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80447A - 捆扎机及捆扎方法 - Google Patents

捆扎机及捆扎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80447A
CN117580447A CN202280047063.5A CN202280047063A CN117580447A CN 117580447 A CN117580447 A CN 117580447A CN 202280047063 A CN202280047063 A CN 202280047063A CN 117580447 A CN117580447 A CN 1175804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g
leg portion
staple
strapping machine
distal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4706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浅井政敏
大须贺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x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x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x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2/02709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3286708A1/ja
Publication of CN1175804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804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7/00Cultivation of hops, vines, fruit trees, or like trees
    • A01G17/04Supports for hops, vines, or trees
    • A01G17/06Trellis-work
    • A01G17/08Tools e.g. clips for attaching hops, vines, or boughs to trellis-work; Tying devic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otan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Basic Packing Technique (AREA)
  • Cultivation Receptacles Or Flower-Pots, Or Pots For Seedlings (AREA)

Abstract

捆扎机使用卡钉来捆扎第一对象物和第二对象物,卡钉包含第一腿部、第二腿部及连接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的主体部,在第一腿部与第二腿部之间形成有开口。捆扎机具备:第一位移部,以能够与第一对象物卡合的方式使第一腿部位移;及第二位移部,以将第二对象物利用第一腿部、第二腿部及主体部包围且能够与第一对象物卡合的方式使第二腿部位移。第二位移部可以构成为能够使第二腿部位移至在俯视下与第一腿部交叉的位置。

Description

捆扎机及捆扎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捆扎机及捆扎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有使用卡钉等捆扎用具来向丝线等捆扎植物等的情况。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这样的卡钉的一例。该卡钉具备左右一对的臂和设置于臂间的凸状突起。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具备与安装外壳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连接的充电式电源的电动捆扎机。专利文献2记载的捆扎机能够使用专利文献1记载的卡钉来捆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欧洲专利第1839482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中国专利申请公开第111903423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卡钉等束缚第一对象物和第二对象物这两个对象物的相对移动,因此相当于捆扎第一对象物和第二对象物的捆扎用具(卡钉)。
专利文献2虽然公开使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卡钉的捆扎机,但未公开不容易从对象物松脱的捆扎方法。为了捆扎植物等生长的对象物,必须以不管在生长前的状态下还是在生长后的状态下都不容易松脱的方式捆扎两个对象物。若在生长前的状态下将两个对象物捆扎得紧,则对象物的生长会被阻碍。另一方面,若将两个对象物捆扎得松,则在作为对象物的茎等生长得粗或者果实等的重量增加时,捆扎用具的两端张开而捆扎用具容易松脱。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进行不容易松脱的捆扎的捆扎机及捆扎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申请涉及的发明的一方案的捆扎机使用卡钉来捆扎第一对象物和第二对象物,所述卡钉包含第一腿部、第二腿部及连接所述第一腿部和所述第二腿部的主体部,在所述第一腿部与所述第二腿部之间形成有开口。该捆扎机具备:第一位移部,以能够与所述第一对象物卡合的方式使所述第一腿部位移;及第二位移部,以将所述第二对象物利用所述第一腿部、所述第二腿部及所述主体部包围且能够与所述第一对象物卡合的方式使所述第二腿部位移。
另外,本申请涉及的发明的其他的方案的捆扎方法是使用卡钉来捆扎第一对象物和第二对象物的捆扎方法,所述卡钉包含第一腿部、第二腿部及连接所述第一腿部和所述第二腿部的主体部,在所述第一腿部与所述第二腿部之间形成有开口。使所述第一腿部位移而使所述第一对象物和所述第一腿部卡合,使所述第二腿部位移而将所述第二对象物利用所述第一腿部、所述第二腿部及所述主体部包围且使所述第一对象物和所述第二腿部卡合。
需要说明的是,俯视是指从与贯通捆扎前的所述第一腿部、所述第二腿部及所述主体部的平面垂直的方向观察的视点,也可以称作平面观察。
在本发明中,“捆扎第一对象物和第二对象物”是指限制第二对象物相对于第一对象物的移动。在此,用于捆扎的卡钉未必需要与第一对象物或第二对象物抵接。例如,即使在卡钉不与第二对象物抵接的情况下,通过使卡钉以将第二对象物包围的状态与第一对象物卡合,也能够限制第二对象物相对于第一对象物的移动,因此“捆扎第一对象物和第二对象物”包括这样的状态。
在本发明中,“弯折”或“折弯”是指局部性地被弄弯。因而,在被弯折了时,局部性地被弄弯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实质上维持原来的形状。例如,在将呈直线状地延伸的构件弯折时,局部性地被弄弯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实质上维持呈直线状地延伸的形状。
在本发明中,“弯曲”是指在规定范围内呈弓形地弄弯。因而,在弯曲时,弯曲后的构件在规定范围内平滑地变形。
在本发明中,“弄弯”包括弯折及弯曲。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俯视下的捆扎前的卡钉的一例的图。
图1B是示出俯视下的捆扎后的卡钉的一例的图。
图1C是示出主视下的捆扎后的卡钉的一例的图。
图2A是使用了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的捆扎方法的示意图。
图2B是使用了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的捆扎方法的示意图。
图2C是使用了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的捆扎方法的示意图。
图2D是使用了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的捆扎方法的示意图。
图2E是使用了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的捆扎方法的示意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的右视下的剖视图。
图4A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的俯视下的剖视图。
图4B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的主视下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的前端侧的局部放大图(立体图)。
图6A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驱动器的立体图。
图6B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驱动器的俯视下的平面图。
图7A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滑块的立体图。
图7B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滑块的俯视下的平面图。
图8A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的侧视下的截面的局部放大图。
图8B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的后视下的截面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的螺母部件等的局部放大图(立体剖视图)。
图10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的脱离部等的剖视图。
图11A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的主视下的初始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11B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的俯视下的初始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12A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的俯视下的塑性变形开始时的局部放大图。
图12B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的侧视下的塑性变形开始时的局部放大图。
图12C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的前端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3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抵接构件24(爪构件)的立体图。
图14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抵接构件24(爪构件)所实现的塑性变形时的主视下的剖视图。
图15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二臂的立体图。
图16A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二臂的平面图。
图16B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二臂的背面图。
图17A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的驱动器移动开始时的主视下的局部放大图。
图17B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的驱动器移动开始时的俯视下的局部放大图。
图18是示出通过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而分离后的卡钉正在前进的样态的俯视下的局部放大图。
图19是示出通过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而卡钉通过了第一外壁部后的俯视下的局部放大图。
图20是示出通过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而卡钉到达了位移开始位置的时的样态的俯视下的局部放大图。
图21A是示出使用者将第一对象物插入到第一插入部且将第二对象物插入到第二插入部时的主视下的捆扎机的前端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21B是示出使用者将第一对象物插入到第一插入部且将第二对象物插入到第二插入部时的俯视下的捆扎机的前端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22A是示出在第一对象物及第二对象物被插入后滑块重新开始了前进时的主视下的捆扎机的前端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22B是示出在第一对象物及第二对象物被插入后滑块重新开始了前进时的俯视下的捆扎机的前端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23A是示出滑块前进而第二腿部变形时的主视下的捆扎机的前端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23B是示出滑块前进而第二腿部变形时的俯视下的捆扎机的前端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24A是示出滑块最前进的即刻之前的主视下的捆扎机的前端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24B是示出滑块最前进的即刻之前的俯视下的捆扎机的前端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25A是滑块的后退开始后的捆扎机的前端部分的主视下的局部放大图以及放大立体图。
图25B是滑块的后退开始后的捆扎机的前端部分的俯视下的局部放大图以及放大立体图。
图25C是滑块的后退开始后的捆扎机的前端部分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26A是滑块进一步后退时的捆扎机的前端部分的主视下的局部放大图以及放大立体图。
图26B是滑块进一步后退时的捆扎机的前端部分的俯视下的局部放大图以及放大立体图。
图26C是滑块进一步后退时的捆扎机的前端部分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27A是示出俯视下的捆扎前的卡钉的一例的图。
图27B是示出俯视下的捆扎后的卡钉的一例的图。
图28是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的右视。
图29是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的俯视下的剖视图。
图30A是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曲柄保持机构的立体图。
图30B是主视下的贯通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曲柄保持机构的第二保持机构的垂直剖视图。
图31A是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孔部的立体图。
图31B是示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诱导突起插入于孔部的样态的垂直剖视图。
图31C是示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诱导突起插入于孔部的样态的垂直剖视图。
图32A是示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驱动器的移动动作和盖部的上下移动联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2B是示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驱动器的移动动作和盖部的上下移动联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2C是示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驱动器的移动动作和盖部的上下移动联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2D是示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驱动器的移动动作和盖部的上下移动联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3A是示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驱动器的移动动作和盖部的上下移动联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3B是示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驱动器的移动动作和盖部的上下移动联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4是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引导保持机构的立体图。
图35A是示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捆扎机来使卡钉向第一对象物卡合的工序的俯视下的剖视图。
图35B是示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捆扎机来使卡钉向第一对象物卡合的工序的俯视下的剖视图。
图35C是示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捆扎机来使卡钉向第一对象物卡合的工序的俯视下的剖视图。
图36A是示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捆扎机来使卡钉向第一对象物卡合的工序的俯视下的剖视图。
图36B是示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捆扎机来使卡钉向第一对象物卡合的工序的俯视下的剖视图。
图36C是示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捆扎机来使卡钉向第一对象物卡合的工序的俯视下的剖视图。
图36D是示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捆扎机来使卡钉向第一对象物卡合的工序的俯视下的剖视图。
图37是示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卡钉卡合于第一对象物的样态的立体图。
图3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的诱导壁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39A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的内侧支点构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39B是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的包含内侧支点构件的部分的俯视下的剖视图。
图40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的推出构件的放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的实施方式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例示,并非旨在将本发明仅限定于该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卡钉S的结构]
