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78084A - 用于对纱线进行纺纱的环锭纺纱机 - Google Patents

用于对纱线进行纺纱的环锭纺纱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78084A
CN117178084A CN202280029561.7A CN202280029561A CN117178084A CN 117178084 A CN117178084 A CN 117178084A CN 202280029561 A CN202280029561 A CN 202280029561A CN 117178084 A CN117178084 A CN 1171780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compactor
ring spinning
spinning machine
guide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2956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R·伊斯特雷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wins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wins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winsor Corp filed Critical Swins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1780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780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5/00Draft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 Threading of roving into drafting machine
    • D01H5/18Draft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without fallers or like pinned bars
    • D01H5/7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drafting elements
    • D01H5/72Fibre-condensing guide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00Spinning or twisting machines in which the product is wound-up continuously
    • D01H1/02Spinning or twisting machines in which the product is wound-up continuously ring type
    • D01H1/025Spinning or twisting machines in which the product is wound-up continuously ring type with a condensing device between drafting system and spinning un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环锭纺纱机和一种用于对纱线进行纺纱的方法。环锭纺纱机每纺纱位置包括用于在将纤维粗纱环锭纺纱成纱线之前对纤维粗纱(2)进行牵伸的牵伸单元(1)。牵伸单元相对于纤维粗纱(2)通过牵伸单元的路径包括下部入口辊(3)和上部入口辊(4)、下部中间辊(5)和上部中间辊(6)以及下部出口辊(7)和上部出口辊(8)。由此,上部辊(4、6、8)布置成使得它们在操作状态下被压靠在相应的下部辊(3、5、7)上并且由相应的下部辊(3、5、7)驱动。此外,牵伸单元包括压实器辊(9)和压实元件(11)。在此,压实器辊(9)相对于上部出口辊(8)布置于下游,并且使得在操作状态下,所述压实器辊被压靠在下部出口辊(7)上并且由下部出口辊(7)驱动。压实元件(11)在操作状态下布置在上部出口辊(8)与压实器辊(9)之间,并且包括在操作状态下形成纤维粗纱(2)的路径的交替侧向位置的至少三个侧向地间隔开的压实器通道(14)。

Description

