球面。
该第四透镜2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241近光轴2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42近光轴2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241及像侧表面242皆为非球面。
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组件27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该第四透镜240及该成像面281间且不影响该成像透镜组的焦距。可以理解,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组件270也可形成于透镜表面,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组件270也可以由其他材质制成。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3、以及表4。
/>
第二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3、以及表4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实施例三
请参照图3A及图3B,其中,图3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成像透镜组的示意图,图3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的像面弯曲及歪曲收差曲线图。由图3A可知,成像透镜组系包含有一光圈300和一光学组,且该成像透镜组搭配一影像传感器382使用,该光学组沿光轴39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第三透镜330、第四透镜340、红外线滤除滤光组件370、以及成像面381。其中,该成像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四片。该光圈300设置在第一透镜310与第二透镜320之间。该影像传感器382设置于该成像面381上。
该第一透镜3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311近光轴3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12近光轴3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311及像侧表面312皆为非球面。
该第二透镜3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321近光轴3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22近光轴3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321及像侧表面322皆为非球面。
该第三透镜3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331近光轴3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32近光轴3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331及像侧表面332皆为非球面。
该第四透镜3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341近光轴390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342近光轴3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341及像侧表面342皆为非球面。
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组件37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该第四透镜340及该成像面381间且不影响该成像透镜组的焦距。可以理解,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组件370也可形成于透镜表面,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组件370也可以由其他材质制成。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5、以及表6。
第三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5、以及表6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实施例四
请参照图4A及图4B,其中,图4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成像透镜组的示意图,图4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的像面弯曲及歪曲收差曲线图。由图4A可知,成像透镜组系包含有一光圈400和一光学组,且该成像透镜组搭配一影像传感器482使用,该光学组沿光轴49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410、第二透镜420、第三透镜430、第四透镜440、红外线滤除滤光组件470、以及成像面481。其中,该成像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四片。该光圈400设置在第一透镜410与第二透镜420之间。该影像传感器482设置于该成像面481上。
该第一透镜4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411近光轴4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12近光轴4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411及像侧表面412皆为非球面。
该第二透镜4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421近光轴4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22近光轴4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421及像侧表面422皆为非球面。
该第三透镜4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431近光轴4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32近光轴4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431及像侧表面432皆为非球面。
该第四透镜4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441近光轴4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42近光轴4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441及像侧表面442皆为非球面。
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组件47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该第四透镜440及该成像面481间且不影响该成像透镜组的焦距。可以理解,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组件470也可形成于透镜表面,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组件470也可以由其他材质制成。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7、以及表8。
第四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7、以及表8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实施例五
请参照图5A及图5B,其中,图5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成像透镜组的示意图,图5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的像面弯曲及歪曲收差曲线图。由图5A可知,成像透镜组系包含有一光圈500和一光学组,且该成像透镜组搭配一影像传感器582使用,该光学组沿光轴59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510、第二透镜520、第三透镜530、第四透镜540、红外线滤除滤光组件570、以及成像面581。其中,该成像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四片。该光圈500设置在第一透镜510与第二透镜520之间。该影像传感器582设置于该成像面581上。
该第一透镜5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511近光轴5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12近光轴5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511及像侧表面512皆为非球面。
该第二透镜5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521近光轴5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22近光轴5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521及像侧表面522皆为非球面。
该第三透镜5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531近光轴5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32近光轴5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531及像侧表面532皆为非球面。
该第四透镜5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541近光轴5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42近光轴5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541及像侧表面542皆为非球面。
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组件57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该第四透镜540及该成像面581间且不影响该成像透镜组的焦距。可以理解,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组件570也可形成于透镜表面,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组件570也可以由其他材质制成。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9、以及表10。
第五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9、以及表10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实施例六
请参照图6A及图6B,其中,图6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之成像透镜组的示意图,图6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的像面弯曲及歪曲收差曲线图。由图6A可知,成像透镜组系包含有一光圈600和一光学组,且该成像透镜组搭配一影像传感器682使用,该光学组沿光轴69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610、第二透镜620、第三透镜630、第四透镜640、红外线滤除滤光组件670、以及成像面681。其中,该成像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四片。该光圈600设置在第一透镜610与第二透镜620之间。该影像传感器682设置于该成像面681上。
该第一透镜6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611近光轴6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12近光轴6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611及像侧表面612皆为非球面。
该第二透镜6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621近光轴6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22近光轴6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621及像侧表面622皆为非球面。
