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41045A - 吸收性物品用的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用的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41045A
CN117441045A CN202180098855.0A CN202180098855A CN117441045A CN 117441045 A CN117441045 A CN 117441045A CN 202180098855 A CN202180098855 A CN 202180098855A CN 117441045 A CN117441045 A CN 1174410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nwoven fabric
portions
continuous fibers
fabric according
thick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9885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光野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char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Unichar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charm Corp filed Critical Unichar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4410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410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A61F13/51104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the top sheet having a three-dimensional cross-section, e.g. corrugations, embossments, recesses or projec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A61F13/5112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3/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 D04H3/005Synthetic yarns or filaments
    • D04H3/007Addition polymer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3/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 D04H3/0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yarns or filament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3/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 D04H3/08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strengthening or consolidating
    • D04H3/1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strengthening or consolidating with bonds between thermoplastic yarns or filaments produced by welding
    • D04H3/147Composite yarns or filament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3/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 D04H3/08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strengthening or consolidating
    • D04H3/16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strengthening or consolidating with bonds between thermoplastic filaments produced in association with filament formation, e.g. immediately following extrusion

Abstract

提供厚度方向的视觉辨认性优异的无纺布。吸收性物品用的无纺布(10)具有相互正交的第1方向、第2方向和厚度方向,由连续纤维构成,其中,该无纺布具备:多个垄部(12),其沿着第1方向延伸;以及多个槽部(14),其沿着第1方向延伸,且多个槽部(14)的基重比多个垄部(12)的基重低,多个垄部(12)中的各垄部(12)和多个槽部(14)中的各槽部(14)在第2方向上交替地设置,多个垄部(12)中的各垄部(12)和多个槽部(14)中的各槽部(14)具有将连续纤维彼此的交点热接合而成的多个接合部。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用的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收性物品用的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有在表面具有多个凹凸的无纺布。上述无纺布例如用于一次性尿布的表面片等。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无纺布,该无纺布是通过将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喷送到纤维集合体而形成的具有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的无纺布,其中,该无纺布具有:多个低单位面积重量部,其沿着所述纵向方向形成;以及多个高单位面积重量部,其分别沿着所述多个低单位面积重量部与各个所述多个低单位面积重量部相邻地形成,所述多个低单位面积重量部各自的单位面积重量比所述多个高单位面积重量部各自的单位面积重量低。
根据专利文献1,能够提供一种无纺布,通过从纤维网的上表面侧向纤维网喷送气体而使构成该纤维网的纤维移动,该纤维网由预定的透气性支承构件自下表面侧支承,从而至少能够调整单位面积重量,易于使液体透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50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无纺布,例如在应用于一次性尿布的表面片的情况下,所排泄的体液容易透过低单位面积重量部,另外能够通过低单位面积重量部来视觉辨认透过低单位面积重量部而被吸收体吸收的体液。然而,该无纺布由于由短纤维构成,因此容易在厚度方向上变形。容易在厚度方向上变形的无纺布在穿着时被施加厚度方向的载荷的情况下容易变薄。这样容易变薄的无纺布在应用于一次性尿布的表面片的情况下,由于承受厚度方向的载荷而使多个高单位面积重量部的厚度变薄并且沿面方向扩展。若多个高单位面积重量部沿面方向扩展,则基重较低的低单位面积重量部的范围相应地变窄,因此作为结果导致视觉辨认性容易降低。
