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85381A - 轨道 - Google Patents
轨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585381A CN117585381A CN202311044804.7A CN202311044804A CN117585381A CN 117585381 A CN117585381 A CN 117585381A CN 202311044804 A CN202311044804 A CN 202311044804A CN 117585381 A CN117585381 A CN 11758538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arget
- unit
- support
- rack
- tra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8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8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8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35/00—Mechanical convey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B—PERMANENT WAY; PERMANENT-WAY TOOLS; MACHINES FOR MAKING RAILWAYS OF ALL KINDS
- E01B25/00—Tracks for special kinds of railways
- E01B25/02—Tracks for rack railways
- E01B25/04—Rack rails; Supports or connections for rack rai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B—RAILWAY SYSTEMS; EQUIPMENT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1B13/00—Other railway systems
- B61B13/02—Rack railway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B—PERMANENT WAY; PERMANENT-WAY TOOLS; MACHINES FOR MAKING RAILWAYS OF ALL KINDS
- E01B2202/00—Characteristics of moving parts of rail systems, e.g. switches, special frogs, tongues
- E01B2202/02—Nature of the mov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Warehouses Or Storage Devices (AREA)
- Drawers Of Furniture (AREA)
- Automatic Tape Cassette Chang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轨道,对台车进行引导,具备第1单元(11)及第2单元(21)和连结机构(31);连结机构(31)构成为,将第1对象部件(6)与第2对象部件(7)连结,第1对象部件(6)是第1支承体(13)及第1齿条(14)的某个成为连结对象的一方,第2对象部件(7)是第2支承体(23)及第2齿条(24)的某个成为连结对象的一方;并且,具备连结部件(32)、第1固定部件(35)以及第2固定部件(37);第1固定部件(35)构成为,进行第1对象部件(6)和连结部件(32)的定位;第2固定部件(37)构成为,自如调整第2对象部件(7)和连结部件(32)的相对位置,并且将第2对象部件(7)和连结部件(32)固定在调整后的相对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在预先决定的行驶方向上行驶的台车进行引导的轨道。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特开2018-20342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对在行驶方向上行驶的台车进行引导的轨道的结构。以下,在背景技术的说明中,在括号内表示的附图标记是专利文献1的附图标记。
专利文献1的轨道(A)具备多个单元。多个单元被串联连接,构成为,将台车在行驶方向上引导。多个单元的各自具备轨道部件(10)和齿条部件(20)。齿条部件(20)被安装在轨道部件(10)的腹部(12)的侧面(安装面12a)。在轨道部件(10)的头部(11)的上表面,形成有供台车的行驶辊(4)滚动的行驶面(11a),在头部(11)的侧面,形成有供台车的导引辊(5)滚动的导引面(11b)。齿条部件(20)与台车(行驶台车B)具备的小齿轮(6)啮合。而且,通过小齿轮(6)被台车的驱动马达(7)驱动,台车被轨道部件(10)引导而在行驶方向上行驶。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的轨道(A)中,多个单元的各自被支承部件(调整块31)从下侧支承。在支承部件,插通着调整各单元的水平面内的位置的多个调整螺栓(33)和用来将各单元固定于支承部件的锚定螺栓(32)。此外,在各单元的轨道部件(10),插通着对单元的上下方向的位置进行调整的多个水平调整螺栓(level adjustment bolt)(34)。在专利文献1的轨道(A)中,需要对于各单元使用这样的多个螺栓进行调整相邻的单元彼此的相对位置的作业,所以有在设置轨道(A)时作业工序变多并且容易复杂化这一问题。此外,由于在各单元及支承部件的各自设置有多个位置调整用的螺栓,所以还有作为轨道整体而设备容易大型化这一问题。
所以,希望实现在设置具备多个单元的轨道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进行将相邻的单元彼此在恰当的相对位置连结的作业的轨道。
本公开所涉及的轨道是对在预先决定的行驶方向上行驶的台车进行引导的轨道,具备:第1单元及第2单元,分别以沿着前述行驶方向延伸存在的方式形成,并且以在前述行驶方向上串联排列的方式配置;以及连结机构,将前述第1单元与前述第2单元连结;前述第1单元及前述第2单元的各自具备:支承体;齿条,被固定在前述支承体,与前述台车具备的小齿轮卡合;以及轨道主体,与前述齿条平行地被固定在前述支承体,对前述台车的行驶进行引导;将在上下方向观察中与前述行驶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将前述宽度方向的一方侧设为宽度方向第1侧,将前述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设为宽度方向第2侧,将前述第1单元的前述支承体设为第1支承体,将前述第2单元的前述支承体设为第2支承体,将前述第1单元的前述齿条设为第1齿条,将前述第2单元的前述齿条设为第2齿条;前述连结机构构成为,将第1对象部件与第2对象部件连结,所述第1对象部件是前述第1支承体及前述第1齿条的某个成为连结对象的一方,所述第2对象部件是前述第2支承体及前述第2齿条的某个成为连结对象的一方;并且,前述连结机构具备:连结部件,具备基准抵接面,所述基准抵接面与作为前述第1对象部件的朝向前述宽度方向第1侧的基准面的第1基准面和作为前述第2对象部件的朝向前述宽度方向第1侧的基准面的第2基准面的两者抵接;第1固定部件,将前述连结部件固定在前述第1对象部件;以及第2固定部件,将前述连结部件固定在前述第2对象部件;前述第1固定部件构成为,相对于前述连结部件及前述第1对象部件的至少一方拆装自如,并且通过装配而进行前述第1对象部件和前述连结部件的定位;前述第2固定部件构成为,自如调整前述第2对象部件和前述连结部件的相对位置,并且将前述第2对象部件和前述连结部件固定在调整后的相对位置。
根据本结构,通过在将第1对象部件和第2对象部件的相对位置调整后的状态下,由第1固定部件将第1对象部件和连结部件固定,由第2固定部件将第2对象部件和连结部件固定,能够将第1单元和第2单元以恰当的相对位置关系连结。
此外,即使是将被相互连结的状态的第1单元和第2单元分离的情况,也只要预先在维持由第2固定部件进行的第2对象部件和连结部件的固定的原状下,将由第1固定部件进行的第1对象部件和连结部件的固定解除,在再次将第1单元与第2单元的连结的情况下,仅通过装配第1固定部件,就能够以前次调整后的相对位置关系将第1对象部件与第2对象部件连结。
