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84587B - Pc/abs工程塑料及制备工艺 - Google Patents

Pc/abs工程塑料及制备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84587B
CN117584587B CN202311447554.1A CN202311447554A CN117584587B CN 117584587 B CN117584587 B CN 117584587B CN 202311447554 A CN202311447554 A CN 202311447554A CN 117584587 B CN117584587 B CN 1175845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bs
alloy layer
parts
abs alloy
gu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4755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584587A (zh
Inventor
黄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Utm Engineering Plast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Utm Engineering Plast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Utm Engineering Plast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Utm Engineering Plast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44755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84587B/zh
Publication of CN1175845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845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5845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845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7/00Producing flat articles, e.g. films or sheets
    • B29D7/01Films or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 B32B27/30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comprising aromatic vinyl (co)polymers, e.g. styrenic (co)poly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 B32B27/3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B32B27/365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comprising polycarbon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9/00Compositions of polycarbonate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polycarbon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1/00Properties
    • C08L2201/02Flame or fire retardant/resistan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PC/ABS合金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PC/ABS工程塑料及制备工艺,塑料本体,所述塑料本体由第一PC/ABS合金层和第二PC/ABS合金层相互连接形成;所述第一PC/ABS合金层为抗冲击PC/ABS合金层;所述第二PC/ABS合金层为阻燃PC/ABS合金层。本发明解决了现有PC/ABS工程塑料功能性单一的问题,将抗冲击和阻燃性能结合在一起,两者采用不同组分的材料结合,并在两个不同的面,对两个不同的面形成层状结构产生不同的技术效果,增加塑料本体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PC/ABS工程塑料及制备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PC/ABS合金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PC/ABS工程塑料及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PC塑胶是一种透明度高达90%的热塑性塑料,它不仅刚性好韧性高,还有较高的冲击强度,高的尺寸稳定性等优点,而ABS是丙烯腈、丁二烯和苯乙烯的共混物或三元共聚物,是一种坚韧而有刚性的热塑性塑料。PC/ABS工程塑料做为两种塑料的合金结合了两种材料的优异特性,在汽车饰件、家用电器、电子产品外壳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电子产品在生活中的普及。
现有的PC/ABS工程塑料功能性单一,采用不同的组份只能产生一种功能性,在实际使用中不能结合多种性能在一个结构上,影响使用。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解决了现有PC/ABS工程塑料功能性单一的问题,将抗冲击和阻燃性能结合在一起,两者采用不同组分的材料结合,并在两个不同的面,对两个不同的面形成层状结构产生不同的技术效果,增加塑料本体的可靠性的PC/ABS工程塑料及制备工艺。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PC/ABS工程塑料,包括
