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02734A - 防窥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防窥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02734A
CN117202734A CN202311471453.8A CN202311471453A CN117202734A CN 117202734 A CN117202734 A CN 117202734A CN 202311471453 A CN202311471453 A CN 202311471453A CN 117202734 A CN117202734 A CN 1172027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ep
reflecting
display panel
proof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7145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202734B (zh
Inventor
郭秋月
谢俊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K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K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K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K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47145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02734B/zh
Publication of CN1172027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027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2027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027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防窥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防窥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和依次设置于衬底基板上的发光功能层、封装层及遮光层;防窥显示面板包括阵列且交替分布的多个显示区域和多个防窥区域;发光功能层包括位于显示区域的第一发光结构和位于防窥区域的第二发光结构以及覆盖第一发光结构和第二发光结构的第一电极层;防窥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防窥区域的第一反射单元和第二反射单元。该防窥显示面板中的第一反射单元和第二反射单元,将遮光层下方的光线重复利用,提升防窥模式下的亮度,满足用户的需要,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防窥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窥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防窥显示面板的不断进步,逐渐朝向高性能、大屏幕以及高技术方向发展,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其中,随着防窥显示面板的可视角度越来越大,用户出行或者其他公众场合下,缺乏私密性,易被周围的人看到防窥显示面板中的内容,给用户带来了不便。因此,防窥技术应运而生。
防窥技术可以应用至各行各业,例如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以及车载等领域,以提升私密性级别。防窥主要采用遮光手段,以实现对应区域的私密性。但是,遮光手段会影响防窥显示面板的发光,影响视觉效果,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窥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该防窥显示面板可以改变光线的射出方向,提升防窥模式下的亮度。
为此,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窥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和依次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发光功能层、封装层及遮光层;
所述防窥显示面板包括阵列且交替分布的多个显示区域和多个防窥区域,所述遮光层包括位于所述防窥区域的遮光单元,所述发光功能层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第一发光结构和位于所述防窥区域的第二发光结构以及覆盖所述第一发光结构和所述第二发光结构的第一电极层;
所述防窥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防窥区域的第一反射单元和第二反射单元,所述第一反射单元夹设于所述封装层和所述遮光单元之间,所述第二反射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所述第二反射单元具有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第一电极层所在的平面之间具有第一预设夹角,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第一电极层所在的平面之间具有第二预设夹角;
其中,所述第二发光结构发射的光线到达所述第一反射单元后被反射至所述第一反射面,经由所述第一反射面再次被反射至所述第一反射单元,由所述第一反射单元将其反射至所述第二反射面,并被所述第二反射面反射至邻近的所述显示区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预设夹角和所述第二预设夹角相同或者不同;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夹角和/或所述第二预设夹角的范围为以下至少之一:[0°,90°)、(90°,180°]。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反射单元包括对称分布的两个第一子反射单元。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反射单元还包括第二子反射单元,所述第二子反射单元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子反射单元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区域的第一发光结构的发光颜色与相邻的防窥区域的第二发光结构的发光颜色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防窥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像素限定层,所述像素限定层包括多个第一像素开口和多个第二像素开口;
