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99864A - 一种端子及板端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端子及板端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99864A
CN117199864A CN202311250972.1A CN202311250972A CN117199864A CN 117199864 A CN117199864 A CN 117199864A CN 202311250972 A CN202311250972 A CN 202311250972A CN 117199864 A CN117199864 A CN 1171998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terminal
along
contact
down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25097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卫德
沈松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Kunjia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Kunjia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Kunjia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Kunjia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25097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99864A/zh
Publication of CN1171998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998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端子及板端连接器。所述端子包括:第一功能部,所述第一功能部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段部、沿垂直于前后方向的上下方向与上段部相对的下段部、及沿上下方向连接上段部和下段部的一端的连接段;所述下段部、上段部和连接段围设形成开口向前的嵌合空间;弹性接触段,沿前后方向由所述上段部远离连接段的一端回折并向后延伸形成,沿上下方向,所述弹性接触段与上段部之间设有间隙部;至少一个接触凸点,由所述弹性接触段向着嵌合空间凸出形成,所述接触凸点用于与对接模块弹性接触。能够提高端子的对接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端子及板端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端子及板端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相关现有技术可参考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第CN219498219U号,该专利公开了一种可防止后盖脱落的前插后掀式FPC连接器,包括塑胶主体和接电端子,塑胶主体的后端设有可掀起的后盖,后盖靠近塑胶主体的一端左右两侧面均设有往外延伸的转轴,承托部的后端设有用于限制转轴向后活动且向上凸起的限位部,端子避空槽内设有水平设置的支撑轴,压合端包括支撑部和压合部,支撑部设有用于配对套入支撑轴且开口向上的限位槽。在承托部设置有用于限制转轴向后活动且向上凸起的限位部,在支撑部设置有用于配对套入支撑轴且开口向上的限位槽,支撑轴被限制在限位槽内,在限位部和限位槽的双重限制下,确保后盖不会脱落。然而,现有技术公开的此款FPC连接器中,其接电端子与FPC板接触的稳定性也不佳,一旦端子的杠杠位置出现一些异常变形,便可出现接触不良的问题。
因此,需要开发一种新的端子及板端连接器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子及板端连接器,能够提高端子的对接稳定性。
为实现所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端子,包括:
第一功能部,所述第一功能部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段部、沿垂直于前后方向的上下方向与上段部相对的下段部、及沿上下方向连接上段部和下段部的一端的连接段;
所述下段部、上段部和连接段围设形成开口向前的嵌合空间;
弹性接触段,沿前后方向由所述上段部远离连接段的一端回折并向后延伸形成,沿上下方向,所述弹性接触段与上段部之间设有间隙部;
至少一个接触凸点,由所述弹性接触段向着嵌合空间凸出形成,所述接触凸点用于与对接模块弹性接触。
进一步,所述接触凸点设有两个,两个所述接触凸点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所述上段部能够以连接段所在端为支点在上段容纳槽内沿上下方向摆动。
进一步,所述弹性接触段能够以与上段部的连接端为支点沿上下方向摆动。
进一步,所述下段部上向着嵌合空间凸出形成有至少一个接触凸部,至少一个所述接触凸部沿上下方向上与一个所述接触凸点对应。
进一步,所述第一功能部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功能部沿左右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功能部的固定段与另一个所述第一功能部的固定段通过连接部一体连接。
进一步,所述连接部沿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延伸成片状,所述连接部的左右两侧边分别连接两个所述第一功能部的下边缘。
