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53747A - 线圈引脚组件、线圈组件及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线圈引脚组件、线圈组件及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53747A
CN117253747A CN202311406290.5A CN202311406290A CN117253747A CN 117253747 A CN117253747 A CN 117253747A CN 202311406290 A CN202311406290 A CN 202311406290A CN 117253747 A CN117253747 A CN 1172537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pin
assembly
power supply
external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0629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仲波
黄庆阳
钟叔明
代文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40629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53747A/zh
Publication of CN1172537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537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44Magnetic coils or windings
    • H01H50/443Connections to co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子控制器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线圈引脚组件、线圈组件及继电器。线圈引脚组件包括引脚和弹性件,引脚用于与线圈连接,弹性件设置于引脚,弹性件的至少部分能够发生弹性形变,以与外部供电结构接触并导电。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线圈引脚组件,通过将弹性件设置于引脚,省去了将引脚与外部供电结构焊接的过程。在使用时,将线圈引脚组件安装于继电器的线圈上,将弹性件与外部供电结构抵接,使得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保证弹性件能够与外部供电结构接触并导电,以达到给线圈供电的目的。由于弹性件不需要与外部供电结构焊接,不仅便于安装,也便于将继电器与外部供电结构分离,以对继电器进行更换。

Description

线圈引脚组件、线圈组件及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控制器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线圈引脚组件、线圈组件及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继电器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因此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相关技术中,为了缩小体积,将继电器安装在两个电路板之间,此时,继电器的负载端引脚及线圈引脚位于继电器的两侧,需要经过两次焊接,才能安装在电路板的特定位置,以通过电路板向继电器的线圈供电。这种两侧同时焊接的方式会对安装精度有较高的要求,导致继电器安装不便,同时,由于线圈引脚焊接在电路板上,不便于对继电器进行更换。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线圈引脚组件、线圈组件及继电器,以便于对继电器进行安装和更换。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线圈引脚组件,包括线圈引脚组件,包括引脚和弹性件,所述引脚用于与线圈连接,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引脚,所述弹性件的至少部分能够发生弹性形变,以与外部供电结构接触并导电。
所述弹性件包括固定部和变形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引脚固定连接,所述变形部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变形部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部连接,所述变形部的第二端用于与外部供电结构接触并导电。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变形部呈弯板状结构,所述变形部包括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第二弹片之间所成的角为钝角,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固定部一体成型设置,所述第二弹片被配置为在所述变形部与外部供电结构接触并导电时,所述第二弹片与所述外部供电结构相接触的表面平行。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固定部包括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引脚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板部设置有镂空部,所述变形部的第一端与所述镂空部的边缘一体成型设置,所述变形部的第二端位于所述镂空部的外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板部设置有插孔,所述引脚插入所述插孔,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引脚焊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呈倾角设置;所述引脚包括一体成型设置的第一杆段和第二杆段,所述第一杆段用于与线圈连接,所述第二杆段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杆段的长度方向呈倾角设置,所述第二杆段穿设于所述插孔。