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01220A -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01220A
CN117501220A CN202280001588.5A CN202280001588A CN117501220A CN 117501220 A CN117501220 A CN 117501220A CN 202280001588 A CN202280001588 A CN 202280001588A CN 117501220 A CN117501220 A CN 1175012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lead
display
display area
lea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158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温梦阳
商广良
史世明
刘浩
王丽
刘利宾
赵辉
李春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5012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012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位于显示区一侧的扇出区。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位于第一显示区周围的第二显示区。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和触控功能层。显示基板具有显示侧,触控功能层位于显示基板的显示侧。触控功能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和多条触控引线。多个触控电极位于第一显示区。多条触控引线与多个触控电极电连接,且多条触控引线经由第二显示区延伸至扇出区。

Description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触控显示面板的边框宽度通常较宽,影响了触控显示面板的视觉效果。
发明内容
一方面,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触控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位于显示区一侧的扇出区。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位于第一显示区周围的第二显示区。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和触控功能层。显示基板具有显示侧,触控功能层位于显示基板的显示侧。触控功能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和多条触控引线。多个触控电极位于第一显示区。多条触控引线与多个触控电极电连接,且多条触控引线经由第二显示区延伸至扇出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条触控引线中,两条触控引线位于显示区内的部位的长度差值的绝对值的取值范围为0mm~4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条触控引线中,至少两条触控引线位于显示区内的部位的长度基本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引线包括第一引出线和第二引出线。第一引出线的一端与位于第一显示区的触控电极电连接。第一引出线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显示区。第二引出线的一端与第一引出线远离触控电极的一端电连接,另一端延伸至第二显示区与扇出区的交界处,且第二引出线沿第一显示区的边缘的延伸方向延伸。其中,任一条触控引线中,第一引出线和第二引出线的长度之和为第一设定长度值。多条触控引线中,第一设定长度值最长的触控引线为第二触控引线,其余的触控引线为第一触控引线。第一触控引线还包括第一补偿线。第一补偿线位于第二显示区,且与第一触控引线中的第一引出线和/或第二引出线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触控引线中,第二引出线和第一补偿线的长度之和为第二设定长度值。两条第一触控引线的第二设定长度值的差值的绝对值的取值范围为0mm~4mm。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条第一触控引线的第二设定长度值基本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触控引线包括第一条第一触控引线和第二条第一触控引线。第一条第一触控引线的第一设定长度值,大于第二条第一触控引 线的第一设定长度值。第一补偿线包括第一条第一补偿线和第二条第一补偿线,第一条第一补偿线第一补偿线的长度,小于第二条第一补偿线的长度。第一条第一补偿线与第一条第一触控引线电连接,第二条第一补偿线与第二条第一触控引线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远离显示区的方向,多条触控引线的第一设定长度值逐渐增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补偿线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引出线和/或第二引出线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引出线与第一引出线电连接的一端为第一连接端。第一触控引线中,第一补偿线的一端与第一连接端电连接,另一端沿第一显示区的边缘的延伸方向,向远离第二引出线的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条第一补偿线远离第一连接端的一端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大致平齐。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功能层包括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和绝缘层。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层叠设置,绝缘层位于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其中,第一引出线和第二引出线位于第一导电层,第一补偿线位于第二导电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功能层包括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和绝缘层。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层叠设置,绝缘层位于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第一引出线和第二引出线位于第一导电层。第一补偿线包括至少两条间隔设置的第一子补偿线和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至少两条间隔设置的第一子补偿线位于第一导电层。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位于第二导电层。第一连接部跨过第一引出线,且通过绝缘层上的第一过孔与相邻的两条第一子补偿线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且均沿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多个第一触控电极位于第一导电层。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且均沿第一方向延伸。多个第二触控电极与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彼此交叉且相互绝缘,以在各个交叉位置处构成电容单元。多个电容单元整体所在的最小封闭图形区域为第一显示区。第二触控电极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触控子电极和多个桥接部。多个间隔设置的触控子电极位于第一导电层。多个桥接部位于第二导电层。桥接部跨过第一触控电极,且通过绝缘层上的第二过孔与相邻的两个触控子电极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触控引线中,第二引出线的长度与第二设定长度值基本相等。或,第二触控引线还包括第二补偿线。第二补偿线位于第二显示区,且与第二触控引线中的第一引出线和/或第二引出线电连接。第二触控引线中,第二引出线和第二补偿线的长度之和与第二设定长度值基本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基板包括衬底和多个子像素。多个子像素位于衬底的一侧,且位于显示区。至少一条触控引线在衬底上的正投影,避开子像素的发光区在衬底上的正投影。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区与扇出区的排列方向为第三方向。与显示基板相平行、且与第三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为第四方向。多条触控引线的至少部分,分布于第一显示区沿第四方向的两侧。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此外,以下描述中的附图可以视作示意图,并非对本公开实施例所涉及的产品的实际尺寸、方法的实际流程、信号的实际时序等的限制。
图1A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图;
图1B为根据另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图;
图1C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触控功能层的结构图;
图1D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电极板的结构图;
图1E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电容单元的结构图;
图2A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图;
图2B为根据另一些实施例的触控功能层的结构图;
图2C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图;
图2D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有效区与显示区之间的位置关系图;
图2E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图;
图2F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触控功能层的局部结构图;
图2G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图;
图2H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图;
图3A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图;
图3B为根据另一些实施例的触控功能层的局部结构图;
图3C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的触控功能层的局部结构图;
图3D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的触控功能层的局部结构图;
图3E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图;
图4A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图;
图4B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图;
图4C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的触控功能层的局部结构图;
图5A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触控引线和子像素的投影位置关系图;
图5B为根据另一些实施例的触控引线和子像素的投影位置关系图;
图6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所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comprise)”及其其他形式例如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包括(comprises)”和现在分词形式“包括(comprising)”被解释为开放、包含的意思,即为“包含,但不限于”。在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one embodiment)”、“一些实施例(some embodiments)”、“示例性实施例(exemplary embodiments)”、“示例(example)”、“特定示例(specific example)”或“一些示例(some examples)”等旨在表明与该实施例或示例相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性包括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示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所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以任何适当方式包括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连接”及其衍伸的表达。例如,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术语“连接”以表明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彼此间有直接物理接触或电接触。
“A、B和C中的至少一个”与“A、B或C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相同含 义,均包括以下A、B和C的组合:仅A,仅B,仅C,A和B的组合,A和C的组合,B和C的组合,及A、B和C的组合。
