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61412A - 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61412A
CN117561412A CN202280043684.6A CN202280043684A CN117561412A CN 117561412 A CN117561412 A CN 117561412A CN 202280043684 A CN202280043684 A CN 202280043684A CN 117561412 A CN117561412 A CN 1175614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auxiliary
heat exchanger
unit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4368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福山雄太
松冈慎也
中西乔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5614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614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6Refrigerant piping
    • F24F1/32Refrigerant piping for connecting the separate outdoor units to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9/00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25B41/26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of fluid flow reversing valv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空调系统100,包括:室外单元110,所述室外单元110具有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多个室内单元120,所述多个室内单元120具有室内热交换器52;切换单元70,所述切换单元70具有中间制冷剂回路RC3;以及第一热回收单元130,所述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具有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所述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包括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和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与中间制冷剂回路RC3通过供液体制冷剂流动的第一连通管11、供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动的第二连通管12以及供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动的第三连通管13连接,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与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经由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133并通过第二连通管12以及第三连通管13连接。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由热源侧单元、多个利用侧单元、具有辅助热交换器的供气用单元以及具有辅助热交换器的排气用单元通过配管连接而成,并且能够同时使用制冷运转的利用侧单元和制热运转的利用侧单元(所谓的冷热自由系统(日文:冷暖フリーシステ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所述空调系统将任意一方的辅助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并将另一方的辅助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通过各个辅助热交换器从供气以及排气回收热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3-205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现有的所述空调系统中,为了对向各个辅助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控制而使用大量的切换阀。因此,在所述空调系统中,存在切换阀的成本增加且将热源侧单元与利用侧单元经由切换阀连接的作业变得繁杂的问题。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在包括热回收用的辅助热交换器的空调系统中减少切换阀的个数,并抑制连接制冷剂配管与切换阀所需要的作业工时。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1)本公开的空调系统,包括:
第一单元,所述第一单元具有第一制冷剂回路,所述第一制冷剂回路包括压缩机和第一热交换器;
第二单元,所述第二单元配置于第一空间,并具有第二热交换器;
第三单元,所述第三单元具有第三热交换器;
中间单元,所述中间单元具有使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三热交换器分别作为蒸发器或冷凝器起作用的中间制冷剂回路;
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所述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包括第一辅助热交换器以及第二辅助热交换器,所述第二辅助热交换器通过制冷剂配管与所述第一辅助热交换器串联连接;以及
第一热回收单元,所述第一热回收单元具有:第一供气风扇,所述第一供气风扇将经过所述第一辅助热交换器的外部空气供给至所述第一空间;第一排气风扇,所述第一排气风扇将经过所述第二辅助热交换器的所述第一空间的空气放出至外部;以及第一切换阀,所述第一切换阀切换所述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所述第一制冷剂回路与所述中间制冷剂回路通过供液体制冷剂流动的第一连通管、供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动的第二连通管以及供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动的第三连通管连接,
所述第一制冷剂回路与所述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经由所述第一切换阀并通过所述第二连通管以及所述第三连通管连接。
在上述这样的结构中,能够将第一单元与第一热回收单元经由第一切换阀通过第二连通管以及第三连通管连接。由此,能够减少包括第一热回收单元的空调系统中切换阀的个数并抑制连接第一制冷剂回路与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所需要的作业工时,所述第一热回收单元包括第一辅助热交换器以及第二辅助热交换器。
(2)优选的是,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收纳所述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所述第一排气风扇以及所述第一排气风扇,并形成有供经过所述第一辅助热交换器的空气经过的供气通路和供经过所述第二辅助热交换器的空气经过的排气通路;以及
热交换部,所述热交换部供经过所述第一辅助热交换器前的所述供气通路内的空气与经过所述第二辅助热交换器前的所述排气通路内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包括热交换部的第一热回收单元收纳于一个外壳的方式,能够简化第一热回收单元周围的配管结构,由此,第一制冷剂回路与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的连接作业变得更容易。
(3)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热回收单元具有外壳,
所述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以及所述第一切换阀收纳于所述外壳。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第一热回收单元收纳于一个外壳的方式,能够简化第一热回收单元周围的配管结构,由此,第一制冷剂回路与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的连接作业变得更容易。
(4)优选的是,所述制冷剂是可燃性制冷剂,
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断流阀,所述断流阀设置于所述第一切换阀与所述第二连通管之间以及所述第一切换阀与所述第三连通管之间。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来自第一热回收单元的可燃性制冷剂的泄漏量。
(5)优选的是,所述第三单元配置于与所述第一空间不同的第二空间,
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二热回收单元,所述第二热回收单元具有:第二辅助制冷剂回路,所述第二辅助制冷剂回路具有第三辅助热交换器以及通过制冷剂配管与所述第三辅助热交换器串联连接的第四辅助热交换器;第二供气风扇,所述第二供气风扇将经过所述第三辅助热交换器的外部空气供给至所述第二空间;第二排气风扇,所述第二排气风扇将经过所述第四辅助热交换器的所述第二空间的空气放出至外部;以及第二切换阀,所述第二切换阀切换所述第二辅助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所述第一制冷剂回路与所述第二辅助制冷剂回路经由所述第二切换阀通过所述第二连通管以及所述第三连通管连接。
