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98955A - 卧式制浆设备和制浆系统 - Google Patents

卧式制浆设备和制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98955A
CN117298955A CN202311515552.1A CN202311515552A CN117298955A CN 117298955 A CN117298955 A CN 117298955A CN 202311515552 A CN202311515552 A CN 202311515552A CN 117298955 A CN117298955 A CN 1172989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der
channel
pulping
scattering
horizon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51555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淑娟
金旭东
杜保东
张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hangshui Intellig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hangshui Intellig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hangshui Intellig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hangshui Intellig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51555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98955A/zh
Publication of CN1172989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989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33/00Other mixers; Mixing plants; Combinations of mixers
    • B01F33/80Mixing plants; Combinations of mixers
    • B01F33/83Mixing pla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ixing in combination with disintegrating operations
    • B01F33/831Devices with consecutive working receptacles, e.g. with two intermeshing tools in one of the recepta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33/00Other mixers; Mixing plants; Combinations of mixers
    • B01F33/80Mixing plants; Combinations of mixers
    • B01F33/836Mixing plants; Combinations of mixers combining mixing with other treatments
    • B01F33/8361Mixing plants; Combinations of mixers combining mixing with other treatments with disintegrating
    • B01F33/83612Mixing plants; Combinations of mixers combining mixing with other treatments with disintegrating by crushing or break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35/00Accessories for mixers; Auxiliary operations or auxiliary devices; Parts or detail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B01F35/71Feed mechanisms
    • B01F35/717Feed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for feeding the components to the mixe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Pape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卧式制浆设备和制浆系统。卧式制浆设备包括制浆筒、转轴、粉料打散结构及混料结构。制浆筒的侧端部设置有粉料通道。粉料通道的中轴线相对于水平面向上倾斜设置。水平面与制浆筒的中轴线平行。粉料打散结构设置于制浆筒内,并与转轴固定连接。粉料打散结构用于打散经由粉料通道的粉料。混料结构贴近制浆筒的内壁设置,并用于混合液料和经由粉料打散结构打散的粉料,从而避免粉料出现堆积结块的现象,提高粉料的打散效果,进而提高粉料与液料的浸润效率和浸润效果,避免发生堵料现象,以及提高下粉速率及出料均匀性。

Description

卧式制浆设备和制浆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卧式制浆设备和制浆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卧式制浆设备,包括制浆筒和设置于制浆筒内的混料结构,混料结构用于混合粉料和液料。然而,由于粉料未通过粉料打散结构粉碎打散,因此粉料在进料口处容易发生堆积结块的现象,并且堆积结块的粉料难以被液料浸润完全,影响粉料浸润混合效果及影响浆料的均一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卧式制浆设备和制浆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卧式制浆设备容易发生粉料堆积结块,以及粉料与液料的浸润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卧式制浆设备,包括制浆筒、转轴、粉料打散结构及混料结构。所述制浆筒的侧端部设置有粉料通道,所述粉料通道的中轴线相对于水平面向上倾斜设置。其中,所述水平面与所述制浆筒的中轴线平行。转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制浆筒内。粉料打散结构设置于所述制浆筒内,并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粉料打散结构用于打散经由所述粉料通道的粉料。混料结构贴近所述制浆筒的内壁设置,并用于混合液料和经由所述粉料打散结构打散的粉料。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粉料通道的中轴线与所述水平面形成开口朝向所述粉料通道的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范围为15°-60°。