“A和/或B”,包括以下三种组合:仅A,仅B,及A和B的组合。
如本文所使用的那样,“约”、“大致”或“近似”包括所阐述的值以及处于特定值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的平均值,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所确定。
如本文所使用的那样,“平行”、“垂直”、“相等”包括所阐述的情况以及与所阐述的情况相近似的情况,该相近似的情况的范围处于可接受偏差范围内,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所确定。例如,“平行”包括绝对平行和近似平行,其中近似平行的可接受偏差范围例如可以是5°以内偏差;“垂直”包括绝对垂直和近似垂直,其中近似垂直的可接受偏差范围例如也可以是5°以内偏差。“相等”包括绝对相等和近似相等,其中近似相等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例如可以是相等的两者之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其中任一者的5%。
应当理解的是,当层或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层或基板上时,可以是该层或元件直接在另一层或基板上,或者也可以是该层或元件与另一层或基板之间存在中间层。
本文参照作为理想化示例性附图的剖视图和/或平面图描述了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为了清楚,放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因此,可设想到由于例如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引起的相对于附图的形状的变动。因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不应解释为局限于本文示出的区域的形状,而是包括因例如制造而引起的形状偏差。例如,示为矩形的蚀刻区域通常将具有弯曲的特征。因此,附图中所示的区域本质上是示意性的,且它们的形状并非旨在示出设备的区域的实际形状,并且并非旨在限制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范围。
图1A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图。
如图1A所示,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英文全称:Touch Screen Panel,英文简称:TSP)200。可以理解地,触控显示面板200用于显示图像信息。示例性的,触控显示面板200可以显示静态图像信息,例如图片或者照片等,也可以显示动态图像,例如视频或者游戏画面等。
随着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触控显示面板200在车载显示、手机显示、平板电脑显示、笔记本电脑显示及电视显示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 空间。可以理解地,触控显示面板200具有触控功能。
在一些示例中,触控显示面板200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英文全称: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英文简称:OLED)、量子点电致发光显示器(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英文简称QLED)和液晶显示器(英文全称:Liquid Crystal Display,英文简称:LCD)中的任一个。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A所示,触控显示面板200具有显示区AA和周边区CC,周边区CC围设于显示区AA。可以理解地,显示区AA用于显示图像信息,周边区CC用于放置与显示区AA电连接的引线或者驱动装置等。
在一些示例中,触控显示面板200的形状可以为方形、圆形或者其他形状。显示区AA的形状与触控显示面板200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A所示,触控显示面板200包括多个子像素220。子像素220是触控显示面板200进行画面显示的最小单元。多个子像素220位于触控显示面板200的显示区AA内,且多个子像素220阵列排布,使得显示区AA能够实现图像显示功能。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A所示,多个子像素220沿第一方向X1排列成多列,且沿第二方向Y1排列成多行,第一方向X1和第二方向Y1相交。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方向X1为水平方向,第二方向Y1为竖直方向。示例性的,第一方向X1和第二方向Y1垂直。
可以理解地,每个子像素220可显示一种单一的颜色,例如红色、绿色或蓝色。触控显示面板200可以包括多个红色子像素、多个绿色子像素和多个蓝色子像素。通过调节不同颜色的子像素220的亮度(灰阶),即可得到不同强度的红光、绿光和蓝光。而不同强度的红光、绿光和蓝光中的至少两者进行叠加,又可以显示出更多颜色的光,从而实现了触控显示面板200的全彩化显示。
图1B为根据另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图。
如图1B所示,触控显示面板200包括显示基板210和触控功能层100。显示基板210具有显示侧,触控功能层100位于显示基板210的显示侧。
可以理解地,显示基板210的显示侧用于显示图像信息。显示基板210包括多个子像素220,使得显示基板220能够实现显示功能。触控功能层100能够检测到触碰位置。这样一来,将触控功能层100设置在显示基板210的显示侧,就能够使得触控显示面板200实现触控功能。
在一些示例中,触控功能层100位于触控显示面板200的显示区AA,使得显示区AA能够实现触控功能。示例性的,触控功能层100为透明材质, 避免触控功能层100对显示区AA内显示的图像信息造成阻挡。
下面继续参照图1B,以显示基板210为OLED显示基板为例,对显示基板210的结构进行举例说明。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B所示,每个子像素220包括发光器件EL和像素驱动电路,像素驱动电路与发光器件EL电连接,用于驱动发光器件EL发光。示例性的,像素驱动电路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英文全称:Thin Film Transistor,英文简称:TFT)T和至少一个电容。
示例性的,如图1B所示,显示基板210包括衬底211和多层导电膜层216,像素驱动电路位于多层导电膜层216内。
在一些示例中,衬底211为柔性材料,使得显示基板210能够弯曲,从而使得触控显示面板200能够实现曲面显示、折叠显示或滑卷显示等功能。在另一些示例中,衬底211为硬性材料。
示例性的,衬底211的材料可以为聚酰亚胺(英文全称:Polyimide,英文简称:PI)、聚碳酸酯(英文全称:Polycarbonate,英文简称:PC)或者聚氯乙烯(英文全称:Polyvinyl Chloride,英文简称:PVC)中的任一个。
示例性的,如图1B所示,多层导电膜层216位于衬底211的同一侧,且多层导电膜层216层叠设置。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B所示,多层导电膜层216包括依次远离衬底211的有源膜层212、第一栅金属层Gate1、第二栅金属层Gate2、第一源漏金属层SD1和第二源漏金属层SD2。
示例性的,有源膜层212和第一栅金属层Gate1可以用于形成多个薄膜晶体管T中的一部分薄膜晶体管T(一个、两个或者更多个),有源膜层212和第二栅金属层Gate2可以用于形成多个薄膜晶体管T中的另一部分薄膜晶体管T(一个、两个或者更多个)。第一栅金属层Gate1和第二栅金属层Gate2可以用于形成至少一个电容。
在一些示例中,多层导电膜层216之间设置有绝缘膜层(图中未示出,例如栅绝缘层、钝化层、有机层等),起到对于相邻的两层导电膜层216进行电隔离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有源膜层212的数量不做进一步限定。例如,本公开的一些示例中,显示基板210可以仅包括一层有源膜层212,该有源膜层212的材料可以包括金属氧化物、也可以包括低温多晶硅。本公开的另一些示例中,显示基板210也可以包括两层有源膜层212,其中,一层有源膜层212的材料包括金属氧化物,另一层有源膜层212的材料包括低温多 晶硅。
在一些示例中,多层导电膜层216还可以包括第三栅金属层(图中未示出)。示例性的,第一栅金属层Gate1、第二栅金属层Gate2、第三栅金属层、第一源漏金属层SD1和第二源漏金属层SD2,沿远离衬底211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
由上述可知,像素驱动电路与发光器件EL电连接,用于驱动发光器件EL发光。下面继续参照图1B,对发光器件EL进行举例说明。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B所示,发光器件EL位于多层导电膜层216远离衬底211的一侧。由于子像素220包括位于多层导电膜层210中的像素驱动电路,和位于多层导电膜层216远离衬底211一侧的发光器件EL,也即是,多个子像素220位于衬底211的一侧。
示例性的,如图1B所示,发光器件EL包括沿远离衬底211的方向依次设置的阳极层AND、发光功能层EML和阴极层CTD。
在一些示例中,发光功能层EML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有效发光部,有效发光部用于发光。示例性的,有效发光部包括电致发光材料。可以理解地,电致发光指的是有机半导体材料在电场驱动下,通过载流子注入、传输、电子和空穴结合形成激子,进而辐射复合导致发光的现象。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B所示,显示基板210还包括像素界定层PDL,像素界定层PDL包括多个开口区,一个有效发光部位于一个开口区内,使得多个有效发光部能够间隔设置。
可以理解地,多个有效发光部中的一部分用于发红光,另一部分用于发绿光,又一部分用于发蓝光。示例性的,可以选择不同的电致发光材料,使得有效发光部能够发不同颜色的光。可以理解地,发红光的有效发光部、发绿光的有效发光部和发蓝光的有效发光部三者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示例性的,发红光的有效发光部、发绿光的有效发光部和发蓝光的有效发光部可以混合阵列排布,这样一来,通过控制发不同的有效发光部的发光强度,就能够得到不同强度的红光、绿光和蓝光。将不同强度的红光、绿光和蓝光混合,即可使得触控显示面板200实现全彩化图像显示。
在一些示例中,一个像素驱动电路通过阳极层AND与一个有效发光部电连接,使得各个像素驱动电路能够通过阳极层AND,分别向各个有效发光部提供驱动电流,也即是使得多个有效发光部进行独立发光,减小多个有效发光部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触控显示面板200的显示效果。可以理解地,通过调节像素驱动电路向有效发光部提供的驱动电流的大小,能够对有效发光 部的发光亮度起到调节作用。
在一些示例中,阳极层AND为金属材料,例如铜或者银等。阴极层CTD为透明材料,例如透明氧化铟锡(英文全称:Indium Tin Oxide,英文简称:ITO)或者透明氧化铟锌(英文全称:Indium Zinc Oxide,英文简称:IZO)等,使得有效发光部发射的光线能够经由阴极层CTD射出,即此时显示基板210为顶发光显示基板。
在另一些示例中,阳极层AND为透明材料,例如ITO或者IZO等,阴极层CTD为金属材料,例如铜或者银等,使得有效发光部发射的光线能够经由阳极层AND射出,即此时显示基板210为底发光显示基板。
在又一些示例中,阳极层AND和阴极层CTD均为透明材料,例如ITO或者IZO等,使得有效发光部发射的光线可以经由阳极层AND和阴极层CTD射出,即此时显示基板210为双面发光显示基板。
本公开的实施例以显示基板210为顶发光显示基板为例,继续举例说明。可以理解地,触控功能层100位于显示基板210的显示侧,也即是,触控功能层100位于阳极层AND远离阴极层CTD的一侧。
在一些示例中,沿阳极层AND至有效发光部的方向,在阳极层AND和有效发光部之间设置有空穴注入层(英文全称:Hole Inject Layer,英文简称:HIL)、空穴传输层(英文全称:Hole Transport Layer,英文简称:HTL)和电子阻挡层(英文全称:Electron Blocking Layer,英文简称:EBL)中的至少一个。沿阴极层CTD至有效发光部的方向,在阴极层CTD和有效发光部之间设置有电子注入层(英文全称:Electron Inject Layer,英文简称:EIL)、电子传输层(英文全称:Electron Transport Layer,英文简称:ETL)和空穴阻挡层(英文全称:Hole Blocking Layer,英文简称:HBL)中的至少一个。上述设置方式,提高了有效发光部的发光可靠性。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B所示,显示基板210还包括平坦层213,平坦层213位于多层导电膜层216和发光器件EL之间,也即是发光器件EL位于平坦层213远离多层导电膜层216的一侧。可以理解地,平坦层213远离多层导电膜层216的一侧表面为光滑或者近似光滑的平面。
在一些示例中,多层导电膜层216中除了包括像素驱动电路之外,还包括多条信号引线(例如数据线和电源信号线等)。多条信号引线与像素驱动电路和发光器件EL电连接,用于传输电信号,使得像素驱动电路能够驱动发光器件EL发光,实现不同灰阶的显示。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B所示,显示基板210还包括封装层214。封装层 214位于发光器件EL远离衬底211的一侧。可以理解地,封装层214能够覆盖发光器件EL,将发光器件EL包覆起来,以避免外界环境中的水汽和氧气进入发光器件EL,起到保护发光器件EL的作用。
图1C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触控功能层的结构图。图1D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电极板的结构图。下面参照图1C和图1D,对触控功能层100进行举例说明。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C所示,触控功能层100包括多个触控电极110和多条触控引线120,多条触控引线120与多个触控电极110电连接。
示例性的,触控电极110为Metal Mesh(中文名称:金属网格)触控电极,触控显示面板200为Metal Mesh TSP(中文名称:金属网格触控显示面板)。
