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62524B - 一种塑胶外壳制造成型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塑胶外壳制造成型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62524B
CN117162524B CN202311148113.1A CN202311148113A CN117162524B CN 117162524 B CN117162524 B CN 117162524B CN 202311148113 A CN202311148113 A CN 202311148113A CN 117162524 B CN117162524 B CN 1171625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stic
powder
stirring
parts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4811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162524A (zh
Inventor
徐林峰
盛伟军
易佳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Topview Plastic Mf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Topview Plastic Mf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Topview Plastic Mf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Topview Plastic Mf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14811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62524B/zh
Publication of CN1171625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625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1625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625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sting Or Compres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塑胶外壳技术领域的一种塑胶外壳制造成型工艺,所述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制备原材料;S2混合搅拌;S3二次搅拌;S4模具预制;S5加压注塑;S6填充准备;S7槽内填充;S8制品成型;S9表面喷砂;S10表面开孔;本发明采用PC塑料与ABS塑料结合的方式,增加外壳的硬度,使塑胶外壳适用于外观、色彩要求高的场合,增加产品的实用性,通过滑石起到填料的效果,使降低塑胶的流动性,起到增加粘稠度的作用,且通过防菌层起到对液体进行抑菌的作用,防止液体渗入塑胶外壳的内部后出现腐臭的现象;采用浮石和玻璃微珠起到填充物料的作用,改进传统工艺塑胶外壳成型的步骤,增加塑胶外壳的硬度,同时还可以减轻重量,使其变得更加坚固和耐用。

Description

一种塑胶外壳制造成型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塑胶外壳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塑胶外壳制造成型工艺。
背景技术
塑胶应用非常广泛,是家电、汽车、手机、PC、医疗器械、照明电器中不可或缺的部件。随着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的增长,家电、汽车、手机、PC、医疗器械等行业受益于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实现了快速发展,下游行业的发展进一步拉动了对塑胶的需求。
随着塑胶工业的飞速发展和塑胶性能的不断提高,塑胶件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塑胶件正在不同的领域替代传统的金属零件,一个设计合理的塑胶件往往能够替代多个手机外壳用的传统金属零件,从而达到简化产品结构、节约制造成本的目的。
现有可参考的公开号为CN100344437C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能防止脆裂的用PC+ABS作原料的塑胶壳的生产工艺,包括在注塑步骤时,控制树脂温度和树脂在该温度下的时间,防止树脂降解,所述温度和时间,能保证[(B-A)÷A]×100%<30%,其中A为原料的熔融指数,B为成品的熔融指数,保持[(B-A)÷A]×100%<15%更好,避免高温的情况下长时间的滞留导致材料降解,加工过程的降解会导致链结构有所变化,使得裂解机理发生部分改变,树脂温度和树脂在较高温度下适当的时间,以保证[(B-A)÷A]×100%<30%为前提条件,从而使树脂的降解程度降低,减小塑胶壳成品的熔融指数上升值,提高了防止脆裂的效果。
