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83995A - 支承单元、印刷系统 - Google Patents

支承单元、印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83995A
CN117283995A CN202310747041.6A CN202310747041A CN117283995A CN 117283995 A CN117283995 A CN 117283995A CN 202310747041 A CN202310747041 A CN 202310747041A CN 117283995 A CN117283995 A CN 1172839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unit
support
image data
ma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4704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青木浩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2839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839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58Supply holders for sheets or fan-folded webs, e.g. shelves, tables, scrolls, pile hol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41J11/06Flat page-size platens or smaller flat platens having a greater size than line-size platens

Landscapes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Accessories Of Camera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支承单元、印刷系统,抑制通过拍摄设备获取的介质信息的偏差。一种支承单元,能够支承由拍摄设备进行拍摄并由印刷装置根据拍摄结果进行印刷的介质,所述支承单元具备:基座部,具有支承区域和非支承区域,所述支承区域支承所述介质,所述非支承区域不支承所述介质;以及夹持部,包括具有透光性的部分,所述夹持部与所述基座部一起夹着所述介质,在所述非支承区域设置有所述拍摄设备能够识别的多个标识。

Description

支承单元、印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支承单元以及印刷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如专利文献1所示,公开了具备能够检测载置于印刷台的印刷基材的相机的印刷装置。该印刷装置还具备根据相机的检测结果来控制印刷条件的控制单元。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2/0256995号说明书
在上述印刷装置中,有时用户会另外准备用于拍摄(检测)印刷基材的相机。即,印刷装置不具备相机,作为代替,通过用户拥有的相机拍摄印刷基材。在这种情况下,基于用户准备的相机的拍摄结果来确定针对印刷基材的印刷条件。然而,虽然简化了印刷装置的构成,但缘于用户的拍摄方法等的偏差,拍摄结果会出现偏差。由此,会出现印刷基材的信息也产生偏差而未进行恰当的印刷控制的情况。
发明内容
一种支承单元,能够支承由拍摄设备进行拍摄并由印刷装置根据拍摄结果进行印刷的介质,所述支承单元具备:基座部,具有支承区域和非支承区域,所述支承区域支承所述介质,所述非支承区域不支承所述介质;以及夹持部,包括具有透光性的部分,所述夹持部与所述基座部一起夹着所述介质,在所述非支承区域设置有所述拍摄设备能够识别的多个标识。
一种印刷系统,具备:支承单元,支承通过拍摄设备拍摄的介质;处理单元,处理由所述拍摄设备拍摄的图像的图像数据;以及印刷单元,根据所述处理单元对所述图像数据的处理结果,对所述介质进行印刷,所述支承单元包括:基座部,具有支承区域和非支承区域,所述支承区域支承所述介质,所述非支承区域不支承所述介质;以及夹持部,包括具有透光性的部分,所述夹持部与所述基座部一起夹着所述介质,在所述非支承区域设置有所述拍摄设备能够识别的多个标识,所述图像数据包括:介质图像数据,为所述介质的图像数据;以及标识图像数据,为与所述介质一起被拍摄的所述多个标识的图像数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支承单元的构成的简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基座部的构成的简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夹持部的构成的简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支承单元的构成的简图。
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支承单元的使用方法的简图。