首先关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卡钉S的结构进行说明。卡钉S由具有能够塑性变形的塑性的线材构成。卡钉S有时被称作丝线或夹子。卡钉S例如包括金属制的线材或金属线(包括表面被镀覆处理或由树脂等涂覆的构件)。
图1A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前的卡钉S,图1B及图1C分别示出捆扎后的捆扎状态下的卡钉S的俯视及主视(不过,为了便于说明,在图1C中省略了第一对象物G及第二对象物P等说明所不需要的部件)。
卡钉S包含第一腿部S1、第二腿部S2及连接第一腿部S1和第二腿部S2的主体部S3。
在捆扎前的状态下,卡钉S的第一腿部S1和第二腿部S2分离地设置,因此在第一腿部S1与第二腿部S2之间设置有开口。将从主体部S3中的封闭的部分去往开口的方向(图1A中的纸面左方向)称作开口方向D1。在向捆扎机10安设时,卡钉S的开口方向D1与后述的前方X1一致。
第一腿部S1是包含卡钉S的一方的端部的部分,包含向开口方向D1延伸的第一部S1B和从第一部S1B被弄弯并向外侧延伸的顶端部S1A。将第一部S1B和顶端部S1A所成的角度称作弯折角α1,将顶端部S1A中的为了与第一部S1B连接而弯折的部分称作弯折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弯折角α1为90度以下。
第二腿部S2是包含卡钉S的另一方的端部的部分,包含向开口方向D1延伸的第二部。在示出捆扎状态的俯视(图1B)下,第二腿部S2以与第一腿部S1交叉的方式被弄弯而将开口封闭。因此,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二腿部S2形成得比开口的幅度、即第一腿部S1与第二腿部S2的间隔长。另外,第二腿部S2形成得比第一腿部S1长。
主体部S3是连接第一腿部S1和第二腿部S2的部分。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主体部S3包含呈直线状地延伸的边部。然而,主体部S3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包含向外方弯曲的弯曲部,还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边部和一个或多个弯曲部构成。
在图1B所示的捆扎状态下,卡钉S的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在该图中大概顺时针(以下,有时将在俯视下大概顺时针的方向称作“第一旋转方向R1”,有时将大概逆时针的方向称作“第二旋转方向R2”)地被弄弯,在俯视下与第一腿部S1交叉。因此,能够将第一对象物G利用第一腿部S1夹入。如图1C所示,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以使顶端向从贯通捆扎前的第一腿部S1、第二腿部S2及主体部S3的平面PL离开的下方Z2行进的方式被弄弯。
另一方面,卡钉S的第二腿部S2的一部分通过向第一旋转方向R1被折弯而将开口封闭。由于开口被封闭,所以能够抑制卡钉S从由卡钉S包围的第二对象物P松脱。而且,如图1C所示,第二腿部S2的顶端部S2A以使顶端向从贯通捆扎前的第一腿部S1、第二腿部S2及主体部S3的平面PL离开的上方Z1行进的方式被弄弯。通过这样第一腿部S1的顶端以向下方Z2行进的方式被弄弯而向第一对象物G卡合、第二腿部S2的顶端以向上方Z1行进的方式被弄弯而向第二对象物P卡合,能够容易使张力在从第一对象物G的与第一腿部S1的卡合位置到与第二腿部S2的卡合位置为止的区域产生。因此,能够抑制第一对象物G挠曲而卡钉S脱落等。
除此之外,第二腿部S2以在俯视下将开口封闭的方式向去往卡钉S的内方的第一旋转方向R1被折弯至与第一腿部S1交叉的位置。此时,第二腿部S2的顶端部S2A通过第一对象物G与第二对象物P的间隙。之后,第二腿部S2在俯视下向与第一旋转方向R1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R2位移,使通过了第一对象物G与第二对象物P的间隙的第二腿部S2的顶端部S2A向第一对象物G卡合。其结果,能够以利用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和第二腿部S2的顶端部S2A将第一对象物G夹入的方式卡合。即使第二对象物P生长,第一腿部S1和第二腿部S2也分别向增强将第一对象物G夹入的力的方向被弄弯。由此,能够使得:即使第二对象物P生长,卡钉S也不容易从第一对象物G松脱。
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第二腿部S2向第一旋转方向R1位移时,优选一边将第二腿部S2向第一旋转方向R1弄弯一边将第二腿部S2的顶端部S2A向与第一旋转方向R1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R2弄弯。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通过使通过了第一对象物G与第二对象物P的间隙的第二腿部S2的顶端部S2A向第二旋转方向R2位移,能够使第二腿部S2的顶端部S2A向第一对象物G容易地卡合。
从示出捆扎前的卡钉S的状态的图1A与示出捆扎后的卡钉S的状态的图1B及图1C的比较明显可知,在将第一腿部S1中的位移的部分的从第一腿部S1的顶端起的距离设为第一距离DS1,将第二腿部S2中的位移的部分的从第二腿部S2的顶端起的距离设为第二距离DS2时,第二距离DS2比第一距离DS1大,例如,第二距离DS2比第一距离DS1的2倍大。通过这样将卡钉S非对称地弄弯,能够使第二腿部S2向与第一腿部S1接近而被保持的第一对象物G适宜地卡合。
而且,如图1A所示,相当于距第一腿部S1的顶端为第一距离DS1的位置的第一腿部S1的位移的部分与不位移的部分的分界位置相当于比距第二腿部S2的顶端为第二距离DS2的位置的第二腿部S2的位移的部分与不位移的部分的分界位置向开口方向D1行进了的位置。
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能够在使滑块44向开口方向D1行进了时先使第二腿部S2的位移开始,在第二腿部S2开始位移后使第一腿部S1的位移开始。因而,能够抑制大的负荷同时向捆扎机10施加。
需要说明的是,卡钉S的形状不限于图1A所示的形状。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第一腿部S1和第二腿部S2也可以不平行,例如,即使越向顶端行进则开口幅度越窄,或者,即使越向顶端行进则开口幅度越宽,也能够将卡钉S弄弯从而发挥上述的技术效果的至少一部分。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即使第一腿部S1和第二腿部S2是相同的长度,虽然第一腿部S1的顶端会剩余,但也能够将卡钉S弄弯从而发挥上述的技术效果的至少一部分。
另外,卡钉S的弄弯方法不限于图1B及图1C所示的方法。例如,第二腿部S2的顶端部S2A也可以不被弄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即使第二腿部S2的顶端部S2A不被弄弯,也能够使第二腿部S2向第一对象物G卡合,因此可发挥上述的技术效果的至少一部分。
以下,说明用于将图1A所示的卡钉S如图1B及图1C所示那样弄弯的捆扎机10的结构的一例。
图2A至图2E是概念性地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10的结构及由捆扎机10弄弯的卡钉S的样态的示意图。在该图中,卡钉S的主体部S3处于静止。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说明相对的方向的关系,为了方便,有时将图2A至图2E中的纸面左方向称作前方X1,将纸面右方向称作后方X2,将纸面垂直的近前方向称作上方Z1,将纸面垂直的进深方向称作下方Z2,将纸面下方称作右方Y1,将纸面上方称作左方Y2。俯视是指将捆扎机10等从上方Z1的位置朝向下方Z2观察时的视点,主视是指将捆扎机10等从前方X1的位置朝向后方X2观察时的视点,侧视是指将捆扎机10等朝向右方Y1或左方Y2观察时的视点。
另外,在将后述的卡钉S安设于捆扎机10时,以卡钉S为基准,有时将从由卡钉S包围的区域(供后述的第二对象物P插入的区域)去往卡钉S的外侧的方向称作外方,将从卡钉S的外侧去往由卡钉S包围的区域的方向称作内方。
如图2A等所示,捆扎机10作为向前方X1移动的移动部件的一例而具备滑块44。捆扎机10还具备用于使卡钉S的第一腿部S1位移的第一位移部20。第一位移部20基于滑块44向前方X1的移动,使不同的部件向不同的方向移动,由此以能够与第一对象物G卡合的方式使卡钉S的第一腿部S1位移。
需要说明的是,滑块44可以一体地形成,也可以由联动地移动的多个部件构成。
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位移部20包含基于滑块44向前方X1的移动而向朝向卡钉S的内方(右方Y1)且后方X2倾斜的方向移动的抵接构件24。抵接构件24与卡钉S的顶端部S1A的区域抵接而将顶端部S1A以塑性变形的方式弄弯,因此有时被称作抓持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位移部20也可以包含基于滑块44向前方X1的移动而向卡钉S的内方(右方Y1)即与前方X1大致垂直的方向移动从而与卡钉S的顶端部S1A抵接而将顶端部S1A弄弯的部件。
取代此,第一位移部20也可以包含基于滑块44向前方X1的移动而向卡钉S的外方(左方Y2)移动从而与卡钉S的顶端部S1A抵接而将顶端部S1A弄弯的部件。
取代此,第一位移部20也可以包含基于滑块44向前方X1的移动而使卡钉S向第一旋转方向R1移动从而与卡钉S的顶端部S1A抵接而将顶端部S1A弄弯的部件。
取代此,第一位移部20也可以包含基于滑块44向前方X1的移动而使卡钉S向第二旋转方向R2移动从而与卡钉S的顶端部S1A抵接而将顶端部S1A弄弯的部件。
关于用于基于滑块44等移动部件向前方X1的移动而使抵接构件24等部件向不同的方向移动的机构,能够利用本实施方式中公开的机构或其他的机构。
关于用于基于滑块44等移动部件向前方X1的移动而使抵接构件24等部件向第一旋转方向R1或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的机构,能够利用本实施方式中公开的机构或其他的机构。
捆扎机10还具备用于使卡钉S的第二腿部S2位移的第二位移部30。第二位移部30基于滑块44向前方X1的移动,使不同的部件向不同的方向移动,由此以能够与第一对象物G卡合的方式使卡钉S的第二腿部S2位移。
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位移部30包含基于滑块44向前方X1的移动而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从而将第二腿部S2以塑性变形的方式弄弯的臂(有时被称作第二臂)。在本实施方式中,臂与卡钉S的第二腿部S2抵接而将第二腿部S2一边向接近第一腿部S1的方向弄弯一边也向向上方Z1倾斜的方向弄弯,因此有时被称作倾斜弄弯部。
在图2A中,第二位移部30与滑块44连接,构成为能够以滑块44的前端部为支点进行旋转。然而,如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第二位移部30也可以未与滑块44连接。例如,第二位移部30也可以具备未与滑块44连接、通过滑块44的第二前端部44A2而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从而将第二腿部S2以塑性变形的方式弄弯的第二臂32。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位移部30也可以包含基于滑块44向前方X1的移动而向卡钉S的内方(左方Y2)即与前方X1大致垂直的方向移动从而与卡钉S的第二腿部S2抵接而将第二腿部S2弄弯的部件。
取代此,第二位移部30也可以包含基于滑块44向前方X1的移动而向卡钉S的外方(右方Y1)移动从而与卡钉S的第二腿部S2抵接而将第二腿部S2弄弯的部件。
取代此,第二位移部30也可以包含基于滑块44向前方X1的移动而使卡钉S向第二旋转方向R2移动从而与卡钉S的第二腿部S2抵接而将第二腿部S2弄弯的部件。
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位移部30还附加性地包含通过使第二腿部S2的顶端部S2A一边抵接一边通过而将第二腿部S2的顶端部S2A向相反方向(外方)弄弯的支承壁部68A。支承壁部68A将第二腿部S2的顶端部S2A弄弯,因此有时被称作顶端弄弯部。
不过,在利用预先形成有向外方变弯的顶端部的卡钉的情况下,捆扎机也可以不包含支承壁部68A。
本实施方式中的捆扎机10还附加性地包含作为第二腿部S2的弄弯的支点发挥功能的支点66A。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内壁部66的前端作为支点66A发挥功能。另外,第二腿部S2的从与支点66A抵接的部分到顶端为止的距离相当于第二距离DS2。
图2A是示出卡钉S的弄弯刚开始后的样态的俯视下的示意图。如该图所示,通过向前方移动的滑块44,第二位移部30向第一旋转方向R1开始旋转。因而,与第二位移部30抵接的卡钉S的第二腿部S2以支点66A为支点开始变弯。同时,第二腿部S2的顶端部S2A一边与支承壁部68A抵接一边通过支承壁部68A。因此,能够一边将第二腿部S向相当于卡钉S的内方的第一旋转方向R1弄弯,一边将第二腿部S2的顶端部S2A向相当于卡钉S的外方的第二旋转方向R2弄弯。
图2B及图2C是示出卡钉S的弄弯开始后的样态的俯视下的示意图。如该图所示,通过进一步向前方移动的滑块44,第二位移部30进一步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因而,第二位移部30以支点66A为支点将第二腿部S2进一步向第一旋转方向R1弄弯。
图2D是示出卡钉S的第二腿部S2被弄弯而在俯视下与第一腿部S1交叉时的样态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腿部S2一边向接近第一腿部S1的方向被弄弯,一边也向朝向上方Z1倾斜的方向被弄弯,因此不与第一腿部S1干涉。如该图所示,通过进一步向前方移动的滑块44,第二位移部30进一步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旋转90度以上,因此,第二位移部30构成为能够将第二腿部S2弄弯至在俯视下与第一腿部S1交叉的位置。
图2E是示出卡钉S的第一腿部S1被弄弯的样态的俯视下的示意图。如该图所示,通过向前方移动的滑块44,第一位移部20的抵接构件24向朝向内方(右方Y1)及后方X2倾斜的方向移动,将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弄弯。如图所示,顶端部S1A可以相对于第一腿部S1向上方Z1被折弯,也可以向下方Z2被折弯。通过这样将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弄弯,能够利用第一腿部S1将第一对象物G夹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通过以使第一位移部20和第二位移部30与滑块44抵接的定时不同的方式配置两者,从而将卡钉S的第一腿部S1的弄弯开始的定时和卡钉S的第二腿部S2的弄弯开始的定时错开。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在捆扎机10同时产生大的负荷。另外,通过使弄弯量大的第二腿部S2的弄弯先开始,能够抑制第一腿部S1的弄弯结束的定时和第二腿部S2的弄弯结束的定时大幅错开。
以下,关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1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图3是右视下的捆扎机10的剖视图。图4A是俯视下的捆扎机10的剖视图(不过,为了方便,使图旋转了90度。以下,基于方便上的理由,有时同样地使图旋转。关于为了进一步使说明容易理解而不说明的结构(例如捆扎机10的壳体)进行了省略(以下,基于同样的理由,有时在图中省略一部分结构)。
图4B是以图4A中的A-A截面将捆扎机10切断后的主视下的捆扎机10的剖视图。图5是捆扎机10的前端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捆扎机10的结构概要]
该捆扎机10使用形成有开口的卡钉S来捆扎第一对象物G和第二对象物P。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卡钉S(图1A、图1B)的结构,在上文中进行了叙述。
第一对象物G例如是丝线、梁、绳、棒、管、树木的枝等。第一对象物G有时被称作引导要素。第二对象物P例如是草木、树木等的茎、蔓、枝、水果等。捆扎机10使卡钉S的第一腿部S1以与第一对象物G卡合的方式位移,并且以使卡钉S包围第二对象物P的方式使第二腿部S2以与第一对象物G卡合的方式位移,由此,限制第二对象物P相对于第一对象物G的移动,捆扎第一对象物G和第二对象物P。
捆扎机10具备以能够与第一对象物G卡合的方式使卡钉S的第一腿部S1位移的第一位移部20和以能够与第一对象物G卡合的方式使卡钉S的第二腿部S2位移的第二位移部30。第二位移部30构成为能够通过在将第二对象物P利用卡钉S的第一腿部S1、第二腿部S2及主体部S3包围的状态下将第二腿部S2的顶端部S2A与第一对象物G卡合而捆扎第一对象物G和第二对象物P。
更具体而言,捆扎机10具备:把手12,以由使用者把持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有用于驱动捆扎机10的开关;料仓14(图3),构成为能够收容在上下方向上层叠的多个卡钉S;推杆16,对收容于料仓14的多个卡钉S向上方Z1施力;驱动器42,通过将位于上端的卡钉S向前方X1推压而使位于上端的卡钉S与其他的卡钉S分离并向前方X1移动;移动机构,用于使驱动器42及滑块44移动;第一位移部20,用于通过滑块44而使卡钉S的第一腿部S1位移;第二位移部30,用于通过滑块44而使卡钉S的第二腿部S2位移;及脱离部56,提供卡钉S从其他的卡钉S脱离时的移动路。
在此,第一位移部20包含用于在卡钉S通过驱动器42而向前方X1移动时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一边抵接一边通过从而使顶端部S1A位移的第一外壁部62及第一内壁部64。
另外,第一位移部20包含通过被向前方X1移动的滑块44的第一前端部44A1推压而旋转的第一臂22和伴随于第一臂22的旋转而朝向卡钉S的内方一边与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抵接一边移动从而将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弄弯的抵接构件24。抵接构件24有时被称作爪构件。
第二位移部30包含通过被向前方X1移动的滑块44的第二前端部44A2推压而旋转的第二臂32。第二臂32构成为能够通过一边与卡钉S的第二腿部S2抵接一边旋转而将第二腿部S2弯折。此时,如上所述,通过将第二对象物P利用卡钉S的第一腿部S1、第二腿部S2及主体部S3包围并使第二腿部S2向第一对象物G卡合,能够捆扎第一对象物G和第二对象物P。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10使滑块44等部件向前方X1并进运动,利用并进运动的部件来推第一臂22及第二臂32而变换为旋转运动,由此使卡钉S的第一腿部S1及第二腿部S2分别位移。然而,使第一腿部S1或第二腿部S2位移的手段不限于此。例如,作为用于使第一腿部S1位移的手段,也可以搭载若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通过驱动器42或滑块44而前进则顶端部S1A呈圆弧状地位移的手段。另外,作为用于将并进运动变换为旋转运动的结构,也可以采用用于将并进运动变换为旋转运动的其他的手段。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臂22及第二臂32在俯视下都向同一方向旋转而使第一腿部S1及第二腿部S2位移,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第二臂32向相反方向旋转而使第二腿部S2位移。
以下,关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10的详细的结构进行说明。
[驱动器及滑块的移动机构(输送机构)]
捆扎机10的驱动器42具有通过向前方X1移动而使卡钉S向前方X1移动的功能。驱动器42构成为:通过使与其他的卡钉S连结的上端的卡钉S向前方X1移动,从而使上端的卡钉S与其他的卡钉S分离,且构成为:通过进一步使卡钉S向前方X1移动而使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与第一位移部20所包含的第一外壁部62抵接并通过该第一外壁部62,从而使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位移。
图6A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驱动器42的立体图,图6B是俯视下的驱动器42的平面图。如这些附图所示,驱动器42形成为板状,包含具有与卡钉S的主体部S3抵接的前端面42S的前端部和设置于比前端部靠后方X2处且形成有向下方Z2突出的驱动器凸部42C的后端部。
驱动器42的前端部包含配合卡钉S的主体部S3的形状而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地设置的前端面42S。