塑料本体,所述塑料本体由第一PC/ABS合金层和第二PC/ABS合金层相互连接形成;
所述第一PC/ABS合金层为抗冲击PC/ABS合金层,其包括如下重量份:
ABS-g-MAH:4-10份;
PMMA:3-6份;
石墨烯:0.1-1份;
PC:70份;
ABS:30份;
所述第二PC/ABS合金层为阻燃PC/ABS合金层,其包括如下重量份:
ABS-g-MAH:1-6份;
增韧剂POE-g-GMA:1-3份;
含磷笼网结构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阻燃剂:3-10份;
PC:70份;
ABS=:30份。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
所述第一PC/ABS合金层为抗冲击PC/ABS合金层,其包括如下重量份:
ABS-g-MAH:5份;
PMMA:5份;
石墨烯:0.5份;
PC:70份;
ABS=:30份。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
所述第二PC/ABS合金层为阻燃PC/ABS合金层,其包括如下重量份:
ABS-g-MAH:4份;
增韧剂POE-g-GMA:2份;
含磷笼网结构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阻燃剂:6份;
PC:70份;
ABS=:30份。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
所述第一PC/ABS合金层还包括抗氧化剂0.5-1份,分散剂0.5-1份;
所述抗氧化剂为亚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基)酯、2,6-二叔丁基对甲酚、2,4,6-三叔丁基苯酚、4-羟甲基-2,6-二叔丁基苯酚、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N,N-二-β-萘基-对苯胺中的一种或多种。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分散剂为EBS(乙烯基双硬脂酰胺)、马来酸二丁酯、马来酸二丁基锡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PC/ABS合金层中的ABS树脂的胶含量在10%~30%。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石墨烯的层数为1-10层,粒径分布为10-20微米。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ABS-g-MAH接枝率1-6%。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二PC/ABS合金层还包括抗氧化剂0.5-1份,润滑剂0.5-1份。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抗氧剂由质量比为2∶3-3∶2的受阻酚类抗氧剂和亚磷酸酯类抗氧剂共混而成,所述受阻酚类抗氧剂为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十八碳醇酯、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或4,6-三(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苯,所述亚磷酸酯类抗氧剂为四(2,4-二叔丁基酚)4,4'-联苯二亚磷酸酯、亚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酯、4,4'-硫代双(6-叔丁基-3-甲基苯酚)中的一种或几种。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润滑剂为季戊四醇酯、硬脂酸盐、PE蜡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物。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硬脂酸盐为硬脂酸铝、硬脂酸镁、硬脂酸钙、硬脂酸锌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以任意比例的混合。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含磷笼网结构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阻燃剂为八[2-(DOPO)乙基]倍半硅氧烷(DOPO-POSS)。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还包括第三PC/ABS合金层,所述第三PC/ABS合金层为与第一PC/ABS合金层相同的抗冲击PC/ABS合金层;所述第三PC/ABS合金层与第一PC/ABS合金层分别连接在第二PC/ABS合金层的两面。
一种PC/ABS工程塑料的制备工艺,包括压延设备,所述压延设备包括依次设置的基材放料机构、第一物料附着机构、物料压延机构、热风机构以及第二物料附着机构,所述基材放料机构用于基材放料、并将基材依次经过第一物料附着机构、物料压延机构、热风机构以及第二物料附着机构。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物料附着机构包括第一物料导出装置、第一物料导辊以及第一物料转印辊,所述第一物料导出装置用于将物料朝向第一物料导辊导出,所述第一物料导辊用于将物料朝向第一物料转印辊导向,所述第一物料转印辊用于将物料转印在基材上。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物料压延机构包括两个外径相切的压延辊。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热风机构用于朝向压延后的物料表面吹出热封,并使得物料表面软化。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第二物料附着机构包括第二物料导出装置、第二物料导辊以及第二物料转印辊,所述第二物料导出装置用于将物料朝向第二物料导辊导出,所述第二物料导辊用于将物料朝向第二物料转印辊导向,所述第二物料转印辊用于将物料转印在经过软化的物料上。
