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92837A -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192837A CN117192837A CN202311119482.8A CN202311119482A CN117192837A CN 117192837 A CN117192837 A CN 117192837A CN 202311119482 A CN202311119482 A CN 202311119482A CN 117192837 A CN117192837 A CN 11719283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hermochromic
- light
- backlight module
- reflecting
- display pa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29910021426 porous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210 silicon-base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033 PVDF bind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29920003229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29920001610 polycaprolacto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926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29920002981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632 polycaprolacto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377 silic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5000012239 silicon dioxide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85 electric he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29910004298 SiO 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149 argon plasma sint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229 carbon bla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10293 ceram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1700 light absorp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08918 voyeuri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90 bulk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681 coes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906 cristobal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38 heat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348 incor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144985 peep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1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959 polymer blend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405 preven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682 stishov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905 tridym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背光模组包括背光源、反射层和热致变色膜层,背光源用于为背光模组提供光源;反射层设置有多个反射部,均匀排列设置在背光源上,反射部用于反射背光源射入反射层的光线;热致变色膜层设置在反射层上,包括多个热致变色部,多个热致变色部与多个反射部对应设置;其中,热致变色部在低于预设温度时,热致变色部处于非透明状态,显示面板处于第一显示模式;热致变色部不低于预设温度时,热致变色部处于透明状态,显示面板处于第二显示模式;第一显示模式的视角小于第二显示模式的视角,第一显示模式的亮度高于第二显示模式的亮度。本方案通过设置反射层,以实现在窄视角显示下亮度更高、显示效果更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液晶显示设备具有较大的可视角度,但是,在某些应用场景下,无法满足人们对信息安全的需求。而防窥型显示面板可在一定的可视觉区域内,有效地防止观察者对屏幕信息的获取,从而起到保护显示信息安全的作用。在现有的防窥技术中,常有的有外挂防窥膜方案、背光方案,外挂防窥膜方案中其通过在液晶屏外外挂百叶窗微结构来限制大角度出光而实现窄视角显示。在背光方案中,其通过在导光板上设置多层功能膜层从达到将显示视角收窄,并最终实现防窥的目的。