而且,驱动器42的前端部的左端为了从外方即左方Y2与相当于卡钉S的左端的第一腿部S1的第一部S1B或主体部S3的连接于第一腿部S1的部分抵接而支承第一腿部S1,具有以具有向前方X1延伸的壁面的方式向前方X1延伸的突端部42B。
如图4B及图8B所示,驱动器42通过向设置于底座46的凹部嵌合而以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引导。驱动器42的上表面与向设置于底座46的凹部嵌合的滑块44的底面抵接,因此驱动器42向上方Z1的移动被限制。另外,驱动器42的左右的侧面与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底座46的左右的壁面分别抵接,因此驱动器42向左右的移动被限制。而且,形成于驱动器42的后端部且向下方Z2突出的驱动器凸部42C向底座46的凹部插入。驱动器凸部42C的左右的壁面及底面分别与底座46的壁面及上表面对向。通过以上这样的结构,驱动器42以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引导。
在向下方Z2突出的驱动器凸部42C的底部形成有3条槽。具体而言,形成有用于通过被后述的切换块48(“块”的一例)的第一爪部48C1向前方X1推压而向前方X1移动的第一槽42G1、用于通过被第二爪部48C2向后方X2推压而向后方X2移动的第二槽42G2及用于通过被第三爪部48C3向前方X1推压而向前方X1移动的第三槽42G3。如该图所示,第一槽42G1、第二槽42G2及第三槽42G3互相平行地分别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另外,第一槽42G1及第三槽42G3的前端(第一槽42G1及第三槽42G3的朝向后方X2的槽的侧面)在前后方向上设置于相同的位置。另外,第二槽42G2的后端(第二槽42G2的朝向前方X1的槽的侧面)设置于比第一槽42G1及第三槽42G3的前端(第一槽42G1及第三槽42G3的朝向后方X2的槽的侧面)靠后方X2处。另一方面,第一槽42G1及第三槽42G3比第二槽42G2的后端向后方X2延伸设置。
如后所述,采用了以下的结构:在前进时,使用第一槽42G1及第三槽42G3这两个槽来使驱动器42前进,在后退时,使用第二槽42G2这1个槽来使驱动器42后退,由此,在相对成为高负荷的前进时驱动器42能够适宜地向前方X1移动。另外,在俯视下将第二槽42G2以与滚珠丝杠50的中心轴重叠的方式设置,第一槽42G1和第三槽42G3以夹着第二槽42G2的方式设置,由此,驱动器42构成为能够平衡地前进及后退。
驱动器42载置于捆扎机10的底座46上,构成为能够在底座46上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因而,通过形成第一槽42G1、第二槽42G2及第三槽42G3,底座46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向上方Z1露出。
捆扎机10的滑块44具有通过向前方X1移动而将第一位移部20及第二位移部30向前方X1推从而使卡钉S的第一腿部S1及第二腿部S2位移的功能。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滑块44包含将第一位移部20的第一臂22向前方X1推压而使第一臂22旋转的第一前端部44A1和向第二位移部30将第二臂32向前方X1推压而使第二臂32旋转的第二前端部44A2。
图7A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滑块44的立体图,图7B是俯视下的滑块44的平面图。如这些附图所示,滑块44形成为板状,具有在卡钉S的第一腿部S1被配置的左侧向前方X1延伸的第一前端部44A1和在供卡钉S的第二腿部S2被配置的一侧与第一前端部44A1分离地向前方X1延伸的第二前端部44A2。
滑块44还具备用于向后述的螺母部件52螺栓固定的固定部44B。
如图4B所示,滑块44通过向设置于底座46的凹部嵌合而以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引导。滑块44的上表面通过与固定于底座46或壳体的引导件抵接而被限制向上方Z1的移动。另外,滑块44的左右的侧面通过与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底座46的左右的壁面抵接而被限制向左右的移动。而且,滑块44的底面由底座46的上表面及驱动器42的上表面支承。通过这样的结构,滑块44(及供滑块44层叠的驱动器42)以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引导。
关于滑块44的第一前端部44A1及第二前端部44A2的结构,之后叙述。
捆扎机10的螺母部件52(图4A、图8A及图8B等)具有使驱动器42及滑块44向前方X1及后方X2移动的功能。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螺母部件52形成有与滚珠丝杠50的阳螺纹经由未图示的滚珠构件而螺合的阴螺纹。因而,通过滚珠丝杠50向正方向旋转,螺母部件52向前方X1移动,通过滚珠丝杠50向反方向旋转,螺母部件52向后方X2移动。螺母部件52与滑块44固定。另外,如图8A所示,螺母部件52的前端面与滑块44的后端面抵接。因而,螺母部件52和滑块44构成为能够以转矩被抑制的形态一体地在前方X1及后方X2上移动。
而且,螺母部件52包含为了保持设置有第一爪部48C1、第二爪部48C2及第三爪部48C3的切换块48(图8B)而向下方Z2突出的圆环状的保持部52A。螺母部件52和由螺母部件52保持的切换块48构成为能够一体地向前方X1及后方X2移动。保持部52A以第一爪部48C1能够向第一槽42G1插入、第二爪部48C2能够向第二槽42G2插入、第三爪部48C3能够向第三槽42G3插入的方式保持切换块48。
螺母部件52、滑块44及驱动器42构成为能够向前方X1及后方X2移动,因此有时被称作移动部。
图8A是在将捆扎机10从侧面观察的侧视下将捆扎机10以包含滚珠丝杠50的中心轴50AX的垂直截面切断时的局部放大图。图8B是在将捆扎机10从后方X2观察的后视下将捆扎机10以与滚珠丝杠50的中心轴50AX垂直的垂直截面切断时的局部放大图。图9是捆扎机10的立体剖视图中的示出螺母部件52等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8B所示,在螺母部件52与切换块48之间插入有用于使将切换块48的底面向底座46的表面压靠的弹性力产生的弹性构件49。因此,切换块48构成为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螺母部件52与切换块48的上下方向的间隔根据切换块48通过的底座46的表面形状而变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螺母部件52构成为能够通过电动机54及滚珠丝杠50而向前方X1及后方X2移动。
电动机54(图4A)使滚珠丝杠50旋转。电动机54设置于捆扎机10的后端部。需要说明的是,捆扎机10具备以装卸自如的方式设置的蓄电池,电动机54可以构成为能够通过蓄电池的电源而旋转驱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10还具备减速器55,电动机54利用减速器55使扭矩增加而使滚珠丝杠50旋转。而且,在捆扎机10的后端部搭载有印制布线基板,该印制布线基板搭载有相当于用于控制电动机54的控制装置的CPU。
滚珠丝杠50(图4A、图8A及图8B)在捆扎机10的大致中心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如上所述,在滚珠丝杠50形成有与螺母部件52的阴螺纹经由未图示的滚珠构件而螺合的阳螺纹。
底座46(图4B、图8A及图8B)支承驱动器42及滑块44。如图4B所示,底座46具有通过与驱动器42的底面抵接或对向而将驱动器42从下方Z2支承的支承面和为了通过与驱动器42的左端的侧面抵接或对向而将驱动器42从左方Y2支承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壁部。底座46还具有为了通过与驱动器42的右端抵接或对向而将驱动器42从右方Y1支承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壁部。通过这样的结构,底座46以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引导驱动器42。
底座46还具有通过与载置于驱动器42上的滑块44的底面抵接或对向而将滑块44从下方Z2支承的支承面和为了通过与滑块44的左端抵接或对向而将滑块44从左方Y2支承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壁部。底座46还具有为了通过与滑块44的右端抵接或对向而将滑块44从右方Y1支承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壁部。通过这样的结构,底座46以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引导滑块44。
如图9所示,在底座46形成有以越向后方X2行进则越向上方Z1突出的方式设置有锥度的第一突起46A1、以越向前方X1行进则越向上方Z1突出的方式设置有锥度的第二突起46A2及以越向后方X2行进则越向上方Z1突出的方式设置有锥度的第三突起46A3。
第一突起46A1在驱动器42向后方X2进行了移动时设置于第一爪部48C1的路径上(第一槽42G1的内部)。
第二突起46A2在驱动器42向前方X1进行了移动时设置于第二爪部48C2的路径上(第二槽42G2的内部)。
第三突起46A3在驱动器42向后方X2进行了移动时设置于第三爪部48C3的路径上(第三槽42G3的内部)。
第一突起46A1至第三突起46A3分别优选形成为与驱动器42的高度(驱动器42的板厚)相同或者比驱动器42高。
第一突起46A1及第三突起46A3在前后方向上设置于相同的位置。第二突起46A2设置于比第一突起46A1及第三突起46A3靠前方X1处。
根据以上这样的结构,若电动机54使滚珠丝杠50向正方向旋转,则螺母部件52、固定于螺母部件52的滑块44及保持于螺母部件52的切换块48一起向前方X1移动。另外,由于切换块48的第一爪部48C1、第二爪部48C2及第三爪部48C3分别插入于第一槽42G1、第二槽42G2及第三槽42G3内,所以第一爪部48C1的前表面及第三爪部48C3的前表面与第一槽42G1的朝向后方X2的侧面和第三槽42G3的朝向后方X2的侧面分别抵接。因而,被弹性构件49向底座46的表面压靠的切换块48一边将底座46的表面向下方Z2压靠,一边利用第一爪部48C1的前表面及第三爪部48C3的前表面使驱动器42向前方X1移动。其结果,驱动器42和滑块44一起向前方X1移动。将驱动器42和滑块44一起向前方X1移动的移动动作称作第一移动动作。
之后,若切换块48前进至设置有第二突起46A2的位置,则第二爪部48C2按照第二突起46A2的倾斜面而向上方Z1移动。因而,切换块48一边向前方X1移动一边向上方Z1移动。其结果,第一爪部48C1的前表面及第三爪部48C3的前表面比抵接的第一槽42G1的侧面及第三槽42G3的侧面向上方Z1移动。因此,切换块48爬到驱动器42之上,驱动器42停止向前方X1的移动。此时,第一移动动作结束。
在第一移动动作的结束后,若电动机54使滚珠丝杠50向正方向进一步旋转,则切换块48在驱动器42上向前方X1移动。此时,滑块44和驱动器42中的仅滑块44向前方X1移动。将驱动器42和滑块44中的仅滑块44向前方X1移动的移动动作称作第二移动动作。若滑块44相对于驱动器42前进规定量,则电动机54使滚珠丝杠50的正方向的旋转停止。此时,第二移动动作结束。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移动动作中,驱动器42有可能通过切换块48和驱动器42的摩擦而前进。因而,捆扎机10也可以具备用于使第二移动动作中的驱动器42的前进停止的止动件。例如,通过在底座46形成开口孔且从该开口孔使被向上方Z1施力的滚珠等止动件露出、另一方面在驱动器42的底面设置供滚珠插入的凹陷、构成为在第一移动动作结束而应该使驱动器42向前方X1的移动停止的位置处止动件和凹部卡合,能够抑制第二移动动作中的驱动器42的前进及后退。
如后所述,在第一移动动作中,通过使用向前方X1移动的驱动器42将上端的卡钉S向前方X1推,能够使上端的卡钉S向前方X1移动而与其他的卡钉S分离。而且,在第一移动动作中,通过一边使用向前方X1移动的驱动器42使上端的卡钉S向前方X1移动一边使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与第一外壁部62抵接,能够以将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与第一腿部S1的第一部S1B所成的弯折角α1进一步减小的方式使第一腿部S1位移(塑性变形)。
另外,在第二移动动作中,驱动器42停止向前方X1的移动,因此被驱动器42推的卡钉S也停止向前方X1的移动。因此,通过在第二移动动作中使滑块44前进,能够在使卡钉S停止的状态下利用滑块44的第二前端部44A2将第二位移部30的第二臂32向前方X1推压而使其旋转,以利用第一腿部S1、第二腿部S2及主体部S3包围且与第一对象物G卡合的方式使卡钉S的第二腿部S2位移。而且,通过在使卡钉S停止的状态下利用滑块44的第一前端部44A1使第一位移部20的第一臂22旋转,能够以与第一对象物G卡合的方式使卡钉S的第一腿部S1位移。
需要说明的是,捆扎机10也可以为了控制驱动器42及滑块44的移动量而还具备用于取得电动机54的旋转量的霍尔传感器其他的传感器。而且,捆扎机10也可以还具备为了检测、控制螺母部件52的前后方向的位置而安装于螺母部件52的磁铁和用于取得安装于螺母部件52的磁铁的位置的霍尔传感器其他的传感器。
在捆扎动作的完成后,通过电动机54使滚珠丝杠50向反方向旋转,螺母部件52、与螺母部件52固定的滑块44及保持于螺母部件52的切换块48一起向后方X2移动。此时,切换块48在处于停止的驱动器42上向后方X2移动。
若电动机54进一步使滚珠丝杠50向反方向旋转,则切换块48的第二爪部48C2按照设置于底座46的第二突起46A2的倾斜面而一边向后方X2移动一边向下方Z2移动,因此切换块48的第一爪部48C1、第二爪部48C2及第三爪部48C3分别向第一槽42G1、第二槽42G2及第三槽42G3内的区域插入。若电动机54进一步使滚珠丝杠50向反方向旋转,则切换块48向后方X2移动,切换块48的第二爪部48C2的后表面与第二槽42G2的朝向前方X1的侧面抵接。因而,切换块48一边利用弹性构件49将底座46的表面向下方Z2压靠,一边利用第二爪部48C2的后表面使驱动器42向后方X2移动。此时,螺母部件52、滑块44、切换块48及驱动器42一起向后方X2移动。
若电动机54进一步使滚珠丝杠50向反方向旋转而切换块48后退至设置有第一突起46A1及第三突起46A3的位置,则切换块48的第一爪部48C1及第三爪部48C3分别按照第一突起46A1及第三突起46A3的倾斜面而向上方Z1移动。因而,切换块48一边向后方X2移动一边向上方Z1移动。其结果,第二爪部48C2的后表面比抵接的第二槽42G2的侧面向上方Z1移动。因此,切换块48爬到驱动器42之上,驱动器42停止向后方X2的移动。捆扎机10也可以为了限制驱动器42向后方X2的移动而具备由上述的结构或其他的结构构成的止动件。
之后,若电动机54进一步使滚珠丝杠50向反方向旋转,则切换块48在驱动器42上向后方X2移动。此时,驱动器42和滑块44中的仅滑块44向后方X2移动。若滑块44相对于驱动器42后退规定量,则电动机54使滚珠丝杠50的反方向的旋转停止。
之后,若电动机54使滚珠丝杠50向正方向旋转,则螺母部件52、固定于螺母部件52的滑块44及保持于螺母部件52的切换块48一起向前方X1移动。通过使螺母部件52、滑块44及切换块48一起向前方X1移动至切换块48的第一爪部48C1及第三爪部48C3分别与第一槽42G1前端的侧面及第三槽42G3前端的侧面抵接或接近的位置,之后,能够向第一移动动作转移。
通过以上这样的结构,捆扎机10构成为能够执行驱动器42和滑块44一起前进的第一移动动作和驱动器42和滑块44中的仅滑块44进一步向前方X1移动的第二移动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初始状态下的螺母部件52的位置没有限定。例如,可以将捆扎机10构成为:在从初始状态刚起动后,仅滑块44向前方移动,之后执行驱动器42及滑块44开始的第一移动动作。
[脱离部的输送弄弯机构]
脱离部包含通过驱动器42而分离且向前方X1移动的卡钉S的移动路及在由第一位移部20及第二位移部30实现的位移中支承卡钉S的支承壁。
如图10所示,脱离部56以能够伴随于滑块44的移动而上下移动的方式设置。脱离部56形成有伴随于滑块44的移动而供滑块44的一部分进入的间隙56A。通过滑块44的一部分进入脱离部56的间隙56A,能够使脱离部56的上下位置稳定,能够可靠地进行卡钉S的变形。
图11A及图11B是示出初始状态(待机状态)下的主视及俯视下的捆扎机10的前端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第一外壁部62在卡钉S通过驱动器42而向前方X1移动时,通过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一边抵接一边通过,从而以将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与第一腿部S1的第一部S1B(连接于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的部分)所成的弯折角α1进一步减小的方式使其塑性变形。
因此,第一外壁部62设置于仅卡钉S的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的一部分接触的位置。
第一内壁部64在卡钉S的第一腿部S1通过驱动器42而向前方X1移动时及第一腿部S1的位移时,通过设置于第一腿部S1的内侧而将第一腿部S1从内侧支承。第一内壁部64具有沿着第一腿部S1的移动路径设置的底面和与第一腿部S1的移动方向即前后方向大致平行地设置且将第一腿部S1从内侧支承的壁面。
另一方面,第一外壁部62以包含以使与第一内壁部64的壁面的间隙越向前方X1行进则越小的方式倾斜的壁面的方式设置。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以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越向前方X1行进则弯折角α1越小的方式使顶端部位移。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外壁部62至少包含形成有与第一内壁部64的壁面的间隙相对大幅减小的壁面的第一区域62A(图11B)和设置于比第一区域62A靠前方X1处且形成有与第一内壁部64的壁面的间隙小幅减小的壁面的第二区域62B(相同的图11B)。
在将第一区域62A中的第一外壁部62的壁面与第一内壁部64的壁面的间隙(与前方X1垂直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的平均减小率设为第一减小率、将第二区域62B中的第一外壁部62的壁面与第一内壁部64的壁面的间隙(与前方X1垂直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的平均减小率设为第二减小率时,第一减小率的绝对值比第二减小率的绝对值大。换言之,俯视下的前后方向和第一外壁部62的第一区域62A的壁面所成的角比俯视下的前后方向和第一外壁部62的第二区域62B的壁面所成的角大。
弯折部的弯折角α1越小则相对于位移回弹的弹性力越小,因此,通过上述结构,能够顺畅地将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弄弯。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腿部S1不接触的壁面不限于上述结构。例如,也可以将第一内壁部64设置成:通过将第一内壁部64的上部以向外方突出的方式设置而设置与第一部S1B的上表面对向的壁面,从而限制第一部S1B向上方Z1位移。
而且,在第一内壁部64形成有用于容许顶端部S1A及抵接构件24通过第一部S1B的下方Z2的贯通孔(图5)。
[脱离部的支承壁]
脱离部还包含具有在第二腿部S2的位移时通过设置于第二腿部S2的内侧而将第二腿部S2从内侧支承的壁面的第二内壁部66。第二内壁部66还具有沿着第二腿部S2的移动路径而与前后方向大致平行地设置设置的底面。
第二内壁部66的前端作为使第二腿部S2弯折时的支点发挥功能。因而,第二内壁部66的前端设置于第二腿部S2的弯折部位即距第二腿部S2的顶端为第二距离DS2的位置。第二腿部S2需要具有将开口封闭的距离,因此第二内壁部66的前端需要设置于从第二腿部S2的顶端离开了卡钉S的开口幅度以上的距离的位置。第二腿部S2的顶端部S2A由顶端支承部68支承。另外,卡钉S的开口幅度相当于第一内壁部64的壁面与第二内壁部66的壁面的幅度。因而,以使顶端支承部68(中的第二腿部S2的顶端对向的面)与第二内壁部66的前端的距离比相当于卡钉S的开口幅度的第一内壁部64的壁面与第二内壁部66的壁面的幅度大的方式设置第二内壁部66。
第二位移部30还包含支承第二腿部S2的顶端部S2A的顶端支承部68。顶端支承部68包含具有设置于第二腿部S2的内侧且将顶端部S2A从内侧支承的壁面的支承壁部68A。
[第一位移部]
第一位移部20具有以能够与第一对象物G卡合的方式使第一腿部S1位移的功能。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一位移部20具备通过被滑块44的第一前端部44A1推压而旋转的第一臂22和伴随于第一臂22的旋转而朝向卡钉S的内方一边与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抵接一边移动从而将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以塑性变形的方式弄弯的抵接构件24(爪构件)。