该专利采用虽然采用PC+ABS作原料,达到使塑胶外壳防止脆裂的效果,但其内部及其外部仍属于按照传统的加工方式进行运作,当液体渗入塑胶外壳的内部时,由于塑胶外壳的内部并未增设防菌的结构,可能会导致塑胶外壳的内部收到液体的腐蚀而出现霉菌的现象,此外,其塑胶外壳的外部也并未增设相对应的防滑结构,其仍旧采用光滑面的加工工艺使塑胶外壳成型,当使用者的手部粘附有油液或放置塑胶外壳的平面摩擦力较弱时,则容易导致塑胶外壳出现滑动的现象,增加掉落地面的概率,为此,本发明人提出了一种塑胶外壳制造成型工艺,以工艺的方式改进塑胶外壳内部及其外部的结构,从而解决上述提出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为克服上述情况不足,旨在提供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
一种塑胶外壳制造成型工艺,所述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制备原材料,原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配比的原料:塑料PC颗粒50份-85份、塑料ABS颗粒10份-30份、脱模剂3份-5份、玻璃微珠粉末0.5份-2份、浮石粉末0.2份-1份、降凝剂0.05份-1份、助剂20份-25份、润滑剂1份-2份、增稠剂2份-3份、橄榄提取物5份-10份、壳聚糖12份-15份、红薯叶茎提取物8份-12份、乌饭树提取物5份-11份、滑石3份-5份、发泡剂1份-2份;
S2:混合搅拌,将S1中的塑料PC颗粒、塑料ABS颗粒、玻璃微珠粉末和浮石粉末倒入搅拌桶中,通过人工初步进行搅拌,得到混合塑胶材料,而后将混合塑胶材料倒入搅拌机内,搅拌速度控制在3500-5500rpm/min之间,搅拌机下持续搅拌30min,使混合塑胶材料搅拌至400目后,得到混合塑胶粉末;
S3:二次搅拌,将S2中所得到的混合塑胶粉末倒入研磨机的内部,通过研磨机将混合塑胶粉末研磨至100-150目后,分别加入脱模剂、玻璃微珠粉末和浮石粉末,滴加速度为10g/min,将混合塑胶粉末倒入至搅拌器中进行混合,并通过搅拌器搅拌混合均匀后得到脱模塑胶粉末;
S4:模具预制,将金属架放入模具中模腔的内部,使金属架对将要成型的制品进行支撑;
S5:加压注塑,将S3中所得到的脱模塑胶粉末倒入注塑机的内部,在倒入的过程中分别加入降凝剂、助剂、润滑剂、增稠剂、滑石和发泡剂,而后通过注塑机加热使脱模塑胶粉末呈熔融状态,在螺杆的注塑压力推动下,使熔融状态的脱模塑胶与降凝剂、助剂、润滑剂、增稠剂、滑石和发泡剂充分混合,并向预制的封闭模腔方向进行移动,而后通过压力使熔融状态的脱模塑胶注入预制的封闭模腔,且在放有金属架的封闭模腔中进行固化和定型,获得塑胶制品,塑胶制品成型后中部留有槽状结构;
S6:填充准备,预制准备好磨砂层、粘接层、防菌层、软垫和气垫层,将橄榄提取物、壳聚糖、红薯叶茎提取物和乌饭树提取物倒入搅拌桶中,通过人工初步进行搅拌,得到混合防菌材料,而后将混合防菌材料倒入搅拌机内,搅拌速度控制在200-400rpm/min之间,搅拌机下持续搅拌5min,使混合防菌材料搅拌至200目后倒入清水,在搅拌机下持续搅拌5min,得到防菌液;
S7:槽内填充,将预制准备好的磨砂层、粘接层、防菌层、软垫和气垫层由下往上依次填充至塑胶制品的槽状结构内部,填充防菌层时,将防菌液按照滴加速度为10g/min的速度进行滴加,而后静置1-2h自然风干,防菌层自然风干依次填充软垫和气垫层,完成填充过程,得到半成型的塑胶制品;
S8:制品成型,将S7中所得到的半成型的塑胶制品进行压合,采用热压机压合的方式,对完成填充过程所得到的半成型的塑胶制品进行热压,从而使半成型的塑胶制品的中部形成用于容纳与其相配对安装物体体积大小的容纳空间,得到塑胶外壳;
S9:表面喷砂,将S8中得到的塑胶外壳进行喷砂,使塑胶外壳的表面形成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的磨砂面,得到磨砂塑胶外壳;
S10:表面开孔,将S9中得到的磨砂塑胶外壳采用针头穿刺的方式进行开孔,开孔直径为0.15mm,针头穿刺至防菌层的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S2中,塑料PC颗粒、塑料ABS颗粒、玻璃微珠粉末和浮石粉末的质量比例=1:0.56:0.22:0.22。
进一步的,所述S3中,脱模剂、玻璃微珠粉末和浮石粉末的质量比例=0.4:0.3:0.3。
进一步的,所述S3中,在分别加入脱模剂、玻璃微珠粉末和浮石粉末后持续搅拌,在搅拌速度为200-300rpm/min的搅拌机下持续搅拌1.5-5min。
进一步的,所述S5中,降凝剂、助剂、润滑剂、增稠剂、滑石和发泡剂的质量比例=0.11:0.12:0.2:0.17:0.2:0.2;
助剂包括泡沫抑制剂、防腐剂、流点改善剂、抗氧化剂和抗磨剂中的至少一种;
降凝剂由聚甲基丙烯酸酯或聚乙烯富马酸共聚物构成,增稠剂为聚氨醋缔合型增稠剂和丙烯酸耐碱增稠剂的其中一种构成;
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环氧大豆油、磷酸三苯酯或氯化石蜡中的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S5中,注塑压力为340-540Kgf/cm2,熔融状态的脱模塑胶运动粘度为56-58M2/s。
进一步的,所述S6中,磨砂层、粘接层和防菌层的厚度均为1mm、软垫的厚度为1.2mm,气垫层的厚度为3mm,气垫层的内部填充有气囊,气囊的直径为1.5mm。
进一步的,所述S6中,橄榄提取物、壳聚糖、红薯叶茎提取物和乌饭树提取物的质量比例=0.25:0.25:0.25:0.25;混合防菌材料和清水的质量比例=0.84:0.16,持续搅拌速度为100-150rpm/min。
