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98212B - 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98212B
CN117198212B CN202311467585.3A CN202311467585A CN117198212B CN 117198212 B CN117198212 B CN 117198212B CN 202311467585 A CN202311467585 A CN 202311467585A CN 117198212 B CN117198212 B CN 1171982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emitting unit
light
layer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6758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198212A (zh
Inventor
李泽尧
谢俊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K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K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K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K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46758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98212B/zh
Publication of CN1171982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982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1982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982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呈矩阵排列的发光单元,发光单元包括颜色不同的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和第三发光单元;多个子像素驱动电路,与发光单元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用于向发光单元提供驱动信号;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和/或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第三发光单元为微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电源走线和第二电源走线;第一电源走线与第三发光单元电连接,用于向第三发光单元提供第一公共电压;第二电源走线与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电连接,用于向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提供第二公共电压。该显示面板可同时满足两种发光单元的驱动电压不同的需求。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目前,微发光二极管(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Micro-LED)显示面板时成为显示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该显示技术存在红光Micro-LED发光效率低和三色Micro-LED巨量转移困难的问题,严重影响了Micro-LED显示面板的量产。
而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存在蓝色发光材料的光效率低,且蓝光材料寿命短、衰减快的问题,因此在OLED量产过程中,蓝光的问题也极大地限制了OLED显示技术的发展。而将Micro-LED和OLED结合形成一种混合型面板,可优劣互补。
然而,由于Micro-LED器件和OLED器件各有其光电特性,在同一驱动电压下进行驱动时,会出现显示差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混合显示面板存在由于不同发光单元的光电特效不同导致驱动显示差异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第一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多个呈矩阵排列的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包括颜色不同的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和第三发光单元;
多个子像素驱动电路,与所述发光单元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用于向所述发光单元提供驱动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和/或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三发光单元为微发光二极管;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电源走线和第二电源走线;所述第一电源走线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电连接,用于向所述第三发光单元提供第一公共电压;所述第二电源走线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电连接,用于向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提供第二公共电压。
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组成多个重复单元;所述重复单元包括第一重复单元和第二重复单元;
所述第一重复单元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位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第一方向,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位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第一方向的反方向;
所述第二重复单元中,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位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位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第一方向的反方向;
所述重复单元呈矩阵排列,所述第一重复单元和所述第二重复单元在任一行或任一列均交替排列。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扫描线,沿行方向延伸,一条所述扫描线与同一行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用于向对应行的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提供扫描信号;
第一数据线,沿列方向延伸,一条所述第一数据线与同一列电连接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或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
第一驱动模块,与所述第一数据线电连接,用于向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提供数据信号;
第二数据线,沿列方向延伸,一条所述第二数据线与同一列电连接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
第二驱动模块,与所述第二数据线电连接,用于向所述第三发光单元提供数据信号;
第三电源走线,沿所述列方向延伸,所述第三电源走线与对应列的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用于向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提供电源电压;且多条所述第三电源走线通过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边缘的第三电源总线短接。