示例性的,如图1C所示,多个触控电极110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1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12。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1沿第一方向X1间隔排布,且均沿与第一方向X1交叉的第二方向Y1延伸。可以理解地,沿第一方向X1排布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1之间相互绝缘。
示例性的,如图1C所示,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12沿第二方向Y1间隔排布,且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12均沿第一方向X1延伸。可以理解地,沿第二方向Y1排布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12之间相互绝缘。示例性的,第一方向X1与第二方向Y1垂直。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触控电极111为Tx(英文全称:Transmit,中文名称:触控发射电极),第二触控电极112为Rx(英文全称:Receive,中文名称:触控接收电极)。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触控电极111为Rx(英文全称:Receive,中文名称:触控接收电极),第二触控电极112为Tx(英文全称:Transmit,中文名称:触控发射电极)。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C所示,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1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12整体所在的最小封闭图形区域的边缘,与显示区AA的边缘相重合。
示例性的,如图1D所示,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12与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1彼此交叉且相互绝缘。可以理解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12与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1彼此交叉,也即是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1在显示基板210上的正投影,与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12在显示基板210上的正投影彼此交叉。
可以理解地,如图1C所示,由于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1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12彼此交叉且相互绝缘,使得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1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12的各个交叉位置处可以构成电容单元(也即是触控图案,英文名称: Pattern)113。示例性的,多个电容单元113位于显示区AA内,且阵列排布。
在一些示例中,电容单元113为正方形或者近似正方形,示例性的,正方形电容单元113的边长可以为4mm。
可以理解地,当人手指触碰或者触控笔等触碰到电容单元113时,人手指或者触控笔的电容就会叠加至对应的电容单元113上,导致电容单元113的电容值发生变化。这样一来,通过获取多个电容单元113的电容值,即可确定出触碰位置,从而实现触控功能。
可以理解地,由于多个触控电极110和多条触控引线120电连接,而多个触控电极110能够构成电容单元113,使得多条触控引线120能够与多个电容单元113电连接。
图1E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电容单元的结构图。下面参照图1D和图1E,对触控电极进行举例说明。
示例性的,如图1D和图1E所示,第一触控电极111包括多个触控结构1111和多个连接结构1112。多个触控结构1111沿第二方向Y1间隔设置,连接结构1112位于任意相邻的两个触控结构1111之间,且与任意相邻的两个触控结构1111电连接,使得第一触控电极111能够沿第二方向Y1延伸。
示例性的,如图1E所示,任一个触控结构1111包括第一部分114,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结构1111的第一部分114相对设置。在一些示例中,一个触控结构1111可以包括两个第一部分114,两个第一部分114的形状和面积相同。
示例性的,如图1E所示,第二触控电极112包括多个触控子电极1121和多个桥接部1122。多个触控子电极1121沿第一方向X1间隔设置,桥接部1122位于任意相邻的两个触控子电极1121之间,且与任意相邻的两个触控子电极1121电连接,使得第二触控电极112能够沿第一方向X1延伸。
示例性的,如图1E所示,任一个触控子电极1121包括第二部分115,任意相邻的两个触控子电极1121的第二部分115相对设置。在一些示例中,一个触控子电极1121可以包括两个第二部分115,两个第二部分115的形状和面积相同。
示例性的,如图1E所示,连接结构1112a在显示基板210上的正投影,与桥接部1122a在显示基板210上的正投影相交叉。需要说明的是,连接结构1112a和桥接部1122a,仅用于限定在显示基板210上的正投影相交叉的连接结构1112和桥接部1122,不对连接结构1112和桥接部1122做进一步限定。
如图1E所示,多个触控结构1111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个触控结构1111a 和第二个触控结构1111b,连接结构1112a位于第一个触控结构1111a和第二个触控结构1111b之间,且分别与第一个触控结构1111a和第二个触控结构1111b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个触控结构1111a和第二个触控结构1111b仅用于区分与连接结构1112a电连接且相邻设置的两个触控结构1111,不对触控结构1111做进一步限定。
如图1E所示,多个触控子电极1121包括第一个触控子电极1121a和第二个触控子电极1121b,桥接部1122a位于第一个触控子电极1121a和第二个触控子电极1121b之间,且分别与第一个触控子电极1121a和第二个触控子电极1121b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个触控子电极1121a和第二个触控子电极1121b仅用于区分与桥接部1122a电连接且相邻设置的两个触控子电极1121,不对触控子电极1121做进一步限定。
示例性的,如图1E所示,第一个触控结构1111a的第一部分114a和第二个触控结构1111b的第一部分114b相对设置,第一个触控子电极1121a的第二部分115a和第二个触控子电极1121b的第二部分115b相对设置。第一个触控结构1111a的第一部分114a、第二个触控结构1111b的第一部分114b、第一个触控子电极1121a的第二部分115a、第二个触控子电极1121b的第二部分115b、连接结构1112a和桥接部1122a能够构成电容单元113。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部分114a和第一部分114b仅用于区分第一个触控结构1111a的第一部分114和第二个触控结构1111b的第一部分114,不对第一部分114做进一步限定。第二部分115a和第二部分115b仅用于区分第一个触控子电极1121a的第二部分115和第二个触控子电极1121b的第二部分115,不对第二部分115做进一步限定。
由上述可知,多个触控电极110与多条触控引线120电连接,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C所示,多条触控引线120包括第一类触控引线120a和第二类触控引线120b。
示例性的,第一类触控引线120a的数量为多条,至少一条第一类触控引线120a,与一个第一触控电极111电连接。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C所示,两条第一类触控引线120a,分别与同一个第一触控电极111沿第二方向Y1的两端电连接。在另一些示例中,一条第一类触控引线120a与一个第一触控电极111沿第二方向Y1的一端电连接。
示例性的,第二类触控引线120b的数量为多条,至少一条第二类触控引 线120b,与一个第二触控电极112电连接。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C所示,两条第二类触控引线120b,分别与同一个第二触控电极112沿第一方向X1的两端电连接。在另一些示例中,一条第二类触控引线120b与一个第二触控电极112沿第一方向X1的一端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类触控引线120a和第二类触控引线120b仅用于区分与第一触控电极111和第二触控电极112电连接的触控引线120,不对触控引线120做进一步限定。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C所示,多个触控电极110位于显示区AA,多条触控引线120位于周边区CC。
示例性的,多个触控电极110的材质可以为透明氧化铟锡(英文全称:Indium Tin Oxide,英文简称:ITO)或者透明氧化铟锌(英文全称:Indium Zinc Oxide,英文简称:IZO)等,减小触控电极110对显示区AA内显示的图像信息造成的影响。
可以理解地,随着触控显示面板200的尺寸分辨率(英文全称:Pixels Per Inch,英文简称PPI)越来越高,触控显示面板200的周边区CC内需要布置的引线数量(例如触控引线120、电源信号线或者与其他引线)越来越多,导致周边区CC的宽度增大,从而导致触控显示面板200的边框(例如沿第一方向X1两侧的边框,以及沿第二方向Y1两侧的边框)宽度增大,不利于触控显示面板200的窄边框,影响了触控显示面板200的视觉效果。
图2A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图。
基于此,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200。下面参照图2A,对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200进行举例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A所示,触控显示面板200具有显示区AA和位于显示区一侧的扇出区BB。可以理解地,显示区AA用于显示图像信息,扇出区BB用于放置与显示区AA电连接的引线。
在一些示例中,在触控显示面板200的使用状态下,扇出区BB位于显示区AA的下方,也即是在一些使用状态下,扇出区BB可以相对于显示区AA更靠近地面。
由上述可知,触控显示面板200的周边区CC围设于显示区AA。示例性的,如图2A所示,扇出区BB位于触控显示面板200的周边区CC内。
如图2A所示,显示区AA包括第一显示区AA1和位于第一显示区AA1周围的第二显示区AA2,可以理解地,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均能够显示图像信息。
第二显示区AA2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周围,示例性的,如图2A所示,第二显示区AA2的靠近第一显示区AA1一侧的边缘,与第一显示区AA1靠近第二显示区AA2一侧的边缘相重合,使得第二显示区AA2能够围设于第一显示区AA1,并且与第一显示区AA1相邻设置。
扇出区BB位于显示区AA的一侧,在一些示例中,扇出区BB与第二显示区AA2相邻设置。示例性的,扇出区BB靠近第二显示区AA2一侧的边缘,与第二显示区AA2靠近扇出区BB一侧的边缘相重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说明书附图中,以图2A为例,扇出区BB与第二显示区AA2的边缘相互分离,仅仅是为了便于示出扇出区BB和第二显示区AA2,不对扇出区BB和第二显示区AA2做进一步限定。
触控显示面板200包括显示基板210和触控功能层100。显示基板210具有显示侧,触控功能层100位于显示基板210的显示侧。触控功能层100包括多个触控电极110和多条触控引线120,多条触控引线120与多个触控电极110电连接。
可以理解地,本公开的上述实施例已经对显示基板210、触控电极110、以及多条触控引线120和多个触控电极110的电连接关系等进行了举例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2A所示,多个触控电极110位于第一显示区AA1,多条触控引线120经由第二显示区AA2延伸至扇出区BB。
可以理解地,多个触控电极110位于第一显示区AA1,使得第一显示区AA1内能够实现触控功能。多条触控引线120与多个触控电极110电连接,示例性的,如图2A所示,多条触控引线120的一端位于第一显示区AA1,且与触控电极110电连接,另一端经由第二显示区AA2延伸至扇出区BB。
可以理解地,设置多条触控引线120经由第二显示区AA2延伸至扇出区BB,避免了触控引线120占用周边区CC内的空间,减小触控显示面板200的周边区CC的宽度,从而能够减小触控显示面板200的侧边框(例如沿第一方向X1两侧的边框,以及沿第二方向Y1两侧的边框)宽度,利于实现触控显示面板200的窄边框,使得触控显示面板200能够最大化显示区AA,并且最小化周边区CC,提高触控显示面板200的视觉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设置多条触控引线120经由第二显示区AA2延伸至扇出区BB,使得触控显示面板200沿第一方向X1方向的两侧、以及触控显示面板200远离扇出区BB的一侧能够实现无边框,提高触控显示面板200的视觉效果。
并且,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多个触控电极110位于第一显示区AA1,多条触控引线120经由第二显示区AA2延伸至扇出区BB,减小了触控引线120与触控电极110之间的相互影响,提高触控显示面板200的可靠性。
由上述可知,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1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12彼此交叉且相互绝缘,从而能够在各个交叉位置处构成电容单元113。示例性的,如图2A所示,多个电容单元113能够沿第一方向X1和第二方向Y1阵列排布,并且沿第一方向X1排布的多个电容单元113电连接,沿第二方向Y1排布的多个电容单元113电连接。
图2B为根据另一些实施例的触控功能层的结构图。