进一步的,所述S8中,热压机压合的热压温度为200℃-300℃,热压机压合的压力为10-20MPa,本步骤压合设备采用热压成型机,热压成型机也称平板硫化机、橡胶硫化机、小型压片机、自动压片机,是成型机的一种,适用于橡胶、塑料行业之聚合物如PVC、色母粒等化工原料的混炼加工、配料试验,以检测是否达到所要求的颜色和质量,可作为批量生产前配料的依据,将原料放于压合机构内,夹于上、下电热板之间,在电热板智能恒温下施以压力,使原料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S9中,喷砂材料采用铜矿砂、石英砂、金刚砂、铁砂或海南砂的其中一种,通过喷砂使塑胶外壳的表面形成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的磨砂面,通过磨砂面形成立体凸起可以增加塑胶外壳的表面粗糙度,增强塑胶外壳的防滑效果,增加使用人员与塑胶外壳之间的接触面,起到增加防滑性能的效果;
喷砂工艺是利用高速砂流的冲击作用清理和粗化基体表面的过程,采用压缩空气为动力,以形成高速喷射束将喷料,一般为铜矿砂、石英砂、金刚砂、铁砂或海南砂,通过高速喷射到需要处理的工件表面,使工件表面的外表面的外表或形状发生变化,由于磨料对工件表面的冲击和切削作用,使工件的表面获得一定的清洁度和不同的粗糙度,使工件表面的机械性能得到改善,因此提高了工件的抗疲劳性,增加了它和涂层之间的附着力,延长了涂膜的耐久性,也有利于后续对塑胶外壳涂料的流平和装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采用流点改善剂起到调节塑胶运动粘度的作用,降低塑胶成型时出现边缘收缩而导致变形的概率;
2、本发明通过增加滑石和聚甲基丙烯酸酯,使塑胶进行增塑和降凝,滑石起到填料的效果,使降低塑胶的流动性,起到增加粘稠度的作用,聚甲基丙烯酸酯起到降凝的效果,同时还兼有改进粘度指数的作用;
3、本发明根据聚氨醋缔合型增稠剂同时不受PH值影响的特性,避免增稠时使塑胶PH值产生变动,从而影响抑菌作用,环氧大豆油起到调和的效果,通过环氧大豆油与基础油上异常的氯原子发生化学反应,起到隔离恶化的氯原子的作用;
4、本发明通过添加橄榄提取物、壳聚糖和乌饭树提取物起到降低传染性的和恶性的微生物的功能,起到对有害细菌进行抑制效果,当防菌层内部的防菌物质通过空气进行挥发时,起到对使用人员手部与塑胶外壳之间的接触点进行抑菌的作用,此外,当塑胶外壳的内部渗入液体时,通过防菌层起到对液体进行抑菌的作用,防止液体渗入塑胶外壳的内部后出现腐臭的现象;
5、本发明通过添加发泡剂使塑胶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增加塑胶的透气性能,同时起到密封填充,填充缝隙,增加粘接性和捎带一些固定作用,便于制品成型和定型;
6、通过喷砂使塑胶外壳的表面形成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的磨砂面,通过磨砂面形成立体凸起可以增加塑胶外壳的表面粗糙度,增强塑胶外壳的防滑效果,增加使用人员或平面与塑胶外壳之间的接触面,起到增加防滑性能的效果;
7、采用浮石和玻璃微珠起到填充物料的作用,增加塑胶外壳的硬度,同时还可以减轻重量,使其变得更加坚固和耐用,从而使塑料制品更具吸引力,以改善它们的外观和表面质感;
8、采用PC塑料与ABS塑料结合的方式,可使塑胶外壳适用于外观、色彩要求高的场合,增加产品的实用性和适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塑胶外壳制造成型工艺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一种塑胶外壳制造成型工艺的参考示意图;
图3是一种塑胶外壳制造成型工艺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图3其具体实施的一种塑胶外壳制造成型工艺,所述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制备原材料,原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配比的原料:塑料PC颗粒65份、塑料ABS颗粒15份、脱模剂4份、玻璃微珠粉末1份、浮石粉末0.5份、降凝剂0.3份、助剂22份、润滑剂1.5份、增稠剂2份、橄榄提取物7份、壳聚糖13份、红薯叶茎提取物10份、乌饭树提取物8份、滑石4份、发泡剂1.5份;
S2:混合搅拌,将S1中的塑料PC颗粒、塑料ABS颗粒、玻璃微珠粉末和浮石粉末倒入搅拌桶中,通过人工初步进行搅拌,得到混合塑胶材料,塑料PC颗粒、塑料ABS颗粒、玻璃微珠粉末和浮石粉末的质量比例=1:0.56:0.22:0.22,而后将混合塑胶材料倒入搅拌机内,搅拌速度控制在4000rpm/min之间,搅拌机下持续搅拌30min,使混合塑胶材料搅拌至400目后,得到混合塑胶粉末;
浮石具有质量轻、强度高、耐酸碱、耐腐蚀,且无污染、无放射性等,是理想的天然、绿色、环保的产品,采用浮石粉末增加塑胶外壳的耐酸碱性和耐腐蚀性,同时通过浮石粉末起到填充物料的作用,增加塑胶外壳的硬度;
玻璃微珠可用于增强塑料制品的强度和硬度,同时还可以减轻重量,当玻璃微珠被添加到塑料中时,可使其变得更加坚固和耐用,从而使塑料制品更具吸引力,以改善它们的外观和表面质感,而用于涂料中时,它们可增加光泽和深度感,使表面更加平滑,增加质感和光泽度;
塑料PC颗粒学名为聚碳酸酷,其具备强度高,抗拉伸强度69MPa、抗弯曲强度96MPa的特点,同时具备耐高温,长期使用可耐130摄氏度温度环境的特性,PC塑料外壳适用于在环境多变的情况下;
而塑料ABS颗粒具有优良的成型加工性能,流动性好,强度较高,抗拉伸强度56MPa,抗弯曲强度86MPa的材料特性,且流动性、着色及表面喷涂和电镀性能均好,ABS塑料学名为内烧脂一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采用PC塑料与ABS塑料结合的方式,可使塑胶外壳适用于外观、色彩要求高的场合;