但是对于车载显示而言,一方面存在防窥的需求,另一方面容易处于太阳直射状态下,导致窄视角显示效果差的问题,对此本申请亟需一种改善方案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本方案通过设置反射层,以实现在窄视角显示下亮度更高、显示效果更好。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用于为显示面板提供背光,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光源、反射层和热致变色膜层,所述背光源用于为所述背光模组提供光源;所述反射层设置有多个反射部,均匀排列设置在所述背光源上,所述反射部用于反射所述背光源射入所述反射层的光线;所述热致变色膜层设置在所述反射层上,包括多个热致变色部,多个所述热致变色部与多个所述反射部对应设置;其中,所述热致变色部在低于预设温度时,所述热致变色部处于非透明状态,所述显示面板处于第一显示模式;所述热致变色部不低于预设温度时,所述热致变色部处于透明状态,所述显示面板处于第二显示模式;所述第一显示模式的视角小于所述第二显示模式的视角,所述第一显示模式的亮度高于所述第二显示模式的亮度。
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开口区和非开口区,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出光区和非出光区,所述出光区对应所述开口区设置,所述非出光区对应所述非开口区设置;多个所述反射部设置在所述非出光区;多个所述热致变色部设置在所述非出光区;所述反射部用于反射所述背光源射入所述非出光区的光线。
可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电热膜层,所述电热膜层设置在所述热致变色膜层上,用于控制传递给所述热致变色膜层的温度;其中,所述电热膜层在小于预设温度时,所述热致变色部处于非透明状态,所述显示面板处于第一显示模式,所述背光源发出光线从相邻所述热致变色部之间射出;所述电热膜层大于等于预设温度时,所述热致变色部处于透明状态,所述显示面板处于第二显示模式。
可选的,所述电热膜层包括多个升温部和多个降温部,一个所述热致变色部分别对应一个所述升温部和一个所述降温部设置;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温度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升温部或所述降温部对所述热致变色部进行升温或降温。
可选的,所述热致变色部为条状,多个所述热致变色部阵列排布,且相邻两个所述热致变色部之间设置有间隙。
可选的,所述开口区包括多个子像素区,所述热致变色部环绕所述一个所述子像素区或多个所述子像素区设置,所述热致变色部为回字形;相邻两个所述热致变色部之间直接接触。
可选的,所述反射部与所述热致变色部的形状、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反射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热致变色部的厚度,所述热致变色部的厚度不低于2um。
可选的,所述反射部采用多孔硅材料形成;所述热致变色膜层为至少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偏二氟乙烯、聚己内酯和二氧化硅的复合材料。
可选的,所述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或直下式背光模组;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灯条和导光板,所述导光板用于为显示面板提供面光源,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入光面,所述第一表面为出光面,所述入光面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灯条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用于为所述导光板提供线光源,所述反射层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第二表面;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底板、反射片和多个灯珠,多个所述灯珠阵列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反射片设置在所述底板设置有所述灯珠的一侧,所述反射片对应多个所述灯珠的位置设置有开孔,所述灯珠穿过所述反射片后设置在所述底板上;一个所述灯珠至少一侧设置有一个所述反射部。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上述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为所述显示面板提供光源。
本申请通过设置反射部、热致变色部,且热致变色部和反射部对应设置。一方面是利用热致变色部吸热可以从非透明状态向透明状态切换,实现窄视角与宽视角的视角切换。在热致变色部吸热过程中,可以降低背光模组的温度,实现对背光模组温度的调节,有利于背光模组的散热。另一方面是,利用与热致变色部对应设置的反射部,通过反射部的作用,将射向热致变色部的大部分光线反射至背光源,再有背光源从热致变色部之间射出,用于提升显示面板的亮度。当显示面板用于车载显示时,由于外部的环境光例如太阳光直射,导致温度上升,可以通过热致变色部吸热作用来降低显示面板的整体热量,当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热致变色部变为透明状态,从而实现宽视角显示。而当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热致变色部为非透明状态,实现窄视角显示。