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01847A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01847A
CN117501847A CN202280001584.7A CN202280001584A CN117501847A CN 117501847 A CN117501847 A CN 117501847A CN 202280001584 A CN202280001584 A CN 202280001584A CN 117501847 A CN117501847 A CN 1175018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pixel
pixe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158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丹
刘珂
方飞
徐晶晶
石领
齐璞玉
刘畅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5018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018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多个第一子像素和多个第一遮光部。多个第一子像素设置于衬底上,且位于功能器件设置区。第一子像素包括第一像素电路和第一发光器件,第一发光器件包括与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的第一电极;第一像素电路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部分,位于第一电极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范围之外。多个第一遮光部间隔设置于多个第一发光器件远离衬底的一侧,且位于功能器件设置区。每个第一遮光部设置有多个第一开口区,第一发光器件的发光区位于对应的第一开口区内。其中,第一像素电路的第一部分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遮光部在衬底的正投影范围内;第一部分为第一像素电路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电极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范围之外的部分。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显示装置已经逐渐遍及在人们的生活中。其中,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OLED)由于具有自发光、低功耗、宽视角、响应速度快、高对比度以及柔性显示等优点,因而被广泛的应用于手机、电视、笔记本电脑等智能产品中。
公开内容
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具有功能器件设置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多个第一子像素和多个第一遮光部。所述多个第一子像素设置于所述衬底上,且位于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区。至少一个第一子像素包括第一像素电路和第一发光器件,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包括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范围之外。
所述多个第一遮光部间隔设置于所述多个第一发光器件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且位于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区。每个第一遮光部设置有多个第一开口区,每个第一开口区对应一个第一发光器件,且所述第一发光器件的发光区位于对应的第一开口区内。其中,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的第一部分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遮光部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范围内;所述第一部分为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范围之外的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设置于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区的多个第一像素单元,每个第一像素单元包括多个所述第一子像素;其中,每个所述第一遮光部的多个第一开口区与同一个第一像素单元的多个第一子像素一一对应。
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同一个第一遮光部的外边界内的多个第一子像素中,在设定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子像素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在所述设定方向上,位于相邻两个第一遮光部的外边界内且相邻的两个第一子像素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其中,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子像素包括多个红色子像素、多个第一绿色子像素、多个第二绿色子像素和多个蓝色子像素。
所述多个红色子像素和所述多个第一绿色子像素沿第一斜方向交替排列,和所述多个第二绿色子像素沿第二斜方向交替排列;所述蓝色子像素和所述第二绿色子像素沿所述第一斜方向交替排列,和所述多个第一绿色子像素沿所述第二斜方向交替排列;且所述第一绿色子像素和所述第二绿色子像素沿第一方向交替排列,所述红色子像素和所述蓝色子像素沿第二方向交替排列。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大致垂直,所述第一斜方向和所述第二斜方向相交叉,且所述第一斜方向和所述第二斜方向均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叉,以及所述第一斜方向和所述第二斜方向均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设定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斜方向和所述第二斜方向中的至少一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第一像素单元,每个第一像素单元包括相邻的一个红色子像素、一个第一绿色子像素、一个第二绿色子像素和一个蓝色子像素。在同一个第一像素单元中,所述红色子像素和所述蓝色子像素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一绿色子像素和所述第二绿色子像素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一遮光部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的外边界大致为菱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遮光部排列成多行多列,每行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遮光部,每列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遮光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大致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二电极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一遮光部之间。所述第二电极层位于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区的部分设有多个第二开口区,所述多个第二开口区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多个第一遮光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之间的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遮光部排列成多行多列,每行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遮光部,每列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遮光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大致垂直。所述第二开口区设置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遮光部之间;和/或,所述第二开口区设置于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遮光部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行中的多个第一遮光部相互错开设置,相邻的两列中的多个第一遮光部相互错开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开口区的形状大致为圆形或椭圆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具有主显示区,所述主显示区至少部分围绕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区。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第二子像素和第二遮 光部。所述多个第二子像素设置于所述衬底上,且位于所述主显示区。每个第二子像素包括第二像素电路和第二发光器件,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器件包括第三电极,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二像素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二像素电路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三电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范围之外。
所述第二遮光部设置于所述多个第二子像素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且位于所述主显示区。所述第二遮光部包括多个第三开口区,每个第三开口区对应一个第二发光器件,且所述第二发光器件的发光区位于对应的第三开口区内。其中,所述多个第二像素电路的第二部分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遮光部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范围内;所述第二部分为所述第二像素电路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三电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范围之外的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遮光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为所述主显示区中所述多个第二发光器件之间的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极层位于所述主显示区的部分为连续的膜层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遮光部与所述第二遮光部的材料相同且同层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像素还包括多个第一滤光部,每个第一滤光部对应一个第一开口区,且所述第一滤光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位于对应的第一遮光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在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第二子像素和第二遮光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子像素还包括多个第二滤光部,每个第二滤光部对应一个第三开口区,且所述第二滤光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位于第二遮光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封装层,所述封装层设置于所述多个第一遮光部和所述第一发光器件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条信号线,所述多条信号线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至少一条信号线包括用于外接信号源的信号走线以及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连接的转接线,所述信号走线中位于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区的部分透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条信号线包括扫描信号线、复位信号线、使能信号线和初始化信号线。
