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42505A - 火灾侦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火灾侦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42505A
CN117242505A CN202280025089.XA CN202280025089A CN117242505A CN 117242505 A CN117242505 A CN 117242505A CN 202280025089 A CN202280025089 A CN 202280025089A CN 117242505 A CN117242505 A CN 1172425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etection space
detection
fire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2508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鹫头佳祐
増泽宏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chi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ochi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chiki Corp filed Critical Hochi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2425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425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17Systems in which incident light is mod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 G01N21/47Scattering, i.e. diffuse reflection
    • G01N21/49Scattering, i.e. diffuse reflection within a body or fluid
    • G01N21/53Scattering, i.e. diffuse reflection within a body or fluid within a flowing fluid, e.g. smoke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7/00Fire alarms; Alarms responsive to explosion
    • G08B17/10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 G08B17/103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using a light emitting and receiving device
    • G08B17/107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using a light emitting and receiving device for detecting light-scattering due to smoke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7/00Fire alarms; Alarms responsive to explosion
    • G08B17/10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 G08B17/11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using an ionisation chamber for detecting smoke or gas
    • G08B17/1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01/00Features of devices classified in G01N21/00
    • G01N2201/06Illumination; Optics
    • G01N2201/064Stray light conditioning
    • G01N2201/0642Light traps; baffl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Fire-Detection Mech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环境光进入侦测空间、并适当处理干扰光的火灾侦测装置。本发明提供一种感测器100,用于侦测一监测区域中的火灾,包含一侦测空间,火灾所导致的一侦测标的是流入其中;一发光部71,配置以发出用于侦测进入侦测空间中的侦测标的之发射光;一光接收部72,配置以接收因发射光被侦测空间内的侦测标的散射而产生的散射光;一环境光处理部,配置以防止环境光进入侦测空间;以及一干扰光处理部,配置以处理除散射光以外的干扰光,干扰光是因发射光而于侦测空间内部产生,其中环境光处理部和干扰光处理部是彼此不同的元件,环境光处理部设于侦测空间外部,而干扰光处理部设于侦测空间内部。

Description

火灾侦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一种火灾侦测装置有关。
背景技术
传统上,散射光类型感测器已为现有技术(例如专利文件1)。此散射光类型感测器是基于光照射至流进散射光类型感测器的侦测空间中的烟雾粒子而产生的散射光来侦测火灾。
引用列表
专利文件
专利文件1:JP-A-2020-187462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在散射光类型感测器中,从提升火灾侦测准确性的观点而言,适当地处理与侦测空间有关的光是重要的,需要有用于适当处理光的技术。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观点而提出,且发明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防止环境光进入侦测空间、而且可适当处理干扰光的火灾侦测装置。
