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84235A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84235A
CN117184235A CN202310954856.1A CN202310954856A CN117184235A CN 117184235 A CN117184235 A CN 117184235A CN 202310954856 A CN202310954856 A CN 202310954856A CN 117184235 A CN117184235 A CN 1171842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pedal
bracket
parking
vehicl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95485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学鹏
鲍龙
刘森
周永胜
吴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Qike Robo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Qike Robo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Qike Robo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Qike Robo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95485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84235A/zh
Publication of CN1171842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842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组件、伸缩驱动件和顶棚组件,车身组件包括前车身和后车身,前车身与后车身沿第一方向滑动连接;伸缩驱动件连接在前车身和后车身之间,伸缩驱动件用于驱动前车身与后车身沿第一方向伸缩;顶棚组件可拆卸安装在车身组件上,包括前支架、后支架和上支架;前支架底端与前车身转动连接,前支架顶端与上支架可拆卸连接;且后支架底端与后车身转动连接,后支架顶端与上支架可拆卸连接。通过上述方案,能够将车身伸缩折叠成较小体积的形态,方便运输,降低运输成本。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尤其是观光用电动车辆,车身轻巧,驾驶操作方便,可以作为重要的短途交通工具在高尔夫球场、度假村、别墅区、花园式酒店、旅游景区等处使用。
现有的观光用电动车辆通常具有遮阳顶棚等构件,所占空间较大,使得车辆在运输的便捷性上仍有待提升。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辆,能够伸缩折叠成较小体积的形态,方便运输,降低运输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身组件、伸缩驱动件和顶棚组件,所述车身组件包括前车身和后车身,所述前车身与所述后车身沿第一方向滑动连接;所述伸缩驱动件连接在所述前车身和所述后车身之间,所述伸缩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前车身与所述后车身沿所述第一方向伸缩;所述顶棚组件可拆卸安装在所述车身组件上,包括前支架、后支架和上支架;所述前支架底端与所述前车身转动连接,所述前支架顶端与所述上支架可拆卸连接;且所述后支架底端与所述后车身转动连接,所述后支架顶端与所述上支架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前车身包括前车架,所述前车架连接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管体,所述后车身包括后车架,所述后车架连接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第二管体滑动连接,且所述第二管体的一端自所述第一管体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一管体中。
优选地,所述后车身包括活动连接在所述后车架上的限位销;所述前车架上连接有限位板,且所述限位板凸出于所述前车架,所述限位板上设有与所述限位销对应的限位孔。
