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38202A - 区分不同部分对加油排放贡献量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区分不同部分对加油排放贡献量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38202A
CN117538202A CN202410032019.8A CN202410032019A CN117538202A CN 117538202 A CN117538202 A CN 117538202A CN 202410032019 A CN202410032019 A CN 202410032019A CN 117538202 A CN117538202 A CN 1175382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nk
fuel
carbon tank
carbon
we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3201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538202B (zh
Inventor
陈强
刘昱
李菁元
方茂东
吴旭东
陈梓含
吕赫
邹雄辉
杨志文
钱国刚
窦艳涛
王梦渊
仲崇智
张泰钰
李哲
孙家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utomotiv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Center Co Ltd
CATARC Automotive Test Center Tianj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utomotiv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Center Co Ltd
CATARC Automotive Test Center Tianj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utomotiv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Center Co Ltd, CATARC Automotive Test Center Tianj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Automotiv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Cen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03201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38202B/zh
Publication of CN1175382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382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5382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382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5/00Analysing materials by weighing, e.g. weighing small particles separated from a gas or liquid
    • G01N5/02Analysing materials by weighing, e.g. weighing small particles separated from a gas or liquid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components of a material and determining change of weight of the adsorbent, e.g. determining moisture content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7/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 G01N27/62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the ionisation of gases, e.g. aerosols; by investigating electric discharges, e.g. emission of cathode
    • G01N27/626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the ionisation of gases, e.g. aerosols; by investigating electric discharges, e.g. emission of cathode using heat to ionise a ga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蒸发排放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区分不同部分对加油排放贡献量的方法及装置,方法包括:控制加油枪通过加油管向燃油箱中注入燃油;在注入燃油过程中,部分燃油挥发的燃油蒸汽由加油管排放至密闭室内,燃油箱内的混合气体通过油箱阀和蒸发管路依次进入车载碳罐、收集碳罐和校验碳罐,以吸附混合气体中的碳氢化合物;当燃油箱中注满燃油后,试验结束;通过氢焰离子化检测器获取密闭室内的空气样本,并计算加油管的燃油蒸汽排放总量;分别称量收集碳罐和校验碳罐的重量,与试验前的收集碳罐和校验碳罐的重量进行比较,计算车载碳罐的通大气口的燃油蒸汽排放总量;可以有效区分加油管与车载碳罐通大气口对加油排放结果的贡献量。

