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12918A - 差分除湿系统 - Google Patents

差分除湿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12918A
CN117212918A CN202311162327.4A CN202311162327A CN117212918A CN 117212918 A CN117212918 A CN 117212918A CN 202311162327 A CN202311162327 A CN 202311162327A CN 117212918 A CN117212918 A CN 1172129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ace
dehumidification
differential
air
dr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6232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212918B (zh
Inventor
蔡贞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i Zhenzhen
Jiangsu Chengquan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Chengquan Clean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Chengquan Clean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Chengquan Clean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16232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12918B/zh
Publication of CN1172129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129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2129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129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差分除湿系统,包括:干燥空间;除湿部,用于对流向所述干燥空间的新风进行除湿;以及缓冲空间,设置在所述干燥空间的入口处,用于将所述干燥空间与外部连通,其中,所述除湿部与所述缓冲空间连通,以对所述缓冲空间进行主动除湿。如此设计,除湿部可以保证干燥空间内部的空气干燥度,同时由于缓冲空间与除湿部连通(始终处于主动除湿的状态),进而可以使缓冲空间始终保持比干燥空间外部空间更高的干燥度,当人员从干燥空间外部进入干燥空间内部或从内部离开到外部时,中间需要经由干燥度较高的缓冲空间,可以有效降低从外部带入干燥空间内部的湿量。此外,如此设计无需为缓冲空间单独布置干燥机组,节约建设成本和空间需求。

Description

差分除湿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除湿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差分除湿系统。
背景技术
干燥空间指的是内部空气干燥度符合一定标准的空间,以用于具有特殊环境要求的生产环节,例如干燥间、手套箱。在现有的对干燥空间进行除湿的方案中,通常是把干燥空间内的回风通过回风风机经过回风风管送至除湿模块,并和一定量的新风相互混合后,经过除湿模块的处理,成为干燥空气后重新送回干燥空间内。
在相关技术中,干燥空间间通常开设有用于人员进出的出入口(带有门体),然而如此设计,人员从干燥空间的外部进入内部时,会发生气体交换,即外部的湿度较高的气体会跟随进入干燥空间内部,进而增大干燥空间系统的除湿负载,从而导致干燥空间系统的除湿能耗浪费,以及无法达到超低露点温度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差分除湿系统,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差分除湿系统,包括:干燥空间;除湿部,用于对流向所述干燥空间的新风进行除湿;以及缓冲空间,设置在所述干燥空间的入口处,用于将所述干燥空间与外部连通,其中,所述除湿部与所述缓冲空间连通,以对所述缓冲空间进行主动除湿。
可选地,所述除湿部包括多个依次串联的除湿模块。
可选地,所述缓冲空间包括多个通过门体依次连通的差分空间,每个所述差分空间与相应的一个所述除湿模块连通,以使得沿从外向内的方向,多个所述差分空间的空气湿度逐个下降。
可选地,每个所述差分空间的上侧设置有用于容纳相应的所述除湿模块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与所述差分空间通过所述差分空间的顶壁分隔,其中,所述顶壁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连通所述除湿模块的出风端,所述第二通孔用于连通所述除湿模块的进风端,优选地,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分别设置在所述顶壁的对角位置。
可选地,所述容纳空间和所述缓冲空间设置在所述干燥空间的内部。
可选地,所述干燥空间包括通过隔板隔断的上层空间和下层空间,所述上层空间和所述下层空间通过嵌设在所述隔板上的风机单元连通,多个所述除湿模块中的位于最下游的一者的出风端与所述上层空间连通,所述差分除湿系统还包括用于将所述下层空间的空气回流至所述上层空间的回风通道。