根据该结构,在包括多个包含用于热回收的辅助热交换器的热回收单元的情况下,能够减少切换阀的个数并能够抑制连接第一制冷剂回路与各个辅助制冷剂回路所需要的作业工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3是外部空气处理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4是热交换部的立体图。
图5是图3的X-X线处的概略剖视说明图。
图6是图3的Y-Y线处的概略剖视说明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框图。
图8是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空调系统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公开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是旨在包含权利要求书表示的、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的整体结构的概略图。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设置于大楼、工厂等而实现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调节。空调系统100包括空调机101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空调机101通过进行蒸气压缩式的冷冻循环运转来对空调对象空间进行制冷和制热。本实施方式中示出的空调机101使用R32作为制冷剂。另外,R32是具有微燃性的制冷剂。本公开的空调机也可以使用R32以外的制冷剂。
空调系统100将形成于建筑物B的内部的室内空间S1作为空调对象空间。在建筑物B的内部设有多个室内空间S1。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第一室内空间S1称为第一空间S11,将与第一空间S11不同的第二室内空间S1称为第二空间S12,并将建筑物B的外部的空间称为室外空间S2。本公开中的室外空间S2为屋外空间。
空调机101具有作为热源侧单元的室外单元110、作为利用侧单元的室内单元120以及第一热回收单元130。空调机101中,相对于一台室外单元110,连接有两台以上的室内单元120和一台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室内单元120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连接至室外单元110。空调机101能够通过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来对每个室内单元120自由选择制冷运转以及制热运转并进行对象空间的空气调节。
在空调系统100中,能够通过为第一空间S11设置的室内单元120来进行第一空间S11的空气调节,并且能够通过第一热回收单元130来进行第一空间S11的换气。在空调系统100中,能够通过为第二空间S12设置的室内单元120来进行第二空间S12的空气调节。室外单元110设置于室外空间S2。第一热回收单元130设置于建筑物B的内部的室内空间S1的外部。
[室外单元的结构]
图2是空调系统100的制冷剂回路图。如图1所示,室外单元110例如设置于建筑物B的屋顶、阳台等屋外或地下等室外空间S2。如图2所示,在室外单元110内配置有各种设备,这些设备经由制冷剂配管连接,由此构成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经由第一连通管11、第二连通管12以及第三连通管13连接至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内的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内的中间制冷剂回路RC3。
如图2所示,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包括液体侧截止阀21,气体侧第一截止阀22、气体侧第二截止阀23、储罐24、压缩机25、第一流路切换阀26、第二流路切换阀27、第三流路切换阀28、室外热交换器30、第一室外膨胀阀34以及第二室外膨胀阀35。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通过这些设备经由多个制冷剂配管连接而构成。在室外单元110内配设有室外风扇33、控制部115(参照图7)等。
液体侧截止阀21、气体侧第一截止阀22以及气体侧第二截止阀23是在制冷剂的填充、抽空等时打开或关闭的手动阀。液体侧截止阀21的一端连接至第一连通管11。液体侧截止阀21的另一端与延伸至第一室外膨胀阀34以及第二室外膨胀阀35的制冷剂配管连接。气体侧第一截止阀22的一端连接至第二连通管12。气体侧第一截止阀22的另一端与延伸到第二流路切换阀27的制冷剂配管连接。气体侧第二截止阀23的一端与第三连通管13连接。气体侧第二截止阀23的另一端与延伸到储罐24的制冷剂配管25c连接。
储罐24是用于暂时贮存被吸入至压缩机25的低压制冷剂并将气体制冷剂与液体制冷剂分离的容器。
压缩机25具有内置压缩机用马达的密闭式结构,例如是涡旋式、旋转式等容积式的压缩机。压缩机25将从吸入配管25b吸入的低压制冷剂压缩后,将其从排出配管25a排出。在压缩机25的内部收纳有冷冻机油。该冷冻机油有时与制冷剂一起在制冷剂回路内循环。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110包括一台压缩机25。不过,室外单元110也可以包括并联连接的两台以上的压缩机25。
第一流路切换阀26、第二流路切换阀27以及第三流路切换阀28是四通换向阀。第一流路切换阀26、第二流路切换阀27以及第三流路切换阀28根据空调机101的运转状况来切换制冷剂的流动。在第一流路切换阀26、第二流路切换阀27以及第三流路切换阀28的一个制冷剂流入口连接有排出配管25a或从排出配管25a延伸的分岔管。在第一流路切换阀26、第二流路切换阀27以及第三流路切换阀28的一个制冷剂流入口连接有从制冷剂配管25c延伸的分岔管,所述制冷剂配管25c连接气体侧第二截止阀23与储罐24。第一流路切换阀26、第二流路切换阀27以及第三流路切换阀28在运转时构成为一个制冷剂流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被断流,实际上,作为三通阀起作用。
室外热交换器30是交叉翅片型或微通道型的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30包含第一热交换部31和第二热交换部32。第一热交换部31设于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部,第二热交换器32设于比第一热交换部31更靠下部处。
第一热交换部31的气体侧端与延伸到第三流路切换阀28的制冷剂配管连接。第一热交换部31的液体侧端与延伸到第一室外膨胀阀34的制冷剂配管连接。
第二热交换部32的气体侧端与延伸到第一流路切换阀26的制冷剂配管连接。第二热交换部32的液体侧端与延伸到第二室外膨胀阀35的制冷剂配管连接。
经过第一热交换部31及第二热交换部32的制冷剂与室外风扇33生成的空气流进行热交换。室外风扇33例如是螺旋桨风扇,并由室外风扇用马达(省略图示)驱动。室外风扇33生成流入室外单元110内并经过室外热交换器30而向室外单元110外流出的空气流。
第一室外膨胀阀34以及第二室外膨胀阀35例如是能够调节开度的电动阀。第一室外膨胀阀34的一端与从第一热交换部31延伸的制冷剂配管连接。第一室外膨胀阀34的另一端与延伸到液体侧截止阀21的制冷剂配管连接。
第二室外膨胀阀35的一端与从第二热交换部32延伸的制冷剂配管连接。第二室外膨胀阀35的另一端与延伸到液体侧截止阀21的制冷剂配管连接。第一室外膨胀阀34以及第二室外膨胀阀35的开度根据运转状况调节,并根据其开度对经过内部的制冷剂进行减压。
压缩机25、室外风扇33、第一室外膨胀阀34、第二室外膨胀阀35、第一流路切换阀26、第二流路切换阀27以及第三流路切换阀28由控制部115(参照图7)进行动作控制。室外单元110的控制部115经由通信线与室内单元120的室内控制部54(参照图7)以及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的控制部(未图示)间进行信号的发送、接收。
[室内单元的结构]
室内单元120是天花板埋入式,天花板悬挂式、落地式或壁挂式。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包括两台以上的室内单元120。
在室内单元120内设有利用侧制冷剂回路RC4。利用侧制冷剂回路RC4包括室内膨胀阀51和室内热交换器52。利用侧制冷剂回路RC4由室内膨胀阀51与室内热交换器52通过制冷剂配管连接而构成。
在室内单元120配设有室内风扇53以及室内控制部54(参照图7)。室内膨胀阀51是开度能够调节的电动阀。室内膨胀阀51的一端与液体管LP连接。室内膨胀阀51的另一端与延伸到室内热交换器52的制冷剂配管连接。室内膨胀阀51根据其开度对经过其内部的制冷剂进行减压。
室内热交换器52是交叉翅片型或微通道型的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52的液体侧端与从室内膨胀阀51延伸的制冷剂配管连接。室内热交换器52的气体侧端与气体管GP连接。流入室内热交换器52的制冷剂与室内风扇53生成的空气流进行热交换并从室内热交换器52被排出。
室内风扇53例如是横流风扇或西洛克风扇。室内风扇53通过室内风扇用马达(省略图示)驱动。室内风扇53生成从室内空间S1流入室内单元120内部并在经过室内热交换器52之后向室内空间S1流出的空气流。
室内膨胀阀51以及室内风扇53由室内单元120的室内控制部54(参照图7)进行动作控制。在室内控制部54连接有室外单元110的控制部115以及未图示的遥控器。室内控制部54基于输入至遥控器的设定温度等运转条件来驱动室内风扇53、室内膨胀阀51。
[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的结构]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设于室外单元110与多个室内单元120之间。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具有外壳14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对向室外单元110和各室内单元120流入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如图2所示,在外壳141内收纳有多个集管55、56、57、58和多个切换单元70。