Description

区分不同部分对加油排放贡献量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蒸发排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区分不同部分对加油排放贡献量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应对《GB 18352.6-2016 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以下简称国Ⅵ标准)对车载燃油系统提出的加油过程排放控制的要求,汽油车均搭载了车载油气回收系统(On-Board Refueling Vapor Recovery,简称ORVR)。为了验证ORVR系统设计的有效性,市场上纷纷提出了对加油过程排放控制的评价方法,现有的主要评价方法是将燃油系统从整车上拆解下来,放到一个小型密闭室(Sealed Housing ofEvaporative Emission Determination,简称 SHED)按照国Ⅵ标准流程进行加油过程排放测试,可得出总体的试验结果。
一旦试验结果高于预期说明出现了问题,诊断问题时需要针对不同部分对加油过程排放结果的贡献量进行确认。由于加油过程排放时间很短且试验前均需要对燃油系统气密性进行检查,因此一般会认为加油过程中燃油系统的渗透和泄漏水平对排放结果影响不大可以忽略。那么,加油过程排放的贡献主要在于加油管与加油枪配合部分与碳罐大气口逸出两部分贡献的。如何解决加油过程排放不合格的问题,就需要在相同加油过程中分别测试出两部分的排放结果。
现有的测试方法主要采用小型密必室mini-SHED + 微型密必室micro-SHED的方法进行测试。该方法将碳罐通大气口位置流出的气体导入micro-SHED,这样做就可以做到mini-SHED测试加油口位置的排放贡献数据,micro-SHED可以测试碳罐通大气口位置的排放贡献数据。由于加油排放测试过程中,加注的油量会导致不低于油箱有效容积的气体需要从碳罐通大气口排出,而micro-SHED的体积一般不大于3L,远小于油箱的有效容积,且micro-SHED的体积越小,氢焰离子化检测器(flame ionization detector,简称FID)的检测精度越高。
现有的技术主要存在无法有效区分加油管与车载碳罐通大气口对加油排放结果的贡献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
1.如果micro-SHED采用固定体积结构,那么根据理想气体方程可知,加油过程中从碳罐通大气口排出的全部气体均进入micro-SHED会使得其内部压力不低于16个标准大气压,那么势必会造成加油过程背压过高导致加油过程异常,例如压力过高导致燃油无法正常注入燃油箱。
2.而如果micro-SHED采用变体积结构,那么为了使密闭室内部压力始终在标准大气压,那么密闭室顶部调节的气袋大小至少要在50L以上,不仅成本非常高,制造难度很大,而且FID的检测误差也会非常大。
因此,亟需一种区分不同部分对加油排放贡献量的方法及装置,不仅可以降低试验成本,加油过程也不会对密闭室内部压力造成波动,或出现气袋调节造成的误差问题,可以有效区分加油管与车载碳罐通大气口对加油排放结果的贡献量。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区分不同部分对加油排放贡献量的方法及装置,不仅降低了试验成本,加油过程也不会对密闭室内部压力造成波动,或出现气袋调节造成的误差问题,可以有效区分加油管与车载碳罐通大气口对加油排放结果的贡献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区分不同部分对加油排放贡献量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试验开始,控制加油枪通过加油管向燃油箱中注入燃油;
S2、在注入燃油过程中,部分燃油挥发的燃油蒸汽由加油管排放至密闭室内,燃油箱内的混合气体通过油箱阀和蒸发管路依次进入车载碳罐、收集碳罐和校验碳罐,以吸附混合气体中的碳氢化合物;混合气体包括注入燃油箱的燃油挥发的燃油蒸汽,以及燃油箱内原有的气体混合物;
S3、当燃油箱中注满燃油后,触发加油枪跳枪,试验结束;
S4、试验结束后,通过氢焰离子化检测器获取密闭室内的空气样本,并根据空气样本计算加油管的燃油蒸汽排放总量;
S5、氢焰离子化检测器获取完密闭室内的空气样本后,分别称量收集碳罐和校验碳罐的重量,将收集碳罐的重量与试验前的收集碳罐的重量进行比较,将校验碳罐的重量与试验前的校验碳罐的重量进行比较,根据校验碳罐的重量变化计算车载碳罐的通大气口的燃油蒸汽排放总量。
进一步的,步骤S2中,燃油箱内的混合气体通过油箱阀和蒸发管路依次进入车载碳罐、收集碳罐和校验碳罐,以吸附混合气体中的碳氢化合物包括:
S21、燃油箱内的混合气体通过油箱阀和蒸发管路进入车载碳罐,车载碳罐对燃油箱排出的混合气体中的碳氢化合物进行吸附,未被吸附的剩余混合气体通过车载碳罐的通大气口进入收集碳罐;
S22、收集碳罐对车载碳罐排出的剩余混合气体中的碳氢化合物进行吸附,未被吸附的剩余混合气体通过收集碳罐的出口进入校验碳罐;
S23、校验碳罐对收集碳罐排出的剩余混合气体中的碳氢化合物进行吸附,未被吸附的剩余混合气体通过校验碳罐的出口排出至密闭室外。
进一步的,在步骤S1之前,还包括:
对收集碳罐和校验碳罐采用水蒸气含量10%以下的干燥空气进行吹扫,直至收集碳罐和校验碳罐的重量不再改变,并分别记录此时收集碳罐和校验碳罐的重量。
进一步的,步骤S5中,分别称量收集碳罐和校验碳罐的重量,将收集碳罐的重量与试验前的收集碳罐的重量进行比较,将校验碳罐的重量与试验前的校验碳罐的重量进行比较,根据校验碳罐的重量变化计算车载碳罐的通大气口的燃油蒸汽排放总量包括:
S51、试验结束后,分别称量收集碳罐和校验碳罐的重量,将收集碳罐的重量与试验前的收集碳罐的重量进行比较,将校验碳罐的重量与试验前的校验碳罐的重量进行比较,判断收集碳罐是否存在碳氢化合物逃逸;
S52、若试验前后,校验碳罐的重量没有发生改变,则收集碳罐不存在碳氢化合物逃逸,收集碳罐的重量的变化即车载碳罐的通大气口的燃油蒸汽排放总量。
进一步的,步骤S5中,分别称量收集碳罐和校验碳罐的重量,将收集碳罐的重量与试验前的收集碳罐的重量进行比较,将校验碳罐的重量与试验前的校验碳罐的重量进行比较,根据校验碳罐的重量变化计算车载碳罐的通大气口的燃油蒸汽排放总量还包括:
S53、若试验前后,校验碳罐的重量发生改变,则收集碳罐存在碳氢化合物逃逸,需要增加收集碳罐内碳粉的填装量,并重新进行试验。
进一步的,收集碳罐的体积和收集碳罐内的碳粉的填装量根据燃油箱的体积进行设置,燃油箱的体积越大,收集碳罐的体积越大,收集碳罐内的碳粉的填装量越多;其中,收集碳罐内的碳粉选择吸附能力强的碳粉。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区分不同部分对加油排放贡献量的装置,其用于实现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区分不同部分对加油排放贡献量的方法,装置包括:加油枪、加油管、燃油箱、油箱阀、蒸发管路、车载碳罐、收集碳罐、校验碳罐、氢焰离子化检测器和密闭室;
加油枪、加油管、燃油箱、油箱阀、蒸发管路、车载碳罐、收集碳罐和校验碳罐均设置在密闭室内;
氢焰离子化检测器设置在密闭室外,氢焰离子化检测器的检测探头通过密闭室的墙壁上的接口伸入密闭室内;
燃油箱通过油箱阀和蒸发管路与车载碳罐的吸附口连通;
车载碳罐的通大气口与收集碳罐的入口连接;
收集碳罐的出口与校验碳罐的入口连接;
校验碳罐的出口与密闭室外部环境连通。
进一步的,密闭室用于储存加油管排放的燃油蒸汽;
加油枪用于通过加油管向燃油箱中注入燃油;
燃油箱用于储存燃油;以及在加油时,将其内部的混合气体通过油箱阀和蒸发管路依次排入车载碳罐、收集碳罐和校验碳罐,以吸附混合气体中的碳氢化合物;
车载碳罐用于吸附燃油箱排出的混合气体中的碳氢化合物;
收集碳罐用于吸附车载碳罐排出的剩余混合气体中的碳氢化合物;以及与试验前的收集碳罐的重量进行比较,计算车载碳罐的通大气口的燃油蒸汽排放总量;
校验碳罐用于吸附收集碳罐排出的剩余混合气体中的碳氢化合物;与试验前校验碳罐的重量进行比较,判断收集碳罐是否存在碳氢化合物逃逸;
氢焰离子化检测器,用于采集密闭室内的空气样本计算加油管的燃油蒸汽排放总量。
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通过在车载碳罐的通大气口端设置收集碳罐和校验碳罐对车载碳罐的燃油蒸汽排放总量进行确认,通过密闭室对加油管的燃油蒸汽排放总量进行确认,不仅降低了试验成本,加油过程也不会对密闭室内部压力造成波动,或出现气袋调节造成的误差问题;可以有效区分加油排放试验结果中,加油管与车载碳罐通大气口对加油排放结果的贡献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区分不同部分对加油排放贡献量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区分不同部分对加油排放贡献量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区分不同部分对加油排放贡献量的方法的流程图。参见图1,具体包括:
S1、试验开始,控制加油枪通过加油管向燃油箱中注入燃油。
具体的,密闭室墙壁上设置有手套,试验开始时,可以在密闭室外通过密闭室墙壁上的手套扣动加油枪,以通过加油管向燃油箱中注入燃油。
S2、在注入燃油过程中,部分燃油挥发的燃油蒸汽由加油管排放至密闭室内,燃油箱内的混合气体通过油箱阀和蒸发管路依次进入车载碳罐、收集碳罐和校验碳罐,以吸附混合气体中的碳氢化合物。
具体的,在注入燃油过程中,部分燃油挥发的燃油蒸汽由加油管排放至密闭室内,该部分燃油蒸汽即为加油管的燃油蒸汽排放总量。燃油箱内的混合气体通过油箱阀和蒸发管路依次进入车载碳罐、收集碳罐和校验碳罐,以吸附混合气体中的碳氢化合物;其中,混合气体包括注入燃油箱的燃油挥发的燃油蒸汽,以及燃油箱内原有的气体混合物。
进一步的,燃油箱内的混合气体通过油箱阀和蒸发管路依次进入车载碳罐、收集碳罐和校验碳罐,以吸附混合气体中的碳氢化合物,包括:
S21、燃油箱内的混合气体通过油箱阀和蒸发管路进入车载碳罐,车载碳罐对燃油箱排出的混合气体中的碳氢化合物进行吸附,未被吸附的剩余混合气体通过车载碳罐的通大气口进入收集碳罐。
具体的,车载碳罐为燃油箱自带的预防燃油箱通气口泄露的部件,车载碳罐的吸附口通过油箱阀和蒸发管路与燃油箱连接,因此车载碳罐一般会处于吸附饱和状态。车载碳罐吸附饱和后,未被吸附的剩余混合气体会通过车载碳罐的通大气口排出,因此需要设置收集碳罐收集剩余混合气体中的碳氢化合物,以对车载碳罐的吸附能力进行试验,即对车载碳罐的通大气口的燃油蒸汽排放总量进行确认。
S22、收集碳罐对车载碳罐排出的剩余混合气体中的碳氢化合物进行吸附,未被吸附的剩余混合气体通过收集碳罐的出口进入校验碳罐。
具体的,收集碳罐的作用是收集从车载碳罐的通大气口逸出的碳氢化合物,因此收集碳罐的体积和收集碳罐内的碳粉的填装量根据燃油箱的体积进行设置,燃油箱的体积越大,收集碳罐的体积越大,收集碳罐内的碳粉的填装量越多;其中,收集碳罐内的碳粉选择吸附能力强的碳粉。由于车载碳罐首先吸附混合气体内的碳氢化合物,当车载碳罐吸附饱和后,收集碳罐继续吸附剩余混合气体中的碳氢化合物,此时吸附的碳氢化合物即为加油时车载碳罐的通大气口逃逸的碳氢化合物量。
S23、校验碳罐对收集碳罐排出的剩余混合气体中的碳氢化合物进行吸附,未被吸附的剩余混合气体通过校验碳罐的出口排出至密闭室外。
具体的,校验碳罐的作用是验证收集碳罐中是否有碳氢化合物逃逸,因此校验碳罐的体积、碳粉填装量以及碳粉的吸附能力只要能满足验证要求即可。
S3、当燃油箱中注满燃油后,触发加油枪跳枪,试验结束。