可选地,所述上层空间设置有至少一个除湿装置,所述除湿装置与多个所述除湿模块中的位于最下游的一者连通,且所述除湿装置的出风端与所述上层空间连通。
可选地,所述回风通道由相邻的两个墙体夹设形成,其中,所述墙体的侧壁的靠近底端的位置开设有多个回风口,所述回风通道的上端连通所述上层空间,优选地,所述差分除湿系统还包括连通在所述上层空间和多个所述除湿模块中的至少一者的进风端之间的引风通道。
可选地,所述除湿模块包括相互连通的冷却段和除湿机,相邻的两个除湿模块中的位于上游的一者的除湿机的出风端与位于下游的一者的冷却段的进风端连通,优选地,所述差分除湿系统还包括用于为所述除湿机脱湿的脱湿设备。
可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除湿部的进风端处的新风装置。
通过使用上述技术方案,除湿部除了可以保证干燥空间内部的空气干燥度外,同时由于缓冲空间与除湿部连通,使得缓冲空间始终处于主动除湿的状态,进而可以使缓冲空间始终保持比干燥空间的外部空间更低的湿度,当人员从干燥空间的外部进入干燥空间的内部或者从干燥空间的内部离开至外部时,中间均需要经由干燥度较高的缓冲空间进行缓冲,使得缓冲空间可以有效降低该过程从干燥空间外部进入至干燥空间内部的湿量。此外,干燥空间和缓冲空间同时使用一个除湿部,即除湿部的出风一部分用于为缓冲空间除湿,另一部分用于为干燥空间除湿,无需为缓冲空间单独布置除湿设备(使用原有的除湿部),节约建设成本和空间需求。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示例性示出的一种差分除湿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示出的差分除湿系统的主剖视图;
图3是图1中示出的差分除湿系统的俯剖视图,其中,剖视位置位于容纳空间;
图4是图1中示出的差分除湿系统的俯剖视图,其中,剖视位置位于缓冲空间;
图5是根据本公开示例性示出的一种差分除湿系统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示出的差分除湿系统的主剖视图;
图7是图5中示出的差分除湿系统的俯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示例性示出的第一种差分除湿系统的空气干燥度的分布图,其中,缓冲空间仅包括一个差分空间,且该差分空间无主动除湿;
图9是根据本公开示例性示出的第二种差分除湿系统的空气干燥度分布图,其中,包括一个差分空间且连通除湿部;
图10是根据本公开示例性示出的第三种差分除湿系统的空气干燥度分布图,其中,包括三个差分空间且分别连通除湿部。
附图标记说明
100-干燥空间;110-上层空间;120-下层空间;130-隔板;140-回风通道;141-墙体;142-回风口;200-除湿模块;210-冷却段;220-除湿机;300-缓冲空间;301-门体;310-差分空间;311-顶壁;400-容纳空间;510-第一通孔;520-第二通孔;600-除湿装置;700-新风装置;800-风机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内、外”、“顶、底”、“上、下”可以是基于相关零部件自身的结构而言的,也可以是基于相关零部件配合使用时的方位而言的,例如:缓冲空间用于将干燥空间与“外部”连通,这里的外部指的是干燥空间的容纳空间外部的空间;以使得沿“从外向内”的方向,多个差分空间的空气湿度逐个下降,这里的“从外向内”指的是从干燥空间的外部进入干燥空间的内部的方向;每个差分空间的“上侧”设置有用于容纳相应的除湿模块的容纳空间指的是容纳空间设置在差分空间的背离地面的一侧;墙体的侧壁的靠近“底端”的位置开设有多个回风口指的是回风口形成在墙体的靠近地面的位置处。
在本公开中,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
参照图1-图7,本公开示例性示出一种差分空间系统,包括干燥空间100、用于对流向干燥空间100的新风进行除湿的除湿部以及设置在干燥空间100的入口处,用于将干燥空间100与外部连通的缓冲空间300。其中,除湿部与缓冲空间300连通,以对缓冲空间300进行主动除湿。需要解释的是,干燥空间100可以为用于满足低湿度操作环境的操作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缓冲空间300则为用于人员进出的通道),或者也可以是用于布置相关设备的存储空间等例如手套箱(在这种情况下,缓冲空间300即为手套箱的过渡舱),其尺寸可以很大,或者也可以很小,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只要满足对应的需求即可。干燥空间100的“入口处”指的是位于干燥空间100的“入口”的附近的空间,“入口”可以为开设在干燥空间100的墙体上的用于进出干燥空间100的开口,其可以配备有门体。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入口处”可以位于干燥空间100的内部,在这种情况下,参照图1和图4示出的实施例,缓冲空间300可以连通“入口”且位于干燥空间100的内部,即在干燥空间100的内部分割出一部分用于布置缓冲空间300,人员可以从入口进入缓冲空间300并进入干燥空间100的其他位置,例如操作间。或者,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入口处”也可以是位于干燥空间100的外部,在这种情况下,人员可以先进入缓冲空间300并通过入口进入干燥空间100,在这种情况,缓冲空间300不占据干燥空间100的内部容纳空间,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本公开不对缓冲空间300的具体结构作限制,只要能够将干燥空间100与外部连通,以用于人员进出干燥空间100即可。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缓冲空间300可以包括至少两个门体301(其中一个可以为安装在干燥空间100的入口上的门体),在无人员进出的情况下,门体301可以处于关闭状态,以降低干燥空间100通过缓冲空间300向外泄露干燥空气的速度,在人员需要进出时,打开对应的门体301即可。