用于对纱线进行纺纱的环锭纺纱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对纱线进行纺纱的环锭纺纱机和用于对纱线进行纺纱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环锭纺纱机上,由例如棉、(人造)亚麻或羊毛制成的纤维粗纱被纺纱成纱线。环锭纺纱机通常包括多个纺纱位置。纺纱位置在此被理解为其中纤维粗纱被纺纱成纱线的一个位置。因此,在每个纺纱位置上,纤维粗纱经过牵伸单元,然后纤维粗纱被加捻以形成纱线并且被收集在纺纱单元内的锭子上。在牵伸单元内,纤维粗纱被牵伸,使得实现期望的细度。在离开牵伸单元之后,纤维粗纱具有相对宽的纱条的形式。然后,该纱条被加捻在一起(借助于纺纱加捻)以形成成品纱线。然而,在该常规环锭纺纱途径中,布置于纤维粗纱的周界处的纤维被锁定在高张力下,同时,中心纤维处于低张力下。在成品纱线中,位于周界处的纤维因而首先断裂。
为了尽可能地避免这些缺点,现代环锭纺纱机的牵伸单元进一步包括压实布置。在这样的压实布置的压实区中,纤维彼此更紧密地且平行地对齐,由此有助于得到均匀地结构化且致密的纤维粗纱。在离开这样的压实区且经过下游纺纱区之后,得到具有更平滑的表面的总体上较细长的纱线。
在WO2006005207中公开了从现有技术已知的机械压实布置,其涉及用于安装于环锭纺纱机的牵伸区的下游的压实区的压辊单元。压辊单元包括具有用于所牵伸的纱条的两个压实器通道的几何机械压实器。压实器以无接触的方式保持在出口辊与额外的压实器辊之间,并且通过静止止动件来定位,以便具有很小的径向游隙和轴向游隙。在EP3134660中公开了从现有技术已知的另外的压实布置,其涉及可横过的压实器布置。可横过的压实器布置允许纤维粗纱在牵伸单元中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
从现有技术已知的压实布置的一个缺点是纤维粗纱仅在相应的牵伸单元的辊的非常小的宽度上伸展。因此,辊(特别地,辊的弹性辊壳)更频繁地被磨掉,并且,辊仅可被使用有限的时间范围。本发明的目标是进一步改进环锭纺纱机,特别地,具有压实布置的环锭纺纱机。
发明内容
本公开涉及用于对纱线进行纺纱的环锭纺纱机和用于对纱线进行纺纱的方法。由此,如在下文中更详细地定义的,环锭纺纱机旨在通过控制局部磨损(特别地沿着牵伸单元的辊的宽度的较宽范围)来改进辊的总寿命。为了均匀地利用牵伸单元的单独的辊,牵伸单元的压实元件包括多个(优选地,至少三个)侧向地间隔开的压实器通道。由此,每个压实器通道为纤维粗纱在操作期间通过牵伸单元的路径提供交替侧向位置。由此,每个交替路径可涉及环锭纺纱机的不同操作状态。如在下文中更详细地解释的,为了将纤维粗纱相对于多个压实器通道中的一个定位,牵伸单元提供至少一个引导元件。取决于应用,引导元件可进一步用于将纤维粗纱的路径从一个压实器通道改变到另一个压实器通道和/或使纤维粗纱通过牵伸单元的路径朝向压实器通道中的一个改变。在这样做时,辊可被使用显著地更长的时间范围,并且降低环锭纺纱机的操作成本。
大体上,环锭纺纱机每纺纱位置包括用于在将纤维粗纱环锭纺纱成纱线之前对纤维粗纱进行牵伸的牵伸单元。将纤维粗纱纺纱成纱线通常在相对于牵伸单元的下游的纤维粗纱的路径布置的(环锭)纺纱单元中进行。牵伸单元相对于纤维粗纱通过牵伸单元的路径包括下部入口辊和上部入口辊(在下文中也被称为入口辊)、下部中间辊和上部中间辊(在下文中也被称为中间辊)以及下部出口辊和上部出口辊(在下文中也被称为出口辊)。入口辊、中间辊以及出口辊各自可围绕沿环锭纺纱机的轴向方向延伸的相应的旋转轴线旋转。因而,辊的相应的旋转轴线彼此平行地布置。此外,牵伸单元包括压实器辊。压实器辊也围绕沿轴向方向延伸的相应的旋转轴线旋转。包括至少三个压实器通道的先前提到的压实元件在操作期间至少部分地布置于上部出口辊与压实器辊之间。至少三个压实器通道沿轴向方向侧向地间隔开。在操作期间,牵伸单元的纤维粗纱首先在入口辊之间行进,然后在中间辊之间行进,并且最后在出口辊之间行进。因此,相对于纤维粗纱通过牵伸单元的路径,中间辊布置于入口辊的下游,同时,出口辊布置于中间辊的下游。同时,压实器辊布置于出口辊的下游,相应地上部出口辊的下游。为了将纤维粗纱输送通过牵伸单元,下部辊通常是驱动辊,其中,上部辊和压实器辊被驱动并且布置成可围绕辊的相应轴旋转。因此,下部入口辊和上部入口辊布置成使得在操作期间,上部入口辊被压靠在下部入口辊上并且由下部入口辊驱动;下部中间辊和上部中间辊布置成使得上部中间辊被压靠在下部中间辊上并且由下部中间辊驱动,并且,下部出口辊和上部出口辊布置成使得上部出口辊被压靠在下部出口辊上并且由下部出口辊驱动。压实器辊布置成使得在操作期间,所述压实器辊也被压靠在下部出口辊上并且由下部出口辊驱动。上部辊(特别地,上部入口辊和上部出口辊)可进一步包括弹性辊壳。弹性辊壳用来更好地夹持纤维粗纱且将其输送通过牵伸单元。同时,中间辊可进一步各自包括围挡。
根据本发明,第一引导元件布置于压实器元件的上游,以将纤维粗纱相对于至少三个压实器通道中的一个定位。有利地,第一引导元件布置于入口辊的上游,使得纤维粗纱可通过整个牵伸单元定位。由此,入口辊的上游被理解为从沿着轴向方向的视图来看在背向中间辊的一侧紧邻入口辊。取决于应用,另外的第二引导元件可布置于入口辊与中间辊之间。第一引导元件和/或第二引导元件可各自包括用于纤维粗纱的插入和引导的例如呈狭缝或贯通开口的形式的一个开口。第一引导元件和/或第二引导元件的开口还可为特别地沿纤维粗纱的路径的方向的漏斗状。借助于至少三个压实器通道以及第一引导元件和/或第二引导元件,可形成纤维粗纱通过牵伸单元的交替路径。这具有可控制辊(特别地,弹性辊壳和/或围挡)的局部磨损的优点。因此,代替由于大量的局部磨损而必须更换辊,纤维粗纱可被分配给另一压实器通道。第一引导元件(并且如果存在,则第二引导元件)进一步支持纤维粗纱朝向所分配的压实器通道的定位。