(集管)
如图2所示,多个集管55、56、57、58包括第一集管55、第二集管56、第三集管57及第四集管58。第一集管55与第一连通管11连接。第二集管56与第二连通管12连接。第三集管57与第三连通管13连接。
(切换单元)
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包括多个切换单元70。各个切换单元70形成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的中间制冷剂回路RC3。在各个切换单元70分别连接有1台室内单元120。不过,不需要在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的所有的切换单元70都连接有室内单元120,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中也可以存在未连接有室内单元120的切换单元70。
(关于中间制冷剂回路)
多个切换单元70全部是相同的结构,各个切换单元70的中间制冷剂回路RC3分别包括多个阀EV1、EV2、EV3以及多个制冷剂配管。
切换单元70中,多个阀EV1、EV2、EV3包括第一阀EV1、第二阀EV2以及第三阀EV3。这些阀EV1、EV2、EV3由能够调节开度的电动阀构成。第二阀EV2及第三阀EV3由控制部(未图示)进行动作控制以采取全闭状态、全开状态和开度调节状态中的任一个。第一阀EV1由控制部(未图示)进行动作控制以采取最小开度状态、全开状态、全闭状态以及开度调节状态中的任一个状态。
切换单元70包括连接第二集管56与第一阀EV1的第一制冷剂管P1。第一制冷剂管P1的中途设有过滤器F1。切换单元70包括第二制冷剂管P2。第二制冷剂管P2的一端与第一阀EV1连接。切换单元70包括利用侧气体配管61。利用侧气体配管61的一端与室内单元120的气体管GP连接。利用侧气体配管61的另一端与第二阀EV2连接。第二制冷剂管P2的另一端与利用侧气体配管61连接。在利用侧气体配管61中设有过滤器F2。
切换单元70包括第三制冷剂管P3。第三制冷剂管P3的一端与第二阀EV2连接。第三制冷剂管P3的另一端与第三集管57连接。第三制冷剂管P3的中途设有过滤器F3。
切换单元70包括利用侧液体配管62。利用侧液体配管62的一端与室内单元120的液体管LP连接。利用侧液体配管62的另一端与过冷热交换器59连接。在过冷热交换器59的内部,设置有第一传热管59a和第二传热管59b。过冷热交换器59供流动于第一传热管59a的制冷剂和流动于第二传热管59b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利用侧液体配管62的另一端与第一传热管59a的一端连接。
切换单元70包括第四制冷剂管P4。第四制冷剂管P4的一端与第一传热管59a的另一端连接。第四制冷剂管P4的另一端与第一集管55连接。
切换单元70包括从第四制冷剂管P4的中途分岔的第五制冷剂管P5。第五制冷剂管P5的一端与第三阀EV3的一端连接。在第五制冷剂管P5的中途设有过滤器F4。
切换单元70包括第六制冷剂管P6以及第七制冷剂管P7。第六制冷剂管P6的一端与第三阀EV3连接。第六制冷剂管P6的另一端与过冷热交换器59的第二传热管59b的一端连接。第七制冷剂管P7的一端与过冷热交换器59的第二传热管59b连接。第七制冷剂管P7的另一端与第四集管58连接。第四集管58经由连接管63与第三集管57连接。
制冷剂从第一集管55经由第四制冷剂管P4、第五制冷剂管P5、第三阀EV3、第六制冷剂管P6、过冷热交换器59以及第七制冷剂管P7流入第四集管58。接着,流入第四集管58的制冷剂穿过连接管63流入第三集管57。
[第一热回收单元的结构]
第一热回收单元130是将进行冷却、加热处理过的空气(外部空气)供给至室内空间S1并且在从由室内空间S1排出的空气(排气)回收热量的同时,能够对室内空间S1进行换气的装置,也称为外部空气处理单元。第一热回收单元130配置于建筑物B的内部的室内空间S1的外部。第一热回收单元130配置于室内空间S1的天花板背侧的空间,并通过管道与室内空间S1以及室外空间S2相连。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第一热回收单元130配置于室内空间S1的天花板背侧的空间的情况,但本公开的第一热回收单元可以是天花板悬挂式,天花板埋入式,落地式或壁挂式,且可以配置于天花板背侧以外的场所。如图2以及图3所示,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包括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133以及热交换部134。在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内设有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由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以及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133通过辅助制冷剂配管135连接而构成。辅助制冷剂配管135包含第一辅助制冷剂管135a、第二辅助制冷剂管135b、第三辅助制冷剂管135c、第四辅助制冷剂管135d以及第五辅助制冷剂管135e。
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以及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例如是交叉翅片型或微通道型的热交换器。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的一侧端与从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133延伸的第三辅助制冷剂管135c连接。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的另一侧端与第二辅助制冷剂管135b的一端连接。第二辅助制冷剂管135b的另一端与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的一侧端连接。在第二辅助制冷剂管135b的中途部设有电动阀136。电动阀136是开度能够调节的电动阀。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的另一侧端与从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133延伸的第一辅助制冷剂管135a连接。
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133是具有四个端口的四通换向阀,且各个端口连接有第一辅助制冷剂管135a、第二辅助制冷剂管135b、第四辅助制冷剂管135d以及第五辅助制冷剂管135e。第四辅助制冷剂管135d与第一分岔配管14连接,第五辅助制冷剂管135e与第二分岔配管15连接。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133对第一辅助制冷剂管135a、第二辅助制冷剂管135b、第四辅助制冷剂管135d以及第五辅助制冷剂管135e之间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
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经由第一分岔配管14与第二连通管12连接,并且通过第二分岔配管15与第三连通管13连接。换言之,第一热回收单元130的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不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而与室外单元110的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连接。
(供气风扇以及排气风扇)
在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内配设有供气风扇137以及排气风扇138。供气风扇137以及排气风扇138例如是西洛克风扇。供气风扇137通过供气风扇用马达(省略图示)驱动。供气风扇137生成从室外空间S2(参照图1)流入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内部并经过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之后向室内空间S1(参照图1)流出的空气流。排气风扇138通过排气风扇用马达(省略图示)驱动。排气风扇138生成从室内空间S1(参照图1)流入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内部并经过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之后向室外空间S2(参照图1)流出的空气流。
(供气通路以及排气通路的结构)
如图3所示,回风引入口157用于将来自室内空间S1(参照图1)的空气(回风RA)引入外壳150内。回风引入口157经由未图示的管道等与室内空间S1相连。排气吹出口155用于将引入外壳150内的回风RA作为排气EA排出至室外空间S2(参照图1)。排气吹出口155经由未图示的管道等与室外空间S2相连。外部空气引入口158用于将来自室外空间S2的空气(外部空气OA)引入至外壳150内。外部空气引入口158经由未图示的管道等与室外空间S2相连。供气吹出口156用于将引入至外壳150内的外部气体OA作为供气SA供给至室内空间S1。供气吹出口156经由未图示的管道等与室内空间S1相连。
(热交换部)
图4是热交换部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热交换部134是构成为第一空气流A1与第二空气流A2几乎正交的正交式全热交换器。该热交换部134具有分隔板134a及隔壁板134b。分隔板134a与隔壁板134b通过合适的粘接剂交替地层叠。热交换部134整体上形成为大致四棱柱形状。
