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55641A - 用于产生针织品的沉降片、针织装置和针织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产生针织品的沉降片、针织装置和针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55641A
CN117355641A CN202280037073.0A CN202280037073A CN117355641A CN 117355641 A CN117355641 A CN 117355641A CN 202280037073 A CN202280037073 A CN 202280037073A CN 117355641 A CN117355641 A CN 1173556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nker
knitting
longitudinal direction
sub
fo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3707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U·斯廷格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oz Beckert KG
Original Assignee
Groz Beckert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oz Beckert KG filed Critical Groz Beckert KG
Publication of CN1173556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556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06Sinker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18Dial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27/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arp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27/04Sinker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9/00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9/06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with needle cylinder and dial for ribbed goo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沉降片(1)的针织装置(14)和一种方法,其实现在整个使用寿命上产生带有均匀线圈结构的针织品,其具有作用副,所述作用副包括至少两个子元件(6,18)。借助该作用副能够将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向下作用的力(7)施加到沉降片(1)上。在针织运行中,所述力(7)可反作用于在沉降片(1)的成圈器件(3)处作用的成圈力,并且以这种方式预防在所产生的针织品中出现不均匀性,例如沉降片条纹。

Description

用于产生针织品的沉降片、针织装置和针织方法
背景技术
用于在针织装置中或在针织机中使用的沉降片自数十年以来已知。除了沉降片之外,针织装置通常还具有多个针、至少一个针载架(通常为针织筒)和至少一个沉降片载架。用于在针织机中使用的沉降片具有成圈器件,所述成圈器件在针织运行中与纱线处于连接。脱圈边缘和握持边缘(Niederhaltekante,有时也称为压制边缘)是针对这种成圈器件的示例。通常,针织机中的沉降片基本上完成两个任务:一方面,当针运动到其最低(缩回)位置—脱圈位置—中时,沉降片以其脱圈边缘用于形成线圈长度;并且另一方面,当针运动到其最高(挺出)位置—握持位置—中时,沉降片以其握持边缘握持(niederhalten,有时也称为压制)所产生的针织品。然而,根据针织装置的设计也可设想,沉降片仅完成这两个任务中之一。为了完成不同的任务,每个沉降片都在其沉降片纵向方向上进行沉降片运动,该沉降片运动与针运动相协调。针运动在针纵向方向上伸延,该针纵向方向通常垂直于沉降片纵向方向。但是,针运动的方向也可以与沉降片纵向方向包夹小于或大于90度的角度。沉降片在此通常接纳在槽中,所述槽布置在针载架的上侧上和沉降片载架的上侧上并且在沉降片纵向方向上伸延。这些槽通常通过槽壁在沉降片宽度方向上相互间隔开。在上文描述的脱圈和握持的情况下,沉降片继续经受在其沉降片高度方向上作用的力,所述沉降片高度方向垂直于沉降片纵向方向伸延。所述力在握持时向上在正沉降片高度方向上作用并且在脱圈时向下在负沉降片高度方向上作用。结果,由此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引起沉降片的不期望的高度运动,该高度运动根据作用力的方向在其符号方面变化。这带来以下缺点:在向上进行高度运动时在沉降片与针织筒之间产生间隙,污物可积聚在该间隙中。一方面由此提高了针织机的功率需求,另一方面由此也产生更多磨损。通过向下的高度运动也提高在沉降片与针织筒之间的接触区域中的磨损。此外,由于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的作用力以及由于磨损增加,在沉降片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的位置方面产生波动,所述波动可导致在所产生的针织品方面出现不均匀性。不均匀性经常可在针织品中的条纹—沉降片条纹—处看出。在常见的既具有握持边缘又具有脱圈边缘的沉降片中,所产生的针织品借助可调整的拉下力经由沉降片的脱圈边缘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向下拉下。在此,通过与针织品的接触,将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向下指向的力作用到沉降片上,所述力反作用于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的沉降片运动。在现有技术中已知如下针织装置,所述针织装置可以经由附加的装置改变针织品的拉下方向并且因此也改变由针织品通过制品拉下向下施加到沉降片上的力。针对这种装置的示例是织物导出环,该织物导出环可以在其高度方面调节,以便改变制品拉下方向。在针织品以相对小的拉下力拉下的情况下,尽管有由于制品拉下施加到沉降片上的力,但仍可发生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的沉降片运动,所述沉降片运动导致在针织品中出现不均匀性,尤其是沉降片条纹。
DE10015730A1表明了一种沉降片和一种根据相关技术工作的针织机。沉降片具有用于握持线圈的握持边缘并且在针织装置的载架上被引导。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织针的挺出运动与其拉下运动正好相反地伸延。因此,也显而易见的是,在织针挺出时,先前形成的线圈被握持在沉降片的握持边缘处,并且成圈力在握持边缘处作用,该成圈力垂直于握持边缘—在当前情况下,成圈力的作用方向与挺出运动的方向相对应。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沉降片具有弹性件,该弹性件通过与载架的共同作用而将力施加到沉降片上,该力垂直于织针的挺出运动作用。借助施加到沉降片上的力应平衡制造公差并且在沉降片从其包围位置运动到其脱圈位置中时确保沉降片在载架处的可靠贴靠。这种沉降片在针织方法中可在成圈力的作用方向上偏移并且由此发生不期望的运动,所述运动导致沉降片条纹的产生。
DE2154323A1表明一种用于在圆针织机上成圈的装置,所述装置具有沉降片和圆针织筒。在DE2154323A1的图1中可看出,沉降片具有下支腿(#13),该下支腿在环形引导部(#12)中被引导,由此沉降片就不能在垂直于沉降片运动的方向上从圆针织筒或从与圆针织筒连接的沉降片载架“抬起”。具有这种适用于在环形引导部中接合的支腿的沉降片例如也由GB349443已知。然而,在这种沉降片中已经表明了:尤其是随着运行持续时间增加,经常在所产生的针织品中出现沉降片条纹。
EP1057914B1表明了一种圆针织机,该圆针织机应通过限制元件来限制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的沉降片运动。为此,限制元件如此布置在针织筒的接纳区段中,使得限制元件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不可运动。沉降片可以相对于限制元件和针织筒在水平方向上运动,其中,限制元件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形状配合地接合到沉降片中,并且在限制元件与沉降片之间存在滑动接触。通过形状配合的接合应限制沉降片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的运动。然而,已表明的是,在具有上述特征的沉降片或针织系统中仍总是在针织品中产生不均匀部。这些不均匀部甚至还随着针织系统的使用年限而增加。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在于,给出一种用于针织机的沉降片和一种针织系统,其实现了:在针织机的整个使用寿命上产生出带有均匀线圈结构的针织品。
