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76939B - 一种端子压持结构、连接器母端及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端子压持结构、连接器母端及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76939B
CN117276939B CN202311458340.4A CN202311458340A CN117276939B CN 117276939 B CN117276939 B CN 117276939B CN 202311458340 A CN202311458340 A CN 202311458340A CN 117276939 B CN117276939 B CN 1172769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male
groove
connector
terminal
pr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5834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276939A (zh
Inventor
徐浙帅
刘利超
王坚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Jinli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Jinli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Jinli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Jinli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45834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76939B/zh
Publication of CN1172769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769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2769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769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端子压持结构、连接器母端及电连接器,用于压持母端子,所述母端子沿插接方向插装在连接器母端的母端装配槽内,包括形成于连接器母端内并与母端装配槽连通的避空槽以及卡合在连接器母端前端的压端子结构,所述压端子结构包括盖设在连接器母端的前侧面的盖合部、设置在所述盖合部的后侧面且对应避空槽位置处的压持部以及设置所述盖合部的后侧面并环绕在压持部外的卡合部,当所述压端子结构与连接器母端卡合后,所述卡合部环套并卡合于连接器母端的前端外周,所述压持部伸入避空槽内与所述母端子的对应位置抵靠限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够在多个方向上对母端子进行稳定压持,有利于提高母端子装配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端子压持结构、连接器母端及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端子压持结构、连接器母端及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连接器是一种用于电路连接的重要部件,它的性能和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电路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防水连接器通常采用插接的方式实现连接,这种方式需要保证连接器母端和连接器公端之间的紧密配合,以确保电路的导通性和稳定性。
然而,现有的连接器的连接器母端与连接器公端在连接时,母端子与公端子之间采用摩擦或过盈的方式连接配合,此种连接方式使得母端子与公端子在连接时母端子与公端子的位置不具有浮动形,连接灵活性较低,不利于母端子与公端子的稳定连接;且现有的连接器母端的母端子在插装固定时,通常采用母端子与母端壳体过盈配合或卡固的方式进行固定,若母端子的尺寸与母端壳体内的母端装配槽之间存在工艺公差,使得母端子与母端装配槽之间无法稳定配合,使得母端子无法装配到位,将进一步影响母端子与公端子的连接,同时,为避免母端子装配到位后在母端壳体内浮动,进一步固定母端子,在现有的连接器母端中,通常在连接器母端内设置固定块,固定块设置有几个甚至几十个安装孔,但现有的固定块为了与母端壳体固定,通常设置有固定结构,结构复杂,不利于操作。
另外,现在有的连接器母端在进行防水时,通常在连接器母端组装完成后,再以注塑的方式在连接器母端的后端形成防水结构,如此,在组装连接器母端时,需在母端外壳上预留注塑口及注塑通道,一是导致母端壳体的结构复杂且仍存在密封不完全的风险,二是容易形成水口,不利于产品外形美观,三是注塑过程需加热将塑胶原料熔融后注入母端壳体内,注塑过程将引入高温,可能导致产品内部结构受热变形等,进一步影响连接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子压持结构、连接器母端及电连接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防水连接器连接不稳定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端子压持结构,用于压持母端子,所述母端子沿插接方向插装在连接器母端的母端装配槽内,包括形成于连接器母端内并与母端装配槽连通的避空槽以及卡合在连接器母端前端的压端子结构,所述压端子结构包括盖设在连接器母端的前侧面的盖合部、设置在所述盖合部的后侧面且对应避空槽位置处的压持部以及设置所述盖合部的后侧面并环绕在压持部外的卡合部,当所述压端子结构与连接器母端卡合后,所述卡合部环套并卡合于连接器母端的前端外周,所述压持部伸入避空槽内与所述母端子的对应位置抵靠限位。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连接器母端,包括沿插接方向贯穿形成有母端装配槽的母端壳体以及沿插接方向插装在母端装配槽内的若干母端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上所述的端子压持结构,所述盖合部盖设在所述母端壳体的前侧面,所述卡合部环套在所述母端壳体的前端外周并与母端壳体卡合,所述避空槽形成于所述母端壳体内,所述压持部伸入避空槽内与所述母端子的对应位置抵靠限位。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又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沿插接方向对插配合的连接器母端和连接器公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母端为如上所述的连接器母端。
本发明通过设置弹性接触段,公端子在插入过程中,第一悬臂能够弹性压持在公端子上,以适配公端子与母端子之间的装配公差,确保母端子与公端子稳定接触;通过在母端装配槽内设置前向止位结构和后向止位结构,对母端子在装配后进行前向止位和后向止位,避免母端子在与公端子插装配合时以为,同时,将后向止位结构限定为悬设在母端装配槽内弹性止位块,如此,在母端子插入时,弹性止位块能够让位使母端子顺利插入后再回位对母端子进行止位,以适配母端子与母端壳体之间的装配公差,另外,再设置压端子结构对母端子进行压持,以对母端子进一步固定,确保母端子与公端子连接的稳定性;通过设置预制成型的前防水结构和后防水结构,在组装时可直接与母端壳体进行装配,无需再单独进行防水结构的注塑成型,一方面可以提高组装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高温引入而导致其他结构受热变形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防水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爆炸图。
图3为图1的内部剖视图。
图4为连接器母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母端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母端壳体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7为母端壳体与接线座装配时的内部剖视图。
图8为卡装块与卡装槽装配的局部剖视图。
图9为图8中C处的放大图。
图10为母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母端子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母端子的内部剖视图。
图13为压端子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压端子结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D处的放大图。
图16为前防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前防水结构的内部剖视图。
图18为后防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后防水结构的内部剖视图。
图20为连接器公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公端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公端壳体的内部剖视图。
