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09767B - 一种线扫光源模组及检测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线扫光源模组及检测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09767B
CN117309767B CN202311591143.XA CN202311591143A CN117309767B CN 117309767 B CN117309767 B CN 117309767B CN 202311591143 A CN202311591143 A CN 202311591143A CN 117309767 B CN117309767 B CN 1173097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guide
mounting
light source
refl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59114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309767A (zh
Inventor
裴楚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nksense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nksense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nksense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nksense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59114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09767B/zh
Publication of CN1173097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097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3097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097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6Positioning aspec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01Arrangements or apparatus for facilitating the optical investiga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01N21/88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 G01N21/8806Specially adapted optical and illumination featur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01N21/88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 G01N21/95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shape of the object to be examined
    • G01N21/956Inspecting patterns on the surface of objec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6Positioning aspects
    • G02B6/0091Positioning aspects of the light source relative to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01N21/88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 G01N21/95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shape of the object to be examined
    • G01N21/956Inspecting patterns on the surface of objects
    • G01N2021/95638Inspecting patterns on the surface of objects for PCB'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Investigat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线扫光源模组及检测设备,线扫光源模组包括安装座和位于安装座外的照射工位,安装座内形成有安装腔体,安装腔体配置有朝向照射工位设置的出光口;安装腔体中设置有沿第一方向设置的两组光源组件,两组光源组件之间留有安装间隙;沿第二方向,出光口位于安装间隙与照射工位之间,且出光口与安装间隙之间留有延伸间隙;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不平行;安装腔体中还对应光源组件的位置设置有导光组件,导光组件的一端部位于安装间隙中且朝向光源组件设置,导光组件的另一端部延伸至延伸间隙或延伸至出光口外,并朝向照射工位设置。其中,光源组件可通过延伸间隙的设置,使得安装座可伸入狭小检修,令线扫光源模组具备结构紧凑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线扫光源模组及检测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源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扫光源模组及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机器视觉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光源、相机等光学结构的快速突破;目前,光源作为视觉检测中的关键部件,起到消除检测对象表面阴影的作用,以便于相机准确地获取检测对象的表面缺陷。例如,可以利用光源照射印制线路板、FPC和IC载板等各类线路板,并通过相机获取线路板的表面图像信息,从而实现对线路板的表面缺陷检测。
