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01219A - 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01219A
CN117501219A CN202280001562.0A CN202280001562A CN117501219A CN 117501219 A CN117501219 A CN 117501219A CN 202280001562 A CN202280001562 A CN 202280001562A CN 117501219 A CN117501219 A CN 1175012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layer
display
holes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156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浩
朱健超
温梦阳
倪子博
商广良
刘利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5012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012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显示技术领域。该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10)和触控层(20);触控层(20)包括位于显示基板(10)上的多个触控单元(210)和多根触控线(220),触控线(220)与至少一个触控单元(210)相连,且触控线(220)用于将所连接的触控单元(210)与触控集成电路(30)电连接;多根触控线(220)至少包括位于非显示区域(102)的第一走线(221)和第二走线(222),第一走线(221)的长度大于第二走线(222)的长度,第一走线(221)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走线(222)的横截面积。能提升触控线传输信号的均一性。

Description

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触控显示面板是一种具有触控和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产品中。
触控显示面板通常包括显示基板和位于显示基板上的触控层。触控层包括多个触控单元,以及与多个触控单元连接的多根触控线。触控线通常需要引出到显示基板的一侧边,以与触控集成电路连接。为避免触控线影响面板的显示效果,需要让触控线沿着显示基板的非显示区域延伸至显示基板的侧边。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能提升触控线传输信号的均一性。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和触控层;所述显示基板具有显示区域和围绕所述显示区域的非显示区域;所述触控层包括多个触控单元和多根触控线,所述多个触控单元阵列排布于所述显示基板上,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显示区域;所述多根触控线位于所述显示基板上,所述触控线与至少一个所述触控单元相连,且所述触控线用于将所连接的所述触控单元与触控集成电路电连接;所述多根触控线至少包括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的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所述第一走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走线的长度,所述第一走线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走线的横截面积。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走线的横截面积与所述第二走线的横截面积的比值为第一比值,所述第一走线的长度与所述第二走线的长度的比值为第二比值,所述第一比值和所述第二比值之比为0.95至1.05。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基板包括导电层,所述导电层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所述导电层上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和至少一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第一走线在所述导电层上的正投影内,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二走线在所述导电层上的正投影内,单位面积的所述第一走线上的所述第一通孔的总开口面积大于单位面积的所述第二走线上的所述第二通孔的总开口面积。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单位面积的所述第一走线上的所述第一通孔的总开口面积与单位面积的所述第二走线上的所述第二通孔的总开口面积的比值等于所述第一走线的横截面积与所述第二走线的横截面积的比值。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走线和所述导电层之间的电容与所述第一走线的电阻的乘积为第一负载值,所述第二走线和所述导电层之间的电容与所述第二走线的电阻的乘积为第二负载值,所述第一负载值与所述第二负载值之比为0.95至1.05。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导电层上具有多个所述第一通孔和多个所述第二通孔,多个所述第一通孔和多个所述第二通孔阵列排布,所述第一通孔的数量和所述第二通孔的数量相同,各所述第一通孔的开口面积与各所述第二通孔的开口面积不同,且各所述第一通孔的开口面积之和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开口面积之和。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导电层上具有多个所述第一通孔和多个所述第二通孔,多个所述第一通孔和多个所述第二通孔阵列排布,各所述第一通孔的开口面积与各所述第二通孔的开口面积相同,且所述第一通孔的数量和所述第二通孔的数量不同,各所述第一通孔的开口面积之和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开口面积之和。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通孔为多边形、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封闭图形,所述第二通孔为多边形、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封闭图形。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通孔的形状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形状相同或者不同。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位于所述显示区域,所述发光单元包括依次层叠的阳极层、 发光层和阴极层,所述阳极层或所述阴极层与所述导电层同层。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阳极层与所述导电层同层,所述阴极层在所述阳极层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走线在所述阳极层上的正投影之外。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电源信号线,所述电源信号线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所述导电层分别与所述电源信号线和所述阴极层相连。