所述任务通过权利要求1、8和15来解决。用于在针织机中使用的沉降片包括杆部,所述杆部主要在沉降片纵向方向上延伸,其中,所述杆部在杆部的沿杆部的沉降片纵向方向的前端部处具有至少一个成圈器件,所述至少一个成圈器件在针织运行中与纱线处于触碰并且所述至少一个成圈器件参与成圈,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成圈器件是握持边缘,用于握持刚刚完成的针织物。在针织运行中,借助握持边缘阻止与织针处于连接的线圈在织针在针纵向方向上进行挺出运动时也在针纵向方向上运动。取而代之,线圈在针纵向方向上在固定位置中被保持在握持边缘处、线圈被握持。在此,织针的杆部沿着线圈滑动,并且线圈“滑落”到织针的杆部上。在针织方法中,当线圈被握持时,成圈力在沉降片的握持边缘处作用,所述成圈力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向上作用。杆部具有至少一个滑动基面,其中,所述滑动基面在所述杆部的沉降片纵向方向和横向于沉降片纵向方向伸延的沉降片宽度方向上伸延,并且向下限制所述杆部在杆部的横向于沉降片纵向方向和沉降片宽度方向伸延的沉降片高度方向上的伸展,并且如此提供,使得所述沉降片在针织运行中能够在所述滑动基面上滑动。所述滑动基面至少在杆部的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区段中在杆部的横向于沉降片纵向方向和沉降片宽度方向伸延的沉降片高度方向上限制杆部的伸展。附加地,沉降片还包括用于施加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作用的力的作用副的第一子元件,其中,作用副优选包括至少一个弹性元件,并且其中,所述沉降片能够借助所述作用副的能被施加的力在针织装置中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被预紧,以便平衡所述成圈力。能被施加的力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向下作用到沉降片上。能由作用副施加的力也可在沉降片的沉降片纵向方向和/或沉降片宽度方向上具有方向分量。优选地,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的力分量的数值大于在沉降片纵向方向和沉降片宽度方向上的力分量。借助作用副的能被施加的力可在针织装置中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预紧沉降片。以这种方式,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向上作用的成圈力可以得到平衡,所述成圈力在针织方法中例如在线圈被握持时作用在沉降片的握持边缘处,以便减少或完全防止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不期望的竖直的向上的沉降片运动。除了第一子元件外,作用副有利地还包括第二子元件,第一子元件与第二子元件在功能上—例如通过接触—共同作用,以便施加力。在针织装置中,第二子元件有利地可以是针载架的组成部分、梳环(Kammring,有时也称为圆梳)的组成部分、沉降片载架的组成部分(例如沉降片环)或沉降片三角(Platinenschloss)的组成部分,或所述第二子元件可以固定在沉降片载架、沉降片环或沉降片三角处。如在已知的针织方法中,沉降片通常以驱动足部接合到沉降片三角中并且由该沉降片三角驱动,以进行对于沉降片常见的针织运动,在所述针织运动中,沉降片交替地沿着沉降片纵向方向运动。这反过来也意味着,沉降片三角的一部分接合到沉降片中。还已知如下针织装置,在所述针织装置中,沉降片三角在沉降片的驱动足部和挺出区域之间接合到沉降片中。在沿沉降片纵向方向进行针织运动期间,驱动足部则可以仅以其在沉降片纵向方向上指向的面与沉降片三角处于接触。在本专利申请的意义上,这也可理解为驱动足部接合到沉降片三角中。在此,作用副的第一子元件也一同运动,其为沉降片的组成部分。有利地,作用副可以根据沉降片在其针织运动中的位置而以不同的方式相互共同作用:例如,能由作用副施加的力也可以随着交替的针织运动而交替增加和/或减小。本发明的另外的优点是,借助根据本发明的措施可以平衡或消除如下间隙,所述间隙在现有技术的针织装置中在长的运行持续时间之后不可避免地产生并且所述间隙加强所产生的针织品中的不均匀性或沉降片条纹。在这种系统中,随着运行持续时间流逝,由于磨损,在滑动接触的区域中不可避免地产生间隙。这种间隙可在所产生的针织品中导致不均匀性或沉降片条纹。
特别有利的是,随着沉降片在沉降片纵向方向上(即朝向针载架方向)的挺出增加,能由作用副施加的力也随之增加。有利的是,能被施加的力在针织运动的如下阶段中最大,在该阶段中,沉降片最远地在沉降片纵向方向上朝向其前端部的方向(即朝向针载架的方向)挺出。有利的是,这是如下阶段,在该阶段中,常见的针织装置中的织针进行在其针纵向方向上向前朝向其成圈器件方向指向的针织运动,并且线圈从织针的钩状部中出来越过织针的爪部和舌部滑动到针杆部上。线圈因此被握持,并且沉降片在此处于其握持位置中。
从上文所提到的作用副在其力提供方面的有利特性中已经得出了,也有利的是,力至少在针织运动的一个值得重视的阶段中(例如在沉降片被握持期间或在针织周期的至少20%期间)起作用。
子元件之中的至少一个子元件可以有利地是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可以(例如通过弯曲)弹性变形,并且由此可以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提供作用副的呈弹性力形式的能被施加的力。有利的是,根据沉降片在其针织运动期间的位置,这种弹性元件在针织运动期间不同强烈地弹性变形,以便改变能被施加的力在针织运动期间的数值。如果在针织运行中,弹性元件最大在其纵向延伸部的50%上与第二子元件处于接触,则得到另外的优点。不仅第一子元件而且第二子元件都可以是弹性元件。有利的是,子元件之一是接触面,该接触面基本上是刚性的—即非弹性的—,并且与弹性元件共同作用。例如,弹性元件可以支撑在接触面处。例如,这种接触面可以是环形引导部的子面、针载架的子面、三角部件的子面或沉降片载架的子面。有利的是,接触面在此如此布置,使得弹性元件在沉降片的针织运动期间在沉降片纵向方向上压抵接触面并且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被迫发生弹性变形。在沉降片的针织运动方向上的对此所需的驱动力通过沉降片三角施加到沉降片上。在一个有利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子元件是沉降片的弹性元件,而第二子元件是针织装置的接触面。在一个备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子元件是沉降片的接触面,而第二子元件是与针织装置相配属的弹性元件。当不仅第一子元件而且第二子元件都是弹性元件时,则得到另外的优点。有利的是,作用副的第一子元件和/或第二子元件仅(选择性地)作用到沉降片上。然而,第一子元件或第二子元件也可以如此设计,使得第一子元件或第二子元件同时与针织装置的多个沉降片处于功能性连接。至少在针织运动的一个阶段期间,作用副优选能持久地施加力,其中,力的数值可变化。即使沉降片杆部理想地在针织运动的方向上定向,则作用副也能将力施加到沉降片上。在针织运行中,在常见的沉降片中可发生如下沉降片运动,在所述沉降片运动中,沉降片以其驱动足部和/或以杆部的在沉降片的驱动足部与挺出区域之间布置的子区域短时间地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支撑在沉降片三角处。在此,在驱动足部与沉降片三角之间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短时间地作用有力。然而,由沉降片的驱动足部或杆部的该子区域与沉降片三角构成的组合并不是本专利申请意义上的作用副,因为这些组合只有在沿沉降片高度方向发生不期望的竖直的沉降片运动时才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施加力,并且因此不能防止在所产生的针织品中出现沉降片条纹。此外,作用副的第一子元件不是沉降片的成圈区域—也就是说不是沉降片的在成圈期间与纱线处于接触的区域。相反地,作用副的第一子元件是沉降片除了沉降片的常见的成圈区域之外具有的特征,以便在与作用副的第二子元件共同作用下将力施加到沉降片上,该力可以在沉降片的成圈区域中反作用于出现的成圈力。例如,作用副可包括磁体或电控制的执行器(如压电执行器、电磁执行器或气动执行器)。有利的是,沉降片和第一子元件是一件式的——沉降片和第一子元件因此由一个部件组成。例如,沉降片和第一子元件为此可以作为一个部件由板材冲压出。当第一子元件接合到沉降片处时(沉降片和第一子元件因此最初是彼此分开的构件,所述构件通过接合方法——优选不可脱开地——相互连接),则得到另外的优点。第一子元件则可以在改型的情况下例如通过填缝、通过粘接、熔焊或钎焊而接合到沉降片处。有利的是,第一子元件与沉降片的其余部分形状配合连接。为此,第一子元件有利地包括形状配合地接合到沉降片的联结部位中的联结结构。联结部位有利地是沉降片的杆部中的留空部,留空部的轮廓在由沉降片纵向方向和沉降片高度方向撑开的平面中相应于第一子元件的联结结构的轮廓并且在沉降片宽度方向上穿过杆部。借助能由作用副施加的力可反作用于成圈力,所述成圈力在针织过程中作用到沉降片上并且所述成圈力可导致不均匀的线圈结构。
如果沉降片包括挺出区域,所述挺出区域包括成圈器件和所述杆部的前端部,所述挺出区域包括所述杆部的纵向伸展的10-50%,但优选25-40%,并且所述挺出区域包含所述作用副的第一子元件,则得到另外的优点。挺出区域是沉降片的如下部分,该部分在针织运行期间在纵向方向上朝向成圈工具从沉降片载架突出。在针织运行期间,成圈力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在沉降片处作用在成圈器件(例如握持边缘)处,所述成圈力基本上在握持或脱圈时作用在成圈器件处。能由作用副施加的力可以反作用于这些成圈力。如果不仅成圈器件而且作用副的第一子元件都布置在挺出区域中,则在沉降片内产生短的力传递路径,短的力传递路径是特别有利的。