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达成上述目的,如权利要求1的火灾侦测装置是一种用于侦测一监测区域中的火灾的火灾侦测装置,该火灾侦测装置包含:一侦测空间,该火灾所导致的一侦测标的系流入其中;一发光部,配置以发出发射光以侦测进入该侦测空间的该侦测标的;一光接收部,配置以接收该发射光因受该侦测空间内部的该侦测标的所散射而产生的散射光;一环境光处理部,配置以防止环境光进入该侦测空间;以及一干扰光处理部,配置以处理除了该散射光以外的干扰光,该干扰光是因该发射光而产生于该侦测空间内部,其中:该环境光处理部和该干扰光处理部为彼此不同的元件;该环境光处理部设于该侦测空间外部;以及该干扰光处理部设于该侦测空间内部。
如权利要求2的火灾侦测装置,其根据权利要求1的火灾侦测装置,进一步包含:一侦测空间盖,配置以覆盖该侦测空间;以及一外盖,配置以覆盖该侦测空间盖,其中:该干扰光处理部与该侦测空间盖一体成形;以及该环境光处理部与该外盖一体成形。
如权利要求3的火灾侦测装置,其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火灾侦测装置,其中该环境光处理部是一迷径部,其是配置以防止环境光进入该侦测空间,并且将含有该侦测标的的一流体引入至该侦测空间。
如权利要求4的火灾侦测装置,其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权利要求的火灾侦测装置,其中该干扰光处理部防止朝向该侦测空间中的一预定区域发出的该发射光被该光接收部接收。
如权利要求5的火灾侦测装置,其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权利要求的火灾侦测装置,其中该环境光处理部是设于一附接部的一相对侧上,该附接部是用于将该火灾侦测装置相对于该干扰光处理部而安装在一安装标的上。
本发明的优势效果
根据权利要求1的火灾侦测装置,藉由包含有配置以防止环境光进入侦测空间之环境光处理部、以及配置以处理除散射光以外的干扰光之干扰光处理部(干扰光是因发射光而在侦测空间内部产生),可防止环境光进入侦测空间中,并可适当地处理干扰光。
根据权利要求2的火灾侦测装置,举例而言,由于干扰光处理部与侦测空间盖一体成形,且环境光处理部与外盖一体成形,可减少火灾侦测装置的部件数量,并减少火灾侦测装置的组装程序以降低成本。
根据权利要求3的火灾侦测装置,举例而言,由于环境光处理部为配置以防止环境光进入侦测空间、并且将含有侦测标的的流体注入该侦测空间之一迷径部,环境光处理部可兼具防止环境光进入侦测空间的功能、以及将侦测标的引入至侦测空间的功能;因此,即无须以个别元件来实现每一种功能,因而可减少火灾侦测装置的部件数量以降低成本。
根据权利要求4的火灾侦测装置,举例而言,由于干扰光处理部防止朝向侦测空间中一预定区域发出的发射光被光接收部接收,因此可避免不想要的光接收,因而可提升火灾侦测精确度。
根据权利要求5的火灾侦测装置,举例而言,由于环境光处理部是设于一附接部(该附接部是用于将该火灾侦测装置相对于该干扰光处理部而安装在一安装标的上)的相对侧上,故可以可靠地阻挡该相对侧上的环境光进入火灾侦测装置的火灾侦测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一具体实施例的感测器的侧视图。
图2为感测器的透视图。
图3为感测器的前视图。
图4为沿图3中A-A线所示的截面图。
图5为感测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6为感测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7为外盖的透视图。
图8为外盖的透视图。
图9为外盖的侧视图。
图10为外盖的前视图。
图11为外盖的后视图。
图12为内盖的透视图。
图13为内盖的透视图。
图14为内盖的侧视图。
图15为内盖的前视图。
图16为内盖的后视图。
图17为烟雾侦测器盖的透视图。
图18为烟雾侦测器盖的透视图。
图19为烟雾侦测器盖的透视图。
图20为烟雾侦测器盖的侧视图。
图21为烟雾侦测器盖的前视图。
图22为烟雾侦测器盖的后视图。
图23为烟雾侦测器基座的透视图。
图24为烟雾侦测器基座的透视图。
图25为烟雾侦测器基座的侧视图。
图26为烟雾侦测器基座的前视图。
图27为烟雾侦测器基座的后视图。
图28为例示侦测空间内部的图示。
图29为例示侦测空间内部的图示。
图30为例示侦测空间内部的图示。
【符号说明】
1:外盖
2:内盖
3:烟雾侦测器盖
5:烟雾侦测器基座
11:主体
12:顶板部
13:连接部
14:开口
15:迷径部
21:第一开口
22:第二开口
23:突出部
31:开口
32:发光侧外壳
33:光接收侧外壳
34:倾斜侧壁部
35:直角侧壁部
41:第一壁部
42:第二壁部
43:第三壁部
44:第四壁部
45:第五壁部
46:第六壁部
47:第七壁部
48:调整部
51:发光侧外壳
52:光接收侧外壳
53:衰减器
61:防虫网
62:板体
63:终端板
64:接合金属配件
71:发光部
72:光接收部
100:感测器
151:分隔壁
151A:侧端部
152:间隙
200:基部
230:长轴
230A:短轴
231:阶部
300:侦测空间
401:第一反射部
402:第二反射部
403:第三反射部
404:第四反射部
700:侦测元件
701:侦测器
702:终端部
703:薄膜状绝缘构件
711:发光元件
712:发光侧光学元件
721:光接收元件
722:光接收侧光学元件
801~821:参考线
900:天花板
901:光轴
902:光轴
A1:箭号
A2:箭号
A3:箭号
A4:箭号
A5:箭号
A6:箭号
具体实施方式
用于实施发明的模式
下文将参照如附图示来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火灾侦测装置的具体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将不限于此具体实施例。
[具体实施例的基本概念]
首先将说明根据此具体实施例的火灾侦测装置的基本概念。火灾侦测装置是一种用于侦测一监测区域内火灾的装置。所述「监测区域」是火灾侦测装置所要监测的区域,具体为一种表示室内或室外区域的概念,且例如是一种表示任何空间(例如房间、楼梯或走廊)的概念。
此外,在下述具体实施例中,将以「监测区域」为房间的情况为示例加以说明。
[每一具体实施例的具体内容]
其次将说明具体实施例的具体内容。