其中,相邻两列电连接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与同一条所述第一数据线电连接;和/或,相邻两列电连接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与同一条所述第一数据线电连接。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第二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
驱动电路层,设置于所述衬底的一侧,包括多个子像素驱动电路;
多个发光单元,呈矩阵排列,与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所述发光单元包括颜色不同的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和第三发光单元;
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和/或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三发光单元为微发光二极管;
所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多条第一电源走线,所述第一电源走线沿第一方向延伸,每行或每列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与同一条所述第一电源走线电连接,以用于向所述第三发光单元提供第一公共电压;
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第四电极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第四电极电相互电连接,形成第二电源线,用于向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提供第二公共电压。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缓冲层和第一封装层,所述缓冲层设置于所述衬底与所述驱动电路层之间,所述缓冲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开设有多个容置槽,每个容置槽内设置一个所述第三发光单元,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朝向所述容置槽的槽口;
所述第一封装层设置于所述缓冲层与所述驱动电路层之间,用于封装所述第三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封装层设有开孔,以使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暴露;
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驱动电路层的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源走线电连接。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电极层、发光层和第二电极层;
所述第一电极层设置于所述驱动电路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所述第三电极,所述第三电极在垂直于所述衬底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错位,且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
所述发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三电极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发光层包括颜色不同的第一发光层和第二发光层;
所述第二电极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多个相互电连接的所述第四电极;其中,相对应的所述第三电极、第一发光层和所述第四电极形成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相对应的第三电极、第二发光层和所述第四电极形成所述第二发光单元。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像素定义层和支撑部;
所述像素定义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像素定义层开设多个像素开口,所述像素开口与所述第三电极一一对应且使所述第三电极暴露;
所述支撑部设置于所述像素定义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且所述支撑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重叠。
其中,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金属层、第一绝缘层、有源层、第二绝缘层、第二金属层、第三绝缘层和第三金属层;
所述第一电源走线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还包括多个图案化的遮光层;
所述有源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落在所述遮光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内;
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栅极和扫描线,所述扫描线沿矩阵的行方向延伸,同一行的所述栅极与同一条所述扫描线电连接;
所述第三金属层包括源极、漏极、第三电极、数据线、第三电源走线和第三电极,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源极电连接;所述数据线设置于相邻所述发光单元之间,且沿矩阵的列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三电源走线设置于相邻所述发光单元之间且沿矩阵的列方向延伸,所述第三电源走线与所述数据线间隔设置,所述第三电源走线与所述漏极电连接,用于向所述发光单元提供电源电压。
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组成多个重复单元;所述重复单元包括第一重复单元和第二重复单元;
所述第一重复单元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位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第一方向,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位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第一方向的反方向;所述第二重复单元中,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位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位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第一方向的反方向;所述重复单元呈矩阵排列,所述第一重复单元和所述第二重复单元在任一行或任一列均交替排列;
