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70115A - 光模块 - Google Patents
光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270115A CN117270115A CN202210677401.5A CN202210677401A CN117270115A CN 117270115 A CN117270115 A CN 117270115A CN 202210677401 A CN202210677401 A CN 202210677401A CN 117270115 A CN117270115 A CN 11727011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ptical
- optical fiber
- transmitting
- fiber
-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0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3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group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1902 propag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44 propag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238 attenu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42—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 G02B6/4201—Packages, e.g. shape, construc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details
- G02B6/4204—Packages, e.g. shape, construc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details the coupling comprising intermediate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holograms
- G02B6/421—Packages, e.g. shape, construc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details the coupling comprising intermediate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holograms the intermediate optical component consisting of a short length of fibre, e.g. fibre stub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42—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42—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 G02B6/4296—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coupling with sources of high radiant energy, e.g. high power lasers, high temperature light sour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光模块,通过发射光纤组件中发射光纤与光波导元件的配合设计,光波导元件可对光信号中以高阶模式传播的光信号进行有效滤除,而保留光信号中以基模模式传播的光信号,从而缩短发射光纤的长度,方便光学元件的集成,另外,当发射光纤为单模光纤时,发射光纤的光输出端的基模模斑直径与外部多模光纤的基模模斑直径相匹配,当发射光纤为多模光纤时,光波导元件的光输出端的基模模斑直径与外部多模光纤的基模模斑直径相匹配,从而改善因模斑直径不配导致的多径干涉,保证信号传输效果,能兼顾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两种不同环境中正常传输的要求,有效提升多模光纤系统的传输速率或传输距离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模块。
背景技术
目前光模块通常单独使用于单模光纤环境或者多模光纤环境。多模光纤受限于模式色散的限制无法进行更高速率或更远距离传输要求。光通信市场中也有特殊需求,需要对已布线的多模光纤系统进行速率或距离的性能升级。