优选地,所述前车身上凸设有前安装架;所述前支架的底端与所述插接,所述前支架的底端和所述前安装架中的一者上设有沿插接方向延伸的第一腰孔,另一者上设有通孔以及用于限制所述前支架与所述前安装架相对转动的限位面,所述第一腰孔和所述通孔中穿设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腰孔中穿设有第一锁紧件,所述前支架与所述前安装架通过所述第一锁紧件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车辆还包括靠背,所述靠背安装在所述后车身上,所述靠背连接有第三管体;所述后车架凸设有后安装架,所述后安装架包括第四管体,所述第三管体与所述第四管体插接,所述第三管体上设有第二腰孔,所述第二腰孔的延伸方向与插接方向具有夹角,所述第二腰孔的孔径沿远离靠背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第四管体上设有通孔,所述第二腰孔和所述通孔中穿设有第二转轴,所述第四管体上转动连接有第一卡扣,所述第三管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扣卡接配合的第一挂钩。
优选地,所述后支架与所述第四管体通过第三转轴转动连接,所述后支架上还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沿弧线延伸,所述弧线的圆心位于所述第三转轴上,所述第四管体上凸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置在所述限位槽内以限定所述后支架的转动范围,所述后支架与所述第四管体通过第二锁紧件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车辆还包括后踏板,所述后踏板设置在所述后车身上,所述后踏连接有第五管体;所述后车身远离所述前车身的一侧上连接有第六管体,所述第五管体与所述第六管体插接,所述第五管体上设有第三腰孔,所述第三腰孔沿插接方向延伸,所述第三腰孔的孔径沿靠近所述后车身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第六管体上设有通孔,所述第三腰孔和所述通孔中穿设有第四转轴,所述第五管体上转动连接有第二卡扣,所述第六管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卡扣卡接配合的第二挂钩。
优选地,所述车辆还包括扶手,所述扶手设置在所述后踏板上,所述扶手连接有第七管体;所述后踏板远离所述后车身的一侧上连接有第八管体,所述第七管体与所述第八管体插接,所述第七管体上设有第四腰孔,所述第四腰孔的延伸方向与插接方向具有夹角,所述第八管体上设有通孔,所述第四腰孔和所述通孔中穿设有第五转轴,所述第八管体上转动连接有第三卡扣,所述第七管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三卡扣卡接配合的第三挂钩;所述第八管体靠近所述后踏板的一侧连接有管夹,所述管夹上设有背离所述后车身的开口,所述管夹与所述扶手卡接配合。
优选地,所述车辆还包括制动系统,所述制动系统包括制动器和制动踏板组件;所述制动踏板组件包括支架、制动踏板和驻车踏板,所述支架固定在所述前车身上,所述支架上设有驻车齿块所述驻车齿块上设有齿槽;所述制动踏板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架上,所述制动踏板连接有与所述齿槽卡接配合的驻车钩,所述制动踏板沿第一方向转动时,能够带动制动器制动;所述驻车踏板与所述制动踏板转动连接,所述驻车踏板与所述驻车钩联动,当所述制动踏板带动所述制动器制动,且所述驻车踏板相对所述制动踏板沿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驻车踏板能够带动所述驻车钩与所述齿槽卡接。
优选地,所述顶棚组件还包括加固件,所述加固件一端与所述前支架和/或所述后支架固定连接,另一端向所述上支架延伸并与所述上支架可拆卸连接。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的车辆具有可伸缩的车身,车身包括前车身和后车身,伸缩驱动件带动前车身或后车身调节二者之间的距离,一方面,能够通过调节前后车身的距离提高使用时驾驶操控的舒适度;另一方面,能够缩短前后车身的距离减小车身体积,方便运输、降低运输成本。本申请还具有可折叠的顶棚组件,顶棚组件包括上支架、前支架和后支架,前支架和后支架用于支撑上支架,上支架从前支架、后支架上卸下后,前支架和后支架均可以转动折叠在车身上,进一步缩小了车辆所占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车辆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车辆一实施方式的爆炸图;
图3是本申请的车辆车身收缩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的车辆顶棚组件收缩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的车辆车架的爆炸图;
图6是本申请的车辆顶棚组件的爆炸图;
图7a-图7b是本申请的车辆前支架底端与前安装架连接处不同状态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的车辆靠背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第三腰孔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的车辆后车架和后安装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的车辆踏板组件的爆炸图;