进一步,所述连接部沿前后方向进一步延伸形成有端子接板段,所述端子接板段的两侧边进一步折弯延伸形成有多个刺破部,所述端子接板段一侧的多个刺破部与端子接板段另一侧的多个刺破部沿前后方向错位设置。
进一步,所述连接段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沿前后方向错位形成非直线状。
为实现所述目的,本申请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板端连接器,包括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端子,还包括:
绝缘体,形成有顶板前段、沿上下方向与顶板前段相对的底板前段、及沿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左右方向连接顶板前段与底板前段两端的两个侧板前段,所述顶板前段、底板前段、及两个侧板前段共同围设形成开口向前的对接腔;
所述上段部结合于顶板前段的内侧面位置,所述下段部结合于底板前段的内侧面位置。
进一步,所述顶板前段的内侧面形成有上段容纳槽,所述上段部容纳于所述上段容纳槽内,两个所述接触凸点凸伸至所述对接腔内;所述底板前段的内侧面形成有下段容纳槽,所述下段部固定于所述下段容纳槽内。
进一步,所述第一功能部还包括由所述上段部与连接段连接的一端沿前后方向向后进一步延伸形成的操作段;所述第一功能部还包括由所述下段部与连接段连接的一端沿前后方向向后进一步延伸形成的固定段;所述操作段与固定段沿上下方向间隔形成间隔空间;操作体,包括嵌入至间隔空间内的扩张部;当扩张部沿前后方向向前滑动时,所述扩张部迫使操作段和固定段以连接段所在端为支点扩口,从而联动上段部和下段部以连接段所在端为支点缩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能够提高端子的对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板端连接器组装至排线模块上时的立体示意图,同时展示了对接模块,其中操作体位于第二预设位置。
图2是图1自另一角度看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板端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具体展示了绝缘体分离后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展示角度为俯视角度。
图4是本申请板端连接器的正视图。
图5是本申请板端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6是本申请板端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自图5中A-A线的剖视图。
图8是图1自又一角度看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板端连接器的锁片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板端连接器的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板端连接器的端子的侧视图。
图12是自图4中B-B线的剖视图。
图13是自图4中C-C线的剖视图。
图14是自图4中D-D线的剖视图。
图15是自图4中E-E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所有涉及方向的请一律以图1为参照,其中将X轴所在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X轴正向为前;将Y轴所在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Y轴正向为上;将Z轴所在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
请参考图1至图15所示,为本申请公开的一种板端连接器,包括:绝缘体1、固定于绝缘体1内的两根端子2、固定于绝缘体1沿宽度方向的两端位置的两个锁片4、及滑动组设于绝缘体1后端位置的操作体3。本申请板端连接器一般被组装至电子设备内部,用于组装至一排线模块1(如柔性电路板),实现与对接模块6(如FPCB,全称为Flexible PrintedCircuit Board,简称FPCB或FPC,柔性印刷电路板)对接。
其中,所述绝缘体1由绝缘材料制成,包括顶板11、沿上下方向与顶板11相对的底板12、沿左右方向连接顶板11与底板12两端的两个侧板13、及中隔部14。所述顶板11、底板12、及两个侧板13共同围设形成功能空间(未标号),所述中隔部14将功能空间沿前后方向间隔为向前开口的对接腔1001及位于对接腔1001后端的操作腔1002。
所述绝缘体1上开设有两个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端子槽(未标号),所述端子槽包括形成于顶板11在对接腔1001位置的内侧面上的上段容纳槽111、形成于底板12在对接腔1001位置的内侧面上的下段容纳槽112、形成于底板12在操作腔1002位置的内侧面上的后段容纳槽113、及形成于所述中隔部14上的固定槽114。所述固定槽114沿前后方向连通上段容纳槽111、下段容纳槽112及后段容纳槽113。所述操作腔1002位置的底板12的内表面上还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滑动限位槽102,所述后段容纳槽113向上与第一滑动限位槽102连通。
请参考图5、图7及图8所示,所述绝缘体1的侧板13在操作腔1002位置的内侧面上凹陷形成有沿着左右方向与操作腔1002连通的侧滑限位槽101。所述侧滑限位槽101的外侧(指的是沿左右方向远离操作腔1002的一侧)形成有与侧滑限位槽101沿左右方向连通的锁片组装槽104(参图5)。所述锁片组装槽104的外侧(指的是沿左右方向远离操作腔1002的一侧)形成有与锁片组装槽104连通的让位间隙105。所述锁片4由后向前插入组装至锁片组装槽104内,所述侧滑限位槽101沿左右方向位于锁片4靠近操作腔1002的一侧,所述让位间隙105沿左右方向位于锁片4远离操作腔1002的一侧。所述侧滑限位槽101、锁片组装槽104及让位间隙105均沿前后方向延伸。
