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66364B - 配管接头 - Google Patents

配管接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66364B
CN117366364B CN202310828676.9A CN202310828676A CN117366364B CN 117366364 B CN117366364 B CN 117366364B CN 202310828676 A CN202310828676 A CN 202310828676A CN 117366364 B CN117366364 B CN 1173663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pipe
holder
detection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82867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366364A (zh
Inventor
牛坂徹
堀江昭彦
鹤见和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oh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oh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oh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oh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3663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663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3663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663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37/00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 F16L37/08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 F16L37/084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combined with automatic lock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37/00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 F16L37/08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 F16L37/084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combined with automatic locking
    • F16L37/088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combined with automatic locking by means of a split elastic 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37/00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 F16L37/08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 F16L37/084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combined with automatic locking
    • F16L37/091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combined with automatic locking by means of a ring provided with teeth or fi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37/00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 F16L37/08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 F16L37/12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using hooks, pawls or other movable or insertable locking members
    • F16L37/133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using hooks, pawls or other movable or insertable locking members using flexible hook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37/00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 F16L37/08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 F16L37/12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using hooks, pawls or other movable or insertable locking members
    • F16L37/14Joints secured by inserting between mating surfaces an element, e.g. a piece of wire, a pin, a chain

Abstract

本发明通过来自配管的卷轴的按压力使检测臂弯曲,同时维持检测臂搭在卷轴上的状态。配管接头具有:外壳;保持器,能够从待机位置移动至锁定位置;检测臂,设置于保持器,在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通过外壳的限位壁限制所述保持器的推入,在向外壳的径向外侧弯曲时解除限位壁的限制;管道锁定臂,设置在检测臂的后侧,在保持器处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下,与插入的管道的卷轴在后侧相对;检测爪,具备倾斜面和平行面,倾斜面相对于管道的插入方向倾斜地设置于检测臂,将从卷轴受到的按压力转换为朝向径向外侧的力,平行面在倾斜面的径向内侧与管道的插入方向平行地设置于检测臂;倾斜面部分的厚度为检测爪的厚度的20%以上且90%以下。