图6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支承单元的构成的简图。
图7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基座部的构成的简图。
图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支承单元的控制构成的框图。
图9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支承单元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支承单元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图11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印刷系统的构成的简图。
图12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印刷系统的控制构成的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印刷系统、10、10A…支承单元、20…基座部、20a…上表面、20A…基座部、21…支承区域、22…非支承区域、24…定位销、26…边界标识、30…夹持部、34…贯通孔、40…载置部、40a…载置面、41…贯通孔、45…柱部、50…升降部、51…滚珠丝杠轴、52…滚珠螺母、53…电机、54…旋转编码器、60…控制部、61…CPU、62…存储器、63…控制电路、64…I/F、100…印刷单元、111…主体框架、112…脚部、114…主体罩、116…输送单元、116a…驱动辊、116b…从动辊、117…胶带、117a…外周面、117b…支承面、118…介质保持部、118a…保持轴、119…记录单元、119a…记录头、119b…滑架、160…控制部、161…CPU、162…存储器、163…控制电路、164…I/F、M、M1a、M1b、M1c…标识、M2…第二标识、M3…第三标识、M4、M4a、M4b、M4c、M4d、M4e、M4f、M4g、M4h、M4i…光源、PS1…第一位置、PS2…第二位置、S…介质、CD…拍摄设备、LS…透镜部。
具体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支承单元10的构成。
支承单元10构成为能够支承通过拍摄设备CD(例如数码相机)拍摄的介质S。介质S是通过印刷装置印刷的介质,为布帛、纸张等。印刷装置例如具备输送介质S的输送单元、向被输送的介质S喷出油墨的记录单元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拍摄设备CD是由各用户准备的方式,支承单元10是不包括拍摄设备CD的构成。
这里,在通过规定的印刷装置对介质S进行印刷的情况下,有时会基于介质S的图像数据来掌握介质S的特性并设定恰当的印刷条件。然而,若拍摄设备CD的拍摄方法、拍摄环境等产生偏差,则有可能使介质S的图像数据产生偏差,从而不能准确地掌握介质S的特性而不能设定恰当的印刷条件。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支承单元10是设想即使在拍摄设备CD的拍摄方法等根据每个用户而产生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校正所获取到的图像数据并能够掌握介质S的特性而构成的。
以下,说明具体的构成。
如图1至图4所示,支承单元10具备基座部20以及夹持部30。
基座部20形成为长方体。本实施方式的基座部20的+Z方向的端部即上表面20a为平坦面。上表面20a具有支承介质S的支承区域21以及不支承介质S的非支承区域22(图2)。支承区域21是在通过拍摄设备CD拍摄介质S时支承介质S的区域。本实施方式的支承区域21是在基座部20的沿着X轴的方向上从中央部到+X方向的端部为止的区域,且是在基座部20的沿着Y轴的方向上从中央部到-Y方向的端部为止的区域。
非支承区域22是上表面20a上除支承区域21以外的区域。在非支承区域22中设置有拍摄设备CD能够识别的多个标识M。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三个标识M(M1a、M1b、M1c)(图2)。这些标识M可以是直接印刷于上表面20a的形态,也可以是将印刷于标签上的标识贴附于上表面20a的形态。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上表面20a整面是黑色系颜色。由于支承的介质S多为白色系颜色,因此对比度变大,能够明确地掌握介质S的端部的状态。标识M的颜色相对于上表面20a的颜色能够进行辨别,并能够通过拍摄设备识别即可。本实施方式的标识M的颜色是红色系颜色。另外,标识M的形状不被特别地限定,例如为圆形。
需要指出,也可以是基座部20的上表面20a的颜色能够变更的构成。例如,基座部20由液晶面板构成,配合介质S的颜色来变更基座部20的表面的颜色。例如,在介质S为黑色系颜色的情况下,使上表面20a的颜色为白色系颜色。另外,也可以是标识M的颜色也能够和上述同样地变更的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三个标识M(M1a、M1b、M1c)未配置于同一直线上。具体而言,标识M1a相对于基座部20的沿着X轴的方向上的中央部靠-X方向侧配置、且相对于基座部20的沿着Y轴的方向上的中央部靠+Y方向侧配置。标识M1b在标识M1a的沿着X轴的方向上配置于+X方向。标识M1c在标识M1a的沿着Y轴的方向上配置于-Y方向。由此,例如即使在斜着地对介质S进行了拍摄的情况下、在介质S于支承区域21中被斜着支承的状态下进行了拍摄的情况下,也能够以三个标识M(M1a、M1b、M1c)为基准进行校正。
