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40837A - 片材输送装置、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片材输送装置、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40837A
CN117640837A CN202310933415.3A CN202310933415A CN117640837A CN 117640837 A CN117640837 A CN 117640837A CN 202310933415 A CN202310933415 A CN 202310933415A CN 117640837 A CN117640837 A CN 1176408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conveyance
conveying
original
docu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93341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井祐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309805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4031808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6408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408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ontrolling Sheets Or Web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片材输送装置、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其目的在于抑制输送异常的误判。控制器的ROM中保存没有输送中先行原稿时的指标数据,以及存在输送中先行原稿时的指标数据,比如逆矩阵R‑1和临界值Th。控制器掌握输送中原稿张数作为输送条件,当输送中原稿张数为2张以上时,选择存在输送中先行原稿时的指标数据,而当输送中原稿张数为1张时,选择没有输送中先行原稿时的指标数据(S5~S7)。而后用所选的指标数据进行输送一场判断(S8),判断是否发生了输送异常。

Description

片材输送装置、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片材输送装置、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的片材输送装置包括输送片材的输送部件、收集片材输送时的动作音的集音部、提取由集音部收集的动作音的特征量的特征量提取部、以及基于特征量判断是否发生输送异常的输送异常判断部。
专利文献1(JP特开2021-181376号公报)公开了一种以意图抑制输送异常发生为目的的上述片材输送装置,其中公开,把定量表示集音部所收集的动作音的特征的特征量给与支持矢量机,用作为指标数据的机器学习模型,将特征量分类为正常输送、原稿变形、供纸滑动的三个等级中的任意一个。并且描述了通过支持向量机将特征量分类为片材滑动和原稿变形时为输送异常,分类为片材滑动时实施输送部件的加热,分类为原稿变形时打开供纸盖。
但是,集音部收集到的正常输送时的动作音因片材输送条件而异,用一个指标数据,有可能发生误判,因此希望抑制输送异常的误判。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片材输送装置,其中具备:输送部件,用于输送片材;集音部,用于收集片材输送时的动作音;特征量提取部,用于提取所述集音部收集的动作音的特征量;以及输送异常判断部,用于根据所述特征量判断是否发生输送异常,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指标数据选择部,用于从作为用来判断是否发生输送异常的指标的多个指标数据中,选择与所述片材的输送条件相对应的指标数据,所述输送异常判断部使用指标数据选择部选择的指标数据,判断是否发生输送异常。
本发明的效果在于抑制输送异常的误判。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复印机的概略构成示意图。
图2是放大显示该复印机的图像形成部内部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该图像形成部的四个处理单元所构成的串联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该复印机的扫描仪及ADF的立体图。
图5是该ADF的要部与扫描仪的上部的放大图。
图6是该ADF及该扫描仪的电路的一部分框图。
图7是根据作为输送条件的输送中原稿张数选择使用的指标数据的原稿输送异常判断处理流程图。
图8是根据作为输送条件的连续原稿输送的输送顺序,选择使用的指标数据的原稿输送异常判断处理流程图。
图9是根据作为输送条件的原稿输送速度选择使用的指标数据的原稿输送异常判断处理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把本发明用于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电子照相方式复印机(以下简称复印机)的实施方式。首先说明实施方式涉及的复印机的基本构成。图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复印机的概略构成图。该复印机包括图像形成部1、白纸供给装置40以及原稿读取装置50。原稿读取装置50具有固定在图像形成部1上的扫描仪150和由其支撑的作为原稿输送装置的ADF51。
白纸供给装置40具有在纸库41中被设为多段的两个供纸盒42、从供纸盒42送出转印纸的送出辊43、把送出的转印纸分离后供给到供纸路44的分离辊45等。图像形成部1的供纸路37上还具有输送转印纸的多个输送辊47等。然后,将供纸盒内的转印纸送入图像形成部1内的供纸路37内。
图2是放大显示一部分图像形成部1的内部构成的部分放大图。图像形成部1作为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包括光写入装置2、形成K、Y、M、C色调色剂像的四个处理单元3K、Y、M、C、转印单元24。还具备纸输送单元28、定位辊对33、定影装置34、翻转装置36、供纸路径37等。然后,驱动配置在光写入装置2内的激光二极管或LED等光源,向四个鼓状感光体4K、Y、M、C照射激光L。通过该照射,在感光体4K、Y、M、C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该潜像经过规定的显影工序,显影为调色剂图像。符号后添加的K、Y、M、C等标记表示黑色、黄色、品红、青色用的规格。
处理单元3K、Y、M、C分别将感光体4和配置在其周围的各种装置作为一个单元由共同的支撑体支撑,相对于图像形成部1主体可装卸。以黑色用的处理单元3K为例,除了感光体4K以外,还具有将形成在其表面的静电潜像显影成黑色调色剂像的显影装置6K。另外,还具有滚筒清洁装置15等,用于清洁通过后述的K用一次转印夹持部后附着在感光体4K表面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在本复印机中,四个处理单元3K、Y、M、C相对于后述的中间转印带25沿着其环形移动方向排列配置,形成所谓的串联型结构。