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粉料通道包括注粉口,所述注粉口位于所述粉料通道靠近所述粉料打散结构的一端,所述转轴的中轴线位于所述注粉口的中心的下方。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粉料打散结构在所述制浆筒的轴向方向上的投影覆盖所述注粉口在所述制浆筒的轴向方向上的投影。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粉料打散结构与所述制浆筒的内壁形成打散通道,所述打散通道与所述粉料通道相连通,并配置为呈喇叭状的环形通道。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打散通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壁和第二壁,所述第一壁和/或所述第二壁相对于所述转轴的中轴线倾斜设置,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在所述打散通道远离所述转轴的中轴线的最上方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在所述打散通道远离所述转轴的中轴线的最下方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打散通道在所述打散通道远离所述转轴的中轴线的最上方的延伸长度为第一长度,所述打散通道在所述打散通道远离所述转轴的中轴线的最下方的延伸长度为第二长度,所述第一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长度。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制浆筒包括筒体和端盖,所述端盖连接于所述筒体在所述制浆筒的轴向方向的端部,并设置有所述粉料通道,所述端盖朝向所述粉料打散结构的端面沿所述注粉口的周缘设置有与所述注粉口连通的导引槽,所述导引槽的槽壁与所述粉料打散结构的侧壁形成所述打散通道。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导引槽沿所述制浆筒的径向方向的横截面的尺寸沿经过所述粉料通道的粉料流向逐渐增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制浆筒的内腔在所述混料结构处形成混料通道,所述制浆筒的周侧部设置有出料通道,所述粉料通道、所述打散通道、所述混料通道及所述出料通道依次连通并形成制浆流道。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混料结构包括定子和相对于所述定子可转动的转子,所述定子固定于所述制浆筒上,并靠近所述出料通道设置,所述转子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并设置于所述粉料打散结构背离所述粉料通道的一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定子包括连接座和设置于所述连接座上的混料筒,所述连接座固定于所述制浆筒上,所述混料筒沿所述制浆筒的周向方向开设有间隔设置的多个过料孔。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多个所述过料孔包括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第一孔与所述打散通道连通,所述转子包括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的固定座和设置于所述固定座背向所述粉料打散结构一侧上的分散筒,所述分散筒上设置有用于分散所述液料的剪切孔,所述第二孔与所述剪切孔连通,所述第一孔在制浆筒的周向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孔在制浆筒的周向方向的尺寸。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粉料打散结构包括基体和多个打散叶片,所述基体固定于所述转轴上,每一所述打散叶片凸设于所述基体的侧壁上,所述基体的侧壁相对于所述转轴的中轴线倾斜设置。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打散叶片在所述打散叶片的凸出方向上的延伸线相对于所述转轴的中轴线形成开口朝向所述粉料通道的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为30°-60°。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打散叶片背离所述基体的端面与所述制浆筒的内壁形成间隙,所述间隙的范围为0.5mm-5mm。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多个所述打散叶片在所述制浆筒的周向方向上形成间隔设置的多个螺旋层,每个所述螺旋层中的相邻两个所述打散叶片之间形成落料通道。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制浆系统,包括料仓、液料供给罐和如上所述的卧式制浆设备,所述料仓与所述粉料通道连通,所述液料供给罐用于收集从所述卧式制浆设备排出的粉液混合浆料,及将所述粉液混合浆料回流至所述卧式制浆设备。
本申请提供的卧式制浆设备和制浆系统,一方面,基于在制浆筒内设置粉料打散结构,且粉料打散结构与转轴固定连接,从而粉料打散结构的旋转运动能够对粉料进行剪切和冲击,将大团块的粉料打散为弥散粉末状态,进而避免粉料出现堆积结块的现象,以及提高粉料与液料的浸润效率和浸润效果,提高卧式制浆设备的粉液混合效果;另一方面,在制浆筒的侧端部设置有粉料通道,并使得粉料通道的中轴线相对于水平面向上倾斜设置,及在粉料通道的一侧设置粉料打散结构,从而提高粉料的输送速度,以及实现粉料打散结构将弥散状粉料向制浆筒的四周推送,避免粉料在制浆筒内发生堵料现象,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下粉速率及出料均匀性,进而提高浆料质量和制浆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卧式制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卧式制浆设备沿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图1中的卧式制浆设备的端盖的剖面图。
图4是图1中的卧式制浆设备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2中的卧式制浆设备的粉料打散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的粉料打散结构的俯视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制浆系统-1000;卧式制浆设备-100;制浆筒-10;内腔-101;粉料通道-102;注粉口-1021;进粉口-1022;打散通道-103;第一壁-1031;第二壁-1032;第一通道-1035;第二通道-1036;进液通道-104;混料通道-105;出料通道-106;制浆流道-108;筒体-11;端盖-12;导引槽-120;第一槽口-1201;第二槽口-1202;第一侧边-1203;第二侧边-1204;突起-121;转轴-20;锁紧件-21;粉料打散结构-30;间隙-301;落料通道-302;安装孔-303;限位孔-304;基体-31;打散叶片-32;螺旋层-33;第一螺旋层-331;第二螺旋层-332;混料结构-50;定子-51;连接座-511;混料筒-512;过料孔-513;第一孔-5131;第二孔-5132;转子-53;固定座-531;连接筒-5311;限位板-5312;分散筒-532;延伸板-533;定位孔-5331;第一夹角-α;第二夹角-β;第一中轴线-P1;第二中轴线-P2;延伸线-P3;第一距离-D1;第二距离-D2;第一长度-L1;第二长度-L2;轴向截面-S;轴向方向-X;径向方向-Y;周向方向-Z;料仓-200;液料供给罐-300;输料管-400。