本发明以提供一种厚度方向的视觉辨认性优异的无纺布作为目的。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一种无纺布,该无纺布是吸收性物品用的无纺布,具有相互正交的第1方向、第2方向和厚度方向且由连续纤维构成,其中,该无纺布具备:多个垄部,其沿着所述第1方向延伸;以及多个槽部,其沿着所述第1方向延伸,且所述多个槽部的基重比所述多个垄部的基重低,所述多个垄部中的各垄部和所述多个槽部中的各槽部在所述第2方向上交替地设置,所述多个垄部中的各垄部和所述多个槽部中的各槽部具有将所述连续纤维彼此的交点热接合而成的多个接合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无纺布的厚度方向的视觉辨认性优异。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与第1方向正交的剖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所使用的丝网的立体图。
图4是丝网的与MD方向正交的剖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
图6A是无纺布的显微镜照片(20倍)。
图6B是图6A的局部放大后的无纺布的显微镜照片(100倍)。
图6C是图6B的局部放大后的无纺布的显微镜照片(300倍)。
图6D是无纺布的与第1方向正交的剖面的显微镜照片(50倍)。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以下的方式。
[方式1]
一种无纺布,其是吸收性物品用的无纺布,具有相互正交的第1方向、第2方向和厚度方向且由连续纤维构成,其中,
该无纺布具备:
多个垄部,其沿着所述第1方向延伸;以及
多个槽部,其沿着所述第1方向延伸,且所述多个槽部的基重比所述多个垄部的基重低,
所述多个垄部中的各垄部和所述多个槽部中的各槽部在所述第2方向上交替地设置,
所述多个垄部中的各垄部和所述多个槽部中的各槽部具有将所述连续纤维彼此的交点热接合而成的多个接合部。
上述无纺布由连续纤维构成,多个垄部中的各垄部和多个槽部中的各槽部具有将连续纤维彼此的交点热接合而成的多个接合部,因此容易保持形状,在厚度方向上施加有载荷的状态下的厚度的变化比由短纤维构成的无纺布小。
上述无纺布由于具有将连续纤维彼此的交点热接合而成的多个接合部,因此容易保持形状,因此在施加有厚度方向的载荷的情况下,垄部的厚度不易变化。这样,垄部的第2方向的长度也不易变化,因此槽部的第2方向的长度不易变化。即,在上述无纺布中,垄部和槽部的构造不易变化,槽部的第2方向的长度不易变化,因此能获得视觉辨认性的范围不易变化。因此,对于槽部而言,透过槽部的厚度方向上的视觉辨认性优异。无纺布例如在应用于一次性尿布的最外层的情况下,即使是在穿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承受载荷的情况,透过槽部的厚度方向上的视觉辨认性也是优异的。
在无纺布中,垄部和槽部在第2方向上交替地设置,由此,在第1方向和第2方向的大范围内,透过槽部的视觉辨认性优异。
此外,对于由短纤维构成的无纺布而言,在施加有厚度方向的载荷的情况下,垄部容易变薄。当承受厚度方向的载荷而使垄部变薄时,垄部的第2方向的长度变宽,相应地槽部的第2方向的长度变窄。当槽部的宽度变窄时,能获得视觉辨认性的范围变窄。因此,由短纤维形成且具有垄部和槽部的无纺布的槽部的视觉辨认性容易变差。
[方式2]
对于方式1中记载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无纺布用于所述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片。
上述无纺布用于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片。吸收性物品能例示依次具备透液性片、吸收体和不透液性片的吸收性物品。上述无纺布例如应用于一次性尿布的透液性片,在穿着时厚度的变化较小,因此容易维持吸收体和使用者的肌肤之间保持着间隔的状态。作为结果,该无纺布对润湿感的抑制优异。
在无纺布中,垄部和槽部在第2方向上交替地设置,由此,在第1方向和第2方向的大范围内,吸收体和使用者的肌肤之间保持着间隔而对润湿感的抑制优异。
此外,对于由短纤维形成的无纺布而言,其形状容易变化,在厚度方向上施加有载荷的状态下的厚度的变化较大,因此其容易变薄。因此,由短纤维形成的无纺布难以维持吸收体和使用者的肌肤之间保持着间隔的状态,因此容易产生润湿感。
[方式3]
对于方式1中记载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无纺布用于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外装片。
上述无纺布用于吸收性物品的外装片。吸收性物品能例示依次具备透液性片、吸收体、不透液性片和外装片的吸收性物品。吸收性物品可以配置有指示部(优选的是吸收体与不透液性片之间)以及图案(优选的是不透液性片的内表面或外表面)。上述无纺布例如能够应用于一次性尿布的外装片。在上述无纺布中,即使在施加有厚度方向的载荷的情况下,多个垄部也不易走形,能在基重较小的状态下维持多个槽部的第2方向的长度,因此能维持多个槽部的优异的透气性、视觉辨认性。因此,将无纺布应用于外装片且将设有多个垄部和多个槽部的那一面配置于非肌肤侧的吸收性物品在穿着后能获得优异的透气性和视觉辨认性。另外,在将无纺布应用于外装片且将设有多个垄部和多个槽部的那一面配置于肌肤侧的吸收性物品中,由于在该无纺布与不透液性片之间形成有空间,因此使湿气不易传递到衣物、床单等。
[方式4]
对于方式1~3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多个垄部中的各垄部具有沿所述厚度方向凹陷的多个凹部,在所述多个凹部的各自的底部具有由所述连续纤维构成的基部。
在上述无纺布中具有槽部,并且在垄部具有沿厚度方向凹陷的多个凹部,因此使用者的肌肤与无纺布接触的面积比不具有凹部的无纺布小。在上述无纺布中,例如在应用于一次性尿布的透液性片的情况下,基部吸收所排泄的体液,并且更可靠地抑制吸收体所吸收的体液向凹部内返回的情况。因此无纺布对润湿感的抑制优异。另外,在上述无纺布中,例如在应用于一次性尿布的外装片的情况下,可以将设有多个垄部和多个槽部的那一面配置于非肌肤侧。在该情况下,无纺布的表面的接触面积与具有凹部相应地进一步减小,因此能够给予清爽的触感,并且呈现出布样复杂的表面形状。另外,在上述无纺布中,在将设有多个垄部和多个槽部的那一面配置于肌肤侧的情况下,在上述无纺布与不透液性片之间形成的空间与凹部相应地进一步增加,因此使湿气更加不易传递到衣物、床单等。
[方式5]
对于方式4中记载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多个垄部中的各垄部在所述多个凹部的至少局部的所述第2方向的一侧具有束状部,所述束状部通过所述连续纤维以沿着所述第1方向取向的状态由所述多个接合部接合而成。
在上述无纺布中,多个垄部中的各垄部在多个凹部的至少局部的第2方向的一侧具有连续纤维以沿着第1方向取向的状态由多个接合部接合而成的束状部。在束状部中,连续纤维彼此的纤维间距较小,在承受载荷时不易变形。因此,具有束状部的上述无纺布在穿着时容易保持厚度的变化较小的凹部的形状。
[方式6]
对于方式4或5中记载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多个槽部中的各槽部的厚度比所述基部的厚度薄。
在上述无纺布中,由于多个槽部中的各槽部的厚度比基部的厚度薄,因此例如在应用于一次性尿布的透液性片、外装片的情况下,槽部的厚度方向的视觉辨认性优异,因此与几乎无法得到厚度方向的视觉辨认性的垄部的差异较为突出。因此上述无纺布的视觉辨认性优异。
[方式7]
对于方式1~6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连续纤维是含有烯烃类树脂的复合纤维。
由于连续纤维是含有烯烃类树脂的复合纤维,因此即使在较低的热处理温度下也能够形成接合部,因此能够更高效地在无纺布整体形成接合部。无纺布由于在整体形成有接合部,因此在穿着后在厚度方向上施加有载荷的情况下,容易保持形状,因此垄部和槽部的构造不易变化。
[方式8]
对于方式1~7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连续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为15μm以上且30μm以下,所述无纺布的平均基重为10g/m2以上且40g/m2以下。
上述无纺布的连续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为15μm以上且30μm以下,所述无纺布的平均基重为10g/m2以上且40g/m2以下,因此在穿着后在厚度方向上施加有载荷的情况下,能更可靠地获得容易保持形状的垄部和槽部的构造。
[方式9]