图3是四个处理单元3K、Y、M、C所构成的一部分串联部的局部放大图。四个处理单元3K、Y、M、C除了各自使用的调色剂的颜色不同以外,构成基本相同,因此在该图中省略了对各符号的标注K、Y、M、C。如该图所示,处理单元3在感光体4的周围具有充电装置5、显影装置6、滚筒清洁装置15、除电灯22等。
感光部件4使用在铝等的管坯上通过涂布具有感光性的有机感光材料而形成感光层的鼓状部件。不过也可以使用环形带状的部件。
显影装置6使用含有磁性载体和非磁性调色剂的双组分显影剂对潜像进行显影。其中具有搅拌部7和显影部11,搅拌部7用于一边搅拌收容在内部的双组分显影剂一边输送显影剂并将显影剂供给到显影套筒12,显影部11用于将由显影套筒12承载的双组分显影剂中的调色剂转移到感光体4。
搅拌部7设置在低于显影部11的位置,具有相互平行配置的两根输送螺钉8、设置在这些螺钉之间的隔板、设置在显影盒9的底面上的调色剂浓度传感器10等。
显影部11具有通过显影盒9的开口与感光体4对置的显影套筒12、不可旋转地设置在显影套筒9内的磁辊13、使前端接近显影套筒12的刮片14等。显影套筒12为可旋转的非磁性筒状。磁辊13具有从与刮片14相对位置起向套筒的旋转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磁极。这些磁极分别在旋转方向的指定位置上对套筒上的双组份显影剂产生磁力作用。这样,从搅拌部7送出的双组份显影剂吸引并承载于显影套筒12的表面,同时,在套筒表面上沿磁力线形成磁刷。
随着显影套筒12的旋转,在通过与刮片14相对的位置时,磁刷被限制为适当的层厚度,然后被输送到与感光体4相对的显影区域。然后,通过施加在显影套筒12上的显影偏压和感光体4上的静电潜像之间的电位差,将调色剂转移到静电潜像上进行显影。进而,随着显影套筒12的旋转再次返回到显影部11内,在形成于磁辊13的磁极间的排斥磁场的影响下,从套筒表面脱离后,返回到搅拌部7内。在搅拌部7内,根据调色剂浓度传感器10的检测结果,向双组份显影剂补充适量的调色剂。作为显影装置6,也可以采用不含磁性载体的单组分显影剂来取代使用双组分显影剂的装置。
鼓清洁装置15采用把聚氨酯橡胶制的清洁刮板16压在感光体4上的方式,不过也可以使用其他方式。为了提高清洁性能,本示例中采用了在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上可自由旋转地具有使外周面与感光体4接触的接触导电性的毛刷17的方式。该毛刷17还具有从固体润滑剂中刮取润滑剂,使其成为微粉末,同时涂布在感光体4表面的作用。向毛刷17施加偏压的金属制电场辊18在图中箭头方向上可旋转地设置,刮板19的前端与之接触。附着在毛刷17上的调色剂相对于毛刷17在计数器方向上接触并旋转,同时转移到施加有偏压的电场辊18上。然后,被刮板19从电场辊18上刮取后,落到回收螺钉20上。回收螺钉20将回收的调色剂向鼓清洁装置15的与图表面垂直的方向的端部输送,并输送到外面的循环传送装置21。循环传送装置21将收到的调色剂输送到显影装置6进行循环。
除电灯22通过光照射对感光体4进行除电。被除电的感光体4的表面受到充电装置5均匀充电后,受到光写入装置2光写入处理。充电装置5使被施加了充电偏压的充电辊与感光体4一边接触一边旋转。也可以使用以非接触方式对感光体4进行充电处理的电晕充电器等。
在前面所示的图2中,通过上述处理,四个处理单元3K、Y、M、C的感光体4K、Y、M、C上便形成K、Y、M、C色调剂图像。
四个处理单元3K、Y、M、C的下方配置有转印单元24。该转印单元24使由多个辊架设的中间转印带25一边与感光体(4K、Y、M、C)接触,一边按图中顺时针方向进行环形移动。这样便形成了感光体4K、Y、M、C与中间转印带25接触的K、Y、M、C用一次转印夹持部。在K、Y、M、C用的一次转印夹持部附近,通过配置在带环内侧的一次转印辊26K、Y、M、C,中间转印带25被推向感光体4K、Y、M、C。一次转印辊26K、Y、M、C分别由电源施加一次转印偏压。这样,在K、Y、M、C用的一次转印夹持部中,形成使感光体4K、Y、M、C上的调色剂像向中间转印带25静电移动的一次转印电场。随着图中顺时针方向的环形移动,在依次通过K、Y、M、C用的一次转印夹持部的中间转印带25的正面上,在各一次转印夹持部依次重叠并经受一次转印。通过该重叠的一次转印,中间转印带25的正面形成四色重叠调色剂像(以下称为四色调色剂像)。
在转印单元24的图中下方,驱动辊30和二次转印辊31之间设有纸输送单元28,纸输送单元28用于架设环形的纸输送带29,并使纸输送带作环形移动。中间转印带25和纸输送带29夹在自己的二次转印辊31和转印单元24的下部架设辊27之间。这样就形成了中间转印带25的正面与纸输送带29的正面接触的二次转印夹持部。由电源向二次转印辊31施加二次转印偏压。另一方面,转印单元24的下部架设辊27接地。由此,在二次转印夹持部形成二次转印电场。
在该二次转印夹持部的图中右侧配置定位辊对33,定位辊对33在夹在辊之间的转印纸与中间转印带25上的四色调色剂像同步的时刻,向二次转印夹持部送出转印纸。在二次转印夹持部内,中间转印带25上的四色调色剂像在二次转印电场和夹持压力的影响下,一次二次转印到转印纸上,与转印纸的白色相结合,形成全彩色图像。通过二次转印夹持部的转印纸与中间转印带25分离,一边由纸输送带29的正面保持,一边随着其环形移动而被输送到定影装置34。
通过二次转印夹持部的中间转印带25的表面上,附着了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中未转印到转印纸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该转印残留调色剂通过与中间转印带25接触的带清洁装置被刮除。
被输送到定影装置34的转印纸,通过定影装置34内的加压和加热,全色图像定影后,从定影装置34送往排纸辊对35后,被排出到机外。
在先前的图1中,翻转装置36配置在纸输送单元28和定影装置34的下面。由此,转印纸完成了一侧表面的图像定影处理后,通过切换爪将转印纸的前进路径切换到转印纸反转装置一方,在该处经过反转后再次进入二次转印夹持部。然后,对另一面也实施图像的二次转印处理和定影处理,而后,被排出到出纸盒上。
被固定在图像形成部1上的扫描仪150具有作为第一面读取装置的第一面固定读取部151和作为第一面读取装置的移动读取部152。
移动读取部152作为第一面读取装置,以与原稿MS接触的方式配置在固定于扫描仪150的外壳上壁的第二接触玻璃155(参见图4)的正下方,能够使由光源、反射镜等构成的光学系统在图中左右方向上移动。然后,在使光学系统从图中左方向右方移动的过程中,使从光源发出的光受到放置在第二接触玻璃上的原稿MS反射后,经由多个反射镜,被固定在扫描仪主体上的图像读取传感器153接受。
第一面固定读取部151作为第一面读取装置,配置在以与原稿MS接触的方式固定在扫描仪150的外壳上壁的第一接触玻璃154(参见图4)的正下方。然后,后述的ADF51输送的原稿MS通过第一接触玻璃上时,光源发出的光在原稿面上依次受到反射,同时通过多个反射镜由图像读取传感器153接受。这样,就可以在不移动由光源和反射镜等构成的光学系统的情况下,扫描原稿MS的第一面。
扫描仪150还具有读取原稿MS的第二面的紧贴型图像传感器95(参见图5)。关于该紧贴型图像传感器95将在后面说明。