为实现升级,现有技术中将单模光纤与多模光纤系统组合,然而,在光模块的插芯中,单模光纤长度仅为3~5mm左右,无法有效滤除单模光纤内以高阶模式传播的光信号由于多模光纤支持多种模式存在,高阶模式的光信号无法得到有效滤除,导致外部光纤连接器中的多模光纤在传输光信号的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模式色散问题,导致其无法满足更高速率、更远距离传输等要求,影响信号传输结果。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光模块,可以解决现有多模光纤传输应用中单模光纤无法有效滤除高阶模式的光信号导致影响多模光纤信号传输结果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光模块,包括:光发射组件;发射光纤组件,所述光发射组件发出的光经过所述发射光纤组件发射出去,其中所述发射光纤组件包括:发射光纤,所述发射光纤的光输出端用以与外部光纤连接器对接;以及光波导元件,所述光波导元件的光输出端与所述发射光纤的光输入端连接,所述光波导元件用以滤除从所述光发射组件传来的光信号中以高阶模式传播的光信号并将所述光信号中以基模模式传播的光信号传输至所述发射光纤;其中,所述光发射组件通过所述发射光纤组件与外部光纤连接器光学连通,所述光发射组件输出的光信号依次通过所述光波导元件和所述发射光纤传输至外部光纤连接器。
可选的,所述光发射组件包括能够发出单模激光的单模激光器和准直透镜,所述单模激光器发出的单模激光经所述准直透镜准直后进入所述发射光纤组件。
可选的,所述光发射组件还包括复用器、隔离器及耦合透镜;其中,所述单模激光器输出的光信号通过所述准直透镜、所述复用器、所述隔离器及所述耦合透镜输入所述发射光纤组件。
可选的,所述光模块还包括:光接收组件;接收光纤组件,其中所述接收光纤组件包括多模接收光纤和用于与外部光纤连接器对接的光接收接口,所述光接收组件通过所述多模接收光纤光学连通所述光接收接口,来自外部光纤连接器的光信号依次通过所述光接收接口和所述多模接收光纤传输至所述光接收组件。
可选的,所述发射光纤组件还包括:光发射接口,所述发射光纤的光输出端通过所述光发射接口与外部光纤连接器光学连通,所述光发射组件输出的光信号依次通过所述光波导元件、所述发射光纤和所述光发射接口传输至外部光纤连接器。
可选的,所述发射光纤为单模发射光纤,所述发射光纤的光输出端通过模斑转换器与所述光发射接口对接,该模斑转换器用以将所述发射光纤的基模模斑直径由9~10μm转换成12~15μm。
可选的,所述发射光纤为多模发射光纤,所述光波导元件的光输出端出射光的基模模斑直径为12~15μm。
可选的,所述发射光纤为多模发射光纤,所述光波导元件的光输入端的入射光的基模模斑直径为9~10μm,所述光波导元件的光输出端通过模斑转换器与所述发射光纤的光输入端对接,该模斑转换器用以将所述光波导元件的光输出端的出射光的基模模斑直径由9~10μm转换成12~15μm。
可选的,所述发射光纤为多模发射光纤,所述光波导元件的光输入端的入射光的基模模斑直径和光输出端的出射光的基模模斑直径均为12~15μm。
可选的,所述光波导元件为硅光波导元件。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光模块,通过发射光纤组件中发射光纤与光波导元件的配合设计,光波导元件可对光信号中以高阶模式传播的光信号进行有效滤除,而保留光信号中以基模模式传播的光信号,从而缩短发射光纤的长度,方便光学元件的集成,另外,当发射光纤为单模光纤时,发射光纤的光输出端的基模模斑直径与外部多模光纤的基模模斑直径相匹配,当发射光纤为多模光纤时,光波导元件的光输出端的基模模斑直径与外部多模光纤的基模模斑直径相匹配,从而改善因模斑直径不配导致的多径干涉,优化发射端光束质量,减少高阶模式对传输的影响,同时接收端采用多模技术,保证接收光功率不受影响,保证信号传输效果,能兼顾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两种不同传输环境中正常传输的要求,有效提升多模光纤系统的传输速率和传输距离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a是图1的A-A处剖视图;
图1b是图1的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模块中发射光纤组件与外部多模光纤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模块中发射光纤组件与激光器通过双透镜产生的光信号耦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模块中发射光纤组件与激光器通过三透镜产生的光信号耦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模块中模斑转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模块中发射光纤组件的一种实现形态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模块中发射光纤组件的另一种实现形态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模块中发射光纤组件的另一种实现形态示意图;
图9是图8的C-C向剖视图;