对于方式1~8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第1方向配置在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
在上述无纺布中,槽部和垄部沿着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配置,因此长度方向的视觉辨认性优异。另外,在应用于一次性尿布的透液性片的情况下,体液容易向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扩散。因此,在上述无纺布中,通过使体液向长度方向扩散,从而抑制体液滞留于一处的情况,因此润湿感的抑制优异。
[方式10]
对于方式1~8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第1方向配置在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
在上述无纺布中,槽部和垄部沿着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配置,因此宽度方向的视觉辨认性优异。另外,在应用于一次性尿布的透液性片的情况下,体液容易向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扩散。因此,在上述无纺布中,通过使体液向宽度方向扩散,从而抑制体液滞留于一处的情况,因此润湿感的抑制优异。
[方式11]
对于方式1~10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多个垄部中的各垄部具有朝向相邻的所述多个槽部中的各槽部突出且沿着所述第1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突出部。
在上述无纺布中,多个垄部中的各垄部具有朝向相邻的多个槽部中的各槽部突出且沿着第1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突出部,因此在厚度方向上施加有载荷的情况下,垄部不易倾倒。因此,在该无纺布中,例如在应用于一次性尿布的透液性片、外装片的情况下,容易维持垄部保持形状的状态,因此垄部不会将槽部封闭,因此视觉辨认性优异。
[方式12]
对于方式1~11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多个垄部中的各垄部的沿着所述第1方向的纤维取向性比所述多个槽部中的各槽部的沿着所述第1方向的纤维取向性高。
在上述无纺布中,多个垄部的沿着第1方向的纤维取向性比多个槽部的沿着第1方向的纤维取向性高,因此连续纤维彼此的交点之间的距离较短,多个接合部彼此的距离较短。因此,在上述无纺布中,容易保持多个垄部的形状。
[方式13]
对于方式1~12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无纺布是纺粘无纺布。
上述无纺布由于是纺粘无纺布,因此在制造时连续纤维通过气流而移动的情况下,由于纤维长度较长,因此遍及一定长度地移动,进而相邻的连续纤维也随之移动,因此容易受到堆积工序中的气流的影响。因此,通过连续纤维分别移动,从而容易形成纤维间距较小的部分。连续纤维彼此的交点之间的距离较短,多个接合部彼此的距离较短。因此,在上述无纺布中,容易保持多个垄部的形状。
此外,对于由短纤维构成的无纺布例如气流成网无纺布的短纤维而言,在制造时通过气流而移动的情况下,由于纤维长度较短,因此短纤维分别独立地移动,给其他纤维带来的影响也较少,因此难以受到堆积工序中的气流的影响。因此,在短纤维中,移动的纤维较少,因此容易维持随机堆积的状态,因此纤维间距相比于连续纤维的情况较大。在由短纤维构成的无纺布中,由于纤维间距较大,因此在承受载荷时容易变形,在穿着时厚度的变化较大。因此,由短纤维构成的无纺布难以维持吸收体和使用者的肌肤之间保持着间隔的状态,因此容易产生润湿感。另外,由短纤维构成的无纺布在穿着前后厚度方向上的变化量较大,因此在承受厚度方向的载荷时、厚度恢复时,垄部和槽部的构造容易变化。因此,在由短纤维构成的无纺布中,无纺布的厚度方向的上侧和下侧容易向平面方向偏移,因此槽部的基重容易变化,因此视觉辨认性容易变差。
[方式14]
一种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是制造方式1~13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具备以下工序:
一边从具有相互正交的输送方向、横穿方向和高度方向的丝网的下侧吸引连续纤维,一边将所述连续纤维堆积于所述丝网之上;以及
将堆积于所述丝网之上的所述连续纤维彼此热接合,
所述丝网具有:
网主体;以及
多个突条,其沿着所述输送方向延伸,在所述横穿方向上以预定的间隔配置于所述网主体之上,且向所述高度方向突出。
在上述无纺布的制造方法中,连续纤维通过被从丝网的下侧吸引而堆积于丝网之上。部分连续纤维优先聚集于网主体的未形成突条的突条彼此之间。通过在突条彼此之间部分连续纤维优先聚集,使得连续纤维变得密集,从而形成基重较高的垄部。另外,在突条上,连续纤维变得稀疏,从而形成基重较低的槽部。再者,在堆积于丝网之上的状态下,对连续纤维进行热接合,由此能维持垄部和槽部的形状。因此,上述无纺布的制造方法能够制造如下无纺布:该无纺布由连续纤维构成,具备多个垄部和多个槽部,具有将连续纤维彼此的交点热接合而成的多个接合部。
[方式15]
对于方式14中记载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突条的高度是1.0mm以上。
在上述无纺布的制造方法中,由于突条的高度是1.0mm以上,因此在突条上不易残留连续纤维,在突条彼此之间集聚连续纤维,因此能够形成具有预定厚度的垄部。因此,上述无纺布的制造方法能够更可靠地制造具有多个垄部和多个槽部的无纺布。
[方式16]
对于方式14或15中记载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多个突条的各自的所述横穿方向长度的合计长度相对于所述网主体的所述横穿方向的长度的比例为50%以下。
在上述无纺布的制造方法中,由于多个突条的各自的横穿方向长度的合计长度相对于网主体的横穿方向的长度的比例为50%以下,因此充分的透气量的气体通过除突条以外的网主体。因此,上述无纺布的制造方法能够使连续纤维稳定地堆积于丝网之上,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制造具有多个垄部和多个槽部的无纺布。
[方式17]
对于方式14~16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多个突条分别具有多个向所述横穿方向鼓出的鼓出部。
通过多个突条分别具有多个向所述横穿方向鼓出的鼓出部,使得在鼓出部连续纤维变得稀疏,鼓出部彼此之间成为从垄部向槽部突出的突出部。因此上述无纺布的制造方法能够制造在垄部具有突出部的无纺布。
[方式18]
对于方式12~15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形成所述丝网的丝的外径比所述突条的高度小。
由于形成丝网的丝的外径比突条的高度小,因此即使在丝网的丝彼此重叠的部分,突条也比丝高,因此形成槽部。因此,上述无纺布的制造方法能够更可靠地制造具有垄部和槽部的无纺布。另外,由于丝彼此重叠的部分比突条小,因此连续纤维容易堆积于丝网的网眼上,因此能形成具有凹部的垄部。
[方式19]
对于方式14~18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连续纤维以1000m/min以上且4500m/min以下的纤维速度堆积于所述丝网之上。
通过使连续纤维的纤维速度是1000m/min以上,从而使连续纤维容易堆积于丝网之上,容易形成垄部。另外,通过使连续纤维的纤维速度是4500m/min以下,从而能够抑制连续纤维在丝网之上的取向紊乱的情况,因此容易形成垄部。因此,通过使连续纤维处于上述范围内,能够高效地制造具有多个垄部和多个槽部的无纺布。
以下对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用的无纺布进行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关于对象物的“沿着预定方向”是指如下情况:对象物以与预定方向(例如第1方向、第2方向等)具有小于±90°的交叉角的方式延伸。另外,在对象物在沿着预定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下,对象物与预定方向优选具有60°以下的交叉角,更优选具有45°以下的交叉角,进一步优选具有30°以下的交叉角,更进一步优选具有20°以下的交叉角,再进一步优选具有5°以下的交叉角。