图12为本申请的车辆后座和踏板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的车辆踏板组件折叠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的车辆完全折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的制动踏板组件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的制动踏板组件一实施方式的爆炸图;
图17a-图17c是本申请的制动踏板组件各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申请进一步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的车辆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的车辆一实施方式的爆炸图。车辆,包括车身组件1、伸缩驱动件(图未示)和顶棚组件2。车身组件1包括前车身11和后车身12,前车身11与后车身12沿第一方向(图1中Y方向)滑动连接。具体地,前车身11上连接有方向盘113,后车身12上连接有座椅123。
伸缩驱动件连接在前车身11和后车身12之间,伸缩驱动件用于驱动前车身11与后车身12沿第一方向伸缩。具体地,伸缩驱动件可以为电动推杆、气缸等结构。
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的车辆车身收缩状态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提供的车辆具有可伸缩的车身,车身包括前车身11和后车身12,伸缩驱动件带动前车身11或后车身12调节二者之间前后的距离。可伸缩车身一方面能够通过调节前后车身的距离调节方向盘113与座椅123之间的距离,提高不同身高驾驶者驾驶操控车辆的舒适度;另一方面,能够缩短前后车身的距离以减小车身体积,方便运输,降低运输成本。
顶棚组件2可拆卸安装在车身组件1上,顶棚组件2包括前支架22、后支架23和上支架21;前支架22底端与前车身11转动连接,前支架22顶端与上支架21可拆卸连接;且后支架23底端与后车身12转动连接,后支架23顶端与上支架21可拆卸连接。
参阅图1,本申请还具有可折叠的顶棚组件2,顶棚组件2的上支架21、前支架22和后支架23组成半包围结构,支撑在车身组件1上方,用于遮阳、挡雨,前支架22和后支架23分别用于支撑上支架21的前后两侧,由于上支架21与前支架22和后支架23可拆卸连接,因此当上支架21从前支架22和后支架23顶端卸下后,前支架22和后支架23的顶端不再被固定,从而前支架22和后支架23均可以转动,从而折叠在车身顶部,进一步缩小了车辆所占空间,如图4所示,图4是本申请的车辆顶棚组件收缩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可选地,参阅图2和图5,图5是本申请的车辆车架的爆炸图。如图2所示,前车身11包括前车架112和覆盖在前车架112上的前覆盖件111,后车身12包括后车架122和覆盖在后车架122上的后覆盖件121,如图5所示,前车架112连接有沿第一方向(Y方向)延伸的第一管体1121,后车架122连接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管体1221,第一管体1121与第二管体1221滑动连接,且第二管体1221的一端自第一管体1121的一端插入第一管体1121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管体1121和第二管体1221均设有两个,且均为方管,第二管体1221沿第一方向滑动设置在第一管体1121内,第一管体1121限定了第二管体1221的滑动方向,伸缩驱动件13为电动推杆,电动推杆的驱动端与后车架122固定连接,电动推杆远离驱动端的另一端与前车架112固定连接,通过电动推杆的伸缩带动前后车架伸缩,从而带动前后车身伸缩。前覆盖件111滑动设置在后覆盖件121内。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管体1121也可以滑动设置在第二管体1221内,伸缩驱动件13也可以与前覆盖件111和后覆盖件121连接。前车架112和后车架122也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滑动连接,例如,前车架112上连接有滑块,后车架122上连接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滑槽,通过滑块在滑槽的滑动,带动前后车架伸缩。
进一步地,参阅图5,后车身12包括活动连接在后车架122上的限位销124;前车架112上连接有限位板114,且限位板114凸出于前车架112,限位板114上设有与限位销124对应的限位孔1141。当车身处于展开伸长状态时,限位销124插入限位孔1141中,此时前车架112和后车架122相对位置固定,即便控制伸缩驱动件13启动,也无法继续伸缩,确保使用时使用者的安全性。若要收缩车身,首先可以从限位孔1141中拉开限位销124,此时启动伸缩驱动件13带动车身伸缩。可选地,为了进一步提升安全性,可以在后车架122上设置点触开关,点触开关与伸缩驱动件13信号连接,当限位销124从限位孔1141中脱离时,限位销124触发点触开关启动,伸缩驱动件13能够启动,此时车身可伸缩;当限位销124插入限位孔1141中时,点触开关关闭,伸缩驱动件13无法启动,从而避免了在限位销124插接状态下伸缩驱动件13启动,提升了车架的可靠性。