本公开不对除湿部的具体除湿方式作限制,其可以是转轮除湿、空调除湿、冷凝除湿、溶液除湿等。本公开也不对除湿部与缓冲空间300的连通方式作限制,只要除湿部能够对流向干燥空间100的新风进行除湿,并可以同时对缓冲空间300内的空气进行除湿即可,具体的连接方式和结构将在下文实施例中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通过使用上述技术方案,除湿部除了可以保证干燥空间100内部的空气干燥度外,同时由于缓冲空间300与除湿部连通,使得缓冲空间300始终处于主动除湿的状态,进而可以使缓冲空间300始终保持比干燥空间100的外部空间更低的湿度,当人员从干燥空间100的外部进入干燥空间100的内部或者从干燥空间100的内部离开至外部时,中间均需要经由干燥度较高的缓冲空间300进行缓冲,使得缓冲空间300可以有效降低该过程从干燥空间100外部进入至干燥空间100内部的湿量。此外,干燥空间100和缓冲空间300可以同时使用一个除湿部,即除湿部的出风一部分用于为缓冲空间300除湿,另一部分用于为干燥空间100除湿,无需为缓冲空间300单独布置除湿设备(使用原有的除湿部),节约建设成本和空间需求。
参照图1-图7,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除湿部可以包括多个依次串联的除湿模块200。通过多个除湿模块200相互串联,可以对流向干燥空间100的新风进行逐级除湿,可以在每个除湿模块200除湿能力并不突出的情况下,使干燥空间100内的空气达到超低露点温度。相较于通过提升一个除湿模块200的除湿能力而使干燥空间100达到需要的干燥度,如此设计,可以有效降低运行成本,以及除湿模块200的占用空间。具体地,例如采用除湿转轮进行除湿时,如果仅设置一个除湿转轮且想使干燥空间100达到超低露点温度,由于除湿转轮的吸附能力的限制,需要无限加大除湿转轮的尺寸,且需要更高的技术支持、运行成本以及更大的空间需求。
由于除湿部可以包括多个串联的除湿模块200,如此设计,在其中一个除湿模块200出现故障时,检修人员可以单独对其进行维护或者检修,无需停止其余除湿模块200的工作,即可以在检修的同时,相当于少了一级除湿,仍然能够保持干燥空间100处于较好的干燥度。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相互串联的两个除湿模块200之间可以通过空气管路连通,或者也可以通过墙体通道(由相邻的墙体之间夹成空气流通的通道)连通,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本公开不对除湿模块200的具体构成以及除湿模块200的数量作限制,例如,在图1-图7示出的实施例中,除湿模块200的数量可以为三个,且除湿模块200可以包括下文将描述的冷却段210和除湿机220。此外,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除湿模块200的数量也可以为2个、4个等,且除湿模块200可以仅包括除湿机220。
参照图1-图7,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缓冲空间300可以包括多个通过门体301依次连通的差分空间310,每个差分空间310与相应的一个除湿模块200连通,以使得沿从外向内的方向,多个差分空间310的空气湿度逐个下降。人员从干燥空间100外部进入干燥空间100内部时,每经过一个差分空间310,都会造成上一级的差分空间310的一部分高湿空气带入下一级的差分空间310,从而提高干燥空间100的湿量。如此设计,人员在需要从外部进入干燥空间100内部时,需要依次经过多个差分空间310(进行多次缓冲),进而更大程度地降低人员带入干燥空间100内的湿量,即可以降低除湿部的除湿负荷、降低除湿部的运行成本和能耗浪费。此外,由于每一个除湿模块200对应设置有差分空间310,即每个除湿模块200的进风端可以同时接收来自上游的新风和相应的差分空间310的空气,由于差分空间310内的空气的湿度较低(低于对应的新风),因此其与新风混合后可以初步降低新风的相对湿度,进而降低除湿模块200的除湿负荷,可以使除湿模块200的出风端排出的空气相较于没有差分空间310时出风端排出的空气的湿度更低,进而提升除湿干燥效果,以使干燥空间100的空气达超低露点温度。
为了更直观的理解如此设计而带来的优势,下面将通过几个实施例来进行详细描述,具体地:
首先,假设干燥空间100的外部的空气相对湿度为60%,温度为20℃,干燥空间100内的露点温度为-60℃。假设的每个差分空间310的体积为6m3,每次打开一个门体301,其气体交换量为差分空间310的体积的一半,即3m3,并且所有差分空间的温度都为20℃。
参照图8,其为缓冲空间300仅设置一个差分空间310的情况,且不存在对差分空间310的主动除湿过程,则差分空间310的空气干燥度位于干燥空间100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的范围,这里,假设差分空间的空气相对湿度为H1=40%,那么人员进入差分空间310,其空气湿度变为:H1=50%*60%+50%*40%=50%;进入干燥空间100,带入的绝对湿量=8.68g/m3*3m3=26.04g(在20℃温度条件下,50%相对湿度等同于8.68g/m3的绝对湿度)。
参照图9,其为缓冲空间300仅设置一个差分空间310且通过除湿部对该差分空间310进行主动除湿的情况,这里,假设差分空间310的空气相对湿度为H1=20%,那么人员进入差分空间310,其空气湿度变为:H1=50%*60%+50%*20%=40%;进入干燥空间100,带入的绝对湿量=6.94g/m3*3m3=20.82g(在20℃温度条件下,40%相对湿度等同于6.94g/m3的绝对湿度)。由此可见,在对差分空间310(缓冲空间300)通过除湿部进行主动除湿时,人员进入干燥空间100带入的湿量相对于图8示出的不设置主动除湿时更少。