配置在扫描仪150上的ADF51在主体罩52上保持用于放置将要读取的原稿MS的原稿放置台53、用于输送原稿MS的输送单元、用于堆叠读取后的原稿MS的原稿堆叠台55等,如图4所示,通过固定在扫描仪150上的铰链159受到支承,可在上下方向上摆动。然后,通过该摇动进行如同开闭门的动作,在打开状态下,露出扫描仪150的上表面的第一接触玻璃154和第二接触玻璃155。如果原稿叠是单侧装订的书等单侧装订原稿,由于不能把原稿MS一张一张地分离,因而无法用ADF51输送原稿。对此,在单侧装订原稿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将ADF51打开后,将要读取的页面打开了的单侧装订原稿朝下放在第二接触玻璃155上,然后关闭ADF51。而后,由扫描仪150的图1所示的移动读取部152读取该页的图像。
另一方面,在原稿是是彼此独立的多张原稿MS堆叠起来的原稿叠的情况下,可以一边由ADF51一张一张地自动输送,一边使扫描仪150内的第一面固定读取部151和ADF51内的紧贴型图像传感器95依次读取原稿MS。在这种情况下,将一叠原稿放置在原稿放置台53上之后,按动主体操作部902(参见图6)的复印开始按钮158(参见图4)。于是,ADF51从放置在原稿放置台53上的原稿叠上面开始依次传送原稿MS,一边翻转,一边朝原稿堆叠台55输送。在该输送过程中,原稿MS翻转后立即通过扫描仪150的第一面固定读取部151的正上方。此时,扫描仪150的第一面固定读取部151读取原稿MS的第一面的图像。
图5是ADF51的要部与扫描仪150的上部一起构成的放大结构图。图6是ADF51及扫描仪150的一部分电路的框图。如图5所示,ADF51具有原稿放置部A、分离输送部B、定位部C、转弯部D、第一读取输送部E、第二读取输送部F、排纸部G、堆叠部H等。
如图6所示,ADF51具有由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等构成的控制器904,通过该控制器可以控制各种器件和传感器。该控制器904与定位传感器65、原稿设置传感器63、排纸传感器61、碰触传感器72、原稿宽度传感器73、读取入口传感器67、长度传感器57、58等连接。还与送纸电机191、输送电机192、拉出离合器193、排纸离合器194、拾取电机56等连接。进而连接作为集音部的集音麦克风201等。
集音麦克风201收集原稿MS的输送时的声音。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集音麦克风201安装在可开闭的供纸盖98的内周面上,相对于作为供纸辊的拾取辊80,配置在原稿输送上游一方的原稿放置台53上放置的原稿的上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目的是收集原稿供纸时的动作音,所以配置在供纸时受到驱动的原稿输送最上游的拾取辊80的上游周围,用以收集声音。
不过,集音麦克风201的配置位置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适当地配置在没有隔断供纸/分离动作的动作音的部件的、能够良好地集音的拾取辊80和供纸带84之间的位置。此外,由于集音麦克风201安装在供纸盖98的内周面上,因此,供纸盖98可以遮挡来自外部的噪音,使得集音麦克风201难以拾取来自外部的噪音。将集音麦克风201安装在供纸盖98的内周面上时,也可以在其间安装橡胶状的振动部件,从而难以拾取来自供纸盖98振动所引起的噪音。
另外,虽然将包括作为送纸辊的拾取辊80的驱动系统的声音等在内的伴随原稿送纸动作(拾取辊80的驱动)而产生的声音作为原稿送纸时的动作音来收集,但也可以使用带通滤波器等除去驱动系统的声音等,仅把伴随原稿输送动作(拾取辊80的驱动)而产生的声音之中,由拾取辊80的片材输送产生的片材的声音,例如,由于与被输送的片材产生摩擦或片材变形而产生的片材的输送声音作为动作音来收集。
如图6所示,扫描仪150具有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和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访问存储器)等构成的读取控制部903。这样就可以控制扫描仪150内部的各种器件和传感器。读取控制部903通过I/F与ADF51的控制器904连接,也可以通过控制器904间接控制ADF51内的各种器件和传感器。
在图5中,原稿放置部A具有放置原稿MS的原稿叠的原稿放置台53等。分离输送部B把所设置的原稿MS的原稿叠一张一张地分离后输送。定位部C用于一时性碰触被输送的原稿MS,将原稿MS对齐后再输送。转弯部D具有弯曲成C字形的弯曲输送部,在该弯曲输送部内把原稿MS一边折回一边作上下翻转。第一读取输送部E一边在第一接触玻璃154上输送原稿MS,一边使在第一接触玻璃154的下方如图1所示地配置在扫描仪150内部的第一面固定读取部151读取原稿MS的第一面。第二读取输送部E一边在紧贴型图像传感器95的下方输送原稿MS,一边使紧贴型图像传感器95读取原稿MS的第二面。另外,排纸部G将经过双面图像读取的原稿MS朝堆叠部H排出。堆叠部H是将原稿MS堆叠在原稿堆叠台55上的部件。
原稿MS以原稿前端部放置在作为可根据原稿MS的稿叠厚度在图中箭头a、b方向摆动的片材托盘的可动原稿台54上,同时原稿后端放置在原稿放置台53上的状态设置。此时,原稿放置台53上侧导轨分别与其宽度方向(垂直于图面的方向)的两端抵接,用以调整宽度方向上的位置。这样设置的原稿MS将可摆动地配置在可动原稿台54的上方的杠杆部件62上推。于是,原稿设置传感器63随此检测出原稿MS的设置,将检测信号发送给控制器904(参见图6)。然后,该检测信号从控制器904通过I/F发送到读取控制部903。
原稿载置台53上保持由用于检测原稿MS输送方向长度的反射型光电传感器或致动器型传感器构成的第一长度传感器57、第二长度传感器58。用这些长度传感器检测原稿MS的输送方向长度。
放置在可动原稿台54上的原稿MS叠的上方配置拾取辊80,该拾取辊80受到凸轮机构支承,可在上下方向(图中箭头c、d方向)上移动。该凸轮机构通过拾取电机56驱动,可以使拾取辊80上下移动。随着拾取辊80的上升移动,可动原稿台54在图中箭头a的方向上摆动,拾取辊80与原稿MS叠中最上面的原稿MS接触。当可动原稿台54进一步上升时,工作台上升传感器59检测到可动原稿台54上升到上限。这样,在拾取电机56停止的同时,可动原稿台54也停止上升。
操作者在设置在复印机主体上的由数字键和显示器等构成的主体操作部902(参见图6)上,进行用于表示是双面读取模式还是单面读取模式的读取模式设定的键操作和复印开始键的按动操作等。即主体操作部902起到模式信息获得单元的作用,取得是双面读取模式还是单面读取模式的信息。读取模式中还有用于读取薄纸的薄纸模式和混载·输送不同大小的原稿MS的混载模式,通过操作者在主体操作部902上的键操作,可以进行薄纸模式、混载模式的设定。在薄纸模式和混载模式下,使原稿MS的输送速度与通常的读取模式相比整体上变慢来输送原稿MS。
当按动复印开始键后主体控制部901经由I/F向ADF51的控制器904发送原稿供纸信号。这样,拾取辊80通过供纸电机191的正转而旋转驱动,将可动原稿台54上的原稿MS从可动原稿台54上送出。
在设定为双面读取模式或单面读取模式时,能够对放置在可动原稿台54上的全部原稿MS统一进行双面、单面的设定。也可以对各个原稿MS分别个别地设定读取模式,诸如对于第一页及第十页的原稿MS设定为双面读取模式,而对于其他原稿MS设定为单面读取模式等。