可选地,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的车辆顶棚组件的爆炸图。前车身(图6未示)上还凸设有前安装架115。参阅图7a和图7b,图7a-图7b是本申请的车辆前支架底端与前安装架连接处不同状态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前支架22的底端与前安装架115中的插槽插接,前支架22的底端设有沿插接方向延伸的第一腰孔221,前安装架115上设有通孔,第一腰孔221和通孔中穿设有第一转轴117,插槽底面为用于限制前支架22沿第一转轴117转动的限位面1151,第一腰孔221中穿设有第一锁紧件116,前支架22与前安装架115通过第一锁紧件116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锁紧件116为锁紧螺栓,锁紧螺栓穿过第一腰孔221后与前安装架115螺纹连接,此时前支架22和前安装架115固定。需要折叠前支架22时,可以将第一锁紧件116(沿图7a中A方向)拆卸下,然后沿第一腰孔221向远离前安装架115的方向(图7a中B方向)拉出前支架22,此时前支架22端面远离限位面1151,此时可以沿图7b的C方向转动前支架22,完成折叠。由于在拆卸下第一锁紧件116后需要先拉出前支架22才能转动折叠,方便对前支架22的定位。
进一步地,继续参阅图6,顶棚组件2还包括加固件223,加固件223一端与前支架22靠近顶端的位置固定连接,另一端向上支架21延伸并与上支架21可拆卸连接。具体地,上支架21上凸设有六个连接柱211,连接柱211包括沿背离上支架21方向直径逐渐缩小的锥形导向面2111,六个连接柱211分别与前支架22、加固件223以及后支架23两侧的顶端插接,一方面由于连接柱211端部的直径较小,方便连接柱211对准前支架22、加固件223以及后支架23,另一方面,随着插接的深入,锥形导向面2111与前支架22、加固件223以及后支架23的间隙逐渐减小,提升上支架21连接的稳定性。而上支架21上六个固定点避免了顶棚组件2产生晃动,同时加固件223可以作为上下车时的扶手。连接柱211上设有连接挂钩2112,前支架22、加固件223和后支架23顶端转动连接有连接卡扣212,连接卡扣212与连接挂钩2112卡接后完成固定。为了方便装配,前支架22和加固件223靠近上支架21的一端平行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加固件223也可以连接在后支架23上,此时后支架23和加固件223靠近上支架21的一端平行设置。
可选地,参阅图1,车辆还包括靠背125,靠背125安装在后车身12上,具体地,可以安装在座椅123后侧。如图8所示,图8是本申请的车辆靠背的结构示意图。靠背125底部连接有两个第三管体126;后车架凸设有后安装架127,后安装架127包括两个第四管体1271,第三管体126插接在第四管体1271内,第三管体126上设有第二腰孔1261,如图9所示,图9是第三腰孔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第二腰孔1261的延伸方向(图9中点划线所示)与插接方向(图9中虚线所示)具有夹角α,α为锐角,第二腰孔1261的孔径沿远离靠背125的方向逐渐增大,第二腰孔1261为锥形斜腰孔,如图8所示,第四管体1271上设有通孔,第二腰孔1261和通孔中穿设有第二转轴1263,第四管体1271上转动连接有第一卡扣1272,第三管体126上设有与第一卡扣1272卡接配合的第一挂钩1262。需要折叠靠背125时,可以转动第一卡扣1272使其脱离第一挂钩1262,然后沿第二腰孔1261向远离后安装架127的方向(图8中D方向)拉出靠背125,此时第二腰孔1261与第二转轴1263的配合端由孔径较小的一端移动至孔径较大的一端,且使得第三管体126逐渐远离第四管体1271内壁,二者不再贴合,第四管体1271不会对第三管体126的转动形成阻碍,此时能够较为轻松地向前转动靠背125完成折叠。而在装配时,由于第二腰孔1261为锥形斜腰孔,第三管体126逐渐向下插入第四管体1271中的过程中,第三管体126的第二腰孔1261与第二转轴1263紧配,第三管体126后侧外壁与第四管体1271后侧内壁压紧,使得配合更为紧密。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腰孔1261也可以为插接方向延伸的平直腰孔。