该第三透镜6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631近光轴6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32近光轴6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631及像侧表面632皆为非球面。
该第四透镜6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641近光轴6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42近光轴6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641及像侧表面642皆为非球面。
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组件67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该第四透镜640及该成像面681间且不影响该成像透镜组的焦距。可以理解,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组件670也可形成于透镜表面,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组件670也可以由其他材质制成。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11、以及表12。
第六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11、以及表12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实施例七
请参照图7A及图7B,其中,图7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之成像透镜组的示意图,图7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的像面弯曲及歪曲收差曲线图。由图7A可知,成像透镜组系包含有一光圈700和一光学组,且该成像透镜组搭配一影像传感器782使用,该光学组沿光轴79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710、第二透镜720、第三透镜730、第四透镜740、红外线滤除滤光组件770、以及成像面781。其中,该成像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四片。该光圈700设置在第一透镜710与第二透镜720之间。该影像传感器782设置于该成像面781上。
该第一透镜7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711近光轴7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12近光轴7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711及像侧表面712皆为非球面。
该第二透镜7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721近光轴7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22近光轴7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721及像侧表面722皆为非球面。
该第三透镜7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731近光轴7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32近光轴7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731及像侧表面732皆为非球面。
该第四透镜7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741近光轴790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742近光轴7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741及像侧表面742皆为非球面。
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组件77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该第四透镜740及该成像面781间且不影响该成像透镜组的焦距。可以理解,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组件770也可形成于透镜表面,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组件770也可以由其他材质制成。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13、以及表14。
第七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13、以及表14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实施例八
请参照图8A及图8B,其中,图8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之成像透镜组的示意图,图8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的像面弯曲及歪曲收差曲线图。由图8A可知,成像透镜组系包含有一光圈800和一光学组,且该成像透镜组搭配一影像传感器882使用,该光学组沿光轴89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810、第二透镜820、第三透镜830、第四透镜840、红外线滤除滤光组件870、以及成像面881。其中,该成像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四片。该光圈800设置在第一透镜810与第二透镜820之间。该影像传感器882设置于该成像面881上。
该第一透镜8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811近光轴8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12近光轴8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811及像侧表面812皆为非球面。
该第二透镜8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821近光轴8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22近光轴8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821及像侧表面822皆为非球面。
该第三透镜8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831近光轴8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32近光轴8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831及像侧表面832皆为非球面。
该第四透镜8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表面841近光轴8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42近光轴8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841及像侧表面842皆为非球面。
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组件87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该第四透镜840及该成像面881间且不影响该成像透镜组的焦距。可以理解,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组件870也可形成于透镜表面,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组件870也可以由其他材质制成。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15、以及表16。
/>
第八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15、以及表16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
实施例九
请参照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九实施例之摄像模块。在本实施例中,该摄像模块应用于笔记本电脑,但不以此为限。该摄像模块10并包含成像透镜组11、镜筒12及影像传感器182。该成像透镜组11为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但不以此为限,为上述其他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亦可,另外,图9所绘制的成像透镜组的各透镜为显示出未取光的周边部分,而与第一实施例的各透镜略显不同。该镜筒12供该成像透镜组11容置。该影像传感器182,设置于该成像透镜组11的成像面181,且为一感亮度佳及低噪声的电子感光组件(如CMOS、CCD),以真实呈现成像透镜组的成像质量。
本发明提供的成像透镜组,透镜的材质可为塑料或玻璃,当透镜材质为塑料,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另当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则可以增加成像透镜组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此外,成像透镜组中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可为非球面,非球面可以容易制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状,获得较多的控制变量,用以消减像差,进而缩减透镜使用的数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本发明成像透镜组的总长度。
本发明提供的成像透镜组中,就以具有屈折力的透镜而言,若透镜表面系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若透镜表面系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本发明提供的成像透镜组更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光学系统中,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质量的特色,可多方面应用于3D(三维)影像撷取、数字相机、行动装置、数字绘图板或车用摄影等电子影像系统中。
综上所述,上述各实施例及图式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之限定本发明实施之范围,即大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Claims (19)

1.一种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
一光圈;
一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二透镜的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
一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第三透镜的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以及
一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
