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88370A - 吹风机 - Google Patents

吹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88370A
CN117188370A CN202311107705.9A CN202311107705A CN117188370A CN 117188370 A CN117188370 A CN 117188370A CN 202311107705 A CN202311107705 A CN 202311107705A CN 117188370 A CN117188370 A CN 1171883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let
side wall
air
housing
battery p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0770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成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Dongcheng M&e To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Dongcheng M&e Too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Dongcheng M&e Too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Dongcheng M&e Too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10770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88370A/zh
Publication of CN1171883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883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吹风机,包括沿轴向延伸的壳体、可拆卸地连接至壳体的电池包、至少部分容纳在壳体内的动力组件及与壳体连接的风管组件,壳体包括位于轴向前端并与风管组件连接的连接部、位于轴向后端并与电池包连接的安装部及位于连接部和安装部之间的本体部,动力组件包括电机和由电机驱动旋转的风扇,风扇旋转产生经过风管组件内部的气流;本体部设有位于轴向后端的进风口,进风口在垂直于轴向的横向上大致位于安装部的相对两侧,提升进风效率的同时冷却电池包。

Description

吹风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吹风机,尤其涉及一种提升进风效率的同时对电池包进行散热的吹风机。
背景技术
吹风机是一种常用的园林工具,其包括壳体、与壳体连接的风管、容纳在壳体内的涵道、设置在涵道内的电机以及由电机驱动旋转的风扇,使用过程中,风扇旋转在壳体内产生负压,外界空气从壳体的进风口进入壳体内再从风管的出风口吹出,从而将落叶或灰尘吹至特定位置。目前,为了防止杂物因为风扇产生的负压而进入壳体内,通常会在进风口处可拆卸地安装一个具有格栅的进风罩,这就增加了零件数量,导致装配工序的增加而提高了材料成本和装配成本。
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用户对吹风机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主要集中在吹力、风速、续航时间等,而为了提升这些性能,往往需要增大进风口的面积、使用高转速电机或者大容量的电池包。目前,市场上的一些吹风机已经开始使用高转速电机或者大容量的电池包,但高转速电机和大容量电池包在吹风机运行期间会产生较大热量,导致电机和电池包散热困难。
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吹风机,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提升进风效率的同时对电池包进行散热的吹风机。