其中,相邻的第一重复单元和第二重复单元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或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共用一个掩膜板的蒸镀开口,且相邻的两列电连接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或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子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于同一条数据线。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呈矩阵排列的发光单元和多个子像素驱动电路,通过使子像素驱动电路与发光单元一一对应且电连接,以向发光单元提供驱动信号,实现显示面板的画面显示功能。通过使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和/或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使第三发光单元为微发光二极管(Micro-LED),能够将OLED发光单元和Micro-LED发光单元的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有效提升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使用寿命以及生产成本等。同时,通过将第一电源走线与第三发光单元电连接,以用于向第三发光单元提供第一公共电压,通过将第二电源走线与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电连接,以用于向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提供第二公共电压,即,通过两种电源走线分开向OLED发光单元和Micro-LED发光单元提供公共电压,从而实现两种发光单元的分开独立驱动,从而同时满足OLED发光单元以及Micro-LED的驱动电压的不同需求,避免出现显示差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任何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单元的排列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电源走线的布局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线的布局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显示面板;10-衬底;11-缓冲层;111-容置槽;12-第一封装层;121-开孔;20-驱动电路层;21-第一金属层;211-遮光层;212-第一电源走线;23-第一电极层;24-子像素驱动电路;241-第一子像素驱动电路;242-第二子像素驱动电路;30-发光单元;301-第三电极;302-第四电极;31-第一发光单元;311-第一发光层;32-第二发光单元;321-第二发光层;33-第三发光单元;331-第一电极;332-第二电极;34-第一重复单元;35-第二重复单元;40-像素定义层;41-像素开口;50-支撑部;60-第二电极层;61-第二电源走线;201-第一驱动模块;202-第二驱动模块;
Scan-扫描线;VDD-第三电源走线;Data1-第一数据线;Data2-第二数据线;M1-开关晶体管;M2-驱动晶体管;C1-存储电容;N1-第一节点;N2-第二节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接口、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0,该显示面板100包括多个发光单元30和多个子像素驱动电路24。
其中,多个发光单元30呈矩阵排列,发光单元30包括颜色不同的第一发光单元31、第二发光单元32和第三发光单元33,用于实现全彩显示;具体地,第一发光单元31、第二发光单元32和第三发光单元33可分别为红色发光单元、绿色发光单元和蓝色发光单元,以分别发射红光、绿光和蓝光。
其中,多个子像素驱动电路24与发光单元30一一对应且电连接,以用于向发光单元30提供驱动信号。具体地,子像素驱动电路24包括开关单元、驱动单元和存储单元;其中,开关单元的控制端连接扫描线Scan,第一端连接数据线,第二端连接第一节点N1;驱动单元的控制端连接第一节点N1,第一端连接第二节点N2,第二端连接发光单元30的阳极,第二节点N2连接第三电源信号线;存储单元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连接第一节点N1和第二节点N2;发光单元30的阴极连接第一电源信号线或第二电源信号线。
其中,开关单元包括开关晶体管M1,驱动单元包括驱动晶体管M2,存储单元包括存储电容C1。开关晶体管M1的栅极连接扫描线Scan,第一端连接数据线,第二端连接第一节点N1;驱动晶体管M2的栅极连接第一节点N1,第一端连接第二节点N2,第二端连接发光元件;存储电容C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连接第一节点N1和第二节点N2。本实施例中,以常见的2T1C驱动电路作为子像素驱动电路24为例对显示面板100进行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子像素驱动电路24也可为其他结构较为复杂功能更为全面的像素驱动电路,以用于驱动发光单元30显示画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元31和第二发光单元32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 Emitting Diode,OLED)和/或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Diode,QLED),例如第一发光单元31和第二发光单元32可以全部为OLED,或全部为QLED,或者也可以部分为OLED,部分为QLED,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第三发光单元33为微发光二极管(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Micro-LED),且第三发光单元33为蓝色发光单元,能够将OLED发光单元30和Micro-LED发光单元30的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有效提升显示面板100的发光效率、使用寿命以及生产成本等。
具体地,该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多条扫描线Scan和多条数据线。其中,扫描线Scan设置于相邻两行发光单元30之间,且沿矩阵的行方向延伸,用于向对应行的子像素驱动电路24提供扫描信号;具体地,扫描线Scan与对应行的子像素驱动电路24中的开关晶体管M1的第一端电连接,用于控制开关晶体管M1的开启或关闭。
其中,数据线设置于相邻两列发光单元30之间,且沿矩阵的列方向延伸,用于向对应列的子像素驱动电路24提供数据信号。数据线包括第一数据线Data1和第二数据线Data2,子像素驱动电路24包括第一子像素驱动电路241和第二子像素驱动电路242,第一子像素驱动电路241用于驱动第一发光单元31和第二发光单元32,第二子像素驱动电路242用于驱动第三发光单元33。其中,第一子像素驱动电路241中,开关晶体管M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数据线Data1;第二子像素驱动电路242中,开关晶体管M1的第一端连接第二数据线Data2。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一电源走线212和第二电源走线61;其中,第一电源走线212与第三发光单元33电连接,用于向第三发光单元33提供第一公共电压VSS1;第二电源走线61与第一发光单元31和第二发光单元32电连接,用于向第一发光单元31和第二发光单元32提供第二公共电压VSS2。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二电源走线61向第一发光单元31和第二发光单元32提供第二公共电压VSS2,通过设置第一电源走线212向第三发光单元提供第一公共电压VSS1,可实现OLED与Micro-LED的独立驱动,从而避免在同一驱动下使得OLED与Micro-LED之间产生显示差异,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
具体地,第三发光单元33包括第一电极331和第二电极332,第一电极331和第二电极332分别为阳极和阴极,或者第一电极331和第二电极332分别为阴极和阳极,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一电极331为阳极、第二电极332为阴极进行说明;第一发光单元31包括第三电极301和第四电极302(见图5),第三电极301和第四电极302分别为阴极和阳极,或者第三电极301和第四电极302分别为阴极和阳极,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三电极301为阳极、第四电极302为阴极进行说明;第二发光单元32与第一发光单元31结构相同,包括第三电极301和第四电极302,且本实施例中以第三电极301为阳极、第四电极302为阴极进行说明。
具体地,第一电源走线212与第三发光单元33的第二电极332电连接,用于向第三发光单元33提供第一公共电压VSS1;第二电源走线61与第一发光单元31的第四电极302以及第二发光单元32的第四电极302电连接,用于向第一发光单元31和第二发光单元32提供第二公共电压VSS2。容易理解,第一电源走线212提供的第一公共电压VSS1为低电压,第二电源走线61提供的第二公共电压VSS2也为低电压,第一公共电压VSS1和第二公共电压VSS2由于分别由第一电源走线212和第二电源走线61提供,因此可分别独立调试,使得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的驱动电压与第三发光元件的驱动电压可分别独立控制和调试,避免因发光元件种类不同,其光电特性存在差异,统一驱动导致显示出现差异的问题。
