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88586B - 一种终端测试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终端测试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88586B
CN117388586B CN202311699909.6A CN202311699909A CN117388586B CN 117388586 B CN117388586 B CN 117388586B CN 202311699909 A CN202311699909 A CN 202311699909A CN 117388586 B CN117388586 B CN 1173885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st
terminal
support
test support
signal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69990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388586A (zh
Inventor
曹宝华
郑建跤
高华
席涛
季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JIEX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JIEX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JIEX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JIEX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69990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88586B/zh
Publication of CN1173885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885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3885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885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29/00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or indicating electric quantiti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R19/00 - G01R27/00
    • G01R29/08Measur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 characteristics
    • G01R29/0807Measur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 characteris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application
    • G01R29/0814Field measurements related to measuring influence on or from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humans, e.g. in ESD, EMI, EMC, EMP testing, measuring radiation leakage; detecting presence of micro- or radiowave emitters; dosimetry; testing shielding; measurements related to lightning
    • G01R29/0821Field measurements related to measuring influence on or from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humans, e.g. in ESD, EMI, EMC, EMP testing, measuring radiation leakage; detecting presence of micro- or radiowave emitters; dosimetry; testing shielding; measurements related to lightning rooms and test sites therefor, e.g. anechoic chambers, open field sites or TEM cel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4Housings; Supporting members; Arrangements of termina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29/00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or indicating electric quantiti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R19/00 - G01R27/00
    • G01R29/08Measur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 characteristics
    • G01R29/0864Measur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 characteristic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or functional features
    • G01R29/0871Complete apparatus or systems; circuits, e.g. receivers or ampl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50Test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nd Detecting Electric Faults (AREA)