由拾取辊80送出的原稿MS进入分离输送部B,被送入与供纸带84接触的位置。供纸带84由驱动辊82和从动辊83架设,通过伴随供纸电机191正转的驱动辊82的旋转,在图中顺时针方向上进行环形移动。通过供纸电机191正转而受到驱动按图中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分离辊85与该供纸带84的下部张架面接触。在接触部中,供纸带84的表面向供纸方向移动。对此,分离辊85以规定的压力与供纸带84接触,当与供纸带84直接接触时,或者接触部仅夹持一张原稿MS时,被带或原稿MS带动旋转。但是,在接触部夹持多张原稿MS时,由于连动旋转作用力比扭矩限制器的扭矩低,因而在与带动旋转方向相反的图中顺时针方向受到驱动而旋转。这样,分离辊85对最上位下面的原稿MS施加与供纸相反方向的移动作用力,多张原稿MS中只最上位的原稿MS被分离。
在供纸带84和分离辊85等的输送部件的作用下,被分离的一张原稿MS进入定位部C,然后在通过碰触传感器72的正下方时其前端被检测到。此时,受到供纸电机191的驱动力的拾取辊80虽然仍受到驱动而旋转,但由于可动原稿台54的下降而与原稿MS分离,所以原稿MS仅在供纸带84的环形移动作用力下输送。然后,从碰触传感器72检测到原稿MS的前端的时刻起,供纸带84仅在规定时间内继续进行环形移动。然后,原稿MS的前端与作为输送部件的拉出从动辊86和一边与之接触一边旋转驱动作为输送部件的拉出驱动辊87的接触部接触。在原稿MS的前端与两个辊的接触部接触的状态下,原稿MS以其后端朝向供纸方向的方式受到输送,从而原稿MS成为弯曲规定量的状态,同时,前端被定位于接触部。由此,原稿MS的歪斜(倾斜)受到修正,原稿MS成为沿着供纸方向的姿势。
拉出驱动辊87除了具有修正原稿MS的歪斜的作用外,还具有将经过歪斜修正的原稿MS输送到位于原稿输送方向下游的输送部件的中间辊对66的作用。用于架设拾取辊80和供纸带84的驱动辊82、拉出驱动辊87和中间辊对66的驱动辊通过单向离合器连接到供纸电机191。连接在拉出驱动辊87和中间辊对66的驱动辊上的单向离合器在供纸电机191反转时传递驱动力,连接在驱动辊82上的单向离合器在供纸电机191正转时传递驱动力。因此,当供纸马达191反转后,拉出驱动辊87和中间辊对66的驱动辊开始旋转,同时供纸带84的环形移动停止。此时,拾取辊80的旋转也停止。
从拉出驱动辊87送出的原稿MS通过原稿宽度传感器73的正下方。原稿宽度传感器73具有多个由反射型光电传感器等构成的纸检测部,这些纸检测部在原稿宽度方向(与图面正交的方向)上排列。根据哪个纸检测部检测到原稿MS来检测原稿MS的宽度方向尺寸。原稿MS的输送方向长度是基于从原稿MS的前端被碰触传感器72检测到后到原稿MS的后端不再被碰触传感器72检测到为止的时间来检测的。
原稿MS经过原稿宽度传感器73宽度方向尺寸检测后,其前端进入转弯部D,被夹在中间辊对66的辊之间的接触部中。该中间辊对66的原稿MS输送速度被设定为大于后述的第一读取输送部E的原稿MS的输送速度。这样就可以缩短将原稿MS送入第一读取输送部E的时间。
在转弯部D内被输送的原稿MS的前端通过原稿前端与读取入口传感器67的对置位置。因此,当通过读取入口传感器67检测到原稿MS的前端时,在其前端被输送到作为传送方向下游的传送部件的读取入口辊对(89和90的对)的位置为止的期间,中间辊对66的原稿传送速度被减速。另外,随着输送电机192开始驱动,读取入口辊对(89、90)中的一个辊、读取出口辊对92中的一个辊、第二读取出口辊对93中的一个辊分别受到驱动开始旋转。
在转弯部D内,原稿MS在中间辊对66和读取入口辊对(89、90)之间的弯曲输送路上被输送期间,上下面被反转,同时,输送方向被折回。然后,通过读取入口辊对(89、90)的辊之间的夹持部的原稿MS的前端,通过定位传感器65的正下方。此时,如果通过定位传感器65检测到原稿MS的前端,则一边经过规定的输送距离一边使原稿输送速度减速,在第一读取输送部E的跟前,原稿MS的输送暂时停止。通过I/F向读取控制部903发送临时停止信号。
收到暂时停止信号的读取控制部903发送读取开始信号后,在控制器904的控制下,在原稿MS的前端到达第一读取输送部E内之前,重新开始输送电机192的旋转,将原稿MS的输送速度增速至规定的输送速度。然后,在原稿MS的前端到达第一面固定读取部151的读取位置的时刻,控制器904想读取控制部903发送表示原稿MS的第一面的副扫描方向有效图像区域的选通信号。该发送一直持续到原稿MS的后端脱离第一面固定读取部151的读取位置为止,原稿MS的第一面被第一面固定读取部151读取。原稿MS的前端到达第一面固定读取部151的读取位置的时刻是基于输送电机192的脉冲计数求出的。
通过第一读取输送部E的原稿MS,在通过后述的读取出口辊对92后,其前端被排纸传感器61检测到。在设定为单面读取模式的情况下,不需要后述的基于紧贴型图像传感器95的原稿MS的第二面的读取。对此,当排纸传感器61检测到原稿MS的前端后,通过排纸离合器194将输送电机192的驱动力与排纸辊对94连接,使排纸辊对94的图中下方的排纸辊受到驱动而沿图中顺时针方向旋转。另外,根据排纸传感器61检测到原稿MS的前端之后的输送电机192的脉冲计数,求出原稿MS的后端离开排纸辊对94的夹持部的时刻。然后,根据该运算结果,通过排纸离合器194切断输送电机192的驱动力,使排纸辊对94停止。
另一方面,在设定为双面读取模式的情况下,在排纸传感器61检测到原稿MS的前端之后,基于输送电机192的脉冲计数求出到达紧贴型图像传感器95的时刻。然后,在该时刻,控制器904向读取控制部903发送表示原稿MS的第二面的副扫描方向的有效图像区域的选通信号。该发送一直持续到原稿MS的后端脱离紧贴型图像传感器95检测到的读取位置为止,原稿MS的第二面由紧贴型图像传感器95读取。
紧贴型图像传感器95(CIS)作为第二面读取装置,以防止因附着在原稿MS上的糊状异物附着在读取面上而引起的读取竖纹为目的,在其读取面上实施涂层处理。在与紧贴型图像传感器95相对的位置上,配置作为从非读取面一方(第一面一方)支承原稿MS的原稿支承装置的第二读取辊96。该第二读取辊96不仅起到防止在紧贴型图像传感器95检测到的读取位置上原稿MS浮起,而且还起到用于取得紧贴型图像传感器95的明暗处理数据的基准白部的作用。本复印机中用第二读取辊96作为在与紧贴型图像传感器95相对的位置上支撑原稿MS的原稿支撑装置,但也可以使用导向板形的部件。
拾取辊80在输送原稿MS时,输送的原稿MS正下方的原稿或克服与可动原稿台54之间的摩擦力来输送原稿MS,因此原稿MS相对于拾取辊80容易产生滑动。另外,由于拾取辊80和可动原稿台54上下移动,与原稿的接触状态发生变化,也容易产生滑动。由于产生滑动,原稿MS不能在规定时间内被输送到规定位置,有可能发生卡纸。
当原稿MS在ADF内被输送了某种程度后发生卡纸的输送异常时,原稿MS的取出变得不容易,在取出原稿MS时,原稿MS上可能产生褶皱或破损,对原稿MS造成损伤。
另外,由于用户的不注意,有时会将用订书钉或回形针装订的多张原稿MS叠设置到原稿放置台53上。以这种方式装订的原稿MS叠被送入后,在分离辊85与供纸带84的接触部即分离部可能发生卡纸。另外,当用订书钉或回形针等金属片装订而成的多张原稿MS叠的前端进入分离部时,原稿MS叠中最上位的原稿由供纸带84继续传送。但是,第二张以后的原稿上被施加了分离辊85的返回的输送作用力。其结果,金属片装订的部位上被施加大的应力,在原稿MS上产生破损、折断、褶皱等,有可能对原稿MS造成损伤。
对此,本实施方式中根据由集音麦克风201收集的原稿供纸时的动作音,预测判断是否可能发生卡纸。并且在有可能发生卡纸时,停止原稿MS的输送,将卡纸发生防患于未然,预防原稿MS发生损坏。而且可以在停止时在主体操作部902的显示面板上显示有可能发生卡纸,或者从扬声器发出警告音。
在本实施方式中,提取以定量表示由集音麦克风201收集的原稿输送时的动作音特征的特征量,根据提取的特征量,用MT法(Mahalanobis Taguchi法)进行原稿输送的异常判断。MT法是在质量工程等领域中,通过多维信息进行预测、诊断、分析而为人所知的MT(Mahalanobis Taguchi,马氏田口)系统之一。MT法是利用马氏距离进行正常或异常的判断的方法之一,是能够简便且以较高精度进行正常/异常判断的方法。MT法是日本特开2003-141306号公报和田口玄一《质量工学的数理》(日本规格协会1999年发行)等中记载的众所周知的方法,在此不作详细说明。
