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41270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41270A
CN117441270A CN202280040959.0A CN202280040959A CN117441270A CN 117441270 A CN117441270 A CN 117441270A CN 202280040959 A CN202280040959 A CN 202280040959A CN 117441270 A CN117441270 A CN 1174412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terminal
rear wall
wall portion
housing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4095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西谷章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4412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412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4Bases; Cases composed as a modular blocks or assembly, i.e. composed of co-operating parts provided with contact member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between the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能抑制层叠状态的壳体的分离。连接器(1)具备装载的各壳体(10、20、30)、收纳于各壳体(10、20、30)的端子零件(50)、固装于端子零件(50)并向后方导出的电线(60)以及后壁部(40)。后壁部(40)具有使电线(60)贯穿的贯穿孔(42),成形为单一部位。在后壁部(40)形成有第1限制分离部(43)及第2限制分离部(44),第1限制分离部(43)及第2限制分离部(44)限制在各壳体(10、20、30)的层叠方向排列的电线(60)在层叠方向上向与其他的电线(60)相反的方向分离。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的层叠连接器具备相互层叠的第1壳体及第2壳体。在各壳体从后方插入有固装于电线的端子零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680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层叠连接器中,当从第1壳体(下侧的壳体)突出的电线被向下方拉伸,从第2壳体(上侧的壳体)突出的电线被向上方拉伸时,则壳体间的锁定解除,层叠状态的壳体分离。
本公开是基于上述那样的情况而完成的,以抑制层叠状态的壳体的分离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连接器,
具备装载的多个壳体、收纳于所述壳体的端子零件、以及固装于所述端子零件并向所述壳体的后方导出的电线,
所述连接器具备后壁部,所述后壁部具有使所述电线贯穿的贯穿孔,成形为单一部件或者单一部位,
在所述后壁部形成有限制分离部,所述限制分离部限制在所述壳体的层叠方向排列的所述电线在所述层叠方向上向与其他的所述电线相反的方向分离。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抑制层叠状态的壳体的分离。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的连接器的从前侧观看的立体图。
图2是连接器的从后侧观看的立体图。
图3是除去端子零件的连接器的从前侧上方观看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除去端子零件的连接器的从后侧下方观看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端子零件的立体图。
图6是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7是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8是图9的A-A剖视图。
图9是图6的B-B剖视图。
图10是图9的C-C剖视图。
图11是例示连接器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连接器,
(1)具备装载的多个壳体、收纳于所述壳体的端子零件、以及固装于所述端子零件并向所述壳体的后方导出的电线,
所述连接器具备后壁部,所述后壁部具有使所述电线贯穿的贯穿孔,成形为单一部件或者单一部位,
在所述后壁部形成有限制分离部,所述限制分离部限制在所述壳体的层叠方向排列的所述电线在所述层叠方向上向与其他的所述电线相反的方向分离。