S3:二次搅拌,将S2中所得到的混合塑胶粉末倒入研磨机的内部,通过研磨机将混合塑胶粉末研磨至120目后,分别加入脱模剂、玻璃微珠粉末和浮石粉末,滴加速度为10g/min,将混合塑胶粉末倒入至搅拌器中进行混合,并通过搅拌器搅拌混合均匀后得到脱模塑胶粉末;
当分别加入脱模剂、玻璃微珠粉末和浮石粉末后持续搅拌时,在搅拌速度为220rpm/min的搅拌机下持续搅拌3min,脱模剂在使用时可加入塑胶粉末中,也可以涂刷在模具表面,外涂脱模剂时,脱模剂在模具表面形成一层光滑的,致密的薄膜,将模具与所加工的物料隔离开来,起到辅助脱模的效果,内添加时,在脱模过程中,脱模剂可从内部析出,均匀地分布到塑料制品的表面,在模具和塑料制品之间形成一层润滑剂薄膜或蒸汽,起到协助脱模的作用;
S4:模具预制,将金属架放入模具中模腔的内部,使金属架对将要成型的制品进行支撑;
S5:加压注塑,将S3中所得到的脱模塑胶粉末倒入注塑机的内部,在倒入的过程中分别加入降凝剂、助剂、润滑剂、增稠剂、滑石和发泡剂,脱模剂、玻璃微珠粉末和浮石粉末的质量比例=0.4:0.3:0.3;而后通过注塑机加热使脱模塑胶粉末呈熔融状态,在螺杆的注塑压力推动下,使熔融状态的脱模塑胶与降凝剂、助剂、润滑剂、增稠剂、滑石和发泡剂充分混合,并向预制的封闭模腔方向进行移动,注塑压力为450Kgf/cm2,熔融状态的脱模塑胶运动粘度为56M2/s,而后通过压力使熔融状态的脱模塑胶注入预制的封闭模腔,且在放有金属架的封闭模腔中进行固化和定型,获得塑胶制品,塑胶制品成型后中部留有槽状结构;
降凝剂、助剂、润滑剂、增稠剂、滑石和发泡剂的质量比例=0.11:0.12:0.2:0.17:0.2:0.2;
助剂包括泡沫抑制剂、防腐剂、流点改善剂、抗氧化剂和抗磨剂中的至少一种;流点改善剂起到调节熔融状态的脱模塑胶运动粘度的作用;
降凝剂由聚甲基丙烯酸酯或聚乙烯富马酸共聚物构成,增稠剂为聚氨醋缔合型增稠剂和丙烯酸耐碱增稠剂的其中一种构成;滑石通过湿法球磨研磨呈粉末状,滑石粉末粒度控制在2μm之间;聚甲基丙烯酸酯是一种高效浅色的降凝剂,对于润滑油有降凝效果,同时还兼有改进粘度指数的作用,通过滑石和聚甲基丙烯酸酯,使熔融状态的脱模塑胶进行增塑和降凝,滑石起到填料的效果,使降低熔融状态的脱模塑胶的流动性,起到增加粘稠度的作用;
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环氧大豆油、磷酸三苯酯或氯化石蜡中的一种;聚氨醋缔合型增稠剂具有增稠快,稳定不反稀,不含锡类化合物,无甲苯,环保的效果,且具备良好的流动、流平性能和遮盖效果,不影响涂膜的光泽,同时不受PH值影响,便于任何阶段进行添加,根据聚氨醋缔合型增稠剂同时不受PH值影响的特性,避免增稠时使熔融状态的脱模塑胶的PH值产生变动,从而影响抑菌作用;环氧大豆油起到调和的效果,由于塑料本身含有氯原子,通过环氧大豆油与熔融状态的脱模塑胶上异常的氯原子发生化学反应,起到隔离恶化的氯原子的作用;
再进行发泡剂滴加的工序中,发泡剂的滴加速度为10g/min,搅拌速度20rpm/min,发泡剂是经加热分解后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氮气等气体,并在聚合物组成中形成细孔的化合物;发泡剂就是泡沫细孔是通过某一种物质的物理形态的变化,即通过压缩气体的膨胀、液体的挥发或固体的溶解而形成的化合物,发泡剂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能有效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并在液膜表面双电子层排列而包围空气,形成气泡,再由单个气泡组成泡沫,增加熔融状态的脱模塑胶的透气性能,同时起到密封填充,填充缝隙,增加粘接性和捎带固定作用;
S6:填充准备,预制准备好磨砂层、粘接层、防菌层、软垫和气垫层,将橄榄提取物、壳聚糖、红薯叶茎提取物和乌饭树提取物倒入搅拌桶中,通过人工初步进行搅拌,得到混合防菌材料,而后将混合防菌材料倒入搅拌机内,搅拌速度控制在220rpm/min之间,搅拌机下持续搅拌5min,使混合防菌材料搅拌至200目后倒入清水,在搅拌机下持续搅拌5min,得到防菌液;
磨砂层、粘接层和防菌层的厚度均为1mm、软垫的厚度为1.2mm,气垫层的厚度为3mm,气垫层的内部填充有气囊,气囊的直径为1.5mm,软垫和气垫层起到对冲击力进行缓冲的作用,从而起到保护塑胶外壳内部物体的作用,此外,通过气囊可进一步对冲击力进行缓冲,当冲击力小于气囊的回弹能力时,通过气囊起到回弹复位的作用;
橄榄提取物、壳聚糖、红薯叶茎提取物和乌饭树提取物的质量比例=0.25:0.25:0.25:0.25;混合防菌材料和清水的质量比例=0.84:0.16,持续搅拌速度为112rpm/min;
滴加橄榄提取物和壳聚糖的过程中,需要不间断的将橄榄提取物、壳聚糖进行混合搅拌,滴加速度5g/min,滴加完毕后,加入红薯叶茎提取物与乌饭树提取物,继续搅拌,搅拌速度20rpm/min,待物料变成凝胶状后添加和清水;
橄榄提取物对具有传染性的和恶性的微生物具有十足的效果,其可停止其它病毒性疾病,真菌,霉菌和酵母菌入侵,轻微和严重细菌感染和原生类寄生虫感染的发作;乌饭树叶提取物可作为一种新型的天然防腐剂,乌饭树树叶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等有害细菌抑制效果较好,氧化聚乙烯蜡又称OPE蜡,OPE蜡具有粘度低、软化点高、硬度好等特殊性能,无毒性,热稳定性好,高温挥发性低,对填料、颜料的分散性极佳,既有极优的外部润滑性,又有较强的内部润滑作用,还具有偶联作用,可提高防菌层的加工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壳聚糖具有生物降解性、细胞亲和性和生物效应等独特的性质,使壳聚糖具有优异的生物学功能并能进行化学修饰反应,因此,壳聚糖被认为是比纤维素具有更大应用潜力的功能性生物材料,壳聚糖具有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无毒性、抑菌、抗癌、降脂、增强免疫等多种生理功能,起到抗菌剂和用作于医用纤维组织工程载体材料,通过壳聚糖起到增加防菌层的抑菌效果;