  • Testing Resistance To Weather, Investigating Materials By Mechanical Method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终端测试系统,包括:测试暗室内设置有用于放置并带动待测终端转动的承接转台;测试支架呈匚型设置在测试暗室的内部;信号检测装置,与测试支架滑动连接,用于检测待测终端辐射的球体信号;在信号检测过程中,信号检测装置能够沿测试支架滑动,且承接转台带动待测终端转动,以使信号检测装置的有效信号采集区域能够覆盖待测终端的球体信号的辐射球面区域;本申请中通过测试暗室内部设置匚型测试支架,信号检测装置能够沿匚型测试支架滑动,进而在承接转台带动待测终端转动,进而在保证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的同时可以提高测试暗室的空间利用率,从而可以降低测试暗室的空间尺寸,以及降低终端测试系统的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终端测试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终端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人们在生活中对互联网的使用越来越频繁,物联网技术也正在蓬勃发展。家庭物联网技术是以家用智能终端为控制对象,利用网络通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将家庭的各类家电设备组成一个家庭物联网系统,构建高效的家庭设备管理系统,提升家居便利性、舒适性,并实现智能的居住环境。
在新基建的背景下,家用智能终端产品数量已呈指数级增长,万物万联互通已成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家用智能终端呈现多品类、多层次、多厂家的趋势,产品数量和测试需求暴增,急需对测试方法和测试指标进行标准化。
终端测试中,一般对待测件向外辐射的电磁波信号进行检测,电磁波信号在空间中的传播方式是呈球面扩散的,在现有技术中,在检测过程中,为保证信号采集的全面性,采用在弧形支架上固定多个测试探头,通过待测件旋转一周,弧形排布的测试探头能够采集待测件一周的球面上所有的电磁波信号。
但是,在测试暗室内布置弧形排布的测试探头,对容纳弧形排布测试探头的测试暗室体积的需求较大,导致测试系统的体积和成本也增大。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终端测试系统,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至少之一。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终端测试系统,包括:测试暗室,所述测试暗室内设置有用于放置并带动待测终端转动的承接转台;
测试支架,呈匚型设置在所述测试暗室的内部;
信号检测装置,与所述测试支架滑动连接,用于检测所述待测终端辐射的球体信号;
在信号检测过程中,所述信号检测装置能够沿所述测试支架滑动,且所述承接转台带动所述待测终端转动,以使所述信号检测装置的有效信号采集区域能够覆盖所述待测终端的球体信号的辐射球面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测试支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测试支架、第二测试支架和第三测试支架,所述第二测试支架置于所述第一测试支架与所述第三测试支架之间;
所述第一测试支架、所述第二测试支架和所述第三测试支架围合形成匚型扫描轨道;
所述信号检测装置能够在所述匚型扫描轨道上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测试支架包括相隔设置的第一测试支架、第二测试支架和第三测试支架,所述第二测试支架设置在所述第一测试支架与所述第一测试支架之间;所述信号检测装置包括第一测试装置、第二测试装置和第三测试装置;所述第一测试装置与所述第一测试支架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测试装置与所述第二测试支架滑动连接,所述第三测试装置与所述第三测试支架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测试装置能够沿所述第一测试支架上滑动,形成第一扫描区域;所述第二测试装置能够沿所述第二测试支架上滑动,形成第二扫描区域;所述第三测试装置够沿所述第三测试支架上滑动,形成第三扫描区域;
所述第一扫描区域、所述第二扫描区域和所述第三扫描区域能够覆盖所述待测终端的球体信号的辐射球面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测试支架固定设置在所述测试暗室的顶壁上且沿所述承接转台的径向布置;所述第三测试支架设置在所述测试暗室的底壁上且沿所述承接转台的径向布置;所述第二测试支架设置在所述测试暗室的侧壁上,且所述第一测试支架朝向所述第二测试支架延伸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二测试支架相交,所述第三测试支架朝向所述第二测试支架延伸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二测试支架相交。
进一步地,终端测试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和所述信号检测装置通信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与所述承接转台传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承接转台转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与所述信号检测装置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信号检测装置沿所述测试支架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承接转台包括承载台、支撑转筒和底架;所述底架固定设置在所述测试暗室的底壁上,所述支撑转筒的一端与所述底架转动连接,所述支撑转筒的另一端与所述承载台固定连接;所述支撑转筒能够相对所述底架转动,进而协同带动所述承载台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台的朝向所述待测终端的一侧设置有供电接口,所述供电接口用于与所述待测终端电连接,进而能够为所述待测终端供电;所述承接转台还包括导电滑环;所述导电滑环的一端与外接电源连接,所述导电滑环的另一端与所述供电接口电连接;所述导电滑环能够相对所述承载台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承接转台还包括保护壳;所述保护壳围设在支撑转筒的外部,所述保护壳的一端与所述底架固定连接,所述保护壳的另一端与所述承载台间存在避让间隙。