即,只要预先在一次调整了第1对象部件和第2对象部件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由第2固定部件将第2对象部件和连结部件固定,在设置轨道的情况下就不需要再次进行调整第1对象部件和第2对象部件的相对位置的作业,仅通过装配第1固定部件,就能够将第1单元和第2单元以恰当的相对位置关系连结。
因而,根据本结构,在设置具备多个单元的轨道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进行将相邻的单元彼此在恰当的相对位置连结的作业。
轨道的进一步的特征和优点根据关于参照附图说明的例示性且非限定性的实施方式的以下的记载变得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轨道及台车的主视图。
图2是轨道及台车的侧视图。
图3是第1单元、第2单元及第3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1单元及第2单元的连结部分的主要部放大图。
图5是表示第1单元及第2单元的连结状态的主要部放大图。
图6是轨道的剖视图。
图7是齿条支承部件及连结部件的剖视图(图6中的VII-VII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1单元及第2单元的连结状态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第1单元及第2单元的连结部分的主要部放大图。
图10是另一实施方式中的轨道的剖视图。
图11是另一实施方式中的齿条支承部件及连结部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于轨道的实施方式,基于附图说明应用于自动仓库的例子。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及图2所示,自动仓库具备沿着行驶路径行驶的台车9、轨道1、以及保管多个物品的收纳搁架(未图示)。
如图1及图2所示,轨道1对在预先决定的行驶方向X上行驶的台车9进行引导。这里,行驶方向X是水平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行驶方向X设为沿着台车9的行驶路径的方向。轨道1沿着台车9的行驶路径设置。在本例中,由于台车9的行驶路径被设定为直线状,所以轨道1被形成为直线状。此外,轨道1沿着地板面设置。此外,收纳搁架与轨道1相邻而设置。收纳搁架构成为,能够从配置有轨道1的一侧进行物品的取放。此外,收纳搁架具备在上下方向(铅垂方向)及行驶方向X上排列的多个收纳部,多个物品(未图示)的各自在该收纳部被保管。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及图2所示,台车9在轨道1上行驶。而且,台车9构成为,在自动仓库的入出库部与收纳搁架的各收纳部之间输送物品。以下,对台车9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台车9具备:行驶主体部93;小齿轮91,与后述的轨道1的齿条4卡合;引导部92,被后述的轨道1的轨道主体5引导;以及行驶用马达M,将小齿轮91驱动。行驶用马达M将小齿轮91驱动,赋予用于台车9被轨道主体5引导而在行驶方向X上移动的推进力。小齿轮91、引导部92及行驶用马达M设置在行驶主体部93。在本例中,台车9还具备:桅杆(mast)94,立设在行驶主体部93;以及升降体(未图示),沿着桅杆94在上下方向上升降。台车9将该物品载置在升降体而输送。而且,台车9在各收纳部之间进行物品的移载的情况下,在轨道1上行驶,在与移载目的地的收纳部对应的位置处停车,并且使升降台升降到与该收纳部对应的高度。台车9使用设置在升降台的移载装置,在与该收纳部之间进行物品的交接。这样,在本例中,台车9被做成堆垛起重机。另外,台车9也可以不是堆垛起重机,也可以做成不输送物品的结构。
以下,对轨道1的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在说明时,将在上下方向观察中与行驶方向X正交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Y,将宽度方向Y的一方侧设为宽度方向第1侧Y1,将宽度方向Y的另一方侧设为宽度方向第2侧Y2。这里,宽度方向Y是与行驶方向X正交的水平方向。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行驶方向X的一方侧设为行驶方向第1侧X1,将行驶方向X的另一方侧设为行驶方向第2侧X2。
如图2至图5所示,轨道1具备:第1单元11及第2单元21,分别以沿着行驶方向X延伸存在的方式形成,并且以在行驶方向X上串联排列的方式配置;以及连结机构31,将第1单元11及第2单元21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行驶方向X上串联排列的方式配置的第1单元11及第2单元21的相邻的端部彼此被连结机构31连结。作业者等在台车9的行驶路径中以沿着行驶方向X的方式将第1单元11及第2单元21串联配置,并且将它们用连结机构31连结。在图3的例子中,轨道1具备包括第1单元11和第2单元21的多个单元。具体而言,轨道1除了第1单元11和第2单元21以外还具备第3单元65。第3单元65以相对于第1单元11及第2单元21在行驶方向X上串联排列的方式配置。第1单元11的行驶方向第1侧X1的端部和第2单元21的行驶方向第2侧X2的端部被连结机构31连结,第1单元11的行驶方向第2侧X2的端部和第3单元65的行驶方向第1侧X1的端部被连结机构31连结。由此,多个(这里是3个)单元被串联连结,沿着行驶方向X配置单一的轨道1。另外,轨道1也可以具备比3个多的单元。在此情况下,优选的是多个相邻的单元彼此都被连结机构31连结。以下,对第1单元11和第2单元21的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6所示,第1单元11及第2单元21的各自具备:支承体3;齿条4,被固定在支承体3,与台车9具备的小齿轮91卡合;以及轨道主体5,与齿条4平行地被固定在支承体3,对台车9的行驶进行引导。齿条4以沿着行驶方向X的姿势被固定在支承体3。同样,轨道主体5也以沿着行驶方向X的姿势被固定在支承体3。在本实施方式中,轨道主体5构成为,与台车9的引导部92卡合,将引导部92在行驶方向X上引导。此外,齿条4和轨道主体5在宽度方向Y上被分开配置,并且被支承体3从下侧支承。而且,齿条4和轨道主体5的各自以在宽度方向Y上对置的面彼此成为平行的方式配置。即,齿条4中的与轨道主体5在宽度方向Y上对置的面和轨道主体5中的与齿条4在宽度方向Y上对置的面都是与上下方向及行驶方向X平行的面。在本例中,齿条4以相对于小齿轮91从下侧卡合的姿势设置。此外,轨道主体5以在上侧与引导部92卡合的姿势设置。在图示的例子中,齿条4相对于轨道主体5配置在宽度方向第1侧Y1。这里,轨道主体5及引导部92被做成直线导引体,但可以使用例如滚珠花键、直线套筒等公知的各种的直线运动引导机构。另外,关于第3单元65也具有同样的结构。另外,轨道主体5也可以做成车轮能够在上表面、侧面滚动的结构,在此情况下,台车9优选的是作为引导部92而具备车轮。以下,将第1单元11的支承体3设为第1支承体13,将第2单元21的支承体3设为第2支承体23而进行说明。此外,将第1单元11的齿条4设为第1齿条14,将第2单元21的齿条4设为第2齿条24而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将第1单元11的轨道主体5设为第1轨道主体16,将第2单元21的轨道主体5设为第2轨道主体26而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6所示,支承体3具备基体部件41和被固定在基体部件41的齿条支承部件45。在本例中,基体部件41是支承轨道主体5的部件。齿条支承部件45是支承齿条4的部件。基体部件41及齿条支承部件45的各自以在行驶方向X上延伸存在的方式形成。在本例中,齿条支承部件45为以比基体部件41高的精度成形的部件。齿条支承部件45例如为将金属切削加工而形成的部件。基体部件41例如为将铝等金属挤压成形而形成的部件。
