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57903A - 负极活性材料、负极片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负极活性材料、负极片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57903A
CN117457903A CN202311358330.3A CN202311358330A CN117457903A CN 117457903 A CN117457903 A CN 117457903A CN 202311358330 A CN202311358330 A CN 202311358330A CN 117457903 A CN117457903 A CN 1174579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electrode active
coke
graphitized pro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35833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佳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yang Liweine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yang Liweine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yang Liweine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yang Liweine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35833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457903A/zh
Publication of CN1174579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579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3Electrodes based on 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负极活性材料、负极片及其应用。本申请提供的负极活性材料,通过添加石墨化品回收料,能够有效降低负极活性材料的成本,且复配石墨化品回收料和石墨化品新料能够避免首次充电时电解液在其表面分解,提高电池首次放电时循环效率。同时,本申请提供的负极活性材料能够为离子传输提供通道,以提高离子的扩散速率,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储能。由此,本申请提供的负极活性材料兼备高首效、高容量、高循环性能和低成本的优点。

Description

负极活性材料、负极片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负极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负极活性材料、负极片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能量储存和转换的装置,因具备能量密度大、工作电压高、能量转化效率高、循环寿命长和无记忆效应等诸多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3C电子产品、动力汽车和储能电站等众多领域。
目前广泛采用的负极活性材料主要有石墨类材料、钛酸锂材料和合金负极材料。但石墨类材料的表面碳原子具有大量的不饱和键,在首次充电时电解液会在它们表面分解,形成SEI(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膜,使电池首次放电时循环效率较低,下降至50%以下。同时,钛酸锂负极活性材料特殊的晶体结构,导致离子的扩散速率相对较慢,影响了储能容量(约为0.175Ah/g)的提升。进一步地,合金负极材料在反复脱嵌锂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体积膨胀和收缩,容易引发负极材料的脱落等问题,进而影响电池的循环寿命,且合金负极材料成本较高,难以兼顾电池制造成本降低的需要。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负极活性材料、负极片及其应用。本申请提供的负极活性材料兼备高首效、高容量、高循环性能和低成本的优点。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负极活性材料,包括石墨化品回收料和石墨化品新料;
所述石墨化品回收料通过对石墨负极回收材料进行石墨化处理形成;所述石墨化品回收料包括针状焦回收料、石油焦回收料和沥青焦回收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石墨化品新料通过对煤系焦进行石墨化处理形成;所述煤系焦包括煤系针状焦和煤系石油焦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石墨化品新料包括针状焦单颗粒石墨新料、石油焦单颗粒石墨新料、针状焦二次颗粒石墨新料和石油焦二次颗粒石墨新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括质量比为(3~8):(2~7)的石墨化品回收料和石墨化品新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径D50为11μm~16μ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比表面积为1.2 m2/g~3 m2/g。