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问题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吹风机,包括沿轴向延伸的壳体、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壳体的电池包、至少部分容纳在所述壳体内的动力组件及与所述壳体连接的风管组件,所述壳体包括位于轴向前端并与所述风管组件连接的连接部、位于轴向后端并与所述电池包连接的安装部及位于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安装部之间的本体部,所述动力组件包括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本体部内的电机和由所述电机驱动旋转的风扇,所述风扇旋转产生经过所述风管组件内部的气流;所述本体部设有位于轴向后端的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在垂直于轴向的横向上大致位于所述安装部的相对两侧。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气流自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壳体内,在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所述电池包至少部分暴露在所述进风口的上游的所述气流内。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本体部包括与所述安装部连接的承接壁,所述进风口在轴向上大致平行于所述承接壁或与所述承接壁对齐,所述进风口在横向上大致位于所述承接壁的横向两侧。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壳体包括连接所述本体部和所述安装部的手柄部,所述承接壁在轴向上大致呈封闭式结构且包括面向所述手柄部的第一侧壁及面向所述电池包的第二侧壁,在垂直于轴向和横向的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分别位于所述安装部的相对两侧。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进风口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侧壁的横向两侧的第一进风区域及位于所述第二侧壁的横向两侧的第二进风区域,所述气流自所述第一进风区域进入的流动方向与所述气流自所述第二进风区域进入的流动方向之间构成的夹角小于等于90°。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承接壁包括与所述第二侧壁连接的第三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在竖直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第二侧壁的两侧,所述进风口包括位于所述第三侧壁的横向两侧的第三进风区域,所述气流自所述第三进风区域进入的流动方向与所述气流自所述第二进风区域进入的流动方向之间构成的夹角小于等于90°。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吹风机包括间隔设置于所述进风口的数个导流部,所述进风口至少包括两个朝向不同方向敞开的进风区域,相邻的两个所述进风区域的所述导流部的延伸方向之间构成的夹角小于等于90°,所述导流部与所述本体部为一体式构件。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本体部在垂直于轴向的周向上大致呈封闭式结构。
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问题还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吹风机,包括沿轴向延伸的壳体、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壳体的电池包、至少部分容纳在所述壳体内的动力组件及与所述壳体连接的风管组件,所述壳体包括与所述风管组件连接的连接部、连接在所述连接部的轴向后侧的本体部及用于连接所述电池包并与所述本体部连接的安装部,所述动力组件包括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本体部内的电机和由所述电机驱动旋转的风扇,所述风扇旋转产生经过所述风管组件内部的气流;所述本体部设有位于轴向后端的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在垂直于轴向的横向上位于所述安装部的相对两侧。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进风口在垂直于轴向的周向上所占的圆周弧度的总和大于等于9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体部的轴向后端设置有与外界流体连通的进风口,进风口在横向上位于用于安装电池包的安装部的两侧,使得至少部分气流在进入进风口之前流经电池包的表面,从而在吹风机运行过程中对电池包进行散热;另外,本体部的轴向后端至少三个区域上设置进风口,相邻的两个进风区域的气流流动方向之间构成的夹角小于等于90°,减小不同进风区域间的气流汇合时的碰撞损耗,从而增大进风面积、提升进风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吹风机的整机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吹风机去除吹风管后的正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吹风机的仰视图;