Description

配管接头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配管接头。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特开2005-172161号公报记载了一种将结合确认部件与保持器组合的快速连接器,该结合确认部件能够将管插入外壳并卷轴部超出可与保持器结合的位置时将保持器推入。在日本专利特开2005-172161号公报记载的快速连接器中,除非将配合管的端部完全插入至正常的完全结合位置,否则无法将保持器推入并锁定,能够防止发生不完全结合状态。
在日本专利特开2006-112554号公报记载了一种快速连接器,其中,在保持器上设置一对臂部,该臂部延伸以从两侧夹住外壳的外周部,在该臂部的前端形成有爪尖朝向外壳轴向的锁定爪。并且,在外壳的外周部设置有卡合部,该卡合部卡合锁定爪,以在保持器处于待机位置时,只能在推入的方向上移动保持器。在日本专利特开2006-112554号公报记载的快速连接器中,除了确保不会出现未完全结合的状态,还能够在连接后需要卸下管时,在不受到工作空间等限制的情况下,操作性良好地将保持器返回到解锁的待机位置。
日本专利特开2004-003588号公报记载了一种连接器,通过检测爪的限位面和检测孔的承接面抵接,保持器被保持在临时卡止位置,同时限制朝向完全卡止位置的无意的移动。在日本专利特开2004-003588号公报所记载的连接器中,如果将管道插入至插入孔中至正规深度,隆起部将检测爪推开,因此从限制面与承接面抵接的状态转移至两个引导面抵接的状态,并且能够从保持器的临时卡止位置移动至完全卡止位置。但是,管道处于半插入状态时,隆起部无法将检测爪推开,因此无法进行保持器的推入操作。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具有一种结构:通过在配管接头的外壳上将保持器临时固定在待机位置,使保持器的臂(检测臂)触碰外壳的壁部,从而使其保持在待机位置。在这种结构中,在检测臂上设置有倾斜面,通过插入至外壳的插入孔的管道的卷轴按压倾斜面。由此,通过使检测臂向外壳的径向外侧弯曲来解除触碰在壁部的状态,从而可以将保持器进一步推入外壳。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配管的卷轴按压倾斜面的方向是将配管插入外壳的方向,与此相对地,检测臂弯曲的方向是外壳的径向外侧。因此,通过确保倾斜面的倾斜度大,从而能够利用来自卷轴的按压力有效地使检测臂弯曲。
然而,在检测臂向外壳的径向外侧弯曲的状态下将管道插入外壳时,检测臂处于搭在配管的卷轴的状态。此时,如果检测臂不具有平行于配管的插入方向的平面部分,则检测臂会从卷轴上脱落。例如,如果确保倾斜面的倾斜度大,则平面部分减少。即,期待为如下结构:能够通过来自配管的卷轴的按压力可靠地弯曲检测臂,同时保持检测臂搭在卷轴上的状态。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能够通过来自插入在外壳的插入孔的配管的卷轴的按压力可靠地弯曲检测臂,同时保持检测臂搭在卷轴上的状态。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的配管接头具备:外壳,所述外壳形成有插入孔,所述插入孔被具有圆环状的卷轴的管道插入;保持器,所述保持器安装在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外周壁的收纳口,能够从待机位置被推入并移动至锁定位置;检测臂,所述检测臂设置于所述保持器,在所述保持器处于所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通过所述外壳的限位壁限制所述保持器的推入,并通过朝向所述外壳的径向外侧弯曲,解除所述限位壁的所述限制;管道锁定臂,所述管道锁定臂在所述保持器中设于沿所述管道的插入方向的所述检测臂的后侧,在所述保持器处于所述锁定位置的状态下,与插入在所述外壳的预定位置的所述管道的所述卷轴在所述插入孔内且在所述插入方向的后侧相对;检测爪,所述检测爪具备倾斜面和平行面,所述倾斜面相对于所述外壳的所述管道的所述插入方向倾斜地设置于所述检测臂,将从插入所述外壳的所述管道的所述卷轴受到的按压力转换为朝向所述径向外侧的力,所述平行面在所述倾斜面的径向内侧以与所述管道的所述插入方向平行地设置于所述检测臂,在所述检测臂向所述径向外侧弯曲的状态下搭在所述管道的所述卷轴上;设置有所述倾斜面的部分在所述插入方向上的厚度为所述检测爪在所述插入方向上的厚度的20%以上且90%以下。
在该配管接头中,处于待机位置的保持器的推入由外壳的限位壁限制,因此保持器的推入被限制。在此,将管插入外壳的插入孔时,在插入过程中,来自管道的卷轴的按压力作用在检测臂的检测爪所具有的接触面。由于接触面将该按压力转换为向外壳的径向外侧的力,因此检测臂向径向外侧弯曲,基于限位壁的保持器的推入限制被解除。因此,将管充分插入作为条件,可以将保持器推入至锁定位置。所以,能够防止在管道未充分插入的状态下保持器被推入而导致管道未被锁定的不良问题。在保持器处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下,保持器的管道锁定臂与卷轴在插入孔内且在插入方向的后侧相对,由此能够形成管道无法从外壳中拉出的状态。
检测爪具有平行面。平行面在锥形部的径向内侧与朝向外壳的管道的插入方向平行地设置于检测臂。在检测臂向径向外侧弯曲的状态下,平行面搭在管道的卷轴上,因此,检测臂能够保持在径向向外侧展开的状态。
设有倾斜面部分的厚度为检测爪的厚度的20%以上且90%以下。通过该数值为20%以上,与小于20%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将来自卷轴的按压力转换为向径向外侧的力的倾斜面的角度,能够确保使检测臂弯曲。另外,该数值为90%以下时,与超过90%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插入方向的平行面的长度,能够保持检测臂搭在卷轴上的状态。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配管接头中,在第一方式的配管接头中,所述倾斜面相对于所述外壳的径向的倾斜角为25度以上且40度以下。
倾斜面的倾斜角为25度以上时,与倾斜角小于25度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来自卷轴的按压力可靠地转换成径向向外侧的力而使检测臂弯曲。此外,倾斜角度为40度以下时,与超过40度的情况相比,成为确保在插入方向的平行面的长度的结构,能够保持检测臂搭在卷轴上的状态。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配管接头中,在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的配管接头中,从所述检测臂向所述径向内侧突出,在突出部分中的向所述外壳的推入方向的后侧具有沿朝着所述后侧向所述径向外侧倾斜的第二倾斜面。
