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84135A -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充电场的充电桩管理方法、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充电场的充电桩管理方法、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84135A
CN117284135A CN202311391146.9A CN202311391146A CN117284135A CN 117284135 A CN117284135 A CN 117284135A CN 202311391146 A CN202311391146 A CN 202311391146A CN 117284135 A CN117284135 A CN 1172841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module
charging pile
parking
charging fie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39114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284135B (zh
Inventor
肖若帆
谢莱莱
谢树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hangsheng Taif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Guankang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Guankang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Guankang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39114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84135B/zh
Publication of CN1172841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841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2841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841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60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charging st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06Q10/06315Needs-based resource requirements planning or analys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6Energy or water supply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FCOIN-FREED OR LIKE APPARATUS
    • G07F15/00Coin-freed apparatus with meter-controlled dispensing of liquid, gas or electricity
    • G07F15/003Coin-freed apparatus with meter-controlled dispensing of liquid, gas or electricity for electricity
    • G07F15/005Coin-freed apparatus with meter-controlled dispensing of liquid, gas or electricity for electricity dispensed for the electrical charging of vehicles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Y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 G16Y10/00Economic sectors
    • G16Y10/35Utilities, e.g. electricity, gas or wa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conom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Marketing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充电场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充电场的充电桩管理方法、系统,包括建模层、遥感层及输出层;充电场的位置信息于建模层中输入,建模层通过充电场位置信息执行充电场虚拟模型的构建,遥感层实时监测充电场状态数据及泊车用户状态数据,监测到的充电场状态数据实时与建模层共享,进一步执行充电场虚拟模型的状态模型的构建及状态更迭,监测到的泊车用户状态数据实时与输出层共享,输出层基于遥感层反馈的泊车用户状态数据提供泊车用户泊车位置,本发明通过充电场模型的构建为泊车充电用户带来了一种充电场可视化体验,且在此基础上还能够对充电场中各充电桩的使用状态进行读取,从而更加便利的作出泊车充电决策。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充电场的充电桩管理方法、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电场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充电场的充电桩管理方法、系统。
