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65639A - 车窗玻璃与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窗玻璃与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65639A
CN117565639A CN202311437078.5A CN202311437078A CN117565639A CN 117565639 A CN117565639 A CN 117565639A CN 202311437078 A CN202311437078 A CN 202311437078A CN 117565639 A CN117565639 A CN 1175656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ue light
vehicle
glass
glass body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3707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勇
严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yao Glass Industr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yao Glass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yao Glass Industr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yao Glass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43707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65639A/zh
Publication of CN1175656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656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2Absorbing fil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J1/001Double glazing for veh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2Absorbing filters
    • G02B5/223Absorbing filters containing organic substances, e.g. dyes, inks or pig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2Absorbing filters
    • G02B5/23Photochromic filt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ptical Fil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车窗玻璃与车辆,车窗玻璃包括玻璃本体及蓝光吸收层。玻璃本体具有用于供光学传感器的信号穿过的信号透过区,蓝光吸收层设于玻璃本体上的第一区,第一区覆盖信号透过区。上述的车窗玻璃,由于在玻璃本体的第一区上设有蓝光吸收层,第一区覆盖信号透过区,蓝光吸收层能够吸收可见光中的蓝光,也即过滤掉可见光中对光学传感器无用的蓝光光谱,保留有用的光谱,从而能提升光学传感器的性能。

Description

车窗玻璃与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玻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窗玻璃与车辆。
背景技术
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vanced Driving Assistance System)是利用安装在车上的各式各样光学传感器(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单/双目摄像头以及卫星导航等)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随时来感应周围的环境,收集数据,进行静态、动态物体的辨识、侦测与追踪,并结合导航地图数据,进行系统的运算与分析,从而预先让驾驶者察觉到可能发生的危险,有效增加车辆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作为车辆基础的感知器件,单/双目摄像头在前风挡玻璃上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摄像头的弱点在于其识别能力受外界因素影响非常大,影响摄像头性能的重要参数包括:检测距离、分辨率和视场角(FoV)。特别是安装在车辆玻璃上的摄像头,除了受外界环境(如:雨雪雾沙尘霾等)影响外,还得与摄像头的安装角度、安装位置、玻璃样式(原片组合、印刷图案…)等息息相关。ADAS车辆在选择摄像头时,对前风挡玻璃的光学指标的要求越来越苛刻。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车窗玻璃与车辆,它能够提升光学传感器的性能。
本申请提供一种车窗玻璃,所述车窗玻璃包括:
玻璃本体,所述玻璃本体具有用于供光学传感器的信号穿过的信号透过区;及