将保持器从外壳中拔出时,如果第二倾斜面与管道接触,则来自管道的力的一部分转换成使检测臂向径向外侧展开的力。由此,与不具有第二倾斜面的结构相比,将保持器更容易地从外壳拉出。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配管接头中,在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任一配管接头中,具有握持部,所述握持部设置在所述保持器以使其位于从所述待机位置朝向所述锁定位置推入所述保持器的方向的后侧,在与所述推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
使保持器从锁定位置移动到待机位置时,以及将保持器从外壳拉出时,可以通过握住握持部来操作,使操作变得容易。
在本公开的技术中,可能够通过来自插入到外壳的插入孔的配管的卷轴的按压力可靠地使检测臂弯曲,同时能够保持将检测臂搭在卷轴上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配管接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1B是将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配管接头以沿筒部的轴向的纵截面表示的剖视图。
图1C是将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配管接头以与筒部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的纵截面表示的剖视图。
图1D是示出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配管接头的保持器的主视图、仰视图和以主视图的D-D截面表示的剖视图。
图1E是示出与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配管接头的保持器的图1D不同例子的以主视图、仰视图及沿主视图的E-E截面表示的剖视图。
图2A是将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配管接头以保持器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表示的立体图。
图2B是将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配管接头以保持器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表示的侧视图。
图2C是将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配管接头以保持器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表示的从正面侧看的立体图。
图2D是将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配管接头以保持器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表示的平面图。
图2E是将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配管接头以保持器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沿筒部的轴向的纵截面表示的剖视图。
图2F是将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配管接头以保持器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表示的立体图。
图2G是将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配管接头以保持器处于待机状态下的沿与筒部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的纵截面表示的剖视图。
图3A是将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配管接头以管道相对于外壳部分地插入的状态表示的立体图。
图3B是将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配管接头以管道相对于外壳部分地插入的状态表示的横截面图。
图3C是将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配管接头以管道相对于外壳部分地插入的状态表示的局部放大的截面图。
图3D是将与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配管接头的图3C不同的例子以管道相对于外壳部分地插入的状态表示的局部放大的截面图。
图3E是将比较例的配管接头以管道相对于外壳部分地插入的状态表示的局部放大的截面图。
图3F是将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配管接头以管道相对于外壳从图3E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插入的状态表示的横截面图。
图3G是将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配管接头以管道相对于外壳从图3E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插入的状态表示的纵截面图。
图3H是将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配管接头以管道相对于外壳从图3E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插入的状态表示局部剖开的立体图。
图4A是将本公开第一实施方式的管结构以管道相对于外壳锁定的状态表示的立体图。
图4B是将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配管接头以管道相对于外壳锁定的状态表示的横截面图。
图4C是将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配管接头以管道相对于外壳锁定的状态表示的主视图。
图4D是将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配管接头以管道相对于外壳锁定的状态表示的纵截面图。
图4E是将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配管接头以管道相对于外壳锁定的状态表示的纵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配管接头100。
如图1A所示,配管接头100具有外壳102和保持器152,该配管接头100是连接管道190和管(未示出)的构件。管道190是涉及本公开的技术的配管的一个例子。在该管道190上,距离前端预定距离的位置形成有外径局部扩大的圆环状的卷轴192。