背景技术
充电桩类似于加油站的加油机,是一种固定安装于公共建筑和居民小区停车场或充电站内,与交流电网连接,为电动汽车提供电源的供电装置,由多个充电桩组成的区域即充电场。
申请号为202211070732.9的发明专利中公开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充电桩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数据采集端、实验数据输入端以及管理中心;所述管理中心包括实验数据处理端、存储介质、功率参数比对端、充电数据处理端以及控制终端;所述实验数据输入端,用于将外部的实验数据输入至管理中心内,其中实验数据包括充电功率参数以及电池的温度参数和充电时长;所述管理中心内部的实验数据处理端,对所输入的实验数据采用间隔时间段的方式进行处理,得到不同充电时长所对应的温度上升因子,将不同充电时长之间的时间区间以及温度上升因子进行捆绑,得到多组不同的捆绑数据包,捆绑数据包按照时间的先后排列顺序依次排列为第一捆绑数据包、第二捆绑数据包、.......以及第m捆绑数据包,并将若干组播绑数据包传输至存储介质中进行存储;所述数据采集端,用于对外部环境的温度参数进行获取,并将所获取的外部环境的温度参数传输至管理中心内;所述充电数据处理端,根据外部环境的温度参数以及存储介质内部所存储的捆绑数据包,对储蓄电池进行温控式充电处理,在未得知储蓄电池的温度状态下,根据充电时长以及实验所得的温度上升因子,对储蓄电池的温度状态进行预估,在将预估的温度参数与对应的预设参数进行比对,通过比对结果,对充电的输入功率进行调节控制。
该申请在于解决:“现有的充电桩在进行管理过程中,一般通过将输入功率进行确定,将所确定的输入功率按照线路传输的方式,将电能储蓄至对应的储蓄电池内,在正常储蓄状态下,储蓄电池的温度均处于可控状态,若外部环境温度过高,同时因未将储蓄电池的温度考虑在内,便很容易导致储蓄电池因长时间充电,导致储蓄电池的温度过高,严重时,还会造成较为严重的爆炸事故”的问题;
然而,目前的充电场中充电桩在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时,往往有门禁系统及充电桩中设计的程序分别控制,从而实现汽车的放行及进一步的充电操作,二者之间不存在交集,从而泊车充电用户,往往进入充电场后,仍需耗费一定时间找寻泊车位及充电桩进行泊车充电,其效率及便捷度存在一定缺陷。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充电场的充电桩管理方法、系统,解决了对于目前的充电场,泊车充电用户,往往进入充电场后,仍需耗费一定时间找寻泊车位及充电桩进行泊车充电,其效率及便捷度存在一定缺陷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第一方面,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充电场的充电桩管理系统,包括建模层、遥感层及输出层;
充电场的位置信息于建模层中输入,建模层通过充电场位置信息执行充电场虚拟模型的构建,遥感层实时监测充电场状态数据及泊车用户状态数据,监测到的充电场状态数据实时与建模层共享,进一步执行充电场虚拟模型的状态模型的构建及状态更迭,监测到的泊车用户状态数据实时与输出层共享,输出层基于遥感层反馈的泊车用户状态数据提供泊车用户泊车位置,供泊车用户完成泊车操作;
遥感层包括传感模组、协议模块及监测模块,传感模组用于感应充电桩旁泊车车位上方是否存在停泊车辆,协议模块用于编辑协议供泊车用户确认,监测模块用于监测协议确认用户的位置信息;
所述传感模组对实时感应结果进行储存,基于储存的数据内容求取充电场中充电桩综合有效使用率,计算公式为:
式中:w为充电桩占用率峰值;xkm为欺骗指数,wm2、wm1为等待状态充电桩数量及等待状态充电桩切换至占用状态充电桩的数量,xkm与w0相乘时,w0为充电桩占用率谷值;ζ为修正系数,(1-w)/(1-w0)≤3时取值为|(w-w0)/3|,反之,则取1;
其中,输出层通过遥感层中监测模块是否监测到泊车用户位置信息触发运行,监测模块监测到泊车用户位置信息时,输出层触发运行,反之,则不运行。
更进一步地,建模层包括输入模块、构建模块及配置模块,输入模块用于输入充电场覆盖区域边界位置坐标及充电场中充电桩位置坐标,构建模块用于接收输入模块中输入的充电场覆盖区域边界位置坐标及充电场中充电桩位置坐标,应用充电场覆盖区域边界位置坐标及充电场中充电桩位置坐标构建充电场虚拟模型,配置模块用于配置充电场虚拟模型切换为充电场状态模型的切换逻辑;
其中,输入模块中输入的充电场覆盖区域边界位置坐标及充电场中充电桩位置坐标由系统端用户手动输入,配置模块中配置的切换逻辑应用于充电场虚拟模型中各充电桩的渲染,以充电场虚拟模型中各充电桩的渲染结果组成充电场状态模型,切换逻辑包括:以红色渲染占用状态充电桩、以黄色渲染等待状态充电桩、以绿色渲染空闲状态充电桩。
更进一步地,系统端用户在输入充电场覆盖区域边界位置坐标及充电场中充电桩位置坐标时,通过下式求取各输入充电桩位置坐标相似度,输入模块基于各充电桩位置坐标相似度对输入的充电桩位置坐标进行查重处理,并对重复的充电桩位置坐标进行删除处理,公式为:
式中:m1、m2为所要求取相似度的两组位置坐标;αi为第i组要求取相似度的位置坐标的权重;N为位置坐标组合的集合;Fi(m1)为第i各位置坐标组合中位置坐标m1中存在的坐标向量;Fi(m2)为第i各位置坐标组合中位置坐标m2中存在的坐标向量;
其中,每组充电桩位置坐标均由不少于三组地理位置坐标组成,通过上式求取充电桩位置坐标相似度时,以两组充电桩位置坐标中各自包含的地理位置坐标求取相互之间相似度,并进一步求取相似度均值,对两组充电桩位置坐标所对应相似度均值超过20%的其中一组充电桩位置坐标进行删除。
更进一步地,所述传感模组由重力传感器所集成,且重力传感器于每一充电桩旁泊车车位上部署有四组,并且分别分布于泊车车位表面的四角位置,重力传感器由系统端用户手动设定质量判定阈值,重力传感器实时运行感应到承重质量处于质量判定阈值时,判定泊车车位上方存在车辆。
更进一步地,所述协议模块中用于泊车用户确认的协议通过系统端用户手动编辑进行设定,协议内容包括:系统是否准许获取车载蓝牙连接权限、系统是否准许获取车载蓝牙连接权限、系统是否准许获取车载蓝牙数据传输权限;
其中,协议模块中确认协议的泊车用户,进一步通过车载蓝牙上传个人信息,并实时将由蓝牙上传的个人信息同步发送至监测模块中储存,个人信息包括名称及手机号,泊车用户个人信息完成上传后,监测模块基于蓝牙实时定位获取泊车用户的位置信息。