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申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并非要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非用于描述特定顺序。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表述,否则单数形式“一”和“所述”也旨在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此外,本申请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实施例所描述的实施例。提供以下具体实施例的目的是便于对本申请公开内容更清楚透彻的理解,其中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的字词仅是针对所示结构在对应附图中位置而言。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在……上”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然而上述描述乃以说明本申请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的范围。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卧式制浆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卧式制浆设备100沿II-II线的剖视图。卧式制浆设备100包括制浆筒10、转轴20、粉料打散结构30及混料结构50。制浆筒10的侧端部设置有粉料通道102。粉料通道102的中轴线相对于水平面向上倾斜设置。其中,水平面与制浆筒10的中轴线平行。转轴20可转动地设置于制浆筒10内。粉料打散结构30设置于制浆筒10内,并与转轴20固定连接。粉料打散结构30用于打散经由粉料通道102的粉料。混料结构50贴近制浆筒10的内壁设置,并用于混合液料和经由粉料打散结构30打散的粉料。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卧式制浆设备100,一方面,基于在制浆筒10内设置粉料打散结构30,且粉料打散结构30与转轴20固定连接,从而粉料打散结构30的旋转运动能够对粉料进行剪切和冲击,将大团块的粉料打散为弥散粉末状态,进而避免粉料出现堆积结块的现象,以及提高粉料与液料的浸润效率和浸润效果,提高卧式制浆设备100的粉液混合效果;另一方面,在制浆筒10的侧端部设置有粉料通道102,并使得粉料通道102的中轴线相对于水平面向上倾斜设置,及在粉料通道102的一侧设置粉料打散结构30,从而提高粉料的输送速度,以及实现粉料打散结构30将弥散状粉料向制浆筒10的四周推送,避免粉料在制浆筒10内发生堵料现象,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下粉速率及出料均匀性,进而提高浆料质量和制浆效率。
制浆设备用于制备电池浆料。电池浆料固液混合体。电池浆料包括多种物料,例如是但不局限于溶剂、导电剂、液料或粉料等等,各种物料进行混合制成电池浆料。粉料包括但不局限于活性物质、导电剂粉体、粘结剂粉体等粉体材料。液料包括但不局限于导电剂溶液、粘结剂溶液等液体。液料还可以包括粉料和液料混合后的液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制浆设备以电池浆料进行示意,可以理解地,制浆设备还可以用于制备其浆料,例如食品、医药、肥料、建筑用料等,在此不对制浆设备的应用进行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图1的目的仅在于示意性地描述制浆筒10、转轴20、粉料打散结构30及混料结构50之间的设置方式,并非是对各个元件的连接位置、连接关系及具体构造等做具体限定。图1仅是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制浆设备的结构,并不构成对制浆设备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制浆设备可以包括比图1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例如制浆设备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驱动器等等。驱动器用于驱动转轴20转动。
为了描述的准确性,本文凡是涉及方向的请一律以图1和图2为参照,“轴向方向X”是指平行于制浆筒10的中轴线的方向,即为左右方向(其中X轴正向为左);术语“径向方向Y”是指垂直于制浆筒10的中轴线的方向,即沿制浆筒10的横截面的半径方向,也为上下方向(其中Y轴正向为上);术语“周向方向Z”是指制浆筒10的圆周方向,即环绕制浆筒10的中轴线的方向,其中,轴向方向X、径向方向Y及周向方向Z共同构成制浆筒10的三个正交方向。制浆筒10的轴向方向X、径向方向Y及周向方向Z可以根据产品的具体结构和附图呈现视角自定义,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为了描述方便,本申请中的上、下、左、右等方位为相对位置,不构成限制实现限定。
制浆筒10设置有内腔101。粉料通道102与制浆筒10的内腔101相连通。粉料通道102的中轴线与水平面形成开口朝向粉料通道102的第一夹角α。第一夹角α的角度范围为15°-60°。可以理解地,第一夹角α的角度值过大,粉料在粉料通道102内的下料速率较快,但粉料容易在粉料通道102的下方聚集而出现堵料现象;第一夹角α的角度值过小,粉料在粉料通道102内的下料速率较慢。因此,本申请基于设计粉料通道102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从而提高粉料在粉料通道102内的下料速率,同时降低粉料在粉料通道102的下方聚集而出现堵料现象。第一夹角α可以为但不局限于15°、20°、25°、30°、35°、40°、45°、50°、55°或60°等等。第一夹角α仅用于进行说明,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
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描述,粉料通道102的中轴线定义为第一中轴线P1。转轴20的中轴线定义为第二中轴线P2。第二中轴线P2与制浆筒10的中轴线及转轴20的中轴线重合,且与水平面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粉料通道102包括注粉口1021。注粉口1021位于粉料通道102靠近粉料打散结构30的一端。转轴20的中轴线位于注粉口1021的中心的下方。可以理解地,由于粉料通道102相对于水平面呈倾斜设置,因此粉料通道102内的部分粉料在重力的作用下顺向经过粉料打散结构30进行打散,而其余部分的粉料逆着重力方向经过粉料打散结构30进行打散,从而粉料在注粉口1021上方容易发生堵料现象。本申请通过设置转轴20的中轴线低于注粉口1021的中心,从而增大注粉口1021的上方的边缘与转轴20之间的距离,进而位于粉料通道102上方的粉料能够快速流向粉料打散结构30,避免粉料在注粉口1021的上方堆积而出现堵料的现。需要说明的是,注粉口1021的中心是指注粉口1021所在平面与粉料通道102中轴线相交的位置。粉料通道102还包括与注粉口1021相对设置的进粉口1022。粉料通道102相对于制浆筒10凸出设置,即进粉口1022位于制浆筒10的外侧,从而便于粉料通道102与料仓的装配连接,另一方面,延长粉料在粉料通道102内的输料路径,提高粉料的流速。