请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单元的排列结构示意。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元31、第二发光单元32和第三发光单元33组成多个重复单元。具体地,重复单元包括第一重复单元34和第二重复单元35。其中,第一重复单元34中,第一发光单元31位于第三发光单元33的第一方向,第二发光单元32位于第三发光单元33的第一方向的反方向。第二重复单元35中,第二发光单元32位于第三发光单元33的第一方向,第一发光单元31位于第三发光单元33的第一方向的反方向。可以理解为,一个第一发光单元31、一个第二发光单元32和一个第三发光单元33组成一个重复单元;在第一重复单元34中,第一发光单元31、第二发光单元32和第三发光单元33的排列方式为“R-B-G”,R代表第一发光单元31,B代表第三发光单元33,G代表第二发光单元32;而在第二重复单元35中,第一发光单元31、第二发光单元32和第三发光单元33的排列方式为“G-B-R”。即,每个重复单元中,第一发光单元31和第二发光单元32分别设置于第三发光单元33的相对两侧,例如第一重复单元34中,第一发光单元31位于第三发光单元33的左侧,第二发光单元32位于第三发光单元33的右侧,第二重复单元35中,第一发光单元31位于第三发光单元33的右侧,第二发光单元32位于第三发光单元33的左侧。
同时,重复单元呈矩阵排列,第一重复单元34和第二重复单元35在任一行或任一列均交替排列。即,在同一行中,第一重复单元34和第二重复单元35交替排列,在同一列中,均设置同一重复单元,使得在行方向上,第一发光单元31总是两两相邻,第二发光单元32也总是两两相邻,在列方向上,同一列发光单元30总是颜色相同的。或者,在同一列中,第一重复单元34和第二重复单元35交替排列,在同一行中,均为同一重复单元,如此设置使得在列方向上,第一发光单元31总是两两相邻,第二发光单元32也两两相邻,在行方向上,同一行为颜色相同的发光单元30;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第一重复单元和第二重复单元在任一行交替排列,在任一列为相同发光单元30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第一数据线Data1沿列方向延伸,一条第一数据线Data1与同一列电连接于第一发光单元31和/或第二发光单元32的子像素驱动电路24电连接,即同一列第一子像素驱动电路241电连接于对应的同一条第一数据线Data1;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发光单元30的排列方式如图2所示,使得同一列中的发光单元30均为同一颜色的发光单元30,即同一列中均为第一发光单元31或均为第二发光单元32或均为第三发光单元33,同一列第一发光单元31通过子像素驱动电路24与同一条第一数据线Data1电连接,同一列第二发光单元32通过子像素驱动电路24与同一条第一数据线Data1电连接;具体地,第一数据线Data1与第一子像素驱动电路241的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电连接,用于在开关单元开启后提供相应的数据信号。
其中,第二数据线Data2沿列方向延伸,一条第二数据线Data2与同一列电连接于第三发光单元33的子像素驱动电路24电连接,即同一列第二子像素驱动电路242电连接于对应的同一条第二数据线Data2。具体地,第二数据线Data2与第二子像素驱动电路242的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电连接,用于在开关单元开启后提供相应的数据信号。
请继续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三电源走线VDD。第三电源走线VDD沿列方向延伸,第三电源走线VDD与对应列的子像素驱动电路24电连接,用于向子像素驱动电路24提供电源电压,且多条第三电源走线VDD通过位于显示面板100边缘的第三电源总线短接。具体地,第三电源走线VDD与对应列的子像素驱动电路24中的第二节点N2电连接,用于向驱动单元提供电源电压,以在驱动单元开启后,向发光单元30提供驱动电流,驱动发光单元30发光。
在本实施例中,每列第一子像素驱动电路241与其中一列相邻的第二子像素驱动电路242共用同一条第三电源走线VDD。具体地,可使每列第一子像素驱动电路241的结构与其中一列相邻的第二子像素驱动电路242的结构对称设置,使得该两列子像素驱动电路24中的第二节点N2相邻,从而可将第三电源走线VDD设置于这两列子像素驱动电路24之间,并将这两列子像素驱动电路24的第二节点N2全部连接于这条第三电源走线VDD。通过上述设置,能够减少第三电源走线VDD的数量,简化第三电源走线VDD的走线布局,避免过多第三电源走线VDD容易与其他信号走线之间产生寄生电容,影响子像素驱动电路24的响应速率以及驱动电压的准确性,从而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请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单元30的排列方式与图2实施例中发光单元30的排列方式相同。进一步地,相邻两列第一发光单元31的第一子像素驱动电路241共用同一条第一数据线Data1,和/或相邻两列第二发光单元32的第一子像素驱动电路241共用同一条第一数据线Data1。即,相邻两列电连接于第一发光单元31的子像素驱动电路24与同一条第一数据线Data1电连接;和/或,相邻两列电连接于第二发光单元32的子像素驱动电路24与同一条第一数据线Data1电连接。
通过使相邻两列OLED/QLED发光单元30共用一条第一数据线Data1,能够有效减少OLED/QLED发光单元30的数据通道数,使得OLED/QLED发光单元30的数据通道数与Micro-LED发光单元30的数据通道数相同;能够有效减少数据线的数量,以简化显示面板100的走线布局以及数据信息的容量。
容易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通过上述设置后,OLED/QLED发光单元30的电源线跨压为VDD-VSS2,Micro-LED发光单元30的电源线跨压为VDD-VSS1。即,通过对两种发光单元30的阴极分开提供公共电压,可实现两种发光单元30的跨压的分开调试,从而克服OLED与Micro-LED之间的的光电特性的差异,减小OLED/QLED发光单元30与Micro-LED发光单元30之间的亮度差异,提高显示面板100的亮度均一性。
请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一驱动模块201和第二驱动模块202。其中,第一驱动模块201与第一数据线Data1电连接,用于向第一发光单元31和第二发光单元32提供数据信号,即用于向第一子像素驱动电路241提供数据信号。第二驱动模块202与第二数据线Data2电连接,用于向第三发光单元33提供数据信号,即用于向第二子像素驱动电路提供数据信号。
可以理解为,OLED和/或QLED发光单元30由第一驱动模块201提供数据信号,Micro-LED发光单元30由第二驱动模块202提供数据信号,通过使两种不同的发光单元30分别由不同的驱动模块驱动,以满足各自的光电特性,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100的亮度统一性。
请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10、驱动电路层20和发光单元30,用于显示图像。
其中,衬底10用于承载驱动电路层20和发光单元30。衬底10具体可为玻璃基板或柔性基板,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驱动电路层20设置于衬底10的一侧,驱动电路层20包括多个子像素驱动电路24,子像素驱动电路24与发光单元30电连接,用于驱动发光单元30发光。其中,子像素驱动电路24的结构和功能与上文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子像素驱动电路24的结构和功能相同或相似,且可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具体可参考上文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发光单元30与驱动电路层20中对应的子像素驱动电路24的驱动晶体管M2电连接,发光单元30包括颜色不同的第一发光单元31、第二发光单元32和第三发光单元33,用于实现全彩显示。具体地,第一发光单元31、第二发光单元32和第三发光单元33可分别为红色发光单元30、绿色发光单元30和蓝色发光单元30,以分别发射红光、绿光和蓝光。