进而,规定各标识M(M1a、M1b、M1c)间的距离。具体而言,标识M1a的中心部与标识M1b的中心部的距离是被规定的尺寸。另外,标识M1a的中心部与标识M1c的中心部的距离是被规定的尺寸。由此,即使在拍摄时介质S(基座部20)与拍摄设备CD的距离产生了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基于标识M(M1a、M1b、M1c)间的距离的缩尺率而容易地校正拍摄时的图像数据的偏差。
另外,当在上表面20a载置介质S时,需要考虑标识M不被介质S遮挡。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支承区域21与非支承区域22的边界形成线状的边界标识26。通过仿效边界标识26来载置介质S,能够防止标识M被介质S遮挡。
需要指出,支承区域21也可以是从上表面20a向-Z方向凹陷的凹部。即,在Z方向上,支承区域21的上表面20a也可以比非支承区域22的上表面20a更为凹陷。即便这样,也能够将支承区域21与非支承区域22划分开,防止标识M被介质S遮挡。另外,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支承区域21的上表面20a与非支承区域22的上表面20a形成台阶。用户通过使介质S抵靠于该台阶,能够容易地将介质S定位于支承区域21。需要指出,在图2中,用斜线示出支承区域21。
夹持部30与基座部20的上表面20a对置,并与基座部20一起夹着介质S。夹持部30是板状部件(图3)。通过用基座部20和夹持部30来夹着介质S,能够将介质S稳定地保持于基座部20。
夹持部30包括具有透光性的部分。夹持部30例如为玻璃材料。夹持部30在通过基座部20和夹持部30夹住介质S的情况下至少在夹持部30的对应于支承区域21的部分以及对应于标识M(M1a、M1b、M1c)的部分具有透光性(图4、图5)。由此,拍摄设备CD能够隔着夹持部30而容易地拍摄介质S以及标识M。需要指出,夹持部30也可以是具有开口的框部件。具体而言,夹持部30也可以是在通过基座部20和夹持部30夹住介质S的情况下至少在夹持部30的对应于支承区域21的部分以及对应于标识M的部分设置有开口的框部件。即,夹持部30只要能够使光通过且由基座部20和夹持部30夹着介质S,那么其构成就不被特别地限定。
另外,基座部20以及夹持部30具有相互重叠时的定位结构。具体而言,在基座部20的外周部配置有从上表面20a向+Z方向突出的定位销24。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三根定位销24。
另外,在夹持部30的外周部设置有能够供各定位销24插通的贯通孔34。各贯通孔34是沿着夹持部30的厚度方向(沿着Z轴的方向)贯通的孔。当通过基座部20和夹持部30夹着介质S时,将夹持部30的贯通孔34与基座部20的定位销24对准来进行配置,从而能够容易地将基座部20和夹持部30定位。
另外,在基座部20的非支承区域22设置有拍摄设备CD能够识别的第二标识M2。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标识M2呈十字型。第二标识M2的颜色例如是红色系颜色。第二标识M2在非支承区域22中配置于标识M1a以及标识M1c的-X方向、且配置于沿着Y轴的方向上的中央部(图2)。
另外,在夹持部30设置有与第二标识M2对应的第三标识M3。本实施方式的第三标识M3呈十字型,能够由拍摄设备CD识别。第三标识M3的颜色例如是红色系颜色(图3)。第三标识M3形成于夹持部30的-Z方向的端面。另外,在基座部20与夹持部30重叠的情况下,第三标识M3配置于第二标识M2的上方(图4)。需要指出,第二标识M2以及第三标识M3可以是直接印刷于上表面20a、夹持部30的形态,也可以是贴附印刷有第二标识M2以及第三标识M3的标签的形态。
第二标识M2以及第三标识M3是用于获取介质S的厚度信息的标识。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例如在将拍摄设备CD的焦点TN对准比第二标识M2以及第三标识M3更靠+X方向的支承区域21进行了拍摄的情况下,在所拍摄到的图像中,包括第二标识M2以及第三标识M3的部分成为斜着观察到的图像。即,成为第二标识M2与第三标识M3偏离的图像。因而,由于第二标识M2与第三标识M3的偏离量根据介质S的厚度而变化,因此用户(或者处理装置等)能够基于该偏离量掌握介质S的厚度的信息。
需要指出,第三标识M3也可以设置于夹持部30的+Z方向的端面。另外,第三标识M3也可以设置于从下方观察时与第二标识M2预先偏离规定距离的部位。即便这样,通过将夹持部30的厚度尺寸、第二标识M2与第三标识M3的初始的偏离量在图像数据的校正中偏移(offset)所述规定距离相应的量,从而也能够获取介质S的厚度信息。
另外,支承单元10具备载置部40,该载置部40用于在使拍摄设备CD的透镜部LS朝向由基座部20所支承的介质S的状态下载置拍摄设备CD。透镜部LS捕捉从介质S反射的光来形成像。载置部40配置于基座部20的上方。具体而言,支承单元10具备从基座部20的-X方向的端部向+Z方向延伸的柱部45,载置部40配置为从柱部45向+X方向突出。