图10是图9的D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光模块中发射光纤组件与外部多模光纤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光模块中发射光纤组件与激光器通过双透镜产生的光束耦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光模块中发射光纤组件与激光器通过三透镜产生的光束耦合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光模块,10、光发射组件,11、单模激光器,12、准直透镜,13、复用器,14、隔离器,15、第一潜望透镜,16、第二潜望透镜,17、耦合透镜;
20、接收光纤组件,21、多模接收光纤,22、光接收接口,23、第一接口件,231、第一容置腔,24、第一插芯,241、第二容置腔;
30、光接收组件,31、光电探测器,32、透镜组合;
100、发射光纤组件,110、发射光纤,120、光波导元件,130、光发射接口,140、第二接口件,141、第二插芯,141a、第二套管,150、第三接口件,150a、第三容置腔,150b、保护尾胶,151、第三插芯,151a、第三套管,152、端部构件,152a、底座,152b、玻璃盖板;
200、外部多模光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
本申请提供一种光模块,通过发射光纤组件中发射光纤与光波导元件的配合设计,光波导元件可对光信号中以高阶模式传播的光信号进行有效滤除,而保留光信号中以基模模式传播的光信号,从而缩短发射光纤的长度,方便光学元件的集成,另外,当发射光纤为单模光纤时,发射光纤的光输出端的基模模斑直径与外部多模光纤的基模模斑直径相匹配,当发射光纤为多模光纤时,光波导元件的光输出端的基模模斑直径与外部多模光纤的基模模斑直径相匹配,从而改善因模斑直径不配导致的多径干涉,优化发射端光束质量,减少高阶模式对传输的影响,同时接收端采用多模技术,保证接收光功率不受影响,保证信号传输效果,能兼顾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两种不同环境中正常传输的要求,有效提升多模光纤系统的传输速率或传输距离性能。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光模块1包括:光发射组件10和发射光纤组件100。
光发射组件10用于向外部光纤连接器传输光信号,以实现光模块和外部通信设备之间的光信号交互。
参照图2,发射光纤组件100包括发射光纤110和光波导元件120。发射光纤110的光输出端与外部光纤连接器(图中未示出)中的外部多模光纤200对接,发射光纤110的光输入端与光波导元件120的光输出端连接,光波导元件120的光入射端用以接收光信号,光波导元件120、发射光纤110以及外部多模光纤200沿光信号传播方向依次排布,光波导元件120用以滤除所接收的光信号中以高阶模式传播的光信号,并将光信号中以基模模式传播的光信号传输至发射光纤110,光发射组件10通过发射光纤组件100与外部光纤连接器光学连通,光发射组件10输出的光信号依次通过光波导元件120和发射光纤传110输至外部光纤连接器。
其中,光发射组件10包括单模激光器11、准直透镜12、复用器13、隔离器14、第一潜望透镜15、第二潜望透镜16及耦合透镜17。单模激光器11输出的光信号依次通过准直透镜12、复用器13、隔离器14、第一潜望透镜15、第二潜望透镜16及耦合透镜17输入光波导元件120的光输入端,进而通过发射光纤110传输至外部光纤连接器。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参照图1b以及图3,准直透镜12和耦合透镜17沿光信号传播方向间隔排布,形成双透镜(Lens)系统,该双透镜系统形成如图3所示的光信号传播形式。
其中,进入光波导元件120内的光信号包括以高阶模式传播的光信号和以基模模式传播的光信号,准直透镜12和耦合透镜17组成的双透镜(Lens)系统,使得单模激光器11发射的光信号经准直透镜12和耦合透镜17后经由光入射端耦合到光波导元件120,从而使得单模激光器11发射的光信号中多数光信号能量集中于以基模模式传播的光信号中,更少的光信号能量进入到以高阶模式传播的光信号中。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参照图3,光发射组件10中的透镜数量为三个,形成三透镜系统,三透镜系统可保证单模激光器11发射的光信号中多数光信号能量集中于以基模模式传播的光信号中,更少的光信号能量进入到以高阶模式传播的光信号中。
然而,如果不滤除以高阶模式传播的光信号,以高阶模式传播的光信号和以基模模式传播的光信号将会经由发射光纤110一同进入外部光纤连接器的外部多模光纤200内,外部多模光纤200支持多种模式的光信号(高阶模式和基模模式)存在,以高阶模式传播的光信号无法在外部多模光纤200内得到有效滤除,因此在接口处,以高阶模式传播的光信号和以基模模式传播的光信号易产生多径干涉(MPI),尤其是链路中的MPO口相对于LC口来说,对准公差较差,更容易产生多径干涉导致产生误码,影响信号传输结果。
本实施例中的发射光纤110为单模光纤,单模光纤中残余的以高阶模式传输的光信号的衰减与单模光纤的长度相关,通过一定长度的单模光纤可以将其中残余的以高阶模式传输的光信号进行衰减滤筛。通常情况下,单模光纤的长度为3~5mm,若要使单模光纤中以高阶模式传输的光信号衰减滤筛,需要加长单模光纤的长度,单模光纤的长度要5mm以上才能使单模光纤中以高阶模式传输的光信号衰减滤筛,而若要很好的滤除以高阶模式传播的光信号,则需要单模光纤的长度要更长,例如100mm,如此长的发射光纤,会影响其在光模块的集成,会增加光模块的占用空间。
