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13779A - 人员定位卡 - Google Patents

人员定位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13779A
CN117313779A CN202311250603.2A CN202311250603A CN117313779A CN 117313779 A CN117313779 A CN 117313779A CN 202311250603 A CN202311250603 A CN 202311250603A CN 117313779 A CN117313779 A CN 1173137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extension
charging
casing
perso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25060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涵锋
李俊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25060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13779A/zh
Publication of CN1173137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137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 G06K19/0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 G06K19/077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ounting of circuits in the carrier
    • G06K19/0772Physical layout of the record carri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人员定位卡,所公开的人员定位卡包括壳体、控制板、电池和充电导电件,壳体设有内腔,控制板和电池设于内腔,充电导电件贯穿壳体的内外两侧,且与壳体密封连接,充电导电件外露于壳体的部分用于与外部充电设备电连接,充电导电件位于内腔的部分通过控制板与电池电连接。通过将充电导电件与壳体密封连接,水无法从充电导电件与壳体的连接处浸入壳体的内腔,保证了人员定位卡的防水性能,即便人员定位卡在涉水环境中使用,也不易出现进水导致损坏、失效的问题,从而提升了人员定位卡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人员定位卡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定位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人员定位卡。
背景技术
在井下作业、野外施工等场景中,由于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需要对工作人员的位置进行记录、追踪。相关技术中,通过让工作人员携带人员定位卡,利用人员定位卡发出的位置信息以确定工作人员的位置。而相关技术中的人员定位卡缺少防水功能,在涉水环境中,如人员定位卡不慎浸水,则容易出现人员定位卡损坏、失效的问题,导致工作人员的位置信息无法及时获取,存在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人员定位卡,以解决相关技术涉及的人员定位卡缺少防水功能,容易出现损坏、失效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人员定位卡,所公开的人员定位卡包括壳体、控制板、电池和充电导电件,所述壳体设有内腔,所述控制板和所述电池设于所述内腔,所述充电导电件贯穿所述壳体的内外两侧,且与所述壳体密封连接,所述充电导电件外露于所述壳体的部分用于与外部充电设备电连接,所述充电导电件位于所述内腔的部分通过所述控制板与所述电池电连接。
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技术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人员定位卡对相关技术进行改进,通过将充电导电件与壳体密封连接,水无法从充电导电件与壳体的连接处浸入壳体的内腔,保证了人员定位卡的防水性能,即便人员定位卡在涉水环境中使用,也不易出现进水导致损坏、失效的问题,从而提升了人员定位卡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人员定位卡的爆炸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第二壳体、控制板和电池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人员定位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人员定位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说明书附图4中Ⅰ处的细节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人员定位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壳体、101-内腔、102-避让槽、103-第二导向斜面、110-第二限位部、120-盲孔、121-弹性缓冲部、122-第一导向斜面、130-第一壳体、131-按压部、132-透光部、140-第二壳体;
200-控制板、210-电连接部、220-触控区域;
300-电池;
400-充电导电件、410-第一限位部、420-嵌入部、430-延伸部、431-避让结构、432-第一子延伸部、433-第二子延伸部;