以下数据作为用于输送异常判断的指标数据,预先保存在控制器904的ROM中。即,计算马氏距离时使用的单位空间数据集(基准数据集)的相关矩阵的逆矩阵R-1以及将求出的马氏距离分类为正常输送或输送异常的临界值Th。
以预先从正常输送原稿MS的动作音中得到的特征量为基础,制作单位空间数据集(基准数据集)而求出逆矩阵R-1。预先求出假阴性率(正常判断的误判率)、假阳性率(输送异常的误判率)为目标值以下的马氏距离,设定将求出的马氏距离分类为正常输送、输送异常的临界值Th。
但是,在使用由从一个单位空间数据集(基准数据集)求出的逆矩阵R-1和临界值Th构成的一个指标数据进行输送异常判断时,输送异常判断精度可能会下降。这是因为,在输送中的原稿MS为两张以上的情况下,除了原稿供纸时的动作音以外,集音麦克风201还会拾取脱离了拾取辊80的先行原稿的输送音。为此,存在输运中先行原稿时的正常输送时的动作音与没有输送中先行原稿时的正常输送的动作音有很大差异。因此,由从存在输送中先行原稿时的正常输送的动作音得到的特征量所制作的单位空间数据集(基准数据集)、和从没有输送中先行原稿时的正常输送的动作音得到的特征量所制作的单位空间数据集,两者之间的偏差变大。其结果,基于该单位空间数据集求出的逆矩阵R-1和临界值Th的精度下降,不能进行高精度的输送异常判断,从而可能发生正常输送误判或输送异常误判。
对此,本实施方式中预先准备多个指标数据,使用与作为输送条件的输送中原稿张数相对应的最佳指标数据(逆矩阵R-1和临界值Th),进行输送异常判断。以下用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特征部。
图7是控制器904实施的每张原稿的原稿输送异常判断处理流程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在作为纸张的原稿MS之间空出彼此不重叠程度的间隔以获得读取吞吐量,同时连续执行原稿MS的输送动作,原稿输送路上同时存在多张彼此相隔一定间距的原稿MS。因此,图7所示的原稿输送异常判断处理同时并行执行。
控制器904从主体控制部901收到原稿供纸信号后,将控制器904的RAM上的"输送中原稿张数"计数器设定为0。然后,控制器904将"输送中的原稿张数"计数器加1(S1),然后开始供纸/分离动作(S2)。关于最初的第一页的原稿MS,相对于计数值"0"加1。接着输送的第二张原稿MS,相对于该时刻的计数值加"1"。该"输送中原稿张数"如后述,在原稿MS离开排纸辊对94的时刻,相对于该时刻的"输送中原稿张数"的计数值减1。这样,在控制器904的RAM中暂时保存的"输送中原稿张数"成为当前在ADF51内输送中的原稿张数。
在供纸/分离动作开始的同时,控制器904通过集音麦克风201收集原稿供纸时的动作音(S3),将收集到的动作音的声音信号暂时保存在在控制器904的RAM中。
接着,控制器904求出保存在该RAM中的动作音的特征量(S4)。具体来说,对保存在RAM中的动作音的声音信号进行短时傅立叶变换(STFT),求出声音信号的功率谱的时间排列。其次,对求出的功率谱的时间排列进行特征化处理,求出动作音的特征量。作为特征化处理,可以使用在规定的频带中的能量的时间积分和连续的帧之间的频谱通量(SpectralFlux)等。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器904起到特征量提取部的作用。但是,以定量表示用于动作状态判断的动作音特征的特征量并不限于上述,也可以使用梅尔频率倒谱系数等公知的声音特征量。
求出特征量后,根据求出的特征量,判断是否发生输送异常。本实施方式根据输送中原稿张数,选择用于输送异常判断的指标数据(逆矩阵R-1和临界值Th)。
具体而言,控制器904确认控制器904的RAM上的"输送中原稿张数"。当"输送中原稿张数"为两张以上,即存在输送中先行原稿时(S5的Y),选择存在输送中先行原稿情况下的指标数据(S7)。而如果"输送中原稿张数"少于两张,即没有输送中先行原稿(S5的N),则选择没有输送中先行原稿情况下的指标数据(S6)。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器904具有作为指标数据选择部的功能。
逆矩阵R-1作为输送中有存在先行原稿时的指标数据之一,是根据存在输送中先行原稿时的正常输送动作音的特征量预先制作的单位空间数据集(基准数据集)求出的。临界值Th作为存在输送中先行原稿时的指标数据之一,是对于该单位空间数据集(基准资料集),预先求出假阴性率、假阳性率为目标值以下的马氏距离而设定的。
根据存在输送中先行原稿时的正常输送动作音的特征量制作的单位空间数据集中不包含没有输送中先行原稿时的正常输送动作音的特征量。因此,可以减小单位空间数据集(基准数据集)的偏差,求出在存在输送中先行原稿时的输送异常判断中最佳逆矩阵R-1和临界值Th。
逆矩阵R-1作为没有输送中先行原稿时的指标数据之一,是根据没有输送中先行原稿时的正常输送动作音的特征量预先制作的单位空间数据集(基准数据集)求出的。临界值Th作为没有输送中先行原稿时的指标数据之一,是对于该单位空间数据集(基准数据组),预先求出假阴性率、假阳性率为目标值以下的马氏距离而设定的。
根据没有输送中先行原稿时的正常输送动作音的特征量制作的单位空间数据集中不包含存在输送中先行原稿时的正常输送动作音的特征量。因此,可以减小单位空间数据集(基准数据集)的偏差,求出没有输送中先行原稿时的输送异常判断中最佳逆矩阵R-1和临界值Th。
选择了输送异常判断模型后,控制器904根据动作音的特征量,通过MT法进行输送异常判断(S8)。在从原稿放置位置被输送了规定距离的时刻进行输送异常判断。用供纸电机191的驱动脉冲数和从供纸电机191开始驱动后所经过时间等来判断是否输送了规定距离。
优选把上述"规定距离"设定为小于从设置在原稿载置台53上的原稿MS的前端位置到分离辊85与供纸带84接触的部分即分离部(分离夹持部)的距离。通过设定为这样的距离,能够在原稿MS的前端到达分离部之前进行输送异常判断。由此,能够在用订书钉或回形针等金属片装订而成的多张原稿MS叠的前端进入分离部之前,停止输送动作,抑制原稿MS产生损伤。
在输送异常判断中,首先由控制器904输入到该时刻为止求出的声音的特征量,用与选择的输送条件对应的逆矩阵R-1计算出马氏距离。接着,由控制器904判断求出的马氏距离是否在与输送条件对应的临界值Th以下。当求出的马氏距离为临界值Th以下时,判断为正常输送,而大于临界值Th时,判断为输送异常。
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是否存在输送中先行原稿的输送条件,用指标数据(逆矩阵R-1和临界值Th),进行输送异常判断。如上所述,这些指标数据是基于各输送条件下正常输送时的动作音而制作的,是针对各输送条件下的输送异常判断经过优化的数据。因此,能够高精度地进行输送异常判断,良好地抑制误判。
在判断为正常输送的情况下,执行上述的原稿输送处理。即,在供纸/分离动作结束后(S9),使供纸电机191反转,执行由拉出驱动辊87送出经过偏斜修正的原稿的拉出动作(S10)。然后,在第一读取输送部E的跟前进行暂停处理(S11),暂时停止原稿MS的输送。然后,等待接收来自读取控制部903的读取开始信号(S12),收到后(S12的是),重新开始原稿MS的输送,开始读取输送处理(S13),将原稿MS依次送往第一读取输送部E、第二读取输送部F以及出纸部G。
然后,当排纸传感器61检测到原稿MS的前端时,对排纸电机的脉冲进行计数,求出原稿MS的后端离开排纸辊对94的夹持部的时刻。接着,根据该运算结果,停止排纸离合器194的动作,同时使"输送中原稿张数"计数器减1(S14)。