分隔板134a具有传热性及透湿性,且形成为平板状。隔壁板134b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的截面连续而形成的波板状。隔壁板134b在相邻的两块分隔板134a之间形成空气的通路。隔壁板134b在分隔板134a与隔壁板134b层叠的方向(图4中的上下方向)上以每一块改变90度的角度的方式层叠。由此,用于供第一空气流A1通过的供气侧通路134d与用于供第二空气流A2通过的排气侧通路134c隔着一块分隔板134a在其两侧互相正交地形成。流动于排气侧通路134c的空气与流动于供气侧通路134d的空气经由具有传热性及透湿性的分隔板134a进行显热以及潜热的交换(全热交换)。在空调系统100中,通过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回收流动于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的制冷剂的热量,并且,通过热交换部134进一步回收流动于外壳150的空气间(回风RA与外部空气OA之间)的热量,能够进一步提高空调机101的运转效率。
图5是图3的X-X线处的概略剖视说明图。图6是图3的Y-Y线处的概略剖视说明图。如图3、图5以及图6所示,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具有外壳150。外壳150的内部通过热交换部134划分为室内空间S1侧和室外空间S2侧(参照图1)这两个区域。如图5所示,在外壳150内,比热交换部134更靠第一空气流A1的上游侧处形成有上游侧供气通路151a,在比热交换部134更靠第一空气流A1的下游侧处形成有下游侧供气通路151b。通过上游侧供气通路151a和下游侧供气通路151b构成供气通路151,所述供气通路151使室内空间S1与室外空间S2经由热交换部134连通。
如图6所示,在外壳150内,比热交换部134更靠第二空气流A2的上游侧处形成有上游侧供气通路152a,在比热交换部134更靠第二空气流A2的下游侧处形成有下游侧供气通路152b。通过上游侧供气通路152a和下游侧供气通路152b构成排气通路152,所述排气通路152使室内空间S1与室外空间S2经由热交换部134连通。
如图5及图6所示,在下游侧供气通路151b与上游侧排气通路152a之间设置有划分壁153。在上游侧供气通路151a与下游侧排气通路152b之间设置有划分壁154。
如图5所示,下游侧供气通路151b中,在供气吹出口156的附近配置有供气风扇137以及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由该供气风扇137运转而生成第一空气流A1,室外空间S2的外部空气OA经过供气通路151,通过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进行热交换并作为供气SA被供给至室内空间S1。如图2以及图3所示,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供流动于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的制冷剂和经过供气通路151的空气(外部空气OA)间进行热交换(热回收)。
如图6所示,下游侧排气通路152b中,在排气吹出口155的附近配置有排气风扇138以及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通过该排气风扇138运转来生成第二空气流A2,来自室内空间S1的回风RA穿过排气通路152,通过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进行热交换并作为排气EA而排出至室外空间S2。如图2以及图3所示,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供流动于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的制冷剂和经过排气通路152的空气(排气EA)间进行热交换(热回收)。
本实施方式中示出的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具有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以及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但本公开的热回收单元也可以仅包括供气侧的辅助热交换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的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具有热交换部134,但本公开的热回收单元也可以省略热交换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以及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收纳于外壳150的第一热回收单元130进行了例示,但本公开的热回收单元的供气侧以及排气侧的各辅助热交换器也可以不收纳于外壳。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以及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收纳于一个外壳150的第一热回收单元130进行了例示,但本公开的热回收单元的供气侧以及排气侧的各辅助热交换器也可以构成为分离且能够分别设置于不同的位置处。
如上所述,在空调系统100中,为了将第一热回收单元130的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与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连接,例如,不需要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这样的包括多个切换阀的装置,能够经由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133将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与第二连通管12以及第三连通管13简易地连接。
[关于控制部]
图7是空调系统100的控制框图。如图7所示,空调系统100包括控制部115。控制部115是控制空调机101以及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的动作的装置,例如,由包括CPU等处理器和RAM、ROM等存储器的微型计算机构成。控制部115也可以是使用LSI、ASIC、FPGA等以作为硬件来实现。控制部115通过处理器执行安装于存储器的程序以发挥规定的功能。另外,控制部115可以作为空调机101的一部分与该空调机101一体地设置,也可以作为与空调机101分离的装置单独设置。
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115设于室外单元110。控制部115连接有内置于室外单元110的压缩机25、第一流路切换阀26、第二流路切换阀27、第三流路切换阀28、室外风扇33、第一室外膨胀阀34以及第二室外膨胀阀35。控制部115经由室内单元120的室内控制部54连接有室内膨胀阀51以及室内风扇53。控制部115连接有第一热回收单元130的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133、电动阀136、供气风扇137以及排气风扇138。另外,控制部115也可以经由第一热回收单元130的控制部(未图示)与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133、电动阀136、供气风扇137以及排气风扇138连接。控制部115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切换单元70)的控制部(未图示)连接有第一阀EV1、第二阀EV2以及第三阀EV3。控制部115连接有第一断流阀161以及第二断流阀162。控制部115根据空调系统100的运转状况来对连接的上述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
[关于断流阀]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空调系统100具有第一断流阀161以及第二断流阀162。第一断流阀161以及第二断流阀162是电动阀,第一断流阀161配置于第一分岔配管14,第二断流阀162配置于第二分岔配管15。第一断流阀161以及第二断流阀162由控制部115控制动作。在控制部115连接有制冷剂传感器180(参照图7)。
在空调系统100中,制冷剂传感器180(参照图7)配置于能够检测从第一热回收单元130泄漏的制冷剂的位置处。制冷剂传感器180检测到制冷剂的情况下,控制部115使第一断流阀161以及第二断流阀162工作。在空调系统100中,第一断流阀161以及第二断流阀162工作的情况下,第一热回收单元130的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与空调系统100中的其他各制冷剂回路RC1、RC3、RC4完全断开。因此,在空调系统100中,即使具有可燃性的制冷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R32)从第一热回收单元130泄漏,在该时刻也超过贮存于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内的制冷剂的量,从而能够抑制制冷剂从该第一热回收单元130泄漏。另外,在本公开的空调系统中使用不具有可燃性的制冷剂的情况下,第一及第二断流阀以及制冷剂传感器可以省略。
[空调系统的运转]
以下,参照图2,对通过空调系统100使所有正在工作的室内单元120进行制冷的情况(以下,也称为“全制冷运转”)、使所有正在工作的室内单元120进行制热的情况(以下,也称为“全制热运转”)以及使正在工作的室内单元120的一部分进行制冷而其余部分进行制热的情况(以下,也称为“制冷制热混合运转”)进行说明。
(全制冷运转)
在全制冷运转中,各个阀由控制部115进行如下调节。切换单元70的第一阀EV1被设为全闭,第二阀EV2被设为全开,第三阀EV3开度被调节,室内膨胀阀51开度被调节,第一及第二室外膨胀阀34、35被设为全开,第一及第二断流阀161、162被设为全开。室外单元110的第一流路切换阀26被切换以连接压缩机25的排出配管25a与第二热交换部32的气体侧端。第二流路切换阀27被切换以连接排出配管25a与第二连通管12。第三流路切换阀28被切换以连接排出配管25a与第一热交换部31的气体侧端。
在停止中的室内单元120中,通过控制部115进行全制冷运转、全制热运转以及制冷制热混合运转中的任一运转的情况下,室内膨胀阀51被设为全闭,与该室内单元120对应的第一阀EV1被设为最小开度,第二阀EV2以及第三阀EV3被设为全闭。