S7:槽内填充,将预制准备好的磨砂层、粘接层、防菌层、软垫和气垫层由下往上依次填充至塑胶制品的槽状结构内部,填充防菌层时,将防菌液按照滴加速度为10g/min的速度进行滴加,而后静置2h自然风干,防菌层自然风干依次填充软垫和气垫层,完成填充过程,得到半成型的塑胶制品;
S8:制品成型,将S7中所得到的半成型的塑胶制品进行压合,采用热压机压合的方式,对完成填充过程所得到的半成型的塑胶制品进行热压,从而使半成型的塑胶制品的中部形成用于容纳与其相配对安装物体体积大小的容纳空间,得到塑胶外壳;
热压机压合的热压温度为240℃,热压机压合的压力为18MPa,本步骤压合设备采用热压成型机,热压成型机也称平板硫化机、橡胶硫化机、小型压片机、自动压片机,是成型机的一种,适用于橡胶、塑料行业之聚合物如PVC、色母粒等化工原料的混炼加工、配料试验,以检测是否达到所要求的颜色和质量,可作为批量生产前配料的依据,将原料放于压合机构内,夹于上、下电热板之间,在电热板智能恒温下施以压力,使原料成型;
S9:表面喷砂,将S8中得到的制品进行喷砂,使制品的表面形成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的磨砂面,得到磨砂塑胶外壳;
喷砂材料采用铜矿砂、石英砂、金刚砂、铁砂或海南砂的其中一种,通过喷砂使塑胶外壳的表面形成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的磨砂面,通过磨砂面形成立体凸起可以增加塑胶外壳的表面粗糙度,增强塑胶外壳的防滑效果,增加使用人员与塑胶外壳之间的接触面,起到增加防滑性能的效果;
喷砂工艺是利用高速砂流的冲击作用清理和粗化基体表面的过程,采用压缩空气为动力,以形成高速喷射束将喷料,一般为铜矿砂、石英砂、金刚砂、铁砂或海南砂,通过高速喷射到需要处理的工件表面,使工件表面的外表面的外表或形状发生变化,由于磨料对工件表面的冲击和切削作用,使工件的表面获得一定的清洁度和不同的粗糙度,使工件表面的机械性能得到改善,因此提高了工件的抗疲劳性,增加了它和涂层之间的附着力,延长了涂膜的耐久性,也有利于后续对塑胶外壳涂料的流平和装饰;
S10:表面开孔,将S9中得到的磨砂塑胶外壳采用针头穿刺的方式进行开孔,开孔直径为0.15mm,针头穿刺至防菌层的内部,采用穿刺的方式使防菌层与外部的空气进行接触,当防菌层内部的防菌物质通过空气进行挥发时,起到对使用人员手部与塑胶外壳之间的接触点进行抑菌的作用,此外,当塑胶外壳的内部渗入液体时,通过防菌层起到对液体进行抑菌的作用,防止液体渗入塑胶外壳的内部后出现腐臭的现象。
本实施例二:
请图1-图3其具体实施的一种塑胶外壳制造成型工艺,所述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制备原材料,原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配比的原料:塑料PC颗粒7份、塑料ABS颗粒25份、脱模剂4.5份、玻璃微珠粉末1.5份、浮石粉末0.8份、降凝剂0.5份、助剂23份、润滑剂1.7份、增稠剂2.5份、橄榄提取物8份、壳聚糖14份、红薯叶茎提取物11份、乌饭树提取物10份、滑石5份、发泡剂2份;
S2:混合搅拌,将S1中的塑料PC颗粒、塑料ABS颗粒、玻璃微珠粉末和浮石粉末倒入搅拌桶中,通过人工初步进行搅拌,得到混合塑胶材料,塑料PC颗粒、塑料ABS颗粒、玻璃微珠粉末和浮石粉末的质量比例=1:0.56:0.22:0.22,而后将混合塑胶材料倒入搅拌机内,搅拌速度控制在4950rpm/min之间,搅拌机下持续搅拌30min,使混合塑胶材料搅拌至400目后,得到混合塑胶粉末;
浮石具有质量轻、强度高、耐酸碱、耐腐蚀,且无污染、无放射性等,是理想的天然、绿色、环保的产品,采用浮石粉末增加塑胶外壳的耐酸碱性和耐腐蚀性,同时通过浮石粉末起到填充物料的作用,增加塑胶外壳的硬度;
玻璃微珠可用于增强塑料制品的强度和硬度,同时还可以减轻重量,当玻璃微珠被添加到塑料中时,可使其变得更加坚固和耐用,从而使塑料制品更具吸引力,以改善它们的外观和表面质感,而用于涂料中时,它们可增加光泽和深度感,使表面更加平滑,增加质感和光泽度;
塑料PC颗粒学名为聚碳酸酷,其具备强度高,抗拉伸强度69MPa、抗弯曲强度96MPa的特点,同时具备耐高温,长期使用可耐130摄氏度温度环境的特性,PC塑料外壳适用于在环境多变的情况下;
而塑料ABS颗粒具有优良的成型加工性能,流动性好,强度较高,抗拉伸强度56MPa,抗弯曲强度86MPa的材料特性,且流动性、着色及表面喷涂和电镀性能均好,ABS塑料学名为内烧脂一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采用PC塑料与ABS塑料结合的方式,可使塑胶外壳适用于外观、色彩要求高的场合;
S3:二次搅拌,将S2中所得到的混合塑胶粉末倒入研磨机的内部,通过研磨机将混合塑胶粉末研磨至142目后,分别加入脱模剂、玻璃微珠粉末和浮石粉末,滴加速度为10g/min,将混合塑胶粉末倒入至搅拌器中进行混合,并通过搅拌器搅拌混合均匀后得到脱模塑胶粉末;
当分别加入脱模剂、玻璃微珠粉末和浮石粉末后持续搅拌时,在搅拌速度为279rpm/min的搅拌机下持续搅拌4min,脱模剂在使用时可加入塑胶粉末中,也可以涂刷在模具表面,外涂脱模剂时,脱模剂在模具表面形成一层光滑的,致密的薄膜,将模具与所加工的物料隔离开来,起到辅助脱模的效果,内添加时,在脱模过程中,脱模剂可从内部析出,均匀地分布到塑料制品的表面,在模具和塑料制品之间形成一层润滑剂薄膜或蒸汽,起到协助脱模的作用;