另一方面,如果判断为输送异常,停止输送中的所有原稿MS的输送动作(S21),结束读取动作。
在上述中,由控制器904掌握输送中的原稿张数,基于所掌握的输送中的原稿张数,选择指标数据(逆矩阵R-1和临界值Th),不过也可以基于连续原稿输送的输送顺序,选择指标数据。对于最初输送的第一页原稿MS,虽然没有输送中先行原稿,但由于在第二页以后存在输送中先行原稿,所以在第二页以后的原稿MS输送时由集音麦克风201收集的动作音中,会拾取先行原稿的输送音。因此,也可以基于作为输送条件的连续原稿输送的输送顺序,选择要使用的指标数据。
另外,即便是集音麦克风201几乎不拾取先行原稿输送音等的先行原稿输送音几乎没有影响的装置,在连续原稿输送中进行以下的输送控制时,第一页的集音麦克风201所拾取的动作音与第二页以后的动作音之间有时也会不同。也就是说,有些情况下只对最初输送的第一页原稿进行输送控制以加快供纸/分离/接触部的输送速度以提高生产率。而当原稿输送速度不同时,集音麦克风201收集的动作音的频率特性不同。在原稿MS输送达到规定距离之前进行动作音的取得时,取得的动作音的时间也不同。其结果,第一页和第二页之后正常输送时的动作音不同。因此,由从第一页正常输送动作音得到的特征量和从第二页以后的正常输送动作音得到的特征量所构成的单位空间数据集(基准数据集)的偏差变大。其结果与上述相同,逆矩阵R-1和临界值Th等指标数据的精度下降,有可能无法进行高精度的输送异常判断。
因此,在连续原稿输送中进行只加快最初输送的第一页原稿MS在供纸/分离/接触部中的输送速度控制时,根据作为输送条件的连续原稿输送的输送顺序,选择使用的指标数据。还可以将输送速度和纸质作为输送条件,选择要使用的指标数据。
图8是以连续原稿输送的输送顺序为输送条件,根据该输送顺序选择要使用的指标数据的原稿输送异常判断处理流程图。连续原稿输送中如上所述,由于原稿输送路径上存在多张原稿,因此对于该图8所示的流程,也对每张被输送的原稿同时并行地执行。
首先,控制器904从主体控制部901收到原稿供纸信号后,将控制器904的RAM上的"页编号"计数器设置为0。接着,控制器904将"页编号"加1(S1),开始供纸/分离动作(S2)。
接着,与上述相同,通过集音麦克风201收集原稿供纸时的动作音(S3),与上述相同,计算动作音的特征量(S4)。然后,控制器904检查控制器904的RAM中的"页编号"。"页编号"为"1"时(S5的N),选择第一页的原稿用的指标数据(S6)。而"页编号"为"2"以上时(S5的Y),选择第二页以后的原稿用指标数据(S6)。
第一页的原稿用指标数据(逆矩阵R-1及临界值Th)是根据预先以第一页原稿MS正常输送时的动作音的特征量为基础制作的单位空间数据集(基准数据集)求出的数据。在该单位空间数据集中第一页的原稿输送时的动作音不包含频率等不同的第二页以后正常输送时的动作音的特征量。因此,可以减小单位空间数据集(基准数据集)的偏差,从该单位空间数据集(基准数据集)求出对于第一页原稿输送的最佳指标数据(逆矩阵R-1及临界值Th)。
第二页以后原稿用的指标数据是根据预先以第二页以后的原稿MS正常输送时的动作音的特征量为基础制作的单位空间数据集(基准数据集)求出的。该单位空间数据集中不包含与第二页以后原稿输送时的动作音频率等不同的第一页正常输送时的动作音的特征量。因此,可以减小单位空间数据集(基准数据集)的偏差,从该单位空间数据集(基准数据集)求出针对第二页以后原稿MS的输送异常判断的最佳指标数据(逆矩阵R-1及临界值Th)。
接着,控制器904基于该时刻之前计算的动作音的特征量和与选择的输送条件对应的指标数据,按照MT法进行输送异常判断(S8)。具体而言,与上述相同,以该时刻之前求出的动作音的特征量为输入,用与所选择的输送条件对应的逆矩阵R-1求出马氏距离。接着,当求出的马氏距离为与输送条件对应的阀值Th以下时控制器904判断为正常输送,而大于阀值Th时判断为输送异常。
然后,在判断为正常输送的情况下,与上述同样,执行原稿输送处理(S9~S13)。而当判断为输送异常时,停止输送中的所有原稿MS的输送动作(S21),结束读取动作。
这样,图8的流程中具有对第一页原稿输送的输送异常判断的最佳指标数据(逆矩阵R-1和临界值Th)、和对第二页以后原稿输送的输送异常判断最佳指标数据(逆矩阵R-1和临界值Th)。然后,选择作为输送条件的与输送顺序对应的指标数据,用该选择的指标数据进行输送异常判断。由此,无论是第一页的原稿还是第二页以后的原稿,均能够高精度地进行输送异常。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具有用于读取薄纸的薄纸模式、混载·输送不同尺寸的原稿MS的混载模式。在薄纸模式和混载模式下以整体上低于常用读取模式的原稿输送速度来输送原稿MS。如果原稿输送速度不同,则动作音的频率特性、取得的动作音的时间也不同。因此,由原稿传送速度互不相同的正常输送动作音的特征量构成的单位空间数据集(基准数据集)的偏差变大。因此,与上述相同,逆矩阵R-1和临界值Th等指标数据的精度下降,可能无法进行高精度的输送异常判断。
因此,也可以将与原稿输送速度相应的多个指标数据作为输送条件,保存在控制器904的ROM中,根据原稿输送速度,选择用于判断输送异常的指标数据。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设定的通过分离部(分离辊85和供纸带84的接触部)时的输送速度作为原稿输送速度。不过这只是一个例子,例如,也可以是从拾取辊80开始输送到原稿MS到达分离部为止的平均输送速度等。
图9是以原稿输送速度为输送条件,基于原稿输送速度,选择要使用的指标数据的原稿输送异常判断处理流程图。当操作者按动复印开始键后,主体控制部901向控制器904发送原稿供纸信号。与此同时,主体控制部901通知控制器904用于读取薄纸的薄纸模式和混载模式等的设定信息。控制器904根据从主体控制部901发送的设定信息等综合决定原稿MS的输送速度。
然后,在以决定的输送速度开始供纸/分离动作的同时,通过集音麦克风201收集原稿供纸时的动作音,计算动作音的特征量(S1~S3)。
接着,控制器904选择与作为输送条件所决定的输送速度相对应的指标数据(S4~S10)。在图9中,通过读取模式等设定的原稿输送速度有A~D四种,控制器904的ROM中保存与各输送速度相应的指标数据。各指标数据是从相应输送速度下正常输送时的动作音的特征量构成的单位空间数据集(基准数据集)求出的逆矩阵R-1和临界值Th。可以从偏差少的单位空间数据集(基准数据集)求出逆矩阵R-1和临界值Th,把经过优化的逆矩阵R-1和临界值Th用于以相应输送速度输送的原稿MS的输送异常判断。
接着,控制器904根据该时刻之前计算的动作音的特征量和与选择的输送速度对应的指标数据,利用MT法进行输送异常判断(S8)。具体来说,将求出的动作音的特征量作为输入,用与所选择的输送速度对应的指标信息的逆矩阵R-1求出马氏距离。接着,当求出的马氏距离为与输送条件对应的临界值Th以下时,控制器904判断为正常输送,而当大于临界值Th时判断为输送异常。
然后,与上述相同,当判断为正常输送时,执行原稿输送处理(S12~S16)。而当判断为输送异常时,停止输送中的所有原稿MS的输送动作(S21),结束读取动作。
在图9所示的流程中,可以对每个输送速度使用作为输送条件的经过优化的逆矩阵R-1和临界值Th等指标数据,进行输送异常判断,以良好的精度进行输送异常判断。
例如,在存在输送中先行原稿的情况下设定与各输送速度对应的四个指标数据,而在没有输送中先行原稿的情况下设定与各输送速度对应的四个指标数据。并且,也可以根据有无输送中先行原稿和所决定的输送速度,选择对应的指标数据。这样就能够以更高的精度进行输送异常判断。