为了改变纤维粗纱的路径,环锭纺纱机优选地包括成组的可交替地互连的第二引导元件,每个第二引导元件具有用于在沿轴向方向的不同位置处(如果互连)引导纤维粗纱的开口。有利地,(交替的)第二引导元件的数量对应于压实器通道的数量。而且,每个互连的(交替的)第二引导元件可与环锭纺纱机的至少一个操作状态相关联。因而,对于至少三个压实器通道,提供成组的至少三个交替的第二引导元件。在附接时,成组的交替的第二引导元件中的每个第二引导元件在操作状态下将纤维粗纱导引到不同的压实器通道中。相应的第二引导元件可在此通过至少一个互连结构附接到延伸通过环锭纺纱机的梁或附接到上部入口辊的入口轴或上部中间辊的中间轴。互连结构可由此包括第一互连元件,第一互连元件与可布置于相应的第二引导元件上的第二互连元件可释放地互连。为了改变纤维粗纱通过牵伸单元的路径,然后,第二引导元件可从互连结构脱离并且以在互连结构上的互连状态下在沿轴向方向的不同位置处具有开口的另一第二引导元件替换。相应的交替的第二引导元件由此构造成使得在相应的第二引导元件的互连状态下,纤维粗纱自动地被分配给相应的压实器通道,纤维粗纱分别自动地被朝向所述压实器通道引导。如下文中所解释的,成组的第二引导元件可与固定于一个位置中或可移位的第一引导元件一起使用。而且,变型是可能的,其中,可提供等效的成组的第一引导元件。
备选地,第一引导元件和/或第二引导元件可布置成可沿轴向方向移位,以便改变纤维粗纱的路径。两个解决方案具有纤维粗纱的路径可在环锭纺纱过程期间改变的优点。优选地,第一引导元件和/或第二引导元件由此可沿轴向方向在离散位置之间移位。离散位置的量有利地至少对应于压实器通道的数量。因而,如果存在至少三个压实器通道,则第一引导元件或第一引导元件和第二引导元件的至少三个离散位置是可用的。由此,每个离散位置被分配给一个压实器通道,分别构造成将纤维粗纱导引到所分配的压实器通道中。优选地,每个离散位置可与环锭纺纱机的一个操作状态相关联/对应。此外,离散位置可构造成使得当第一引导元件或两个引导元件在所述离散位置中时,纤维粗纱自动地切换到所分配的压实器通道。在此,第一引导元件和第二引导元件可彼此独立地或同时地移位,以便从一个离散位置改变到另一个离散位置。如果第一引导元件和/或第二引导元件附接到沿轴向方向延伸通过环锭纺纱机的梁,则可容易地实现该移位。为了使第一引导元件和/或第二引导元件移位,可使梁移位。如果相应的梁用于各自被分配给不同的牵伸单元的多个引导元件,则该设置是尤其有利的。
在环锭纺纱机的一个可能的操作状态下,纤维粗纱基本上垂直于轴向方向延伸并且延伸通过至少三个压实器通道中的一个。在此情况下,相应的压实器通道和第一引导元件的开口(以及可选地还有第二引导元件的开口)至少部分地重叠,使得形成与轴向方向垂直的贯穿其中的连接轴线。另外的路径/操作状态可通过在第一引导元件与第二引导元件之间沿轴向方向建立偏移来形成,其中,第二引导元件优选地保持沿轴向方向与所分配的压实器通道基本上对齐。例如,(第一)偏移可导致第一引导元件与第二引导元件之间(特别地,入口辊与第二引导元件之间)的纤维粗纱在使用中相对于第二引导元件与相应的压实器通道之间的纤维粗纱略微成角度。备选地,(第二)偏移可用于更好地将纤维粗纱定位于一个压实通道的中心处:因此,第一引导元件的开口与第二引导元件的开口之间的(第二)偏移可被选择成使得第一引导元件的开口的第一引导边缘和第二引导元件的开口的第二引导边缘沿轴向方向相对于彼此对齐。引导边缘可被限定为构造成在相应的操作状态下与纤维粗纱接触的相应开口的边缘。在此,第一引导边缘和第二引导边缘有利地彼此相反地布置。优选地,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进一步沿轴向方向与至少三个压实器通道中的一个的中心对齐。取决于应用,仅第二引导元件的开口的第二引导边缘沿轴向方向与至少三个压实器通道中的一个的中心对齐可为足够的。对于例如厚纤维粗纱,还有可能将相应的压实器通道的至少第二边缘和中心布置成沿轴向方向的偏移对应于纤维粗纱的厚度的一半。在相应的操作状态下由第一引导元件和/或第二引导元件进行的(一个或多个)偏移可例如通过相应的离散位置或成组的第二引导元件中的附接的第二引导元件来建立。
压实元件在操作期间至少部分地布置于上部出口辊与压实器辊之间,特别地至少部分地布置于上部出口辊、下部出口辊以及压实器辊之间。由此,压实器通道可布置于压实元件的渐缩边缘上。取决于应用,压实元件可包括至少四个压实器通道。每个压实器通道构造成压实穿过压实器通道的纤维粗纱。纤维粗纱的压实在此被理解为通过使纤维粗纱的单独纤维更靠近在一起来减小纤维粗纱的整个横截面。渐缩边缘优选地在上部出口辊与下部出口辊之间的楔状间隙中突出。在其中上部出口辊被压靠在下部出口辊上的状态下,楔状间隙由此形成于上部出口辊和下部出口辊的下游。下游在此被理解成使得楔状间隙形成于上部出口辊和下部出口辊的背向中间辊的一侧。取决于应用,压实元件可包括用于至少部分地容纳压实器辊的凹陷部。此外,压实元件可包括用于将压实元件围绕压实器辊的压实器轴夹紧的至少一个夹。压实器轴可以可与保持结构互连,保持结构又可以可与上部出口辊的出口轴互连。在压实元件在压实器轴上的安装位置中,夹可至少部分地包围压实器轴。