而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发射光纤110的光输入端增加一个光波导元件120,光波导元件120可对光信号中以高阶模式传播的光信号进行有效滤除,经光波导元件120滤除后的光信号中,绝大部分为以基模模式传播的光信号,从而发射光纤110的长度无需过长,发射光纤110的长度为3~5mm即可,进而缩短发射光纤组件100的整体长度,方便后续发射光纤组件100在光模块1中的集成。
另外,选用单模发射光纤作为发射光纤110的基模模斑直径与外部多模光纤200的基模模斑直径不匹配,例如,选用单模光纤的发射光纤110的基模模斑直径为9~10μm,外部多模光纤200的基模模斑直径为12~15μm,外部多模光纤200的基模模斑直径大于发射光纤110的基模模斑直径,如果经光波导元件120滤除高阶模式的光信号经由发射光纤110的光出射端直接进入外部多模光纤200,会因为模斑失配(发射光纤110的光出射端的基模模斑直径转换成与外部多模光纤200的基模模斑直径不匹配),导致再次激发光信号中部分光信号以高阶模式传播,这些被激发的、以高阶模式传播的光信号与以基模模式传播的光信号会在外部多模光纤200内产生较大的模式色散,影响通信效果。
为使得选用单模发射光纤作为发射光纤110的光输出端的基模模斑直径与外部多模光纤200的基模模斑直径相匹配,参照图2和图5,本实施例采用的一种实现方式是在发射光纤110的光输出端设置模斑转换器SSC,该模斑转换器SSC用以将发射光纤110的光出射端的基模模斑直径转换成与外部多模光纤200的基模模斑直径相匹配,例如,通过模斑转换器SSC,将发射光纤110的光输出端的基模模斑直径由9~10μm转换成12~15μm,与外部多模光纤200的基模模斑直径相匹配,使得经过光波导元件120滤除后的以基模模式传播的光信号进入外部多模光纤200后,不会激发高阶模式的光信号,也就不会产生模式色散,保证通信效果。
为使得选用单模发射光纤作为发射光纤110的光输出端的基模模斑直径与外部多模光纤200的基模模斑直径相匹配,本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是,采用热扩束或熔融拉锥的方式处理发射光纤110的光出射端的端面,使得发射光纤110的光出射端出射光信号的基模模斑直径与外部多模光纤200的基模模斑直径相匹配,这种实现方式,无需增设模斑转换器SSC。两种实现方式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此外,本申请并不限于热扩束和熔融拉锥处理方式,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其他处理方式,只需要处理后使得发射光纤110的光出射端出射光信号的基模模斑直径与外部多模光纤200的基模模斑直径相匹配即可。
所谓相匹配,可以是经模斑转换器SSC转换后的发射光纤110的光输出端的基模模斑直径与外部多模光纤200的基模模斑直径相一致,例如,经模斑转换器SSC转换后的发射光纤110的光输出端的基模模斑直径为12μm,外部多模光纤200的基模模斑直径为12μm,也可以是经过模斑转换器SSC转换后的发射光纤110的光输出端的基模模斑直径落入外部多模光纤200的基模模斑直径范围,例如经过模斑转换器SSC转换后的发射光纤110的光输出端的基模模斑直径为12μm,可以与基模模斑直径为12~15μm的外部多模光纤200对接。其中,模斑直径,又可称为模场直径(MFD,Mode Field Diameter)。
另外,本实施例中,光波导元件120的光出射端的基模模斑直径可以设计成与发射光纤110的基模模斑直径相匹配,即,光波导元件120的光出射端的基模模斑直径为9~10μm。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光波导元件120为硅光波导元件(PIC),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可选用其他形式的光波导元件,但需要具备对光信号中以高阶模式传播的光信号的滤除功能。
参照图6,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发射光纤组件100的一种实现形态中,发射光纤组件100包括沿光信号传播方向依次布置的光波导元件120、发射光纤110、第二接口件140和光发射接口130,光发射接口130设置于第二接口件140的光输出端,第二接口件140为光发射适配器(Tx Receptacle),第二接口件140的光输入端设置有第二插芯141,第二插芯141包括第二套管141a和穿设于第二套管141a内的纤芯(图中未示出),发射光纤110构成第二插芯141的纤芯,第二套管141a的一端与光波导元件120朝向第二接口件140一侧连接,第二套管141a的另一端与第二接口件140远离光发射接口130一侧连接,发射光纤110的光输入端即为第二插芯141的光输入端,光波导元件120的光输出端的端面通过光路胶水与第二插芯141的光输入端的端面耦合、固化,发射光纤110的光输入端与光波导元件120的光输出端连接以传播光信号。发射光纤110的光输出端伸入第二接口件140内侧并与光发射接口130光学连通,发射光纤110的光输出端通过光发射接口与外部光纤连接器内的外部多模光纤200光学连通。其中,当发射光纤110的光输出端设置模斑转换器SSC时,模斑转换器SSC设置于第二接口件140内侧,模斑转换器SSC的光输入端与发射光纤110的光输出端连接,模斑转换器SSC的光输出端与第二接口件140的光输出端相对应,以实现对发射光纤110的光输出端的基模模斑直径的转换。
