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53274A - 取栓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取栓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653274A CN117653274A CN202211096544.3A CN202211096544A CN117653274A CN 117653274 A CN117653274 A CN 117653274A CN 202211096544 A CN202211096544 A CN 202211096544A CN 117653274 A CN117653274 A CN 11765327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hrombus
- mounting hole
- distal end
- connecting rod
- connection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2537 thrombolytic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58
- 208000007536 Thrombosis Diseas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6
- 239000003146 anticoagulant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7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151 thrombectomy Methods 0.000 claims 6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4
- 210000004204 blood vesse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3
- 208000006011 Strok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06010008190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490 cereb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073 embol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08000005189 Emboli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4
- 208000032382 Ischaemic strok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583 angiograph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792 vasc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800 visua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814 dru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4994 dea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302 ischem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BASFCYQUMIYNBI-UHFFFAOYSA-N platinum Chemical compound [Pt] BASFCYQUMIYNB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HWLDNSXPUQTBOD-UHFFFAOYSA-N platinum-iridium alloy Chemical class [Ir].[Pt] HWLDNSXPUQTBO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32843 Hemorrhag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61216 Infarc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28851 Necrosi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566 Platinum-iridium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Tin Chemical compound [Sn]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57469 Vascular stenosi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080 W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HZEWFHLRYVTOIW-UHFFFAOYSA-N [Ti].[Ni] Chemical compound [Ti].[Ni] HZEWFHLRYVTOI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484 anatom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115 angiogenesi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42 anti-fol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4158 bleeding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40 blee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369 bloo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280 bl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31 blood circ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978 brain dys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5013 brain tiss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27 cerebral blood flow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26106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87 circ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42 deterio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10099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7265 diseases, disorders, signs and symptom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079593 drug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513 impla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27 in vivo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74 infar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95 infil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64 in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17 intracranial adminis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265 leukocyt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074 necrotic cell dea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944 nerve tiss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000 nickel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86 operation strate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285 pathological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915 pathological change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466 perme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697 plati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ZONODCCBXBRQEZ-UHFFFAOYSA-N platinum tungsten Chemical compound [W].