其中该成像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总数为四片,该成像透镜组的整体焦距为f,该成像透镜组的最大画角为FOV,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FL,并满足下列条件:0.16<f/FOV<1.27及1.22<f/BFL<3.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并满足下列条件:-1.05<f1/f2<-0.2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并满足下列条件:-45.21<f3/f4<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2,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7,并满足下列条件:-7.21<R2/R7<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5,该第三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6,并满足下列条件:-12.53<R5/R6<14.7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7,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8,并满足下列条件:-6.16<R7/R8<2.19。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并满足下列条件:0.32<CT1/CT2<2.41。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并满足下列条件:0.39<CT3/CT4<1.80。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透镜组的整体焦距为f,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FL,并满足下列条件:1.22<f/BFL<3.8。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FL,并满足下列条件:0.53<TD/BFL<2.78。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圈至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D,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FL,并满足下列条件:0.42<SD/BFL<2.11。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并满足下列条件:0.68<f1/TD<1.55。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透镜组的光圈值为Fno,该成像透镜组的整体焦距为f,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FL,并满足下列条件:2.70<Fno<3.82与1.22<f/BFL<3.8。
14.一种包含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成像透镜组的摄像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镜筒,供该成像透镜组容置;以及
一影像传感器,设置于该成像透镜组的成像面。
15.一种摄像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成像透镜组;
一镜筒,供该成像透镜组容置;以及
一影像传感器,设置于该成像透镜组的成像面;
其中该成像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
一光圈;
一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二透镜的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
一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第三透镜的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以及
一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
其中该成像透镜组的入射瞳孔径为EPD,该成像透镜组在成像面可撷取的成像高度的一半为IMH,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FL,该成像透镜组的整体焦距为f,并满足下列条件:0.65<EPD/IMH<2.83及1.22<f/BFL<3.8。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摄像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总数为四片,该成像透镜组的整体焦距为f,该成像透镜组的最大画角为FOV,并满足下列条件:0.16<f/FOV<1.27。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摄像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并满足下列条件:-1.05<f1/f2<-0.23。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摄像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并满足下列条件:0.32<CT1/CT2<2.41。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摄像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并满足下列条件:0.68<f1/TD<1.55。
CN202110635762.9A 2021-04-26 2021-06-08 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块 Active CN1152484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14859A TW202242472A (zh) 2021-04-26 2021-04-26 成像透鏡組及攝像模組
TW110114859 2021-04-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48493A CN115248493A (zh) 2022-10-28
CN115248493B true CN115248493B (zh) 2023-09-08

Family

ID=836941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35762.9A Active CN115248493B (zh) 2021-04-26 2021-06-08 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块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42183A1 (zh)
CN (1) CN115248493B (zh)
TW (1) TW202242472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65529A (ja) * 2001-06-05 2002-12-18 Casio Comput Co Ltd 撮影レンズ
JP2003215449A (ja) * 2002-01-18 2003-07-30 Olympus Optical Co Ltd 結像レンズ系
CN106772943A (zh) * 2015-12-29 2017-05-31 广州市全像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组
JP2018013580A (ja) * 2016-07-20 2018-01-2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10068909A (zh) * 2018-01-24 2019-07-30 新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四片式红外单波长投影镜片组
CN112684580A (zh) * 2020-12-29 2021-04-20 诚瑞光学(苏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23118B2 (en) * 2013-10-31 2015-12-29 Apple Inc. Small form factor telephoto camera
US9864168B2 (en) * 2014-06-23 2018-01-09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Co., Ltd. Near-infrared lens for cameras in mobile devices
TWI548894B (zh) * 2015-02-04 2016-09-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透鏡組及取像裝置
CN115793192A (zh) * 2017-11-03 2023-03-14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透镜组
US10459194B2 (en) * 2018-03-26 2019-10-29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Four-piece infrared single wavelength projection lens system
US11614605B2 (en) * 2020-06-14 2023-03-28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Four-piece infrared single wavelength lens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65529A (ja) * 2001-06-05 2002-12-18 Casio Comput Co Ltd 撮影レンズ
JP2003215449A (ja) * 2002-01-18 2003-07-30 Olympus Optical Co Ltd 結像レンズ系
CN106772943A (zh) * 2015-12-29 2017-05-31 广州市全像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组
JP2018013580A (ja) * 2016-07-20 2018-01-2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10068909A (zh) * 2018-01-24 2019-07-30 新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四片式红外单波长投影镜片组
CN112684580A (zh) * 2020-12-29 2021-04-20 诚瑞光学(苏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2472A (zh) 2022-11-01
US20220342183A1 (en) 2022-10-27
CN115248493A (zh) 2022-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721348B (zh) 摄像用光学镜组及电子装置
CN114721129B (zh) 摄影光学镜片组及取像装置
CN110297308B (zh) 摄影用光学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US11740439B2 (en) Photograph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3655593B (zh) 摄影用光学镜组及电子装置
CN110133830B (zh) 取像用光学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5718360A (zh) 摄像光学透镜组
US10890738B2 (en) Optical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372204B2 (en) Imag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10048630A1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30384564A1 (en) Image capturing optical system
CN114924382A (zh)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US11668907B2 (en)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789015B (zh) 成像透鏡組及攝像模組
US10948690B2 (en)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4967044B (zh) 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组
CN115248493B (zh) 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块
CN114280757A (zh) 影像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TWI786774B (zh) 成像透鏡組及攝像模組
TWI783686B (zh) 攝像模組
CN116430543A (zh) 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块
CN116243455A (zh) 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