图4为图2所示的吹风机的右视图;
图5为图2所示的吹风机的剖面图;
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吹风机的部分拆分图;
图7为图6所示的吹风机的导流罩拆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所示的吹风机的剖面图。
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
吹风机 100 壳体 10,10’连接部 11,11’ 本体部 12,12’进风口 121,121’ 承接壁 122,122’扩展壁 123 第一扩径段 124第二扩径段 125 圆弧段 126第一侧壁 127,127’ 第二侧壁 128,128’第三侧壁 129,129’ 安装部 13,13’导引轨道 131 手柄部 14,14’支撑部 15 前部 151后部 152 中间部 153中间槽 154 缺口 155导流部 16 固定部17’环形槽 171’ 动力组件 20,20’
电机 21,21’ 驱动轴 211,211’风扇 22,22’ 轮毂 221扇叶 222 电机壳 23导流锥 24 风管组件 30吹风管 31 出风口 311进风管 32,32’ 外壳 321,321’静导叶 322 引流部 323,323’卡勾 324’ 基部 325’勾部 326’ 加强部 327’导流罩 33’ 轴向开口 331’轴向出口 332’ 罩体部 333’定位部 334’ 卡槽 335’
凹部 336’ 第一倾斜引导部 337’
第二倾斜引导部 338’ 弹出结构 40
旋转杆 41 弹性件 42
凸块 4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发明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例如下述的“上”、“下”、“前”、“后”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词语仅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请参考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涉及一种吹风机100,包括沿轴向延伸的壳体10、可拆卸地连接至壳体10的电池包(未图示)、至少部分容纳在壳体10内的动力组件20及与壳体10可拆卸地连接的风管组件30。
壳体10包括在轴向前端与风管组件30连接的连接部11、连接在连接部11的轴向后侧的本体部12及用于连接电池包并与本体部12连接的安装部13,电池包沿轴向可拆卸地连接在安装部13上。在轴向方向上,连接部11、本体部12及安装部13依次排布。壳体10包括一端连接在本体部12顶部、另一端连接在安装部13顶部的手柄部14,手柄部14向上延伸并与本体部12和安装部13间隔一定空间以在其之间形成供用户握持的握持空间。
风管组件30包括可拆卸地连接在连接部11上的吹风管31及至少部分容纳在壳体10内的进风管32,吹风管31和进风管32共同构成内部通过气流的通道。所述进风管32包括与壳体10内部固定的外壳321,动力组件20至少部分容纳在该外壳321内。动力组件20包括具有驱动轴211的电机21及由电机21驱动旋转的风扇22,风扇22旋转产生经过风管组件30的通道的气流。
动力组件20还包括至少部分容纳电机21的电机壳23及连接在电机壳23的轴向前端的导流锥24,电机21容纳在电机壳23和导流锥24构成的内部空间内。导流锥24构成为自后向前逐渐朝向驱动轴211倾斜的锥形结构。驱动轴211轴向向后延伸出电机壳23,风扇22包括固定至延伸出电机壳23的驱动轴211上的轮毂221及自轮毂221的外周延伸进通道内的数个扇叶222。电机壳23和进风管32的外壳321之间大致构成为环形的气流通道,吹风机100还包括连接在外壳321和电机壳23之间的静导叶322,在气流流动方向上,静导叶322位于扇叶222的下游。
请参考图1和图2所示,壳体10包括位于本体部12的底部以支撑整机的支撑部15,在轴向上,支撑部15的延伸长度基本覆盖整个本体部12的轴向长度。在垂直于轴向的竖直方向上,手柄部14和支撑部15分别位于本体部12的相对两侧。安装部13大致沿轴向延伸使得电池包轴向滑动地连接以为动力组件20提供动力。
本体部12的轴向后端设有进风口121,吹风管31包括位于轴向前端的出风口311。结合图5所示,吹风机100运行时,驱动轴211旋转带动扇叶222旋转并在通道内产生负压,外界空气在气压的作用下从进风口121进入本体部12内再进风管32的通道内,经过扇叶222旋转加速后由静导叶322梳理变成基本平行于轴向的气流,再经导流锥24引导进入吹风管31并由出风口311吹出。在轴向上,吹风管31、进风管32及安装部13基本对齐设置,使得气流在进入壳体10后大致上不改变流动方向,并且,气流在进入壳体10前至少部分流过电池包以冷却电池包。
