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92799A - 显示模组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92799A
CN117192799A CN202311464144.8A CN202311464144A CN117192799A CN 117192799 A CN117192799 A CN 117192799A CN 202311464144 A CN202311464144 A CN 202311464144A CN 117192799 A CN117192799 A CN 1171927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ubstrate
light emitting
unit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6414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192799B (zh
Inventor
姚江波
彭俊彪
向昌明
赵锐
张伟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TCL Huaxing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TCL Huaxing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TCL Huaxing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Priority to CN20231146414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92799B/zh
Publication of CN1171927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927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1927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927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包括:第一显示基板,包括第一基板以及多个第一发光单元,多个第一发光单元间隔地设置于第一基板上;第二显示基板,位于第一显示基板的出光侧的背侧,且包括第二基板以及多个第二发光单元,多个第二发光单元设置于第二基板上且分别与多个第一发光单元错位设置。该显示模组具有高分辨率。

Description

显示模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三维(3D)显示是一种新型显示技术,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可以应用于车载显示、室内电影院以及室外广告等。常用的3D显示模式包括光栅式和柱透镜式。光栅式由于其结构简单,是采用最多的3D显示模式。然而,光栅式的狭缝设计会牺牲像素密度。
目前,如何提高光栅式3D显示装置的像素密度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模组,有利于提高显示模组的分辨率。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包括:
第一显示基板,包括第一基板以及多个第一发光单元,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单元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以及
第二显示基板,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基板的出光侧的背侧,且包括第二基板以及多个第二发光单元,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上且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单元错位设置。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第二显示基板位于第一显示基板的出光侧的背侧。第一显示基板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单元,第二显示基板包括多个第二发光单元,多个第二发光单元分别与多个第一发光单元错位设置。采用这种设计,显示模组的发光单元的数目等于第一发光单元的数目与第二发光单元的数目的加和,有利于提高显示模组的分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又一些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光散射单元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的色转换单元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的又一些实施例中的色转换单元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遮光层、第一发光单元以及第二发光单元的平面布设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的又一些实施例中显示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识如下:
100,显示模组;
11,第一显示基板;111,第一基板;112,第一发光单元;113,第一驱动电路;
12,第二显示基板;121,第二基板;122,第二发光单元;123,第二驱动电路;
13,粘接件;
14,调光模块,141,聚光单元;141a,凸曲面;142,光散射单元;1421,透光基材;1422,散射粒子;142a,凹曲面;143,色转换单元;1431,色转换基材;1432,色转换粒子;
15,封装层;151,透明封胶层;152,封装盖板;
16,遮光层;161,第一开口;162,第二开口;
17,光学调制层;
181,第三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照图1至图10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模组100,应用于三维(3D)显示,通过提高显示模组100的像素密度,即提高显示模组100的分辨率,以改善显示模组100应用于3D显示时的显示效果。以下将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请参照图1所示,其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显示模组100包括第一显示基板11、第二显示基板12以及粘接件13。第二显示基板12位于第一显示基板11的出光侧的背侧。粘接件13位于第一显示基板11与第二显示基板12之间,且粘接第一显示基板11和第二显示基板12。粘接件13包括框胶。