以线路板04为例,其正反两面均需要进行表面缺陷检测,因此,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会设置两个传送结构01,两个传送结构01之间留有检测缺口02,检测缺口02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组光源03及相机,以实现对线路板04正反面的缺陷检测;其中,对于光源03而言,其重点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如何清楚地曝光线路板04上的各类缺陷。
对此,如图2所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采用的光源03通常由多个不同照射角度的线光源组成,以从不同的角度照亮线路板04的表面;但实际上,上方的光源03虽然能够清楚地曝光线路板04的上表面,而检测缺口02的下方设置有两个传送结构01,下方的光源03需要与线路板04保持预定的距离;这就意味着,下方的光源03亮度需要设置地更高,即下方的光源03需要由高亮线光源组成。
但显然,下方的高亮线光源较上方的普通线光源尺寸更大,且同样需要设置多个不同角度的高亮线光源,导致传送接口01的下方需要预留更大的空间,最终导致整体的检测设备尺寸过大,不满足设计要求。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新的线光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线光源无法以较小的尺寸完成对检测对象双面曝光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扫光源模组及检测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线光源无法以较小的尺寸完成对检测对象双面清晰曝光的技术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线扫光源模组,包括安装座和位于所述安装座外的照射工位,所述安装座内形成有安装腔体,所述安装腔体配置有朝向所述照射工位设置的出光口和观察口;
所述安装腔体中设置有沿第一方向设置的两组光源组件,两组所述光源组件之间留有安装间隙;沿第二方向,所述出光口位于所述安装间隙与所述照射工位之间,且所述出光口与所述安装间隙之间留有延伸间隙,所述延伸间隙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安装间隙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平行;
所述安装腔体中还对应所述光源组件的位置设置有导光组件,所述导光组件的一端部位于所述安装间隙中且朝向所述光源组件设置,所述导光组件的另一端部延伸至所述延伸间隙,并朝向所述照射工位设置。
可选地,所述光源组件包括沿远离所述出光口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灯条部及第二灯条部,所述第一灯条部及所述第二灯条部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导光组件包括对应所述第一灯条部的位置设置的第一导光板和对应所述第二灯条部的位置设置的第二导光板;
其中,所述第一导光板的一端及所述第二导光板的一端均延伸至所述延伸间隙或延伸至所述出光口外,并朝向所述照射工位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光板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导光部、第二导光部及第三导光部;
所述第一导光部朝向所述第一灯条部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导光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三导光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方向倾斜朝向所述照射工位设置;
所述第二导光板包括依次相连的第四导光部及第五导光部;
所述第四导光部朝向所述第二灯条部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五导光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朝向所述照射工位设置。
可选地,两个所述光源组件关于所述出光口对称设置,两个所述导光组件关于所述出光口对称设置。
可选地,所述安装座包括两个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一安装板,所述安装间隙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板之间;
所述安装座还包括两个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安装板,所述延伸间隙及所述出光口均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一端部向外延伸并与相邻的所述第一安装板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外侧安装有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依次叠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导热片及散热风扇。