首先说明滑块44的第一前端部44A1的结构。
如图7A及图7B所示,滑块44的第一前端部44A1以向前方X1延伸的方式设置于滑块44的左方Y2端部。第一前端部44A1包含为了在前方X1移动时通过与第一臂22抵接而使第一臂22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而向上方Z1突出的第一凸部44A11和在后方X2移动时通过与第一臂22抵接而使第一臂22向与第一旋转方向R1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的第二凸部44A12。
第一凸部44A11设置于比第二凸部44A12靠后方X2处。另外,第一凸部44A11设置于比第二凸部44A12靠外侧(左方Y2)处。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使第一臂22的旋转轴与第一凸部44A11的距离比与第二凸部44A12的距离大,因此能够在成为高负荷的前进时使大的旋转扭矩产生。
滑块44的第一前端部44A1还包含向前方X1延伸的突端部44A13。突端部44A13在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的塑性变形时将连接于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的第一部S1B从上方Z1压住,由此抑制第一部S1B变弯。
接着关于第一位移部20的第一臂22进行说明。第一臂22是通过被滑块44的第一前端部44A1向前方X1推压而向第一方向旋转、使抵接构件24向内方并进移动的构件。
图12A是示出俯视下的由第一位移部20实现的塑性变形开始时的捆扎机10的前端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12B是左视下的第一位移部20的截面的局部放大图,图12C是捆扎机10的前端部的放大立体图。不过,为了方便,在各图中省略了说明所不需要的部件。
如图12A等所示,第一臂22的旋转轴22AX设置于卡钉S的第一腿部S1的外方(右方Y1)且前方X1。另外,第一臂22的旋转轴22AX以朝向上下方向的方式与前后方向垂直地设置。而且,第一臂22具有在待机时从旋转轴22AX向后方X2延伸设置的部分,在该部分的后端具有向下方Z2突出且向后方X2且内方倾斜延伸的壁部。该壁部的朝向后方X2的面在初始状态下朝向后方X2且外方,该壁部的朝向前方X1的面朝向前方X1且内方。该壁部的朝向后方X2的面包含与前进的第一凸部44A11抵接的面。该壁部通过与第一凸部44A11抵接而一边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一边以贯通第一凸部44A11与第二凸部44A12之间的区域的方式移动。另外,该壁部的朝向前方X1的面包含与后退的第二凸部44A12抵接的面。因此,壁部构成为通过与第二凸部44A12抵接而一边向与第一旋转方向R1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一边返回原来的位置。
如图12C所示,在第一臂22的后端部还设置有向下方Z2突出的凸部22C。该凸部22C与设置于抵接构件24的端部的凹部24A卡合。通过该凸部22C以第一臂22的旋转轴22AX为中心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抵接构件24构成为朝向卡钉S的内方行进。
图13示出了抵接构件24(爪构件)的立体图。抵接构件24具有通过被第一臂22推、向朝向卡钉S的内方且下方Z2倾斜的方向行进而使卡钉S的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塑性变形的功能。通过抵接构件24,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以在俯视下与连接于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的第一部S1B交叉且顶端向从贯通捆扎前的第一腿部S1、第二腿部S2及主体部S3的平面PL离开的下方Z2行进的方式被弄弯。通过在将第一对象物G夹入的状态下使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向内方且下方Z2塑性变形,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能够不与第一部S1B干涉地将第一对象物G夹入。
如该图所示,在抵接构件24的末端设置有与第一臂22的向下方Z2突出的凸部22C卡合的凹部24A。在第一臂22的凸部22C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时,凹部24A的侧面抵接,抵接构件24向朝向内方且下方Z2倾斜的方向行进,在该凸部22C向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时,凹部24A的其他的侧面抵接,抵接构件24向朝向上方Z1且外方倾斜的方向返回。
抵接构件24的顶端包含以抓住顶端部的方式抵接的抵接面24B和设置于抵接面24B与侧面的连接部且用于使应力作用的角部24C,该应力使顶端部塑性变形。在此,抵接面24B以配合卡钉S的截面形状而凹陷的方式形成。另外,抵接面24B以比角部24C先与顶端部S1A抵接的方式倾斜形成。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在利用抵接面24B将顶端部S1A以抓住的方式取入后利用角部24C使顶端部S1A塑性变形,因此能够使通过角部24C而塑性变形的顶端部S1A的位置稳定。
图14是示出主视下的由抵接构件24实现的顶端部S1A的塑性变形后的剖视图及该截面中的区域A的放大图。如该图所示,抵接构件24通过载置于以朝向内方下降的方式倾斜的底座46的倾斜面上,从而以向朝向卡钉S的内方(接近第二臂32的方向)且下方Z2倾斜的方向行进的方式被引导。第一腿部S1的第一部S1B由滑块44的底面从上方Z1支承,由第一内壁部64从内侧及下方Z2(不过,顶端部S1A通过第一部S1B的下方Z2的部分除外)支承。除此之外,抵接构件24的抵接面24B在塑性变形时与第一部S1B的外表面对向。因而,在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的塑性变形时,能够抑制第一部S1B变弯。
[第二位移部]
第二位移部30具有以能够与第一对象物G卡合的方式使第二腿部S2位移的功能。
第二位移部30具备通过滑块44的第二前端部44A2而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从而将第二腿部S2以塑性变形的方式弄弯的第二臂32。
首先说明滑块44的第二前端部44A2的结构。
如图7A及图7B所示,滑块44的第二前端部44A2以向前方X1延伸的方式设置于滑块44的右方Y1端部。第二前端部44A2包含为了在前方X1移动时通过与第二臂32抵接而使第二臂32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而朝向前方X1形成的第一表面44A21及第二表面44A22和设置于比该第一前表面44A21及第二表面44A22靠前方X1处且朝向后方X2形成的第三表面44A23。通过在该第一表面44A21及第二表面44A22与第三表面44A23之间配设第二臂32的后端部32B,在滑块44的前进时第二臂32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在滑块44的后退时第二臂32向第二旋转方向R2而返回原来的位置。
滑块44的第一表面44A21相当于前进的滑块44的第一前端部44A1与第二臂32的后端部32B最先抵接的面。将与第一表面44A21抵接的第二臂32的后端部32B的面称作第一后端面32B1。
滑块44的第二表面44A22相当于在第一表面44A21与第一后端面32B1抵接而第二臂32开始第一旋转方向R1的旋转后进一步前进的滑块44的第二前端部44A2与第二臂32的后端部32B抵接的面。将与第二表面44A22抵接的第二臂32的后端部32B的面称作第二后端面32B2。
如图7B等所示,关于上下方向,第一表面44A21设置于第二表面44A22的上方Z1,关于前后方向,第一表面44A21设置于第二表面44A22的后方X2,关于左右方向,第一表面44A21设置于第二表面44A22的右方Y1,即,以卡钉S为基准,第一表面44A21设置于比第二表面44A22靠外方(右方Y1)处。
通过该结构,滑块44能够在利用第一表面44A21推第二臂32后利用第二表面44A22进一步推第二臂32,因此能够增大相对于滑块44的行程的第二臂32的旋转角度。
而且,滑块44及第二臂32形成为:与滑块44的第一表面44A21抵接的接触点(“第一接触点”的一例)处的第一后端面32B1的法线和连结第一接触点和旋转轴32AX的直线所成的角度(“第一角度”的一例)比没有第一接触点的情况下的、与滑块44的第二表面44A22抵接的接触点(“第二接触点”的一例)处的第二后端面32B2的法线和连结第二接触点和旋转轴32AX的直线所成的角度(“第二角度”的一例)接近90度。
滑块44及第二臂32形成为:在通过第二臂32的旋转而接触点切换的时间点下,与滑块44的第一表面44A21抵接的接触点(“第一接触点”的一例)处的第一后端面32B1的法线和连结第一接触点和旋转轴32AX的直线所成的角度(“第一角度”的一例)和与滑块44的第二表面44A22抵接的接触点(“第二接触点”的一例)处的第二后端面32B2的法线和连结第二接触点和旋转轴32AX的直线所成的角度(“第二角度”的一例)成为同等。或者,滑块44及第二臂32形成为:与滑块44的第二表面44A22抵接的接触点(“第二接触点”的一例)处的第二后端面32B2的法线和连结第二接触点和旋转轴32AX的直线所成的角度(“第二角度”的一例)更接近90度。
通过该结构,能够使第一表面44A21与第一后端面32B1抵接时的转矩相对大于第二表面44A22与第二后端面32B2抵接时的转矩。
如后所述,第二腿部S2需要在第二臂32的旋转开始时将两个部位同时弄弯,因此,在第二臂32上,在旋转开始时施加大的负荷。因而,通过在负荷施加的旋转开始时利用滑块44的第一表面44A21将第二臂32向前方X1推,能够使相对大的转矩在第二臂32产生。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提高转矩,第二臂32的旋转轴32AX与第一后端面32B1的距离也可以比第二臂32的旋转轴32AX与第二后端面32B2的距离大。换言之,第二臂32的旋转轴32AX与第二后端面32B2的距离也可以比第二臂32的旋转轴32AX与第一后端面32B1的距离小。
接着关于第二臂32进行说明。图15是将第二臂32从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16A及图16B分别是第二臂32的平面图及背面图。
如这些附图所示,第二臂32包含在初始状态下从旋转轴32AX向后方X2延伸的后端部32B和比旋转轴32AX向前方X1延伸的顶端部32C。
后端部32B的第一后端面32B1设置于比第二后端面32B2靠后方X2处,因此能够使滑块44的第一表面44A21与第一后端面32B1抵接、之后使第二表面44A22与第二后端面32B2抵接。
旋转轴32AX设置于比第一后端面32B1及第二后端面32B2靠中心侧即左方Y2(内方)处。因而,通过后端部32B被向前方X1推,第二臂32的顶端部32C向去往卡钉S的内方或接近第一臂22的方向的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
而且,旋转轴32AX以越向下方Z2行进则越向内方(左方Y2)行进的方式倾斜设置。因而,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的第二臂32的顶端部32C以越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则越向上方Z1行进的方式设置。其结果,通过第二臂32而塑性变形的卡钉S的第二腿部S2也越旋转则越向上方Z1行进,构成为能够在比贯通捆扎前的第一腿部S1、第二腿部S2及主体部S3的平面PL靠上方Z1的位置处与第一对象物G卡合。
第二臂32的顶端部32C包含与第二腿部S2抵接的主体部32C1和弯回用的突起32C2。主体部32C1在与旋转轴32AX分离的位置处上下分离地设置有向第一旋转方向R1突出的两个凸部。通过利用该凸部从上下将第二腿部S2夹入,能够一边将第二腿部S2牢固地保持一边使第二腿部S2塑性变形。
第二臂32包含设置于比主体部32C1向第一旋转方向R1行进的位置且向下方Z2突出的弯回用的突起32C2。通过在使第二臂32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而将第二腿部S2弄弯后使第二臂32向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而利用该突起32C2使第二腿部S2向第二旋转方向R2返回,能够使第二腿部S2的顶端部S2A与第一对象物G卡合。
弯回用的突起32C2以越向第一旋转方向R1行进则越向下方Z2突出的方式倾斜形成。通过这样的结构,在使其向第二旋转方向R2进行了旋转时,弯回用的突起32C2能够一边使第二腿部S2向第二旋转方向R2返回一边顺畅地越过卡合于第一对象物G的第二腿部S2。需要说明的是,在塑性变形的卡钉S上,经由下方Z2的卡钉S而由推杆16作用有去往上方Z1的作用力。第二腿部S2的位移时的仰角(相对于贯通捆扎前的第一腿部S1、第二腿部S2及主体部S3的平面PL例如为10度至45度)及弯回突起32C2的倾斜角度以使突起能够对抗该作用力而越过第二腿部S2的方式设计。
[使用了捆扎机的捆扎方法]
以下,关于使用了捆扎机10的捆扎方法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图11A及图11B是示出初始状态(待机状态)下的主视及俯视下的捆扎机10的前端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此时,上端的卡钉S与收容于下方Z2的料仓14内的一个或多个卡钉S连结。另外,驱动器42位于上端的卡钉S的主体部S3的后方X2。在驱动器42的前端与上端的卡钉S的主体部S3之间存在稍微的间隙。滑块44的设置于左端的突端部44A13稍微与卡钉S重叠。
图17A及图17B是示出使用者操作开关而驱动器42开始移动的即刻之后的主视及俯视下的捆扎机10的前端部分的局部放大图。若使用者操作开关,则电动机54开始旋转,与此相伴,滚珠丝杠50向正方向旋转,因此螺母部件52及固定于螺母部件52的滑块44开始向前方X1移动。保持于螺母部件52的切换块48的第一爪部48C1及第三爪部48C3插入于第一槽42G1内及第三槽42G3内,因此第一爪部48C1的前表面及第三爪部48C3的前表面与第一槽42G1的朝向后方X2的侧面及第三槽42G3的朝向后方X2的侧面抵接,使驱动器42开始向前方X1移动。因此,驱动器42和滑块44一起前进的第一移动动作开始。
如图8A所示,底座46以使驱动器42的高度与上端的卡钉S大致一致的方式设置。因而,在底座46上向前方X1移动的驱动器42的前端面42S与上端的卡钉S的主体部S3抵接,将卡钉S的主体部S3向前方X1推出。在下方Z2的卡钉S的内侧设置有禁止下方Z2的卡钉S向前方X1的移动的分离块18(图5)。因而,仅上端的卡钉S从下方Z2的卡钉S分离并在分离块18上向前方X1移动。
图18是示出驱动器42前进而卡钉S的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在脱离部的诱导路上前进时的俯视下的捆扎机10的前端部分的局部放大图。需要说明的是,主视与图17A相同,因此将图省略。
由于滚珠丝杠50继续正方向的旋转,所以滑块44向前方X1移动。因而,滑块44的第一前端部44A1以使突端部44A13位于第一腿部S1上的方式前进,第二前端部44A2沿着捆扎机10的右端前进。驱动器42也与滑块44一起前进。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与第一外壁部62的相当于进入部的第一区域62A的壁面接触。另外,第一腿部S1的第一部S1B的内侧与第一内壁部64的壁面接触。第一外壁部62的壁面与第一内壁部64的壁面的间隔越向前方X1行进则越减小,因此第一腿部S1以越前进则弯折角α1越小的方式塑性变形。此时,驱动器42的突端部42B将第一部S1B及主体部S3的左端从外侧支承,滑块44的突端部44A13与第一腿部S1的上表面抵接而将第一腿部S1从上方Z1压住,由此抑制第一部S1B变弯。第一区域62A中的第一外壁部62的壁面与第一内壁部64的壁面的间隔相对大幅减小,因此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与第一部S1B的角度相对大幅减小。接下来的第二区域62B中的第一外壁部62的壁面与第一内壁部64的壁面的间隔相对小幅减小,因此弯折角相对小幅减小。
图19是驱动器42前进而卡钉S的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通过了第一外壁部62时的、捆扎机10的前端部的俯视下的局部放大图。需要说明的是,主视与图17A相同,因此将图省略。如该图所示,顶端部因通过第一外壁部62而塑性变形,弯折角α1大幅减小。
图20是示出驱动器42最前进而卡钉S到达了位移开始位置时的样态的俯视下的局部放大图。此时,卡钉S的第一腿部S1的弯折部到达第一内壁部64的前端(第一内壁部64的朝向后方X2的内壁面),第二腿部S2的顶端部S2A到达顶端支承部68的前端(顶端支承部68的朝向后方X2的内壁面)。需要说明的是,主视与图17A相同,因此将图省略。
此时,第一腿部S1的弯折部及第一部S1B的内侧面及下表面由第一内壁部64从下方Z2及右方Y1(内方)支承。另外,第一腿部S1的弯折部由第一内壁部64也从前方X1支承。而且,第一部S1B的上表面由滑块44的第一前端部44A1的突端部44A13从上方Z1支承。
另一方面,第二腿部S2的顶端部S2A的内侧面及下表面由顶端部从下方Z2及左方Y2(内方)支承。
而且,主体部S3的内侧面及第二腿部S2的与主体部S3的连接部的内侧面由第二内壁部66从内方支承。
此时,将驱动器42向前方X1推的切换块48的第二爪部48C2通过第二突起46A2而向上方Z1移动。其结果,切换块48爬到驱动器42之上,因此驱动器42停止向前方X1的移动,第一移动动作结束。同时,从形成于底座46的孔被向上方Z1施力的滚珠向设置于驱动器42的底面的凹部嵌合而作为止动件发挥功能,因此可抑制驱动器42因与切换块48的摩擦力而向前方X1或后方X2移动。
滑块44的第一前端部44A1的第一凸部44A11及第二凸部44A12向第一臂22的后端接近。另外,滑块44的第二前端部44A2的第一表面向第二臂32的第一后端面32B1接近或抵接。
在第一移动动作的结束后,通过控制装置,电动机54停止旋转。此时,使用者将第一对象物G及第二对象物P向捆扎机10的规定位置安设。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对象物G是作为引导要素发挥功能的绳。因此,使用者将第一对象物G即绳向第一腿部S1的弯折部插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对象物P是茎。因此,使用者将第二对象物P即茎向由卡钉S包围的区域插入。有时将捆扎机10的供第一对象物G及第二对象物P插入的部分称作第一插入部及第二插入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对象物G向由第一内壁部64支承的第一腿部S1的弯折部插入,因此第一内壁部64相当于第一插入部。另外,第二对象物P向以由第一内壁部64、第二内壁部66夹着的方式向后方X2凹陷设置的捆扎机10的凹部插入,因此该凹部相当于第二插入部。
图21A及图21B是示出使用者将第一对象物G插入到第一插入部且将第二对象物P插入到第二插入部时的主视及俯视下的捆扎机10的前端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之后,若使用者操作开关,或者,若由分别设置于第一插入部及第二插入部的接触传感器等传感器检测到第一对象物G及第二对象物P被插入了,则电动机54再次开始旋转。电动机54重新开始旋转,与此相伴,滚珠丝杠50向正方向旋转,因此螺母部件52及固定于螺母部件52的滑块44开始向前方X1移动。切换块48在驱动器42上前进,因此驱动器42不前进。因而,驱动器42和滑块44中的仅滑块44前进的第二移动动作开始。
图22A及图22B是示出在第二移动动作中滑块44进一步前进时的主视及俯视下的捆扎机10的前端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在第二移动动作中,驱动器42不前进。因而,卡钉S的主体部S3的内侧面由第一内壁部64及第二内壁部66支承,外侧面由驱动器42支承而处于静止。
滑块44的第一前端部44A1的第一凸部44A11与第一臂22的后端部的向下方Z2突出且向倾斜的方向延伸的壁部的朝向后方X2的面抵接,将第一臂22向前方X1推。第一臂22的旋转轴22AX此时相对于第一凸部44A11设置于前方X1及外方(左方Y2)的位置。因而,第一臂22开始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第一臂22的后端部的壁部一边通过第一凸部44A11与第二凸部44A12的间隙的区域一边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时间点下,第一腿部S1未通过第一位移部20而塑性变形。