参照图10,在该实施例中,缓冲空间300可以分隔为三个差分空间310,且每个差分空间310分别与对应的除湿模块200连通,为了方便描述,分别将其命名为差分空间A、差分空间B以及差分空间C。如图所示,假设:差分空间A相对湿度为H1=35%,差分空间B的相对湿度为H2=15%,差分空间C的相对湿度为H3=2%,那么人员进入差分空间A时,其空气相对湿度变为:H1=50%*60%+50%*35%=47.5%,接着进入差分空间B,其空气相对湿度变为:H2=50%*47.5%+50%*15%=31.25%,接着进入差分空间C,其空气相对湿度变为:H3=50%*31.25%+50%*2%=16.6%,最后进入干燥空间100,带入的绝对湿量=2.88g/m3*3m3=8.64g(在20℃温度条件下,16.6%相对湿度等同于2.88g/m3的绝对湿度)。由此可见,在设置多个差分空间310且湿度逐个降低时,即使差分空间A的干燥度低于图9示出的示例中的差分空间310的干燥度,人员进入干燥空间100时带入的湿量也显著降低。
另一方面,由于缓冲空间300的门体301无法做到绝对密封且干燥空间100内的压强大于干燥空间100外部的压强,因此干燥空间100会通过缓冲空间300处持续朝向外部泄露干燥气体。从稳态条件考虑,干燥空间100泄露多少气体,就会有同样多的气体从干燥空间100外部进入干燥空间100内部,从而增大干燥空间的除湿负载。通过设置上述的多个依次干燥度增加的差分空间310,差分除湿系统在朝向外部泄露空气时,由于靠近最外侧的差分空间310与外部直接接触,且其内部的干燥度在除湿部的作用下近乎保持恒定(低于干燥空间100),因此,实际上朝向外部泄露的是该差分空间310内的空气,该部分空气的干燥度远低于干燥空间100内的空气的干燥度。因此,泄露该部分空气相较于直接泄露干燥空间100的空气,泄露空气的干燥度更高,即带入干燥空间100的湿量降低。干燥空间100泄露多少气体,同样多的气体会依次经过多级的差分空间310进入干燥空间100,从而可以有效降低由于泄露造成的能耗浪费和除湿部的运行成本。现有技术中的除湿机组连接干燥空间100的风管暴露在外界环境中,为了保证干燥风能够送到干燥空间100的末端,送风管里有几百帕斯卡的压强,除湿机组的机外余压也达到几百帕斯卡,且回风管中会存在几百帕斯卡的负压,因此泄露和渗入较严重,而在本公开中,由于除湿部位于干燥空间100相邻的容纳空间内,压强只有几十帕斯卡,甚至更低,所以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公开的差分除湿系统,由气体泄露和渗透带入系统内的湿量大大减少,并且由于除湿部设置在干燥空间100的内部,即使发生泄漏和渗透也是内部气流交换,对干燥空间100整体影响不大。
参照图1-图7,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每个差分空间310的上侧可以设置有用于容纳相应的除湿模块200的容纳空间400,容纳空间400与差分空间310可以通过差分空间310的顶壁311分隔。其中,顶壁311可以开设有第一通孔510和第二通孔520,第一通孔510用于连通除湿模块200的出风端,第二通孔520用于连通除湿模块200的进风端。如此设计,可以使除湿模块200的出风端排出的干燥空气通过第一通孔510进入差分空间310内,并使差分空间310内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二通孔520回流至除湿模块200的进风端。其中,除湿模块200的出风端可以与第一通孔510通过管路连通,进风端可以与第二通孔520通过管路连通,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出风端与第一通孔510也可以由气流自动形成,即不存在管路,进风端与第二通孔520同理。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将除湿机组和空气管道直接暴露在干燥空间100的外部,除湿机组的安装需要考虑空气管道的布局和连接,需要专业工程师进行安装,并且需要定期维护,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都较高。而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除湿模块200和连接在相邻的除湿模块200之间的空气管路全部设置在容纳空间400内,可以对空气管路和除湿模块200起到保护作用,且如此设计空气管路较短且管路简易,维护和安装成本低。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除湿模块200的出风端指的是其用于排出干燥后的空气的端口,例如在下文将描述的除湿模块200包括冷却段210和除湿机220的实施例中,出风端可以指的冷却段210的出风端,或者也可以指的除湿机220的出风端,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为了避免气流短路,即为了使差分空间310内的空气可以全部参与循环干燥,优选地,第一通孔510和第二通孔520可以分别设置在顶壁311的对角位置。
参照图1-图7,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容纳空间400和缓冲空间300可以设置在干燥空间100的内部。将容纳空间400和缓冲空间300设置在干燥空间100内,相较于现有技术的除湿机组和管路完全暴露在干燥空间100的外部,其可以减少干燥空气的泄露量和外部湿空气的渗入量。具体地,由于容纳空间400和缓冲空间300布置在整个干燥空间100的内部(即干燥空间100划分出一部分内部空间用于布置容纳空间400和缓冲空间300),进而即使容纳空间400内的连接在相邻的除湿模块200之间的管路发生泄露,也是泄露至容纳空间400或者干燥空间100内,并非直接泄露至外部,即可以有效减少干燥空气泄露至外部的量,进而降低除湿部的除湿负荷,降低运行成本,使干燥空间100内的空气更容易达到超低露点温度。