可选地,参阅图10,图10是本申请的车辆后车架和后安装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后支架23与第四管体1271通过第三转轴231转动连接,第三转轴231设有两个,分别设置在两个第四管体1271上,后支架23上还设有限位槽232,限位槽232沿弧线延伸,弧线的圆心位于第三转轴231上,即限位槽232为弧形槽,且位于后支架23前侧,弧形槽用于限定后支架23的转动角度和方向,弧形槽对应的圆心角大小等于后支架23的转动角度。一个第四管体1271上凸设有限位件1273,限位件1273设置在限位槽232内以限定后支架23的转动范围,后支架23与第四管体1271通过第二锁紧件233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锁紧件233为锁紧螺栓,和限位槽232分别设置在两个第四管体1271对应的后支架23的两个端部上。将第二锁紧件233拆卸下后,后支架23能够向前转动,折叠至车身上。
可选地,继续参阅图3,方向盘113包括连接管1131,所述连接管1131插接在前车身11上,并通过紧固螺栓固定连接管1131和前车身11。拆卸下紧固螺栓后可以将方向盘113卸下,为顶棚组件(图3未示)的折叠提供更多空间。参阅图1,后支架23上还设有加强杆234,用于对后支架23进行加固,同时在后支架23的折叠状态、以及方向盘113拆卸状态下,加强杆234可以用于放置方向盘113。
可选地,参阅图2,车辆还包括踏板组件3,如图11所示,图11是本申请的车辆踏板组件的爆炸图。踏板组件3包括后踏板31,后踏板31设置在后车身12上,后踏板31上连接有第五管体311;后车身12远离前车身11的一侧上连接有第六管体128,第五管体311插接在第六管体128内,第五管体311上设有第三腰孔3111,第三腰孔3111沿插接方向延伸,第三腰孔3111的孔径沿靠近后踏板31的方向逐渐减小,第六管体128上设有通孔,第三腰孔3111和通孔中穿设有第四转轴1282,第五管体311上转动连接有第二卡扣32,第六管体128上设有与第二卡扣32卡接配合的第二挂钩1281。
车身后方可以设置后座4,用于增加乘客座位,可选地,参阅图12,图12为本申请的车辆后座和踏板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后座4包括转动连接的置物筐41和盖板42,置物筐41内可以用作储物空间,关闭盖板42后可以乘坐。
踏板组件3设置在车身后方,其中后踏板31为后排乘客用作脚踏,该后踏板31可折叠,需要折叠后踏板31时,可以转动第二卡扣32脱离第二挂钩1281,然后沿第三腰孔3111向远离第六管体128的方向拉出后踏板31,此时第三腰孔3111与第四转轴1282的配合端由孔径较小的一端移动至孔径较大的一端,且使得第五管体311逐渐远离第六管体128,第六管体128不会对第五管体311的转动形成阻碍,此时能够较为轻松地向下转动后踏板31完成折叠。而在装配时,由于第三腰孔3111为锥形腰孔,第五管体311逐渐插入第六管体128中的过程中,第五管体311的第三腰孔3111与第四转轴1282紧配。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腰孔3111可以为沿插接方向延伸的平直腰孔。
进一步地,踏板组件3还包括扶手33,扶手33设置在后踏板31上,扶手33连接有第七管体331;后踏板31远离后车身的一侧上连接有第八管体312,第七管体331与第八管体312插接,第七管体331上设有第四腰孔3311,第四腰孔3311的延伸方向与插接方向具有夹角,该夹角为锐角,第八管体312上设有通孔,第四腰孔3311和通孔中穿设有第五转轴313,第八管体312上转动连接有第三卡扣314,第七管体331上设有与第三卡扣314卡接配合的第三挂钩3312;第八管体312靠近后踏板31的一侧连接有管夹1283,管夹1283上设有背离第八管体312的开口,管夹1283与扶手33卡接配合。
该扶手33也可折叠,需要折叠扶手33时,可以转动第三卡扣314脱离第三挂钩3312,然后沿第四腰孔3311向远离第八管体312的方向拉出扶手33,由于第四腰孔3311是斜腰孔,使得第七管体331逐渐远离第八管体312,第八管体312不会对第七管体331的转动形成阻碍,此时能够较为轻松地沿逆时针转动扶手33完成折叠,并将扶手33卡接在管夹1283内完成固定,如图13所示,图13为本申请的车辆的踏板组件折叠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此时后踏板31所在平面与扶手33基本平行,共同贴合在车身尾部,进一步缩小了车辆所占空间。在其他实施例中,第四腰孔3311可以为沿插接方向延伸的平直腰孔。
车辆可以按如下步骤折叠收缩,首先拆卸上支架21;然后拆卸下方向盘113后收缩前车身11和后车身12;最后折叠靠背125、折叠前支架22和后支架23以及踏板组件3。最后折叠状态可参阅图14,图14是本申请的车辆完全折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与图1完全展开的结构相比,体积大幅缩小,方便运输,减少运输成本。
可选地,车辆还包括制动系统,制动系统包括制动器(图未示)和制动踏板组件;参阅图15和图16,图15是本申请的制动踏板组件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6是本申请的制动踏板组件一实施方式的爆炸图。该制动踏板组件5位于前车身底部,包括支架51、制动踏板52和驻车踏板53,支架51固定在前车身上,支架51上设有驻车齿块54,驻车齿块54上设有齿槽541;制动踏板52转动连接在支架51上,制动踏板52连接有与齿槽541卡接配合的驻车钩55,制动踏板52沿第一方向转动时,能够带动制动器制动;驻车踏板53与制动踏板52转动连接,驻车踏板53与驻车钩55联动,当制动踏板52带动制动器制动,且驻车踏板53相对制动踏板52沿第二方向转动时,驻车踏板53能够带动驻车钩55与齿槽541卡接。