基体部件41沿着台车9的行驶路径设置在地板面。在图1的例子中,基体部件41经由支承台8被固定在地板面。此外,基体部件41将轨道主体5从下侧支承并且将齿条支承部件45从下侧支承。在图1及图6的例子中,基体部件41具备齿条支承部件定位部42,所述齿条支承部件定位部42对于齿条支承部件45从宽度方向第2侧Y2抵接而进行齿条支承部件45的宽度方向Y的定位。齿条支承部件定位部42具备第1切缺部43(参照图1及图6)。具体而言,在行驶方向X的全域,形成有在基体部件41的宽度方向第1侧Y1的端部的上表面以向下侧凹陷并且上侧及宽度方向第1侧Y1被开放的方式切缺的第1切缺部43。在图示的例子中,在行驶方向X观察中,第1切缺部43被形成为台阶状。而且,将齿条支承部件45载置在第1切缺部43,并且使其与在第1切缺部43的宽度方向第2侧Y2形成的第1壁面43a抵接。由此,齿条支承部件45向宽度方向第2侧Y2的移动被限制,进行齿条支承部件45相对于基体部件41的宽度方向Y的定位。在图示的例子中,齿条支承部件45被紧固部件固定在基体部件41。顺便说一下,在将轨道主体5向支承体3安装的情况下,在齿条支承部件45被固定在齿条支承部件定位部42的第1切缺部43的状态下,使用未图示的夹具进行轨道主体5的宽度方向Y的定位。然后,轨道主体5被紧固部件固定在基体部件41,被该基体部件41从下侧支承。这样,借助由未图示的夹具进行的定位,将轨道主体5相对于齿条支承部件45平行地配置。即,齿条支承部件45和轨道主体5的两者与行驶方向X平行地配置。另外,基体部件41也可以被直接固定在地板面。此外,齿条支承部件45也可以不被基体部件41支承,而经由支承台8或直接被固定在地板面。此外,也可以将基体部件41和齿条支承部件45一体地形成。
如图1至图6所示,齿条支承部件45将齿条4从下侧支承。此外,齿条支承部件45具备宽度方向定位部47,所述宽度方向定位部47对于齿条4从宽度方向第1侧Y1或宽度方向第2侧Y2的某一侧抵接而进行齿条4的宽度方向Y的定位。而且,齿条4在对于宽度方向定位部47在宽度方向Y上抵接的状态下被固定在齿条支承部件45。在本例中,齿条支承部件45的宽度方向定位部47对于齿条4从宽度方向第2侧Y2抵接而进行齿条4的宽度方向Y的定位。在图1及图6的例子中,宽度方向定位部47具备第2切缺部44。具体而言,在行驶方向X的全域,形成有在齿条支承部件45的宽度方向第1侧Y1的端部的上表面以向下侧凹陷并且上侧及宽度方向第1侧Y1被开放的方式切缺的第2切缺部44。在图示的例子中,在行驶方向X观察中,第2切缺部44被形成为台阶状。而且,将齿条4载置在第2切缺部44,并且使其与在第2切缺部44的宽度方向第2侧Y2形成的第2壁面44a抵接。由此,齿条4向宽度方向第2侧Y2的移动被限制,进行齿条4相对于齿条支承部件45的宽度方向Y的定位。在图示的例子中,齿条4被紧固部件固定在齿条支承部件45。齿条4遍及齿条支承部件45的行驶方向X的全域被安装。借助由宽度方向定位部47进行的定位,齿条4相对于齿条支承部件45在行驶方向X上平行地配置。因而,如上述那样,相对于被夹具进行了定位的轨道主体5,齿条4也在行驶方向X上平行地配置。具体而言,齿条支承部件45中的形成宽度方向定位部47的面(这里是朝向宽度方向第1侧Y1的面)和齿条支承部件45中的上述的夹具抵接的面(这里是朝向宽度方向第2侧Y2的面)相互平行地形成,由此,容易将齿条4和轨道主体5相互平行地配置(换言之,将齿条4和轨道主体5的两者与行驶方向X平行地配置)。另外,第3单元65也是基本的结构与第1单元11及第2单元21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单元11的齿条支承部件45和第2单元21的齿条支承部件45中,使一部分的结构不同。以下,对各自的齿条支承部件45的不同的结构具体地进行说明。这里,将第1单元11的齿条支承部件45设为第1齿条支承部件45a,将第2单元21的齿条支承部件45设为第2齿条支承部件45b。此外,将第1单元11的基体部件41设为第1基体部件41a,将第2单元21的基体部件41设为第2基体部件41b。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至图6所示,将第1单元11及第2单元21的某一方设为对象单元51并且将另一方设为非对象单元52,将对象单元51的基体部件41设为对象基体部件71,将非对象单元52的基体部件41设为非对象基体部件73,将对象单元51的齿条支承部件45设为对象齿条支承部件75,将非对象单元52的齿条支承部件45设为非对象齿条支承部件76。在本例中,第1单元11是对象单元51,第2单元21是非对象单元52。在此情况下,对象基体部件71是第1基体部件41a,非对象基体部件73是第2基体部件41b。此外,对象齿条支承部件75是第1齿条支承部件45a,非对象齿条支承部件76是第2齿条支承部件45b。这里,在第1单元11和第2单元21不被连结的状态(以下,有时简单称作分离状态)下,对象齿条支承部件75被对象基体部件71从下侧支承,非对象齿条支承部件76被非对象基体部件73从下侧支承。另外,在第1齿条支承部件45a的行驶方向X的全域设置有第1齿条14,在第2齿条支承部件45b的行驶方向X的全域设置有第2齿条24。
另外,也可以将对象单元51设为第2单元21,将非对象单元52设为第1单元11。在此情况下,对象基体部件71是第2基体部件41b,非对象基体部件73是第1基体部件41a。此外,对象齿条支承部件75是第2齿条支承部件45b,非对象齿条支承部件76是第1齿条支承部件45a。
如图2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象齿条支承部件75具备:对象支承主体部78,是行驶方向X的配置区域与对象基体部件71重叠的部分;以及对象支承延伸突出部77,是行驶方向X的配置区域与非对象基体部件73重叠的部分。在本例中,作为对象齿条支承部件75的第1齿条支承部件45a具备对象支承主体部78和对象支承延伸突出部77。对象支承主体部78在上下方向观察中与作为对象基体部件71的第1基体部件41a重叠。对象支承延伸突出部77从对象支承主体部78的行驶方向第1侧X1的端部进一步向行驶方向第1侧X1延伸突出。而且,对象支承延伸突出部77配置为,在上下方向观察中不与对象基体部件71(这里是第1基体部件41a)重叠。此外,在本例中,如图5所示,在由连结机构31将第1单元11与第2单元21连结的状态(以下,有时简单称作连结状态)下,对象支承延伸突出部77被配置在比非对象基体部件73(这里是第2基体部件41b)靠上侧,并且在上下方向观察中与非对象基体部件73重叠。另外,在将对象单元51设为第2单元21、将非对象单元52设为第1单元11的情况下,作为对象齿条支承部件75的第2齿条支承部件45b具备对象支承主体部78和对象支承延伸突出部77。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及图5所示,非对象齿条支承部件76配置为,其行驶方向X的配置区域不与非对象基体部件73中的行驶方向X的配置区域与对象支承延伸突出部77重叠的部分重叠。在本例中,非对象齿条支承部件76(这里是第2齿条支承部件45b)在连结状态下不配置于非对象基体部件73(第2基体部件41b)中的在上下方向观察中与对象支承延伸突出部77重叠的部分。由此,在使第1单元11与第2单元21连结的情况下,能够避免非对象齿条支承部件76与对象支承延伸突出部77相互干涉。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5及图6所示,对象支承主体部78被固定在对象基体部件71,对象支承延伸突出部77被固定在非对象基体部件73。在本例中,对象支承主体部78被固定在对象基体部件71(这里是第1基体部件41a)的第1切缺部43(齿条支承部件定位部42)之上。此外,在连结状态下,对象齿条支承部件75(这里是第1齿条支承部件45a)的对象支承延伸突出部77被固定在非对象基体部件73(这里是第2基体部件41b)的第1切缺部43(齿条支承部件定位部42)。由此,能够由对象齿条支承部件75将对象基体部件71和非对象基体部件73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关系固定。此外,在连结状态下,对象齿条支承部件75被对象基体部件71和非对象基体部件73的两者从下侧支承。另外,对象支承延伸突出部77例如也可以做成被固定在非对象基体部件73的侧面(朝向宽度方向Y的面)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至图6所示,将对象单元51的支承体3设为对象支承体53,将非对象单元52的支承体3设为非对象支承体54,将对象单元51的轨道主体5设为对象轨道主体55,将非对象单元52的轨道主体5设为非对象轨道主体56。在本例中,对象支承体53是第1单元11的第1支承体13,非对象支承体54是第2单元21的第2支承体23。此外,对象轨道主体55是第1单元11的第1轨道主体16,非对象轨道主体56是第2单元21的第2轨道主体26。这里,在分离状态下,对象轨道主体55被对象支承体53支承,非对象轨道主体56被非对象支承体54支承。更详细地讲,在分离状态下,对象轨道主体55被对象基体部件71从下侧支承,非对象轨道主体56被非对象基体部件73从下侧支承。
另外,在将对象单元51设为第2单元21、将非对象单元52设为第1单元11的情况下,对象支承体53是第2单元21的第2支承体23,非对象支承体54是第1单元11的第1支承体13。此外,对象轨道主体55是第2单元21的第2轨道主体26,非对象轨道主体56是第1单元11的第1轨道主体16。