S4、试验结束后,通过氢焰离子化检测器获取密闭室内的空气样本,并根据空气样本计算加油管的燃油蒸汽排放总量。
具体的,氢焰离子化检测器的检测探头通过密闭室的墙壁上的接口伸入密闭室内,对试验后的密闭室内的空气样本进行采集,并根据空气样本中的碳氢化合物浓度计算加油管的燃油蒸汽排放总量。排放量计算公式可以按照GB 18352.6-2016标准附录I.6中所述公式进行计算,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1)
其中,为碳氢化合物质量,/>为用固定容积密闭室进行加油排放试验时,从固定容积密闭室排出的碳氢化合物质量,/>为用固定容积密闭室进行加油排放试验时,进入固定容积密闭室的碳氢化合物质量,/>为密闭室内碳氢化合物浓度,V为经汽车容积(车窗和行李箱打开)校正后的密闭室净容积,如果未确定汽车容积则从密闭室的内部容积中减去 1.42m3,T为密闭室内环境温度,P为大气压,k=1.2×(12+H/C),其中,H/C为氢碳比,i表示初始读数,f表示终了读数。
S5、氢焰离子化检测器获取完密闭室内的空气样本后,分别称量收集碳罐和校验碳罐的重量,将收集碳罐的重量与试验前的收集碳罐的重量进行比较,将校验碳罐的重量与试验前的校验碳罐的重量进行比较,根据校验碳罐的重量变化计算车载碳罐的通大气口的燃油蒸汽排放总量。
S51、试验结束后,分别称量收集碳罐和校验碳罐的重量,将收集碳罐的重量与试验前的收集碳罐的重量进行比较,将校验碳罐的重量与试验前的校验碳罐的重量进行比较,判断收集碳罐是否存在碳氢化合物逃逸。
S52、若试验前后,校验碳罐的重量没有发生改变,则收集碳罐不存在碳氢化合物逃逸,收集碳罐的重量的变化即车载碳罐的通大气口的燃油蒸汽排放总量。
具体的,由于车载碳罐已经处于吸附饱和状态,不再对混合气体中的碳氢化合物进行吸附,因此,当试验前后,校验碳罐的重量没有发生改变时,说明收集碳罐不存在碳氢化合物逃逸,收集碳罐将车载碳罐的通大气口逸出的碳氢化合物全部吸附,即此时收集碳罐吸附的碳氢化合物量就是车载碳罐的通大气口的燃油蒸汽排放总量。其中,由于混合气体包括注入燃油箱的燃油挥发的燃油蒸汽,以及燃油箱内原有的气体混合物,而燃油箱内原有的气体混合物可能也包含碳氢化合物。因此,车载碳罐的通大气口的燃油蒸汽排放总量包括经车载碳罐吸附后剩余的燃油蒸汽,以及气体混合物中剩余的碳氢化合物。
S53、若试验前后,校验碳罐的重量发生改变,则收集碳罐存在碳氢化合物逃逸,需要增加收集碳罐内碳粉的填装量,并重新进行试验。
具体的,若试验前后,校验碳罐的重量发生改变,说明收集碳罐存在碳氢化合物逃逸,即收集碳罐已经处于吸附饱和状态,然而未能吸附所有碳氢化合物,而校验碳罐只起到校验作用,因此此时收集碳罐吸附的碳氢化合物量无法反映车载碳罐的通大气口的燃油蒸汽排放总量,需要增加收集碳罐内碳粉的填装量,并重新进行试验。
进一步的,在步骤S1之前,还包括:
对收集碳罐和校验碳罐采用水蒸气含量10%以下的干燥空气进行吹扫,直至收集碳罐和校验碳罐的重量不再改变,并分别记录此时收集碳罐和校验碳罐的重量。
具体的,通过采用水蒸气含量10%以下的干燥空气对收集碳罐和校验碳罐进行吹扫,可以除去碳粉的碎末或试验开始前吸附的挥发性有机物,避免对试验造成干扰。当收集碳罐和校验碳罐的重量不再改变时,记录下此时收集碳罐和校验碳罐的重量,用于后续车载碳罐的通大气口的燃油蒸汽排放总量的计算。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在车载碳罐的通大气口端设置收集碳罐和校验碳罐对车载碳罐的燃油蒸汽排放总量进行确认,通过密闭室对加油管的燃油蒸汽排放总量进行确认,不仅降低了试验成本,加油过程也不会对密闭室内部压力造成波动,或出现气袋调节造成的误差问题;可以有效区分加油排放试验结果中,加油管与车载碳罐通大气口对加油排放结果的贡献量。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区分不同部分对加油排放贡献量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用于实现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区分不同部分对加油排放贡献量的方法。参见图2,该装置具体包括:
加油枪1、加油管2、燃油箱3、油箱阀4、蒸发管路5、车载碳罐6、收集碳罐7、校验碳罐8、氢焰离子化检测器和密闭室9。
加油枪1、加油管2、燃油箱3、油箱阀4、蒸发管路5、车载碳罐6、收集碳罐7和校验碳罐8均设置在密闭室9内。
氢焰离子化检测器设置在密闭室9外,氢焰离子化检测器的检测探头通过密闭室9的墙壁上的接口伸入密闭室9内。
燃油箱3通过油箱阀4和蒸发管路5与车载碳罐6的吸附口连通。
车载碳罐6的通大气口与收集碳罐7的入口连接。
收集碳罐7的出口与校验碳罐8的入口连接。
校验碳罐8的出口与密闭室9外部环境连通。
进一步的,密闭室9用于储存加油管2排放的燃油蒸汽。
加油枪1用于通过加油管2向燃油箱3中注入燃油。
燃油箱3用于储存燃油;以及在加油时,将其内部的混合气体通过油箱阀4和蒸发管路5依次排入车载碳罐6、收集碳罐7和校验碳罐8,以吸附混合气体中的碳氢化合物。
车载碳罐6用于吸附燃油箱排出的混合气体中的碳氢化合物。
收集碳罐7用于吸附车载碳罐6排出的剩余混合气体中的碳氢化合物。以及与试验前的收集碳罐7的重量进行比较,计算车载碳罐6的通大气口的燃油蒸汽排放总量。
校验碳罐8用于吸附收集碳罐7排出的剩余混合气体中的碳氢化合物;与试验前校验碳罐8的重量进行比较,判断收集碳罐7是否存在碳氢化合物逃逸。