制动踏板52沿第一方向(第一方向可以是踩下制动踏板52的方向)转动时,制动踏板52控制制动器制动;在制动状态下,驻车踏板53相对制动踏板52沿第二方向(第二方向可以是踩下驻车踏板53的方向)转动,驻车踏板53带动驻车钩55与驻车齿块54的齿槽541卡接,由于驻车齿块54设置在支架51上,驻车钩55连接在制动踏板52上,此时制动踏板52被固定,始终保持制动状态,从而完成驻车由于本申请的制动踏板52与驻车踏板53一体设置,使得该制动踏板组件集成了制动和驻车功能,为驾驶室节省了手刹的空间,提高驾驶室空间利用率,且使得车身的收缩不会受到手刹的影响,收缩幅度更大,进一步减小了车辆收缩后的体积。同时,由于制动踏板52与驻车踏板53一体设置,仅通过踩踏就能完成制动和驻车操作。
具体地,驻车齿块54设置在支架51底部,齿槽541可以设置多个,多个齿槽541沿制动踏板52靠近支架51的方向依次排列,多个齿槽541的排列轨迹呈向远离支架51方向凸出的弧线,由于驻车齿块54上设有多个齿槽541,驻车钩55与任意一个齿槽541卡接都能完成对制动踏板52的固定,使得制动踏板52在较大的转动范围下都能被驻车钩55固定,使得制动踏板52受到不同踩踏幅度的情况下,均能通过踩踏驻车踏板53实现驻车,具体而言,当制动踏板52被踩下的幅度较小时,在该状态下踩下驻车踏板53,驻车钩55可以与更靠近制动踏板52的齿槽541卡接;当制动踏板52被踩下的幅度较大时,在该状态下踩下驻车踏板53,驻车钩55可以与更远离制动踏板52的齿槽541卡接,均能实现驻车,对结构精度要求较低,增加操作的便捷性。可选地,齿槽541的宽度由开口向槽体逐渐变窄,方便驻车钩55伸入齿槽541中,从而降低卡接难度,为进一步降低卡接难度,驻车钩55宽度也可以由端部向根部逐渐变宽。
具体地,参阅图16,制动踏板组件5还包括第一复位弹簧521,第一复位弹簧521连接在支架51和制动踏板52之间,第一复位弹簧521用于向制动踏板52施加作用力,以使其沿第一方向的反方向转动。支架51上设有第六转轴522,制动踏板52转动设置在第六转轴522上,第一复位弹簧521为扭簧,第一复位弹簧521套设在第六转轴522上。制动踏板组件5还包括第二复位弹簧551,第二复位弹簧551连接在驻车钩55和制动踏板52之间,第二复位弹簧551用于向驻车钩55施加作用力,以使其沿第二方向的反方向转动。具体地,制动踏板52上设有第七转轴552,驻车钩55转动设置在第七转轴552上,第二复位弹簧551为扭簧,第二复位弹簧551套设在第七转轴552上。制动踏板52上设置有第八转轴531,驻车踏板53转动设置在第八转轴531上。制动踏板组件5还包括连杆56,连杆56两端分别与驻车踏板53以及驻车钩55转动连接。驻车踏板53通过连杆结构与驻车钩55联动,连杆结构简单高效,通过踩踏驻车踏板53实现驻车钩55的转动。在其他实施例中,驻车踏板53和驻车钩55也可以通过其他传动结构联动,例如,可以通过在驻车踏板53和驻车钩55之间齿轮组实现联动,当驻车踏板53沿第二方向转动时,带动齿轮组转动,从而带动驻车钩55的转动。
在制动踏板52在被踩下的状态下,若撤去对制动踏板52的作用力,例如抬脚,第一复位弹簧521带动制动踏板52复位,制动踏板52沿第六转轴522转动回弹至原位,制动器不再进行制动。另外,在驻车钩55与齿槽541卡接的状态下,第一复位弹簧521能够为制动踏板52提供与第一方向相反的反弹力,使驻车钩55与齿槽541内壁始终处于抵接状态,驻车钩55难以脱离齿槽541,以保持驻车状态。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复位弹簧521也可以为拉簧等弹性结构。
在驻车踏板53在被踩下的状态下,若撤去对驻车踏板53的作用力,例如抬脚,第二复位弹簧551带动驻车踏板53复位,驻车踏板53沿第七转轴552转动回弹至原位。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复位弹簧551也可以为拉簧等弹性结构。
参阅图17a-图17c,图17a-图17c是本申请的制动踏板组件各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制动踏板52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踏板面523以及制动限位面524,驻车踏板53包括第二踏板面532,制动限位面524用于限制驻车踏板53沿第二方向的反方向转动,以使得制动踏板52与驻车踏板53相对静止时,第一踏板面523与第二踏板面532齐平。制动踏板52未被踩下时的状态如图17a所示,制动踏板52面向驾驶员足底的第一踏板面523和驻车踏板53面向驾驶员足底的第二踏板面532齐平,此时驾驶员足底与制动踏板组件的接触面包括了第一踏板面523和第二踏板面532,接触面积较大,方便驾驶员踩踏施力。在此状态下,由于制动踏板52远离支架51,使得驻车钩55远离支架51上的驻车齿块54,即便此时误触踩下驻车踏板53,驻车钩55也无法与驻车齿块54上的齿槽541卡接,不会对制动踏板52的转动造成影响。
制动踏板52被踩下时的状态如图17b所示,制动踏板52以第六转轴522为轴沿第一方向(图中X方向,逆时针)转动,此时制动踏板52仍与驻车踏板53保持相对静止,第一踏板面523与第二踏板面532齐平。在此状态下,由于制动踏板52更靠近支架51,从而带动制动踏板52上的驻车钩55靠近支架51上的驻车齿块54。