当压缩机25驱动时,由压缩机25压缩后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排出配管25a、第一流路切换阀26以及第三流路切换阀28等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0并冷凝。在室外热交换器30中冷凝过的制冷剂经过第一及第二室外膨胀阀34、35、液体侧截止阀21等流入第一连通管11。
流入第一连通管11的制冷剂流经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的第一集管55而向各切换单元70的第四制冷剂管P4流入。向第四制冷剂管P4流入的制冷剂流入过冷热交换器59的第一传热管59a,并经由利用侧液体配管62流入室内单元120。
向第四制冷剂管P4流入的制冷剂还分岔而流经第五制冷剂管P5,并根据第三阀EV3的开度被减压,流入过冷热交换器59的第二传热管59b。在该过冷热交换器59中,在流动于第一传热管59a的制冷剂和流动于第二传热管59b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流动于第一传热管59a的制冷剂被过冷并流入室内单元120。
流动于过冷热交换器59的第二传热管59b的制冷剂从第七制冷剂管P7流入第四集管58,并经由连接管63流入第三集管57。流入室内单元120的制冷剂由室内膨胀阀51减压后在室内热交换器52中蒸发。
在室内单元120中,在室内热交换器52处蒸发的制冷剂从气体管GP流入利用侧气体配管61并主要经过第二阀EV2流入第三集管57。流入第三集管57的制冷剂经由第三连通管13以及气体侧第二截止阀23流入储罐24并向压缩机25被吸入。
(关于由制冷运转时的第一热回收单元实现的处理)
空调系统100为制冷运转中的情况下,由控制部115切换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133,第一辅助制冷剂管135a与第四辅助制冷剂管135d连接,并且第三辅助制冷剂管135c与第五辅助制冷剂管135e连接(参照图3)。在第一热回收单元130的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供给有来自第二连通管12以及第一分岔配管14的高压气体制冷剂,该气体制冷剂从第一辅助制冷剂管135a流入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此时,通过由控制部115调节电动阀136的开度,调节流入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的制冷剂的量,并且对制冷剂的压力进行减压。所述气体制冷剂在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与空气(排气EA)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成液体制冷剂。该液体制冷剂经由第二辅助制冷剂管135b被供给至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所述液体制冷剂在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与空气(外部空气OA)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二分岔配管15返回至第三连通管13。如此,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在制冷运转时将外部空气冷却并供给至第一空间S11。由于第一阀EV1被设为全闭,因此,经由第二流路切换阀27流动至第二连通管12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不流动于室内单元120。
(关于全制热运转)
在全制热运转中,各个阀由控制部115进行如下调节。切换单元70的第一阀EV1被设为全开,第二阀EV2被设为全闭,第三阀EV3被设为全闭,室内膨胀阀51被设为全开,第一及第二室外膨胀阀34、35开度被调节,第一及第二断流阀161、162被设为全开。室外单元110的第一流路切换阀26被切换以连接制冷剂配管25c与第二热交换部32的气体侧端。第二流路切换阀27被切换以连接排出配管25a与第二连通管12。第三流路切换阀28被切换以连接制冷剂配管25c与第一热交换部31的气体侧端。
当压缩机25驱动时,由压缩机25压缩后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经由排出配管25a及第二流路切换阀27等流入第二连通管12。流入第二连通管12的制冷剂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的第二集管56、切换单元70的第一制冷剂管P1而经过第一阀EV1,并从利用侧气体配管61流入室内单元120的气体管GP。
流入气体管GP的制冷剂流入室内单元120的室内热交换器52并冷凝。冷凝后的制冷剂经过室内膨胀阀51,在液体管LP中流动,并流入切换单元70的利用侧液体配管62。流入利用侧液体配管62的制冷剂经由过冷热交换器59、第四制冷剂管P4而流入第一集管55。
流入第一集管55的制冷剂在第一连通管11中流动并流入室外单元110,在第一及第二室外膨胀阀34、35中被减压。减压过的制冷剂在经过室外热交换器30时蒸发,经由第一流路切换阀26以及第三流路切换阀28等流入储罐24并被吸入至压缩机25。
(关于由制热运转时的第一热回收单元实现的处理)
空调系统100为制热运转中的情况下,由控制部115切换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133,第三辅助制冷剂管135c与第四辅助制冷剂管135d连接,并且第一辅助制冷剂管135a与第五辅助制冷剂管135e连接(参照图3)。在第一热回收单元130的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供给有来自第二连通管12以及第一分岔配管14的高压气体制冷剂,该气体制冷剂从第四辅助制冷剂管135d以及第三辅助制冷剂管135c流入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此时,通过由控制部115调节电动阀136的开度,调节流入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的制冷剂的量,并且对制冷剂的压力进行减压。所述气体制冷剂在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中与空气(外部空气OA)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成液体制冷剂。所述液体制冷剂经由第二辅助制冷剂管135b被供给至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并在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中与空气(排气EA)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一辅助制冷剂管135a、第五辅助制冷剂管135e以及第二分岔配管15返回至第三连通管13。如此,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在制热运转时将外部空气加热并供给至第一空间S11。
(制冷制热混合运转)
在制冷制热混合运转中,各个阀由控制部115进行如下调节。在与正在工作的室内单元120中的进行制冷运转的室内单元120(以下,也称为“制冷侧室内单元120”)对应的切换单元70(以下,也称为“制冷侧切换单元70”)中,第一阀EV1被设为最小开度,第二阀EV2被设为全开,第三阀EV3开度被调节,制冷侧室内单元120的室内膨胀阀51开度被调节,第一及第二断流阀161、162被设为全开。室外单元110的第一流路切换阀26被切换以连接制冷剂配管25c与第二热交换部32的气体侧端。第二流路切换阀27被切换以连接排出配管25a与第二连通管12。第三流路切换阀28被切换以连接排出配管25a与第一热交换部31的气体侧端。
在与正在工作的室内单元120中的进行制热运转的室内单元120(以下,也称为“制热侧室内单元120”)对应的切换单元70(以下,也称为“制热侧切换单元70”)中,第一阀EV1被设为全开,第二阀EV2被设为全闭,第三阀EV3被设为全闭,制热侧室内单元120的室内膨胀阀51被设为全开,第一室外膨胀阀34以及第二室外膨胀阀35开度被调节。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一空间S11的室内单元120(制冷侧室内单元120)进行制冷运转,并使第二空间S12的室内单元120(制热侧室内单元120)进行制热运转。在这种情况下,在作为第一空间S11用而设置的第一热回收单元130中,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与第一空间S11的制冷侧室内单元120配合而作为蒸发起作用,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作为冷凝器起作用。
当压缩机25驱动时,由压缩机25压缩后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排出配管25a及第二流路切换阀27流入第二连通管12。由压缩机25压缩后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的另一部分经由排出配管25a及第三流路切换阀28而在室外热交换器30的第一热交换部31中冷凝,一部分经由第一室外膨胀阀34流入第一连通管11,剩余部分流入第二室外膨胀阀35。在第一热交换部31中冷凝后的制冷剂经由第二室外膨胀阀35在第二热交换部32中蒸发并经由第一流路切换阀26被吸入至压缩机25。在制冷制热混合运转中,第二热交换部32的使用方式根据室内单元120以及第一热回收单元130中的制冷剂的冷凝量及蒸发量的平衡而改变。在制冷制热混合运转中,根据室内单元120以及第一热回收单元130中的制冷剂的冷凝量及蒸发量的平衡,第一热交换部31及第二热交换部32两者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起作用。
流入第二连通管12的制冷剂流入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的第二集管56,在制热侧切换单元70的第一制冷剂管P1、第一阀EV1、利用侧气体配管61中流动,并流入气体管GP。
流入气体管GP的制冷剂在制热侧室内单元120的室内热交换器52中冷凝。冷凝后的制冷剂从液体管LP流入制热侧切换单元70的利用侧液体配管62,在过冷热交换器59、第四制冷剂管P4中流动并流入第一集管55。
