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06137U - 一种光模块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606137U CN217606137U CN202221499942.5U CN202221499942U CN217606137U CN 217606137 U CN217606137 U CN 217606137U CN 202221499942 U CN202221499942 U CN 202221499942U CN 217606137 U CN217606137 U CN 21760613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de
- optical
- fiber
- optical fiber
- ligh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6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1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5253 clad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84 colloidal syste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93 optoelectronic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光模块。该光模块包括光发射组件和发射光纤组件。其中,发射光纤组件包括单模发射光纤和用于与外部光纤连接器对接的光发射接口,光发射组件输出的光信号依次通过单模发射光纤和光发射接口传输至外部光纤连接器。换言之,本申请光模块利用单模发射光纤向外部光纤连接器传输光信号,能够提升光信号的传输速率及传输距离。并且,本申请单模发射光纤的长度大于5mm,能够有效滤除高阶模光信号,尽可能避免高阶模光信号和基模光信号产生多径干涉的问题,因而能够降低多径干涉问题影响光信号的传输结果,能够降低误码率。因此,本申请光模块能够兼顾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两种不同传输环境中正常传输的要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模块。
背景技术
光模块是一种进行光-电和电-光转换的光电子器件。近年来,全球云计算数据中心市场规模持续扩大,5G电信网络建设全面展开,市场对高速光模块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各系列、类型的产品相继推出,为云计算数据中心、无线接入以及传输等领域客户提供最佳光模块解决方案。
目前,光模块一般应用于单模光纤传输环境或者多模光纤传输环境。其中,多模光纤在传输光信号的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模式色散问题,导致其无法满足更高速率、更远距离传输等要求。并未看到既能很好适用多模光纤传输环境又能很好适用单模光纤传输环境的光模块。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光模块,能够兼顾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两种不同传输环境中正常传输的要求,有效提升多模光纤系统的传输速率或传输距离性能。
本申请提供一种光模块。该光模块包括光发射组件和发射光纤组件。其中,发射光纤组件包括单模发射光纤和用于与外部光纤连接器对接的光发射接口,单模发射光纤设于光发射组件和光发射接口之间,以光学连通光发射组件和光发射接口,光发射组件输出的光信号依次通过单模发射光纤和光发射接口传输至外部光纤连接器。其中,单模发射光纤的长度大于5mm。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单模发射光纤的长度小于或等于210mm。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光发射组件包括能够发出单模激光的单模激光器和准直透镜,单模激光器发出的单模激光经准直透镜准直准直后进入发射光纤组件。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光发射组件还包括复用器、隔离器及耦合透镜;其中,单模激光器输出的光信号通过准直透镜、复用器、隔离器及耦合透镜输入发射光纤组件。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光模块还包括:光接收组件;接收光纤组件,其中接收光纤组件包括多模接收光纤和用于与外部光纤连接器对接的光接收接口,光接收组件通过多模接收光纤光学连通光接收接口,来自外部光纤连接器的光信号依次通过光接收接口和多模接收光纤传输至光接收组件。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接收光纤组件还包括:第二接口件,内部设有连通光接收接口的第三容置腔;及第二插芯,嵌设于第三容置腔中且内部设有连通第三容置腔的第四容置腔,多模接收光纤嵌设于第四容置腔中。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单模发射光纤的纤芯沿长度方向划分为第一芯段和第二芯段,输入单模发射光纤的光信号依次通过第一芯段和第二芯段传输至光发射接口;其中,第一芯段的外径小于或等于第二芯段的外径。