蓝光吸收层,所述蓝光吸收层设于所述玻璃本体上的第一区,所述第一区覆盖所述信号透过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窗玻璃还包括光阻隔层;所述光阻隔层设于所述玻璃本体的第二区,且所述第二区与所述信号透过区不重叠。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玻璃本体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70%,所述光阻隔层的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1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玻璃本体包括依次叠层相连的第一玻璃板、粘接层与第二玻璃板,所述第一玻璃板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玻璃板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相对设置,所述粘接层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之间;
所述蓝光吸收层布置于所述第二表面或所述第三表面或所述第四表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阻隔层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或所述第四表面上;
所述第一区与所述第二区设有第一重叠区,所述第一重叠区环绕所述信号透过区的周向设置,第一重叠区在沿平行于玻璃本体表面方向上的间距设为M,M≥1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阻隔层包括设于所述第二表面上的第一光阻隔层,以及设于所述第四表面上的第二光阻隔层;第一光阻隔层与第二光阻隔层在沿垂直于玻璃本体11的表面的方向上存在不重叠的区域,所述不重叠的区域为错开区,所述错开区在沿平行于玻璃本体11表面方向上的间距设为N,N≥2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蓝光吸收层的厚度为3μm-15μ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蓝光吸收层的材料包含硅酸盐、蓝光吸收剂和醇类溶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按质量份数计,所述硅酸盐为15份-35份,所述醇类溶剂为30份-50份,所述蓝光吸收剂为5份-15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硅酸盐包括正硅酸甲酯、正硅酸乙酯、三甲氧基硅烷、三乙氧基硅烷和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中的至少一种;和/或
所述醇类溶剂选自甲醇、乙醇、丙醇中的至少一种;和/或
所述蓝光吸收剂选自偶氮类蓝光吸收剂、异吲哚琳酮类蓝光吸收剂、苯并咪唑酮类蓝光吸收剂、有机-无机复合类蓝光吸收剂中的至少一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蓝光吸收层在440nm-480nm波段的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40%,所述蓝光吸收层在480nm-780nm波段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7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玻璃本体相对于水平面的安装角度为20°-46°时,所述信号透过区的红光比RR大于或等于0.84。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如上述的车窗玻璃,还包括光学传感器,所述光学传感器位于车内,所述光学传感器与所述信号透过区相对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传感器为激光雷达、红外相机和可见光相机。
上述的车窗玻璃与车辆,由于在玻璃本体的第一区上设有蓝光吸收层,设有蓝光吸收层的第一区至少完全覆盖信号透过区,蓝光吸收层能够吸收可见光中的蓝光,也即过滤掉可见光中对光学传感器无用的蓝光光谱,保留有用的光谱,从而能提升光学传感器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车窗玻璃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车窗玻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车窗玻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再一实施例的车窗玻璃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车窗玻璃的光学曲线图。