更进一步地,所述协议模块运行时,编辑的协议内容通过网络传输提供至泊车用户的移动设备上,泊车用户于移动设备上对协议内容进行确认,并进一步通过移动设备与车载蓝牙连接,向车载蓝牙反馈协议内容确认结果;
其中,协议内容传输过程及泊车用户于移动设备上对协议内容进行读取、确认阶段,实时对传输网络及移动设备连接网络进行安全判定,在判定结果为不安全时,协议内容确认结果判定为无效,反之,则有效,网络安全判定公式为:
式中:τ为网络受击频率;μ为网络攻击阻断率;ε为当前网络中上线用户数量;ε0为当前网络中上线的固定用户数量;ν为当前网络网关占用率;ω为权重;k∈(0,1),k值越小则表示网络越安全,k≤0.01时,网络判定为安全。
更进一步地,所述传感模组感应到泊车车位上存在停泊车辆时,泊车车位对应充电桩状态记作占用;传感模组感应到泊车车位上不存在停泊车辆时,泊车车位对应充电桩状态记作空闲,监测模块监测到泊车用户位置信息时,输出层触发输出的泊车车位对应充电桩记作等待;
其中,由传感模组及监测模块对充电桩的状态判定,进一步对充电场虚拟模型进行实时状态模型的构建及更迭。
更进一步地,所述输出层包括判定模块、捕获模块、计算单元及反馈模块,判定模块用于设定判定周期,判定周期内监测模块均监测到泊车用户的位置信息时,触发捕获模块运行,反之,则结束,捕获模块用于捕获充电场状态模型中处于空闲状态的充电桩及其对应泊车车位,反馈模块用于接收捕获模块捕获到的处于空闲状态的充电桩及其对应泊车车位,选择一组泊车车位向系统端用户反馈;
其中,判定模块中设定的判定周期不少于三组,捕获模块内部设置有计算单元,计算单元用于以判定模块中最后一次监测到泊车用户的位置信息作为参照,计算捕获模块中各捕获到的充电桩位置坐标距参照位置信息的间距,反馈模块接收计算单元运行结果,以间距最短的一组充电桩对应泊车车位向系统端用户反馈,充电桩泊车车位向系统端用户反馈时,以用车用户车载蓝牙及其持有的移动设备作为传输媒介。
更进一步地,所述输入模块通过介质电性与构建模块及配置模块相连接,所述配置模块通过介质电性与传感模组相连接,所述传感模组通过介质电性与协议模块及监测模块相连接,所述监测模块通过介质电性与判定模块相连接,所述判定模块通过介质电性与捕获模块及反馈模块相连接,所述捕获模块内部通过介质电性连接有计算单元。
第二方面,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充电场的充电桩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上传充电场及充电场中充电桩位置坐标,应用充电场及充电场中充电桩位置坐标构建充电场虚拟模型;
步骤2:基于充电场虚拟模型根据充电场中各充电桩占用状态构建充电场状态模型;
步骤21:模型以车载蓝牙传输共享,泊车用户模型读取阶段;
步骤3:编辑协议供泊车用户确认,泊车用户对协议进行确认后,实时捕捉泊车车辆位置信息;
步骤31:未捕捉到泊车车辆位置信息,结束,跳转步骤3中泊车车辆位置信息捕捉阶段;
步骤32:捕捉到泊车车辆位置信息,进入判定周期,判定泊车车辆于连续的判定周期中是否在向充电场靠近;
步骤4:步骤32判定结果为是,遍历读取充电场状态模型,获取充电场中空闲状态充电桩,计算各充电桩距泊车车辆当前距离;
步骤41:步骤32判定结果为否,跳转步骤31;
步骤5:以距离泊车车辆最近的充电桩向充电场状态模型输出,充电场状态模型根据输出的充电桩完成状态更迭;
步骤6:泊车用户于充电场状态模型中遍历查找处于等待状态的充电桩,并于充电场状态模型中获取对应充电桩的行驶路径,结束后,跳转步骤31。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知的公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充电场的充电桩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充电场模型的构建为泊车充电用户带来了一种充电场可视化体验,且在此基础上还能够对充电场中各充电桩的使用状态进行读取,以便于更加便利的作出泊车决策,此外通过设计签订协议的方式,进一步基于获取的权限,能够在指定范围内对泊车充电用户的位置进行实时监测,从而根据持续的监测结果来判定用户是否存在泊车充电需求,进而预先为用户于充电场中挑选泊车充电位置,不仅为泊车充电用户带来引导效果,还为泊车充电用户节约了泊车时间,进而达到提升充电场泊车充电体验的目的,且提供充电场中充电桩后续规划建设适配度参考。
2、本发明中系统在充电桩位置坐标上传阶段,能够对上传的充电桩位置坐标带来查重处理,从而以此避免了重复的充电桩位置坐标存在,确保充电场虚拟模型稳定生成,且以此作为基础,使得充电桩位置坐标在上传阶段,能够有多人完成,且不易存在坐标上传错误,提升了充电场虚拟模型的构建速度及完整性。
3、本发明中系统运行过程中,还能够对系统中编辑设定的协议供泊车充电用户端确认时,对其所使用的网络状态进行检测,确保网络状态安全,使泊车充电用户对协议的确认结果有效。
4、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充电场的充电桩管理方法,通过该方法中的步骤执行,能够进一步维护系统运行的稳定,且在该方法的步骤执行过程中,进一步提供以系统指定的运行跳转逻辑,确保系统运行更具逻辑性,能够持续的为泊车充电用户提供服务,降低了充电场人工管理比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充电场的充电桩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充电场的充电桩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传感模组监测车辆位置信息状态演示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充电场虚拟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标号分别代表:1、充电场虚拟模型;2、泊车车位;3、充电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充电场的充电桩管理系统,如图1、3-4所示,包括建模层、遥感层及输出层;