氢焰离子化检测器,用于采集密闭室9内的空气样本计算加油管2的燃油蒸汽排放总量。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在车载碳罐的通大气口端设置收集碳罐和校验碳罐对车载碳罐的燃油蒸汽排放总量进行确认,通过密闭室对加油管的燃油蒸汽排放总量进行确认,不仅降低了试验成本,加油过程也不会对密闭室内部压力造成波动,或出现气袋调节造成的误差问题;可以有效区分加油排放试验结果中,加油管与车载碳罐通大气口对加油排放结果的贡献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用术语仅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而非限制本申请范围。如本发明说明书中所示,除非上下文明确提示例外情形,“一”、“一个”、“一种”和/或“该”等词并非特指单数,也可包括复数。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它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还需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

Claims (8)

1.一种区分不同部分对加油排放贡献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试验开始,控制加油枪通过加油管向燃油箱中注入燃油;
S2、在所述注入燃油过程中,部分所述燃油挥发的燃油蒸汽由所述加油管排放至密闭室内,所述燃油箱内的混合气体通过油箱阀和蒸发管路依次进入车载碳罐、收集碳罐和校验碳罐,以吸附所述混合气体中的碳氢化合物;所述混合气体包括注入所述燃油箱的燃油挥发的燃油蒸汽,以及所述燃油箱内原有的气体混合物;
S3、当所述燃油箱中注满所述燃油后,触发所述加油枪跳枪,试验结束;
S4、试验结束后,通过氢焰离子化检测器获取所述密闭室内的空气样本,并根据所述空气样本计算所述加油管的燃油蒸汽排放总量;
S5、所述氢焰离子化检测器获取完所述密闭室内的空气样本后,分别称量所述收集碳罐和所述校验碳罐的重量,将所述收集碳罐的重量与试验前的收集碳罐的重量进行比较,将所述校验碳罐的重量与试验前的校验碳罐的重量进行比较,根据所述校验碳罐的重量变化计算所述车载碳罐的通大气口的燃油蒸汽排放总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区分不同部分对加油排放贡献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所述燃油箱内的混合气体通过油箱阀和蒸发管路依次进入车载碳罐、收集碳罐和校验碳罐,以吸附所述混合气体中的碳氢化合物包括:
S21、所述燃油箱内的混合气体通过所述油箱阀和所述蒸发管路进入所述车载碳罐,所述车载碳罐对所述燃油箱排出的所述混合气体中的碳氢化合物进行吸附,未被吸附的剩余混合气体通过所述车载碳罐的通大气口进入所述收集碳罐;
S22、所述收集碳罐对所述车载碳罐排出的剩余混合气体中的碳氢化合物进行吸附,未被吸附的剩余混合气体通过所述收集碳罐的出口进入所述校验碳罐;
S23、所述校验碳罐对所述收集碳罐排出的剩余混合气体中的碳氢化合物进行吸附,未被吸附的剩余混合气体通过所述校验碳罐的出口排出至所述密闭室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区分不同部分对加油排放贡献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1之前,还包括:
对所述收集碳罐和所述校验碳罐采用水蒸气含量10%以下的干燥空气进行吹扫,直至所述收集碳罐和所述校验碳罐的重量不再改变,并分别记录此时所述收集碳罐和所述校验碳罐的重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区分不同部分对加油排放贡献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5中,所述分别称量所述收集碳罐和所述校验碳罐的重量,将所述收集碳罐的重量与试验前的收集碳罐的重量进行比较,将所述校验碳罐的重量与试验前的校验碳罐的重量进行比较,根据所述校验碳罐的重量变化计算所述车载碳罐的通大气口的燃油蒸汽排放总量包括:
S51、试验结束后,分别称量所述收集碳罐和所述校验碳罐的重量,将所述收集碳罐的重量与试验前的收集碳罐的重量进行比较,将所述校验碳罐的重量与试验前的校验碳罐的重量进行比较,判断所述收集碳罐是否存在碳氢化合物逃逸;
S52、若试验前后,所述校验碳罐的重量没有发生改变,则所述收集碳罐不存在碳氢化合物逃逸,所述收集碳罐的重量的变化即所述车载碳罐的通大气口的燃油蒸汽排放总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区分不同部分对加油排放贡献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中,所述分别称量所述收集碳罐和所述校验碳罐的重量,将所述收集碳罐的重量与试验前的收集碳罐的重量进行比较,将所述校验碳罐的重量与试验前的校验碳罐的重量进行比较,根据所述校验碳罐的重量变化计算所述车载碳罐的通大气口的燃油蒸汽排放总量还包括:
S53、若试验前后,所述校验碳罐的重量发生改变,则所述收集碳罐存在碳氢化合物逃逸,需要增加所述收集碳罐内碳粉的填装量,并重新进行试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区分不同部分对加油排放贡献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集碳罐的体积和所述收集碳罐内的碳粉的填装量根据所述燃油箱的体积进行设置,所述燃油箱的体积越大,所述收集碳罐的体积越大,所述收集碳罐内的碳粉的填装量越多。
7.一种区分不同部分对加油排放贡献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其用于实现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区分不同部分对加油排放贡献量的方法,所述装置包括:加油枪、加油管、燃油箱、油箱阀、蒸发管路、车载碳罐、收集碳罐、校验碳罐、氢焰离子化检测器和密闭室;
所述加油枪、所述加油管、所述燃油箱、所述油箱阀、所述蒸发管路、所述车载碳罐、所述收集碳罐和所述校验碳罐均设置在所述密闭室内;
所述氢焰离子化检测器设置在所述密闭室外,所述氢焰离子化检测器的检测探头通过所述密闭室的墙壁上的接口伸入所述密闭室内;