与上述实施例中相同,第一发光单元31和第二发光单元32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和/或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Emitting Diode,QLED),例如第一发光单元31和第二发光单元32可以全部为OLED,或全部为QLED,或者也可以部分为OLED,部分为QLED,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第三发光单元33为微发光二极管(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Micro-LED),以将OLED/QLED发光单元30和Micro-LED发光单元30混合设置于显示面板100上,能够将OLED发光单元30和Micro-LED发光单元30的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有效提升显示面板100的发光效率、使用寿命以及生产成本等。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元31和第二发光单元32设置于驱动电路层20远离衬底10的一侧,采用蒸镀工艺制作;第三发光单元33为微发光二极管(Micro Light EmittingDiode,Micro-LED),无需采用蒸镀工艺制作,且设置于驱动电路层20与衬底10之间,即第三发光单元33为Micro-LED,并设置在驱动电路层20的下面。
继续参阅图5,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缓冲层11和第一封装层12,缓冲层11设置于衬底10与驱动电路层20之间,缓冲层11远离衬底10的一侧开设有多个容置槽,用于容置第三发光单元33。具体地,缓冲层11可为透明材质,例如透明光刻胶材质,缓冲层11的厚度范围为2~15μm,以使用于容置第三发光单元33的容置槽的深度能够满足第三发光单元33的容置需求。其中,容置槽可通过光刻工艺蚀刻形成。第三发光单元33通过巨量转移工艺转移至容置槽中,每个容置槽中设置一个第三发光单元33,且第三发光单元33的第一电极331和第二电极332朝向容置槽的槽口,即第三单元倒置于容置槽中,外延层333朝向衬底10方向、第一电极331和第二电极332朝向驱动电极层的方向设置。
其中,第一封装层12设置于缓冲层11和驱动电路层20之间,用于封装第三发光单元33,即将第一封装层12设置于缓冲层11远离衬底10的一侧并覆盖第三发光单元33,以将第三发光单元33封装起来。第一封装层12同样可采用透明绝缘材质,例如透明光刻胶或无机透明绝缘材料,本实施例中优选透明光刻胶材料;第一封装层12上还设有多个开孔,开孔与第三发光单元33的第一电极331和第二电极332对位设置,以使第一电极331和第二电极332暴露,以与驱动电路层20电连接。
进一步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像素定义层40、第一电极层、发光层和第二电极层60。其中,第一电极层设置于驱动电路层20远离衬底10的一侧,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三电极301,第三电极301与驱动电路层20的子像素驱动电路24中的驱动晶体管M2对应电连接,第三电极301具体可通过图案化工艺形成,第三电极301用于作为第一发光单元31和第二发光单元32的阳极。具体地,第三电极301在垂直于衬底10的方向上与第三发光单元33错位,即第三电极301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三发光单元33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不重叠,以使第一发光单元31、第二发光单元32和第三发光单元33在垂直于衬底10的方向上完全错开,避免相互遮挡。
其中,像素定义层40设置于第三电极301远离衬底10的一侧,像素定义层40具体可通过光刻工艺制作,像素定义层40开设有多个像素开口,像素开口与第三电极301一一对应且使第三电极301暴露,即第三电极301至少部分位于多个像素开口41中,以保证后续发光层与第三电极301的接触面积。具体地,像素定义层40设置在驱动电路层20上,且覆盖第三电极301的边缘部位。
其中,发光层设置于像素开口41内,且覆盖第三电极301,与第三电极301形成欧姆接触。发光层包括不同颜色的第一发光层311和第二发光层321,第一发光层311用于发射红光,第二发光层321用于发射绿光,第一发光层311和第二发光层321以预设规律分别设置于对应的像素开口41内。具体地,第一发光层311和第二发光层321通过两次蒸镀工艺形成,即第一发光层311通过第一次蒸镀制作形成,然后第二发光层321通过第二次蒸镀制作形成。
其中,第二电极层60设置于发光层远离衬底10的一侧,第二电极层60包括多个相互电连接的第四电极302,第四电极302设置于像素开口内且覆盖发光层,与对应的发光层形成欧姆接触,以作为第一发光单元31和第二发光单元32的阴极;第二电极层60具体可通过蒸镀或光刻工艺形成,以形成多个第四电极302,第四电极302与第一发光层311和第二发光层321一一对应设置,多个第四电极302相互连接形成面状结构或者网状结构。其中,每个像素开口中,第三电极301、第一发光层311和第四电极302形成第一发光单元31,第三电极301、第二发光层321和第四电极302形成第二发光单元32。
需要说明,通过在发光层远离衬底10的一侧设置第二电极层60,且使第二电极层60中的多个第四电极302相互电连接形成面状结构或网状结构,以作为第二电源走线61,用于向第一发光单元31和第二发光单元32提供第二公共电压VSS2。
请结合图6,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电源走线的布局结构示意图。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电路层20还包括多条第一电源走线212,第一电源走线212可设置于驱动电路层20的第一金属层21上,第一电源走线212沿第一方向延伸,每行或每列第三发光单元33的第二电极332与同一条第一电源走线212电连接,以用于向第三发光单元33提供第一公共电压VSS1,从而通过单独设置第一电源走线212向第三发光单元33提供低压,以与第一发光单元31和第二发光单元32分开驱动,使得子像素驱动电路24提供给第三发光单元33的驱动信号与第三发光单元33更加匹配,从而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使得成像还原度更高。第一方向可为矩阵的行方向或列方向,即,如果第一方向为行方向,那么同一行第三发光单元33的第二电极332与同一条第一电源走线212电连接,如果第一方向为列方向,那么同一列的第三发光单元33的第二电极332与同一条第一电源走线212电连接;本实施例中则以第一方向为矩阵的行方向为例进行说明。
即,通过使与OLED/QLED发光单元30的阴极的电源走线与Micro-LED发光单元30的阴极的电源走线分别采用不同层进行走线,并分别提供第一公共电压VSS1和第二公共电压VSS2,使得两个公共电压可分别独立调控,以满足两种发光单元30的驱动电压不同的需求。
通过上述设置,将第一电源走线212设置在驱动电路层20中,且与第三发光单元33的第二电极332电连接,以向第三发光单元33提供第一公共电压VSS1;通过将第二电极层60的第四电极302相互电连接形成上文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第二电源走线61,以通过第四电极302向第一发光单元31和第二发光单元32提供第二公共电压VSS2,以实现不同发光单元30的驱动电压的分开调控,满足不同发光元件驱动电压不同的需求,提高显示面板100的亮度均一性。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电路层2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金属层21、第一绝缘层、有源层、第二绝缘层、第二金属层、第三绝缘层和第三金属层。
其中,第一电源走线212位于第一金属层21;第一金属层21还包括多个图案化的遮光层211,用于为有源层遮挡光线,避免有源层受到光照后导致晶体管输出特性发生偏移。其中,有源层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落在遮光层211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内;有源层材料具体可包括非晶硅(a-Si)、低温多晶硅(LTPS)、铟镓锌氧化物(IGZO)、低温多晶氧化物(LTPO)等半导体材料,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其中,第二金属层包括栅极和扫描线Scan,扫描线Scan沿矩阵的行方向延伸,同一行的栅极与同一条扫描线Scan电连接;栅极具体可为上述子像素驱动电路24中开关晶体管M1和驱动晶体管M2的栅极,扫描线Scan与开关晶体管M1的栅极电连接。
其中,第三金属层包括源极、漏极、第三电极301、数据线、第三电源走线VDD和第三电极301,第三电极301与源极电连接。其中源极、漏极为驱动晶体管M2的源极和漏极,第三电极301作为第一发光单元31和第二发光单元32的阳极,第三电极301与驱动晶体管M2的源极电连接。