如图2至图5所示,对象轨道主体55具备:对象主体部61,是在上下方向观察中与对象支承体53重叠的部分;以及对象延伸突出部63,是在上下方向观察中与非对象支承体54重叠的部分。在本例中,作为对象轨道主体55的第1轨道主体16具备对象主体部61和对象延伸突出部63。对象轨道主体55在上下方向观察中与对象支承体53(更详细地讲是对象基体部件71)重叠。对象延伸突出部63从对象主体部61的行驶方向第1侧X1的端部进一步向行驶方向第1侧X1延伸突出。而且,对象延伸突出部63配置为,在上下方向观察中不与对象支承体53(更详细地讲是对象基体部件71)重叠。此外,在本例中,如图5所示,在连结状态下,对象延伸突出部63配置在比非对象支承体54的非对象基体部件73(这里是第2基体部件41b)靠上侧,并且在上下方向观察中与非对象基体部件73重叠。另外,在将对象单元51设为第2单元21、将非对象单元52设为第1单元11的情况下,成为作为对象轨道主体55的第2轨道主体26具备对象主体部61和对象延伸突出部63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及图8所示,非对象轨道主体56配置为,在上下方向观察中不与非对象支承体54中的在上下方向观察中与对象延伸突出部63重叠的部分重叠。在本例中,非对象轨道主体56(这里是第2轨道主体26)在连结状态下不配置在非对象支承体54(这里是第2支承体23)中的在上下方向观察中与对象延伸突出部63重叠的部分。由此,在使第1单元11与第2单元21连结的情况下,能够避免对象轨道主体55与非对象轨道主体56相互干涉。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象主体部61被固定在对象支承体53的上表面53a,对象延伸突出部63被固定在非对象支承体54的上表面54a。在本例中,在连结状态下,对象轨道主体55的对象主体部61被固定在第1支承体13的上表面53a,对象轨道主体55的对象延伸突出部63被固定在第2支承体23的上表面54a。即,在连结状态下,对象轨道主体55被第1支承体13和第2支承体23的两者从下侧支承。上述对象支承体53的上表面53a被设定在第1基体部件41a的上表面(参照图8),上述非对象支承体54的上表面54a被设定在第2基体部件41b的上表面(参照图3及图8)。而且,在连结状态下,对象主体部61被紧固部件固定在第1基体部件41a的上表面53a,对象延伸突出部63被紧固部件固定在第2基体部件41b的上表面54a。而且,对象轨道主体55(第1轨道主体16)被对象基体部件71(第1基体部件41a)和非对象基体部件73(第2基体部件41b)的两者从下侧支承(参照图5及图6)。
在图3的例子中,在第1单元11的行驶方向第1侧X1的端部区域中,对象轨道主体55(第1轨道主体16)中的对象延伸突出部63和对象齿条支承部件75(第1齿条支承部件45a)中的对象支承延伸突出部77以比第1基体部件41a向行驶方向第1侧X1突出的方式配置。另一方面,在第1单元11的行驶方向第2侧X2的端部区域,不配置第1轨道主体16和第1齿条支承部件45a。即,在第1单元11的行驶方向第2侧X2的端部区域,仅配置有第1基体部件41a。此外,在第2单元21的行驶方向第2侧X2的端部区域,不配置作为非对象轨道主体56的第2轨道主体26和作为非对象齿条支承部件76的第2齿条支承部件45b。
此外,在图3的例子中,第3单元65具备作为齿条4的第3齿条34、作为轨道主体5的第3轨道主体96、以及作为支承体3的第3支承体33。此外,第3支承体33具备作为齿条支承部件45的第3齿条支承部件45c和作为基体部件41的第3基体部件41c。这样的第3单元65具有基本上与第1单元11相同的构造,第3单元65与第1单元11不同的结构,仅是行驶方向X的长度相互不同这一点。即,第3单元65的第3轨道主体96与第1单元11的第1轨道主体16同样,具备对象主体部61和对象延伸突出部63。此外,第3齿条支承部件45c与第1齿条支承部件45a同样,具备对象支承主体部78和对象支承延伸突出部77。而且,在这样的结构中,与第1单元11和第2单元21的连结同样,也可以由连结机构31使第3单元65和第2单元21直接连结。
如图4、图5、图7及图8所示,连结机构31构成为,将第1对象部件6与第2对象部件7连结,所述第1对象部件6是第1支承体13及第1齿条14的某个成为连结对象的一方,所述第2对象部件7是第2支承体23及第2齿条24的某个成为连结对象的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机构31构成为,将第1支承体13与第2支承体23连结。即,第1对象部件6是第1支承体13,第2对象部件7被设为第2支承体23。以下,对连结机构31的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4、图5及图7所示,连结机构31具备:连结部件32,具备基准抵接面32a,所述基准抵接面32a与作为第1对象部件6的朝向宽度方向第1侧Y1的基准面的第1基准面6a和作为第2对象部件7的朝向宽度方向第1侧Y1的基准面的第2基准面7a的两者抵接;第1固定部件35,将连结部件32固定在第1对象部件6;以及第2固定部件37,将连结部件32固定在第2对象部件7。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第1固定部件35将第1支承体13和连结部件32固定。此外,由第2固定部件37将第2支承体23和连结部件32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4至图6及图8所示,连结部件32和第1轨道主体16及第2轨道主体26被配置在宽度方向Y的不同的位置。在本例中,在连结状态下,连结部件32相对于第1轨道主体16及第2轨道主体26配置在宽度方向第1侧Y1。此外,在分离状态下,连结部件32被固定在非对象单元52(这里是第2单元21)的非对象齿条支承部件76(第2齿条支承部件45b)的行驶方向第2侧X2的端部,被配置在与第2轨道主体26在宽度方向Y上偏移的位置。第2基准面7a是非对象齿条支承部件76的朝向宽度方向第1侧Y1的面,被设定在行驶方向第2侧X2的端部区域。连结部件32被第2固定部件37固定在该第2基准面7a,并且以比第2基准面7a向行驶方向第2侧X2突出的方式配置。第1基准面6a是对象单元51(这里是第1单元11)的对象齿条支承部件75(第1齿条支承部件45a)的朝向宽度方向第1侧Y1的面,被设定在行驶方向第1侧X1的端部区域。而且,在使对象单元51与非对象单元52连结的状态下,将第1基准面6a相对于第2基准面7a在行驶方向第2侧X2相邻配置。因此,在连结状态下,连结部件32中的比第2基准面7a向行驶方向第2侧X2突出的部分被固定在第1基准面6a。这里,连结部件32是板状部件,朝向宽度方向第2侧Y2的面以沿着行驶方向X及上下方向的方式形成。而且,连结部件32的朝向宽度方向第2侧Y2的面被作为基准抵接面32a。这样,借助连结部件32的装配,基准抵接面32a跨第1基准面6a和第2基准面7a抵接。由此,借助基准抵接面32a进行对象齿条支承部件75和非对象齿条支承部件76的宽度方向Y的定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连结机构31具备:第1圆孔81,形成在连结部件32及第1对象部件6的一方;第1阴螺纹孔82,形成在连结部件32及第1对象部件6的另一方;第2圆孔83,形成在连结部件32及第2对象部件7的一方;以及第2阴螺纹孔84,形成在连结部件32及第2对象部件7的另一方。在本例中,第1圆孔81形成在连结部件32,第1阴螺纹孔82形成在对象齿条支承部件75。第1圆孔81以将连结部件32在宽度方向Y上贯通的方式形成。第1阴螺纹孔82形成在对象齿条支承部件75的第1基准面6a。此外,第1阴螺纹孔82形成于在将连结部件32装配于对象齿条支承部件75的情况下与第1圆孔81对应的位置。第2圆孔83形成在连结部件32,第2阴螺纹孔84形成在非对象齿条支承部件76。第2圆孔83以将连结部件32在宽度方向Y上贯通的方式形成。第2阴螺纹孔84形成在非对象齿条支承部件76的第2基准面7a。此外,第2阴螺纹孔84形成于在将连结部件32装配于非对象齿条支承部件76的情况下与第2圆孔83对应的位置。
在图7的例子中,在连结部件32中,第1圆孔81以相对于第2圆孔83在行驶方向X上排列的方式形成。此外,在连结部件32形成有多个(这里是两个)第2圆孔83。多个第2圆孔83也以在行驶方向X上排列的方式形成。而且,在第2基准面7a,以与多个第2圆孔83对应的方式形成有多个(这里是两个)第2阴螺纹孔84。而且,在连结状态下,第1圆孔81和第1阴螺纹孔82在宽度方向Y观察中重叠,多个第2圆孔83和多个第2阴螺纹孔84在宽度方向Y观察中重叠。在第1圆孔81及第1阴螺纹孔82插通着第1固定部件35,在多个第2圆孔83及多个第2阴螺纹孔84插通着第2固定部件37。由此,连结部件32被固定在对象齿条支承部件75和非对象齿条支承部件76。