参照图7~图10,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发射光纤组件100的另一种实现形态中,发射光纤组件100包括沿光信号传播方向依次布置的光波导元件120、发射光纤110、第三接口件150和光发射接口130。
参照图7~图10,光发射接口130设置于第三接口件150的光输出端,第三接口件150内部设有连通光发射接口130的第三容置腔150a,光发射接口130设置于第三接口件150的光输出端,第三接口件150通过光发射接口130与外部光纤连接器中的外部多模光纤200对接,第三接口件150的光输入端设置有第三插芯151,第三插芯151包括第三纤芯,发射光纤110构成该第三纤芯,发射光纤110的光输出端伸入第三接口件150内侧并嵌设于所述第三容置腔150a,发射光纤110的光输出端与光发射接口130光学连通。
另外,发射光纤组件100还包括:保护尾胶150b、第三套管151a和端部构件152。保护尾胶150b设于第三接口件150远离光发射接口130的一侧,保护尾胶150b包覆于发射光纤110的外周,具体地,保护尾胶150b包覆发射光纤110处于第三接口件150外部且邻近第三接口件150的光纤段,对该光纤段起到保护作用。第三套管151a设于保护尾胶150b远离第三接口件150的一侧,第三套管套151a套设于发射光纤110的外周,发射光纤110的光输入端集成于端部构件152中,发射光纤110的光输入端通过端部构件152与光波导元件120的光输出端对接,光波导元件120的光输出端端面通过光路胶水与端部构件152耦合、固化,光发射组件10输出的光信号依次通过光波导元件120和端部构件152输入发射光纤110。
具体地,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参照图7~图10,端部构件152是玻璃头,发射光纤110的光输入端封装在玻璃头内。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8所示,端部构件152包括底座152a和玻璃盖板152b,底座152a上开设V型槽以容纳发射光纤110的光输入端,玻璃盖板152b盖设于底座152a上以形成对发射光纤110的光输入端的封装。
此外,在本实例另一实现方式中,参照图11~图13,发射光纤组件100中的发射光纤110为多模光纤,通过在发射光纤110的光输入端增加一个光波导元件120,光波导元件120可对光信号中以高阶模式传播的光信号进行有效滤除。本实现方式中的发射光纤组件100的实现方式参照前面对图6~图9的阐述,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为使得选用多模发射光纤作为发射光纤110的基模模斑直径与外部多模光纤200的基模模斑直径相匹配,本实施例采用的一种实现方式是光波导元件120的光输出端的基模模斑直径与外部多模光纤200的基模模斑直径相匹配。在本实施例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可以设置成光波导元件120的光输入端的基模模斑直径与单模光纤的基模模斑直径相匹配,例如,设置光波导元件120的光输入端的基模模斑直径为9~10μm,在光波导元件120内设置模斑转换器(图中未示出),通过该模斑转换器将光输入端的基模模斑直径由9~10μm转换成12~15μm,与外部多模光纤200的基模模斑直径相匹配,使得光波导元件120的光输出端的基模模斑直径与外部多模光纤200的基模模斑直径相匹配。在本实施例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可以设置成光波导元件120的光输入端的基模模斑直径和光输出端的基模模斑直径均为12~15μm,均与外部多模光纤200的基模模斑直径相匹配。
另外,参照图1、图1a和图1b,光模块1还包括光接收组件30和接收光纤组件20。
参照图1和图1a,接收光纤组件20包括多模接收光纤21和用于与外部光纤连接器对接的光接收接口22。光接收组件30通过多模接收光纤21光学连通光接收接口22,来自外部光纤连接器的光信号依次通过光接收接口22和多模接收光纤21传输至光接收组件30,以实现光模块和外部光纤连接器之间的光信号交互。
本实施例接收光纤组件20采用多模接收光纤21,能够兼顾单模传输环境以及多模传输环境,即外部通信设备通过外部单模光纤或是外部多模光纤传输的光信号均能够被本实施例多模接收光纤21接收,并由多模接收光纤21传输至光接收组件30。换言之,本申请实施例发射光纤组件100的发射光纤110可采用单模发射光纤或多模发射光纤,接收光纤组件20采用多模接收光纤21,使得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模块1能够兼顾单模传输环境以及多模传输环境,即本申请实施例光模块既能够应用于单模传输环境,又能够应用于多模传输环境。而传统的光模块通常仅能够应用于单模传输环境,即传统光模块的发射部分和接收部分均应用单模光纤;或是仅能够应用于多模传输环境,即传统光模块的发射部分和接收部分均应用多模光纤。
进一步地,接收光纤组件20还包括第一接口件23。光接收接口22设置于第一接口件23端部,且第一接口件23的内部设有连通光接收接口22的第一容置腔231。接收光纤组件20还包括第一插芯24。第一插芯24嵌设于第一容置腔231中,且第一插芯24的内部设有连通第一容置腔231的第二容置腔241。多模接收光纤21嵌设于第二容置腔241中,多模接收光纤21形成第一插芯24的纤芯。