可选地,于所述观察口的外侧,所述安装座还安装有同轴光源,所述同轴光源的观察通道与所述观察口相对设置。
可选地,所述安装座还包括两个安装侧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及所述第二安装板分别安装于所述安装侧板上;所述安装侧板上开设有第一导光槽及第二导光槽,所述第一导光板的边沿套设于所述第一导光槽中,所述第二导光板的边沿套设于所述第二导光槽中;
所述安装侧板于所述第一导光板靠近所述出光口的一侧安装有第一反射辊,所述安装侧板于所述第二导光板靠近所述出光口的一侧安装有第二反射辊;
所述第一反射辊及所述第二反射辊的辊面镀设有反射层;所述第一反射辊上还安装有第一反射块;所述第二反射辊上还安装有第二反射块;
所述第一反射块包括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位于所述第一灯条部靠近所述出光口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反射面朝向所述第一导光板设置;
所述第二反射块包括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面位于所述第二灯条部靠近所述出光口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反射面朝向所述第二导光板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反射辊及所述第二反射辊分别与所述安装侧板可转动地连接;且所述第一反射辊及所述第二反射辊的中心均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穿设有中心辊;
所述中心辊的圆心处开设有抽气孔,所述第一反射辊对应所述抽气孔的位置开设有第一负压孔,所述第二反射辊对应所述抽气孔的位置开设有第二负压孔;
所述中心辊外固定连接有转向块,所述转向块开设有第一定位孔组与第二定位孔组,所述安装侧板开设有第三定位孔组;所述第三定位孔组与所述第一定位孔组或所述第二定位孔组通过螺栓连接。
一种检测设备,包括待测工位、相机和如上所述的线扫光源模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线扫光源模组及检测设备,其应用于双面检测的场景时,可在检测对象的上方与下方分别设置一线扫光源模组,线扫光源的出光口朝向检测对象设置,此时两者光源组件发出的光线通过导光组件的设置,引导至出光口,从不同的方向对检测对象进行打光,以清楚地曝光检测对象的表面缺陷;其中,导光组件的另一端部自两组光源组件之间的安装间隙,延伸至延伸间隙,或者,经延伸间隙延伸至出光口外,而延伸间隙位于出光口与安装间隙之间,且延伸间隙的外周无额外部件,也就是说安装座于延伸间隙外的壳体可伸入狭小缝隙,使得光源组件的光线经过导光组件后,能够以较小的间距直接作用于检测对象,不需要投入尺寸较大的高亮线光源,也不需要设置多个不同角度设置的高亮线光源,在能够对检测对象双面清晰曝光的前提下,使得结构大幅缩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背景技术中的检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背景技术中的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线扫光源模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线扫光源模组的第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检测设备的检测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线扫光源模组的第二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线扫光源模组的第三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线扫光源模组的第四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线扫光源模组的第五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线扫光源模组的局部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线扫光源模组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沿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示说明:01、传送结构;02、检测缺口;03、光源;04、线路板;
10、光源组件;11、第一灯条部;12、第二灯条部;
20、导光组件;21、第一导光板;211、第一导光部;212、第二导光部;213、第三导光部;22、第二导光板;221、第四导光部;222、第五导光部;
30、安装座;301、安装腔体;302、出光口;303、安装间隙;304、延伸间隙;305、观察口;31、第一安装板;32、第二安装板;33、安装侧板;331、第三定位孔组;
40、照射工位;41、待测工位;42、相机;
51、第一反射辊;511、第一负压孔;512、第一贯通孔;52、第二反射辊;521、第二负压孔;522、第二贯通孔;53、第一反射块;54、第二反射块;55、第一反射面;56、第二反射面;57、中心辊;571、抽气孔;572、卡槽;573、第一分支孔;574、第二分支孔;58、转向块;581、第一定位孔组;582、第二定位孔组;