如果第一子元件、优选弹性元件布置在杆部的在沉降片纵向方向上与杆部的前端部相对的后端部处,则是一种有利的备选方案。有利的是,第一子元件在沉降片纵向方向上至少部分地与杆部重叠并且具有至少一个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与杆部间隔开的子区域。当第一子元件布置在杆部的后端部处时,则第一子元件可以在针织运行中有利地与沉降片载架的子区域处于接触,其中,沉降片载架的该子区域可以是作用副的第二子元件。尤其是,第一子元件可以是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布置在杆部的后端部处并且支撑在一接触面处,以便发生弹性变形。接触面可以是沉降片载架的组成部分并且形成作用副的第二子元件。如果沉降片具有驱动足部,该驱动足部布置在杆部的后端部处并且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向上伸出超过杆部的邻接区域,而第一子元件、优选弹性元件在沉降片纵向方向上布置在驱动足部与挺出区域之间,则此外提供优点。有利的是,第一子元件则布置在沉降片的杆部处。特别有利的是,第一子元件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向上伸出超过杆部的周围区域。当第一子元件布置在驱动足部与挺出区域之间时,则在针织运行中,第一子元件有利地与沉降片三角处于接触,其中,沉降片三角可以用作作用副的第二子元件,以便借助作用副施加力。
有利的是,沉降片包括至少一个滑动面,所述至少一个滑动面与所述挺出区域相配属,所述至少一个滑动面沿着所述杆部的沉降片宽度方向和沉降片纵向方向伸延,并且所述至少一个滑动面在所述杆部的沉降片高度方向上的面法线与能由所述作用副施加到沉降片上的力沿同一方向指向。因此,滑动面基本上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向下指向。有利的是,滑动面的面法线具有至少一个方向分量,所述方向分量与能由作用副施加到沉降片上的力沿同一方向指向。有利的是,沉降片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在其与滑动面邻接的区域中是刚性的,即不可弹性变形。因此,滑动面可用作靠置部,借助所述靠置部,沉降片靠置在针载架上或在与针载架连接的部件上并且确保沉降片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的准确定位。有利的是,所述至少一个滑动面可以是滑动基面的组成部分。但是,所述至少一个滑动基面也可以与滑动基面分开并且在高度方向上与滑动基面间隔开。有利的是,沉降片包括至少两个滑动面(例如滑动基面和另外的滑动面),所述至少两个滑动面优选在沉降片的沉降片纵向方向和/或沉降片高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开。
有利的也是如下沉降片,在所述沉降片中,所述至少一个滑动面至少部分地—在沉降片纵向方向上—与第一子元件重叠。因此,滑动面的至少部分区域在沉降片纵向方向上与第一子元件没有间隔开。但是,滑动面可以尤其是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与第一子元件间隔开。以这种方式产生沉降片的小的机械负荷并且可以确保持久均匀的线圈结构。
有利的是,沉降片(除了握持边缘以外)包括另外的成圈器件,优选用于使刚刚完成的针织物脱圈的脱圈边缘。特别有利的是,握持边缘与所述另外的成圈器件—优选脱圈边缘—在沉降片中一起形成喉部,其中,握持边缘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向上限界喉部,而脱圈边缘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向下限界喉部。
有利的是,所述第一子元件是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包括支腿。所述支腿优选由切入到所述杆部中的切入部形成或限界进入所述杆部中的凹入部。所述切入部具有在所述沉降片的沉降片纵向方向和沉降片高度方向上的伸展。弹性元件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弹性屈服或能弹性变形。即使在反复和摆动负荷的情况下,弹性元件也承受住变形。有利的是,弹性元件实施为弯曲弹性件。有利的是,弹性元件是板簧或扁形弹性件。特别有利的是如下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具有100cN/mm至400cN/mm,但优选200cN/mm至350cN/mm的弹性刚度。弹性刚度在此如此之大,使得利用可能的弹性行程可以施加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指向的20cN至100cN的弹性力。特别有利的是如下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在其纵向延伸部的至少一个部位处具有与其在沉降片宽度方向上的宽度相比更大的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的高度。
如果第一子元件是弹性元件,而沉降片包括限制元件,该限制元件适用于如此限制弹性元件的弹性变形,使得当达到弹性元件的最大弹性变形时,限制元件止挡到作用副的第二子元件和/或弹性元件处,则得到另外的优点。当限制元件止挡到第二子元件或弹性元件处时,限制元件用作止挡部并且防止弹性元件进一步变形。有利的是,限制元件是刚性的,该限制元件因此不像弹性元件那样屈服。特别有利的是如下限制元件,该限制元件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的刚度是弹性元件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的弹性刚度的至少两倍大小、但优选至少五倍大小。如果限制元件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具有至少400cN/mm,但优选至少1000cN/mm的刚度,则得到另外的优点。有利的是,限制元件是臂部,该臂部在沉降片的挺出区域中在沉降片纵向方向上在沉降片的前端部处联接到杆部处。有利的是,弹性元件在沉降片纵向方向上与限制元件重叠。这种限制元件防止弹性元件过载并且因此防止弹性元件失效。同时限制了能通过作用副施加到沉降片上的力。
也有利的是如下沉降片,在沉降片中,所述支腿包括至少一个在沉降片高度方向和/或沉降片宽度方向上渐缩的区段。因此,渐缩的区段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的高度和/或在沉降片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支腿的与渐缩的区段邻接的区域。有利的是如下支腿,该支腿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的高度小于其在沉降片宽度方向上的宽度。特别有利的是,在沉降片纵向方向上向前,一引导区域联接到渐缩的区域处,该引导区域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渐缩的区段并且与作用副的第二子元件(优选针载架或环形引导部的接触面)处于接触。包括污物刮除器的支腿提供另外的优点,该污物刮除器具有在沉降片纵向方向上在单侧敞开的、凹状的留空部。有利的是如下污物刮除器,该污物刮除器在凹状的留空部的至少一个出口处具有锋利的边缘,该边缘相对于支腿的邻接面具有小于30°的角。借助污物刮除器可减少污物、例如纤维磨碎物在沉降片的运行区域中的积聚。
本发明的任务也通过具有以下特征的针织装置来解决:
-针载架—优选是针织筒—所述针载架在针织运行中承载至少一个织针,
-沉降片载架—优选沉降片环—所述沉降片载架在针织运行中承载至少一个沉降片,所述至少一个沉降片在针织运行中与所述至少一个织针共同作用并且所述沉降片的杆部基本上在沉降片纵向方向上延伸,
-其中,所述沉降片包括杆部,所述杆部主要在沉降片纵向方向上延伸,
-其中,所述杆部在杆部的沿杆部的沉降片纵向方向的前端部处具有至少一个成圈器件,所述至少一个成圈器件在针织运行中与纱线处于触碰并且所述至少一个成圈器件参与成圈,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成圈器件是握持边缘,用于握持刚刚完成的针织物,
-并且其中,在针织方法中,在线圈被握持时成圈力在所述沉降片的握持边缘处作用,所述成圈力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向上作用,
并且附加地具有至少一个作用副,借助所述至少一个作用副能够将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向下作用的力施加到所述沉降片上,所述沉降片高度方向垂直于沉降片纵向方向伸延,其中,所述至少一个作用副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子元件—优选弹性元件—和至少一个第二子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子元件和/或所述第二子元件优选是弹性元件,并且其中,所述沉降片能够借助所述作用副的能被施加的力在针织装置中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被预紧,以便平衡所述成圈力。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子元件是所述至少一个沉降片的组成部分,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子元件是针织装置的其余部分的组成部分。因此,第二子元件可以有利地是针载架、沉降片载架或沉降片三角的组成部分。沉降片三角通常存在于这样的针织装置中,或者说有利的是,本发明的每个实施方式设有这样的沉降片三角。所述至少一个沉降片接合到这样的沉降片三角中。沉降片三角适用于将所述至少一个沉降片驱动成在沉降片纵向方向上交替进行针织运动。
常见的针织装置具有多个沉降片。根据本发明,各个沉降片的第一子元件彼此并不处于功能连接。相反地,每个沉降片配属有一个第一子元件,所述第一子元件与配属给所述第一子元件的沉降片单独地共同作用。