(配置)
首先将说明本具体实施例的感测器的配置。图1为根据本具体实施例的感测器的侧视图,图2为感测器的透视图,图3为感测器的前视图,图4为沿着图3中A-A线所示的截面图,而图5和图6为感测器的分解透视图。应注意在各图中,与感测器100中的本申请特征有关的元件是藉由附加元件符号说明来加以例示与描述,而且与传统感测器类似的配置可被应用于所述元件以外的元件。此外,在图4中,为利于说明,省略了截面中的阴影线(其也一样适用于其他截面)。
注意,假设各图中的X-Y-Z轴彼此为正交,Z轴表示垂直方向(亦即,在感测器100的安装状态下的纵向方向或厚度方向),-Z方向被称为前侧,+Z方向被称为后侧。此外,X轴和Y轴表示水平方向(亦即,在感测器100的安装状态下的横向方向或宽度方向)。此外,在图3的XY平面中,远离感测器100的中心的方向被称为外周侧,而接近该中心的方向被称为内侧。
应注意,图1的参考线801为通过感测器100的中心且平行于图示上/下方向的中心线,且是为利于说明而描述。注意其他各自图示的参考线都仅为利于说明而描述。图1的参考线802是通过侦测元件700的中心且平行于图示上/下方向的中心线。参考线803是表示与突出部23的最前侧上的位置相同高度位置(亦即,与阶部231的最前侧相同高度位置)的线。
图3的参考线804为通过感测器100的中心且平行于图示上/下方向的中心线,而参考线805为通过感测器100的中心且平行于图示左右方向的中心线。
图4的参考线806是通过光接收部72的中心且平行于图示上/下方向的中心线,而参考线807通过光接收部72的中心且平行于图示左右方向的中心线。图4的参考线808是表示与基部200相同高度位置的线,而参考线809是表示与突出部23的最前位置相同高度(亦即,与阶部231的最前位置相同高度)的线。
图5和图6的参考线810和811是通过感测器100的中心且平行于图示上/下方向的中心线。
感测器100是一种设置在监测区域中的火灾侦测装置,且例如是一种用于在监测区域中侦测火灾的装置。举例而言,感测器100是安装在天花板900(其为一安装标的)上。
注意感测器100的安装标的并不限于天花板900。举例而言,房间的壁面(未示)等也可以是安装标的;然而,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将以安装标的为天花板900的情况作为示例进行说明(亦即,感测器100是安装于天花板900上)。
如图5和图6所示,举例而言,感测器100包含外盖1、内盖2、烟雾侦测器盖3(侦测空间盖)、烟雾侦测器基座5、防虫网61(图6)、板体62、终端板63、接合金属配件64、侦测元件700、发光部71和光接收部72。
(配置–外盖)
图7和图8是外盖的透视图,图9为外盖的侧视图,图10为外盖的前视图,而图11为外盖的后视图。应注意,在各图中,对于多个类似构件(例如,图9的连接部13、开口14等),为方便描述,其中一些构件将仅藉由附上元件符号来加以描述(其类似地应用于其他图示的其他元件)。
应注意,图10和图11的参考线812和814为通过外盖1的中心、且平行于图示上/下方向的中心线,而图10和图11的参考线813和815为通过外盖1的中心、且平行于图示左右方向的中心线。
外盖1从前侧覆盖且围绕感测器100的元件(内盖2、烟雾侦测器盖3等),并且形成感测器100的外形的一部分。举例而言,外盖1由树脂制成。举例而言,外盖1包含图9的主体11、顶板部12、连接部13、开口14和迷径部15。
(配置–外盖–主体)
主体11为具有一预定直径的一实质圆柱部分。
(配置–外盖–顶板部)
顶板部12是设于主体11的前侧上的部分,且是圆板形部分,其具有比主体的外周围小的直径。
(配置–外盖–连接部)
连接部13是将主体11和顶板部12彼此连接的部分,且为例如延伸于主体11和顶板部12之间的部分,如图9所示。
(配置–外盖–开口)
开口14是允许热气流流进感测器100、或允许热气流从感测器100的内部流出的开口。开口14是形成在主体11和顶板部12之间的间隙中,且由多个连接部13分隔为多个部分。
应注意,「热气流」是表示包含与监测区域中的火灾相关联产生的侦测标的的流体的流动或流体本身的概念,并且是例如表示相对高温流体的流动或流体本身的概念。「侦测标的」是感测器100所侦测的标的,具体地是与监测区域中的火灾相关联而产生的标的,并且是例如包含与火灾相关联而产生的烟雾粒子的概念。
(配置–外盖–迷径部)
迷径部15是防止环境光进入侦测空间300(图4)的一种环境光处理部。具体而言,迷径部15防止环境光进入侦测空间300中,并且将含有侦测标的的流体引入侦测空间300。迷径部15设于侦测空间300的外部。迷径部15设于附接部的相对侧上,以将感测器100安装于天花板900(其为相对于干扰光处理部的安装标的)上。应注意,干扰光处理部和附接部将于下文说明。如图11所示,举例而言,迷径部15包含多个分隔壁151。
应注意,「侦测空间」300为用于侦测烟雾粒子(其为火灾导致的侦测标的)的空间,而且是不透光的空间。
「环境光」是从感测器100外部朝感测器100照射的光,而且示例如包含自然光(例如阳光)和人造光(例如照明)等的概念。
分隔壁151是藉由固定至后侧上的顶板部12而设置,其从顶板部12朝向后侧突出一预定高度,并且彼此相邻设计且其间有一间隙152。分隔壁151可与顶板部12一体成形、或与顶板部12分开形成并且利用黏着剂等对其固定。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假设分隔壁151是一体成形的。在图1所示感测器100处于组装状态下,分隔壁151是配置为从内盖2(下文将参照图12说明)的阶部231的上表面(在前侧的表面)竖立。如图11所示,分隔壁151从感测器100的内部竖立至外部。
藉由采用这种配置,热气流会经由分隔壁151之间的间隙被引入至侦测空间300中。此外,环境光会被分隔壁151阻挡而不进入侦测空间300。
(配置–内盖)
图12和图13是内盖的透视图,图14是内盖的侧视图,图15是内盖的前视图,而图16是内盖的后视图。
应注意,图15和图16的长轴230表示椭圆形(其为突出部23(图15)的外周形状)的长轴,而且表示通过内盖2的中心且平行于图示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图15和图16的短轴230A表示椭圆形(其为突出部23(图15)的外周形状)的短轴,而且表示通过内盖2的中心且平行于图示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线。
内盖2覆盖并围绕感测器100的一元件(例如烟雾侦测器盖3等),并且从前视图观的具有圆形形状。举例而言,内盖2由树脂制成。举例而言,内盖2具有图12所示的一第一开口21、一第二开口22和突出部23。
(配置–内盖–第一开口)