适当地将图中所示的正交坐标设为,x:第1方向、y:第2方向、z:厚度方向,另外设为,MD:输送方向、CD:横穿方向、H:高度方向,还设为,L:长度方向、W:宽度方向。
(无纺布的结构)
图1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用的无纺布10具有相互正交的第1方向x、第2方向y和厚度方向z,由连续纤维构成。无纺布10只要由连续纤维形成就没有特别限制,例如能举出纺粘无纺布。连续纤维只要是能够通过加热来熔融且热接合的纤维就没有特别限制。作为这样的热熔接性纤维,能举出聚乙烯、聚丙烯、聚乙烯醇这样的聚烯烃类的单一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芯部)/聚乙烯(鞘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芯部)/聚丙烯(鞘部)、聚丙烯(芯部)/聚乙烯(鞘部)这样的含有烯烃类树脂的芯鞘型的复合纤维等。复合纤维既可以是疏水性纤维,也可以是利用亲水性油剂等实施了亲水化处理的纤维。亲水化处理例如能够通过在构成纤维的树脂中混入亲水剂、在纤维的表面涂布亲水剂等来进行。另外,作为复合纤维,也可以是含有上述那样的烯烃类树脂的并列型纤维。这些纤维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纤维。优选的是,连续纤维含有熔点更低的热塑性树脂纤维。连续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可以是15μm以上且30μm以下。由于无纺布10由连续纤维构成,因此优选的是在无纺布10的表面不含有连续纤维的端部。图1和图2中的细线示意性地表示无纺布10的纤维,纤维的方向、长度和直径不意味着无纺布10的连续纤维的方向、长度和直径。
连续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的测量能够如以下所述地进行。首先,切出无纺布的10mm×10mm的试样,配置于载玻片之上。接下来,向试样适量滴下甘油,使试样整体成为被甘油浸渍的状态,从其上载置盖玻片。接下来,使用公知的光学显微镜(例如,基恩士公司制VHC-100数字显微镜VH-Z450)以倍率1000倍观察试样,测量50处在试样的表面暴露的纤维的纤维直径,将平均值设为平均纤维直径。
无纺布10的外形形状、各种尺寸、平均基重等能够采用与该无纺布10所应用的吸收性物品的各种构成构件相应的任意外形形状、各种尺寸、平均基重等。例如,无纺布10的平均基重可以是10g/m2以上且40g/m2以下。
平均基重通过以下的方法测量。首先,从无纺布切出预定尺寸(例示:100mm×100mm)的5个试样。接下来,用直读天平(例示:研精工业株式会社制电子天平HF-300)对所切出的5个试样的质量进行测量。然后,根据5个试样的质量的平均值计算出无纺布的每单位面积的质量(g/m2)作为无纺布的平均基重。
无纺布10的平均厚度例如是0.1mm~3mm。无纺布10的平均厚度是指利用株式会社大荣科学精器制作所制的FS-60DS[测量面50.5mm(直径)、测量压力3gf/cm2(0.3kPa)]在标准状态(温度23±2℃、相对湿度50±5%)下对无纺布的不同的5个部位进行加压而测量各部位处的加压10秒后的厚度而得到的5个测量值的平均值。
无纺布10的每平均基重的断裂强度只要不阻碍本发明的效果就没有特别限制,能够采用与所期望的柔软性、强度等相应的任意断裂强度。无纺布10的第1方向x上的每平均基重的断裂强度例如能够设为0.3[(N/50mm)/(g/m2)]以上且3.0[(N/50mm)/(g/m2)]以下。无纺布10的第2方向y上的每平均基重的断裂强度例如能够设为0.2[(N/50mm)/(g/m2))]以上且1.2[(N/50mm)/(g/m2)]以下。
每平均基重的平均断裂强度设为将测量到的平均断裂强度除以平均基重而得到的值。平均断裂强度使用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制的万能试验机AG-1进行测量。首先,分别准备第1方向x的长度为150mm且第2方向y的长度为50mm的尺寸的5个试样以及第1方向x的长度为50mm且第2方向y的长度为150mm的尺寸的5个试样。接下来,以100mm的卡盘间距以及100mm/min的拉伸速度分别测量复合片的第1方向x和第2方向y的断裂强度。然后,将各5个试样的断裂强度的平均值设为各自的平均断裂强度。“N/50mm”表示每50mm宽度的断裂强度(N)。此外,断裂强度表示最大载荷时的强度。
无纺布10具备多个垄部12和多个槽部14。多个垄部12和多个槽部14设于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z的一侧的面,在图1的情况下设于上侧的面。多个垄部12从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z的一侧的面突出且沿着第1方向x延伸。多个槽部14沿着第1方向x延伸,多个槽部14的基重比多个垄部12的基重低。多个垄部12中的各垄部12和多个槽部14中的各槽部14在第2方向y上交替地设置。多个垄部12在第2方向y上以预定的间隔配置。
对于多个垄部12中的各垄部12而言,其连续纤维的量比多个槽部14的连续纤维的量多,而比多个槽部14的厚度厚。即,多个槽部14的厚度比多个垄部12的厚度薄。多个垄部12的厚度相当于上述无纺布10的厚度。多个垄部12和多个槽部14由较平缓的面连接。如图2所示,对于多个垄部12和多个槽部14,以无纺布10的无负载状态下的厚度Tn的50%的厚度T50作为分界,将具有厚度Tn的50%以上的厚度的区域设为垄部12,将具有小于厚度Tn的50%的厚度的区域设为多个槽部14。
多个垄部12中的各垄部12和多个槽部14中的各槽部14具有将连续纤维彼此的交点热接合而成的多个接合部(未图示)。多个接合部由于未被压接,因此不是膜状。关于无纺布10,由于连续纤维彼此保持间隔,因此较蓬松,而且交点被热接合,因此容易保持形状。因此,无纺布10容易保持具备多个垄部12和多个槽部14的形状。
优选的是,多个垄部12的沿着第1方向x的纤维取向性比多个槽部14的沿着第1方向x的纤维取向性高。通过使多个垄部12的沿着第1方向x的纤维取向性较高,由此连续纤维彼此的交点之间的距离较短,多个接合部彼此的距离较短,因此容易保持形状。纤维取向性是由纤维的取向角和取向强度构成的概念,例如能够通过以下方法来测量。以形成有多个垄部12和多个槽部14的面位于上侧的方式将无纺布10静置。使用显微镜(例如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制JCM-5100等扫描型电子显微镜),对无纺布10的测量面从垂直的方向拍摄放大图像并印刷,而在透明PET性片材上描画纤维。放大图像是被放大到能够计测10根以上的纤维的倍率的图像,放大倍率例如是50倍~300倍。将图像导入到个人计算机内,使用株式会社NEXUS公司制的nexus New Qube(单机版)图像处理软件,使图像二值化。使用作为纤维取向分析程序的Fiber Orientation Analysis 8.13Single,自二值化后的图像获得取向角和取向强度。取向角是纤维的取向度最大的角度,取向强度是该取向角处的强度。重复数次(例如3次~5次)测量,计算出平均值。
多个垄部12可以分别具有多个凹部16。凹部16是第1方向x的长度比第2方向y的长度长的细长形状,在第1方向x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多个凹部16分别沿厚度方向z凹陷,在各凹部16的底部具有基部18。基部18由连续纤维构成。基部18的连续纤维的量比多个垄部12的除基部18以外的部分的连续纤维的量少,该基部18具有将连续纤维彼此的交点热接合而成的多个接合部(未图示)。基部18的厚度Tb比多个槽部14的各自的厚度Tc厚。即,多个槽部14的各自的厚度Tc比基部18的厚度Tb薄。
多个垄部12也可以在凹部16的至少局部的第2方向y的一侧具有束状部20。束状部20具有多个连续纤维以沿第1方向x取向的状态由多个接合部接合的多个连续纤维。“沿第1方向x取向的状态”不限于连续纤维平行于第1方向x取向的情况,还包括在相对于第1方向x的角度差为30度以下的范围内取向的情况。束状部20的连续纤维彼此的交点通过多个接合部而热接合。束状部20的连续纤维彼此的纤维间距与连续纤维不沿特定的方向取向的情况相比更小。即,在束状部20中,由于接合部彼此之间的连续纤维沿第1方向x取向,因此接合部彼此之间的连续纤维的纤维间距更小。另外,在对束状部20施加有厚度方向z的载荷的情况下,束状部20的连续纤维彼此线接触的概率较高,因此不易在厚度方向z上变形。束状部20也可以形成于凹部16的第2方向y的两侧。