充电场的位置信息于建模层中输入,建模层通过充电场位置信息执行充电场虚拟模型的构建,遥感层实时监测充电场状态数据及泊车用户状态数据,监测到的充电场状态数据实时与建模层共享,进一步执行充电场虚拟模型的状态模型的构建及状态更迭,监测到的泊车用户状态数据实时与输出层共享,输出层基于遥感层反馈的泊车用户状态数据提供泊车用户泊车位置,供泊车用户完成泊车操作;
遥感层包括传感模组、协议模块及监测模块,传感模组用于感应充电桩旁泊车车位上方是否存在停泊车辆,协议模块用于编辑协议供泊车用户确认,监测模块用于监测协议确认用户的位置信息;
传感模组对实时感应结果进行储存,基于储存的数据内容求取充电场中充电桩综合有效使用率,计算公式为:
式中:w为充电桩占用率峰值;xkm为欺骗指数,wm2、wm1为等待状态充电桩数量及等待状态充电桩切换至占用状态充电桩的数量,xkm与w0相乘时,w0为充电桩占用率谷值;ζ为修正系数,(1-w)/(1-w0)≤3时取值为|(w-w0)/3|,反之,则取1;
其中,输出层通过遥感层中监测模块是否监测到泊车用户位置信息触发运行,监测模块监测到泊车用户位置信息时,输出层触发运行,反之,则不运行;
建模层包括输入模块、构建模块及配置模块,输入模块用于输入充电场覆盖区域边界位置坐标及充电场中充电桩位置坐标,构建模块用于接收输入模块中输入的充电场覆盖区域边界位置坐标及充电场中充电桩位置坐标,应用充电场覆盖区域边界位置坐标及充电场中充电桩位置坐标构建充电场虚拟模型,配置模块用于配置充电场虚拟模型切换为充电场状态模型的切换逻辑;
其中,输入模块中输入的充电场覆盖区域边界位置坐标及充电场中充电桩位置坐标由系统端用户手动输入,配置模块中配置的切换逻辑应用于充电场虚拟模型中各充电桩的渲染,以充电场虚拟模型中各充电桩的渲染结果组成充电场状态模型,切换逻辑包括:以红色渲染占用状态充电桩、以黄色渲染等待状态充电桩、以绿色渲染空闲状态充电桩;
系统端用户在输入充电场覆盖区域边界位置坐标及充电场中充电桩位置坐标时,通过下式求取各输入充电桩位置坐标相似度,输入模块基于各充电桩位置坐标相似度对输入的充电桩位置坐标进行查重处理,并对重复的充电桩位置坐标进行删除处理,公式为:
式中:m1、m2为所要求取相似度的两组位置坐标;αi为第i组要求取相似度的位置坐标的权重;N为位置坐标组合的集合;Fi(m1)为第i各位置坐标组合中位置坐标m1中存在的坐标向量;Fi(m2)为第i各位置坐标组合中位置坐标m2中存在的坐标向量;
其中,每组充电桩位置坐标均由不少于三组地理位置坐标组成,通过上式求取充电桩位置坐标相似度时,以两组充电桩位置坐标中各自包含的地理位置坐标求取相互之间相似度,并进一步求取相似度均值,对两组充电桩位置坐标所对应相似度均值超过20%的其中一组充电桩位置坐标进行删除;
输出层包括判定模块、捕获模块、计算单元及反馈模块,判定模块用于设定判定周期,判定周期内监测模块均监测到泊车用户的位置信息时,触发捕获模块运行,反之,则结束,捕获模块用于捕获充电场状态模型中处于空闲状态的充电桩及其对应泊车车位,反馈模块用于接收捕获模块捕获到的处于空闲状态的充电桩及其对应泊车车位,选择一组泊车车位向系统端用户反馈;
其中,判定模块中设定的判定周期不少于三组,捕获模块内部设置有计算单元,计算单元用于以判定模块中最后一次监测到泊车用户的位置信息作为参照,计算捕获模块中各捕获到的充电桩位置坐标距参照位置信息的间距,反馈模块接收计算单元运行结果,以间距最短的一组充电桩对应泊车车位向系统端用户反馈,充电桩泊车车位向系统端用户反馈时,以用车用户车载蓝牙及其持有的移动设备作为传输媒介;
输入模块通过介质电性与构建模块及配置模块相连接,配置模块通过介质电性与传感模组相连接,传感模组通过介质电性与协议模块及监测模块相连接,监测模块通过介质电性与判定模块相连接,判定模块通过介质电性与捕获模块及反馈模块相连接,捕获模块内部通过介质电性连接有计算单元。
在本实施例中,输入模块运行输入充电场覆盖区域边界位置坐标及充电场中充电桩位置坐标,构建模块同步的接收输入模块中输入的充电场覆盖区域边界位置坐标及充电场中充电桩位置坐标,应用充电场覆盖区域边界位置坐标及充电场中充电桩位置坐标构建充电场虚拟模型,再由配置模块配置充电场虚拟模型切换为充电场状态模型的切换逻辑,传感模组后置运行感应充电桩旁泊车车位上方是否存在停泊车辆,再由协议模块编辑协议供泊车用户确认,进一步的监测模块监测协议确认用户的位置信息;
最后,判定模块运行设定判定周期,判定周期内监测模块均监测到泊车用户的位置信息时,触发捕获模块运行,反之,则结束,捕获模块实时捕获充电场状态模型中处于空闲状态的充电桩及其对应泊车车位,再由反馈模块接收捕获模块捕获到的处于空闲状态的充电桩及其对应泊车车位,选择一组泊车车位向系统端用户反馈;
通过上述公式计算为充电桩位置坐标带来了查重处理,确保充电场虚拟模型稳定构建,且进一步由充电场中充电桩综合有效使用率,能够进一步对充电场中充电桩的实际使用状态进行分析,辅助充电场管理端,根据充电场中充电桩综合有效使用率对充电场中充电桩的部署数量进行适应性调控,确保充电场中存在的充电桩更加符合泊车充电用户的使用需求;
参见图3~4所示,图3示出了泊车车辆被本系统中遥感层监测到位置时的分布状态,图中圆形虚线表示为判定周期,若同一辆车连续三组及以上周期都在向充电场虚拟模型1对应的充电场靠近,则触发输出层,图4则示出了泊车车位及充电桩分布状态。
实施例2
在具体实施层面,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参照图1对实施例1中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充电场的充电桩管理系统做进一步具体说明:
传感模组由重力传感器所集成,且重力传感器于每一充电桩旁泊车车位上部署有四组,并且分别分布于泊车车位表面的四角位置,重力传感器由系统端用户手动设定质量判定阈值,重力传感器实时运行感应到承重质量处于质量判定阈值时,判定泊车车位上方存在车辆。
通过上述设置,为传感模组判定泊车车位上方存在车辆提供了指定的判定逻辑支持。
如图1所示,协议模块中用于泊车用户确认的协议通过系统端用户手动编辑进行设定,协议内容包括:系统是否准许获取车载蓝牙连接权限、系统是否准许获取车载蓝牙连接权限、系统是否准许获取车载蓝牙数据传输权限;
其中,协议模块中确认协议的泊车用户,进一步通过车载蓝牙上传个人信息,并实时将由蓝牙上传的个人信息同步发送至监测模块中储存,个人信息包括名称及手机号,泊车用户个人信息完成上传后,监测模块基于蓝牙实时定位获取泊车用户的位置信息。
通过上述设置,为系统中获取泊车用户位置信息来源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持。