60、散热装置;61、导热片;62、散热风扇;70、同轴光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发明的发明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如图3至图12所示,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线扫光源模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线扫光源模组的第一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检测设备的检测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线扫光源模组的第二局部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线扫光源模组的第三局部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线扫光源模组的第四局部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线扫光源模组的第五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线扫光源模组的局部爆炸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线扫光源模组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沿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的线扫光源模组,适用于线路板04、电子产品等检测对象的曝光场景中,能够凸显检测对象表面的瑕疵缺陷,尤其适用于需要进行双面检测且空间较小的场景,本实施例中通过对线扫光源模组的结构进行改进,使得线扫光源模组具备结构紧凑的优点。
如图3和图5所示,为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实施例以对线路板04进行双面检测的场景展开介绍;具体地,包括两个传送结构01,传送结构01可以为由电机及同步轮带动的传送带等结构,传送结构01之间形成有检测缺口02;可以理解的是,线路板04的上方布置有一组线扫光源模组及相机42,线路板04的下方布置有一组线扫光源模组及相机42,其中,线扫光源模组可充分利用检测缺口02的空间,并且能够使光源更加接近线路板04,也就是说对于线扫光源模组而言,其光的发散较少,光能够更集中地照射在线路板04,即对线扫光源模组功率要求更低,更加环保。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6所示,线扫光源模组包括安装座30和位于安装座30外的照射工位40,安装座30内形成有安装腔体301,安装腔体301配置有朝向照射工位40设置的出光口302和观察口305;其中,相机42可以通过观察口305及出光口302完成对线路板04的图像获取。
安装腔体301中设置有沿第一方向设置的两组光源组件10,两组光源组件10之间留有安装间隙303;沿第二方向,出光口302位于安装间隙303与照射工位40之间,且出光口302与安装间隙303之间留有延伸间隙304,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不平行,本实施例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成垂直。安装腔体301中还对应光源组件10的位置设置有导光组件20,导光组件20的一端部位于安装间隙303中且朝向光源组件10设置,导光组件20的另一端部延伸至延伸间隙304,并朝向照射工位40设置。
本实施例中,通过对结构布局的改进,使得安装座30于延伸间隙304处仅需容纳导光组件20的部分结构,而安装座30于安装间隙303处容纳光源组件10、导光组件20、散热装置60等结构,因此,使得延伸间隙304沿第一方向的宽度小于安装间隙303沿第一方向的宽度;进而,使得导光组件20的另一端部及出光口302能够伸入图5中的检测缺口02的空间。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线扫光源模组其应用于如图5中的双面检测的场景时,可在检测对象(线路板04)的上方与下方分别设置一线扫光源模组,线扫光源的出光口302朝向检测对象(线路板04)设置,此时两者光源组件10发出的光线通过导光组件20的设置,引导至出光口302,从不同的方向对检测对象(线路板04)进行打光,以清楚地曝光检测对象(线路板04)的表面缺陷;其中,导光组件20的另一端部自两组光源组件10之间的安装间隙303,延伸至延伸间隙304,或者,经延伸间隙304延伸至出光口302外,而延伸间隙304位于出光口302与安装间隙303之间,且延伸间隙304的外周无额外部件,也就是说安装座30于延伸间隙304外的壳体(第二安装板32)可伸入狭小缝隙,使得光源组件10的光线经过导光组件20后,能够以较小的间距直接作用于检测对象(线路板04),不需要投入尺寸较大的高亮线光源,也不需要设置多个不同角度设置的高亮线光源,在能够对检测对象双面清晰曝光的前提下,使得结构大幅缩小。
另外地,上述线扫光源还具备以下优点:1、使得出光口302能够更加贴近检测对象,因此使用低功耗的光源组件10便可以满足要求,即使光源组件10中使用多个灯条也不会出现散热不良的情况,即热量堆积影响小;2、导光组件20可满足不同角度的光照射需求,且更换导光组件20即可实现角度变更。
进一步地,光源组件10包括沿远离出光口302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灯条部11及第二灯条部12,第一灯条部11及第二灯条部12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导光组件20包括对应第一灯条部11的位置设置的第一导光板21和对应第二灯条部12的位置设置的第二导光板22;其中,第一导光板21的一端及第二导光板22的一端均延伸至延伸间隙304或延伸至出光口302外,并朝向照射工位40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导光板通过模具加工成型,且由亚克力等高透光度的材料组成,能够减少光线在传输过程中的损失。灯条部的发光颜色可以根据检测需求变更。