进一步地,终端测试系统还包括可升降组件;所述可升降组件与所述承接转台可拆卸连接,所述可升降组件用于放置并带动所述待测终端沿所述承接转台的轴向做升降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可升降组件包括升降台、升降杆和升降底座;所述升降底座与所述承接转台可拆卸连接,所述升降杆的一端与所述升降底座连接,所述升降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升降台连接;所述升降杆能够带动所述升降台沿所述承接转台的轴向做升降运动。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终端测试系统,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申请的终端测试系统包括:测试暗室,测试暗室内设置有用于放置并带动待测终端转动的承接转台;测试支架,呈匚型设置在测试暗室的内部;信号检测装置,与测试支架滑动连接,用于检测待测终端辐射的球体信号;在信号检测过程中,信号检测装置能够沿测试支架滑动,且承接转台带动待测终端转动,以使信号检测装置的有效信号采集区域能够覆盖待测终端的球体信号的辐射球面区域;在本申请中通过在测试暗室内部设置匚型测试支架,使得匚型测试支架更贴合测试暗室的侧壁,进而提高了对测试暗室的空间利用率,进一步地,在信号检测过程中,通过信号检测装置与匚型测试支架的滑动配合,进而在承接转台带动待测终端转动,使得信号检测装置的采集区域能够覆盖待测终端球体信号的辐射球面区域,进而保证了信号检测装置对待测终端的信号采集的全面性,进而提高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同时降低测试暗室的空间占有率,进而降低终端测试系统的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测试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测试系统的剖视图;
图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视角的终端测试系统的剖视图;
图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视角的终端测试系统的剖视图;
图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图4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可升降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其中,图中附图标记对应为:
1-测试暗室,2-测试支架,3-信号检测装置,4-可升降组件,11-承接转台,12-密封门,21-第一测试支架,22-第二测试支架,23-第三测试支架,41-升降台,42-升降杆,43-升降底座,111-承载台,112-支撑转筒,113-底架,114-转动块,115-导电滑环,116-保护壳,117-供电接口,118-导线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说明,附图不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发明内容起任何限定作用。
请参考图1-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测试系统,包括:测试暗室1,测试暗室1内设置有用于放置并带动待测终端转动的承接转台11;测试支架2,呈匚型设置在测试暗室1的内部;信号检测装置3,与测试支架2滑动连接,用于检测待测终端辐射的球体信号;在信号检测过程中,信号检测装置3能够沿测试支架2滑动,且承接转台11带动待测终端转动,以使信号检测装置3的有效信号采集区域能够覆盖待测终端的球体信号的辐射球面区域。
如此,本实施例中的终端测试系统包括:测试暗室1,测试暗室1内设置有用于放置并带动待测终端转动的承接转台11;测试支架2,呈匚型设置在测试暗室1的内部;信号检测装置3,与测试支架2滑动连接,用于检测待测终端辐射的球体信号;在信号检测过程中,信号检测装置3能够沿测试支架2滑动,且承接转台11带动待测终端转动,以使信号检测装置3的有效信号检测区域能够覆盖待测终端的球体信号的辐射球面区域;进而通过在测试暗室1内部设置匚型的测试支架2,使得匚型的测试支架2更贴合测试暗室1的侧壁,进而提高了对测试暗室1的空间利用率,从而降低测试暗室的空间占有率,降低终端测试系统的成本;在信号检测过程中,通过信号检测装置3与匚型的测试支架2滑动配合,进而在承接转台11带动待测终端转动,使得信号检测装置3对待测终端进行球面扫描,提高了信号检测的全面性和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具体地,待测终端可以是智能化物联网模组、移动智能终端、车载智能终端、智能电视智能家电、可穿戴设备等。
需要补充的是,待测终端向外辐射的电磁波信号,电磁波信号是在空间中呈球面方式扩散传播的球体信号,进而通过信号检测装置检测对球体信号上各条经线和纬线上的数据点进行检测,从而可以得到待测终端的完整的电磁辐射参数,进而可以确定待测终端的测试结果。
进一步地,测试暗室1上设置有可开合的密封门12,操作人员可以通过密封门12将待测终端放入测试暗室1的承接转台11后,通过将密封门12扣合在测试暗室1上,提高了测试暗室1内部测试环境的密闭性,避免外界干扰信号对测试结果的影响,进而提高了测试系统的检测准确度。
具体地,信号检测装置3可以为电磁辐射检测仪、示波器探头等,用于测试待测终端辐射的电磁波信号。
进一步地,测试支架2可以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测试暗室1内部,测试支架2上设置有滑轨,信号检测装置3上固定设置有与滑轨滑动连接的滑块。
本申请实施例中,测试支架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测试支架21、第二测试支架22和第三测试支架23,第二测试支架22置于第一测试支架21与第三测试支架23之间;第一测试支架21、第二测试支架22和第三测试支架23围合形成匚型扫描轨道;信号检测装置3能够在匚型扫描轨道上滑动。
进一步地,第一测试支架21与第二测试支架22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过渡件,第二测试支架22与第三测试支架23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过渡件,第一测试支架21、第一连接过渡件、第二测试支架22、第二连接过渡件和第三测试支架23围合形成匚型扫描轨道,信号检测装置3能够沿匚型扫描轨道滑动。