安装部13连接在本体部12的轴向后端,本体部12包括位于轴向后端的承接壁122及连接上述连接部11与进风口121的扩展壁123。在垂直于轴向的横向上,所述扩展壁123的尺寸大于承接壁122的尺寸,进风口121设置于扩展壁123横向突出于承接壁122的突出区域上,在垂直于轴向的横向上,进风口121大致位于承接壁122的横向两侧并且进风口121与承接壁122在轴向上基本对齐。
结合图3和图4所示,进风口121在轴向上位于安装部13和连接部11之间、在横向上大致位于安装部13的两侧;进风口121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与手柄部14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进风口121在轴向上的投影与电池包在轴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这样的设置,使得电池包在气流流动方向上至少部分裸露在进风口121上游的气流内,也就是说,气流在通过进风口121前至少部分流经电池包的表面并环绕电池包的表面流过,从而可以在吹风机100运行的同时冷却电池包。
参考图1和图4所示,扩展壁123构成为自本体部12的横向两侧向外延伸,其包括自本体部12的顶部横向向外延伸的第一扩径段124、自本体部12的底部横向向外延伸的第二扩径段125及连接在第一扩径段124和第二扩径段125之间的圆弧段126。从轴向自后向前观察,本体部12两侧的扩展壁123在圆周上的弧度之和大于等于90°。经过多次测试,当进风口121的横向上的最大尺寸与本体部12在横向上的最大尺寸(扩展壁123的圆弧段126区域)之比大于等于0.1、进风口121在垂直于轴向的周向上所占的圆周弧度的总和大于等于90°时,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吹风机100的吹风效率可以满足市场大部分工作场景的需求。
承接壁122包括面向手柄部14的第一侧壁127及面向电池包的第二侧壁128,在竖直方向上,安装部13自承接壁122的中部轴向向后延伸,第一侧壁127和第二侧壁128分别位于安装部13的相对两侧。第二侧壁128沿竖直方向延伸在安装部13的底侧,其与安装部13基本垂直设置。第一侧壁127自安装部13的顶部向前并向上倾斜延伸至手柄部14的前端。承接壁122还包括与第二侧壁128连接的第三侧壁129,第一侧壁127和第三侧壁129在竖直方向上分别位于第二侧壁128的相对两侧并相对第二侧壁128基本对称设置。
进风口121包括平行于第一侧壁127或与第一侧壁127平齐的第一进风区域Z1、平行于第二侧壁128或与第二侧壁128平齐的第二进风区域Z2及平行于第三侧壁129或与第三侧壁129平齐的第三进风区域Z3。在竖直方向上,第一进风区域Z1和第三进风区域Z3连接在第二进风区域Z2的竖直两侧。第一进风区域Z1大致位于第一侧壁127的横向两侧,第二进风区域Z2大致位于第二侧壁128的横向两侧,第三进风区域Z3大致位于第三侧壁129的横向两侧。第一进风区域Z1与第二进风区域Z2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90°,第三进风区域Z3与第二进风区域Z2之间的夹角也大于等于90°。
吹风机100还包括间隔设置在进风口121的数个导流部16,导流部16间隔设置以避免外界杂物进入壳体10内,从而对动力组件20造成损坏。另外,通过设置间隔的导流部16并且导流部16具有贯穿进风口121的一定的延伸长度,从而用于引导并梳理进入进风口121的气流。进风口121的每一个进风区域均设置有数个间隔的导流部16,在本实施例中,导流部16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于进风区域的在整体轮廓区域,使得相邻的进风区域的导流部16的延伸方向之间构成的夹角小于等于90°,当然,其他实施例中,导流部16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不垂直于进风区域的整体轮廓区域。
导流部16与本体部12一体式构成,避免需要额外安装导风罩,增加模具成本、材料成本及装配成本。第一进风区域Z1的导流部16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于第一侧壁127;第二进风区域Z2的导流部16在轴向上的延伸方向与电池包的插拔方向大致平行设置,电池包的插拔方向大致垂直于第二侧壁128;第三进风区域Z3的导流部16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于第三侧壁129。相邻的两个进风区域的导流部16的延伸方向之间构成的夹角小于等于90°,使得自第一进风区域Z1进入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与自第二进风区域Z2进入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之间构成的夹角小于等于90°、自第三进风区域Z3进入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与自第二进风区域Z2进入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之间构成的夹角小于等于90°,从三个进风区域进入的气流之间的夹角较小,避免多股不同方向的气流汇合时产生较多湍流而影响损耗一部分气流,从而增大噪音并且降低进风效率。