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振实密度为1.05 g/cm3~1.30 g/cm3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层叠于所述负极集流体表面的负极活性材料层,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包括本申请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负极活性材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包括本申请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负极活性材料、所述导电剂和所述粘结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包括质量比为(94~98):(0.6~1.5):(1.4~5)的所述负极活性材料、所述导电剂和所述粘结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剂包括碳纤维、导电炭黑、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粘结剂包括聚偏氟乙烯、聚丙烯酸、羧甲基纤维素和丁苯橡胶的一种或多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极片的压实密度为1.4g/cm3~1.7g/cm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极片的双面涂敷面密度为100mg/cm2~300 mg/cm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极片厚度为80μm~150μm。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片和负极片,以及设置于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之间的隔膜,所述负极片为本申请第二方面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负极片。
本申请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用电装置,包括本申请的第三方面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锂离子电池。
本申请提供的负极活性材料,通过添加石墨化品回收料,能够有效降低负极活性材料的成本,且复配石墨化品回收料和石墨化品新料能够避免首次充电时电解液在其表面分解,提高电池首次放电时循环效率。同时,本申请提供的负极活性材料能够为离子传输提供通道,以提高离子的扩散速率,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储能。由此,本申请提供的负极活性材料兼备高首效、高容量、高循环性能和低成本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1所提供的负极活性材料的SEM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负极活性材料、负极片及其应用作进一步完整、清楚的描述。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公开内容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本文中,“一种或多种”指所列项目的任一种、任两种或任两种以上。
本申请中,“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第四方面”、“第五方面”等仅用于描述目的,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数量,也不能理解为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重要性或数量。而且“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等仅起到非穷举式的列举描述目的,应当理解并不构成对数量的封闭式限定。
本申请中,以开放式描述的技术特征中,包括所列举特征组成的封闭式技术方案,也包括包含所列举特征的开放式技术方案。
本申请中,涉及到数值区间,如无特别说明,上述数值区间内视为连续,且包括该范围的最小值及最大值,以及这种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的每一个值。进一步地,当范围是指整数时,包括该范围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的每一个整数。此外,当提供多个范围描述特征或特性时,可以合并该范围。换言之,除非另有指明,否则本文中所公开之所有范围应理解为包括其中所归入的任何及所有的子范围。
本申请中涉及的百分比含量,如无特别说明,对于固液混合和固相-固相混合均指质量百分比,对于液相-液相混合指体积百分比。
本申请中涉及的百分比浓度,如无特别说明,均指终浓度。所述终浓度,指添加成分在添加该成分后的体系中的占比。
本申请中的温度参数,如无特别限定,既允许为恒温处理,也允许在一定温度区间内进行处理。所述的恒温处理允许温度在仪器控制的精度范围内进行波动。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负极活性材料,包括石墨化品回收料和石墨化品新料;
所述石墨化品回收料通过对石墨负极回收材料进行石墨化处理形成;所述石墨化品回收料包括针状焦回收料、石油焦回收料和沥青焦回收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石墨化品新料通过对煤系焦进行石墨化处理形成;所述煤系焦包括煤系针状焦和煤系石油焦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石墨化品新料包括针状焦单颗粒石墨新料、石油焦单颗粒石墨新料、针状焦二次颗粒石墨新料和石油焦二次颗粒石墨新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申请提及的“石墨化品回收料”,是指以石墨负极回收材料为原料,经过球形化处理和石墨化处理后,制备的石墨化品回收料。在其中一个示例中,“石墨化品回收料”的制备方法包括:(1)对废旧的负极极片进行收集、鉴别筛选后,对废旧的负极极片进行粉碎,制备负极粉料;(2)将负极粉料进一步粉碎,制备微粉;将微粉与石油沥青焦在400℃~600℃下进行聚合反应,制备压块料;(3)将压块料在920℃~1200℃下进行烧结,粉碎后,进行球形化处理和石墨化处理后,制备石墨化品回收料。其中,鉴别筛选的具体步骤为:对负极片石墨进行水解、烘干、根据粒度、石墨化度、SEM形貌图等进行判别。在其中一个示例中,步骤(3)中进行球形化处理的温度为280℃~300℃,球形化处理时间为30min~40min。在其中一个示例中,步骤(3)中进行石墨化处理的温度为2800℃~3200℃,石墨化处理的时间为20h~60h。可以理解地,鉴别筛分出的“石墨负极回收材料”为针状焦,制备得到的即为针状焦回收料。鉴别筛分出的“石墨负极回收材料”为石油焦,制备得到的即为石油焦回收料。鉴别筛分出的“石墨负极回收材料”为沥青焦,制备得到的即为沥青焦回收料。优选地,所述“石墨负极回收材料”为二次颗粒石墨新料的回收料。