如图1所示,协议模块运行时,编辑的协议内容通过网络传输提供至泊车用户的移动设备上,泊车用户于移动设备上对协议内容进行确认,并进一步通过移动设备与车载蓝牙连接,向车载蓝牙反馈协议内容确认结果;
其中,协议内容传输过程及泊车用户于移动设备上对协议内容进行读取、确认阶段,实时对传输网络及移动设备连接网络进行安全判定,在判定结果为不安全时,协议内容确认结果判定为无效,反之,则有效,网络安全判定公式为:
式中:τ为网络受击频率;μ为网络攻击阻断率;ε为当前网络中上线用户数量;ε0为当前网络中上线的固定用户数量;ν为当前网络网关占用率;ω为权重;k∈(0,1),k值越小则表示网络越安全,k≤0.01时,网络判定为安全。
通过上述公式计算,为系统中泊车充电用户在对协议进行确认阶段带来了安全维护,确保泊车充电用户对协议的确认结果有效性。
如图1所示,传感模组感应到泊车车位上存在停泊车辆时,泊车车位对应充电桩状态记作占用;传感模组感应到泊车车位上不存在停泊车辆时,泊车车位对应充电桩状态记作空闲,监测模块监测到泊车用户位置信息时,输出层触发输出的泊车车位对应充电桩记作等待;
其中,由传感模组及监测模块对充电桩的状态判定,进一步对充电场虚拟模型进行实时状态模型的构建及更迭。
通过上述设置,能够提供以准确的充电场虚拟模型与充电场状态模型的转换逻辑,确保充电场状态模型能够基于充电场虚拟模型稳定构建,进一步的提供以泊车充电用户更加的使用体验。
实施例3
在具体实施层面,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参照图2对实施例1中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充电场的充电桩管理系统做进一步具体说明: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充电场的充电桩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上传充电场及充电场中充电桩位置坐标,应用充电场及充电场中充电桩位置坐标构建充电场虚拟模型;
步骤2:基于充电场虚拟模型根据充电场中各充电桩占用状态构建充电场状态模型;
步骤21:模型以车载蓝牙传输共享,泊车用户模型读取阶段;
步骤3:编辑协议供泊车用户确认,泊车用户对协议进行确认后,实时捕捉泊车车辆位置信息;
步骤31:未捕捉到泊车车辆位置信息,结束,跳转步骤3中泊车车辆位置信息捕捉阶段;
步骤32:捕捉到泊车车辆位置信息,进入判定周期,判定泊车车辆于连续的判定周期中是否在向充电场靠近;
步骤4:步骤32判定结果为是,遍历读取充电场状态模型,获取充电场中空闲状态充电桩,计算各充电桩距泊车车辆当前距离;
步骤41:步骤32判定结果为否,跳转步骤31;
步骤5:以距离泊车车辆最近的充电桩向充电场状态模型输出,充电场状态模型根据输出的充电桩完成状态更迭;
步骤6:泊车用户于充电场状态模型中遍历查找处于等待状态的充电桩,并于充电场状态模型中获取对应充电桩的行驶路径,结束后,跳转步骤31。
综上而言,上述实施例中系统通过充电场模型的构建为泊车充电用户带来了一种充电场可视化体验,且在此基础上还能够对充电场中各充电桩的使用状态进行读取,以便于更加便利的作出泊车决策,此外通过设计签订协议的方式,进一步基于获取的权限,能够在指定范围内对泊车充电用户的位置进行实时监测,从而根据持续的监测结果来判定用户是否存在泊车充电需求,进而预先为用户于充电场中挑选泊车充电位置,不仅为泊车充电用户带来引导效果,还为泊车充电用户节约了泊车时间,进而达到提升充电场泊车充电体验的目的,且提供充电场中充电桩后续规划建设适配度参考;且该系统在充电桩位置坐标上传阶段,能够对上传的充电桩位置坐标带来查重处理,从而以此避免了重复的充电桩位置坐标存在,确保充电场虚拟模型稳定生成,且以此作为基础,使得充电桩位置坐标在上传阶段,能够有多人完成,且不易存在坐标上传错误,提升了充电场虚拟模型的构建速度及完整性;同时,该系统运行过程中,还能够对系统中编辑设定的协议供泊车充电用户端确认时,对其所使用的网络状态进行检测,确保网络状态安全,使泊车充电用户对协议的确认结果有效;此外,实施例中方法能够进一步维护系统运行的稳定,且在该方法的步骤执行过程中,进一步提供以系统指定的运行跳转逻辑,确保系统运行更具逻辑性,能够持续的为泊车充电用户提供服务,降低了充电场人工管理比例。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会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充电场的充电桩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建模层、遥感层及输出层;
充电场的位置信息于建模层中输入,建模层通过充电场位置信息执行充电场虚拟模型的构建,遥感层实时监测充电场状态数据及泊车用户状态数据,监测到的充电场状态数据实时与建模层共享,进一步执行充电场虚拟模型的状态模型的构建及状态更迭,监测到的泊车用户状态数据实时与输出层共享,输出层基于遥感层反馈的泊车用户状态数据提供泊车用户泊车位置,供泊车用户完成泊车操作;
遥感层包括传感模组、协议模块及监测模块,传感模组用于感应充电桩旁泊车车位上方是否存在停泊车辆,协议模块用于编辑协议供泊车用户确认,监测模块用于监测协议确认用户的位置信息;
所述传感模组对实时感应结果进行储存,基于储存的数据内容求取充电场中充电桩综合有效使用率,计算公式为:
式中:w为充电桩占用率峰值;xkm为欺骗指数,wm2、wm1为等待状态充电桩数量及等待状态充电桩切换至占用状态充电桩的数量,xkm与w0相乘时,/>w0为充电桩占用率谷值;ζ为修正系数,(1-w)/(1-w0)≤3时取值为|(w-w0)/3|,反之,则取1;
其中,输出层通过遥感层中监测模块是否监测到泊车用户位置信息触发运行,监测模块监测到泊车用户位置信息时,输出层触发运行,反之,则不运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充电场的充电桩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建模层包括输入模块、构建模块及配置模块,输入模块用于输入充电场覆盖区域边界位置坐标及充电场中充电桩位置坐标,构建模块用于接收输入模块中输入的充电场覆盖区域边界位置坐标及充电场中充电桩位置坐标,应用充电场覆盖区域边界位置坐标及充电场中充电桩位置坐标构建充电场虚拟模型,配置模块用于配置充电场虚拟模型切换为充电场状态模型的切换逻辑;