PC/ABS工程塑料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通过基材放料机构将基材放料并依此经过第一物料附着机构、物料压延机构、热风机构以及第二物料附着机构;
步骤S2,将第一PC/ABS合金层的重量组分混合后得到物料1,通过第一物料导出装置将物料1导出至第一物料导辊,经过第一物料导辊的作用下朝向第一转印辊,第一转移辊与第一物料导辊之间形成物料1的厚度间隙,并将该厚度的物料1转印附着在基材上;
步骤S3,基材带动物料1进入物料压延机构,并在压延辊的作用下将物料1压延;
步骤S4,经过压延后,基材带动物料1经过热风机构,热风机构朝向物料1的表面吹出热风,并使表面处于软化状态;
步骤S5,将第二PC/ABS合金层的重量组分混合后得到物料2,通过第二物料导出装置将物料2导出至第二物料导辊,经过第二物料导辊的作用下朝向第二转印辊,第二转移辊与第二物料导辊之间形成物料2的厚度间隙,并将该厚度的物料2转印附着在被软化后的物料1表面,使得物料1与物料2结合形成塑料本体;
步骤S6,将基材从塑料本体上剥离。
本发明有益效果是:
相比现有的PC/ABS工程塑料,本发明将抗冲击PC/ABS合金层与阻燃PC/ABS合金层结合在一起,形成层状结构,结合了高强度的抗冲击性能和阻燃性能。解决了现有PC/ABS工程塑料功能性单一的问题,将抗冲击和阻燃性能结合在一起,两者采用不同组分的材料结合,并在两个不同的面,对两个不同的面形成层状结构产生不同的技术效果,增加塑料本体的可靠性。
用于上述PC/ABS工程塑料的制备工艺,步骤S1,通过基材放料机构将基材放料并依此经过第一物料附着机构、物料压延机构、热风机构以及第二物料附着机构;步骤S2,将第一PC/ABS合金层的重量组分混合后得到物料1,通过第一物料导出装置将物料1导出至第一物料导辊,经过第一物料导辊的作用下朝向第一转印辊,第一转移辊与第一物料导辊之间形成物料1的厚度间隙,并将该厚度的物料1转印附着在基材上;步骤S3,基材带动物料1进入物料压延机构,并在压延辊的作用下将物料1压延;步骤S4,经过压延后,基材带动物料1经过热风机构,热风机构朝向物料1的表面吹出热风,并使表面处于软化状态;步骤S5,将第二PC/ABS合金层的重量组分混合后得到物料2,通过第二物料导出装置将物料2导出至第二物料导辊,经过第二物料导辊的作用下朝向第二转印辊,第二转移辊与第二物料导辊之间形成物料2的厚度间隙,并将该厚度的物料2转印附着在被软化后的物料1表面,使得物料1与物料2结合形成塑料本体;步骤S6,将基材从塑料本体上剥离。本发明中,将两种物料通过压延方式连接形成一体,在此过程中,基材为可剥离的耐高温玻纤布,可以循环使用,将物料1进行转印后进行压延和热软化再将物料2进行二次压印形成一体,将两种物料的特性结合在一起,增加结构可靠性,并且有基材作为辅助,成型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PC/ABS工程塑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PC/ABS工程塑料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压延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PC/ABS工程塑料制备过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PC/ABS工程塑料的制备工艺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塑料本体1、第一PC/ABS合金层11、第二PC/ABS合金层12、第三PC/ABS合金层13、基材放料机构2、第一物料附着机构3、第一物料导出装置31、第一物料导辊32、第一物料转印辊33、物料压延机构4、热风机构5、第二物料附着机构6、第二物料导出装置61、第二物料导辊62、第二物料转印辊6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如图1~图5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涉及了一种PC/ABS工程塑料,包括塑料本体1,所述塑料本体1由第一PC/ABS合金层11和第二PC/ABS合金层12相互连接形成;
所述第一PC/ABS合金层11为抗冲击PC/ABS合金层,其包括如下重量份:
ABS-g-MAH:4-10份;
PMMA:3-6份;
石墨烯:0.1-1份;
PC:70份;
ABS:30份;
所述第二PC/ABS合金层12为阻燃PC/ABS合金层,其包括如下重量份:
ABS-g-MAH:1-6份;
增韧剂POE-g-GMA:1-3份;
含磷笼网结构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阻燃剂:3-10份;
PC:70份;
ABS=:30份。
本发明将抗冲击PC/ABS合金层与阻燃PC/ABS合金层结合在一起,形成层状结构,结合了高强度的抗冲击性能和阻燃性能。解决了现有PC/ABS工程塑料功能性单一的问题,将抗冲击和阻燃性能结合在一起,两者采用不同组分的材料结合,并在两个不同的面,对两个不同的面形成层状结构产生不同的技术效果,增加塑料本体1的可靠性。
具体实施例中,第一PC/ABS合金层11为抗冲击PC/ABS合金层,其包括如下重量份:
ABS-g-MAH:5份;
PMMA:5份;
石墨烯:0.5份;
PC:70份;
ABS=:30份。
所述第一PC/ABS合金层11还包括抗氧化剂0.5-1份,分散剂0.5-1份。
所述抗氧化剂为亚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基)酯、2,6-二叔丁基对甲酚、2,4,6-三叔丁基苯酚、4-羟甲基-2,6-二叔丁基苯酚、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N,N-二-β-萘基-对苯胺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分散剂为EBS(乙烯基双硬脂酰胺)、马来酸二丁酯、马来酸二丁基锡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所述第一PC/ABS合金层11中的ABS树脂的胶含量在10%~30%;
石墨烯的层数为1-10层,粒径分布为10-20微米;
ABS-g-MAH接枝率1-6%。
本实施例中,
测试方法:
邵氏D硬度按GB/T 2411-2008测试,15s读数。
拉伸性能按GB/T 1040.2-2006测试,I型试样,拉伸速率为50mm/min。
弯曲强度按GB/T 9341-2008测试,测试速度2mm/min,挠度6mm。