第一开口21为用于允许热气流流入侦测空间300中、并且允许热气流从侦测空间300的内部流出的开口。如图15所示,举例而言,第一开口21为在前视图中设于内盖2的中心处的一圆形开口。
(配置–内盖–第二开口)
第二开口22为侦测元件700所插置通过且设置其中的一开口。如图15所示,举例而言,第二开口22为在前视图中具有椭圆形状的一矩形开口,且是设于突出部23的长轴230上的突出部23两侧中每一者上。
(配置–内盖–突出部)
突出部23是自基部200(图12、图14和图15)朝向前侧突出的内盖2的一部分。如图15所示,举例而言,突出部23在前视图上具有一椭圆形状,并且包含阶部231。
阶部231是突出部23的一部分,且为相对于基部200而突出且高起的部分。
(配置–烟雾侦测器盖)
图17和图19为烟雾侦测器盖的透视图,图20为烟雾侦测器盖的侧视图,图21为烟雾侦测器盖的前视图,而图22为烟雾侦测器盖的后视图。
烟雾侦测器盖3覆盖侦测空间300(图4)、发光侧光学元件712(图5和图6)、以及光接收侧光学元件722连同烟雾侦测器基座5,意即分隔了侦测空间300的内部和外部。举例而言,烟雾侦测器盖3是由树脂制成。烟雾侦测器盖3的细节将于下文说明。
(配置–烟雾侦测器基座)
图23和图24为烟雾侦测器基座的透视图,图25为烟雾侦测器基座的侧视图,图26为烟雾侦测器基座的前视图,而图27为烟雾侦测器基座的后视图。
应注意,图21的参考线816是通过烟雾侦测器盖3的中心且平行于图示上/下方向的中心线,而参考线818为与其正交的中心线。光轴901表示在组装状态下的感测器100中的发光部71(图28)的光轴。光轴902表示在组装状态下的感测器100中的光接收部72(图28)的光轴。图22的参考线817是通过烟雾侦测器盖3的中心且平行于图示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线,而参考线819是与其正交的中心线。
烟雾侦测器基座5覆盖侦测空间300(图4)、发光侧光学元件712(图5和图6)、以及光接收侧光学元件722连同烟雾侦测器盖3,即分隔了侦测空间300的内部和外部。举例而言,烟雾侦测器基座5是由树脂制成。举例而言,烟雾侦测器基座5整体上具有平板形状,并且包含一发光侧外壳51(图23和图26)、一光接收侧外壳52和一衰减器53。
(配置–烟雾侦测器基座–各个外壳)
发光侧外壳51是围绕发光侧光学元件712(图5和图6)的部分。
光接收侧外壳52是围绕光接收侧光学元件722(图5和图6)的部分。
(配置–烟雾侦测器基座–衰减器)
衰减器53是用于抑制因灰尘或凝结而导致输出增加的误报的对策部分,即防止因灰尘或凝结导致输出增加而误侦测为烟雾粒子,且是设于例如在形成烟雾侦测器基座5中侦测空间300的内表面的前侧表面上的一预定范围中。举例而言,衰减器53是藉由结合多个脊部与沟部而形成。
(配置–防虫网)
图6的防虫网61是用以防止昆虫进入侦测空间300,同时允许热气流流进或流出侦测空间300(图4)。举例而言,防虫网61是圆形的、设于内盖2的第一开口21中,而且设有多个具有一预定直径的小孔(未示),该预定直径使得这些小孔允许热气流流进或流出,并可防止昆虫的进入。
(配置–板体)
图5和图6的板体62是一电路板,其上安装有包含各种元件、IC、电气线路等的一电路。如图6所示,举例而言,发光元件711和光接收元件721是安装在板体62在前侧的表面上。此外,除了这些元件中的每一个以外,还有侦测元件700安装在板体62上。
(配置–终端板)
图5和图6的终端板63从后侧覆盖感测器100的元件(烟雾侦测器盖3等)。终端板63经由接合金属配件64附接至天花板900,亦即用于将感测器100附接至天花板900的附接部。
(配置–接合金属配件)
接合金属配件64是可拆卸地附接至终端板63和天花板900侧上的附接结构(例如与接合金属配件64匹配或接合以固定及附接接合金属配件64的结构)。藉由使用接合金属配件64,包含终端板63的感测器100可被附接至天花板900。应注意,接合金属配件64可解释为与「附接部」相对应。
此外,虽未于本具体实施例中说明,然可假设感测器100是利用附接基座附接至天花板900,该附接基座为圆板形构件且具有与终端板63大致相同的直径。当使用这种附接基座时,附接基座可解释为与「附接部」相对应。应注意,「附接基座」是设于感测器100和天花板900之间的构件,且是用以将感测器100安装及附接至天花板900。由于可使用已知配置,故省略其详细描述。
(配置–侦测元件)
图5和图6的侦测元件700是一种热侦测元件,其侦测与监测区域中的火灾相关联产生的热气流的热。举例而言,侦测元件700可利用热敏电阻等加以配置,其侦测与热相对应的温度,并且输出表示所侦测温度的温度信息。侦测元件700装固在板体62上,且侦测元件700的一部分突出至内盖2的前侧,同时插入图12所示内盖2的第二开口22中。应注意,侦测元件700并非必须要是装固的,其在装固的情况下被使用作为复合式烟雾/热侦测器,而在未装固的情况下则单独作为烟雾侦测器。
(配置–发光部)
图28至图30为例示侦测空间的内部的图示。应注意,图28至图30说明了从组装装态下的感测器100的前侧观的的烟雾侦测器盖3的内部的状态,而为利于描述,是省略了烟雾侦测器基座5的衰减器53(图26)等的说明。此外,在图29和图30中,从发光部71发出的发射光的路径是以箭头A1至A6加以表示。特别是,箭头A1至A6表示发光部71在平行于烟雾侦测器基座5的方向上(即平行于图3中的XY平面的方向)发出的光的路径。
图28的发光部71是发射用于侦测烟雾粒子(其为侦测标的)的发射光到侦测空间300的发光区段。如图5和图6所示,举例而言,发光部71包含发光元件711和发光侧光学元件712。
(配置–发光部–发光元件)
发光元件711是发射出光(发射光)的元件,且可利用例如发光二极管(LED)加以配置。发光元件711装固在板体62上。
(配置–发光部–发光侧光学元件)
发光侧光学元件712是将发光元件711发出的发射光引导及发射至侦测空间300中的元件,且可利用例如棱镜加以配置。举例而言,发光侧光学元件712是容设在烟雾侦测器盖3和烟雾侦测器基座5中。
举例而言,发光侧光学元件712是配置以将来自发光元件711的光主要以平行于烟雾侦测器基座5的方向(即平行于图3中的XY平面的方向)发出。此外,举例而言,发光侧光学元件712是配置以朝向图28所示的一第一反射部401和一第四反射部404发出发射光。应注意,第一反射部401和第四反射部404将于下文说明。
(配置–光接收部)
图28的光接收部72是一光接收区段,其接收由烟雾粒子(其为侦测空间300中的侦测标的)所散射的发射光而产生的散射光等。如图5和图6所示,举例而言,光接收部72包含光接收元件721和光接收侧光学元件722。
(配置–光接收部–光接收元件)
光接收元件721是接收光(散射光等)的元件,且是利用例如光电二极管加以配置。光接收元件721是装固在板体62上。