由上述可知,如图2B所示,多个触控电极110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1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12,多条触控引线120中的一部分(两条或者更多条)与第一触控电极111电连接,另一部分(两条或者更多条)与第二触控电极112电连接。
示例性的,如图2B所示,与第一触控电极111电连接的第一类触控引线120a,经由第二显示区AA2中,沿第二方向Y1位于第一显示区AA1两侧的部分,以及沿第一方向X1位于第一显示区AA1一侧的部分,延伸至扇出区BB。或者,与第一触控电极111电连接的第一类触控引线120a,经由第二显示区AA2中,沿第二方向Y1位于第一显示区AA1一侧、且靠近扇出区BB的部分延伸至扇出区BB。
示例性的,如图2B所示,与第二触控电极112电连接的第二类触控引线120b,经由第二显示区AA2中,沿第一方向X1位于第一显示区AA1两侧的部分、以及沿第二方向Y1位于第一显示区AA1一侧、且靠近扇出区BB的部分延伸至扇出区BB。
在一些示例中,触控引线120的材质可以为透明氧化铟锡(英文全称:Indium Tin Oxide,英文简称:ITO)或者透明氧化铟锌(英文全称:Indium Zinc Oxide,英文简称:IZO)等,减小了触控引线120对第二显示区AA2内显示的图像信息造成的影响。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A所示,触控显示面板200还包括连接区230,连接区230位于周边区CC内。示例性的,连接区230位于扇出区BB远离显示区AA的一侧。连接区230内设置有多个连接引脚(图中未示出),触控引线120延伸至连接区230,且与连接区230内的连接引脚电连接。
示例性的,触控显示面板200外部的柔性电路板(英文全称:Flexible Printed Circuit,英文简称:FPC,图中未示出)能够与连接区230内的 多个连接引脚绑定连接。柔性电路板上安装有触控芯片(英文全称:Integrated Circuit,英文简称:IC,图中未示出)。触控IC能够通过柔性电路板和触控引线120,获取到多个触控电极110的电容值,也即是能够获取到多个电容单元113的电容值,使得触控IC能够根据多个电容单元113的电容值确定触碰位置。示例性的,触控IC采用COF(英文全称:Chip On Film)工艺,安装在柔性电路板上。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A所示,触控显示面板200还包括多条数据线160,示例性的,多条数据线160的一端与多个子像素220电连接,另一端与连接区230内的连接引脚电连接。触控显示面板200外部的驱动IC(图2A中未示出)通过连接区230内的连接引脚,与多条数据线160电连接,使得驱动IC能够通过多条数据线160向子像素220输出数据信号,从而驱动子像素220发光。
在一些示例中,驱动IC采用COF工艺,安装在与连接区230绑定连接的柔性电路板上。
在一些示例中,柔性电路板远离连接区230的一端,与主控电路板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A和所示,触控显示面板200还具有弯折区DD,弯折区DD位于周边区CC内,示例性的,弯折区DD位于扇出区BB和连接区230之间。
可以理解地,弯折区DD能够向远离显示侧的方向弯折,从而使得连接区230能够位于显示基板210的背面(也即是远离显示侧的一面),避免了连接区230、以及与连接区230绑定连接的柔性电路板等占用显示基板210的显示侧的空间,减小触控显示面板200下边框(靠近扇出区BB一侧边框)的宽度,提高触控显示面板200的视觉效果。
图2C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图。
由上述可知,在一些示例中,驱动IC采用COF工艺,安装在与连接区230绑定连接的柔性电路板上。在另一些示例中,如图2C所示,触控显示面板200还包括绑定区240。绑定区240位于周边区CC内,且位于连接区230和弯折区DD之间。驱动IC(参见图2C中242所示)采用COP(英文全称:Chip On Panel)工艺,绑定连接在显示基板210的位于绑定区240内的衬底211上。
示例性的,多条数据线160与绑定区240电连接,使得驱动IC能够通过多条数据线160向子像素220输出数据信号,从而驱动子像素220 发光。
示例性的,如图2A所示,多条数据线160在扇出区BB内靠近并聚拢,也即是,在扇出区BB内,多条数据线160中的至少两条数据线160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A所示,在扇出区BB内,多条触控引线120位于多条数据线160的两侧。如此设置,缩短了触控引线120的长度,减小触控引线120的电阻,降低触控引线120的负载,提高信号在触控引线120上的传输可靠性。
由上述可知,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将触控电极110设置在第一显示区AA1,并且设置触控引线120经由第二显示区AA2延伸至扇出区BB,避免了触控引线120占用触控显示面板200的周边区CC的空间,从而能够减小周边区CC的宽度,利于触控显示面板200的实现窄边框,提高触控显示面板200的视觉效果。
并且,设置触控引线120经由第二显示区AA2延伸至扇出区BB,触控电极110位于第一显示区AA1,减小了触控引线120与触控电极110之间的相互影响,在使得触控显示面板200实现窄边框的基础上,提高了触控功能层100的触控性能,从而提高了触控显示面板200的使用性能。
此外,由于触控引线120较细,故而将触控引线120设置在显示区AA2内,对于显示区AA2内显示的图像信息造成的影响较小,降低了触控引线120被肉眼察觉到的风险,提高触控显示面板200的显示性能。
并且,设置触控引线120经由第二显示区AA2延伸至扇出区BB,工艺简单,易于实现,提高触控显示面板200的生产效率,降低触控显示面板200成本。
图2D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有效区与显示区之间的位置关系图。图2E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图。
由上述可知,多个触控电极110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1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12。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1沿第一方向X1间隔排布,且均沿与第一方向X1交叉的第二方向Y1延伸。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12沿第二方向Y1间隔排布,且均沿第一方向X1延伸。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12与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1彼此交叉且相互绝缘,以在各个交叉位置处构成电容单元113。
示例性的,如图1C所示,多个触控电极110能够构成多个电容单元113,触控电极110整体所在的最小封闭图形区域的边缘,与显示区AA 的边缘相重合。
可以理解地,如图1C所示,由于电容单元113为正方形或者近似正方形,并且触控电极110整体所在的最小封闭图形区域的边缘,与显示区AA的边缘相重合,这样一来,当显示区AA的形状为长方形、圆形或者其他不规则形状时,会导致边缘处的部分触控电极110不能够形成完整的电容单元113。
也即是,如图2D所示,多个电容单元113整体所在的最小封闭图形区域的边缘,与显示区AA的边缘之间存在间隔。需要说明的是,图2D中示出的为多个电容单元113整体所在的最小封闭图形区域的一部分,本公开的实施例对电容单元113的数量不做进一步限定。
可以理解地,如图2D所示,当人手指或者触控笔等触碰到多个电容单元113整体所在的最小封闭图形区域时,触控显示面板200能够获取到触碰位置。而当人手指或者触控笔等触碰到显示区AA之内、多个电容单元113整体所在的最小封闭图形区域之外时,触控显示面板200无法准确地获取到触碰位置,甚至无法获取到触碰位置。
示例性的,如图2D所示,可以将多个电容单元113整体所在的最小封闭图形区域称为触控有效区(如图2D中区域AA3所示),将位于显示区AA和触控有效区之间的区域称为触控无效(英文名称:Dummy)区(如图2D中区域AA4所示)。
示例性的,如图2E所示,触控无效区位于触控有效区和周边区CC之间,并且,触控有效区和触控无效区内均设置有触控电极110,触控引线120位于周边区CC内。这样一来,会导致周边区CC的宽度增大,从而导致触控显示面板200的边框宽度增大。示例性的,可以将位于触控无效区内的触控电极110称为Dummy块。
由上述可知,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B所示,显示区AA包括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并且第二显示区AA2围设于第一显示区AA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B所示,多个电容单元113整体所在的最小封闭图形区域为第一显示区AA1。
可以理解地,当人手指或者触控笔等触碰第一显示区AA1时,触控显示面板200能够获取到触碰位置,也即是第一显示区AA1为触控有效区。示例性的,如图2B所示,触控电极110的边缘与第一显示区AA1的边缘相重合。
第二显示区AA2围设于第一显示区AA1,并且第二显示区AA2内设置有触控引线。可以理解地,由于触控电极110的边缘与第一显示区AA1的边 缘相重合,第二显示区AA2内并没有设置触控电极110,使得第二显示区AA2无法获取到触碰位置,也即是第二显示区AA2为触控无效区。
也即是,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在触控无效区内不设置触控电极110,而是设置多条触控引线120经由触控无效区(也即是第二显示区AA2)延伸至扇出区BB,从而能够在不影响触控显示面板200的触控性能的基础上,实现触控显示面板200的窄边框,提高触控显示面板200的可靠性。
并且,设置触控电极110的边缘与第一显示区AA1的边缘相重合,也即是触控电极110的边缘与触控有效区的边缘相重合,避免了触控电极110延伸至触控无效区,简化了触控功能层100的结构,降低触控功能层100的成本。
图2F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触控功能层的局部结构图。
由上述可知,多个电容单元113能够与多条触控引线120电连接。示例性的,如图2F所示,电容单元113包括电容单元113a和电容单元113b,电容单元113a和电容单元113b沿第二方向Y1相邻设置。需要说明的是,电容单元113a和电容单元113b仅用于区分两个沿第二方向Y1相邻设置的电容单元113,不对电容单元113做进一步限定。
如图2F所示,触控引线120包括触控引线120c和触控引线120d。触控引线120c与电容单元113a电连接,触控引线120d与电容单元113b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触控引线120c和触控引线120d仅用于区分与电容单元113a和电容单元113b电连接的两条触控引线120,不对触控引线120做进一步限定。
示例性的,如图2F所示,由于电容单元113a和电容单元113b沿第二方向Y1相邻设置,使得触控引线120c位于显示区AA内的部位长度,大于触控引线120d位于显示区AA内的部位的长度。
也即是,多个电容单元113阵列排布,会导致多条触控引线120位于显示区AA内的长度不一致,影响了多条触控引线120之间的负载一致性,从而影响了触控功能层100的触控性能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F所示,沿远离显示区AA的方向,多条触控引线120位于显示区AA内的部位的长度逐渐增大。在另一些示例中,沿远离显示区AA的方向,多条触控引线120位于显示区AA内的部位的长度逐渐减小。
图2G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图。图2H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图。
基于此,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G和图2H所示,多条触控引线120中,两条触控引线120位于显示区AA内的部位的长度差值的绝对值的取值范围为0mm~4mm。
可以理解地,触控引线120位于显示区AA内的部位的长度,为触控引线120位于第一显示区AA1内的部位的长度,与该条触控引线120位于第二显示区AA2内的部位的长度之和。
在一些示例中,任意两条触控引线120位于显示区AA(包括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内的部位的长度差值的绝对值的取值范围为0mm~4mm。
如此设置,提高了多条触控引线120位于显示区AA内的部位的长度一致性,一方面,提高多条触控引线120的电阻一致性,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多条触控引线120与其他膜层(例如显示基板210的阴极层CTD或者位于第一显示区AA1内的触控电极110等)之间形成的寄生电容的一致性,使得多条触控引线120能够实现等电容布线。这样一来,就能够提高多条触控引线120之间的负载一致性,提高触控功能层100的触控性能,从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200的使用性能。
在一些示例中,任意两条触控引线120位于显示区AA内的部位的长度差值的绝对值的取值可以为0mm、1mm、2mm或者3mm等。
由上述可知,触控引线120远离触控电极110的一端延伸至扇出区BB。在一些示例中,任意两条触控引线120位于扇出区BB内的部位的长度基本相等。如此设置,在提高多条触控引线120位于显示区AA内的部位的长度一致性的基础上,提高了多条触控引线120位于扇出区BB内的部位的长度一致性,从而提高多条触控引线120整体(包括位于显示区AA内的部位和位于扇出区BB内的部位)的长度一致性,进一步提高触控功能层100的触控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G和图2H所示,多条触控引线120中,至少两条触控引线120位于显示区AA内的部位的长度基本相等。
示例性的,至少两条触控引线120位于显示区AA内的部位的长度差值的绝对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为0mm~3mm、0mm~2mm或者范围为0mm~1mm等。
示例性的,至少两条触控引线120位于显示区AA内的部位的长度差值的绝对值可以为0.5mm、1.2mm、1.8mm或者2.2mm等。
在一些示例中,任意两条触控引线120位于显示区AA内的部位的长 度基本相等。