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当第一芯段的外径等于第二芯段的外径时,第一芯段的外径和第二芯段的外径均为9μm至10μm;当第一芯段的外径小于第二芯段的外径时,第一芯段的外径为9μm至10μm,第二芯段的外径为12μ m至15μm。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单模发射光纤包括:纤芯;及包层,包覆于纤芯的外周;其中,包层为单层结构。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发射光纤组件还包括:第一接口件,内部设有连通光发射接口的第一容置腔;及第一插芯,嵌设于第一容置腔中且内部设有连通第一容置腔的第二容置腔,单模发射光纤的端部嵌设于第二容置腔中。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发射光纤组件还包括:保护尾胶,设于第一接口件远离光发射接口的一侧,且包覆于单模发射光纤的外周;保护套管,设于保护尾胶远离第一接口件的一侧,且套设于单模发射光纤的外周;及端部构件,单模发射光纤的一端集成于端部构件中,光发射组件输出的光信号通过端部构件输入单模发射光纤。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一种光模块。该光模块包括光发射组件和发射光纤组件。其中,发射光纤组件包括单模发射光纤和用于与外部光纤连接器对接的光发射接口,光发射组件输出的光信号依次通过单模发射光纤和光发射接口传输至外部光纤连接器。换言之,本申请光模块利用单模发射光纤向外部光纤连接器传输光信号,能够提升光信号的传输速率及传输距离。并且,本申请单模发射光纤的长度大于5mm,能够有效滤除高阶模光信号,尽可能避免高阶模光信号和基模光信号产生多径干涉的问题,因而能够降低多径干涉问题影响光信号的传输结果,能够降低误码率。因此,本申请光模块能够兼顾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两种不同传输环境中正常传输的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光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单模发射光纤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单模光纤与多模光纤对接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a-4c是本申请单模发射光纤与外部光纤对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单模发射光纤A-A方向剖面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所示单模发射光纤A-A方向剖面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发射光纤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发射光纤组件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发射光纤组件C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发射光纤组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所示光模块D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所示光模块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所示光模块E-E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光发射组件、11单模激光器、12准直透镜、13复用器、14隔离器、 15第一潜望透镜、16第二潜望透镜、17耦合透镜、18盘纤件、20发射光纤组件、21单模发射光纤、211第一端部、212第二端部、213纤芯、214第一芯段、215第二芯段、216包层、22光发射接口、23第一接口件、231第一容置腔、24第一插芯、241第二容置腔、25保护尾胶、26保护套管、27端部构件、30光接收组件、31光电探测器、32透镜组合、40接收光纤组件、41多模接收光纤、42光接收接口、43第二接口件、431第三容置腔、44第二插芯、441第四容置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下、左和右,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
本申请提供一种光模块,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本申请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且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为解决常用技术中光模块在多模光纤传输环境中传输光信号时光信号传输速率较低、传输距离较短以及光模块不能兼容单模光纤传输环境和多模光纤传输环境的技术问题,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模块。该光模块包括光发射组件和发射光纤组件。其中,发射光纤组件包括单模发射光纤和用于与外部光纤连接器对接的光发射接口,单模发射光纤设于光发射组件和光发射接口之间,以光学连通光发射组件和光发射接口,光发射组件输出的光信号依次通过单模发射光纤和光发射接口传输至外部光纤连接器。其中,单模发射光纤的长度大于5mm。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光模块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单模发射光纤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光模块包括光发射组件10,光发射组件10用于向外部通信设备(例如外部光纤连接器等)传输光信号,以实现光模块和外部通信设备之间的光信号交互。光模块还包括发射光纤组件20。发射光纤组件20为光发射组件10和外部通信设备之间所交互光信号的传输媒介,即光发射组件10输出的光信号通过发射光纤组件20传输至外部通信设备。