如图6及图7所示,第1固定部件35构成为,相对于连结部件32及第1对象部件6的至少一方拆装自如,并且通过装配而进行第1对象部件6和连结部件32的定位。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固定部件35相对于连结部件32和第1支承体13的两者拆装自如。此外,第1固定部件35构成为,在将第1单元11与第2单元21连结的情况下进行连结部件32和第1支承体13的定位。此外,在本例中,第1固定部件35构成为,将连结部件32固定在对象齿条支承部件75(第1支承体13的第1齿条支承部件45a)。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固定部件35是带肩螺栓36,所述带肩螺栓36具备第1头部36a、与第1圆孔81嵌合的直径的第1圆筒状部36b、以及与第1阴螺纹孔82螺合的第1阳螺纹部36c。在本例中,第1圆筒状部36b形成为,对于第1圆孔81的整周嵌合。因此,通过第1圆筒状部36b与第1圆孔81嵌合,进行连结部件32和第1支承体13的行驶方向X及上下方向的定位。另外,作为进行连结部件32和第1支承体13的定位的部件,也可以代替带肩螺栓36而使用定位销。在此情况下,连结机构31优选的是另外具备用来将连结部件32和第1支承体13固定的紧固部件。此外,也可以做成由第1固定部件35仅进行连结部件32和第1支承体13的行驶方向X的定位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第2固定部件37构成为,自如调整第2对象部件7和连结部件32的相对位置,并且将第2对象部件7和连结部件32固定在调整后的相对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固定部件37构成为,自如调整第2单元21的第2支承体23和连结部件32的相对位置。此外,第2固定部件37将第2支承体23和连结部件32固定在调整后的相对位置。第2固定部件37是螺栓40,所述螺栓40具备第2头部38和第2躯体部39且与第2阴螺纹孔84螺合,所述第2躯体部39具备阳螺纹39a,在第2躯体部39与第2阴螺纹孔84螺合的状态下,在第2躯体部39与第2圆孔83的内周面83a之间形成有相对位置调整用的间隙T。第2固定部件37通过利用间隙T,能够调整第2对象部件7和连结部件32的相对位置。在本例中,第2躯体部39的直径遍及整周形成为比第2圆孔83的内周面83a小。因此,间隙T在宽度方向Y观察中形成在第2躯体部39的径向外侧的整周。由此,第2固定部件37能够调整第2支承体23和连结部件32的相对于行驶方向X及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另外,在本例中,螺栓40构成为,相对于第2支承体23和连结部件32拆装自如。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第2固定部件37在第2躯体部39的整体形成有阳螺纹39a,但也可以仅在第2躯体部39的前端侧的区域形成有阳螺纹39a。此外,第2固定部件37也可以与第1固定部件35同样为带肩螺栓。此外,第2圆孔83也可以仅在行驶方向X上形成为比第2躯体部39的直径宽度宽。在此情况下,第2固定部件37能够进行第2支承体23和连结部件32的相对于行驶方向X的相对位置的调整。此外,第2固定部件37优选的是如弹簧螺栓等那样使用具备防松功能的螺栓。
在图示的例子中,第2固定部件37构成为,相对于连结部件32和非对象齿条支承部件76(第2齿条支承部件45b)的两者拆装自如,但只要在放松紧固状态下能够进行连结部件32和非对象齿条支承部件76的位置的调整即可,也可以并不一定构成为相对于两者拆装自如。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在第1单元11与第2单元21被连结机构31连结的状态下,在第1支承体13与第2支承体23的行驶方向X之间有间隙S。在本例中,在连结状态下,在第1基体部件41a的行驶方向第1侧X1的端部与第2基体部件41b的行驶方向第2侧X2的端部之间(即,相邻的第1基体部件41a与第2基体部件41b之间)形成有第1间隙S1。此外,在第1齿条支承部件45a的行驶方向第1侧X1的端部与第2齿条支承部件45b的行驶方向第2侧X2的端部之间(即,相邻的第1齿条支承部件45a与第2齿条支承部件45b之间)也形成有第2间隙S2(参照图7及图8)。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第1轨道主体16与第2轨道主体26在行驶方向X上抵接。在本例中,在第1轨道主体16的行驶方向第1侧X1的端部与第2轨道主体26的行驶方向第2侧X2的端部之间不形成间隙,第1轨道主体16的朝向行驶方向第1侧X1的面与第2轨道主体26的朝向行驶方向第2侧X2的面抵接。而且,如上述那样,连结机构31配置在相对于第1轨道主体16及第2轨道主体26在宽度方向Y上偏移的位置。因而,在连结状态下,能够将第1单元11和第2单元21的行驶方向X的相对位置在宽度方向Y的不同的两个部位(即,连结机构31的配置部位及第1轨道主体16与第2轨道主体26的抵接部位)限制。
在本例中,作业者等在与设置轨道1的地方不同的地方(例如工厂等)进行保证精度作业,以使第1单元11和第2单元21的相对位置成为适当的位置关系。具体而言,作业者等将第1齿条支承部件45a组装在第1基体部件41a,并且将第2齿条支承部件45b组装在第2基体部件41b。然后,作业者等将第1齿条支承部件45a和第2齿条支承部件45b用连结部件32能够相对移动地连结。即,在该阶段中,第1固定部件35和第2固定部件37中的至少第2固定部件37被设为放松紧固状态。然后,作业者等进行调整,以使第1齿条支承部件45a和第2齿条支承部件45b成为适当的位置关系。具体而言,作业者等利用间隙T,将第1支承体13(第1基体部件41a、第1齿条支承部件45a)和第2支承体23(第2基体部件41b、第2齿条支承部件45b)的行驶方向X、宽度方向Y及上下方向的位置微调整。如果第1支承体13和第2支承体23被调整为适当的位置关系,则作业者等将放松紧固状态的第2固定部件37紧固等,将连结部件32固定在第1支承体13及第2支承体23的两者。此外,作业者等将第1齿条支承部件45a的对象支承延伸突出部77组装在第2基体部件41b。这样,在第1支承体13和第2支承体23被连结机构31连结的状态下,作业者等将第1轨道主体16组装在第1基体部件41a,并且将第2轨道主体26组装在第2基体部件41b。此外,作业者等将第1轨道主体16的对象延伸突出部63组装在第2基体部件41b。在此情况下,作业者等优选的是使用专用的夹具,以使齿条支承部件45与轨道主体5成为平行。然后,作业者等将第1齿条14组装在第1齿条支承部件45a,并且将第2齿条24组装在第2齿条支承部件45b。在此情况下,作业者等优选的是使用与上述夹具不同的夹具调整第1齿条14和第2齿条24的相对位置,以使齿条彼此的相邻部分的齿轮齿的间距成为与第1齿条14及第2齿条24的各自的齿轮齿的间距相同。这样,如果对于第1单元11及第2单元21的保证精度作业完成,则作业者等将第1固定部件35从连结部件32及第1齿条支承部件45a拆下,并且将第1单元11和第2单元21分离。另外,关于第1单元11和第2单元21的上述保证精度作业的顺序等,优选的是能够适当变更。
作业者等在将轨道1安装到轨道1的设置场所(例如自动仓库)的情况下,将结束保证精度作业而分离的状态的第1单元11及第2单元21输送到该设置场所。然后,作业者等一边调整第1单元11和第2单元21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一边使用第1固定部件35将第1单元11与第2单元21连结。具体而言,作业者等将第1固定部件35插通在第1圆孔81及第1阴螺纹孔82并紧固。此外,作业者等将第1轨道主体16的对象延伸突出部63组装在第2基体部件41b,并且将第1齿条支承部件45a的对象支承延伸突出部77组装在第2基体部件41b。另外,在图3的例子中,对于第1单元11及第3单元65也与第1单元11及第2单元21同样,能够进行保证精度作业及向轨道1的设置场所安装的作业。
〔其他实施方式〕
接着,对轨道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将第1对象部件6设为第1支承体13、将第2对象部件7设为第2支承体23、连结机构31将第1支承体13与第2支承体23连结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做成将第1对象部件6设为第1齿条14、将第2对象部件7设为第2齿条24、连结机构31将第1齿条14与第2齿条24连结的结构。在图9中表示了这样的一例。在图9中,在分离状态下,连结部件32被固定在第2单元21的第2齿条24。如果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则连结部件32被第2固定部件37固定在第2齿条24的行驶方向第2侧X2的端部区域。而且,第1基准面6a是第1单元11的第1齿条14的朝向宽度方向第1侧Y1的面,被设定在行驶方向第1侧X1的端部。第2基准面7a是第2齿条24的朝向宽度方向第1侧Y1的面,被设定在行驶方向第2侧X2的端部。在第1单元11与第2单元21的连结状态下,除了连结部件32的基准抵接面32a与第2基准面7a的抵接以外,基准抵接面32a与第1基准面6a抵接,由第1固定部件35将连结部件32与第1齿条14连结。由此,第1单元11和第2单元21在恰当的相对位置被连结。这样,也可以做成由连结机构31将第1齿条14与第2齿条24连结的结构。