(配置–光接收部–光接收侧光学元件)
光接收侧光学元件722是将侦测空间300中的光引导至光接收元件721的元件,且可利用例如棱镜加以配置。光接收侧光学元件722容置在烟雾侦测器盖3和烟雾侦测器基座5中。
光接收侧光学元件722是配置以将烟雾粒子所散射且进入光接收侧光学元件722的散射光等、以及由一第二反射部402反射且进入光接收侧光学元件722的光引导到光接收元件721中。光接收侧光学元件722指向第二反射部402以接收由第二反射部402所反射的光。
(配置–其他–气体侦测器)
除了上述配置以外,还装固了用于侦测火灾气体的气体侦测器(例如,CO气体侦测器)。
(配置–烟雾侦测器盖的细节)
接着将说明烟雾侦测器盖3的细节。如图17至图19所示,举例而言,烟雾侦测器盖3包含开口31、发光侧外壳32、光接收侧外壳33、倾斜侧壁部34、直角侧壁部35、第一壁部41、第二壁部42、第三壁部43、第四壁部44、第五壁部45、第六壁部46、第七壁部47和一调整部48。此外,如图28所示,举例而言,烟雾侦测器盖3包含第一反射部401、第二反射部402、第三反射部403和第四反射部404。
(配置–烟雾侦测器盖的细节–开口)
开口31是用于允许热气流流进侦测空间300以及允许热气流从侦测空间300流出的开口。如图21所示,举例而言,开口31是圆形开口而且具有实质上与内盖2的第一开口21相同的直径。
(配置–烟雾侦测器盖的细节–各外壳)
发光侧外壳32是用于围绕发光侧光学元件712(图5和图6)的部分,而且是设置在与感测器100在组装状态下的烟雾侦测器基座5的发光侧外壳51相对应的位置。
光接收侧外壳33为围绕光接收侧光学元件722(图5和图6)的部分,而且是设置在与感测器100在组装状态下的烟雾侦测器基座5的光接收侧外壳52相对应的位置。
(配置–烟雾侦测器盖的细节–倾斜侧壁部)
倾斜侧壁部34是形成烟雾侦测器盖3在侧表面侧上的一部分的部分,且如图17和图21所示,举例而言,其为设置于在前视图上通过开口31面向光接收侧外壳33的部分。举例而言,在前视图中,倾斜侧壁部34朝向前侧(图20的图示下侧)倾斜,因为倾斜侧壁部34是从烟雾侦测器盖3的外周侧指向内部。
(配置–烟雾侦测器盖的细节–直角侧壁部)
直角侧壁部35是形成烟雾侦测器盖3在侧表面上的一部分的部分,且如图18和图22所示,举例而言,其为垂直于组装状态下的感测器100中烟雾侦测器基座5的平板形部分的部分。直角侧壁部35为相邻于光接收侧外壳33而设置的一部分。
(配置–烟雾侦测器盖的细节–各壁部)
第一壁部41至第七壁部47为设以竖立于倾斜侧壁部34的内侧表面上的部分、以及其间具有插置的间隙的部分。举例而言,第一壁部41至第七壁部47是设于组装状态下的感测器100中侦测空间300内部的部分。第一壁部41至第七壁部47可与烟雾侦测器盖3一体成形,或是可与烟雾侦测器盖3分开形成并利用黏着剂等对其固定。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是假设第一壁部41至第七壁部47与烟雾侦测器盖3一体成形(同样应用于调整部48)。
(配置–烟雾侦测器盖的细节–调整部)
调整部48是作用为第四反射部404的一部分,待于下文说明,且其例如为设于直角侧壁部35的内侧表面上的一部分。如图18和图28所示,举例而言,调整部48是藉由结合多个脊部与沟部而形成。举例而言,调整部48的脊部与沟部的倾斜和高度(或深度)是配置为使得照射至调整部48的发射光部分(例如,照射至沟部的发射光)被捕捉而不反射至光接收部72和第二反射部402,而另一部分的照射发射光(例如照射至脊部的顶部的发射光)被反射同时向第二反射部402扩散。应注意,下文所提供的说明是基于光在扩散时会衰减的假设。
(配置–烟雾侦测器盖的细节–第一反射部)
第一反射部401为设置于侦测空间300内部的一部分,且是在发射光照射时不将发射光朝向第二反射部402和光接收部72反射的一部分。第一反射部401是图28中用阴影线表示的一部分,意即其为由第一壁部41和第三壁部43所围绕的一部分,且是设置有第一壁部41至第三壁部43的部分。举例而言,当发射光照射时,第一反射部401捕捉一部分的发射光,并反射另一部分的发射光,同时向第三反射部403扩散该另一部分。
应注意,用语「不将发射光朝光接收部72反射」是表示例如不将影响感测器100的运作的光量的发射光朝向光接收部72反射的一种概念。此外,举例而言,用语「第一反射部401反射发射光」是表示设于第一反射部401(例如,第一壁部41至第三壁部43)的感测器100的构件反射发射光的概念。与其他反射部有关的类似表述是假设为类似的概念。
此外,图28中阴影线所表示的与第一反射部401相对应的区域可解释为与一「预定区域」相对应。
(配置–烟雾侦测器盖的细节–第二反射部)
第二反射部402是设于侦测空间300中的一部分、是在发射光照射时将发射光朝向光接收部72反射的一部分、而且是设于与第一反射部401不同的位置上的一部分。第二反射部402是图28中阴影线所表示的一部分,意即由第三壁部43和第六壁部46所围绕的一部分,以及设有第三壁部43至第六壁部46的一部分。举例而言,第二反射部402是设于面向光接收部72的位置处的一部分。
(配置–烟雾侦测器盖的细节–第三反射部)
第三反射部403是设于侦测空间300中的一部分、是在发射光照射时不将发射光朝向第二反射部402和光接收部72反射的一部分、以及设置在与第一反射部401不同的位置处的一部分。第三反射部403是图28中阴影线所表示的一部分,意即由第六壁部46和第七壁部47围绕的一部分。
举例而言,第三反射部403在前视图中是设在相对于第二反射部402的第一反射部401的相对侧的部分。意即,从前视图观之,第三反射部403和第一反射部401是设于第二反射部402的两侧上的部分。
举例而言,当发射光照射时,第三反射部403捕捉一部分的发射光,并且反射另一部分的发射光、同时将该另一部分朝向第一反射部401扩散。
(配置–烟雾侦测器盖的细节–第四反射部)
第四反射部404是设置在侦测空间300内部的部分,且为捕捉一部分的照射发射光的部分,其不将该部分反射至光接收部72与第二反射部402,并且反射另一部分的照射发射光,同时在照射发射光时将该另一部分朝向第二反射部402扩散。如图28所示,第四反射部404是由调整部48形成的部分。
应注意,第一反射部401至第四反射部404的四个反射部、或这些反射部中所包含的感测器100的各自构件可解释为与「干扰光处理部」相对应。可替代地,仅有第一反射部401和第三反射部403、或这些反射部中所包含的感测器100的各自构件可解释为与「干扰光处理部」相对应。
「干扰光处理部」是用于处理干扰光的部分,其因散射光以外的发射光而产生于侦测空间300的内部,而且是例如设于侦测空间300内。
「干扰光」是表示从发光部71发出的发射光所产生的光中被烟雾粒子散射的散射光以外的光的概念,且例如是包含发射光本身和反射的发射光等的概念。