本申请提及的“石墨化品新料”,是指以煤系焦为原料,经石墨化处理制备得到的单颗粒石墨新料和二次颗粒石墨新料。其中,“单颗粒石墨新料”以及“二次颗粒石墨新料”的具体含义如下述所示。
本申请提及的“单颗粒石墨新料”是指以煤系焦为原料,所述煤系焦包括石油焦和针状焦,将石油焦和针状焦经粉碎、整形和去细粉后,制备中间料;将所述中间料依次进行热处理、石墨化处理后,制备石墨颗粒;将所述石墨颗粒依次进行湿法造粒和碳化处理后,制备单颗粒石墨新料。在其中一个示例中,单颗粒石墨新料制备过程中,热处理的温度为550℃~580℃,热处理时间为6h~20h。在其中一个示例中,石墨化处理的温度为2800℃~3200℃,石墨化处理的时间为20h~60h。在其中一个示例中,湿法造粒的转速为250 r/min ~1400r/min,时间为8min~70min。在其中一个示例中,碳化处理的温度为1100℃~1250℃。在其中一个示例中,单颗粒制备过程中,所述石油焦或所述针状焦中的S含量≤0.45%且灰分含量≤0.2%。选用石油焦为原料,制备得到的即为石油焦单颗粒石墨新料。以针状焦为原料,制备得到的即为针状焦单颗粒石墨新料。
本申请提及的“二次颗粒石墨新料”是指以煤系焦为原料,所述煤系焦包括石油焦和针状焦,粉碎获得小颗粒基材后,使用沥青作为黏结剂,煤系焦与沥青的质量比为100:(4~8),根据目标粒径的大小,在反应釜内进行二次造粒,经过石墨化处理、湿法造粒和碳化处理后,制备的二次颗粒石墨新料。在其中一个示例中,二次颗粒石墨新料制备过程中,二次造粒的温度为600℃~700℃,二次造粒的时间为6h~20h。在其中一个示例中,二次颗粒石墨新料制备过程中,石墨化处理的温度为2800℃~3200℃,石墨化处理的时间为20h~60h。在其中一个示例中,湿法造粒的转速为250 r/min ~1400r/min,时间为8min~70min。在其中一个示例中,碳化处理的温度为1100℃~1250℃。在其中一个示例中,二次颗粒制备过程中,所述石油焦或所述煤针焦中的S含量≤0.45%且灰分含量≤0.2%。
在其中一个示例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括质量比为(3~8):(2~7)的石墨化品回收料和石墨化品新料。可以理解地,本申请中,石墨化品回收料和石墨化品新料的质量比可以选自(3~8):(2~7)之间的任意数值。具体地,石墨化品回收料和石墨化品新料的质量比包括但不限于3:7、4:6、5:5、6:4、7:3、8:2。通过进一步限定负极活性材料中石墨化品回收料和石墨化品新料的质量比,能够在降低负极活性材料成本的基础上,提高负极活性材料的性能稳定性,使电池在循环充放电过程中的性能损失减小,进一步提高其首充效率和循环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括质量比为(3~8):(2~7)的石油焦回收料和石油焦单颗粒石墨新料的混合物。
优选地,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括质量比为(3~8):(2~7)的石油焦回收料和石油焦二次颗粒石墨新料的混合物。二次颗粒负极材料可以兼顾大颗粒和小颗粒的优点。此外,二次颗粒负极材料可增加负极材料的各向同性,改善电池的首效和循环性能。
在其中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括质量比为(3~8):(2~7)的石油焦回收料和针状焦单颗粒石墨新料的混合物。
优选地,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括质量比为(4~6):(4~6)的石墨化品回收料和石墨化品新料。
在其中一个示例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径D50为11μm~16μm。粒径D50为11μm~16μm可以增加负极活性材料的表面积,改善其与电解质的接触,提高电化学反应速率和能量密度。同时,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径D50为11μm~16μm还能够提高密度,保证材料的孔隙率,且能够降低电池内阻。
在其中一个示例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比表面积为1.2 m2/g~3 m2/g。
在其中一个示例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振实密度为1.05 g/cm3~1.30 g/cm3
为进一步兼顾负极活性材料的密度和孔隙率,优选地,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径D50为13.5μm~15.5μm。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比表面积为1.3 m2/g~2.7 m2/g。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振实密度为1.05 g/cm3~1.2 g/cm3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层叠于所述负极集流体表面的负极活性材料层,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包括本申请第一方面任一项示例所述的负极活性材料。
负极集流体可以采用本领域中常规的负极集流体,本申请对它们没有特别限制。作为负极集流体可以为铜,负极集流体的形状同样不受特别限制,可以为杆形、板形、片形和箔形,可取决于锂离子电池的形状等而变化。
在其中一个示例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本申请第一方面任一项示例所述的负极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可以理解地,本申请中,负极活性材料层通过负极浆料经干燥、辊压后形成。
在其中一个示例中,负极活性材料层包括质量比为(94~98):(0.6~1.5):(1.4~5)的负极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可以理解地,本申请中,负极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的质量比可以选自(94~98):(0.6~1.5):(1.4~5)之间的任意数值。具体地,负极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的质量比包括但不限于98:0.6:1.4、97:0.6:2.4、97:0.8:2.2、97:1.0:2.0、96:0.6:3.4、96:0.8:3.2、96:1.0:3.0。通过限定负极活性材料层中负极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的质量比,利于实现负极活性材料对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平衡;同时,可以提高负极活性材料层的导电性能,降低电池内阻,提高电池的放电性能和充电效率。