根据本公开的结构,因为限制分离部形成于作为单一部件或者单一部位成形的后壁部,所以即使电线被向分离方向(与其他的电线相反的方向)拉伸,也能使后壁部承受对电线的拉伸力。因此,对电线的拉伸力不易传递到壳体,能抑制层叠状态的壳体分离。
(2)优选地,所述壳体具有在与所述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排列的多个端子收纳室,在所述端子收纳室收纳有所述端子零件,所述贯穿孔以与多个所述端子收纳室单独地连通的方式被分隔。
根据该结构,因为贯穿孔是与多个端子收纳室单独地连通的结构,所以在使电线贯穿于贯穿孔时,端子零件向端子收纳室的插入变得容易。也能防止端子零件向端子收纳室的误插入。
(3)优选地,所述后壁部与一个所述壳体一体形成。
根据该结构,与将后壁部设为与壳体分体的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减少构件数量。
(4)优选地,所述后壁部位于没有形成所述后壁部的所述壳体的后方。
根据该结构,能防止没有形成后壁部的壳体向后方错位,所以不必设置限制后方移位用的锁定件。
(5)优选地,所述壳体具有在与所述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排列的多个端子收纳室,在没有形成所述后壁部的所述壳体的所述端子收纳室的后端开口缘部形成有锥形的引导部。
根据该结构,端子零件在刚通过后壁部的贯穿孔之后被锥形的引导部向前方引导,因此能防止钩挂于端子收纳室的后端开口缘。
(6)优选地,多个所述壳体具有将多个所述壳体保持为层叠状态的卡止部,所述卡止部在与所述电线的导出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仅形成于所述壳体的两端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卡止部仅设置于壳体的两端部,能简化壳体的结构。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实施例1]
参照图1~图11说明将本公开的连接器具体化的实施例1。在本实施例1中,关于上下方向,将图1~图11所示的朝向原样地定义为上方、下方。关于前后方向,将图9、图11所示的左方、右方分别定义为前方、后方。关于左右方向,将图7、图8、图10所示的左方、右方定义为右方、左方。
(连接器的结构)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1具备第1壳体10、第2壳体20、第3壳体30、后壁部40、端子零件50(参照图9)以及电线60。第1壳体10、第2壳体20以及第3壳体30相当于本公开的“壳体”。第1壳体10、第2壳体20以及第3壳体30层叠。后壁部40构成连接器1的后侧的壁部。端子零件50收纳于第1壳体10及第2壳体20。电线60固装于端子零件50。电线60从第1壳体10或者第2壳体20向后方导出。
第1壳体10、第2壳体20以及第3壳体30分别是合成树脂制的单一部件。连接器1按第1壳体10、第2壳体20、第3壳体30的顺序从下侧开始层叠。
如图3、图4所示,第1壳体10呈以左右方向为长边的扁平形状。在第1壳体10设置有多个第1端子收纳室11。第1端子收纳室11相当于“端子收纳室”的一例。在第1端子收纳室11中收纳有端子零件50。此外,在图6~图8、图10中,例示仅在一部分端子收纳室11中收纳有端子零件50的状态。多个第1端子收纳室11在与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左右方向)排列配置成一列。此外,所谓层叠方向,是指第1壳体10、第2壳体20以及第3壳体30的层叠方向(上下方向)。如图3所示,第1端子收纳室11在前后方向较长。在第1端子收纳室11的后端侧设置有在上方开放的开口部11A。
如图3所示,第1壳体10具有一对侧壁12。侧壁12从第1壳体10的前端侧到后端侧在前后方向较长地形成。在侧壁12的前端设置有向左右方向内侧(另一方侧壁12侧)鼓出的前侧鼓出部13A。在前侧鼓出部13A设置有向左右方向外侧(与另一方侧壁12相反的一侧)凹陷的第1凹部13B。第1凹部13B在前方开放。
如图3所示,在侧壁12的前后方向中央设置有向左右方向外侧凹陷的凹陷部14A。凹陷部14A从左右方向观看为在前后方向较长的长方形。在凹陷部14A的下端侧设置有向左右方向内侧突出的被卡止片14B。被卡止片14B、凹陷部14A为在前后方向的全长上细长的形状。
如图3所示,在侧壁12的后端设置有向左右方向外侧且向上方鼓出的后侧鼓出部15A。在侧壁12中的后侧鼓出部15A的左右方向内侧设置有第1凸部15B和第2凹部15C。第1凸部15B从后侧鼓出部15A的上端向左右方向内侧突出。第2凹部15C与第1凸部15B的下侧邻接地设置。第1凸部15B向左右方向外侧凹陷。
后壁部40是合成树脂制的单一部位。如图3、图9所示,后壁部40与第1壳体10一体形成。在此,所谓“单一部位”是指成形时的状态下的单一部位。“单一部位”不包括多个独立部件的组合。第1壳体10及后壁部40构成一个部件。因此,与将后壁部40设为与各壳体10、20、30分体的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减少构件数量。后壁部40从第1壳体10的后端向上方立起。后壁部40是在左右方向较长的板状的壁部。后壁部40的上端位于比侧壁12的上端靠下方。如图7所示,在后壁部40与一对侧壁12之间分别设置有狭缝41。由此,侧壁12容易向左右方向挠曲变形。