(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将第1单元11与第2单元21连结的连结机构31设置在支承体3中的宽度方向第1侧Y1的端部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连结机构31也可以设置在支承体3中的宽度方向第2侧Y2的端部。在图10中表示了这样的一例。在图10中,在相对于基体部件41配置于宽度方向第1侧Y1的齿条支承部件45和基体部件41的宽度方向第2侧Y2的端部的两者安装有连结部件32。由此,能够使第1单元11与第2单元21的连结变得更牢固。这样,也可以做成轨道1具备多个连结机构31的结构。在连结机构31设置于宽度方向Y的多个部位(在图10的例子中是两个部位)的情况下,能够由连结机构31在宽度方向Y的多个部位进行第1单元11和第2单元21的行驶方向X的相对位置的限制。在此情况下,不需要借助第1轨道主体16与第2轨道主体26的抵接来进行第1单元11和第2单元21的行驶方向X的相对位置的限制,例如也可以如后述那样,做成在第1单元11与第2单元21被连结机构31连结的状态下第1轨道主体16和第2轨道主体26在行驶方向X上不抵接的结构。
(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在第1单元11与第2单元21被连结机构31连结的状态下在第1支承体13与第2支承体23的行驶方向X之间有间隙S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做成在第1单元11与第2单元21被连结机构31连结的状态下在第1支承体13与第2支承体23的行驶方向X之间不形成间隙的结构。
(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在第1单元11与第2单元21被连结机构31连结的状态下第1轨道主体16与第2轨道主体26在行驶方向X上抵接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在第1单元11与第2单元21被连结机构31连结的状态下第1轨道主体16与第2轨道主体26在行驶方向X上不抵接而在第1轨道主体16与第2轨道主体26的行驶方向X之间形成有不给台车9的行驶带来影响之程度的稍稍的间隙。
(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对象主体部61被固定在对象支承体53的上表面53a、在连结状态下对象延伸突出部63被固定在非对象支承体54的上表面54a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做成了在第1单元11和第2单元21中轨道主体5被固定在基体部件41的侧面的结构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对象主体部61被固定在对象支承体53的基体部件41的侧面,在连结状态下对象延伸突出部63被固定在非对象支承体54的基体部件41的侧面。这样,供轨道主体5固定的基体部件41的位置也可以根据需要而变更。
(6)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支承体3具备基体部件41和固定在基体部件41的齿条支承部件45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例如,支承体3也可以不具备齿条支承部件45。在此情况下,齿条4被直接固定在基体部件41。因而,优选的是在基体部件41设置有进行齿条4的宽度方向Y的定位的宽度方向定位部47。
(7)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对象支承主体部78被固定在对象基体部件71、对象支承延伸突出部77被固定在非对象基体部件73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也可以不将对象支承延伸突出部77固定在非对象基体部件73。
(8)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第1圆孔81和第2圆孔83形成在连结部件32、第1阴螺纹孔82形成在第1支承体13、第2阴螺纹孔84形成在第2支承体23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做成第1圆孔81形成在第1支承体13、第2圆孔83形成在第2支承体23、第1阴螺纹孔82和第2阴螺纹孔84形成在连结部件32的结构。在图11中表示这样的一例。在图11中,第1基准面6a被设定为对象齿条支承部件75的朝向宽度方向第2侧Y2的面,第2基准面7a被设定为非对象齿条支承部件76的朝向宽度方向第2侧Y2的面。而且,连结部件32的基准抵接面32a相对于齿条支承部件45从宽度方向第2侧Y2抵接在第1基准面6a和第2基准面7a。而且,第1固定部件35和第2固定部件37相对于齿条支承部件45被从宽度方向第1侧Y1插通。此外,例如也可以做成第1圆孔81形成在第1支承体13、第1阴螺纹孔82形成在连结部件32、第2圆孔83形成在连结部件32、第2阴螺纹孔84形成在第2支承体23的结构。在此情况下,第2固定部件37相对于齿条支承部件45被从宽度方向第2侧Y2插通。
〔上述实施方式的概要〕
以下,对在上述中说明的轨道的概要进行说明。
本公开所涉及的轨道是对在预先决定的行驶方向上行驶的台车进行引导的轨道,具备:第1单元及第2单元,分别以沿着前述行驶方向延伸存在的方式形成,并且以在前述行驶方向上串联排列的方式配置;以及连结机构,将前述第1单元与前述第2单元连结;前述第1单元及前述第2单元的各自具备:支承体;齿条,被固定在前述支承体,与前述台车具备的小齿轮卡合;以及轨道主体,与前述齿条平行地被固定在前述支承体,对前述台车的行驶进行引导;将在上下方向观察中与前述行驶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将前述宽度方向的一方侧设为宽度方向第1侧,将前述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设为宽度方向第2侧,将前述第1单元的前述支承体设为第1支承体,将前述第2单元的前述支承体设为第2支承体,将前述第1单元的前述齿条设为第1齿条,将前述第2单元的前述齿条设为第2齿条;前述连结机构构成为,将第1对象部件与第2对象部件连结,所述第1对象部件是前述第1支承体及前述第1齿条的某个成为连结对象的一方,所述第2对象部件是前述第2支承体及前述第2齿条的某个成为连结对象的一方;并且,前述连结机构具备:连结部件,具备基准抵接面,所述基准抵接面与作为前述第1对象部件的朝向前述宽度方向第1侧的基准面的第1基准面和作为前述第2对象部件的朝向前述宽度方向第1侧的基准面的第2基准面的两者抵接;第1固定部件,将前述连结部件固定在前述第1对象部件;以及第2固定部件,将前述连结部件固定在前述第2对象部件;前述第1固定部件构成为,相对于前述连结部件及前述第1对象部件的至少一方拆装自如,并且通过装配而进行前述第1对象部件和前述连结部件的定位;前述第2固定部件构成为,自如调整前述第2对象部件和前述连结部件的相对位置,并且将前述第2对象部件和前述连结部件固定在调整后的相对位置。
根据本结构,通过在将第1对象部件和第2对象部件的相对位置调整后的状态下,由第1固定部件将第1对象部件和连结部件固定,由第2固定部件将第2对象部件和连结部件固定,能够将第1单元和第2单元以恰当的相对位置关系连结。
此外,即使是将被相互连结的状态的第1单元和第2单元分离的情况,也只要预先在维持由第2固定部件进行的第2对象部件和连结部件的固定的原状下,将由第1固定部件进行的第1对象部件和连结部件的固定解除,在再次将第1单元与第2单元的连结的情况下,仅通过装配第1固定部件,就能够以前次调整后的相对位置关系将第1对象部件与第2对象部件连结。
即,只要预先在一次调整了第1对象部件和第2对象部件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由第2固定部件将第2对象部件和连结部件固定,在设置轨道的情况下就不需要再次进行调整第1对象部件和第2对象部件的相对位置的作业,仅通过装配第1固定部件,就能够将第1单元和第2单元以恰当的相对位置关系连结。
因而,根据本结构,在设置具备多个单元的轨道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进行将相邻的单元彼此在恰当的相对位置连结的作业。
这里,优选的是,在前述第1单元与前述第2单元被前述连结机构连结的状态下,在前述第1支承体与前述第2支承体的前述行驶方向之间有间隙。
根据本结构,即使是第1支承体及第2支承体的尺寸精度较低的情况,也容易将第1单元和第2单元以恰当的位置关系连结。
此外,优选的是,将前述第1单元的前述轨道主体设为第1轨道主体,将前述第2单元的前述轨道主体设为第2轨道主体;前述连结部件和前述第1轨道主体及前述第2轨道主体被配置在前述宽度方向的不同的位置;前述第1轨道主体与前述第2轨道主体在前述行驶方向上抵接。