从室外单元110流入第一连通管11的制冷剂也流入第一集管55。流入第一集管55的制冷剂经过制冷侧切换单元70的第四制冷剂管P4、过冷热交换器59、利用侧液体配管62、液体管LP流入制冷侧室内单元120。此时经过过冷热交换器59的制冷剂通过从第四制冷剂管P4分岔而流经第五制冷剂管P5且在第三阀EV3中被减压的制冷剂来进行过冷。
流入制冷侧室内单元120的制冷剂在室内膨胀阀51中被减压,并在室内热交换器52中蒸发从而对室内进行制冷。蒸发后的制冷剂流经气体管GP,并流入制冷侧切换单元70的利用侧气体配管61,经过第二阀EV2流入第三制冷剂管P3及第三集管57,且在第三连通管13中流动而流入储罐24并被吸入至压缩机25。
第一热回收单元130的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与第一空间S11的制冷侧室内单元120配合而作为蒸发器起作用,将外部空气OA冷却并将供气SA供给至第一空间S11。第一热回收单元130的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作为冷凝器起作用,从回风RA回收热量以使气体制冷剂蒸发,将升温过的回风RA作为排气EA放出至室外空间S2。
[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
图8是表示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的整体结构的概略图。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的制冷剂回路图。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框图。如图8所示,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200包括空调机102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另外,在图8~图10中,对与图1~图7中说明过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且在以下的说明中,除特别说明的情况外,省略对标注了相同符号的结构的说明。
如图8以及图9所示,空调机102具有作为热源侧单元的室外单元110、作为利用侧单元的室内单元120、第一热回收单元130以及第二热回收单元170。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1中,相对于一台室外单元110,连接有两台以上的室内单元120和两台热回收单元130、170。换言之,空调机102与前文所述的空调机101相比,追加了第二热回收单元170。即,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200在具有第二热回收单元170这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200中,通过室内单元120进行第一空间S11的空气调节,并且通过第一热回收单元130进行第一空间S11的换气。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200中,通过室内单元120进行第二空间S12的空气调节,并且通过第二热回收单元170进行第二空间S12的换气。
[第二热回收单元的结构]
如图8及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200包括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和第二热回收单元170。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及第二热回收单元170的结构相同(为相同单元)。
第二热回收单元170是用于对第二空间S12进行换气的装置,其具有辅助制冷剂回路,所述辅助制冷剂回路具有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以及经由辅助制冷剂配管135与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串联连接的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第二热回收单元170内的辅助制冷剂回路称为第二辅助制冷剂回路RC5,从而将其与第一热回收单元130中的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区分。
第二热回收单元170具有:第二供气风扇137,所述第二供气风扇137将经过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的外部空气OA供给至第二空间S12;以及第二排气风扇138,所述第二排气风扇138将经过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的第二空间S12的空气(回风RA)放出至外部。空调系统200具有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133,所述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133切换第二辅助制冷剂回路RC5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第二热回收单元170的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133(参照图3)是具有四个端口的四通换向阀,且各个端口连接有第一辅助制冷剂管135a、第二辅助制冷剂管135b、第三辅助制冷剂管135c、第四辅助制冷剂管135d以及第五辅助制冷剂管135e。如图9所示,第四辅助制冷剂管135d(参照图3)与第三分岔配管16连接,第五辅助制冷剂管135e(参照图3)与第四分岔配管17连接。
第二辅助制冷剂回路RC5经由第三分岔配管16与第二连通管12连接,并且通过第四分岔配管17与第三连通管13连接。换言之,第二热回收单元170的第二辅助制冷剂回路RC5不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而与室外单元110的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连接。
在空调系统200中,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与第二辅助制冷剂回路RC5经由第三及第四分岔配管16、17和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133通过第二连通管12以及第三连通管13连接。
如上所述,在空调系统200中,即使在具有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及第二热回收单元170的情况下,也能够经由各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133、133将各个热回收单元130、170与第二连通管12及第三连通管13简易地连接。
空调系统200具有第三断流阀163以及第四断流阀164。第三断流阀163以及第四断流阀164是电动阀,第三断流阀163配置于第三分岔配管16,第三断流阀163配置于第四分岔配管17。第三断流阀163以及第四断流阀164与控制部115连接并由控制部115控制动作。
在空调系统200中,制冷剂传感器180(参照图10)配置于能够检测从第一热回收单元130以及第二热回收单元170泄漏的制冷剂的位置处。控制部115连接有制冷剂传感器180且在该制冷剂传感器180检测到制冷剂的情况下,使各个断流阀161、162、164、164工作并关闭。
在空调系统200中,第三断流阀163以及第四断流阀164工作的情况下,第二辅助制冷剂回路RC5与空调系统200中的其他各制冷剂回路RC1、RC2、RC3、RC4断开。因此,在空调系统200中,即使制冷剂从第二热回收单元170漏出,在该时刻也超过贮存于第二辅助制冷剂回路RC5内的制冷剂的量,从而能够抑制制冷剂从该第二热回收单元170漏出。
[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各空调系统100、200具有:室外单元110,所述室外单元110具有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所述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包含压缩机25和室外热交换器30;室内单元120,所述室内单元120配置于第一空间S11并具有室内热交换器52;室内单元120,所述室内单元120配置于第二空间S12并具有室内热交换器52;以及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所述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0具有中间制冷剂回路RC3,所述中间制冷剂回路RC3用于将各个室内热交换器52分别作为蒸发器或冷凝器起作用。各空调系统100、200包括第一热回收单元130,所述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具有: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所述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包含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以及经由辅助制冷剂配管135与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串联连接的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供气风扇137,所述供气风扇137将经过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的外部空气供给至第一空间S11;排气风扇138,所述排气风扇138将经过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的第一空间S11的空气放出至外部;以及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133,所述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133切换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中的制冷剂的流动。在各空调系统100、200中,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与中间制冷剂回路RC3通过供液体制冷剂流动的第一连通管11、供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动的第二连通管12以及供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动的第三连通管13连接,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与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经由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133通过第二连通管12以及第三连通管13连接。