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触控层还包括相互平行的多根第一连接线和相互平行的多根第二连接线,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连接线位于所述显示区域;所述多个触控单元分为多个第一触控单元组和多个第二触控单元组,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包括位于同一行的多个所述触控单元,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中的多个所述触控单元通过至少一根所述第一连接线连接,且与至少一根所述触控线连接,不同的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中的多个所述触控单元所连接的触控线不同;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包括位于同一列的多个所述触控单元,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中的多个所述触控单元通过至少一根所述第二连接线连接,且与一根所述触控线连接,不同的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中的多个所述触控单元所连接的触控线不同。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触控单元为透明导电层或者金属网状结构。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两个触控集成电路,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分别通过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外的两根所述触控线与所述两个触控集成电路连接,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通过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外的至少一根所述触控线与至少一个所述触控集成电路连接。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一个触控集成电路,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和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分别通过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外的一根所述触控线与所述触控集成电路连接。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基板包括阵列基板和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多个发光单元阵列排布于所述阵列基板上;所述阵列基板包括衬底基板和多个驱动电路,所述多个驱动电路阵列排布于所述衬底基板上;所述驱动电路与对应的至少一个所述发光单元连接。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多根触控线均为单层结构,所述多根触控线中相邻的两根触控线不同层;或者,至少部分所述触控线包括位于不同层的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所述第一子层和所述第二子层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所述第一子层和所述第二子层通过至少一个过孔连接。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前文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和供电组件,所述供电组件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电连接。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提供显示基板,所述显示基板具有显示区域和围绕所述显示区域的非显示区域;在所述显示基板上形成多个触控单元和多根触控线,形成触控层,所述多个触控单元阵列排布于所述显示基板上,且位于所述显示区域;所述多根触控线位于所述显示基板上,所述触控线与至少一个所述触控单元相连,且所述触控线用于与触控集成电路连接;所述多根触控线至少包括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的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所述第一走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走线的长度,所述第一走线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走线的横截面积。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触控线延伸至显示基板的边缘,且触控线包括位于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的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由于触控线长度越长,触控线的电阻也就越大,而将长度较长的第一走线的横截面积设置成大于长度较短的第二走线的横截面积,即通过将长度较长的触控线的横截面积设置更大,以减小长度较长的触控线的电阻,从而缓解触控线的长度较大造成的电阻变大的问题,让不同走线的电阻趋于一致,从而提升触控线传输信号的均一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图1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AA截面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线的层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线的层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BB截面图;
图6是图1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X区域的平面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电层上通孔的分布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层级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中各标记说明如下:
10、显示基板;101、显示区域;102、非显示区域;103、栅极驱动电路;104、平坦层;105、封装层;106、金属层;107、堤坝结构;108、裂纹阻挡结构;
110、发光单元;111、导电层;1121、第一通孔;1122、第二通孔;113、阳极层;114、发光层;115、阴极层;116、像素界定层;
120、阵列基板;121、衬底基板;122、有源层;123、栅极绝缘层;124、栅极层;125、层间介电层;126、源漏极层;
20、触控层;
210、触控单元;211、绝缘层;212、导电结构;M、第一触控单元组;N、第二触控单元组;
220、触控线;221、第一走线;222、第二走线;223、第一连接线;224、第二连接线;2251、第一子层;2252、第二子层;226、过孔;
30、触控集成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 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顶”、“底”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所述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相关技术中,不同触控单元的分布位置不同,且距触控集成电路所在侧边的距离也不同,因此不同触控单元所连接的触控线的长度不同,会导致不同的触控线对应的电阻和电容不同,这样会影响到触控线传输信号的均一性,降低了触控精度。
为了提高触控线传输信号的均一性,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10和触控层20。触控层20位于显示基板10上。