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板部的靠近所述变形部的第一端的边缘设置有第一凸筋,和/或,所述第二板部的远离所述变形部的第一端的边缘设置有第二凸筋。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弹性件与所述引脚一体成型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弹性件设置有导电触点,所述弹性件通过所述导电触点与外部供电结构抵紧接触并导电。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线圈组件,包括线圈和所述的线圈引脚组件,所述线圈引脚组件与所述线圈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包括壳体和所述的线圈组件,所述壳体包括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设置有避让空间,所述线圈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弹性件能够发生弹性形变的部分中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避让空间的外部,以与外部供电结构接触并导电。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侧壁的外表面设置有凸台;在所述弹性件处于未压缩状态下,所述弹性件的与外部供电结构相接触的表面位于所述凸台的远离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凸台的外表面能够与所述外部供电结构相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侧壁设置有卡槽,所述弹性件的第二板部卡接固定于所述卡槽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引脚的第一杆部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侧壁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引脚的第二杆部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侧壁的宽度方向平行。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继电器还包括穿设于所述线圈组件内的铁芯、连接于所述铁芯两端的轭铁以及位于两个所述轭铁之间的衔铁组件,所述衔铁组件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上述发明中的一个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线圈引脚组件,通过将弹性件设置于引脚,省去了将引脚与外部供电结构焊接的过程。在使用时,将线圈引脚组件安装于继电器的线圈上,将弹性件与外部供电结构抵接,使得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保证弹性件能够与外部供电结构接触并导电,以达到给线圈供电的目的。由于弹性件不需要与外部供电结构焊接,不仅便于安装,也便于将继电器与外部供电结构分离,以对继电器进行更换。
附图说明
图1示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线圈引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线圈引脚组件中的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线圈引脚组件中的弹性件的主视图;
图4示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线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的主视图;
图7示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中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线圈引脚组件;11-引脚;111-第一杆段;112-第二杆段;12-弹性件;121-固定部;1211-第一板部;1211a-插孔;1212-第二板部;1212a-镂空部;1212b-第一凸筋;1212c-第二凸筋;122-变形部;1221-第一弹片;1222-第二弹片;1223-过渡弹片;123-导电触点;21-线圈;22-线圈架;31-壳体;311-第一侧壁;3111-避让空间;3112-凸台;3113-卡槽;32-上盖;41-铁芯;42-轭铁;5-衔铁组件;51-第一支臂;511-第一插装轴;52-第二支臂;521-第二插装轴;61-第一动簧片;62-第一动触点;63-第一静触点;64-第一引出片;71-第二动簧片;72-第二动触点;73-第二静触点;74-第二引出片;81-第一推动卡;82-第二推动卡;9-固定架。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发明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参见图1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圈引脚组件1,包括引脚11和弹性件12,引脚11用于与线圈21连接,弹性件12安装于引脚11,弹性件12的至少部分能够发生弹性形变,以与外部供电结构接触并导电。
本实施例提供的线圈引脚组件1,通过将弹性件12安装于引脚11,省去了将引脚11与外部供电结构焊接的过程。在使用时,将线圈引脚组件1安装于继电器的线圈上,将弹性件12与外部供电结构抵接,使得弹性件12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保证弹性件12能够与外部供电结构接触并导电,以达到给线圈供电的目的。由于弹性件12不需要与外部供电结构焊接,不仅便于安装,也便于将继电器与外部供电结构分离,以对继电器进行更换。
示例性的,外部供电结构可以为电路板。当将继电器安装在两个电路板之间时,与线圈引脚组件1连接的电路板命名为第一电路板,与继电器的负载端引脚连接的电路板命名为第二电路板,在安装时,可以在第二电路板上焊接插座,将继电器的负载端引脚插在插座上,将弹性件12与第一电路板接触并导电,通过第一电路板给线圈供电。
在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之间设置元器件,能够充分利用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之间的空间,以缩小体积。
需要说明的是,当负载端的电流较小(例如10A以下)时,负载端引脚也可以采用弹片形式,与第二电路板接触并导电。