10、车窗玻璃;11、玻璃本体;111、第一玻璃板;1111、第一表面;1112、第二表面;112、粘接层;113、第二玻璃板;1131、第三表面;1132、第四表面;12、蓝光吸收层;13、光阻隔层;131、第一光阻隔层;132、第二光阻隔层;20、光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相关技术中,车用光学传感器,尤其是摄像头,对红光成像的分辨率/清晰度管控的指标有:透过率、红光比、P/S偏振光比等。为了提高摄像头对红光成像的分辨率,除了外界因素不可控外,尽量减小其他的影响因素,这就促使对车窗玻璃的光学指标制定了一系列要求:在不同角度β(β为车窗玻璃相对于水平面的安装角度)下的光谱特性,包括但不限于透过率、红光比(RR)和P/S偏振光比等,均需满足预设要求。其中,红光比(RR)公式为:RR=Tr/T,Tr为600nm-700nm波段的红光透射比,T为440nm-700nm波段的总透射比。经研究发现,当提高红光比RR的值时,能提高摄像头对红光成像的清晰度/分辨率。具体而言,当Tr一定的条件下,适当的减小T值,可以使RR值变大,来进一步满足摄像头红光成像清晰度的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可见光通常指的是波长范围为380nm-780nm的电磁波。其中蓝光的波长范围在400nm-500nm。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窗玻璃与车辆,在玻璃对应于光学传感器的信号透过区处设置蓝光吸收层,该蓝光吸收层的主要功能:吸收可见光中不必要的440nm-480nm波段的蓝光,从而降低T值,进而实现RR值变大,从而提升摄像头红光成像清晰度,进而提升摄像头的性能。
参阅图1或图2,图1与图2示出了本申请两个不同实施例的车窗玻璃10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窗玻璃10,车窗玻璃10包括玻璃本体11及蓝光吸收层12,玻璃本体11上具有用于供光学传感器20的信号穿过的信号透过区,蓝光吸收层12设于玻璃本体11上的第一区,第一区在沿垂直于所述玻璃本体的表面方向上至少完全覆盖信号透过区。其中,信号透过区指的是光学传感器20与车窗玻璃10组装完毕后,光学传感器20在玻璃本体11上进行信号传输的区域。也即如图1中的字母A与字母B之间所示的区域,换言之,该信号透过区为玻璃本体11上与光学传感器20的视场角(FOV)相对应的区域。当光学传感器20的视场角(FOV)、光学传感器20与玻璃本体11的距离、玻璃本体11相对于水平面的安装角度β中的任意一个发生调整时,信号透过区的大小、形状与位置均会相应发生调整。一般而言,当光学传感器20与车窗玻璃10组装至车辆上后,光学传感器20的视场角(FOV)、光学传感器20与玻璃本体11的距离、及玻璃本体11相对于水平面的安装角度β均不会大幅度调整,而允许预设范围内的调整,以使得蓝光吸收层12完全覆盖信号透过区。
上述的车窗玻璃10,由于在玻璃本体11的第一区上设有蓝光吸收层12,第一区完全覆盖信号透过区,蓝光吸收层12能够吸收可见光中的蓝光,也即过滤掉可见光中对光学传感器20无用的蓝光光谱,保留有用的光谱,从而能提升光学传感器20的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信号透过区包括但不限于为梯形、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等规则形状或其它不规则形状,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与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区的具体形状、面积大小与布置位置各自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与设置,只要能覆盖信号透过区即可。
请参阅图1或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车窗玻璃10还包括光阻隔层13。光阻隔层13设于玻璃本体11的第二区,第二区与第一区至少部分不重叠,且第二区与信号透过区不重叠。也就是说,第二区与第一区至少部分不重叠,第一区上与第二区不重叠的部位覆盖信号透过区。此外,第一区上与第二区不重叠的部位也即未设置光阻隔层13,而是有蓝光吸收层12,从而第一区上与第二区不重叠的部位处的可见光中对光学传感器20无用的蓝光光谱相应被过滤吸收,滤掉蓝光光谱的可见光位于信号透过区,能相应被光学传感器20接收,光学传感器20的性能得到保障。
其中,第二区与第一区至少部分不重叠指的是,第二区与第一区有一部分重叠,另一部分不重叠;或者,第二区与第一区完全不重叠。
在一个实施例中,玻璃本体11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70%。光阻隔层13的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10%,优选小于或等于5%,更优选小于或等于3%,进一步优选小于或等于1%,甚至小于或等于0.5%,或基本为0%即不透可见光。如此,光阻隔层13起到遮蔽光线的作用。也就是说,光阻隔层13能够用于遮蔽和保护车辆内部的零件。一方面,光阻隔层13能够遮挡车辆内部的零部件,以保证外部观察的整体美观;另一方面,光阻隔层13还可以起到防紫外线的作用,防止车辆内部的零部件被阳光直射造成老化而损坏,以提高车辆内部的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车窗玻璃包括但不限于设置为前挡风玻璃、后风窗玻璃、侧窗玻璃、角窗玻璃和天窗玻璃等。
请参阅图1与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玻璃本体11为夹层玻璃,玻璃本体11包括依次叠层相连的第一玻璃板111、粘接层112与第二玻璃板113。第一玻璃板111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1111和第二表面1112,第二玻璃板113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1131和第四表面1132。第一表面1111面向车外,第四表面1132面向车内。第二表面1112与第三表面1131相对设置。蓝光吸收层12布置于第二表面1112、第三表面1131或第四表面1132上。优选地,蓝光吸收层12布置于第二表面1112或第三表面1131上。如此,当将蓝光吸收层12布置于第二表面1112或第三表面1131上时,由于位于玻璃本体11的内部,相比于布置于第四表面1132上而言,蓝光吸收涂层12更耐老化,从而延长使用寿命;另外,不易附上灰层,更加耐脏,不易于被污染,更加容易清洗车窗玻璃10。