载置部40是板状部件。拍摄设备CD载置于载置部40的+Z方向的端面即载置面40a。载置面40a具有用于载置拍摄设备CD的充分的宽度。另外,在载置部40上设置有沿着Z方向贯通的贯通孔41。拍摄设备CD以透镜部LS经由贯通孔41与基座部20对置的方式载置于载置面40a。贯通孔41的-Z方向成为拍摄设备CD的焦点TN区域。由此,无论拍摄设备CD的性能如何,用户都能够在抑制抖动的状态下拍摄介质S。
接着,说明支承单元10的使用方法。
首先,在基座部20的支承区域21载置介质S。此时,以介质S的端部仿效边界标识26的方式进行载置。介质S是由规定的印刷装置印刷前的介质。介质S例如也可以使用形成为小片状的样本。
另外,在载置介质S的情况下,以规定在印刷装置中输送介质S的输送方向的方式进行载置。例如,在基座部20中将沿着Y轴的方向作为输送方向来载置介质S。由此,能够获取输送方向上的介质S的编织方法、针迹的间距等信息。
接着,设置夹持部30,并用基座部20和夹持部30夹着介质S。此时,将夹持部30的贯通孔34与基座部20的定位销24对准来进行设置。由此,例如介质S的波状弯曲的部分被矫正为平坦状。
接着,在载置部40载置拍摄设备CD。具体而言,将拍摄设备CD的透镜部LS与载置部40的贯通孔41对准来进行载置。
接着,通过拍摄设备CD将焦点TN对准介质S的表面来进行拍摄。此时,对包括介质S、标识M(M1a、M1b、M1c)、第二标识M2以及第三标识M3的区域进行拍摄。
之后,用户能够基于通过拍摄设备CD拍摄到的图像数据来掌握介质S的特性。
具体而言,使用处理装置等,基于标识M(M1a、M1b、M1c)的距离进行图像数据的缩尺运算。由此,能够容易地校正图像数据。于是,能够掌握介质S的表面状态、介质S的针迹的间距尺寸、介质S的起毛状态。
另外,能够根据图像数据读取第二标识M2与第三标识M3的偏离量并获取介质S的厚度的信息。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拍摄设备CD的拍摄方法等根据每个用户产生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基于标识M(M1a、M1b、M1c)间的尺寸来进行缩尺校正。另外,能够根据一个图像数据测定介质S的表面状态以及还测定介质S的厚度,作业效率提高。
因而,通过使用支承单元10,能够准确地掌握介质S的特性。于是,能够基于介质S的特性对向介质S进行印刷的规定的印刷装置设定恰当的印刷条件。
2.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支承单元10A的构成。需要指出,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6所示,支承单元10A具备基座部20A、夹持部30以及载置部40。本实施方式的载置部40构成为能够沿着Z轴升降移动。即,支承单元10A构成为能够变更基座部20A与载置部40的距离。
支承单元10A具备能够使载置部40相对于基座部20A升降移动的升降部50。升降部50具备:滚珠丝杠轴51,从基座部20A向+Z方向延伸;滚珠螺母52,与滚珠丝杠轴51接合;以及引导部(未图示),在移动方向上引导滚珠螺母52。电机53与滚珠丝杠轴51连接。作为电机53,可采用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线性电机等各种电机。通过电机53的驱动,滚珠螺母52能够在沿着Z轴的方向上升降移动。
载置部40固定于滚珠螺母52。由此,能够使载置部40升降移动。
另外,升降部50具备检测电机53或滚珠丝杠轴51的旋转方向以及旋转量的旋转编码器54。由此,能够检测载置部40的位置(移动量)。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能够检测基座部20A的上表面20a与载置部40的载置面40a的距离。
需要指出,载置部40的升降机构不限于上述构成,也可以是使用凸轮机构、螺线管的构成。
如图7所示,支承单元10A具备能够发光的多个光源M4(M4a~M4i)以及控制多个光源的点亮动作的控制部60(图8)。
光源M4配置于非支承区域22。光源M4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标识M(M1a、M1b、M1c)。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从多个光源M4中点亮的多个光源M4发出的光来与多个标识M同样地构成。需要指出,本实施方式的光源M4的数量多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标识M的数量。
光源M4发出可见光。光源M4例如是红色LED。在基座部20A的上表面20a形成有多个沿着-Z方向的凹部,各光源M4嵌入各凹部。各光源M4例如经由导光部件(光纤等)传递光。
本实施方式的多个光源M4包括:光源M4a;四个光源M4(M4b~M4e),以光源M4a为起点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排列配置;以及四个光源M4(M4f~M4i),以光源M4a为起点在沿着Y轴的方向上排列配置。
具体而言,光源M4a相对于基座部20A的沿着X轴的方向上的中央部靠-X方向侧配置、且相对于基座部20A的沿着Y轴的方向上的中央部靠+Y方向侧配置。光源M4b沿着光源M4a的X轴配置于+X方向。光源M4c沿着光源M4b的X轴配置于+X方向。光源M4d沿着光源M4c的X轴配置于+X方向。光源M4e沿着光源M4d的X轴配置于+X方向。