可选地,如图1所示,光接收组件30包括光电探测器31(Photodetector,PD)和透镜组合32。光电探测器31通过透镜组合32光学连通接收光纤组件20。外部通信设备传输的光信号自接收光纤组件20输入,并通过透镜组合32传输至光电探测器31。本实施例接收光纤组件20采用多模接收光纤21,无论外部的传输环境是多模传输环境还是单模传输环境,外部通信设备传输的光信号(高阶模式光信号、基模模式光信号)均能够被多模接收光纤21完整接收并传输至光电探测器31,能够尽可能避免光电探测器31的响应度变化,进而能够进一步降低误码率。如若将外部通信设备所传输光信号中的高阶模光信号滤除,会导致光电探测器31的响应度变化,进而造成误码。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光模块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发射组件;
发射光纤组件,所述光发射组件发出的光经过所述发射光纤组件发射出去,其中
所述发射光纤组件包括:
发射光纤,所述发射光纤的光输出端用以与外部光纤连接器对接;以及
光波导元件,所述光波导元件的光输出端与所述发射光纤的光输入端连接,所述光波导元件用以滤除从所述光发射组件传来的光信号中以高阶模式传播的光信号并将所述光信号中以基模模式传播的光信号传输至所述发射光纤;其中,所述光发射组件通过所述发射光纤组件与外部光纤连接器光学连通,所述光发射组件输出的光信号依次通过所述光波导元件和所述发射光纤传输至外部光纤连接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发射组件包括能够发出单模激光的单模激光器和准直透镜,所述单模激光器发出的单模激光经所述准直透镜准直后进入所述发射光纤组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发射组件还包括复用器、隔离器及耦合透镜;
其中,所述单模激光器输出的光信号通过所述准直透镜、所述复用器、所述隔离器及所述耦合透镜输入所述发射光纤组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模块还包括:
光接收组件;
接收光纤组件,其中
所述接收光纤组件包括多模接收光纤和用于与外部光纤连接器对接的光接收接口,所述光接收组件通过所述多模接收光纤光学连通所述光接收接口,来自外部光纤连接器的光信号依次通过所述光接收接口和所述多模接收光纤传输至所述光接收组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射光纤组件还包括:
光发射接口,所述发射光纤的光输出端通过所述光发射接口与外部光纤连接器光学连通,所述光发射组件输出的光信号依次通过所述光波导元件、所述发射光纤和所述光发射接口传输至外部光纤连接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射光纤为单模发射光纤,所述发射光纤的光输出端通过模斑转换器与所述光发射接口对接,该模斑转换器用以将所述发射光纤的基模模斑直径由9~10μm转换成12~15μ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射光纤为多模发射光纤,所述光波导元件的光输出端出射光的基模模斑直径为12~15μ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射光纤为多模发射光纤,所述光波导元件的光输入端的入射光的基模模斑直径为9~10μm,所述光波导元件的光输出端通过模斑转换器与所述发射光纤的光输入端对接,该模斑转换器用以将所述光波导元件的光输出端的出射光的基模模斑直径由9~10μm转换成12~15μm。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射光纤为多模发射光纤,所述光波导元件的光输入端的入射光的基模模斑直径和光输出端的出射光的基模模斑直径均为12~15μm。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波导元件为硅光波导元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677401.5A CN117270115A (zh) | 2022-06-15 | 2022-06-15 | 光模块 |
PCT/CN2023/091072 WO2023241237A1 (zh) | 2022-06-15 | 2023-04-27 | 光模块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677401.5A CN117270115A (zh) | 2022-06-15 | 2022-06-15 | 光模块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270115A true CN117270115A (zh) | 2023-12-22 |
Family
ID=89193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677401.5A Pending CN117270115A (zh) | 2022-06-15 | 2022-06-15 | 光模块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270115A (zh) |