其中,第一玻璃板111为透明玻璃或着色玻璃,第一玻璃板111的厚度为0.7mm-4mm,第一玻璃板111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70%。第二玻璃板113为透明玻璃或着色玻璃,第二玻璃板113的厚度为0.7mm-4mm,第二玻璃板113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70%。所述透明玻璃的总铁含量(以Fe2O3计)小于或等于0.1%,甚至小于或等于0.05%,进一步小于或等于0.01%,所述透明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为80%-95%;所述着色玻璃的总铁含量(以Fe2O3计)为0.1%至0.8%,甚至为0.1%至0.5%,所述着色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为75%-90%,例如第一玻璃板111可以为2.1mm厚且可见光透过率为89%的透明玻璃,第二玻璃板113可以为1.6mm厚且可见光透过率为83%的绿色玻璃、或2.1mm厚且可见光透过率为80%的绿色玻璃。
其中,粘接层112为透明的热塑性聚合物膜或着色的热塑性聚合物膜,且粘接层112的厚度为0.38mm-2.28mm。举例而言,粘接层112的厚度可以为但不限于为0.38mm、或0.76mm、或1.14mm、或1.52mm、或1.9mm、或2.28mm、或0.38mm-2.28mm之间的其它值。所述热塑性聚合物膜的材料可以选自聚乙烯醇缩丁醛(PVB)、聚氨基甲酸酯(PU)、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及离子型聚合物(SGP)中的至少一种。当粘接层112为透明的热塑性聚合物时,透明的热塑性聚合物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80%,举例而言,粘接层112的可见光透过率可以为但不限于为或80%、或85%、或90%、或95%等。当粘接层112为着色的热塑性聚合物膜时,着色的热塑性聚合物膜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70%,举例而言,粘接层112的可见光透过率可以为但不限于为75%、或80%、或85%、或90%等。着色的热塑性聚合物膜可以选用灰色的热塑性聚合物膜、绿色的热塑性聚合物膜或蓝色的热塑性聚合物膜。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玻璃本体11也可为单片玻璃,该玻璃本体11具有相对的内表面和外表面,蓝光吸收层12设于玻璃本体11的内表面或外表面。优选地,蓝光吸收层12设于玻璃本体11的内表面。内表面朝向车辆的内部,外表面朝向车辆的外部。
光阻隔层13通常由陶瓷油墨或紫外油墨通过丝网印刷、喷墨印刷等方式环绕设置在第二表面1112上,经固化或高温烧结后形成光阻隔层13,光阻隔层13环绕设置在第二表面1112的四周边缘区域。可以理解的是,光阻隔层13还可以仅位于第三表面1131上,或仅位于第四表面1132上,或同时位于第二表面1112和第四表面1132上,或同时位于第二表面1112和第三表面1131上,或同时位于第三表面1131和第四表面1132上,或同时位于第二表面1112、第三表面1131和第四表面1132上。所述光阻隔层13的颜色通常为深色颜色,包括但不限于为黑色、褐色、棕色等,以实现遮蔽作用。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阻隔层13还可以为深色聚合物膜或调光元件。所述深色聚合物膜可以为本体着色的聚合物膜,所述聚合物膜的材料为热塑性树脂,例如聚乙烯醇缩丁醛(PVB)、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氯乙烯(PVC)、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聚烯烃弹性体(POE)、聚氨基甲酸酯(PU)或离子型聚合物膜(SGP)等,优选为PET或PVB,例如在聚合物膜制造过中添加着色成分实现本体着色,得到黑色、棕色的聚合物膜等;所述深色聚合物膜还可以为表面印刷颜料的聚合物膜,例如将黑色、棕色的颜料、油漆印刷在聚合物膜的表面上等。所述调光元件可以为聚合物分散液晶膜(PDLC)、悬浮粒子膜(SPD)、电致变色膜(EC)、染料液晶膜(LC)等。所述调光元件的最低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5%,例如3%、2%、1%、0.5%、0%。所述调光元件的最高可见光透过率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例如10%、20%、30%、50%、70%、80%等。具体例如:所述调光元件的可见光透过率可以在0%至20%之间调节,也可以在0.5%至50%之间调节,还可以在0%至70%之间调节等,从而满足多场景下的可见光透过率的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区,也即光阻隔层13在玻璃本体11上的布置位置,包括但不限于位于玻璃本体11的周边、中部或其它任意位置。此外,第二区的具体面积大小与具体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与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玻璃本体具有信号透过区和非信号透过区,信号透过区和非信号透过区不重叠。