其中,输入模块中输入的充电场覆盖区域边界位置坐标及充电场中充电桩位置坐标由系统端用户手动输入,配置模块中配置的切换逻辑应用于充电场虚拟模型中各充电桩的渲染,以充电场虚拟模型中各充电桩的渲染结果组成充电场状态模型,切换逻辑包括:以红色渲染占用状态充电桩、以黄色渲染等待状态充电桩、以绿色渲染空闲状态充电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充电场的充电桩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系统端用户在输入充电场覆盖区域边界位置坐标及充电场中充电桩位置坐标时,通过下式求取各输入充电桩位置坐标相似度,输入模块基于各充电桩位置坐标相似度对输入的充电桩位置坐标进行查重处理,并对重复的充电桩位置坐标进行删除处理,公式为:
式中:m1、m2为所要求取相似度的两组位置坐标;αi为第i组要求取相似度的位置坐标的权重;N为位置坐标组合的集合;Fi(m1)为第i各位置坐标组合中位置坐标m1中存在的坐标向量;Fi(m2)为第i各位置坐标组合中位置坐标m2中存在的坐标向量;
其中,每组充电桩位置坐标均由不少于三组地理位置坐标组成,通过上式求取充电桩位置坐标相似度时,以两组充电桩位置坐标中各自包含的地理位置坐标求取相互之间相似度,并进一步求取相似度均值,对两组充电桩位置坐标所对应相似度均值超过20%的其中一组充电桩位置坐标进行删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充电场的充电桩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模组由重力传感器所集成,且重力传感器于每一充电桩旁泊车车位上部署有四组,并且分别分布于泊车车位表面的四角位置,重力传感器由系统端用户手动设定质量判定阈值,重力传感器实时运行感应到承重质量处于质量判定阈值时,判定泊车车位上方存在车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充电场的充电桩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协议模块中用于泊车用户确认的协议通过系统端用户手动编辑进行设定,协议内容包括:系统是否准许获取车载蓝牙连接权限、系统是否准许获取车载蓝牙连接权限、系统是否准许获取车载蓝牙数据传输权限;
其中,协议模块中确认协议的泊车用户,进一步通过车载蓝牙上传个人信息,并实时将由蓝牙上传的个人信息同步发送至监测模块中储存,个人信息包括名称及手机号,泊车用户个人信息完成上传后,监测模块基于蓝牙实时定位获取泊车用户的位置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充电场的充电桩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协议模块运行时,编辑的协议内容通过网络传输提供至泊车用户的移动设备上,泊车用户于移动设备上对协议内容进行确认,并进一步通过移动设备与车载蓝牙连接,向车载蓝牙反馈协议内容确认结果;
其中,协议内容传输过程及泊车用户于移动设备上对协议内容进行读取、确认阶段,实时对传输网络及移动设备连接网络进行安全判定,在判定结果为不安全时,协议内容确认结果判定为无效,反之,则有效,网络安全判定公式为:
式中:τ为网络受击频率;μ为网络攻击阻断率;ε为当前网络中上线用户数量;ε0为当前网络中上线的固定用户数量;ν为当前网络网关占用率;ω为权重;k∈(0,1),k值越小则表示网络越安全,k≤0.01时,网络判定为安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充电场的充电桩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模组感应到泊车车位上存在停泊车辆时,泊车车位对应充电桩状态记作占用;传感模组感应到泊车车位上不存在停泊车辆时,泊车车位对应充电桩状态记作空闲,监测模块监测到泊车用户位置信息时,输出层触发输出的泊车车位对应充电桩记作等待;
其中,由传感模组及监测模块对充电桩的状态判定,进一步对充电场虚拟模型进行实时状态模型的构建及更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充电场的充电桩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层包括判定模块、捕获模块、计算单元及反馈模块,判定模块用于设定判定周期,判定周期内监测模块均监测到泊车用户的位置信息时,触发捕获模块运行,反之,则结束,捕获模块用于捕获充电场状态模型中处于空闲状态的充电桩及其对应泊车车位,反馈模块用于接收捕获模块捕获到的处于空闲状态的充电桩及其对应泊车车位,选择一组泊车车位向系统端用户反馈;
其中,判定模块中设定的判定周期不少于三组,捕获模块内部设置有计算单元,计算单元用于以判定模块中最后一次监测到泊车用户的位置信息作为参照,计算捕获模块中各捕获到的充电桩位置坐标距参照位置信息的间距,反馈模块接收计算单元运行结果,以间距最短的一组充电桩对应泊车车位向系统端用户反馈,充电桩泊车车位向系统端用户反馈时,以用车用户车载蓝牙及其持有的移动设备作为传输媒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充电场的充电桩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模块通过介质电性与构建模块及配置模块相连接,所述配置模块通过介质电性与传感模组相连接,所述传感模组通过介质电性与协议模块及监测模块相连接,所述监测模块通过介质电性与判定模块相连接,所述判定模块通过介质电性与捕获模块及反馈模块相连接,所述捕获模块内部通过介质电性连接有计算单元。
10.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充电场的充电桩管理方法,所述方法是对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充电场的充电桩管理系统的实施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上传充电场及充电场中充电桩位置坐标,应用充电场及充电场中充电桩位置坐标构建充电场虚拟模型;
步骤2:基于充电场虚拟模型根据充电场中各充电桩占用状态构建充电场状态模型;
步骤21:模型以车载蓝牙传输共享,泊车用户模型读取阶段;
步骤3:编辑协议供泊车用户确认,泊车用户对协议进行确认后,实时捕捉泊车车辆位置信息;