具体地,发射光纤组件20包括单模发射光纤21和用于与外部光纤连接器对接的光发射接口22。单模发射光纤21设于光发射组件10和光发射接口22 之间,以光学连通光发射组件10和光发射接口22。单模发射光纤21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部211和第二端部212。第一端部211光学连通光发射组件10,第二端部212光学连通光发射接口22。光发射组件10输出的光信号依次通过单模发射光纤21和光发射接口22传输至外部光纤连接器。由此可见,本实施例光模块利用单模发射光纤21向外部通信设备(例如光纤连接器等)传输光信号,能够提升光信号的传输速率及传输距离。
光学连通应当理解为建立有光学连通关系的两个构件之间具有光通路,光信号能够通过该光通路自该两个构件中的一者传输至另一者。
单模光纤在传输光信号的过程中,其所传输的光信号并非完全是基模光信号,往往还存在一定的高阶模光信号。高阶模光信号和基模光信号容易产生多径干涉(MPI)的问题,影响信号传输结果。尤其是链路中的MPO接口相对于 LC接口而言,MPO接口的对准公差较差(本实施例为LC接口),更容易产生多径干涉问题而导致误码,进而影响信号传输结果。如图3所示,传统光模块中单模光纤51长度为3~5mm左右,单模光纤的长度过短,无法有效滤除高阶模光信号。在应用多模光纤52的光信号传输环境中,高阶模光信号将和基模光信号一起进入数值孔径NA和纤芯直径更大的多模光纤52中传输,多模光纤 52支持多种模式光信号存在,导致高阶模光信号无法得到有效滤除,在接口处高阶模光信号和基模光信号容易产生多径干涉问题。
有鉴于此,请一并参阅图4a-4c,本实施例单模发射光纤21的长度大于5mm (例如100mm等)。从图4a-4c中可以明显看出本实施例单模发射光纤21的长度远大于图3所示传统光模块中单模光纤51的长度。如此一来,本实施例单模发射光纤21能够有效滤除高阶模光信号,尽可能避免高阶模光信号和基模光信号产生多径干涉的问题,因而能够降低多径干涉问题影响光信号的传输结果,能够降低误码率。
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单模发射光纤21的长度如若过长,会导致单模发射光纤21的光功率损耗增加(例如单模发射光纤21的弯曲部位增加导致光功率损耗增加,将在下文进行阐述),因此本实施例单模发射光纤21的长度小于或等于210mm。如此一来,本实施例单模发射光纤21不仅能够有效滤除高阶模光信号,还能够尽可能减少单模发射光纤21所传输光信号的光功率损耗。
请一并参阅图5和图6,图5是图2所示单模发射光纤A-A方向剖面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2所示单模发射光纤A-A方向剖面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单模发射光纤21包括纤芯213和包层216。包层216包覆于纤芯213的外周。单模发射光纤21的纤芯213沿长度方向划分为第一芯段 214和第二芯段215。输入单模发射光纤21的光信号依次通过第一芯段214和第二芯段215传输至光发射接口22,即第一芯段214通过第二芯段215光学连通光发射接口22。光发射组件10输出的光信号输入单模发射光纤21,之后依次通过第一芯段214和第二芯段215而传输至光发射接口22,进而通过光发射接口22传输至外部通信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芯段214的外径D1小于或等于第二芯段215的外径 D2,将在下文进行详细阐述。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光发射组件10和发射光纤组件20应用于单模传输环境,即光发射组件10和发射光纤组件20通过外部单模光纤61光学连通外部通信设备,此时单模发射光纤21的基模模场匹配外部单模光纤61的基模模场,如图4a所示。因此,本实施例第一芯段214的外径D1等于第二芯段215的外径D2,单模发射光纤21传输的光信号通过光发射接口22正常输入外部单模光纤61而传输至外部通信设备,如图5所示。
可选地,当第一芯段214的外径D1等于第二芯段215的外径D2时,第一芯段214的外径D1和第二芯段215的外径D2均为9μm至10μm,例如9μ m、9.5μm、10μm等,使得单模发射光纤21的模场直径(Mode Field Diameter, MFD)与外部单模光纤61的模场直径一致,即使得单模发射光纤21的基模模场匹配外部单模光纤61的基模模场。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光发射组件10和发射光纤组件20应用于多模传输环境,即光发射组件10和发射光纤组件20通过外部多模光纤62光学连通外部通信设备,此时单模发射光纤21的模场无法匹配外部多模光纤62的模场,如图4b所示。因此,本实施例第一芯段214的外径D1小于第二芯段215的外径D2。本实施例设置单模发射光纤21的第二芯段215的模场匹配外部多模光纤62的模场,尽可能避免单模发射光纤21与外部多模光纤62对接时因模场失配而造成再次激发高阶模光信号的问题,进一步能够降低多径干涉问题影响光信号的传输结果及进一步能够降低误码率,如图6所示。