结合图3至图5所示,所述进风管32的后端贴合在扩展壁123的内侧上,进风管32的后端设有引流部323,该引流部323构成为锥形环,即在轴向上,引流部323的直径自后向前逐渐减小,使得本体部12的气流在经过动力组件20之前能被有效地引导进入进风管32内。进风口121在轴向上与引流部323间隔有扩展壁123的长度,使得气流在进入本体部12后能有较长的距离使其趋于轴向气流,避免形成过多的涡流撞击本体部12内侧而增大噪音,同时也可以提升进风效率。
安装部13自第二侧壁128的顶端轴向向后延伸构成并在其下表面形成用于引导电池包安装或拆卸的导引轨道131。第二侧壁128上设有用于电池包的弹出结构40,该弹出结构40包括可旋转地固定在第二侧壁128上的旋转杆41及可伸缩地固定在第二侧壁128内的弹性件42。旋转杆41的末端设有突出于第二侧壁128的凸块43,弹性件42抵压旋转杆41使得凸块43始终具有凸出第二侧壁128的趋向力,当电池包解除锁定时,凸块43抵压电池包沿轴向弹出安装部13。
支撑部15包括连接在本体部12轴向前端的前部151、连接在第三侧壁129底端的后部152及连接前部151与后部152的中间部153。所述中间部153设有中间槽154,本体部12的扩展壁123对应该中间槽154的位置设有数个间隔设置的进风孔。所述后部152设有缺口155,本体部12在对应该缺口155的位置同样设有数个间隔设置的进风孔。通过在本体部12的底部和后部152设置数个间隔的进风孔,从而增大进风面积,提升吹风效率。进风口121的第三进风区域Z3大致位于后部152的缺口155的横向两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本体部12的扩展壁123在垂直于轴向的周向上大致呈封闭式结构,承接壁122在轴向上也大致呈封闭式结构,这里所说的“大致呈封闭式结构”是指其上可以是完全封闭的,即与外界没有流体连通;也可以在其上设置少量的开孔,通过这些开孔实现壳体10内、外的小气流流通。
上述实施方式中,电池包是沿轴向安装在承接壁122的第二侧壁128的后侧,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安装部13设置为自承接壁122的第一侧壁127朝向壳体10外部或壳体10内部延伸,使得电池包在竖直方向上至少部分与本体部12重叠,其余结构保持不变,即进风口121仍设置在安装部13的横向两侧,这样的设置可以在保证进风效率和成本的前提下,进一步减小整机的轴向尺寸。其中,电池包的插拔方向可以沿竖直方向也可以是与轴向相交的倾斜方向。
本发明的本体部12的轴向后端设置有与外界流体连通的进风口121,进风口121在横向上位于用于安装电池包的安装部13的两侧,使得至少部分气流在进入进风口121之前流经电池包的表面,从而在吹风机100运行过程中对电池包进行散热;另外,本发明在本体部12的轴向后端的第一侧壁127、第二侧壁128及第三侧壁129上均设置有进风口121,从而增大进风面积;且第一侧壁127和第二侧壁128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90°、第三侧壁129和第二侧壁128之间的夹角也大于等于90°,气流经过导流部16的引导后,第一进风区域Z1的气流流动方向和第二进风区域Z2的气流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90°、第三进风区域Z3与第二进风区域Z2的气流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90°,从而减小不同流动方向的气流汇流时的碰撞损耗以提升进风效率。
图6至图8揭示了本发明的吹风机的另外一种实施方案,包括沿轴向延伸的壳体10’、与壳体可拆卸地连接的风管组件(参考图1)、至少部分容纳在壳体内的动力组件20’及提供能源的电池包(未图示)。
壳体10’包括在轴向前端与风管组件连接的连接部11’、连接在连接部11’的轴向后侧的本体部12’及用于连接电池包并与本体部12’连接的安装部13’,电池包沿轴向可拆卸地连接在安装部13’上。在轴向方向上,连接部11’、本体部12’及安装部13’依次排布。壳体10’包括一端连接在本体部12’顶部、另一端连接在安装部13’顶部的手柄部14’,手柄部14’向上延伸并与本体部12’和安装部13’间隔一定空间以在其之间形成供用户握持的握持空间。
风管组件包括可拆卸地连接在连接部11’上的吹风管(参考图1)、至少部分容纳在壳体10’内的进风管32’及位于进风管32’的轴向后侧的导流罩33’。吹风管、进风管32’及导流罩33’共同构成内部通过气流的通道。所述进风管32’包括与壳体10’内部固定的外壳321’,动力组件20’至少部分容纳在该外壳321’内。动力组件20’包括具有驱动轴211’的电机21’及由电机21’驱动旋转的风扇22’,风扇22’旋转产生经过风管组件的通道的气流。