具体地,第二连接过渡件和第一连接过渡件可以为过渡圆角结构,也可以为过渡倒角结构,信号检测装置3能够与过渡圆角结构或过渡倒角结构滑动配合,进而保证了信号检测装置3在匚型扫描轨道滑动的流畅性与稳定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相互连接的第一测试支架21、第二测试支架22和第三测试支架23构成了匚型扫描轨道,进而在信号检测过程中,通过信号检测装置3沿匚型扫描轨道滑动,匚型扫描轨道能够更贴合测试暗室1的内壁,进而可以提高测试暗室1的空间利用率,进而在承接转台11带动待测终端转动,信号检测装置3的能够对待测终端进行球面扫描,提高了信号检测的全面性和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进一步地,通过信号检测装置3能够在第一测试支架21、第二测试支架22和第三测试支架23围合形成匚型扫描轨道滑动,进而可以通过控制信号检测装置3移动的步进距离,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通过将多个信号检测装置3固定设置在弧形支架上的测试方式,能够避免多个信号检测装置3间的信号干扰,进而能够提高信号检测装置3对待测终端进行球面扫描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进而提高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度,同时匚型扫描轨道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弧形扫描轨道,更便于检测补偿算法的生成,进而提高了测试系统的测试效率。
另一些实施例中,为提高信号终端测试系统的检测效率,可以设置有多信号检测装置3,多个信号检测装置3均能够在匚型扫描轨道滑动,且在信号检测过程中,各个信号检测装置3能够将待测终端辐射的球体信号分为多个检测区域,且各个检测区域能够覆盖待测终端的球体信号的辐射球面区域。
本申请实施例中,测试支架2包括相隔设置的第一测试支架21、第二测试支架22和第三测试支架23,第二测试支架22设置在第一测试支架21与第一测试支架21之间;信号检测装置3包括第一测试装置、第二测试装置和第三测试装置;第一测试装置与第一测试支架21滑动连接,第二测试装置与第二测试支架22滑动连接,第三测试装置与第三测试支架23滑动连接;第一测试装置能够沿第一测试支架21上滑动,形成第一扫描区域;第二测试装置能够沿第二测试支架22上滑动,形成第二扫描区域;第三测试装置够沿第三测试支架23上滑动,形成第三扫描区域;第一扫描区域、第二扫描区域和第三扫描区域能够覆盖待测终端的球体信号的辐射球面区域。
具体地,第一测试支架21上设置有第一滑轨,第二测试支架22上设置有第二滑轨,第三测试支架23上设置有第三滑轨,第一测试装置与第一滑轨滑动连接,第二测试装置与第二滑轨滑动连接,第三测试装置与第三滑轨滑动连接,在信号检测过程中,第一测试装置能够对待测终端辐射的球体信号进行第一扫描区域检测,第二测试装置能够对待测终端辐射的球体信号进行第二扫描区域检测,第三测试装置能够对待测终端辐射的球体信号进行第三扫描区域检测,为保证第一扫描区域、第二扫描区域和第三扫描区域能够覆盖待测终端的球体信号的辐射球面区域,第一扫描区域与第二扫描区域相交形成有第一重叠扫描区域,第二扫描区域和第三扫描区域相交形成有第二重叠扫描区域。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分隔设置的第一测试支架21、第二测试支架22和第三测试支架23,便于测试支架2的安装,提高了终端测试系统的装配效率和第一测试支架21、第二测试支架22和第三测试支架23分别与测试暗室1装配的位置灵活性,进而又通过第一测试装置、第二测试装置和第三测试装置分别与相应的测试支架滑动配合,且在信号检测过程中,第一测试装置能够对待测终端辐射的球体信号进行第一扫描区域检测,第二测试装置能够对待测终端辐射的球体信号进行第二扫描区域检测,第三测试装置能够对待测终端辐射的球体信号进行第三扫描区域检测,第一扫描区域、第二扫描区域和第三扫描区域能够覆盖待测终端的球体信号的辐射球面区域,进而可以提高终端测试系统的检测准确度和检测效率。
进一步地,通过控制第一测试装置沿第一测试支架21滑动的步进位移,进而能够提高第一测试装置对待测终端辐射的第一扫描区域的检测精度;通过控制第二测试装置沿第二测试支架22滑动的步进位移,进而能够提高第二测试装置对待测终端辐射的第二扫描区域的检测精度;通过控制第三测试装置沿第三测试支架23滑动的步进位移,进而能够提高第三测试装置对待测终端辐射的第三扫描区域的检测精度,从而整体提高了终端测试系统的检测准确度和检测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测试支架21固定设置在测试暗室1的顶壁上且沿承接转台11的径向布置;第三测试支架23设置在测试暗室1的底壁上且沿承接转台11的径向布置;第二测试支架22设置在测试暗室1的侧壁上,且第一测试支架21朝向第二测试支架22延伸的延长线与第二测试支架22相交,第三测试支架23朝向第二测试支架22延伸的延长线与第二测试支架22相交,且第一测试支架21与承接转台11转动轴相交,第二测试支架22与承接转台11的侧壁抵接。
进一步地,将待测终端的中心放置在承接转台11的转动轴上。
进一步地,第二测试支架22可以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测试暗室1的侧壁上,第一测试支架21可以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测试暗室1的顶壁,且第一测试支架21的一端与第二测试支架22的一端相对设置,第一测试支架21的另一端与承接转台11的转动轴相交;第三测试支架23可以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测试暗室1的底壁,且第三测试支架23的一端与第二测试支架22的另一端相对设置,第三测试支架23的另一端的与承接转台11的转动轴相交。
参考图2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测试支架21固定设置在测试暗室1的顶壁上且沿承接转台11的径向布置;第三测试支架23设置在测试暗室1的底壁上且沿承接转台11的径向布置;第二测试支架22设置在测试暗室1的侧壁上,且第一测试支架21朝向第二测试支架22延伸的延长线与第二测试支架22相交,第三测试支架23朝向第二测试支架22延伸的延长线与第二测试支架22相交,且第一测试支架21与承接转台11转动轴相交,第二测试支架22与承接转台11的侧壁抵接,进而可以提高对测试暗室1内部空间的利用率,进而可以降低测试暗室的空间占用尺寸,从而可以降低终端测试系统的体积及投入成本。