可选地,当第一芯段214的外径D1小于第二芯段215的外径D2时,第二芯段215的模场直径与外部多模光纤62的模场直径一致。具体地,第一芯段 214的外径D1为9μm至10μm,例如9μm、9.5μm、10μm等;第二芯段 215的外径D2为12μm至15μm,例如12μm、13μm、14μm、15μm等。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芯段215处于单模发射光纤21的尾部。本实施例可以采用热扩束等手段对单模发射光纤21进行处理,以形成外径扩大的第二芯段 215。本实施例在单模发射光纤21与外部多模光纤62的接口处增加模斑转换 (Spot Size Converter,SSC)功能,如图4b所示,可以改善单模发射光纤21 与外部多模光纤62对接时因模场失配而造成再次激发高阶模光信号的问题,避免接口处因二次激发高阶模光信号而产生较为严重的模式色散问题,影响光信号的传输结果。
并且,本申请实施例中即便第一芯段214的外径等于第二芯段215的外径,光发射组件10和发射光纤组件20也可以应用于多模传输环境,虽然此时单模发射光纤21与外部多模光纤62的接口处存在一定二次激发高阶模光信号的风险,但并不会明显影响光信号的传输,如图4c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设置第二芯段215的模场匹配外部多模光纤62的模场,旨在进一步降低接口处二次激发高阶模光信号,进一步保证光信号的传输结果。换言之,本申请实施例光发射组件10和发射光纤组件20能够满足单模传输环境和多模传输环境的要求,即光发射组件10和发射光纤组件20既能够应用于单模传输环境,又能够应用于多模传输环境。
在一实施例中,单模发射光纤21的包层216为单层结构,即单模发射光纤 21仅具有一层包层216。相较于传统单模光纤具有两层及以上的包层,本实施例单模发射光纤21仅具有一层包层216,能够保证单模发射光纤21有效滤除高阶模光信号。而传统具有两层及以上包层的单模光纤,高阶模光信号容易在不同包层之间的接触面重新反射回纤芯,这导致传统单模光纤无法有效滤除高阶模光信号。
请一并参阅图7至图9,图7是本申请发射光纤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发射光纤组件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所示发射光纤组件C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发射光纤组件20还包括第一接口件23。第一接口件23围设形成光发射接口22,且第一接口件23的内部设有连通光发射接口22的第一容置腔231。发射光纤组件20还包括第一插芯24。第一插芯24嵌设于第一容置腔231中,且第一插芯24的内部设有连通第一容置腔231的第二容置腔241。单模发射光纤21的第二端部212嵌设于第二容置腔241中。
光发射接口22处于第一接口件23的一端,单模发射光纤21自第一接口件 23的另一端嵌入第一插芯24。
进一步地,发射光纤组件20还包括保护尾胶25。保护尾胶25设于第一接口件23远离光发射接口22的一侧,且保护尾胶25包覆于单模发射光纤21的外周。具体地,保护尾胶25包覆单模发射光纤21处于第一接口件23外部且邻近第一接口件23的光纤段,对该光纤段起到保护作用。发射光纤组件20还包括保护套管26。保护套管26设于保护尾胶25远离第一接口件23的一侧,且保护套管26套设于单模发射光纤21的外周,对单模发射光纤21起到保护作用。
发射光纤组件20还包括端部构件27。单模发射光纤21的第一端部211(如图2所示)集成于端部构件27中。光发射组件10输出的光信号通过端部构件 27输入第一端部211,之后经过单模发射光纤21的第二端部212并从光发射接口22传输至外部通信设备。
可选地,端部构件27可以采用V形槽配合玻璃盖板的形式,将单模发射光纤21的第一端部211集成于端部构件27中,如图7所示。具体地,单模发射光纤21的第一端部211外周包覆有胶体,使得第一端部211形成锥状结构,玻璃盖板上设有匹配第一端部211的锥状结构的V形槽,第一端部211嵌设于该V形槽,进而集成于玻璃盖板。或者,端部构件27可以采用玻璃头的形式,将单模发射光纤21的第一端部211集成于端部构件27中,如图10所示。
请一并参阅图11,图11是图1所示光模块D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光发射组件10包括单模激光器11、准直透镜12、复用器 13、隔离器14、第一潜望透镜15、第二潜望透镜16及耦合透镜17。单模激光器11输出的光信号依次通过准直透镜12、复用器13、隔离器14、第一潜望透镜15、第二潜望透镜16及耦合透镜17输入单模发射光纤21的第一端部211,进而通过单模发射光纤21传输至外部通信设备。
具体地,发射光纤组件20的端部构件27通过胶水、镭射等固化方式固定在光模块热沉正面的对应位置。请一并参阅图12,由于本实施例单模发射光纤 21具有较长的长度,因此本实施例通过盘纤件18对单模发射光纤21进行弯曲盘绕。单模发射光纤21一圈一圈地盘绕于盘纤件18中,单模发射光纤21的长度越长,则单模发射光纤21的盘绕圈数就越多,单模发射光纤21的弯曲部位就越多。发射光纤组件20的第一接口件23粘接在热沉背面或通过热沉上的孔洞粘接在热沉的正面。单模激光器11输出的光信号依次通过准直透镜12、复用器13、隔离器14、第一潜望透镜15、第二潜望透镜16及耦合透镜17,自端部构件27输入单模发射光纤21的第一端部211,之后通过第一接口件23传输至外部通信设备。本实施例选取高耦合效率的透镜系统,将单模激光器11输出的光信号耦合到单模发射光纤21中,使得尽可能多的光束能量集中于单模发射光纤21的基模光信号中,而尽可能少的光束能量进入到因与基模光信号模场失配而造成的高阶模光信号中,进一步避免高阶模光信号和基模光信号产生多径干涉而影响光信号的传输结果。