如图7、图9所示,后壁部40设置有多个贯穿孔42。贯穿孔42不形成于后壁部40以外的部件、部位。贯穿孔42以上下两层在左右方向排列形成有多个。贯穿孔42从前后方向观看是四方形。贯穿孔42使端子零件50及与端子零件50连接的电线60贯穿。贯穿孔42以与第1端子收纳室11及后述的第2端子收纳室21单独地连通的方式被分隔。因为贯穿孔42是与多个端子收纳室(多个第1端子收纳室11及多个第2端子收纳室21)单独地连通的结构,所以在使电线60贯穿于贯穿孔42时,端子零件50向各端子收纳室11、21的插入变得容易。也能防止端子零件50向各端子收纳室11、21的误插入。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下层的贯穿孔42与第1端子收纳室11在前后方向上一体地连通。如图9所示,上层的贯穿孔42在第2壳体20层叠于第1壳体10的状态下与第2端子收纳室2在前后方向上连通。
如图9所示,后壁部40在第2壳体20层叠于第1壳体10的状态下位于第2壳体20的后方。具体而言,后壁部40与第2壳体20从后方接触。后壁部40在第3壳体30层叠于第1壳体10及第2壳体20的状态下位于第3壳体30的后方。具体而言,后壁部40与第3壳体30从后方接触。如上,能防止没有形成后壁部40的壳体(第2壳体20及第3壳体30)向后方错位,所以不必设置限制后方移位用的锁定件。
如图7、图9所示,在后壁部40形成有第1限制分离部43及第2限制分离部44。第1限制分离部43及第2限制分离部44相当于本公开的“限制分离部”的一例。如后所述,第1限制分离部43及第2限制分离部44限制在第1壳体10、第2壳体20以及第3壳体30的层叠方向排列的电线60在层叠方向上向与其他的电线60相反的方向分离。第1限制分离部43由下层的贯穿孔42的下壁部构成。第1限制分离部43通过具有与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平行的壁面(面向上方的壁面)的壁部构成。第2限制分离部44通过上层的贯穿孔42的上壁部构成。第2限制分离部44通过具有与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平行的壁面(面向下方的壁面)的壁部构成。
如图3、图4所示,第2壳体20呈以左右方向为长边的扁平形状。在第2壳体20没有形成后壁部40。在第2壳体20设置有多个第2端子收纳室21。第2端子收纳室21相当于“端子收纳室”的一例。在第2端子收纳室21收纳有端子零件50。此外,在图6~图8、图10中,例示仅在一部分第2端子收纳室21收纳有端子零件50的状态。多个第2端子收纳室21在与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左右方向)排列配置成一列。如图3所示,第2端子收纳室21在前后方向较长。在第2端子收纳室21的后端侧设置有向上方开放的开口部21A。在开口部21A的前方设置有在第2壳体20的左右方向整体上延伸的上壁部22。上壁部22比第2壳体20的前端向上方高出一级。
如图9所示,在第2端子收纳室21的后端开口缘部形成有引导部21B。第2端子收纳室21的后端开口缘部从后方观看为向上方开放的U字状。引导部21B朝向后方为锥形。具体而言,引导部21B在第2端子收纳室21的后端开口缘部的下侧部分朝向后方下降倾斜,在第2端子收纳室21的后端开口缘部的左右两侧部分朝向后方向左右方向外侧倾斜。通过这样的结构,端子零件50在刚通过后壁部40的贯穿孔42之后被锥形的引导部21B向前方引导,因此能防止钩挂于第2端子收纳室21的后端开口缘。
如图3、图8所示,在第2壳体20的左右两端设置有卡止片23。卡止片23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卡止片23在前后方向较长。卡止片23在第2壳体20中设置于比上壁部22靠后侧。如图8所示,卡止片23在第2壳体20层叠于第1壳体10的状态下与被卡止片14B卡止。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卡止片23在第2壳体20层叠于第1壳体10的状态下进入被卡止片14B的下方,与被卡止片14B从下方侧接触。这样,第1壳体10及第2壳体20被卡止片23及被卡止片14B保持为层叠状态。卡止片23及被卡止片14B相当于本公开的“卡止部”的一例。卡止片23在左右方向(与电线60的导出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仅形成于第2壳体20的两端部。因此,能简化第2壳体20的结构。被卡止片14B在左右方向上仅形成于第1壳体10的两端部。因此,能简化第1壳体10的结构。
如图4所示,在第2壳体20的下表面以与多个第1端子收纳室11对应的方式设置有多个第1钩挂部24。第1钩挂部24从第2壳体20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如图9所示,第1钩挂部24从上方进入第1端子收纳室11的开口部11A,与开口部11A的前缘和后述的端子零件50的突起54从后方对置。由此,限制端子零件50向后方的脱落和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向前方的移动。