第一显示基板11和第二显示基板12均可以发出光线,且两者均用于显示。在第一显示基板11指向第二显示基板12的方向上,第一显示基板11的外轮廓和第二显示基板12的外轮廓平齐或基本平齐,即第一显示基板11与第二显示基板12的尺寸基本一样大。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显示基板12的尺寸也可以大于第一显示基板11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基板11和第二显示基板12的数目均为一个。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基板11和第二显示基板12的数目也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显示基板11相互拼接连接,多个第二显示基板12相互拼接连接。在本申请中,以第一显示基板11和第二显示基板12的数目均为一个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详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基板11包括第一基板111以及多个第一发光单元112,多个第一发光单元112间隔地设置于第一基板111上。第二显示基板12包括第二基板121以及多个第二发光单元122,多个第二发光单元122设置于第二基板121上且分别与多个第一发光单元112错位设置。在第一显示基板11指向第二显示基板12的方向上,第一显示基板11与第二显示基板12重叠。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基板12位于第一显示基板11的出光侧的背侧。第一显示基板11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单元112,第二显示基板12包括多个第二发光单元122,多个第二发光单元122分别与多个第一发光单元112错位设置。采用这种设计,显示模组100的发光单元的数目等于第一发光单元112的数目与第二发光单元122的数目的加和,多个第一发光单元112和多个第二发光单元122均作为独立的像素显示,使得显示模组100具有高分辨率。而且,第一显示基板11上可以只是设置第一发光单元112及第一发光单元112对应的驱动电路,第二显示基板12上可以只是设置第二发光单元122及第二发光单元122对应的驱动电路,第一显示基板11和第二显示基板12的制造工艺均更加简单,进而简化显示模组100的制造工艺。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相关技术中,将多个发光单元和多个发光单元的驱动电路制作在一个基板上时,随着发光单元的数目增多,对应的驱动电路的线路设计也更加复杂,导致的显示装置的工艺难度较大。而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采用第一显示基板11和第二显示基板12的叠置设计,且多个第一发光单元112与多个第二发光单元122错位设置,使显示模组100实现了高分辨率的同时,简化了显示模组100的制造工艺。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发光单元112在第二基板121上的正投影分别与多个第二发光单元122在第二基板121上的正投影相邻且间隔设置。如此,多个第一发光单元112与多个第二发光单元122错位的情况下,每个第二发光单元122分别与相邻两个第一发光单元112之间的区域重叠,有更多的空间设置第二发光单元122,第二发光单元122的数目可以更多,进一步地提高显示模组100的分辨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正投影是在第一显示基板11指向第二显示基板12的方向上的投影。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单元112在第二基板121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个第二发光单元122在第二基板121上的正投影之间。举例而言,一个第一发光单元112在第二基板121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个第二发光单元122在第二基板121上的正投影之间;或者,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一发光单元112在第二基板121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个第二发光单元122在第二基板121上的正投影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模组100还可以包括第三显示基板(未示意出),第三显示基板位于第二显示基板12远离第一显示基板11的一侧,但不限于此。第二显示基板12位于第三显示基板的出光侧,第三显示基板包括的第三发光单元与第一发光单元以及第二发光单元均错位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单元112与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单元122相同,此时,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单元112发出的光的颜色与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单元122发出的光的颜色相同。采用设计,可以将相同的第一发光单元112和第二发光单元122分别设置于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上。例如,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单元112和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单元122均发出第一色光,第一色光包括白光,第一色光也可以包括绿光、蓝光、红色以及黄光中的任意一种。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发光单元112和第二发光单元122均发出白光时,第一发光单元112和第二发光单元122均包括红光发光器件、蓝光发光器件以及绿光发光器件,即第一发光单元112和第二发光单元122均包括混合发光器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单元112发出的光与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单元122发出的光不同。采用这种设计,可以将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的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单元112和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单元122分别设置于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上。例如,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单元112发出红光、蓝光以及绿光中的一种,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单元122发出红光、蓝光以及绿光中的另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发光单元112发出的光的颜色相同,例如多个第一发光单元112均发出白光。