[Pt] ZONODCCBXBRQ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1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343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0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93 progno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8 stim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GUVRBAGPIYLISA-UHFFFAOYSA-N tantalum atom Chemical group [Ta] GUVRBAGPIYLI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225 therapeu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519 tiss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216 vascular lesion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2—Implements for squeezing-off ulcers or the like on the inside of inner organs of the body; Implements for scraping-out cavities of body organs, e.g. bones; Calculus removers; Calculus smashing apparatus; Apparatus for removing obstructions in blood vess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1B17/221—Gripping devices in the form of loops or baskets for gripping calculi or similar types of obstruc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2—Implements for squeezing-off ulcers or the like on the inside of inner organs of the body; Implements for scraping-out cavities of body organs, e.g. bones; Calculus removers; Calculus smashing apparatus; Apparatus for removing obstructions in blood vess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2—Implements for squeezing-off ulcers or the like on the inside of inner organs of the body; Implements for scraping-out cavities of body organs, e.g. bones; Calculus removers; Calculus smashing apparatus; Apparatus for removing obstructions in blood vess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1B2017/22001—Angioplasty, e.g. PCTA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取栓装置。本发明的取栓装置包括取栓支架和推送件,取栓支架的近端设有至少一个连接杆,连接杆上设有至少一个安装孔,推送件的远端通过至少一个安装孔与连接杆相连并固定,使推送件与取栓支架连接;或者,推送件上设有至少一个安装孔,连接杆的远端通过至少一个安装孔与推送件相连并固定,使推送件与取栓支架连接。根据本发明的取栓装置,通过安装孔连接推送件和连接杆,使推送件与取栓支架相连,能够有效地提高取栓支架与推送件的连接可靠性,防止取栓支架与推送件之间脱离连接关系,保证取栓过程的顺利进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取栓装置。
背景技术
脑卒中又称脑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病引起的局部脑功能障碍,临床症候持续超过24小时,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好发于50岁及以上人群。目前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已成为我国第一位致死原因。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流的突然阻塞而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所导致的神经组织损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卒中最常见类型,是中老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尤其是大血管闭塞所致的急性脑卒中,病情凶险,死亡率、致残率高。一旦发生中风,给患者造成巨大身心危害,也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血管的再通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规方法包括两大类:介入溶栓和机械取栓。发病4~5小时内采用药物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首选方案,但由于时间窗太短,极少数的脑卒中患者才符合药物溶栓的治疗条件。同时,药物溶栓由于治疗时间窗短、血管再通率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等因素,介入器械取栓逐渐发展,并在临床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介入器械取栓的治疗方式适用性更广,且能够快速使闭塞的血管再通,降低药物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现有的取栓装置的取栓支架一般套设于推送件的外部,并通过连接件连接固定,从而通过推送件驱动取栓支架沿血管方向移动。由于取栓支架套设于推送件的外部,在取栓支架的移动过程中容易造成取栓支架从推送件的外部脱落,从而导致取栓结果的失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至少解决取栓支架容易从推送件的外部脱落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取栓装置,所述取栓装置包括:
取栓支架和推送件,所述取栓支架的近端设有至少一个连接杆,
所述连接杆上设有至少一个安装孔,所述推送件的远端通过至少一个所述安装孔与所述连接杆相连并固定,使所述推送件与所述取栓支架连接;或者,
所述推送件上设有至少一个安装孔,所述连接杆的远端通过至少一个所述安装孔与所述推送件相连并固定,使所述推送件与所述取栓支架连接。