如图3、图4所示,第3壳体30呈以左右方向为长边的扁平形状。在第3壳体30没有形成后壁部40。在第3壳体30中的上表面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设置有呈悬臂状突出的能挠曲的锁臂31。在第3壳体30的前侧侧部的角部设置有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第2凸部32A。在第3壳体30的左右两侧壁以包围第2凸部32A的方式设置有向左右方向内侧凹陷的第3凹部32B。如图6所示,在第3壳体30层叠于第2壳体20的状态下,前侧鼓出部13A进入第3凹部32B。第2凸部32A进入第1凹部13B。
如图3所示,在第3壳体30的左右侧壁的后端设置有向左右方向内侧凹陷的第4凹部33A。在第3壳体30中的第4凹部33A的后方设置有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第3凸部33B。如图10所示,在第3壳体30层叠于第2壳体20的状态下,第1凸部15B进入第4凹部33A。如图2所示,第1凸部15B被位于后方的第3凸部33B限制向后方的移动。
如图4所示,在第3壳体30的下表面以与多个第2端子收纳室21对应的方式设置有多个第2钩挂部34。第2钩挂部34从第3壳体30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如图9所示,第2钩挂部34从上方进入第2端子收纳室21的开口部21A,与开口部21A的前缘(上壁部22的后缘)和后述的端子零件50的突起54从后方对置。由此,限制端子零件50向后方的脱落和第3壳体30相对于第2壳体20向前方的移动。
如图4、图9所示,在第3壳体30的下表面中且多个第2钩挂部34的前方设置有向下方降低一级的台阶部35。如图9所示,台阶部35与上壁部22的前端从前方接触。由此,可限制第3壳体30相对于第2壳体20向后方的移动。
如图5所示,端子零件50例如是阴型的端子零件。端子零件50通过在将金属板材冲裁成预定形状后实施弯曲加工而形成。端子零件50具有方筒部51、第1筒52以及第2筒53。方筒部51呈筒状,收纳与对方的阳侧端子零件的突片(未图示)接触的接触片(未图示)。在方筒部51的上表面的后端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突起54。第1筒52将从电线60导出的导线61敛紧。第2筒53通过敛紧而固装于电线60。
(壳体的抑制分离结构)
如上所述,如图9所示,在成形为单一部位的后壁部40形成有第1限制分离部43及第2限制分离部44。因此,即使电线60被向分离方向(与其他的电线60相反的方向)拉伸,也能使后壁部40承受对电线60的拉伸力。例如,在图9所示的下侧的电线60被向下方拉伸,并且图9所示的上侧的电线60被向上方拉伸的情况下,下侧的电线60由第1限制分离部43承接,并且上侧的电线60由第2限制分离部44承接。这样,通过由成形为单一部位的后壁部40承受向不同方向的拉伸力,从而对电线60的拉伸力不易传递到各壳体10、20、30,能抑制层叠状态的各壳体10、20、30分离。
(连接器的制造工序)
如图11所示,制造连接器1。首先,如图11(A)所示,准备第1壳体10。接着,如图11(B)所示,经由后壁部40的下侧的贯穿孔42将连接有电线60的端子零件50插入到第1壳体10的第1端子收纳室11。
接着,以在第1壳体10的两侧壁12间收纳第2壳体20的方式,如图11(C)所示,在第1壳体10上层叠第2壳体20。此时,使第2壳体20的卡止片23与第1壳体10的被卡止片14B卡止。具体而言,通过两侧壁12向左右方向外侧挠曲变形,从而如图8所示,卡止片23变为跨越被卡止片14B而与被卡止片14B从下方接触的状态。
如图11(C)所示,第2壳体20的后端与后壁部40的前端接触。由此,后壁部40的贯穿孔42与第2端子收纳室21连通。使第2壳体20的第1钩挂部24从上方进入第1端子收纳室11的开口部11A,与开口部11A的前缘和端子零件50的突起54(参照图9)从后方对置。由此,可限制端子零件50向后方的脱落和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向前方的移动。
接着,如图11(D)所示,经由后壁部40的上侧的贯穿孔42将连接有电线60的端子零件50插入到第2壳体20的第2端子收纳室21。
接着,以在第1壳体10的两侧壁12间收纳第3壳体30的方式,如图9所示,在第2壳体20上层叠第3壳体30。第3壳体30的后端与后壁部40的前端接触。
在使第3壳体30层叠于第2壳体20时,如图6所示,使前侧鼓出部13A进入第3凹部32B。使第2凸部32A进入第1凹部13B。如图10所示,使第1凸部15B进入第4凹部33A。如图2所示,第1凸部15B被位于后方的第3凸部33B限制向后方的移动。
如图9所示,使第3壳体30的第2钩挂部34从上方进入第2端子收纳室21的开口部21A,与开口部21A的前缘(上壁部22的后缘)和端子零件50的突起54从后方对置。由此,可限制端子零件50向后方的防脱和第3壳体30相对于第2壳体20向前方的移动。使台阶部35与上壁部22的前端从前方接触。由此,可限制第3壳体30相对于第2壳体20向后方的移动。
(本实施例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连接器1,因为第1限制分离部43及第2限制分离部44形成于成形为单一部位的后壁部40,所以即使电线60被向分离方向(与其他的电线60相反的方向)拉伸,也能使后壁部40承受对电线60的拉伸力。因此,对电线60的拉伸力不易传递到各壳体10、20、30,能抑制层叠状态的各壳体10、20、30分离。
后壁部40的贯穿孔42以与多个第1端子收纳室11及多个第2端子收纳室21单独地连通的方式被分隔。根据该结构,在使电线60贯穿于贯穿孔42时,端子零件50向第1端子收纳室11及第2端子收纳室21的插入变得容易。也能防止端子零件50向第1端子收纳室11及第2端子收纳室21的误插入。