WO (1) | WO2023241237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585016B1 (ko) * | 2004-03-15 | 2006-06-01 | 광주과학기술원 | 고차 모드 제거 필터링 기능을 갖는 단일모드 광섬유 구조 |
CN210518339U (zh) * | 2019-11-13 | 2020-05-12 | 吕婧菲 | 一种光纤传输模式控制装置 |
CN111708131A (zh) * | 2020-06-22 | 2020-09-25 | 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发射组件以及光模块 |
CN111856646A (zh) * | 2020-08-04 | 2020-10-30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 高阶模滤除器 |
CN113820787A (zh) * | 2021-08-19 | 2021-12-21 | 江苏亨通光纤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单模多模调模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CN215813458U (zh) * | 2021-08-31 | 2022-02-11 | 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光模块 |
-
2022
- 2022-06-15 CN CN202210677401.5A patent/CN117270115A/zh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4-27 WO PCT/CN2023/091072 patent/WO2023241237A1/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3241237A1 (zh) | 2023-12-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7195727B2 (ja) | 非対称な受信光学ミキサを有する光学スターカプラ | |
US8916812B2 (en) | Optical module | |
CN105759371A (zh) | 一种用于双链路传输的并行收发光模块和制作方法 | |
US9625653B2 (en) | Universal fiber optic connector | |
JP4586546B2 (ja) | マルチモード波長多重光トランシーバ | |
CN112698451B (zh) | 一种光模块 | |
CN116324547A (zh) | 光输入输出装置 | |
CN215641957U (zh) | 具有模斑转换功能的光纤连接器 | |
CN117270115A (zh) | 光模块 | |
US8002478B2 (en) | Optical sub-assembly with glass member physically contact with external fiber | |
US7387450B2 (en) | Optical receptacle having stub capable of enhancing optical coupling efficiency and optical module installing the same | |
CN117369067A (zh) | 一种光纤射频传输的单纤双向光模块 | |
US8783970B2 (en) | Optical fiber module | |
CN217606137U (zh) | 一种光模块 | |
CN211293357U (zh) | 一种能将光信号耦合进光纤的装置 | |
JP2005062704A (ja) | 光モジュール、光減衰装置、光送受信モジュール並びに光導波部材 | |
US20240069273A1 (en) | Optical waveguide, optical communication device, optical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202025107U (zh) | 一种光纤连接器 | |
CN216901046U (zh) | 一种收发光模块 | |
CN203414645U (zh) | 光发射组件 | |
US20230393353A1 (en) | Opto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attenuating lens block and source monitoring | |
CN113848614A (zh) | 一种光发射次模块及用于光发射次模块的适配器 | |
JP2006154659A (ja) | 光学素子と光伝送媒体との光結合構造と、この光結合構造を利用した光リンクシステム | |
JP2000115082A (ja) | 光通信システム | |
JP2000329972A (ja) | 発光・受光装置、及び、一芯式光ファイバ双方向通信システ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