其中,所述第一发光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像素开口内,所述第二发光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像素开口内,且所述第一像素开口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像素开口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遮光单元具有背侧面,所述背侧面位于所述遮光单元的靠近所述封装层的一侧,所述第一反射单元与所述背侧面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反射单元在所述衬底基板上投影与所述遮光单元在所述衬底基板上投影重叠。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反射单元和/或所述第二反射单元的材质为隔热材料,且在400 nm~ 1100 nm波长内的反射率大于97.5%;
其中,所述隔热材料为多孔硅材料。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反射单元的中部设置有贯穿通孔。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中的防窥显示面板。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防窥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该防窥显示面板中的第一反射单元和第二反射单元,将遮光层下方的光线重复利用,提升防窥模式下的亮度,满足用户的需要,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另外,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且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窥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窥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窥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窥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窥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衬底基板;A1、显示区域;A2、防窥区域;
2、发光功能层;21、第一发光结构;22、第二发光结构;23、第一电极层;
3、封装层;4、遮光层;5、第一反射单元;51、贯穿通孔;
6、第二反射单元;61、第一反射面;62、第二反射面;6A、第一子反射单元;6B、第二子反射单元;
7、像素限定层;71、第一像素开口;72、第二像素开口;
8、驱动阵列层;9、第二电极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申请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申请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申请的示例来提供对本申请的更好的理解。在附图和下面的描述中,至少部分的公知结构和技术没有被示出,以便避免对本申请造成不必要的模糊;并且,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区域结构的尺寸。此外,下文中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防窥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防窥显示面板中的第一反射单元和第二反射单元,将遮光层下方的光线重复利用,提升防窥模式下的亮度,满足用户的需要,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第一实施例
图1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窥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防窥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1和依次设置于衬底基板1上的发光功能层2、封装层3及遮光层4。
衬底基板1比如可以是刚性基板,刚性基板比如是玻璃或者蓝宝石等材料制成。或者,衬底基板1比如还可以是柔性基板,柔性基板比如是聚酰亚胺等聚合物材料制成。衬底基板1的选择,具体以实际情况为准。
防窥显示面板包括阵列且交替分布的多个显示区域A1和多个防窥区域A2。其中,防窥区域A2位于显示区域A1之间。
遮光层4(black matrix,简称BM)包括位于防窥区域A2的遮光单元,遮光单元比如是黑色树脂等材料制成,遮挡光线,以实现防窥功能。其中,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溅镀、原子层沉积等工艺形成。
发光功能层2包括位于显示区域A1的第一发光结构21和位于防窥区域A2的第二发光结构22、以及覆盖第一发光结构21和第二发光结构22的第一电极层23。第一发光结构21和第二发光结构22比如是oled(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显示区域A1的第一发光结构21的发光颜色和相邻的防窥区域A2的第二发光结构22的发光颜色相同,有效避免出现混光。其中,发光颜色比如是红色、绿色、蓝色等,以支持防窥显示面板的图像显示功能。
第一电极层23比如是阴极层,其阴极层比如是由铝、金、银、镁-银合金等金属材料制成。其中,第一电极层23比如可以采用化学气相沉积、蚀刻等工艺形成。
封装层3具有较好的透光性能以及水养阻挡性能,可以为防窥显示面板提供较好的封装效果。其中,封装层3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溅镀、原子层沉积等工艺覆盖于第一电极层23以及第一反射单元5和第二反射单元6。
防窥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防窥区域A2的第一反射单元5和第二反射单元6,第一反射单元5夹设于封装层3和遮光单元之间,第二反射单元6设置于第一电极层23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
其中,遮光单元具有背侧面,背侧面位于遮光单元的靠近封装层3的一侧,第一反射单元5与背侧面固定连接,即遮光单元的下方。当太阳照射时,遮光单元为黑色,会吸热,加速膜层老化,因此,第一反射单元5能够有效降低膜层的温度,减缓老化速度,延长使用寿命。第一反射单元5在衬底基板1上投影与遮光单元在衬底基板1上投影重叠,以保证整个遮光单元都能够实现有效降温。