后壁部40与第1壳体10一体形成。根据该结构,与将后壁部40设为与第1壳体10分体的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减少构件数量。
后壁部40位于没有形成后壁部40的壳体(第1壳体10及第2壳体20)的后方。根据该结构,能防止没有形成后壁部40的壳体(第1壳体10及第2壳体20)向后方错位,所以不必设置限制后方移位用的锁定件。
在第2壳体20的第2端子收纳室21的后端开口缘部形成有锥形的引导部21B。根据该结构,端子零件50在刚通过后壁部40的贯穿孔42之后被锥形的引导部21B向前方引导,所以能防止钩挂于第2端子收纳室21的后端开口缘。
卡止片23在左右方向(与电线60的导出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仅形成于第2壳体20的两端部。因此,能简化第2壳体20的结构。被卡止片14B在左右方向上仅形成于第1壳体10的两端部。因此,能简化第1壳体10的结构。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例,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旨在本发明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保护范围内的所有变更,也包括下述那样的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例1中,后壁部40与第1壳体10一体形成,但是也可以与其他的壳体(第2壳体20、第3壳体30)一体形成。
在如上述实施例1那样将端子收纳室设置成多层的情况下,后壁部40的贯穿孔也可以是以与所有的端子收纳室连通的方式较大地开口的一个开口。
在上述实施例1中,贯穿孔也可以呈与形成于一个壳体的所有的端子收纳室连通的一个狭缝状。
在上述实施例1中,后壁部40与第1壳体10一体形成,但是也可以将后壁部成形为与第1壳体10分体的单一部件。在此,“单一部件”是指成形时的状态下的单一部件。“单一部件”不包括多个独立部件的组合。
在上述实施例1中,卡止片23在左右方向上仅形成于第2壳体20的两端部,但是也可以形成于左右方向中央部。同样,被卡止片14B在左右方向上仅形成于第1壳体10的两端部,但是也可以形成于左右方向中央部。
附图标记说明
1:连接器
10:第1壳体(壳体)
11:第1端子收纳室(端子收纳室)
11A:开口部
12:侧壁
13A:前侧鼓出部
13B:第1凹部
14A:凹陷部
14B:被卡止片(卡止部)
15A:后侧鼓出部
15B:第1凸部
15C:第2凹部
20:第2壳体(壳体)
21:第2端子收纳室(端子收纳室)
21A:开口部
21B:引导部
22:上壁部
23:卡止片(卡止部)
24:第1钩挂部
30:第3壳体(壳体)
31:锁臂
32A:第2凸部
32B:第3凹部
33A:第4凹部
33B:第3凸部
34:第2钩挂部
35:台阶部
40:后壁部
41:狭缝
42:贯穿孔
43:第1限制分离部(限制分离部)
44:第2限制分离部(限制分离部)
50:端子零件
51:方筒部
52:第1筒
53:第2筒
54:突起
60:电线
61:导线

Claims (6)

1.一种连接器,具备装载的多个壳体、收纳于所述壳体的端子零件、以及固装于所述端子零件并向所述壳体的后方导出的电线,
所述连接器具备后壁部,所述后壁部具有使所述电线贯穿的贯穿孔,成形为单一部件或者单一部位,
在所述后壁部形成有限制分离部,所述限制分离部限制在所述壳体的层叠方向排列的所述电线在所述层叠方向上向与其他的所述电线相反的方向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壳体具有在与所述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排列的多个端子收纳室,
在所述端子收纳室收纳有所述端子零件,
所述贯穿孔以与多个所述端子收纳室单独地连通的方式被分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后壁部与一个所述壳体一体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后壁部位于没有形成所述后壁部的所述壳体的后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壳体具有在与所述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排列的多个端子收纳室,
在没有形成所述后壁部的所述壳体的所述端子收纳室的后端开口缘部形成有锥形的引导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多个所述壳体具有将多个所述壳体保持为层叠状态的卡止部,
所述卡止部在与所述电线的导出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仅形成于所述壳体的两端部。
CN202280040959.0A 2021-06-18 2022-05-31 连接器 Pending CN11744127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01382 2021-06-18