多个第二发光单元122发出的光的颜色也相同,例如,多个第二发光单元122也发出白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发光单元112发出的光的颜色也可以互相不同。例如,多个第一发光单元112可以分别发出红光、蓝光以及绿光。多个第二发光单元122发出的光可以互相不同。例如,多个第二发光单元122可以分别发出红光、蓝光以及绿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元112可以包括无机发光二极管、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ED)以及次毫米发光二极管(Mini-LED),但不限于此。第二发光单元122也可以包括无机发光二极管、微型发光二极管以及次毫米发光二极管,但不限于此。其中,无机发光二极管的尺寸、次毫米发光二极管以及微型发光二极管的尺寸依次减小。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元112和第二发光单元122也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或者量子发光二极管等。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显示模组100具有高分辨率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地改善显示模组100的显示效果。显示模组100还包括调光模块14,调光模块14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发光单元122的出光侧。调光模块14在第二基板12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发光单元122在第二基板121上的正投影重叠,且调光模块14与第一发光单元112错位。采用这种设计,调光模块14对第二发光单元122发出的光进行调节,该调节包括对第二发光单元122发出的光的出射角度以及光的颜色等进行调节。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显示基板12的第二发光单元122距离显示模组100的出光面更远,第一显示基板11的第一发光单元112距离显示模组100的出光面更近。为了改善这种距离差异导致的显示差异,本申请通过增设调光模块14,以对第二显示基板12中的第二发光单元122发出的光进行调节。
还需要说明的是,调光模块14在第二基板12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发光单元122在第二基板121上的正投影重叠是指,在第一显示基板11指向第二显示基板12的方向上,调光模块14在第二基板12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发光单元122在第二基板121上的正投影重叠。
调光模块14包括聚光单元141,聚光单元141在第二基板12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发光单元122在第二基板121上的正投影重叠,且聚光单元141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发光单元122与第一基板111之间。采用这种设计,第二发光单元122发出的光入射至聚光单元141之后,聚光单元141对第二发光单元122发出的光进行汇聚,以汇聚光的形式射出,汇聚光的出射角度较小。汇聚光穿过至第一显示基板11后,出射到外部环境中。而且,由于聚光单元141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发光单元122与第一基板111之间,第二发光单元122发出的光入射至第一显示基板11之前,就经由聚光单元141调节为汇聚光。因此,汇聚光与第一显示基板11中第一发光单元112发出的光之间串扰的可能性降低,进而提高显示模组100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示,聚光单元141设置于第二基板121上,且第二发光单元122的部分嵌于聚光单元141中。采用这种设计,无论第二发光单元122是侧面发光还是正面发光,还是第二发光单元122的光从侧面和整面出射,聚光单元141对第二发光单元122发出的光具有更好的汇聚效果,提高第二发光单元122发出的光在显示模组100的出光侧的出光率。而且,第二发光单元122的部分嵌于聚光单元141中,不需要再使第二发光单元122与聚光单元141之间彼此对位,简化半导体器件的制造工艺。
具体地,第二发光单元122具有底面、顶面以及侧面,侧面连接于顶面与底面之间,底面与顶面相对设置。第二发光单元122的底面固定于第二基板121上。第二发光单元122的侧面和顶面位于聚光单元141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聚光单元141设置于第二基板121上,且第二发光单元122的部分嵌于聚光单元141中时,聚光单元141也可以与第一基板111接触。如此,显示模组100的厚度更薄。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聚光单元141设置于第一基板111靠近第二显示基板12的表面上。采用这种设计,第二基板121上具有更多的空间设置第二发光单元122,且第一基板111靠近第二显示基板12的表面上具有更多的空间设置聚光单元141,显示模组100的制造工艺更加简单。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2所示,在聚光单元141设置于第一基板111靠近第二显示基板12的表面上的情况下,聚光单元141与第二发光单元122之间具有间隙。采用这种设计,改善聚光单元141与第二发光单元122之间直接接触,对聚光单元141造成损伤的问题。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发光单元122在第一基板111上的正投影位于聚光单元141在第一基板111上的正投影内,使得第二发光单元122发出的光能更多向聚光单元141入射,提高第二发光单元122的出光效率。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聚光单元141设置于第一基板111靠近第二显示基板12的表面上的情况下,聚光单元141与第二发光单元122之间具也可以接触,以减小显示模组100的厚度。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对于多个聚光单元141,也可以一部分的聚光单元141设置于第二基板121上,且第二发光单元122嵌于聚光单元141中;另一部分的聚光单元141设置于第一基板111靠近第二显示基板12的表面上。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也可以将多个聚光单元141设置于不同于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的第三基板181上,第三基板181固定于第一基板111靠近第二基板121的表面上。采用这种设计,可以简化多个聚光单元141的制造工艺。而且,也可以改善在第一基板111的两个表面上分别设置第一发光单元112和聚光单元141时,对第一发光单元112和聚光单元141造成的损伤。其中,第三基板181为透明基板。