光源M4a与光源M4b的距离短于光源M4a与光源M4c的距离。光源M4a与光源M4c的距离短于光源M4a与光源M4d的距离。光源M4a与光源M4d的距离短于光源M4a与光源M4e的距离。即,以光源M4a为起点,按光源M4b、光源M4c、光源M4d、光源M4e的顺序,距离增加。
光源M4a与光源M4b的距离、光源M4a与光源M4c的距离、光源M4a与光源M4d的距离以及光源M4a与光源M4e的距离是规定的尺寸。
光源M4f沿着光源M4a的Y轴配置于-Y方向。光源M4g沿着光源M4f的Y轴配置于-Y方向。光源M4h沿着光源M4g的Y轴配置于-Y方向。光源M4i沿着光源M4h的Y轴配置于-Y方向。
光源M4a与光源M4f的距离短于光源M4a与光源M4g的距离。光源M4a与光源M4g的距离短于光源M4a与光源M4h的距离。光源M4a与光源M4h的距离短于光源M4a与光源M4i的距离。即,以光源M4a为起点,按光源M4f、光源M4g、光源M4h、光源M4i的顺序,距离增加。
光源M4a与光源M4f的距离、光源M4a与光源M4g的距离、光源M4a与光源M4h的距离以及光源M4a与光源M4i的距离是规定的尺寸。
需要指出,夹持部30的构成、第二标识M2以及第三标识M3的构成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是同样的,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8所示,控制部60具有CPU61、存储器62、控制电路63以及I/F(接口)64。CPU61是运算处理装置。存储器62是确保保存各种程序的区域或作业区域等的存储装置,具有RAM、EEPROM等存储元件。另外,控制部60经由I/F64从拍摄设备CD获取包括介质S以及光源M4的区域的图像数据。另外,控制部60经由I/F64从旋转编码器54获取载置部40的位置数据(高度数据)。
另外,存储器62具备将载置部40的位置数据与基于载置部40的位置数据点亮或熄灭的规定的光源M4建立关联的表数据。
在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60中,当经由I/F64从旋转编码器54获取到载置部40的位置数据时,CPU61按照程序以及表数据进行运算,并经由控制电路63控制各光源M4的点亮动作。
需要指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多个光源M4中,以光源M4a为基准,在使光源M4a的点亮继续的状态下,切换光源M4a以外的光源M4的点亮/熄灭。
例如,如图6以及图9所示,在载置部40位于第一位置PS1的情况下,在控制部60中,基于旋转编码器54的位置数据,使光源M4a、光源M4c以及光源M4g点亮(图中用白色圆圈状(〇)标出)。另外,使它们以外的光源M4熄灭(图中用黑色圆圈状(●)标出)。
然后,在该状态下通过拍摄设备CD将焦点TN对准介质S的表面来进行拍摄。控制部60经由I/F64从拍摄设备CD获取图像数据。图像数据包括:介质图像数据,为介质S的图像数据;光源M4(M4a、M4c、M4g),与介质S一起被拍摄;以及标识图像数据,为第二标识M2以及第三标识M3的图像数据。
控制部60基于光源M4(M4a、M4c、M4g)的距离,进行图像数据的缩尺运算。由此,能够容易地校正图像数据。于是,能够掌握介质S的表面状态、介质S的针迹的间距尺寸、介质S的起毛状态等。另外,读取图像数据中的第二标识M2与第三标识M3的偏离量,获取介质S的厚度的信息。
另外,如图6以及图10所示,在载置部40位于比第一位置PS1靠+Z方向的第二位置PS2的情况下,在控制部60中,基于旋转编码器54的位置数据,使光源M4a、光源M4e以及光源M4i点亮(图中用白色圆圈状(〇)标出)。另外,使它们以外的光源M4熄灭(图中用黑色圆圈状(●)标出)。
即,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60响应于基座部20A与载置部40的距离增加,对多个光源M4进行控制,使得点亮的光源M4的间隔增加。
然后,在该状态下通过拍摄设备CD将焦点TN对准介质S的表面来进行拍摄。控制部60经由I/F64从拍摄设备CD获取图像数据。图像数据包括:介质图像数据,为介质S的图像数据;光源M4(M4a、M4e、M4i),与介质S一起被拍摄;以及标识图像数据,为第二标识M2以及第三标识M3的图像数据。
控制部60基于光源M4(M4a、M4e、M4i)的距离,进行图像数据的缩尺运算。由此,能够容易地校正图像数据。于是,能够掌握介质S的表面状态、介质S的针迹的间距尺寸、介质S的起毛状态等。另外,读取图像数据中的第二标识M2与第三标识M3的偏离量,获取介质S的厚度的信息。一般地,在用户使用规定的拍摄设备CD的情况下,无论拍摄设备CD与基座部20A的距离如何,拍摄设备CD的精度(像素数)都为一定。因而,拍摄设备CD所具有的像素数不根据基座部20A与载置部40的距离而变化。换言之,无论基座部20A与载置部40的距离如何,拍摄设备CD拍摄作为拍摄对象的介质S时光源M4彼此的间隔的检测涉及的绝对误差都为一定。在该状态下,当基座部20A与载置部40的距离增加时,该绝对误差相对于光源M4彼此的间隔所占的比例增大,各光源M4的间隔的检测精度相对下降。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抑制该绝对误差相对于各光源M4的间隔所占的比例增加,能够抑制各光源M4的间隔的检测精度相对下降。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60构成为能够计算针对向介质S实施印刷的印刷装置的各种印刷条件。