具体地,数据线包括第一数据线Data1和第二数据线Data2,第一数据线Data1和第二数据线Data2的连接结构和功能与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第一数据线Data1和第二数据线Data2的连接结构和功能相同或相似,且可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第三电源走线VDD的连接结构和功能与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第三电源走线VDD的连接结构和功能相同或相似,且可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数据线和第三电源走线VDD在第三金属层上的布局如图7所示,具体请参阅下文详细介绍。
请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线的布局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数据线设置于相邻发光单元30之间,且沿矩阵的列方向延伸,并与对应列的子像素驱动电路24电连接;第三电源走线VDD设置于相邻发光单元30之间且沿矩阵的列方向延伸,第三电源走线VDD与数据线沿行方向依次交替间隔设置,第三电源走线VDD与子像素驱动电路24中的第二节点N2电连接,用于向发光单元30提供电源电压;具体地,第三电源走线VDD与子像素驱动电路24中驱动晶体管M2的漏极电连接,以向对应的发光单元30提供电源电压。
在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列电连接于第一发光单元31或第二发光单元32的子像素驱动电路24电连接于同一条数据线;即,通过使相邻两列OLED/QLED发光单元30共用一条第一数据线Data1,能够有效减少OLED/QLED发光单元30的数据通道数,使得OLED/QLED发光单元30的数据通道数与Micro-LED发光单元30的数据通道数相同;能够有效减少数据线的数量,以简化显示面板100的走线布局以及数据信息的容量。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元31、第二发光单元32和第三发光单元33的排列方式与上文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发光单元30的排列方式相同。因此使得在同一行或同一列中,相邻的第一重复单元和第二重复单元中,第一重复单元中的第一发光单元31和第二重复单元中的第一发光单元31相邻,或第一重复单元中的第二发光单元32和第二重复单元中的第二发光单元32相邻;由于在同一行和/或同一列中,第一发光单元31两两相邻,第二发光单元32两两相邻,因此相邻的两个第一发光单元31在蒸镀工艺制程中可共用掩膜板上的同一个蒸镀开口,相邻的两个第二发光单元32在蒸镀工艺制程中也可共用掩膜板上的同一个蒸镀开口,从而使得第一发光单元31和第二发光单元32的关键尺寸能够减小为原来的二分之一,因此可使显示面板100的像素密度提高一倍,可有效提高像素分辨率。
返回图5,显示面板100还包括支撑部50;支撑部50设置于像素定义层40远离衬底10的一侧,且支撑部50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三发光单元33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重叠。可以理解,由于第三发光单元33为Micro-LED,无需通过蒸镀工艺制作,且第三发光单元33设置在驱动电路层20下方,因此,驱动电路层20上方原本用于设置第三发光单元33的空间可用于设置支撑部50,从而可在不牺牲像素开口的空间的情况下向支撑部50提供了充足的设置空间;支撑部50具体可通过光刻工艺形成,以用于在蒸镀形成发光层的制程中支撑掩模板,避免掩模板张网变形。
进一步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二封装层70和盖板80,第二封装层70设置于第二电极层60远离衬底10的一侧,且填充于像素开口中,用于封装第一发光单元31和第二发光单元32,第二封装层70在远离衬底10的一侧流平,第二封装层70具体可包括无机绝缘层和/或有机绝缘层,可为单层结构或多层结构,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其中,盖板80盖设于第二封装层70远离衬底10的一侧,用于保护第二封装层70以及隔绝外部水氧和灰尘。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的出光侧为衬底10所在的一侧,即第一发光单元31、第二发光单元32和第三发光单元33的出光方向朝向衬底10的方向;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的出光侧也可为盖板80所在的一侧,即第一发光单元31、第二发光单元32和第三发光单元33的出光方向为朝向盖板80的方向。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多个呈矩阵排列的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包括颜色不同的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和第三发光单元;
多个子像素驱动电路,与所述发光单元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用于向所述发光单元提供驱动信号;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和/或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三发光单元为微发光二极管;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电源走线和第二电源走线;所述第一电源走线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电连接,用于向所述第三发光单元提供第一公共电压;所述第二电源走线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电连接,用于向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提供第二公共电压;
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组成多个重复单元;所述重复单元包括第一重复单元和第二重复单元;
所述第一重复单元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位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第一方向,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位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第一方向的反方向;
所述第二重复单元中,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位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位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第一方向的反方向;
所述重复单元呈矩阵排列,所述第一重复单元和所述第二重复单元在任一行或任一列均交替排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扫描线,沿行方向延伸,一条所述扫描线与同一行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用于向对应行的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提供扫描信号;
第一数据线,沿列方向延伸,一条所述第一数据线与同一列电连接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或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
第一驱动模块,与所述第一数据线电连接,用于向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提供数据信号;
第二数据线,沿列方向延伸,一条所述第二数据线与同一列电连接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
第二驱动模块,与所述第二数据线电连接,用于向所述第三发光单元提供数据信号;