其中,第二反射单元6具有第一反射面61和第二反射面62,第一反射面61与第一电极层23所在的平面之间具有第一预设夹角,第二反射面62与第一电极层23所在的平面之间具有第二预设夹角。第一预设夹角和第二预设夹角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以实际情况为准。
在此,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第一预设夹角和第二预设夹角可以为[0°,90°)、(90°,180°]中的任意一个角度,具体以实际情况为准,只要第一预设夹角和第二预设夹角不为90°即可。
第二发光结构22发射的光线到达第一反射单元5后被反射至第一反射面61,经由第一反射面61再次被反射至第一反射单元5,由第一反射单元5将其反射至第二反射面62,并被第二反射面62反射至邻近的显示区域A1,利用第一反射单元5和第二反射单元6改变光线的射出方向,实现了光线的重复利用,提升了防窥模式下的亮度。
当防窥显示面板暴露于阳光直射环境中时,由于第一反射单元5和第二反射单元6表面在太阳光谱上的高反射率状态,改善了防窥显示面板温升情况,达到了减缓升温的效果,满足用户的需求,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且基于反射原理,改变光线的射出方向,还可以达到收敛视角的效果。
其中,第一反射单元5比如可以是平铺于封装层3,形成板体,其平铺面积与遮光层4的平铺面积相同,以保证第一反射单元5具有足够的反射面积。
第一反射单元5比如可以是隔热材料制成,且在400 nm~ 1100 nm波长内的反射率大于97.5%,实现了高反射率。其中,可以采用两步溶胶-凝胶法制备多孔硅材料,以保证第一反射单元5的性能。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反射单元5的中部位置可以设置贯穿通孔51(参考图3所示),基于垂直方向上,可被利用的光线较少,因此,将中部的位置设置为中空状,可以有效节省第一反射单元5的成本。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反射单元6也可以是隔热材料制成,其与第一反射单元5具有相同的反射率,即在400 nm~ 1100 nm波长内的反射率大于97.5%,满足防窥显示面板反射和降温的需求。
其中,隔热材料比如是多孔硅材料,多孔硅具有较低的导热系数特性,能有效减少热量传递。多孔硅具有纳米级别的孔洞结构,其孔洞降低了材料内部的热传导效率,能够抑制热量从光线传递至第一反射单元5和/或第二反射单元6,也避免了热量通过第一反射单元5和/或第二反射单元6传递至其他膜层,有效实现了其隔热和降温等功能。
当太阳照射时,由于遮光单元为黑色,会吸收热量,加速膜层的老化过程,影响整个防窥显示面板的使用寿命。因此,设置由多孔硅材料制成的第一反射单元5,能够抑制热量传递,并隔绝热量,避免热量传递至其他膜层,有效减缓防窥显示面板中膜层的老化速度,延长防窥显示面板的使用寿命。第一反射单元5在衬底基板1上投影与遮光单元在衬底基板1上投影重叠,以保证整个遮光单元都能够被覆盖。
另外,在显示面板中,基于像素密度维持不变的基础上,本申请中加入了防窥功能,介入了防窥像素设计,使得显示面板中的同一面积中,增加了整体的像素密度,进而升高了显示面板的工作温度。本申请中通过增设第一反射单元5和第二反射单元6,能够有效抑制热量传递,实现整个防窥显示面板的降温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防窥像素所带来的温度影响,进一步提升了防窥显示面板的性能。
综上,利用多孔硅材料制备第一反射单元5、第二反射单元6,不仅可以提升固定波长内的总反射率,合理的重复利用光线,且高反射率还能降低表面温度,改善温升的问题。
另外,第一反射单元5和第二反射单元6采用多孔硅材料,还具备了疏水性以及抗紫外线等功能,提升了第一反射单元5和第二反射单元6的整体性能。
其中,多孔硅具有纳米级别的孔洞结构,这些孔洞能够有效地吸收和散射紫外线,从而使其对紫外线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当紫外线照射到多孔硅表面时,光子与多孔硅的电子相互作用,引发电子跃迁,将光能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从而实现对紫外线的吸收。同时,多孔硅的孔洞结构也使得其对紫外线具有较强的散射作用,使紫外线无法直接穿透材料,进一步增强了其抗紫外线性能。
本申请中的防窥显示面板,利用具有高反射能力的多孔硅材料制备第一反射单元5和第二反射单元6,将其与显示面板相结合,有效提高防窥模式下的亮度。在遮光层4的下方设置第一反射单元5和第二反射单元6,利用反射原理,不断反射遮光层4下方的光线,将其从相邻的显示区域A1射出,达到了增强亮度的目的。同时,合理利用遮光层4下方的光线,不会因为反射单元的,而缩小防窥角度,且反射单元可以将防窥显示面板上方的光线向遮光层反射,可以进一步缩小视角,扩宽防窥的范围,满足用户的需求,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以及市场竞争力。
第二实施例
图1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窥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第二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防窥显示面板,与其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防窥显示面板结构类似,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反射单元6包括对称分布的两个第一子反射单元6A。图示中的对于第一子反射单元的6A的限定仅为方便解释本实施例,并不对本申请构成限制。
第一子反射单元6A为三角形状,具体为钝角三角形。其中,靠近第二发光结构22的一个侧边为第一反射面61,靠近第一发光结构21的另一个侧边为第二反射面62。
第一反射面61与第一电极层23所在平面之间所形成的第一预设夹角大于第二反射面62与第一电极层23所在平面之间所形成的第二预设夹角。其中,第二发光结构22发射的光线达到第一反射单元5后被反射至第一反射面61,经由第一反射面61再次反射至第一反射单元5,由第一反射单元5将其反射至第二反射面62,并被第二反射面62反射至相邻的显示区域A1,实现了防窥区域A2中的光线重复利用,提升了显示区域A1的显示亮度。
第三实施例
图2-图3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窥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第二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防窥显示面板,与其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防窥显示面板结构类似,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反射单元6包括对称分布的两个第一子反射单元6A以及一个第二子反射单元6B。
第二子反射单元6B位于两个第一子反射单元6A之间,第一子反射单元6A和第二子反射单元6B均为三角形状,具体地,为等腰三角形。
第一子反射单元6A中,靠近第二发光结构22的一个侧边为第一反射面61,靠近第一发光结构21的另一个侧边为第二反射面62。第一反射面61与第一电极层23所在平面之间所形成的第一预设夹角大于第二反射面62与第一电极层23所在平面之间所形成的第二预设夹角,第一预设夹角与第二预设夹角相同。