另一方面,第二前端部44A2的第一表面44A21与第二臂32的第一后端面32B1抵接而将第二臂32向前方X1推。第二臂32的旋转轴32AX此时相对于第一后端面32B1位于前方X1且内方(左方Y2),因此第二臂32也开始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由第二臂32的主体部S3的两个突起从上下夹着的第二腿部S2以第二内壁部66的前端为支点而将朝向内方被弯折。
此时,第二腿部S2的顶端部S2A由设置于第二腿部S2的内侧的顶端支承部68的支承壁部68A的壁面从内方支承。因而,在第二腿部S2以第二内壁部66的前端为支点朝向卡钉S的内方被弯折的同时,第二腿部S2的顶端部S2A一边与顶端支承部68的支承壁部68A的壁面抵接一边通过支承壁部68A从而向相反方向(外方)被弄弯。
如上所述,第二臂32的旋转轴32AX以越向下方Z2行进则越向内方行进的方式倾斜,因此,第二腿部S2的顶端部S2A越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则越一边向第一腿部S1接近一边向上方Z1行进。
另外,卡钉S的第二腿部S2的顶端部S2A和支承壁部68A的壁面抵接的期间和滑块44的第一表面44A21和第二臂32的第一后端面32B1抵接的期间构成为在至少一部分的期间中重叠,因此能够在高负荷时使相对大的转矩产生。
图23A及图23B是示出在第二移动动作中滑块44进一步前进时的主视及俯视下的捆扎机10的前端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第一臂22通过被滑块44的第一前端部44A1的第一凸部44A11推压而进一步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此时,滑块44的第一前端部44A1的突端部44A13到达第一内壁部64的前端,因此滑块44将第一腿部S1的第一部S1B的上表面从上方Z1压住。因而,第一腿部S1的第一部S1B由滑块44及第一内壁部64从上方Z1、下方Z2及内方支承。
第二臂32的第二后端面32B2通过被滑块44的第二前端部44A2的第二表面44A22推压而进一步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如图23B所示,由第二臂32保持的第二腿部S2被弯折至与第一腿部S1交叉的位置,因此设置于捆扎前的卡钉S的开口在俯视下被封闭,卡钉S的第一腿部S1、第二腿部S2及主体部S3在俯视下包围第二对象物P。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3A所示的主视下,第二腿部S2的顶端部S2A向上方Z1移动而向第一对象物G接近。
另外,在卡钉S的第二腿部S2的顶端部S2A和支承壁部68A抵接的期间经过后,滑块44的第二表面44A22和第二臂32的第二后端面32B2抵接,因此能够在相对低负荷时使相对小的转矩产生。
图24A及图24B是示出在第二移动动作中滑块44最前进的即刻之前的主视及俯视下的捆扎机10的前端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第一臂22通过被滑块44的第一前端部44A1的第一凸部44A11推压而进一步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与第一对象物G接触,推第一对象物G而使其位移。另外,第一臂22的向下方Z2突出的凸部22C与设置于抵接构件24的末端的凹部24A抵接。因而,伴随于第一臂22的凸部22C的旋转,抵接构件24向朝向卡钉S的内方且下方Z2倾斜的方向开始行进。首先,抵接构件24的抵接面24B与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抵接,之后,抵接构件24的角部24C与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抵接,以将顶端部折返的方式使其塑性变形。由抵接构件24折返的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通过第一部S1B的下方Z2,以在俯视下与第一部S1B交叉的方式弯折。如相当于第一部S1B和顶端部S1A交叉的位置处的剖视图的图14所示,能够以使第一部S1B(上方)和顶端部S1A(下方)上下相邻的方式使顶端部S1A塑性变形。此时,抵接构件24的顶端及第二腿部S2的顶端向形成于第一内壁部64且在俯视下与由卡钉S包围的区域连通的贯通孔的内部侵入。如该图所示,第一部S1B由滑块44及第一内壁部64从上方、下方(不过,折返后的顶端部S1A及抵接构件24通过的部分除外)及内方包围,因此可抑制变弯。
通过以上的工序,第一腿部S1将第一对象物G夹入。由于第一腿部S1塑性变形,所以第一腿部S1与第一对象物G的卡合不容易轻易地松脱。
另一方面,第二臂32的第二后端面32B2通过被滑块44的第二前端部44A2的第二表面推压而进一步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因而,第二腿部S2在俯视下超过第一对象物G而向第二对象物P接近。
以后,电动机54使滚珠丝杠50反转,因此滑块44开始后退。
图25A及图25B以及图25C是滑块44的后退开始后的捆扎机10的前端部分的主视及俯视下的局部放大图以及局部放大立体图。
若滑块44开始后退,则滑块44的第一前端部44A1的第二凸部44A12与以贯通第一凸部44A11与第二凸部44A12之间的区域的方式移动的第一臂22的壁部的朝向前方X1的面抵接而向后方X2推,由此使第一臂22向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
另外,滑块44的第二前端部44A2的第三表面与第二臂32的后端部抵接而向后方X2推,由此使第二臂32向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若第二臂32向第二方向旋转,则在第二臂32的比主体部S3向第一旋转方向R1行进的位置以向下方Z2突出的方式设置的弯回用的突起32C2与第二腿部S2抵接而将其向第二旋转方向R2推。因而,第二腿部S2向第二旋转方向R2位移,其结果,第二腿部S2的弯折部向第一对象物G卡合。如图25A所示,通过第二腿部S2向第一对象物G卡合,第一对象物G位移,在第一腿部S1与第一对象物G的卡合位置和第二腿部S2与第二对象物P的卡合位置之间产生张力。因而,能够抑制第一对象物G挠曲而第一对象物G与第二腿部S2的卡合松脱。
图26A及图26B以及图26C是滑块44进一步后退时的捆扎机10的前端部分的主视及俯视下的局部放大图以及局部放大立体图。
滑块44的第一前端部44A1的第二凸部44A12一边与以贯通第一凸部44A11与第二凸部44A12之间的区域的方式移动的第一臂22的壁部的朝向前方X1的面抵接一边将其向后方X2推,因此第一臂22进一步向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
若从该状态起第一臂22进一步向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而旋转至图21B所示的初始位置,则由弹性构件施力的滚珠构件向设置于第一臂22的下表面的凹部嵌入。由此,第一臂22被保持于初始位置。
滑块44的第二前端部44A2的第三表面一边与第二臂32的后端部的朝向前方X1的面抵接一边将其向后方X2推,因此第二臂32进一步向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由于第二腿部S2向第一对象物G卡合,所以第二臂32的弯回用的突起32C2无法进一步使第二腿部S2向第二旋转方向R2位移。因而,第二臂32的弯回用的突起32C2一边将第二腿部S2向下方Z2稍微压下一边越过第二腿部S2。如图26C所示,在卡钉S上,经由下方Z2的卡钉S而由推杆16作用有去往上方Z1的作用力,因此捆扎机10构成为弯回用的突起32C2能够对抗该作用力而越过第二腿部S2。
若从该状态起第二臂32进一步向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而旋转至图21B所示的初始位置,则由弹性构件施力的滚珠构件向设置于第二臂32的下表面的凹部嵌入。由此,第二臂32被保持于初始位置。
在捆扎动作的完成后,若电动机54进一步使滚珠丝杠50向反方向旋转,则切换块48的第二爪部48C2按照设置于底座46的第二突起46A2的倾斜面而一边向后方X2移动一边向下方Z2移动,因此切换块48的第一爪部48C1、第二爪部48C2及第三爪部48C3分别向第一槽42G1、第二槽42G2及第三槽42G3内的区域插入。此时,第一臂22及第二臂32返回大概初始状态的位置。若电动机54进一步使滚珠丝杠50向反方向旋转,则切换块48向后方X2移动,切换块48的第二爪部48C2的后表面与第二槽42G2的朝向前方X1的侧面抵接。因而,切换块48一边利用弹性构件49将底座46的表面向下方Z2压靠,一边利用第二爪部48C2的后表面使驱动器42向后方X2移动。因而,能够使驱动器42返回初始状态的位置。
通过以上的工序,第二腿部S2向第一对象物G卡合。如上所述,第二腿部S2在俯视下以通过(贯通)了第一对象物G与第二对象物P的间隙的状态向第一对象物G卡合,因此第二对象物P由卡钉S包围。因而,可抑制第二对象物P与卡钉S的卡合轻易地松脱。另外,即使第二对象物P生长而第二腿部S2变弯,向第一对象物G的卡合也增强,因此也可抑制第一对象物G与卡钉S的卡合轻易地松脱。
不过,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10能够变形。例如,第一位移部20也可以构成为不使用抵接构件24地利用第一臂22来使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塑性变形。例如,也可以设置将第一臂22和抵接构件24一体化而得到的部件,通过使其旋转来使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塑性变形。此时,也可以使第一臂22的旋转轴22AX倾斜,通过以越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则越下降的方式设置第一臂22而将第一臂22构成为顶端部通过第一部S1B的下方。相反,也可以通过以越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则越上升的方式设置第一臂22而将第一臂22构成为顶端部通过第一部S1B之上。例如,由抵接构件24折返的第一腿部S1的顶端部S1A也可以通过第一部S1B的上方Z1,以在俯视下与第一部S1B交叉的方式弯折。另一方面,第二腿部S2也可以以向从贯通第二腿部S2及主体部S3的平面PL离开的下方Z2行进的方式弄弯。
另外,本发明只要不脱离其主旨,就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例如,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通常的创作能力的范围内,能够对某实施方式中的一部分的构成要素追加其他的已知的结构。另外,能够将某实施方式中的一部分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其他的已知的构成要素。能够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的通常的创作能力的发挥而将本申请中公开的各构成要素与其他的已知的构成要素合理地组合或置换。
本申请涉及的发明除了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之外,也能够作为作为以下的附记而记载的捆扎机或捆扎方法来实施。
即,本申请进一步公开以下所示的捆扎机。
(附记1)
一种捆扎机,使用卡钉来捆扎第一对象物和第二对象物,所述卡钉包含第一腿部、第二腿部及连接所述第一腿部和所述第二腿部的主体部,在所述第一腿部与所述第二腿部之间形成有开口,所述第一腿部的顶端部被向外方弄弯,其中,所述捆扎机具备:
移动部,包含构成为能够通过向前方移动而使所述卡钉向前方移动的驱动器;
第一位移部,包含在所述卡钉通过所述驱动器而向前方移动时所述第一腿部的顶端部一边抵接一边通过的第一外壁部,以能够与所述第一对象物卡合的方式使所述第一腿部位移;及
第二位移部,以将所述第二对象物利用所述第一腿部、所述第二腿部及所述主体部包围且能够与所述第一对象物卡合的方式使所述第二腿部位移。
(附记1A)
根据包括附记1所述的捆扎机的、记载于本申请且能够应用本结构的任一捆扎机,
所述第一位移部包含在所述卡钉通过所述驱动器而向前方移动时设置于所述第一腿部的内侧的第一内壁部,
所述第一外壁部与所述第一内壁部的间隙越向前方行进则越小。
(附记1A1)
根据包括附记1A所述的捆扎机的、记载于本申请且能够应用本结构的任一捆扎机,
所述第一外壁部包含:
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一内壁部的间隙以第一减小率变小;及
第二区域,设置于比所述第一区域靠前方处,与所述第一内壁部的间隙以比所述第一减小率小的第二减小率变小。
(附记2)
一种捆扎机,使用卡钉来捆扎第一对象物和第二对象物,所述卡钉包含第一腿部、第二腿部及连接所述第一腿部和所述第二腿部的主体部,在所述第一腿部与所述第二腿部之间形成有开口,其中,所述捆扎机具备:
第一位移部,包含移动部和第一臂,构成为能够使用所述第一臂来使所述第一腿部向所述第一对象物卡合,所述移动部包含构成为能够向前方移动的滑块,所述第一臂被向前方移动的所述滑块的第一前端部推压而旋转;及
第二位移部,包含第二臂和壁部,所述第二臂被向前方移动的所述滑块的第二前端部推压而旋转,所述壁部设置于所述卡钉的所述第二腿部的内侧,通过所述第二臂的旋转而向所述卡钉的内方位移的所述第二腿部的顶端部一边与该壁部抵接一边通过该壁部。
(附记2A)
根据包括附记2所述的捆扎机的、记载于本申请且能够应用本结构的任一捆扎机,
所述第二位移部构成为:一边通过所述第二臂的旋转而使所述第二腿部向内方位移,一边通过使所述第二腿部的顶端部一边与所述壁部抵接一边通过所述壁部而将所述第二腿部的顶端部向外方弄弯,
之后,所述第一位移部构成为:利用通过所述第一臂向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的旋转而向所述卡钉的内方行进的抵接构件来将所述第一腿部的顶端部向所述卡钉的内方弄弯。
(附记2B)
根据包括附记2或附记2A所述的捆扎机的、记载于本申请且能够应用本结构的任一捆扎机,
所述第二臂构成为被向前方移动的所述滑块的第二前端部推压而向第一旋转方向旋转,
所述第二臂具有以所述第二臂的前端越向所述第一旋转方向旋转则越向上方移动的方式倾斜的旋转轴。
(附记2C)
根据包括附记2至附记2B中任一项所述的捆扎机的、记载于本申请且能够应用本结构的任一捆扎机,
所述第一位移部的所述抵接构件将所述第一腿部的顶端部以通过所述第一腿部的下方的方式弄弯。
(附记3)
一种捆扎机,使用卡钉来捆扎第一对象物和第二对象物,所述卡钉包含第一腿部、第二腿部及连接所述第一腿部和所述第二腿部的主体部,在所述第一腿部与所述第二腿部之间形成有开口,其中,所述捆扎机具备:
移动部,包含驱动器和滑块,构成为能够执行所述驱动器和所述滑块向前方移动的第一移动动作和通过所述第一移动动作而向前方移动后的所述驱动器和所述滑块中的所述滑块进一步向前方移动的第二移动动作;
第一位移部,利用通过所述第二移动动作而向前方移动的所述滑块的第一前端部,以能够与所述第一对象物卡合的方式使所述第一腿部位移;及
第二位移部,利用通过所述第二移动动作而向前方移动的所述滑块的第二前端部,以将所述第二对象物利用所述第一腿部、所述第二腿部及所述主体部包围且能够与所述第一对象物卡合的方式使所述第二腿部位移。
(附记3A)
根据包括附记3所述的捆扎机的、记载于本申请且能够应用本结构的任一捆扎机,
在所述第一移动动作中,所述驱动器构成为通过使与其他的卡钉连结的卡钉向前方移动而使该卡钉与其他的卡钉分离。
(附记3B)
根据包括附记3或3A所述的捆扎机的、记载于本申请且能够应用本结构的任一捆扎机,
在所述第一移动动作中,所述驱动器构成为通过使所述卡钉向前方移动而使所述第一腿部的顶端部与所述第一位移部所包含的第一外壁部抵接来使所述第一腿部的顶端部位移。
(附记4A)
一种捆扎机,具备:
驱动器,用于使一个卡钉与其他的卡钉分离;
滑块,向前方移动;
第一位移部,包含通过向前方移动的所述滑块而向第一旋转方向旋转的第一臂;及
第二位移部,包含通过向前方移动的所述滑块而向所述第一旋转方向旋转的第二臂。
(附记4B)
一种捆扎机,具备:
驱动器,用于使一个卡钉与其他的卡钉分离;
滑块,向前方移动;
第一位移部,包含通过向前方移动的所述滑块而向第一旋转方向旋转的第一臂;及
第二位移部,包含通过向前方移动的所述滑块而向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不同的方向旋转的第二臂。
(附记4C)
根据附记4A或附记4B所述的捆扎机,
所述捆扎机构成为能够执行:
第一移动动作,所述驱动器及所述滑块移动;及
第二移动动作,所述驱动器及所述滑块仅所述滑块移动。
(附记5)
一种捆扎机,使用卡钉来捆扎第一对象物和第二对象物,所述卡钉包含第一腿部、第二腿部及连接所述第一腿部和所述第二腿部的主体部,在所述第一腿部与所述第二腿部之间形成有开口,其中,所述捆扎机具备:
移动部,包含构成为能够通过向前方移动而使所述卡钉向前方移动的驱动器和构成为能够向前方移动的滑块;
第一位移部,包含被向前方移动的所述滑块的第一前端部推压而旋转的第一臂,构成为能够使用所述第一臂来使所述第一腿部向所述第一对象物卡合;及
第二位移部,包含被向前方移动的所述滑块的第二前端部推压而旋转的第二臂,构成为能够使用所述第二臂来使所述第二腿部向所述第一对象物卡合。
(附记5A1)
根据包括附记1所述的捆扎机的、记载于本申请且能够应用本结构的任一捆扎机,还具备:
电动机;及
滚珠丝杠,通过所述电动机而旋转,
所述移动部包含螺母部件,该螺母部件形成有与所述滚珠丝杠螺合的阴螺纹,构成为能够通过所述阳螺纹的旋转而与所述滑块一体地向前方移动。
(附记5A2)
根据包括附记5A1所述的捆扎机的、记载于本申请且能够应用本结构的任一捆扎机,具备:
底座,载置所述驱动器;
块,保持于所述螺母部件;及
弹性构件,配置于所述螺母部件与所述块之间,将所述块向所述底座的表面压靠,
构成为能够通过使所述块的前表面与所述驱动器的侧面抵接而使所述驱动器向前方移动。
(附记5A2)
根据包括附记5A1所述的捆扎机的、记载于本申请且能够应用本结构的任一捆扎机,
在所述驱动器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使所述底座的表面露出的槽,构成为能够通过使所述块的所述前表面与形成于所述驱动器的槽的侧面抵接而使所述驱动器向前方移动。
(附记5A3)
根据包括附记1A2所述的捆扎机的、记载于本申请且能够应用本结构的任一捆扎机,
所述底座包含使向前方行进的所述块的所述前表面比所述前表面抵接的形成于所述驱动器的槽的所述侧面向上方移动的突起。
(附记5A4)
根据包括附记5A1至5A3中任一项所述的捆扎机的、记载于本申请且能够应用本结构的任一捆扎机,
在所述驱动器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使所述底座的表面露出的第二槽,
构成为能够通过使所述块的后表面与所述驱动器的第二槽的侧面抵接而使所述驱动器向后方移动。
(附记5A5)
根据包括附记5A4所述的捆扎机的、记载于本申请且能够应用本结构的任一捆扎机,
所述底座包含使向后方行进的所述块的所述后表面比所述后表面抵接的所述驱动器的第二槽的所述侧面向上方移动的第二突起。
(附记5A6)
根据包括附记5A4或附记5A5所述的捆扎机的、记载于本申请且能够应用本结构的任一捆扎机,
所述块包含:
第一爪部,设置有与所述槽的侧面抵接的所述前表面;及
第二爪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槽的侧面抵接的所述后表面。
(附记5B1)
根据包括附记5所述的捆扎机的、记载于本申请且能够应用本结构的任一捆扎机,
所述第二臂构成为被向前方移动的所述滑块的第二前端部推压而向第一旋转方向旋转,
所述第二臂具有以所述第二臂的前端越向所述第一旋转方向旋转则越向上方移动的方式倾斜的旋转轴。
(附记5B2)
根据包括附记5或附记5B1所述的捆扎机的、记载于本申请且能够应用本结构的任一捆扎机,
所述第二臂包含在旋转前的状态下比所述第二臂的旋转轴向后方延伸的后端部,
所述第二臂的后端部包含:
第一后端面,供向前方移动的所述滑块的所述第二前端部的第一表面抵接,形成于与所述臂的旋转轴分离了第一距离的位置;及
第二后端面,供进一步向前方移动的所述滑块的所述第二前端部的第二表面抵接,形成于与所述臂的旋转轴分离了比所述第一距离小的第二距离的位置。
(附记5B3)
根据包括附记5B2所述的捆扎机的、记载于本申请且能够应用本结构的任一捆扎机,
与所述第二臂的所述第二后端面抵接的所述滑块的所述第二表面形成于比与所述臂的所述第一后端面抵接的所述滑块的所述第一表面靠前方处。
(附记5B4)
根据包括附记5B2或附记5B3所述的捆扎机的、记载于本申请且能够应用本结构的任一捆扎机,
在俯视下,与所述滑块的所述第一表面抵接的第一接触点处的所述第一后端面的法线和连结所述第一接触点和所述旋转轴的直线所成的第一角度比与所述滑块的所述第二表面抵接的第二接触点处的所述第二后端面的法线和连结所述第二接触点和所述旋转轴的直线所成的第二角度接近90度。
(附记5B5)
根据包括附记5至附记5B4中任一项所述的捆扎机的、记载于本申请且能够应用本结构的任一捆扎机,
所述第二位移部包含壁部,该壁部设置于通过所述驱动器而向前方移动后的卡钉的所述第二腿部之内,通过所述第二臂的旋转而向所述卡钉的内方位移的所述第二腿部的顶端部一边与该壁部抵接一边通过该壁部。
(附记5B6)
根据包括附记5B5所述的捆扎机的、记载于本申请且能够应用本结构的任一捆扎机,
所述卡钉的第二腿部的所述顶端部和所述壁部抵接的期间和所述滑块的所述第二前端部的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臂的所述第一后端面抵接的期间构成为在至少一部分的期间中重叠。
(附记5B7)
根据包括附记5B5或附记5B6所述的捆扎机的、记载于本申请且能够应用本结构的任一捆扎机,