第三电源走线,沿所述列方向延伸,所述第三电源走线与对应列的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用于向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提供电源电压;且多条所述第三电源走线通过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边缘的第三电源总线短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相邻两列电连接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与同一条所述第一数据线电连接;和/或,相邻两列电连接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与同一条所述第一数据线电连接。
4.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
驱动电路层,设置于所述衬底的一侧,包括多个子像素驱动电路;
多个发光单元,呈矩阵排列,与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所述发光单元包括颜色不同的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和第三发光单元;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和/或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三发光单元为微发光二极管;
所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多条第一电源走线,所述第一电源走线沿第一方向延伸,每行或每列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与同一条所述第一电源走线电连接,以用于向所述第三发光单元提供第一公共电压;
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第四电极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第四电极电相互电连接,形成第二电源线,用于向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提供第二公共电压;
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组成多个重复单元;所述重复单元包括第一重复单元和第二重复单元;
所述第一重复单元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位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第一方向,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位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第一方向的反方向;
所述第二重复单元中,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位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位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第一方向的反方向;
所述重复单元呈矩阵排列,所述第一重复单元和所述第二重复单元在任一行或任一列均交替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缓冲层和第一封装层,所述缓冲层设置于所述衬底与所述驱动电路层之间,所述缓冲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开设有多个容置槽,每个容置槽内设置一个所述第三发光单元,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朝向所述容置槽的槽口;
所述第一封装层设置于所述缓冲层与所述驱动电路层之间,用于封装所述第三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封装层设有开孔,以使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暴露;
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驱动电路层的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源走线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电极层、发光层和第二电极层;
所述第一电极层设置于所述驱动电路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三电极,所述第三电极在垂直于所述衬底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错位,且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
所述发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三电极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发光层包括颜色不同的第一发光层和第二发光层;
所述第二电极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多个相互电连接的所述第四电极;其中,相对应的所述第三电极、第一发光层和所述第四电极形成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相对应的第三电极、第二发光层和所述第四电极形成所述第二发光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像素定义层和支撑部;
所述像素定义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像素定义层开设多个像素开口,所述像素开口与所述第三电极一一对应且使所述第三电极暴露;
所述支撑部设置于所述像素定义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且所述支撑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金属层、第一绝缘层、有源层、第二绝缘层、第二金属层、第三绝缘层和第三金属层;
所述第一电源走线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还包括多个图案化的遮光层;
所述有源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落在所述遮光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内;
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栅极和扫描线,所述扫描线沿矩阵的行方向延伸,同一行的所述栅极与同一条所述扫描线电连接;
所述第三金属层包括源极、漏极、第三电极、数据线、第三电源走线和第三电极,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源极电连接;所述数据线设置于相邻所述发光单元之间,且沿矩阵的列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子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三电源走线设置于相邻所述发光单元之间且沿矩阵的列方向延伸,所述第三电源走线与所述数据线间隔设置,所述第三电源走线与所述漏极电连接,用于向所述发光单元提供电源电压。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第一重复单元和所述第二重复单元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或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共用一个掩膜板的蒸镀开口,且相邻的两列电连接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或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子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于同一条数据线。
CN202311467585.3A 2023-11-07 2023-11-07 显示面板 Active CN1171982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67585.3A CN117198212B (zh) 2023-11-07 2023-11-07 显示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67585.3A CN117198212B (zh) 2023-11-07 2023-11-07 显示面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98212A CN117198212A (zh) 2023-12-08