根据上述取栓装置,通过安装孔连接推送件和连接杆,使推送件与取栓支架相连,能够有效地提高取栓支架与推送件的连接可靠性,防止取栓支架与推送件之间脱离连接关系,保证取栓过程的顺利进行。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取栓装置还包括管套,所述连接杆与所述推送件连接后共同设于所述管套的内部,并通过所述管套进行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取栓支架的近端设有一个所述连接杆,
所述连接杆上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安装孔,所述推送件的远端穿过至少一个所述安装孔后连接有固定件,且所述固定件的最大尺寸大于所述安装孔的直径尺寸;或者,
所述推送件上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安装孔,所述连接杆的远端穿过至少一个所述安装孔后连接有固定件,且所述固定件的最大尺寸大于所述安装孔的直径尺寸。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取栓支架的近端设有至少两个所述连接杆,且其中至少两个所述连接杆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安装孔,所述推送件的远端分别与至少两个所述连接杆上的所述安装孔相连。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推送件的远端设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的最大尺寸大于所述安装孔的直径尺寸,所述固定件卡接于至少两个所述连接杆上的所述安装孔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管套的内径尺寸小于或等于至少两个所述连接杆的径向尺寸与所述推送件的远端的径向尺寸之和。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推送件的远端穿过至少两个所述连接杆上的所述安装孔后连接有固定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取栓装置还包括填充件,所述填充件设于所述管套的内部,用于固定所述连接杆和所述推送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推送件包括大径段和设于所述大径段远端的小径段,所述小径段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大径段的径向尺寸,所述小径段通过所述安装孔与所述取栓支架相连。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推送件还包括过渡段,所述过渡段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大径段和所述小径段,所述过渡段的径向尺寸由所述大径段朝向所述小径段的方向逐渐减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它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其中: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取栓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取栓支架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取栓支架的又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方式的捕获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实施方式的开放分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实施方式的收集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一实施方式的收集区的导引杆包覆缓冲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实施方式的收集区的导引杆未包覆缓冲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一实施方式的开通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一实施方式的取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一实施方式的推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一实施方式的推送件与取栓支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3为一实施方式的推送件与取栓支架的连接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14为一实施方式的开通区的近端结构示意图;
图15为一实施方式的推送件与取栓支架的连接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6为一实施方式的推送件与取栓支架的连接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7为一实施方式的推送件与取栓支架的连接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8为一实施方式的取栓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一实施方式的开通区的近端结构示意图;
图20为一实施方式的推送件与取栓支架的连接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1为一实施方式的推送件与取栓支架的连接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2A为一实施方式的具有显影结构的取栓支架及该显影结构的示意图;
图22B为图22A中具有显影结构的取栓支架及该显影结构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22C为图22A中具有显影结构的取栓支架及该显影结构的又一角度示意图;
图23A为一实施方式的具有显影结构的取栓支架及该显影结构的示意图;
图23B为图23A中具有显影结构的取栓支架及该显影结构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23C为图23A中具有显影结构的取栓支架及该显影结构的又一角度示意图;
图23D为图23A的细节示意图;
图24为一实施方式的微导管插入至血管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一实施方式的取栓支架插入至微导管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一实施方式的开通区渗透血栓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一实施方式的捕获区捕获血栓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一实施方式的取栓支架退回至导管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9为一实施方式的捕获区在弯曲血管内捕获血栓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0为图29的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发明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发明,并且能够将本发明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为了更加清楚地描述本申请的结构,此处限定术语“近端”及“远端”为介入医疗领域惯用术语。具体而言,“远端”表示手术操作过程中远离操作人员的一端,“近端”表示手术操作过程中靠近操作人员的一端,“轴向”表示其长度方向,“径向”表示垂直于“轴向”的方向。
现有的介入取栓器械大部分为自膨胀取栓支架,自膨胀取栓支架存在以下问题:对于富含白细胞的白血栓/硬血栓,该血栓富含纤维,粘弹性强,而自膨胀支架的径向力不够使支架的网杆渗透进入白血栓,造成取栓失败;对于质地较软的红血栓,由于取栓过程中,支架杆的切割作用容易将大块血栓切割成体积更小的血栓,容易造成小血栓向远端血管逃逸,引起远端血管闭塞,从而导致取栓失败。
结合图1至图3所示,为了解决取栓过程中掉落的血栓容易发生逃逸的问题,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取栓支架100,取栓支架100包括开通区10、捕获区20和收集区30。开通区10用于渗透血栓,捕获区20与开通区10相连并设于开通区10的远端,捕获区20设有沿其轴向方向设置的至少一个开放分支21,收集区30与捕获区20相连并设于开通区10的远端,收集区30用于收集逃逸到远端的血栓。在其他实施例中,取栓支架100可以只包括捕获区20,或者只包括捕获区20与开通区10,或者只包括开通区10和收集区30。