S4:模具预制,将金属架放入模具中模腔的内部,使金属架对将要成型的制品进行支撑;
S5:加压注塑,将S3中所得到的脱模塑胶粉末倒入注塑机的内部,在倒入的过程中分别加入降凝剂、助剂、润滑剂、增稠剂、滑石和发泡剂,脱模剂、玻璃微珠粉末和浮石粉末的质量比例=0.4:0.3:0.3;而后通过注塑机加热使脱模塑胶粉末呈熔融状态,在螺杆的注塑压力推动下,使熔融状态的脱模塑胶与降凝剂、助剂、润滑剂、增稠剂、滑石和发泡剂充分混合,并向预制的封闭模腔方向进行移动,注塑压力为500Kgf/cm2,熔融状态的脱模塑胶运动粘度为58M2/s,而后通过压力使熔融状态的脱模塑胶注入预制的封闭模腔,且在放有金属架的封闭模腔中进行固化和定型,获得塑胶制品,塑胶制品成型后中部留有槽状结构;
降凝剂、助剂、润滑剂、增稠剂、滑石和发泡剂的质量比例=0.11:0.12:0.2:0.17:0.2:0.2;
助剂包括泡沫抑制剂、防腐剂、流点改善剂、抗氧化剂和抗磨剂中的至少一种;流点改善剂起到调节熔融状态的脱模塑胶运动粘度的作用;
降凝剂由聚甲基丙烯酸酯或聚乙烯富马酸共聚物构成,增稠剂为聚氨醋缔合型增稠剂和丙烯酸耐碱增稠剂的其中一种构成;滑石通过湿法球磨研磨呈粉末状,滑石粉末粒度控制在2μm之间;聚甲基丙烯酸酯是一种高效浅色的降凝剂,对于润滑油有降凝效果,同时还兼有改进粘度指数的作用,通过滑石和聚甲基丙烯酸酯,使熔融状态的脱模塑胶进行增塑和降凝,滑石起到填料的效果,使降低熔融状态的脱模塑胶的流动性,起到增加粘稠度的作用;
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环氧大豆油、磷酸三苯酯或氯化石蜡中的一种;聚氨醋缔合型增稠剂具有增稠快,稳定不反稀,不含锡类化合物,无甲苯,环保的效果,且具备良好的流动、流平性能和遮盖效果,不影响涂膜的光泽,同时不受PH值影响,便于任何阶段进行添加,根据聚氨醋缔合型增稠剂同时不受PH值影响的特性,避免增稠时使熔融状态的脱模塑胶的PH值产生变动,从而影响抑菌作用;环氧大豆油起到调和的效果,由于塑料本身含有氯原子,通过环氧大豆油与熔融状态的脱模塑胶上异常的氯原子发生化学反应,起到隔离恶化的氯原子的作用;
再进行发泡剂滴加的工序中,发泡剂的滴加速度为10g/min,搅拌速度20rpm/min,发泡剂是经加热分解后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氮气等气体,并在聚合物组成中形成细孔的化合物;发泡剂就是泡沫细孔是通过某一种物质的物理形态的变化,即通过压缩气体的膨胀、液体的挥发或固体的溶解而形成的化合物,发泡剂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能有效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并在液膜表面双电子层排列而包围空气,形成气泡,再由单个气泡组成泡沫,增加熔融状态的脱模塑胶的透气性能,同时起到密封填充,填充缝隙,增加粘接性和捎带固定作用;
S6:填充准备,预制准备好磨砂层、粘接层、防菌层、软垫和气垫层,将橄榄提取物、壳聚糖、红薯叶茎提取物和乌饭树提取物倒入搅拌桶中,通过人工初步进行搅拌,得到混合防菌材料,而后将混合防菌材料倒入搅拌机内,搅拌速度控制在350rpm/min之间,搅拌机下持续搅拌5min,使混合防菌材料搅拌至200目后倒入清水,在搅拌机下持续搅拌5min,得到防菌液;
磨砂层、粘接层和防菌层的厚度均为1mm、软垫的厚度为1.2mm,气垫层的厚度为3mm,气垫层的内部填充有气囊,气囊的直径为1.5mm,软垫和气垫层起到对冲击力进行缓冲的作用,从而起到保护塑胶外壳内部物体的作用,此外,通过气囊可进一步对冲击力进行缓冲,当冲击力小于气囊的回弹能力时,通过气囊起到回弹复位的作用;
橄榄提取物、壳聚糖、红薯叶茎提取物和乌饭树提取物的质量比例=0.25:0.25:0.25:0.25;混合防菌材料和清水的质量比例=0.84:0.16,持续搅拌速度为140rpm/min;
滴加橄榄提取物和壳聚糖的过程中,需要不间断的将橄榄提取物、壳聚糖进行混合搅拌,滴加速度5g/min,滴加完毕后,加入红薯叶茎提取物与乌饭树提取物,继续搅拌,搅拌速度20rpm/min,待物料变成凝胶状后添加和清水;
橄榄提取物对具有传染性的和恶性的微生物具有十足的效果,其可停止其它病毒性疾病,真菌,霉菌和酵母菌入侵,轻微和严重细菌感染和原生类寄生虫感染的发作;乌饭树叶提取物可作为一种新型的天然防腐剂,乌饭树树叶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等有害细菌抑制效果较好,氧化聚乙烯蜡又称OPE蜡,OPE蜡具有粘度低、软化点高、硬度好等特殊性能,无毒性,热稳定性好,高温挥发性低,对填料、颜料的分散性极佳,既有极优的外部润滑性,又有较强的内部润滑作用,还具有偶联作用,可提高防菌层的加工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壳聚糖具有生物降解性、细胞亲和性和生物效应等独特的性质,使壳聚糖具有优异的生物学功能并能进行化学修饰反应,因此,壳聚糖被认为是比纤维素具有更大应用潜力的功能性生物材料,壳聚糖具有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无毒性、抑菌、抗癌、降脂、增强免疫等多种生理功能,起到抗菌剂和用作于医用纤维组织工程载体材料,通过壳聚糖起到增加防菌层的抑菌效果;
S7:槽内填充,将预制准备好的磨砂层、粘接层、防菌层、软垫和气垫层由下往上依次填充至塑胶制品的槽状结构内部,填充防菌层时,将防菌液按照滴加速度为10g/min的速度进行滴加,而后静置1.5h自然风干,防菌层自然风干依次填充软垫和气垫层,完成填充过程,得到半成型的塑胶制品;
S8:制品成型,将S7中所得到的半成型的塑胶制品进行压合,采用热压机压合的方式,对完成填充过程所得到的半成型的塑胶制品进行热压,从而使半成型的塑胶制品的中部形成用于容纳与其相配对安装物体体积大小的容纳空间,得到塑胶外壳;