本体部12’的轴向后端设有与外界流体连通的进风口121’,吹风管包括位于轴向前端的出风口(参考图1)。吹风机100运行时,驱动轴211’旋转带动风扇22’旋转并在通道内产生负压,外界空气在气压的作用下从进风口121’进入导流罩33’内再进风管32’的通道内,经过风扇22’旋转加速后由出风口吹出。在轴向上,吹风管、进风管32’、导流罩33’及安装部13’基本对齐设置,使得气流在进入壳体10’后大致上不改变流动方向,并且,气流在进入壳体10’前至少部分流过电池包以冷却电池包。
导流罩33’在轴向上位于进风管32’与进风口121’之间。导流罩33’包括位于轴向后端的轴向开口331’、位于轴向前端并与轴向开口331’相对的轴向出口332’及连接轴向开口331’和轴向出口332’的罩体部333’,轴向开口331’与进风口121’相对应,轴向出口332’与出风口相对应。在本实施例中,罩体部333’在垂直于轴向的周向上大致呈封闭式结构。
导流罩32’和手柄部14’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导流罩32’和安装部13’在轴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使得用户握持手柄部14’操作吹风机时,气流在风管组件的内部基本不改变流动方向,从而避免损耗,提升进风效率。
进风管32’的后端设有引流部323’,该引流部323’构成为锥形环,即在轴向上,引流部323’的直径自后向前逐渐减小,使得本体部12’的气流在经过动力组件20’之前能被有效地引导进入进风管32’内。引流部323’的轴向后端间隔延伸有数个卡勾324’,每一卡勾324’自引流部323’的后端继续向后延伸形成。所述卡勾324’包括自引流部323’的轴向后端向后延伸的基部325’、自基部325’的轴向后端朝向本体部12’延伸的勾部326’及自所述基部325’朝向引流部323’内侧延伸的加强部327’。
导流罩33’包括位于其轴向前端的定位部334’,定位部334’构成为自罩体部333’的外周壁朝向本体部12’延伸的肋部。本体部12’内设有与定位部334’配合以固定导流罩33’的固定部17’,所述固定部17’包括容纳肋部的环形槽171’。肋部包括在周向上间隔设置的数个卡槽335’,勾部326’卡入卡槽335’内以将导流罩33’与进风管32’固定。
在垂直于轴向的径向上,勾部326’和加强部327’分别位于基部325’的相对两侧;在轴向上,勾部326’和加强部327’分别位于基部325’的前后两端,从而提升卡勾324’的强度,避免卡勾324’卡进卡槽335’时发生断裂的风险。定位部334’在其周向一圈内设有数个间隔的凹部336’,以增强导流罩33’与本体部12’及进风管32’配合处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导流罩33’与进风管32’之间的固定是采用卡勾324’与卡槽335’配合固定,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导流罩33’与进风管32’之间的固定也可以通过凸块和凹槽的形状配合或者凸块与引导槽之间旋转配合,只要是可以实现进风管32’和导流罩33’之间的定位即可,此处不再详细拓展。
本体部12’包括位于轴向后端的承接壁122’,安装部13’自承接壁122’向后延伸而成。承接壁122’包括在垂直于轴向的竖直方向上分别位于安装部13’的两侧的第一侧壁127’和第二侧壁128’及倾斜连接在第二侧壁128’底部的第三侧壁129’。所述第一侧壁127’、第二侧壁128’和第三侧壁129’上均设有进风口121’,所述第一侧壁127’和第三侧壁129’分别与第二侧壁128’倾斜设置以使进入本体部12’的气流具有三个不同的流动方向。
请参考图7和图8所示,导流罩33’对应第一侧壁127’处设有第一倾斜引导部337’、对应第三侧壁129’处设有第二倾斜引导部338’。在横向上,第一倾斜引导部337’的横向尺寸大于第一侧壁127’的横向尺寸,第一倾斜引导部337’突出第一侧壁127’的两侧对应第一侧壁127’横向两侧的进风口121’;第二倾斜引导部338’的横向尺寸大于第三侧壁129’的横向尺寸,第二倾斜引导部338’突出第三侧壁129’的两侧对应第三侧壁129’横向两侧的进风口121’,轴向开口331’对应第二侧壁128’横向两侧的进风口121’。在竖直方向上,所述轴向开口331’设置于第一倾斜引导部337’和第二倾斜引导部338’之间。
第一倾斜引导部337’与第一侧壁127’之间设有间隙,自第一侧壁127’的横向两侧的进风口121’进入的气流进入间隙后,在第一倾斜引导部337’的引导下自轴向开口331’进入导流罩33’内;第二倾斜引导部338’与第三侧壁129’之间设有间隙,自第三侧壁129’的横向两侧的进风口121’进入的气流进入间隙后,在第二倾斜引导部338’的引导下自轴向开口331’进入导流罩33’内;罩体部333’与本体部12’之间也设有间隙,为了增大进风面积,本体部12’的底部设有进风孔,自该进风孔进入的气流进入间隙后,在罩体部333’外壁的引导下向后流动,并在第二倾斜引导部338’的引导下进入轴向开口331’内,从而与进风口121’进入的气流汇合。
第一倾斜引导部337’的轴向延伸长度小于第一侧壁127’的轴向延伸长度,第二倾斜引导部338’的轴向延伸长度小于第三侧壁129’的轴向延伸长度,使得第一倾斜引导部337’和第二倾斜引导部338’的轴向后端设有开窗,自第一侧壁127’和第三侧壁129’进入的气流自开窗进入导流罩33’内部。