500-磁性件;
600-导光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个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
请参考图1至图6,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人员定位卡,所公开的人员定位卡可以包括壳体100、控制板200、电池300和充电导电件400,壳体100可采用塑料材质,通过模具注塑工艺制成,壳体100具体可选用聚乙烯材料、ABS(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plasti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材料等。
壳体100设有内腔101,控制板200和电池300设置在内腔101中,控制板200可以为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电路板)等,控制板200上集成设置有定位模块、NFC模块、充电模块等功能模块,控制板200可通过粘接、卡接等方式固定在壳体100的内壁。电池300用于供电,电池300可以为锂电池、镍氢电池等。
充电导电件400贯穿壳体100的内外两侧,需要说明的是,壳体100的内侧为靠近内腔101的一侧,壳体100的外侧为背离内腔101的一侧,壳体100的外侧与外界接触。充电导电件400具有导电功能,可采用铜、铁等材料制成,充电导电件400外露于壳体100的部分用于与外部充电设备电连接,充电导电件400与外部充电设备的连接方式可以为插接、磁吸等方式,充电导电件400位于内腔101的部分通过控制板200与电池300电连接,充电导电件400与控制板200的电连接方式可以通过导线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导电结构实现电连接;同样地,控制板200与电池300也可以通过导线连接,或者通过其他导电结构实现电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控制板200上设置有充电模块,用于控制充电电流、充电电压等参数,能够对电池300进行充电保护。
充电导电件400与壳体100密封连接,能够避免水从充电导电件400与壳体100的连接处浸入壳体100的内腔101。充电导电件400与壳体100的密封连接的方式具体可以为:在充电导电件400与壳体100的连接处设置密封胶、密封涂层,密封垫等;也可以将充电导电件400与壳体100采用注塑一体成型的方式进行制作,使得充电导电件400与壳体100之间不存在接缝,密封效果更佳。充电导电件400具体可以包括多个平行排布的充电针,每个充电针均贯穿壳体100的内外两侧,充电针的针头部分用于与外部充电设备的金属触点电连接。
通过上文所述可知,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人员定位卡对相关技术进行改进,通过将充电导电件400与壳体100密封连接,水无法从充电导电件400与壳体100的连接处浸入壳体100的内腔101,保证了人员定位卡的防水性能,即便人员定位卡在涉水环境中使用,也不易出现进水导致损坏、失效的问题,从而提升了人员定位卡的可靠性。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由于充电导电件400穿设在壳体100中,为避免充电导电件400从壳体100脱出,在充电导电件400与壳体100接触的位置可以设置第一限位部410,壳体100可以设置第二限位部110,第一限位部410与第二限位部110卡接配合,从而能够使充电导电件400与壳体100之间互相限制,稳定性更好。第一限位部410和第二限位部110中的一者可以为凹槽,对应地,第一限位部410和第二限位部110中的另一者可以为凸起,或者,第一限位部410和第二限位部110均为凸起。第一限位部410与充电导电件400可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制作,也可分别制作后,通过粘接、焊接等方式装配在一起;同样地,第二限位部110和壳体100可一体成型,也可分别制作后进行装配。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如图1至图3所示,充电导电件400可以包括嵌入部420和延伸部430,嵌入部420和延伸部430可以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制作,也可以分别制作后,通过焊接等方式装配在一起。具体的,嵌入部420嵌设于壳体100的侧壁,并且贯穿壳体100侧壁的内表面和外表面,需要说明的是,内表面为壳体100的侧壁靠近内腔101一侧的表面,外表面为壳体100侧壁背离内腔101一侧的表面,外表面与外界接触。嵌入部420的形状可以为圆柱、棱柱等,第一限位部410设于嵌入部420的侧面,嵌入部420的至少部分侧面与壳体100贴合,第二限位部110设于壳体100的侧壁,从而使第一限位部410与第二限位部110卡接配合。
延伸部430位于内腔101,且延伸部430与嵌入部420靠近内腔101的一端连接,延伸部430与控制板200电连接,充电导电件400与外部充电设备电连接,在实际使用时,电流从外部充电设备传导至嵌入部420和延伸部430,进而通过控制板200传导至电池300。沿壳体100侧壁的内表面或外表面的垂直方向,延伸部430的投影面积可以大于嵌入部420的投影面积,需要说明的是,嵌入部420嵌设在壳体100的侧壁,侧壁上具有容纳嵌入部420的通孔,由于延伸部430的投影面积大于嵌入部420的投影面积,也即延伸部430的投影面积大于侧壁通孔的投影面积,延伸部430只会与壳体100的侧壁抵接,无法穿过通孔,从而对嵌入部420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避免嵌入部420从壳体100侧壁脱出的问题发生,提升了充电导电件400与壳体100装配的稳定性。