有利地,压实元件包括相对于凹陷部沿彼此相反的轴向方向布置的两个夹。压实元件可包括弯曲表面,弯曲表面至少部分地遵循(在操作期间)上部出口辊的外轮廓。弯曲表面可与上部出口辊的表面间隔开一定距离。此外,压实元件可包括在操作期间至少部分地遵循下部出口辊的外轮廓的至少一个(优选地,两个)弯曲橇。取决于应用,弯曲橇可包括用于在操作期间沿着(旋转的)下部出口辊滑动的滑动表面。优选地,压实元件包括相对于凹陷部沿彼此相反的轴向方向布置的至少两个弯曲橇。在操作期间,这至少两个弯曲橇可进一步布置成邻近布置于凹陷部中的压实器辊。因而,压实元件的下表面可在两个相反的弯曲橇之间延伸。优选地,下表面沿轴向方向遵循相应的弯曲橇的轮廓。因而,渐缩边缘可布置于至少部分地遵循(在操作期间)下部出口辊的外轮廓的下表面与至少部分地遵循(在操作期间)上部出口辊的外轮廓的弯曲表面之间。由此,压实器通道可沿着压实元件的下表面延伸。下表面可被限定为面向下部出口辊。每个压实器通道可为漏斗状。
在本公开的上下文中,理解到,下部辊可延伸通过环锭纺纱机,并且可同时地在多个纺纱位置处使用,分别用于多个牵伸单元。此外,两个纺纱位置可被分配给一个配重单元。因此,一个配重单元可被分配给两个牵伸单元。环锭纺纱机可包括若干配重单元,其中,每配重单元具有至少两个牵伸单元。
环锭纺纱机的所描述的实施例可用来执行根据本发明的用于环锭纺纱的方法。环锭纺纱机的先前描述的实施例在此同时公开了用于对纱线进行环锭纺纱的对应方法并且反之亦然。该方法可包括通过仅使第一引导元件(不存在第二引导元件)沿轴向方向在离散位置之间移位或通过使第二引导元件沿轴向方向在离散位置之间移位(其中,第一引导元件保留在静止位置中,分别在相同位置中)或通过使第一引导元件和第二引导元件沿轴向方向在离散位置之间移位来将纤维粗纱从一个压实器通道改变到另一个压实器通道。备选地,该方法可包括通过提供成组的第二引导元件并且将相应的第二引导元件互换来将纤维粗纱从一个压实器通道改变到另一个压实器通道,成组的第二引导元件各自具有开口,以在互连时在沿轴向方向的不同位置处引导纤维粗纱。因而,纤维粗纱可在环锭纺纱期间从一个压实器通道改变到另一个压实器通道,而不停止环锭纺纱过程。
要理解到,前文的一般描述和以下的详细描述两者呈现实施例,并且旨在提供用于理解本公开的性质和特性的综述或框架。包括附图以提供进一步的理解,并且附图被并入到本说明书中且构成本说明书的部分。附图图示各种实施例,并且与描述一起用来解释所公开的概念的原理和操作。
附图说明
将从下文中所给出的详细描述和附图更全面地理解本文中所描述的本发明,附图不应当被认为是限于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描述的发明。附图显示下者:
图1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环锭纺纱机的两个牵伸单元的第一版本的透视图;
图2显示根据图1的牵伸单元的侧视图;
图3显示不具有配重臂的图1的牵伸单元的部分的透视图;
图4显示根据图1的第二引导元件的实施例;
图5以透视图显示根据图1的压实器单元;
图6以侧视图显示根据图5的压实器单元;
图7显示根据图5的压实元件的实施例;
图8显示具有四个交替压实通道以及第一引导元件和第二引导元件的牵伸单元的各种操作状态a)、b)、c)、d)的示意性视图;
图9显示具有三个交替压实器通道和可移位的第二引导元件的牵伸单元的各种操作状态a)、b)、c)的示意性视图;
图10显示具有三个交替压实器通道与可互换的第二引导元件的牵伸单元的各种操作状态a)、b)、c)的示意性视图;
图11显示具有三个压实器通道以及第一引导元件和第二引导元件的牵伸单元的另外的操作状态a)、b)、c)的示意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地参考某些实施例,其示例在附图中图示,其中显示一些特征而非所有特征。实际上,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以许多不同形式体现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限于本文中所阐述的实施例;更确切地说,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满足适用的法律要求。
图1至图7显示仅部分地显示的环锭纺纱机的第一变型。由此,第一变型包括(至少)两个纺纱位置,其中,每个纺纱位置可被分配根据本公开的牵伸单元1。每个牵伸单元1相对于纤维粗纱2通过牵伸单元1的路径包括下部入口辊3和上部入口辊4、下部中间辊5和上部中间辊6,下部出口辊7和上部出口辊8以及压实器辊9。辊3、4、5、6、7、8、9通常围绕沿轴向方向(x方向)延伸的相应的旋转轴线旋转。如在一般描述中描述的,当所述辊4、6、8、9在操作期间被压靠在下部辊3、5、7中的一个上时,下部辊3、5、7驱动上部辊4、6、8和压实器辊9。