为了保证接触可靠性更好,弹性件12设置有导电触点123,弹性件12通过导电触点123与外部供电结构抵紧接触并导电。
示例性的,导电触点123与弹性件12固定连接,例如,铆接。导电触点123的材质为金属。相应地,第一电路板上设置有导电区域,导电触点123能够与第一电路板上的导电区域抵紧接触并导电。
本实施例中,导电触点123可以为镀金触点,导电区域可以为镀金区域,以提高导电性能和可靠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弹性件12可以为弹片结构,弹性件12包括固定部121和变形部122,固定部121与引脚11固定连接,变形部122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变形部122的第一端与固定部121连接,变形部122的第二端用于与外部供电结构接触并导电。
示例性的,固定部121包括第一板部1211和第二板部1212,第一板部1211与第二板部1212固定连接,例如,第一板部1211与第二板部1212一体成型设置,以增强固定部121的整体结构强度。第一板部1211与引脚11固定连接,第二板部1212设置有镂空部1212a,变形部122的第一端与镂空部1212a的边缘一体成型设置,变形部122的第二端位于镂空部1212a的外部。变形部122能够发生弹性形变,使得变形部122的第二端能够与第一电路板接触并导电。
示例性的,导电触点123与变形部122的第二端铆接,导电触点123用于与第一电路板的导电区域抵紧接触并导电。
在一个实施例中,变形部122呈弯板状结构,参见图2所示,变形部122包括第一弹片1221和第二弹片1222,第一弹片1221与第二弹片1222之间所成的角为钝角,第一弹片1221与固定部121一体成型设置,第二弹片1222被配置为在变形部122与外部供电结构接触并导电时,第二弹片1222与外部供电结构相接触的表面平行。
示例性的,将第一电路板向靠近第二弹片1222的方向移动,并使得变形部122受压变形,当第一电路板与导电触点123抵紧接触并导电时,第二弹片1222与第一电路板相接触的表面平行,这样能够保证导电触点123与第一电路板的接触面积更大,具体而言,导电触点123具有圆形的接触平面,该圆形的接触平面与第二弹片1222的靠近第一电路板的表面平行,当第二弹片1222与第一电路板相靠近的表面平行时,该圆形的接触平面能够全部与第一电路板的导电区域接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接触可靠性。
参见图3所示,第一弹片1221与第二板部1212之间所成的角α的角度大于第二弹片1222与第二板部1212之间所成的角β的角度。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示,变形部122还包括过渡弹片1223,过渡弹片1223的一端与镂空部1212a的边缘一体成型设置,过渡弹片1223的另一端与第一弹片1221一体成型设置。过渡弹片1223与第一弹片1221之间所成的角为钝角,示例性的,过渡弹片1223位于镂空部1212a内,过渡弹片1223的板面与第二板部1212的板面基本在同一个平面内,过渡弹片1223与第一弹片1221的连接处圆滑过渡。
将变形部122设计成由过渡弹片1223、第一弹片1221和第二弹片1222形成的角度渐变式的弯板状结构,能够分散变形部122的应力,降低变形部断裂风险。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所示,第一板部1211设置有插孔1211a,引脚11插入插孔1211a,第一板部1211与引脚11焊接,以实现可靠的导电功能。示例性的,引脚11与插孔1211a的孔壁焊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插孔1211a为长圆孔,当引脚11插入长圆孔后,引脚11相对于长圆孔有移动空间,使得第一板部1211与引脚11的相对位置能够微调,从而能够减小装配误差。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示,第一板部1211与第二板部1212呈倾角设置;引脚11包括一体成型设置的第一杆段111和第二杆段112,第一杆段111用于与线圈连接,第二杆段112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杆段111的长度方向呈倾角设置,第二杆段112穿设于插孔1211a。
示例性的,引脚11用于与线圈架22一体注塑成型,线圈21绕设于线圈架22上,第一杆段111与线圈21电连接。当然,引脚11也可以插装于线圈架22上。
示例性的,第一板部1211与第二板部1212垂直,第一杆段111与第二杆段112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板部1212的靠近变形部122的第一端的边缘设置有第一凸筋1212b,第二板部1212的远离变形部122的第一端的边缘设置有第二凸筋1212c。
示例性的,第一凸筋1212b可以采用冲压方式形成,第一凸筋1212b朝向第二板部1212的远离第一板部1211的一侧凸出。第二凸筋1212c也可以采用冲压方式形成,第二凸筋1212c朝向第二板部1212的远离第一板部1211的一侧凸出,示例性的,第二凸筋1212c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凸筋1212c沿第二板部1212的远离变形部122的第一端的边缘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通过设置第一凸筋1212b和第二凸筋1212c,不仅能够增加第二板部1212的结构强度,在对第二板部1212与继电器的壳体31进行装配时,还能够保证第二板部1212与壳体31上的卡槽3113过盈配合。
本实施例中,第一凸筋1212b的数量为一个,第二凸筋1212c的数量为两个。第一凸筋1212b的形状与第二凸筋1212c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仅在第二板部1212的靠近变形部122的第一端的边缘设置第一凸筋1212b,还可以仅在第二板部1212的远离变形部122的第一端的边缘设置第二凸筋1212c。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件12也可以为扭簧。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弹性件12也可以与引脚11一体成型设置。