所述扫描信号线包括第一扫描走线和第一转接线。所述第一转接线大致 沿第一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一扫描走线的一端伸入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区,与所述第一转接线电连接;所述第一扫描走线位于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区的部分透明。
所述复位信号线包括第一复位走线和第二转接线。所述第二转接线大致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一复位走线的一端伸入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区,与所述第二转接线电连接;所述第一复位走线位于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区的部分透明。
所述使能信号线包括第一使能走线和第三转接线。所述第三转接线大致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一使能走线的一端伸入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区,与所述第三转接线电连接;所述第一使能走线位于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区的部分透明。
初始化信号线,包括第一初始化走线和第四转接线。所述第四转接线大致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一初始化走线的一端伸入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区,与所述第四转接线电连接;所述第一初始化走线位于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区的部分透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垂直于所述衬底且远离所述衬底的方向,所述显示面板依次包括半导体层、第一栅导电层、第二栅导电层、第一源漏导电层和透明导电层。所述第一转接线、所述第二转接线和所述第三转接线位于所述第一栅导电层,所述第四转接线位于所述第二栅导电层;和/或,所述第一扫描走线、所述第一复位走线、所述第一使能走线和所述第一初始化走线中位于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区的部分位于所述透明导电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条信号线还包括第一电压信号线和数据线,所述第一电压信号线和所述数据线大致沿第二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电压信号线和所述数据线均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压信号线和所述数据线中位于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区的至少部分透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压信号线包括第一电压走线和第五转接线,所述第五转接线设置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电压走线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垂直于所述衬底且远离所述衬底的方向,所述显示基板依次包括半导体层、第一栅导电层、第二栅导电层、第一源漏导电层、透明导电层和第二源漏导电层。所述第一电压走线和所述数据线位于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区的部分位于所述透明导电层,所述第五转接线位于所述第二源漏导电层。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壳体和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此外,以下描述中的附图可以视作示意图,并非对本公开实施例所涉及的产品的实际尺寸、方法的实际流程、信号的实际时序等的限制。
图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图;
图2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爆炸图;
图3A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功能器件设置区的剖视图;
图3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主显示区的剖视图;
图4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像素驱动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5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像素驱动电路的时序图;
图6A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功能器件设置区的像素电路排布的俯视图;
图6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功能器件设置区的发光器件的排布的俯视图;
图6C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功能器件设置区设有第一遮光部的俯视图;
图6D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功能器件设置区设有第一遮光部的俯视图;
图6E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功能器件设置区的俯视图;
图7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第一遮光部的结构图;
图8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功能器件设置区的一个像素单元的放大图;
图9A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主显示区的像素电路排布的俯视图;
图9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主显示区的发光器件排布的俯视图;
图9C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功能器件设置区设有第二遮光部的俯视图;
图9D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功能器件设置区设有第二遮光部的俯视图;
图10A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第二遮光部的结构图;
图10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主显示区的一个红色子像素的放大图;
图1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功能器件设置区的半导体层的俯视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功能器件设置区的半导体层上增加第一栅导电层的俯视图;
图13为图12所示的功能器件设置区的第一栅导电层上增加第二栅导电层后的俯视图;
图14为图13所示的功能器件设置区的第二栅导电层上增加第一源漏导电层后的俯视图;
图15为图14所示的功能器件设置区的第一源漏导电层上增加透明导电层后的俯视图;
图16为图15所示的功能器件设置区的透明导电层上增加第二源漏导电层后的俯视图;
图17为图16所示的功能器件设置区的第二源漏导电层上增加第一电极后的俯视图;
图18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主显示区的半导体层的俯视图;
图19为图18所示的主显示区的半导体层上增加第一栅导电层的俯视图;
图20为图19所示的主显示区的第一栅导电层上增加第二栅导电层后的俯视图;
图21为图20所示的主显示区的第二栅导电层上增加第一源漏导电层后的俯视图;
图22为图21所示的主显示区的第一源漏导电层上增加透明导电层后的俯视图;
图23为图22所示的主显示区的透明导电层上增加第二源漏导电层后的俯视图;
图24为图23所示的主显示区的第二源漏导电层上增加第一电极后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所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comprise)”及其其他形式例如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包括(comprises)”和现在分词形式“包括(comprising)”被解释为开放、包含的意思,即为“包含,但不限于”。在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one embodiment)”、“一些实施例(some embodiments)”、“示例性实施例(exemplary embodiments)”、“示例(example)”、“特定示例(specific example)”或“一些示例(some examples)”等旨在表明与该实施例或示例相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性包括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示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所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以任何适当方式包括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连接”、“电连接”及其衍伸的表达。例如,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术语“连接”以表明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彼此间有直接物理接触或电接触。这里所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必然限制于本文内容。又例如,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术语“电连接”以表明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彼此间有直接电接触或间接电连接。这里所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必然限制于本文内容。