在制动踏板52被踩下的同时踩下驻车踏板53的状态如图17c所示,制动踏板52仍保持图17b中靠近支架51的状态,此时制动器持续制动,而驻车踏板53以第八转轴531为轴沿第二方向(图中Y方向,顺时针)相对制动踏板52转动,驻车踏板53拉动连杆56,从而拉动驻车钩55以第七转轴552为轴逆时针转动,直到驻车钩55与齿槽541卡接。在此状态下,制动踏板52可以在第一复位弹簧(图17c未示)的作用下始终具有沿第一方向的反方向复位的趋势,从而使得驻车钩55始终与齿槽541内壁抵接,确保卡接的稳固。当驻车踏板53不再被踩踏时,驻车踏板53在第二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沿第二方向的反方向回转,当回转到第二踏板面532和第一踏板面523平齐的状态下,制动限位面524阻止驻车踏板53继续转动,从而保证了第二踏板面532和第一踏板面523的平齐状态。
可选地,第二踏板面532位于第一踏板面523靠近支架51的一侧。即当驾驶员脚踩在制动踏板52和驻车踏板53上时,第一踏板面523更靠近驾驶员脚尖位置,方便驾驶员利用足底的踩住制动踏板52的同时,下压脚尖带动驻车踏板53转动,操作更为便捷。且当驾驶员只需制动操作时,可以使用脚尖踩踏第二踏板面532,避免误触驻车踏板53。可选地,第二踏板面532的面积大于第一踏板面523,由于通常情况下,制动操作相对于驻车更为频繁,通过增大第二踏板面532面积,提升制动操作的便捷性,且能降低误触驻车踏板53的概率。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身组件,包括前车身和后车身,所述前车身与所述后车身沿第一方向滑动连接;
伸缩驱动件,连接在所述前车身和所述后车身之间,所述伸缩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前车身与所述后车身沿所述第一方向伸缩;
顶棚组件,可拆卸安装在所述车身组件上,包括前支架、后支架和上支架;所述前支架底端与所述前车身转动连接,所述前支架顶端与所述上支架可拆卸连接;且所述后支架底端与所述后车身转动连接,所述后支架顶端与所述上支架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车身包括前车架,所述前车架连接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管体,所述后车身包括后车架,所述后车架连接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第二管体滑动连接,且所述第二管体的一端自所述第一管体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一管体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身包括活动连接在所述后车架上的限位销;
所述前车架上连接有限位板,且所述限位板凸出于所述前车架,所述限位板上设有与所述限位销对应的限位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车身上凸设有前安装架;
所述前支架的底端与所述前安装架插接,所述前支架的底端和所述前安装架中的一者上设有沿插接方向延伸的第一腰孔,另一者上设有通孔、以及用于限制所述前支架与所述前安装架相对转动的限位面,所述第一腰孔和所述通孔中穿设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腰孔中穿设有第一锁紧件,所述前支架与所述前安装架通过所述第一锁紧件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靠背,安装在所述后车身上,所述靠背连接有第三管体;
所述后车身凸设有后安装架,所述后安装架包括第四管体,所述第三管体与所述第四管体插接,所述第三管体上设有第二腰孔,所述第二腰孔的延伸方向与插接方向具有夹角,所述第二腰孔的孔径沿远离靠背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第四管体上设有通孔,所述第二腰孔和所述通孔中穿设有第二转轴,所述第四管体上转动连接有第一卡扣,所述第三管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扣卡接配合的第一挂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支架与所述第四管体通过第三转轴转动连接,所述后支架上还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沿弧线延伸,所述弧线的圆心位于所述第三转轴上,所述第四管体上凸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置在所述限位槽内以限定所述后支架的转动范围,所述后支架与所述第四管体通过第二锁紧件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后踏板,设置在所述后车身上,所述后踏板上连接有第五管体;