粉料打散结构30在制浆筒10的轴向方向X上的投影覆盖注粉口1021在制浆筒10的轴向方向X上的投影。由此,经过注粉口1021的粉料能够更多地作用于粉料打散结构30上,从而提高粉料打散结构30对粉料的打散效果,进而避免粉料出现堆积结块的现象,以及提高粉料与液料的浸润效率和浸润效果,提高卧式制浆设备100的粉液混合效果。
粉料打散结构30与制浆筒10的内壁形成打散通道103。打散通道103与粉料通道102相连通,并配置为呈喇叭状的环形通道。由此,一方面,粉料经过粉料打散结构30打散后能够在打散通道103的引导作用下快速输送至混料结构50;另一方面,增加粉料与打散通道103的通道壁面的接触面积,提高碰撞效率,进而提高打散效果。
打散通道103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壁1031和第二壁1032。第一壁1031和/或第二壁1032相对于转轴20的中轴线倾斜设置。第一壁1031和第二壁1032在打散通道103远离转轴20的中轴线的最上方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第一壁1031和第二壁1032在打散通道103远离所述转轴20的中轴线的最下方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2,第一距离D1大于第二距离D2。由此,位于转轴20的中轴线最上方的打散通道103的宽度大于位于转轴20的中轴线最下方的打散通道103的宽度,从而避免粉料在注粉口1021的上方堆积而出现堵料的现象,实现粉料均匀出料,进而提高下粉效率,以及提高粉料的打散效果和出料效果。打散通道103的宽度是指第一壁1031和第二壁1032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壁1031和第二壁1032之间的距离在制浆筒10的周向方向Z上自上而下逐渐减小。由此,一方面,提高打散通道103的第一壁1031和第二壁1032的平滑度,减少粉料在第一壁1031或第二壁1032上的残留量;另一方面,避免粉料在注粉口1021的上方堆积而出现堵料的现象,提高下粉效率,以及提高粉料的打散效果和出料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壁1031和第二壁1032之间的距离在制浆筒10的周向方向Z上还可以呈阶梯式变化,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
打散通道103在打散通道103远离所述转轴20的中轴线的最上方的延伸长度为第一长度L1,打散通道103在打散通道103远离所述转轴20的中轴线的最下方的延伸长度为第二长度L2,第一长度L1小于第二长度L2。由此,位于转轴20的中轴线最上方的打散通道103的长度大于位于转轴20的中轴线最下方的打散通道103的长度,从而缩短了粉料在打散通道103的最上方的输料路径,及延长了粉料在打散通道103的最下方的输料路径,避免粉料在注粉口1021的上方堆积而出现堵料的现象,实现粉料均匀出料,进而提高下粉效率,以及提高粉料的打散效果和出料效果。
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打散通道103的延伸长度在制浆筒10的周向方向Z上自上而下逐渐减小。由此,避免粉料在注粉口1021的上方堆积而出现堵料的现象,提高下粉效率,以及提高粉料的打散效果和出料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打散通道103的延伸长度在制浆筒10的周向方向Z上还可以呈阶梯式变化,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2所示,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卧式制浆设备100经过粉料通道102的中轴线及制浆筒10的中轴线的平面记为轴向截面S。在轴向截面S中,打散通道103包括位于转轴20的中轴线上方的第一通道1035和位于转轴20的中轴线下方的第二通道1036。在垂直于经过打散通道103的粉料流向上,第一通道1035的宽度大于第二通道1036的宽度。在经过打散通道103的粉料流向上,第一通道1035的长度大于第二通道1036的长度。第一流道位于打散通道103远离转轴20的中轴线的最上方,第二流道位于打散通道103远离转轴20的中轴线的最下方。
制浆筒10包括筒体11和端盖12。端盖12连接于筒体11在制浆筒10的轴向方向X的端部。端盖12设置有粉料通道102。端盖12朝向粉料打散结构30的端面沿注粉口1021的周缘设置有与注粉口1021连通的导引槽120,导引槽120的槽壁与粉料打散结构30的侧壁形成打散通道103。由此,一方面,便于粉料打散结构30的安装定位;另一方面,实现粉料沿制浆筒10的径向方向Y朝混料结构50推进,提高粉料与液料的浸润效果。
导引槽120的槽壁相对于转轴20的中轴线倾斜设置。导引槽120沿制浆筒10的径向方向Y的横截面的尺寸沿经过粉料通道102的粉料流向逐渐增大。具体地,导引槽120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较第二端更靠近粉料通道102,导引槽120沿制浆筒10的径向方向Y的横截面的尺寸自第一端到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增大。由此,一方面,导引槽120的槽壁能够对粉料输送起到导引作用,从而提高粉料的输送效率;另一方面,增大打散区域的面积,提高粉料与导引槽120的槽壁的接触机会和碰撞效率,进而提高打散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沿经过打散通道103的粉料流向是指粉料顺着打散通道103的延伸方向流向混料结构50的方向,即粉料沿制浆筒10的轴向方向X自左而右流向混料结构50的方向。
端盖12封盖于筒体11沿轴向方向X的端部。端盖12与筒体11可以通过卡扣、螺钉等结构可拆卸连接在一起,从而便于制浆筒10内的各个元件的装配、更换或维护。在一些实施例中,端盖12与筒体11一体成型,从而提高端盖12与筒体11的连接强度,以及提高组装效率。端盖12与筒体11还可以通过密封件密封连接,从而避免物料的泄露。
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图3是图1中的卧式制浆设备100的端盖12的剖面图。端盖12朝向粉料打散结构30的一侧设置有突起121,突起121朝向粉料打散结构30的端面内凹形成导引槽120。粉料通道102自端盖12延伸至突起121的内部,一方面,优化粉料通道102与导引槽120的布局,以保证粉料能够被粉料打散结构30充分打散;另一方面,提高了端盖12的整体结构强度,避免端盖12变形而降低与筒体11连接的密封性和可靠性,延长卧式制浆设备100的使用寿命。
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注粉口1021配置为斜开口。注粉口1021沿经过粉料通道102的粉料流向朝粉料打散结构30倾斜设置,以形成斜开口。注粉口1021位于转轴20的中轴线的最下方的位置与粉料打散结构30的距离大于注粉口1021位于转轴20的中轴线的最上方的位置与粉料打散结构30的距离,从而使得打散通道103的最上方的长度小于打散通道103的最下方的长度,且打散通道103的最上方的宽度大于打散通道103的最下方的宽度,避免粉料在注粉口1021的上方堆积而出现堵料的现象,实现粉料均匀出料,进而提高下粉效率,以及提高粉料的打散效果和出料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注粉口1021还可以配置为平开口,从而降低加工难度。