另一方面,在不沿特定的方向取向的连续纤维的情况下,接合部彼此之间的连续纤维朝向不特定的方向,因此在施加有厚度方向z的载荷的情况下,纤维彼此点接触的概率较高而未接触的范围内的纤维发生变形。
无纺布10的无负载状态下的厚度、多个槽部14的厚度和基部18的厚度使用二维激光位移计来测量。作为二维激光位移计,例如能举出基恩士公司制的高精度二维激光位移计LJ-G系列(型号:LJ-G030)。将无纺布置于水平的测量台之上,利用激光位移计对无纺布的每个对象部位以不同的5个部位测量自测量台的位移,将5个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该无纺布的各个对象部位的厚度(mm)。
多个垄部12也可以分别具有朝向相邻的多个槽部14中的各槽部14突出的多个突出部22。多个突出部22分别沿第2方向y突出,且沿着第1方向x隔开间隔地排列。多个垄部12的各自的突出部22之间沿第2方向y凹陷。多个突出部22分别设于多个垄部12的两侧,各突出部22也可以设于在第2方向y上重叠的位置。在各突出部22设于在第2方向y上重叠的位置的情况下,多个垄部12和多个槽部14分别形成有宽度较宽的部分和宽度较窄的部分。另外,各突出部22也可以设于不在第2方向y上重叠的位置。在各突出部22设于不在第2方向y上重叠的位置的情况下,多个垄部12和多个槽部14分别具有大致恒定的宽度。
多个槽部14由于连续纤维的量较少,因此各自的厚度Tc比基部18的厚度Tb薄,因此连续纤维彼此在厚度方向z上的重叠量较少。即,在多个槽部14中,连续纤维彼此的间隔更大。因此,在无纺布10中,能够透过多个槽部14中的连续纤维彼此的间隔从厚度方向z的一侧观察另一侧,即,无纺布10的视觉辨认性优异。
视觉辨认性的评价可以通过由以下所示的方法获得的平均透过率来进行评价。首先,准备5个100mm×100mm的试样。将试样以凹凸面朝上的方式配置在黑色纸之上。利用12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为了能够拍摄试样整体而从距离试样约15cm高度的位置拍摄试样整体。将所获得的图像导入到基恩士公司制的VHX-7000,进行自动面积计测,将提取方法设为亮度(标准),以下述设定进行图像处理并计算出透过率。然后将5个试样的透过率的平均值设为无纺布的平均透过率。
测量面积50mm×50mm
过滤设定纹理去除10
亮度不均去除1
提取设定亮度设定0-148
填孔OFF
小颗粒去除OFF
整形设定填孔自动
(无纺布的制造方法)
上述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能通过纺粘法来形成。例如,从纺丝喷嘴纺出树脂组合物,利用冷却流体等对纺出的长纤维长丝进行冷却,利用拉伸空气对长纤维长丝赋予张力而制成具有预定纤度的连续纤维。将所获得的连续纤维在从沿输送方向MD移动的丝网的下侧吸引的同时使其堆积于丝网之上,从而形成纤网。针对所获得的纤网,利用从纤网的一侧输送热风的热风法,将连续纤维的交点热接合。如以上那样,能够制造无纺布10。
如图3所示,丝网24具有相互正交的输送方向MD、横穿方向CD和高度方向H,且具备由呈网状配置的多个丝26构成的网主体28。多个丝26分别具有预定的外径。网主体28可以通过使多个丝26配置成纵线和横线且保持一定间隔地一根一根地相互交叉而形成。
丝网24具有从网主体28的高度方向H的一侧的面向高度方向H突出且沿着输送方向MD延伸的多个突条30。突条30在横穿方向CD上以预定的间隔配置。突条30将网主体28中的丝26彼此之间的沿着第1方向x配置的间隙的局部封闭。
如图4所示,突条30的高度HL可以是1.0mm以上。优选的是,突条30的高度HL比丝26的外径大,即,丝26的外径比突条30的高度HL小。多个突条30中的各突条30的宽度WL即横穿方向CD的长度的合计长度可以是网主体28的横穿方向CD的长度的50%以下。各突条30的宽度WL不限于恒定的情况,还包括部分不同的情况。各突条30的宽度WL可以设为在输送方向MD上隔开预定间隔(例如100mm)地在多个部位(例如5处)进行测量而得到的值的平均值。突条30的宽度WL设为与网主体28接触的部位的横穿方向CD的长度。
多个突条30中的各突条30可以具有多个沿横穿方向CD鼓出的鼓出部32。鼓出部32沿着输送方向MD隔开预定间隔地排列。多个突条30的各自的鼓出部32之间沿横穿方向CD凹陷。多个鼓出部32分别设于突条30的两侧,各鼓出部32也可以设于在横穿方向CD上重叠的位置。在各鼓出部32设于在横穿方向CD上重叠的位置的情况下,在突条30和突条30彼此之间分别形成宽度较宽的部分和宽度较窄的部分。另外,各鼓出部32也可以设于不在横穿方向CD上重叠的位置。在各鼓出部32设于不在横穿方向CD上重叠的位置的情况下,突条30和突条30彼此之间以恒定的宽度形成。
当使用上述的丝网24时,连续纤维被自丝网24的下侧吸引从而堆积于丝网24之上。部分连续纤维优先聚集于网主体28的未形成突条30的突条30彼此之间。通过在突条30彼此之间部分连续纤维优先聚集,使得连续纤维变得密集,从而形成基重较高的多个垄部12。另外,在突条30上,连续纤维变得稀疏,从而形成基重较低的多个槽部14。再者,在堆积于丝网24之上的状态下对连续纤维进行热接合,由此能维持多个垄部12和多个槽部14的形状。从丝网24取下无纺布,使厚度方向z的上下反转,由此能获得图1所示的无纺布10。因此,上述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能够制造如下无纺布10:由连续纤维构成,具备多个垄部12和多个槽部14,且具有将连续纤维彼此的交点热接合而成的多个接合部。
由于突条30的高度是1.0mm以上,因此在突条30上不易残留连续纤维,由于在突条30彼此之间集聚连续纤维,因此能够形成具有预定厚度的多个垄部12。因此,上述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能够更可靠地制造具有垄部12和槽部14的无纺布10。由于连续纤维以避开突条30的方式沿着突条30集聚于突条30彼此之间,因此多个垄部12的沿着第1方向x的纤维取向性比多个槽部14的沿着第1方向x的纤维取向性高。
多个突条30各自的横穿方向CD的长度的合计长度相对于网主体28的横穿方向CD的长度的比例为50%以下,因此充分的透气量的气体通过除突条30以外的网主体28。因此,上述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能够使连续纤维稳定地堆积于丝网24之上,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制造具有多个垄部12和多个槽部14的无纺布10。
通过多个突条30分别具有多个向所述横穿方向CD鼓出的鼓出部32,使得在鼓出部32连续纤维变得稀疏。在第1方向x的鼓出部32彼此之间,连续纤维变得密集,成为从多个垄部12向多个槽部14突出的突出部22。因此,上述制造方法能够制造在多个垄部12具有突出部22的无纺布10。
由于形成丝网24的丝26的外径比突条30的高度小,因此即使在丝网24的丝26彼此重叠的部分,突条30也比丝26高,因此形成多个槽部14。因此,上述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能够更可靠地制造具有多个垄部12和多个槽部14的无纺布10。另外,由于丝网24的丝26彼此重叠的部分比突条30小,因此连续纤维不易堆积于丝网24的丝26彼此重叠的部分,而是聚集于网眼,由此能形成具有凹部16的多个垄部12。
另外,连续纤维在集聚于丝网24之上的突条30彼此之间时避开丝26彼此重叠的部分中的向高度方向的上方凸出的部分地聚集于网眼,从而成为多个连续纤维基于第1方向x取向的状态。通过在该状态下形成接合部,由此形成多个连续纤维沿输送方向MD即第1方向x取向的束状部。
优选的是,连续纤维以1000m/min以上且4500m/min以下的纤维速度堆积于所述丝网24之上。通过使连续纤维的纤维速度为1000m/min以上,从而使连续纤维容易堆积于丝网24之上,容易形成多个垄部12。另外,通过使连续纤维的纤维速度为4500m/min以下,从而能够抑制连续纤维在丝网24之上的取向紊乱的情况,因此容易形成多个垄部12。因此,通过使连续纤维处于上述范围内,由此能够高效地制造具有多个垄部12和多个槽部14的无纺布10。
(吸收性物品的例子)