热压机压合的热压温度为200℃,热压机压合的压力为20MPa,本步骤压合设备采用热压成型机,热压成型机也称平板硫化机、橡胶硫化机、小型压片机、自动压片机,是成型机的一种,适用于橡胶、塑料行业之聚合物如PVC、色母粒等化工原料的混炼加工、配料试验,以检测是否达到所要求的颜色和质量,可作为批量生产前配料的依据,将原料放于压合机构内,夹于上、下电热板之间,在电热板智能恒温下施以压力,使原料成型;
S9:表面喷砂,将S8中得到的制品进行喷砂,使制品的表面形成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的磨砂面,得到磨砂塑胶外壳;
喷砂材料采用铜矿砂、石英砂、金刚砂、铁砂或海南砂的其中一种,通过喷砂使塑胶外壳的表面形成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的磨砂面,通过磨砂面形成立体凸起可以增加塑胶外壳的表面粗糙度,增强塑胶外壳的防滑效果,增加使用人员与塑胶外壳之间的接触面,起到增加防滑性能的效果;
喷砂工艺是利用高速砂流的冲击作用清理和粗化基体表面的过程,采用压缩空气为动力,以形成高速喷射束将喷料,一般为铜矿砂、石英砂、金刚砂、铁砂或海南砂,通过高速喷射到需要处理的工件表面,使工件表面的外表面的外表或形状发生变化,由于磨料对工件表面的冲击和切削作用,使工件的表面获得一定的清洁度和不同的粗糙度,使工件表面的机械性能得到改善,因此提高了工件的抗疲劳性,增加了它和涂层之间的附着力,延长了涂膜的耐久性,也有利于后续对塑胶外壳涂料的流平和装饰;
S10:表面开孔,将S9中得到的磨砂塑胶外壳采用针头穿刺的方式进行开孔,开孔直径为0.15mm,针头穿刺至防菌层的内部,采用穿刺的方式使防菌层与外部的空气进行接触,当防菌层内部的防菌物质通过空气进行挥发时,起到对使用人员手部与塑胶外壳之间的接触点进行抑菌的作用,此外,当塑胶外壳的内部渗入液体时,通过防菌层起到对液体进行抑菌的作用,防止液体渗入塑胶外壳的内部后出现腐臭的现象。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塑胶外壳制造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制备原材料,原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配比的原料:塑料PC颗粒50份-85份、塑料ABS颗粒10份-30份、脱模剂3份-5份、玻璃微珠粉末0.5份-2份、浮石粉末0.2份-1份、降凝剂0.05份-1份、助剂20份-25份、润滑剂1份-2份、增稠剂2份-3份、橄榄提取物5份-10份、壳聚糖12份-15份、红薯叶茎提取物8份-12份、乌饭树提取物5份-11份、滑石3份-5份、发泡剂1份-2份;
S2:混合搅拌,将S1中的塑料PC颗粒、塑料ABS颗粒、玻璃微珠粉末和浮石粉末倒入搅拌桶中,通过人工初步进行搅拌,得到混合塑胶材料,而后将混合塑胶材料倒入搅拌机内,搅拌速度控制在3500-5500rpm/min之间,搅拌机下持续搅拌30min,使混合塑胶材料搅拌至400目后,得到混合塑胶粉末;
S3:二次搅拌,将S2中所得到的混合塑胶粉末倒入研磨机的内部,通过研磨机将混合塑胶粉末研磨至100-150目后,分别加入脱模剂、玻璃微珠粉末和浮石粉末,滴加速度为10g/min,将混合塑胶粉末倒入至搅拌器中进行混合,并通过搅拌器搅拌混合均匀后得到脱模塑胶粉末;
S4:模具预制,将金属架放入模具中模腔的内部,使金属架对将要成型的制品进行支撑;
S5:加压注塑,将S3中所得到的脱模塑胶粉末倒入注塑机的内部,在倒入的过程中分别加入降凝剂、助剂、润滑剂、增稠剂、滑石和发泡剂,而后通过注塑机加热使脱模塑胶粉末呈熔融状态,在螺杆的注塑压力推动下,使熔融状态的脱模塑胶与降凝剂、助剂、润滑剂、增稠剂、滑石和发泡剂充分混合,并向预制的封闭模腔方向进行移动,而后通过压力使熔融状态的脱模塑胶注入预制的封闭模腔,且在放有金属架的封闭模腔中进行固化和定型,获得塑胶制品,塑胶制品成型后中部留有槽状结构;
S6:填充准备,预制准备好磨砂层、粘接层、防菌层、软垫和气垫层,将橄榄提取物、壳聚糖、红薯叶茎提取物和乌饭树提取物倒入搅拌桶中,通过人工初步进行搅拌,得到混合防菌材料,而后将混合防菌材料倒入搅拌机内,搅拌速度控制在200-400rpm/min之间,搅拌机下持续搅拌5min,使混合防菌材料搅拌至200目后倒入清水,在搅拌机下持续搅拌5min,得到防菌液;
S7:槽内填充,将预制准备好的磨砂层、粘接层、防菌层、软垫和气垫层由下往上依次填充至塑胶制品的槽状结构内部,填充防菌层时,将防菌液按照滴加速度为10g/min的速度进行滴加,而后静置1-2h自然风干,防菌层自然风干依次填充软垫和气垫层,完成填充过程,得到半成型的塑胶制品;
S8:制品成型,将S7中所得到的半成型的塑胶制品进行压合,采用热压机压合的方式,对完成填充过程所得到的半成型的塑胶制品进行热压,从而使半成型的塑胶制品的中部形成用于容纳与其相配对安装物体体积大小的容纳空间,得到塑胶外壳;
S9:表面喷砂,将S8中得到的塑胶外壳进行喷砂,使塑胶外壳的表面形成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的磨砂面,得到磨砂塑胶外壳;