导引槽120在制浆筒10的轴向方向X上的最大深度自上而下逐渐增大。由此,一方面,便于导引槽120的加工成型,节省材料,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缩短了粉料在打散通道103的最上方的输料路径,及延长粉料在打散通道103的最下方的输料路径,从而避免粉料在注粉口1021的上方堆积而出现堵料的现象,实现粉料均匀出料,进而提高下粉效率,以及提高粉料的打散效果和出料效果。
导引槽120呈偏心斜锥台状。导引槽120为通槽。导引槽120包括第一槽口1201和第二槽口1202,第一槽口1201与注粉口1021重合。第一槽口1201的中心与第二槽口1202的中心的连线与粉料通道102的中轴线呈夹角,即第一槽口1201的中心与第二槽口1202的中心的连线与粉料通道102的中轴线不重合。粉料打散结构30至少部分设置于导引槽120内,粉料打散结构30的侧壁与导引槽120的槽壁能够形成上宽下窄,且上短下长的打散通道103,从而避免粉料在粉料通道102内发生堵塞,以及提高粉料打散结构30对粉料的打散效果。
在轴向截面S中,导引槽120的外形呈不规则的四边形。需要说明的是,四边形是导引槽120沿制浆筒10的轴向方向X的纵截面外形大致呈四边形,四边形还可以包括四边形的四个角落形成倒角的情况。在轴向截面S中,导引槽12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1203和第二侧边1204,第一侧边1203位于粉料通道102的中轴线的上方,第二侧边1204位于粉料通道102的中轴线的下方。第一侧壁的长度小于第二侧边1204的长度。由此,使得打散通道103的最上方的长度小于打散通道103的最下方的长度,避免粉料在注粉口1021的上方堆积而出现堵料的现象,实现粉料均匀出料,进而提高下粉效率,以及提高粉料的打散效果和出料效果。
制浆筒10的内腔101在混料结构50处形成混料通道105,制浆筒10的周侧部设置有出料通道106,粉料通道102、打散通道103、混料通道105及出料通道106依次连通并形成制浆流道108。由此,由于粉料经过打散通道103后才进入混料通道105内,以实现粉料与液料混合,从而提高粉料与液料的浸润效率,以及避免粉料通道102出现堵料的现象,提高制浆质量。
请再次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出料通道106沿制浆筒10的切向方向设置,且位于制浆筒10的最上方或靠近最上方的位置设置。由此,一方面,由于粉料通道102下方的粉料的输料速度相对较快,打散效果较差,而粉料通道102上方的粉料的输料速度相对较慢,打散效果较好,因此本申请通过将出料通道106设置在制浆筒10的上方,从而延长粉料通道102下方的粉料的输料路径,缩短粉料通道102上方的粉料的输料路径,提高了粉料打散结构30对粉料的均匀打散效果,同时避免粉料在粉料通道102的上方出现堵料的现象;另一方面,减小出料通道106在制浆筒10外壁的径向方向Y的占用空间,使得卧式制浆设备100的整体结构更紧凑;又一方面,出料通道106内的粉液混合浆料能够切向排出制浆筒10,从而提高浆料的排出效率。
制浆筒10的周侧部或侧端部还设置有进液通道104。在制浆筒10的轴向方向X上,出料通道106位于粉料通道102和进液通道104之间。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图2中的箭头方向表示制浆流道108的物料流向。例如,粉料从粉料通道102进入打散通道103,经过粉料打散结构30打散后进入混料通道105,而液料经过进液通道104后流向混料通道105,液料和粉料在混料通道105湿润混合以形成浆料,浆料经过出料通道106排向循环设备,从而完成循环制浆工作。
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4,图4是图1中的卧式制浆设备100的局部放大图。混料结构50包括定子51和相对于定子51可转动的转子53。定子51固定于制浆筒10上,并靠近出料通道106设置,转子53与转轴20固定连接,并设置于粉料打散结构30背离粉料通道102的一侧。由此,一方面,混料结构50的转子53跟随转轴20转动后形成负压,粉料能够在负压作用下朝向混料通道105流动,减少粉料的回流,提高粉料与液料的浸润效率,避免降低粉料下落时产生的飞散现象,进而提高下料效率及制浆质量;另一方面,基于将转子53设置在粉料打散结构30背离粉料通道102的一侧,从而避免液料湿润未被打散的粉料而发生粉料通道102及打散通道103被堵塞的现象,延长卧式制浆设备100的使用寿命,提高下粉速率及出料均匀性,进而提高浆料质量和制浆效率。
定子51包括连接座511和设置于连接座511上的混料筒512,连接座511固定于制浆筒10上,混料筒512沿制浆筒10的周向方向Z开设有间隔设置的多个过料孔513。由此,在转子53转动时,粉料和液料能够在过料孔513处进行剪切和冲击,从而粉料与液料的浸润效率和浸润效果,提高卧式制浆设备100的粉液混合效果。
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座511环绕设置在突起121上。由此,基于将连接座511环绕设置在突起121上,从而对卧式制浆设备100的整体结构进行重新布局和优化,使得优化后的整机简单紧凑,同时保证粉料与液料的粉料和液料的混合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过料孔513包括第一孔5131和第二孔5132。第一孔5131与打散通道103连通。转子53包括与转轴20固定连接的固定座531和设置于固定座531背向粉料打散结构30一侧上的分散筒532。分散筒532上设置有用于分散液料的剪切孔5321。第二孔5132与剪切孔5321连通。第一孔5131在制浆筒10的周向方向Z的尺寸大于第二孔5132在制浆筒10的周向方向Z的尺寸。由此,粉料大部分从第一孔5131流向出料通道106,而液料大部分从第二孔5132流向出料通道106,粉料的粒径大于液料的粒径,一方面,提高粉料的出料效率,提高液料对粉料的浸润效果和浸润效率;另一方面,粉料和液料通过不同的通孔出料,避免出现第一孔5131被堵塞的现象。在一方面,混料结构50的转子53的分散筒532可以用于分散液料,从而卧式制浆设备100可以无需额外设置单独的液料分散结构,简化整体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卧式制浆设备100还可以包括液料分散结构。液料分散结构靠近进液通道104设置。液料分散结构用于分散经过进液通道104的液料,从而提高液料的分散效果,进而提高液料与粉料的混合效果及混合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孔5131和第二孔5132在制浆筒10的轴向方向X间隔设置,避免粉料在第一孔5131处浸润后发生第一孔5131被堵塞的现象,提高均匀出料效率。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孔5131和第二孔5132还可以邻接设置或连通设置,本申请不作具体限。
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座531包括与转轴20固定连接的连接筒5311和连接于连接筒5311和分散筒532之间的限位板5312。粉料分散结构与限位板5312抵接设置,从而避免粉料从粉料分散结构与限位板5312之间的缝隙与转轴20接触而磨损转轴20的问题,提高转轴20转动的可靠性及延长转轴20的使用寿命。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板5312沿制浆筒10的径向方向Y相对于粉料分散结构凸出设置,从而避免减少液料流向打散通道103的液体量,避免浸润后的粉料在打散通道103内发生堵塞的现象,提高出料效率。限位板5312沿制浆筒10的径向方向Y相对于分散筒532凸出设置,减少粉料与液料浸润量,避免粉液混合浆料在第一孔5131和第二孔5132处发生堵塞的现象。限位板5312与混料筒512间隔设置,从而避免转子53与定子51发生干涉。