步骤31:未捕捉到泊车车辆位置信息,结束,跳转步骤3中泊车车辆位置信息捕捉阶段;
步骤32:捕捉到泊车车辆位置信息,进入判定周期,判定泊车车辆于连续的判定周期中是否在向充电场靠近;
步骤4:步骤32判定结果为是,遍历读取充电场状态模型,获取充电场中空闲状态充电桩,计算各充电桩距泊车车辆当前距离;
步骤41:步骤32判定结果为否,跳转步骤31;
步骤5:以距离泊车车辆最近的充电桩向充电场状态模型输出,充电场状态模型根据输出的充电桩完成状态更迭;
步骤6:泊车用户于充电场状态模型中遍历查找处于等待状态的充电桩,并于充电场状态模型中获取对应充电桩的行驶路径,结束后,跳转步骤31。
CN202311391146.9A 2023-10-25 2023-10-25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充电场的充电桩管理方法、系统 Active CN1172841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91146.9A CN117284135B (zh) 2023-10-25 2023-10-25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充电场的充电桩管理方法、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91146.9A CN117284135B (zh) 2023-10-25 2023-10-25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充电场的充电桩管理方法、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84135A true CN117284135A (zh) 2023-12-26
CN117284135B CN117284135B (zh) 2024-05-28

Family

ID=892480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391146.9A Active CN117284135B (zh) 2023-10-25 2023-10-25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充电场的充电桩管理方法、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84135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40012A (zh) * 2014-08-22 2014-12-24 武汉理工大学 基于物联网的电动汽车充电调度方法及系统
CN104680258A (zh) * 2015-03-12 2015-06-03 北京交通大学 电动出租车调度方法及装置
KR101907656B1 (ko) * 2017-08-29 2018-10-12 주식회사 아모티 전기차 충전기 고장관리 운영 시스템
CN110807944A (zh) * 2019-09-30 2020-02-18 国创新能源汽车能源与信息创新中心(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对充电场站停车位占位的多级管理方法
CN114241437A (zh) * 2021-11-19 2022-03-25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特定区域泊车系统、控制方法及其设备
CN115158097A (zh) * 2022-09-02 2022-10-11 南京金维鸟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充电桩管理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5273531A (zh) * 2022-07-15 2022-11-01 孙楚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泊车管理系统
CN115860416A (zh) * 2022-12-23 2023-03-28 清华大学 专用快速充电场站的运行优化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6798269A (zh) * 2023-07-19 2023-09-22 中交城乡建设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地下空间中实时泊车状态模型构建方法
CN116887192A (zh) * 2023-08-08 2023-10-13 国能智慧科技发展(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共享载具的车载无线定位器管理系统、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40012A (zh) * 2014-08-22 2014-12-24 武汉理工大学 基于物联网的电动汽车充电调度方法及系统
CN104680258A (zh) * 2015-03-12 2015-06-03 北京交通大学 电动出租车调度方法及装置
KR101907656B1 (ko) * 2017-08-29 2018-10-12 주식회사 아모티 전기차 충전기 고장관리 운영 시스템
CN110807944A (zh) * 2019-09-30 2020-02-18 国创新能源汽车能源与信息创新中心(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对充电场站停车位占位的多级管理方法
CN114241437A (zh) * 2021-11-19 2022-03-25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特定区域泊车系统、控制方法及其设备
CN115273531A (zh) * 2022-07-15 2022-11-01 孙楚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泊车管理系统