环锭纺纱机的第一变型每牵伸单元1包括压实元件11以及第一引导元件12和第二引导元件13。如在图2中最清楚地显示的,压实元件11布置于上部出口辊8与压实器辊9之间。同时,第一引导元件12布置于入口辊3、4的上游,并且,第二引导元件13布置于入口辊3、4与中间辊5、6之间。压实元件11的渐缩边缘15(参见图7)在上部出口辊8与下部出口辊7之间的(下游)楔状间隙10中突出。侧向地间隔开的压实器通道14正形成纤维粗纱2的路径的交替侧向位置。由此,压实元件11可通过保持结构20定位,保持结构20保持压实器辊9的压实器轴19。如图1中所显示的,保持结构20优选地与上部出口辊8的出口轴18互连。保持结构20可进一步包括弹簧28,优选地被压靠在配重单元30的配重臂33上的板簧。
在图3和图4中,可看到第一引导元件12和第二引导元件13。第一引导元件12可布置于沿轴向方向延伸通过环锭纺纱机的梁31(参见图8a)、9a)、10a))上。第二引导元件13可通过互连结构26与中间轴17互连。第一引导元件12和第二引导元件13可各自包括用于纤维粗纱2的一个开口25。如例如针对第二引导元件13图示的,相应的开口25可呈沿向上方向布置的狭缝的形式。备选地,如例如在图3中针对第一引导元件12图示的,开口25可为通孔。如可在图4中看到的,互连结构26可进一步与两个纺纱位置的两个第二引导元件13可释放地互连,所述两个第二引导元件13各自被分配给同一配重单元30的一个牵伸单元1。通过将一个第二引导元件13与以另一轴向位置(x方向)处的开口为特征的另一引导元件互换,因而可变更纤维粗纱的局部位置。
图2进一步图示与中间轴17互连的围挡结构29。围挡结构29包括用于上部中间辊6的围挡27的至少一个边沿。上部中间辊6的围挡27沿周向方向围绕上部中间辊6的相应的旋转轴线延伸。而且,在所显示的实施例中,下部中间辊5包括围挡27。
在图5和图6中,可看到子组件,即,环锭纺纱机的压实器单元32(与下部出口轴8一起)。压实器单元32包括将压实器轴19相对于出口轴18保持的保持结构20。压实器单元32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上部出口辊8、至少一个压实器辊9以及至少一个压实元件11。压实器轴19和出口轴18沿轴向方向延伸。优选地,压实器单元32包括布置成可围绕压实器轴19旋转的两个压实器辊9和布置成可围绕出口轴18旋转的两个上部出口辊8。保持结构20可分别沿轴向方向布置在压实器辊9之间,上部出口辊8、8之间。
牵伸单元1的拆卸的压实元件11在图7中进一步单独地显示。可看到,压实元件11包括渐缩边缘15和三个侧向地间隔开的压实器通道14。压实元件11可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凹陷部21以将压实器辊9容纳于所述凹陷部21中。此外,压实元件11可包括用于将压实元件11与压实器辊9的压实器轴19互连的两个夹22。优选地,两个夹22由此沿相对于凹陷部21彼此相反的轴向方向布置。有利地,如可在图6中看到的,压实元件11包括弯曲表面23,弯曲表面23在操作期间至少部分地遵循上部出口辊8的外轮廓。弯曲表面23与上部出口辊8的表面间隔开一定距离,从而形成间隙。此外,压实元件11可包括在操作期间至少部分地遵循下部出口辊7的外轮廓的至少两个弯曲橇24。取决于应用,相应的弯曲橇24可包括用于在操作期间沿着(旋转的)下部出口辊7滑动的滑动表面。优选地,压实元件11包括沿相对于凹陷部21相反的轴向方向布置并且紧邻压实器辊9的两个弯曲橇24。
图8示意性地显示牵伸单元1,其图示上部入口辊4、包括围挡27的上部中间辊6、上部出口辊8以及压实器辊9。出于图示目的,未显示下部辊3、5、7。所显示的牵伸单元1进一步包括第一引导元件12和第二引导元件13以及具有四个压实器通道14的压实元件11。然而,其它量的压实器通道也是可能的。第一引导元件12布置于(一个或多个)入口辊4的上游,并且,第二引导元件13布置于(一个或多个)入口辊4与(一个或多个)中间辊6之间。在图8a)-8d)中,可看到牵伸单元1的四个不同操作状态。在所有四个操作状态下,第一引导元件12的开口25和第二引导元件13的开口25与四个压实器通道14’中的任一个至少部分地重叠,使得形成与轴向方向垂直的贯穿连接轴线。在每个操作状态下,纤维粗纱2被分配给另一压实器通道14’。为了从一个操作状态改变到另一个操作状态,第一引导元件12和第二引导元件13两者可沿轴向方向移位。如上文中所解释的,每个所显示的操作状态可涉及可移位的第一引导元件12和第二引导元件13的离散位置。为了使辊、辊壳或围挡的磨损均匀地分布,优选地一个接一个地使用所显示的操作状态。例如,如果根据图8a)的纤维粗纱的路径被磨掉,则路径可改变到根据图8b)的路径等等。对于所显示的操作状态,第二引导元件13是可选的。如果仅存在第一引导元件12,则可通过使第一引导元件12沿轴向方向在离散位置之间移位来将纤维粗纱2从一个压实器通道14改变到另一个压实器通道14。