在其中一个示例中,所述导电剂包括碳纤维、导电炭黑、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其中一个示例中,所述粘结剂包括聚偏氟乙烯、聚丙烯酸、羧甲基纤维素和丁苯橡胶的一种或多种。
在其中一个示例中,所述负极片的压实密度为1.4g/cm3~1.7g/cm3
在其中一个示例中,所述负极片的双面涂敷面密度为100mg/cm2~300 mg/cm2
在其中一个示例中,所述负极片厚度为80μm~150μm。
所述负极片的压实密度为1.4g/cm3~1.7g/cm3、双面涂敷面密度为100mg/cm2~300mg/cm2、厚度为80μm~150μm,可以保持负极活性材料接触面积与负极片孔隙率的平衡,使本申请提供的负极活性材料与负极集流体协同配合,保证锂离子电池的高首效、高容量、高循环性能和低成本的优点。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本申请第二方面任一示例所述的负极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按照质量比,将本申请第一方面任一示例所述的负极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于溶剂中混合,制备负极浆料;
S20.将所述负极浆料涂敷于负极集流体表面进行干燥、辊压后,制备所述负极片;所述负极片的压实密度为1.4g/cm3~1.7g/cm3、双面涂敷面密度为100mg/cm2~300 mg/cm2、厚度为80μm~150μm。
步骤S10中的负极浆料包括质量比为(94~98):(0.6~1.5):(1.4~5)的负极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所述导电剂包括碳纤维、导电炭黑、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粘结剂包括聚偏氟乙烯、聚丙烯酸、羧甲基纤维素和丁苯橡胶的一种或多种。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片和负极片,以及设置于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之间的隔膜,所述负极片为本申请第二方面任一项示例所述的负极片。
所述隔膜可以选用通常锂离子电池中使用的隔膜,如聚烯烃类薄膜,可列举出聚乙烯、聚丙烯制膜的微多孔膜;多孔性的聚乙烯膜与聚丙烯的多层膜;由聚酯纤维、芳纶纤维、玻璃纤维等形成的无纺布;以及在它们的表面附着有二氧化硅、氧化铝、二氧化钛等陶瓷微粒而成的基底膜等。
本申请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用电装置,包括本申请的第三方面任一项示例所述的锂离子电池。
如下为具体的实施例,如无特别说明,实施例中采用的原料均为市售获得。以下具体实施例,旨在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帮助本领域技术及研究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发明,有关技术条件等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在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内所做的任何形式的修改,均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申请实施例所选用的石油焦二次颗粒石墨新料通过本申请说明书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其主要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本申请实施例和对比例所选用的石油焦回收料通过本申请说明书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所选用的石油焦回收料的主要指标如表2所示:
表2
实施例1
实施例1提供一种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以5:5的质量比混合石油焦二次颗粒石墨新料和石油焦回收料,制备负极活性材料,该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径D50为15μm;振实密度为1.15 g/cm3;比表面积为1.85m2/g,同时,该负极活性材料的扫描电镜图如图1所示。
(2)将步骤(1)制备的负极活性材料、炭黑、丁苯橡胶SBR和羧甲基纤维素CMC以96.2:0.8:1.8:1.2的质量比溶解在水中,制备负极浆料;
(3)将步骤(2)制备的负极浆料涂敷在铜箔上,进行烘干、辊压后,制备所述负极片,使所述负极片的压实密度为1.5 g/cm3、双面涂敷面密度为168 mg/cm2、辊压厚度为119μm。
实施例2
实施例2提供一种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以3:7的质量比混合石油焦二次颗粒石墨新料和石油焦回收料,制备负极活性材料,该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径D50为15μm;振实密度为1.15 g/cm3;比表面积为1.85m2/g。
(2)将步骤(1)制备的负极活性材料、炭黑、丁苯橡胶SBR和羧甲基纤维素CMC以96.2:0.8:1.8:1.2的质量比溶解在水中,制备负极浆料;
(3)将步骤(2)制备的负极浆料涂敷在铜箔上,进行烘干、辊压后,制备所述负极片,使所述负极片的压实密度为1.5 g/cm3、双面涂敷面密度为168 mg/cm2、辊压厚度为119μm。
对比例1
对比例1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对比例1中不含有石油焦二次颗粒石墨新料,步骤(1)中的负极活性材料只包括石油焦回收料。具体步骤如下:
(1)取石油焦回收料,制备负极活性材料;
(2)将步骤(1)制备的负极活性材料、炭黑、丁苯橡胶SBR和羧甲基纤维素CMC以96.2:0.8:1.8:1.2的质量比溶解在水中,制备负极浆料;