参见图4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线圈组件,包括线圈21和本实施例提供的线圈引脚组件1,线圈引脚组件1与线圈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线圈组件,还包括线圈架22,引脚11与线圈架22一体注塑成型,当然,引脚11也可以插装于线圈架22上。线圈21绕设于线圈架22上,第一杆段111与线圈电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线圈组件,由于使用了本实施例提供的线圈引脚组件1,省去了将引脚11与外部供电结构焊接的过程。在使用时,将弹性件12与外部供电结构抵接,使得弹性件12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保证弹性件12能够与外部供电结构接触并导电,以达到给线圈供电的目的。由于弹性件12不需要与外部供电结构焊接,不仅便于安装,也便于将继电器与外部供电结构分离,以对继电器进行更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线圈引脚组件1的数量至少为两个。示例性的,本实施例中的线圈引脚组件1的数量为两个,参见图4所示,两个第二杆段112位于线圈的同一侧,两个线圈引脚组件1对称设置,此时,两个线圈引脚组件1中的弹性件12不是完全相同的结构。当然,当两个第二杆段112位于线圈的两侧,且一个第二杆段112位于线圈的一端,另一个第二杆段112位于线圈的另一端时,两个线圈引脚组件1中的弹性件12也可以是完全相同的结构,这样可以减少零件的种类,同时,在装配时不需要区分弹性件12的安装位置,从而能够提高装配效率。
参见图5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继电器,包括壳体31和本实施例提供的的线圈组件,壳体31包括第一侧壁311,第一侧壁311设置有避让空间3111,线圈安装于壳体31的内部,弹性件12能够发生弹性形变的部分中的至少部分位于避让空间3111的外部,以与外部供电结构接触并导电。
本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由于使用了本实施例提供的线圈组件,省去了将引脚11与外部供电结构焊接的过程。由于弹性件12能够发生弹性形变的部分中的至少部分位于避让空间3111的外部,所以弹性件12能够与外部供电结构抵接,使得弹性件12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保证弹性件12能够与外部供电结构接触并导电,以达到给线圈供电的目的。由于弹性件12不需要与外部供电结构焊接,不仅便于安装,也便于将继电器与外部供电结构分离,以对继电器进行更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6所示,第一侧壁311的外表面设置有凸台3112;在弹性件12处于未压缩状态下,弹性件12的与外部供电结构相接触的表面位于凸台3112的远离壳体31的一侧;凸台3112的外表面能够与外部供电结构相接触。
由于弹性件12处于未压缩状态下,弹性件12的与外部供电结构相接触的表面位于凸台3112的远离壳体31的一侧,当外部供电结构与凸台3112的外表面相接触时,弹性件12位于凸台3112的远离壳体31的一侧的部分一定会发生弹性形变,在弹性件12的弹力作用下,会给外部供电结构一个反作用力,使得导电触点123能够始终与外部供电结构上的导电区域可靠接触并导电。
在安装时,可以在第二电路板上焊接插座,将继电器的负载端引脚11插在插座上,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上设置有定位安装孔,第一电路板可以通过定位柱和定位孔安装在继电器的上方,以保证导电触点123能够与第一电路板上的导电区域接触。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7和图8所示,第一侧壁311设置有卡槽3113,弹性件12的第二板部1212卡接固定于卡槽3113内。
卡槽3113的数量为四个,每个弹性件12的第二板部1212卡接固定于槽口相对设置的两个卡槽3113内。参见图9所示,第一凸筋1212b卡接固定于一个卡槽3113内,第二凸筋1212c卡接固定于另一个卡槽3113内,保证第二板部1212与壳体31上的卡槽3113过盈配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7所示,引脚11的第一杆段的长度方向与第一侧壁311的长度方向平行,引脚11的第二杆段的长度方向与第一侧壁311的宽度方向平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继电器还包括磁路部分和接触部分;线圈组件属于磁路部分,参见图9所示,磁路部分还包括穿设于线圈组件内的铁芯41、连接铁芯41左右两端的轭铁42以及位于两个轭铁42之间的衔铁组件5,衔铁组件5可旋转地设置于壳体31内,衔铁组件5具有向左右两侧延伸的支臂。
接触部分由两组大致相互平行的动簧部分构成;两组动簧部分分别命名为第一动簧部分和第二动簧部分,第一动簧部分包括第一动簧片61、第一动触点62、第一引出片64和第一静触点63;第二动簧部分包括第二动簧片71、第二动触点72、第二引出片74和第二静触点73,示例性的,第二引出片74的长度小于第一引出片64的长度。
示例性的,第一动触点62连接在第一动簧片61的一端,第一动簧片61的另一端与第一板部1211连接,第一静触点63与第一板部1211铆接,第一动簧片61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板部1211与第一静触点63之间。同样的,第二动触点72连接在第二动簧片71的一端,第二动簧片71的另一端与第二引出片74连接,第二静触点73与第二引出片74铆接,第二动簧片71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引出片74与第二静触点73之间。其中,第一动簧部分的第一动触点62与第二动簧部分的第二静触点73的位置相对应,第二动簧部分的第二动触点72与第一动簧部分的第一静触点63的位置相对应,以在动、静触点接触时形成并联电路结构。
继电器还包括推动卡,推动卡的一端与衔铁组件5的支臂连接,推动卡的另一端与接触部分的动触点连接。作业时,第一电路板向线圈供电,产生磁场,不同的磁场会驱动衔铁组件5进行相对应的摆动,进而通过推动卡带动接触部分的动触点动作。示例性的,当衔铁组件沿逆时针摆动时,第一动触点62与第二静触点73分离,同时,第二动触点72与第一静触点63分离;当衔铁组件沿顺时针摆动时,第一动触点62与第二静触点73接触,同时,第二动触点72与第一静触点63接触。
本实施例中,推动卡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推动卡分别命名为第一推动卡81和第二推动卡82,支臂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支臂分别命名为第一支臂51和第二支臂52,参见图9所示,第一推动卡81的一端与第一支臂51连接,第一推动卡81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动簧片61与第一动触点62连接;第二推动卡82的一端与第二支臂52连接,第二推动卡8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动簧片71与第二动触点72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推动卡的一端设置有插装槽,衔铁组件5设置有插装轴,插装轴插装于插装槽内,插装槽的延伸方向与插装轴的轴线平行。