本实施方式中采用MT法进行输送异常判断,但是也可以通过支持向量机等的机器学习,将动作音的特征量分类为正常输送和输送异常。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904的ROM中保存对应于输送条件的多个学习完成模型,作为指标数据。各学习完成模型是基于在对应的输送条件下输送原稿时的动作音的特征量和正解数据(正常输送/输送异常)进行机器学习而得到的,各学习完成模型分别是针对对应的输送条件经过优化的模型。控制器904选择与输送条件对应的学习完成模型,使用所选择的学习完成模型,将动作音的特征量分类为正常输送或输送异常,进行输送异常判断。上述构成对输送条件使用经过优化的学习完成模型,可以高精度地进行输送异常判断。
以上例举了将本发明用于片材输送装置的ADF51,但本发明也可以用于作为图像形成部1的输送转印纸的输送装置的打印机,还可以用于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喷墨方式复印机。
以上说明的只是一个例子,以下的每一个方式都起到其特有的效果。
<方式1>一种片材输送装置,其中具备:输送部件,如拾取辊80等,用于输送原稿MS等片材;集音部,如集音麦克风201等,用于收集片材输送时的动作音;特征量提取部,如控制器904等,用于提取集音部收集的动作音的特征量(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频带中的功率的时间积分、连续帧之间的频谱通量等);输送异常判断部,如控制器904等,用于根据特征量判断是否发生输送异常,其中进一步具备指标数据选择部,如控制器904等,用于从成为用于判断是否发生输送异常的指标的多个指标数据(本实施方式中是逆矩阵R-1、临界值Th)中选择与片材的输送条件相对应的指标数据,所述输送异常判断部使用指标数据选择部所选择的指标识数据,判断是否发生输送异常。
据此,由于使用与片材输送条件相对应的指标数据判断是否发生片材的输送异常,因而能够进行高精度的输送异常判断,抑制误判。
<方式2>在方式1中,片材的输送条件是输送异常判断对象的片材以外的输送中片材的张数。
这样,如使用图7所说明的那样,能够用与输送异常判断对象的片材以外的输送中的片材张数对应的最佳指标数据,进行输送异常判断,以良好的精度进行输送异常判断。
<方式3>在方式2中,原稿MS等片材的输送条件除了输送异常判断对象的片材以外,还有有无输送中片材。
这样,正如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那样,由于集音麦克风201等集音部还拾取输送异常判断对象的片材以外的输送中片材的动作音,因而正常输送时的动作音随着输送异常判断对象的片材以外的输送中片材的有无而不同。因此,通过根据有无输送异常判断对象的片材以外的输送中片材的有无来变更用于输送异常判断的指标数据,可以以良好的精度进行输送异常判断。
<方式4>在方式1中,片材的输送条件是片材连续输送动作中输送异常判断对象的片材的输送顺序。
这样,正如参见图8所作的说明,用与片材的输送顺序相应的最佳指标数据,进行输送异常判断,可以高精度地进行输送异常判断。
<方式5>在方式4中,在片材连续输送中实施控制,使最初输送的片材的输送速度大于第二张以后的片材的输送速度,片材输送条件是是否是片材连续输送动作中最初输送的片材。
这样,正如在实施方式中所作的说明,以大于第二张以后的片材的输送速度输送最初输送的片材的正常输送时的动作音,与第二张以后的片材的正常输送时的动作音不同。因此,通过根据是否是片材连续输送动作中最初输送的片材来变更用于输送异常判断的指标数据,可以以良好的精度进行输送异常判断。
<方式6>在方式1~5的任意一个中,片材的输送条件是片材的输送速度。
这样,正如参见图9所作的说明,可以使用与片材的输送速度相应的最佳指标数据,进行输送异常判断。
<方式7>在方式1~6的任意一个中,当控制器904等输送异常判断部判断发生了输送异常时,停止片材的输送动作。
这样,正如实施方式中所作的说明,可以在发生卡纸之前停止原稿MS等片材的输送动作,抑制使片材发生损伤。
<方式8>在方式1~7的任意一个中,动作音是输送放置在片材托盘上的片材的拾取辊80等输送辊的动作音。
这样,如实施方式中所作的说明,可以在将片材输送到分离部之前,用异常判断部判断是否发生异常输送,从而保护片材,预防由订书钉装订的片材叠被输送到分离部而对片材产生破损或褶皱等损伤。
<方式9>在方式1到方式8的任意一个中,动作音是输送被放置在片材托盘上的片材的输送音。
由此,如在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那样,在将片材输送到分离部之前,能够在异常判断部判断是否发生异常输送,能够预防由订书钉装订的片材束被输送到分离部,产生破损或褶皱等对片材产生损伤,能够保护片材。
<方式10>一种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其中具备输送原稿MS等原稿片材的原稿片材输送部,通过原稿片材输送部将原稿片材送往图像读取部,其中,使用方式1~9的任意一种的片材输送装置作为原稿片材输送部。
这样可以抑制卡纸的发生,抑制原稿纸张产生折皱、破损等损伤。
<方式1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用于在片材输送部输送的片材上形成图像,其中具备方式1~9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或方式9的ADF51等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作为片材输送部。
这样就能够于未然中防患片材损坏和原稿片材的损坏。
附图标记说明
50 原稿读取装置
51 ADF
52 主体盖
53 原稿放置台
54 可动原稿台
55 原稿堆叠台
56 拾取电机
80 拾取辊
84 供纸带
85 分离辊
86 拉出从动辊
87 抽出驱动辊
92 读取出口辊对
93 第二读取出口辊对
94 排纸辊对
95 紧贴型图像传感器
96 第二读取辊
98 供纸盖
150 扫描仪
151 第一面固定读取部
152 移动读取部
153 图像读取传感器
154 第一接触玻璃
155 第二接触玻璃
191 供纸电机
192 输送电机
194 排纸离合器
201 集音麦克风
901 主体控制部
902 主体操作部
903 读取控制部
904 控制器

Claims (11)

1.一种片材输送装置,其中具备:
输送部件,用于输送片材;
集音部,用于收集片材输送时的动作音;
特征量提取部,用于提取集音部收集的所述动作音的特征量;以及
输送异常判断部,用于根据所述特征量判断是否发生输送异常,
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指标数据选择部,用于从作为用来判断是否发生输送异常的指标的多个指标数据中,选择与所述片材的输送条件相对应的指标数据,
所述输送异常判断部使用所述指标数据选择部选择的指标数据,判断是否发生输送异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片材的输送条件是除了输送异常判断对象的片材以外的输送中的片材的张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片材的输送条件除了输送异常判断对象的片材以外,还有有无输送中的片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片材的输送条件是片材连续输送动作中输送异常判断对象的片材的输送顺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片材连续输送中实施控制,使最初输送的片材的输送速度大于第二张以后的片材的输送速度,