同时参照图1至图3所示,聚光单元141包括聚光透镜,但不限于此。聚光透镜包括但不限于微型凸透镜,聚光透镜包括凸曲面141a。参照图1所示,在第二发光单元122的部分嵌于聚光单元141中的情况下,凸曲面141a向靠近第二显示基板12的方向凸出。参照图2和图3所示,在聚光单元141位于第二发光单元122的出光侧的情况下,聚光单元141的凸曲面141a向靠近第二发光单元122的方向凸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聚光单元141的高度大于或等于8微米且小于或等于50微米,以降低聚光单元141的制造难度的同时,保证聚光单元141的聚光效果。可选地,聚光单元141的高度大于或等于12微米且小于或等于28微米。可选地,聚光单元141的高度大于或等于15微米且小于或等于25微米。
在一些实施例中,聚光透镜是透明的,以保证聚光单元141具有透光性。聚光单元141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透光有机材料,透光有机材料包括环氧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以及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中的至少一种。
参照图1至图3所示,调光模块14还包括光散射单元142,光散射单元142位于聚光单元141远离第二发光单元122的一侧,光散射单元142在第二基板121上的正投影与聚光单元141在第二基板121上的正投影重叠。
具体地,光散射单元142设置于第一基板111上,且与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单元112相邻设置。
采用聚光单元141与光散射单元142的这种搭配设计,从聚光单元141出射的汇聚光入射至光散射单元142中,光散射单元142对汇聚光进行散射,以散射光的形式出射,散射光的出射角度大于汇聚光的入射角度。换言之,第二发光单元122发出的光依次经过调光模块14的聚光单元141和光散射单元142处理后,第二发光单元122发出的光的出射角度先减小后增大。因此,经过调光模块14调节后的光的出射角度与第二发光单元122发出的光的出射角度趋于相同,即从光散射单元142出射的散射光的出射角度与第二发光单元122发出的光的出射角度趋于相同。在光散射单元142位于第一基板111上,且从光散射单元142出射的散射光的出射角度与第二发光单元122发出的光的出射角度趋于相同的情况下,相当于将第二发光单元122发出的光转移到第一基板111上。也就是说,相当于将第二发光单元122设置于第一基板111上,增加了第一显示基板11的像素密度,但是不需要在第一显示基板11上增设第二发光单元122的像素电路,简化第一显示基板11的制造工艺。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显示基板11指向第二显示基板12的方向上,第二发光单元122与聚光单元141可以以一对一的方式重叠,但不限于此。采用这种设计,以保证一个聚光单元141对一个第二发光单元122发出的光的聚光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显示基板11指向第二显示基板12的方向上,聚光单元141与光散射单元142也可以以一对一的方式重叠设置,但不限于此。采用这种设计,以保证一个光散射单元142对汇聚光的散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3所示,在第一发光单元112可以包括无机发光二极管、微型发光二极管以及次毫米发光二极管的情况下,光散射单元142的形状与第一发光单元112的形状相同,光散射单元142的尺寸与第一发光单元112的尺寸相同。采用设计,光散射单元142的出光面与第一发光单元112的出光面相同或趋于相同,从光散射单元142出射的散射光的出射角度与第一发光单元112发出的光的出射角度等趋于相同,进一步地改善显示模组100的显示效果。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发光单元112包括其他类型的发光器件时,光散射单元142的形状也可以与第一发光单元112的形状相同,光散射单元142的尺寸也可以与第一发光单元112的尺寸相同。
具体地,在第一发光单元112可以包括无机发光二极管、微型发光二极管以及次毫米发光二极管的情况下,第一发光单元112的出光面与光散射单元142的出光面均包括平面,且第一发光单元112的出光面与光散射单元142的出光面平齐且面积相同(在垂直于第一显示基板11指向第二显示基板12的方向上平齐)。因此,第一发光单元112的出光面与光散射单元142的出光面之间没有断差,以保证第一发光单元112发出的光的出射角度与从光散射单元142发出的散射光的出射角度趋于相同,进一步地改善显示模组100的显示效果。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元112的出光面与光散射单元142的出光面也可以均包括曲面,第一发光单元112的出光面与光散射单元142的出光面相同。第一发光单元112发出的光的出射角度与从光散射单元142发出的散射光的出射角度趋于相同,进一步地改善显示模组100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示,光散射单元142包括透光基材1421和分散于透光基材1421中的散射粒子1422。光散射单元142的折射率大于1且小于或等于2,以保证更多的汇聚光能入射至光散射单元142,并有更多的散射光能从光散射单元142射出,提高光散射单元142对汇聚光的透过率。透光基材1421的材料包括透光有机材料,透光有机材料包括环氧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以及聚碳酸酯中的至少一种。散射粒子1422的粒径大于或等于1微米且小于或等于5微米,以保证光散射单元142对光的散射效果。散射粒子1422的材料包括金属材料,利用金属材料的反射性,搭配散射粒子的散射性,以保证散射粒子1422对汇聚光的散射效果。其中,金属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铝、银、铜及其合金。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所示,光散射单元142包括散射透镜。光散射单元142包括凹曲面142a。散射透镜包括凹透镜。散射透镜是透光的,散射透镜的材料与聚光透镜的材料相同。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在聚光单元141包括聚光透镜的情况下,光散射单元142包括散射透镜,聚光透镜与散射透镜搭配,更有利于第二发光单元122发出的光的出射角度依次经过减小以及增大后,与第二发光单元122发出的光的出射角度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控制散射透镜与聚光透镜的形状和尺寸相互匹配,以保证第二发光单元122发出的光在依次经过散射透镜和聚光透镜处理前和处理后基本不变。例如,凹曲面142a的形状与凸曲面141a的形状相同,且凹曲面142a的曲率与凸曲面141a的曲率相同,但不限于此。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6和图7所示,调光模块14也可以包括色转换单元143。色转换单元143位于聚光单元141远离第二发光单元122的一侧。色转换单元143在第二基板121上的正投影与聚光单元141在第二基板121上的正投影重叠。