第二子反射单元6B中,靠近一个第一子反射单元6A的一个侧边为第一反射面61,靠近另一个第一子反射单元6A的一个侧边为第二反射面62。第一反射面61与第一电极层23所在平面之间所形成的第一预设夹角大于第二反射面62与第一电极层23所在平面之间所形成的第二预设夹角,第一预设夹角与第二预设夹角相同。
下面以其中一个第一子反射单元6A为示例与第二子反射单元6B进行比对说明。其中,两个第一子反射单元6A结构相同,为对称设置,在此,不对其进行重复赘述。
第二子反射单元6B与第一子反射单元6A相比,第二子反射单元6B的第一预设夹角大于第一子反射单元6A的第一预设夹角,以保证中间位置的光线可以被反射对应的位置,重复利用遮光层4下方的光线,保证位于中间区域的光线也可以被反射。
示例性地,第二发光结构22发射的光线到达第一反射单元5,由第一反射单元5反射至第二子反射单元6B的第一反射面61和第二子反射单元6B的第二反射面62,经由第一反射面61和第二反射面62反射至相邻的第一子反射单元6A的第一反射面61,由第一子反射单元6A的第一反射面61将其反射回第一反射单元5,并被第一反射单元5反射至第一子反射单元6A的第二反射面62,进而由第二反射面62反射至邻近的显示区域A1,遮光层4下方的光线被充分利用,且可以缩小视角,扩宽了防窥的范围,进一步提升了私密性。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主要需要利用第二子反射单元6B进行反射的光线进行示例性说明,部分光线可以直接由第一反射单元5反射至两个第一子反射单元6A上,如第一实施例中的情况,在此,不对其进行赘述。
本申请中的防窥显示面板,将第二子反射单元6B和第一子反射单元6A布设于遮光层4的下方,分别对不同区域的光线进行反射,以保证遮光层4下方的光线被充分反射利用,提升反射率。
第四实施例
图4-图5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窥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第二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防窥显示面板,与其第三实施例提供的防窥显示面板结构类似,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反射单元6的设置形式不同。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反射单元6为梯形。第一子反射单元6A的第一反射面61为靠近第二发光结构22的一个侧边,第一子反射单元6A的第二反射面62为平行于第一电极层23的一个侧边,保证光线可以正常反射。
第二子反射单元6B的第一反射面61和第二反射面62分别为靠近第二发光结构22的两个侧面,以保证光线可以被反射至相邻的第一子反射单元6A和相邻的第一子反射单元6B,进而被其反射至相邻的显示区域A1。
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二反射单元6为多边形,第一子反射单元6A的第一反射面61和第二反射面62为朝向第一反射单元5的两个侧边。两个第一子反射单元6A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重复赘述。
第二子反射单元6B的第一反射面61和第二反射面62为朝向第一反射单元5的两个侧边,以保证光线可以被反射至相邻的第一子反射单元6A和相邻的第一子反射单元6B,进而被其反射至相邻的显示区域A1。
本申请中的防窥显示面板,改变第二反射单元6的形式,可以实现不同的反射路径,满足反射的需求,有效提升显示区域A1的显示亮度。
第五实施例
图1-图5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窥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第二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防窥显示面板,与其第三实施例提供的防窥显示面板结构类似,不同之处在于,本申请第二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防窥显示面板,与其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防窥显示面板结构类似,不同之处在于,防窥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衬底基板1上像素限定层7,像素限定层7包括多个第一像素开口71和多个第二像素开口72。
其中,第一发光结构21位于第一像素开口71内,第二发光结构22位于第二像素开口72内,且第一像素开口71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第二像素开口72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提高了像素开口率,提升发光亮度。
第二反射单元6设置于位于第一发光结构21和第二发光结构22之间的像素限定层7上,合理利用遮光层下方的光线,避免因像素限定层7遮挡,而只有小部分的光线能够射出的现象。
防窥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衬底基板1与像素限定层7之间的驱动阵列层8,驱动阵列层8比如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走线等电路结构,以驱动发光功能层2发光,具体以及实际情况为准,在此不作过多赘述。
驱动阵列层8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第二电极层9,第一像素开口71和第二像素开口72分别暴露部分第二电极层9,第二电极层9与对应的第一发光结构21、第二发光结构22连接,以连通驱动阵列层8和发光功能层2。
其中,第二电极层9比如是阳极层,阳极层比如是氧化烟锡等具有导电能力的金属氧化物。
本申请中的防窥显示面板,设置像素限定层7,使得发光功能层2的形成更加便捷,避免相邻的发光结构之间互相混色。且驱动阵列层8平铺整个衬底基板1,工艺简单,可以降低工艺成本。
第六实施例
图1-图5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窥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第二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防窥显示面板,与其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防窥显示面板结构类似,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反射单元5的设置形式不同。
第一反射单元5夹设于遮光层4和封装层3之间。其中,第一反射单元5为多个呈阵列方式排布的倒三角体,增大第一反射单元5的裸露面积,进一步提升反射效果。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反射单元5不限于上述设置方式,还可以设置为多个呈阵列方式排布的倒梯形体,增加侧部表面,提升反射效果。
还需说明的是,基于垂直方向,其可被反射利用的光线较少,因此,第一反射单元5的中部位置也可以设置通孔,使其中部形成中空状,以减少第一反射单元5的制造成本,降低防窥显示面板的生产成本。