第一倾斜引导部337’构成为自罩体部333’的顶部向后并向下延伸的截断面,第二倾斜引导部338’构成为自罩体部333’的底部向后并向上延伸的截断面。第一倾斜引导部337’平行于第一侧壁127’设置,第二倾斜引导部338’平行于第三侧壁129’设置,这样的设置可以避免各个方向进入的气流汇合时产生碰撞损耗,影响进风效率。
罩体部333’的内壁设置为光滑的曲面,导流罩33’在轴向上位于进风口121’与进风管32’之间,气流进入进风口121’后能有一定长度的缓冲区域,使得经过风扇22’时的气流趋向于轴向气流,避免撞击风扇22’形成涡流而增大噪音或增加气流损耗。
另外,为了降低噪音,也可以在罩体部333’的内部设置降噪区,可以在罩体部333’的内壁上固定一圈降噪海绵或者直接在罩体部333’的内壁上设置多个吸声气孔,此处不再详细阐述。
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详细介绍。
本发明通过将进风口121’设置在进风管32’和安装部13’的轴向之间,在进风管32’和进风口121’之间的本体部12’内设置导流罩33’,使得气流基本沿轴向流动,从而避免损耗,提升进风效率;另外,如果本体部12’内部不安装导流罩33’,由于本体部12’内部存在多个凹凸不平的结构,气流在进入后,多个凹凸不平的结构会阻挡部分气流,造成气流损耗的同时还会产生比较大的噪音,而本发明通过在本体部12’内设置导流罩33’,导流罩33’的内壁构成为光滑的曲面,有效避免气流损耗的同时减小了噪音的产生。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范畴的前提下,本发明的吹风机还有很多的替代方案。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的内容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吹风机,包括沿轴向延伸的壳体、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壳体的电池包、至少部分容纳在所述壳体内的动力组件及与所述壳体连接的风管组件,所述壳体包括位于轴向前端并与所述风管组件连接的连接部、位于轴向后端并与所述电池包连接的安装部及位于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安装部之间的本体部,所述动力组件包括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本体部内的电机和由所述电机驱动旋转的风扇,所述风扇旋转产生经过所述风管组件的内部的气流;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设有位于轴向后端的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在垂直于轴向的横向上大致位于所述安装部的相对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自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壳体内,在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所述电池包至少部分暴露在所述进风口的上游的所述气流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包括与所述安装部连接的承接壁,所述进风口在轴向上大致平行于所述承接壁或与所述承接壁对齐,所述进风口在横向上大致位于所述承接壁的横向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连接所述本体部和所述安装部的手柄部,所述承接壁在轴向上大致呈封闭式结构且包括面向所述手柄部的第一侧壁及面向所述电池包的第二侧壁,在垂直于轴向和横向的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分别位于所述安装部的相对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侧壁的横向两侧的第一进风区域及位于所述第二侧壁的横向两侧的第二进风区域,所述气流自所述第一进风区域进入的流动方向与所述气流自所述第二进风区域进入的流动方向之间构成的夹角小于等于9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壁包括与所述第二侧壁连接的第三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在竖直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第二侧壁的两侧,所述进风口包括位于所述第三侧壁的横向两侧的第三进风区域,所述气流自所述第三进风区域进入的流动方向与所述气流自所述第二进风区域进入的流动方向之间构成的夹角小于等于9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机包括间隔设置于所述进风口的数个导流部,所述进风口至少包括两个朝向不同方向敞开的进风区域,相邻的两个所述进风区域的所述导流部的延伸方向之间构成的夹角小于等于90°,所述导流部与所述本体部为一体式构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在垂直于轴向的周向上大致呈封闭式结构。