缺口冲击强度按GB/T1043.1-2008/leA测试,摆锤冲击能量4J。
缺口冲击强度按照GB/T 1843-2008测试。
熔体流动速率(MFR)按照GB/T3682—2000进行测试,温度260℃,负荷3.8kg。
维卡软化温度按照GB/T1633-2000进行测试,负荷50N,升温速率50℃/h。
DSC测试:从25℃升温至230℃,然后降温至-40℃,保温3min,然后以15℃/min的速度升温至230℃,保护气氛为N。
测试数据
PC:70;ABS=30;
抗氧化剂0.5-1份,分散剂0.5-1份随意分配
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共混并造粒,经干燥后用注塑机制备标准试样。挤出工艺参数为一区温度165℃、二区温度175℃、三区温度185℃、四区温度185℃、五区温度205℃、六区温度195℃、机头温度190℃、螺杆转速120r/min;注塑工艺参数为喷嘴温度225℃、一区温度230℃、二区温度220℃、三区温度180℃、注射压力55MPa、保压时间7S,冷却时间8S。
ABS-g-MAH随着其用量增加,可能产生以下结果:①增容剂容易形成分散相,甚至胶束,使合金“海一岛”结构明显,均一性降低;②增容剂中的酸酐基团和PC中的酯基反应,在高温剪切作用下易引起酸酐的热降解,当增容剂含量较高时,这种热降解的几率增大,易形成较多的小分子和气泡,进而破坏了合金的力学性能;③破坏合金的规整性,降低结晶度和取向度,使强度下降。
具体实施例中,第二PC/ABS合金层12为阻燃PC/ABS合金层,其包括如下重量份:
ABS-g-MAH:4份;
增韧剂POE-g-GMA:2份;
含磷笼网结构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阻燃剂:6份;
PC:70份;
ABS=:30份。
所述第二PC/ABS合金层12还包括抗氧化剂0.5-1份,润滑剂0.5-1份;
所述抗氧剂由质量比为2∶3-3∶2的受阻酚类抗氧剂和亚磷酸酯类抗氧剂共混而成,所述受阻酚类抗氧剂为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十八碳醇酯、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或4,6-三(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苯,所述亚磷酸酯类抗氧剂为四(2,4-二叔丁基酚)4,4'-联苯二亚磷酸酯、亚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酯、4,4'-硫代双(6-叔丁基-3-甲基苯酚)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润滑剂为季戊四醇酯、硬脂酸盐、PE蜡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物;
所述硬脂酸盐为硬脂酸铝、硬脂酸镁、硬脂酸钙、硬脂酸锌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以任意比例的混合。
所述含磷笼网结构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阻燃剂为八[2-(DOPO)乙基]倍半硅氧烷(DOPO-POSS)。
OV-POSS是八乙烯基倍半硅氧烷。
DOPO是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
由于DOPO中P—H键的反应活性高,DOPO既可作为添加型阻燃剂也可作为反应型阻燃剂加入到PC/ABS树脂体系中,在提高PC/ABS树脂阻燃性能的同时还能够保持材料良好的热稳定性能。此外,含硅化合物也是一类重要的环境友好阻燃剂,其中,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能、耐热氧化性能和阻燃性能。
因此,两者合成的八[2-(DOPO)乙基]倍半硅氧烷(DOPO-POSS),用于高分子阻燃,因其结构中含磷和硅的含量高,具有磷硅协效的阻燃效果,尤其是其具有笼状的硅氧烷高度对称结构,除了阻燃还具有优良的耐热性和和机械性能等。
测试方法:
邵氏D硬度按GB/T 2411-2008测试,15s读数。
拉伸性能按GB/T 1040.2-2006测试,I型试样,拉伸速率为50mm/min。
弯曲强度按GB/T 9341-2008测试,测试速度2mm/min,挠度6mm。
缺口冲击强度按GB/T1043.1-2008/leA测试,摆锤冲击能量4J。
熔体流动速率(MFR)按照GB/T3682—2000进行测试,温度260℃,负荷3.8kg。
维卡软化温度按照GB/T1633-2000进行测试,负荷50N,升温速率50℃/h。
极限氧指数:按照GB/T 2406-1993进行氧指数测定。
垂直燃烧:采用UL94实验垂直燃烧法测试。
测试数据
PC:70ABS=30
抗氧化剂0.5-1份,润滑剂0.5-1份随意分配;
参阅图2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三PC/ABS合金层13,所述第三PC/ABS合金层13为与第一PC/ABS合金层11相同的抗冲击PC/ABS合金层;所述第三PC/ABS合金层13与第一PC/ABS合金层11分别连接在第二PC/ABS合金层12的两面。本实施例中,采用了三层结构,具体为两层抗冲击PC/ABS合金层中间设置一层阻燃PC/ABS合金层,进一步加强结构的抗冲击性,内部的阻燃PC/ABS合金层也能有效起到阻燃保护作用。
如图3~图5所示,一种所述PC/ABS工程塑料的制备工艺,包括压延设备,所述压延设备包括依次设置的基材放料机构2、第一物料附着机构3、物料压延机构4、热风机构5以及第二物料附着机构6,所述基材放料机构2用于基材放料、并将基材依次经过第一物料附着机构3、物料压延机构4、热风机构5以及第二物料附着机构6。
第一物料附着机构3包括第一物料导出装置31、第一物料导辊32以及第一物料转印辊33,所述第一物料导出装置31用于将物料朝向第一物料导辊32导出,所述第一物料导辊32用于将物料朝向第一物料转印辊33导向,所述第一物料转印辊33用于将物料转印在基材上。物料压延机构4包括两个外径相切的压延辊。热风机构5用于朝向压延后的物料表面吹出热封,并使得物料表面软化。
第二物料附着机构6包括第二物料导出装置61、第二物料导辊62以及第二物料转印辊63,所述第二物料导出装置61用于将物料朝向第二物料导辊62导出,所述第二物料导辊62用于将物料朝向第二物料转印辊63导向,所述第二物料转印辊63用于将物料转印在经过软化的物料上。