转子53还包括连接于分散筒532背向固定座531一端的延伸板533。延伸板533朝向出料通道106的一侧延伸设置。由此,基于在分散筒532上设置延伸板533,从而避免液料不经分散筒532而直接与粉料浸润,从而使得液体能够通过分散筒532分散后再与粉料混合,进而提高了粉料与液料的浸润效果,提高制浆质量。延伸板533上设置有与混料筒512间隙301配合的定位孔5331,从而提高转子53和定子51的装配效率。
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4至图6,图5是图2中的卧式制浆设备100的粉料打散结构30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的粉料打散结构30的俯视图。粉料打散结构30包括基体31和多个打散叶片32。基体31固定于转轴20上。每一打散叶片32凸设于基体31的侧壁上,基体31的侧壁相对于转轴20的中轴线倾斜设置。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基体31的外形呈圆台状。由此,一方面,打散叶片32跟随基体31转动的过程中能够对粉料进行剪切和冲击,将大团块的粉料打散为弥散粉末状态,进而避免粉料出现堆积结块的现象,以及提高粉料与液料的浸润效率和浸润效果,提高卧式制浆设备100的粉液混合效果;另一方面,基体31的侧壁设置为锥面,从而增大提高粉料与基体31的侧壁的接触机会和碰撞效率,进而提高打散效果。
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基体31沿轴向开设有安装孔303,转轴20穿设于安装孔303内,从而实现转动带动基体31连同设置在基体31上的打散叶片32旋转。基体31还开设有与安装孔303相配合的限位孔304,转轴20上设置有与限位孔304相配合的限位块,从而提高转轴20与基体31的装配效率。
卧式制浆设备100还包括锁紧件21,锁紧件21用于将粉体打散结构固定于转轴20上。在本实施例中,粉体打散结构夹设于锁紧件21和混料结构50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粉体打散结构还可以通过螺钉或其它安装结构固定于转轴20上,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打散叶片32在基体31的周向边缘上沿制浆筒10的径向方向Y的投影叠加之后完全覆盖基体31的周向边缘。由此,大部分的粉料都会被打散叶片32打到,提高粉料的打散效果,进而提高粉料与液料的浸润效果,提高混合效率和混合效果,此外,粉料在打散通道103内被充分打散,且经过打散叶片32的粉体不会朝粉料通道102的进料口回流,因此避免粉料在打散通道103内滞留,提高打散效果的同时,以及提高粉料打散速率。
打散叶片32在打散叶片32的凸出方向上的延伸线P3相对于转轴20的中轴线形成开口朝向粉料通道102的第二夹角β,第二夹角β的角度范围为30°-60°。可以理解地,第二夹角β过大,打散叶片32的负载增加,在推动粉料旋转的过程中有可能形成新的团块,影响打散效果;第二夹角β过小,打散叶片32对粉料施加的离心力较大,分散效果较好,但是对粉料输送能力较弱,减低下粉速率。本申请基于设置打散叶片32在打散叶片32的凸出方向上的延伸线P3相对于转轴20的中轴线的角度,一方面,保证粉料被打散叶片32充分打散;另一方面,打散叶片32能够将粉料朝出料口输送,从而进而提高粉料的打散功能的同时,提高粉料的输送功能。例如,第二夹角β的角度值可以为但不局限于30°、35°、40°、45°、50°、55°或60°等等。第二夹角β仅用于进行说明,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
打散叶片32背离基体31的端面与制浆筒10的内壁形成间隙301,间隙301的范围为0.5mm-5mm。由此,一方面,提高粉料打散结构30在制浆筒10内转动的顺畅性;另一方面,通过制浆筒10的内壁与打散叶片32背离基体31的边缘的配合,可以使得粉料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被充分打散,并且经过打散叶片32打散的粉体不会朝粉料打散结构30的靠近注粉口1021的区域回流,不会在打散通道103内部滞留,在保证打散质量的同时,提高了下料速度。间隙301可以为但不局限于0.5mm、1mm、1.5mm、2mm、2.5mm、3mm、3.5mm、4mm、4.5mm或5mm等等。
多个打散叶片32在制浆筒10的周向方向Z上形成间隔设置的多个螺旋层33。每个螺旋层33中的相邻两个打散叶片32之间形成落料通道302。由此,一方面,打散叶片32跟随基体31转动的过程中能够将粉料沿制浆筒10的径向方向Y推送;另一方面,便于粉料充分被打散,避免出现粉料一直被打散叶片32推着走而导致相对速度保持为零的导致粉料不能打散的状态。
多个螺旋层33包括第一螺旋层331和与第一螺旋层331相邻设置的第二螺旋层332,第一螺旋层331中的多个打散叶片32与第二螺旋层332中的多个打散叶片32错开设置,从而保证粉料能够被不同螺旋层33的打散叶片32打散,提高粉料打散效果。
在制浆筒10的径向方向Y上,打散叶片32与落料通道302交替间隔设置,且打散叶片32在制浆筒10的周向方向Z上的延伸长度大于或等于落料通道302在制浆筒10的周向方向Z上的延伸长度,从而保证落料通道302下落的粉料能够被与落料通道302对应的打散叶片32充分打散,提高粉料与液料的混合效果和混合效率。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和图7,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浆系统1000的结构示意图。制浆系统1000包括料仓200、液料供给罐300和如上的卧式制浆设备100。料仓200与粉料通道102连通。液料供给罐300用于收集从卧式制浆设备100排出的粉液混合浆料,及将粉液混合浆料回流至卧式制浆设备100。制浆系统1000还可以包括但不局限于输料管400。料仓200、液料供给罐300和卧式制浆设备100通过输料管400相连通,并形成循环通路。在一些实施例中,制浆系统100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输料管400上的输送泵。输送泵配置为对粉液混合浆料和/或液料进行引导流动。
可以理解地,料仓200用于存放粉料。料仓200与卧式制浆设备100的粉料通道102相连通。粉料经过粉料通道102进入卧式制浆设备100,并经过粉料打散结构30打散,并朝混料结构50输料。液料供给罐300与卧式制浆设备100的进液通道104相连通,以实现向卧式制浆设备100供给液料。如此,打散后的粉料与液料通过混料结构50混合,以制得粉液混合浆料。粉料混合浆料通过出料通道106与液料供给罐300相连通。液料供给罐300可以用于存储和供给液料,其中,液料包括液料或粉液混合浆料。液料供给罐3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在本实施例中,液料供给罐300包括一个。卧式制浆设备100与液料供给罐300形成循环管路,从而实现粉液混合浆料的充分混合。在一些实施例中,一部分液料供给罐300用于供给液料,另一部分液料供给罐300用于供给粉液混合浆料。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浆系统1000,基于将粉液混合浆料进行多次循环混合,以使得浆料的固含量不断提高,粘度也从低到高,直至粉料完全投入,再经数次循环将粉液混合分散均匀,进而提高浆料质量和制浆效率。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上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8)