为了将除湿部处理后的新风送入干燥空间100内,参照图5-图7,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干燥空间100可以包括通过隔板130隔断的上层空间110和下层空间120,其中,下层空间120则用于操作室。上层空间110和下层空间120可以通过嵌设在隔板130上的风机单元800连通,多个除湿模块200中的位于最下游的一者(最靠近干燥空间100)的出风端可以与上层空间110连通,差分除湿系统还可以包括用于将下层空间120的空气回流至上层空间110的回风通道140。如此设计,新风经由多个除湿模块200依次除湿后进入上层空间110,并通过风机单元800送至下层空间120,下层空间120的空气则可以通过回风通道140回风至上层空间110,往复循环,进而可以实现对下层空间120的干燥。
本公开不对风机单元800的种类和数量作限制,例如其可以是由风机和过滤组件一体化形成的FFU(Fan Filter Unit,风机过滤器单元)。风机单元80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均布在隔板130上,以能将干燥的新风送至下层空间120的各个位置,以使干燥空间100内各个位置的空气最大程度的参与循环。
为了能够提升新风的干燥效果,参照图5,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上层空间110可以设置有至少一个除湿装置600,除湿装置600与多个除湿模块200中的位于最下游的一者连通,且除湿装置600的出风端可以与上层空间110连通。如此设计,通过增设多个彼此串联的除湿装置600,可以进一步对新风和回风的混合风进行干燥,且可以合理利用上层空间110。此外,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上述的除湿模块200布置在上层空间110中,以充分利用空间。本公开不对除湿装置600的具体结构作限制,其可以与除湿模块200结构相同,例如:二者可以都包括下文将描述的冷却段和除湿机,或者也可以仅包括一个除湿机。
本公开不对回风通道140作限制,例如,在图5-图7示出的实施例中,回风通道140可以由相邻的两个墙体141夹设形成。其中,墙体141的侧壁的靠近底端的位置可以开设有多个回风口142,回风通道140的上端连通上层空间110。如此设计,下层空间120中的空气可以通过回风口142进入回风通道140,并通过回风通道140流入上层空间110内。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墙体141可以位于下层空间120中的靠近中间的位置。或者,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墙体141也可以是干燥空间100自身的外墙和额外间隔外墙布置的内墙形成,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为了提升空气循环的效果,即使下层空间120内的各个位置的空气都可以尽可能地参与循环,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回风口142可以彼此等距间隔分布在墙体141的靠近底端的各个位置。此外,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回风口142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差分除湿系统还可以包括连通在上层空间110和多个除湿模块200中的至少一者的进风端之间的引风通道(图中未示出)。如此设计,可以将上层空间110的空气部分引入至除湿模块200的进风端,以能够再次对其进行除湿处理,进而提升干燥空间100的干燥度。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可以仅在多个除湿模块200中的位于最下游的一者和上层空间110之间设置引风通道,此外,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每个除湿模块200和上层空间110之间均设置引风通道。
如上所述,本公开不对除湿模块200的具体组成作限制,例如在图1-图7示出的实施例中,除湿模块200可以包括相互连通的冷却段210和除湿机220,相邻的两个除湿模块200中的位于上游的一者的除湿机220的出风端与位于下游的一者的冷却段210的进风端连通。如此设计,新风可以先经过冷却段210进行第一次除湿,然后流经除湿机220进行第二次除湿,然后再通过管路或者其他通道流至下游冷却段210进行除湿。具体地,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冷却段210可以具有两个进风口和两个出风口,其中一个进风口用于连通接收新风,另一个进风口用于接收差分空间310回流的空气,其中一个出风口用于连通差分空间310,另一个出风口用于连通除湿机220的进风口,即冷却段210干燥后的空气一部分流入除湿机220并流至下游除湿模块200,并最终进入干燥空间100,冷却段210干燥后的空气的另一部分进入下侧差分空间310以对其进行干燥除湿。此外,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段210干燥后的空气可以全部流至除湿机220,除湿机220干燥后的空气一部分用于流入差分空间310,另一部分用于流入下游除湿模块200。
本公开不对冷却段210和除湿机220的具体结构作限制,在一些实施例中,除湿机220可以为单除湿转轮、双除湿转轮等,除湿转轮具体可以为硅胶转轮、分子筛转轮等。冷却段210可以为空调,其冷却方式为风冷。或者,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段210也可以为水冷或者半导体制冷等。