本申请中的防窥显示面板,将第一反射单元5设置成倒梯形体或者倒三角体,可以增大反射能力,保证各个角度的光线都可以被反射,有效提高防窥模式下的亮度。重复利用遮光层下方的光线,改变其光线的传播路径,进而使其从相邻的显示区域射出光线,达到了增强亮度的目的,满足用户的需求,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以及市场竞争力。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防窥显示面板不限于应用于显示屏技术领域的显示装置,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例如车载领域中的显示装置、便携式电子设备中显示装置等,不再赘述。
应当指出,在说明书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等表示所述的实施例可以包括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但未必每个实施例都包括该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此外,这样的短语未必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在结合实施例描述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时,结合明确或未明确描述的其他实施例实现这样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范围之内。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衬底基板”是指在其上添加后续材料层的材料。衬底基板本身可以被图案化。添加到衬底基板顶上的材料可以被图案化,或者可以保持不被图案化。此外,衬底基板可以包括宽范围内的一系列材料,例如,硅、锗、砷化镓、磷化铟等。替代地,衬底基板可以由非导电材料(例如,玻璃、塑料或者蓝宝石晶圆等)制成。
文中使用的术语“层”可以指包括具有一定厚度的区域的材料部分。层可以在整个的下层结构或上覆结构之上延伸,或者可以具有比下层或上覆结构的范围小的范围。此外,层可以是匀质或者非匀质的连续结构的一个区域,其厚度小于该连续结构的厚度。例如,层可以位于所述连续结构的顶表面和底表面之间或者所述顶表面和底表面处的任何成对的横向平面之间。层可以横向延伸、垂直延伸和/或沿锥形表面延伸。衬底基板可以是层,可以在其中包括一个或多个层,和/或可以具有位于其上、其以上和/或其以下的一个或多个层。层可以包括多个层。例如,互连层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导体和接触层(在其内形成触点、互连线和/或过孔)以及一个或多个电介质层。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防窥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和依次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发光功能层、封装层及遮光层;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窥显示面板包括阵列且交替分布的多个显示区域和多个防窥区域,所述遮光层包括位于所述防窥区域的遮光单元,所述发光功能层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第一发光结构和位于所述防窥区域的第二发光结构以及覆盖所述第一发光结构和所述第二发光结构的第一电极层;
所述防窥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防窥区域的第一反射单元和第二反射单元,所述第一反射单元夹设于所述封装层和所述遮光单元之间,所述第二反射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所述第二反射单元具有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第一电极层所在的平面之间具有第一预设夹角,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第一电极层所在的平面之间具有第二预设夹角;
其中,所述第二发光结构发射的光线到达所述第一反射单元后被反射至所述第一反射面,经由所述第一反射面再次被反射至所述第一反射单元,由所述第一反射单元将其反射至所述第二反射面,并被所述第二反射面反射至邻近的所述显示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窥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夹角和所述第二预设夹角相同或者不同;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夹角和/或所述第二预设夹角的范围为以下至少之一:[0°,90°)、(90°,18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窥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单元包括对称分布的两个第一子反射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窥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单元还包括第二子反射单元,所述第二子反射单元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子反射单元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窥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区域的第一发光结构的发光颜色与相邻的防窥区域的第二发光结构的发光颜色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窥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窥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像素限定层,所述像素限定层包括多个第一像素开口和多个第二像素开口;
其中,所述第一发光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像素开口内,所述第二发光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像素开口内,且所述第一像素开口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像素开口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窥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单元具有背侧面,所述背侧面位于所述遮光单元的靠近所述封装层的一侧,所述第一反射单元与所述背侧面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反射单元在所述衬底基板上投影与所述遮光单元在所述衬底基板上投影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窥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反射单元和/或所述第二反射单元的材质为隔热材料,且在400 nm~ 1100 nm波长内的反射率大于97.5%;