示例性的,设置于第一推动卡81的插装槽命名为第一插装槽,设置于第二推动卡82的插装槽命名为第二插装槽。参见图9所示,插装轴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插装轴分别命名为第一插装轴511和第二插装轴521,第一插装轴511与第一支臂51一体成型设置,第二插装轴521与第二支臂52一体成型设置。第一插装轴511插装于第一插装槽内,第二插装轴521插装于第二插装槽内。
第一插装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插装轴511的轴线平行,第二插装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插装轴521的轴线平行,示例性的,第一插装轴511的轴线垂直于壳体31的底板,在装配时,可以先安装第一推动卡81和第二推动卡82,然后安装衔铁组件5,从上到下将衔铁组件5安装在壳体31内,其中,第一插装轴511从上到下插入第一插装槽内,第二插装轴521从上到下插入第二插装槽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9所示,继电器还包括固定架9,衔铁组件5可旋转地设置于壳体31与固定架9之间,具体而言,固定架9与底板之间设置有转轴,衔铁组件5的一侧设置有轴孔,转轴穿设于轴孔,使得衔铁组件5能够绕转轴转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5所示,继电器还包括上盖32,上盖32盖设于壳体31上,以保护壳体31内的磁路部分、接触部分、固定架9等结构。
最后应说明的是: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此处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在发明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发明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发明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发明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发明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发明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发明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发明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发明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发明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线圈引脚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引脚和弹性件,所述引脚用于与线圈连接,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引脚,所述弹性件的至少部分能够发生弹性形变,以与外部供电结构接触并导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引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固定部和变形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引脚固定连接,所述变形部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变形部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部连接,所述变形部的第二端用于与外部供电结构接触并导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引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部呈弯板状结构,所述变形部包括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第二弹片之间所成的角为钝角,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固定部一体成型设置,所述第二弹片被配置为在所述变形部与外部供电结构接触并导电时,所述第二弹片与所述外部供电结构相接触的表面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引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包括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引脚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板部设置有镂空部,所述变形部的第一端与所述镂空部的边缘一体成型设置,所述变形部的第二端位于所述镂空部的外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引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部设置有插孔,所述引脚插入所述插孔,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引脚焊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引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呈倾角设置;所述引脚包括一体成型设置的第一杆段和第二杆段,所述第一杆段用于与线圈连接,所述第二杆段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杆段的长度方向呈倾角设置,所述第二杆段穿设于所述插孔。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引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部的靠近所述变形部的第一端的边缘设置有第一凸筋,和/或,所述第二板部的远离所述变形部的第一端的边缘设置有第二凸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引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与所述引脚一体成型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引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设置有导电触点,所述弹性件通过所述导电触点与外部供电结构抵紧接触并导电。