进一步地,为了使除湿机220可以持续保持高的吸附能力,差分除湿系统还可以包括用于为除湿机220脱湿的脱湿设备。例如在除湿机220为除湿转轮时,脱湿设备具体可以包括反向风机和加热部件,即通过反向风机推动产生反向流动的空气,并将空气加热后依次流经各个除湿转轮的再生区,以将除湿转轮上的水分带走,该过程也可以用于维持内部气压稳定(新风摄入、反向流动的空气流出)由于转轮除湿的结构和原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这里不作过多赘述。
参照图3-图4、图7,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差分除湿系统还可以包括设置在除湿部的进风端处的新风装置700。新风装置700可以包括风机、用于调节新风量的风阀和初中效过滤器,由于新风装置700的结构和原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这里不作过多介绍。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差分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干燥空间;
除湿部,用于对流向所述干燥空间的新风进行除湿;以及
缓冲空间,设置在所述干燥空间的入口处,用于将所述干燥空间与外部连通,
其中,所述除湿部与所述缓冲空间连通,以对所述缓冲空间进行主动除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分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部包括多个依次串联的除湿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差分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空间包括多个通过门体依次连通的差分空间,每个所述差分空间与相应的一个所述除湿模块连通,以使得沿从外向内的方向,多个所述差分空间的空气湿度逐个下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差分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差分空间的上侧设置有用于容纳相应的所述除湿模块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与所述差分空间通过所述差分空间的顶壁分隔,其中,所述顶壁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连通所述除湿模块的出风端,所述第二通孔用于连通所述除湿模块的进风端,
优选地,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分别设置在所述顶壁的对角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差分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空间和所述缓冲空间设置在所述干燥空间的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差分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空间包括通过隔板隔断的上层空间和下层空间,所述上层空间和所述下层空间通过嵌设在所述隔板上的风机单元连通,多个所述除湿模块中的位于最下游的一者的出风端与所述上层空间连通,所述差分除湿系统还包括用于将所述下层空间的空气回流至所述上层空间的回风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差分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空间设置有至少一个除湿装置,所述除湿装置与多个所述除湿模块中的位于最下游的一者连通,且所述除湿装置的出风端与所述上层空间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差分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通道由相邻的两个墙体夹设形成,其中,所述墙体的侧壁的靠近底端的位置开设有多个回风口,所述回风通道的上端连通所述上层空间,
优选地,所述差分除湿系统还包括连通在所述上层空间和多个所述除湿模块中的至少一者的进风端之间的引风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差分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模块包括相互连通的冷却段和除湿机,相邻的两个除湿模块中的位于上游的一者的除湿机的出风端与位于下游的一者的冷却段的进风端连通,
优选地,所述差分除湿系统还包括用于为所述除湿机脱湿的脱湿设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分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除湿部的进风端处的新风装置。
CN202311162327.4A 2023-09-08 2023-09-08 差分除湿系统 Active CN1172129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62327.4A CN117212918B (zh) 2023-09-08 2023-09-08 差分除湿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62327.4A CN117212918B (zh) 2023-09-08 2023-09-08 差分除湿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12918A true CN117212918A (zh) 2023-12-12
CN117212918B CN117212918B (zh) 2024-04-26

Family