图23为公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说明书附图标记如下:
连接器母端A;
母端壳体100、母端装配槽110、对插口111、母端装配口112、插置槽120、主体部130、插置凸部140、插置环部150、容置环部160、装配空间161、卡装块162、卡装斜面163、卡装面164、隔断空间165、避空槽170、支撑壁171、扣合槽180、扣合抵持面181、锁扣部190、通槽191、弯弧段192、锁扣段193、解锁段194、加强筋195、锁块196;
母端子200、母端接触部210、第一侧立段211、第二侧立段212、连接段213、弹性接触段214、连接臂2141、第一弯曲臂2142、第一悬臂2143、第二弯曲臂2144、第二悬臂2145、第三侧立段215、抵挡段216、挡块217、导电部220、接线部230、插装通道240、压持壁250;
接线座300、接线槽310、抵持斜面320、卡装槽330;
连接器公端B;
公端壳体400、公端装配槽410、对插槽420、容胶槽430、配合部440、锁扣配合段441、锁孔442;
公端子500、卡持部510、卡持凸块511、公端接触部520、焊接部530;
前向止位结构610、前向止位壁611、后向止位结构620、弹性止位块621、弹性臂6211、止位凸块6212、后向止位面6213、助推斜面6214、第一抵紧面6215、第二抵紧面6216;
压端子结构700、盖合部710、穿孔711、让位槽712、压持部720、压块721、第一压持面722、第二压持面723、第三压持面724、第一倾斜段7241、水平段7242、第二倾斜段7243、卡合部730、扣合环731、扣合臂732、扣合凸块733、扣合面734;
前防水结构800、防水环810、第一挡水部820、第一挡水环821、第一挡水面8211、第二挡水面8212、第一连接面8213、第一防水沟822、第二挡水部830、第二挡水环831、第三挡水面8311、第四挡水面8312、第二连接面8313、第二防水沟832;
后防水结构900、防水主体部910、第三挡水部920、第三挡水环921、第五挡水面9211、第六挡水面9212、第三连接面9213、防水槽922、防水通道930、第一穿线口931、第一挤压段932、缓冲段933、第二挤压段934、第二穿线口93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请参考图1、图2和图3,本发明的防水连接器包括对插配合的连接器母端A和连接器公端B,所述连接器母端A被配置为与线缆连接的插头,所述连接器公端B被配置为设置在设备电路板上或者机箱内部的插座,所述连接器母端A与连接器公端B沿插接方向对插配合,以实现设备间的信号传输。为方便说明本发明,在图1示出的视图中,所述连接器母端A及连接器公端B的长度沿X轴方向延伸、宽度沿Y轴方向延伸以及高度沿Z轴方向延伸。所述X轴方向被限定连接器母端A及连接器公端B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的正向被限定为连接器母端A背向连接器公端B的方向或图示中朝后的方向,故X轴方向的正向被称为后向或背向;X轴方向的反向被限定为连接器母端A正对连接公端的方向或图示中朝前的方向,故X轴方向的反向被称为前向或所述连接器母端A与连接器公端B插接时的插接方向。所述Y轴方向被限定为连接器母端A及连接器公端B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正向被限定为图示中朝上的方向,对应的,在该方向上的位置被称为上方位置或顶部位置;Y轴方向的反向被限定为图示中朝下的方向,在该方向上的位置被称为下方位置或底部位置。所述Z轴方向被限定为连接器母端A及连接器公端B的高度方向;Z轴方向的正向被限定为图示中朝右的方向,在该方向上的位置被称为右侧位置,Z轴方向的反向被限定为图示中朝左的方向,在该方向上的位置被称为左侧位置。
所述连接器母端A包括母端壳体100、沿插接方向插装在母端壳体100内的若干母端子200以及沿插接方向设置在所述母端壳体100远离连接器公端B一侧的接线座300。所述母端壳体100内沿插接方向贯穿设置有若干母端装配槽110,所述母端子200插装在所述母端装配槽110,当所述母端子200在插装时,所述母端子200沿插接方向从母端装配槽110的后端(即连接器母端A背向连接器公端B的一端)穿入至母端装配槽110的前端(即连接器母端A正对连接器公端B的一端)。所述接线座300在连接器母端A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在母端壳体100的后端(即X轴方向的正向一端),线缆经所述接线座300穿入母端壳体100内与母端子200连接。所述连接器公端B包括公端壳体400以及沿插接方向插装在公端壳体400内的若干公端子500,所述公端壳体400与母端壳体100对插配合时,所述公端子500插入连接器母端A内与母端子200弹性接触,以实现信号传输。所述公端壳体400内沿插接方向贯穿设置有若干公端装配槽410,所述公端子500插装在所述公端装配槽410内,所述公端子500沿插接方向从公端装配槽410的后端(即连接器公端B背向连接器母端A的一端)穿入至公端装配槽410的前端(即连接器公端B正对连接器母端A的一端),所述公端子500的后端与电路板或机箱连接部件连接固定。
当所述连接器母端A与连接器公端B对插时,所述母端壳体100对应于连接器公端B的一端可接收所述公端壳体400的对应端,所述公端子500能够自母端装配槽110的前端插入所述连接器母端A并与母端子200弹性接触。具体而言,所述母端壳体100内对应连接器公端B的一侧沿插接方向设置有插置槽120,所述插置槽120在母端壳体100的长度方向的反向一端(或母端壳体100的前端,所述母端壳体100的前端指示在对插状态时母端壳体100与连接器公端B正对的一端)开口;所述公端壳体400内沿插接方向形成有对插槽420,所述对插槽420在公端壳体400沿插接方向的一端开口,即对插槽420在公端壳体400的长度方向的反向一端(或者公端壳体400的前端,所述公端壳体400的前端指示在对插状态时公端壳体400与连接器母端A正对的一端)开口。对插时,所述母端壳体100的前端沿插接方向对插至所述对插槽420内而公端壳体400的前端沿插接方向对插至所述插置槽120内,使所述公端子500插入母端装配槽110内与母端子200弹性接触。
请参考图4、图5和图6,若干母端装配槽110沿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规律分布在母端壳体100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被限定为母端壳体100的高度方向,即连接器母端A的高度方向或图1示出的Z轴方向,所述第二方向被限定为母端壳体100的宽度方向,即连接器母端A的宽度方向或图1示出的Y轴方向。若干母端装配槽110在母端壳体100的高度方向上排列成数排,每一排母端装配槽110均沿母端壳体100的宽度方向排列有数个。在插装母端子200时,所述母端子200的数量可以小于或等于所述母端装配槽110的数量,以便于根据使用需求灵活调整或装配适当的端子数量及类型。
所述母端装配槽110的前端(也即母端壳体100的前端)具有连通母端壳体100的前侧面(在插接方向上正对连接器公端B一侧的侧面)的对插口111,所述连接器公端B与连接器母端A对插后,所述公端子500能经所述对插口111插入母端装配槽110与母端子200接触。所述母端装配槽110的后端(即母端壳体100的后端,所述母端壳体100的后端指示在对插状态时母端壳体100背向连接器公端B的一端)具有连通母端壳体100的后侧面(在插接方向上背对连接器公端B一侧的侧面)的母端装配口112,在母端子200装配时,母端子200的前端可经所述母端装配口112插装至母端装配槽110内。
所述母端壳体100包括母端主体部130、沿插接方向凸设于所述母端主体部130的前侧面的插置凸部140、凸设于所述母端主体部130的前侧面并环绕在所述插置凸部140外的插置环部150以及沿插接方向凸设于所述母端主体部130的后侧面的容置环部160。所述母端主体部130作为母端壳体100的主体结构支撑所述插置凸部140、插置环部150及容置环部160。所述母端装配槽110沿插接方向贯穿插置凸部140设置,各对插口111沿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排布在插置凸部140的前端,各母端装配扣沿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排布在插置凸部140的后端并贯穿母端主体部130,使所述母端子200插装至插置凸部140内。所述插置凸部140和插置环部150均自母端主体部130的前侧面一体前向延伸形成,所述插置凸部140的外周面与插置环部150的内周面间隔相对以形成所述插置槽120,使公端壳体400的前端在对插时能够容置于所述插置凸部140与插置环部150之间的间隙内。所述容置环部160自母端主体部130的后侧面的边缘一体后向延伸形成,所述容置环部160的内周面合围形成有一位于容置环部160后端的装配空间161,所述接线座300容置于该装配空间161中并与容置环部160的内周面卡装固定。
请参考图7和图8,所述容置环部160的内周对应远离装配空间161的一端(即容置环部160的后端)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卡装块162,所述卡装块162与接线座300配合卡装以快速固定接线座300。具体的,所述卡装块162的后侧面形成有沿轴向向前且向内倾斜设置的卡装斜面163,卡装块162的前侧面在径向上延伸形成卡装面164,所述容置环部160的内周尺寸及形状与所述接线座300的外周尺寸及形状适配,所述卡装斜面163上径向延伸的远端(即距离轴线最近的位置)与所述接线座300的外周过盈配合,卡装面164自容置环部160的内周沿径向向内延伸。当接线座300在卡入装配空间161时,接线座300对应位置的边缘能够抵持在卡装斜面163上,并随着接线座300的进一步卡入,使得容置环部160发生微小的弹性形变并向外胀开,进而使得接线座300能够卡入装配空间161中,且在接线座300的前端对应位置完全越过卡装块162时,接线座300对卡装斜面163的抵持接触,容置环部160随之向内回位,使卡装面164与接线座300的后端对应位置抵靠,以限制接线座300从装配空间161中脱落。