外壳102的一侧设有筒部104,另一侧设有安装部106。筒部104是圆筒状。
同样如图1B所示,筒部104的内部是插入管道190的插入孔110。也就是说,在外壳102的一侧形成有插入管道190的插入孔110。在管道190连接在外壳102的筒部104的状态下,通过保持器152防止脱落。保持器152安装在外壳102上,以使管道190在插入至预定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从待机位置(参照图2A至2C)被推入并移动到防止管道190脱落的锁定位置(参照图4A至4C)。
在下文中,仅提及“轴向”、“高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时,指沿管道190的插入方向(箭头A1方向)观察筒部104时的轴向、高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左右方向)。轴向、高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在图中以箭头A、箭头U以及箭头W表示。此外,除非另有说明,否则仅提及“径向”和“周向”时,分别表示外壳102的筒部104的径向以及周向。
筒部104具有相对于宽度方向的中心线CL左右对称的形状。另外,保持器152在安装于外壳102状态下也呈现相对于宽度方向的中心线CL左右对称的形状。
此外,下面为了便于说明,将图1A中的上侧作为外壳102的上侧来进行说明。但是,实际使用配管接头100时的方向不受限于该外壳102的方向。
此外,在下文中,仅提及“前侧”和“后侧”时,分别表示将管道190插入筒部104的方向的前侧和后侧。在图中,分别将管道190插入筒部104的方向用箭头A1表示,拔出方向用箭头A2表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102的另一侧以基本上垂直于筒部104的方式弯曲而形成。但是,外壳102的另一侧的弯曲方向和弯曲角度不受特别限制。此外,外壳102的另一侧可以不按照这种方式弯曲而形成相对于筒部104的直线状。
安装部106呈圆筒状,在安装部106的外周形成有多个环状槽。在安装部106的外周侧安装有省略了图示的管。
同样如图1B所示,在筒部104的内部装有O形环112。O形环112通过顶帽114防止被拔出以免从后侧脱出。O形环112弹性地紧贴插入在插入孔110的管道190的外周以密封筒部104的内周和管道190的外周。
在筒部104的后侧形成有将筒部104局部扩大了的大径部116。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A和1C所示,大径部116为在筒部104沿宽度方向展开的形状。大径部116构成筒部104的一部分。
在大径部116形成有在大径部116的外周侧从上端至下端连续的槽118。保持器152安装在外壳102,以使保持器152的外壳锁定臂156(稍后详述)在槽118的外侧从上方开始滑动。将保持器152的从待机位置至锁定位置的推入方向用箭头U1表示,拔出方向用箭头U2表示。
如图2B所示,在槽118形成有卡止外壳锁定臂156的卡止爪176的突起120、突起122。
在大径部116的外周壁形成有收纳口124。收纳口124在槽118的上方位置,从径向的外周侧向内周侧贯通筒部104。如图2A和3A所示,保持器152通过收纳口124,保持器152的检测臂160和管道锁定臂158(稍后详述)插入至大径部116的内部,由此安装在外壳102。
在大径部116中,前壁126和后壁128分别位于收纳口124的前侧和后侧。前壁126和后壁128通过轴向延伸的肋130连接。肋130位于大径部116的上方且宽度方向的中心。在保持器152处于待机位置和锁定位置的状态下,前壁126在前侧与检测臂160相对,后壁128在后侧与管道锁定臂158相对。
同样如图2E和2F所示,在外壳102形成有限位壁132。在保持器152处于待机状态下,限位壁132位于检测爪164的下方。
如图2G所示,限位壁132的上部以沿卷轴192的外周的曲率弯曲并且向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该图2G所示的状态是检测臂160从收纳口124插入至大径部116的内部而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在此,当检测臂160处于自然状态(未弯曲状态)时,检测爪164的间隔D1与限位壁132的宽度W1相比更窄。因此,当保持器152相对于外壳102沿箭头U1的方向移动时,检测臂160的前端与限位壁132接触。从而暂时阻止保持器152朝向箭头U1的方向的推入。在该状态下,通过上述突起120卡止外壳锁定臂156的卡止爪176。即,保持器152通过限位壁132被限制推入,保持在待机位置。
另一方面,在检测臂160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弯曲的状态下,检测爪164的间隔D1变得比限位壁132的宽度W1更宽。因此,当检测臂160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弯曲时,检测爪164与限位壁132不接触,能够使保持器152进一步向下方移动。但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即使检测爪164相对于限位壁132不是完全不接触而是保持着接触状态,也能够通过越过相对于限位壁132的卡住而使保持器152被推入(向下方移动)。
在限位壁132形成有向上侧突出的外壳凸部134。外壳凸部134位于与形成在保持器152的检测爪164的前端的检测爪凹部166相对应的位置。如后所述,在保持器152相对于外壳102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如图2G所示,通过检测爪凹部166和外壳凸部134的啮合,检测臂160不会意外地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弯曲。但是,在将从管道190的卷轴192作用于检测爪164的按压力的一部分作为使检测臂160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弯曲的力来发挥作用时,检测爪凹部166和外壳凸部134的形状设定为:使检测爪凹部166与外壳凸部134的啮合被解除,并允许检测臂160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弯曲。
在限位壁132的宽度方向的外侧,收纳口124开口至外壳102的下端。在保持器152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检测臂160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弯曲时,检测臂160的前端到达至不与限位壁132相对的位置,即,相对于限位壁132的释放位置。在该状态下,可以将保持器152相对于外壳102进一步推入并使其沿箭头U1的方向移动。