1.一种卧式制浆设备(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浆筒(10),所述制浆筒(10)的侧端部设置有粉料通道(102),所述粉料通道(102)的中轴线相对于水平面向上倾斜设置,其中,所述水平面与所述制浆筒(10)的中轴线平行;
转轴(20),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制浆筒(10)内;
粉料打散结构(30),设置于所述制浆筒(10)内,并与所述转轴(20)固定连接,所述粉料打散结构(30)用于打散经由所述粉料通道(102)的粉料;
混料结构(50),贴近所述制浆筒(10)的内壁设置,并用于混合液料和经由所述粉料打散结构(30)打散的粉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制浆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粉料通道(102)的中轴线与所述水平面形成开口朝向所述粉料通道(102)的第一夹角(α),所述第一夹角(α)的角度范围为15°-6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制浆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粉料通道(102)包括注粉口(1021),所述注粉口(1021)位于所述粉料通道(102)靠近所述粉料打散结构(30)的一端,所述转轴(20)的中轴线位于所述注粉口(1021)的中心的下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卧式制浆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粉料打散结构(30)在所述制浆筒(10)的轴向方向(X)上的投影覆盖所述注粉口(1021)在所述制浆筒(10)的轴向方向(X)上的投影。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卧式制浆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粉料打散结构(30)与所述制浆筒(10)的内壁形成打散通道(103),所述打散通道(103)与所述粉料通道(102)相连通,并配置为呈喇叭状的环形通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卧式制浆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散通道(103)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壁(1031)和第二壁(1032),所述第一壁(1031)和/或所述第二壁(1032)相对于所述转轴(20)的中轴线倾斜设置,所述第一壁(1031)和所述第二壁(1032)在所述打散通道(103)远离所述转轴(20)的中轴线的最上方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所述第一壁(1031)和所述第二壁(1032)在所述打散通道(103)远离所述转轴(20)的中轴线的最下方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2),所述第一距离(D1)大于所述第二距离(D2)。
7.如权利要求5-6任意一项所述的卧式制浆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散通道(103)在所述打散通道(103)远离所述转轴(20)的中轴线的最上方的延伸长度为第一长度(L1),所述打散通道(103)在所述打散通道(103)远离所述转轴(20)的中轴线的最下方的延伸长度为第二长度(L2),所述第一长度(L1)小于所述第二长度(L2)。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卧式制浆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制浆筒(10)包括筒体(11)和端盖(12),所述端盖(12)连接于所述筒体(11)在所述制浆筒(10)的轴向方向(X)的端部,并设置有所述粉料通道(102),所述端盖(12)朝向所述粉料打散结构(30)的端面沿所述注粉口(1021)的周缘设置有与所述注粉口(1021)连通的导引槽(120),所述导引槽(120)的槽壁与所述粉料打散结构(30)的侧壁形成所述打散通道(103)。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卧式制浆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槽(120)沿所述制浆筒(10)的径向方向(Y)的横截面的尺寸沿经过所述粉料通道(102)的粉料流向逐渐增大。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卧式制浆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制浆筒(10)的内腔(101)在所述混料结构(50)处形成混料通道(105),所述制浆筒(10)的周侧部设置有出料通道(106),所述粉料通道(102)、所述打散通道(103)、所述混料通道(105)及所述出料通道(106)依次连通并形成制浆流道(108)。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卧式制浆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料结构(50)包括定子(51)和相对于所述定子(51)可转动的转子(53),所述定子(51)固定于所述制浆筒(10)上,并靠近所述出料通道(106)设置,所述转子(53)与所述转轴(20)固定连接,并设置于所述粉料打散结构(30)背离所述粉料通道(102)的一侧。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卧式制浆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51)包括连接座(511)和设置于所述连接座(511)上的混料筒(512),所述连接座(511)固定于所述制浆筒(10)上,所述混料筒(512)沿所述制浆筒(10)的周向方向(Z)开设有间隔设置的多个过料孔(513)。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卧式制浆设备(100),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过料孔(513)包括第一孔(5131)和第二孔(5132),所述第一孔(5131)与所述打散通道(103)连通,所述转子(53)包括与所述转轴(20)固定连接的固定座(531)和设置于所述固定座(531)背向所述粉料打散结构(30)一侧上的分散筒(532),所述分散筒(532)上设置有用于分散所述液料的剪切孔(5321),所述第二孔(5132)与所述剪切孔(5321)连通,所述第一孔(5131)在制浆筒(10)的周向方向(Z)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孔(5132)在所述制浆筒(10)的周向方向(Z)的尺寸。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制浆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粉料打散结构(30)包括基体(31)和多个打散叶片(32),所述基体(31)固定于所述转轴(20)上,每一所述打散叶片(32)凸设于所述基体(31)的侧壁上,所述基体(31)的侧壁相对于所述转轴(20)的中轴线倾斜设置。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卧式制浆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散叶片(32)在所述打散叶片(32)的凸出方向上的延伸线(P3)相对于所述转轴(20)的中轴线形成开口朝向所述粉料通道(102)的第二夹角(β),所述第二夹角(β)的角度范围为30°-60°。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卧式制浆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散叶片(32)背离所述基体(31)的端面与所述制浆筒(10)的内壁形成间隙(301),所述间隙(301)的范围为0.5mm-5mm。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卧式制浆设备(100),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打散叶片(32)在所述制浆筒(10)的周向方向(Z)上形成间隔设置的多个螺旋层(33),每个所述螺旋层(33)中的相邻两个所述打散叶片(32)之间形成落料通道(302)。