具体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取栓支架100为内部中空的自膨胀网管状结构,从而保证取栓支架100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以便将取栓支架100压缩于输送装置内,或从而输送装置内释放后自动恢复至膨胀状态,方便捕获血栓,从而保证植入血管后血管内血液的正常流通。
在图4中,捕获区20可以为两端开口的结构,捕获区20设有至少一个开放分支21。开放分支21的数量根据取栓支架100的总体长度而定,一般可设置1~5个开放分支21,多个开放分支21围绕取栓支架100的轴线由取栓支架100的近端螺旋延伸至取栓支架100的远端,形成围绕取栓支架100轴线的螺旋形结构,捕获区显影丝711(参看图22B)缠绕在螺旋形结构上。上述的螺旋形结构具有良好的弯曲性能,能够对血管刺激小,不会对血管造成损伤。在其他实施例中,不需要设置螺旋延伸,只需相邻设置的两个开放分支21间沿捕获区20的圆周方向间隔一定角度即可。
在图5中,在本实施例中,开放分支21的远端为开放结构,开放分支21内部具有分支通道201,分支通道201与开放结构相通,开放分支21包括第一连接单元211、第二连接单元212和至少一个第三连接单元213,第三连接单元213连接第一连接单元211和第二连接单元212。结合图4和图5,第一连接单元211在取栓支架100的径向截面上的投影与取栓支架100的径向截面重合,分支通道201贯穿第一连接单元211内,第二连接单元212具有第二连接单元自由端2120,第二连接单元自由端2120比第一连接单元211的远端、第三连接单元213的远端更靠近远端。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开放结构是指开放分支21的远端没有汇聚在一起形成封闭结构,而是具有开口结构。
其中,第三连接单元213连接第一连接单元211和第二连接单元212,起到支撑第一连接单元211和第二连接单元212的作用;第一连接单元211在取栓支架100的径向截面上的投影与取栓支架100的径向截面重合,分支通道201贯穿第一连接单元211内,使较大的红血栓能够较为完整地经第一连接单元211内进入到分支通道201内,并包裹在分支通道201内,避免质地较软的红血栓被切割,质地较硬的白血栓也能经第一连接单元211内进入到分支通道201内从而被捕获;设置第二连接单元212具有第二连接单元自由端2120,第二连接单元自由端2120比第一连接单元211的远端、第二连接单元212的远端更靠近远端,是为了在经过弯曲血管时,位于分支通道201内的血栓容易被血管挤压发生逃逸,而第二连接单元212通过第二连接单元自由端2120能够很好地贴合血管壁,在远端拦截逃逸的血栓,使血栓回到分支通道201内,对血栓进行有效的捕获和收集,进而减少或避免血管发生二次栓塞。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二连接单元自由端2120上设置显影点,方便在体内实现显影功能。该显影点的材料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临床医生可通过血管影像学设备,如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该显影点的位置,从而确定血管内第二连接单元自由端2120的位置。具体显影结构的设计,下述有具体介绍。
参看图5,第三连接单元213的两端与第一连接单元211相连,第二连接单元212的近端分别连接于第三连接单元213和第一连接单元211上,第二连接单元自由端2120向远端延伸。其中,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单元211、第二连接单元212和第三连接单元213沿圆周方向设置,分支通道201经过第一连接单元211、第二连接单元212和第三连接单元213围绕的中间区域,并从第一连接单元211穿出。如此设置,能够使分支通道201的空间较大,容易完整捕获大血栓。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单元212的近端也可以连接在第三连接单元213上,也就是说,第一连接单元211与第三连接单元213相连,第二连接单元212也与第三连接单元213相连。具体地,第二连接单元212可以位于第一连接单元211与第三连接单元213之间的位置,此时,分支通道201被分成两个,分别为第一连接单元211与第二连接单元212之间的通道,以及第二连接单元212与第三连接单元213之间的通道;或者,第三连接单元213还可以位于第一连接单元211与第二连接单元212之间的位置,此时,分支通道201被分成两个,分别为第一连接单元211与第三连接单元213之间的通道,以及第二连接单元212与第三连接单元213之间的通道。
其中,第一连接单元211设有用于捕获血栓的第一网孔2113,第二连接单元212设有用于捕获血栓的第二网孔2123,血栓能够卡接于第一网孔2113和第二网孔2123内,或者从第一网孔2113和第二网孔2123进入至取栓支架100内,从而防止血栓掉落逃逸。第三连接单元213用于为开放分支21提供支撑力,从而防止开放分支21在受到血管挤压后沿周向方向发生凹陷,避免开放分支21与血管的内壁间形成间隙,从而减少或避免血栓发生逃逸现象,可以理解的,第三连接单元213的形状可以不限,可以为V字型,W字型、圆弧形、波浪形等其他规则或不规则形状,只要能起到支撑作用即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单元211包括第一连杆2111和第二连杆2112,第二连杆211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杆2111的两端相连形成所述第一网孔2113,分支通道201贯穿第一网孔2113。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单元211可以为超过两个杆围合成的网孔结构,多个杆依次首尾相连围成该网孔结构。相较于由多个连杆合围成的网孔结构,仅由两个连杆组成的网孔结构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从而使第一连接单元211更加适应穿设于弯曲血管中,适应血管的弯曲方向,灵活性更好。其中,第一连杆2111与第二连杆2112可以为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并连接在一起。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连接单元213包括第三连杆2131和第四连杆2132,第三连杆2131的远端和第四连杆2132的远端相连,第三连杆2131的近端与第二连杆2112的远端和近端之间的部分相连,或与相邻的第三连接单元213的第四连杆2132相连,第四连杆2132的近端与第一连杆2111的远端和近端之间的部分相连,或与相邻的三连接单元213的第三连杆2131相连。
具体地,第三连接单元213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或一个,具体数量可根据取栓支架100的径向尺寸和所需的支撑强度而定。当开放分支21仅包括一个第三连接单元213时,第三连杆2131的近端与第二连杆2112的远端和近端之间的部分相连,第四连杆2132的近端与第一连杆2111的远端和近端之间的部分相连,从而提高开放分支21的径向支撑强度。当开放分支21包括超过一个第三连接单元213时,多个第三连接单元213沿开放分支21的周向方向依次连接设置。其中靠近第二连杆2112的第三连接单元213的第三连杆2131的近端与第二连杆2112相连,靠近第二连杆2112的第三连接单元213的第四连杆2132的近端与相邻设置的第三连接单元213的第三连杆2131的近端相连,靠近第二连接单元212的第三连接单元213的第四连杆2132的近端与第一连杆2111相连,靠近第二连接单元212的第三连接单元213的第三连杆2131的近端与相邻设置的第三连接单元213的第四连杆2134的近端相连。
可以理解的,多个第三连接单元213还能沿开放分支21的轴向方向设置,此时所有的第三连接单元213的第三连杆2131均与第二连杆2112的远端和近端之间的部分相连,所有的第三连接单元213的第四连杆2132的近端均与第一连杆2111的远端和近端之间的部分相连。或者,还可以设置一部分第三连接单元213沿周向设置,一部分沿轴向设置,只要能起到支撑作用即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单元212包括第五连杆2121和第六连杆2122,第五连杆2121的远端和第六连杆2122的远端相连,第五连杆2121的近端与第一连杆2111的远端和近端之间的部分相连,第六连杆2122的近端与第四连杆2132的远端和近端之间的部分相连。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五连杆2121的近端可以与第一连接单元211的任意位置连接,第六连杆的近端与第三连接单元213的任意位置连接,只要能保证第二连接单元自由端2120比第一连接单元211的远端、第三连接单元213的远端更靠近远端,在第二连接单元212的近端和远端之间无任何固定支撑结构,从而保持第二连接单元212的自由度即可。这里的自由度是指第二连接单元212不被其它连接单元束缚,第二连接单元自由端2120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