在收纳口124前侧的中心位置形成有作为对置壁的一个例子的分隔壁136。分隔壁136是将收纳口124分隔成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的壁。在收纳口124的前侧部分插入有保持器152的检测臂160。在收纳口124的后侧部分插入有保持器152的管道锁定臂158。因此,也如图2A和图3A所示,在保持器152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分隔壁136在后侧与检测臂160相对,在前侧与管道锁定臂158相对。
此外,如图3C所示,在保持器152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前壁126位于相对于各个检测臂160的前侧,且在宽度方向的内侧偏移的位置。并且,在各个检测臂160的前侧,且在宽度方向的内侧,顶帽114相对设置。然而,检测臂160与顶帽114之间产生间隙GP。
如图2C和2D所示,在外壳102的后壁128,其前侧表面上形成有凸部138。在保持器152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凸部138在与推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与形成在保持器152的壁部178相对。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138在宽度方向的外侧与壁部178相对。由此,阻止处于待机位置的保持器152相对于外壳102在宽度方向上移动。此外,即使当保持器152试图相对于外壳102沿周向旋转(沿图2C所示的箭头R1的方向旋转)时,在壁部178的附近,凸部138与壁部178相对,因此,该周向的旋转(图2C所示的箭头R1方向的旋转)被阻止。
如图1C和图4D所示,前壁126的下部设有切口部140。切口部140形成为从外周侧将前壁126的一部分切口的形状。另外,切口部140从前侧向后侧贯穿前壁126,光线从前侧向后侧通过。因此,在保持器152处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下,可以从前侧通过切口140肉眼识别检测爪164。
如图1A、1D和1E所示,保持器152具有基部154、外壳锁定臂156、管道锁定臂158以及检测臂160。由于保持器152整体上以左右对称的方式形成,因此这些臂均在宽度方向以左右对称的方式成对形成。另外,这些臂从基部154向下方延伸突出。
基部154是位于保持器152相对于外壳102推入方向的后侧、即上侧的部分。在基部154的下方的宽度方向中心形成有凹部162。在保持器152沿箭头U1的方向推入外壳102并安装在外壳102时,凹部162形成在对应于外壳102的肋130的位置。并且,考虑到与肋130的关系,凹部162的位置和形状设定为:在保持器152相对于外壳102正确定向时(如图2E所示,检测臂160朝前侧,管道锁定臂158朝后侧),肋130嵌入到凹部162,而逆向(前侧和后侧颠倒的方向)时不嵌入。
在该实施例中,检测臂160形成在外壳锁定臂156和管道锁定臂158的前侧。在检测臂160的前端形成有检测爪164。检测爪164具有倾斜面168和平行面170。在检测爪164中,倾斜面168形成在管道190插入插入孔110时与管道190的卷轴192接触的位置。
如图1D和1E所示,倾斜面168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从而朝向前侧以预定倾斜角θ1倾斜。该倾斜角θ1是相对于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基准线SL的角度。在卷轴192与倾斜面168接触的状态下进一步沿插入方向推入管道190时,倾斜面168将来自卷轴192的沿插入方向的推力的一部分转换为将各个检测臂160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弯曲的力。并且,通过使各个检测臂160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弯曲,从而能够将管道190进一步插入筒部104。
倾斜面168的倾斜角θ1只要发挥这样的作用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倾斜角θ1为25度以上且40度以下。在图1D所示的例子中,倾斜角θ1约为25度,在图1E所示的例子中,倾斜角θ1约为40度。
平行面170在检测爪164的宽度方向内侧位置从倾斜面168连续形成。两个平行面170分别平行于插入方向,平行面170亦相互平行。如图3F所示,平行面170是通过检测臂160朝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同时管道190插入筒部104,搭在卷轴192的外周端的面。因此,平行面170的插入方向的长度越长,越容易稳定地保持搭在卷轴192的外周端的状态(不从卷轴192脱落的状态)。
其中,在检测爪164中,将设置有倾斜面168的部分的厚度设为T1,将包括倾斜面168和平行面170这两者的检测爪164整体的厚度设为T2。在本实施方式中,厚度T1相对于厚度T2的比率(以下称为“倾斜面比率”)为20%以上且90%以下。将厚度T2设为恒定值时,该斜面的比例越大,斜面168的倾斜角θ1越大,但平行面170的厚度越薄。另一方面,随着倾斜面比率的值越小,斜面168的倾斜角θ1越小,而平行面170的厚度越大。
从轴向观察时,各检测爪164呈现向宽度方向的内侧突出的大致三角形状。在检测爪164的上部形成有沿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向下侧倾斜的第二倾斜面172。此外,在检测爪164的下部形成有沿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向上侧倾斜的第三倾斜面174。
第三倾斜面174是在保持器152向箭头U1方向被推入时,与卷轴192的外周端部接触的面。如上所述,第三倾斜面174沿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向上倾斜,因此保持器152沿箭头U1的方向被推入时,倾斜地抵接于卷轴192的外周端部并滑动,从而保持器152的推入变得容易。
第二倾斜面172是在执行使处于锁定位置的保持器152朝向待机位置移动的解锁操作时,接触在限位壁132的下表面的面。如上所述,第二倾斜面172沿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向下倾斜,因此,保持器152沿箭头U2方向移动时,抵接于限位壁132的下表面滑动,从而保持器152的解锁操作变得容易。
在外壳锁定臂156的前端形成有向后侧突出的卡止爪176。左右卡止爪176之间的间隔D2设定为与形成在槽118的突起120的宽度方向的间隔、以及突起122的宽度方向间隔相比稍窄。将保持器152安装在外壳102时,形成将外壳锁定臂156插入槽118而卡止爪176抵接于突起120的状态,从该状态,将保持器152沿箭头U1方向相对于外壳102推入时,外壳锁定臂156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弯曲,卡止爪176越过突起120。由此,变成保持器152安装到“待机位置”的状态。在待机位置,即使试图沿箭头U2的方向拉出保持器152,卡止爪176也会被突起120卡住并阻止拉出。