如此设置,提高了多条触控引线120位于显示区AA内的部位的长度一致性,一方面,提高多条触控引线120的电阻一致性,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多条触控引线120与其他膜层(例如显示基板210的阴极层CTD或者位于第一显示区AA1内的触控电极110等)之间形成的寄生电容的一致性,使得多条触控引线120能够实现等电容布线。这样一来,就能够提高多条触控引线120之间的负载一致性,提高触控功能层100的触控性能,从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200的使用性能。
图3A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A所示,触控引线120包括第一引出线121和第二引出线122。第一引出线121的一端与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触控电极110电连接。第一引出线121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显示区AA2。第二引出线122的一端与第一引出线121远离触控电极110的一端电连接,另一端延伸至第二显示区AA2与扇出区BB的交界处。并且,第二引出线122沿第一显示区AA的边缘的延伸方向延伸。
由上述可知,在一些示例中,第二显示区AA2靠近扇出区BB一侧的边缘,与扇出区BB靠近第二显示区AA2一侧的边缘相重合。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引出线122远离第一引出线121的一端可以延伸至第二显示区AA2与扇出区BB相重合的边缘位置。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二引出线122远离第一引出线121的一端也可以和第二显示区AA2与扇出区BB相重合的边缘之间具有缝隙。
可以理解地,第一引出线121的一端位于第一显示区AA1,使得第一引出线121能够与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触控电极110电连接。第一引出线121的另一端从第一显示区AA1延伸至第二显示区AA2。第二引出线122一端与第一引出线121电连接,另一端延伸至第二显示区AA2与扇出区BB的交界处,也即是,第一引出线121和第二引出线122均位于显示区AA(包括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A所示,沿远离显示区AA的方向,多条第二引出线122的长度逐渐增大。在另一些示例中,沿远离显示区AA的方向,多条第二引出线122的长度逐渐减小。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A所示,触控引线120还包括第三引出线127。第三引出线127位于扇出区BB,且与第二引出线122远离第一引出线121的一端电连接。这样一来,使得电信号能够经由第一引出线121、第二引出线122 和第三引出线127,在扇出区BB和第一显示区AA1之间传输。
示例性的,如图3A所示,第二引出线122沿第一显示区AA1的边缘的延伸方向延伸。也即是,第二引出线12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显示区AA1的边缘的延伸方向相平行。如此设置,能够提高多条第二引出线122的排布规整性,一方面,能够减少多条第二引出线122的占用空间,降低多条第二引出线122被肉眼察觉到的风险,提高触控显示面板200的显示可靠性。另一方面,还能够缩短第二引出线122的距离,从而减小触控引线120的负载,提高信号的传输可靠性。
在一些示例中,任一条触控引线120中,第一引出线121和第二引出线122的长度之和为第一设定长度值。如图3A所示,多条触控引线120中,第一长度值最长的触控引线120为第二触控引线124,其余的触控引线120为第一触控引线123。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触控引线124的数量为多条,多条第二触控引线124的第一长度值基本相等。第一触控引线123的数量为多条,多条第一触控引线123的第一长度值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可以理解地,任一条第一触控引线123的第一长度值,小于第二触控引线124的第一长度值。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A所示,第一触控引线123还包括第一补偿线125。第一补偿线125位于第二显示区AA2,且与第一触控引线123中的第一引出线121和/或第二引出线122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补偿线125与第一触控引线123中的第一引出线121电连接。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补偿线125与第一触控引线123中的第二引出线122电连接。在又一些示例中,第一补偿线125与第一触控引线123中,第一引出线121和第二引出线122电连接的端点电连接,使得第一补偿线125能够与第一触控引线123中的第一引出线121和第二引出线122电连接。
可以理解地,设置第一补偿线125与第一触控引线123中的第一引出线121和/或第二引出线122电连接,使得第一触控引线123中的第一引出线121和第二引出线122上的电信号,能够传输至第一补偿线125。
由上述可知,第一触控引线123的第一长度值,小于第二触控引线124的第一长度值。故而,设置第一补偿线125与第一触控引线123中的第一引出线121和/或第二引出线122电连接,使得第一补偿线125能够对第一触控引线123起到补偿的作用,减小第一触控引线123的第一长度值与第一补偿线125的长度之和,与第二触控引线124的第一长度值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也即是能够减小多条触控引线120位于显示区AA内的部位的长度之间差值 的绝对值。
如此设置,提高了多条触控引线120位于显示区AA内的部位的长度一致性,一方面,提高多条触控引线120的电阻一致性,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多条触控引线120与其他膜层(例如显示基板210的阴极层CTD或者位于第一显示区AA1内的触控电极110等)之间形成的寄生电容的一致性,使得多条触控引线120能够实现等电容布线。这样一来,就能够提高多条触控引线120之间的负载一致性,提高触控功能层100的触控性能,从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200的使用性能。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触控引线123中,第二引出线122和第一补偿线125的长度之和为第二设定长度值。两条第一触控引线123的第二设定长度值的差值的绝对值的取值范围为0mm~4mm。
在一些示例中,任意两条第一触控引线123的第二设定长度值的差值的绝对值的取值范围为0mm~4mm。
可以理解地,由于第一触控引线123中的第二引出线122和第一补偿线125均位于显示区AA(第二显示区AA2)内,故而,设置两条第一触控引线123的第二设定长度值的差值的绝对值的取值范围为0mm~4mm,能够提高多条第一触控引线123位于显示区AA(第二显示区AA2)内的部位的长度一致性。
这样一来,一方面,能够提高多条第一触控引线123之间的电阻一致性,减小多条第一触控引线123之间的电阻差异。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多条第一触控引线123与其他膜层(例如显示基板210的阴极层CTD或者位于第一显示区AA1内的触控电极110等)之间形成的寄生电容的一致性,使得多条第一触控引线123能够实现等电容布线。这样一来,就能够提高多条第一触控引线123之间的负载一致性,提高触控功能层100的触控性能,从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200的使用性能。
示例性的,任意两条第一触控引线123的第二设定长度值的差值的绝对值的取值可以为0mm、1mm、2mm或者3mm等。
由上述可知,触控引线120(包括第一触控引线123和第二触控引线123)包括第一引出线121。在一些示例中,多条触控引线120(包括第一触控引线123和第二触控引线123)的第一引出线121的长度基本相等,提高多条触控引线120(包括第一触控引线123和第二触控引线123)位于显示区AA内的部位的长度一致性,从而提高多条触控引线120(包括第一触控引线123和第二触控引线123)之间的负载一致性,从而提高触控功能层100的触控性能。
在一些示例中,任一条第一触控引线123的第二设定长度值(也即是第一触控引线123的第二引出线122和第一补偿线125的长度之和),与第二触控引线124的第二引出线122的长度基本相等。
如此设置,能够提高多条触控引线120(包括第一触控引线123和第二触控引线123)位于显示区AA内的部位的长度一致性,从而提高多条触控引线120(包括第一触控引线123和第二触控引线123)之间的负载一致性,从而提高触控功能层100的触控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A所示,至少两条第一触控引线123的第二设定长度值基本相等。
示例性的,至少两条第一触控引线123的第二设定长度值的绝对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为0mm~3mm、0mm~2mm或者范围为0mm~1mm等。
示例性的,至少两条第一触控引线123的第二设定长度值差值的绝对值可以为0.5mm、1.2mm、1.8mm或者2.2mm等。
在一些示例中,任意两条第一触控引线123的第二设定长度值基本相等。
如此设置,一方面,提高多条第一触控引线123之间的电阻一致性,减小多条第一触控引线123之间的电阻差异。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多条第一触控引线123与其他膜层(例如显示基板210的阴极层CTD或者位于第一显示区AA1内的触控电极110)之间形成的寄生电容的一致性,使得多条第一触控引线123能够实现等电容布线。这样一来,就能够提高多条第一触控引线123之间的负载一致性,提高触控功能层100的触控性能,从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200的使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A所示,第一触控引线123包括第一条第一触控引线123a和第二条第一触控引线123b,第一条第一触控引线123a的第一设定长度值,大于第二条第一触控引线123b的第一设定长度值。也即是,第一条第一触控引线123a中的第一引出线121和第二引出线122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二条第一触控引线124b中的第一引出线121和第二引出线122的长度之和。
第一补偿线125包括第一条第一补偿线125a和第二条第一补偿线125b,第一条第一补偿线第一补偿线125a的长度,小于第二条第一补偿线125b的长度。如图3A所示,第一条第一补偿线125a与第一条第一触控引线123a电连接,第二条第一补偿线125b与第二条第一触控引线123b电连接。
也即是,如图3A所示,长度较短的第一补偿线125(第一条第一补偿线125a),与第一设定长度值较长的第一触控引线123(第一条第一触控引线 123a)电连接,长度较长的第一补偿线125(第一条第一补偿线125b),与第一设定长度值较短的第一触控引线123(第一条第一触控引线123b)电连接。
这样一来,使得长度较短的第一补偿线125(第一条第一补偿线125a),能够对第一设定长度值较长的第一触控引线123(第一条第一触控引线123a)进行补偿,而长度较长的第一补偿线125(第一条第一补偿线125b),能够对第一设定长度值较短的第一触控引线123(第一条第一触控引线123b)进行补偿,提高多条第一触控引线123之间的长度一致性,从而提高多条第一触控引线123之间的负载一致性,提高触控功能层100的触控性能,从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200的使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A所示,沿远离显示区AA的方向,多条触控引线120的第一设定长度值逐渐增大。
由上述可知,第二触控引线124的第一设定长度值,大于任一条第一触控引线123的第一设定长度值。这样一来,设置沿远离显示区AA的方向,多条触控引线120的第一设定长度值逐渐增大,使得第二触控引线124相对于任一条第一触控引线123远离显示区AA。
并且,由上述可知,如图3A所示,长度较短的第一补偿线125(第一条第一补偿线125a),与第一设定长度值较长的第一触控引线123(第一条第一触控引线123a)电连接,长度较长的第一补偿线125(第一条第一补偿线125b),与第一设定长度值较短的第一触控引线123(第一条第一触控引线123b)电连接。这样一来,设置沿远离显示区AA的方向,多条触控引线120的第一设定长度值逐渐增大,使得沿远离显示区AA的方向,多条第一补偿线125的长度逐渐减小。
在一些示例中,沿远离显示区AA的方向,多条触控引线120的第一设定长度值呈等差数列逐渐增大。也即是,沿远离显示区AA的方向,任意相邻的两条触控引线120的第一设定长度值的差值的绝对值相等。在另一些示例中,沿远离显示区AA的方向,任意相邻的两条触控引线120的第一设定长度值的差值的绝对值也可以不相等。
可以理解地,设置沿远离显示区AA的方向,多条触控引线120的第一设定长度值逐渐增大,能够避免多条触控引线120在延伸时产生相互干扰,提高多条触控引线120的布线便捷性,从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200的加工便捷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A所示,第一补偿线125在显示基板210上的正 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引出线121和/或第二引出线122在显示基板210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外。
可以理解地,第一补偿线125在显示基板210上的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触控引线123的第一引出线121和/或第二引出线122在显示基板210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外。并且,第一补偿线125在显示基板210上的正投影的至少部分,还位于第二触控引线124的第一引出线121和/或第二引出线122在显示基板210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外。
如此设置,能够减小第一补偿线125与第一引出线121和第二引出线122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从而提高多条第一触控引线123之间的电容一致性,使得多条第一触控引线123能够实现等电容布线,提高多条第一触控引线123之间的负载一致性,提高触控功能层100的触控性能,从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200的使用性能。