具体地,第二连接单元212仅由第五连杆2121和第六连杆2122组成,相较于多个连杆合围成的网孔结构,仅由两个连杆组成的网孔结构更容易发生变形,从而进一步使第二连接单元212具有一定的自由度,使变形的第二连接单元212更加适应穿设于弯曲血管中,适应血管的弯曲方向,使第二连接单元自由端2120始终贴合血管内壁,从而防止血栓逃逸。
进一步地,第五连杆2121、第六连杆2122、部分第四连杆2132和部分第一连杆2111合围成第二网孔2123,第二网孔2123同样具有捕获掉落血栓的作用。通过第一连接单元211的第一网孔2113和第二连接单元212的第二网孔2123共同捕获血栓,能够更加全面的对血栓进行收集,提高取栓的成功率。
在本实施例中,开放分支21的近端具有延伸部210,其中,开放分支21的近端为第一连接单元211的近端。结合图4和图5,至少两个开放分支21包括第一开放分支21a和第二开放分支21b,至少两个开放分支中至少一个的近端具有延伸部210,第二开放分支21b的近端或者第二开放分支21b的延伸部210与第一开放分支21a的第一连接单元211的远端和近端之间的部分相连,形成第一连接点211a。该第一连接单元211的远端和近端之间的部分可以为第一连杆2111的远端和近端之间的部分或者第二连接杆2112的远端和近端之间的部分。
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开放分支21的近端均不具有延伸部210,相邻开放分支21之间直接相连。其中,在第一开放分支21a的第一连接单元211上,第一连接单元211的近端至第一连接点211a为第一线部21121,第一线部21121与部分第二开放分支21b的第一连接单元211串联,形成围绕取栓支架100轴线的螺旋形结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线部21121为第一开放分支21a的第一连接单元211的第二连接杆2112的一部分,部分第二开放分支21b的第一连接单元211是指第二开放分支21b的第一连接单元211的第一连接杆2111的至少部分长度或者第二连接杆2112的至少部分长度。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开放分支21a的近端和第二开放分支21b的近端均具有延伸部210。其中,第一开放分支21a的延伸部210、第一线部21121、第二开放分支21b的延伸部210和部分第二开放分支21b的第一连接单元211从近端至远端依次串联,形成围绕取栓支架100轴线的螺旋形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开放分支21a的近端具有延伸部210。其中,第一开放分支21a的延伸部210、第一线部21121和部分第二开放分支21b的第一连接单元211从近端至远端依次串联,形成围绕取栓支架100轴线的螺旋形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开放分支21b的近端具有延伸部210。其中,第一线部21121、第二开放分支21b的延伸部210和部分第二开放分支21b的第一连接单元211从近端至远端依次串联,形成围绕取栓支架100轴线的螺旋形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开放分支21还包括第三开放分支21c,第三开放分支21c的近端或者第三开放分支21c的延伸部210与第二开放分支21b的第一连接单元211的远端和近端之间的部分相连,形成第二连接点211b。
在一实施例中,开放分支21的近端均不具有延伸部210,相邻开放分支21之间直接相连。其中,在第二开放分支21b的第一连接单元211上,第一连接单元211的近端至第二连接点211b为第二线部21122,第一线部21121、第二线部21122与部分第三开放分支21c的第一连接单元211从近端至远端依次串联,形成围绕取栓支架100轴线的螺旋形结构。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线部21122为第二开放分支21b的第一连接单元211的第二连接杆2112的一部分,部分第三开放分支21c的第一连接单元211是指第三开放分支21c的第一连接单元211的第一连接杆2111的至少部分长度或者至少部分第二连接杆2112的至少部分长度。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开放分支21a的近端、第二开放分支21b的近端和第三开放分支21c的近端均具有延伸部210。其中,第一开放分支21a的延伸部210、第一线部21121、第二开放分支21b的延伸部210、第二线部21122、第三开放分支21c的延伸部210、部分第三开放分支21c的第一连接单元211从近端至远端依次串联,形成围绕取栓支架100轴线的螺旋形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开放分支21a的近端具有延伸部210。其中,第一开放分支21a的延伸部、第一线部21121、第二线部21122、部分第三开放分支21c的第一连接单元211从近端至远端依次串联,形成围绕取栓支架100轴线的螺旋形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开放分支21b的近端具有延伸部210。其中,第一线部21121、第二开放分支21b的延伸部210、第二线部21122、部分第三开放分支21c的第一连接单元211从近端至远端依次串联,形成围绕取栓支架100轴线的螺旋形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开放分支21c的近端具有延伸部210。其中,第一线部21121、第二线部21122、第三开放分支21c的延伸部210、部分第三开放分支21c的第一连接单元211从近端至远端依次串联,形成围绕取栓支架100轴线的螺旋形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开放分支21a的近端和第二开放分支21b的近端均具有延伸部210。其中,第一开放分支21a的延伸部210、第一线部21121、第二开放分支21b的延伸部210、第二线部21122、部分第三开放分支21c的第一连接单元211从近端至远端依次串联,形成围绕取栓支架100轴线的螺旋形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开放分支21a的近端和第三开放分支21c的近端均具有延伸部210。其中,第一开放分支21a的延伸部210、第一线部21121、第二线部21122、第三开放分支21c的延伸部210、部分第三开放分支21c的第一连接单元211从近端至远端依次串联,形成围绕取栓支架100轴线的螺旋形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开放分支21b的近端和第三开放分支21c的近端均具有延伸部210。其中,第一线部21121、第二开放分支21b的延伸部210、第二线部21122、第三开放分支21c的延伸部210、部分第三开放分支21c的第一连接单元211从近端至远端依次串联,形成围绕取栓支架100轴线的螺旋形结构。
结合图1和图6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取栓支架100还包括收集区30,收集区30与捕获区20相连并设于捕获区20的远端,收集区30的远端为具有网孔的封闭结构。
具体地,收集区30为内部中空且自膨胀网管状结构,具体可以为多网孔结构,即一个圆周方向上具有多个网孔。收集区30的近端端部开口设置,远端端部封闭设置,从而在掉落的血栓在无法被捕获区20捕获的情况下,通过收集区30的近端开口进入至收集区30的内部,并通过收集区30的远端封闭结构防止血栓逃逸,从而对血栓进行有效的捕获和收集,避免造成血管的二次栓塞。
结合图6和图7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收集区30的远端具有多个导引杆,多个导引杆的外部包覆有缓冲件33,且多个导引杆中至少一个导引杆的远端超出其余导引杆的远端设置。
具体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导引杆包括一个第一导引杆31和三个第二导引杆32,第一导引杆31的远端超出第二导引杆32的远端,并在第一导引杆31和第二导引杆32的外部共同包覆有缓冲件33,从而在收集区30的远端形成封闭端。同时由于第一导引杆31的远端超出第二导引杆32的远端设置,从而在收集区30的远端形成细长的端部,降低收集区30的远端的刚度,使收集区30的远端具有一定的柔软性,从而当收集区30的远端在于血管内壁或其他组织相抵接时,容易发生变形,减少或避免对血管造成伤害。其中,缓冲件33可以采用不透X射线材料的弹簧制成,弹簧可采用铂钨合金、铂铱合金等材料,同时弹簧具备一定的柔软性。临床医生可通过血管影像学设备,如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不透X射线的弹簧的位置,从而确定血管内取栓支架100的收集区30的远端位置。具体地,可采用激光焊接、点胶或锡焊的方式连接导引杆和缓冲件30。
如图8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导引杆包括两个第一导引杆31和两个第二导引杆32,第一导引杆31的远端超出第二导引杆32的远端,并在第一导引杆31和第二导引杆32的外部共同包覆有缓冲件33,同样能够在收集区30的远端形成封闭端,并具有细长的端部。