用于上述PC/ABS工程塑料的制备工艺,
步骤S1,通过基材放料机构2将基材放料并依此经过第一物料附着机构3、物料压延机构4、热风机构5以及第二物料附着机构6;
步骤S2,将第一PC/ABS合金层11的重量组分混合后得到物料1,通过第一物料导出装置31将物料1导出至第一物料导辊32,经过第一物料导辊32的作用下朝向第一转印辊,第一转移辊与第一物料导辊32之间形成物料1的厚度间隙,并将该厚度的物料1转印附着在基材上;
步骤S3,基材带动物料1进入物料压延机构4,并在压延辊的作用下将物料1压延;
步骤S4,经过压延后,基材带动物料1经过热风机构5,热风机构5朝向物料1的表面吹出热风,并使表面处于软化状态;
步骤S5,将第二PC/ABS合金层12的重量组分混合后得到物料2,通过第二物料导出装置61将物料2导出至第二物料导辊62,经过第二物料导辊62的作用下朝向第二转印辊,第二转移辊与第二物料导辊62之间形成物料2的厚度间隙,并将该厚度的物料2转印附着在被软化后的物料1表面,使得物料1与物料2结合形成塑料本体1;
步骤S6,将基材从塑料本体1上剥离。本发明中,将两种物料通过压延方式连接形成一体,在此过程中,基材为可剥离的耐高温玻纤布,可以循环使用,将物料1进行转印后进行压延和热软化再将物料2进行二次压印形成一体,将两种物料的特性结合在一起,增加结构可靠性,并且有基材作为辅助,成型效果好。
上述实施例用于制备三层PC/ABS合金层时,需要设置第三物料附着机构,通过第三物料附着机构将第三PC/ABS合金层13附着在第二PC/ABS合金层12上,形成三层的PC/ABS合金层结构。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PC/ABS工程塑料,其特征在于:包括
塑料本体,所述塑料本体由第一PC/ABS合金层和第二PC/ABS合金层相互连接形成;
所述第一PC/ABS合金层为抗冲击PC/ABS合金层,其包括如下重量份组分:
ABS-g-MAH:4-10份;
PMMA:3-6份;
石墨烯:0.1-1份;
PC:70份;
ABS:30份;
所述第二PC/ABS合金层为阻燃PC/ABS合金层,其包括如下重量份组分:
ABS-g-MAH:1-6份;
增韧剂POE-g-GMA:1-3份;
含磷笼网结构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阻燃剂:3-10份;
PC:70份;
ABS:3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C/ABS工程塑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PC/ABS合金层为抗冲击PC/ABS合金层,其包括如下重量份组分:
ABS-g-MAH:5份;
PMMA:5份;
石墨烯:0.5份;
PC:70份;
ABS:30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C/ABS工程塑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PC/ABS合金层为阻燃PC/ABS合金层,其包括如下重量份组分:
ABS-g-MAH:4份;
增韧剂POE-g-GMA:2份;
含磷笼网结构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阻燃剂:6份;
PC:70份;
ABS:30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C/ABS工程塑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PC/ABS合金层还包括抗氧化剂0.5-1份,分散剂0.5-1份;
所述抗氧化剂为亚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基)酯、2,6-二叔丁基对甲酚、2,4,6-三叔丁基苯酚、4-羟甲基-2,6-二叔丁基苯酚、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N,N-二-β-萘基-对苯胺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分散剂为EBS(乙烯基双硬脂酰胺)、马来酸二丁酯、马来酸二丁基锡中的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C/ABS工程塑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PC/ABS合金层中:
ABS的胶含量在10%~30%;
石墨烯的层数为1-10层,粒径分布为10-20微米;
ABS-g-MAH接枝率1-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C/ABS工程塑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PC/ABS合金层还包括抗氧化剂0.5-1份,润滑剂0.5-1份;
所述抗氧剂由质量比为2∶3-3∶2的受阻酚类抗氧剂和亚磷酸酯类抗氧剂共混而成,所述受阻酚类抗氧剂为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十八碳醇酯、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或4,6-三(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苯,所述亚磷酸酯类抗氧剂为四(2,4-二叔丁基酚)4,4'-联苯二亚磷酸酯、亚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酯、4,4'-硫代双(6-叔丁基-3-甲基苯酚)中的一种或几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PC/ABS工程塑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润滑剂为季戊四醇酯、硬脂酸盐、PE蜡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物;