从该待机位置沿箭头U1的方向推入保持器152时,外壳锁定臂156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弯曲,卡止爪176越过突起122,从而保持器152形成“锁定位置”。在锁定位置,即使试图将保持器152沿箭头U2的方向移动,卡止爪176也会被突起122卡住并且对解锁操作产生抵抗力。
在管道锁定臂158的下方,即远离基部154的部分为沿着管道190的外周面弯曲的形状。并且,管道190相对于外壳102插入至插入孔110内的预定位置,并且保持器152被推入相对于外壳102的锁定位置时,管道锁定臂158的弯曲部分在卷轴192的后侧与卷轴192相对。因此,管道190沿箭头A2的方向移动时,卷轴192与管道锁定臂158接触,由此阻止管道190朝向箭头A2的方向的移动。
保持器152具有从基部154向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的握持部182。由于握持部182在与保持器152相对于外壳102的推入方向(箭头U1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因此操作者能够容易地握住握持部182。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握持部182沿垂直于推动方向的方向突出。因此,例如,通过从宽度方向的外侧抓住握持部182,可以沿箭头U1的方向推入保持器152或沿箭头U2的方向执行解锁操作。此外,在将保持器152从外壳102拉出并分解时,通过抓住握持部182,从而使保持器152的拉出操作变得容易。
在握持部182的下侧形成有朝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向上侧以阶梯状倾斜的阶梯面184。操作者将手指从下侧放在握持部182握住时,通过阶梯面184为操作者的指尖提供适当的防滑作用。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配管接头100的作用、以及使用配管接头100连接管的方法。
将管道190连接到外壳102的筒部104时,首先,如图2A和2B所示,将保持器152以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放置。
在保持器152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保持器152的外壳锁定臂156抵接着外壳102的槽118。另外,如图2E所示,检测臂160和管道锁定臂158插入到收纳口124。具体地,在收纳口124中,检测臂160插入分隔壁136的前侧区域,管道锁定臂158插入后侧区域。
在保持器152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外壳102的前壁126的一部分(内周侧的部分,参照图3C)相对于检测臂160在前侧相对。此外,外壳102的后壁128相对于管道锁定臂158在后侧相对。由此能够抑制保持器152相对于外壳102发出咯吱声或倾斜,尤其是抑制在推入方向(箭头U1方向)和拉出方向(箭头U2方向)上发出咯吱声或倾斜,能够以相对于外壳102的稳定的姿势将保持器152保持在待机位置。
在保持器152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进一步,分隔壁136相对于检测臂160在后侧相对。即,在检测臂160的前侧与前壁126相对,在后侧与分隔壁136相对。由此也能够抑制检测臂160相对于外壳102的变形或倾斜,能够以相对于外壳102的稳定的姿势将保持器152保持在待机位置。
此外,在保持器152处于待机位置状态下,分隔壁136相对于管道锁定臂158在前侧相对。即,在前侧与管道锁定臂158相对,在后侧与后壁128相对。由此能够抑制管道锁定臂158相对于外壳102的变形或倾斜,能够以相对于外壳102的稳定的姿势将保持器152保持在待机位置。
如图2C和2D所示,在保持器152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外壳102的后壁128的凸部138与形成在保持器152的壁部178,在与推入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尤其是在本实施例中,在宽度方向的外侧相对。由此能够抑制处于待机位置的保持器152相对于外壳102在宽度方向的移动,能够保持保持器152相对于外壳102的姿势。
在这种状态下,如图3A和3B所示,管道190沿箭头A1的方向插入到筒部104的插入孔110。在插入期间,卷轴192接触检测爪164的倾斜面168。朝向插入方向(箭头A1方向)进一步对管道190施加作用力时,来自卷轴192的对检测爪164的倾斜面168施加的按压力的一部分转换为使检测臂160的前端侧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参照图3C、3D所示的箭头F1)移动的力,检测臂160的前端侧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弯曲。由此,能够将管道190在箭头A1的方向上推入。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D及图1E所示,倾斜面168的倾斜角θ1设定为25度以上且40度以下。倾斜角θ1为25度以上时,与倾斜角θ1小于25度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来自卷轴192的对倾斜面168的按压力有效地转换为向宽度方向的外侧的力。另外,由于倾斜角θ1为40度以下,与倾斜角θ1超过40度的情况相比,倾斜面168不会过大,能够确保检测爪164向宽度方向的外侧的移动量。图3C表示倾斜角θ1为25度的情况,图3D表示倾斜角θ1为40度的情况,在任一情况均可以将检测臂160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弯曲。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C和3D详细所示,在保持器152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前壁126的一部分位于检测臂160的前侧。并且,该前壁126相对于每个检测臂160处于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偏移的位置。
这里,图3E中,以局部放大的形式,示出了作为比较例的配管接头的、形成无分隔壁136的形状的配管接头90。
在比较例的配管接头90中,与本实施方式相同地,考虑从管道190的卷轴192向倾斜面168施加箭头A1方向的按压力的情况。此时,认为在比较例的配管接头90中,如图3E中双点划线所示,发生检测臂160以前臂126的角部126C作为旋转中心以部分扭曲的方式旋转(参照箭头R2),在宽度方向的外侧弯曲不充分的情况。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C和3D所示,相对于检测臂160,分隔壁136位于后侧。因此,即使检测臂160试图沿箭头R2的方向(参照图3E)以扭曲的方式旋转,该力也会通过检测臂160与分隔壁136的接触而释放到宽度方向的外侧。即,阻止了检测臂160的扭曲(旋转),并且检测臂160保持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可靠地弯曲(展开)的姿势。