所述燃油箱通过油箱阀和蒸发管路与所述车载碳罐的吸附口连通;
所述车载碳罐的通大气口与所述收集碳罐的入口连接;
所述收集碳罐的出口与所述校验碳罐的入口连接;
所述校验碳罐的出口与所述密闭室外部环境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区分不同部分对加油排放贡献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密闭室用于储存所述加油管排放的燃油蒸汽;
所述加油枪用于通过所述加油管向所述燃油箱中注入燃油;
所述燃油箱用于储存所述燃油;以及在加油时,将其内部的混合气体通过所述油箱阀和所述蒸发管路依次排入所述车载碳罐、所述收集碳罐和所述校验碳罐,以吸附所述混合气体中的碳氢化合物;
所述车载碳罐用于吸附所述燃油箱排出的混合气体中的碳氢化合物;
所述收集碳罐用于吸附所述车载碳罐排出的剩余混合气体中的碳氢化合物;以及与试验前的所述收集碳罐的重量进行比较,计算所述车载碳罐的通大气口的燃油蒸汽排放总量;
所述校验碳罐用于吸附所述收集碳罐排出的剩余混合气体中的碳氢化合物;与试验前所述校验碳罐的重量进行比较,判断所述收集碳罐是否存在碳氢化合物逃逸;
氢焰离子化检测器,用于采集所述密闭室内的空气样本计算所述加油管的燃油蒸汽排放总量。
CN202410032019.8A 2024-01-10 2024-01-10 区分不同部分对加油排放贡献量的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753820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32019.8A CN117538202B (zh) 2024-01-10 2024-01-10 区分不同部分对加油排放贡献量的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32019.8A CN117538202B (zh) 2024-01-10 2024-01-10 区分不同部分对加油排放贡献量的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38202A true CN117538202A (zh) 2024-02-09
CN117538202B CN117538202B (zh) 2024-04-09

Family

ID=897962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32019.8A Active CN117538202B (zh) 2024-01-10 2024-01-10 区分不同部分对加油排放贡献量的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3820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741016A (zh) * 2024-02-20 2024-03-22 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 挥发性有机物逸出排放测试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9990015919A (ko) * 1997-08-12 1999-03-05 정몽규 연료 주입시 연료 증발 방지장치
KR19990026421U (ko) * 1997-12-19 1999-07-15 양재신 자동차 캐니스터의 증발가스량 제어 장치
CN101052543A (zh) * 2004-10-28 2007-10-10 因勒纪汽车系统研究公司 加油系统及方法
CN201926550U (zh) * 2010-12-15 2011-08-10 江苏大学 一种测量汽油车油箱加油蒸发损失的试验装置
CN102401771A (zh) * 2010-09-21 2012-04-04 淮阴工学院 一种车用活性炭罐工作能力试验装置
KR20120036511A (ko) * 2010-10-08 2012-04-18 한국수력원자력 주식회사 유증기 측정 장치 및 방법
CN202676564U (zh) * 2012-07-02 2013-01-16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种油气回收排放因子测定装置
CN204436543U (zh) * 2014-12-22 2015-07-01 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 一种汽车碳罐试验装置
CN204649685U (zh) * 2014-12-19 2015-09-16 天津市天波科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摩托车燃油蒸发排放测定的小型密闭室
CN105804892A (zh) * 2016-03-14 2016-07-27 江苏大学 一种应用于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的车载油气控制装置及方法
CN205785723U (zh) * 2016-04-12 2016-12-07 亚普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新型燃油箱低蒸发排放试验密闭舱
WO2017222230A1 (ko) * 2016-06-23 2017-12-28 주식회사 성창오토텍 연료증발가스 포집기 성능평가장치
CN108119271A (zh) * 2016-11-30 2018-06-05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燃油系统以及车辆