一些实施例中,测试暗室1可以为立方体,第二测试支架22可以固定设置在立方体的相邻侧面间的棱上,第一测试支架21固定设置在立方体的顶面上,且第一测试支架21的一端抵接在第二测试支架22的一端,第一测试支架21的另一端与承接转台11的转动轴相交;第三测试支架23固定设置在立方体的底面上,第三测试支架23的一端抵接在第二测试支架22的另一端,第三测试支架23的另一端朝向承接转台11的转动中心并抵接在承接转台11的侧壁上;进而根据相关推到公式,例如远场公式可得知,信号检测装置3距离待测终端距离越远,测出的数据会更加精准,因此将第二测试支架22设置在立方体的相邻侧面间的棱上,可以提高终端测试系统的检测精准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测试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控制装置分别与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和信号检测装置3通信连接;第一驱动装置与承接转台11传动连接,第一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承接转台11转动;第二驱动装置与信号检测装置3传动连接,第二驱动装置能够驱动信号检测装置3沿测试支架2滑动。
进一步地,第一驱动装置可以为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驱动端能够带动承接转台11转动。第二驱动装置可以固定设置在测试支架2上,进而可以驱动信号检测装置3沿测试支架2滑动。
进一步地,在信号检测过程中,控制装置能够控制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承接转台11按预设转动方向和转动速度转动,同时也能够第二驱动装置驱动信号检测装置3沿匚型的测试支架2滑动,使得信号检测装置3能够对待测终端进行球面扫描,控制装置还能够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检测装置3扫描的数据,得到待测终端的检测结果,进而提高了信号检测的全面性和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和第三驱动电机,第一驱动电机能够驱动第一测试装置沿第一测试支架21滑动,第二驱动电机能够驱动第二测试装置沿第二测试支架22滑动,第三驱动电机能够驱动第三测试装置沿第三测试支架23滑动。
具体地,第一测试装置、第二测试装置和第三测试装置可以相同的信号检测装置3,第一测试支架21内转动穿设有丝杠,丝杠上螺纹配合有滚珠螺母,信号检测装置3固定在滚珠螺母上,第一驱动电机的驱动端与丝杠传动连接,第一驱动电机能够带动丝杠转动,进而带动滚珠螺母沿丝杠滑动。
同理,第二测试支架22内转动穿设有丝杠,丝杠上螺纹配合有滚珠螺母,信号检测装置3固定在滚珠螺母上,第二驱动电机的驱动端与丝杠传动连接,第二驱动电机能够带动丝杠转动,进而带动滚珠螺母沿丝杠滑动;第三测试支架23内转动穿设有丝杠,丝杠上螺纹配合有滚珠螺母,信号检测装置3固定在滚珠螺母上,第三驱动电机的驱动端与丝杠传动连接,第三驱动电机能够带动丝杠转动,进而带动滚珠螺母沿丝杠滑动。
本申请实施例中,承接转台11包括承载台111、支撑转筒112和底架113;底架113固定设置在测试暗室1的底壁上,支撑转筒112的一端与底架113转动连接,支撑转筒112的另一端与承载台111固定连接;支撑转筒112能够相对底架113转动,进而协同带动承载台111转动。
具体地,第一驱动装置固定设置在底架113上,且第一驱动装置与支撑转筒112驱动连接,进而能够驱动支撑转筒112转动。
具体地,承载台111可以为圆盘形,承载台111与支撑转筒112的一端可以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承接转台11还包括转动块114,转动块114套设在支撑转筒112的外径上,且转动块114与支撑转筒112可以通过定位销连接,转动块114与承载台111固定连接,进而通过支撑转筒112的转动能够协同带动转动块114和承载台111转动,进而通过设置转动块114,可以提高支撑转筒112对承载台111的承载强度及承载稳定性。
本申请实施例中,承载台111的朝向待测终端的一侧设置有供电接口117,供电接口117用于与待测终端电连接,进而能够为待测终端供电;承接转台11还包括导电滑环115;导电滑环115的一端与外接电源连接,导电滑环115的另一端与供电接口117电连接;导电滑环115能够相对承载台111转动。
具体地,供电接口可以为插座,导电滑环115设置在支撑转筒112的内部转动轴上。
进一步地,承接转台11还包括导线壳118,转动块114上设置有走线槽,导线壳118固定设置在承载台111的朝向背离待测终端的一侧,且导线壳118的一端与走线槽的槽口相对设置,导线壳118的另一端与供电接口117相对设置,导线壳118能够连通走线槽与供电接口117,进而线路能够通过走线槽、导线壳118后与供电接口117电连接,进而通过在转动块114上设置走线槽,且导线壳118能够连通走线槽与供电接口117,便于定位供电接口117与外接电源间线路固定布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承载台111的承载面上设置供电接口117,使得待测终端与供电接口117处于相对静止的位置,进而能够避免支撑转筒112带动待测终端转动过程中,待测终端与供电接口117间的连接线路缠绕到待测终端的现象,进而保证了待测终端与供电接口117间电连接的安全性;进而又通过增设导电滑环115,且导电滑环115的一端与外接电源连接,导电滑环115的另一端与供电接口117电连接,进而可以避免在支撑转筒112转动过程中,外接电源与供电接口117间线路连接出现缠绕的情况,进而保证了外接电源与供电接口117间电连接的安全性。
本申请实施例中,承接转台11还包括保护壳116;保护壳116围设在支撑转筒112的外部,保护壳116的一端与底架113固定连接,保护壳116的另一端与承载台111间存在避让间隙。
具体地,保护壳116的顶端低于承载台111的底壁,进而可以避免承载台111在转动过程中,保护壳116与承载台111间的干涉现象。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保护壳116能够将放置在底架113上的第一驱动装置围设在保护壳116的内部,进而可以防止外界杂物侵扰第一驱动装置,从而提高了第一驱动装置的使用寿命。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测试系统还包括可升降组件4;可升降组件4与承接转台11可拆卸连接,可升降组件4用于放置并带动待测终端沿承接转台11的轴向做升降运动。
进一步地,承载台111上设置有安装位,可升降组件4能够可拆卸连接在承载台111的安装位上,进而提高了可升降组件4相对承载台111的安装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承接转台11上可拆卸连接有可升降组件4,进而能够通过可升降组件4将待测终端沿承接转台11的轴向提升至目标位置,进而便于后续通过信号检测装置3对待测终端进行检测。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升降组件4包括升降台41、升降杆42和升降底座43;升降底座43与承接转台11可拆卸连接,升降杆42的一端与升降底座43连接,升降杆42的另一端与升降台41连接;升降杆42能够带动升降台41沿承接转台11的轴向做升降运动。