进一步地,如图5至图7所示,第一导光板21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导光部211、第二导光部212及第三导光部213。第一导光部211朝向第一灯条部11且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第二导光部212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第三导光部213相对于第二方向倾斜朝向照射工位40设置。第二导光板22包括依次相连的第四导光部221及第五导光部222;第四导光部221朝向第二灯条部12且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第五导光部222沿第二方向延伸且朝向照射工位40设置。上述设置,中间的第二导光板22将光线从上往下地射出,两侧的第一导光板21加工光线沿倾斜方向射出,使得光线可聚集于照射工位40,从而共同照亮待测工位41上的线路板04,使得光利用率得到提高。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光源组件10关于出光口302对称设置,两个导光组件20关于出光口302对称设置。即两侧的第一灯条部11对称设置、两侧的第二灯条部12对称设置、两侧的第一导光板21对称设置、两侧的第二导光板22对称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安装座30包括两个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一安装板31,安装间隙303位于两个第一安装板31之间;安装座30还包括两个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安装板32,延伸间隙304及出光口302均位于两个第二安装板32之间;第二安装板32的一端部向外延伸并与相邻的第一安装板31连接。其中,第二安装板32可以通过螺栓与第一安装板31连接,且第二安装板32相对于第一安装板31向内凹设,使得出光口302能够伸入检测缺口02。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第一安装板31的外侧安装有散热装置60;散热装置60包括依次叠装于第一安装板31的导热片61及散热风扇62。
进一步地,于观察口305的外侧,安装座30还安装有同轴光源70,同轴光源70的观察通道与观察口305相对设置。其中,同轴光源70的具体结构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本实施例中不作具体展开;同轴光源70用于补充亮度,其可选用不同波长的光源;相机42可以依次通过同轴光源70的观察通道、安装腔体301、安装间隙303、两个第二导光板22之间的间隙、出光口302观察到线路板04的表面缺陷。
进一步地,如图3、图8至图12所示,安装座30还包括两个安装侧板33,第一安装板31及第二安装板32分别安装于安装侧板33上;安装侧板33上开设有第一导光槽及第二导光槽,第一导光板21的边沿套设于第一导光槽中,第二导光板22的边沿套设于第二导光槽中。可以理解的是,利用第一安装板31安装光源组件10,利用安装侧板33安装导光组件20,可使得安装更加方便,并且分体式安装,使得维护更加方便;示例性的,完成组装的安装座30应由安装侧板33、第一安装板31、安装侧板33及第一安装板31围设,此时,可任意拆除其中的一板件,从而取出光源组件10或导光组件20进行维护。
同时,安装侧板33于第一导光板21靠近出光口302的一侧安装有第一反射辊51,安装侧板33于第二导光板22靠近出光口302的一侧安装有第二反射辊52;其中,第一反射辊51及第二反射辊52的辊面镀设有反射层;其中,第一反射辊51与第一导光部211与第二导光部212的过渡处抵接,过渡处的曲率半径与第一反射辊51的曲率半径相匹配,此时,第一反射辊51既起到对第一导光板21的支撑作用,从而保障第一灯条部11与第一导光板21之间的定位精度,还起到减少第一导光板21漏光的作用,体现于光在第一导光板21的传输过程中,容易于过渡处出现光的折射,此时反射辊能够将部分折射光反射回导光板中,旨在提高光的利用效率,进而进一步降低光源组件10的功耗。
同时,如图8和图12所示,第一反射辊51上还安装有第一反射块53;第二反射辊52上还安装有第二反射块54;第一反射块53包括第一反射面55,第一反射面55位于第一灯条部11靠近出光口302的一侧,且第一反射面55朝向第一导光板21设置;第二反射块54包括第二反射面56,第二反射面56位于第二灯条部12靠近出光口302的一侧,且第二反射面56朝向第二导光板22设置。需要指出的是,灯条部中的各个灯珠发出光线时,光线具备发散性,部分光线并不能直接进入导光板,而是会漫射于安装腔体301中,此时反射块的设置,能够反射灯珠朝靠近出光口302发出的光线,使得该部分光线有效进入到导光板,旨在提高光的利用效率,进而进一步降低光源组件10的功耗。
进一步地,如图9至图12所示,第一反射辊51及第二反射辊52分别与安装侧板33可转动地连接;且第一反射辊51及第二反射辊52的中心均开设有安装孔,安装孔穿设有中心辊57。中心辊57的圆心处开设有抽气孔571,第一反射辊51对应抽气孔571的位置开设有第一负压孔511,第二反射辊52对应抽气孔571的位置开设有第二负压孔521。
中心辊57外固定连接有转向块58,转向块58开设有第一定位孔组581与第二定位孔组582,安装侧板33开设有第三定位孔组331;第三定位孔组331与第一定位孔组581或第二定位孔组582通过螺栓连接。
示例性的,安装侧板33的第三定位孔组331包括间隔90°的四个第三定位孔,而转向块58上开设有间隔45°的八个定位孔,选其中间隔90°的四个为第一定位孔,另外四个则为第二定位孔;也就是说,通过上述设置,通过螺栓穿过第三定位孔与第一定位孔,或,第三定位孔与第二定位孔,实现转向块58的角度转变,即使得转向块58可以以45°为间隔,调节中心辊57的转动角度;