图5所示的吸收性物品1是一次性尿布的例子,包括多个层。吸收性物品1包括:作为与穿着者的肌肤抵接的肌肤抵接片的透液性片3、不透液性片5、以及配置于透液性片3与不透液性片5之间的吸收体7。吸收性物品1也可以在不透液性片5的非肌肤侧还具有外装片(未图示)。另外,吸收性物品也可以具有指示部(未图示)和图案(未图示)。指示部优选配置于吸收体7与不透液性片5之间。图案优选配置于不透液性片5的内表面或外表面。吸收性物品1在长度方向L上划分为前腰身区域FW、后腰身区域RW、以及前腰身区域FW与后腰身区域RW之间的裆部区域C这三个区域。吸收性物品1还具备:一对防漏壁101,其包括弹性构件103;固定部105,其将防漏壁101固定于透液性片3;腿部周围的弹性构件107;以及粘扣带109等。此外,这些构件在本技术领域中是公知的,因此省略说明。
透液性片3可以是上述无纺布10。应用于透液性片3的情况的无纺布10是透液性的。在透液性片3中,无纺布10的设有多个垄部12和多个槽部14的那一面配置于肌肤侧。在透液性片3中,也可以使无纺布10的第1方向x沿着吸收性物品1的长度方向L配置。在透液性片3中,由于多个槽部14和多个垄部12沿着吸收性物品1的长度方向L配置,因此体液容易向吸收性物品1的长度方向L扩散。
另外,在透液性片3中,也可以使无纺布10的第1方向x沿着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W配置。在透液性片3中,由于多个槽部14和多个垄部12沿着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W配置,因此体液容易向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W扩散。
外装片也可以是上述无纺布10。在外装片中,既可以在非肌肤侧具有无纺布10的设有多个垄部12和多个槽部14的那一面,也可以在肌肤侧具有无纺布10的设有多个垄部12和多个槽部14的那一面。在外装片中,既可以使无纺布10的第1方向x沿着吸收性物品1的长度方向L配置,也可以使无纺布10的第1方向x沿着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W配置。
在无纺布10中,由于厚度的变化较小,因此容易保持多个垄部12和多个槽部14的形状。在无纺布10中,在穿着后施加有厚度方向z的载荷的情况下,多个垄部12不易变薄,能在基重较小的状态下维持多个槽部14的第2方向y的长度。
吸收性物品不限于一次性尿布,例如能够应用于吸尿垫、动物用的排尿片等、主要吸收经血等的吸收性物品例如生理用卫生巾、卫生护垫等。
(作用和效果)
无纺布10由连续纤维构成,多个垄部12中的各垄部12和多个槽部14中的各槽部14具有将连续纤维彼此的交点热接合而成的多个接合部。该无纺布10容易保持形状,在厚度方向z上施加有载荷的状态下的厚度的变化比由短纤维构成的无纺布10小。例如在将承受0.05kPa(0.5gf/cm2)的压力时的厚度设为T0且将承受4.9kPa(50gf/cm2)的压力时的厚度设为Tm的情况下,上述无纺布10的压缩特性(Tm/T0)大于0.3或为0.4以上。因此,该无纺布10不易变薄,例如在应用于一次性尿布的透液性片3的情况下,在穿着时厚度的变化较小,因此容易维持吸收体7和使用者的肌肤之间保持着间隔的状态。作为结果,该无纺布10对润湿感的抑制优异。
厚度T0和厚度Tm使用加多技术(株式会社)制的自动化压缩测试仪KES-FB3-A进行测量。测量条件如下所示。
SENS:2
速度:0.02mm/秒
冲程:5mm/10V
加压面积:2cm2
导入间隔:0.1秒
上限载荷:50g/cm2
重复次数:1次
多个槽部14的基重比多个垄部12的基重低,另外具有将连续纤维彼此的交点热接合而成的多个接合部,因此容易保持形状,因此在施加有厚度方向z的载荷的情况下,垄部12的厚度不易变化。这样,垄部12的第2方向y的长度也不易变化,因此槽部14的第2方向y的长度不易变化。即,在上述无纺布10中,垄部12和槽部14的构造不易变化,槽部14的第2方向y的长度不易变化,因此能获得视觉辨认性的范围不易变化。因此,对于多个槽部14而言,透过多个槽部14的厚度方向z上的视觉辨认性优异。该无纺布10由于具有多个槽部14,因此例如在应用于一次性尿布的透液性片3的情况下,吸收体7所吸收的体液的视觉辨认性优异。
在无纺布10中,多个垄部12和多个槽部14在第2方向y上交替地设置,由此,在第1方向x和第2方向y的大范围内,吸收体7和使用者的肌肤之间保持着间隔而对润湿感的抑制优异,并且透过多个槽部14对吸收体7所吸收的体液的视觉辨认性优异。
对于无纺布10而言,在穿着后在厚度方向z上施加有载荷的情况下,多个垄部12不易走形,能在基重较小的状态下维持多个槽部14的第2方向y的长度。对于该无纺布10而言,例如在应用于一次性尿布的外装片且将设有多个垄部12和多个槽部14的那一面配置于非肌肤侧的情况下,即使是在穿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承受着载荷的情况下,也能维持多个槽部14的优异的透气性、视觉辨认性。因此,吸收性物品1在穿着后能获得优异的透气性,并且能够从外装片侧良好地视觉辨认上述指示部、设于不透液性片5的图案。另外,在无纺布10应用于外装片且将设有多个垄部12和多个槽部14的那一面配置于肌肤侧的情况下,在该无纺布10与不透液性片5之间形成有空间,因此使湿气不易传递到衣物、床单等。
在上述无纺布10中,具有多个槽部14,并且在多个垄部12具有沿厚度方向z凹陷的多个凹部16,因此使用者的肌肤与潮湿的无纺布10接触的面积比不具有凹部16的无纺布10小。在上述无纺布10中,例如在应用于一次性尿布的透液性片3的情况下,基部18吸收所排泄的体液,并且更可靠地抑制吸收体7所吸收的体液向凹部16内返回的情况。因此无纺布10对润湿感的抑制优异。另外,在上述无纺布10中,例如在应用于一次性尿布的外装片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设有多个垄部12和多个槽部14的那一面配置于非肌肤侧。在该情况下,无纺布10的表面的接触面积与具有凹部16相应地减小,因此能够给予清爽的触感,并且具有布样复杂的表面形状。另外,在上述无纺布10中,也可以将设有多个垄部12和多个槽部14的那一面配置于肌肤侧,在该情况下,在上述无纺布10与不透液性片5之间形成的空间与具有凹部相应地进一步增加,因此使湿气更加不易传递到衣物、床单等。
在上述无纺布10中,多个垄部12中的各垄部12在多个凹部16的至少局部的第2方向y的一侧具有连续纤维以沿着第1方向x取向的状态由多个接合部接合而成的束状部20。在束状部20中,连续纤维彼此的纤维间距较小,在承受载荷时不易变形。因此,在具有束状部20的上述无纺布10中,在穿着时厚度的变化较小,容易保持凹部的形状。在上述无纺布10中,例如在应用于一次性尿布的透液性片3的情况下,容易维持吸收体7和使用者的肌肤之间保持着间隔的状态,另外容易保持凹部16的形状,因此容易维持无纺布10所接触的面积较小的状态。
在上述无纺布10中,多个槽部14的各自的厚度比基部18的厚度薄,因此例如在应用于一次性尿布的透液性片3、外装片的情况下,多个槽部14的厚度方向z的视觉辨认性优异,因此与几乎无法获得厚度方向z的视觉辨认性的多个垄部12的差异较为突出。因此,上述无纺布10的视觉辨认性优异。另外,上述无纺布10由于由连续纤维构成且具有预定的每平均基重的平均断裂强度,因此能够作为视觉辨认性优异的透液性片3和外装片应用于吸收性物品1。
连续纤维由于是含有烯烃类树脂的复合纤维,因此即使在较低的热处理温度下也能够形成接合部,因此能够更高效地在无纺布10整体形成接合部。无纺布10由于在整体形成有接合部,因此在穿着后在厚度方向z上施加有载荷的情况下容易保持形状,因此垄部12和槽部14的构造不易变化。在整体形成有接合部的无纺布10由于保持槽部14的形状,因此视觉辨认性优异,并且能够抑制由于排泄物而导致多个槽部14和多个垄部12变形的情况,润湿感的抑制优异。
在上述无纺布10中,连续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为15μm以上且30μm以下,所述无纺布10的平均基重为10g/m2以上且40g/m2以下,因此能更可靠地获得在穿着后在厚度方向z上施加有载荷的情况下容易保持形状的垄部12和槽部14的构造。另外,在吸收了所排泄的体液之后,连续纤维彼此之间能维持间隔。因此,该无纺布10例如在应用于一次性尿布的透液性片3的情况下,吸收体7和使用者的肌肤之间保持着间隔而对润湿感的抑制优异,并且吸收体7所吸收的体液的视觉辨认性优异。
在上述无纺布10中,多个槽部14和多个垄部12沿着吸收性物品1的长度方向L配置,因此长度方向L的视觉辨认性优异。另外,在上述无纺布10中,体液容易向吸收性物品1的长度方向L扩散。因此,上述无纺布10在应用于透液性片3的情况下,通过使体液向长度方向L扩散,从而抑制体液滞留于一处的情况,因此润湿感的抑制优异。