所述接线座300内贯穿设置有与所述母端装配槽110一一对应的接线槽310,线缆经所述接线槽310穿入母端壳体100的母端装配槽110内并与母端子200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接线槽310沿插接方向贯穿所述接线座300,使得线缆能够自连接器母端A的后端径直穿入母端装配槽110内,一方面方便线缆穿入,另一方面能够避免线缆弯折而影响线缆的使用。可理解的,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线槽310也可以是自前上方向后下方贯穿接线槽310,或者是呈“7”型等结构,以使得线缆可以与连接器母端A呈任意角度设置,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
所述接线座300的前侧面对应卡装块162的位置处形成有能够与所述卡装斜面163抵持的抵持斜面320,所述抵持斜面320沿轴向向后且向外倾斜设置,并且所述抵持斜面320与卡装斜面163的倾斜度相同使所述抵持斜面320能够抵靠于卡装斜面163上,并在卡入装配空间161时,抵持斜面320能够与卡装斜面163接触并对卡装斜面163向外施力使容置环部160向外胀开。所述接线座300的后侧面对应所述卡装块162的位置处形成有与所述卡装块162配合卡装的卡装槽330,所述卡装槽330沿径向凹陷形成,且所述卡装槽330与抵持斜面320在轴向上背向设置,以在接线座300卡装到位后,容纳所述卡装块162并与卡装块162抵靠。
当接线座300与容置环部160卡装时,所述抵持斜面320抵靠在卡装斜面163上,在沿轴向向前推动接线座300时,抵持斜面320同步推动并向外挤压卡装斜面163使容置环部160向外胀开直至卡装块162越过接线座300的外周并与卡装槽330的位置对应时,抵持斜面320和/或接线座300的外周对卡装斜面163的作用力消失,容置环部160在弹性形变的作用下向内回位并卡装至卡装槽330内,此时卡装面164与卡装槽330的槽壁抵靠,以限制接线座300向后退出装配空间161。
请参考图9,所述母端壳体100内对应母端装配槽110的前端还形成有与母端装配槽110连通的避空槽170,所述避空槽170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母端装配槽110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避空槽170位于母端壳体100内靠前的位置,避空槽170的前端开口以连通母端壳体100(即连接器母端A)的前侧面,避空槽170的后端未贯穿母端壳体100,使得避空槽170具有一朝前面向其开口端的支撑壁171。所述避空槽170在第一方向上(即母端壳体100的高度方向上)位于母端装配槽110的上方,避空槽170的底部与对应位置的母端装配槽110连通,所述母端装配槽110的前端有一前向止位结构610,所述避空槽170内形成有一位于前向止位结构610后侧的后向止位结构620,所述前向止位结构610和后向止位结构620配合实现母端子200的前向止位及后向止位。
所述前向止位结构610被限定为形成于所述母端装配槽110的前端且与母端壳体100的前侧面在插接方向上背向设置的前向止位壁611,以实现母端子200的前向止位。具体的,所述对插口111的尺寸小于所述母端装配槽110的尺寸使得在母端壳体100的前端对应对插口111的位置处形成有沿径凸伸至对插口111内的止位环,所述前向止位壁611形成于所述止位环的后侧面(即朝向母端装配槽110内的侧面),进而使得在母端子200插装到位后,母端子200的前端能够抵靠在前向止位壁611上以将母端子200限制母端装配槽110内,防止母端子200继续向前穿出对插口111。
所述后向止位结构620被限定为设置在避空槽170内的弹性止位块621,所述弹性止位块621能够与母端子200抵靠以实现母端子200的后向止位。具体的,所述弹性止位块621的后端与所述避空槽170的槽壁(具体为支撑壁171)连接,弹性止位块621的前端在避空槽170和/或母端装配槽110内沿插接方向前向延伸并悬设在避空槽170和/或母端装配槽110内,弹性止位块621的前端形成自由端以在受力后能够沿第一方向向避空槽170一侧(即沿第一方向向上)偏移以及在失力后能够沿第一方向向远离避空槽170一侧(即沿第一方向向下)偏移回位。当母端子200插入母端装配槽110时,弹性止位块621向上偏移以让出避空槽170和/或母端装配槽110处的空间,使所述母端子200能够插入母端装配槽110,而当母端子200已经插装到位时,弹性止位块621向下偏移以自动回位至初始位置,进而与母端子200抵靠实现母端子200的后向止位。
所述弹性止位块621包括设置在避空槽170内壁上的弹性臂6211以及凸设于所述弹性臂6211上的止位凸块6212。所述弹性臂6211的一端与所述支撑壁171连接,另一端前向延伸并悬于避空槽170和/或母端装配槽110内,弹性臂6211在第二方向上相对的两侧壁与对应侧的避空槽170和/或母端装配槽110的侧壁之间存在一间隙,即弹性臂6211的左侧壁与避空槽170和/或母端装配槽110的左侧壁不接触以及弹性臂6211的右侧壁与避空槽170和/或母端装配槽110的右侧壁不接触,如此,使得弹性臂6211在受力后能够沿第一方向向上偏移或者失力后向下回位。所述止位凸块6212设置在弹性臂6211的下侧面并沿第一方向凸伸至母端装配槽110内,当弹性臂6211受力向上偏向避空槽170一侧时,弹性臂6211将携带止位凸块6212退离母端装配槽110,使母端子200能够顺利插入,而当弹性臂6211失力向下偏离避空槽170一侧时,弹性臂6211又将携带止位凸块6212重新回到母端装配槽110内,以此实现母端子200的插装及后向止位。
所述止位凸块6212的前侧面(即朝向前向止位壁611一侧的侧面)被限定为垂直于插接方向的后向止位面6213,以在母端子200插装到位后与母端子200抵靠防止母端向后退。所述止位凸块6212的后侧面被限定为沿插接方向向前且向母端装配槽110内倾斜设置的助推斜面6214,即所述助推斜面6214自弹性臂6211的下侧面向前且向下延伸形成,使得母端子200在插装时能在与助推斜面6214接触后,推动助推斜面6214使弹性止位块621整体偏向避空槽170直至母端子200的前端完全越过止位凸块6212后弹性止位块621回位使后向止位面6213与母端子200抵靠,实现母端子200的后向止位,防止母端子200从母端装配槽110内脱出。
请参考图10、图11和图12,所述母端子200包括止位于所述前向止位结构610与后向止位结构620之间的母端接触部210、自母端接触部210的后端(即远离前向止位结构610的一端)一体延伸形成的导电部220以及自导电部220的后端(即远离母端接触部210的一端)一体延伸至母端装配口112位置处的接线部230。当母端子200插装到位后,所述母端接触部210位于母端装配槽110的前端,母端接触部210的前端抵靠在前向止位壁611上,母端接触部210的后端抵靠在后向止位面6213上,以限制整个母端子200的前向移动和后向移动;所述导电部220连接在接线部230与母端接触部210之间,以导通接线部230与母端接触部210;所述接线部230对应插装在母端装配槽110的后端,以与经接线座300的接线槽310穿入的线缆固定,进而导通整个母端子200与线缆。
所述母端接触部210内形成有沿插接方向分布并与对插口111相对的插装通道240,所述插装通道240至少在母端接触部210的前端开口,以供连接器公端B的公端子500自对插口111插入所述插装通道240内,进而与母端接触部210弹性接触,实现信号传输。所述母端接触部210包括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立段211和第二侧立段212、一体设置在导电部220的前端并连接第一侧立段211和第二侧立段212的连接段213、自所述第一侧立段211远离连接段213的一端一体形成并在第一方向上与连接段213相对的弹性接触段214、一体设置在所述第二侧立段212远离连接段213的一端并沿第一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三侧立段215以及自所述第三侧立段215远离第二侧立段212的一端一体形成并覆于弹性接触段214上的抵挡段216,所述抵挡段216远离弹性接触段214的一侧自母端装配槽110的上侧外露于避空槽170中,所述连接段213抵靠在母端装配槽110远离避空槽170一侧的侧壁上,以在公端子500插入所述插装通道240时支撑母端子200。
所述第一侧立段211和第二侧立段212相对设置在连接段213的左右两端并一体向上延伸形成,第一侧立段211、第二侧立段212和连接段213合围形成呈“U”型的一个半包围结构,弹性接触段214自第一侧立段211的上端一体向右延伸并悬于连接段213的上方,第三侧立段215自第二侧立段212的上端一体向上延伸形成并围挡在弹性接触段214的右侧,抵挡段216自第三侧立段215的上端一体向左延伸并包覆在弹性接触段214上,如此,使得抵挡段216能够与连接段213、第一侧立段211、第二侧立段212以及第三侧立段215合围形成所述插装通道240。所述弹性接触段214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即弹性接触段214的上侧)抵于抵挡段216上,而弹性接触段214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即弹性接触段214的下侧)盖于“U”型结构上端的开口,使得所述弹性接触段214容置于所述插装通道240内,进而与插入插装通道240内的公端子500弹性接触。