请参考图7、图8及图14所示,沿前后方向,以连接段23为分界,所述顶板11包括位于前端的顶板前段1101及位于后端的顶板后段1102;所述底板12包括包括位于前端的底板前段1201及位于后端的底板后段1202;所述侧板13包括位于前端的侧板前段1301及位于后端的侧板后段1302。请参考图6并结合图14所示,沿前后方向上,所述顶板后段1102的长度小于底板后段1202,使得操作腔1002形成向后及向上的开口状,便于操作体3的组装及驱动沿前后方向移动。
请参考图15所示,所述底板12沿左右方向的两端于靠近开口端位置向对接腔1001内凸出形成有防退凸部106,所述防退凸部106用于与对接模块6上的配合结构锁定,防止对接模块6从对接腔1001退出。举例而言,如图1所示,对接模块6的两侧可以形成缺口部61,所述防退凸部106对应与缺口部61锁扣固定。
请参考图5至图9所示,所述锁片4由金属片加工形成,包括平板状主体部40、由所述主体部40的后端缘回折形成的锁扣耳部43、由主体部40的中间位置撕破形成的弹性扣臂部41、及由主体部40于弹性扣臂部41的后端位置经撕破折弯形成的折弯部42。所述主体部40插入组装至锁片组装槽104内,所述锁扣耳部43插入至侧板13内(对应的安装槽内,未标号)。所述弹性扣臂部41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两端均与主体部40一体连接呈固定梁状。所述弹性扣臂部41沿前后方向的中间位置经冲压折弯形成有凸出至侧滑限位槽101内的锁扣部411。所述弹性扣臂部41的中间能够沿左右方向弹性变形,所述让位间隙105用于让位弹性扣臂部41的弹性变形。
所述端子2由后向前插入组装至端子槽内,包括平板状连接部26、由连接部26后端向后延伸形成的端子对接段27、由连接部26沿左右方向的两端缘向上且向前折弯延伸形成的两个第一功能部201。
所述第一功能部201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操作段24、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与操作段24沿上下方向相对间隔的固定段25、连接操作段24与固定段25的前端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连接段23、由操作段24与连接段23连接的一端沿前后方向向前进一步延伸形成的上段部21、及由固定段25与连接段23连接的一端沿前后方向向前进一步延伸形成的下段部22。所述操作段24与固定段25沿上下方向相对间隔形成开口向后的间隔空间20,所述间隔空间20与操作腔1002连通。所述上段部21与下段部22沿上下方向相对间隔形成开口向前的嵌合空间(未标号),所述嵌合空间与操作腔1002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上段部21对应容纳于上段容纳槽111内。所述下段部22对应容纳于下段容纳槽112内。所述连接段23对应容纳于固定槽114内。所述连接部26对应容纳于后段容纳槽113内。所述端子对接段27向后凸伸出绝缘体1外。其中,所述端子对接段27的两侧边进一步折弯延伸形成有多个刺破部271,所述端子对接段27一侧的多个刺破部271与端子对接段27另一侧的多个刺破部271沿前后方向错位设置。所述刺破部271用于刺破排线模块1(如柔性电路板)并实现固定和信号的传输。
请参考图1至图12所示,所述操作体3可滑动的组设于所述绝缘体1的操作腔1002内,所述操作体3包括基部30、由基部30沿左右方向的两端凸出形成有侧滑凸出部301、由基部30的前端进一步向前延伸形成的两根压杆302、及由基部30的下表面向下凸出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凸肋部303。所述折弯部42止位于所述侧滑凸出部301的后端面,用于限制操作体3向后的过度移动。
其中,所述侧滑凸出部301凸伸至侧滑限位槽101内实现操作体3沿前后方向的滑动导引,亦有类似滑轨的作用,同时实现沿上下方向的滑动定位,能够增加操作体3与绝缘体1的接触限位面积,提高操作体3与绝缘体1接触稳定性,降低板端连接器因为振动而出现操作体3从绝缘体1上脱出的风险。所述侧滑凸出部301的外表面(也就是侧滑凸出部301沿左右方向的外端面)形成为起伏状(例如波浪形或锯齿形等)以形成锁扣配合部31,所述锁扣部411沿左右方向弹性配合至锁扣配合部31实现操作体3沿前后方向滑动的多位置锁定。
两根所述压杆302向前穿过中隔部14而凸伸至对接腔1001内,优选的位于靠近对接腔1001沿左右方向的两端位置。当对接模块6(如FPCB)插入至对接腔1001时,所述压杆302向下压接于对接模块6的上表面,所述凸肋部303滑动限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滑动限位槽102内,如此能够增加操作体3与绝缘体1的接触限位面积,提高操作体3与绝缘体1接触稳定性,降低板端连接器因为振动而出现操作体3从绝缘体1上脱出的风险。本申请中,所述凸肋部303设置有三个,其中沿左右方向位于两端的两个凸肋部303滑动承载于所述连接部26上。
请参考图12所示,所述基部30的前端面向后凹陷形成有植入槽304,所述植入槽304的内底面靠近前端开口处位置的高度低于远离前端开口处位置的高度,进而形成台阶状扩张部32(实质表现为一个上下段差的连续表面)。所述操作段24伸入植入槽304内且压接于所述扩张部32上。当所述扩张部32沿前后方向向前滑动时,所述扩张部32迫使操作段24和固定段25以连接段23所在端为支点扩口(或者说扩张),从而联动上段部21和下段部22以连接段23所在端为支点缩口(或者说收缩),进而使得上段部21和下段部22的前端缘夹紧对接模块6,确保电接触稳定。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植入槽304亦可不设置,而将台阶状扩张部32直接形成于基部30的上表面亦可实现同样效果。