显示基板10具有显示区域101和围绕显示区域101的非显示区域102。其中,显示区域101包括多个像素,通过控制多个像素发光以显示图像。
触控层20包括多个触控单元210和多根触控线220。多个触控单元210阵列排布于显示基板10上,且至少部分位于显示区域101。在一种实施例中,所有的触控单元210都位于显示区域101。在另外一种实施例中,一部分触控单元210位于显示区域101,另一部分触控单元210位于非显示区域102。例如,阵列排布的多个触控单元210中,最外侧的触控单元210位于非显示区域102或者部分位于非显示区域102。
多根触控线220位于显示基板10上,触控线220与至少一个触控单元210相连,且触控线220用于将所连接的触控单元210与触控集成电路30电连接,以与触控集成电路30连接。多根触控线220至少包括位于非显示区域102的第一走线221和第二走线222,第一走线221的长度大于第二走线222的长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触控线220连接触控单元210和触控集成电路30可以是:一根触控线的一端与触控单元连接,且触控线的另一端与触控集成电路连接。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触控线220连接触控单元210和触控集成电路30可 以是:两根触控线的一端均与触控单元连接,其中一个触控线的另一端与触控集成电路连接,其中另一个触控线的另一端搭接在与触控集成电路连接的触控线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走线的长度是指:第一走线与触控单元连接的一端至第一走线与触控集成电路连接的一端的延伸长度;第二走线的长度是指:第二走线与触控单元连接的一端至第二走线与触控集成电路连接的一端的延伸长度。
其中,触控线220均位于非显示区域102,且触控线220存在部分位于显示区域101内以与触控单元210相连。
图2是图1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AA截面图。图中位于虚线右侧的部分为非显示区域,位于虚线左侧的部分为显示区域。图2中标记的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对应图1中标记的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如图2所示,第一走线221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走线222的横截面积。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走线221和第二走线222是相对而言的,图1中以距离显示区域101最远的两根走线为例进行了示意。
图1中Y区域框选的两根走线,两根走线中长度长的一根为第一走线221,两根走线中长度短的一根为第二走线222。
图2中Z区域框选的两根走线,两根走线中横截面积大的一根为第一走线221,两根走线中横截面积小的一根为第二走线222。
示例性地,触控线的厚度相同,触控线的横截面积之间的差异体现在触控线的线宽,即触控线的线宽越大则触控线的横截面积越大,触控线的线宽越小则触控线的横截面积越小。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触控线220延伸至显示基板10的边缘,且触控线220包括位于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102的第一走线221和第二走线222。由于触控线220长度越长,触控线220的电阻也就越大,而将长度较长的第一走线221的横截面积设置成大于长度较短的第二走线222的横截面积,即通过将长度较长的触控线220的横截面积设置更大,以减小长度较长的触控线220的电阻,从而缓解触控线220的长度较大造成的电阻变大的问题,让不同走线的电阻趋于一致,从而提升触控线220传输信号的均一性。
示例性地,图2中示意六根位于非显示区域102的触控线220,结合图1可知,六根触控线220的长度均不同,其中,六根触控线220的中任意两根均互为第一走线221和第二走线222。触控线220中长度较长的一根走线的横截面积大于触控线220中长度较短的一根走线的横截面积。
这样通过将长度较长的触控线220的横截面积设置地更大,可以减小长度较长的触控线220的电阻,从而缓解触控线220的长度较大造成的电阻变大的问题,让不同走线的电阻趋于一致,从而提升触控线220传输信号的均一性。
图1和图2中的触控单元的数量和触控线的数量均为举例,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在其他一些实现方式中,多根触控线中存在部分触控线的横截面积相同,例如在受到空间限制的情况下,部分触控线的长度相同,且部分触控线的横截面积相同。也即是,对于长度不同的两根触控线,触控线的横截面积也可以设置为相同,只要满足两根触控线的电阻差值在设定范围内,且不会出现因不同触控线的电阻差值较大,而影响触控线传输信号的均一性的问题即可。
可选地,第一走线221的横截面积与第二走线222的横截面积的比值为第一比值,第一走线221的长度与第二走线222的长度的比值为第二比值,第一比值和第二比值之比为0.95至1.05。
通过将第一比值和第二比值限定在上述范围内,能让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的电阻保持在合适的差距内,让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的电阻趋于一致,使得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的电阻差距不会过大而影响触控线传输信号的均一性,保证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精度。
示例性地,因存在制造工艺等因素导致的偏差,第一比值和第二比值之比可以约为1,即第一走线221的横截面积与第二走线222的横截面积的比值约等于第一走线221的长度与第二走线222的长度的比值。
这样让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的横截面积的比值与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的长度比值相等,就能让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的电阻趋于一致,从而提升触控线传输信号的均一性。
示例性地,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走线221的横截面积与第二走线222的横截面积的比值可以是1:1至1:5。
可选地,如图1所示,触控层20还包括相互平行的多根第一连接线223和 相互平行的多根第二连接线224,第一连接线223和第二连接线224位于显示区域101。第一连接线的延伸方向和第二连接线的延伸方向相交,例如垂直。
本公开实施例中,触控层20为互容式的触控结构,其中,第一连接线223和第二连接线224中的一个可以是用于接收触控感应信号的感应信号线,第一连接线223和第二连接线224中的另一个可以是用于发送触控驱动信号的驱动信号线。多个触控单元210中与感应信号线连接的为感应电极,而多个触控单元210中与驱动信号线连接的为驱动电极,且两种触控单元210相互绝缘。当手接触屏幕时,手触摸位置的电容量发生变化,触控屏根据电容量变化的触控单元210所在的位置即可确定出手触摸位置。
示例性地,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线223可以是用于接收触控感应信号的感应信号线,第二连接线224可以是用于发送触控驱动信号的驱动信号线。
本公开实施例中,多个触控单元分为多个第一触控单元组M和多个第二触控单元组N。
如图1所示,第一触控单元组M包括位于同一行的多个触控单元210,第一触控单元组M中的多个触控单元210通过至少一根第一连接线223连接,且第一触控单元组M中的多个触控单元210与至少一根触控线220连接,不同的第一触控单元组M中的多个触控单元210所连接的触控线220不同。
这样通过在一个触控单元210上设置多根第一连接线223,以让一个触控单元210同时连接多根连接线,能提升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灵敏度。
示例性地,如图1所示,同一行的触控单元210所连接的各第一连接线223同时与一根触控线220连接。