并且,检测臂160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弯曲,通过管道190进一步沿箭头A1的方向推入,如图3F-图3H所示,形成使检测爪164的平行面170接触卷轴192的外周端部的状态。即,在该状态下,检测爪164搭在卷轴192上。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D和1E所示,检测爪164的倾斜面的比率,即、倾斜面168的部分厚度T1与检测爪168的整个厚度T2的比率在90%以下。由此,与倾斜面比率超过90%的情况相比,确保倾斜面168的厚度T1更宽。因此能够可靠地保持检测爪164搭在卷轴192上的状态。例如,在管道190的轴向的卷轴192的位置可能因公差而产生偏差。此外,如图3C和3D所示,在卷轴192的外周端部,角部192T弯曲而向径向外侧突出。卷轴192的外周端(弯曲部分)的曲率半径也会因公差而产生偏差。然而,即使卷轴192的位置和外周端部的曲率半径存在偏差,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确保了平行面170的厚度,因此非常有效地保持检测爪164搭在卷轴192的状态。
如此检测爪164搭在卷轴192的状态下,如图4A和4B所示,可以将管道190进一步向前侧推入。另外,如图4C所示,管道190抵接于顶帽114时,成为无法将管道190进一步推入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检测臂160沿宽度方向的外侧弯曲,检测臂160的前端位于限位壁132的宽度方向的外侧。由于检测臂160的前端与限位壁132未相对,因此可以沿箭头U1的方向将保持器152推入外壳102。图4A-4E中所示的状态示出了将保持器152推入外壳102,并且保持器152处于锁定位置的状态。
检测臂160的检测爪164形成有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向上倾斜的第三倾斜面174。保持器152安装在外壳102时,第三倾斜面174与卷轴192的外周端部接触。由此,沿箭头U1方向将保持器152推入外壳102时,第三倾斜面174倾斜地抵接卷轴192的外周端部并滑动,因此使保持器152的推入变得容易。
当外壳锁定臂156的卡止爪176越过外壳102的突起122时,形成保持器152处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保持器152处于锁定位置时,卡止爪176卡止到突起120,因此即使试图将保持器152沿箭头U2的方向移动,也会产生阻力。
此外,在这种状态下,如图4B和图4C所示,管道锁定臂158位于卷轴192的后侧。由此,管道190相对于外壳102不在箭头A2方向移动,被锁定在预定位置。
如图4D所示,外壳102的前壁126的下方设有切口部140,切口部140位于与处于锁定位置的保持器152的检测爪164相对应的位置。在保持器152处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下,可以通过切口部140从前侧肉眼识别检测爪164。即,由于操作者能够从前侧肉眼确认保持器152处于锁定位置,因此能够防止发生管道190未锁定的连接不良。
在保持器152设有握持部182。在将保持器152从外壳102拔出时或解除锁定时,操作者直接从宽度方向的两侧抓住握持部182,因此操作性提高,不需要专用工具等。
特别是,在握持部182形成有阶梯面184,将手指等放在该阶梯面184时,滑动受到抑制,因此拔出操作和解锁操作变得容易。当然,即使在推入保持器152时抓住握持部182并进行推入操作也没有问题。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抓住握持部182,使得推入操作变得容易。
如图4E所示,在检测臂160的检测爪164形成有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向下侧倾斜的第二倾斜面172。将保持器152从外壳102中拉出时,第二倾斜面172倾斜地抵接限位壁132的下表面并滑动,因此使保持器152的解锁操作变得容易。
对本公开技术的配管接头100的应用场所无特别限制,可以应用于连接两个管道(在上述示例中,管道190和未示出的管)的接头。例如,作为一个例子,可适用于汽车、二轮车等中的液体(燃料以及冷却水等)流动的配管的接头。更具体地,在汽车中,根据本公开技术的配管接头100可适用于燃料箱和各种燃料配管之间的连接部、燃料蒸汽回收罐、中冷器、燃料喷射轨等中的连接各种配管的连接部等。
特别是,例如,在二轮车中,燃料箱可能被频繁地装卸。因此,在根据本公开的技术的配管接头100适用于连接二轮车中的燃料箱和发动机的配管的连接部分时,由于配管接头100具有握持部182,因此伴随燃料箱的装卸的配管的连接时以及解除连接时,保持器152的推入操作以及解锁操作变得容易。当然,不仅是二轮车,四轮的汽车在维修时等,针对维修对象的配管的连接部中的保持器152解锁操作变得容易。
尽管以上参考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公开的技术,但是,本公开的技术在不脱离本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来实施实施方式。此外,本申请的权利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Claims (4)

1.一种配管接头,其中,具备:
外壳,所述外壳形成有插入孔,所述插入孔被具有圆环状的卷轴的管道插入;
保持器,所述保持器安装在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外周壁的收纳口,能够从待机位置被推入并移动至锁定位置;
检测臂,所述检测臂设置于所述保持器,在所述保持器处于所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通过所述外壳的限位壁限制所述保持器的推入,并通过朝向所述外壳的径向外侧弯曲,解除所述限位壁的所述限制;
管道锁定臂,所述管道锁定臂在所述保持器中设于沿所述管道的插入方向的所述检测臂的后侧,在所述保持器处于所述锁定位置的状态下,与插入在所述外壳的预定位置的所述管道的所述卷轴在所述插入孔内且在所述插入方向的后侧相对;
检测爪,所述检测爪具备倾斜面和平行面,所述倾斜面相对于所述外壳的所述管道的所述插入方向倾斜地设置于所述检测臂,将从插入所述外壳的所述管道的所述卷轴受到的按压力转换为朝向所述径向外侧的力,所述平行面在所述倾斜面的径向内侧以与所述管道的所述插入方向平行地设置于所述检测臂,在所述检测臂向所述径向外侧弯曲的状态下搭在所述管道的所述卷轴上,