用语「处理干扰光」是表示调整干扰光的方向、光量等的概念,且是例如包含反射和扩散干扰光、或捕捉和衰减干扰光等的概念。
(感测器的组装程序)
接着将说明组装感测器100的程序。在本文中,主要参考图5和图6来说明组装感测器100的程序的示例。
首先,将发光侧光学元件712和光接收侧光学元件722容设在烟雾侦测器基座5的发光侧外壳51(图23和图26)和光接收侧外壳52中。
接着,利用各种方法(例如,利用每一个元件中所设的接合结构等的方法)将烟雾侦测器盖3附接至烟雾侦测器基座5。在这种情况下,发光侧光学元件712和光接收侧光学元件722也被容设在烟雾侦测器盖3的发光侧外壳32(图19)和光接收侧外壳33中。
接着,利用任何方法(例如,螺固方法)将其上装固有发光元件711、光接收元件721和侦测元件700的板体62(图4)从终端板63的前侧(图6的图示上侧)附接至终端板63。此外,利用任何方法(例如,螺固方法)将接合金属配件64从终端板63的后侧(图6的图示下侧)附接至终端板63。
接着,利用任何方法(例如,利用每一个元件中所设的接合结构等的方法、螺固方法等)将附接有烟雾侦测器盖3的烟雾侦测器基座5从板体62的前侧(图6的图示上侧)附接至板体62。
接着,利用任何方法(例如,利用每一个元件中所设的接合结构等的方法)将内盖2从附接有烟雾侦测器盖3等的终端板63的前侧(图6的图示上侧)附接至终端板63。应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侦测元件700的一部分被插置穿过内盖2的第二开口22(图12),并且从内盖2朝向前侧突出,如图1所示。
接着,在内盖2的第一开口21中设置防虫网61。
接着,利用任何方法(例如,利用每一个元件中所设的接合结构等的方法)将外盖1从附接有内盖2等的终端板63的前侧(图6的图示上侧)附接至终端板63。应注意,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所示,外盖1的迷径部15变成与内盖2的突出部23接触。此外,藉由迷径部15的一些分隔壁151来加压防虫网61(在图11中,外盖1的中心的十字形交叉点),使防虫网61固定至感测器100。以这种方式,即完成如图1至图4所示的感测器100的组装。
(发射光的路径(干扰光的处理))
接着说明从发光部71发出的发射光的路径,意即将说明由各反射部对干扰光的处理。来自发光部71的发射光直接施加至例如第一反射部401和第四反射部404,如图29和图30中箭头A1至A6所示,且不直接照射至第二反射部402和光接收部72。应注意,用语「直接照射」是表示直接照射而无反射或散射的概念。
(发射光的路径–发射光直接照射至第一反射部)
其次,如图29所示,如箭头A2和A4所示,直接照射至第一反射部401的一部分发射光被捕捉于第一壁部41和第二壁部42之间、或第二壁部42和第三壁部43之间,而且不会被其他反射部和光接收部72反射。
此外,如箭头A1和A3所示,直接照射至第一反射部401的另一部分照射光被反射、同时朝向第一壁部41或第二壁部42上的第三反射部403扩散。然后,反射的发射光被第三反射部403捕捉、或被第一反射部401反射,而且不被第二反射部402、第四反射部404和光接收部72所反射。
(发射光的路径–发射光直接照射至第四反射部)
此外,如图30所示,如箭头A6所示,直接至照射至第四反射部404的一部分发射光被形成第四反射部404的调整部48的沟部捕捉,而且未被其他反射部和光接收部72反射。
此外,如箭头A5所示,直接照射至第四反射部404的另一部分发射光被反射、同时朝向在形成第四反射部404的调整部48的脊部顶部处的第二反射部402扩散。之后,反射的发射光被反射、同时朝向第二反射部402的第三壁部43上的光接收部72扩散。
意即,在这种情况下,从发光部71发出、然后反射和扩散了数次而导致光量变得相对较小的发射光被光接收部72所接收。应注意,这里的光量远小于烟雾粒子所散射的光量,而且可与散射光量区分开来。因此,发射光以预定周期从发光部71发出,并且可基于光量在与发射时序相对应的时序变得相对较小的发射光是否被光接收部72所接收来验证感测器100是否正常运作。
(发射光的路径–烟雾侦测器基部侧)
此外,假设一部分发射光照射至侦测空间300内部的烟雾侦测器基座5。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衰减器53(图23)被设至烟雾侦测器基座5,照射的发射光可由衰减器53加以衰减,而且感测器100可以正常运作。
应注意,当感测器100安装在天花板900上,如图1所示,举例而言,由于烟雾侦测器基座5的衰减器53取向为垂直向下,如图23所示,故可防止灰尘等累积在衰减器53的沟部中,并可防止因灰尘等发生扩散的反射。
(防止环境光的入射)
接着将说明环境光的入射的防止。在图1中,由于感测器100外部的环境光被迷径部15的多个分隔壁151(图11)所阻挡,故可防止环境光通过烟雾侦测器盖3的开口31进入侦测空间300的内部。
(热气流的供给)
接着将说明对感测器100供给热气流,热气流中含有当监测区域中发生火灾时所产生的烟雾粒子。
首先,在图1中,在监测区域中因发生火灾而产生的热气流沿着天花板900而供给至感测器100,并且经由外盖1的开口14流到外盖1中。
接着,引入的热气流中的一部分沿着阶部231的外周壁231A被供给至侦测元件700。此外,引入的热气流中的另一部分经由迷径部15的多个分隔壁151之间的间隙152(图11)、从感测器100的外周侧被供给至内部,并且通过内盖2的第一开口21和烟雾侦测器盖3的开口31流进侦测空间300。特别是,由于内盖2的第一开口21设有防虫网61(图6),热气流经由防虫网61的多个小孔(未示)流入侦测空间300。
在此,由于内盖2的第一开口21和烟雾侦测器盖3的开口31是圆的,热气流的入流特性相对于入流方向的变化可保持相对为小,因此可以可靠地允许热气流从所有方向流入侦测空间300。
(火灾侦测操作)
接着将说明感测器100的火灾侦测操作。举例而言,感测器100执行基于光接收部72所接收到的光量、或侦测元件700所侦测的热气流温度而侦测火灾的操作。由于已知操作可应用作为此操作,故将仅说明概要。
(火灾侦测操作–未侦测到火灾时)
举例而言,当在监测区域中没有火灾时,则没有含烟雾粒子的热气流流到图28的侦测空间300中。因此,从发光部71发出的相对小量的光被光接收部72接收,然后由第四反射部404和第二反射部402予以反射、以及照射。在这种情况下,感测器100不会侦测到火灾。
此外,由于含烟雾粒子的热气流并没有被供给至侦测元件700,侦测元件700所侦测到的温度会在室温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感测器100不会侦测到火灾。
(火灾侦测操作–侦测到火灾时)