具体地,色转换单元143设置于第一基板111上,且与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单元112相邻设置。色转换单元143在第二基板121上的正投影与聚光单元141在第二基板121上的正投影重叠。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采用聚光单元141与色转换单元143的搭配设计,从聚光单元141出射的汇聚光入射至色转换单元143中,色转换单元143将汇聚光的颜色进行转换,使得汇聚光入射至色转换单元143之前的颜色与从色转换单元143出射时的颜色不同。
色转换单元143可以包括色转换基材1431和分散于色转换基材1431中的色转换粒子1432。色转换粒子1432包括量子点以及荧光粉中的至少一种。量子点可以包括红光量子点以及绿光量子点等中的至少一种。荧光粉可以包括红光荧光粉以及绿光荧光粉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色转换单元143可以相同,即多个色转换单元143将第二发光单元122发出的光转换为同一种颜色的光。例如,第二发光单元122发出蓝光,多个色转换单元143将蓝光均转换为红光或绿光。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多个色转换单元143也可以不同,即多个色转换单元143将第二发光单元122发出的光转换为不同颜色的光。例如,第二发光单元122发出蓝光,多个色转换单元143包括第一色转换单元(未示意出)和第二色转换单元(未示意出)。第一色转换单元将蓝光转换为红光,第二色转换单元将蓝光转换为绿光。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发光单元112可以包括无机发光二极管、微型发光二极管以及次毫米发光二极管的情况下,色转换单元143的形状与第一发光单元112的形状相同,色转换单元143的尺寸与第一发光单元112的尺寸相同。采用设计,色转换单元143的出光面与第一发光单元112的出光面相同或趋于相同,从色转换单元143出射的色转换光的出射角度与第一发光单元112发出的光的出射角度等趋于相同,进一步地改善显示模组100的显示效果。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8所示,色转换单元143除了包括色转换粒子1432,还可以包括上述散射粒子1422。采用这种设计,色转换单元143除了可以将聚光单元141汇聚后的汇聚光转换为不同颜色的光,色转换单元143还可以对光进行散射。而且,色转换单元143同时包括散射粒子1422和色转换粒子1432时,散射粒子1422对汇聚光的散射效果,可以提高色转换粒子1432对汇聚光的转换效率。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光散射单元142与色转换单元143叠置地设置于第一基板111上。例如,光散射单元142设置于色转换单元143与第一基板111之间,或者,色转换单元143设置于光散射单元142与第一基板111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3、图5以及图6所示,显示模组100还可以包括遮光层16,遮光层16设置于第一基板111上且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开口161和第二开口162。第一发光单元112设置于第一开口161中,且第二发光单元122在第二基板12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开口162在第二基板121上的正投影重叠。遮光层16能改善多个第一发光单元112发出的光与多个第二发光单元122发出的光之间相互串扰的问题。
参照图1至图3以及图5所示,在光散射单元142设置于第一基板111上的情况下,光散射单元142设置于第二开口162中。参照图6所示,在色转换单元143设置于第一基板111上的情况下,色转换单元143设置于第二开口162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遮光层16的厚度小于第一发光单元112和第二发光单元122的高度。遮光层16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微米且小于或等于3微米。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3、图5、图6以及图9所示,第一开口161的侧壁与第一发光单元112之间具有间隙,以保证遮光层16能起到遮光作用的同时,更方便将第一发光单元112设置于第一开口161中,简化显示模组100的制造工艺。在色转换单元143和/或光散射单元142设置于第二开口162中的情况下,第二开口162的侧壁与色转换单元143和/或光散射单元142之间也有间隙,以方便将色转换单元143或者光散射单元142设置于第二开口162中,简化显示模组100的制造工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开口162的侧壁与第二发光单元122之间也具有间隙,对应的,第二发光单元122在第二基板12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开口162在第二基板121上的正投影内,以方便第二发光单元122与第二开口162重叠时第二开口162的开口面积大于第二发光单元122的面积,简化显示模组100的制造工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开口162的开口面积可以大于第一开口161的开口面积,以降低第二开口162与第二发光单元122重叠的难度。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61的开口面积与第二开口162的开口面积也可以相同,以降低遮光层16的制造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遮光层16包括黑色绝缘层,黑色绝缘层包括黑色矩阵层。在另一些实施例,遮光层16也可以包括遮光金属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1至图3、图5以及图6所示,第一基板111包括玻璃基板,第二基板121包括印刷电路板。第一显示基板11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基板111上的第一驱动电路113,第一驱动电路113与第一发光单元112连接,第一驱动电路113控制多个第一发光单元112显示。第二基板121上没有设置第二发光单元122的驱动电路。显示模组100还包括外部控制电路(未示意出),外部控制电路与多个第二发光单元122连接,以控制多个第二发光单元122进行显示。
参照图10所示,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均包括玻璃基板。第一显示基板11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基板111上的第一驱动电路113,第一驱动电路113与第一发光单元112连接,第一驱动电路113控制多个第一发光单元112显示。第二显示基板12还包括设置于第二基板121上的第二驱动电路123,第二驱动电路123与第二发光单元122连接,第二驱动电路123驱动多个第二发光单元122发光。第一驱动电路113和第二驱动电路123可以相同。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基板11可以不包括第一驱动电路113,而第二显示基板12包括第二驱动电路123。