有利的是,沉降片的杆部具有至少一个滑动基面,其中,所述滑动基面在所述杆部的沉降片纵向方向和横向于沉降片纵向方向伸延的沉降片宽度方向上伸延,并且向下限制所述杆部在杆部的横向于沉降片纵向方向和沉降片宽度方向伸延的沉降片高度方向上的伸展,并且如此提供,使得所述沉降片在针织运行中能够在所述滑动基面上滑动。有利的是,能由作用副(即第一子元件和第二子元件)施加的力作用到沉降片的挺出区域上,该挺出区域包括至少一个成圈器件和沉降片的杆部的前部区域,该挺出区域包括沉降片的杆部的纵向伸展的5-30%,但优选10-20%。特别有利的是,第一子元件—优选弹性元件—与沉降片连接或与沉降片处于接触。沉降片的在本专利申请的前文段落中描述的所有特征对于针织装置的沉降片也是有利的。有利的是,针载架包括配对元件或与配对元件处于连接。特别有利的是,配对元件布置在针织筒的环形引导部、沉降片载架或沉降片三角处。
有利的是,第一子元件和/或第二子元件具有接触面,该接触面与沉降片纵向方向包夹倾斜角。接触面至少在针织运动的一个阶段期间与作用副的子元件处于接触,该子元件与包括接触面的子元件形成作用副。接触有利地可以是点状、线状或面式接触。尤其是,面式接触实现了在两个子元件处均匀的负荷分布,并且因此提高了针织装置的使用寿命。所述接触面的倾斜角至少在其在沉降片纵向方向上的纵向延伸部的一个部位处大于0度。有利的是,接触面具有至少一个子面,所述子面与沉降片纵向方向包夹倾斜角。接触面在其与子面邻接的区域中可以在沉降片纵向方向上伸延,即不与沉降片纵向方向包夹倾斜角。在子面的不同部位处,倾斜角也可以不一样大。有利的是,倾斜角在子面的每个部位处一样大。特别有利的是,子面的倾斜角沿着其在沉降片纵向方向上的纵向延伸部具有梯度,即沿着子面的纵向延伸部(持续地)增加或减小。如果接触面具有至少两个子面,所述至少两个子面与沉降片纵向方向包夹大于0度的倾斜角,则得到另外的优点。在其与子面邻接的区域中,尤其是在沿沉降片纵向方向在所述至少两个子面之间布置的区域中,接触面则可以有利地在沉降片纵向方向上伸延,即与沉降片纵向方向不包夹倾斜角(该倾斜角等于零)。有利的是,接触面具有至少两个子面,所述至少两个子面与沉降片纵向方向包夹不一样大的倾斜角。也有利的是,接触面的处于由沉降片纵向方向和沉降片高度方向撑开的L-H平面中的相交边围绕在沉降片宽度方向上伸延的中心轴线具有恒定的半径。通常,沉降片在针织装置中在沉降片纵向方向上实施针织运动。有利的是,这两个子元件之中的与倾斜的接触面共同作用的至少一个子元件在沉降片的针织运动期间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实施升降运动,以便在针织运动期间与接触面持久处于连接。这尤其是在如下弹性元件的情况下是有利的,所述弹性元件通过该升降运动而构建弹性力。有利的是,接触面是针织筒或沉降片三角的至少部分区段地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向下指向的面。
如果接触面和/或接触面的子面的倾斜角为0.5至22度,但优选为2至10度,则得到另外的优点。在具有常见尺寸的沉降片的针织装置中,所提及的选择范围被证明为特别有利的。
有利的是,所述沉降片在针织装置中在沉降片的针织运动期间能够占据至少两个位置,在所述至少两个位置中,由所述作用副作用到沉降片上的力不一样大。在这至少两个位置中,沉降片在沉降片纵向方向上被向前不同程度地挺出。有利的是,由作用副作用到沉降片上的力在沉降片的第一位置中比在沉降片的第二位置中更大,其中,沉降片在第一位置中比在第二位置中在沉降片纵向方向上程度更大地被向前挺出。在沉降片纵向方向上的前方是如下方向,沉降片的前端部也在该方向上指向,在针织装置中,沉降片的前端部朝向针载架的方向指向。对于第一子元件和/或第二子元件是弹性元件的情况,有利的是,在这至少两个位置中,弹性元件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不同程度地弹性弯曲。
有利的是,所述力在所述沉降片的握持位置中为40cN至100cN,但优选为50cN至70cN,其中,所述沉降片在握持位置中在沉降片纵向方向上最大程度地向前朝向所述针载架的方向挺出。在握持位置中,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向上作用的成圈力通常最大,该成圈力在成圈期间经由成圈元件作用到沉降片上。如果沉降片力在握持位置中处于上文提及的选择范围内,则在该位置中防止沉降片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向上发生偏移运动,并且因此防止在线圈结构中出现不均匀性。
特别有利的是,第一子元件和/或第二子元件是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在所述沉降片的握持位置中最强地弹性变形。优选地,弹性元件在沉降片的握持位置中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最强地弹性变形。
如果所述第二子元件要么是所述沉降片三角的组成部分要么安置在所述沉降片三角处,则得到另外的优点。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有利的是,第一子元件是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在沉降片的杆部处在沉降片纵向方向上布置在沉降片的驱动足部与挺出区域之间。有利的是,为沉降片三角的组成部分或安置在沉降片三角处的第二子元件是接触面,该接触面至少在针织运行的一个阶段期间与弹性元件处于接触,其中,弹性元件在与接触面接触时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发生弹性变形。
本发明的任务也通过具有以下特征的针织方法来解决:
-至少一个织针实施如下针织运动,在所述针织运动中,所述织针(主要)交替地沿着针纵向方向运动,所述针纵向方向沿着针杆部延伸,
-至少一个沉降片实施如下针织运动,在所述针织运动中,所述沉降片(主要)交替地沿着沉降片的杆部的纵向方向—沉降片纵向方向—运动,
-其中,所述杆部在杆部的沿杆部的沉降片纵向方向的前端部处具有至少一个成圈器件,所述至少一个成圈器件在针织运行中与纱线处于触碰并且所述至少一个成圈器件参与成圈,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成圈器件是握持边缘,用于握持刚刚完成的针织物,
-并且其中,在线圈被握持时成圈力在所述沉降片的握持边缘处作用,所述成圈力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向上作用,其中,附加地所述至少一个沉降片至少在沉降片的针织运动的一个阶段期间通过作用副的第一子元件和第二子元件的共同作用而被加载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向下作用的力,所述沉降片高度方向垂直于沉降片纵向方向伸延,其中,所述第一子元件和/或所述第二子元件优选是弹性元件,并且其中,所述沉降片借助所述作用副的被施加的力在针织装置中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被预紧,以便平衡所述成圈力。第一子元件和第二子元件如此相互处于连接,使得所述第一子元件和第二子元件形成作用副,借助该作用副能够施加力。织针的针织运动在针纵向方向上进行,但也可具有在其他空间方向上的方向分量,所述方向分量由于织针的变形或制造不准确性而造成。沉降片的针织运动在沉降片纵向方向上伸延,但也可具有在其他空间方向上的方向分量,所述方向分量由于沉降片的变形或制造不准确性而造成。第二子元件优选与针载架、沉降片载架或沉降片三角相配属。
如果所述力至少在所述沉降片的针织运动的一个—优选朝向所述至少一个成圈器件指向的—阶段期间升高,则得到另外的优点。如果第一子元件和/或第二子元件是弹性元件,则弹性元件有利地至少在沉降片的针织运动的该阶段期间随着沉降片的挺出的增加而越来越强地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发生弹性变形。
有利的还有一种针织方法,在该针织方法中,所述第一子元件和/或所述第二子元件是在高度方向上具有弹性的弹性元件,并且在该针织方法中,所述弹性元件通过所述沉降片在沉降片纵向方向上向前的针织运动以及通过与所述第一子元件或所述第二子元件的接触而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如此发生弹性变形,使得所述弹性元件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施加弹性力。有利的是,不是弹性元件的子元件具有接触面,弹性元件在沉降片的针织运动期间沿着该接触面滑动。有利的是,弹性元件与接触面持久处于接触。特别有利的是,接触面与针载架(优选针织筒)、沉降片载架或沉降片三角相配属。在一个有利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子元件是沉降片上的弹性元件,而第二子元件是接触面,在沉降片的针织运动期间,弹性元件沿着该接触面滑动。在另外的有利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子元件是沉降片处的接触面,而第二子元件是弹性元件,在沉降片的针织运动期间,弹性元件沿着接触面滑动。在另外的有利的实施方式中,不仅第一子元件而且第二子元件都是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在沉降片的针织运动期间沿着彼此滑动。
附图说明
图1示出具有针载架15、织针16、沉降片载架17和沉降片1的针织装置14,其中,沉降片1包括弹性元件22。
图2示出图1中的细节A:反力元件18是布置在针载架15处的接触面31,该接触面与沉降片纵向方向L包夹倾斜角20。
图3示出针载架15和沉降片1,在沉降片的挺出区域8中布置有握持边缘3、滑动面9、弹性元件22和限制元件38。
图4示出针载架15和沉降片1,其除了图1中的沉降片1以外还包括脱圈边缘24和第二滑动面9。
图5示出具有弹性元件22的沉降片1,弹性元件包括具有渐缩的区段13的支腿11。
图6示出针载架15和图5中在针织运行中与针载架15一起的沉降片1,其中,弹性元件22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发生弹性变形。