所述连接段213、第一侧立段211、第二侧立段212中至少一个的前端抵于前向止位结构610,以限制整个母端子200的前向移动;所述抵挡段216的后端抵于所述后向止位结构620,以限制整个母端子200的后向移动。所述母端子200在插装时,母端接触部210自母端装配口112插入所述母端装配槽110内,随着母端子200在插接方向上的移动,所述抵挡段216的前端能够抵于所述弹性止位块621的止位凸块6212上,并推动助推斜面6214使弹性止位块621向上偏移,在母端子200的插入过程中,抵挡段216始终对止位凸块6212施以向上的作用力直至整个母端接触部210完全越过止位凸块6212的后向止位面6213,抵挡段216对止位凸块6212的作用力消失,弹性止位块621回位,抵挡段216的后端抵于后向止位面6213上,与此同时,母端子200插装到位,连接段213、第一侧立段211和/或第二侧立段212的前端抵于前向止位壁611上,如此,确保母端子200不会在插接方向上移动,进而增加母端子200在与公端子500连接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为确保抵挡段216能够平滑推动所述弹性止位块621,所述抵挡段216的前端向前超出弹性接触段214形成有向下弯折并遮挡弹性接触段214的挡块217,所述挡块217与抵挡段216的连接位置采用弧形过渡,以与所述助推斜面6214平滑接触,进而推动助推斜面6214,使弹性止位块621发生偏移。
所述弹性接触段214包括一体形成在第一侧立段211上并沿第二方向延伸形成的连接臂2141、沿插接方向设置在连接臂2141的前端并向插装通道240内弯曲的第一弯曲臂2142、自第一弯曲臂2142远离连接臂2141的一端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一悬臂2143、沿插接方向设置在连接臂2141的后端并向插装通道240内弯曲的第二弯曲臂2144以及自第二弯曲臂2144远离连接臂2141的一端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二悬臂2145,公端子500插入插装通道240内与第一悬臂2143及第二悬臂2145弹性接触。当公端子500自插装通道240插入时,公端子500的对应位置与第一悬臂2143直接接触并向上挤压第一悬臂2143,第一悬臂2143受公端子500的作用力发生弹性形变后向上偏移与第二悬臂2145的末端接触,同时,第二悬臂2145的末端受第一悬臂2143的作用力发生弹性形变继续向上偏移并抵靠连接臂2141的下侧面,由于第一悬臂2143和第二悬臂2145均发生弹性形变,在受挤压的同时也会反向施以作用力在公端子500上,确保公端子500与弹性接触段214稳定接触,进而实现公端子500与弹性接触段214的弹性接触。
具体的,所述连接臂2141的上侧面抵于抵挡段216的下侧面,以限制连接臂2141向上移位,进而在弹性接触段214与公端子500接触时,限制第一悬臂2143和第二悬臂2145的形变量,避免第一悬臂2143和第二悬臂2145过渡形变而无法正常回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悬臂2143和第二悬臂2145均悬于插装通道240内,由于第一弯曲臂2142和第二弯曲臂2144的设置,可以改变连接臂2141两端的延伸方向,并使得第一悬臂2143和第二悬臂2145与连接臂2141在第一方向上均具有间隙,进而使第一悬臂2143悬于连接臂2141的下方,而第二悬臂2145悬于第一悬臂2143与连接臂2141之间,当与连接器公端B对插时,第一悬臂2143的末端能够受力沿第一方向偏移并抵靠第二悬臂2145的末端并使第二悬臂2145抵靠连接臂2141以与公端子500弹性接触。
当母端子200插装到位后,所述母端子200的侧面显露于所述避空槽170形成一压持壁250。具体的,所述抵挡段216在于后向止位面6213抵靠后,抵挡段216此时随母端接触部210一并移动至前向止位结构610与后向止位结构620之间,由于母端装配槽110与避空槽170连通,使得抵挡段216的上侧面显露于避空槽170形成所述压持壁250。
请参考图3,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连接器母端A还包括卡合在连接器母端A前端的压端子结构700,所述压端子结构700能够自连接器母端A的前端插入避空槽170内并与避空槽170配合形成端子压持结构,以用于在母端子200装配到位后,卡入母端壳体100内并压持母端子200,进一步固定母端子200,防止母端子200在第一方向上移位。所述连接器母端A的前端设置有多个扣合槽180,多个扣合槽180沿周向分布在母端壳体100的前端外周,且所述扣合槽180自母端壳体100的前端外周向内凹陷形成,以与压端子结构700卡合,进而将压端子结构700固定在母端壳体100的前端。
请参考图13、图14和图15,所述压端子结构700包括盖设在连接器母端A的前侧面的盖合部710、设置在所述盖合部710的后侧面且对应避空槽170位置处的压持部720以及设置所述盖合部710的后侧面并环绕在压持部720外的卡合部730。所述盖合部710覆盖在母端壳体100的前端,并封闭避空槽170前端的开口;所述压持部720自避空槽170前端的开口伸入避空槽170内并压持在母端子200上的压持壁250上以固定母端子200;所述卡合部730环套在母端壳体100的外周并与母端壳体100的外周设置的扣合槽180卡合固定,以在整个压端子结构700盖设在连接器母端A上时固定整个压端子结构700。
所述盖合部710上对应所述对插口111的位置处设置有穿孔711,所述穿孔711沿插接方向贯穿盖合部710,以在盖合部710盖设在母端壳体100前端时,穿孔711的后端能够与对插口111的前端衔接并连通,供公端子500插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穿孔711的前端被限定为截面积从后至前逐渐增加的喇叭口结构,如此,通过能增加穿孔711前端的尺寸,使得公端子500在插入时能够快速定位穿孔711的位置,并对公端子500的插入方向进行导向,使得公端子500能够快速、准确的与连接器母端A进行对插。所述盖合部710上还设置有多个让位槽712,所述让位槽712沿插接方向贯穿盖合部710且多个让位槽712沿周向分布在盖合部710上,以在扣合部与连接器母端A卡合时对扣合部进行让位,使扣合部能够穿越让位槽712与母端壳体100上的扣合槽180卡合固定。优选的,所述让位槽712与扣合槽180的位置对应,确保扣合部准确卡合在母端壳体100上。
所述压持部720包括与避空槽170对应设置的若干压块721,所述压块721自所述盖合部710的后侧面后向延伸至所述避空槽170内并与所述压持壁250抵靠限位。所述压块721在盖合部710的后侧面上沿插接方向一体延伸,压块721位于穿孔711的上方,一方面能够在插入母端壳体100后与压持壁250抵靠固定母端子200,另一方面还能够封堵位于母端装配槽110上方的避空槽170,起到封闭母端壳体100内部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压块721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压持面722和第二压持面723。第一压持面722形成于压块721的下表面,并被限定为与所述压持壁250平行设置且仿形的水平面,第二压持面723形成于压块721的上表面,并被限定为与避空槽170的槽底(即避空槽170远离母端装配槽110一侧的槽壁或避空槽170的顶壁)平行设置且仿形的水平面,当所述压端子结构700与连接器母端A卡合后,压块721插入避空槽170,第一压持面722能够压持在所述压持壁250上,而第二压持面723能够与避空槽170的槽底相抵;由于第一压持面722与压持壁250仿形而第二压持面723与避空槽170的槽底仿形,如此可确保第一压持面722与压持壁250充分接触,进而确保压块721对母端子200的稳定压持,实现压块721对母端子200的抵紧限位。
为进一步抵紧母端子200,所述压块721上还形成有第三压持面724,所述第三压持面724能够与所述后向止位结构620的对应位置相抵,以迫使后向止位结构620进一步抵紧母端子200。具体的,所述第三压持面724形成于压块721的下表面且对应于第一压持面722的后端,第三压持面724的前端与第一压持面722的后端衔接,当压块721卡合到位后,所述第三压持面724能够与弹性止位块621的上表面(即弹性止位块621与避空槽170的槽底相对的一侧表面)抵靠,以在母端子200装配到位后,限制弹性止位块621向上偏移,进而避免母端子200从母端装配槽110内脱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压持面724包括与第一压持面722的后端衔接的第一倾斜段7241、与第一倾斜段7241的后端衔接的水平段7242以及与水平段7242的后端衔接的第二倾斜段7243;所述第一倾斜段7241和第二倾斜段7243沿插接方向向后且偏向避空槽170的槽底方向倾斜设置,使压块721插入避空槽170内时,第一倾斜段7241、水平段7242和/或第二倾斜段7243能够与弹性止位块621的对应侧面抵靠,一方面,能够对弹性止位块621进行限位,防止母端子200在插装到位后弹性止位块621继续向避空槽170一侧偏移,以此确保母端子200装配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在公端子500插入母端子200的过程中,母端子200将公端子500的作用力传递至弹性止位块621上,由于弹性止位块621与第一倾斜段7241、水平段7242和/或第二倾斜段7243抵靠,如此可以对弹性止位块621起到支撑作用,确保母端子200与公端子500稳定插装。
对应的,为与第三压持面724抵靠,所述弹性止位块621的前端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抵紧面6215和第二抵紧面6216,即第一抵紧面6215与第二抵紧面6216分设在弹性止位块621的上、下两侧的侧面,所述第一抵紧面6215与所述压块721的自由端抵靠限位,所述第二抵紧面6216与母端子200的对应位置抵靠限位。所述第一抵紧面6215位于弹性止位块621的上侧面并与避空槽170的槽底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抵紧面6215被限定为沿插接方向向后且偏向避空槽170的槽底方向倾斜设置的第一斜面,以形成倾斜过渡,确保第一倾斜段7241、水平段7242和/或第二倾斜段7243与第一斜面平滑接触。所述第二抵紧面6216位于弹性止位块621的下侧面并与母端装配槽110的槽底(即与避空槽170的槽底相对的槽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抵紧面6216被限定为沿插接方向向后且向远离避空槽170的槽底方向倾斜设置的第二斜面,以形成倾斜过渡,确保母端子200的后端(也即抵挡段216的后端)与第二斜面平滑接触。