且特别是窄视角时,由于反射部的作用,能够在不提升驱动电压的情况下,收集大角度以及不进行显示的大部分光线,使其重新射出,大大提升窄视角显示的亮度,提升车载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一种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3a是本申请另一种背光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3b是本申请另一种背光模组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种热致变色部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另一种热致变色部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种电热膜层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种电热膜层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其中,100、背光模组;101、出光区;102、非出光区;111、灯条;112、导光板;112a、第一表面;112b、第二表面;112c、入光面;113、灯珠;114、底板;115、开孔;116、反射片;120、反射层;121、反射部;130、热致变色膜层;131、热致变色部;140、电热膜层;141、升温部;142、降温部;150、温度控制器;151、导热膜层;200、显示装置;210、显示面板;211、开口区;212、非开口区。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是代表性的,但是本申请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不应被解释成仅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除非另有说明,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另外,“上”、“下”、“左”、“右”、“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相对位置关系描述的,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和可选的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详细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种背光模组的示意图,参见图1所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100,背光模组100包括背光源、反射层120和热致变色膜层130,所述背光源用于为所述背光模组100提供光源;所述反射层120设置有多个反射部121,均匀排列设置在所述背光源上,所述反射部121用于反射所述背光源射入所述反射层120的光线;所述热致变色膜层130设置在所述反射层120上,包括多个热致变色部131,多个所述热致变色部与多个所述反射部121对应设置;其中,所述热致变色部131在低于预设温度时,所述热致变色部131处于非透明状态,所述显示面板处于第一显示模式;所述热致变色部131不低于预设温度时,所述热致变色部131处于透明状态,所述显示面板处于第二显示模式;所述第一显示模式的视角小于所述第二显示模式的视角,所述第一显示模式的亮度高于所述第二显示模式的亮度。
本申请通过设置反射部121、热致变色部131,且热致变色部131和反射部121对应设置。一方面是利用热致变色部131吸热可以从非透明状态向透明状态切换,实现窄视角与宽视角的视角切换。在热致变色部131吸热过程中,可以降低背光模组100的温度,实现对背光模组100温度的调节,有利于背光模组100的散热。另一方面是,利用与热致变色部131对应设置的反射部121,通过反射部121的作用,将射向热致变色部131的大部分光线反射至背光源,再有背光源从热致变色部131之间射出,用于提升显示面板的亮度。当显示面板用于车载显示时,由于外部的环境光例如太阳光直射,导致温度上升,可以通过热致变色部131吸热作用来降低显示面板的整体热量,当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热致变色部131变为透明状态,从而实现宽视角显示。而当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热致变色部131为非透明状态,实现窄视角显示。且特别是窄视角时,由于反射部121的作用,能够在不提升驱动电压的情况下,收集大角度以及不进行显示的大部分光线,使其重新射出,大大提升窄视角显示的亮度,提升车载显示效果。
其中,第一显示模式为窄视角显示模式,第二显示模式为宽视角显示模式。在第一显示模式中,由于背光模组100中的大角度光线被热致变色部131散射或进一步吸收,导致大部分大角度的光线不再从开口区射出,在显示面板的大视角观看时,人眼无法接收大角度的出射光线,实现大角度防窥显示。在第二显示模式中,由于热致变色部131为透明状态,不会对大角度光线形成散射和吸收,实现宽视角显示。且在第二显示模式中,由于反射层120的作用,也能够将宽视角中显示亮度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本申请所使用的热致变色膜层130的材料至少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己内酯PCL和二氧化硅SiO2的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总质量分数可为PMMA/PVDF/PCL/SiO2=39/21/15/25。通过非混相在结晶和熔融状态之间的相变来实现复合材料的透明度切换,即具有低温散射高温透过的透明度切换功能。在高于不混溶组分熔点的高温下,光散射被消除,热致变色膜层130为透明状态;在低于不混溶组分熔点的温度下,即低于预设温度下时,热致变色膜层130为非透明状态,光线射入热致变色部131后发色散色,实现窄视角。当然还可以在复合材料中掺杂少量炭黑CB,加入炭黑后使得吸热效果更好。将CB掺入聚合物混合物有助于在非透明状态时,具有一定的吸光能力,将光散射转换为吸收进行控制,实现窄视角。其中,CB的含量为共混物的0.005wt%。
其中,反射层120的材料包括多孔硅材料,多孔硅材料具有较好的隔热能力(其隔热性能不随变形而降低),使得光线的热量不会增加膜层的热量。多孔硅材料可为一种块状材料,具有较大的均匀面积和加工成任意形状的能力。这些特性被认为有利于制造易于处理的反射材料。其内部直径为几微米的骨架,同时具有高孔隙率、低堆积密度、优异的隔热性能、优异的防水性等。