(3)将步骤(2)制备的负极浆料涂敷在铜箔上,进行烘干、辊压后,制备所述负极片,使所述负极片的压实密度为1.5 g/cm3、双面涂敷面密度为168 mg/cm2、辊压厚度为119μm。
将实施例和对比例制备的负极片组装成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的具体制作方法如下:
(1)正极片的制备:将磷酸铁锂、碳纳米管、SP、PVDF按照质量比97:0.5:0.5:2加入到搅拌罐中,向其中加入N-甲基吡咯烷酮(NMP)作为溶剂,搅拌均匀后,得到正极浆料;将正极浆料涂布在铝箔的正反两个表面,烘干后在正极集流体的正反两个表面分别形成正极活性层,得到正极片,正极片的压实密度为2.45g/cm3、双面涂敷面密度为356 mg/cm2
(2)隔膜选用聚乙烯隔膜,电解液选用用磷酸铁锂体系专用型电解液。
(3)将正极片、隔膜、负极片依次叠放后,卷绕形成卷芯,然后采用铝塑膜包装,再经烘烤去除水分后,向其中注入电解液,然后经热压化成等工序后,制得锂离子电池。
测试过程
将实施例和对比例制备的锂离子电池进行容量和首效测试。测试的具体条件如下:测试温度为25℃;电压范围:2.5 V~3.65V;充放电倍率:0.33C。
测试实施例和对比例制备的锂离子电池的内阻。测试的具体条件如下:电池的充电状态SOC为50%。实施例和对比例制备的锂离子电池倍放测试的具体条件如下:测试温度25℃;电压范围:2.5 V~3.65V;充放电倍率:CC 1C-DC 5C;并测试电池在负载放电状态下产生的温度变化(ΔTemp)。实施例和对比例制备的锂离子电池倍充测试的具体条件如下:测试温度25℃;电压范围:2.5 V~3.65V;充放电倍率:CC 3C-DC 1C;并测试电池在充电状态下产生的温度变化(ΔTemp)。实施例和对比例制备的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测试的具体条件如下:测试温度25℃;电压范围:2.5 V~3.65V;充放电倍率:CC 1C-DC 1C。相应的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由表3可见,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负极活性材料通过复配石油焦单颗粒石墨新料和石油焦回收料,使锂离子电池的容量达到1.97 Ah;首效达到87%;内阻低至6.72 mΩ;倍放测试中,能量效率为95.6%,温度变化为18.10℃;倍充测试中,能量效率为93.8%,温度变化为8.57℃;循环稳定性为86.3%。其容量、首效、内阻、倍放、倍充和循环性能均优于行业要求以及对比例1。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负极活性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石墨化品回收料和石墨化品新料;
所述石墨化品回收料通过对石墨负极回收材料进行石墨化处理形成;所述石墨化品回收料包括针状焦回收料、石油焦回收料和沥青焦回收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石墨化品新料通过对煤系焦进行石墨化处理形成;所述煤系焦包括煤系针状焦和煤系石油焦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石墨化品新料包括针状焦单颗粒石墨新料、石油焦单颗粒石墨新料、针状焦二次颗粒石墨新料和石油焦二次颗粒石墨新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活性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括质量比为(3~8):(2~7)的石墨化品回收料和石墨化品新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负极活性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具有如下特征中的一种或多种:
(1)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径D50为11μm~16μm;
(2)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比表面积为1.2 m2/g~3 m2/g;
(3)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振实密度为1.05 g/cm3~1.30 g/cm3
4.一种负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负极集流体和层叠于所述负极集流体表面的负极活性材料层,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包括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负极活性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包括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包括质量比为(94~98):(0.6~1.5):(1.4~5)的所述负极活性材料、所述导电剂和所述粘结剂。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具有如下特征中的一种或多种:
(1)所述导电剂包括碳纤维、导电炭黑、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中的一种或多种;
(2)所述粘结剂包括聚偏氟乙烯、聚丙烯酸、羧甲基纤维素和丁苯橡胶的一种或多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片具有如下特征中的一种或多种:
(1)所述负极片的压实密度为1.4g/cm3~1.7g/cm3
(2)所述负极片的双面涂敷面密度为100mg/cm2~300 mg/cm2
(3)所述负极片厚度为80μm~150μm。
9.一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片和负极片,以及设置于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之间的隔膜,所述负极片为权利要求4~8任一项所述的负极片。
10.一种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锂离子电池。