图9示意性地显示与图8类似的牵伸单元1的另外的操作状态。图9的牵伸单元1与图8的牵伸单元的不同之处在于,存在三个压实器通道14。牵伸单元1还包括(一个或多个)入口辊2的上游的第一引导元件12和(一个或多个)入口辊3与(一个或多个)中间辊6之间的第二引导元件13。从所显示的三个操作状态(图9a)-9c)),仅图9b)图示如下的情况:其中,第一引导元件12的开口25和第二引导元件13的开口25与三个压实器通道中的一个重叠,使得形成与轴向方向垂直的贯穿连接轴线。在每个操作状态下,纤维粗纱被分配给压实器通道中的另一个。为了从一个操作状态改变到另一个操作状态,第二引导元件13的开口25可沿轴向方向移位。这可通过在第一引导元件12保留在相同位置中的情况下仅使第二引导元件13移位(如箭头所指示)来实现。备选地,如图10中所图示的,这也可通过将第二引导元件13与在另一轴向位置处具有开口的另一第二引导元件互换来实现。在图10a)-10c)中所图示的每个操作状态下,使用成组的(交替的)引导元件中的不同的第二引导元件13a、13b、13c,其中,每个第二引导元件13a、13b、13c在附接时在沿轴向方向的不同位置处具有开口25。在互连状态下,相应的第二引导元件13a、13b、13c在所分配的压实器通道中自动地引导纤维粗纱2。同时,在图9或图10的所有所显示的操作状态下,第一引导元件32的位置是固定的。因而,如例如在图9a)和图9c)中图示的,在第一引导元件12与第二引导元件13之间,特别地在入口辊4与第二引导元件13之间,如果在第一引导元件12的开口25与第二引导元件13的开口25之间存在偏移,则纤维粗纱2可相对于第二引导元件13与压实器通道14’之间的纤维粗纱2成角度。
图11a)-11c)图示环锭纺纱机的三个另外的可能的操作状态,其中,第一引导元件12的开口25和第二引导元件13的开口25沿轴向方向相对于彼此(略微)偏移。在根据图11a)和图11c)的操作状态下,第一引导元件12的开口25的第一引导边缘34和第二引导元件13的开口25的第二引导边缘35相对于轴向方向(x方向)对齐。此外,第一引导边缘34和第二引导边缘35与在该操作状态下使用的相应的压实器通道14’的中心对齐。如可看到的,第一引导边缘34和第二引导边缘35相对于轴向方向彼此相反地布置。该设置具有如下的优点:纤维粗纱2的位置在轴向位置中更准确,并且可调整成使得纤维粗纱2在相应的压实器通道14’的中心供给。图11c)与图11a)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图11c)中,第一引导元件12和第二引导元件13互连并且因而可一起移位,以便改变用于纤维粗纱2的压实器通道14。在根据图11b)的操作状态下,纤维粗纱2仅通过第二引导边缘35定位,第二引导边缘35在使用中基本上定位于沿轴向方向与压实器通道14’的中心相同的位置处。
更确切地说,说明书中所使用的词语是描述词语而非限制词语,并且,理解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进行各种改变。
名称列表
1 牵伸单元
2 纤维粗纱
3 下部入口辊
4 上部入口辊
5 下部中间辊
6 上部中间辊
7 下部出口辊
8 上部出口辊
9 压实器辊
10 楔状间隙
11 压实元件
12 第一引导元件
13 第二引导元件
14 压实器通道
15 渐缩边缘
16 入口轴
17 中间轴
18 出口轴
19 压实器轴
20 保持结构
21 凹陷部
22 夹
23 弯曲表面
24 弯曲橇
25 开口
26 互连结构
27 围挡
28 弹簧
29 围挡结构
30 配重单元
31 梁
32 压实器单元
33 配重臂
34 第一边缘
35 第二边缘。

Claims (16)

1.一种环锭纺纱机,其每纺纱位置包括用于在将所述纤维粗纱环锭纺纱成纱线之前对纤维粗纱(2)进行牵伸的牵伸单元(1),所述牵伸单元(1)相对于所述纤维粗纱(2)通过所述牵伸单元(1)的路径包括:
a.下部入口辊(3)和上部入口辊(4),其布置成使得在操作期间,所述上部入口辊(4)被压靠在所述下部入口辊(3)上并且由所述下部入口辊(3)驱动;
b.下部中间辊(5)和上部中间辊(6),其相对于所述纤维粗纱(2)的路径布置于所述下部入口辊(3)和所述上部入口辊(4)的下游,并且使得在操作期间,所述上部中间辊(6)被压靠在所述下部中间辊(5)上并且由所述下部中间辊(5)驱动;
c.下部出口辊(7)和上部出口辊(8),其相对于所述纤维粗纱(2)的路径布置于所述下部中间辊(5)和所述上部中间辊(6)的下游,并且使得在操作期间,所述上部出口辊(8)被压靠在所述下部出口辊(7)上并且由所述下部出口辊(7)驱动;
d.其中,所述下部入口辊(3)和所述上部入口辊(4)、所述下部中间辊(5)和所述上部中间辊(6)以及所述下部出口辊(7)和所述上部出口辊(8)各自可围绕沿轴向方向(x)延伸的相应的旋转轴线旋转;并且其中,
e.所述牵伸单元(1)进一步包括压实器辊(9),其相对于所述上部出口辊(8)布置于下游,并且使得在操作期间,所述压实器辊(9)被压靠在所述下部出口辊(7)上并且由所述下部出口辊(7)驱动;以及
f.压实元件(11),其在操作期间至少部分地布置于所述上部出口辊(8)与所述压实器辊(9)之间,并且包括在操作期间形成所述纤维粗纱(2)的路径的交替侧向位置的至少三个侧向地间隔开的压实器通道(14);以及
g.第一引导元件(12),其布置于所述下部入口辊(3)和所述上部入口辊(4)的上游,以便将所述纤维粗纱(2)相对于所述至少三个压实器通道(14)中的一个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锭纺纱机,所述牵伸单元(1)进一步包括用于将所述纤维粗纱(2)相对于所述压实器通道(14)中的一个定位的第二引导元件(13、13a、13b、13c),其布置于下者之间:
a.所述上部入口辊(4)与所述下部入口辊(3);和