CN117198212B true CN117198212B (zh) 2024-04-12

Family

ID=890056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67585.3A Active CN117198212B (zh) 2023-11-07 2023-11-07 显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982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12639A (zh) * 2023-12-14 2024-01-16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08247A (ja) * 2005-10-11 2007-04-26 Sony Corp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CN102005178A (zh) * 2009-09-02 2011-04-06 三星移动显示器株式会社 有机发光显示设备及其驱动方法
CN106097964A (zh) * 2016-08-22 2016-11-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像素电路、显示面板、显示设备及驱动方法
CN107452783A (zh) * 2017-08-16 2017-12-08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CN110896088A (zh) * 2018-09-13 2020-03-20 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制作方法
CN111429844A (zh) * 2020-04-30 2020-07-17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697046A (zh) * 2020-07-29 2020-09-22 广州新视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Oled与led杂化结构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及显示面板
CN111834420A (zh) * 2020-06-12 2020-10-27 福州大学 一种半导体混合型全彩化三极发光管显示器件及制造方法
CN113327541A (zh) * 2020-02-28 2021-08-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295671B2 (en) * 2020-03-24 2022-04-05 Novatek Microelectronics Corp. Display driver and display driving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08247A (ja) * 2005-10-11 2007-04-26 Sony Corp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CN102005178A (zh) * 2009-09-02 2011-04-06 三星移动显示器株式会社 有机发光显示设备及其驱动方法
CN106097964A (zh) * 2016-08-22 2016-11-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像素电路、显示面板、显示设备及驱动方法
CN107452783A (zh) * 2017-08-16 2017-12-08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CN110896088A (zh) * 2018-09-13 2020-03-20 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制作方法
CN113327541A (zh) * 2020-02-28 2021-08-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429844A (zh) * 2020-04-30 2020-07-17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834420A (zh) * 2020-06-12 2020-10-27 福州大学 一种半导体混合型全彩化三极发光管显示器件及制造方法
CN111697046A (zh) * 2020-07-29 2020-09-22 广州新视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Oled与led杂化结构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及显示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98212A (zh) 2023-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71882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1524945B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09935622B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阵列基板的制作方法
CN113853684A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WO2022056907A1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US20240029647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7198212B (zh) 显示面板
US20220320196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11092863B2 (en) Storage capacitor,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1991910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692649A (zh)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3924651A (zh)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US20230138001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215266306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915634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5472662A (zh) 显示面板、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230260454A1 (en) Displ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WO2020224430A1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EP3996072A1 (en)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7178319A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363307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3795925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196492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20399379A1 (en) Driving backplan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7750818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