其中,所述隔热材料为多孔硅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窥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单元的中部设置有贯穿通孔。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防窥显示面板。
CN202311471453.8A 2023-11-07 2023-11-07 防窥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72027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71453.8A CN117202734B (zh) 2023-11-07 2023-11-07 防窥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71453.8A CN117202734B (zh) 2023-11-07 2023-11-07 防窥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02734A true CN117202734A (zh) 2023-12-08
CN117202734B CN117202734B (zh) 2024-03-22

Family

ID=889964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71453.8A Active CN117202734B (zh) 2023-11-07 2023-11-07 防窥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02734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90392A (zh) * 2021-08-25 2021-11-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透明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6056491A (zh) * 2022-12-27 2023-05-02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6400526A (zh) * 2023-06-08 2023-07-07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驱动方法和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90392A (zh) * 2021-08-25 2021-11-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透明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6056491A (zh) * 2022-12-27 2023-05-02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6400526A (zh) * 2023-06-08 2023-07-07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驱动方法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02734B (zh) 2024-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41113B (zh) 一种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7710026B2 (en) LED device having improved output and contrast
US20230255084A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6848095A (zh)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09461763B (zh) 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及显示面板
CN104103673A (zh) 一种oled显示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14220930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213071143U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WO2006033312A1 (en) Organic el display
WO2020140747A1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904197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设备
US11991915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4023908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7202734B (zh) 防窥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571245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US20210050548A1 (en) Display panel
US10985343B1 (en)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1244323A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7440733A (zh) 防窥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1589648B (zh) 有机发光装置
WO2021027133A1 (zh) 显示面板
CN110571352A (zh) 显示面板
CN115528082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16054781U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3764489B (zh) 阵列基板、阵列基板的制作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