b.所述上部中间辊(6)与所述下部中间辊(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锭纺纱机,其中,所述第一引导元件(12)和所述第二引导元件(13、13a、13b、13c)各自包括用于将所述纤维粗纱(2)插入的开口(25)。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环锭纺纱机,其中,所述第一引导元件(12)和/或所述第二引导元件(13)可沿所述轴向方向在离散位置之间移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环锭纺纱机,其中,所述第一引导元件(12)和/或所述第二引导元件(13)的离散位置的数量对应于所述压实器通道(14)的数量。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环锭纺纱机,其中,每个离散位置构造成使得所述纤维粗纱(2)自动地被导引到所述至少三个压实器通道(14)中的一个所分配的压实器通道(14)中。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环锭纺纱机,其中,互连结构(26)将所述第二引导元件(13a、13b、13c)与所述上部入口辊(4)的入口轴(16)或所述上部中间辊(6)的中间轴(17)可释放地互连。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环锭纺纱机,其中,所述环锭纺纱机包括成组的至少三个可交替地互连的第二引导元件(13a、13b、13c),其中,每个第二引导元件(13a、13b、13c)在互连状态下在沿所述轴向方向的不同位置处具有所述开口(25),其中,所述至少三个第二引导元件(13a、13b、13c)中的每个构造成将所述纤维粗纱(2)导引,特别地自动地导引到所述至少三个压实器通道(14)中的一个中。
9.根据权利要求3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环锭纺纱机,其中,在所述环锭纺纱机的至少一个操作状态下,所述第一引导元件(12)的开口(25)和所述第二引导元件(13、13a、13b、13c)的开口(25)与所述至少三个压实器通道(14)中的任一个至少部分地重叠,使得形成与所述轴向方向垂直的贯穿连接轴线。
10.根据权利要求3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环锭纺纱机,其中,在所述环锭纺纱机的至少一个操作状态下,所述第一引导元件(12)的开口(25)和所述第二引导元件(13、13a、13b、13c)的开口(25)相对于彼此沿轴向方向偏移,使得所述第一引导元件(12)的开口(25)的第一引导边缘(34)和所述第二引导元件(13)的开口(25)的第二引导边缘(35)沿所述轴向方向相对于彼此对齐,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引导边缘(34)和所述第二引导边缘(35)彼此相反地布置。
11.一种用于利用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环锭纺纱机来进行环锭纺纱的方法。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通过使所述第一引导元件(12)沿所述轴向方向在离散位置之间移位来将所述纤维粗纱(2)从一个压实器通道(14)改变到另一个压实器通道(14)。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环锭纺纱机进一步包括第二引导元件(13),并且,所述方法包括通过仅使所述第二引导元件(13)沿所述轴向方向在离散位置之间移位来将所述纤维粗纱(2)从一个压实器通道(14)改变到另一个压实器通道(14),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引导元件(12)保留在静止位置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环锭纺纱机进一步包括第二引导元件(13),并且,所述方法包括通过使所述第一引导元件(12)和所述第二引导元件(13)沿所述轴向方向在离散位置之间移位来将所述纤维粗纱(2)从一个压实器通道(14)改变到另一个压实器通道(14)。
15.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环锭纺纱机进一步包括成组的至少三个可交替地互连的第二引导元件(13a、13b、13c),其各自具有开口(25)以在沿所述轴向方向的不同位置处引导所述纤维粗纱(2),并且,所述方法包括通过将所述第二引导元件(13a、13b、13c)互换来将所述纤维粗纱(2)从一个压实器通道(14)改变到另一个压实器通道(14)。
16.根据权利要求12-15中的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纤维粗纱(2)在环锭纺纱期间从一个压实器通道(14)改变到另一个压实器通道(14)。