所述片材的输送条件是是否是片材连续输送动作中最初输送的片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片材的输送条件是所述片材的输送速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输送异常判断部判断发生了输送异常时,停止所述片材的输送动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作音是输送辊输送被置于片材托盘中的片材的动作音。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作音是输送被置于纸张托盘中的片材的输送音。
10.一种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其中具备用于输送原稿片材的原稿片材输送部,通过该原稿片材输送部将原稿片材送往图像读取部,其特征在于,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作为原稿片材输送部。
1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用于在片材输送部输送的片材上形成图像,其特征在于,具备作为片材输送部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或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
CN202310933415.3A 2022-08-24 2023-07-27 片材输送装置、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1764083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33652 2022-08-24
JP2023-098059 2023-06-14
JP2023098059A JP2024031808A (ja) 2022-08-24 2023-06-14 シート搬送装置、自動原稿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40837A true CN117640837A (zh) 2024-03-01

Family

ID=900258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33415.3A Pending CN117640837A (zh) 2022-08-24 2023-07-27 片材输送装置、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4083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77683B2 (ja)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複写機
US8444135B2 (en) Sheet conveyance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reading unit including same
US8641035B2 (en)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118781B2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image rea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0206632A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複写機
US966783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including th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994963B2 (en) Sheet conveyance unit, image rea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2199684A (ja)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79799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190710B2 (ja)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複写機
CN117640837A (zh) 片材输送装置、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240067484A1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240083703A1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2232839A (ja) シート材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4031808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自動原稿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29836B2 (ja)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58576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自動原稿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シート搬送システム
JP4588588B2 (ja) 原稿搬送装置、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る原稿搬送読取ユニット及び複写機
JP6807048B2 (ja) シート材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27606B2 (ja) 原稿読取装置、原稿搬送読取装置および複写機
JP2021181376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自動原稿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42119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自動原稿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41997B2 (ja) シート材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21837B2 (ja) 原稿搬送装置
JP2002220125A (ja) 画像入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