本申请中,当所述操作体3相对绝缘体1沿前后方向向前滑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也就是操作体3向前滑动至极限,对接模块6组装到位状态),所述顶板11的后端缘沿左右方向覆盖操作体3的前端缘的全宽度,如此能够增加操作体3与绝缘体1的接触限位面积,提高操作体3与绝缘体1接触稳定性,降低板端连接器因为振动而出现操作体3从绝缘体1上脱出的风险。当所述操作体3相对绝缘体1沿前后方向向后滑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也就是操作体3向后滑动至极限,对接模块6未组装或取出状态),所述顶板11的后端缘沿左右方向未覆盖操作体3的前端缘的全宽度,所述顶板11的后端缘沿左右方向仅覆盖两根所述压杆302。
为实现上述第一预设位置和第二预设位置,所述锁扣配合部31形成两个前后方向间隔的凹坑(未标注)用以匹配锁扣部411实现位置的锁定限定。
请参考图10至图12所示,所述端子2的上段部21远离连接段23的一端向下且向后回折延伸形成有弹性接触段231。沿上下方向,所述弹性接触段与上段部之间设有间隙部。所述弹性接触段231上形成有两个凸伸至对接腔101内的接触凸点232,两个所述接触凸点232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其中,所述上段部21能够以连接段23所在端为支点在上段容纳槽111内沿上下方向摆动。所述弹性接触段231能够以与上段部21的连接端为支点沿上下方向摆动。所述接触凸点232用于与对接模块6弹性接触。所述下段部22形成有两个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接触凸部221,两个所述接触凸部221凸伸至所述对接腔101内,至少一个所述接触凸部221沿上下方向与一个所述接触凸点232对位(本申请较优实施例为:两个所述接触凸部221沿上下方向与两个所述接触凸点232均对位)。本申请端子2的独特结构,尤其是第一功能部201的独特结构设计,能够提升端子2与对接模块6(如FPCB)之间的接触可靠性,实现接触凸点232弹性接触对接模块6的接触点与接触凸部221支撑对接模块6的支撑点正对,且受力均匀,防止对接模块6变形而降低接触可靠性。
本申请中,所述上段部21和下段部22统称为对接段,也就是说所述对接段可以是上段部21和下段部22中的任意一个或两个。此外,所述连接段23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沿前后方向错位形成非直线状,类似曲轴或S形状,以增加力臂长度及对应位置的弹性。本申请中,所述操作段24的自由端部亦设置向下凸出的用于与扩张部32接触的接触凸起(未标号),所述上段部21的延伸长度与操作段24的延伸长度基本相同(可以表现为,沿前后方向上,上段部21位于前端的接触凸点232至连接段23的有效长度与接触凸起至连接段23的有效长度基本相同),以保证力臂基本相同,提高端子2在插座体3滑动过程中端子各部位的应力均衡,提高端子2整体的结构稳定性和寿命。
请参考图11至图15并结合图6所示,本申请中,所述压杆302的前端位置向下凸出形成有按压凸部3021。当所述操作体3沿前后方向向前滑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按压凸部3021位于两个所述接触凸点232的前方;当所述操作体3沿前后方向向后滑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按压凸部3021位于至少一个所述接触凸点232的后方。同样的,当所述操作体3沿前后方向向前滑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按压凸部3021位于两个所述接触凸部221的前方;当所述操作体3沿前后方向向后滑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按压凸部3021位于至少一个所述接触凸部221的后方。此外,本申请中,以经过所述按压凸部3021沿上下方向的最低点的水平为基准面,所述凸部106沿上下方向的最高点位于基准面上。如此能够确保对对接模块6的锁扣稳定,防止对接模块6的一端被向上拉动后,对接模块6从板端连接器脱离的风险。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功能部,所述第一功能部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段部、沿垂直于前后方向的上下方向与上段部相对的下段部、及沿上下方向连接上段部和下段部的一端的连接段;
所述下段部、上段部和连接段围设形成开口向前的嵌合空间;
弹性接触段,沿前后方向由所述上段部远离连接段的一端回折并向后延伸形成,沿上下方向,所述弹性接触段与上段部之间设有间隙部;
至少一个接触凸点,由所述弹性接触段向着嵌合空间凸出形成,所述接触凸点用于与对接模块弹性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凸点设有两个,两个所述接触凸点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段部能够以连接段所在端为支点在上段容纳槽内沿上下方向摆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接触段能够以与上段部的连接端为支点沿上下方向摆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段部上向着嵌合空间凸出形成有至少一个接触凸部,至少一个所述接触凸部沿上下方向上与一个所述接触凸点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能部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功能部沿左右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功能部的固定段与另一个所述第一功能部的固定段通过连接部一体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沿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延伸成片状,所述连接部的左右两侧边分别连接两个所述第一功能部的下边缘。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沿前后方向进一步延伸形成有端子接板段,所述端子接板段的两侧边进一步折弯延伸形成有多个刺破部,所述端子接板段一侧的多个刺破部与端子接板段另一侧的多个刺破部沿前后方向错位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段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沿前后方向错位形成非直线状。