接着,以图12中的状态为例,此时中心辊57处于第一位置;若中心辊57向内转动45°后(左侧的中心辊57顺时针转动,右侧的中心辊57逆时针转动),则中心辊57处于第二位置;即中心辊57至少配置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当中心辊57位于第一位置时,此时第一定位孔组581与第三定位孔组331连接,第一负压孔511的边沿与第一导光板21抵接,第二负压孔521的边沿与第二导光板22抵接;此时,外部的抽气设备可通过抽气孔571、第二分支孔574、第一负压孔511于第一导光板21处产生负压,同理地,还可以在第二导光板22处产生负压,确保两个第二导光板22之间有足够的间距供相机42观察线路板04。
当中心辊57位于第二位置时,此时第二定位孔组582与第三定位孔组331连接,中心辊57向内转动45°,此时第一负压孔511朝向第二安装板32与第一导光板21之间的间隙,第二负压孔521朝向第一导光板21与第二导光板22之间的间隙,配合能够密封出光口302的密封盖(图未示),使得外部的抽气设备可通过抽气孔571、第二分支孔574、第一负压孔511抽吸第二安装板32与第一导光板21之间的灰尘,可以通过抽气孔571、第二分支孔574、第二负压孔521抽吸第一导光板21与第二导光板22之间的灰尘,此时不需要拆卸线扫光源模组的壳体进行清洁,具备清洁方便且高效的优点。需要补充的是,在抽气孔571与抽气设备之间的管道上可设置过滤结构,以暂存灰尘等杂质,并且便于工作人员以不停机的方式去除灰尘。
需要补充的是,关于反射块的安装方式:第一反射辊51开设有第一贯通孔512,第二反射辊52开设有第二贯通孔522;中心辊57对应第一贯通孔512或第二贯通孔522的位置开设有卡槽572,卡槽572的槽底开设有第一分支孔573,第一分支孔573连通至抽气孔571。
即第一反射块53通过第一贯通孔512插入对应的卡槽572,第二反射块54通过第二贯通孔522插入对应的卡槽572,实现第一反射辊51与中心辊57的锁定,第二反射辊52与中心辊57的锁定;并且在线扫光源模组工作时,抽气设备还起到吸附反射块的作用,确保反射块在安装在设备后,不会意外脱落,以较低的成本有效提高了线扫光源模组整体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线扫光源模组具备结构紧凑、小巧、成本低、稳定性高、方便清洁、功耗低、光利用效率高、便于维护等优点。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的检测设备,包括待测工位41、相机42和实施例一中的线扫光源模组。实施例一中叙述了关于线扫光源模组的具体结构及技术效果,本实施例中的检测设备引用了线扫光源模组,同样具有其技术效果。
具体地,如图5所示,检测设备包括两个传送结构01,待测工位41位于两个传送结构01之间的检测缺口02上方;检测缺口02的上下两侧均布置有一组相机42及线扫光源模组。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设备具备结构紧凑、小巧、成本低、稳定性高、方便清洁、功耗低、光利用效率高、便于维护等优点。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7)

1.一种线扫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座(30)和位于所述安装座(30)外的照射工位(40),所述安装座(30)内形成有安装腔体(301),所述安装腔体(301)配置有朝向所述照射工位(40)设置的出光口(302)和观察口(305);
所述安装腔体(301)中设置有沿第一方向设置的两组光源组件(10),两组所述光源组件(10)之间留有安装间隙(303);沿第二方向,所述出光口(302)位于所述安装间隙(303)与所述照射工位(40)之间,且所述出光口(302)与所述安装间隙(303)之间留有延伸间隙(304),所述延伸间隙(304)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安装间隙(303)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平行;
所述安装腔体(301)中还对应所述光源组件(10)的位置设置有导光组件(20),所述导光组件(20)的一端部位于所述安装间隙(303)中且朝向所述光源组件(10)设置,所述导光组件(20)的另一端部延伸至所述延伸间隙(304),并朝向所述照射工位(40)设置;
所述光源组件(10)包括沿远离所述出光口(302)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灯条部(11)及第二灯条部(12),所述第一灯条部(11)及所述第二灯条部(12)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导光组件(20)包括对应所述第一灯条部(11)的位置设置的第一导光板(21)和对应所述第二灯条部(12)的位置设置的第二导光板(22);其中,所述第一导光板(21)的一端及所述第二导光板(22)的一端均延伸至所述延伸间隙(304)或延伸至所述出光口(302)外,并朝向所述照射工位(40)设置;
所述安装座(30)还包括两个安装侧板(33);所述安装侧板(33)上开设有第一导光槽及第二导光槽,所述第一导光板(21)的边沿套设于所述第一导光槽中,所述第二导光板(22)的边沿套设于所述第二导光槽中;
所述安装侧板(33)于所述第一导光板(21)靠近所述出光口(302)的一侧安装有第一反射辊(51),所述安装侧板(33)于所述第二导光板(22)靠近所述出光口(302)的一侧安装有第二反射辊(52);
所述第一反射辊(51)及所述第二反射辊(52)的辊面镀设有反射层;所述第一反射辊(51)上还安装有第一反射块(53);所述第二反射辊(52)上还安装有第二反射块(54);
所述第一反射块(53)包括第一反射面(55),所述第一反射面(55)位于所述第一灯条部(11)靠近所述出光口(302)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反射面(55)朝向所述第一导光板(21)设置;所述第二反射块(54)包括第二反射面(56),所述第二反射面(56)位于所述第二灯条部(12)靠近所述出光口(302)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反射面(56)朝向所述第二导光板(22)设置;