构成为:在所述卡钉的第二腿部的所述顶端部和所述壁部抵接的期间后,所述滑块的所述第二前端部的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二臂的所述第二后端面的抵接开始。
(附记5B8)
根据包括附记5B2或引用附记5B2的附记5B3至附记5B7中任一项所述的捆扎机的、记载于本申请且能够应用本结构的任一捆扎机,
所述滑块的所述第二前端部包含设置于比所述第一表面及所述第二表面靠前方处且朝向后方形成的第三表面,
所述第二臂构成为:通过被向后方移动的所述滑块的所述第三表面推,从而向与通过向前方移动的所述滑块而旋转的方向即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旋转。
(附记5B9)
根据包括附记5、附记5B1至附记5B8中任一项所述的捆扎机的、记载于本申请且能够应用本结构的任一捆扎机,
所述第二臂包含:
主体部,在通过向前方移动的所述滑块而向第一旋转方向旋转时与所述卡钉的所述第二腿部抵接而使所述第二腿部向所述第一旋转方向位移;及
突起,设置于比所述主体部向所述第一旋转方向行进的位置,为了在通过向后方移动的所述滑块而向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旋转时与所述卡钉的所述第二腿部抵接而使所述第二腿部向所述第二旋转方向位移而向下方突出。
(附记5C1)
根据包括附记5所述的捆扎机的、记载于本申请且能够应用本结构的任一捆扎机,
所述滑块的所述第一前端部包含第一凸部,该第一凸部为了通过一边向前方移动一边与所述第一臂抵接而使所述第一臂向第一旋转方向旋转而向上方突出。
(附记5C2)
根据包括附记5C1所述的捆扎机的、记载于本申请且能够应用本结构的任一捆扎机,
所述滑块的所述第一前端部包含第二凸部,第二凸部通过一边向后方移动一边与所述第一臂抵接而使所述第一臂向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旋转。
(附记5C3)
根据附记5C2所述的捆扎机的、记载于本申请且能够应用本结构的任一捆扎机,
所述第一臂包含一边通过与向前方移动的所述第一凸部抵接而向所述第一旋转方向旋转一边以贯通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二凸部之间的区域的方式移动的部分。
(附记5C4)
根据包括附记5、附记5C1至附记5C3中任一项所述的捆扎机的、记载于本申请且能够应用本结构的任一捆扎机,
所述第一位移部包含通过所述第一臂向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的旋转而向所述卡钉的内方行进的抵接构件。
(附记5C5)
根据包括附记5、附记5C1至附记5C4中任一项所述的捆扎机的、记载于本申请且能够应用本结构的任一捆扎机,
所述抵接构件通过所述第一臂向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的旋转而一边向下方行进一边向接近所述第二臂的方向行进。
<第二实施方式>
[卡钉的结构]
首先关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卡钉S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卡钉S100由具有能够塑性变形的塑性的线材构成。卡钉S100有时被称作丝线或夹子。卡钉S100例如包括金属制的线材或金属线(包括表面被镀覆处理或由树脂等涂覆的构件)。
卡钉S100包含第一腿部S110、第二腿部S120及连接第一腿部S110和第二腿部S120的主体部S130。在捆扎前的状态下,卡钉S100的第一腿部S110和第二腿部S120分离地设置,因此在第一腿部S110与第二腿部S120之间设置有开口。
而且,将从主体部S130中的封闭的部分(为了连接第一腿部S110和第二腿部S120而在与第一腿部S110及第二腿部S120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去往开口的方向称作开口方向D1。在向捆扎机100安设时,卡钉S100的开口方向D1与前方X1一致,且与卡钉S100的移动方向一致。
主体部S130是连接第一腿部S110和第二腿部S120且包围茎等第二对象物P的部分。如图27B所示,在捆扎状态下,第一腿部S110和第二腿部S120向同一引导要素即第一对象物G卡合,因此能够在由主体部S130、第一腿部S110及第二腿部S120包围的区域配置第二对象物P。
只要设置有用于使第二对象物P配置于内部的开口,主体部S130就能够配合第二对象物P的形状而形成为矩形、平行四边形等各种各样的形状。如图27A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主体部S130以向纸面左方开口的方式呈C字状或圆弧状地弯曲形成。
第一腿部S110及第二腿部S120是用于向第一对象物G卡合的部分。如图27A所示,第一腿部S110具备连接于主体部S130的一方的端部且弯折而向外侧延伸的第一部S111和从第一部S111进一步弯折而向开口方向D1延伸的第二部S112。连接主体部S130和第二部S112的第一部S111有时被称作曲柄部。
第二腿部S120具备连接于主体部S130的另一方的端部且向开口方向D1延伸的第三部S123和从第三部S123的顶端部向外侧被弄弯的第四部S124。第四部S124有时被称作钩部或顶端部。
如图27B所示,第三部S123是通过被弄弯而将由主体部S130形成的开口封闭的部分。在被弄弯前的状态下,第三部S123向开口方向D1延伸,即与第二部S112大致平行地延伸。因此,第三部S123优选形成得比由主体部形成的开口的幅度、即主体部S130的一方的端部与另一方的端部的距离长,且形成得比第二部S112长。不过,在第一对象物G的外径大的情况及想要增多使第一腿部S110的顶端部呈螺旋状地弯曲时(后述)的匝数的情况下,第二部S112也可以形成得比第三部S123长。
第四部S124是向引导要素即第一对象物G卡合的部分。第四部S124从第三部S123的顶端向外方被弄弯。第三部S123在将封闭的开口扩开而返回原来的位置的方向上具有弹性,因此第四部S124能够在将开口扩开的方向即从第一腿部离开的方向上对第一对象物G施加张力。因此,能够抑制第一对象物G挠曲而卡钉S100脱落等。
如图27B所示,第一腿部S110中的为了向第一对象物G卡合而位移的部分以与主体部S130内切的最大圆的半径(相当于该图中的第二对象物P的半径)为基准,例如可以是距第一腿部S110的顶端为该半径的距离(“第一距离”的一例)以下的部分。第二腿部S120中的为了向第一对象物G卡合而位移的部分以与主体部S130内切的最大圆的半径为基准,例如可以是距第二腿部S120的顶端为该半径的2倍的距离(“第二距离”的一例)以下的部分。通过这样构成,能够使用第二腿部S120来封闭开口。
需要说明的是,卡钉S100的形状不限于图27A所示的形状。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第一腿部S110和第二腿部S120也可以不平行,例如,即使越向顶端行进则开口幅度越窄,或者,即使越向顶端行进则开口幅度越宽,也能够将卡钉S100弄弯以发挥上述的技术效果的至少一部分。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即使第一腿部S110和第二腿部S120是相同的长度,虽然第一腿部S110的顶端会剩余,但也能够将卡钉S100弄弯以发挥上述的技术效果的至少一部分。
而且,第二腿部S120的顶端部也可以不如第四部S124那样预先被弄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即使第二腿部S120的顶端部不预先被弄弯,也能够使用第二位移部300使第二腿部S120以能够与第一对象物G卡合的方式位移,因此可发挥上述的技术效果的至少一部分。
以下,说明用于将图27A所示的卡钉S100如图27B所示那样弄弯的捆扎机100的结构的一例。
[捆扎机的结构]
以下,关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100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说明相对的方向的关系,为了方便,有时将图28中的纸面左方向称作前方X1,将纸面右方向称作后方X2,将纸面上方向称作上方Z1,将纸面下方向称作下方Z2,将纸面垂直的近前方向称作右方Y1,将纸面垂直的进深方向称作左方Y2。俯视是指将捆扎机100等从上方Z1的位置朝向下方Z2观察时的视点,主视是指将捆扎机100等从前方X1的位置朝向后方X2观察时的视点,侧视是指将捆扎机100等朝向右方Y1或左方Y2观察时的视点。
另外,在将卡钉S100安设于捆扎机100时,以卡钉S100为基准,有时将从由卡钉S100包围的区域(供后述的第二对象物P插入的区域)去往卡钉S100的外侧的方向称作外方,将从卡钉S100的外侧去往由卡钉S100包围的区域的方向称作内方。
图28是右视下的捆扎机100的剖视图。图29是初始状态(待机状态)下的捆扎机100的俯视下的剖视图(平面图)(不过,为了方便,使图旋转了90度。以下,基于方便上的理由,有时同样地使图旋转。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图中,为了使说明容易理解,有时省略一部分结构)。
[捆扎机100的结构概要]
捆扎机100使用形成有开口的卡钉S100来捆扎第一对象物G和第二对象物P。
第一对象物G例如是丝线、梁、绳、棒、管、树木的枝等。第一对象物G有时被称作引导要素。第二对象物P例如是草木、树木等的茎、蔓、枝、水果等。第二对象物P包括生长的情况、变形的对象物。捆扎机100使卡钉S的第一腿部S110以与第一对象物G卡合的方式位移,并且以使卡钉S100包围第二对象物P的方式使第二腿部S2以与第一对象物G卡合的方式位移,由此限制第二对象物P相对于第一对象物G的移动,捆扎第一对象物G和第二对象物P。
捆扎机100具备以能够与第一对象物G卡合的方式使卡钉S100的第一腿部S110位移的第一位移部200和以能够与第一对象物G卡合的方式使卡钉S100的第二腿部S120位移的第二位移部300。第二位移部300构成为能够通过在将第二对象物P利用卡钉S100的第一腿部S110、第二腿部S120及主体部S130包围的状态下将第二腿部S120的顶端部S124与第一对象物G卡合来捆扎第一对象物G和第二对象物P。
更具体而言,捆扎机100具备:把手112,以由使用者把持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有用于驱动捆扎机100的开关;料仓114(图28),构成为能够收容在上下方向上层叠的多个卡钉S100;推杆116,对收容于料仓114的多个卡钉S100向上方Z1施力;驱动器420(图29),通过将位于上端的卡钉S100向与开口方向D1一致的前方X1推压而使位于上端的卡钉S100与其他的卡钉S100分离并向前方X1移动;移动机构,用于使驱动器420移动;第一位移部200(图29。有时被称作紧钳部),用于通过使卡钉S100的第一腿部S110弯曲或弯折而使其位移;第二位移部300(图29),用于通过使卡钉S100的第二腿部S120弯曲或弯折而使其位移;及盖部170,根据驱动器420的前进及后退而上下移动,由此辅助由第一位移部200实现的第一腿部S110的塑性变形。
[驱动器及驱动器的移动机构]
捆扎机100的驱动器420具有通过向前方X1移动而使卡钉S100向前方移动的功能。驱动器420构成为能够通过使与其他的卡钉S100连结的上端的卡钉S100向前方移动而使上端的卡钉S100与其他的卡钉S100分离。驱动器420构成为:通过使分离后的卡钉S100进一步向前方X1移动而使第一腿部S110与第一位移部200抵接来使第一腿部S110塑性变形,通过使第二腿部S120与第二位移部300所包含的第一引导壁312及第二引导壁320(图35A等)抵接来使第二腿部S120塑性变形。
捆扎机100的螺母部件152(图29)具有使驱动器420向前方X1及后方X2移动的功能。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螺母部件152形成有与滚珠丝杠150的阳螺纹经由未图示的滚珠构件而螺合的阴螺纹。因而,通过滚珠丝杠150向正方向旋转,螺母部件152向前方X1移动,通过滚珠丝杠150向反方向旋转,螺母部件152向后方X2移动。螺母部件152与驱动器420固定。
螺母部件152及驱动器420构成为能够向前方X1及后方X2移动,因此有时被称作移动部。
电动机154(图29)使滚珠丝杠150旋转。电动机154设置于捆扎机100的后端部。需要说明的是,捆扎机100具备以装卸自如的方式设置的蓄电池,电动机154可以构成为能够通过蓄电池的电源而旋转驱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100还具备向电动机154的输出轴卡合的减速器155,电动机154利用减速器155使扭矩增加而使滚珠丝杠150旋转。而且,在捆扎机100的后端部搭载有印制布线基板,该印制布线基板搭载有相当于用于控制电动机154的控制装置的CPU。
滚珠丝杠150(图29)在捆扎机100的大致中心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如上所述,在滚珠丝杠150形成有与螺母部件152的阴螺纹经由未图示的滚珠构件而螺合的阳螺纹。
底座支承驱动器420。底座具有通过与驱动器420的底面抵接或对向而将驱动器420从下方Z2支承的支承面和为了通过与驱动器420的左端的侧面抵接或对向而将驱动器420从左方Y2支承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壁部。而且,底座46具有为了通过与驱动器420的右端抵接或对向而将驱动器420从右方Y1支承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壁部。通过这样的结构,底座46以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引导驱动器420。
分离块118(图29)使上端的卡钉S100从位于下方Z2的卡钉S100分离。分离块118构成为通过设置于位于下方Z2的卡钉S100的内侧而禁止下方Z2的卡钉S100向前方X1的移动。在分离块118的前端面形成有用于供第二对象物P插入的凹部。因而,分离块118也作为供第二对象物P插入的第二插入部发挥功能。
根据以上这样的结构,若电动机154使滚珠丝杠150向正方向旋转,则螺母部件152及固定于螺母部件152的驱动器420向前方X1移动,若电动机154使滚珠丝杠150向反方向旋转,则螺母部件152及固定于螺母部件152的驱动器420向后方X2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捆扎机100也可以为了控制驱动器420的移动量而还具备用于取得电动机154的旋转量的霍尔传感器其他的传感器,而且,捆扎机100也可以还具备为了检测、控制螺母部件152的前后方向的位置而安装于螺母部件152的磁铁和用于取得安装于螺母部件152的磁铁的位置的霍尔传感器其他的传感器,控制装置构成为能够基于从这些传感器取得的信息来控制电动机154。
驱动器420(图29)形成为板状,包含具有与卡钉S100的主体部S130抵接的前端面的前端部。
驱动器420的前端面包含按照卡钉S100的曲柄部S111的形状而在俯视下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连接于平坦面且配合卡钉S100的主体部S130的形状而在俯视下以向后方凹陷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面及覆盖卡钉S100的主体部S130及曲柄部S111的上表面的顶面。在驱动器420前进时,不仅弯曲面与主体部S130抵接,平坦面也与曲柄部S111抵接,由此能够抑制曲柄部S111变弯。有时,设置有与曲柄部S111抵接的平坦面的部分被称作驱动器420的肩部,设置有与主体部S130抵接的弯曲面的部分被称作驱动器420的弯曲部。
如上所述,捆扎机100具备电动机154、用于控制电动机154的控制装置、用于使电动机154的扭矩增加的减速器155、连接于减速器155的滚珠丝杠150及构成为能够通过滚珠丝杠150正转或反转而在滚珠丝杠150的中心轴方向即前后方向上移动的螺母部件152,驱动器420与螺母部件152通过例如螺栓固定等手段而固定。因而,驱动器420构成为能够与螺母部件152一体地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曲柄保持机构]
捆扎机100也可以还具备用于抑制卡钉S100的曲柄部S111变弯的曲柄保持机构180。图30A是曲柄保持机构180的立体图,图30B是主视下的贯通曲柄保持机构180的第二保持部184的垂直剖视图。
曲柄保持机构180具备将卡钉S100的曲柄部S111从卡钉S100的内方(前方X1)支承的第一保持部182和将连接于曲柄部S111的主体部S130从卡钉S100的内方(右方Y1)支承的第二保持部184。第一保持部182的朝向后方的面与曲柄部S111的前表面抵接而支承曲柄部S111。曲柄部S111的后表面与驱动器420的朝向前方的平坦面抵接,因此能够将卡钉S100的曲柄部S111从卡钉S100的外侧及内侧(前后方向)夹着而支承。
另一方面,第二保持部184的朝向外方(左方Y2)的面与卡钉S100的主体部S130的内侧面抵接而支承主体部S130。主体部S130的外侧面与驱动器420的弯曲面抵接,因此能够将主体部S130从卡钉S100的外侧及内侧夹着而支承。除了以上这样的结构之外,能够利用驱动器420的顶面以及分离块118的上表面将卡钉S100也从上下方向支承。因此,能够将卡钉S100从上下左右这4个方向支承。因而,能够维持弯曲的主体部S130、容易因弯折而变弯的曲柄部S111的形状而使卡钉S100前进。
需要说明的是,曲柄保持机构180也可以整体或至少一部分由施力构件构成。例如,通过将曲柄保持机构180利用弹性构件构成且使其成为被向后方施力的状态,能够将第一保持部182向曲柄部S111的前表面压靠而支承。
捆扎机100也可以还具备用于在捆扎后使曲柄保持机构180移动的机构。例如可以具备以下的机构:使曲柄保持机构180成为被向后方施力的状态并且使曲柄保持机构180的底面抵接的分离块118的上表面向上方倾斜,通过前进的曲柄保持机构180按照倾斜面而向上方移动,与卡钉S100的曲柄部S111的卡合自动地被解除。
需要说明的是,曲柄保持机构180也可以仅具备第一保持部182及第二保持部184的任一方。
[第一位移部]
第一位移部200具有以能够与第一对象物G卡合的方式使第一腿部S110位移的功能。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一位移部200包含:孔部210,形成有圆筒状的内壁面,随着通过驱动器420而前进,卡钉S100的第一腿部S110的第二部S112的顶端向该内壁面插入,由此一边使第一腿部S110的顶端部呈圆弧状或螺旋状地弯曲一边使其向下方行进;及槽部211,将第一腿部S110的顶端部向孔部210诱导。孔部210设置于第一腿部S110的前方X1,因此能够通过卡钉S100的前进而使第二部S112的顶端与孔部210的内壁面抵接、按照内壁面的形状而使第二部S112的顶端位移。
图31A是孔部210的立体图,图31B及图31C是示出诱导突起172向孔部210插入并行进的样态的垂直剖视图。孔部210以将形成有第一腿部S110的行进路径即槽部211的底座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方式设置。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卡钉S100的形状容易理解,第一对象物G从图31A等省略。
为了使通过被驱动器420向前方推压而前进的第一腿部S110的第二部S112的顶端从槽部211顺畅地与孔部210的圆筒状的内壁面抵接,在底座的表面形成有为了供第一腿部S110行进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槽部211,且孔部210形成为槽部211的外侧面与圆筒状的内壁面平滑地连接(在俯视下内壁面与槽的连接点处的内壁面的切线和槽的外侧面一致)。
如图31A所示,在底座形成有将底座在上下方向上贯通且与孔部210从上端到下端连通的引导导入部190。在从该引导导入部190将成为引导要素的第一对象物G(图37等)即例如引导绳沿着孔部210的中心轴配置的状态下,使第一腿部S110的第二部S112的顶端向孔部210插入,由此第二部S112的顶端以包围第一对象物G的方式呈螺旋状地行进。因而,能够使第一腿部S110向第一对象物G卡合。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对象物G向孔部210插入,所以孔部210也作为第一插入部发挥功能。本申请的发明人着眼于以下这一点:通过将用于诱导第一腿部S110的顶端向下方Z2的行进的诱导突起172向孔部210插入,能够促进第二部S112向下方Z2的行进。
诱导突起172以供第一腿部S110的顶端抵接的方式与第一对象物G相邻地向孔部210插入。如图31B及图31C所示,诱导突起172具备以越向第二部S112的顶端的旋转方向(在图31A中为逆时针的方向)行进则越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通过具备这样的结构,第二部S112的顶端与诱导突起172的倾斜面抵接而被诱导向下方的行进。
为了增强第一对象物G与第一腿部S110的卡合,孔部210的内壁面的内径优选小于卡钉S100的线径的2倍与第一对象物G的外径的合计值。通过这样设定内径,第一对象物G或卡钉S100的一部分被压扁,因此能够增强卡钉S100与第一对象物G的卡合。
需要说明的是,形成于孔部210的内壁面也可以不是圆筒面。例如,也可以将孔部210构成为:通过以具有越向下方Z2行进则越成为小径的圆截面的方式形成孔部210的内壁面,在孔部210的下方Z2,第一对象物G与第一腿部S110的卡合增强。或者,形成于孔部210的内壁面也可以是在用于使第一腿部S110呈圆弧状地位移的呈圆弧状地设置的槽形成的弯曲的面。