当所述压块721伸入避空槽170内时,此时母端子200已与母端装配槽110装配到位,连接段213、第一侧立段211和/或第二侧立段212的前端抵紧前向止位壁611并前向限位,抵挡段216的后端抵紧后向止位面6213并后向限位,同时,抵挡段216的后端部分上侧面抵于第二抵紧面6216上,另一部分外露于避空槽170形成所述压持壁250,随着压块721的插入,第一压持面722紧贴压持面移动,直至第三压持面724沿插接方向靠近并接触第一抵紧面6215,由于弹性止位块621下侧面的第二抵紧面6216与母端子200抵靠,弹性止位块621不具有向下偏移的空间,随着压块721的进一步插入,第三压持面724对弹性止位块621的第一抵紧面6215的作用力组件增加,直至母端壳体100的前侧面与盖合部710的后侧面接触,使第三压持面724抵紧弹性止位块621,实现对母端子200及弹性止位块621的限位。
所述卡合部730包括自盖合部710的后侧面一体后向延伸形成并环绕在压持部720外的扣合环731以及沿周向设置在所述扣合环731上的多个扣合臂732。所述扣合环731的内周与母端壳体100前端的外周适配,扣合环731的内周与压持部720之间具有容纳母端壳体100的间隙,使得在压持部720插入避空槽170时扣合环731能够环套在所述连接器母端A的前端(即母端壳体100的前端)外周。多个扣合臂732沿周向设置在扣合环731的内周,且扣合臂732与扣合槽180及让位槽712对应设置,使扣合臂732能够从后至前穿越让位槽712后与对应位置的扣合槽180卡合固定所述压端子结构700。
所述扣合臂732自所述扣合环731的内周前向延伸至所述让位槽712内,且所述扣合臂732在扣合环731径向上的两相对侧与所述让位槽712对应侧的侧壁及扣合环731的内周均间隙设置,以为扣合臂732在让位槽712内沿径向弹性摆动提供空间,使得扣合臂732受力后能够在扣合环731的径向上向让位槽712的槽壁及远离扣合环731的内周方向弹性偏移或在扣合环731的径向上向靠近扣合环731的内周方向弹性偏移。所述扣合臂732上设置有扣合凸块733,所述扣合凸块733自扣合臂732上对应于背离扣合环731的内周一侧的侧面凸伸形成,所述扣合凸块733能够在压端子结构700与母端壳体100卡合时,伸入母端壳体100的扣合槽180内并与母端壳体100卡合以固定压端子结构700。具体而言,所述扣合凸块733朝向连接器母端A的一侧形成有一向前且沿扣合环731的径向向内倾斜的扣合面734,对应的,所述连接器母端A的前端(即母端壳体100的前端)对应所述扣合槽180的位置处设置有与所述扣合面734抵靠的扣合抵持面181,所述扣合抵持面181被限定为与所述扣合面734倾斜方向相同的斜面。当压端子结构700在与连接器母端A卡合时,扣合抵持面181能够与扣合面734抵靠,并向外推动扣合臂732,使所述扣合臂732向外偏移让位直至所述扣合凸块733移动至扣合槽180处回位并卡合至扣合槽180内以卡合压端子结构700和连接器母端A。
请参考图3,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式,为实现防水连接器内部的防水,所述连接器母端A还包括连接器防水结构,以用于对连接器母端A的前端及后端进行防水。所述母端壳体100的后侧面与接线座300的前侧面间隔相对形成一隔断空间165,所述隔断空间165位于装配空间161的前侧并与装配空间161连通,所述隔断空间165位于所述容置环部160内周的覆盖范围内;当接线座300卡装在所述装配空间161内时,接线座300的前侧面封闭所述隔断空间165的后端以在容置环部160的内周形成相对封闭的隔断空间165。
所述连接器防水结构包括环套在连接器母端A前端的前防水结构800以及设置在连接器母端A内且对应于连接器母端A后端的后防水结构900,所述前防水结构800及后防水结构900配合实现连接器母端A内部的防水,以防止水汽等进入。所述前防水结构800环套于母端壳体100的前端,以对连接器母端A的前端进行防水;具体的,所述前防水结构800环套在所述插置凸部140的前端且所述前防水结构800的内周面与所述插置凸部140的外周面过盈配合,使得前防水结构800的内周面能够紧紧压持在插置凸部140的外周面,防止水汽从连接器母端A的前端进入连接器母端A内,进而实现连接器母端A的前端防水。所述插置凸部140上对应所述前防水结构800的后端沿径向向外凸设有抵持台阶,当前防水结构800环套在插置凸部140上时,所述前防水结构800的后端面与所述抵持台阶的台阶面仿形使所述前防水结构800的后端面抵靠于所述抵持台阶的台阶面上,以支撑前防水结构800,使前防水结构800稳定环套在插置凸部140上。所述后防水结构900的外周面与所述容置环部160内对应于隔断空间165位置处的内周面过盈配合,使后防水结构900容置于隔断空间165中时,后防水结构900的外周面能够紧紧压持容置环部160的内周面,防止水汽从连接器母端A的后端进入连接器母端A内,进而实现连接器母端A的后端防水。
请参考图16和图17,所述前防水结构800包括环套在连接器母端A外周的防水环810、一体形成于防水环810外周的第一挡水部820以及一体形成于防水环810内周的第二挡水部830。所述前防水结构800整体采用塑胶材料制成,防水环810呈环形跑道结构,其可环套在连接器母端A的插置凸部140上,防水环810的后端抵靠在抵持台阶上;所述第一挡水部820沿径向向外凸伸形成并能够抵于连接器公端B的对应位置以与连接器公端B密封接触;所述第二挡水部830沿径向向内凸伸形成并能够抵于连接器母端A的对应位置以与连接器母端A密封接触。
所述第一防水部的远端(即距离防水环810轴线位置的径向距离最远的一端)凸向插置槽120设置并与插置环部150的内周面之间间隙配合,所述第一防水部的远端的径向尺寸大于公端壳体400前端的内周面的径向尺寸使第一防水部的远端与公端壳体400的前端内周过盈配合,进而使得公端壳体400的前端在对插至插置槽120内时,第一防水部能够紧紧抵靠公端壳体400的内周面,以实现防水连接器的整体防水。
所述第一挡水部820包括设置在防水环810外周的多个第一挡水环821以及夹设于相邻两第一挡水环821之间的第一防水沟822。所述第一挡水环821沿周向环绕防水环810的外周一圈设置,所述第一挡水环821沿径向外凸设置且第一挡水环821的远端(即远离防水环810外周的一端,也即第一挡水部820的远端)能够与公端壳体400抵靠密封并实现防水。所述第一防水沟822夹设在两个第一挡水环821的相对侧面之间,以使得第一防水沟822整体呈内凹的结构,进而在第一挡水环821和第一防水沟822的表面形成第一防水路径。如此,当位于前端的第一挡水环821未尽到足够的挡水作用时,位于其后端的第一防水沟822可以起到一定的储水作用以防止水汽向后蔓延,同时,在第一防水沟822也未尽到足够的防水作用时,位于后端的第二个第一挡水环821还可以再次对水汽进行阻挡,以此类推,从而实现多重防水,增加第一挡水部820的防水效果,有效防止水汽进入防水连接器内部。可理解的,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一个第一挡水环821以降低整个前防水结构800的加工难度及生产成本等。
所述第一挡水环82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挡水面8211和第二挡水面8212以及连接第一挡水面8211和第二挡水面8212的第一连接面8213,所述第一挡水面8211和第二挡水面8212被限定为沿径向延伸并向内偏移靠拢的倾斜面,使所述第一防水沟822沿径向的截面从外至内逐渐减小,进而使第一防水路径呈类似三角波或正弦波的形状分布,以延长所述第一防水路径,如此,水汽在进入时,较长的第一防水路径能够对水汽进行逐级的消耗和阻挡,达到有效防水的目的。所述第一连接面8213被限定为沿径向向外弯曲的弧面,各第一连接面8213的曲率相同,使得各第一连接面8213上距轴线最远的位置在垂直于轴线的平面上的投影位置重叠,确保在与公端壳体400配合时,各第一连接面8213均能与公端壳体400的内周面充分接触,进而有效阻挡水汽。另外,第一挡水环821的第一挡水面8211和/或第二挡水面8212与相邻的第一挡水环821的第二挡水面8212和/或第一挡水面8211之间间隔设置,使得第一挡水面8211和第二挡水面8212受挤压时具有向外发生形变的空间,如此,当第一连接面8213与公端壳体400的内周抵靠时,公端壳体400的内周挤压第一连接面8213,进而使得第一挡水面8211和第二挡水面8212更容易发生形变而使第一连接面8213与公端壳体400的内周充分接触,二者的贴合度更高。
所述第二防水部的近端(即距离防水环810轴线位置的径向距离最近的一端)凸向轴线方向设置,第二防水部的近端的径向尺寸小于母端壳体100的插置凸部140的外周面的径向尺寸使第二防水部的近端与插置凸部140的外周过盈配合,进而使得第二防水部能够紧紧抵靠在母端壳体100的外周,实现防水连接器内部的前端防水。
所述第二挡水部830包括设置在防水环810内周的多个第二挡水环831以及夹设于相邻两第二挡水环831之间的第二防水沟832。所述第二挡水环831沿轴向环绕防水环810的内周一圈设置,所述第二挡水环831沿径向向内凸设且第二挡水环831的近端(即远离防水环810内周的一端,也即第二挡水部830的近端)能够与母端壳体100抵靠密封并实现防水。所述第二防水沟832夹设在两个第二挡水环831的相对侧面之间,以使得第二防水沟832整体呈内凹的结构,进而在第二挡水环831和第二防水沟832的表面形成第二防水路径。如此,当位于前端的第二挡水环831未尽到足够的挡水作用时,位于其后端的第二防水沟832可以起到一定的储水作用以防止水汽向后蔓延,同时,在第二防水沟832也未尽到足够的防水作用时,位于后端的第二个第二挡水环831还可以再次对水汽进行阻挡,以此类推,从而实现多重防水,增加第二挡水部830的防水效果,有效防止水汽进入防水连接器内部。可理解的,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一个第二挡水环831以降低整个前防水结构800的加工难度及生产成本等。