“A、B和C中的至少一个”与“A、B或C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相同含义,均包括以下A、B和C的组合:仅A,仅B,仅C,A和B的组合,A和C的组合,B和C的组合,及A、B和C的组合。
“A和/或B”,包括以下三种组合:仅A,仅B,及A和B的组合。
本文中“适用于”或“被配置为”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的语言,其不排除适用于或被配置为执行额外任务或步骤的设备。
另外,“基于”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因为“基于”一个或多个所述条件或值的过程、步骤、计算或其他动作在实践中可以基于额外条件或超出所 述的值。
如本文所使用的那样,“平行”、“垂直”、“相等”包括所阐述的情况以及与所阐述的情况相近似的情况,该相近似的情况的范围处于可接受偏差范围内,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所确定。例如,“平行”包括绝对平行和近似平行,其中近似平行的可接受偏差范围例如可以是5°以内偏差;“垂直”包括绝对垂直和近似垂直,其中近似垂直的可接受偏差范围例如也可以是5°以内偏差。“相等”包括绝对相等和近似相等,其中近似相等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例如可以是相等的两者之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其中任一者的5%。
应当理解的是,当层或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层或基板上时,可以是该层或元件直接在另一层或基板上,或者也可以是该层或元件与另一层或基板之间存在中间层。
本文参照作为理想化示例性附图的剖视图和/或平面图描述了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为了清楚,放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因此,可设想到由于例如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引起的相对于附图的形状的变动。因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不应解释为局限于本文示出的区域的形状,而是包括因例如制造而引起的形状偏差。例如,示为矩形的蚀刻区域通常将具有弯曲的特征。因此,附图中所示的区域本质上是示意性的,且它们的形状并非旨在示出设备的区域的实际形状,并且并非旨在限制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范围。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像素驱动电路(像素电路)中所采用的晶体管可以为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简称:TFT)、场效应晶体管(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简称:MOS)或其他特性相同的开关器件,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均以薄膜晶体管为例进行说明。
另外,在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像素驱动电路(像素电路)中,均以薄膜晶体管为P型晶体管为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此。例如,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像素驱动电路中的一个或多个薄膜晶体管也可以采用N型晶体管,只需将选定类型的薄膜晶体管的各极参照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的相应薄膜晶体管的各极相应耦接,并且使相应的电压端提供对应的高电平电压或低电平电压即可。
本文中,像素驱动电路(像素电路)所采用的各薄膜晶体管的控制极为晶体管的栅极,第一极为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中一者,第二极为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中另一者。由于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漏极在结构上可以是 对称的,所以其源极、漏极在结构上可以是没有区别的,也就是说,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的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和第二极在结构上可以是没有区别的。示例性的,在薄膜晶体管为P型晶体管的情况下,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为源极,第二极为漏极;示例性的,在薄膜晶体管为N型晶体管的情况下,晶体管的第一极为漏极,第二极为源极。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像素驱动电路(像素电路)中,电容器可以是通过工艺制程单独制作的电容器件,例如通过制作专门的电容电极来实现电容器件,该电容器的各个电容电极可以通过金属层、半导体层(例如掺杂多晶硅)等实现。电容器也可以是晶体管之间的寄生电容,或者通过晶体管本身与其他器件、线路来实现,又或者利用电路自身线路之间的寄生电容来实现。
参阅图1,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1000,显示装置1000可以是显示不论运动(例如,视频)还是固定(例如,静止图像)的且不论文字还是的图像的任何装置。示例性地,该显示装置1000可以为电视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个人数字助理(英文: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导航仪、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英文:virtual reality;简称:VR)设备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者部件。
此处,显示装置1000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或光致发光显示装置。在显示装置1000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的情况下,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可以为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OLED)或量子点电致发光显示装置(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简称QLED)。在显示装置1000为光致发光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光致发光显示装置可以为量子点光致发光显示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和图2,显示装置1000包括壳体100、设置于壳体100内的显示面板200、功能器件300、电路板400以及其他电子配件。
其中,电路板400可以在显示面板200的端部与显示面板200绑定,并弯折至显示面板200的背侧,以实现全面屏的设计。功能器件300可以集成于显示面板200的下方,以实现全面屏的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该功能器件300可以为摄像头、红外传感器、近距离传感器、眼球追踪模组和人脸识别模组等等。示例性地,如图1和图2所示,该功能器件300为摄像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A和图3B所示,显示面板200包括显示基板10和用于封装显示基板10的封装层20。
其中,显示基板10具有相对设置的出光侧和非出光侧,封装层20设置 于显示基板10的出光侧。此处,封装层20可以为封装薄膜,也可以为封装基板。
参阅图2,显示面板200具有显示区A,以及设置在显示区A的至少一侧的周边区B。图2中以周边区B围绕显示区A设置为例。
其中,显示区A为显示图像的区域,被配置为设置多个像素单元P。周边区B为不显示图像的区域,周边区B被配置为设置显示驱动电路,例如,栅极驱动电路和源极驱动电路。
需要说明的是,在功能器件300集成于显示面板200的下方的情况下,显示区A还具有功能器件设置区A1和至少部分环绕功能器件设置区A1的主显示区A2,功能器件300位于功能器件设置区A1。图1和图2中以主显示区A2环绕功能器件设置区A1为例进行示意。
示例性地,参阅图2和图6B,显示面板200的显示区A设置有多个像素单元P,每个像素单元P可以包括多种发光颜色的子像素P'。例如,多种发光颜色的子像素P'包括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
参见图3A和图3B,每个子像素P'均包括衬底11、以及设置于衬底11上的发光器件12和像素驱动电路13,像素驱动电路13包括多个晶体管130,晶体管130包括沟道区S、源极131、漏极132和栅极133,源极131和漏极132分别与沟道区S接触。沿垂直于衬底11且远离衬底11的方向,发光器件12包括第一电极121、发光功能层122和第二电极123。
此处,参阅图6A和图6B,像素驱动电路13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的部分,位于第一电极121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范围之外,也即像素驱动电路13的部分边缘未被第一电极121遮挡。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以下所提到的像素电路13均指的是上述像素驱动电路13。
此处,第一电极121为发光器件12的阳极,第二电极123为发光器件12的阴极。或者,第一电极121为发光器件12的阴极,第二电极123为发光器件12的阳极。
示例性地,如图3A和图3B所示,第一电极121为发光器件12的阳极,第二电极123为发光器件12的阴极。第一电极121和像素电路13的一个晶体管130的源极131或漏极132电连接。图3A和图3B中以第一电极121与像素电路13的一个晶体管130的源极131电连接为例进行示意。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功能层122仅包括发光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功能层122除包括发光层外,还包括电子传输层(election transporting layer, 简称:ETL)、电子注入层(election injection layer,简称:EIL)、空穴传输层(hole transporting layer,简称:HTL)和空穴注入层(hole injection layer,简称:HIL)中的至少一个。
此外,上述像素电路13的结构包括多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设置。例如,像素电路13的结构可以包括“2T1C”、“3T1C”、“6T1C”、“7T1C”、“6T2C”或“7T2C”等结构。其中,“T”表示为晶体管,位于“T”前面的数字表示为晶体管的数量,“C”表示为存储电容器,位于“C”前面的数字表示为存储电容器的数量。
其中,在显示面板200使用的过程中,像素电路13中的晶体管及发光器件12的稳定性可能会下降(例如驱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漂移),影响显示面板200的显示效果,这样便需要对像素电路13进行补偿。
对像素电路13进行补偿的方式可以包括多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设置。例如,可以在像素电路13中设置像素补偿电路,以利用该像素补偿电路对像素电路13进行内部补偿。又如,可以通过像素电路13内部的晶体管对驱动晶体管或发光器件进行感测,并将感测到的数据传输到外部感应电路,以利用该外部感应电路计算需要补偿的驱动电压值并进行反馈,从而实现对像素电路13的外部补偿。
本公开以采用内部补偿的方式,且像素电路13采用“7T1C”的结构为例,对像素电路13的结构及工作过程进行示意性说明。
示例性地,如图4所示,像素电路13可以包括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第三晶体管T3、第四晶体管T4、第五晶体管T5、第六晶体管T6、驱动晶体管Td和存储电容器C。