所述第一反射辊(51)及所述第二反射辊(52)分别与所述安装侧板(33)可转动地连接;且所述第一反射辊(51)及所述第二反射辊(52)的中心均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穿设有中心辊(57);
所述中心辊(57)的圆心处开设有抽气孔(571),所述第一反射辊(51)对应所述抽气孔(571)的位置开设有第一负压孔(511),所述第二反射辊(52)对应所述抽气孔(571)的位置开设有第二负压孔(521);
所述中心辊(57)外固定连接有转向块(58),所述转向块(58)开设有第一定位孔组(581)与第二定位孔组(582),所述安装侧板(33)开设有第三定位孔组(331);所述第三定位孔组(331)与所述第一定位孔组(581)或所述第二定位孔组(582)通过螺栓连接;
当所述第一定位孔组(581)与所述第三定位孔组(331)连接时,所述第一负压孔(511)的边沿与所述第一导光板(21)抵接,所述第二负压孔(521)的边沿与第二导光板(22)抵接;
当所述第二定位孔组(582)与所述第三定位孔组(331)连接,所述中心辊(57)向内转动45°,使得所述第一负压孔(511)朝向所述安装腔体(301)腔壁与所述第一导光板(21)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二负压孔(521)朝向所述第一导光板(21)与所述安装腔体(301)腔壁之间的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扫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板(21)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导光部(211)、第二导光部(212)及第三导光部(213);
所述第一导光部(211)朝向所述第一灯条部(11)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导光部(212)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三导光部(213)相对于所述第二方向倾斜朝向所述照射工位(40)设置;
所述第二导光板(22)包括依次相连的第四导光部(221)及第五导光部(222);
所述第四导光部(221)朝向所述第二灯条部(12)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五导光部(222)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朝向所述照射工位(40)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线扫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光源组件(10)关于所述出光口(302)对称设置,两个所述导光组件(20)关于所述出光口(302)对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线扫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30)包括两个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一安装板(31),所述安装间隙(303)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板(31)之间;
所述安装座(30)还包括两个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安装板(32),所述延伸间隙(304)及所述出光口(302)均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板(32)之间;所述第二安装板(32)的一端部向外延伸并与相邻的所述第一安装板(31)连接;
所述第一安装板(31)及所述第二安装板(32)分别安装于所述安装侧板(33)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线扫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31)的外侧安装有散热装置(60);所述散热装置(60)包括依次叠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板(31)的导热片(61)及散热风扇(62)。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线扫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观察口(305)的外侧,所述安装座(30)还安装有同轴光源(70),所述同轴光源(70)的观察通道与所述观察口(305)相对设置。
7.一种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待测工位(41)、相机(42)和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线扫光源模组。
CN202311591143.XA 2023-11-27 2023-11-27 一种线扫光源模组及检测设备 Active CN1173097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91143.XA CN117309767B (zh) 2023-11-27 2023-11-27 一种线扫光源模组及检测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91143.XA CN117309767B (zh) 2023-11-27 2023-11-27 一种线扫光源模组及检测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09767A CN117309767A (zh) 2023-12-29
CN117309767B true CN117309767B (zh) 2024-03-05

Family