这样与第一触控单元组M中各触控单元210连接的多根第一连接线223在延伸出显示区域101后,多根第一连接线223会同时与一根触控线220连接。使得在非显示区域102的触控线220就能分布更稀疏,从而减少电阻和寄生电容,让各触控线220的负载趋于一致,从而提升触控线220传输信号的均一性。
示例性地,如图1所示,第二触控单元组N包括位于同一列的多个触控单元210,第二触控单元组N中的多个触控单元210通过至少一根第二连接线224连接,且第二触控单元组N中的多个触控单元210与一根触控线220连接,不同的第二触控单元组N中的多个触控单元210所连接的触控线220不同。
这样通过在一个触控单元210上设置多根第二连接线224,以让一个触控单 元210同时连接多根连接线,能提升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灵敏度。
示例性地,如图1所示,同一列的触控单元210所连接的各第二连接线224同时与一根触控线220连接。
这样与第二触控单元组N中各触控单元210连接的多根第二连接线224在延伸出显示区域101后,多根第二连接线224会同时与一根触控线220连接。使得在非显示区域102的触控线220就能分布更稀疏,从而减少电阻和寄生电容,让各触控线220的负载趋于一致,从而提升触控线220传输信号的均一性。
可选地,如图1所示,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两个触控集成电路30,第一触控单元组M分别通过位于显示区域101外的两根触控线220与两个触控集成电路30连接,第二触控单元组N通过位于显示区域101外的至少一根触控线220与至少一个触控集成电路30连接。
通过设置两个触控集成电路30,且两个触控集成电路30分布在显示区域101的两侧,让不同位置的触控单元210可以通过距离触控集成电路30最短的第一连接线223与触控集成电路30电连接,以提升触控灵敏度。
其中,触控线220可以与第一连接线223同层。触控线与第一连接线同层是指:触控线与第一连接线位于同一层结构的同一侧,或者可以是触控线与第一连接线靠近衬底基板的表面均与同一层结构接触,或者可以是触控线与第一连接线采用相同材料并由同一次构图工艺制备得到。
示例性地,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和触控线均同层。
在其他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线与第二连接线可以不同层,第二连接线和触控线之间可以通过过孔连接,本公开实施例不做限制。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和触控单元的层级关系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和触控单元同层。
第二种,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同层,第一连接线和触控单元不同层。
第三种,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不同层,第一连接线和触控单元同层。
第四种,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不同层,第二连接线和触控单元同层。
第五种,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和触控单元均不同层。
在一些示例中,多根触控线为单层结构,且多根触控线中相邻的两根触控 线可以不同层。
对于前述第一种情况,两根触控线中的一根可以与触控单元同层,两根触控线中的另一根可以单独为一层。
对于前述第二种情况,两根触控线中的一根可以与触控单元同层,两根触控线中的另一根可以与第一连接线或第二连接线同层。
对于前述第三种情况,两根触控线中的一根可以与触控单元同层,两根触控线中的另一根可以与第二连接线同层。
对于前述第四种情况,两根触控线中的一根可以与触控单元同层,两根触控线中的另一根可以与第一连接线同层。
对于前述第五种情况,两根触控线中的一根可以与触控单元同层,两根触控线中的另一根可以与第一连接线或第二连接线同层。
示例性地,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线的层级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图3中示意了四根触控线220,且从左至右的方向上,第一根触控线220和第三根触控线220同层,第二根触控线220和第四根触控线220同层。相较于各触控线同层的分布方式,该种交替分布的触控线,让相邻两根触控线之间的间距可以缩小,以缩减各触控线在平行于显示基板方向上的间距,从而实现窄边框。
在另一些示例中,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线的层级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至少部分触控线包括位于不同层的第一子层2251和第二子层2252,第一子层2251和第二子层2252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第一子层2251和第二子层2252通过至少一个过孔226连接。
对于前述第一种情况,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中的一个可以与触控单元同层,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中的另一个可以单独为一层。
对于前述第二种情况,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中的一个可以与触控单元同层,两根触控线中的另一根可以与第一连接线或第二连接线同层。
对于前述第三种情况,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中的一个可以与触控单元同层,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中的另一个可以与第二连接线同层。
对于前述第四种情况,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中的一个可以与触控单元同层,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中的另一个可以与第一连接线同层。
对于前述第五种情况,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中的一个可以与触控单元同层,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中的另一个可以与第一连接线或第二连接线同层。
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所有的触控线为该种双层分布的结构,可以是部分触控线是该种双层分布的结构,或者所有的触控线为单层结构。
其中,该种双层分布的触控线的横截面积可以是两个子层的横截面积之和。
可选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一个触控集成电路30,第一触控单元组和第二触控单元组分别通过位于显示区域101外的一根触控线220与触控集成电路30连接。设置更少的触控集成电路,能有效节省成本。
图5是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BB截面图。如图5所示,在第一连接线223和第二连接线224的交叉处,在第二连接线224的下方设置了导电结构212,当第一连接线223经过第二连接线224所在位置时,将第一连接线223通过导电结构212进行跨层连接,从而避免在交叉处第一连接线223和第二连接线224相互接触而发生短路。
如图5所示,在第二连接线224与导电结构212之间设有绝缘层211,以防止在交叉处的第二连接线224与导电结构212短路。
其中,第一连接线223、触控单元210和第二连接线224均同层。连接线与触控单元同层是指:连接线与触控单元位于同一层结构的同一侧,或者可以是连接线与触控单元靠近衬底基板的表面均与同一层结构接触,或者可以是连接线与触控单元采用相同材料并由同一次构图工艺制备得到。
本公开的一些实现方式中,触控单元可以是透明导电层,例如,透明导电层可以是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层和IZO(Indium Zinc Oxide,氧化铟锌)层。
在本公开的另一些实现方式中,触控单元210可以是金属网状结构。其中,金属网状结构由金属丝交织形成且呈网络状。