另一方面,举例而言,当监测区域中发生火灾时,含有烟雾粒子的热气流会流到图28的侦测空间300中。因此,烟雾粒子受到从发光部71所发出的光照射而产生相对大量的散射光,并且光接收部72接收到散射光。在这种情况下,侦测器100侦测到火灾。
此外,举例而言,含有烟雾粒子的热气流被供给至侦测元件700,导致侦测元件700所侦测到的温度上升至一预定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感测器100侦测到火灾。
应注意,本文所述的火灾侦测操作仅为示例而非限制。更具体地,可执行下述操作。
举例而言,当光接收部72接收到相对大量的光、且侦测元件700侦测到的温度上升至一预定程度时,即侦测到火灾。可替代地,当光接收部72接收到相对大量的光时,侦测元件700侦测到的温度为何,都属于侦测到火灾。
(具体实施例的效果)
如上述说明,根据具体实施例,由于包含有防止环境光进入侦测空间300的环境光处理部、以及处理干扰光(在侦测空间300内部因发射光而产生、而非散射光)的干扰光处理部,可防止环境光进入侦测空间300,并可适当地处理干扰光。
此外,举例而言,由于干扰光处理部与烟雾侦测器盖3一体成形,而且环境光处理部与外盖1一体成形,可减少感测器100的部件数量,并减少感测器100的组装程序以降低成本。
此外,举例而言,当环境光处理部为可防止环境光进入侦测空间300并将含有侦测标的的流体引入侦测空间300中的迷径部15,环境光处理部兼具有防止环境光进入侦测空间300的功能、以及将含有侦测标的的流体引入侦测空间300的功能,因此,不需要用个别的元件来实现各个功能,故可减少感测器100的部件数以降低成本。
此外,举例而言,干扰光处理部可藉由防止朝向侦测空间300中一预定区域发出的发射光被光接收部72接收,故可防止不想要的光接收,因而可提升火灾侦测精确度。
此外,举例而言,当环境光处理部设于感测器100的终端板63上相对于干扰光处理部的相对侧上,环境光可被可靠地阻挡于感测器100的终端板63的相对侧上。
(对于具体实施例的修改)
尽管上文中已经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发明的具体配置与单元皆可以在申请专利范围中所描述的每一个发明的技术构想的范畴内的任何方式进行修改和改进。下文将说明这类修改。
(关于本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及效果)
首先,本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以及本发明的效果并不限于上述内容,而且本发明可解决未于上文描述的问题或实现未于上文描述的功效。此外,本发明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部分或实现上述功效的一部分。
(关于迷径部)
尽管在上述具体实施例中已经说明了图8所示的迷径部15设于外盖1上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举例而言,迷径部15可设于内盖2上。具体而言,迷径部15可与内盖2一体成形,或是分开形成的迷径部15可利用黏着剂等而固定至内盖2。
(关于调整部)
在具体实施例中已经说明了包含多个脊部和沟部的组合的结构被使用作为图18的调整部48的情况,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举例而言,调整部48可配置为平板形部分而不具有脊部和沟部。在这种情况中,考量来自发光部71的发射光是以相对于入射角的一反射角于平板形部分处反射,平板形部分是如下配置。举例而言,光接收部72可配置为,藉由采用其中发散的发射光的一部分在平板形部分处朝向第二反射部402反射的配置来接收相对小量的光,发散的发射光的另一部分则朝向第一反射部401反射。
(关于环境光处理部)
在具体实施例中已经说明了迷径部15为环境光处理部的情况,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举例而言,用于防止环境光进入侦测空间300的防止构件可与迷径部15分开来设置,而该防止构件可被使用作为环境光处理部。
(关于组合)
具体实施例的特征和修改例的特征可以任何方式加以组合。
注记
注记1的火灾侦测装置是一种火灾侦测装置,用于侦测一监测区域中的一火灾,该火灾侦测装置包含:一侦测空间,该火灾所导致的一侦测标的是流入其中;一发光部,配置以发出发射光以侦测进入该侦测空间的该侦测标的;一光接收部,配置以接收该发射光因受该侦测空间内部的该侦测标的所散射而产生的散射光;一环境光处理部,配置以防止环境光进入该侦测空间;以及一干扰光处理部,配置以处理除了该散射光以外的干扰光,该干扰光是因该发射光而产生于该侦测空间内部,其中:该环境光处理部和该干扰光处理部为彼此不同的元件;该环境光处理部设于该侦测空间外部;以及该干扰光处理部设于该侦测空间内部。
注记2的火灾侦测装置,其根据注记1的火灾侦测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侦测空间盖,配置以覆盖该侦测空间;以及一外盖,配置以覆盖该侦测空间盖,其中:该干扰光处理部与该侦测空间盖一体成形;以及该环境光处理部与该外盖一体成形。
注记3的火灾侦测装置,其根据注记1或注记2的火灾侦测装置,其中该环境光处理部是一迷径部,其是配置以防止环境光进入该侦测空间,并且将含有该侦测标的的一流体引入至该侦测空间。
根据注记4的火灾侦测装置,其根据注记1至3中任一者的火灾侦测装置,其中该干扰光处理部防止朝向该侦测空间中的一预定区域发出的该发射光被该光接收部接收。
根据注记5的火灾侦测装置,其根据注记1至4中任一者的火灾侦测装置,其中该环境光处理部是设于一附接部的一相对侧上,该附接部是用于将该火灾侦测装置相对于该干扰光处理部而安装在一安装标的上。
注记的优势效果
根据注记1的火灾侦测装置,藉由包含有配置以防止环境光进入侦测空间的环境光处理部、以及配置以处理散射光以外的干扰光(干扰光是在侦测空间内部因发射光而产生)的干扰光处理部,可防止环境光进入侦测空间中,并可适当地处理干扰光。
根据注记2的火灾侦测装置,举例而言,由于干扰光处理部与侦测空间盖一体成形,且环境光处理部与外盖一体成形,故可减少火灾侦测装置的部件数量,并减少火灾侦测装置的组装程序以降低成本。
根据注记3的火灾侦测装置,举例而言,由于环境光处理部是配置以防止环境光进入侦测空间且将含有侦测标的的流体引入侦测空间的迷径部,故环境光处理部可兼具防止环境光进入侦测空间的功能、以及将含有侦测标的的流体引入侦测空间的功能,因此不需要用个别的元件来实现各个功能,故可减少火灾侦测装置的部件数量以降低成本。