CN108331683A (zh) * 2018-01-25 2018-07-27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燃油蒸汽收集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0274799A (zh) * 2019-06-20 2019-09-24 神龙汽车有限公司 汽车零部件的蒸发排放测试装置和测试方法
CN111060361A (zh) * 2019-12-17 2020-04-24 英杰维特功能材料(珠海)有限公司 一种燃油系统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CN210513996U (zh) * 2019-09-05 2020-05-12 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炭罐试验系统
CN111458151A (zh) * 2020-04-17 2020-07-28 法能环境模拟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燃油系统零部件蒸发排放测试设备
CN115045779A (zh) * 2022-07-15 2022-09-13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加油过程碳氢蒸发排放的实验方法及系统
CN115236169A (zh) * 2022-07-20 2022-10-25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种汽车活性碳罐燃油蒸气中碳氢化合物排放的检测方法
CN218407644U (zh) * 2022-07-15 2023-01-31 姚齐春 一种油箱组件

Patent Citation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9990015919A (ko) * 1997-08-12 1999-03-05 정몽규 연료 주입시 연료 증발 방지장치
KR19990026421U (ko) * 1997-12-19 1999-07-15 양재신 자동차 캐니스터의 증발가스량 제어 장치
CN101052543A (zh) * 2004-10-28 2007-10-10 因勒纪汽车系统研究公司 加油系统及方法
CN102401771A (zh) * 2010-09-21 2012-04-04 淮阴工学院 一种车用活性炭罐工作能力试验装置
KR20120036511A (ko) * 2010-10-08 2012-04-18 한국수력원자력 주식회사 유증기 측정 장치 및 방법
CN201926550U (zh) * 2010-12-15 2011-08-10 江苏大学 一种测量汽油车油箱加油蒸发损失的试验装置
CN202676564U (zh) * 2012-07-02 2013-01-16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种油气回收排放因子测定装置
CN204649685U (zh) * 2014-12-19 2015-09-16 天津市天波科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摩托车燃油蒸发排放测定的小型密闭室
CN204436543U (zh) * 2014-12-22 2015-07-01 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 一种汽车碳罐试验装置
CN105804892A (zh) * 2016-03-14 2016-07-27 江苏大学 一种应用于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的车载油气控制装置及方法
CN205785723U (zh) * 2016-04-12 2016-12-07 亚普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新型燃油箱低蒸发排放试验密闭舱
WO2017222230A1 (ko) * 2016-06-23 2017-12-28 주식회사 성창오토텍 연료증발가스 포집기 성능평가장치
CN108119271A (zh) * 2016-11-30 2018-06-05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燃油系统以及车辆
CN108331683A (zh) * 2018-01-25 2018-07-27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燃油蒸汽收集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0274799A (zh) * 2019-06-20 2019-09-24 神龙汽车有限公司 汽车零部件的蒸发排放测试装置和测试方法
CN210513996U (zh) * 2019-09-05 2020-05-12 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炭罐试验系统
CN111060361A (zh) * 2019-12-17 2020-04-24 英杰维特功能材料(珠海)有限公司 一种燃油系统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CN111458151A (zh) * 2020-04-17 2020-07-28 法能环境模拟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燃油系统零部件蒸发排放测试设备
CN115045779A (zh) * 2022-07-15 2022-09-13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加油过程碳氢蒸发排放的实验方法及系统
CN218407644U (zh) * 2022-07-15 2023-01-31 姚齐春 一种油箱组件