本申请通过将热致变色膜层130的复合材料、高反射多孔硅材料与面板显示器结合,在重复利用面板产生的热量的情况下,不仅可以达到防窥的效果、增加显示面板的亮度,还能降低散热带来的功耗,如车载领域。显示屏幕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下工作,散热负载过重,同时带来了功耗的增加。因此利用热致变色膜层130可以吸收热量,降低散热负载,降低功耗,还能达到防窥效果。同时高反射多孔硅材料能够提高宽视角/防窥模式下的亮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显示面板的竞争力,达到客户的需求,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图2是本申请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参见图2所示,显示面板210一般包括开口区211和非开口区212,开口区211和非开口区212的划分一般通过黑矩阵来进行划分,对应黑矩阵区域为非开口区,子像素(R、G、B)一般设置在黑矩阵的镂空位置处,该子像素区域则为开口区211。
对应的,背光模组100包括出光区101和非出光区102,所述出光区101对应所述开口区设置,所述非出光区102对应所述非开口区设置,背光模组100的出光区101所射出光线射入所述开口区,非出光区102射出的光线射入所述非开口区。可以理解的是,这里提及的非出光区102并不是说背光模组100在该区域不发光,而是指该区域发出的光线一般会被显示面板的黑矩阵或其他遮光膜层所吸收。
多个所述反射部121设置在所述非出光区102;多个所述热致变色部131设置在所述非出光区102;所述反射部121用于反射所述背光源射入所述非出光区102的光线。
在实际显示中,该非出光区102的光线一般也是损失在显示面板的各膜层中,本方案中,反射部121对应非出光区102设置,通过反射部121的设置,将原本损失在显示面板的各膜层的光线,重新反射至背光源中,经背光源的再次反射后,大部分光线可从相邻反射部121之间射出,即从出光区101射出。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00为侧入式背光模组100,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100包括灯条111和导光板112,所述导光板112用于为显示面板提供面光源,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入光面,所述第一表面为出光面,所述入光面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灯条111设置在所述导光板112的入光面,用于为所述导光板112提供线光源,所述反射层120设置在所述导光板112的第二表面。
具体地,反射部121位于导光板112上的各非出光区102,将非出光区102的光线进行拦截,多次反射后实现对非出光区102的光线利用。
本实施例中,主要是利用热致变色部131具有一定的吸热能力,在外部温度的上升时,通过热致变色部131的吸热,实现对显示面板降温的效果,吸热后可从防窥模式切换为宽视角模式。
图3a是本申请另一种背光模组的截面示意图,图3b是本申请另一种背光模组的俯视示意图,参见图3a-3b所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100,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100包括底板114、反射片116和多个灯珠113,多个所述灯珠113阵列设置在所述底板114上,所述反射片116设置在所述底板114设置有所述灯珠113的一侧,所述反射片116对应多个所述灯珠113的位置设置有开孔115,所述灯珠113穿过所述反射片116后设置在所述底板114上;一个所述灯珠113至少一侧设置有一个所述反射部121。
具体地,反射部121可设置在环形,环绕灯珠113设置,以使得大部分的灯珠113光线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区101射出,以实现光线的重复利用。其中,所述反射部121的厚度在0.5um到2um之间。
本方案中,反射部121对应非出光区102设置,通过反射部121的设置,将原本损失在显示面板的各膜层的光线,重新反射至背光源中,经背光源的再次反射后,大部分光线可从相邻反射部121之间射出,即从出光区101射出。
图4是本申请一种热致变色部的示意图,参见图4所示,具体地,所述热致变色部131为条状,多个所述热致变色部131阵列排布,且相邻两个所述热致变色部131之间设置有间隙。
进一步地,相邻热致变色部131之间的间距为一个像素或一个子像素或多个像素,一个像素一般包括三个子像素。本实施例的热致变色部131可为长条状或分段设置的条状。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所形成的防窥角度为左右或上下的单一方向的防窥,通过设置间隔排列的热致变色部131,实现垂直于热致变色部131的方向的防窥。
图5是本申请另一种热致变色部的示意图,参见图5所示,具体地,所述开口区包括多个子像素区,所述热致变色部131环绕所述一个所述子像素区或多个所述子像素区设置,所述热致变色部131为回字形;相邻两个所述热致变色部131之间直接接触。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环绕子像素设置的热致变色部131,可与显示面板的黑矩阵在基板上的正投影实现重合。换句话说,热致变色膜层130所形成的多个热致变色部131之间的镂空区域正好对应开口区,实现一一对应设置,使得窄视角显示时的防窥效果更好。
具体地,所述反射部121与所述热致变色部131的形状、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设置。即根据热致变色部131的形状设置反射部121的形状,并设置数量、位置一致,以达到最佳的配合效果。
当然,反射部121的数量大于热致变色部131的数量也是可以的,通过完全将背光模组100的非出光区102覆盖反射部121,使得光线仅能够从导光板112的出光区101射出,以最大提升显示面板开口区的亮度。
具体地,所述反射部121的厚度小于所述热致变色部131的厚度,所述热致变色部131的厚度不低于2um,所述反射部121的厚度在0.5um到2um之间。