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极与扫描信号端GATE电连接,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极与驱动晶体管Td的第二极电连接,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极与驱动晶体管Td的控制极电连接。
第二晶体管T2的控制极与扫描信号端GATE电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第一极与数据信号端DATA电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第二极与驱动晶体管Td的第一极电连接。
第三晶体管T3的控制极与复位信号端RESET电连接,第三晶体管T3的第一极与初始化信号端VINIT电连接,第三晶体管T3的第二极与驱动晶体管Td的控制极电连接。
第四晶体管T4的控制极与使能信号端EM电连接,第四晶体管T4的第一极与第一电压信号端VDD电连接,第四晶体管T4的第二极与驱动晶体管 Td的第一极电连接。
第五晶体管T5的控制极与使能信号端EM电连接,第五晶体管T5的第一极与驱动晶体管Td的第二极电连接,第五晶体管T5的第二极与发光器件12的第一电极121(参见图3A)电连接。
第六晶体管T6的控制极与扫描信号端GATE电连接,第六晶体管T6的第一极与初始化信号端VINIT电连接,第六晶体管T6的第二极与发光器件12的第一电极121(参见图3A)电连接。
存储电容器C的第一极板C1(参见图3A)与驱动晶体管Td的控制极电连接,存储电容器C的第二极板C2(参见图3A)与第一电压信号端VDD电连接。
基于上述像素电路13的结构,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帧显示阶段中,子像素的工作过程例如可以包括复位阶段S1、数据写入阶段S2和发光阶段S3。
在复位阶段S1,第六晶体管T6在来自扫描信号端GATE的扫描信号Gate的控制下导通,发光器件12的第一电极的电压被重置为初始化电压信号Vinit,以及,第三晶体管T3在来自复位信号端RESET的复位信号Reset的控制下导通,驱动晶体管Td的控制极和存储电容器C的第一极板C1的电压被重置为初始化电压信号Vinit。
在数据写入阶段S2,第一晶体管T1和第二晶体管T2在来自扫描信号端GATE的扫描信号Gate的控制下导通,驱动晶体管Td在存储电容器C存储的初始化电压信号的控制下导通,存储电容器C被写入来自数据信号端DATA的数据信号Data。
在发光阶段S3,第四晶体管T4和第五晶体管T5在使能信号端EM的使能信号Em的控制下导通,以向发光器件12输出驱动电流信号,驱动发光器件12发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A和图3B所示,显示基板10还包括像素界定层14,像素界定层14设置于第一电极121远离衬底11的一侧。其中,像素界定层14包括多个开口区,一个发光器件12设置于一个开口区中,即发光器件12的发光功能层122在开口区与第一电极121电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降低工艺难度,第一电极121的面积大于像素界定层14的开口区的面积,以保证像素界定层14的整个开口区均为发光器件12的发光区。即,第一电极121、第二电极123以及发光功能层122重叠的部分构成发光器件12的发光区,也即,第一电极121、第二电极123和发光功能 层122对应位于像素界定层14的开口区所在的区域的部分构成发光器件12的发光区。
可以理解的是,在功能器件300集成于显示面板200的下方的情况下,若显示面板200的透光率较低,则会影响显示面板200下方的功能器件300的感光;若显示面板200的反射率较高,则会影响显示面板200的显示效果。
基于此,在一些相关技术中,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设有偏光片,以降低外界环境光在显示面板上的反射强度;但是,显示面板所发出的光经过偏光片之后会损失50%~60%,即该偏光片会大大降低显示装置的透过率,导致显示装置的功耗增大,且影响显示面板下方的摄像头的感光。并且,由于像素电路的部分边缘未被第一电极遮挡,外界环境光在被该部分边缘反射后,会产生严重的衍射现象,导致功能器件的感光度下降。
在另一些相关技术中,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设有彩色滤光层取代偏光片。但是,相较于在的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设置偏光片,外界环境光在显示面板上的反射强度仍然较大;特别是在摄像头区域,为保证功能器件的感光,摄像头区域无法采用遮光层全面覆盖子像素之间的区域,功能器件设置区的反射强度过大,影响显示效果;并且,由于像素电路的部分边缘未被第一电极遮挡,外界环境光在被该部分边缘反射后,会产生严重的衍射现象,导致功能器件的感光度下降。
基于此,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200,参阅图6C和图6D,显示面板200还包括多个第一遮光部15。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区分功能器件设置区A1和主显示区A2的像素单元P、子像素P、发光器件12和像素电路13,在本文中,将位于功能器件设置区A1的像素单元P、子像素P'、发光器件12和像素电路13分别称为第一像素单元P1、第一子像素P1'、第一发光器件124和第一像素电路135,以及将位于主显示区A2的像素单元P、子像素P'、发光器件12和像素电路13分别称为第二像素单元P2、第二子像素P2'、第二发光器件125和第二像素电路136。
图6A~图6D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功能器件设置区的俯视图;图7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第一遮光部的结构图;图8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功能器件设置区的一个像素单元的放大图。
如图6A~图6D所示,多个第一遮光部15间隔设置于多个第一发光器件124远离衬底11的一侧,且位于功能器件设置区A1。如图6B、图6C和图7所示,每个第一遮光部15设置有多个第一开口区151,每个第一开口区151 对应一个第一发光器件124,且第一发光器件124的发光区位于对应的第一开口区151内。
其中,参见图6A~图6D,第一像素电路135的第一部分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遮光部135在衬底11的正投影范围内。第一部分为第一像素电路135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电极121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范围之外的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在功能器件设置区A1,第一像素电路135的第一部分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遮光部135在衬底11的正投影范围内。也就是说,第一像素电路135在衬底11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电极121和第一遮光部135在衬底11的正投影范围内,这样可以避免外界环境光直接照射在第一像素电路135上,降低外界环境光在显示面板200的功能器件设置区A1的反射强度,以及解决外界环境光直接照射在第一像素电路135的边缘而产生的衍射现象,提高功能器件300的感光度。并且,第一像素电路135的晶体管130(例如第一晶体管T1)的沟道区S,均可以被第一电极121和第一遮光部135遮挡,进而降低该晶体管130的阈值电压产生漂移的风险,提高驱动电流的准确度,提升显示面板200的功能器件设置区A1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B、图6C和图7所示,每个第一遮光部15对应一个第一像素单元P1,即每个第一遮光部15的多个第一开口区151与同一个第一像素单元P1的多个第一子像素P1'一一对应。这样的话,第一遮光部15对每个第一像素单元P1的遮挡面积一致,可以避免多个第一像素单元P1的透光的面积不一致而导致亮度不均一或色偏的问题,从而提高显示面板200的功能器件设置区A1的显示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缩减第一遮光部15的面积,降低第一遮光部15对显示面板200的功能器件设置区A1的透过率的影响,如图6B和图6C所示,位于同一个第一遮光部15的外边界内的多个第一子像素P1'中,在设定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子像素P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L1。在设定方向上,位于相邻两个第一遮光部15的外边界内且相邻的两个第一子像素P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L2。其中,第一距离L1小于第二距离L2。图6C中以设定方向为第一方向X为例进行示意。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提高显示面板200的功能器件设置区A1的透过率,在功能器件设置区A1的第一像素电路135进行紧缩设计。如图6A和图6B所示,在功能器件设置区A1,第一像素电路135的排列方式与第一发光器件124的排列方式相似。这样的话,第一像素电路135与第一发光器件124几何 中心大致重合。基于此,上述第一子像素P1'的中心,可以指的是第一子像素P1'的第一发光器件124的发光区的中心。
上述设定方向可以为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子像素P1'的排列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一遮光部15所需要遮挡的多个第一子像素P1'之间的距离缩减,因此,第一遮光部15的面积可以相应的缩减,以提高显示面板200的功能器件设置区A1的透过率;此外,相邻的第一遮光部15之间的间距较大,可以降低制作第一遮光部15的工艺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6B、图6C和图6D,多个第一子像素P1'包括多个红色子像素R、多个第一绿色子像素G1、多个第二绿色子像素G2和多个蓝色子像素B。多个红色子像素R和多个第一绿色子像素G1沿第一斜方向Z1交替排列,并和多个第二绿色子像素G2沿第二斜方向Z2交替排列;蓝色子像素B和第二绿色子像素G2沿第一斜方向Z1交替排列,并和多个第一绿色子像素G1沿第二斜方向Z2交替排列;且第一绿色子像素G1和第二绿色子像素G2沿第一方向X交替排列,红色子像素R和蓝色子像素B沿第二方向Y交替排列。
其中,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大致垂直,第一斜方向Z1和第二斜方向Z2相交叉,且第一斜方向Z1和第二斜方向Z2均与第一方向X相交叉,以及第一斜方向Z1和第二斜方向Z2均与第二方向Y相交叉。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斜方向Z1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可以大致为40°~50°,且第一斜方向Z1和第二方向Y的夹角可以大致为40°~50°;第二斜方向Z2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可以大致为130°~140°,且第二斜方向Z1和第二方向Y的夹角可以大致为40°~50°。
此时,上述设定方向可以为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第一斜方向Z1和第二斜方向Z2中的至少一者。例如,设定方向包括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第一斜方向Z1和第二斜方向Z2。也就是说,在每个第一遮光部15对应一个第一像素单元P1的情况下,位于同一个第一像素单元P1内的多个第一子像素P1'之间的距离相互拉近。
在此基础上,参阅图6B和图6D,每个第一像素单元P1可以包括相邻的一个红色子像素R、一个第一绿色子像素G1、一个第二绿色子像素G2和一个蓝色子像素B。即4个第一子像素P1'构成一个最小重复单元。其中,在同一个第一像素单元P1中,红色子像素R和蓝色子像素B沿第二方向Y排列,第一绿色子像素G1和第二绿色子像素G2沿第一方向X排列。