如图9所示,开通区10具有一定的径向支撑强度,以便对血栓进行渗透和收集。开通区10沿同一圆周方向具有多个封闭的网孔,具体可以为4个、6个、8个或更多个。其中,开通区10也可以为两端开口结构;或者,开通区10的近端为封闭结构,开通区10的近端为开口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开通区10的近端还有第一连接杆11,取栓支架100通过第一连接杆11与输送装置相连,从而输送至血管中,进行血栓的捕获和收集。
根据本实施例的取栓支架100,通过在开通区10的远端设置捕获区20,在进行血管内取栓时,首先通过开通区10挤压渗透血栓,在渗透过程中如有血栓发生掉落,通过捕获区20的第一网孔2113和第二网孔2123对掉落的血栓进行捕获和收集,使掉落的血栓卡接至第一网孔2113和第二网孔2123的内部,或从第一网孔2113和/或第二网孔2123进入取栓支架100的内部,从而防止血栓逃逸,对血栓进行有效的捕获和收集,进而减少或避免血管发生二次栓塞落,而未被第一网孔2113和第二网孔2123捕获的血栓通过远端的收集区30进行收集,或者在取栓支架100的内部游离的小血栓也能通过远端的收集区30进行收集,从而对血栓进行全面有效的捕获和收集,减少或避免血栓发生逃逸现象,进而减少或避免血管的二次栓塞。
如图10所示,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取栓装置1,取栓装置1包括装载器200、推送件300和取栓支架100。其中,装载器200可以为双层或者多层的聚合物熔融而成的中空管,为了降低推送过程的阻力,一般来说,最内层材料为摩擦系数小的聚四氟乙烯。装载器200可以将收缩的取栓支架100容纳其内腔。同时,为了方便将取栓支架100递送到微导管内,装载器的200内径会小于或等于微导管内径,优选0.45~0.53mm,长度不小于500mm。至少部分推送件300设于装载器200的内部并可沿装载器200的轴向方向运动。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不包括装载器200。
取栓支架100的近端设有至少一个连接杆,连接杆上设于至少一个安装孔,推送件300的远端通过至少一个安装孔与连接杆相连并固定,使推送件与取栓支架连接。取栓支架100具有处于装载器200内的压缩状态,和处于装载器200外的膨胀状态。取栓支架100在推送件300的作用下能够在装载器200内沿轴向方向移动,最终伸出至装载器200的外部,并插入至微导管内。其中,取栓支架100为上述任一项实施方式的取栓支架100。
在其他实施例中,推送件300上设有至少一个安装孔,连接杆的远端通过至少一个安装孔与推送件300相连并固定,使推送件300与取栓支架100连接。
结合图10至图13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取栓装置1还包括管套400,连接杆的近端与推送件300的远端相连并共同设于管套400的内部,并通过管套400进行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取栓装置1也可以不包括管套400。
具体地,当取栓支架100的近端仅设有第一连接杆11时,第一连接杆11的近端与推送件300的远端相连并共同设于管套400的内部,从而通过管套400对第一连接杆11的近端与推送件300的远端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使推送件300能够驱动取栓支架100移动且不会发生相对位置的改变。其中,为了保证对第一连接杆11的近端与推送件300的远端的固定效果,取栓装置1还包括填充件500,填充件500设于管套400的内部,用于填补管套400内的缝隙,并对管套400的两端进行封口处理。通过管套400对第一连接杆11的近端与推送件300的远端进行夹紧固定,进一步地固定第一连接杆11和推送件300。其中,填充件500可以采用锡或者医用胶等。管套400可选用钽环或者铂铱环等不透X射线材料,从而可通过观察管套400的位置确定取栓支架100的近端位置,进而对取栓支架100在血管内的位置进行定位。
根据本实施例的取栓装置1,通过将连接杆的近端与推送件300的远端相连并共同设于管套400的内部,并通过管套400进行固定,能够有效地提高取栓支架100与推送件300的连接可靠性,防止取栓支架100与推送件300之间脱离连接关系,保证取栓过程的顺利进行。
再次结合图10至图14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杆上设有至少一个安装孔,推送件300的远端与至少一个安装孔相连。
具体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杆11上仅设有第一安装孔111,推送件300的远端在第一安装孔111中与第一连接杆11相连,具体连接方式可以选择激光焊接、锡焊、胶粘等方式连接,从而通过推送件300驱动取栓支架100移动。
再次结合图10至图14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推送件300包括大径段310和设于大径段310远端的小径段320,小径段320的径向尺寸小于大径段310的径向尺寸,小径段310穿过安装孔并与第一连接杆11相连。
大径段310设于推送件300的近端,具有一定的支撑强度和抗变形能力,从而通过大径段310操控移动推送件300。小径段320设于推送件300的远端,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从而便于穿过安装孔并与第一连接杆11相连。
再如图11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推送件300还包括过渡段330,过渡段330的两端分别连接大径段310和小径段320,过渡段330的径向尺寸由大径段310朝向小径段320的方向逐渐减小。
通过设置过渡段330,使不同径向尺寸的大径段310和小径段320之间平滑过渡,从而保证推送件300的受力均匀,防止在推送取栓支架100的过程中发生断裂现象。
具体地,为了保证推送件300的抗折性能及推送性能,推送件300一般选用镍钛材料,总长度不小于常用微导管的长度,推送件300的总长度L1一般为1500~2200mm,大径段310的外径尺寸选用0.35~0.45mm,优选0.4mm。根据颅内血管解剖结构,一般来说,小径段320和过渡段330的总体长度L2设置为200~400mm,优选350mm长度。推送件300的小径段320的径向尺寸选用0.08~0.12mm,优选0.1mm,从而保证小径段320的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
结合图10、图14和图15所示,取栓支架100的近端设有一个连接杆,连接杆上设有至少一个安装孔,推送件300的远端穿过至少一个安装孔后连接有固定件340,且固定件340的最大尺寸大于安装孔的直径尺寸。具体地,固定件340为采用激光焊接的方式在推送件300的远端形成球头。可以理解的,该固定件340可以为各种形状,例如长条形、立方体形或各种不规则形状等,只要不能从安装孔中穿出即可。
在其他实施例中,推送件300上设有至少一个安装孔,连接杆的远端穿过至少一个安装孔后连接有固定件340,且固定件340的最大尺寸大于安装孔的直径尺寸。
具体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杆11上仅设有一个第一安装孔111,第一安装孔111的直径尺寸略大于小径段320的径向尺寸,从而保证小径段320能够穿过第一安装孔111。穿过第一安装孔111后的小径段320的远端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设置成球头,从而保证小径段320的远端卡接在第一安装孔111的一侧,同时保证管套400内的填充件500对小径段320的固定效果,防止在推送和回收过程中推送件300与管套400间产生轴向方向的相对位移。
结合图14和图16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杆11沿轴向方向间隔设有两个第一安装孔111,且两个第一安装孔111的直径尺寸均略大于小径段320的径向尺寸,从而保证小径段320能够穿过第一安装孔111。小径段320的远端依次穿过近端的第一安装孔111和远端的第一安装孔111后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设置成球头,从而通过两个第一安装孔111进一步地提高对推送件300的固定效果。
结合图14和图17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杆11沿轴向方向间隔设有两个第一安装孔111,且两个第一安装孔111的直径尺寸均略大于小径段320的径向尺寸。小径段320的远端依次穿过近端的第一安装孔111和远端的第一安装孔111后,再次穿过近端的第一安装孔111,然后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设置成球头,从而通过两个第一安装孔111进一步地提高对推送件300的固定效果。
结合图18和图19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取栓支架100的近端设有至少两个连接杆,且两个连接杆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安装孔,推送件300的远端分别与两个连接杆上的安装孔相连。