进一步地,升降台41用于承载待测终端,进而通过调整升降杆42的伸缩高度,调整升降台41的高度,可以实现待测终端在水平方向上的升降运动。
进一步地,升降底座43与承接转台11可通过螺栓实现可拆卸连接,可以实现可升降组件4与承接转台11的快速安装和拆卸操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升降组件4包括升降台41、升降杆42和升降底座43,通过升降底座43与承接转台11可拆卸连接,而升降杆42则通过与升降底座43和升降台41的连接来实现对待测终端的升降控制,进而操作者可以根据需要方便地调整设备的高度,从而满足不同的工作要求。
实施例
请参考图1-6,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测试系统,包括:测试暗室1,测试暗室1内设置有用于放置并带动待测终端转动的承接转台11;测试支架2,呈匚型设置在测试暗室1的内部;信号检测装置3,与测试支架2滑动连接,用于检测待测终端辐射的球体信号;在信号检测过程中,信号检测装置3能够沿测试支架2滑动,且承接转台11带动待测终端转动,以使信号检测装置3的有效信号采集区域能够覆盖待测终端的球体信号的辐射球面区域。
测试暗室1为立方体结构,承接转台11固定设置在立方体的底面上,测试支架2包括相隔设置的第一测试支架21、第二测试支架22和第三测试支架23,第二测试支架22固定设置在立方体的相邻侧面间的棱上,第一测试支架21固定设置在立方体的顶面上,且第一测试支架21的一端抵接在第二测试支架22的一端,第一测试支架21的另一端与承接转台11的转动轴相交,第三测试支架23固定设置在立方体的底面上,第三测试支架23的一端抵接在第二测试支架22的另一端,第三测试支架23的另一端朝向承接转台11的转动中心并抵接在承接转台11的侧壁上。
第一测试支架21内转动穿设有丝杠,丝杠上螺纹连接有滚珠螺母,信号检测装置3固定在滚珠螺母上,进而通过第二驱动电机能够带动丝杠转动,进而协同带动滚珠螺母和信号检测装置3沿丝杠滑动;同理,第二测试支架22和第三测试支架23内均转动穿设有丝杠,进而通过相应的驱动装置能够驱动第二测试支架22和第三测试支架23上的信号检测装置3分别在各自的丝杠上滑动。
承接转台11包括承载台111、支撑转筒112、底架113、转动块114、和保护壳116;底架113固定设置在测试暗室1的底壁上,支撑转筒112的一端与底架113转动连接,转动块114套设在固定支撑转筒112的外壁上,且与承载台111固定连接;保护壳116围设在支撑转筒112的外部,保护壳116的一端与底架113固定连接,保护壳116的顶端低于承载台111的底壁,支撑转筒112能够相对底架113转动,进而协同带动承载台111转动。
第一驱动装置固定在底架113上,且设于保护壳116围设空间的内部,能够防止外界杂物对第一驱动装置的侵扰。
承载台111的承载面上设置插座,支撑转筒112的转轴中心处设有导电滑环115,导电滑环115的一端通过电线与外接电源连接,导电滑环115的另一端通过电线与插座连接。
转动块114上设置有走线槽,导线壳118固定设置在承载台111上,且导线壳118的一端与走线槽的槽口,导线壳118的另一端与供电接口117相对,导线壳118能够连通走线槽与供电接口117,进而导电滑环115的另一端的电线能够通过走线槽、导线壳118后与供电接口117电连接。
可升降组件4包括升降台41、升降杆42和升降底座43,升降杆42的一端与升降台41固定连接,升降杆42的另一端与升降底座43固定连接,升降底座43可拆卸连接在承载台111上,可以实现可升降组件4与承接转台11的快速安装和拆卸操作。
承载待测终端置于升降台41上,进而通过调整升降杆42的伸缩高度,调整升降台41的高度,可以实现待测终端在水平方向上的升降运动。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记载的全部特征(包括记载在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在合理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结合,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方案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终端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测试暗室(1),所述测试暗室(1)内设置有用于放置并带动待测终端转动的承接转台(11);
测试支架(2),呈匚型设置在所述测试暗室(1)的内部;
信号检测装置(3),与所述测试支架(2)滑动连接,用于检测所述待测终端辐射的球体信号;
在信号检测过程中,所述信号检测装置(3)能够沿所述测试支架(2)滑动,且所述承接转台(11)带动所述待测终端转动,以使所述信号检测装置(3)的有效信号采集区域能够覆盖所述待测终端的球体信号的辐射球面区域;
所述测试支架(2)包括相隔设置的第一测试支架(21)、第二测试支架(22)和第三测试支架(23),所述第二测试支架(22)设置在所述第一测试支架(21)与所述第三测试支架(23)之间;
所述信号检测装置(3)包括第一测试装置、第二测试装置和第三测试装置;
所述第一测试装置与所述第一测试支架(21)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测试装置与所述第二测试支架(22)滑动连接,所述第三测试装置与所述第三测试支架(23)滑动连接;
所述第一测试装置能够沿所述第一测试支架(21)上滑动,形成第一扫描区域;所述第二测试装置能够沿所述第二测试支架(22)上滑动,形成第二扫描区域;所述第三测试装置够沿所述第三测试支架(23)上滑动,形成第三扫描区域;
所述第一扫描区域、所述第二扫描区域和所述第三扫描区域能够覆盖所述待测终端的球体信号的辐射球面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支架(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测试支架(21)、第二测试支架(22)和第三测试支架(23),所述第二测试支架(22)置于所述第一测试支架(21)与所述第三测试支架(23)之间;
所述第一测试支架(21)、所述第二测试支架(22)和所述第三测试支架(23)围合形成匚型扫描轨道;
所述信号检测装置(3)能够在所述匚型扫描轨道上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试支架(21)固定设置在所述测试暗室(1)的顶壁上且沿所述承接转台(11)的径向布置;
所述第三测试支架(23)设置在所述测试暗室(1)的底壁上且沿所述承接转台(11)的径向布置;