10.一种板端连接器,包括权利要求1至9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绝缘体,形成有顶板前段、沿上下方向与顶板前段相对的底板前段、及沿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左右方向连接顶板前段与底板前段两端的两个侧板前段,所述顶板前段、底板前段、及两个侧板前段共同围设形成开口向前的对接腔;
所述上段部结合于顶板前段的内侧面位置,所述下段部结合于底板前段的内侧面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前段的内侧面形成有上段容纳槽,所述上段部容纳于所述上段容纳槽内,两个所述接触凸点凸伸至所述对接腔内;所述底板前段的内侧面形成有下段容纳槽,所述下段部固定于所述下段容纳槽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功能部还包括由所述上段部与连接段连接的一端沿前后方向向后进一步延伸形成的操作段;
所述第一功能部还包括由所述下段部与连接段连接的一端沿前后方向向后进一步延伸形成的固定段;
所述操作段与固定段沿上下方向间隔形成间隔空间;
操作体,包括嵌入至间隔空间内的扩张部;
当扩张部沿前后方向向前滑动时,所述扩张部迫使操作段和固定段以连接段所在端为支点扩口,从而联动上段部和下段部以连接段所在端为支点缩口。
CN202311250972.1A 2023-09-25 2023-09-25 一种端子及板端连接器 Pending CN11719986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50972.1A CN117199864A (zh) 2023-09-25 2023-09-25 一种端子及板端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50972.1A CN117199864A (zh) 2023-09-25 2023-09-25 一种端子及板端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99864A true CN117199864A (zh) 2023-12-08

Family

ID=889904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250972.1A Pending CN117199864A (zh) 2023-09-25 2023-09-25 一种端子及板端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9986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3360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8092232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JP4207952B2 (ja) コネクタ
US6431897B1 (en) Connector having a rotary actuator engaged with a contact in a direction parallel to a sheet-like object connected to the connector
US9190750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CN100444468C (zh) 连接器
US10566735B2 (en) Connector
US9735503B2 (en) Connector for receiving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with a cable
KR101692210B1 (ko) 회로 기판용 전기 커넥터
CN109004411B (zh) 多触点连接器
CN109004410B (zh) 可动连接器
US652412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H07123062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02170618A (ja) コネクタ
US10522929B2 (en) Connector to provide reliable electrical connection
CN110277689B (zh) 可动连接器
CN110277678B (zh) 连接器
JPH0677178U (ja) ラッチ付き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CN112652902B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EP1686663B1 (en) Electric connector having a receiving portion for receiving plying force when the connector is coupled to a mating connector
US20050064766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s
US10763617B2 (en) Movable connector
CN220821979U (zh) 一种板端连接器
CN117199864A (zh) 一种端子及板端连接器
US7121861B2 (en)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