图7示出针载架15和具有弹性元件22的沉降片1,其中,弹性元件22是与沉降片1形状配合连接的单个构件。
图8示出具有弹性元件22的沉降片1和针载架15,弹性元件包括污物刮除器25,针载架与沉降片1处于功能连接。
图9示出图8中的针载架15,该针载架具有接触面31,该接触面包括第一子面43和第二子面44。
图10示出具有沉降片1的针织装置14,该沉降片包括弹性元件22,该弹性元件布置在杆部2的沿纵向方向L的后端部处。
图11示出具有沉降片1的针织装置14,该沉降片包括弹性元件22,该弹性元件在纵向方向L上布置在驱动足部28与挺出区域8之间。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带有针载架15、沉降片载架17、沉降片三角33和沉降片1的针织装置14。沉降片1具有杆部2,该杆部基本上在沉降片纵向方向L上延伸并且布置在沉降片载架17的槽21中。在沉降片1的沿沉降片纵向方向L的前端部处布置有呈握持边缘10形式的成圈器件3和呈弹性元件22形式的作用副的第一子元件6。针载架15承载织针16,织针的针杆部23在针纵向方向上N伸延。在该实施例中,针纵向方向N基本上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指向,并且因此垂直于沉降片纵向方向L伸延。在根据本发明的教导的其他实施例中,针纵向方向N也可以与沉降片纵向方向L包夹小于或大于90度的角度。根据本发明的教导能以在针纵向方向N与沉降片纵向方向L之间所有可设想的角度有利地进行应用。沉降片1以其底部滑动面4靠置在沉降片载架17上,并且能够在通过沉降片三角33在其交替地在沉降片纵向方向L上针织运动期间驱动的情况下在沉降片载架17上来回滑动。在沉降片1的所示出的位置中,沉降片1处于其握持位置中,即最大程度远地朝着针载架15的方向被挺出。在沉降片1的这种针织运动期间,弹性元件22与作用副的第二子元件18——在这种情况下与针载架15的接触面31——处于接触。沉降片1在其针织运动期间在沉降片纵向方向L上相对于针织装置14的其他组成部分的位置可以更详细地利用挺出36来描述,其中,挺出36是沉降片1的前侧19在沉降片纵向方向L上与沉降片载架17的边缘37所具有的距离。
图2示出图1中的细节A:接触面31相对于沉降片纵向方向L如此以倾斜角20倾斜,使得弹性元件22在沉降片1在沉降片纵向方向L上进行针织运动期间通过与接触面31的接触而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指向的力7施加到沉降片1上。为此所需的在沉降片纵向方向L上作用的驱动力由沉降片三角33施加到沉降片1上。由于接触面31的倾斜角20,弹性元件22则在一个阶段中随着沉降片1的挺出36的增加而越来越强地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发生弹性变形,因此作用副将力7施加到沉降片1上,该力随着沉降片1的挺出36的增加而增加。力7作用在弹性元件22与接触面31之间的接触部位处。力7垂直于接触面31作用在沉降片1上。因此,力7具有在沉降片纵向方向L上指向的纵向分量26和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指向的高度分量27,其中,高度分量27大于纵向分量26。由力7引起地,沉降片1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被向下压,从而沉降片在针织运动期间以其滑动面9贴靠在针载架15的上侧处。
图3示出针载架15和沉降片1的一个实施例,沉降片的杆部2在沉降片纵向方向L上延伸。杆部在其沿沉降片纵向方向L的前端部5处具有呈握持边缘10形式的成圈器件3。在针织运行中,沉降片1能利用握持边缘10将线圈握持在织针的针杆部处,而织针在针纵向方向上向上进行针织运动。在沉降片1的包括前端部5和握持边缘10的挺出区域8中,布置有作用副的呈弹性元件22形式的第一子元件6。弹性元件22在两种不同的状态下示出:带有实线的轮廓表明处于完全卸载、即未变形的状态下的弹性元件22。这相应于弹性元件在针织装置之外的状态。该轮廓也示出为好像该轮廓处于剖切地示出的针载架15之前,当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与此相对,带有虚线的轮廓则表示处于这样的运行位置中的弹性元件22,在该运行位置中,沉降片被最大地挺出。因此,弹性元件22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发生弹性变形。弹性元件至少在针织装置中进行针织运动的阶段期间占据所述状态或所述运行位置。弹性元件22与作用副中的第二子元件18一起适用于施加力7,该力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向下作用到沉降片1上。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子元件18包括针载架15的接触面31,弹性元件22在针织运动期间与该接触面处于接触,并且其如此布置,使得弹性元件22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发生弹性变形。接触面31在其在沉降片纵向方向L上的后端部(朝向沉降片载架的方向)处具有子面39,所述子面与沉降片纵向方向L包夹倾斜角。在此,该倾斜角沿着子面39在沉降片纵向方向L上的纵向延伸部如此变化,使得处于L-H平面中的子面39的相交边在每个部位处都具有围绕中心轴线41保持不变的半径40,相交边因此是部分圆形的。限制元件38与接触面31处于接触并且防止沉降片1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进一步向上运动,从而弹性元件22不能超过图3中所示的弹性变形状态而进一步发生弹性变形。因此,限制元件限制弹性元件22的变形行程。因此,在利用虚线示出的状态下,弹性元件22处于如下状态下,在该状态下,弹性元件已经达到其在运行中经历的最大变形。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弹性变形,由作用副将力7施加到沉降片1上。在弹性元件22的虚线所示的最大变形状态下,所述力7是最大的(大于在其他运行状态下)。在杆部的在沉降片纵向方向L上的后端部32处,杆部2具有驱动足部28。在针织运行中,驱动足部28适用于与沉降片三角接合,以便驱动沉降片1进行针织运动,其中,针织运动是基本上在沉降片纵向方向L上伸延的交替运动。在该针织运动期间,沉降片可在滑动基面4上在沉降片载架上滑动,该滑动基面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向下限界杆部。为了更好的清楚性,沉降片三角和沉降片载架未示出。滑动面9是滑动基面4的一部分并且在沉降片纵向方向L上与弹性元件22重叠。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滑动面朝着和由作用副施加到沉降片1上的力7一样的方向指向。滑动面9的面法线也在该方向上指向。
在针织装置中可行的是,通过滑动面9与针载架15的接触来支撑能由作用副施加的力7。
图4示出针载架15和沉降片1的另一个实施例。弹性元件22又在两种不同的状态下示出:带有实线的轮廓表明(又在剖切示出的针载架15之前的“前景”下)处于完全卸载、即未变形的状态下的弹性元件22。这相应于弹性元件在针织装置之外的状态。
与此相对,带有虚线的轮廓则表明处于弹性元件的运行位置中的弹性元件22,在该运行位置中,弹性元件22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发生弹性变形。弹性元件至少在针织装置中进行针织运动的阶段期间占据所述状态。与图3中的沉降片1不同,子面39并非部分圆形,而是在其在沉降片纵向方向L上的纵向延伸部的每个部位处都与沉降片纵向方向L包夹一大小保持不变的倾斜角,因此子面39是与沉降片纵向方向L包夹一角度的平坦的面。除了图3中的沉降片1的特征以外,沉降片1还附加地具有呈脱圈边缘24形式的另外的成圈器件3、限制元件38和另外的滑动面9,其布置在沉降片1的挺出区域8中。脱圈边缘24在针织运行中适用于,将所产生的针织品脱圈,针织品因此从织针脱开。握持边缘10和脱圈边缘24一起形成喉部34,该喉部34布置在沉降片1的挺出区域8中。滑动面9靠置在针载架15的上侧上并且使沉降片1在其挺出区域8中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定向,其方式为,该沉降片由于由作用副6、18施加到沉降片1上的力7而被压抵针载架15的上侧。如也在图3中那样,弹性元件22在弹性元件的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以虚线示出。在这种状态下,在针织运行期间由于沉降片的位置可达到的弹性变形已达到其最大值。限制元件38在此止挡在(第二子元件18的)接触面31处并且因此防止弹性元件22的进一步变形,该变形超过弹性元件22的所示的弹性变形状态(虚线轮廓)。在短暂出现的作用到弹性元件22上的负载峰值的情况下,通过限制元件防止弹性元件22过载。如果没有这样的限制元件38,弹性元件22可能在负载峰值过大的情况下如此塑性变形或甚至断裂,以至于为了使针织运行无故障地继续,必须更换整个沉降片1。
图5示出沉降片1的另一个实施例,沉降片1具有杆部2、握持边缘10、脱圈边缘24和滑动基面4。沉降片1的挺出区域8包括滑动面9和呈弹性元件22形式的第一子元件6。弹性元件22包括支腿11,该支腿由到沉降片1的杆部2中的切入部12形成。切入部12在沉降片纵向方向L上以及沉降片高度方向H延伸并且在宽度方向B上完全穿过沉降片1。支腿11包括渐缩的区段13,支腿11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在该渐缩的区段中渐缩。借助渐缩的区段13,可以如此降低弹性元件22的弹性刚度,使得在与作用副的第二子元件18的共同作用下调整到对于针织过程所需的弹性力。对于根据本发明的教导的所有实施例也可以为有利的是,支腿11在渐缩的区段13中在宽度方向B上渐缩。沿纵向方向L向前,引导区域35联接到渐缩的区段13处。引导区域35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的高度大于渐缩的区段13并且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与滑动面9间隔开净尺寸42。引导区域35适用于,在针织运行中与针织装置的组成部分—例如针载架—接触,并且弹性元件22沿着作用副的第二子元件18—例如接触面—引导。