非信号透过区包括第二区和视野区。信号透过区与车内光学传感器20的位置相对应。第二区设于玻璃本体10的四周边缘。视野区为透光区,用于车辆室内和外部的透光,即为车辆视窗。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视野区也可部分用于抬头显示(HUD,Head UpDisplay),即作为HUD视野区以显示行驶速度、动态导航、商圈信息等信息。第二区由于设有光阻隔层13,用于防止可见光透过玻璃本体。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区也可以仅用于美观。本申请不对非信号透过区的用途做严格限制。在一个实施例中,信号透过区、第二区和视野区均不重叠。
请参阅图1或图2,图1与图2均示意出的是玻璃本体11于周边区域的剖视结构图,于其它区域的剖视结构未示出,且该周边区域靠近玻璃本体1上车辆顶部。请再次参阅图1与图2,图1中的光阻隔层13仅设置在第四表面上,图2中的光阻隔层13仅设置在第二表面上。图1和图2中的第一区完全覆盖信号透过区,且第一区与第二区设有第一重叠区,也即蓝光吸收层12与光阻隔层13在沿垂直于玻璃本体11的表面的方向上存在重叠,重叠部位也即第一重叠区。第一重叠区环绕信号透过区的周向设置,第一重叠区在沿平行于玻璃本体11表面方向上的间距设为M,M≥1mm。
请参阅图3与图4,图3与图4示出了另外两个不同实施例的车窗玻璃10的结构图。在一个实施例中,光阻隔层13包括设于第二表面1112上的第一光阻隔层131,以及设于第四表面1132上的第二光阻隔层132。如此,在第一光阻隔层131与第二光阻隔层132的配合作用下,能使得玻璃本体11的周边的遮蔽效果更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因为加工工艺误差及装配误差,无法实现第一光阻隔层131与第二光阻隔层132的尺寸、形状与位置完全相同,进而容易导致第一光阻隔层131与第二光阻隔层132间存在的差错外观。
请参阅图3与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光阻隔层131与第二光阻隔层132在沿垂直于玻璃本体11的表面的方向上存在不重叠的部分,不重叠的部分也即错开区。错开区环绕信号透过区的周向设置,错开区在沿平行于玻璃本体11表面方向上的间距设为N,N≥2mm。如此,能有效避免第一光阻隔层131与第二光阻隔层132间存在的差错外观。
请参阅图3,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光阻隔层132在沿垂直于玻璃本体11的表面的方向上覆盖第一光阻隔层131;第一光阻隔层131与蓝光吸收层12在沿垂直于玻璃本体11的表面的方向上存在重叠,重叠部位在沿平行于玻璃本体11表面方向上的间距也为M。反之,请参阅图4,第一光阻隔层131在沿垂直于玻璃本体11的表面的方向上覆盖第二光阻隔层132;第二光阻隔层132与蓝光吸收层12在沿垂直于玻璃本体11的表面的方向上存在重叠,重叠部位在沿平行于玻璃本体11表面方向上的间距也为M。
在一些实施例中,蓝光吸收层12例如设为涂层或膜层等,包括但不限于为喷涂、丝网印刷、3D打印、热压等各种工艺方式形成于玻璃本体11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蓝光吸收层12的材料包含硅酸盐、蓝光吸收剂和醇类溶剂。其中,按重量份数计,所述硅酸盐为15份-35份,所述醇类溶剂为30份-50份,所述蓝光吸收剂为5份-15份。优选地,按质量百分比计,硅酸盐的质量百分比为15%-35%,醇类溶剂的质量百分比为30%-50%,蓝光吸收剂的质量百分比为5%-15%。
作为一个示例,硅酸盐包括但不限于为正硅酸甲酯、正硅酸乙酯、三甲氧基硅烷、三乙氧基硅烷和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一个示例,醇类溶剂包括但不限于为甲醇、乙醇、丙醇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一个示例,蓝光吸收剂包括但不限于为偶氮类蓝光吸收剂、异吲哚琳酮类蓝光吸收剂、苯并咪唑酮类蓝光吸收剂、有机-无机复合类蓝光吸收剂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个实施例中,蓝光吸收层12为蓝光吸收涂层;蓝光吸收层12的厚度为3μm-15μm。具体而言,蓝光吸收层12的厚度例如为3μm、5μm、10μm、13μm、15μm等。厚度大小会影响蓝光吸收涂层对蓝光的吸收性能。厚度过大,会影响涂层厚度的均匀性,从而影响涂层对蓝光的吸收性能。厚度过小,可能会降低涂层中的蓝光吸收剂含量,从而影响涂层对蓝光的吸收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蓝光吸收层12在440nm-480nm波段的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40%,蓝光吸收层12在480nm-780nm波段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70%。如此,蓝光吸收层12对于440nm-480nm波段的可见光,也即蓝光,具有60%以上的吸收效果,从而实现蓝光低透过率,这样便能提高光学传感器20性能;另外,蓝光吸收层12对于480nm-780nm波段的可见光几乎不会吸收,透过率大于或等于70%,从而不会影响透视和采光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蓝光吸收层12在440nm-480nm波段的可见光透过率例如为40%、35%、30%、25%、20%、15%、10%、5%或0%。如此,当在440nm-480nm波段的可见光透过率越低时,也即对蓝光的吸收效果越强;反之,在440nm-480nm波段的可见光透过率越高时,也即对蓝光的吸收效果越弱。