所述第二挡水环83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挡水面8311和第四挡水面8312以及连接第三挡水面8311和第四挡水面8312的第二连接面8313,所述第三挡水面8311和第四挡水面8312被限定为沿径向平行延伸的水平面,使所述第二防水沟832呈底部具有一宽度的环槽,进而使第二防水路径呈类似凹凸起伏的形状分布,以延长所述第二防水路径,如此,水汽在进入时,较长的第二防水路径能够对水汽进行逐级消耗和阻挡,达到有效防水的目的。所述第二连接面8313被限定为沿径向向外弯曲的弧面,各第二连接面8313的曲率相同,使得各第二连接面8313上距轴线距离最近的近端在垂直于轴线的平面上的投影位置重叠,确保在与母端壳体100配合时,各第二连接面8313均能与母端壳体100的外周面充分接触,进而有效阻挡水汽。同样,第二挡水环831的第三挡水面8311和/或第四挡水面8312与相邻的第二挡水环831的第四挡水面8312和/或第三挡水面8311之间间隔设置,使得第三挡水面8311和第四挡水面8312受挤压时具有向外发生形变的空间,如此,当第二连接面8313与母端壳体100的外周抵靠时,母端壳体100的外周挤压第二连接面8313,进而使得第三挡水面8311和第四挡水面8312更容易发生形变而使第二连接面8313与母端壳体100的外周充分接触,二者的贴合度更高。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同时在防水环810的外周设置第一挡水部820以及在防水环810的内周设置第二挡水部830,在连接器母端A与连接器公端B对插状态下,水汽在进入防水连接器内部时,通过第一挡水部820和第二挡水部830同步挡水,相较于常规的平面密封结构,由于延长了第一防水路径和第二防水路径,挡水效果更好。可理解的,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仅在防水环810的外周设置第一挡水部820或者仅在防水环810的内周设置第二防水部来达到延长防水路径的目的。同时,本实施例的第一挡水环821的截面呈近似的三角形结构而第二挡水环831的截面呈近似半圆形或半椭圆型结构,通过形成的斜面或竖直面作为迎水面对水汽进行阻挡,达到防水的目的。可理解的,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水环821和第二挡水环831的截面还可以设置成矩形、平行四边形或者异形等结构来实现防水。
请参考图18和图19,所述后防水结构900包括防水主体部910、一体环设于防水主体部910外周的第三挡水部920以及沿轴向贯穿所述防水主体部910设置且规律排布的若干防水通道930。所述后防水结构900整体采用塑胶材料制成,防水主体部910整体呈长形跑道结构,其可整体容置在隔断空间165中;所述第三挡水部920沿径向向外凸伸形成并能够抵于连接器母端A的对应位置以与连接器母端A密封接触;所述防水通道930与接线座300上的接线槽310和/或母端壳体100内的母端装配槽110对应设置,防水通道930沿插接方向贯穿防水主体部910,当线缆自接线槽310穿入所述防水通道930内时,所述防水通道930的内壁能够与线缆的外壁相抵以与线缆密封接触。
所述第三挡水部920的远端(即距离防水主体部910的轴线位置的径向距离最远的一端)凸向容置环部160的内周设置,所述第三防水部的远端的径向尺寸大于容置环部160的内周面的径向尺寸使第三防水部的远端与容置环部160的内周面过盈配合,进而使得后防水结构900在装入间隔空间时,第三防水部能够紧紧抵靠在容置环部160的内周面,以实现连接器母端A的后端防水。
所述第三挡水部920包括设置在防水主体部910外周的多个第三挡水环921以及夹设于相邻两第三挡水环921之间的防水槽922。所述第三挡水环921沿轴向绕防水主体部910的外周一圈设置,所述第三挡水环921沿径向外凸设置且第三挡水环921的远端(即远离防水主体部910外周的一端,也即第三挡水部920的远端)能够与容置环部160的内周面抵靠密封并实现防水。所述防水槽922夹设在两个第三挡水环921的相对侧面之间,以使得防水槽922整体呈内凹的结构,进而在第三挡水环921和防水槽922的表面形成第三防水路径。如此,当位于前端的第三挡水环921未尽到足够的挡水作用时,位于其后端的防水槽922可以起到一定的储水作用以防止水汽向后蔓延,同时,在防水槽922也未尽到足够的防水作用时,位于后端的第二个第三挡水环921还可以再次对水汽进行阻挡,以此类推,从而实现多重防水,增加第三挡水部920的防水效果,有效防止水汽进入防水连接器内部。可理解的,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一个第三挡水环921以降低整个后防水结构900的加工难度及生产成本等。
所述第三挡水环92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五挡水面9211和第六挡水面9212以及连接第五挡水面9211和第六挡水面9212的第三连接面9213,所述第五挡水面9211和第六挡水面9212被限定为沿径向延伸并向内偏移靠拢的倾斜面使所述第一防水沟822沿径向的截面从外至内逐渐减小,且所述防水槽922的槽底具有一宽度,进而使第三防水路径呈雷爱凹凸起伏的形状分布,以延长所述第三防水路径;如此,水汽在进入时,较长的第三防水路径能够对水汽进行逐级消耗和阻挡,达到有效防水的目的。所述第三连接面9213被限定为沿径向向外弯曲的弧面,各第三连接面9213的曲率相同,使得各第三连接面9213上距轴线距离最远的远端在垂直于轴线的平面上的投影位置重叠,确保在与容置环部160的内周面配合时,各第三连接面9213均能与容置环部160的内周面充分接触,进而有效阻挡水汽。同样,第三挡水环921的第五挡水面9211和/或第六挡水面9212与相邻的第三挡水环921的第六挡水面9212和/或第五挡水面9211之间间隔设置,使得第五挡水面9211和第六挡水面9212受挤压时具有向外发生形变的空间,如此,当第三连接面9213与容置环部160的内周面抵靠时,容置环部160的内周挤压第三连接面9213,进而使得第五挡水面9211和第六挡水面9212更容易发生形变而使第三连接面9213与容置环部160的内周充分接触,二者的贴合度更高。
所述防水通道930包括沿轴向依次分布且连通的第一穿线口931、第一挤压段932、缓冲段933、第二挤压段934和第二穿线口935,第一穿线口931、第一挤压段932、缓冲段933、第二挤压段934和第二穿线口935的内周面依次连接形成第四防水路径,第一穿线口931与接线槽310的前端衔接,第二穿线口935与母端装配槽110的后端衔接,经接线槽310穿入的线缆依次穿过第一穿线口931、第一挤压段932、缓冲段933、第二挤压段934和第二穿线口935,并经第二穿线口935穿入母端装配槽110内与母端子200固定。所述第一穿线口931和第二穿线口935的截面积从外至内依次减小呈喇叭口结构,如此,能够增加第一穿线口931及第二穿线口935的外端尺寸,使得线缆在穿入使能够快速定位第一穿线口931和/或第二穿线口935的位置,并对线缆的穿入方向进行导向,使得线缆能够快速、准确的穿入防水通道930内。所述第一挤压段932和第二挤压段934被限定为沿径向向内凸伸并与线缆的外周过盈配合的凸弧面,所述缓冲段933被限定为沿径向向外凹陷并与线缆的外周间隙配合或适配的凹弧面,如此,通过凹弧面与凸弧面配合在防水通道930的内周形成交替起伏的结构,可以延长水汽进入连接器母端A的第四防水路径,提高防水效果,并且,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挤压段932和第二挤压段934对线缆外周的挤压,充分接触,以封闭线缆外周与防水通道930内周之间的间隙,在防止水汽从连接器母端A的后端进入的同时还可以固定线缆。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后防水结构900采用预制成型的前后对称结构实现,同时防水通道930的结构也呈前后对称结构,使得在将后防水结构900装入隔断空间165中时,后防水结构900没有正面和反面之分,进而节省在装配过程中分辨后防水结构900的正反面的时间,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
请参考图20、图21和图22,若干公端装配槽410沿第三方向及第四方向规律分布在公端壳体400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方向被限定为公端壳体400的高度方向,即连接器公端B的高度方向或图1示出的Z轴方向,所述第四方向被限定为公端壳体400的宽度方向,即连接器公端B的宽度方向或图1示出的Y轴方向。若干公端装配槽410在公端壳体400的高度方向排列成数排且,每一排公端装配槽410均沿母端壳体100的宽度方向排列有数个,所述公端装配槽410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与互补的连接器母端A中的母端装配槽110和/或母端子200的数量及排列方式匹配对应。在插装公端子500时,所述公端子500的数量可以小于或等于所述公端装配槽410的数量,以便于根据使用需求灵活调整或装配适量的公端子500。
所述公端装配槽410的一端(即公端装配槽410的前端,也即公端装配槽410正对连接器母端A的一端)与对插槽420连通,公端装配槽410的另一端(即公端装配槽410的后端,也即公端装配槽410背对连接器母端A的一端)与公端壳体400的外部连通,使公端子500能够从公端装配槽410的后端插入公端装配槽410内并自公端装配槽410的前端穿出后伸入对插槽420内,以在与连接器母端A对插时,伸入对插槽420内的公端子500部分能够自连接器母端A前端的对插口111插入插装通道240内,并与母端子200前端的母端接触部210弹性接触。
当所述公端子500插入公端装配槽410后,所述公端子500的侧壁与公端装配槽410的内壁卡持固定,以对公端子500在插接方向上进行止位,防止公端子500松动而影响公端子500与母端子200的连接稳定性。
请参考图23,所述公端子500包括卡固在公端壳体400内的卡持部510、沿插接方向设置在卡持部510的一端并延伸至所述对插槽420内的公端接触部520以及沿插接方向设置在卡持部510的另一端并延伸至公端壳体400外的焊接部530。具体的,卡持部510卡固在公端装配槽410内并与公端装配槽410的内壁过盈配合,以与公端装配的内壁配合固定整个公端子500;所述公端接触部520设置在卡持部510的前端并向前超出公端装配槽410的前端延伸至对插槽420内,以在母端壳体100的前端插入对插槽420时,通过公端接触部520经连接器母端A前端的对插口111(穿越穿孔711)穿入母端接触部210内的插装通道240,进而与母端接触部210的第一悬臂2143弹性接触,实现公端子500与母端子200的导通;所述焊接部530设置在卡持部510的后端并向后超出公端装配槽410的后端延伸出公端壳体400外,以在连接器公端B安装时,与电路板焊接导通。