设置有所述倾斜面的部分在所述插入方向上的厚度为所述检测爪在所述插入方向上的厚度的20%以上且90%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管接头,其中,相对于所述外壳的径向的所述倾斜面的倾斜角为25度以上且40度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管接头,其中,所述检测爪从所述检测臂向所述径向内侧突出,在突出部分中朝向所述外壳的推入方向的后侧具有随着朝着所述后侧而朝向所述径向外侧倾斜的第二倾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管接头,其中,所述配管接头具有握持部,所述握持部设置于所述保持器以使其位于从所述待机位置朝向所述锁定位置推入所述保持器的方向的后侧,在与推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
CN202310828676.9A 2022-07-08 2023-07-07 配管接头 Active CN1173663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10515 2022-07-08
JP2022110515A JP7150210B1 (ja) 2022-07-08 2022-07-08 配管継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66364A CN117366364A (zh) 2024-01-09
CN117366364B true CN117366364B (zh) 2024-05-03

Family

ID=835443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28676.9A Active CN117366364B (zh) 2022-07-08 2023-07-07 配管接头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50210B1 (zh)
CN (1) CN117366364B (zh)
WO (1) WO2024010098A1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55669A (ja) * 2006-03-24 2007-10-04 Tokai Rubber Ind Ltd クイックコネクタ
WO2010035755A1 (ja) * 2008-09-26 2010-04-01 三桜工業株式会社 クイックコネクタ
CN102782386A (zh) * 2010-03-04 2012-11-14 株式会社利富高 连接器
CN102918316A (zh) * 2010-09-30 2013-02-06 东海橡塑工业株式会社 快速连接器
CN103620289A (zh) * 2011-06-16 2014-03-05 株式会社东乡制作所 配管用连接器
CN103765074A (zh) * 2011-08-29 2014-04-30 百乐仕株式会社 连接器
WO2014171331A1 (ja) * 2013-04-16 2014-10-23 三桜工業株式会社 配管継手
WO2014171330A1 (ja) * 2013-04-16 2014-10-23 三桜工業株式会社 配管継手
CN105283702A (zh) * 2013-04-16 2016-01-27 三樱工业株式会社 管道接头
CN111684191A (zh) * 2018-04-26 2020-09-18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快速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74879B2 (ja) * 2013-08-05 2015-02-25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クイック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55669A (ja) * 2006-03-24 2007-10-04 Tokai Rubber Ind Ltd クイックコネクタ
WO2010035755A1 (ja) * 2008-09-26 2010-04-01 三桜工業株式会社 クイックコネクタ
CN102782386A (zh) * 2010-03-04 2012-11-14 株式会社利富高 连接器
CN102918316A (zh) * 2010-09-30 2013-02-06 东海橡塑工业株式会社 快速连接器
CN103620289A (zh) * 2011-06-16 2014-03-05 株式会社东乡制作所 配管用连接器
CN103765074A (zh) * 2011-08-29 2014-04-30 百乐仕株式会社 连接器
WO2014171331A1 (ja) * 2013-04-16 2014-10-23 三桜工業株式会社 配管継手
WO2014171330A1 (ja) * 2013-04-16 2014-10-23 三桜工業株式会社 配管継手
CN105283702A (zh) * 2013-04-16 2016-01-27 三樱工业株式会社 管道接头
CN111684191A (zh) * 2018-04-26 2020-09-18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快速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66364A (zh) 2024-01-09
JP2024008549A (ja) 2024-01-19
JP7150210B1 (ja) 2022-10-07
WO2024010098A1 (ja) 2024-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011575B2 (ja) クイックコネクタ
JP4354794B2 (ja) チェッカー付きコネクタ
JP5038152B2 (ja) クイックコネクタ及びチェッカー
JP5306868B2 (ja) パイプ連結用コネクタ
US9777876B2 (en) Connector
EP1526320B1 (en) Pipe joint
JP5435980B2 (ja) クイックコネクタの解除器具
JP5687152B2 (ja) 配管継手
JP4462893B2 (ja) 管継手
US20060082145A1 (en) Quick connector with disk retention retainer
CN117366364B (zh) 配管接头
JP4798373B2 (ja) 接続確認チェッカー付きクイックコネクタ
CN117366368A (zh) 配管接头
JP5432997B2 (ja) 管継手
JP2005106241A (ja) 管継手
JP4402498B2 (ja) 管継手
JP3988191B2 (ja) 半嵌合防止機能を有するクイックコネクタ
JP4607674B2 (ja) チェッカー付きクリッ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