结合图18和图19所示,取栓支架100的近端设有第一连接杆11和第二连接杆12,第一连接杆11和第二连接杆12分别沿轴向方向设置且间隔开。第一连接杆11和第二连接杆12上分别设有安装孔,并通过安装孔与推送件30相连。
如图20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杆11的近端设有第一安装孔111,第二连接杆12的近端设有第二安装孔121,且第一安装孔111和第二安装孔121对应设置。小径段320的远端设有固定件340,固定件340的最大尺寸大于第一安装孔111和第二安装孔121中任一个安装孔的直径尺寸,通过将固定件340置于第一安装孔111和第二安装孔121之间,并在第一连接杆11和第二连接杆12的外部套设管套400,从而通过管套400将球头340卡接固定于第一安装孔111和第二安装孔121之间,实现推送件300与取栓支架100间的连接。其中,固定件340为采用激光焊接的方式在推送件300的远端形成球头。
为满足第一连接杆11和第二连接杆12对推送件300的卡接效果,其中,管套400的内径尺寸稍小于或等于第一连接杆11的径向尺寸、第二连接杆12的径向尺寸和小径段320的径向尺寸之和,从而达到过盈配合的效果。其中,固定件340的最大尺寸稍大于小径段320的径向尺寸。
如图21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杆11设有沿轴向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安装孔111,第二连接杆12设有沿轴向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二安装孔121,小径段320的远端依次穿过近端的第一安装孔111和第二安装孔121后,朝向远端延伸并再次依次穿过远端的第二安装孔121和第一安装孔111,然后再次朝向近端延伸,并再次穿过近端的第一安装孔111和第二安装孔121后焊接有固定件340,从而增加推送件300的连接固定效果。
参看图22A~图22C,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捕获区20上设置有捕获区显影元件71;开通区10上缠绕有开通区显影丝72,开通区显影丝72包括不重合的第一开通区显影丝721和第二开通区显影丝722,第一开通区显影丝721的近端和第二开通区显影丝722的近端汇聚形成开通区显影丝近端汇聚点723,第一开通区显影丝721的远端和第二开通区显影丝722的远端汇聚形成开通区显影丝远端汇聚点724;收集区30上缠绕有收集区显影丝73,收集区显影丝73包括不重合的第一收集区显影丝731和第二收集区显影丝732,第一收集区显影丝731的近端和第二收集区显影丝732的近端汇聚形成收集区显影丝近端汇聚点733,第一收集区显影丝731的远端和第二收集区显影丝732的远端汇聚形成收集区显影丝远端汇聚点734。可以理解的,取栓支架100包括开通区10或收集区30中的至少一个。
开通区10设置不重合的第一开通区显影丝721和第二开通区显影丝722,收集区30设置不重合的第一收集区显影丝731和第二收集区显影丝732,也就是多段显影丝分布到开通区10或收集区30的不同位置,从而可以通过不同位置造成的空间异面的多段显影丝来判断开通区10或收集区30的展开状态,进一步判断和掌握血管病变的性质(例如血管内是有血栓还是血管狭窄),同时多段显影,显影性更强,更有利于术者观察。同时,设置第一开通区显影丝721和第二开通区显影丝722的两端分别汇聚,第一收集区显影丝731和第二收集区显影丝732两端分别汇聚,从而使第一开通区显影丝721和第二开通区显影丝722稳定地固定在取栓支架上,第一收集区显影丝731和第二收集区显影丝732也能稳定地固定在取栓支架上,并且能够减少显影丝的自由端,从而减少戳伤输送器管腔或者血管内壁的可能。
在一实施例中,捕获区显影元件71包括捕获区显影丝711,捕获区显影丝711缠绕在捕获区20上,捕获区显影丝711沿捕获区20的轴线螺旋延伸设置,捕获区显影丝711的近端与开通区显影丝远端汇聚点724连接,捕获区显影丝711的远端与收集区显影丝近端汇聚点733连接。开通区显影丝72、捕获区显影丝71和收集区显影丝73相互连接,做到取栓支架100整体连续的显影,能够在术中全程观察取栓支架100的整体形态和位置,更有利于术者在术中判断患者血栓的位置与病变的性质,以及能够判断取栓支架100与血栓的嵌合状况,并以此调整手术策略,提高取栓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其中,开通区显影丝72、捕获区显影丝71和收集区显影丝73设置为一体成型。具体为,第一开通区显影丝721和第二开通区显影丝722从开通区显影丝近端汇聚点723出发,分别在开通区10上缠绕,然后在开通区显影丝远端汇聚点724,此时第一开通区显影丝721和第二开通区显影丝722缠绕在一起合为一股显影丝,即为捕获区显影丝711(也就是说捕获区显影丝711由多股显影丝合成的),该捕获区显影丝711沿捕获区20的轴线螺旋延伸,在收集区显影丝近端汇聚点733分开,形成第一收集区显影丝731和第二收集区显影丝732,第一收集区显影丝731和第二收集区显影丝732分别在收集区30上缠绕,最后在收集区显影丝远端汇聚点734汇聚。在其他实施例中,开通区显影丝72、捕获区显影丝71和收集区显影丝73可以设置为非一体成型,通过焊接等常规方式进行连接。相比于非一体成型设计,一体成型设计能够更好地使显影丝固定在取栓支架上,并且不设置连接结构,无自由端,结构简单,从而更加安全。
取栓支架100由多根支架杆组成,其中捕获区20包括捕获区支架杆,开通区10包括开通区支架杆,收集区30包括收集区支架杆,捕获区显影丝71缠绕在捕获区支架杆上,开通区显影丝72缠绕在开通区支架杆上,收集区显影丝73缠绕在收集区支架杆上。也就是说,显影丝通过自身围绕支架杆缠绕实现与支架杆固定,其中,捕获区显影丝711除了围绕捕获区支架杆缠绕实现与捕获区支架杆固定外,还要在捕获区20上沿捕获区20的轴线螺旋延伸。
参看图23A~图23D,捕获区显影元件71包括捕获区显影点712,捕获区显影点712镶嵌在捕获区20上,第一开通区显影丝721和第二开通区显影丝722是由一根显影丝以一对折点对折形成,对折点为开通区显影丝远端汇聚点724,第一收集区显影丝731和第二收集区显影丝732是由另一根显影丝以另一对折点对折形成,另一对折点为收集区显影丝近端汇聚点733。如此设计,可以避免形成显影丝的自由端,安全性更高。可以理解的,第一开通区显影丝721和第二开通区显影丝72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第一收集区显影丝731和第二收集区显影丝73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
在图23D中,每一开放分支21的第二连接单元212的第二连接单元自由端2120上设置有显影槽90,该显影槽90用于容纳捕获区显影点712,具体地,捕获区显影点712冲压进入该显影槽90内从而使捕获区显影点712固定到显影槽90内,该捕获区显影点712的材料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例如金、铂等。
参看图22A、图22B、图23A和图23B,取栓支架100的近端还可以设置有近端显影弹簧82,和/或取栓支架100的远端设置有远端显影弹簧81,可以用来显示取栓支架100近端和远端的位置,从而能够判断取栓支架100在体内所在的区域范围,另外设置为弹簧结构能够具有较好的柔顺性,避免损伤血管和输送鞘管内壁。在本实施例中,近端显影弹簧82设置在第一连接杆11与推送件300的连接处上,或者设置在第一连接杆11、第二连接杆12与推送件300的连接处上,该具有柔顺性的弹簧结构能够避免影响推送件300对取栓支架100的操控力。在一实施例中,近端显影弹簧82与开通区显影丝近端汇聚点723连接,远端显影弹簧81与收集区显影丝远端汇聚点734连接,能够更加完整地显示术中取栓支架100的整体形态和位置。远端显影弹簧81可以为上述的缓冲件33。
结合图1、图10、图24至图30所示,对临床上使用本发明的取栓装置1进行血管2内血栓3清除的过程进行说明。首先使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患者进行血管造影,确定血管2内待捕获的血栓3的位置。经血管介入技术,将微导管600的远端输送到超过血栓3一定距离,如图24所示,经微导管600进行血栓3远端的血管造影,判断血栓3的长度,选用合适规格的取栓支架100。
将取栓支架100通过装载器200推送至微导管600内,并经微导管600的内腔进行输送,当取栓支架100的远端到达微导管600的最远端时,即如图25所示位置时,固定住推送件300,保持取栓支架100整体相对于人体不动并向近端回撤微导管600,随着微导管600的回撤,取栓支架100将在血栓3的位置自膨胀展开。
结合图1和图26所示,膨胀后的取栓支架100的近端的开通区10将血栓3挤压至血管2的一侧,血管2即刻恢复部分血流再通,防止核心梗死区域恶化。之后等待大于5分钟,使取栓支架100完全膨胀开,开通区10的网孔与血栓3进行充分融合。
结合图1、图4和图27所示,缓慢的回撤取栓支架100和微导管600,此时如有切碎掉落的血栓3将被取栓支架100的捕获区20进行捕获和收集。在捕获区20对掉落的血栓3的收集过程中,若位于近端的开放分支21未能够有效度对血栓3进行捕获,随着取栓支架100的撤回,相对位于远端的其他开放分支21能够进一步地对掉落的血栓3进行捕获和收集,防止血栓3逃逸,最终将血栓3固定在取栓支架100内部。同时,更细小的血栓3会被取栓支架100的远端的收集区30全部兜住。