为固定公端子500,所述卡持部510的侧壁上设置有沿第三方向和/或第四方向凸向所述公端装配槽410的槽壁的卡持凸块511,所述卡持凸块511自卡持部510的至少一个侧壁朝向远离该侧壁的方向凸伸形成,所述卡持凸块511于公端子500插装到位后与所述公端装配槽410的槽壁过盈配合,以将公端子500卡固在公端装配槽410内。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公端壳体400上背向对插槽420的一侧(即公端壳体400的后侧面,也即公端壳体400远离母端壳体100的侧面)形成有与所述公端装配槽410连通的容胶槽430,所述容胶槽430内浇注成型有公端防水胶,以封闭公端子500与公端装配槽410之间的装配间隙,实现连接器公端B内部的防水。
请参考图1、图2和图3,所述母端壳体100上设置有锁扣部190,所述公端壳体400上设置有与所述锁扣部190配合在连接器公端B与连接器母端A对插后进行锁定的配合部440,以方便连接器母端A与连接器公端B快速插拔及固定。
具体的,所述母端壳体100的外周凹设有一沿插接方向分布并前后贯穿母端壳体100的通槽191,以容纳并支撑锁扣部190。所述锁扣部190包括设置在所述通槽191的槽底并弯向所述通槽191内的弯弧段192、自所述弯弧段192向远离连接器公端B方向延伸形成并悬于所述通槽191内的锁扣段193、设置在所述锁口段上对应于远离弯弧段192的一端的解锁段194以及设置在母端壳体100外周并至少部分覆于锁扣段193外的加强筋195。所述加强筋195与锁扣段193之间形成一锁扣通道,所述锁扣段193受力能向通槽191内偏移,以让开通槽191形成供连接器公端B的配合部440插入的锁扣通道,使得配合部440能够沿插接方向插入锁扣通道内;所述锁扣段193在失力后还能够反向回位,以与配合部440的对应位置锁扣,进而固定连接器母端A和连接器公端B;所述解锁段194形成于锁扣段193的末端,以在解锁连接器母端A和连接器公端B时提供施力点,通过拨动解锁段194使锁扣段193与配合部440分离后将连接器母端A与连接器公端B分开;所述加强筋195覆盖间隔覆盖在锁扣段193的上方,以在锁扣段193受力向上偏移时为锁扣段193提供支撑,避免锁扣段193偏移角度过大而折断。优选的,所述锁扣段193向远离通槽191的槽底方向凸设的锁块196,所述锁块196能够与连接器公端B上的配合部440抵接以锁定连接器母端A和连接器公端B。
所述配合部440包括能够穿入所述锁扣通道内的锁扣配合段441以及贯穿所述锁扣配合段441并与所述锁块196对应的锁孔442,所述锁扣配合段441自公端壳体400的外壁沿插接方向朝向连接器母端A的一端一体延伸,且锁扣配合段441的自由端悬于公端壳体400外,所述锁孔442沿公端壳体400的高度方向贯穿锁扣配合段441,以在连接器母端A与连接器公端B对插到位后,与锁扣段193上的锁块196配合锁定连接器母端A和连接器公端B。当连接器母端A与连接器公端B对插时,所述锁扣配合段441穿入所述锁扣通道内并推动锁块196使所述锁扣段193及解锁段194一体向通槽191内偏移直至锁孔442与锁块196相对后锁扣段193及解锁段194回位使锁块196伸入锁孔442内,使连接器母端A和连接器公端B锁扣固定。
请参考图1至图23,本发明的防水连接器的组装步骤如下:
对于连接器母端A的组装:
提供预制成型的母端壳体100、母端子200、接线座300、压端子结构700、前防水结构800及后防水结构900;将线缆对应穿过接线座300的接线槽310及后防水结构900的防水通道930后与母端子200后端的接线部230固定,再将母端子200的前端从母端壳体100的后端对准母端装配槽110,逐一将母端子200沿插接方向径直插入母端装配槽110内并使母端子200与前向止位壁611和弹性止位块621止位配合;将后防水结构900沿线缆移动至容置环部160处,并将后防水结构900卡入隔断空间165中;将接线座300沿线缆移动至容置环部160处,并将接线座300卡接固定在容置环部160的装配空间161中;将压端子结构700置于母端壳体100的前端,使压块721与母端装配槽110前端的对插口111一一对应,沿插接方向径直将压端子结构700的压块721插入母端装配槽110内并压持母端子200;将前防水结构800环套在母端壳体100的前端并使防水环810的后端与抵持台阶抵靠,完成连接器母端A的组装。
对于连接器公端B的组装:
提供预制成型的公端壳体400以及公端预制件,所述公端预制件为未打弯状态;将公端预制件的前端从公端壳体400的后端对准公端装配槽410,逐一将公端预制件沿插接方向径直插入公端装配槽410内并使卡持部510上的卡持凸块511与公端装配槽410卡接固定;将公端预制件的后端打弯呈近似90°形成焊接部530;在溶胶槽内注入防水胶,凝固后完成连接器公端B的组装。
本发明的防水连接器通过设置弹性接触段214,公端子500在插入过程中,第一悬臂2143能够弹性压持在公端子500上,以适配公端子500与母端子200之间的装配公差,确保母端子200与公端子500稳定接触;通过在母端装配槽110内设置前向止位结构610和后向止位结构620,对母端子200在装配后进行前向止位和后向止位,避免母端子200在与公端子500插装配合时以为,同时,将后向止位结构620限定为悬设在母端装配槽110内弹性止位块621,如此,在母端子200插入时,弹性止位块621能够让位使母端子200顺利插入后再回位对母端子200进行止位,以适配母端子200与母端壳体100之间的装配公差,另外,再设置压端子结构700对母端子200进行压持,以对母端子200进一步固定,确保母端子200与公端子500连接的稳定性;通过设置预制成型的前防水结构800和后防水结构900,在组装时可直接与母端壳体100进行装配,无需再单独进行防水结构的注塑成型,一方面可以提高组装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高温引入而导致其他结构受热变形等。

Claims (6)

1.一种端子压持结构,用于压持母端子,所述母端子沿插接方向插装在连接器母端的母端装配槽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压持结构包括形成于连接器母端内并与母端装配槽连通的避空槽以及卡合在连接器母端前端的压端子结构,所述压端子结构包括盖设在连接器母端的前侧面的盖合部、设置在所述盖合部的后侧面且对应避空槽位置处的压持部以及设置所述盖合部的后侧面并环绕在压持部外的卡合部,当所述压端子结构与连接器母端卡合后,所述卡合部环套并卡合于连接器母端的前端外周,所述压持部伸入避空槽内与所述母端子的对应位置抵靠限位;
所述连接器母端内设置有若干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分布的所述母端装配槽,所述第一方向被限定为连接器母端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二方向被限定为连接器母端的宽度方向,所述母端装配槽的前端具有连通连接器母端的前侧面的对插口;所述盖合部上对应所述对插口的位置处设置有沿插接方向贯穿盖合部的穿孔,所述穿孔的后端与所述对插口衔接连通,所述穿孔的前端被限定为截面积从后至前逐渐增大的喇叭口结构;
所述避空槽的前端与所述连接器母端的前侧面连通,所述避空槽在所述母端装配槽第一方向的一侧与母端装配槽连通使所述母端子具有自母端装配槽的一侧显露于避空槽的压持壁;所述压持部包括与避空槽对应设置的若干压块,所述压块自所述盖合部的后侧面后向延伸至所述避空槽内并与所述压持壁抵靠限位;所述压块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压持面和第二压持面,所述第一压持面被限定为与所述压持壁平行设置的水平面,第二压持面被限定为与所述避空槽的槽底平行设置的水平面,当所述压端子结构与连接器母端卡合后,所述第一压持面抵于所述压持壁,所述第二压持面抵于所述避空槽的槽底使所述第一压持面与压持壁抵紧限位;
所述避空槽内设置有一后向止位结构,所述后向止位结构被限定为设置在避空槽内的弹性止位块,所述弹性止位块的后端与所述避空槽的槽壁连接,弹性止位块的前端沿插接方向前向延伸并悬设于所述避空槽和/或母端装配槽内;所述弹性止位块的前端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抵紧面和第二抵紧面,所述第一抵紧面与避空槽的槽底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抵紧面被限定为沿插接方向向后且偏向避空槽的槽底方向倾斜设置的第一斜面,所述第二抵紧面被限定为沿插接方向向后且向远离避空槽的槽底方向倾斜设置的第二斜面,当所述压块伸入避空槽内时,所述第一抵紧面与所述压块的自由端抵靠限位,所述第二抵紧面与母端子的对应位置抵靠限位;所述第一压持面的后端还形成有与第一压持面衔接的第三压持面,所述第三压持面包括与第一压持面的后端衔接的第一倾斜段、与第一倾斜段的后端衔接的水平段以及与水平段的后端衔接的第二倾斜段,所述第一倾斜段和第二倾斜段沿插接方向向后且偏向避空槽的槽底方向倾斜设置,所述第一倾斜段、水平段和/或第二倾斜段与所述第一斜面抵靠限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压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包括自盖合部的后侧面一体后向延伸形成并环绕在压持部外的扣合环以及沿周向设置在所述扣合环上的多个扣合臂,所述扣合环的内周环套在所述连接器母端的前端外周,所述连接器母端的前端对应所述扣合臂的位置处设置有扣合槽,所述扣合臂与所述扣合槽卡合固定所述压端子结构与连接器母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压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合部上对应所述扣合臂的位置处设置有沿插接方向贯穿所述盖合部的让位槽,所述扣合臂自所述扣合环的内周前向延伸至所述让位槽内,且所述扣合臂在扣合环径向上的两相对侧与所述让位槽的对应侧的侧壁及扣合环的内周均间隙设置,使所述扣合臂受力后能够在扣合环的径向上向让位槽的槽壁及远离扣合环的内周方向或靠近扣合环的内周方向偏移;