图6是本申请一种电热膜层的示意图,参见图6所示,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还增加了电热膜层140,用来主动控制显示面板在第一显示模式和第二显示模式中进行切换,而上一实施例中,主要是通过外界环境温度来进行控制。
具体地,所述背光模组100还包括电热膜层140,所述电热膜层140设置在所述热致变色膜层130上,用于控制传递给所述热致变色膜层130的温度;其中,所述电热膜层140在小于预设温度时,所述热致变色部131处于非透明状态,所述显示面板处于第一显示模式,所述背光源发出光线从相邻所述热致变色部131之间射出;所述电热膜层140大于等于预设温度时,所述热致变色部131处于透明状态,所述显示面板处于第二显示模式。
其中,预设温度可以根据热致变色膜层130的材料中各材料占比进行调节,选择合适的温度即可。本实施例中的预设温度可在30-45度之间进行调节。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显示装置着力解决的是在夏天中的车载显示屏幕容易受到高温的影响。利用热致变色部131利用热致变色部131吸热相变,具有一定的储热能力,来实现显示面板的吸热,降低显示面板的温度。而且在此过程中,可由窄视角变化为宽视角,实现更好的显示效果。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电热膜层140的主动控制,使得显示面板在第一显示模式和第二显示模式中进行切换。
进一步地,所述电热膜层140包括多个升温部141和多个降温部142,一个所述热致变色部131分别对应一个所述升温部141和一个所述降温部142设置;所述背光模组100还包括温度控制器150,用于控制所述升温部141或所述降温部142对所述热致变色部131进行升温或降温。
本实施例中,一个热致变色部131分别有一个升温部141和降温部142来控制,在实际使用中,例如阳光直射条件下,导致车载屏幕的温度较高,热致变色部131吸收一定的热量后切换为宽视角显示,此时可以进行控制,驱动降温部142工作,将热致变色部131的温度降低至预设温度之下,实现显示面板以第一显示模式进行显示,此时窄视角下由于反射层120的汇聚作用,使得窄视角下的光线亮度更高,能够显示得更清楚。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反射层120的作用,宽视角下的正面光线也会较多,因此在第二显示模式下的正面观感也会更好。但是相对来说,热致变色部131仅仅吸收了大角度光线,且热致变色部131还具有一定的反射效果,使得更多的光线从相邻热致变色部131之间射出,提升了窄视角下的光线数量,使得窄视角下的亮度由于宽视角下的亮度。
本方案中,除了设置升温部141,还设置有降温部142,降温部142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温度控制器150来控制,使得对应的热致变色部131达到预设的温度。通过升温部141和降温部142的灵活搭配,实现对热致变色部131的温度控制。本实施例中,多个升温部141和多个降温部142的驱动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是单独驱动或分区驱动或全部同时驱动。温度控制器150通过控制升温部141进行均匀加热或降温,达到控制热致变色膜层130。其中升温部141和降温部142分别为透明的电热膜层140,升温部141为热膜,降温部142为冷膜。具体地,聚酰亚胺电热膜为冷膜主要材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电热膜为热膜主要材料。通过对上述材料的通电控制实现对热致变色部131的升温和降温。
本申请实施例还在温度控制器150中增设导热膜层151,导热膜层151的作用是传导热量,采用容易导热的金属材料构成,可以是铝、铜等。所述导热膜层151的一端与所述光源连接,所述导热膜层151的另一端与所述升温部141连接,将所述光源上的热量传递到所述升温部141上。
由于光源中的LED在发光时容易产生较大的热量,如何有效对发光单元进行散热也是本领域的一项重要方向,本实施方式可以利用导热膜层151将LED产生的热量传递到电热膜上,既能够有效对光源进行散热,又能够做到对热量的回收利用,还能够对升温部141和温度控制器150提供的热量进行补充,以减少温度控制器150的电量消耗。
具体在实际使用中,导热膜层151先将光源中的热量传递给电热膜,温度控制器150中的感温层对导热膜层151导致升温部141的温度进行监控,若发现热量不足时,可以再对升温部141供电,使得升温部141的温度进一步升高,以使得热致变色部131达到预设温度。
本实施例中,可采用升温部141和降温部142交错设置的方式,例如同一热致变色部131的位置,设置多块连接的升温部141和多块连接的降温部142,升温部141和降温部142交错设置。
图7是本申请另一种电热膜层的示意图,参见图7所示,降温部142为圆形,升温部141为环形,升温部141环绕降温部142设置,使得降温部142的面积更大,且正对热致变色部131的位置。而升温部141对应热致变色部131的边缘位置。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均匀设置的升温部141和降温部142,对应的热致变色部131的各位置的温度变化更均匀。
图8是本申请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参见图8所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200,所述显示装置200包括显示面板210和上述的背光模组100,所述背光模组100为所述显示面板提供光源。
其中,显示面板可为各种显示面板,如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型)显示面板、IPS(In-Plane Switching,平面转换型)显示面板、VA(Vertical Alignment,垂直配向型)显示面板、MVA(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多象限垂直配向型)显示面板,当然,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显示面板,如Mini-LED、OLED显示面板,均可适用上述方案。