参照图1至图3、图5、图6以及图10所示,显示模组100还包括光学调制层17,光学调制层17位于第一显示基板11的出光侧。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调制层17包括狭缝式光栅膜。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调制层17包括柱状透镜。
需要说明的是,光学调制层17包括狭缝式光栅膜时,利用狭缝式光栅的遮挡作用,将第一显示基板11和第二显示基板12上的不同区域的发光单元发出的光导向用户双眼对应的视域,由此产生立体视觉。光学调制层17包括柱状透镜时,利用每个柱状透镜的柱面对从第一显示基板11出射的光的折射作用,把两幅不同平面图像分别导向用户双眼对应的视域,由此产生立体视觉。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显示模组100的高分辨率设计,能满足狭缝式光栅膜对高分辨的要求,改善狭缝式光栅造成的大量的光损失导致的显示问题。
参照图1至图3、图5、图6以及图10所示,显示模组100还包括封装层15,封装层15位于光学调制层17与第一显示基板11之间,光学调制层17设置于封装层15上。封装层15对第一显示基板11起到封装和保护作用。
封装层15包括透明封胶层151和封装盖板152。透明封胶层151位于封装盖板152与第一显示基板11之间,且粘接封装盖板152与第一显示基板11。透明封胶层151对第一显示基板11起到封装作用的同时,还起到粘接作用。透明封胶层151包括透明光学胶。封装盖板152包括透明保护盖板。封装盖板152对第一显示基板11起到封装和保护作用的同时,还能对光学调制层17起到支撑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粘接件13的高度大于或等于8微米且小于或等于40微米。如此,以适应上述聚光单元141的高度的同时,减小显示模组100的厚度。
可选地,粘接件13的高度大于或等于12微米且小于或等于28微米。可选地,粘接件13的高度大于或等于15微米且小于或等于25微米。可选地,粘接件13的高度大于或等于18微米且小于或等于22微米。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粘接件13的高度是根据聚光单元141的高度以及显示模组100的厚度设计得到。聚光单元141的高度根据聚光单元141的制备工艺及其聚光效果相关。
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7)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显示基板,包括第一基板以及多个第一发光单元,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单元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以及
第二显示基板,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基板的出光侧的背侧,且包括第二基板以及多个第二发光单元,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上且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单元错位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光模块,所述调光模块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出光侧,所述调光模块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叠,且所述调光模块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错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光模块包括聚光单元和光散射单元;所述聚光单元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且所述聚光单元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叠;所述光散射单元位于所述聚光单元远离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一侧,且所述光散射单元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聚光单元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聚光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上,且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部分嵌于所述聚光单元中;和/或,
至少一个所述聚光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靠近所述第二显示基板的表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单元包括聚光透镜。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散射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且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相邻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散射单元包括透光基材和分散于所述透光基材中的散射粒子。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散射单元包括散射透镜。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散射单元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形状相同,所述光散射单元的尺寸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尺寸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光模块包括聚光单元和色转换单元;所述聚光单元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且所述聚光单元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叠;所述色转换单元位于所述聚光单元远离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一侧,且所述色转换单元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聚光单元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叠。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色转换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且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相邻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色转换单元包括量子点以及荧光粉中的至少一种。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遮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且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