为了阐明作用方式,图5中的沉降片1在图6中与针载架15一起示出:在沉降片在沉降片纵向方向L上进行针织运动期间,沉降片1在针载架15上来回运动。
在此,沉降片1以其滑动面9在针载架15上滑动。针载架15包括具有接触面31的第二子元件18,该接触面与沉降片1的弹性元件22处于接触。第二子元件18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部分区段地具有比沉降片1的切入部12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的净尺寸42(参见图5)更大的高度。因此,在沉降片1的针织运动期间,弹性元件22通过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与配对元件18的接触面31的接触而发生弹性变形。在此,在垂直于接触面31的接触区域中,力7作用到沉降片1上,该沉降片1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向下“压”,并且由此确保沉降片1在针织运行期间持久地以滑动面9靠置在针载架15的上侧上。此外,接触面31包括第一子面43和第二子面44,所述第一子面和第二子面分别相对于沉降片纵向方向L包夹倾斜角,其中,在第一子面43与沉降片纵向方向L之间的第一倾斜角45大于在第二子面44与沉降片纵向方向L之间的第二倾斜角46。在沉降片纵向方向L上在接触面的第一和第二子面43、44之间,接触面31在沉降片纵向方向L上伸延。因此,在沉降片1在沉降片纵向方向L上向前(朝向针载架15方向)的挺出运动期间,得到力7的下面描述的力走向:在沉降片1完全缩回的状态下(沉降片在其针织运动中在沉降片纵向方向上最大程度远地向后缩回),沉降片1最初与弹性元件22没有接触,该弹性元件不施加力7。在沉降片1的挺出运动期间,弹性元件22则与第一子面43进行接触,并且在此由于第一子面43与第一倾斜角45的倾斜走向而发生弹性变形,从而通过由接触面31和弹性元件22组成的作用副施加一力7,该力随着沉降片1的挺出增加而增加,直到弹性元件22与接触面31的布置在第一和第二子面43、44之间的在沉降片纵向方向L上伸延的区段接触为止。在弹性元件22与该区段接触期间,所施加的力7是恒定且最大的(常见的针织运行中的最大力)。随着沉降片1继续进行挺出运动,弹性元件22则与第二子面44接触,并且由于其以倾斜角46的倾斜走向,所施加的力7随着沉降片1挺出的增加而又减小。
图7示出针载架15和沉降片1的另一个实施例,该沉降片具有杆部2、握持边缘10、脱圈边缘24、滑动基面4和滑动面9。呈弹性元件22形式的力元件6是与沉降片1的杆部2接合式连接的单个部件。也如图3和图4中那样,弹性元件22在两种不同的状态下示出:带有实线的轮廓表明(又在剖切示出的针载架15之前的“前景”下)处于完全卸载、即未变形的状态下的弹性元件22。这相应于弹性元件在针织装置之外的状态。与此相对,带有虚线的轮廓则表明处于弹性元件的运行位置中的弹性元件22,在该运行位置中,弹性元件22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发生弹性变形。弹性元件至少在针织装置中进行针织运动的阶段期间占据所述状态或所述运行位置。弹性元件22包括联结结构29,该联结结构形状配合地接合到杆部2的联结部位30中。联结部位30是沉降片1的杆部2中的留空部,所述留空部的轮廓在由沉降片纵向方向L和沉降片高度方向H撑开的L-H平面中相应于弹性元件22的联结结构29的轮廓并且在沉降片宽度方向B上穿过杆部。在针织运行期间,沉降片1的该实施在沉降片的功能上在其它方面与图4中的沉降片1相一致。弹性元件22与针载架15的接触面31处于接触并且与该接触面31形成作用副,该作用副在针织运行中将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向下指向的力7施加到沉降片上。在此,弹性元件22发生弹性变形(虚线轮廓)。与图4中所示的沉降片1不同,限制元件38没有与接触面31接触。弹性元件22超过其通过虚线示出的弹性变形的状态的进一步弹性变形是可行的。在弹性元件22进一步弹性变形的情况下,在该实施例中,弹性元件22在达到其最大弹性变形状态的情况下以其顶端与限制元件38触碰。通过这种触碰将借助限制元件38防止弹性元件22进一步变形。
图8示出沉降片1的另一个实施例,该沉降片具有杆部2、握持边缘10、脱圈边缘24、滑动基面4、滑动面9和弹性元件22,该弹性元件22包括带有渐缩的区段13的支腿11。也如图3、图4和图7中那样,弹性元件22在两种不同的状态下示出:带有实线的轮廓表明处于完全卸载、即未变形的状态下的弹性元件22。这相应于弹性元件在针织装置之外的状态。弹性元件22在该状态下又在前景中示出并且在该示出方式下部分遮盖针载架15。与此相对,带有虚线的弹性元件22的轮廓表明处于其运行位置中的弹性元件22,在该运行位置中,弹性元件22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发生弹性变形。弹性元件至少在针织装置中进行针织运动的阶段期间占据所述状态或所述运行位置。弹性元件22由到沉降片1的杆部2中的切入部12形成。在支腿11处布置有污物刮除器25,该污物刮除器适用于在针织运行中使污物—例如纤维残留物或灰尘—脱开,所述污物可积聚在弹性元件22的区域中。污物刮除器是支腿11中的凹状的留空部,该留空部在纵向方向L上在一侧限界支腿11的至少一部分。因此,污物刮除器25在纵向方向L上在一侧开放。在针织运行期间,沉降片1的这种实施在沉降片的功能方式上在其它方面与图5和图6中的沉降片1基本上相一致。
在针织运行中,沉降片1与针载架15处于功能连接。图8中的针载架15在图9中放大地且在没有沉降片1的情况下示出。针载架15具有第二子元件18,该第二子元件包括接触面31。在针织运行期间,弹性元件22与接触面31形成作用副,借助该作用副可将力7施加到沉降片1上。为此,弹性元件22可在针织运行中发生弹性变形——在图8中利用虚线示出弹性元件22与接触面31处于接触且发生弹性变形的这种状态。接触面31包括第一子面43和第二子面44,其中,第二子面44在沉降片纵向方向L上沿挺出方向(从沉降片1出发观察朝着针载架15的方向)在第一子面43之后联接。在图8中的图示中,第二子面在其卸载状态下在弹性元件22之后(带有实线的轮廓)受遮盖地示出,其中,第二子面44的受遮盖的边缘通过虚线示出。然而,在图9中清楚地示出第二子面44的准确轮廓。第一子面43相对于沉降片纵向方向L包夹第一倾斜角45,而第二子面44相对于沉降片纵向方向L包夹第二倾斜角46,其中,第一倾斜角45大于第二倾斜角46。以这种方式,在针织运行期间,在弹性元件22与第一子面43接触的情况下,在沉降片1的挺出运动开始时,可由作用副施加的力7最初强烈地增加。接下来,在弹性元件22与第二子面44接触的情况下,力7随着沉降片1的挺出的增加而进一步增加。然而,由于第二子面44的第二倾斜角46较小,在挺出运动开始时力7的增加不如在与第一子面45(较大的第一倾斜角45)接触时那么强。由此,在挺出运动的早期时间点时就已经施加尽可能大的力7,以便在沉降片的挺出运动期间使沉降片1稳定和准确定位,但在挺出运动的较后期时间点时不产生不必要大的力7。
图10示出针织装置14的另一个实施例,该针织装置具有针载架15、沉降片三角33和沉降片载架17,该沉降片载架承载沉降片1。为了更好的清楚性,未示出织针16。沉降片1具有杆部2,该杆部基本上在沉降片纵向方向L上延伸,且在杆部的沿沉降片纵向方向L的前端部5处布置有呈握持边缘10形式的成圈器件3。在杆部的沿纵向方向L与前端部5相对的后端部32处,杆部2具有作用副的呈弹性元件22形式的第一子元件6。弹性元件22与第二子元件18处于接触,第二子元件与沉降片载架17相配属。弹性元件22和第二子元件18形成作用副,借助该作用副能够将力7施加到沉降片1上。与上文描述的实施例相类似,弹性元件22可以为此在针织运行中发生弹性变形。滑动面9是滑动基面4的组成部分并且由力7压抵沉降片载架17的上侧,从而使沉降片1在沉降片高度方向上定向。
图11示出针织装置14的另一个实施例,该针织装置具有针载架15和沉降片载架17,该沉降片载架承载沉降片1。沉降片1在此布置在沉降片载架17的槽21中。为了更好的清楚性,未示出织针16。沉降片1具有挺出区域8,该挺出区域包括呈握持边缘10形式的成圈器件3。在杆部的在沉降片纵向方向L上与前端部5相对的后端部32处,杆部2具有驱动足部28,该驱动足部与针织装置14的沉降片三角33相接合。为此,驱动足部28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向上伸出超过杆部2的邻接区域。沉降片三角33可通过与驱动足部28的接触将沉降片1驱动成在沉降片纵向方向L上进行针织运动,从而使沉降片1能以其滑动基面4在沉降片载架17上在沉降片纵向方向L上来回滑动。在沉降片纵向方向L上在驱动足部28与挺出区域8之间,在杆部2处布置有呈弹性元件22形式的第一子元件6,所述第一子元件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向上伸出超过杆部2的邻接区域。弹性元件22与第二子元件18处于接触,第二子元件与针织装置14的沉降片三角33相配属。第二子元件18在此如此定向,使得弹性元件22在针织运行中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发生弹性变形。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子元件18是接触面31,该接触面在沉降片纵向方向L上平坦地伸延并且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是刚性的。弹性元件22和接触面31形成作用副,借助该作用副将力7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向下施加到沉降片1上。滑动面9是滑动基面4的组成部分并且由力7被压抵沉降片载架17的上侧,从而使沉降片1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定向。在其他有利的实施例中,接触面31可以与沉降片纵向方向L包夹大于0度的倾斜角。