本申请通过设置反射部121、热致变色部131,且热致变色部131和反射部121对应设置。一方面是利用热致变色部131吸热可以从非透明状态向透明状态切换,实现窄视角与宽视角的视角切换。在热致变色部131吸热过程中,可以降低背光模组100的温度,实现对背光模组100温度的调节,有利于背光模组100的散热。另一方面是,利用与热致变色部131对应设置的反射部121,通过反射部121的作用,将射向热致变色部131的大部分光线反射至背光源,再有背光源从热致变色部131之间射出,用于提升显示面板的亮度。当显示面板用于车载显示时,由于外部的环境光例如太阳光直射,导致温度上升,可以通过热致变色部131吸热作用来降低显示面板的整体热量,当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热致变色部131变为透明状态,从而实现宽视角显示。而当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热致变色部131为非透明状态,实现窄视角显示。且特别是窄视角时,由于反射部121的作用,能够在不提升驱动电压的情况下,收集大角度以及不进行显示的大部分光线,使其重新射出,大大提升窄视角显示的亮度,提升车载显示效果。而且进一步还能通过电控膜层实现对第一显示模式和第二显示模式的控制,使得在较热时通过电热膜层140中的冷膜对显示面板进行降温。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发明构思可以形成非常多的实施例,但是申请文件的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列出,因而,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上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各实施例或技术特征组合之后,将会增强原有的技术效果。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可选实施方式对本申请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用于为显示面板提供背光,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光源,用于为所述背光模组提供光源;
反射层,设置有多个反射部,均匀排列设置在所述背光源上,所述反射部用于反射所述背光源射入所述反射层的光线;以及
热致变色膜层,设置在所述反射层上,包括多个热致变色部,多个所述热致变色部与多个所述反射部对应设置;
其中,所述热致变色部在低于预设温度时,所述热致变色部处于非透明状态,所述显示面板处于第一显示模式;所述热致变色部不低于预设温度时,所述热致变色部处于透明状态,所述显示面板处于第二显示模式;
所述第一显示模式的视角小于所述第二显示模式的视角,所述第一显示模式的亮度高于所述第二显示模式的亮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开口区和非开口区,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出光区和非出光区,所述出光区对应所述开口区设置,所述非出光区对应所述非开口区设置;
多个所述反射部设置在所述非出光区;多个所述热致变色部设置在所述非出光区;
所述反射部用于反射所述背光源射入所述非出光区的光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电热膜层,所述电热膜层设置在所述热致变色膜层上,用于控制传递给所述热致变色膜层的温度;
其中,所述电热膜层在小于预设温度时,所述热致变色部处于非透明状态,所述显示面板处于第一显示模式,所述背光源发出光线从相邻所述热致变色部之间射出;所述电热膜层大于等于预设温度时,所述热致变色部处于透明状态,所述显示面板处于第二显示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膜层包括多个升温部和多个降温部,一个所述热致变色部分别对应一个所述升温部和一个所述降温部设置;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温度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升温部或所述降温部对所述热致变色部进行升温或降温。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致变色部为条状,多个所述热致变色部阵列排布,且相邻两个所述热致变色部之间设置有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区包括多个子像素区,所述热致变色部环绕所述一个所述子像素区或多个所述子像素区设置,所述热致变色部为回字形;相邻两个所述热致变色部之间直接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部与所述热致变色部的形状、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反射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热致变色部的厚度,所述热致变色部的厚度不低于2u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部采用多孔硅材料形成;
所述热致变色膜层为至少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己内酯PCL和二氧化硅SiO2的复合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或直下式背光模组;
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灯条和导光板,所述导光板用于为显示面板提供面光源,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入光面,所述第一表面为出光面,所述入光面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灯条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用于为所述导光板提供线光源,所述反射层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第二表面;