此时,第一遮光部15的外边界的形状可以大致为菱形,菱形的两条对角 线分别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大致平行。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大致为菱形”是指,形状整体上呈菱形,但是并不局限为标准的菱形。即,这里的“菱形”不但包括基本菱形的形状,而且考虑到工艺条件,还包括类似于菱形的形状。例如,菱形的拐角处为弯曲状,即拐角处平滑。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6B,第一像素单元P1排列成多行多列,每行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多个第一像素单元P1,每列包括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多个第一像素单元P1。在此基础上,参阅图6C,多个第一遮光部15排列成多行多列,每行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多个第一遮光部15,每列包括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多个第一遮光部15。
此外,参阅图6B,相邻两行中的多个第一像素单元P1可以相互错开设置,相邻的两列中的多个第一像素单元P1可以相互错开设置,以使得第一像素单元P1的排列更加紧凑,提升显示效果好。在此基础上,参阅图6C,相邻两行中的多个第一遮光部15可以相互错开设置,相邻的两列中的多个第一遮光部15可以相互错开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A、图3B和图6B所示,显示面板200还包括第二电极层1230,第二电极层123包括发光器件12的第二电极123,第二电极层1230设置于第一电极121和第一遮光部15之间。
其中,第二电极层1230位于功能器件设置区A1的部分设有多个第二开口区1231,多个第二开口区1231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位于多个第一遮光部15在衬底11(参见图6A)上的正投影之间的区域,这样可以减小第二电极层1230位于多个第一遮光部15之间的区域的面积,减少被第二电极层1230反射的外界环境光,进一步地降低外界环境光在显示面板200的功能器件设置区A1的反射强度。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开口区1231可以设置在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遮光部15之间。示例性地,在多个第一遮光部15排列成多行多列,每行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多个第一遮光部15,每列包括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多个第一遮光部15的情况下,第二开口区1231可以设置于在第一方向X上相邻的两个第一遮光部15之间,第二开口区1231还可以设置于在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一遮光部15之间。
其中,如图6C所示,在相邻两行中的多个第一遮光部15相互错开设置,相邻的两列中的多个第一遮光部15相互错开设置,且第一遮光部15的外边界的形状大致为菱形的情况下,第二开口区1231位于在第一方向X上相邻的 两个第一遮光部15之间,且位于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一遮光部15之间。此时,在第一方向X上相邻的两个第一遮光部15,以及在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一遮光部15之间的区域面积较大,图案化第二电极层1230的工艺难度较低,即便于在第二电极层1230开设第二开口区1231。
这里,第二开口区1231的形状大致为圆形或椭圆形。应理解,圆形或椭圆形的形状,可以使第二开口区1231的面积设置的比较大,即可以减小第一遮光部15之间第二电极层1230的面积,从而降低外界环境光在显示面板200的功能器件设置区A1的反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大致为圆形或椭圆形”是指,形状整体上呈圆形或椭圆形,但是并不局限为标准的圆形或椭圆形。即,这里的“圆形或椭圆形”不但包括基本菱形的形状,而且考虑到工艺条件,还包括类似于圆形或椭圆形的形状;例如,圆形或椭圆形的部分边界为直线。
可以理解的是,参阅图6B,第一子像素P1'的第一发光器件124可以被配置为发射白色光线,也可以被配置为发射彩色光线。
示例性地,参阅图6C,第一子像素P1'的第一发光器件124被配置为发射彩色光线,彩色光线直接射向显示面板200的外侧。
例如,如图6C所示,多个第一子像素P1'包括红色子像素R、第一绿色子像素G1、第二绿色子像素G2和蓝色子像素B,红色子像素R的第一发光器件124被配置为发射红色光线,第一绿色子像素G1和第二绿色子像素G2的第一发光器件124被配置为发射绿色光线,蓝色子像素B的第一发光器件124被配置为发射蓝色光线,以实现彩色显示。
示例性地,如图6C和图6D所示,第一子像素P1'的第一发光器件124被配置为发射白色光线。此时,第一子像素P1'还包括多个第一滤光部21,如图6D、图7和图8所示,每个第一滤光部21对应一个第一开口区151,且第一滤光部21在衬底11(参见图6A)上的正投影的边界S1,位于对应的第一遮光部15在衬底11(参见图6A)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以对第一发光器件124光进行过滤,以及避免第一遮光部15对功能器件300(参见图2)的采光造成干扰。其中,多个第一滤光部21可以分别透射多种单色光,第一子像素P1'的第一发光器件124发射的白色光线,照射在对应的第一滤光部21上以出射对应颜色的单色光,以实现全彩化显示。
例如,如图6C和图6D所示,多个第一子像素P1'包括红色子像素R、第一绿色子像素G1、第二绿色子像素G2和蓝色子像素B,红色子像素R的第一滤光部21可以透射红光,第一绿色子像素G1和第二绿色子像素G2的 第一滤光部21可以透射绿光,蓝色子像素B的第一滤光部21可以透射蓝光。此时,红色子像素R、第一绿色子像素G1、第二绿色子像素G2和蓝色子像素B的第一发光器件124发射的白色光线,照射在对应的第一滤光部21上以出射对应颜色的单色光,从而实现全彩化显示。
此外,由于第一滤光部21透射单色光,因此,第一滤光部21可以滤去外界环境光中的大部分波段的光,从而可以进一步地降低外界环境光在显示面板200的功能器件设置区A1的反射强度。
图9A~图9D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主显示区的俯视图;图10A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第二遮光部的结构图;图10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主显示区的一个红色子像素的放大图。
如图9A~图9D所示,显示面板200还包括位于主显示区A2的第二遮光部16,第二遮光部16设置于多个第二子像素P2'远离衬底11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遮光部15与第二遮光部16的材料可以相同且同层设置。
参阅图9B、图9C和图10A,第二遮光部16包括多个第三开口区161,每个第三开口区161对应一个第二发光器件125,且第二发光器件125的发光区位于对应的第三开口区161内。
其中,参阅图9A~图9D,第二像素电路136的第二部分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遮光部16在衬底11的正投影范围内。第二部分为第二像素电路136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三电极121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范围之外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将第二发光器件125的第一电极121与第一发光器件124的第一电极121进行区分,在本文中,将第二发光器件125的第一电极121称为第三电极121,即第二发光器件125包括第三电极121,第三电极121与第二像素电路136电连接。
在这种情况下,在主显示区A2,第二像素电路136的第二部分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遮光部136在衬底11的正投影范围内。也就是说,第二像素电路136在衬底11的正投影,位于第三电极121和第二遮光部136在衬底11的正投影范围内,这样可以避免外界环境光直接照射在第二像素电路136上,降低外界环境光在显示面板200的主显示区A2的反射强度,以及避免外界环境光直接照射在第二像素电路136的边缘而产生的衍射现象,提高显示效果。并且,第二像素电路136的晶体管130(例如第一晶体管T1)的沟道区S,均可以被第三电极121和第二遮光部136遮挡,进而降低该晶体管 130的阈值电压产生漂移的风险,提高驱动电流的准确度,提升显示面板200的主显示区A2的显示效果。
应理解,显示面板200的主显示区A2仅用于显示图像,无需采集外界环境光,也即在显示面板200的主显示区A2,无需考虑第二子像素P2'之间的区域的透光率,外界环境光的反射强度越低,显示效果越好。
基于此,参阅图9A~图9D,第二遮光部16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一区域,第一区域为主显示区A2中多个第二发光器件125之间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多个第二发光器件125之间的区域的金属层(例如,第二电极层1230)均可被第二遮光部16遮挡,从而可以降低外界环境光在显示面板200的主显示区A2的反射强度,提升主显示区A2的显示效果。
在此基础上,第二电极层1230位于主显示区A2的部分可以为连续的膜层结构,即第二电极层1230位于主显示区A2的部分可以不进行图案化工艺,即第二电极层1230位于多个第二子像素P2'之间的区域可以不开设透光孔,工艺简单。
此外,由于第二遮光部16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一区域,即覆盖第二子像素P2'的第二发光器件125之间的区域,同一第二像素单元P2的多个第二子像素P2'的第二发光器件125的中心的距离无需进行缩减,即多个第二发光器件125的均匀排列。
示例性地,参阅图9A~图9D,在主显示区A2,多个红色子像素R和多个第一绿色子像素G1沿第一斜方向Z1交替排列,并和多个第二绿色子像素G2沿第二斜方向Z2交替排列;蓝色子像素B和第二绿色子像素G2沿第一斜方向Z1交替排列,并和多个第一绿色子像素G1沿第二斜方向Z2交替排列;且第一绿色子像素G1和第二绿色子像素G2沿第一方向X交替排列,红色子像素R和蓝色子像素B沿第二方向Y交替排列。
在此基础上,在设定方向上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子像素P2'的第二发光器件125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其中,设定方向可以为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第一斜方向Z1和第二斜方向Z2中的至少一者。
可以理解的是,参阅图9B,第二子像素P2'的第二发光器件125可以被配置为发射白色光线,也可以被配置为发射彩色光线。
示例性地,参阅图9C,第二子像素P2'的第二发光器件125被配置为发射彩色光线,彩色光线直接射向显示面板200的外侧。
例如,如图9C所示,多个第二子像素P2'包括红色子像素R、第一绿色子像素G1、第二绿色子像素G2和蓝色子像素B,红色子像素R的第二发光 器件125被配置为发射红色光线,第一绿色子像素G1和第二绿色子像素G2的第二发光器件125被配置为发射绿色光线,蓝色子像素B的第二发光器件125被配置为发射蓝色光线,以实现彩色显示。
示例性地,如图9C和图9D所示,第二子像素P2'的第二发光器件125被配置为发射白色光线。此时,第二子像素P2'还包括多个第二滤光部22,参见图9D、图10A和图10B,每个第二滤光部22对应一个第三开口161,且第二滤光部22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的边界S1,位于第二遮光部16在衬底11(参见图9A)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以对第二发光器件125光进行过滤。其中,多个第二滤光部22可以分别透射多种单色光,第二子像素P2'的第二发光器件125发射的白色光线,照射在对应的第二滤光部22上以出射对应颜色的单色光,以实现全彩化显示。