在上述这样的结构中,能够将室外单元110与第一热回收单元130经由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133并通过第二连通管12以及第三连通管13连接。由此,能够减少包括第一热回收单元130的空调系统100、200中切换阀的个数并抑制连接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与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所需要的作业工时,所述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包括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及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
在上述这样的结构中,基于空调系统100、200整体的蒸发器容量与冷凝器容量的平衡,仅通过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133控制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能够通过第一热回收单元130高效地进行热回收。由此,能够使空调系统100、200高效地运转。
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各空调系统100、200还包括:外壳150,所述外壳150收纳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第一排气风扇137以及第一排气风扇138,并且形成有供气通路151和排气通路152,所述供气通路151供经过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的空气经过,所述排气通路152供经过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的空气经过;以及热交换部134,所述热交换部134供经过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前的供气通路151内的空气与经过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前的排气通路152内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包括热交换部134的第一热回收单元130收纳于一个外壳150的方式,能够简化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周围的配管结构。由此,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与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的连接作业变得更容易。
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各空调系统100、200中,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具有外壳150,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以及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133收纳于外壳150。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第一热回收单元130收纳于一个外壳150的方式,能够简化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周围的配管结构,由此,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与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的连接作业变得更容易。
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各空调系统100、200使用的制冷剂是可燃性制冷剂,其还包括在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133与第二连通管12之间以及在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133与第三连通管13之间设置的各个断流阀161~164。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来自第一热回收单元130、170的可燃性制冷剂的泄漏量。
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空调系统200的室内单元120配置于与第一空间S11不同的第二空间S12。在空调系统200中,还包括第二热回收单元170,所述第二热回收单元170具有:第二辅助制冷剂回路RC5,所述第二辅助制冷剂回路RC5具有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以及经由辅助制冷剂配管135与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70串联连接的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供气风扇137,所述供气风扇137将经过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1的外部空气供给至第二空间S12;排气风扇138,所述排气风扇138将经过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132的第二空间S12的空气放出至外部;以及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133,所述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133切换第二辅助制冷剂回路RC5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空调系统200的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与第二辅助制冷剂回路RC5经由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133通过第二连通管12以及第三连通管13连接。
根据上述结构,具有包括用于热回收的辅助热交换器的多个热回收单元(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及第二热回收单元170)的情况下,能够减少切换阀的个数,并且能够抑制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与各辅助制冷剂回路RC2、RC5的连接所需要的作业工时。
符号说明
11第一连通管;
12第二连通管;
13第三连通管;
25压缩机;
30室外热交换器(第一热交换器);
52室内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第三热交换器);
70切换单元(中间单元);
100空调系统(第一实施方式);
110室外单元(第一单元);
120室内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
130第一热回收单元;
131供气侧辅助热交换器(第一辅助热交换器);
132排气侧辅助热交换器(第二辅助热交换器);
133辅助热交换器用切换阀(第一切换阀、第二切换阀);
134热交换部;
135辅助制冷剂配管(制冷剂配管);
137供气风扇(第一供气风扇、第二供气风扇);
138排气风扇(第一排气风扇、第二排气风扇);
150外壳;
151供气通路;
152排气通路;
161第一断流阀(断流阀);
162第二断流阀(断流阀);
170第二热回收单元;
200空调系统(第二实施方式);
RC1热源侧制冷剂回路(第一制冷剂回路);
RC2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
RC3中间制冷剂回路;
RC5第二辅助制冷剂回路;
S11第一空间;
S12第二空间。

Claims (5)

1.一种空调系统(100、200),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单元(110),所述第一单元(110)具有第一制冷剂回路(RC1),所述第一制冷剂回路(RC1)包括压缩机(25)和第一热交换器(30);
第二单元(120),所述第二单元(120)配置于第一空间(S11),并具有第二热交换器(52);
第三单元(120),所述第三单元(120)具有第三热交换器(52);
中间单元(70),所述中间单元(70)具有中间制冷剂回路(RC3),所述中间制冷剂回路(RC3)用于使所述第二热交换器(52)以及所述第三热交换器(52)分别作为蒸发器或冷凝器起作用;
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所述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包括第一辅助热交换器(131)以及第二辅助热交换器(132),所述第二辅助热交换器(132)通过制冷剂配管(135)与所述第一辅助热交换器(131)串联连接;以及