在一些实施例中,蓝光吸收层12在480nm-780nm波段的可见光透过率例如为70%、75%、80%、85%、90%、95%、99%。如此,当在480nm-780nm波段的可见光透过率越高时,也即透视和采光效果越强;反之,当在480nm-780nm波段的可见光透过率越低时,也即透视和采光效果越弱。
在一个实施例中,玻璃本体11相对于水平面的安装角度β在20°-46°之间时,信号透过区的红光比RR大于或等于0.84。具体的,红光比RR为0.84、0.85、0.86、0.87、0.88、0.89、0.9、0.91、0.92、0.93、0.94、0.95、0.96、0.97、0.98、0.99等。信号透过区的红光比RR越大,传感器的成像清晰度越高。
请参阅图5,图5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和对比例的车窗玻璃10的光学曲线图,图5中虚线曲线示意出的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车窗玻璃10的光学曲线,由于设有蓝光吸收层12,从而测得信号透过区在440nm-480nm波段的可见光透过率小于30%,具体例如为28%。此外,作为对比例,图5中实线曲线示意出的是车窗玻璃10上未设置蓝光吸收层12的光学曲线,由于没有设置蓝光吸收层12,从而测得信号透过区在440nm-780nm波段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70%,具体例如为90%。
请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车辆,车辆包括但不限于设置为汽车、吉普车、公交、巴士、货车、飞机、列车、出租车、客车等。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车窗玻璃10,还包括光学传感器20,光学传感器20位于车内,光学传感器20与信号透过区对应设置。光学传感器20为激光雷达、红外相机和可见光相机。
上述的车辆,由于在玻璃本体11的第一区上设有蓝光吸收层12,第一区覆盖信号透过区,蓝光吸收层12能够吸收可见光中的蓝光,也即过滤掉可见光中对光学传感器20无用的蓝光光谱,保留有用的光谱,从而能提升光学传感器20的性能。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厚度”、“水平”、“顶”、“底”、“内”、“外”、“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4)

1.一种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窗玻璃包括:
玻璃本体,所述玻璃本体具有用于供光学传感器的信号穿过的信号透过区;及
蓝光吸收层,所述蓝光吸收层设于所述玻璃本体上的第一区,所述第一区覆盖所述信号透过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窗玻璃还包括光阻隔层;所述光阻隔层设于所述玻璃本体的第二区,且所述第二区与所述信号透过区不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本体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70%,所述光阻隔层的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1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本体包括依次叠层相连的第一玻璃板、粘接层与第二玻璃板,所述第一玻璃板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玻璃板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相对设置,所述粘接层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之间;
所述蓝光吸收层布置于所述第二表面或所述第三表面或所述第四表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光阻隔层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或所述第四表面上;
所述第一区与所述第二区设有第一重叠区,所述第一重叠区环绕所述信号透过区的周向设置,第一重叠区在沿平行于玻璃本体表面方向上的间距设为M,M≥1m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光阻隔层包括设于所述第二表面上的第一光阻隔层,以及设于所述第四表面上的第二光阻隔层;第一光阻隔层与第二光阻隔层在沿垂直于玻璃本体11的表面的方向上存在不重叠的区域,所述不重叠的区域为错开区,所述错开区在沿平行于玻璃本体11表面方向上的间距设为N,N≥2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蓝光吸收层的厚度为3μm-15μ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蓝光吸收层的材料包含硅酸盐、蓝光吸收剂和醇类溶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按质量份数计,所述硅酸盐为15份-35份,所述醇类溶剂为30份-50份,所述蓝光吸收剂为5份-15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硅酸盐包括正硅酸甲酯、正硅酸乙酯、三甲氧基硅烷、三乙氧基硅烷和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中的至少一种;和/或