例如,如图9C和图9D所示,多个第二子像素P2'包括红色子像素R、第一绿色子像素G1、第二绿色子像素G2和蓝色子像素B,红色子像素R的第二滤光部22可以透射红光,第一绿色子像素G1和第二绿色子像素G2的第二滤光部22可以透射绿光,蓝色子像素B的第二滤光部22可以透射蓝光。此时,红色子像素R、第一绿色子像素G1、第二绿色子像素G2和蓝色子像素B的第二发光器件125发射的白色光线,照射在对应的第二滤光部22上以出射对应颜色的单色光,从而实现全彩化显示。
此外,由于第二滤光部22透射单色光,因此,第二滤光部22可以滤去外界环境光中的大部分波段的光,从而可以进一步地降低外界环境光在显示面板200的主显示区A2的反射强度。
参阅图6B、6C、9B和图9C,上述多个第一子像素P1'和多个第二子像素P2'均包括红色子像素R、第一绿色子像素G1、第二绿色子像素G2和蓝色子像素B。
在此基础上,结合图8,在功能器件设置区A1,红色子像素R、第一绿色子像素G1、第二绿色子像素G2和蓝色子像素B的发光区的边界S2与第一遮光部15的内边界S3的距离大致相等,以避免功能器件设置区A1产生亮度不均一或色偏的问题,从而提高显示面板200的功能器件设置区A1的显示效果。
结合图10B,在主显示区A2,红色子像素R、第一绿色子像素G1、第二绿色子像素G2和蓝色子像素B的发光区的边界S2与第二遮光部16的内边界S3的距离大致相等,以避免主显示区A2产生亮度不均一或色偏的问题,从而提高显示面板200的主显示区A2的显示效果。图10B中以红色子像素R 为例进行示意。
在此基础上,在功能器件设置区A1的第一子像素P1'的发光区的边界S2与第一遮光部15的内边界S3的距离大致等于,在主显示区A2的第二子像素P2'的发光区的边界S2与第二遮光部16的内边界S3的距离,以避免功能器件设置区A1与主显示区A2之间产生亮度不均一或色偏的问题,从而提高显示面板200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发光区的边界S2即像素界定层14的开口区的边界。
应理解,参阅图3A、图6A、图6E和图24,上述显示面板10还包括多条信号线,多条信号线均与像素电路13(包括第一像素电路135和第二像素电路136)电连接。其中,至少一条信号线包括用于外接信号源的信号走线以及与第一像素电路135连接的转接线,信号走线中位于功能器件设置区A1的部分透明,以提高显示面板200的功能器件设置区A1的透过率。
示例性地,参阅图3A、图12和图16,上述多条信号线包括扫描信号线GL、复位信号线RL、使能信号线EL、初始化信号线INL、第一电压信号线VDL和数据线DL。
其中,扫描信号线GL与像素电路13的扫描信号端GATE电连接,复位信号线RL与像素电路13的复位信号端RESET电连接,使能信号线EL与像素电路13的使能信号端EM电连接,初始化信号线INL与像素电路13的初始化信号端电连接,第一电压信号线VDL与像素电路13的第一电压信号端VDD电连接,数据线DL与像素电路13的数据信号端DATA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6E、图12、图17和图19,扫描信号线GL包括第一扫描走线GL1和第一转接线GL2,第一转接线GL2大致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与第一像素电路135电连接;第一扫描走线GL1的一端伸入功能器件设置区A1且与第一转接线GL2电连接,以避免扫描信号线GL与其他信号线(例如数据线DATA)的走线排布产生交叉干扰。
在此基础上,在功能器件设置区A1,第一扫描走线GL1位于功能器件设置区A1的部分透明,以提高显示面板200的功能器件设置区A1的透过率。
示例性地,如图15和图19所示,第一扫描走线GL1包括第一子扫描走线GL11和第二子扫描走线GL12,第一子扫描走线GL11位于功能器件设置区A1,第二子扫描走线GL12位于主显示区A2。其中,第一子扫描走线GL11透明,第二子扫描走线GL12可以透明也可以不透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6E、图12、图15和图19,复位信号线RL包 括第一复位走线RL1和第二转接线RL2。第二转接线RL2大致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与第一像素电路135电连接。第一复位走线RL1的一端伸入功能器件设置区A1,与第二转接线RL2电连接,以避免复位信号线RL与其他信号线(例如数据线DATA)的走线排布产生交叉干扰。
在此基础上,在功能器件设置区A1,第一复位走线RL1位于功能器件设置区A1的部分透明,以提高显示面板200的功能器件设置区A1的透过率。
示例性地,如图15和图19所示,第一复位走线RL1包括第一子复位走线RL11和第二子复位走线RL12,第一子复位走线RL11位于功能器件设置区A1,第二子复位走线RL12位于主显示区A2。其中,第一子复位走线RL11透明,第二子复位走线RL12可以透明也可以不透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6E、图12、图15和图19,使能信号线EL包括第一使能走线EL1和第三转接线EL2。第三转接线EL2大致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与第一像素电路135电连接。第一使能走线EL1的一端伸入功能器件设置区A1,与第三转接线EL2电连接,以避免使能信号线EL与其他信号线(例如数据线DATA)的走线排布产生交叉干扰。
在此基础上,在功能器件设置区A1,第一使能走线EL1位于功能器件设置区A1的部分透明,以提高显示面板200的功能器件设置区A1的透过率。
示例性地,如图15和图19所示,第一使能走线EL1包括第一子使能走线EL11和第二子使能走线EL12,第一子使能走线EL11位于功能器件设置区A1,第二子使能走线EL12位于主显示区A2。其中,第一子使能走线EL11透明,第二子使能走线EL12可以透明也可以不透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6E、图13、图15和图20,初始化信号线INL包括第一初始化走线INL1和第四转接线INL2。第四转接线INL2大致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与第一像素电路电135连接,第一初始化走线INL1的一端伸入功能器件设置区A1,与第四转接线INL2电连接,以避免初始化信号线INL与其他信号线(例如数据线DATA)的走线排布产生交叉干扰。
在此基础上,在功能器件设置区A1,第一初始化走线INL1位于功能器件设置区A1的部分透明,以提高显示面板200的功能器件设置区A1的透过率。
示例性地,如图15和图20所示,第一初始化走线INL1包括第一子初始化走线INL11和第二子初始化走线INL12,第一子初始化走线INL11位于功能器件设置区A1,第二子初始化走线INL12位于主显示区A2。其中,第一子初始化走线INL11透明,第二子初始化走线INL12可以透明也可以不透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6E、图16和图23,第一电压信号线VDL和数据线DL大致沿第二方向Y延伸。其中,在功能器件设置区A1,第一电压信号线VDL和数据线DL位于功能器件设置区A1的至少部分透明,以提高显示面板200的功能器件设置区A1的透过率。
示例性地,如图6E、图16和图23所示,第一电压信号线VDL包括第一电压走线VDL1和第五转接线VDL2。第五转接线VDL2设置于第一像素电路135远离衬底11的一侧,且与第一电压走线VDL1电连接。也就是说,第五转接线VDL2跨过第一像素电路135(参见图6A)的上方。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电压信号线VDL在经过第一像素电路135(参见图6A)的上方时,可以通过第五转接线VDL2拉远与第一像素电路135(参见图6A)的距离,从而降低电磁干扰。
在此基础上,如图16和图23所示,第一电压走线VDL1还可以包括第一子电压走线VDL11和第二子电压走线VDL12,第一子电压走线VDL11位于功能器件设置区A1,第二子电压走线VDL12位于主显示区A2。数据线DL包括第一子数据线DL1和第二子数据线DL2,第一子数据线DL1位于功能器件设置区A1,第二子数据线DL2位于主显示区A2。其中,第一子电压走线VDL11和第一子数据线DL1均可以为透明的。
以下结合显示基板10的膜层结构,对各个膜层所包括的信号线以及部分其他图案膜层进行示例性地介绍。
如图17和图24所示,沿垂直于衬底11且远离衬底11的方向,显示基板10依次包括半导体层ACT、第一栅导电层GT1、第二栅导电层GT2、第一源漏导电层SD1、透明导电层TC和第二源漏导电层SD2。
需要说明的是,半导体层ACT、第一栅导电层GT1、第二栅导电层GT2、第一源漏导电层SD1、透明导电层TC和第二源漏导电层SD2中,每相邻的两层之间均设有绝缘膜层,例如,参阅图3A和图3B,第一栅绝缘层GI1、第二栅绝缘层GI2、层间绝缘层ILD、第一平坦层PLN1、第二平坦层PLN2和第三平坦层PLN3等,本公开实施例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3A、图3B、图11和图18所示,半导体层ACT包括像素电路13的各个晶体管130的沟道区S以及源极131(图11和图18中未示意出)和漏极132(图11和图18中未示意出)。
需要说明的是,半导体层ACT的材料包括非晶硅、单晶硅、多晶硅、或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例如,半导体层ACT的材料包括铟镓锌氧化物和/或氧化锌,本公开实施例不限于此。
如图12和图19所示,第一栅导电层GT1包括第一转接线GL2、第二转接线RL2、第三转接线EL2、第二子扫描走线GL12、第二子复位走线RL12、第二子使能走线EL12和存储电容器C的第一极板C1,也即第一转接线GL2、第二转接线RL2、第三转接线EL2、第二子扫描走线GL12、第二子复位走线RL12、第二子使能走线EL12和存储电容器C的第一极板C1同层设置,均位于第一栅导电层GT1。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栅导电层GT1的材料包括金属。例如,第一栅导电层GT1的材料包括铝、铜、钼中的至少一种,本公开实施例不限于此。也就是说,第一转接线GL2、第二转接线RL2、第三转接线EL2和存储电容器C的第一极板C1的材料包括金属。
其中,参阅图12,第一转接线GL2与半导体层ACT的交叠部分形成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和第六晶体管T6的控制极。第二转接线RL2与半导体层ACT的交叠部分形成第三晶体管T3的控制极。第三转接线EL2与半导体层的交叠部分形成第四晶体管T4和第五晶体管T5的控制极。位于功能器件设置区A1的存储电容器C的第一极板C1位于第一转接线GL2和第三转接线EL2之间。
此外,参阅图19,第二子复位走线RL12与半导体层ACT交叠部分形成第三晶体管T3和第六晶体管T6的控制极,第二子扫描走线GL12与半导体层交叠部分形成第一晶体管T1和第二晶体管T2的控制极,第二子使能走线EL12与半导体层ACT交叠部分形成第四晶体管T4和第五晶体管T5的控制极。位于主显示A2的存储电容器C的第一极板C1,位于第二子扫描走线GL12和第二子使能走线EL12之间。
如图13和图20所示,第二栅导电层GT2包括第四转接线INL2、第二子初始化走线INL12和存储电容器C的第二极板C2。第二极板C2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与第一极板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部分交叠。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栅导电层GT2的材料包括金属。例如,第二栅导电层GT2的材料包括铝、铜、钼中的至少一种,本公开实施例不限于此。
其中,参阅图13和图20,第二极板C2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与第一极板C1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交叠的部分形成存储电容器C。第四转接线INL2通过连接线与第一像素电路135中的第三晶体管T3和第六晶体管T6电连接;第二子初始化走线INL12通过连接线与第二像素电路136中的第三晶体管T3和第六晶体管T6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20和图21,第二栅导电层GT2还包括位于主 显示区A2的屏蔽图案40,屏蔽图案40位于第二子复位走线RL12和第二子扫描走线GL12之间。其中,屏蔽图案40在衬底11的正投影,与第二子电压走线VDL12在衬底11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且屏蔽图案40与第二子电压走线VDL12电连接,以降低各个走线之间的电磁干扰。