控制板200与延伸部430电连接,具体可在控制板200与延伸部430之间设置柔性导线以实现电连接,也可在控制板200或者延伸部430上设置导电件,利用控制板200和延伸部430的搭接配合,使导电件分别与控制板200或者延伸部430导电接触。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控制板200朝向充电导电件400的一侧设有电连接部210,电连接部210与控制板200可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装配,电连接部210可以为导电探针、导电触头等结构,电连接部210与延伸部430搭接,从而使控制板200与充电导电件400之间电路导通。
请再次参考图3,由于控制板200上的电连接部210沿壳体100的厚度方向会占用一定的空间,同样地,延伸部430沿壳体100的厚度方向也会占用一定的空间,电连接部210和延伸部430的尺寸叠加会导致壳体100的厚度增加,为降低壳体100的厚度,可以在延伸部430沿壳体100的厚度方向设置避让结构431,可以理解的是,对于设置有避让结构431的延伸部430,其在壳体100的厚度方向尺寸较小,避让结构431能够避让电连接部210,以减小电连接部210和延伸部430的叠加尺寸,从而减少了沿壳体100厚度方向的空间占用,进而降低了壳体100厚度,使得人员定位卡更便于携带。
在本申请的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延伸部430可以包括第一子延伸部432和第二子延伸部433,第一子延伸部432和第二子延伸部433呈阶梯状分布,其中,第一子延伸部432与壳体100的侧壁内表面贴合,第二子延伸部433设置在第一子延伸部432背离壳体100的侧壁内表面的一侧,第一子延伸部432和第二子延伸部433可以一体成型,也可分别制作后,采用焊接、粘接等方式进行固定。第一子延伸部432和第二子延伸部433形成阶梯状的避让结构431,可以理解的是,避让结构431即为第一子延伸部432和第二子延伸部433之间的阶梯差,利用阶梯差容纳电连接部210,以减小电连接部210和延伸部430的叠加尺寸,从而减少了沿壳体100厚度方向的空间占用,进而降低了壳体100厚度,使得人员定位卡更便于携带。
另外,避让结构431还可以为设置在第二子延伸部433上的避让孔、避让槽等结构,只要能够避让电连接部210即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如图3所示,电连接部210可以为刚性结构,也可以为弹性结构,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电连接部210为弹性电连接部210,且弹性支撑在控制板200和延伸部430之间,电连接部210依靠自身的弹性形变,能够抵消一部分控制板200和延伸部430之间的接触应力,避免控制板200和延伸部430之间由于刚性接触导致损坏的问题发生,提升了耐久性。示例性的,电连接部210可以为具有弹性伸缩功能的探针,探针包括套筒和针头,套筒套设于针头且与针头滑动连接,在套筒的底部和针头之间设置有弹性件,使针头相对于套筒能够弹性伸缩。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外部充电设备可通过磁吸的方式定位在人员定位卡的充电口处,具体的,壳体100设有盲孔120,盲孔120设置在壳体100靠近充电导电件400处的外侧壁,并且盲孔120与内腔101相隔离,盲孔120可以是在开模制作壳体100时预留出的,也可以是在壳体100制作完成后,通过打孔工艺制作的。由于盲孔120与内腔101相隔离,不会对内腔101的防水功能产生影响,进而提升了人员定位卡的防水性能。
磁性件500穿设在盲孔120中,并和盲孔120过盈配合实现固定,过盈配合的方式能够避免磁性件500从盲孔120中脱落,磁性件500可通过冷压的方式与盲孔120进行装配,避免对磁性件500的磁性产生影响,外部充电设备靠近充电导电件400时,磁性件500吸附在外部充电设备的金属部件或者磁性部件上,以使充电导电件400与外部充电设备之间导电接触。示例性的,在充电导电件40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盲孔120和磁性件500,能够保证充电导电件400与外部充电设备之间导电接触的稳定性。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如图4至图5所示,磁性件500与盲孔120过盈配合,在盲孔120的孔壁设置有弹性缓冲部121,弹性缓冲部121弹性支撑于盲孔120的孔壁和磁性件500之间,一方面,弹性缓冲部121弹性通过自身弹性形变,便于磁性件500与盲孔120的装配,另一方面,弹性缓冲部121能够抵消一部分磁性件500和壳体100之间的接触应力,避免磁性件500和壳体100之间由于刚性接触导致损坏的问题发生,提升了耐久性。弹性缓冲部121具体可以为条形加强筋或者环状加强筋,弹性缓冲部121与壳体100可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制作。
可选地,如图6所示,壳体100的侧壁可以设置有用于容纳磁性件500的盲孔120,盲孔120的孔壁延伸设置在内腔101。壳体100的底部设置有避让槽102,避让槽102的槽底与充电导电件400间隙配合,在实际制作壳体100时,需要在注塑之前将充电导电件400通过模具工装固定在壳体模具之中,模具工装的部分区域位于避让槽102内,且嵌设在避让槽102的槽底与充电导电件400间隙中,同时,模具工装还需要与盲孔120的孔壁定位配合。
在注塑完成后,为保证能够顺利将模具工装取出,在盲孔120的孔壁设置有第一导向斜面122,在避让槽的边缘设有第二导向斜面103,第二导向斜面103可以为位于避让槽的至少一个侧边,利用第一导向斜面122和第二导向斜面与模具工装之间的导向配合,能够将模具工装顺利取出,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向斜面122和第二导向斜面与壳体100的地面呈角度设置,模具工装上也设置有用于与第一导向斜面122和第二导向斜面配合的斜面。另外,由于模具工装与第一导向斜面122和第二导向斜面之间采用斜面接触,能够减少沿人员定位卡厚度方向的尺寸叠加,在保证注塑工艺顺利进行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少了人员定位卡的厚度,从而提升了人员定位卡的便携性。