10.一种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线圈和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引脚组件,所述线圈引脚组件与所述线圈连接。
1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圈组件,所述壳体包括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设置有避让空间,所述线圈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弹性件能够发生弹性形变的部分中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避让空间的外部,以与外部供电结构接触并导电。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的外表面设置有凸台;在所述弹性件处于未压缩状态下,所述弹性件的与外部供电结构相接触的表面位于所述凸台的远离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凸台的外表面能够与所述外部供电结构相接触。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设置有卡槽,所述弹性件的第二板部卡接固定于所述卡槽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脚的第一杆部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侧壁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引脚的第二杆部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侧壁的宽度方向平行。
15.根据权利要求1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穿设于所述线圈组件内的铁芯、连接于所述铁芯两端的轭铁以及位于两个所述轭铁之间的衔铁组件,所述衔铁组件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CN202311406290.5A 2023-10-26 2023-10-26 线圈引脚组件、线圈组件及继电器 Pending CN11725374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06290.5A CN117253747A (zh) 2023-10-26 2023-10-26 线圈引脚组件、线圈组件及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06290.5A CN117253747A (zh) 2023-10-26 2023-10-26 线圈引脚组件、线圈组件及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53747A true CN117253747A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26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06290.5A Pending CN117253747A (zh) 2023-10-26 2023-10-26 线圈引脚组件、线圈组件及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5374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246214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812354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adapted to withstand rotational movement
US697921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mechanism for supplementing spring characteristics of a contact
EP1047089B1 (en) Coaxial relay
CN115083844A (zh) 电磁继电器
JPH05115148A (ja) 小型モータ
EP0559057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terminal
EP3629357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8303089B2 (en) Printer ink cartridge type connector
CN117253747A (zh) 线圈引脚组件、线圈组件及继电器
KR20030028367A (ko) 전자계전기
US7847660B2 (en) Relay
US20140017946A1 (en) Terminal and connector using same
CN115547751A (zh) 具有高动作可靠性的继电器
US7934961B2 (en) Low profile contact
US20220368053A1 (en) Terminal for contacting a contact pin
WO1998024045A1 (en) eMART CARD CONNECTOR
CN219435766U (zh) 一种占用空间小的电磁继电器
CN219873339U (zh) 高压直流接触器
CN220066172U (zh) 导电片和接电装置
CN218769301U (zh) 具有高动作可靠性的继电器
CN219435769U (zh) 电磁继电器
CN221057329U (zh) 接触器辅助开关、接触器辅助开关组件和接触器
CN212365865U (zh) 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和具备电磁继电器的装置
CN109950716B (zh) 一种浮动式btb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