附图标记列表
1沉降片
2沉降片(1)的杆部
3 成圈器件
4 滑动基面
5杆部(2)的前端部
6 作用副的第一子元件
7 力
8 挺出区域
9 滑动面
10 握持边缘
11 支腿
12到杆部(2)中的切入部
13 渐缩的区段
14 针织装置
15 针载架
16 织针
17 沉降片载架
18 作用副的第二子元件
19沉降片(1)的前侧
20 倾斜角
21 槽
22 弹性元件
23织针(16)的针杆部
24 脱圈边缘
25 污物刮除器
26力(7)的纵向分量
27力(7)的高度分量
28沉降片(1)的驱动足部
29 联结结构
30 联结部位
31 接触面
32杆部(2)的后端部
33 沉降片三角
34 喉部
35 引导区域
36 挺出
37沉降片载架(17)的边缘
38限制元件
39接触面(31)的子面
40 半径
41 中心轴线
42 净尺寸
43接触面(31)的第一子面
44接触面(31)的第二子面
45 第一倾斜角
46 第二倾斜角
B 沉降片宽度方向
H 沉降片高度方向
L 沉降片纵向方向
N 针纵向方向

Claims (16)

1.用于在针织机中使用的沉降片(1),具有以下特征:
·杆部(2),所述杆部主要在沉降片纵向方向(L)上延伸,
·其中,所述杆部(2)在杆部的沿杆部的沉降片纵向方向(L)的前端部(5)处具有至少一个成圈器件(3),所述至少一个成圈器件在针织运行中与纱线处于触碰并且所述至少一个成圈器件参与成圈,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成圈器件(3)是握持边缘(10),用于握持刚刚完成的针织物,
·其中,所述杆部(2)具有至少一个滑动基面(4),
·其中,所述滑动基面(4)在所述杆部(2)的沉降片纵向方向(L)和横向于沉降片纵向方向(L)伸延的沉降片宽度方向(B)上伸延,并且向下限制所述杆部(2)在杆部的横向于沉降片纵向方向(L)和沉降片宽度方向(B)伸延的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的伸展,并且如此提供,使得所述沉降片(1)在针织运行中能够在所述滑动基面上滑动,
·并且其中,在针织方法中,在线圈被握持时成圈力在所述沉降片(1)的握持边缘(10)处作用,所述成圈力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向上作用,
其特征在于
·用于施加在所述沉降片(1)的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作用的力(7)的作用副的第一子元件(6),其中,所述作用副优选包括至少一个弹性元件(22),
·并且其中,所述沉降片(1)能够借助所述作用副的能被施加的力(7)在针织装置中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被预紧,以便平衡所述成圈力。
2.根据前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沉降片(1),其特征在于
·挺出区域(8),所述挺出区域包括所述成圈器件(3)和所述杆部(2)的前端部(5),
·所述挺出区域包括所述杆部(2)的纵向伸展的10-50%,但优选25-40%。
·并且所述挺出区域包含所述作用副的第一子元件(6)。
3.根据前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沉降片(1),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滑动面(9),所述至少一个滑动面与所述挺出区域(8)相配属,
·所述至少一个滑动面沿着所述杆部(2)的沉降片宽度方向(B)和沉降片纵向方向(L)伸延,
·并且所述至少一个滑动面在所述杆部(2)的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的面法线与能由所述作用副施加的力(7)沿同一方向指向。
4.根据前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沉降片(1),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滑动面(9)与所述第一子元件(6)至少部分重叠。
5.根据前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沉降片(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元件(6)是弹性元件(22),所述弹性元件包括支腿(11),所述支腿由到所述杆部(2)中的切入部(12)形成,其中,所述切入部(12)具有在所述沉降片(1)的沉降片纵向方向(L)和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的伸展。
6.根据前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沉降片(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腿(11)包括至少一个在所述杆部(2)的沉降片高度方向(H)和/或沉降片宽度方向(B)上渐缩的区段(13)。
7.针织装置(14),具有以下特征:
·针载架(15)—优选是针织筒—所述针载架在针织运行中承载至少一个织针(16),
·沉降片载架(17)—优选沉降片环—所述沉降片载架在针织运行中承载至少一个沉降片(1),所述至少一个沉降片(1)在针织运行中与所述至少一个织针(16)共同作用并且所述沉降片的杆部(2)基本上在沉降片纵向方向(L)上延伸,
·其中,所述沉降片包括杆部(2),所述杆部主要在沉降片纵向方向(L)上延伸,
·其中,所述杆部(2)在杆部的沿杆部的沉降片纵向方向(L)的前端部(5)处具有至少一个成圈器件(3),所述至少一个成圈器件在针织运行中与纱线处于触碰并且所述至少一个成圈器件参与成圈,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成圈器件(3)是握持边缘(10),用于握持刚刚完成的针织物,
·并且其中,在针织方法中,在线圈被握持时成圈力在所述沉降片(1)的握持边缘(10)处作用,所述成圈力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向上作用,
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作用副,借助所述至少一个作用副能够在针织运行中将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向下作用的力(7)施加到所述沉降片(1)上,所述沉降片高度方向垂直于沉降片纵向方向(L)伸延,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作用副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子元件(6)和至少一个第二子元件(18),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子元件与所述沉降片(1)相配属,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子元件与所述针织装置(14)的其余元件之一相配属,
·其中,所述第一子元件(6)和/或所述第二子元件(18)优选是弹性元件(22),
·并且其中,所述沉降片(1)能够借助所述作用副的能被施加的力(7)在针织装置(14)中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被预紧,以便平衡所述成圈力。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织装置(1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元件(6)和/或所述第二子元件(18)具有接触面(31),所述接触面与沉降片纵向方向(L)包夹倾斜角(20),其中,所述接触面(31)的倾斜角(20)至少在其在沉降片纵向方向(L)上的纵向延伸部的一部位处大于0度。
9.根据前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针织装置(14),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面(31)的倾斜角(20)为0.5度至22度,但优选为2度至10度。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织装置(14),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片(1)在沉降片的针织运动期间能够占据至少两个位置,在所述至少两个位置中,由所述作用副作用到所述沉降片(1)上的力(7)不一样大。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织装置(14),其特征在于,所述力(7)在所述沉降片(1)的握持位置中为40cN至100cN,但优选为50cN至70cN,其中,所述沉降片(1)在握持位置中在沉降片纵向方向(L)上最大程度远地向前朝向所述针载架(15)的方向挺出。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织装置(1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元件(6)和/或所述第二子元件(18)是弹性元件(22),所述弹性元件在所述沉降片(1)的握持位置中最强地弹性变形。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织装置(14),其特征在于沉降片三角(33),所述至少一个沉降片(1)接合到所述沉降片三角中,并且所述沉降片三角适用于将所述至少一个沉降片(1)驱动成在沉降片纵向方向(L)上交替进行针织运动,其中,所述第二子元件(18)要么是所述沉降片三角(33)的组成部分要么安置在所述沉降片三角(33)处。