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充电导电件400与壳体100一体成型,能够进一步提升充电导电件400与壳体100之间的密封性,从而提升了人员定位卡的防水性能。由于充电导电件400与壳体100的材质不同,在一体成型时,可采用模内注塑的工艺进行制作,预先通过定位装置将充电导电件400定位在壳体100模具的预设位置,为便于充电导电件400和定位装置的装配,可在充电导电件400上设置导向结构。充电导电件400定位完成后,可进行注塑工艺,将壳体100包裹在充电导电件400上,待壳体100凝固成型后,拆除模板。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壳体100包括密封连接的第一壳体130和第二壳体140,第一壳体130和第二壳体140扣合围成内腔101,便于内腔101中零部件的布设。第一壳体130和第二壳体140可以通过超声波焊接的方式实现装配,也可以通过防水胶粘合的方式进行装配。第一壳体130的边缘凸起形成侧面,充电导电件400设于第一壳体130的侧面,磁性件500和盲孔120也设置在第一壳体130的侧面靠近充电导电件400的位置处。控制板200设置在第二壳体140,具体可通过粘接、卡接、螺栓连接等方式进行装配。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壳体130设置有按压部131,按压部131用于实现人员定位卡的触控按键功能,按压部131与控制板200的触控区域220相对设置,用户可按压上述的按压部131,对控制板200的触控区域220施加相应的指令。按压部131与第一壳体130的材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考虑到按压舒适性的问题,按压部131可采用较为柔软的材质制成,在按压部131和第一壳体130的材质不同时,可以通过双射注塑的方式使第一壳体130和按压部131一体成型,能够提升人员定位卡在按键区域的防水性,也可分别制作按压部131和第一壳体130,然后通过粘接的方式装配在一起。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控制板200设置有发光部,第一壳体130设置有透光部132,发光部与透光部132相对设置,发光部和透光部132可以为人员定位卡的指示灯区域或者照明区域。在发光部与透光部132之间设置有导光件600,导光件600具体可以为导光柱、导光罩等结构,导光件600用于将发光部发出的光线传导至透光部132,以提升光线传导效率和质量。导光件600可通过超声波焊接、粘接等方式固定在第一壳体130或者控制板200上,便于装配。
本申请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13)

1.一种人员定位卡,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0)、控制板(200)、电池(300)和充电导电件(400),所述壳体(100)设有内腔(101),所述控制板(200)和所述电池(300)设于所述内腔(101),所述充电导电件(400)贯穿所述壳体(100)的内外两侧,且与所述壳体(100)密封连接,所述充电导电件(400)外露于所述壳体(100)的部分用于与外部充电设备电连接,所述充电导电件(400)位于所述内腔(101)的部分通过所述控制板(200)与所述电池(300)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员定位卡,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导电件(400)与所述壳体(100)接触的位置设有第一限位部(410),所述壳体(100)设有第二限位部(110),所述第一限位部(410)与所述第二限位部(110)卡接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员定位卡,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导电件(400)包括嵌入部(420)和延伸部(430),所述嵌入部(420)嵌设于所述壳体(100)的侧壁,且贯穿所述侧壁的内表面和外表面,所述第一限位部(410)设于所述嵌入部(420)的侧面,所述第二限位部(110)设于所述壳体(100)的侧壁,其中,所述内表面为所述侧壁靠近所述内腔(101)一侧的表面,所述外表面为所述侧壁背离所述内腔(101)一侧的表面;
所述延伸部(430)位于所述内腔(101),且与所述嵌入部(420)靠近所述内腔(101)的一端连接,所述延伸部(430)与所述控制板(200)电连接,沿所述内表面或所述外表面的垂直方向,所述延伸部(430)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嵌入部(420)的投影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员定位卡,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板(200)朝向所述充电导电件(400)的一侧设有电连接部(210),所述电连接部(210)与所述延伸部(430)抵接,所述延伸部(430)沿所述壳体(100)的厚度方向设有避让结构(431),用于避让所述电连接部(21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人员定位卡,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430)包括第一子延伸部(432)和第二子延伸部(433),所述第一子延伸部(432)与所述内表面贴合,所述第二子延伸部(433)连接于所述第一子延伸部(432)背离所述内表面的一侧,所述第一子延伸部(432)和所述第二子延伸部(433)形成阶梯状的所述避让结构(431)。