ID=890364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62327.4A Active CN117212918B (zh) 2023-09-08 2023-09-08 差分除湿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12918B (zh)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57712A (ja) * 1998-03-11 1999-09-24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
US6332326B1 (en) * 1999-06-29 2001-12-25 Himssen Esco Co., Ltd. Dehumidification system of underground storage facilities and a method for dehumidification thereby
US6694757B1 (en) * 2002-02-21 2004-02-24 Thomas J. Backman Multiple stage dehumidification and cooling system
CN200982714Y (zh) * 2006-11-27 2007-11-2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除湿系统
JP2009109143A (ja) * 2007-10-31 2009-05-21 Daikin Ind Ltd 調湿装置
CN101524219A (zh) * 2008-03-04 2009-09-09 汉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恒湿控制装置的保存柜
CN205717764U (zh) * 2016-06-29 2016-11-23 爱佩仪中测(成都)精密仪器有限公司 一种恒温控湿的精密测量工房结构
US20190323715A1 (en) * 2016-06-10 2019-10-24 BE Gestion Conseil Ventilation module for an aero-refrigeration tower including a free wheel for drawing in outside air and for outputting air
CN209893593U (zh) * 2019-03-25 2020-01-03 江苏中洁信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风机除湿系统
JP2020094721A (ja) * 2018-12-11 2020-06-18 東洋リビング株式会社 保管庫
CN111829103A (zh) * 2020-08-19 2020-10-27 江苏博创翰林光电高科技有限公司 分布式节能型恒温洁净室
CN212867021U (zh) * 2020-07-09 2021-04-02 武汉安新捷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步入式恒温恒湿实验室
CN112902395A (zh) * 2021-01-13 2021-06-04 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海上升压站的电气设备预制舱
CN214746141U (zh) * 2020-11-30 2021-11-16 中冶南方武汉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排油烟和新风结合的除湿供冷供热系统
CN217654015U (zh) * 2022-04-25 2022-10-25 珠海格莱克科技有限公司 湿度调节装置
CN115507463A (zh) * 2021-04-12 2022-12-23 海南大学 一种在房间墙体上安装的梯级除湿窗户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57712A (ja) * 1998-03-11 1999-09-24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
US6332326B1 (en) * 1999-06-29 2001-12-25 Himssen Esco Co., Ltd. Dehumidification system of underground storage facilities and a method for dehumidification thereby
US6694757B1 (en) * 2002-02-21 2004-02-24 Thomas J. Backman Multiple stage dehumidification and cooling system
CN200982714Y (zh) * 2006-11-27 2007-11-2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除湿系统
JP2009109143A (ja) * 2007-10-31 2009-05-21 Daikin Ind Ltd 調湿装置
CN101524219A (zh) * 2008-03-04 2009-09-09 汉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恒湿控制装置的保存柜
US20190323715A1 (en) * 2016-06-10 2019-10-24 BE Gestion Conseil Ventilation module for an aero-refrigeration tower including a free wheel for drawing in outside air and for outputting air