由于金属网状结构是金属丝,为避免金属网状结构遮挡显示基板的发出的光线,且显示基板中用于发出光线的结构是阵列分布的多个发光单元,因此,金属网状结构可以采用围绕发光单元的方式分布,以保证显示基板的显示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基板的非显示区域中还包括导电的膜层结构。而触控层位于显示基板的上方,因此,触控层中的触控线容易与导电的膜层结构形成寄生电容。
并且,由于触控线中位于非显示区域的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的横截面积不同,因此,这就容易出现第一走线与导电的膜层之间的寄生电容,和第二走线与导电的膜层之间的寄生电容存在差异的问题,进而也会影响到触控线传输信号的均一性,且降低触控精度。
为此,本公开实施例对显示基板做了改进。如图2所示,显示基板10包括导电层111,导电层111位于非显示区域102。
图6是图1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X区域的平面图。如图6所示,导电层111上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121和至少一个第二通孔1122,第一通孔1121位于第一走线221在导电层111上的正投影内,第二通孔1122位于第二走线222在导电层111上的正投影内,单位面积的第一走线上的第一通孔1121的总开口面积大于单位面积的第二走线上的第二通孔1122的总开口面积。
其中,第一走线的单位面积或第二走线的单位面积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本公开实施例不做限制。
由于第一走线221位于第一通孔1121的上方,且第一走线221遮盖了第一通孔1121。图3中绘制的第一通孔1121采用虚线的方式表示第一通孔1121位于第一走线221下方,而不是表示第一通孔1121位于第一走线221的表面或者第一走线221的上方。
由于第二走线222位于第二通孔1122的上方,且第二走线222遮盖了第二通孔1122。图3中绘制的第二通孔1122采用虚线的方式表示第二通孔1122位于第二走线222下方,而不是表示第二通孔1122位于第二走线222的表面或者第二走线222的上方。
通过在导电层111对应触控线220的区域开设通孔,能减少触控线220和导电层111相对的面积,以减少触控线220的寄生电容。并且,单位面积的第一走线上的第一通孔1121的总开口面积大于单位面积的第二走线上的第二通孔1122的总开口面积,即触控线220的截面积越大,通孔的总开口面积也越大,这样在触控线220的截面面积增大后,可以削减触控线220和导电层111相对的面积,从而减小寄生电容,让各第一走线221和第二走线222的寄生电容也趋于一致。
示例性地,图6中示意四根位于非显示区域102的触控线220,且四根触控线220的横截面积均不同,其中,四根触控线220的中任意两根均互为第一走 线221和第二走线222。
结合图6,单位面积的第二走线上的第二通孔1122的总开口面积小于单位面积的第一走线上的第一通孔1121的总开口面积。
这样通过将横截面积较大的触控线220在导电层111上的正投影内的通孔设置更大,以减小横截面积较大的触控线220和导电层111之间形成的寄生电容,从而缓解触控线220的横截面积不均,而造成的寄生电容不同的问题,让不同走线的寄生电容也趋于一致,从而提升触控线220传输信号的均一性。
可选地,单位面积的第一走线上的第一通孔1121的总开口面积与单位面积的第二走线上的第二通孔1122的总开口面积的比值等于第一走线221的横截面积与第二走线222的横截面积的比值。
这样根据触控线220的横截面积等比例设置触控线220在导电层111上对应区域的通孔的总开口面积,让各触控线220的寄生电容趋于一致,以有效提升触控线220传输信号的均一性。
由于受触控显示面板的尺寸限制,第一走线、第二走线的长度和横截面积可能会出现不满足按照等比例要求设置的情况,导致第一走线的电阻和第二走线的电阻不能保持一致,影响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精度。
可选地,第一走线221和导电层111之间的电容与第一走线221的电阻的乘积为第一负载值,第二走线222和导电层111之间的电容与第二走线222的电阻的乘积为第二负载值,第一负载值与第二负载值之比为0.95至1.05。
通过将第一负载值与第二负载值限定在上述范围内,能让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的电阻、电容保持在合适的差距内,让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的总负载趋于一致,使得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的负载差距不会过大而影响触控线传输信号的均一性,保证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精度。
示例性地,第一负载值与第二负载值之比为1,即第一负载值等于第二负载值。
这样让触控线220中各走线的电阻和各走线与导电层间的电容的乘积相等,就能让不同走线的负载趋于一致,从而提升触控线传输信号的均一性。
可选地,如图6所示,导电层111上具有多个第一通孔1121和多个第二通孔1122,多个第一通孔1121和多个第二通孔1122阵列排布,第一通孔1121的数量和第二通孔1122的数量相同,各第一通孔1121的开口面积与各第二通孔 1122的开口面积不同,且各第一通孔1121的开口面积之和大于第二通孔1122的开口面积之和。
示例性地,如图6所示,第一通孔1121和第二通孔1122呈矩形阵列排布在导电层111的表面。
通过将第一通孔1121和第二通孔1122以阵列的方式设置在导电层111上,方便在导电层111上加工制备。同时,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数量相同,这样只需要控制单个第一通孔的开口面积和单个第二通孔的开口面积的大小,就可以等比例地调节不同触控线220在导电层111上正投影的通孔的总开口面积,方便根据触控线220的横截面积等比例调节通孔的总开口面积。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除了阵列分布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分布方式排布在导电层11上。例如,位于导电层111上的正投影内的多个第一通孔可以以其中一个第一通孔为中心周向环绕分布在导电层的表面;位于导电层111上的正投影内的多个第二通孔可以以其中一个第二通孔为中心周向环绕分布在导电层的表面。
可选地,第一通孔1121为多边形、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封闭图形。
示例性地,如图6所示,第一通孔1121为矩形,且各第一通孔1121的形状均相同。可替代地,各第一通孔的形状可以不同,例如,其中一部分第一通孔的形状为矩形,另一部分第一通孔的形状为圆形。
可选地,第二通孔1122为多边形、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封闭图形。示例性地,如图6所示,第二通孔1122为矩形,且各第二通孔1122的形状均相同。可替代地,各第二通孔的形状可以不同,例如,其中一部分第二通孔的形状为矩形,另一部分第二通孔的形状为圆形。
可选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形状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在其他一些实现方式中,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电层上通孔的分布示意图。如图7所示,多个第一通孔1121和多个第二通孔1122阵列排布,各第一通孔1121和各第二通孔1122的开口面积相同,且第一通孔1121的数量和第二通孔1122的数量不同,各第一通孔1121的开口面积之和大于第二通孔1122的开口面积之和。
示例性地,第一通孔1121和第二通孔1122均呈矩形阵列排布在导电层111的表面。
通过将第一通孔1121和第二通孔1122以阵列的方式设置在导电层111上,方便在导电层111上加工制备。同时,各第一通孔1121和各第二通孔1122的开口面积相同,这样只需要控制阵列不同数量的第一通孔1121和第二通孔1122,就可以等比例地调节不同触控线220在导电层111上正投影的通孔的面积,方便根据触控线220的横截面积等比例调节通孔的面积。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层级示意图。图8中虚线左侧为显示区域,虚线右侧为非显示区域。如图8所示,显示基板10包括阵列基板120和多个发光单元110,发光单元110阵列排布于阵列基板120上,且多个发光单元110位于显示区域101。