JP2021101382A JP7498898B2 (ja) 2021-06-18 2021-06-18 コネクタ
PCT/JP2022/022027 WO2022264798A1 (ja) 2021-06-18 2022-05-31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41270A true CN117441270A (zh) 2024-01-23

Family

ID=845273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40959.0A Pending CN117441270A (zh) 2021-06-18 2022-05-31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283190A1 (zh)
JP (1) JP7498898B2 (zh)
CN (1) CN117441270A (zh)
WO (1) WO202226479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23171A (ja) * 1988-11-24 1990-09-05 Yazaki Corp 多段式コネクタ並びに電線圧接方法
JP3313048B2 (ja) * 1997-07-14 2002-08-1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ブロックコネクタ
JP3647674B2 (ja) 1999-06-15 2005-05-1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防水コネクタ及び該防水コネクタの組付方法
JP3998922B2 (ja) * 2001-05-25 2007-10-3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2367714A (ja) 2001-06-04 2002-12-20 Yazaki Corp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およ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の製造方法
JP3985630B2 (ja) * 2002-08-19 2007-10-0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箱および該電気接続箱の組立方法
JP4513677B2 (ja) * 2005-07-13 2010-07-2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防水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283190A1 (en) 2024-08-22
JP2023000511A (ja) 2023-01-04
WO2022264798A1 (ja) 2022-12-22
JP7498898B2 (ja) 2024-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610974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5380220A (en) Connector
JP3652610B2 (ja) コネクタ
WO2009148027A1 (ja) 電気コネクタ
EP2495821A1 (en) Connector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for
EP1732173A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9616829B (zh) 连接器
WO2017217206A1 (ja) コネクタ
CN111092334B (zh) 层叠连接器
JP2016181486A (ja) 積層式コネクタ
WO2018070197A1 (ja) コネクタ
JP5098875B2 (ja) コネクタ
WO2018037904A1 (ja) ツイストペア線用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EP0963009B1 (en) A construction for preventing an error assembling of a connector housing and a cover and a connector comprising the same
CN110581370B (zh) 端子和连接器
US20220029349A1 (en) Connector
CN117441270A (zh) 连接器
JP5183315B2 (ja) コネクタ
CN117296213A (zh) 连接器
JP5107004B2 (ja) 合体コネクタ
CN114830454B (zh) 端子零件及连接器
WO2023021858A1 (ja) コネクタ
JP2017033663A (ja) コネクタ
CN116191095A (zh) 连接器
CN117916959A (zh) 层叠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