而且,如图31C所示,优选以使第二部S112的顶端至少2周(720度以上)地包围第一对象物G的周围的方式调整驱动器420的移动量及孔部210的形成位置。通过第二部S112的顶端至少2周(720度以上)地包围第一对象物G的周围,能够增强第一对象物G与第一腿部S110的卡合。
[盖部的移动机构]
本申请的发明人还着眼于以下这一点:通过利用盖部170(图32A等)将孔部210从上方封闭,能够促进对抗第一腿部S110接受的反作用力而使第一腿部S110的顶端向下方Z2呈螺旋状地行进。
因此,本申请的发明人想出了在盖部170设置诱导突起172的结构,而且想出了以下结构:通过使驱动器420的移动动作和盖部170的上下移动联动,在捆扎动作中利用盖部170将孔部210封闭,在捆扎后盖部170上升而孔部210被开放。在盖部170形成有与孔部210所包含的圆筒面的中心轴垂直且与孔部210对向的下表面(底面),通过使该下表面向孔部210接近,盖部170将孔部210封闭,通过使该下表面从孔部210离开,盖部170将孔部210开放。
需要说明的是,封闭包括为了抑制第一腿部S110向上方Z1移动而覆盖孔部210的开口的一部分的情况。另外,盖部170设置于孔部210的上方Z1,因此形成有用于供向孔部210插入的第一对象物G插通的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贯通孔。
以下,使用图32A至图32D及图33A至图33B,关于使驱动器420的移动动作和盖部170的上下移动联动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32A是捆扎机100的左视下的剖视图。
如该图所示,捆扎机100作为盖部170的移动机构而具有与驱动器420联动地前后移动的前后移动部件174。在前后移动部件174形成有路径。路径具有向前方延伸的第一路径R1、连接于第一路径R1的前端且向朝向下方及后方倾斜的方向延伸的第二路径R2、连接于第二路径R2的后端且向后方延伸的第三路径R3及连接于第三路径R3的后端且向朝向上方及前方倾斜的方向延伸而连接于第一路径R1的后端的第四路径R4。各路径例如由向左方Y2突出的形成为平行四边形状的壁部的4个壁面划定。
不过,该4个路径也可以不是对向的两个路径平行地形成,或者也可以由曲线形成。尤其是,第二路径R2和第四路径R4也可以不平行。通过变更第二路径R2及第四路径R4的倾斜角度,能够变更第二路径R2及第四路径R4的路径长。因此,通过变更第二路径R2及第四路径R4的角度,能够变更使盖部170上下移动的定时。
盖部170优选在第一腿部S110的顶端到达了孔部210时或其即刻之前以将孔部210封闭的方式向下方移动。
另外,曲柄保持机构180优选在后述的推出构件250向上方Z1移动前与曲柄部S111的卡合自动地被解除。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二路径R2及第四路径R4的倾斜角度互相不同地构成,以使得:在第一腿部S110的顶端到达了孔部210的时间点下,盖部170将孔部210封闭的动作执行完成,且在与曲柄部S111的卡合自动地被解除后,后述的推出构件250能够向上方Z1移动而使螺旋部排出。
移动机构还具有沿着路径行进的销176、固定于销176的连杆178及限制连杆178向前后方向的移动的2根轴部。
销176例如形成为向左方Y2突出的圆柱状,构成为沿着形成为平行四边形状的壁部的4个壁面行进。
连杆178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在前端部处向一方的第一轴部186卡合,在后端部处向另一方的第二轴部188卡合。各轴部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固定于捆扎机100主体,因此连杆178由2根轴部限制向前后方向的移动。
移动机构还具有向2根轴部卡合的上下移动部件192和向上下移动部件192与连杆178之间插入的多个弹性构件。移动机构构成为:若伴随于销176上下移动而连杆178上下移动,则使由被连杆178推的弹性构件产生的弹性力变动,基于此使上下移动部件192上下移动。在上下移动部件192连结有盖部170,因此能够使销176的上下移动和盖部170的上下移动联动。而且,销176的上下移动与与驱动器420联动地移动的前后移动部件174联动。因而,能够使驱动器420的移动和盖部170的上下移动联动。
图32A示出了初始状态下的销176的位置。在初始状态下,销176位于第二路径R2上。此时,盖部170使孔部210封闭。
图32B示出了在初始状态后驱动器420前进中的销176的位置。驱动器420和前后移动部件174构成为联动地移动,更详细而言,伴随于驱动器420向前方移动,前后移动部件174伴有时差地延迟地向前方移动,伴随于驱动器420向后方移动,前后移动部件174延迟地向后方移动。
若伴随于驱动器420前进而前后移动部件174前进,则位于倾斜形成的第二路径R2的销176按照第二路径R2而向下方Z2移动。若销176向下方移动,则连杆178也向下方移动。
第一轴部186与连杆178卡合且在连杆178的下方与上下移动部件192卡合。另外,在连杆178与上下移动部件192之间以供第一轴部186贯通的方式插入有弹性构件即碟簧194。
因而,如图32B所示,若连杆178下降,则碟簧194被压缩,结果,将上下移动部件192向下方Z2压下的力增强。因此,连结于上下移动部件192的盖部170以将孔部210封闭的方式以强的力朝向下方Z2按压孔部210。在孔部210插入有(或者要插入)卡钉S100的第一腿部S110的顶端,因此盖部170诱导第一腿部S110的顶端向下方Z2行进。
通过以上这样的结构,若驱动器420前进,则能够将盖部170向下方Z2压下。由此,在销176在第二路径R2上下降的期间,盖部170下降,能够将孔部210以强的力封闭。
如图32B至图32C所示,在驱动器420及前后移动部件174进一步前进的期间,销176在第三路径R3上行进。因而,销176被维持为下方的位置。因此,通过构成为在捆扎动作的执行中销176存在于第三路径R3上,能够实现在捆扎动作中以将孔部210封闭的方式使盖部170向下方Z2持续按压孔部210的机构。
如图32C所示,在驱动器420及前后移动部件174最前进时,销176从第三路径R3向第四路径R4转移。第四路径R4在向上方Z1及前方X1倾斜的方向上延伸,因此通过碟簧194的弹性力而连杆178及销176向上方移动。需要说明的是,与碟簧194同样,对于第二轴部188,也能够通过向上方的连杆178与下方的上下移动部件192之间插入弹性构件而使盖部170平衡良好地上下移动。
图32D示出了驱动器420完成了前进的时间点的状态,图33A示出了驱动器420后退中的状态。如这些附图所示,若驱动器420完成前进且开始向后方移动,则销176按照第四路径R4而开始向上方Z1移动。伴随于销176向第四路径R4的移动,基于碟簧194的压缩的弹性力减弱。因而,如图33A所示,若销176向上方Z1移动,则上下移动部件192及盖部170向上方Z1移动。因而,盖部170对孔部210的封闭被解除,孔部210被开放。因此,能够将第一腿部S110卡合的第一对象物G从捆扎机100拆下。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促进上下移动部件192向上方Z1的移动,优选在第一轴部186及第二轴部188分别插入用于将上下移动部件192向上方Z1顶起的弹性构件。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在基于碟簧194的压缩的弹性力减弱时将上下移动部件192向上方Z1顺畅地顶起。而且,也可以在上下移动部件192的第一轴部186及第二轴部188以外的部分设置用于向上方Z1顶起的弹性构件。
图33B示出了驱动器420的后退的完成即刻之前的状态。如图33A至图33B所示,在驱动器420及前后移动部件174向后方移动的期间,销176被维持于设置第一路径R1的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实现在驱动器420恢复为捆扎后的初始状态的期间盖部170被向上方Z1抬起的机构。
之后,若销176从第一路径R1向第二路径R2转移,则盖部170下降,以弱的力将孔部210封闭。
通过以上这样的结构,能够实现在捆扎动作中通过下降而诱导卡钉S100的第一腿部S110向下方Z2位移且向第一对象物G卡合、在捆扎完成后通过上升而使卡钉S100的第一腿部S110卡合的第一对象物G能够取出的盖部170的结构。
[第一对象物的保持机构]
以下,关于用于将第一对象物G以插入到孔部210的状态保持的引导保持机构230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孔部210供第一对象物G插入,因此有时被称作插入部。图34是引导保持机构230的立体图。如该图所示,引导保持机构230形成为板状,引导保持机构230具有将引导保持机构230上下贯通的贯通孔和将该贯通孔和引导保持机构230的外周连通的切口。贯通孔为了适宜地保持第一对象物G而具有与第一对象物G的外径相同或者比第一对象物G的外径小的内径。另外,贯通孔的中心轴和孔部210的中心轴优选以在俯视下大致一致的方式设置。通过这样的结构,在使引导保持机构230保持了第一对象物G时,能够容易地使第一对象物G配置于孔部210的中心轴。引导保持机构230可以在孔部210的上下分别设置,也可以仅设置于一方。
而且,引导保持机构230也可以作为盖部170的一部分而设置。通过将引导保持机构230作为盖部170的一部分而设置,能够与驱动器420的移动联动地使引导保持机构230上下移动。另外,通过将引导保持机构230的贯通孔的内径形成得比孔部210的内径小,能够利用引导保持机构230将孔部210的除了中心之外的区域的一部分封闭。在孔部210的中心配置第一对象物G,第二腿部S120在第一对象物G的外周行进,因此,通过利用引导保持机构230将孔部210的除了中心之外的区域的一部分封闭,能够对抗第一腿部S110接受的反作用力而将第一腿部S110向下方压靠、使第一腿部S110的顶端呈螺旋状地行进。
而且,通过在引导保持机构230的下表面侧设置诱导突起172,能够诱导第一腿部S110的顶端向下方的行进。
[第二位移部]
第二位移部300具有以能够与第一对象物G卡合的方式使第二腿部S120位移的功能。
第二位移部300构成为能够随着驱动器420向开口方向移动而使第二腿部S120向卡钉S100的内方位移,更具体而言,构成为能够使第二腿部S120向卡钉S100的内方以呈圆弧状地弯曲的方式塑性变形。
具体而言,如后述的图35A所示,第二位移部包含设置于第二腿部S120的外侧、供向开口方向D1(由于前方X1一致,所以开口方向D1也可以被称作前方X1。以下相同)移动的卡钉S100的第二腿部S120抵接而使第二腿部S120弯曲的第一引导壁312。该第一引导壁312包含向卡钉S100的外方(右方Y1)凹陷的凹部312A。因此,该凹部312A具有第一凹部区域和第二凹部区域,第一凹部区域在初始状态下设置于第二腿部S120的外方,具有与第二腿部S120的距离越向前方移动则越大的壁面,第二凹部区域连接于第一凹部区域,具有与第二腿部S120的距离越向前方移动则越小的壁面。
第二位移部300(图35A等)还包含在位移开始前的初始状态下设置于第二腿部S120的前方X1、供向开口方向D1移动的卡钉S100的第二腿部S120抵接而使第二腿部S120弯曲的第二引导壁320。该第二引导壁320以具有朝向后方X2的壁面的方式设置。该第二引导壁320包含向后方X2突出的凸部320A。该凸部320A具有在初始状态下在前后方向上设置于第二腿部S120的前方且在左右方向上设置于第二腿部S120的内方、越向左方Y2(对于卡钉S100而言的内方)前进则向后方X2的突出量越大即俯视下的从第二引导壁320起的高度越大的凸部320A。
本申请的发明者人着眼于以下这一点:与不设置该凸部320A的情况相比,通过设置凸部320A,能够以朝向第一腿部S110行进的方式使第二腿部S120平滑地弯曲。
[使用了捆扎机的捆扎方法]
以下,关于使用了捆扎机100的捆扎方法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向孔部210内插入的第一对象物G及向形成于分离块118的凹部(第二插入部)内插入的第二对象物P为了便于说明而从图省略。另外,为了便于说明,有时一部分结构从图省略。
图35A至图35C及图36A至图36D是示出使用捆扎机100使卡钉S100向第一对象物G卡合的工序的俯视下的剖视图。
如图35A所示,通过驱动器420向前方移动,被驱动器420向前方推的卡钉S100向前方移动。此时,曲柄保持机构180通过支承卡钉S100的曲柄部S111而抑制曲柄部S111变弯。
如图35B所示,在第二腿部S120的前方X1设置有第二引导壁320,因此第二腿部S120的钩部S124与第二引导壁320的朝向后方X2的壁面抵接而沿着第二引导壁320的壁面320B行进。
第二引导壁320的壁面320B具有朝向后方X2而与大概左右方向平行地形成的部分,因此钩部S124无法向前方X1行进(或者,钩部240向前方X1的移动量比卡钉S100的主体部S130向前方X1的移动量小)。因而,要向前方X1移动的第三部S123弯曲。
另一方面,第一引导壁312配设于第二腿部S120的外方(右方Y1)。第一引导壁312具有包含以朝向卡钉S100的内方而向外方(右方Y1)凹陷的方式形成的凹面312A1的凹部312A。
因而,如图35C所示,第三部S123与凹部312A的凹面312A1的至少一部分抵接而以向外方鼓出的方式弯曲。
另外,在驱动器420的前进中,销176在第三路径R3上行进,因此盖部170以相对强的力朝向下方Z2将孔部210封闭。
如图35A所示,第二引导壁320包含越向内方(左方Y2)行进则使向后方X2的突出量越大的凸部320A。因而,钩部S124如图35B及图35C所示那样一边与凸部320A抵接一边以向后方X2行进的方式被诱导。此时,驱动器420进一步前进,因此第三部S123进一步挠曲且与凹部312A的凹面312A1抵接而按照凹面312A1的形状以向外方大幅鼓出的方式弯曲。
如图36A及图36B所示,在钩部S124越过第二引导壁320时,通过第二腿部S2的弹性,钩部S124向前方X1行进,第二腿部S2的第三部S123与凸部320A抵接。
通过以上这样的工序,第二腿部S120以大概向相当于纸面顺时针方向的第一旋转方向R1弯曲的方式位移。
通过设置第二引导壁320,能够使向前方X1移动的卡钉S100的钩部S124向去往卡钉S100的内方的方向移动。除此之外,通过在第一引导壁312设置具有向外方凹陷的凹面312A1的凹部312A,能够促进第二腿部S120的弯曲。
而且,通过设置凸部320A且使钩部S124及第三部S123抵接,与不设置凸部320A的情况相比,能够将钩部S124控制成去往第一对象物G的方向而使其位移。
在钩部S124越过第二引导壁320后,第一腿部S110的顶端开始向第一位移部200的孔部210进入。通过这样构成为在与由第二位移部300实现的第二腿部S120的位移相伴的最大的负荷施加后与由第一位移部200实现的第一腿部S110的位移相伴的最大的负荷施加,能够抑制同时向捆扎机100施加大的负荷。
如上所述,第一位移部200例如能够由形成为在使卡钉S100向开口方向D1进行了移动时卡钉S100的第一腿部S110的顶端部包围引导要素即第一对象物G的外周或者在第一对象物G的外周描绘螺旋而行进的孔部210构成。卡钉S100具有挠性及塑性,因此在卡钉S100向开口方向D1进行了移动时,第一腿部S110的顶端一边描绘螺旋而弯曲一边沿着孔部210的内壁行进。因此,通过在螺旋的轴上配置了第一对象物G的状态下使卡钉S100向前方移动,能够呈以第一对象物G为轴而包围第一对象物G的外周的螺旋状地使卡钉S100的第一腿部S110的顶端部卡合。
此时,销176在第三路径R3上行进,因此设置于盖部170且向下方突出的诱导突起172通过盖部170的下降而向孔部210的内部侵入,诱导第一腿部S110向下方的行进。由于盖部170将第一腿部S110向下方压靠,所以能够对抗第一腿部S110接受的反作用力而使第一腿部S110的顶端呈螺旋状地行进。
若驱动器420进一步使卡钉S100前进,则钩部S124与后述的诱导壁部232的倾斜面232A抵接而向上方Z1移动。之后,如图36C所示,钩部S124通过向孔部210内插入的第一对象物G与向分离块118的凹部内插入的第二对象物P之间的区域,行进至在俯视下与第一腿部S110交叉的位置。由于包含钩部S124的第二腿部S120通过与倾斜面232A抵接而向上方Z1移动,所以如该图所示,第二腿部S120或主体部S130向第二引导壁320的上方Z1位移。
图36D示出了在捆扎后驱动器420后退的状态。伴随于驱动器420的后退,卡钉S100以复原的方式发挥弹性力,因此,第二腿部S120向第一旋转方向R1的相反方向即第二旋转方向R2位移,向第一对象物G接近而向第一对象物G卡合。此时,为了促进钩部S124向上方Z1移动,也可以形成第一引导壁312及第二引导壁320的壁面。
通过以上这样的捆扎方法,能够以将第二对象物P利用第一腿部S110、第二腿部S120及主体部S130包围的方式使第一腿部S110和第二腿部S120向第一对象物G卡合。图37是示出卡钉S100卡合于第一对象物G的样态的立体图。
卡钉S100的第二腿部S120在图35A至图35C及图36A至图36D中向大概顺时针即第一旋转方向R1被弄弯,在俯视下以在将第二对象物P利用卡钉S100包围的状态下将卡钉S100的开口封闭的方式与第一腿部S110交叉后,从设置有第二对象物P的一侧向第一对象物G卡合。另一方面,第一腿部S110向第二旋转方向R2弯曲而从外侧向第一对象物G卡合。因而,能够以利用第一腿部S110和第二腿部S120夹入的方式向第一对象物G卡合。而且,即使第二对象物P生长而与第二腿部S120抵接从而第二腿部S120变弯,向第一对象物G的卡合也增强,因此也可抑制伴随于第二对象物P的生长而第一对象物G与卡钉S100的卡合轻易地松脱。
而且,第一腿部S110的顶端以使顶端向从贯通捆扎前的第一腿部S110、第二腿部S120及主体部S130的平面离开的下方Z2行进的方式被弄弯而向第一对象物G卡合。另一方面,第二腿部S120的顶端以使顶端向从贯通捆扎前的第一腿部S110、第二腿部S120及主体部S130的平面离开的上方Z1行进的方式被弄弯而向第一对象物G卡合。因而,能够在第一对象物G的不同的位置使卡钉S100的两端部卡合。因而,能够容易使张力在第一对象物G的从与第一腿部S110的卡合位置到与第二腿部S120的卡合位置为止的区域产生。因此,能够抑制第一对象物G挠曲而卡钉S100脱落等。
综上,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进行不容易松脱的捆扎的捆扎机100及捆扎方法。
以下,关于捆扎机100还具备的结构进行说明。
[诱导壁部]
捆扎机100也可以具备为了使卡钉S100向第一对象物G卡合而用于诱导或引导卡钉S100的诱导壁部232。图38是示出包含诱导壁部232的部分的捆扎机100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如该图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诱导壁部232包含倾斜面232A、第一诱导壁面232B及第二诱导壁面232C。诱导壁部232通过使卡钉S100与这3个面抵接而使钩部S124向第一对象物G稳定地卡合。
倾斜面232A是用于使卡钉S100的钩部S124向上方Z1移动的面。倾斜面232A包含为了越朝向第一腿部S110行进则越使钩部S124向上方Z1位移而在比第一对象物G靠后方X2的位置处设置于钩部S124抵接的高度且越向设置有第一位移部200的左方Y2行进则越向上方Z1行进的倾斜面。
通过这样的倾斜面232A,能够使钩部S124在第一腿部S110的第二部S112的上方Z1向第一对象物G卡合。
第一诱导壁面232B是用于通过控制卡钉S100的钩部S124的顶端的移动方向而使卡钉S100的钩部S124向第一对象物G卡合的面。第一诱导壁面232B是从倾斜面232A立起设置的壁面,在比第一对象物G靠后方X2的位置处朝向后方X2且稍内方倾斜形成。而且,第一诱导壁面232B在俯视下向左方Y2延伸设置从第一对象物G向后方X2行进后的位置的至少附近。
通过这样的第一诱导壁面232B,能够使钩部S124的顶端可靠地移动至超过了第一对象物G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如该图所示,也可以将第一诱导壁面232B设置于引导保持机构230的外周面。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提高诱导壁部232相对于第一对象物G的定位精度。
第二诱导壁面232C是用于通过控制卡钉S100的钩部S124的顶端的移动方向而使卡钉S100的钩部S124向第一对象物G卡合的面。第二诱导壁面232C与第一诱导壁面232B连续地设置,在比第一对象物G靠后方X2的位置处朝向后方X2且外方倾斜形成。而且,第二诱导壁面232C在俯视下延伸设置至从第一对象物G向左方Y2行进后的位置的至少附近。
通过这样的第二诱导壁面232C,能够使钩部S124的顶端以从向第一对象物G的外侧离开的位置绕入的方式位移而使钩部S124向第一对象物G卡合。
以上这样的诱导壁部232的至少一部分的结构也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应用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捆扎机。
[内侧支点构件]
捆扎机100的第二位移部300也可以具备在将第二腿部S120向卡钉S100的内方弄弯时用于提供弄弯的支点的内侧支点构件340。图39A是包含内侧支点构件340的部分的捆扎机100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39B是将第二腿部S120向卡钉S100的内方弄弯时的俯视下的剖视图。
内侧支点构件340包含支承第二腿部S120的第三部S123的内侧面的支承壁部340B和相当于支承壁部340B的前方X1端部且提供第三部S123的弄弯的支点的支点部340A。如图39B所示,在钩部S124的前端附近与凸部320A抵接时,第三部S123与支点部340A抵接。因而,通过调整第三部S123的前后方向的位置,能够调整对弄弯后的第三部S123进行近似的圆弧的半径。