具体而言,基于根据介质S的图像数据测定介质S的表面状态、介质S的针迹的间距尺寸、介质S的起毛状态、介质S的厚度尺寸等而得到的结果,例如提取存储器62中保存的印刷条件(头的高度条件、输送速度条件、油墨喷出条件等)。由此,能够设定对于介质S适当的印刷条件。
3.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印刷系统1的构成。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印刷系统1具备:支承单元10,支承通过拍摄设备CD拍摄的介质S;作为处理单元的控制部160,处理由拍摄设备CD拍摄的图像的图像数据;以及印刷单元100,根据控制部160对图像数据的处理结果,对介质S进行印刷。介质S例如是布帛、纸张等。
本实施方式的支承单元10配置于印刷单元100的保持介质S的介质保持部118与胶带117之间。需要指出,支承单元10的构成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是同样的,因此省略说明。另外,也可以是支承单元10A(第二实施方式)来代替支承单元10。
印刷单元100具备主体框架111、主体罩114、输送单元116以及记录单元119等。
主体框架111构成为供印刷单元100的各部设置的基部。在主体框架111的-Z方向的端部配置有多个脚部112。
主体罩114是覆盖记录单元119等的外装部件。
输送单元116具备驱动辊116a、从动辊116b、胶带117以及介质保持部118。
介质保持部118保持叠绕有片状的介质S的卷筒体R。介质保持部118具有保持卷筒体R的保持轴118a。保持轴118a构成为能够旋转。随着保持轴118a旋转,介质S从卷筒体R抽出到胶带117侧。
通过驱动辊116a的旋转,胶带117进行移动。随着胶带117的移动,能够将介质S向+Y方向输送。在+Y方向上,驱动辊116a配置于下游,从动辊116b配置于上游。另外,驱动辊116a以及从动辊116b均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具有旋转轴。
胶带117构成为将具有弹性的平板的两端接合而得到的环形带。胶带117缠挂于驱动辊116a的外周面以及从动辊116b的外周面,能够环绕移动。
胶带117的外周面117a具有粘着性,能够支承且能够吸附介质S。粘着性意指能够与其他部件暂时粘接且能够从粘接状态剥离的特性。
在外周面117a中,驱动辊116a与从动辊116b之间且位于+Z方向的平坦的部分是支承面117b。换言之,胶带117具有支承面117b。支承面117b的一部分在沿着Z轴的方向上与记录单元119对置。
记录单元119对所输送的介质S进行印刷(记录)。记录单元119包括:记录头119a;以及滑架119b,支承记录头119a,使其能够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往返移动。记录单元119配置于比胶带117靠上方(+Z方向)的位置。
记录头119a具有未图示的多个喷嘴,并与支承面117b对置配置。记录头119a从多个喷嘴向介质S喷出作为液体的油墨。由此,能够对介质S进行记录。需要指出,印刷单元100具备容纳油墨的墨罐,油墨从该墨罐供给到记录头119a。
如图12所示,控制部160具有CPU161、存储器162、控制电路163以及I/F(接口)164。CPU161是运算处理装置。存储器162是确保保存各种程序的区域或作业区域等的存储装置,具有RAM、EEPROM等存储元件。另外,控制部160经由I/F164从拍摄设备CD获取图像数据。图像数据包括:介质图像数据,为介质S的图像数据;以及标识图像数据,为与介质S一起被拍摄的多个标识M的图像数据。图像数据通过将图像电子化而生成。
在支承单元10中,对印刷单元100中印刷的介质S进行拍摄。另外,在沿着在印刷单元100中被输送的输送方向的状态下拍摄介质S。因此,能够容易地掌握获取到的图像数据中的介质S的输送方向。
控制部160基于获取到的图像数据来掌握介质S的特性。
具体而言,基于标识M(M1a、M1b、M1c)的距离来进行图像数据的缩尺运算。由此,能够容易地校正图像数据。于是,计算介质S的表面状态、介质S的针迹的间距尺寸、介质S的起毛的尺寸等。
另外,从图像数据读取第二标识M2与第三标识M3的偏离量,计算介质S的厚度尺寸。
此外,控制部160控制记录单元119、输送单元116等。
具体而言,基于根据介质S的图像数据对介质S的表面状态、介质S的针迹的间距尺寸、介质S的起毛状态、介质S的厚度尺寸等进行测定而得到的结果,例如提取存储器162中保存的印刷条件(头的高度条件、输送速度条件、油墨喷出条件等)。然后,基于提取出的印刷条件,控制记录单元119、输送单元116。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拍摄设备CD与介质S的距离等由于用户的摄像方法而产生偏差,也会由控制部160基于多个标识M间的距离对图像数据进行校正。由此,能够设定恰当的印刷条件,能够提高对介质S的印刷精度。
另外,通过将支承单元10形成为搭载于印刷单元100的联机构成,从而获取与介质S的输送方向一致的图像数据,因此能够准确地获取介质S的特性,能够设定恰当的印刷条件等。