根据本结构,除了连结机构以外,还能够借助第1轨道主体与第2轨道主体的抵接进行第1单元和第2单元的行驶方向的相对位置的限制。而且,由于连结部件和第1轨道主体及第2轨道主体被配置在宽度方向的不同的位置,所以能够在宽度方向的两部位进行第1单元和第2单元的行驶方向的相对位置的限制。因而,容易提高第1单元和第2单元的配置的直线性。
此外,优选的是,将前述第1单元及前述第2单元的某一方设为对象单元并且将另一方设为非对象单元,将前述对象单元的前述支承体设为对象支承体,将前述非对象单元的前述支承体设为非对象支承体,将前述对象单元的前述轨道主体设为对象轨道主体,将前述非对象单元的前述轨道主体设为非对象轨道主体;前述对象轨道主体具备:对象主体部,是在上下方向观察中与前述对象支承体重叠的部分;以及对象延伸突出部,是在上下方向观察中与前述非对象支承体重叠的部分;前述非对象轨道主体配置为,在上下方向观察中不与前述非对象支承体中的在上下方向观察中与前述对象延伸突出部重叠的部分重叠;前述对象主体部被固定在前述对象支承体的上表面,前述对象延伸突出部被固定在前述非对象支承体的上表面。
根据本结构,在第1单元与第2单元的连结状态下,对象延伸突出部被固定在非对象支承部。由此,除了连结部件以外,还能够借助对象轨道主体进行第1单元与第2单元的连结。因而,能够使第1单元与第2单元的连结更牢固。
此外,根据本结构,由于对象轨道主体被固定在对象支承体及非对象支承体的两者的上表面,所以能够由该对象轨道主体将对象支承体和非对象支承体的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固定。因而,关于上下方向也能够容易地进行将第1单元和第2单元以恰当的相对位置关系连结的作业。
此外,优选的是,前述支承体具备基体部件和被固定在前述基体部件的齿条支承部件;前述齿条支承部件具备宽度方向定位部,所述宽度方向定位部对于前述齿条从前述宽度方向第1侧或前述宽度方向第2侧的某一侧抵接而进行前述齿条的前述宽度方向的定位;前述齿条在对于前述宽度方向定位部在前述宽度方向上抵接的状态下被固定在前述齿条支承部件。
在齿条在行驶方向上排列多个的情况下,需要调整多个齿条的行驶方向的相对位置以使这些齿条的齿轮齿的间距成为一定,并固定到齿条支承部件。根据本结构,能够一边由齿条支承部件的宽度方向定位部进行宽度方向的定位,一边进行将齿条固定在齿条支承部件的作业。因而,能够容易地进行齿条的行驶方向的位置调整作业和相对于齿条支承部件的固定作业。
此外,优选的是,将前述第1单元及前述第2单元的某一方设为对象单元并且将另一方设为非对象单元,将前述对象单元的前述基体部件设为对象基体部件,将前述非对象单元的前述基体部件设为非对象基体部件,将前述对象单元的前述齿条支承部件设为对象齿条支承部件,将前述非对象单元的前述齿条支承部件设为非对象齿条支承部件;前述对象齿条支承部件具备:对象支承主体部,是前述行驶方向的配置区域与前述对象基体部件重叠的部分;以及对象支承延伸突出部,是前述行驶方向的配置区域与前述非对象基体部件重叠的部分;前述非对象齿条支承部件配置为,其前述行驶方向的配置区域不与前述非对象基体部件中的前述行驶方向的配置区域与前述对象支承延伸突出部重叠的部分重叠;前述对象支承主体部被固定在前述对象基体部件,前述对象支承延伸突出部被固定在前述非对象基体部件。
根据本结构,对象齿条支承部件被固定在对象基体部件及非对象基体部件的两者。由此,除了连结部件以外,还能够借助齿条支承部件进行第1单元与第2单元的连结。因而,能够使第1单元与第2单元的连结更牢固。
此外,优选的是,前述连结机构具备:第1圆孔,形成在前述连结部件及前述第1对象部件的一方;第1阴螺纹孔,形成在前述连结部件及前述第1对象部件的另一方;第2圆孔,形成在前述连结部件及前述第2对象部件的一方;以及第2阴螺纹孔,形成在前述连结部件及前述第2对象部件的另一方;前述第1固定部件是带肩螺栓,所述带肩螺栓具备第1头部、与前述第1圆孔嵌合的直径的第1圆筒状部、以及与前述第1阴螺纹孔螺合的第1阳螺纹部;前述第2固定部件是螺栓,所述螺栓具备第2头部和第2躯体部且与前述第2阴螺纹孔螺合,所述第2躯体部具有阳螺纹,在前述第2躯体部与前述第2阴螺纹孔螺合的状态下,在前述第2躯体部与前述第2圆孔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相对位置调整用的间隙。
根据本结构,能够使第1固定部件相对于连结部件及第1对象部件拆装自如,并且通过使第1阳螺纹部与第1阴螺纹孔螺合,能够使第1圆筒状部与第1圆孔嵌合,进行第1对象部件和连结部件的行驶方向及上下方向的定位。
此外,根据本结构,能够使第2固定部件相对于连结部件及第2对象部件拆装自如,并且能够使用在使第2躯体部的阳螺纹与第2阴螺纹孔螺合的状态下在第2躯体部与第2圆孔的内周面之间产生的相对位置调整用的间隙,自如调整第2对象部件和连结部件的行驶方向及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此外,通过由第2固定部件将连结部件及第2对象部件紧固,能够将第2对象部件和连结部件固定在调整后的相对位置。
本公开所涉及的轨道只要能够起到上述的各效果中的至少1个即可。
附图标记说明
1:轨道
3:支承体
4:齿条
5:轨道主体
6:第1对象部件
6a:第1基准面
7:第2对象部件
7a:第2基准面
9:台车
11:第1单元
13:第1支承体
14:第1齿条
16:第1轨道主体
21:第2单元
23:第2支承体
24:第2齿条
26:第2轨道主体
31:连结机构
32:连结部件
32a:基准抵接面
35:第1固定部件
36:带肩螺栓
36a:第1头部
36b:第1圆筒状部
36c:第1阳螺纹部
37:第2固定部件
38:第2头部
39:第2躯体部
39a:阳螺纹
40:螺栓
41:基体部件
45:齿条支承部件
47:宽度方向定位部
51:对象单元
52:非对象单元
53:对象支承体
53a:对象支承体的上表面
54:非对象支承体
54a:非对象支承体的上表面
55:对象轨道主体
56:非对象轨道主体
61:对象主体部
63:对象延伸突出部
71:对象基体部件
73:非对象基体部件
75:对象齿条支承部件
76:非对象齿条支承部件
77:对象支承延伸突出部
78:对象支承主体部
81:第1圆孔
82:第1阴螺纹孔
83:第2圆孔
83a:内周面
84:第2阴螺纹孔
91:小齿轮
S:间隙
T:间隙
X:行驶方向
Y:宽度方向
Y1:宽度方向第1侧
Y2:宽度方向第2侧
Claims (8)
1.一种轨道,对在预先决定的行驶方向上行驶的台车进行引导,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1单元及第2单元,分别以沿着前述行驶方向延伸存在的方式形成,并且以在前述行驶方向上串联排列的方式配置;以及连结机构,将前述第1单元与前述第2单元连结;
前述第1单元及前述第2单元的各自具备:支承体;齿条,被固定在前述支承体,与前述台车具备的小齿轮卡合;以及轨道主体,与前述齿条平行地被固定在前述支承体,对前述台车的行驶进行引导;
将在上下方向观察中与前述行驶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将前述宽度方向的一方侧设为宽度方向第1侧,将前述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设为宽度方向第2侧,将前述第1单元的前述支承体设为第1支承体,将前述第2单元的前述支承体设为第2支承体,将前述第1单元的前述齿条设为第1齿条,将前述第2单元的前述齿条设为第2齿条;
前述连结机构构成为,将第1对象部件与第2对象部件连结,所述第1对象部件是前述第1支承体及前述第1齿条的某个成为连结对象的一方,所述第2对象部件是前述第2支承体及前述第2齿条的某个成为连结对象的一方;并且,
前述连结机构具备:连结部件,具备基准抵接面,所述基准抵接面与作为前述第1对象部件的朝向前述宽度方向第1侧的基准面的第1基准面和作为前述第2对象部件的朝向前述宽度方向第1侧的基准面的第2基准面的两者抵接;第1固定部件,将前述连结部件固定在前述第1对象部件;以及第2固定部件,将前述连结部件固定在前述第2对象部件;
前述第1固定部件构成为,相对于前述连结部件及前述第1对象部件的至少一方拆装自如,并且通过装配而进行前述第1对象部件和前述连结部件的定位;
前述第2固定部件构成为,自如调整前述第2对象部件和前述连结部件的相对位置,并且将前述第2对象部件和前述连结部件固定在调整后的相对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第1单元与前述第2单元被前述连结机构连结的状态下,在前述第1支承体与前述第2支承体的前述行驶方向之间有间隙。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其特征在于,
将前述第1单元的前述轨道主体设为第1轨道主体,将前述第2单元的前述轨道主体设为第2轨道主体;
前述连结部件和前述第1轨道主体及前述第2轨道主体被配置在前述宽度方向的不同的位置;
前述第1轨道主体与前述第2轨道主体在前述行驶方向上抵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其特征在于,