所述后车身远离所述前车身的一侧上连接有第六管体,所述第五管体与所述第六管体插接,所述第五管体上设有第三腰孔,所述第三腰孔沿插接方向延伸,所述第三腰孔的孔径沿靠近所述后车身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第六管体上设有通孔,所述第三腰孔和所述通孔中穿设有第四转轴,所述第五管体上转动连接有第二卡扣,所述第六管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卡扣卡接配合的第三挂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扶手,设置在所述后踏板上,所述扶手连接有第七管体;
所述后踏板远离所述后车身的一侧上连接有第八管体,所述第七管体与所述第八管体插接,所述第七管体上设有第四腰孔,所述第四腰孔的延伸方向与插接方向具有夹角,所述第八管体上设有通孔,所述第四腰孔和所述通孔中穿设有第五转轴,所述第八管体上转动连接有第三卡扣,所述第七管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三卡扣卡接配合的第三挂钩;
所述第八管体靠近所述后踏板的一侧连接有管夹,所述管夹上设有背离所述第八管体的开口,所述管夹与所述扶手卡接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制动系统,所述制动系统包括制动器和制动踏板组件;
所述制动踏板组件包括支架、制动踏板和驻车踏板,所述支架固定在所述前车身上,所述支架上设有驻车齿块,所述驻车齿块上设有齿槽;
所述制动踏板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架上,所述制动踏板连接有与所述齿槽卡接配合的驻车钩,所述制动踏板沿第一方向转动时,能够带动制动器制动;
所述驻车踏板与所述制动踏板转动连接,所述驻车踏板与所述驻车钩联动,当所述制动踏板带动所述制动器制动,且所述驻车踏板相对所述制动踏板沿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驻车踏板能够带动所述驻车钩与所述齿槽卡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棚组件还包括加固件,所述加固件一端与所述前支架和/或所述后支架固定连接,另一端向所述上支架延伸并与所述上支架可拆卸连接。
CN202310954856.1A 2023-07-31 2023-07-31 车辆 Pending CN11718423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54856.1A CN117184235A (zh) 2023-07-31 2023-07-31 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54856.1A CN117184235A (zh) 2023-07-31 2023-07-31 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84235A true CN117184235A (zh) 2023-12-08

Family

ID=889913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54856.1A Pending CN117184235A (zh) 2023-07-31 2023-07-31 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8423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328549U (zh) 婴儿车车架
US7510204B2 (en) Towing device for vehicle
CN109249865A (zh) 安装于车辆上的自行车支架
JP2019517417A (ja) 折りたたみ可能なスクータ
CN220465616U (zh) 车辆
KR100657858B1 (ko) 휴대용 자전거
CN117184235A (zh) 车辆
CN106005191A (zh) 一种折叠电动滑板车
CN210027757U (zh) 折叠式三轮车
CN110182293B (zh) 一种双前轮车辆的驻车锁止机构
CN107323511A (zh) 婴儿车车架
CN210011843U (zh) 一种多功能脚踏式滑板车
CN218506053U (zh) 一种儿童车
CN220905238U (zh) 一种座椅滑板车
CN2428170Y (zh) 一种收折便利的折叠式滑板车
CN217496405U (zh) 一种折叠式代步随行车
CN220465465U (zh) 制动踏板结构及车辆
CN220905237U (zh) 一种折叠滑板车
JP3245480U (ja) 車椅子自走装置
CN213534974U (zh) 儿童三轮车
CN214215894U (zh) 一种折叠收拢式儿童手推车展开自锁机构
JP2585951Y2 (ja) 折り畳み自転車用フレーム
CN213649705U (zh) 可双向折叠的婴儿推车
CN213292581U (zh) 儿童三轮车
CN211167229U (zh) 一指拨可控止摆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