所述硬脂酸盐为硬脂酸铝、硬脂酸镁、硬脂酸钙、硬脂酸锌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以任意比例的混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C/ABS工程塑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PC/ABS合金层中含磷笼网结构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阻燃剂为八[2-(DOPO)乙基]倍半硅氧烷。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C/ABS工程塑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PC/ABS合金层,所述第三PC/ABS合金层为与第一PC/ABS合金层相同的抗冲击PC/ABS合金层;所述第三PC/ABS合金层与第一PC/ABS合金层分别连接在第二PC/ABS合金层的两面。
10.一种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PC/ABS工程塑料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压延设备,所述压延设备包括依次设置的基材放料机构、第一物料附着机构、物料压延机构、热风机构以及第二物料附着机构,所述基材放料机构用于基材放料、并将基材依次经过第一物料附着机构、物料压延机构、热风机构以及第二物料附着机构;
所述第一物料附着机构包括第一物料导出装置、第一物料导辊以及第一物料转印辊,所述第一物料导出装置用于将物料朝向第一物料导辊导出,所述第一物料导辊用于将物料朝向第一物料转印辊导向,所述第一物料转印辊用于将物料转印在基材上;
所述物料压延机构包括两个外径相切的压延辊;
所述热风机构用于朝向压延后的物料表面吹出热封,并使得物料表面软化;
第二物料附着机构包括第二物料导出装置、第二物料导辊以及第二物料转印辊,所述第二物料导出装置用于将物料朝向第二物料导辊导出,所述第二物料导辊用于将物料朝向第二物料转印辊导向,所述第二物料转印辊用于将物料转印在经过软化的物料上;
PC/ABS工程塑料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通过基材放料机构将基材放料并依此经过第一物料附着机构、物料压延机构、热风机构以及第二物料附着机构;
步骤S2,将第一PC/ABS合金层的重量组分混合后得到物料1,通过第一物料导出装置将物料1导出至第一物料导辊,经过第一物料导辊的作用下朝向第一转印辊,第一转移辊与第一物料导辊之间形成物料1的厚度间隙,并将该厚度的物料1转印附着在基材上;
步骤S3,基材带动物料1进入物料压延机构,并在压延辊的作用下将物料1压延;
步骤S4,经过压延后,基材带动物料1经过热风机构,热风机构朝向物料1的表面吹出热风,并使表面处于软化状态;
步骤S5,将第二PC/ABS合金层的重量组分混合后得到物料2,通过第二物料导出装置将物料2导出至第二物料导辊,经过第二物料导辊的作用下朝向第二转印辊,第二转移辊与第二物料导辊之间形成物料2的厚度间隙,并将该厚度的物料2转印附着在被软化后的物料1表面,使得物料1与物料2结合形成塑料本体;
步骤S6,将基材从塑料本体上剥离。
CN202311447554.1A 2023-11-01 2023-11-01 Pc/abs工程塑料及制备工艺 Active CN1175845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47554.1A CN117584587B (zh) 2023-11-01 2023-11-01 Pc/abs工程塑料及制备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47554.1A CN117584587B (zh) 2023-11-01 2023-11-01 Pc/abs工程塑料及制备工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84587A CN117584587A (zh) 2024-02-23
CN117584587B true CN117584587B (zh) 2024-04-19

Family

ID=899192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47554.1A Active CN117584587B (zh) 2023-11-01 2023-11-01 Pc/abs工程塑料及制备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84587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74218A (zh) * 2010-11-12 2011-02-16 大河宝利材料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笔记本电脑外壳专用pc/abs合金
CN102612434A (zh) * 2009-09-24 2012-07-25 拜尔材料科学股份公司 具有改善的阻燃性能的注塑的多组件复合体系
JP2012166386A (ja) * 2011-02-10 2012-09-06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 多層構造体
CN104629327A (zh) * 2013-11-07 2015-05-20 殷培花 一种环保阻燃增强耐磨的pc和abs共混合金
CN106751655A (zh) * 2016-11-30 2017-05-31 宁波仁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阻燃、耐黄变且具有珠光效果的复合注塑材料
CN107090083A (zh) * 2017-04-12 2017-08-25 湖北大学 含双层倍半硅氧烷为主链的氮‑磷‑硅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4015051A (zh) * 2021-11-12 2022-02-08 东莞理工学院 一种dopo-poss阻燃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216373673U (zh) * 2021-09-25 2022-04-26 东莞市峥嵘塑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韧性pc/abs塑料合金板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12434A (zh) * 2009-09-24 2012-07-25 拜尔材料科学股份公司 具有改善的阻燃性能的注塑的多组件复合体系