如图8所示,发光单元110包括依次层叠的阳极层113、发光层114和阴极层115,阳极层113或阴极层115与导电层111同层。
其中,阳极层或阴极层与导电层同层是指:阳极层或阴极层与导电层位于同一层结构的同一侧,或者可以是阳极层或阴极层与导电层靠近衬底基板的表面均与同一层结构接触,或者可以是阳极层或阴极层与导电层采用相同材料并由同一次构图工艺制备得到。
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源信号线位于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102,电源信号线用于提供负压信号。通过导电层111作为导电结构,连接电源信号线和阴极层115,能恒压信号,使电源信号线能通过导电层111给阴极层115提供电位,让的阴极层115和阳极层113之间有压差,产生电流,以使发光单元发出不同的发光亮度。
示例性地,如图2所示,阳极层113与导电层111同层,阴极层115在阳极层113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走线222在阳极层113上的正投影之外。
上述实现方式中,位于显示区域101边缘位置的阴极层115的部分区域延伸至非显示区域102,且通过导电层111与非显示区域102中的电源信号线连接。且阴极层115没有延伸到触控线220的下方,即阴极层115和触控线220之间没有相对重叠的部分。这样能避免阴极层115与触控线220之间形成寄生电容,有效减少触控线220的负载。
示例性地,发光层114包括可以包括空穴传输层(Hole Transport Layer,简称HTL)、空穴注入层(Hole Injection Layer,简称HIL)、电子传输层(Electron Transport Layer,简称ETL)、电子注入层(Electron Injection Layer,简称EIL)、 空穴阻挡层(Hole Block Layer,简称HBL)、电子阻挡层(Electron Blocking Layer,简称EBL)和发光材料层。
如图8所示,阵列基板120包括衬底基板121和多个驱动电路,多个驱动电路阵列排布于衬底基板121上。驱动电路与对应的至少一个发光单元110连接。这样,发光单元就可以在所连接的驱动电路的驱动下发光。
本公开实施例中,阵列基板120可以为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基板,阵列基板120上的每个驱动电路至少包括2个TFT,用于控制所连接的发光单元发光。
其中,驱动电路与发光单元110的阳极层113电连接。
示例性地,在显示区域101内,阵列基板包括依次层叠的衬底基板121、有源层122、栅极绝缘层123、栅极层124、层间介电层125和源漏极层126。如图5所示,发光单元110与对应的驱动电路的源漏极层126连接。
其中,显示基板10上还包括位于阵列基板120上的像素界定层116,像素界定层116包括阵列分布的多个开口,每个开口中设有一个发光单元110。
示例性地,衬底基板121的制作材料可以是玻璃、石英、塑料等;有源层122的制作材料可以是非晶硅、多晶硅或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栅极绝缘层123的制作材料可以是硅氧化物或硅氮化物,硅氮氧化物等;栅极金属层的制作材料可以是钼、铜、钛等单层金属薄膜,也可以是钼/铝/钼或钛/铝/钛等多层金属薄膜;层间介电层125的制作材料可以是硅氧化物或硅氮化物等;源漏金属层的制作材料可以是铝、钼、铜、钛等单层金属薄膜,也可以是钼/铝/钼或钛/铝/钛等多层金属薄膜。示例性地,有源层122的制作材料可以包括LTPS(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低温多晶硅)和LTPO(Low Temperature Polycrystalline Oxide,低温多晶氧化物)等。
需要说明的是,示例中仅举出了具有单层栅极金属层的TFT基板结构,TFT基板结构还可以是双层栅极金属层等多种结构,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示例性地,如图2所示,在非显示区域102内,显示基板包括依次层叠的衬底基板121、栅极驱动电路103、多层平坦层104、导电层111、像素界定层116、阴极层115和封装层105。
其中,如图2所示,显示基板上还包括位于栅极驱动电路103一侧的电源信号线,电源信号线具有三层层叠的金属层106,导电层111层叠在金属层106 上,使金属层106与导电层111相连,实现电源信号线与阴极层115的连接,以使电源信号线为阴极层115提供电位。
可选地,电源信号线上还依次层叠有平坦层104和堤坝结构107。堤坝结构107位于非显示区域,且围绕显示区域布置,用于防止水氧进入显示区域,对发光单元起到保护作用。
显示基板上,在电源信号线远离显示区域的一侧还设有层叠在衬底基板121上的裂纹阻挡结构108。裂纹阻挡结构108位于非显示区域的最外侧,用于防止衬底基板边缘的裂纹向显示区域内扩展。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如前文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和供电组件,供电组件与触控显示面板电连接。其中,供电组件可以是电源等。
该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如图9所示,该制备方法包括:
步骤S1:提供显示基板。
其中,如图1所示,显示基板10具有显示区域101和围绕显示区域101的非显示区域102。
步骤S2:在显示基板上形成多个触控单元和多根触控线,形成触控层。
其中,触控单元和触控线的结构和分布情况,可以参见图1至4所示的实施例。
其中,显示基板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见图8所示的实施例。
步骤S2中制备触控线时,可以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形成横截面积不同的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
在步骤S2中,制备显示基板还包括:在衬底基板上制备导电层。
其中,导电层的结构可以参见图2所示的实施例。
其中,导电层上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可以采用刻蚀方式形成。刻蚀的具体方法可以参见相关技术。
通过上述方法制备的触控显示面板中,触控线220延伸至显示基板10的边缘,且触控线220包括位于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102的第一走线221和第二 走线222。由于触控线220长度越长,触控线220的电阻也就越大,而将长度较长的第一走线221的横截面积设置成大于长度较短的第二走线222的横截面积,即通过将长度较长的触控线220的横截面积设置更大,以减小长度较长的触控线220的电阻,从而缓解触控线220的长度较大造成的电阻变大的问题,让不同走线的电阻趋于一致,从而提升触控线220传输信号的均一性。
以上,并非对本公开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公开已通过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公开,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公开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公开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公开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20)

  1.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10)和触控层(20);
    所述显示基板(10)具有显示区域(101)和围绕所述显示区域(101)的非显示区域(102);
    所述触控层(20)包括多个触控单元(210)和多根触控线(220),所述多个触控单元(210)阵列排布于所述显示基板(10)上,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显示区域(101);