第一热回收单元(130),所述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具有:第一供气风扇(137),所述第一供气风扇(137)将经过所述第一辅助热交换器(131)的外部空气供给至所述第一空间(S11);第一排气风扇(138),所述第一排气风扇(138)将经过所述第二辅助热交换器(132)的所述第一空间(S11)的空气放出至外部(S2);以及第一切换阀(133),所述第一切换阀(133)切换所述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所述第一制冷剂回路(RC1)与所述中间制冷剂回路(RC3)通过供液体制冷剂流动的第一连通管(11)、供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动的第二连通管(12)以及供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动的第三连通管(13)连接,
所述第一制冷剂回路(RC1)与所述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经由所述第一切换阀(133)并通过所述第二连通管(12)以及所述第三连通管(13)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100、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100、200)还包括:
外壳(150),所述外壳(150)收纳所述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所述第一排气风扇(137)以及所述第一排气风扇(138),并且形成有供气通路(151)和排气通路(152),所述供气通路(151)供经过所述第一辅助热交换器(131)的空气经过,所述排气通路(152)供经过所述第二辅助热交换器(132)的空气经过;以及
热交换部(134),所述热交换部(134)在经过所述第一辅助热交换器(131)前的所述供气通路(151)内的空气与经过所述第二辅助热交换器(132)前的所述排气通路(152)内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100、2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热回收单元(130)具有外壳(150),
所述第一辅助制冷剂回路(RC2)以及所述第一切换阀(133)收纳于所述外壳(150)。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100、2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是可燃性制冷剂,
所述空调系统(100、200)还包括断流阀(161、162),所述断流阀(161、162)设置于所述第一切换阀(133)与所述第二连通管(12)之间以及所述第一切换阀(133)与所述第三连通管(13)之间。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2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单元(120)配置于与所述第一空间(S11)不同的第二空间(S12),
所述空调系统(200)还包括第二热回收单元(170),所述第二热回收单元(170)具有:第二辅助制冷剂回路(RC5),所述第二辅助制冷剂回路(RC5)具有第三辅助热交换器(131)以及通过制冷剂配管(135)与所述第三辅助热交换器(131)串联连接的第四辅助热交换器(132);第二供气风扇(137),所述第二供气风扇(137)将经过所述第三辅助热交换器(131)的外部空气供给至所述第二空间(S12);第二排气风扇(138),所述第二排气风扇(138)将经过所述第四辅助热交换器(132)的所述第二空间(S12)的空气放出至外部;以及第二切换阀(133),所述第二切换阀(133)切换所述第二辅助制冷剂回路(RC5)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所述第一制冷剂回路(RC1)与所述第二辅助制冷剂回路(RC5)经由所述第二切换阀(133)并通过所述第二连通管(12)以及所述第三连通管(13)连接。
CN202280043684.6A 2021-07-01 2022-06-07 空调系统 Pending CN11756141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10086A JP2023007074A (ja) 2021-07-01 2021-07-01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2021-110086 2021-07-01
PCT/JP2022/022987 WO2023276584A1 (ja) 2021-07-01 2022-06-07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61412A true CN117561412A (zh) 2024-02-13

Family

ID=84690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43684.6A Pending CN117561412A (zh) 2021-07-01 2022-06-07 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25488A1 (zh)
EP (1) EP4365510A1 (zh)
JP (1) JP2023007074A (zh)
CN (1) CN117561412A (zh)
WO (1) WO202327658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721330Y1 (zh) * 1969-11-20 1972-07-14
JPS63101640A (ja) * 1986-10-17 1988-05-06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H0320573A (ja) 1989-06-19 1991-01-29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H05306849A (ja) * 1992-04-30 1993-11-19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多室冷暖房装置
JPH06337138A (ja) * 1993-05-27 1994-12-06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多室冷暖房装置
JP6020549B2 (ja) * 2014-12-26 2016-11-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蓄熱式空気調和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65510A1 (en) 2024-05-08
WO2023276584A1 (ja) 2023-01-05
JP2023007074A (ja) 2023-01-18
US20240125488A1 (en) 2024-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28092B2 (en) Usage-side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same
US9435549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ith relay unit
US8943847B2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2017075777A5 (zh)
EP2535651A1 (en) Air conditioner
JP652844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08062769A1 (en) Air conditioner
WO2013008365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US20230057478A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WO2014132433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US9335072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6311249B2 (ja) 冷凍装置
EP2495513A1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CN114450525B (zh) 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及空调系统
CN117561412A (zh) 空调系统
CN117597555A (zh) 空调系统
JP2023007076A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WO2023026639A1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WO2023026638A1 (ja) 室外機、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7445140B2 (ja) 空気調和機、空気調和機の設置方法、及び、室外機
US20230065072A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system, heat source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WO2023054224A1 (ja) カスケードユニット及び冷凍システム
WO2021065677A1 (ja) 空気調和機
KR20220019933A (ko)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