所述第二测试支架(22)设置在所述测试暗室(1)的侧壁上,且所述第一测试支架(21)朝向所述第二测试支架(22)延伸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二测试支架(22)相交,所述第三测试支架(23)朝向所述第二测试支架(22)延伸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二测试支架(22)相交。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装置、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
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和所述信号检测装置(3)通信连接;
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与所述承接转台(11)传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承接转台(11)转动;
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与所述信号检测装置(3)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信号检测装置(3)沿所述测试支架(2)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终端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转台(11)包括承载台(111)、支撑转筒(112)和底架(113);
所述底架(113)固定设置在所述测试暗室(1)的底壁上,所述支撑转筒(112)的一端与所述底架(113)转动连接,所述支撑转筒(112)的另一端与所述承载台(111)固定连接;
所述支撑转筒(112)能够相对所述底架(113)转动,进而协同带动所述承载台(111)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终端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台(111)的朝向所述待测终端的一侧设置有供电接口(117),所述供电接口(117)用于与所述待测终端电连接,进而能够为所述待测终端供电;
所述承接转台(11)还包括导电滑环(115);
所述导电滑环(115)的一端与外接电源连接,所述导电滑环(115)的另一端与所述供电接口(117)电连接;
所述导电滑环(115)能够相对所述承载台(111)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终端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转台(11)还包括保护壳(116);
所述保护壳(116)围设在支撑转筒(112)的外部,所述保护壳(116)的一端与所述底架(113)固定连接,所述保护壳(116)的另一端与所述承载台(111)间存在避让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升降组件(4);
所述可升降组件(4)与所述承接转台(11)可拆卸连接,所述可升降组件(4)用于放置并带动所述待测终端沿所述承接转台(11)的轴向做升降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终端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升降组件(4)包括升降台(41)、升降杆(42)和升降底座(43);
所述升降底座(43)与所述承接转台(11)可拆卸连接,所述升降杆(42)的一端与所述升降底座(43)连接,所述升降杆(42)的另一端与所述升降台(41)连接;
所述升降杆(42)能够带动所述升降台(41)沿所述承接转台(11)的轴向做升降运动。
CN202311699909.6A 2023-12-12 2023-12-12 一种终端测试系统 Active CN1173885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99909.6A CN117388586B (zh) 2023-12-12 2023-12-12 一种终端测试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99909.6A CN117388586B (zh) 2023-12-12 2023-12-12 一种终端测试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88586A CN117388586A (zh) 2024-01-12
CN117388586B true CN117388586B (zh) 2024-04-26

Family

ID=894706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699909.6A Active CN117388586B (zh) 2023-12-12 2023-12-12 一种终端测试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88586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24758A1 (de) * 2013-02-15 2014-08-21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warnung von personen im nahbereich einer ein hf-feld abstrahlenden einrichtung
CN210427680U (zh) * 2019-07-02 2020-04-28 深圳市新益技术有限公司 球面场、柱面场共用车辆天线射频性能测试系统
CN111610380A (zh) * 2020-06-11 2020-09-01 西安恒达微波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微波暗室场地性能检测用调节支架及检测系统
CN212255496U (zh) * 2020-04-08 2020-12-29 南京捷希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波测试装置
CN113030594A (zh) * 2021-03-24 2021-06-25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电磁场二维分布测量装置
CN113848394A (zh) * 2021-09-23 2021-12-28 南京捷希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紧缩场空口测试设备
CN215894766U (zh) * 2021-03-24 2022-02-22 江苏韦伯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滑动式紧缩场空口测试设备