内侧支点构件340也可以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设置。而且,捆扎机100也可以具备用于在捆扎后使内侧支点构件340移动的机构。例如,可以将内侧支点构件340构成为包含板簧或压缩弹簧等弹性构件,将内侧支点构件340与驱动器420联动地构成,以使得:若驱动器420前进而捆扎动作完成则内侧支点构件340的前方X1端部以后方X2端部为支点而向上方Z1移动,若驱动器420后退则返回初始状态时的位置。
[推出构件]
捆扎机100的第一位移部200也可以具备帮助将第一对象物G的外周包围且呈螺旋状地卡合的第一腿部S110的顶端部(以下,有时称作“螺旋部”)的排出的推出构件250。图40是包含推出构件250的部分的捆扎机100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如该图所示,推出构件250通过从下方Z2向将引导保持机构230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孔部210插入,将呈螺旋状地向第一对象物G卡合的第一腿部S110的第二部102从下方Z2顶起而帮助排出。
推出构件250例如构成为能够在相对于第一对象物G为后方X2或右方Y1(内方)且在俯视下与孔部210重叠的位置上下移动。在推出构件250的上端部优选以不将第一对象物G及螺旋部损伤的方式形成圆弧、斜面。
为了将推出构件250构成为能够上下移动,例如优选使其与上下移动部件192或盖部170连结。通过这样构成,在盖部170向上方Z1移动而盖部170打开了时,能够将螺旋部从下方Z2顶起而使其排出。
综上,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进行不容易松脱的捆扎的捆扎机及捆扎方法。
另外,本发明只要不脱离其主旨,就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例如,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通常的创作能力的范围内,能够将某实施方式中的一部分的构成要素向其他的实施方式追加。另外,能够将某实施方式中的一部分的构成要素与其他的实施方式的对应的构成要素置换。
例如,第一位移部也可以通过使第一腿部S110向第一旋转方向R1弯曲来使第一腿部S110向第一对象物G卡合。
另外,第一位移部也可以通过使第一腿部S110弯折来使第一腿部S110向第一对象物G卡合。例如,可以通过使第一腿部S110弯折而利用第一腿部S110将第一对象物G夹入来使第一腿部S110向第一对象物G卡合。
而且,也可以使卡钉的第二腿部S120成为呈直线状地延伸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可以将在使第二腿部向第一旋转方向位移时第二腿部S120的顶端部一边抵接一边通过的壁面搭载于捆扎机,由此,一边将第二腿部S120向第一旋转方向弄弯一边将其顶端部向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弄弯,设置相当于钩部S124的结构。
同样,能够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的通常的创作能力的发挥而将本申请中公开的各构成要素合理地组合。
本申请涉及的发明除了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之外,也能够作为作为以下的作为而记载的捆扎机或捆扎方法来实施。
即,本申请还公开以下所示的捆扎机。
(附记6)
一种捆扎机,使用卡钉来捆扎第一对象物和第二对象物,所述卡钉包含第一腿部、第二腿部及连接所述第一腿部和所述第二腿部的主体部,在所述第一腿部与所述第二腿部之间形成有开口,其中,所述捆扎机具备:
移动部,包含构成为能够通过向前方移动而使所述卡钉向前方移动的驱动器;
第一位移部,通过利用所述驱动器使所述卡钉向前方移动,以能够与所述第一对象物卡合的方式使所述第一腿部位移;及
第二位移部,通过利用所述驱动器使所述卡钉向前方移动,以将所述第二对象物利用所述第一腿部、所述第二腿部及所述主体部包围且能够与所述第一对象物卡合的方式使所述第二腿部位移。
(附记6A)
根据包括附记1所述的捆扎机的、记载于本申请且能够应用本结构的任一捆扎机,
所述第一位移部具备供所述第一对象物及所述第一腿部插入的第一插入部,
所述第一插入部包含通过使插入后的所述第一腿部的顶端部呈圆弧状地弯曲而与插入后的所述第一对象物卡合的内壁。
(附记6A1)
根据包括附记6A所述的捆扎机的、记载于本申请且能够应用本结构的任一捆扎机,
具备将所述卡钉向下方诱导的盖部,
所述盖部包含将插入到所述第一插入部的所述第一腿部的顶端部向下方诱导的诱导突起。
(附记6A2)
根据包括附记6A1所述的捆扎机的、记载于本申请且能够应用本结构的任一捆扎机,
所述内壁包含圆筒面,
所述盖部包含与所述圆筒面的中心轴垂直且与所述第一插入部对向的下表面。
(附记6B)
根据包括附记6或附记6A1中任一项所述的捆扎机的、记载于本申请且能够应用本结构的任一捆扎机,
所述卡钉的所述主体部包含弯曲的部分,所述第一腿部包含弯折而向外方延伸的第一部和从所述第一部弯折而向所述卡钉的开口方向延伸的第二部,
所述驱动器包含与所述主体部抵接的弯曲部和与所述第一部抵接的肩部。
(附记6C)
根据包括附记6至6B中任一项所述的捆扎机的、记载于本申请且能够应用本结构的任一捆扎机,
所述第二位移部包含:第一引导壁,以通过利用所述驱动器使所述卡钉向前方移动而向前方移动的所述卡钉的所述第二腿部与该第一引导壁抵接而弯曲的方式,在所述第二腿部的外侧朝向所述卡钉的内方形成;及第二引导壁,设置于比所述第一引导壁靠前方处,朝向后方形成。
(附记6C1)
根据包括附记6C所述的捆扎机的、记载于本申请且能够应用本结构的任一捆扎机,
所述第一引导壁包含向外方凹陷的凹部。
(附记6C2)
根据包括附记6C或附记6C1所述的捆扎机的、记载于本申请且能够应用本结构的任一捆扎机,
所述第二引导壁包含向后方突出的凸部。
(附记7)
一种捆扎机,使用卡钉来捆扎第一对象物和第二对象物,所述卡钉包含第一腿部、第二腿部及连接所述第一腿部和所述第二腿部的主体部,在所述第一腿部与所述第二腿部之间形成有开口,其中,所述捆扎机具备:
第一位移部,包含构成为能够向前方移动的移动部和配设于所述第一腿部的前方的壁面,通过使通过所述移动部而向前方移动的所述卡钉的所述第一腿部抵接而位移,从而使所述第一腿部与所述第一对象物卡合;及
第二位移部,通过具有第二引导壁和第一引导壁而以将所述第二对象物利用所述第一腿部、所述第二腿部及所述主体部包围且能够与所述第一对象物卡合的方式使所述第二腿部位移,所述第二引导壁包含配设于所述第二腿部的前方且朝向后方的壁面,使通过所述移动部而向前方移动的所述卡钉的所述第二腿部抵接,所述第一引导壁包含配设于所述第二腿部的外侧且朝向所述卡钉的内方而向外方凹陷的凹面,将抵接于所述第二引导壁的所述壁面的所述第二腿部弄弯。
(附记7A)
根据包含附记2A所述的捆扎机的、记载于本申请且能够应用本结构的任一捆扎机,
所述第二位移部构成为在俯视下使所述第二腿部的顶端部通过所述第一对象物与所述第二对象物的间隙。
本申请基于2021年7月1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21-117383及2021年7月1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21-117401,它们的内容作为参照而向此引入。
附图标记说明
10 捆扎机
12 把手
14 料仓
16 推杆
18 分离块
20 第一位移部
22 第一臂
22AX 第一臂的旋转轴
22C 凸部
24 抵接构件(爪构件)
24A 凹部
24B 抵接面
24C 角部
30 第二位移部
32 第二臂
32AX 第二臂的旋转轴
32B 后端部
32B1 第一后端面
32B2 第二后端面
32C 顶端部
32C1 主体部
32C2 突起
42 驱动器
42S 前端面
42B 突端部
42C 驱动器凸部
42G1 第一槽
42G2 第二槽
42G3 第三槽
44 滑块
44A1 第一前端部
44A11 第一凸部
44A12 第二凸部
44A13 突端部
44A2 第二前端部
44A21 第一表面
44A22 第二表面
44A23 第三表面
44B 固定部
46 底座
46A1 第一突起
46A2 第二突起
46A3 第三突起
48 切换块
48C1 第一爪部
48C2 第二爪部
48C3 第三爪部
50 滚珠丝杠
50AX 中心轴
52 螺母部件
52A 保持部
54 电动机
62 第一外壁部
62A 第一区域
62B 第二区域
64 第一内壁部
66 第二内壁部
68 顶端支承部
68A 支承壁部
S 卡钉
S1 第一腿部
S1A 顶端部
S1B 第一部
α1 弯折角
DS1 第一距离
S2 第二腿部
S2A 顶端部
DS2 第二距离
S3 主体部
G 第一对象物
P 第二对象物
PL 平面
X1 前方
X2 后方
Y1 右方
Y2 左方
Z1 上方
Z2 下方
D1 开口方向
R1 第一旋转方向
R2 第二旋转方向
100 捆扎机
112 把手
114 料仓
116 推杆
118 分离块
150 滚珠丝杠
152 螺母部件
154 电动机
170 盖部
174 前后移动部件
176 销
178 连杆
186 第一轴部
188 第二轴部
192 上下移动部件
194 碟簧
200 第一位移部
210 孔部
230 引导保持机构
250 推出构件
300 第二位移部
312 第一引导壁
320 第二引导壁
420 驱动器
S100 卡钉
S110 第一腿部
S120 第二腿部
S130 主体部

Claims (26)

1.一种捆扎机,使用卡钉来捆扎第一对象物和第二对象物,所述卡钉包含第一腿部、第二腿部及连接所述第一腿部和所述第二腿部的主体部,在所述第一腿部与所述第二腿部之间形成有开口,其中,
所述捆扎机具备:
第一位移部,以能够与所述第一对象物卡合的方式使所述第一腿部位移;及
第二位移部,以将所述第二对象物利用所述第一腿部、所述第二腿部及所述主体部包围且能够与所述第一对象物卡合的方式使所述第二腿部位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第二位移部构成为能够使所述第二腿部位移至在俯视下与所述第一腿部交叉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捆扎机,其中,具备:
第一插入部,供所述第一对象物插入;及
第二插入部,供所述第二对象物插入,
所述第一位移部以与插入到所述第一插入部的所述第一对象物卡合的方式使所述第一腿部的顶端部位移,
所述第二位移部以将插入到所述第二插入部的所述第二对象物包围的方式使所述第二腿部位移。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具备使所述卡钉向所述卡钉的开口方向移动的移动部,
所述第二位移部随着所述移动部向所述开口方向移动而使所述第二腿部向所述卡钉的内方位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第二位移部随着所述移动部向所述开口方向移动而使所述第二腿部向所述卡钉的内方弯折。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第二位移部包含臂,该臂设置于所述第二腿部的外侧,向所述开口方向移动的所述移动部与该臂抵接而使所述第二腿部弯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臂构成为被向前方移动的所述移动部的前端部推压而向第一旋转方向旋转,
所述臂具有以所述臂的前端越向所述第一旋转方向旋转则越向上方移动的方式倾斜的旋转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臂包含在旋转前的状态下比所述臂的旋转轴向后方延伸的后端部,
所述臂的后端部包含:
第一后端面,供向前方移动的所述移动部的所述前端部的第一表面抵接;及
第二后端面,供进一步向前方移动的所述移动部的所述前端部的第二表面抵接,形成于比所述第一表面靠前方处。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第一位移部以将所述第一对象物夹住的方式将所述第一腿部的顶端部折返。
10.根据权利要求4~8中任一项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第一位移部包含第一外壁部,在所述卡钉通过所述移动部而向前方移动时,所述第一腿部的顶端部一边与该第一外壁部抵接一边通过该第一外壁部。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还包含壁部,该壁部设置于所述卡钉的所述第二腿部的内侧,通过所述臂的旋转而向所述卡钉的内方位移的所述第二腿部的顶端部一边与该壁部抵接一边通过该壁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第一位移部包含将所述第一腿部的顶端部以通过所述第一腿部的上方和下方中的任一方的方式弄弯的抵接构件。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第二位移部随着所述移动部向所述开口方向移动而使所述第二腿部向所述卡钉的内方弯曲。
14.根据权利要求4或13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第二位移部包含引导壁,该引导壁设置于所述第二腿部的外侧,通过所述移动部而向所述开口方向移动的所述卡钉的所述第二腿部与该引导壁抵接而使所述第二腿部弯曲。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引导壁包含向所述卡钉的外方凹陷的凹部。
16.根据权利要求4、13、14、15中任一项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第一位移部随着所述移动部向所述开口方向移动而使所述第一腿部的顶端部呈圆弧状地弯曲从而与所述第一对象物卡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第一位移部具备供所述第一对象物及所述第一腿部插入的第一插入部,
所述第一插入部包含通过使插入后的所述第一腿部的顶端部呈圆弧状地弯曲而与插入后的所述第一对象物卡合的内壁。
18.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包含设置于比所述引导壁靠前方处且朝向后方形成的第二引导壁。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第二引导壁包含向后方突出的凸部。
20.根据权利要求4、13、14、15、16、17、18、19中任一项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卡钉的所述主体部包含弯曲的部分,所述第一腿部包含弯折而向外方延伸的第一部和从所述第一部弯折而向所述卡钉的开口方向延伸的第二部,
所述移动部包含与所述主体部抵接的弯曲部和与所述第一部抵接的肩部。
21.一种捆扎方法,使用卡钉来捆扎第一对象物和第二对象物,所述卡钉包含第一腿部、第二腿部及连接所述第一腿部和所述第二腿部的主体部,在所述第一腿部与所述第二腿部之间形成有开口,其中,在所述捆扎方法中,
使所述第一腿部位移而使所述第一对象物和所述第一腿部卡合,
使所述第二腿部位移而将所述第二对象物利用所述第一腿部、所述第二腿部及所述主体部包围且使所述第一对象物和所述第二腿部卡合。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捆扎方法,其中,
使所述第一腿部位移而使所述第一对象物和所述第一腿部卡合的步骤包括使所述第一腿部的顶端向从贯通所述第一腿部、所述第二腿部及所述主体部的平面离开的上方和下方中的任一方行进的步骤,
使所述第二腿部位移而将所述第二对象物利用所述第一腿部、所述第二腿部及所述主体部包围且使所述第一对象物和所述第二腿部卡合的步骤包括使所述第二腿部的所述顶端向从所述平面离开的上方和下方中的另一方行进的步骤。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捆扎方法,其中,
使所述第一腿部位移而使所述第一对象物和所述第一腿部卡合的步骤包括使距所述第一腿部的顶端为第一距离以下的部分位移而使所述第一对象物和所述第一腿部卡合的步骤,
使所述第二腿部位移而使所述第一对象物和所述第二腿部卡合的步骤包括使距所述第二腿部的所述顶端为大于所述第一距离的第二距离以下的部分位移而使所述第一对象物和所述第二腿部卡合的步骤。
24.根据权利要求21~23中任一项所述的捆扎方法,其中,
使所述第二腿部位移而将所述第二对象物利用所述第一腿部、所述第二腿部及所述主体部包围且使所述第一对象物和所述第二腿部卡合的步骤包括:
使所述第二腿部向第一旋转方向位移至在俯视下与所述第一腿部交叉的位置而使所述第二腿部的顶端部通过所述第一对象物与所述第二对象物的间隙的步骤;及
使所述第二腿部向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位移而使通过了所述第一对象物与所述第二对象物的间隙的所述第二腿部的顶端部向所述第一对象物卡合的步骤。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捆扎方法,其中,
使所述第二腿部向所述第一旋转方向至在俯视下与所述第一腿部交叉的位置的步骤包括一边将所述第二腿部向所述第一旋转方向弄弯一边将所述第二腿部的顶端部向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弄弯的步骤。
26.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捆扎方法,其中,
使所述第一腿部位移而使所述第一对象物和所述第一腿部卡合的的步骤包括将所述第一腿部的顶端部向所述第一旋转方向弄弯而使所述第一对象物和所述第一腿部的顶端部卡合的步骤。
CN202280047063.5A 2021-07-15 2022-07-08 捆扎机及捆扎方法 Pending CN11758044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17383 2021-07-15
JP2021117401A JP2023013317A (ja) 2021-07-15 2021-07-15 結束機
JP2021-117401 2021-07-15
PCT/JP2022/027093 WO2023286708A1 (ja) 2021-07-15 2022-07-08 結束機及び結束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80447A true CN117580447A (zh) 2024-02-20

Family

ID=851291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47063.5A Pending CN117580447A (zh) 2021-07-15 2022-07-08 捆扎机及捆扎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13317A (zh)
CN (1) CN117580447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13317A (ja) 2023-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07072B2 (en) Contoured base for desktop stapler
US7832609B2 (en) Stapler
EP1118435A3 (en) Nailing machine
KR102300279B1 (ko) 원예용 결속기
CA2299491C (en) Strapping tool with improved strap guide and method therefor
JPH07124874A (ja) ステープル留めプライア
CA2788250C (en) Leveraged action stapler
US6622901B2 (en) Structure of guiding nail in nose section of nailing machine
CN117580447A (zh) 捆扎机及捆扎方法
JPH0339884B2 (zh)
CN114007814B (zh) 夹持工具
US20100301092A1 (en) Staple cartridge
JP4062948B2 (ja) ステープラ
CA3225028A1 (en) Tying machine and method for tying
CA2317135A1 (en) Stapler with punching unit
JP2021172304A (ja) シートベルトウェビングのアンカープレート及びアンカー装置
TWI564122B (zh) 釘書機
EP1577061B1 (en) Electric stapler
TWI579118B (zh) 釘書機
JP5870715B2 (ja) ステープラ
JP4394126B2 (ja) 綴じ具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ファイル・バインダ
JPH0356967B2 (zh)
KR200187596Y1 (ko) 케이블 밴드.
JPH0218201B2 (zh)
US20050012010A1 (en) Clip for fastening a component, such as a footrest, to a workpie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