所述醇类溶剂选自甲醇、乙醇、丙醇中的至少一种;和/或
所述蓝光吸收剂选自偶氮类蓝光吸收剂、异吲哚琳酮类蓝光吸收剂、苯并咪唑酮类蓝光吸收剂、有机-无机复合类蓝光吸收剂中的至少一种。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意一项所述的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蓝光吸收层在440nm-480nm波段的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40%,所述蓝光吸收层在480nm-780nm波段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70%。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意一项所述的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本体相对于水平面的安装角度为20°-46°时,所述信号透过区的红光比RR大于或等于0.84。
13.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车窗玻璃,还包括光学传感器,所述光学传感器位于车内,所述光学传感器与所述信号透过区相对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传感器为激光雷达、红外相机和可见光相机。
CN202311437078.5A 2023-11-01 2023-11-01 车窗玻璃与车辆 Pending CN11756563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37078.5A CN117565639A (zh) 2023-11-01 2023-11-01 车窗玻璃与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37078.5A CN117565639A (zh) 2023-11-01 2023-11-01 车窗玻璃与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65639A true CN117565639A (zh) 2024-02-20

Family

ID=898925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37078.5A Pending CN117565639A (zh) 2023-11-01 2023-11-01 车窗玻璃与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6563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73496B2 (en) Laminated glass for vehicle
US10237920B2 (en) Pane arrangement having an electrically heatable baffle plate
US7258454B2 (en) Laminated glass for vehicle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8288746B2 (en) Laminated glass with shade band
KR101667077B1 (ko) 가열가능한, 광학적으로 투명한 센서 어레이를 갖는 디스크
KR102637437B1 (ko) 차량 판유리, 차량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2152032B1 (ko) 장착된 센서를 위한 최적화된 빔 경로를 갖는 차량 복합 창 페인
CN112585006A (zh) 具有光学装置的嵌装玻璃
CN102470802A (zh) 具有光学透明敏感场的板
KR20210022075A (ko) 불투명 폴리머 필름이 있는 적층 차량 판유리
WO2019012962A1 (ja) 自動車用窓ガラス
CN114502369A (zh) 设置有层压保护层的激光雷达检测装置
JP2022527975A (ja) 反射防止ユニットを備える自動車用LiDARアセンブリ
CN117565639A (zh) 车窗玻璃与车辆
CN115635746B (zh) 一种具有不同可见光透过率的夹层玻璃
GB2482513A (en) Vehicle glazing with an IR reflective coating
EP4296053A1 (en) Laminate with obscuration and liquid optically clear adhesive
CN117631100A (zh) 立柱玻璃和车辆
CN117681514A (zh) 夹层玻璃及车辆
CN117261559A (zh) 车窗组件以及车辆
CN116766891A (zh) 车辆挡风玻璃及车辆
CN116953937A (zh) 显示车窗与车辆
DE202022002840U1 (de) Verbundscheibe mit Funktionsfolie und Kamerafenster
WO2022214369A1 (de) Beheizbare verbundscheibe für eine projektionsanordnung
JPH07137536A (ja) 車両のウインドガラ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