所述扣合臂上设置有扣合凸块,所述扣合凸块自扣合臂对应于背离扣合环的内周一侧的侧面凸伸形成,所述扣合凸块朝向连接器母端的一侧形成有一向前且沿扣合环的径向向内倾斜的扣合面,所述连接器母端的前端对应所述扣合槽的位置处设置有与所述扣合面抵靠的扣合抵持面,所述扣合抵持面被限定为与所述扣合面倾斜方向相同的斜面,当压端子结构与所述连接器母端卡合时,所述扣合面抵于所述扣合抵持面使所述扣合臂向外偏移让位直至所述扣合凸块移动至扣合槽处回位并卡合至扣合槽内以卡合压端子结构和连接器母端。
4.一种连接器母端,包括沿插接方向贯穿形成有母端装配槽的母端壳体以及沿插接方向插装在母端装配槽内的若干母端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压持结构,所述盖合部盖设在所述母端壳体的前侧面,所述卡合部环套在所述母端壳体的前端外周并与母端壳体卡合,所述避空槽形成于所述母端壳体内,所述压持部伸入避空槽内与所述母端子的对应位置抵靠限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母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端子包括插装并止位于所述母端装配槽前端的母端接触部、自母端接触部后向延伸形成的导电部以及自导电部远离母端接触部的一端后向延伸的接线部,所述母端接触部的侧面显露于所述避空槽,所述压持部与所述母端接触部显露于避空槽的侧面抵靠限位。
6.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沿插接方向对插配合的连接器母端和连接器公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母端为如权利要求4~5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母端。
CN202311458340.4A 2023-11-03 一种端子压持结构、连接器母端及电连接器 Active CN1172769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58340.4A CN117276939B (zh) 2023-11-03 一种端子压持结构、连接器母端及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58340.4A CN117276939B (zh) 2023-11-03 一种端子压持结构、连接器母端及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76939A CN117276939A (zh) 2023-12-22
CN117276939B true CN117276939B (zh) 2024-06-04

Family

ID=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49214A1 (en) * 1999-04-28 2000-11-02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WO2015163125A1 (ja) * 2014-04-25 2015-10-2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防水コネクタ
WO2015178185A1 (ja) * 2014-05-20 2015-11-2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9853403B1 (en) * 2016-07-28 2017-12-26 Oupiin Electronic (Kunshan) Co., Ltd. Board to board connector assembly, female connector and male connector
CN209249745U (zh) * 2019-03-09 2019-08-13 浙江联和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线对板连接器
CN211789724U (zh) * 2020-05-09 2020-10-27 昆山雷匠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高频板对板插座
CN214379148U (zh) * 2021-01-25 2021-10-08 浩亭(珠海)制造有限公司 公编码连接器、母编码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115548748A (zh) * 2022-10-28 2022-12-30 东莞胡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49214A1 (en) * 1999-04-28 2000-11-02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WO2015163125A1 (ja) * 2014-04-25 2015-10-2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防水コネクタ
WO2015178185A1 (ja) * 2014-05-20 2015-11-2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9853403B1 (en) * 2016-07-28 2017-12-26 Oupiin Electronic (Kunshan) Co., Ltd. Board to board connector assembly, female connector and male connector
CN209249745U (zh) * 2019-03-09 2019-08-13 浙江联和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线对板连接器
CN211789724U (zh) * 2020-05-09 2020-10-27 昆山雷匠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高频板对板插座
CN214379148U (zh) * 2021-01-25 2021-10-08 浩亭(珠海)制造有限公司 公编码连接器、母编码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115548748A (zh) * 2022-10-28 2022-12-30 东莞胡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948978B2 (en) Connector and a method of assembling such connector
US7311546B2 (en) Connector, a mating connector and a connector device
US5380217A (en) Connector
US6203364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slide clip attachment
US5795170A (en) Female terminal for waterproof connector and resin-filled waterproof connector
US20060040553A1 (en) Watertight connector
US9831595B2 (en) Connector waterproofing structure
JP5967844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GB2438478A (en) Connector with lock securing member having a lock releasing portion
US5993268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terminal retaining means
CN113437576B (zh) 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JP2014192103A (ja) コネクタ
CN210350162U (zh) 电连接器
JPWO2007097394A1 (ja) 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の防水構造
IE55318B1 (en) Shunt-protec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18200765A (ja) コネクタ
US6299486B1 (en) Connector plug
US6186829B1 (en) Waterproof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JP2002222672A (ja) コネクタ
CN103380545A (zh) 接合连接器
US5123866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terminal retaining member
CN117276939B (zh) 一种端子压持结构、连接器母端及电连接器
JP3132706B2 (ja) コネクタ用雌端子
US6368131B1 (en) Waterproof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17276939A (zh) 一种端子压持结构、连接器母端及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