14.针织方法,具有以下特征:
·至少一个织针(16)实施如下针织运动,在所述针织运动中,所述织针(16)交替地沿着针纵向方向(N)运动,所述针纵向方向沿着针杆部(23)延伸,
·至少一个沉降片(1)实施如下针织运动,在所述针织运动中,
所述沉降片(1)交替地沿着沉降片的杆部(2)的纵向方向、沉降片纵向方向(L)运动,
·其中,所述杆部(2)在杆部的沿杆部的沉降片纵向方向(L)的前端部(5)处具有至少一个成圈器件(3),所述至少一个成圈器件在针织运行中与纱线处于触碰并且所述至少一个成圈器件参与成圈,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成圈器件(3)是握持边缘(10),用于握持刚刚完成的针织物,
·并且其中,在线圈被握持时成圈力在所述沉降片(1)的握持边缘(10)处作用,所述成圈力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向上作用,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沉降片(1)至少在沉降片的针织运动的一阶段期间通过作用副的第一子元件(6)和第二子元件(18)的共同作用而被加载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向下作用的力(7),所述沉降片高度方向垂直于沉降片纵向方向(L)伸延,
·其中,所述第一子元件(6)和/或所述第二子元件(18)优选是弹性元件(22),
·并且其中,所述沉降片(1)借助所述作用副的被施加的力(7)在所述针织装置(14)中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被预紧,以便平衡所述成圈力。
15.根据前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针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力(7)至少在所述沉降片(1)的针织运动的—优选朝向所述至少一个成圈器件(3)指向的—一阶段期间升高。
1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元件(6)和/或所述第二子元件(18)是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具有弹性的弹性元件(22),并且所述弹性元件(22)通过所述沉降片(1)在沉降片纵向方向(L)上的针织运动以及通过与所述第一子元件(6)或所述第二子元件(18)的接触而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如此发生弹性变形,使得所述弹性元件(22)在沉降片高度方向(H)上施加弹性力。
CN202280037073.0A 2021-05-25 2022-04-26 用于产生针织品的沉降片、针织装置和针织方法 Pending CN11735564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21175764.6 2021-05-25
EP21175764.6A EP4095297B1 (de) 2021-05-25 2021-05-25 Platine, strickvorrichtung und strickverfahren zum erzeugen von maschenwaren
PCT/EP2022/061075 WO2022248143A1 (de) 2021-05-25 2022-04-26 Platine, strickvorrichtung und strickverfahren zum erzeugen von maschenwaren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55641A true CN117355641A (zh) 2024-01-05

Family

ID=76098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37073.0A Pending CN117355641A (zh) 2021-05-25 2022-04-26 用于产生针织品的沉降片、针织装置和针织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EP (1) EP4095297B1 (zh)
JP (1) JP2024519163A (zh)
KR (1) KR20240012419A (zh)
CN (1) CN117355641A (zh)
PT (1) PT4095297T (zh)
TW (1) TW202300745A (zh)
WO (1) WO202224814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349443A (zh) 1929-03-05 1931-05-26 Hemphill Company
CS149388B1 (zh) 1970-12-07 1973-07-05
US6176107B1 (en) 1999-05-27 2001-01-23 Monarch Knitting Machinery Corp.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with replaceable member for restricting vertical movement of sinkers
TW522186B (en) * 1999-11-17 2003-03-01 Shima Seiki Mfg Sinker device of flat knitting machine
DE10015730B4 (de) * 2000-03-29 2012-09-13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 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Platine für eine insbesondere nach der Relativtechnik arbeitende Strickmaschine und mit einer derartigen Platine ausgerüstete Strickmaschi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48143A1 (de) 2022-12-01
PT4095297T (pt) 2023-11-10
KR20240012419A (ko) 2024-01-29
JP2024519163A (ja) 2024-05-08
EP4095297A1 (de) 2022-11-30
TW202300745A (zh) 2023-01-01
EP4095297B1 (de) 2023-08-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05251B1 (ko) 횡편기의 급사장치 및 횡편기의 급사방법
CN1072740C (zh) 用于生产一种提花毛绒织物的方法和圆型针织机及其用于它的毛绒元件
US4584851A (en) Knitting machine for producing mesh products
EP0567282B1 (en) Flat knitting machine and a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rocking sinkers of the flat knitting machine
KR102226578B1 (ko) 횡편기
KR101129481B1 (ko) 횡편기의 가동 싱커 장치 및 싱커
CN102227526B (zh) 用于制造设有花纹的针织物的针织机和为此的针床
CN117355641A (zh) 用于产生针织品的沉降片、针织装置和针织方法
EP0533414B1 (en) Flat knitting machine
KR20040036733A (ko) 루프 프레서, 루프 프레서를 구비하는 횡편기 및루프 프레서를 이용하는 편성포 편성 방법
KR20100110736A (ko) 통 모양 편성포 편성용 횡편기
KR101085264B1 (ko) 복원 구조물을 구비하는 원형 편물기 자카드 바늘
US6978642B2 (en) Weft knitting machine with movable sinker device
US3699782A (en) Knitting machines, especially flat machines
KR101576837B1 (ko) 가동싱커를 구비하는 횡편기
KR100517402B1 (ko) 편직기 및 경편기의 루프-형성 부재
US7047769B2 (en) Loop-forming system and sinker for such a system
KR102544766B1 (ko) 원형 편직기 및 원형 편직기의 바늘을 이동시키기 위한 방법
EP1652981B1 (en) Sinker unit of weft knitting machine
JP3155434B2 (ja) 可動シンカーの駆動装置
WO2010004463A2 (en) Selector lever for selecting the jacks of a textile knitting machine
CN113939620B (zh) 圆形针织机和用于使圆形针织机的针移动的方法
CN220376884U (zh) 一种电脑横机针板
KR20100099682A (ko) 언더니들 선택장치
JPH05195392A (ja) ガルーンクロッシェ編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9870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