图3B为根据另一些实施例的触控功能层的局部结构图。图3C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的触控功能层的局部结构图。
由上述可知,第一补偿线125与第一触控引线123中的第一引出线121和/或第二引出线122电连接。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B所示,第一补偿线125的一端与第一触控引线123中的第一引出线121和/或第二引出线122电连接,另一端向靠近扇出区BB的方向延伸。并且,第一补偿线125在显示基板210上的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引出线121和/或第二引出线122在显示基板210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外。
在另一些示例中,如图3C所示,第一补偿线125的一端与第一触控引线123中的第二引出线122电连接,另一端向远离扇出区BB的方向延伸。并且,第一补偿线125在显示基板210上的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引出线121和/或第二引出线122在显示基板210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外。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C所示,第一引出线121,与触控电极110靠近第一引出线121的一端之间具有第一夹角α,第一夹角α为锐角,减小了第一引线121沿第一方向X1的占用空间,提高第二显示区AA2的面积利用率。
图3D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的触控功能层的局部结构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D所示,第二引出线122与第一引出线121电连接的一端为第一连接端Q1。
可以理解地,第一触控引线123中和第二触控引线124中,第二引出线122与第一引出线121电连接的一端为均为第一连接端Q1。
如图3D所示,第一触控引线123中,第一补偿线125的一端与第一连接 端Q1电连接,另一端沿第一显示区AA1的边缘的延伸方向,向远离第二引出线122的方向延伸。
由上述可知,如图3D所示,第二引出线122远离第一引出线121的一端,延伸至第二显示区AA2和扇出区BB的交界处。故而,设置第一补偿线125的一端与第一连接端Q1连接,另一端向远离第二引出线122的方向延伸,使得第一补偿线125远离第一连接端Q1的一端,能够向远离扇出区BB的方向延伸。
如此设置,一方面,能够减小第一补偿线125在显示基板2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引出线121和第二引出线122在显示基板210上的交叠面积,从而减小第一补偿线125与第一引出线121和第二引出线122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提高多条第一触控引线123之间的电容一致性,使得多条第一触控引线123能够实现等电容布线,提高多条第一触控引线123之间的负载一致性,提高触控功能层100的触控性能,从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200的使用性能。
另一方面,设置第一补偿线125远离第一连接端Q1的一端向远离第二引出线122的方向延伸,使得第一触控引线123能够在第二显示区AA2内均匀分布,减小了第一触控引线123沿第一方向X1的占用空间,提高第一触控引线123的排布规整性,降低第一触控引线123的第二引出线122和第一补偿线125被肉眼察觉到的风险,提高了触控显示面板200的显示性能。
并且,如图3D所示,第一补偿线125远离第一连接端Q1的一端,沿第一显示区AA1的边缘的延伸方向,也即是,第一补偿线125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显示区AA1的边缘的延伸方向相平行。
如此设置,能够提高多条第一补偿线125的排布规整性,减少多条第一补偿线125的占用空间,降低第一补偿线125被肉眼察觉到的风险。此外,还能够缩短第一补偿线125的距离,从而减小触控引线120的负载,提高信号的传输可靠性。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补偿线125在显示基板210上的正投影可以为直线,也可以为曲线或者折线,例如波浪状或者锯齿状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A所示,多条第一补偿线125远离第一连接端Q1的一端在显示基板210上的正投影大致平齐。
由上述可知,多条第一触控引线123的第二设定长度值(也即是第一触控引线123中,第一补偿线125与第二引出线122的长度之和)基本相等。这样一来,设置多条第一补偿线125远离第一连接端Q1的一端,在显示基板210上的正投影大致平齐,能够在提高多条第一触控引线123位于显示区AA 内的部位的长度一致性的基础上,提高多条第一补偿线125的排布规整性,也即是提高了多条第一触控引线123的排布规整性。
在一些示例中,多条第一补偿线125在显示基板210上的正投影为直线状或者近似直线状,使得多条第一触控引线123的第二设定长度值(也即是第一触控引线123中,第一补偿线125与第二引出线122的长度之和)基本相等时,多条第一补偿线125远离第一连接端Q1的一端在显示基板210上的正投影能够大致平齐。
如此设置,一方面,能够节约多条第一触控引线123的占用空间,另一方面,提高多条第一补偿线125的排布规整性,能够降低第一触控引线123的第二引出线122和第一补偿线125被肉眼察觉到的风险,提高触控显示面板200的显示性能。
由上述可知,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触控引线123中的第二引出线122和第一补偿线125的长度之和第二设定长度值。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A所示,第二触控引线124中,第二引出线122的长度与第二设定长度值基本相等。也即是,第二触控引线124中的第二引出线122的长度,与第一触控引线123中的第二引出线122和第一补偿线125的长度之和基本相等。
示例性的,第二触控引线124中,第二引出线122的长度与第二设定长度值差值的绝对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为0mm~3mm、0mm~2mm或者范围为0mm~1mm等。
示例性的,第二触控引线124中,第二引出线122的长度与第二设定长度值差值的绝对值可以为0.5mm、1.2mm、1.8mm或者2.2mm等。
如此设置,能够提高第一触控引线123位于显示区AA内的部位的长度,和第二触控引线124位于显示区AA内的部位的长度之间的一致性,也即是能够提高多条触控引线120(包括第一触控引线123和第二触控引线123)位于显示区AA内的部位的长度一致性,从而提高多条触控引线120(包括第一触控引线123和第二触控引线123)之间的负载一致性,从而提高触控功能层100的触控性能。
图3E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图。
由上述可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触控引线124的第二引出线122的长度与第二设定长度值基本相等。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E所示,第二触控引线124还包括第二补偿线126。第二补偿线126位于第二显示区AA2,且与第二触控引线124中的第一引出线121和/或第二引出线122电连接。第二触控引线124中,第二引出线122和第二补偿线126的长度之和与第二设 定长度值基本相等。也即是,第二触控引线124中的第二引出线122和第二补偿线126的长度之和,与第一触控引线123中的第二引出线122和第一补偿线125的长度之和基本相等。
示例性的,第二触控引线124中,第二引出线122和第二补偿线126的长度之和,与第二设定长度值差值的绝对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为0mm~3mm、0mm~2mm或者范围为0mm~1mm等。
示例性的,第二触控引线124中,第二引出线122和第二补偿线126的长度之和,与第二设定长度值差值的绝对值可以为0.5mm、1.2mm、1.8mm或者2.2mm等。
如此设置,能够提高第一触控引线123位于显示区AA内的部位的长度,和第二触控引线124位于显示区AA内的部位的长度之间的一致性,也即是能够提高多条触控引线120(包括第一触控引线123和第二触控引线123)位于显示区AA内的部位的长度一致性,从而提高多条触控引线120(包括第一触控引线123和第二触控引线123)之间的负载一致性,从而提高触控功能层100的触控性能。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补偿线126与第二触控引线124中的第一引出线121电连接。在另一些示例中,在一些示例中,第二补偿线126与第二触控引线124中的第二引出线122电连接。在又一些示例中,第二补偿线126与第二触控引线124中的第一引出线121和第二引出线122电连接的端点(也即是第一连接端Q1)电连接,使得第二补偿线126能够与第二触控引线124中的第一引出线121和第二引出线122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E所示,第二补偿线126在显示基板210上的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引出线121和/或第二引出线122在显示基板210上的正投影范围之外。
这样一来,能够减小第二补偿线126与第一引出线121和/或第二引出线122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提高多条触控引线120(包括第一触控引线123和第二触控引线124)之间的电容一致性,使得多条触控引线120能够实现等电容布线,提高多条触控引线120之间的负载一致性,提高触控功能层100的触控性能,从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200的使用性能。
由上述可知,第二引出线122与第一引出线121电连接的一端为第一连接端Q1。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E所示,第二触控引线124中,第二补偿线126的一端与第一连接端Q1电连接,另一端沿第一显示区AA1的边缘的延伸方向,向远离第二引出线122的方向延伸。
如此设置,能够减小第二补偿线126在显示基板2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引出线121和第二引出线122在显示基板210上的交叠面积,从而减小第二补偿线126与第一引出线121和第二引出线122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提高多条触控引线120(包括第一触控引线123和第二触控引线124)之间的电容一致性,使得多条触控引线120能够实现等电容布线,提高多条触控引线120之间的负载一致性,提高触控功能层100的触控性能,从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200的使用性能。
并且,还能够使得第二触控引线124能够在第二显示区AA2内均匀分布,减小了第二触控引线124沿第一方向X1的占用空间,提高第二触控引线124的排布规整性,降低第二触控引线124中的第二引出线122和第二补偿线126被肉眼察觉到的风险,提高了触控显示面板200的显示性能。
此外,第二补偿线126远离第一连接端Q1的一端,沿第一显示区AA1的边缘的延伸方向,也即是,第二补偿线126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显示区AA1的边缘的延伸方向相平行。
如此设置,能够提高多条第二补偿线126的排布规整性,减少多条第二补偿线126的占用空间,降低第二补偿线126被肉眼察觉到的风险,缩短第二补偿线126的距离,从而减小触控引线120的负载,提高信号的传输可靠性。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E所示,第二补偿线126远离第一连接端Q1的一端在显示基板2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补偿线125远离第一连接端Q1的一端在显示基板210上的正投影大致平齐。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补偿线126在显示基板210上的正投影为直线状或者近似直线状,使得第二补偿线126远离第一连接端Q1的一端在显示基板2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补偿线125远离第一连接端Q1的一端在显示基板210上的正投影能够大致平齐。
如此设置,一方面,能够节约多条第二触控引线124的占用空间,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多条第二补偿线126的排布规整性,也即是提高多条触控引线120的排布规整性,降低触控引线120(包括第一触控引线123和第二触控引线124)位于显示区AA内的部位被肉眼察觉到的风险,提高触控显示面板200的显示性能。
图4A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A所示,触控功能层100包括第一导电层130、第二导电层140和绝缘层150。第一导电层130和第二导电层140层叠设置。 绝缘层150位于第一导电层130和第二导电层140之间。
可以理解地,第一导电层130和第二导电层140用于设置触控引线120或者触控电极110等。绝缘层150位于第一导电层130和第二导电层140之间,起到电隔离的作用。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A所示,第一导电层130和第二导电层140层叠设置于显示基板210的封装层214远离衬底211的一侧表面。示例性的,可以将第一导电层130和第二导电层140层叠设置于封装层214远离衬底211的一侧表面的结构称为柔性多层结构(英文全称:Flexible Multi-Layer On Cell,英文简称FMLOC)。
在另一些示例中,显示基板210还包括缓冲层215(图4A中未示出,参见图1B),缓存层215位于封装层214远离衬底211的一侧表面,第一导电层130和第二导电层140层叠设置于缓冲层215远离衬底211的一侧。如此设置,能够对封装层214起到保护的作用,避免在形成触控功能层100的过程中,对封装层214造成损伤。
第一导电层130和第二导电层140层叠设置,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A所示,第一导电层130相对于第二导电层140远离衬底211。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导电层130相对于第二导电层140靠近衬底211。