如图14和图21所示,第一源漏导电层SD1包括第一连接线50、第二连接线60、第三连接线70、第四连接线80和第二子电压走线VDL12。其中,第一连接线50、第二连接线60在功能器件设置区A1和主显示区A2均有分布,第三连接线70和第四连接线80仅分布于功能器件设置区A1。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源漏导电层SD1的材料包括金属。例如,第一源漏导电层SD1的材料包括铝、铜、钼中的至少一种,本公开实施例不限于此。
在功能器件设置区A1,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一连接线50与第三晶体管T3的第一极、以及第六晶体管T6的第一极电连接。第二连接线60与存储电容器C的第一极板C1、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极、以及第三晶体管T3的第二极电连接。第三连接线70与存储电容器C的第二极板C2、以及第四晶体管T4的第一极电连接。第四连接线80与第五晶体管T5的第二极、以及第六晶体管T6的第二极电连接。
在主显示区A2,如图20和图21所示,第一连接线50与第三晶体管T3的第一极、以及第六晶体管T6的第一极电连接。第二连接线60与存储电容器C的第一极板C1、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极、以及第三晶体管T3的第二极电连接。
如图15和图22所示,第一扫描走线GL1、第一复位走线RL1、第一使能走线EL1、第一初始化走线INL1、数据线DL以及第一电压信号线VDL位于功能器件设置区A1的至少部分透明。
示例性地,如图15和图22所示,透明导电层TC包括第一子扫描走线GL11、第一子复位走线RL11、第一子使能走线EL11、第一子初始化走线INL11、第一子电压走线VDL11以及第一子数据线DL1。
需要说明的是,透明导电层TC的材料包括透明导电材料,透明导电材料制备的透明导电层TC的透过率大于或等于60%。例如,透明导电层TC的材料包括氧化铟锡,本公开实施例不限于此。
如图16和图23所示,第五转接线VDL2、第二子数据线DL2均可以位于第二源漏导电层SD2。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源漏导电层SD2的材料包括金属。例如,第二源漏导电层SD2的材料包括铝、铜、钼中的至少一种,本公开实施例不限于此。
此外,参阅图23,第二源漏导电层SD2还可以包括支撑图案90,支撑图案90位于主显示区A2,且与第二子数据线DL2并行设置于第二像素电路136的两侧,以对发光器件12的第一电极121起到支撑平衡的作用。并且,该支撑图案90可以与第二子电压走线VDL12电连接,这样还可以起到降低信号线之间的电磁干扰的作用。
基于上述,像素电路13的焊盘M可以由第一源漏导电层SD1、透明导电层TC和第二源漏导电层SD2中形成的焊盘图案的一层或多层组成。示例性地,焊盘M由第一源漏导电层SD1的焊接图案、透明导电层TC的焊接图案和第二源漏导电层SD2的焊接图案依次叠置形成。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4)

  1. 一种显示面板,具有功能器件设置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
    多个第一子像素,设置于所述衬底上,且位于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区;至少一个第一子像素包括第一像素电路和第一发光器件,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包括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范围之外;
    多个第一遮光部,间隔设置于所述多个第一发光器件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且位于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区;每个第一遮光部设置有多个第一开口区,每个第一开口区对应一个第一发光器件,且所述第一发光器件的发光区位于对应的第一开口区内;其中,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的第一部分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遮光部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范围内;所述第一部分为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范围之外的部分。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包括设置于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区的多个第一像素单元,每个第一像素单元包括多个所述第一子像素;其中,每个所述第一遮光部的多个第一开口区与同一个第一像素单元的多个第一子像素一一对应。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位于同一个第一遮光部的外边界内的多个第一子像素中,在设定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子像素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
    在所述设定方向上,位于相邻两个第一遮光部的外边界内且相邻的两个第一子像素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
    其中,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子像素包括多个红色子像素、多个第一绿色子像素、多个第二绿色子像素和多个蓝色子像素;
    所述多个红色子像素和所述多个第一绿色子像素沿第一斜方向交替排列,和所述多个第二绿色子像素沿第二斜方向交替排列;所述蓝色子像素和所述第二绿色子像素沿所述第一斜方向交替排列,和所述多个第一绿色子像素沿所述第二斜方向交替排列;且所述第一绿色子像素和所述第二绿色子像素沿第一方向交替排列,所述红色子像素和所述蓝色子像素沿第二方向交替排列;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大致垂直,所述第一斜方向和所述 第二斜方向相交叉,且所述第一斜方向和所述第二斜方向均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叉,以及所述第一斜方向和所述第二斜方向均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叉。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设定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斜方向和所述第二斜方向中的至少一者。
  6. 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显示面板,包括多个第一像素单元,每个第一像素单元包括相邻的一个红色子像素、一个第一绿色子像素、一个第二绿色子像素和一个蓝色子像素;
    在同一个第一像素单元中,所述红色子像素和所述蓝色子像素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一绿色子像素和所述第二绿色子像素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
    所述第一遮光部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的外边界大致为菱形。
  7. 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多个第一遮光部排列成多行多列,每行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遮光部,每列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遮光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大致垂直。
  8. 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二电极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一遮光部之间;所述第二电极层位于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区的部分设有多个第二开口区,所述多个第二开口区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多个第一遮光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之间的区域。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多个第一遮光部排列成多行多列,每行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遮光部,每列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遮光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大致垂直;
    所述第二开口区设置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遮光部之间;和/或,所述第二开口区设置于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遮光部之间。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相邻两行中的多个第一遮光部相互错开设置,相邻的两列中的多个第一遮光部相互错开设置。
  11. 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开口区的形状大致为圆形或椭圆形。
  12. 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具有主显示区,所述主显示区至少部分围绕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区;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多个第二子像素,设置于所述衬底上,且位于所述主显示区;每个第二子像素包括第二像素电路和第二发光器件,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器件包括第三 电极,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二像素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二像素电路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三电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范围之外;
    第二遮光部,设置于所述多个第二子像素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且位于所述主显示区;所述第二遮光部包括多个第三开口区,每个第三开口区对应一个第二发光器件,且所述第二发光器件的发光区位于对应的第三开口区内;其中,所述多个第二像素电路的第二部分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遮光部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范围内;所述第二部分为所述第二像素电路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三电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范围之外的部分。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遮光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为所述主显示区中所述多个第二发光器件之间的区域。
  14. 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电极层位于所述主显示区的部分为连续的膜层结构。
  15. 根据权利要求12~1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遮光部与所述第二遮光部的材料相同且同层设置。