根据注记4的火灾侦测装置,举例而言,由于干扰光处理部防止朝向侦测空间中一预定区域发出的发射光被光接收部接收,故可避免不想要的光接收,因而可提升火灾侦测精确度。
根据注记5的火灾侦测装置,举例而言,由于环境光处理部是设置在用于将该火灾侦测装置相对于该干扰光处理部而安装在一安装标的上的一附接部的一相对侧上,因此可以可靠地阻挡该相对侧上的环境光进入火灾侦测装置的火灾侦测装置。

Claims (5)

1.一种火灾侦测装置,用于侦测一监测区域中的一火灾,该火灾侦测装置包括:
一侦测空间,该火灾所导致的一侦测标的是流入其中;
一发光部,配置以发出发射光以侦测进入该侦测空间的该侦测标的;
一光接收部,配置以接收该发射光因受该侦测空间内部的该侦测标的所散射而产生的散射光;
一环境光处理部,配置以防止环境光进入该侦测空间;以及
一干扰光处理部,配置以处理除了该散射光以外的干扰光,该干扰光是因该发射光而产生于该侦测空间内部,其中:
该环境光处理部和该干扰光处理部为彼此不同的元件;
该环境光处理部设于该侦测空间外部;以及
该干扰光处理部设于该侦测空间内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灾侦测装置,更包括:
一侦测空间盖,配置以覆盖该侦测空间;以及
一外盖,配置以覆盖该侦测空间盖,其中:
该干扰光处理部与该侦测空间盖一体成形;以及
该环境光处理部与该外盖一体成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火灾侦测装置,其中该环境光处理部是一迷径部,其是配置以防止环境光进入该侦测空间,并且将含有该侦测标的的一流体引入至该侦测空间。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火灾侦测装置,其中该干扰光处理部防止朝向该侦测空间中的一预定区域发出的该发射光被该光接收部接收。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火灾侦测装置,其中该环境光处理部是设于一附接部的一相对侧上,该附接部是用于将该火灾侦测装置相对于该干扰光处理部而安装在一安装标的上。
CN202280025089.XA 2022-01-05 2022-01-05 火灾侦测装置 Pending CN11724250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2/000117 WO2023132013A1 (ja) 2022-01-05 2022-01-05 火災検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42505A true CN117242505A (zh) 2023-12-15

Family

ID=870734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25089.XA Pending CN117242505A (zh) 2022-01-05 2022-01-05 火灾侦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417665A1 (zh)
EP (1) EP4270343A1 (zh)
CN (1) CN117242505A (zh)
WO (1) WO202313201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14486B2 (ja) * 1993-10-25 2002-08-12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光電式煙感知器
JP2008242634A (ja) * 2007-03-26 2008-10-09 U-Tec Kk ラビリンス、散乱光式煙検知器およびその射出成形型
JP2010238095A (ja) * 2009-03-31 2010-10-21 Nohmi Bosai Ltd 光電式煙感知器
JP2020187462A (ja) 2019-05-13 2020-11-19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散乱光式感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417665A1 (en) 2023-12-28
WO2023132013A1 (ja) 2023-07-13
EP4270343A1 (en) 2023-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98988B2 (en) Integrated smoke cell
JP2005530257A (ja) 火災警報器
JP2005530256A (ja) 散光型煙警報器
JP2012014330A (ja) 熱煙複合式感知器
JP7148678B2 (ja) 警報装置
JP2009015630A (ja) 光電式煙センサおよび電子機器
JP4772076B2 (ja) 熱煙複合型火災感知器
JP7213026B2 (ja) 煙感知器
US20220358820A1 (en) Heat sensor and smoke and heat fire detector
CN117242505A (zh) 火灾侦测装置
JP6945177B2 (ja) 煙感知装置、コンセント、照明器具及び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ー
JP5799230B2 (ja) 火災感知器
JP2019046111A (ja) 散乱光式感知器
WO2023132014A1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2010039937A (ja) 煙感知器
US20230393035A1 (en) Fire detection apparatus
CN117121071A (zh) 火灾侦测装置
US20230393034A1 (en) Fire detection apparatus
JP7280025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WO2022100317A1 (zh) 烟雾传感装置
US20230221185A1 (en) Disaster prevention apparatus
JP7128664B2 (ja) 感知器
EP4141833A1 (en) Detector
JP2021174121A (ja) 感知器
JP2023145735A (ja) 煙感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