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人员定位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部(210)为弹性电连接部(210),且弹性支撑于所述控制板(200)和所述延伸部(430)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员定位卡,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员定位卡还包括磁性件(500),所述壳体(100)设有盲孔(120),所述盲孔(120)设于所述壳体(100)靠近所述充电导电件(400)处的外侧壁,且所述盲孔(120)与所述内腔(101)相隔离,所述磁性件(500)穿设于所述盲孔(120)且与所述盲孔(120)过盈配合,所述磁性件(500)用于吸附所述外部充电设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人员定位卡,其特征在于,所述盲孔(120)的孔壁设有弹性缓冲部(121),所述弹性缓冲部(121)弹性支撑于所述盲孔(120)的孔壁和所述磁性件(500)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人员定位卡,其特征在于,所述盲孔(120)的孔壁延伸设置于所述内腔(101),所述孔壁设有第一导向斜面(122),所述壳体(100)设有避让槽(102),所述避让槽(102)的槽底与所述充电导电件(400)间隙配合,所述避让槽(102)的边缘设有第二导向斜面(103),所述避让槽(102)用于容纳模具工装,所述第一导向斜面(122)和所述第二导向斜面(103)用于与所述模具工装导向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员定位卡,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导电件(400)与所述壳体(100)一体成型。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员定位卡,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0)包括密封连接的第一壳体(130)和第二壳体(140),所述第一壳体(130)和所述第二壳体(140)扣合围成所述内腔(101),所述充电导电件(400)设于所述第一壳体(130),所述控制板(200)设于所述第二壳体(140)。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人员定位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30)设有一体成型的按压部(131),所述按压部(131)与所述控制板(200)的触控区域(220)相对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人员定位卡,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板(200)设有发光部,所述第一壳体(130)设有透光部(132),所述发光部与所述透光部(132)之间设有导光件(600),所述导光件(600)用于将所述发光部发出的光线传导至所述透光部(132)。
CN202311250603.2A 2023-09-25 2023-09-25 人员定位卡 Pending CN11731377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50603.2A CN117313779A (zh) 2023-09-25 2023-09-25 人员定位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50603.2A CN117313779A (zh) 2023-09-25 2023-09-25 人员定位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13779A true CN117313779A (zh) 2023-12-29

Family

ID=89254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250603.2A Pending CN117313779A (zh) 2023-09-25 2023-09-25 人员定位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1377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057437B2 (ja) 携帯機
CN102751123B (zh) 一种手机及其防水按键面板
CN112653826B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TWI511389B (zh) 電連接器及電子裝置
CN117313779A (zh) 人员定位卡
US9900413B2 (en) Housing of electron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6207626A (zh) 电源连接器
CN214205604U (zh) 移动终端
CN215579179U (zh) 磁吸充电头结构及水下设备
CN210694140U (zh) 一种具有天线的摄像头结构及其电子设备
CN208210077U (zh) 手机侧按键安装结构
JP2015053647A (ja) 電子機器
CN107086354A (zh) 电子设备
CN217740653U (zh) 一种带卡扣的具有防水结构的电池及终端
CN219397268U (zh) 穿戴装置和步态感测设备
CN215072533U (zh) 螺丝固定连接器的手机保护壳
CN216627678U (zh) 表带组件及具有其的电子设备
CN211629482U (zh) 一种新型充电线
CN213484558U (zh) 充电底座和充电装置
CN217334467U (zh) 一种导电结构及穿戴设备
CN220711140U (zh) 一种移动电源
CN219086275U (zh) 一种终端
CN216348666U (zh) 一种多功能易扩展导航仪
CN220777615U (zh) 磁吸充电式平板电脑保护壳
CN214013927U (zh) 一种磁吸固定式智能穿戴手环充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