  16. 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子像素还包括:
    多个第一滤光部,每个第一滤光部对应一个第一开口区,且所述第一滤光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位于对应的第一遮光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在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第二子像素和第二遮光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子像素还包括:
    多个第二滤光部,每个第二滤光部对应一个第三开口区,且所述第二滤光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位于第二遮光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17. 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
    封装层,设置于所述多个第一遮光部和所述第一发光器件之间。
  18. 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
    多条信号线,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至少一条信号线包括用于外接信号源的信号走线以及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连接的转接线,所述信号走线中位于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区的部分透明。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多条信号线包括:
    扫描信号线,包括第一扫描走线和第一转接线,所述第一转接线大致沿第一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一扫描走线的一端伸入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区,与所述第一转接线电连接;所述第一扫描走线位于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区的部分透明;
    复位信号线,包括第一复位走线和第二转接线;所述第二转接线大致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一复位走线的一端伸入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区,与所述第二转接线电连接;所述第一复位走线位于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区的部分透明;
    使能信号线,包括第一使能走线和第三转接线;所述第三转接线大致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一使能走线的一端伸入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区,与所述第三转接线电连接;所述第一使能走线位于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区的部分透明;
    初始化信号线,包括第一初始化走线和第四转接线;所述第四转接线大致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一初始化走线的一端伸入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区,与所述第四转接线电连接;所述第一初始化走线位于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区的部分透明。
  20.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沿垂直于所述衬底且远离所述衬底的方向,所述显示面板依次包括半导体层、第一栅导电层、第二栅导电层、第一源漏导电层和透明导电层;
    所述第一转接线、所述第二转接线和所述第三转接线位于所述第一栅导电层,所述第四转接线位于所述第二栅导电层;和/或,所述第一扫描走线、所述第一复位走线、所述第一使能走线和所述第一初始化走线中位于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区的部分位于所述透明导电层。
  21. 根据权利要求18~20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多条信号线还包括第一电压信号线和数据线,所述第一电压信号线和所述数据线大致沿第二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电压信号线和所述数据线均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
    所述第一电压信号线和所述数据线中位于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区的至少部分透明。
  22.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电压信号线包括第一电压走线和第五转接线,所述第五转接线设置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电压走线电连接。
  23.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沿垂直于所述衬底且远离 所述衬底的方向,所述显示基板依次包括半导体层、第一栅导电层、第二栅导电层、第一源漏导电层、透明导电层和第二源漏导电层;
    所述第一电压走线和所述数据线位于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区的部分位于所述透明导电层,所述第五转接线位于所述第二源漏导电层。
  24.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壳体;
    如权利要求1~2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CN202280001584.7A 2022-05-31 2022-05-31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750184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96459 WO2023230911A1 (zh) 2022-05-31 2022-05-31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01847A true CN117501847A (zh) 2024-02-02

Family

ID=890266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1584.7A Pending CN117501847A (zh) 2022-05-31 2022-05-31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01847A (zh)
WO (1) WO202323091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61014B (zh) * 2019-04-30 2021-06-08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129092A (zh) * 2019-12-20 2020-05-0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1326636B (zh) * 2020-02-27 2021-04-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764462A (zh) * 2020-06-04 2021-12-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1725288B (zh) * 2020-07-17 2022-09-13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像素结构及显示面板
CN113285044B (zh) * 2021-05-19 2023-05-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3437126B (zh) * 2021-06-24 2022-09-0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4420876B (zh) * 2022-01-28 2024-02-0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30911A1 (zh) 2023-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17320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0096660B2 (en) Array substrat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11961471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30269985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035925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30045968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11985874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11790847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10872930B2 (en) Display device
KR20220096169A (ko) 표시패널 및 표시장치
CN110890408B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US20240147786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TWI829365B (zh) 顯示裝置、電源供應裝置以及像素
US11733793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esting method
CN117501847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7751704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3225966A1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WO2023230919A1 (zh)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WO2023230898A1 (zh)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WO2023230915A1 (zh)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WO2023230805A1 (zh)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KR20240053914A (ko)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패널
KR20240057808A (ko)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패널
KR20240054448A (ko)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패널
KR20240053894A (ko)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패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