CN202280029561.7A 2021-04-23 2022-03-16 用于对纱线进行纺纱的环锭纺纱机 Pending CN11717808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H00438/21 2021-04-23
CH4382021 2021-04-23
PCT/EP2022/056804 WO2022223206A1 (en) 2021-04-23 2022-03-16 Ring spinning machine for spinning yarn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78084A true CN117178084A (zh) 2023-12-05

Family

ID=813278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29561.7A Pending CN117178084A (zh) 2021-04-23 2022-03-16 用于对纱线进行纺纱的环锭纺纱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78084A (zh)
WO (1) WO202222320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697457B1 (de) 2004-07-14 2008-10-31 Holding Fuer Industriebeteiligungen Ag Druckwalzeneinheit.
EA201001261A1 (ru) * 2008-02-05 2011-02-28 Ченгиз Улусой Система модификации кольцевых прядильных машин для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плотной пряжи
CN101372780B (zh) * 2008-09-12 2010-09-29 刘志祥 机械式杠杆紧密纺装置
MY187277A (en) 2014-03-13 2021-09-17 Oil States Ind Inc Load compensator having tension spring assemblies contained in a tubular hous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23206A1 (en) 2022-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53464B2 (en) Spinning machine having a compaction device
KR880000290B1 (ko) 코어 방적사 제조 방법 및 장치
CN101790603B (zh) 用于针织机的牵伸单元
CN1318667C (zh) 牵伸装置轴承支座的改装方法
CN101423989B (zh) 具有集束装置的纺纱机
GB2089845A (en) Draf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spinning machine
CN117178084A (zh) 用于对纱线进行纺纱的环锭纺纱机
CN111850753B (zh) 高效集聚纺纱装置和纺纱方法
CN1732296B (zh) 用于生产纺成纱的装置
WO2011084113A1 (en) Spinn twist yarn production system
CN100453716C (zh) 梳棉机
CN101205656B (zh) 用于生产织物的设备
CN110791843A (zh) 用于纺纱机的牵伸系统单元和牵伸系统
JP2019522736A (ja) ストランド状のスライバをドラフトするためのドラフト装置、およびこのようなドラフト装置を備えた繊維機械
CN101086096A (zh) 带有凝聚装置的纺纱机
CN214244710U (zh) 一种纺织精梳机自动导条装置
KR20090090363A (ko) 무연 섬유 재료를 이용한 편직물 생산용 환편기
JP2020524756A (ja) 紡績機械用の集束装置
US4461058A (en) Drawing frames
WO2023247032A1 (en) Ring spinning machine for spinning yarn
CN111979617B (zh) 纺纱机紧实装置及其运行方法和带紧实装置的牵伸机构
ITTO20010407A1 (it) Gruppo per compattare un fascio di fibre tessili stirato in un filatoio.
CN100436670C (zh) 带有搓捻装置的细纱机
Kumar et al. Compact spinning: a critical review
CN100445444C (zh) 具有中央纤维导向装置的人造短纤维纺纱机的并条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