请参阅图1和图13,图13是图1所示光模块E-E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光模块还包括光接收组件30和接收光纤组件40。接收光纤组件40包括多模接收光纤41和用于与外部光纤连接器对接的光接收接口42。光接收组件30通过多模接收光纤41光学连通光接收接口42,来自外部光纤连接器的光信号依次通过光接收接口42和多模接收光纤41传输至光接收组件30,以实现光模块和外部通信设备(例如光纤连接器等)之间的光信号交互。
本实施例接收光纤组件40采用多模接收光纤41,能够兼顾单模传输环境以及多模传输环境,即外部通信设备通过外部单模光纤或是外部多模光纤传输的光信号均能够被本实施例多模接收光纤41接收,并由多模接收光纤41传输至光接收组件30。换言之,本申请实施例发射光纤组件20采用单模发射光纤21,接收光纤组件40采用多模接收光纤41,使得本申请实施例光模块能够兼顾单模传输环境以及多模传输环境,即本申请实施例光模块既能够应用于单模传输环境,又能够应用于多模传输环境。而传统的光模块通常仅能够应用于单模传输环境,即传统光模块的发射部分和接收部分均应用单模光纤;或是仅能够应用于多模传输环境,即传统光模块的发射部分和接收部分均应用多模光纤。
进一步地,接收光纤组件40还包括第二接口件43。第二接口件43围设形成光接收接口42,且第二接口件43的内部设有连通光接收接口42的第三容置腔431。接收光纤组件40还包括第二插芯44。第二插芯44嵌设于第三容置腔 431中,且第二插芯44的内部设有连通第三容置腔431的第四容置腔441。多模接收光纤41嵌设于第四容置腔441中。
可选地,如图1所示,光接收组件30包括光电探测器31(Photodetector, PD)和透镜组合32。光电探测器31通过透镜组合32光学连通接收光纤组件40。外部通信设备传输的光信号自接收光纤组件40输入,并通过透镜组合32传输至光电探测器31。本实施例接收光纤组件40采用多模接收光纤41,无论外部的传输环境是多模传输环境还是单模传输环境,外部通信设备传输的光信号(高阶模光信号、基模光信号)均能够被多模接收光纤41完整接收并传输至光电探测器31,能够尽可能避免光电探测器31的响应度变化,进而能够进一步降低误码率。如若将外部通信设备所传输光信号中的高阶模光信号滤除,会导致光电探测器31的响应度变化,进而造成误码。
综上所述,本申请所提供的光模块,其包括光发射组件和发射光纤组件。其中,发射光纤组件包括单模发射光纤和用于与外部光纤连接器对接的光发射接口,光发射组件输出的光信号依次通过单模发射光纤和光发射接口传输至外部光纤连接器。换言之,本申请光模块利用单模发射光纤向外部光纤连接器传输光信号,能够提升光信号的传输速率及传输距离。并且,本申请单模发射光纤的长度大于5mm,能够有效滤除高阶模光信号,尽可能避免高阶模光信号和基模光信号产生多径干涉的问题,因而能够降低多径干涉问题影响光信号的传输结果,能够降低误码率。因此,本申请光模块能够兼顾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两种不同传输环境中正常传输的要求。
以上对本申请提供的光模块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1)
1.一种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发射组件;
发射光纤组件,其中
所述发射光纤组件包括单模发射光纤和用于与外部光纤连接器对接的光发射接口,所述单模发射光纤设于所述光发射组件和所述光发射接口之间,以光学连通所述光发射组件和所述光发射接口,所述光发射组件输出的光信号依次通过所述单模发射光纤和所述光发射接口传输至外部光纤连接器;
其中,所述单模发射光纤的长度大于5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模发射光纤的长度小于或等于21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发射组件包括能够发出单模激光的单模激光器和准直透镜,所述单模激光器发出的单模激光经所述准直透镜准直准直后进入所述发射光纤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发射组件还包括复用器、隔离器及耦合透镜;
其中,所述单模激光器输出的光信号通过所述准直透镜、所述复用器、所述隔离器及所述耦合透镜输入所述发射光纤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模块还包括:
光接收组件;
接收光纤组件,其中
所述接收光纤组件包括多模接收光纤和用于与外部光纤连接器对接的光接收接口,所述光接收组件通过所述多模接收光纤光学连通所述光接收接口,来自外部光纤连接器的光信号依次通过所述光接收接口和所述多模接收光纤传输至所述光接收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光纤组件还包括:
第二接口件,内部设有连通所述光接收接口的第三容置腔;及
第二插芯,嵌设于所述第三容置腔中且内部设有连通所述第三容置腔的第四容置腔,所述多模接收光纤嵌设于所述第四容置腔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模发射光纤的纤芯沿长度方向划分为第一芯段和第二芯段,输入所述单模发射光纤的光信号依次通过所述第一芯段和所述第二芯段传输至所述光发射接口;
其中,所述第一芯段的外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芯段的外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一芯段的外径等于所述第二芯段的外径时,所述第一芯段的外径和所述第二芯段的外径均为9μm至10μm;