需要指出,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支承单元10形成为联机构成,但也可以是脱机构成。即,支承单元10也可以是与印刷单元100分开配置的构成。即便这样,通过以网络连接支承单元10与控制部160,也能够得到上述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控制部160是搭载于印刷单元100的构成,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与印刷单元100分开配置的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例如,控制部160设置于提供维护服务的厂家厂家侧的服务器装置。即,由用户将在支承单元10获取到的图像数据发送给厂家,厂家基于接收到的图像数据进行校正,掌握介质S的特性并提取印刷条件。然后,将该印刷条件发送给用户,使其反映于印刷单元100的驱动条件等。用户获取到的图像数据能够基于标识M(M1a、M1b、M1c)的距离而容易地校正。即,即使各用户的拍摄环境等产生偏差,也能够在图像数据中容易地进行校正,因此能够可靠地掌握介质S的特性,提供恰当的印刷条件。
以下,记载根据实施方式得出的内容。
一种支承单元,其特征在于,能够支承由拍摄设备进行拍摄并由印刷装置根据拍摄结果进行印刷的介质,所述支承单元具备:基座部,具有支承区域和非支承区域,所述支承区域支承所述介质,所述非支承区域不支承所述介质;以及夹持部,包括具有透光性的部分,所述夹持部与所述基座部一起夹着所述介质,在所述非支承区域设置有所述拍摄设备能够识别的多个标识。
根据该构成,通过用基座部与夹持部夹着介质,能够将介质稳定地保持于基座部。另外,由于夹持部具有透光性,因此能够容易地通过拍摄设备拍摄介质以及标识。
另外,由于对介质和多个标识进行拍摄,因此能够基于标识间的距离来校正介质的信息。即,能够提供即使拍摄设备与介质的距离等由于用户而产生偏差也能够基于同时拍摄到的标识间的距离简单地校正拍摄信息的偏差的支承单元。此外,通过使用支承单元,能够准确地掌握介质的特性。
优选地,在上述支承单元的所述非支承区域设置有所述拍摄设备能够识别的第二标识,在所述夹持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标识对应的第三标识。
根据该构成,能够构成为第二标识与第三标识的偏离量根据基座部的介质的厚度而变化。由此,用户(或者终端)能够根据第二标识与第三标识的偏离量来掌握介质的厚度的信息。
优选地,在上述支承单元中,具备载置部,所述载置部用于在使所述拍摄设备的透镜部朝向由所述基座部所支承的所述介质的状态下载置所述拍摄设备。
根据该构成,无论拍摄设备的性能如何,用户都能够在抑制抖动的状态下拍摄介质。
优选地,上述支承单元具备能够发光的多个光源以及控制所述多个光源的点亮动作的控制部,所述载置部构成为使所述载置部与所述基座部的距离能够进行变更,所述多个标识由从所述多个光源中点亮的多个所述光源发出的光构成,所述控制部响应于所述基座部与所述载置部的距离增加,对所述多个光源进行控制,使得所述点亮的光源的间隔增加。
一般地,在用户使用规定的拍摄设备的情况下,无论拍摄设备与拍摄对象的距离如何,拍摄设备的精度(像素数)都为一定。因而,拍摄设备所具有的像素数不根据基座部与载置部的距离而变化。换言之,无论基座部与载置部的距离如何,拍摄设备拍摄作为拍摄对象的介质时标识间隔的检测涉及的绝对误差都为一定。在这种状态下,当基座部与载置部的距离增加时,相对于标识间隔该绝对误差所占的比例增大,标识间隔的检测精度相对下降。根据上述构成,通过抑制该绝对误差相对于标识间隔所占的比例增加,能够抑制标识间隔的检测精度相对下降。
一种印刷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支承单元,支承通过拍摄设备拍摄的介质;处理单元,处理由所述拍摄设备拍摄的图像的图像数据;以及印刷单元,根据所述处理单元对所述图像数据的处理结果,对所述介质进行印刷,所述支承单元包括:基座部,具有支承区域和非支承区域,所述支承区域支承所述介质,所述非支承区域不支承所述介质;以及夹持部,包括具有透光性的部分,所述夹持部与所述基座部一起夹着所述介质,在所述非支承区域设置有所述拍摄设备能够识别的多个标识,所述图像数据包括:介质图像数据,为所述介质的图像数据;以及标识图像数据,为与所述介质一起被拍摄的所述多个标识的图像数据。
根据该构成,即使拍摄设备与介质的距离等由于用户的摄像方法(测量方法)而产生偏差,也能够由处理单元基于多个标识间的距离校正摄像时的偏差。由此,能够基于图像数据设定恰当的印刷条件,能够提高对介质的印刷精度。
另外,由于介质以与输送方向一致的方向被拍摄,因此能够获取介质的特性信息来设定印刷条件等。

Claims (5)

1.一种支承单元,其特征在于,能够支承由拍摄设备进行拍摄并由印刷装置根据拍摄结果进行印刷的介质,所述支承单元具备:
基座部,具有支承区域和非支承区域,所述支承区域支承所述介质,所述非支承区域不支承所述介质;以及
夹持部,包括具有透光性的部分,所述夹持部与所述基座部一起夹着所述介质,
在所述非支承区域设置有所述拍摄设备能够识别的多个标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非支承区域设置有所述拍摄设备能够识别的第二标识,
在所述夹持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标识对应的第三标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单元具备载置部,所述载置部用于在使所述拍摄设备的透镜部朝向由所述基座部所支承的所述介质的状态下载置所述拍摄设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承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单元具备能够发光的多个光源以及控制所述多个光源的点亮动作的控制部,