ID=892886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91143.XA Active CN117309767B (zh) 2023-11-27 2023-11-27 一种线扫光源模组及检测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09767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49509A (zh) * 2016-07-29 2016-12-21 深圳市路远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智能贴片机的线扫光源
CN212776976U (zh) * 2020-07-22 2021-03-23 苏州默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高亮线光源
CN214150465U (zh) * 2020-11-03 2021-09-07 东莞市鼎力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线扫检测机构
CN216901194U (zh) * 2022-01-17 2022-07-05 深圳市全洲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线扫光模组以及液晶整膜图像检测机
CN218481749U (zh) * 2022-10-21 2023-02-14 广东奥普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光源结构及检测装置
CN218949041U (zh) * 2022-11-30 2023-05-02 昆山市勤必鸿模具有限公司 新能源车灯带装配组件
CN219198989U (zh) * 2023-01-28 2023-06-16 东莞锐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光源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49509A (zh) * 2016-07-29 2016-12-21 深圳市路远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智能贴片机的线扫光源
CN212776976U (zh) * 2020-07-22 2021-03-23 苏州默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高亮线光源
CN214150465U (zh) * 2020-11-03 2021-09-07 东莞市鼎力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线扫检测机构
CN216901194U (zh) * 2022-01-17 2022-07-05 深圳市全洲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线扫光模组以及液晶整膜图像检测机
CN218481749U (zh) * 2022-10-21 2023-02-14 广东奥普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光源结构及检测装置
CN218949041U (zh) * 2022-11-30 2023-05-02 昆山市勤必鸿模具有限公司 新能源车灯带装配组件
CN219198989U (zh) * 2023-01-28 2023-06-16 东莞锐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光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09767A (zh) 2023-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5009083A1 (ko) 광 확산 렌즈, 이를 구비한 발광 디바이스
WO2019098686A1 (ko) 검사 장치
CN105144677A (zh) 图像传感器
US20220404687A1 (en) Detection device preventing damage to detection module from heat generated by light source
CN111044524B (zh) 实现半导体晶粒相对两表面等光程成像的光学检测装置及方法
CN117309767B (zh) 一种线扫光源模组及检测设备
US20140307175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KR101663755B1 (ko) 인덱스형 액정 셀 검사장치
CN110927175A (zh) 实现物体相邻两面等照度照明与等光程成像的检测装置及方法
US8670117B2 (en) Inspection apparatus
CN202230032U (zh) 视觉检查复检机
KR100952703B1 (ko) 듀얼 카메라를 이용한 기판 검사장치
CN212646439U (zh) 多光谱可调节灯箱
US20150146111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CN214308875U (zh) 一种pcb板激光盲孔检测的光源装置
CN219674042U (zh) 一种方形多层组合偏振光源
CN220915365U (zh) 双面检测设备
CN218003239U (zh) 一种阵列式的多色同轴光源装置
CN215218601U (zh) 一种面向pcb缺陷检测的自动光学检测系统
KR200467106Y1 (ko) 커넥터 영상 검사장치
CN219572969U (zh) 一种组合光源检测装置
CN220690145U (zh) 一种阵列式检测装置
CN217879929U (zh) 一种pcb检测光源及检测装置
CN216646294U (zh) 一种双面光源成像装置
CN201654313U (zh) 光路转向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