JP2022045681A (ja) * 2020-09-09 2022-03-22 アンリツ株式会社 端末保持具、端末回転装置、及び移動端末試験装置
CN115097219A (zh) * 2022-06-17 2022-09-23 深圳市通用测试系统有限公司 车载天线的测试系统
CN217931823U (zh) * 2022-05-17 2022-11-29 苏州益谱电磁科技有限公司 复合式近场远场天线测试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236184A1 (en) * 2021-01-26 2022-07-28 T-Mobile Usa, Inc. Automated display test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24758A1 (de) * 2013-02-15 2014-08-21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warnung von personen im nahbereich einer ein hf-feld abstrahlenden einrichtung
CN210427680U (zh) * 2019-07-02 2020-04-28 深圳市新益技术有限公司 球面场、柱面场共用车辆天线射频性能测试系统
CN212255496U (zh) * 2020-04-08 2020-12-29 南京捷希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波测试装置
CN111610380A (zh) * 2020-06-11 2020-09-01 西安恒达微波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微波暗室场地性能检测用调节支架及检测系统
JP2022045681A (ja) * 2020-09-09 2022-03-22 アンリツ株式会社 端末保持具、端末回転装置、及び移動端末試験装置
CN113030594A (zh) * 2021-03-24 2021-06-25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电磁场二维分布测量装置
CN215894766U (zh) * 2021-03-24 2022-02-22 江苏韦伯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滑动式紧缩场空口测试设备
CN113848394A (zh) * 2021-09-23 2021-12-28 南京捷希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紧缩场空口测试设备
CN217931823U (zh) * 2022-05-17 2022-11-29 苏州益谱电磁科技有限公司 复合式近场远场天线测试系统
CN115097219A (zh) * 2022-06-17 2022-09-23 深圳市通用测试系统有限公司 车载天线的测试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仿真暗室天线近场测试研究;柳锐锋 等;电子测量技术;20121215;第35卷(第12期);第38-40、45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88586A (zh) 2024-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54878B (zh) 汇流环转动状态电气性能检测装置
CN110006931A (zh) 一种工业在线ct及其应用
EP0630529B1 (en)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testing apparatus
CN110850222A (zh) 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能测试系统
CN110554249A (zh) 微波暗室远场测试系统
CN117388586B (zh) 一种终端测试系统
CN111163308B (zh) 分散检测数据处理负荷的旋转式相机模块检测装置
CN210894514U (zh) 一种相控阵天线测试系统
CN115513730A (zh) 一种具有自定位功能的智能充电装置
CN211374896U (zh) 微波暗室远场测试系统
CN211505732U (zh) 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能测试装置
CN213903696U (zh) 一种配电房开关柜局部放电检测装置
KR101069624B1 (ko) 수직형 이동통신 단말기 안테나의 방사특성 측정 장치
CN111175640B (zh) 一种改进型集成电路tem小室辐射发射测量装置及方法
CN109100548B (zh) 一种旋转式更换天线的屏蔽室
CN113466496A (zh) 一种ota终端性能测试转台
CN209861177U (zh) 一种通讯信号测试仪
CN217931734U (zh) 一种转动载台
CN109916595B (zh) 一种点亮夹具及大视角光学测试装置
CN208000345U (zh) 一种针对新能源汽车电磁兼容性测试的检测平台
CN110267280B (zh) 一种通讯信号测试仪及通讯信号测试方法
CN219179587U (zh) 一种磁探测器专用无磁转台
CN218213073U (zh) 一种温控一体化透波温箱及测试系统
CN113422909B (zh) 一种高自由度的可扩展视觉感知装置
CN219284646U (zh) 碳刷耐久测试工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after: Room 312, Building B, Xingzh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No. 6 Xingzhi Road, Nan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0038

Applicant after: Nanjing Jiex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312, Building B, Xingzh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No. 6 Xingzhi Road,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0001

Applicant before: NANJING JIEXI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