由上述可知,触控引线120包括第一引出线121和第二引出线122。第一引出线121还包括第一补偿线125。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A所示,第一引出线121和第二引出线122位于第一导电层130,第一补偿线125位于第二导电层140。
可以理解地,如图4A所示,将第一引出线121和第二引出线122设置在第一导电层130,将第一补偿线125设置在第二导电层140,能够避免第一引出线121和第二引出线122,与第一补偿线125之间在走线时产生相互干扰,提高了第一引出线121、第二引出线122以及第一补偿线125的布线便捷性,工艺简单,无需增加额外的掩模版(英文名称:Mask)进行反复刻蚀,提高了触控显示面板200的生产效率,降低触控显示面板200的生产成本。
并且,将第一引出线121和第二引出线122均设置在第一导电层130,提高了第一引出线121和第二引出线122之间电连接的便捷性,从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200的生产效率,降低触控显示面板200的成本。
由上述可知,第一补偿线125与第一触控引线123中的第一引出线121和/或第二引出线122电连接。在一些示例中,绝缘层150上开设有第四过孔(图中未示出),第一补偿线125通过第四过孔,与第一触控引线123中的 第一引出线121和/或第二引出线122电连接,操作简单,易于实现,提高了触控显示面板200的生产效率,降低触控显示面板200的生产成本。
由上述可知,在一些示例中,第二触控引线124包括第二补偿线126。示例性的,第二补偿线126位于第二导电层140,也是第二补偿线126与第一引出线121和第二引出线122位于不同的导电层,避免了第二补偿线126与第一引出线122和第二引出线124在走线时产生相互干扰,提高了第一引出线121、第二引出线122以及第二补偿线126的布线便捷性,从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200的加工便捷性。
图4B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图。
由上述可知,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A所示,第一引出线121和第二引出线122位于第一导电层130,第一补偿线125位于第二导电层14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引出线121和第二引出线122位于第一导电层130。如图4B所示,第一补偿线125包括至少两条间隔设置的第一子补偿线1251和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1251。第一子补偿线1251位于第一导电层130。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1251位于第二导电层140。
可以理解地,至少两条第一子补偿线1251之间的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至少两条第一子补偿线1251之间的间隔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理解地,当第一连接部1251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一连接部1251均位于第二导电层140。
可以理解地,如图4B所示,第一连接部1252能够通过绝缘层150上的第一过孔(图中未示出)与相邻的两条第一子补偿线1251电连接,使得电信号能够通过第一连接部1252,在多条第一子补偿线1251之间传输。
图4C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的触控功能层的局部结构图。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C所示,第一连接部1252跨过第一引出线121,也即是第一连接部1252在显示基板2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引出线121在显示基板210上的正投影相交。
示例性的,如图4C所示,当触控功能层100包括多条第一补偿线125时,不同的第一补偿线125中的第一连接部1252,可以跨过同一条第一引出线121。
可以理解地,通过设置第一连接部1252位于第二导电层140,第一引出线121、第二引出线122和多条第一子补偿线1251位于第一导电层130,并且第一连接部1252能够跨过第一引出线121与相邻的两条第一子补偿线1251电连接,避免了第一补偿线125(包括第一子补偿线1251和第一连接部1252), 与第一引出线122和第二引出线124在走线时产生相互干扰,提高了第一引出线121、第二引出线122以及第一补偿线125的布线灵活性,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并且,工艺简单,无需增加额外的掩模版(英文名称:Mask)进行反复刻蚀,提高了触控显示面板200的生产效率,降低触控显示面板200的生产成本。
由上述可知,如图3E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二触控引线124包括第二补偿线126。在一些示例中,第二补偿线126包括多条间隔设置的第二子补偿线和第二连接部。第二子补偿线位于第一导电层130,第二连接部位于第一导电层,且跨过第一引出线121,通过绝缘层150上的第三过孔(图中未示出),与相邻的两条第二子补偿线电连接。
如此设置,避免了第二补偿线126(包括第二子补偿线和第二连接部),与第一引出线122和第二引出线124在走线时产生相互干扰,提高了第一引出线121、第二引出线122以及第二补偿线126的布线灵活性,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A和图4B所示,第一导电层130相对于第二导电层140远离衬底211。这样一来,设置第一补偿线125(或者第一补偿线125中的多条第一子补偿线1251)、第一引出线121和第二引出线122均位于第一导电层130,能够增大多条第一补偿线125(或者第一补偿线125中的多条第一子补偿线1251)、第一引出线121和第二引出线122与显示基板210的导电膜层216(例如阴极层CTD)之间的距离,减小多条第一补偿线125(或者第一补偿线125中的多条第一子补偿线1251)、第一引出线121和第二引出线122与显示基板210的导电膜层216之间形成的寄生电容,从而减小触控引线120的负载,提高触控功能层100的触控性能,提高触控显示面板200的性能。
由上述可知,如图1B所示,多个触控电极110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1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12。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1沿第一方向X1间隔排布,且均沿与第一方向x1交叉的第二方向y1延伸。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12沿第二方向Y1间隔排布,且均沿第一方向X1延伸。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12与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1彼此交叉且相互绝缘,以在各个交叉位置处构成电容单元113。多个电容单元113整体所在的最小封闭图形区域为第一显示区AA1。
示例性的,第二触控电极112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触控子电极1121和多个桥接部112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B所示,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1位于第一导电层130。多个触控子电极1121位于第一导电层130。多个桥接部1122位于第二导电层140。桥接部1122跨过第一触控电极111,且通过绝缘层150上的第二过孔(图中未示出),与相邻的两个触控子电极1121电连接。
可以理解地,桥接部1122跨过第一触控电极111,也即使桥接部1122在显示基板2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触控电极111在显示基板210上的正投影相交。示例性的,如图1E所示,桥接部1122在显示基板2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触控电极111的连接结构1112在显示基板210上的正投影相交。
如此设置,使得电信号能够通过桥接部1122,在多个触控子电极1121之间传输。并且,桥接部1122位于第二导电层140,第一触控电极111(包括触控结构1111和连接结构1112)和第二触控电极112的触控子电极1121均位于第一导电层130,避免了第一触控电极111和第二触控电极112在延伸时,第一触控电极111的连接连接1112和第二触控电极112的桥接部1122之间产生相互干扰,提高触控功能层100的可靠性。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B所示,第一导电层130相对于第二导电层140远离衬底211。这样一来,设置第一触控电极111(包括触控结构1111和连接结构1112)和第二触控电极112的多个触控子电极1121位于第一导电层130,增大了第一触控电极111和第二触控电极112的多个触控子电极1121与显示基板210的导电膜层216(例如阴极层CTD)之间的距离,减小第一触控电极111和第二触控电极112的多个触控子电极1121,与显示基板210的导电膜层216(例如阴极层CTD)之间形成的寄生电容,提高触控功能层100的触控性能,从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200的性能。
由上述可知,如图1A和图1B所示,显示基板210包括衬底211。多个子像素220位于衬底211的一侧,且位于显示区AA。
图5A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触控引线和子像素的投影位置关系图。图5A为根据另一些实施例的触控引线和子像素的投影位置关系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A和图5B所示,至少一条触控引线120在衬底211上的正投影,避开子像素220的发光区在衬底211上的正投影。
可以理解地,子像素220通过发光区向外发射光线。至少一条触控引线120在衬底211上的正投影,避开子像素220的发光区在衬底211上的正投影,也即是至少一条触控引线120在衬底211上的正投影,与子像素220的发光区在衬底211上的正投影不交叠,减小了设置在第二显示区AA2内的触控引线120,对第二显示区AA2内的子像素220的发光区造成的遮挡,从而减小 了触控引线120对第二显示区AA2内显示的图像信息造成的影响,提高触控显示面板200的显示可靠性。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5A所示,至少一条触控引线120在衬底211上的正投影为曲线,例如呈波浪状或者近似波浪状,使得至少一条触控引线120在衬底211上的正投影,能够避开子像素220的发光区在衬底211上的正投影。
在另一些示例中,如图5B所示,至少一条触控引线120上开设有通孔,通孔的位置与子像素220的发光区的位置相对应,使得使得至少一条触控引线120在衬底211上的正投影,能够避开子像素220的发光区在衬底211上的正投影。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E所示,显示区AA与扇出区BB的排列方向为第三方向Y2。与显示基板210相平行、且与第三方向Y2相交叉的方向为第四方向X2。在一些示例中,第三方向Y2为竖直方向,第四方向X2为水平方向。第三方向Y2与第四方向X2垂直。示例性的,第三方向Y2与第二方向Y1相平行,第四方向X2与第一方向X1相平行。
如图3E所示,多条触控引线120的至少部分,分布于第一显示区AA1沿第四方向X2的两侧。也即是,多条触控引线120的至少部分,能够沿位于第四方向X2两侧的第二显示区AA2延伸至扇出区BB,从而能够减小触控显示面板200沿第四方向X2两侧的边框的宽度,提高触控显示面板200沿第四方向X2两侧的边框宽度的均匀性,从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200的视觉效果。
图6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图。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300。触控显示装置300包括如上述的触控显示面板200,因此具有上述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触控显示装置300包括柔性电路板、驱动IC以及触控IC等。由上述可知,柔性电路板与连接区230内的连接引脚绑定连接,驱动IC采用COF工艺,安装在柔性电路板上。触控IC采用COF工艺,安装在柔性电路板上。或者,触控IC也可以采用COP工艺,安装在触控显示基板210位于绑定区240的衬底211上,并且与连接区230内的连接引脚电连接。
可以理解地,触控显示装置300为具有图像显示功能的产品。示例性的,触控显示装置300可以用于显示静态图像,例如图片或者照片。触控显示装置300也可以用于显示动态图像,例如视频或者游戏画面。
在一些示例中,触控显示装置300可以为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无线装置、个人数据助理(PDA)、手持式或便携式计算机、GPS接收器/导航器、 相机、MP4视频播放器、摄像机、游戏控制台、手表、时钟、计算器、电视监视器、平板显示器、计算机监视器、汽车显示器(例如,里程表显示器等)、导航仪、座舱控制器和/或显示器、相机视图的显示器(例如,车辆中后视相机的显示器)、电子相片、电子广告牌或指示牌、投影仪、包装和美学结构(例如,对于一件珠宝的图像的显示器)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8)

  1.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一侧的扇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周围的第二显示区;
    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
    显示基板,具有显示侧;