在上述无纺布10中,多个槽部14和多个垄部12沿着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W配置,因此宽度方向W的视觉辨认性优异。另外,在上述无纺布10中,体液容易向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W扩散。因此,上述无纺布10在应用于透液性片3的情况下,通过使体液向宽度方向W扩散,从而抑制体液滞留于一处的情况,因此润湿感的抑制优异。
在上述无纺布10中,多个垄部12中的各垄部12具有朝向相邻的多个槽部14中的各槽部14突出且沿着第1方向x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突出部22,因此在厚度方向z上施加有载荷的情况下,多个垄部12不易倾倒。因此,该无纺布10例如在应用于一次性尿布的透液性片3、外装片的情况下,容易维持多个垄部12保持形状的状态,因此多个垄部12不会将槽部14封闭,因此视觉辨认性优异。
在上述无纺布10中,多个垄部12的沿着第1方向x的纤维取向性比多个槽部14的沿着第1方向x的纤维取向性高,因此连续纤维彼此的交点之间的距离较短,多个接合部彼此的距离较短。因此,在上述无纺布10中,容易保持多个垄部12的形状。另外,能够使体液沿着多个垄部12向第1方向x扩散。因此,在上述无纺布10中,通过使体液向第1方向Lx扩散,从而抑制体液滞留于一处的情况,因此润湿感的抑制优异。另外,在上述无纺布10中,多个垄部12的沿着第1方向x的纤维取向性更高,由此,连续纤维彼此的交点之间的距离较短,多个接合部彼此的距离较短,因此容易保持形状。因此,上述无纺布10在厚度方向z上不易变形。
上述无纺布10是纺粘无纺布,因此连续纤维在通过气流而移动的情况下,由于纤维长度较长,因此遍及一定长度地移动,进而相邻的连续纤维也随之移动,因此容易受到堆积工序中的气流的影响。因此,通过连续纤维分别移动,从而容易形成纤维间距较小的部分。连续纤维彼此的交点之间的距离较短,多个接合部彼此的距离较短。因此,在上述无纺布10中,容易保持多个垄部12的形状。
无纺布10在承受载荷时不易变形,即使在去除载荷之后厚度的变化也较少。施加载荷前后的厚度的变化如以下所述地进行测量。
首先制作无纺布10的卷筒。从该卷筒切出无纺布10。将刚刚切出后的承受0.3kPa(3gf/cm2)的载荷时的厚度设为T1。将切出的无纺布10在温度23度、湿度60%的环境下静置1天,将之后的承受0.3kPa(3gf/cm2)的载荷时的厚度设为T2。无纺布10的厚度恢复性(T2/T1)小于1.1,几乎没有厚度的变化。因此,即使在去除载荷之后厚度的变化也较少,因此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z的上侧和下侧不易向平面方向偏移,能维持良好的视觉辨认性。
实施例
实际制作与上述实施方式对应的无纺布并进行评价。以下示出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该实施例。
(1)试样
(实施例1~3)
根据上述“无纺布的制造方法”的记载,利用纺粘法制作由连续纤维构成的实施例1~3的无纺布。实施例1~3的无纺布均具备多个垄部、多个槽部、多个凹部和多个突出部。将实施例1的无纺布的照片示于图6A、图6B、图6C、图6D。在图6A和图6B中示出了椭圆,不过上述椭圆表示特定的部位,并不构成无纺布。如图6A和图6B所示,在多个垄部形成有多个凹部,与凹部相邻地形成有束状部。如图6C所示,在束状部中,多个连续纤维沿着第1方向取向,且由多个接合部接合。如图6D所示,多个槽部的厚度比基部的厚度薄。
(比较例1、2)
利用梳理法制作由短纤维构成的比较例1和比较例2的无纺布。在比较例1的无纺布中,根据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方法形成高单位面积重量部和低单位面积重量部。在比较例2的无纺布中,利用热压花加工形成多个槽部。比较例2的多个槽部以及多个槽部之间的垄部的基重相同。比较例1和比较例2的无纺布不具有凹部和突出部。
(评价结果)
实施例和比较例的无纺布的特性如表1所示。
对于承受0.3kPa(3gf/cm2)的载荷时的厚度T1,实施例1~3比平均基重相同程度的比较例1和比较例2大。实施例1~3的厚度恢复性(T2/T1)均为1.0,与此相对,比较例1和比较例2为1.1以上。确认了实施例的无纺布的施加载荷前后的厚度的变化较小。在实施例的无纺布中,由于施加载荷前后的厚度的变化较小,因此无纺布的厚度方向的上侧和下侧不易向平面方向偏移,可以说容易维持良好的视觉辨认性。
实施例1~3的压缩特性(Tm/T0)为0.4以上,与此相对,比较例1和比较例2为0.3。在实施例的无纺布中,在厚度方向上施加有载荷的状态下的厚度变化比由短纤维构成的无纺布小。因此,实施例的无纺布不易变薄,在应用于一次性尿布的透液性片的情况下,在穿着时厚度的变化较小,因此容易维持吸收体和使用者的肌肤之间保持着间隔的状态,因此可以说润湿感的抑制优异。
实施例的无纺布的平均透过率相比于比较例获得了优异的结果。实施例的无纺布具有将连续纤维彼此的交点热接合而成的多个接合部,因此容易保持形状,因此容易保持槽部的第2方向的长度,因此可以说无纺布的平均透过率较高即容易维持视觉辨认性优异的状态。
[表1]
附图标记说明
1、吸收性物品;3、透液性片;7、吸收体;10、无纺布;12、垄部;16、凹部;18、基部;20、束状部;22、突出部;24、丝网;26、丝;28、网主体;30、突条;32、鼓出部。

Claims (19)

1.一种无纺布,其是吸收性物品用的无纺布,具有相互正交的第1方向、第2方向和厚度方向且由连续纤维构成,其中,
该无纺布具备:
多个垄部,其沿着所述第1方向延伸;以及
多个槽部,其沿着所述第1方向延伸,且所述多个槽部的基重比所述多个垄部的基重低,
所述多个垄部中的各垄部和所述多个槽部中的各槽部在所述第2方向上交替地设置,
所述多个垄部中的各垄部和所述多个槽部中的各槽部具有将所述连续纤维彼此的交点热接合而成的多个接合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无纺布用于所述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无纺布用于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外装片。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多个垄部中的各垄部具有沿所述厚度方向凹陷的多个凹部,在所述多个凹部的各自的底部具有由所述连续纤维构成的基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多个垄部中的各垄部在所述多个凹部的至少局部的所述第2方向的一侧具有束状部,所述束状部通过所述连续纤维以沿着所述第1方向取向的状态由所述多个接合部接合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多个槽部中的各槽部的厚度比所述基部的厚度薄。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连续纤维是含有烯烃类树脂的复合纤维。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连续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为15μm以上且30μm以下,所述无纺布的平均基重为10g/m2以上且40g/m2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第1方向配置在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第1方向配置在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多个垄部中的各垄部具有朝向相邻的所述多个槽部中的各槽部突出且沿着所述第1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突出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多个垄部中的各垄部的沿着所述第1方向的纤维取向性比所述多个槽部中的各槽部的沿着所述第1方向的纤维取向性高。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无纺布是纺粘无纺布。
14.一种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是制造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该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具备以下工序:
一边从具有相互正交的输送方向、横穿方向和高度方向的丝网的下侧吸引连续纤维,一边将所述连续纤维堆积于所述丝网之上;以及
将堆积于所述丝网之上的所述连续纤维彼此热接合,
所述丝网具有:
网主体;以及
多个突条,其沿着所述输送方向延伸,在所述横穿方向上以预定的间隔配置于所述网主体之上,且向所述高度方向突出。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突条的高度是1.0mm以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多个突条的各自的所述横穿方向长度的合计长度相对于所述网主体的所述横穿方向的长度的比例为50%以下。
17.根据权利要求14~16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多个突条分别具有多个向所述横穿方向鼓出的鼓出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4~1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形成所述丝网的丝的外径比所述突条的高度小。
19.根据权利要求14~18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连续纤维以1000m/min以上且4500m/min以下的纤维速度堆积于所述丝网之上。
CN202180098855.0A 2021-06-11 2021-06-11 吸收性物品用的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744104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1/022399 WO2022259551A1 (ja) 2021-06-11 2021-06-11 吸収性物品用の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41045A true CN117441045A (zh) 2024-01-23

Family

ID=844246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98855.0A Pending CN117441045A (zh) 2021-06-11 2021-06-11 吸收性物品用的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4332289A1 (zh)
JP (1) JPWO2022259551A1 (zh)
CN (1) CN117441045A (zh)
BR (1) BR112023024848A2 (zh)
WO (1) WO202225955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105026C (en) * 1993-04-29 2003-12-16 Henry Louis Griesbach Iii Shaped nonwoven fabric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US20030171054A1 (en) * 2002-03-07 2003-09-11 Vishal Bansal Multiple component spunbond web and laminates thereof
US20030203162A1 (en) * 2002-04-30 2003-10-30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Methods for making nonwoven materials on a surface having surface features and nonwoven materials having surface features
JP5123511B2 (ja) 2006-06-23 2013-01-23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不織布
JP5069890B2 (ja) * 2006-06-23 2012-11-07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不織布
JP5123512B2 (ja) * 2006-06-23 2013-01-23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不織布
JP5858859B2 (ja) * 2012-04-20 2016-02-10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体用の不織布および吸収性物品
JP5783951B2 (ja) * 2012-04-27 2015-09-24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複合シートおよび複合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6190263B2 (ja) * 2013-12-12 2017-08-30 花王株式会社 不織布及び吸収性物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12023024848A2 (pt) 2024-02-20
JPWO2022259551A1 (zh) 2022-12-15
EP4332289A1 (en) 2024-03-06
WO2022259551A1 (ja) 2022-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38977B2 (ja) 不織布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2034073B1 (en) Absorptive article
JP4895710B2 (ja) 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JP5590834B2 (ja) 不織布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30017370A1 (en) Non-woven fabric sheet
JP5568210B2 (ja) 不織布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5507193B2 (ja)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
JP6273101B2 (ja) 不織布
JP5268662B2 (ja)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
JP2011067484A (ja) 吸収性物品
JP5689616B2 (ja) 不織布
KR20050044583A (ko) 3차원 구조를 갖는 엠보싱된 부직포
JP2004275296A (ja)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
JP4229868B2 (ja) 立体不織布
JP2003275238A (ja) 吸収性物品用の表面シート
JP5600539B2 (ja) 吸収性物品
JP5526258B2 (ja) 不織布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不織布シートの製造装置
CN117441045A (zh) 吸收性物品用的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JP2012090689A (ja) 吸収性物品
JP7373985B2 (ja) 吸収性物品用表面シート
JP2017148141A (ja) 吸収性物品
JP7226659B1 (ja) スパンボンド不織布および衛生材料
WO2024062957A1 (ja) 吸収性物品
JP2023102626A (ja) 吸収性物品用の不織布
WO2023188404A1 (ja) 不織布、及び当該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