18.一种制浆系统(1000),其特征在于,包括料仓(200)、液料供给罐(300)和如权利要求1-17任意一项所述的卧式制浆设备(100),所述料仓(200)与所述粉料通道(102)连通,所述液料供给罐(300)用于收集从所述卧式制浆设备(100)排出的粉液混合浆料,及将所述粉液混合浆料回流至所述卧式制浆设备(100)。
CN202311515552.1A 2023-11-13 2023-11-13 卧式制浆设备和制浆系统 Pending CN11729895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15552.1A CN117298955A (zh) 2023-11-13 2023-11-13 卧式制浆设备和制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15552.1A CN117298955A (zh) 2023-11-13 2023-11-13 卧式制浆设备和制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98955A true CN117298955A (zh) 2023-12-29

Family

ID=89288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15552.1A Pending CN117298955A (zh) 2023-11-13 2023-11-13 卧式制浆设备和制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98955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57332A1 (en) * 2002-09-25 2004-03-25 Reik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ixing by agitation
CN208407264U (zh) * 2018-02-06 2019-01-22 江苏绿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有机物料粉碎制浆装置
CN212688554U (zh) * 2020-05-19 2021-03-12 伊犁懋兴农林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打浆机
CN113499698A (zh) * 2021-07-30 2021-10-15 宏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粉液混合机
CN115486516A (zh) * 2022-09-03 2022-12-20 宁波泰一健康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暖胃功效的小米粥冻干块制备方法及其均质设备
CN116236936A (zh) * 2023-04-12 2023-06-09 深圳市尚水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制浆设备及制浆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57332A1 (en) * 2002-09-25 2004-03-25 Reik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ixing by agitation
CN208407264U (zh) * 2018-02-06 2019-01-22 江苏绿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有机物料粉碎制浆装置
CN212688554U (zh) * 2020-05-19 2021-03-12 伊犁懋兴农林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打浆机
CN113499698A (zh) * 2021-07-30 2021-10-15 宏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粉液混合机
CN115486516A (zh) * 2022-09-03 2022-12-20 宁波泰一健康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暖胃功效的小米粥冻干块制备方法及其均质设备
CN116236936A (zh) * 2023-04-12 2023-06-09 深圳市尚水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制浆设备及制浆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70832B2 (ja) インペラアセンブリ及び当該インペラアセンブリを使用した固体と液体の混合装置
CN113499698A (zh) 一种粉液混合机
CN112717795A (zh) 一种用于制备高固含量浆料的制浆设备及浆料混合系统
EP1016451B2 (en) Mixer
CN217042144U (zh) 上进料粉液混合装置
CN210993907U (zh) 一种粉体打散组件及使用该组件的固体和液体混合设备
KR20240053646A (ko) 고액 혼합 및 분산에 사용되는 장치 및 설비
CN117298955A (zh) 卧式制浆设备和制浆系统
CN116459697A (zh) 叶轮组件及制浆设备
CN215539921U (zh) 一种钛白粉和粉料递进分散装置
CN215876933U (zh) 一种粉液混合机
CN217042142U (zh) 一种爪式分散装置
CN212374456U (zh) 一种具有曲折通道的转子壳体结构及卸料器、布料器
CN210450818U (zh) 一种分体式的覆膜砂混砂机
CN219702121U (zh) 一种用于立式砂磨机的分离式砂磨进料机构
CN116459694A (zh) 一种制浆设备
CN217746581U (zh) 一种分散乳化装置
CN219518614U (zh) 粉液混合设备
CN214974537U (zh) 一种无间隙剪切陶瓷粉碎分散均质乳化装置
CN218872424U (zh) 研磨机
CN220513861U (zh) 一种粉液混合设备
CN219173660U (zh) 供料器
CN218742287U (zh) 一种连续球磨机入料用鼓形给料器
CN219849020U (zh) 混合叶轮及制浆设备
CN218872425U (zh) 立式研磨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