CN101974218A (zh) * 2010-11-12 2011-02-16 大河宝利材料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笔记本电脑外壳专用pc/abs合金
JP2012166386A (ja) * 2011-02-10 2012-09-06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 多層構造体
CN104629327A (zh) * 2013-11-07 2015-05-20 殷培花 一种环保阻燃增强耐磨的pc和abs共混合金
CN106751655A (zh) * 2016-11-30 2017-05-31 宁波仁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阻燃、耐黄变且具有珠光效果的复合注塑材料
CN107090083A (zh) * 2017-04-12 2017-08-25 湖北大学 含双层倍半硅氧烷为主链的氮‑磷‑硅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216373673U (zh) * 2021-09-25 2022-04-26 东莞市峥嵘塑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韧性pc/abs塑料合金板
CN114015051A (zh) * 2021-11-12 2022-02-08 东莞理工学院 一种dopo-poss阻燃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Flame retardancy mechanisms of phosphorus-containing polyhedral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 (DOPO-POSS) in polycarbonate/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 blends;Wenchao Zhang等;Polymers Advanced Technologies;20110325;第23卷(第3期);588-595 *
行业动态;塑料助剂;20150820(第04期);58-6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84587A (zh) 2024-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45205B (zh) 以废弃pet瓶片为原料的无卤阻燃工程塑料及制备方法
CN101845197B (zh) 一种高性能无卤阻燃abs改性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722911B (zh) 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型体
CN105745278B (zh) 阻燃性树脂组合物和太阳能发电模块用连接结构体
US20120100371A1 (en) Flame-Retardant Resin Composition
CN103205106B (zh) 一种再生聚苯醚/聚苯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087690B (zh) 一种具有电磁屏蔽效应和耐刮擦性能的阻燃级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802021B (zh) 一种耐划伤阻燃聚丙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2521688B (zh) 一种无卤阻燃低介电损耗玻纤增强聚丙烯材料
CN107245228A (zh) 一种阻燃抗熔滴聚酯材料的制备方法及阻燃抗熔滴聚酯材料
CN115232404B (zh) 一种耐析出高表观的磷氮系阻燃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957241B (zh) 一种热塑性阻燃增强生物基pa56和pa66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736500B (zh) 一种无卤阻燃聚碳酸酯/苯乙烯类树脂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141451A (zh) 一种高阻燃性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725797B (zh) 一种阻燃塑料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1062992A (zh) 一种无卤阻燃高抗冲聚苯乙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93629A (zh) 一种阻燃聚苯乙烯/聚酰胺共混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45876A (zh) 一种低烟密度pc/abs高分子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7584587B (zh) Pc/abs工程塑料及制备工艺
CN113817266A (zh) 一种防异响低收缩聚丙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8299803A (zh) 一种高阻燃的透明pet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5850842B (zh) 一种耐候阻燃pe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5873401A (zh) 一种碳纤维增强聚酰胺组合物、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4621526A (zh) 一种环保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462225A (zh) 防静电pc/pbt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安全鞋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