    触控功能层,位于所述显示基板的显示侧;所述触控功能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和多条触控引线;所述多个触控电极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所述多条触控引线与所述多个触控电极电连接,且所述多条触控引线经由所述第二显示区延伸至所述扇出区。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多条触控引线中,两条触控引线位于所述显示区内的部位的长度差值的绝对值的取值范围为0mm~4mm。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多条触控引线中,至少两条触控引线位于所述显示区内的部位的长度基本相等。
  4.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中,所述触控引线包括:
    第一引出线,所述第一引出线的一端与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触控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引出线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显示区;
    第二引出线,所述第二引出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引出线远离所述触控电极的一端电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显示区与所述扇出区的交界处;且所述第二引出线沿所述第一显示区的边缘的延伸方向延伸;
    其中,任一条所述触控引线中,所述第一引出线和所述第二引出线的长度之和为第一设定长度值;所述多条触控引线中,所述第一设定长度值最长的触控引线为第二触控引线,其余的触控引线为第一触控引线;所述第一触控引线还包括:
    第一补偿线,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且与所述第一触控引线中的所述第一引出线和/或所述第二引出线电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触控引线中,所述第二引出线和所述第一补偿线的长度之和为第二设定长度值;两条所述第一触控引线的所述第二设定长度值的差值的绝对值的取值范围为0mm~4mm。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中,至少两条所述第一触控引线的所述第二设定长度值基本相等。
  7. 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触控引线包括第一条第一触控引线和第二条第一触控引线,所述第一条第一触控引线的第一设定长度值,大于所述第二条第一触控引线的第一设定长度值;
    所述第一补偿线包括第一条第一补偿线和第二条第一补偿线,所述第一条第一补偿线第一补偿线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条第一补偿线的长度;
    所述第一条第一补偿线与所述第一条第一触控引线电连接,所述第二条第一补偿线与所述第二条第一触控引线电连接。
  8. 根据权利要求4~7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中,沿远离所述显示区的方向,所述多条触控引线的第一设定长度值逐渐增大。
  9. 根据权利要求4~8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补偿线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引出线和/或所述第二引出线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外。
  10. 根据权利要求4~9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引出线与所述第一引出线电连接的一端为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触控引线中,所述第一补偿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电连接,另一端沿所述第一显示区的边缘的延伸方向,向远离所述第二引出线的方向延伸。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中,多条所述第一补偿线远离所述第一连接端的一端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大致平齐。
  12. 根据权利要求4~11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中,所述触控功能层包括:
    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和,
    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的绝缘层;
    其中,所述第一引出线和所述第二引出线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补偿线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
  13. 根据权利要求4~11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中,所述触控功能层包括:
    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和,
    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的绝缘层;
    所述第一引出线和所述第二引出线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
    所述第一补偿线包括:
    至少两条间隔设置的第一子补偿线,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
    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连接部跨过所述第一引出线,且通过所述绝缘层上的第一过孔与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一子补偿 线电连接。
  14. 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多个触控电极包括:
    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且均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
    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布,且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与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彼此交叉且相互绝缘,以在各个交叉位置处构成电容单元;多个所述电容单元整体所在的最小封闭图形区域为所述第一显示区;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包括:
    多个间隔设置的触控子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
    多个桥接部,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桥接部跨过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且通过所述绝缘层上的第二过孔与相邻的两个所述触控子电极电连接。
  15. 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触控引线中,第二引出线的长度与所述所述第二设定长度值基本相等;或,
    所述第二触控引线还包括:
    第二补偿线,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且与所述第二触控引线中的所述第一引出线和/或所述第二引出线电连接;所述第二触控引线中,所述第二引出线和所述第二补偿线的长度之和与所述第二设定长度值基本相等。
  16. 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基板包括:
    衬底;
    多个子像素,位于所述衬底的一侧,且位于所述显示区;
    至少一条触控引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避开子像素的发光区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
  17. 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区与所述扇出区的排列方向为第三方向;与所述显示基板相平行、且与所述第三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为第四方向;
    所述多条触控引线的至少部分,分布于所述第一显示区沿所述第四方向的两侧。
  18.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
    如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CN202280001588.5A 2022-05-31 2022-05-31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750122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96417 WO2023230898A1 (zh) 2022-05-31 2022-05-31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01220A true CN117501220A (zh) 2024-02-02

Family

ID=890267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1588.5A Pending CN117501220A (zh) 2022-05-31 2022-05-31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01220A (zh)
WO (1) WO202323089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11328B (zh) * 2015-06-22 2018-01-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顯示面板
CN109753182B (zh) * 2018-12-29 2022-03-1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KR20210081701A (ko) * 2019-12-24 2021-07-0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스크린 일체형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13504846A (zh) * 2021-07-06 2021-10-15 深圳莱宝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30898A1 (zh) 2023-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244350A1 (en) Touch sensing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11895882B2 (en) Display device
CN113010048A (zh) 显示设备
CN113345933A (zh) 显示设备
US20190187826A1 (en) Touch display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14556277A (zh) 触控基板及显示面板
CN113517327A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
CN115101575B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218383922U (zh) 触控显示结构及显示装置
CN115132763B (zh) Tft基板、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458568A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以及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
WO2023230898A1 (zh)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220709648U (zh) 显示装置
US11989381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position input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CN219068848U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240061527A1 (en) Touch sensing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15249717B (zh) Tft基板、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US20240069670A1 (en) Touch detection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20230037013A1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sensor electrodes
US20210359049A1 (en) Display device
US20230240103A1 (en) Display panel
US20240120345A1 (en) Display device
US20230209927A1 (en) Display Device
CN118234306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7596942A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