9.一种吹风机,包括沿轴向延伸的壳体、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壳体的电池包、至少部分容纳在所述壳体内的动力组件及与所述壳体连接的风管组件,所述壳体包括与所述风管组件连接的连接部、连接在所述连接部的轴向后侧的本体部及用于连接所述电池包并与所述本体部连接的安装部,所述动力组件包括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本体部内的电机和由所述电机驱动旋转的风扇,所述风扇旋转产生经过所述风管组件的内部的气流;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设有位于轴向后端的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在垂直于轴向的横向上位于所述安装部的相对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在垂直于轴向的周向上所占的圆周弧度的总和大于等于90°。
CN202311107705.9A 2023-08-30 2023-08-30 吹风机 Pending CN11718837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07705.9A CN117188370A (zh) 2023-08-30 2023-08-30 吹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07705.9A CN117188370A (zh) 2023-08-30 2023-08-30 吹风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88370A true CN117188370A (zh) 2023-12-08

Family

ID=889828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07705.9A Pending CN117188370A (zh) 2023-08-30 2023-08-30 吹风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8837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548036B1 (ko) 축류팬용 안내깃과 그 안내깃을 구비한 축류팬 슈라우드 조립체
KR101924591B1 (ko) 팬 모터
KR20040104772A (ko) 터보팬 및 이를 갖춘 공기조화기
JP2003254297A (ja) ファン及びシュラウド組立体
CN210290212U (zh) 风机和电器设备
JP4581992B2 (ja) 遠心送風機および該遠心送風機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JP2003009461A (ja) バイパス吐出しモータアセンブリ、モータアセンブリ用マフラ及びモータアセンブリ用冷却ファンハウジング
KR100748966B1 (ko) 송풍장치
US11873824B2 (en) Blower
CN106989034B (zh) 离心风机及具有其的吸尘器
JP4505885B2 (ja) 送風機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並びに空気清浄機
US7179053B2 (en) Air-blowing apparatus of cleaner
CN220364921U (zh) 吹风机
CN117188370A (zh) 吹风机
JP2003074496A (ja) ファンモータ装置
CN210688636U (zh)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JP7022638B2 (ja) 電動送風機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CN117026879A (zh) 吹风机
KR101156413B1 (ko) 팬 및 쉬라우드 조립체
CN220377189U (zh) 吹风机
CN220673571U (zh) 一种电机外风扇结构及电机
JP6907551B2 (ja) 送風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給湯装置
KR100707446B1 (ko) 송풍장치
CN219176646U (zh) 吹风机
CN212225567U (zh) 风道系统构件及其定叶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