    所述多根触控线(220)位于所述显示基板(10)上,所述触控线(220)与至少一个所述触控单元(210)相连,且所述触控线(220)用于将所连接的所述触控单元(210)与触控集成电路(30)电连接;
    所述多根触控线(220)至少包括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102)的第一走线(221)和第二走线(222),所述第一走线(22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走线(222)的长度,所述第一走线(221)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走线(222)的横截面积。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走线(221)的横截面积与所述第二走线(222)的横截面积的比值为第一比值,所述第一走线(221)的长度与所述第二走线(222)的长度的比值为第二比值,所述第一比值和所述第二比值之比为0.95至1.05。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基板(10)包括导电层(111),所述导电层(111)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102);
    所述导电层(111)上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121)和至少一个第二通孔(1122),所述第一通孔(1121)位于所述第一走线(221)在所述导电层(111)上的正投影内,所述第二通孔(1122)位于所述第二走线(222)在所述导电层(111)上的正投影内,单位面积的所述第一走线(221)上的所述第一通孔(1121)的总开口面积大于单位面积的所述第二走线(222)上的所述第二通孔(1122)的总开口面积。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单位面积的所述第一走线(221)上的所述第一通孔(1121)的总开口面积与单位面积的所述第二走线(222)上的所述第二通孔(1122)的总开口面积的比值等于所述第一走线(221)的横截面积与所述第二走线(222)的横截面积的比值。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走线(221)和所述导电层(111)之间的电容与所述第一走线(221)的电阻的乘积为第一负载值,所述第二走线(222)和所述导电层(111)之间的电容与所述第二走线(222)的电阻的乘积为第二负载值,所述第一负载值与所述第二负载值之比为0.95至1.05。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111)上具有多个所述第一通孔(1121)和多个所述第二通孔(1122),多个所述第一通孔(1121)和多个所述第二通孔(1122)阵列排布,所述第一通孔(1121)的数量和所述第二通孔(1122)的数量相同,各所述第一通孔(1121)的开口面积与各所述第二通孔(1122)的开口面积不同,且各所述第一通孔(1121)的开口面积之和大于所述第二通孔(1122)的开口面积之和。
  7.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111)上具有多个所述第一通孔(1121)和多个所述第二通孔(1122),多个所述第一通孔(1121)和多个所述第二通孔(1122)阵列排布,各所述第一通孔(1121)的开口面积与各所述第二通孔(1122)的开口面积相同,且所述第一通孔(1121)的数量和所述第二通孔(1122)的数量不同,各所述第一通孔(1121)的开口面积之和大于所述第二通孔(1122)的开口面积之和。
  8.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1121)为多边形、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封闭图形,所述第二通孔(1122)为多边形、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封闭图形。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形状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形状相同或者不同。
  10.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基板(10)还包括多个发光单元(110),所述多个发光单元(110)位于所述显示区域(101),所述发光单元(110)包括依次层叠的阳极层(113)、发光层(114)和阴极层(115),所述阳极层(113)或所述阴极层(115)与所述导电层(111)同层。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层(113)与所述导电层(111)同层,所述阴极层(115)在所述阳极层(113)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走线(222)在所述阳极层(113)上的正投影之外。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基板(10)还包括电源信号线,所述电源信号线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102),所述导电层(111)分别与所述电源信号线和所述阴极层(115)相连。
  13. 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层(20)还包括相互平行的多根第一连接线(223)和相互平行的多根第二连接线(224),所述第一连接线(223)和所述第二连接线(224)位于所述显示区域(101);
    所述多个触控单元(210)分为多个第一触控单元组和多个第二触控单元组,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包括位于同一行的多个所述触控单元(210),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中的多个所述触控单元(210)通过至少一根所述第一连接线(223)连接,且与至少一根所述触控线(220)连接,不同的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中的多个所述触控单元(210)所连接的触控线(220)不同;
    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包括位于同一列的多个所述触控单元(210),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中的多个所述触控单元(210)通过至少一根所述第二连接线(224)连接,且与一根所述触控线(220)连接,不同的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中的多个所述触控单元(210)所连接的触控线(220)不同。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单元为透明导电层或者金属网状结构。
  15.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两个触控集成电路(30),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分别通过位于所述显示区域(101)外的两根所述触控线(220)与所述两个触控集成电路(30)连接,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通过位于所述显示区域(101)外的至少一根所述触控线(220)与至少一个所述触控集成电路(30)连接。
  16.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一个触控集成电路(30),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和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分别通过位于所述显示区域(101)外的一根所述触控线(220)与所述触控集成电路(30)连接。
  17. 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基板(10)包括阵列基板(120)和多个发光单元(110),所述多个发光单元(110)阵列排布于所述阵列基板(120)上;