结合图1、图4和图28所示,继续回撤取栓支架100和微导管600,直至取栓支架100回撤到导管700的管腔内。一般来说,取栓支架100完全膨胀开的直径尺寸会比血管2的内腔稍大,但比导管700外径更大,在取栓支架100回撤到导管700的内腔时,导管700的头端可能会对血栓3产生一定的切割作用。医生可以对导管采用注射器或者连接负压吸引装置抽取负压,负压吸引结合取栓支架100的抽拉,可提高取栓一次再通率。也可以利用取栓支架100的捕获区20上的螺旋分布的多个开放分支21将管口处被切割的血栓3带回导管700的内腔。最终,将取栓支架100及取栓支架100内的血栓3全部撤出体外,完成整个取栓过程。
结合图29和图30所示,为取栓装置1在弯曲的血管2内的取栓过程。由于第一连接单元211和第二连接单元212具有一定的可变形能力,在取栓支架100进入弯曲血管2后,第一连接单元211和第二连接单元212发生变形并贴合于血管2的内壁,从而在相邻设置的两个开放分支21间的形成开口,便于血栓3掉落至开放分支21的内部,进而被第一连接单元211或第二连接单元212进行捕获。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取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取栓支架和推送件,所述取栓支架的近端设有至少一个连接杆,
所述连接杆上设有至少一个安装孔,所述推送件的远端通过至少一个所述安装孔与所述连接杆相连并固定,使所述推送件与所述取栓支架连接;或者,
所述推送件上设有至少一个安装孔,所述连接杆的远端通过至少一个所述安装孔与所述推送件相连并固定,使所述推送件与所述取栓支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栓装置还包括管套,所述连接杆与所述推送件连接后共同设于所述管套的内部,并通过所述管套进行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取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栓支架的近端设有一个所述连接杆,
所述连接杆上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安装孔,所述推送件的远端穿过至少一个所述安装孔后连接有固定件,且所述固定件的最大尺寸大于所述安装孔的直径尺寸;或者,
所述推送件上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安装孔,所述连接杆的远端穿过至少一个所述安装孔后连接有固定件,且所述固定件的最大尺寸大于所述安装孔的直径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栓支架的近端设有至少两个所述连接杆,且其中至少两个所述连接杆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安装孔,所述推送件的远端分别与至少两个所述连接杆上的所述安装孔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取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送件的远端设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的最大尺寸大于所述安装孔的直径尺寸,所述固定件卡接于至少两个所述连接杆上的所述安装孔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取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套的内径尺寸小于或等于至少两个所述连接杆的径向尺寸与所述推送件的远端的径向尺寸之和。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取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送件的远端穿过至少两个所述连接杆上的所述安装孔后连接有固定件。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栓装置还包括填充件,所述填充件设于所述管套的内部,用于固定所述连接杆和所述推送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取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送件包括大径段和设于所述大径段远端的小径段,所述小径段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大径段的径向尺寸,所述小径段通过所述安装孔与所述取栓支架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取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送件还包括过渡段,所述过渡段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大径段和所述小径段,所述过渡段的径向尺寸由所述大径段朝向所述小径段的方向逐渐减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096544.3A CN117653274A (zh) | 2022-09-08 | 2022-09-08 | 取栓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096544.3A CN117653274A (zh) | 2022-09-08 | 2022-09-08 | 取栓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653274A true CN117653274A (zh) | 2024-03-08 |
Family
ID=90075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096544.3A Pending CN117653274A (zh) | 2022-09-08 | 2022-09-08 | 取栓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653274A (zh) |
-
2022
- 2022-09-08 CN CN202211096544.3A patent/CN117653274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517339B2 (en) | Flexible intravascular treatment devices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of use | |
CN108158630B (zh) | 一种血管内血栓抓捕器 | |
US20230074271A1 (en) | Retrieval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se thereof | |
US20220233207A1 (en) | Retrieval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se thereof | |
CN106618676B (zh) | 一种血管内血栓取出装置 | |
CN107049421B (zh) | 一种全显影取栓支架及血栓取出装置 | |
CN110575225B (zh) | 取栓装置以及介入医疗系统 | |
US20160220265A1 (en) | Thrombus removal system and process | |
AU2019363274B2 (en) | A device and a thrombectomy apparatus for extraction of thrombus from a blood vessel | |
CN112890915A (zh) | 一种血管内多节段式取栓支架及其输送装置 | |
CN112568967A (zh) | 一种多节段网篮式取栓支架及其取栓装置 | |
WO2012009675A2 (en) | Retrieval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se thereof | |
CN213641088U (zh) | 一种血管内血栓抓捕器 | |
CN105662534A (zh) | 一种带有刺状结构的血管取栓装置及其血栓治疗仪 | |
CN110420046A (zh) | 一种微创介入血栓取出器械、应用及其使用方法 | |
CN114098904A (zh) | 一种血栓收集装置 | |
CN117653274A (zh) | 取栓装置 | |
CN117694964A (zh) | 取栓支架 | |
CN117694965A (zh) | 取栓支架及取栓装置 | |
CN214966296U (zh) | 一种多节段网篮式取栓支架及其取栓装置 | |
CN221083730U (zh) | 血栓清除系统及辅助回收系统 | |
CN117257400A (zh) | 取栓装置及取栓系统 | |
CN116898530A (zh) | 血栓清除系统及辅助回收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