CN115236169A (zh) * 2022-07-20 2022-10-25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种汽车活性碳罐燃油蒸气中碳氢化合物排放的检测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OMAGNUOLO, L: "Description of Measurement Techniques for determination of Evaporative Emissions from Gasoline-fueled Vehicles", 《2021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ETROLOGY FOR AUTOMOTIVE》, 25 May 2022 (2022-05-25), pages 115 - 120 *
毛洪钧: "实测路谱加载条件下的燃油系统动态泄露性研究", 《安全与环境学报》, vol. 23, no. 4, 30 April 2023 (2023-04-30)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741016A (zh) * 2024-02-20 2024-03-22 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 挥发性有机物逸出排放测试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38202B (zh) 2024-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7538202B (zh) 区分不同部分对加油排放贡献量的方法及装置
CA2088030C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automated testing of vehicle fuel evaporation control systems
JP3614433B2 (ja) 正圧診断装置を含んだキャニスタパージシステム
JP3599196B2 (ja) 内熱機関を有する自動車用のキャニスタパージ装置用の正の圧力診断装置及びキャニスタパージ装置の部分からの許容し得ない漏れを診断するための方法
US9410507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cting PHEV EVAP system recirculation tube reliability
US10345187B2 (en) Cleaning cycle for capless refueling neck
US9932937B2 (en) Fuel system diagnostics
US8099999B2 (en) Purge gas concentration estimation apparatus
US8746215B2 (en) Sample tube structure for automotive fuel tank leak detection
US9745907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ferring fuel vapor canister loading rate
KR20110009117A (ko) 연료 증기 중간 저장 장치의 기능성 진단 방법 및 장치
US6928990B2 (en) Evaporative emissions canister assembly and apparatus
CN114215663A (zh) 一种燃油蒸发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US20160215714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ferring fuel vapor canister loading rate
US9856805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ferring fuel vapor canister loading rate
US6966347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ank leakage diagnosis at elevated fuel degassing
CN115236169A (zh) 一种汽车活性碳罐燃油蒸气中碳氢化合物排放的检测方法
CN115045779A (zh) 一种检测加油过程碳氢蒸发排放的实验方法及系统
JP3777863B2 (ja) 蒸発燃料制御装置
CN201780297U (zh) 汽油车加油过程中油气蒸发量的测量装置
KR20210142335A (ko) 연료 탱크 리크 진단 장치 및 방법
US11506150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degradation in evaporative emissions control systems
US11644389B2 (en) Fuel cap testing apparatus
US20230241963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fuel tank cap detection
Romagnuolo et al. Description of Measurement Techniques for determination of Evaporative Emissions from Gasoline-fueled Vehicl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