所述第一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中,且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叠。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基板还包括第一驱动电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连接;和/或,所述第二显示基板还包括第二驱动电路,所述第二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粘接件,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基板与所述第二显示基板之间,且粘接所述第一显示基板和所述第二显示基板。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学调制层,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基板的出光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封装层,位于所述光学调制层与所述第一显示基板之间,所述光学调制层设置于封装层上。
CN202311464144.8A 2023-11-06 2023-11-06 显示模组 Active CN1171927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64144.8A CN117192799B (zh) 2023-11-06 2023-11-06 显示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64144.8A CN117192799B (zh) 2023-11-06 2023-11-06 显示模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92799A true CN117192799A (zh) 2023-12-08
CN117192799B CN117192799B (zh) 2024-02-02

Family

ID=88987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64144.8A Active CN117192799B (zh) 2023-11-06 2023-11-06 显示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92799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48612A (zh) * 2012-06-13 2012-10-24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面光源及显示装置
CN111128008A (zh) * 2020-01-16 2020-05-08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1415972A (zh) * 2020-04-28 2020-07-14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oled显示面板
CN115274983A (zh) * 2022-07-18 2022-11-01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48612A (zh) * 2012-06-13 2012-10-24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面光源及显示装置
CN111128008A (zh) * 2020-01-16 2020-05-08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1415972A (zh) * 2020-04-28 2020-07-14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oled显示面板
CN115274983A (zh) * 2022-07-18 2022-11-01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92799B (zh) 2024-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74068B2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unit
CN110858599B (zh) 像素阵列封装结构及显示面板
CN102537780B (zh) 发光器件模块和包括发光器件模块的背光单元
TWI405356B (zh) 發光單元
TWI750476B (zh) 發光裝置及面發光光源
JP2017139464A (ja) 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498211B1 (ko) 반도체 발광 소자를 이용한 차량용 램프
CN115274983A (zh) 显示面板
CN114127470B (zh) 照明装置
CN117192799B (zh) 显示模组
CN111916434A (zh) 一种显示装置
WO2022044709A1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CN215527753U (zh) 一种led显示模组及led显示屏
TWI782351B (zh) 顯示面板
KR102432222B1 (ko) 광학 플레이트, 조명 소자 및 광원 모듈
KR102451866B1 (ko) 광학 플레이트, 조명 소자 및 광원 모듈
CN113936567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30213813A1 (en) Display device
US20240222575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KR102450123B1 (ko) 광학 플레이트, 조명 소자 및 광원 모듈
CN114333614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170052204A (ko) 광학 플레이트, 조명 소자 및 광원 모듈
KR102531104B1 (ko) 광학 플레이트, 발광 소자 및 광원 모듈
CN115763453A (zh) 拼接显示面板和显示终端
KR20230018775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