CN115158097A (zh) * 2022-09-02 2022-10-11 南京金维鸟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充电桩管理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5860416A (zh) * 2022-12-23 2023-03-28 清华大学 专用快速充电场站的运行优化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6798269A (zh) * 2023-07-19 2023-09-22 中交城乡建设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地下空间中实时泊车状态模型构建方法
CN116887192A (zh) * 2023-08-08 2023-10-13 国能智慧科技发展(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共享载具的车载无线定位器管理系统、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84135B (zh) 2024-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2152065A1 (zh) 一种充电管理系统的充电与供能优化方法及装置
CN111497671B (zh) 基于车牌自动识别与引导的电动汽车有序充电方法与系统
CN113807647B (zh) 基于云边协同的电动汽车充电调度方法和系统
Zhang et al. Expanding EV charging networks considering transportation pattern and power supply limit
CN102437601B (zh) 云机器人自主充电系统及方法
CN109501630A (zh)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方案实时推荐方法及系统
JP2021093802A (ja) 電力管理システム、及びサーバ
CN205881192U (zh) 一种基于室内定位的停车场系统
CN103195279A (zh) 基于分布式无线网络的智能立体停车库
EP2099639A2 (en) Connection locator in a power aggregation system for distributed electric resources
Yuan et al. A charging strategy with the price stimulus considering the queue of charging station and EV fast charging demand
Vayá et al. Combined smart-charging and frequency regulation for fleets of 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CN106875576A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充电管理方法及系统
JP2016059189A (ja) 充電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充電制御方法
CN114056161A (zh) 一种充电桩有序充电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3095921B (zh) 一种可远程预约充电的新能源汽车充电宝租赁系统及方法
CN117284135B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充电场的充电桩管理方法、系统
CN206135439U (zh) 基于时间特性的充电桩
CN112819203B (zh)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充电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11244990B (zh) 一种配电网v2g辅助服务日前调度方法
CN116278901B (zh) 基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在线管理系统
US11518269B2 (en) Management apparatus, management method, and program
CN110853243A (zh) 一种可统筹调配的城市共享充电运营管理系统及方法
Hasan Optimization and control of lumped transmitting coil-based in-motio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s
CN112529482B (zh) 一种列车运用车数计算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储存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407

Address after: 518000, 506, Jingxing Haihai Building, No. 91 Guiwan 3rd Road, Nanshan Street, Qianhai Shenzhen Hong Kong Cooperation Zone,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Shenzhen Changsheng Taifu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Room 2, No. 1351 Changjiang North Road, Zhoushi Town, Kunshan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5300

Applicant before: Kunshan Guankang Electronic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