CN202311358330.3A 2023-10-19 2023-10-19 负极活性材料、负极片及其应用 Pending CN11745790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58330.3A CN117457903A (zh) 2023-10-19 2023-10-19 负极活性材料、负极片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58330.3A CN117457903A (zh) 2023-10-19 2023-10-19 负极活性材料、负极片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57903A true CN117457903A (zh) 2024-01-26

Family

ID=895846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358330.3A Pending CN117457903A (zh) 2023-10-19 2023-10-19 负极活性材料、负极片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45790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73355A (zh) * 2024-02-01 2024-03-08 深圳海辰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负极活性颗粒及其制备方法、负极极片及电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73355A (zh) * 2024-02-01 2024-03-08 深圳海辰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负极活性颗粒及其制备方法、负极极片及电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55306B1 (en) Lithium-ion secondary battery
CN111640940A (zh) 负极片及二次电池
JP6609909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08277231A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負極、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2014229517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19012646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17457903A (zh) 负极活性材料、负极片及其应用
CN116097463A (zh) 负极和包含所述负极的二次电池
CN113193182A (zh) 负极材料组合物、锂离子电池用负极以及锂离子电池
JP7130541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用負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JP7238884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の製造方法、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スラリー、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08767193B (zh) 含低溶胀石墨涂层的正极和锂电池
TW202343856A (zh) 鋰離子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鋰離子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的製造方法、鋰離子二次電池用負極及鋰離子二次電池
JP7004093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の製造方法、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7143006B2 (ja) 二次電池用負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これを含む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7226559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の製造方法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7272350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スラリー、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12151756A (zh) 一种负极片及电池
JP2017016774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負極及び二次電池
JP7238885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の製造方法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7226558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の製造方法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EP4379847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and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same
WO2024095810A1 (ja) 二次電池用負極、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066699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負極
KR20230054300A (ko) 음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