将前述第1单元的前述轨道主体设为第1轨道主体,将前述第2单元的前述轨道主体设为第2轨道主体;
前述连结部件和前述第1轨道主体及前述第2轨道主体被配置在前述宽度方向的不同的位置;
前述第1轨道主体与前述第2轨道主体在前述行驶方向上抵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其特征在于,
将前述第1单元及前述第2单元的某一方设为对象单元并且将另一方设为非对象单元,将前述对象单元的前述支承体设为对象支承体,将前述非对象单元的前述支承体设为非对象支承体,将前述对象单元的前述轨道主体设为对象轨道主体,将前述非对象单元的前述轨道主体设为非对象轨道主体;
前述对象轨道主体具备:对象主体部,是在上下方向观察中与前述对象支承体重叠的部分;以及对象延伸突出部,是在上下方向观察中与前述非对象支承体重叠的部分;
前述非对象轨道主体配置为,在上下方向观察中不与前述非对象支承体中的在上下方向观察中与前述对象延伸突出部重叠的部分重叠;
前述对象主体部被固定在前述对象支承体的上表面,前述对象延伸突出部被固定在前述非对象支承体的上表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其特征在于,
前述支承体具备基体部件和被固定在前述基体部件的齿条支承部件;
前述齿条支承部件具备宽度方向定位部,所述宽度方向定位部对于前述齿条从前述宽度方向第1侧或前述宽度方向第2侧的某一侧抵接而进行前述齿条的前述宽度方向的定位;
前述齿条在对于前述宽度方向定位部在前述宽度方向上抵接的状态下被固定在前述齿条支承部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轨道,其特征在于,
将前述第1单元及前述第2单元的某一方设为对象单元并且将另一方设为非对象单元,将前述对象单元的前述基体部件设为对象基体部件,将前述非对象单元的前述基体部件设为非对象基体部件,将前述对象单元的前述齿条支承部件设为对象齿条支承部件,将前述非对象单元的前述齿条支承部件设为非对象齿条支承部件;
前述对象齿条支承部件具备:对象支承主体部,是前述行驶方向的配置区域与前述对象基体部件重叠的部分;以及对象支承延伸突出部,是前述行驶方向的配置区域与前述非对象基体部件重叠的部分;
前述非对象齿条支承部件配置为,其前述行驶方向的配置区域不与前述非对象基体部件中的前述行驶方向的配置区域与前述对象支承延伸突出部重叠的部分重叠;
前述对象支承主体部被固定在前述对象基体部件,前述对象支承延伸突出部被固定在前述非对象基体部件。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轨道,其特征在于,
前述连结机构具备:第1圆孔,形成在前述连结部件及前述第1对象部件的一方;第1阴螺纹孔,形成在前述连结部件及前述第1对象部件的另一方;第2圆孔,形成在前述连结部件及前述第2对象部件的一方;以及第2阴螺纹孔,形成在前述连结部件及前述第2对象部件的另一方;
前述第1固定部件是带肩螺栓,所述带肩螺栓具备第1头部、与前述第1圆孔嵌合的直径的第1圆筒状部、以及与前述第1阴螺纹孔螺合的第1阳螺纹部;
前述第2固定部件是螺栓,所述螺栓具备第2头部和第2躯体部且与前述第2阴螺纹孔螺合,所述第2躯体部具有阳螺纹,在前述第2躯体部与前述第2阴螺纹孔螺合的状态下,在前述第2躯体部与前述第2圆孔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相对位置调整用的间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2-130473 | 2022-08-18 | ||
JP2022130473A JP2024027578A (ja) | 2022-08-18 | 2022-08-18 | レール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585381A true CN117585381A (zh) | 2024-02-23 |
Family
ID=899074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044804.7A Pending CN117585381A (zh) | 2022-08-18 | 2023-08-17 | 轨道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060244A1 (zh) |
JP (1) | JP2024027578A (zh) |
KR (1) | KR20240025461A (zh) |
CN (1) | CN117585381A (zh) |
TW (1) | TW202413243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923087A (zh) * | 2024-03-06 | 2024-04-26 | 尊芯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轨道和轨道组件 |
-
2022
- 2022-08-18 JP JP2022130473A patent/JP2024027578A/ja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8-04 TW TW112129350A patent/TW202413243A/zh unknown
- 2023-08-09 KR KR1020230104049A patent/KR20240025461A/ko unknown
- 2023-08-15 US US18/234,107 patent/US20240060244A1/en active Pending
- 2023-08-17 CN CN202311044804.7A patent/CN117585381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413243A (zh) | 2024-04-01 |
JP2024027578A (ja) | 2024-03-01 |
KR20240025461A (ko) | 2024-02-27 |
US20240060244A1 (en) | 2024-02-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7585381A (zh) | 轨道 | |
US4734979A (en) | Weighty object mounting systems | |
EP1602439B1 (en) | Nozzle change magazine for laser beam machine | |
CN102985314B (zh) | 用于自动化生产线的输送装置 | |
US8303234B2 (en) | Transfer device | |
KR101758288B1 (ko) | 캐리지 서포트 유닛 및 로봇 캐리지 | |
CN111038944A (zh) | 一种agv物料托盘定位装置 | |
US20090000409A1 (en) | Linear guide | |
CN112296582A (zh) | 一种白车身焊装夹具多车型切换系统 | |
US6923085B2 (en) | Self-moved robot | |
JP2009184024A (ja) | 走行装置 | |
JP2638808B2 (ja) | 搬送装置 | |
KR900001019B1 (ko) | 중량물 탑재장치 | |
CN209850271U (zh) | 一种侧围自动预装抓手 | |
US6210039B1 (en) | Linear motion guide unit and table guide apparatus utilizing the same | |
US12091245B2 (en) | Traveling platform, and automatic warehouse | |
CN114560028A (zh) | 物料搬运机器人 | |
US20100104414A1 (en) | Workpiece Transport Assembly And Method Of Using Same | |
KR102126558B1 (ko) | 크레인의 새들 조립용 지그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크레인 세팅 및 검사방법 | |
JP5067263B2 (ja) | 軌道固定設備 | |
JP2578091Y2 (ja) | 直動案内ユニット | |
CN219545887U (zh) | 输送机构 | |
CN218313527U (zh) | 一种桁架机器人的y轴移动机构 | |
CN219057585U (zh) | 一种agv送料转移机构 | |
CN117620724A (zh) | 一种多模式工件定位夹持系统及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