当所述第一芯段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芯段的外径时,所述第一芯段的外径为9μm至10μm,所述第二芯段的外径为12μm至15μm。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模发射光纤包括:
纤芯;及
包层,包覆于所述纤芯的外周;
其中,所述包层为单层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射光纤组件还包括:
第一接口件,内部设有连通所述光发射接口的第一容置腔;及
第一插芯,嵌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中且内部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容置腔的第二容置腔,所述单模发射光纤的端部嵌设于所述第二容置腔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射光纤组件还包括:
保护尾胶,设于所述第一接口件远离所述光发射接口的一侧,且包覆于所述单模发射光纤的外周;
保护套管,设于所述保护尾胶远离所述第一接口件的一侧,且套设于所述单模发射光纤的外周;及
端部构件,所述单模发射光纤的一端集成于所述端部构件中,所述光发射组件输出的光信号通过所述端部构件输入所述单模发射光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499942.5U CN217606137U (zh) | 2022-06-15 | 2022-06-15 | 一种光模块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499942.5U CN217606137U (zh) | 2022-06-15 | 2022-06-15 | 一种光模块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606137U true CN217606137U (zh) | 2022-10-18 |
Family
ID=835909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499942.5U Active CN217606137U (zh) | 2022-06-15 | 2022-06-15 | 一种光模块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606137U (zh) |
-
2022
- 2022-06-15 CN CN202221499942.5U patent/CN21760613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572402B2 (ja) | 光ファイバ回線のアクセス方法及びそのコネクタプラグ | |
CN107544112B (zh) | 光纤光学系统、数据通信系统及安装光混合器的方法 | |
WO2006083938A2 (en) | Fiber stub for cladding mode coupling reduction | |
JP4586546B2 (ja) | マルチモード波長多重光トランシーバ | |
US6467969B1 (en) | Article comprising a multimode optical fiber coupler | |
US9625653B2 (en) | Universal fiber optic connector | |
CN204925448U (zh) | 2×2保偏光纤分束器 | |
CN116324547A (zh) | 光输入输出装置 | |
CN215641957U (zh) | 具有模斑转换功能的光纤连接器 | |
EP3543754B1 (en) | Single-wavelength bidirectional transceiver with integrated optical fiber coupler | |
CN217606137U (zh) | 一种光模块 | |
US8761217B2 (en) | Modal filters for modulatable sources | |
CN103842870A (zh) | 用于可调制的源的多模光纤 | |
CN114616500B (zh) | 多芯光纤和扇出组件 | |
CN211698277U (zh) | 光纤准直器 | |
EP2390697A1 (en) | Connection device for optical fibers | |
US10473860B1 (en) | Compact devices for multiplexing applications | |
JP3820802B2 (ja) | 光送信器 | |
JP2005062704A (ja) | 光モジュール、光減衰装置、光送受信モジュール並びに光導波部材 | |
EP3376272B1 (en) | Housing for encapsulating light emitting module, and light emitting module | |
Bickham | Optical fibers for short-reach high-density interconnects | |
WO2023241237A1 (zh) | 光模块 | |
CN216901046U (zh) | 一种收发光模块 | |
US11428867B2 (en) | Optical subassembly structure | |
CN212586589U (zh) | 一种补片型波分复用内核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