    所述阵列基板(120)包括衬底基板(121)和多个驱动电路,所述多个驱动电路阵列排布于所述衬底基板(121)上;
    所述驱动电路与对应的至少一个所述发光单元(110)连接。
  18. 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根触控线(220)均为单层结构,所述多根触控线(220)中相邻的两根触控线(220)不同层;或者,
    至少部分所述触控线(220)包括位于不同层的第一子层(2251)和第二子层(2252),所述第一子层(2251)和所述第二子层(2252)在所述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所述第一子层(2251)和所述第二子层(2252)通过至少一个过孔(226)连接。
  19.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8任 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和供电组件,所述供电组件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电连接。
  20.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
    提供显示基板,所述显示基板具有显示区域和围绕所述显示区域的非显示区域;
    在所述显示基板上形成多个触控单元和多根触控线,形成触控层,所述多个触控单元阵列排布于所述显示基板上,且位于所述显示区域;所述多根触控线位于所述显示基板上,所述触控线与至少一个所述触控单元相连,且所述触控线用于与触控集成电路连接;所述多根触控线至少包括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的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所述第一走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走线的长度,所述第一走线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走线的横截面积。
CN202280001562.0A 2022-05-31 2022-05-31 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750121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96343 WO2023230876A1 (zh) 2022-05-31 2022-05-31 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01219A true CN117501219A (zh) 2024-02-02

Family

ID=890267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1562.0A Pending CN117501219A (zh) 2022-05-31 2022-05-31 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01219A (zh)
WO (1) WO202323087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20143B1 (ko) * 2007-02-02 2014-07-1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패널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CN106782270A (zh) * 2017-01-09 2017-05-3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158275B2 (en) * 2019-08-27 2021-10-26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CN110888565A (zh) * 2019-12-20 2020-03-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090202B (zh) * 2020-03-22 2020-09-01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30876A1 (zh) 2023-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03231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US11422652B2 (en) Display device with integrated touch screen
US9991465B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crack prevention portion
KR102269919B1 (ko) 터치 센서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102381391B1 (ko) 표시 장치
KR102037455B1 (ko)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일체형 유기전계 발광 표시장치
US9825112B2 (en)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WO2019233267A1 (zh) 薄膜晶体管及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US11561660B2 (en) Display apparatuses and self-capacitance touch panels thereof
CN116648110A (zh)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和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TWI731746B (zh) 觸控顯示裝置
KR20120042438A (ko) 터치인식 유기전계 발광소자
KR20180039222A (ko) 지문 인식 센서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20150002290A (ko) 박막 트랜지스터 어레이 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발광표시장치
CN113594223B (zh)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制作方法
US20230354659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909047A (zh) 显示装置
KR20210074549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CN108807461B (zh)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7501219A (zh) 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113646826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走线负载的补偿方法
WO2021168731A1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20220123088A1 (en)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WO2023206077A1 (zh) 显示装置、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WO2023230898A1 (zh)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