CN205717764U (zh) * 2016-06-29 2016-11-23 爱佩仪中测(成都)精密仪器有限公司 一种恒温控湿的精密测量工房结构
JP2020094721A (ja) * 2018-12-11 2020-06-18 東洋リビング株式会社 保管庫
CN209893593U (zh) * 2019-03-25 2020-01-03 江苏中洁信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风机除湿系统
CN212867021U (zh) * 2020-07-09 2021-04-02 武汉安新捷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步入式恒温恒湿实验室
CN111829103A (zh) * 2020-08-19 2020-10-27 江苏博创翰林光电高科技有限公司 分布式节能型恒温洁净室
CN214746141U (zh) * 2020-11-30 2021-11-16 中冶南方武汉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排油烟和新风结合的除湿供冷供热系统
CN112902395A (zh) * 2021-01-13 2021-06-04 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海上升压站的电气设备预制舱
CN115507463A (zh) * 2021-04-12 2022-12-23 海南大学 一种在房间墙体上安装的梯级除湿窗户
CN217654015U (zh) * 2022-04-25 2022-10-25 珠海格莱克科技有限公司 湿度调节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帅领;马国远;许树学;李富平;孙晗;: "蒸发器冷冻除湿特性模拟分析与优化研究", 制冷学报, no. 02, 16 April 2020 (2020-04-16)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12918B (zh) 2024-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63656B1 (ko) 열교환기의 병렬배치와 댐퍼부재의 전환을 통한 바이패스 기능을 가지는 열교환기 조립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실내외 공기의 급배기방법
KR100651879B1 (ko) 환기시스템
US7090000B2 (en) Heat recovery ventilator
CN107771264B (zh) 设有空气处理系统的建筑物
CN103080658B (zh) 空气调节系统
CN113932333A (zh) 一种逆流式间接露点蒸发冷却器
CN117212918B (zh) 差分除湿系统
KR20050077041A (ko) 공기흐름전환식 공기조화기
KR20190028203A (ko) 배기팬이 없는 데이터센터 공기조화시스템
KR100601220B1 (ko) 폐열회수 환기장치를 이용한 멀티시스템
KR20070051220A (ko) 환기장치 및 환기장치의 제어방법
KR100676254B1 (ko) 분배덕트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환기장치
KR100975102B1 (ko) 환기장치용 열교환기
KR100696716B1 (ko) 폐열회수 환기장치를 이용한 멀티시스템
CN116951594B (zh) 洁净室系统
KR20200021355A (ko) 해양플랜트 세탁실의 공기배출 시스템
JP2930295B1 (ja) ファンコイルユニット
KR20060037585A (ko) 환기장치
CN114353200A (zh) 一种恒湿机及恒湿设备
JP6447941B2 (ja) 情報通信機器の収容室
WO2018147554A1 (ko) 건물 덕트 내부에 설치되는 멤브레인을 이용한 제습시스템
CN215336794U (zh) 调湿机
CN220422322U (zh) 一种机电控制柜
CN221279643U (zh) 一种洁净室新风管道布置及风量定点调节系统
KR102239693B1 (ko) 냉각탑용 백연 저감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221

Address after: Building 4, Block B, 2nd Floor, Jindiweixin Wuzhongzhi Garden, No. 12 Qizi Road, Mudu Town, Wuzhong District,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5101

Applicant after: Jiangsu Chengquan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pplicant after: Cai Zhenzhen

Address before: Room 9189, No. 58 Fumin Branch Road, Hengsha Township, Chongming District, Shanghai, 2019 (Hengtai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Shanghai)

Applicant before: Shanghai Chengquan Cleaning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Applicant before: Cai Zhenzhe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