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底板、反射片和多个灯珠,多个所述灯珠阵列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反射片设置在所述底板设置有所述灯珠的一侧,所述反射片对应多个所述灯珠的位置设置有开孔,所述灯珠穿过所述反射片后设置在所述底板上;一个所述灯珠至少一侧设置有一个所述反射部。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上述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为所述显示面板提供光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119482.8A CN117192837A (zh) | 2023-08-31 | 2023-08-31 |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119482.8A CN117192837A (zh) | 2023-08-31 | 2023-08-31 |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192837A true CN117192837A (zh) | 2023-12-08 |
Family
ID=88986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119482.8A Pending CN117192837A (zh) | 2023-08-31 | 2023-08-31 |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192837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666217A (zh) * | 2024-02-01 | 2024-03-08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2023
- 2023-08-31 CN CN202311119482.8A patent/CN117192837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666217A (zh) * | 2024-02-01 | 2024-03-08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CN117666217B (zh) * | 2024-02-01 | 2024-05-03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503013B2 (en) |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an optical modulator | |
US8325416B2 (en) | Re-writeable optical element and a display, reflector and backlight incorporating the same | |
US20120274876A1 (en) | Display assemblies and methods of display | |
CN117192837A (zh) |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
JP6720008B2 (ja) |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 | |
JP2007249052A (ja) | 光制御フィルム、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 |
JP2004513483A (ja) | 明るさおよびコントラスト増強直視型発光型ディスプレイ | |
JP2007102210A (ja) | 調光装置 | |
KR19980024738A (ko) | 확산 도광판, 백 라이트 소스 및 이를 사용한 액정 표시 장치 | |
TWI691768B (zh) | 視角控制膜片與採用其之顯示裝置 | |
JP2002229017A (ja) | 表示装置 | |
CN208780957U (zh) | 一种彩膜基板及显示面板 | |
US20060033865A1 (en) | Composite display unit and electric apparatus using this | |
CN112631014B (zh) | 显示面板组件和具有其的显示装置 | |
KR102253605B1 (ko) | 광학 시트, 백라이트 유닛,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정보 기기 | |
US7916248B2 (en) | Large scale liquid crystal structures | |
KR20150019112A (ko) | 외광 반사를 이용한 표시 패널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 |
WO2012058982A1 (zh) | 近晶态液晶彩色显示器 | |
CN211426986U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JP2008520001A (ja) | 高輝度フルカラー反射型ディスプレイ | |
CN206162010U (zh) | 背光模组与显示装置 | |
CN117192820A (zh) |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
JP2008509444A (ja) | 異なる光学及び電気機械特性を有する、大きさの異なる二種類の粒子を有する電気光学的懸濁粒子セル | |
CN215813661U (zh) | Micro LED显示装置 | |
CN117784472A (zh) |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