所述载置部构成为使所述载置部与所述基座部的距离能够进行变更,
所述多个标识由从所述多个光源中点亮的多个所述光源发出的光而构成,
所述控制部响应于所述基座部与所述载置部的距离增加,对所述多个光源进行控制,使得点亮的所述光源的间隔增加。
5.一种印刷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支承单元,支承通过拍摄设备拍摄的介质;
处理单元,处理由所述拍摄设备拍摄的图像的图像数据;以及
印刷单元,根据所述处理单元对所述图像数据的处理结果,对所述介质进行印刷,
所述支承单元包括:
基座部,具有支承区域和非支承区域,所述支承区域支承所述介质,所述非支承区域不支承所述介质;以及
夹持部,包括具有透光性的部分,所述夹持部与所述基座部一起夹着所述介质,
在所述非支承区域设置有所述拍摄设备能够识别的多个标识,
所述图像数据包括:
介质图像数据,为所述介质的图像数据;以及
标识图像数据,为与所述介质一起被拍摄的所述多个标识的图像数据。
CN202310747041.6A 2022-06-23 2023-06-21 支承单元、印刷系统 Pending CN11728399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00897A JP2024001994A (ja) 2022-06-23 2022-06-23 支持ユニット、印刷システム
JP2022-100897 2022-06-2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83995A true CN117283995A (zh) 2023-12-26

Family

ID=892578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47041.6A Pending CN117283995A (zh) 2022-06-23 2023-06-21 支承单元、印刷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415500A1 (zh)
JP (1) JP2024001994A (zh)
CN (1) CN117283995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415500A1 (en) 2023-12-28
JP2024001994A (ja) 2024-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68122B2 (ja) 基板処理装置、テーブル機構、位置決め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8136764B (zh) 电子设备用的转印装置以及电子设备用的转印方法
JP4510380B2 (ja) テープ搭載された電気的な構成素子を供給する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KR102261010B1 (ko) 위치 검출 장치, 기판 제조 장치, 위치 검출 방법, 및 기판의 제조 방법
JP5362259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KR20080034518A (ko) 공작물 반송 장치, 그것을 구비한 화상 형성 장치 및공작물 반송 방법
KR102032807B1 (ko) 노광 묘화 장치 및 노광 묘화 방법
CN101120620A (zh) 绘图设备的校准方法和绘图设备
WO2006077804A1 (ja) クランプ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1258180A1 (en) Method of printing and printing machine
JP4606968B2 (ja) ワーク固定装置及びその位置決め方法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4760752B2 (ja) 部品搭載装置および部品搭載装置における搭載位置精度測定方法
JP2013120853A (ja) 対回路基板作業機
JP2008198730A (ja) 表面実装機、スクリーン印刷装置及び実装ライン
CN117283995A (zh) 支承单元、印刷系统
JP4456709B2 (ja) 基板支持状態検査方法
WO2006090823A1 (ja) 位置合わせ機能の校正方法
JP4629449B2 (ja) クランプ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クランプ方法
JP2008307719A (ja) スクリーン印刷機及び印刷位置補正方法
JP4631497B2 (ja) 近接露光装置
CN112514553B (zh) 表面安装机
JP2006058496A (ja) 基板測定装置及び基板搬送装置並びに基板測定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と基板測定方法
JP4296029B2 (ja)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JP4921082B2 (ja) 基板の位置決め方法
JPH05109788A (ja) ダイボンデイ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