S10:表面开孔,将S9中得到的磨砂塑胶外壳采用针头穿刺的方式进行开孔,开孔直径为0.15mm,针头穿刺至防菌层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胶外壳制造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塑料PC颗粒、塑料ABS颗粒、玻璃微珠粉末和浮石粉末的质量比例=1:0.56:0.22:0.2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胶外壳制造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脱模剂、玻璃微珠粉末和浮石粉末的质量比例=0.4:0.3:0.3。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塑胶外壳制造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在分别加入脱模剂、玻璃微珠粉末和浮石粉末后持续搅拌,在搅拌速度为200-300rpm/min的搅拌机下持续搅拌1.5-5min。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塑胶外壳制造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S5中,降凝剂、助剂、润滑剂、增稠剂、滑石和发泡剂的质量比例=0.11:0.12:0.2:0.17:0.2:0.2。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塑胶外壳制造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S5中,注塑压力为340-540Kgf/cm2,熔融状态的脱模塑胶运动粘度为56-58M2/s。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塑胶外壳制造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S6中,磨砂层、粘接层和防菌层的厚度均为1mm、软垫的厚度为1.2mm,气垫层的厚度为3mm,气垫层的内部填充有气囊,气囊的直径为1.5mm。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塑胶外壳制造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S6中,橄榄提取物、壳聚糖、红薯叶茎提取物和乌饭树提取物的质量比例=0.25:0.25:0.25:0.25;混合防菌材料和清水的质量比例=0.84:0.16,持续搅拌速度为100-150rpm/min。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塑胶外壳制造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S8中,热压机压合的热压温度为200℃-300℃,热压机压合的压力为10-20MPa。
10.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塑胶外壳制造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S9中,喷砂材料采用铜矿砂、石英砂、金刚砂、铁砂或海南砂的其中一种。
CN202311148113.1A 2023-09-06 2023-09-06 一种塑胶外壳制造成型工艺 Active CN1171625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48113.1A CN117162524B (zh) 2023-09-06 2023-09-06 一种塑胶外壳制造成型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48113.1A CN117162524B (zh) 2023-09-06 2023-09-06 一种塑胶外壳制造成型工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62524A CN117162524A (zh) 2023-12-05
CN117162524B true CN117162524B (zh) 2024-07-02

Family

ID=889333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48113.1A Active CN117162524B (zh) 2023-09-06 2023-09-06 一种塑胶外壳制造成型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62524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59241A (zh) * 2018-03-29 2018-09-21 深圳市富恒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注塑级具有金属质感、发泡、消光pc/abs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2315118A (zh) * 2020-10-30 2021-02-05 陕西科技大学 添加艾草提取物的聚氨酯发泡鞋垫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20037206A (ko) * 2010-10-11 2012-04-19 (주)홍지 옥수수대 분말을 이용한 친환경 사출성형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3993697B (zh) * 2014-04-30 2015-05-13 山东霞光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木塑浴室板的配方及生产方法
CN111055426A (zh) * 2019-11-29 2020-04-24 成都思博特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pp抽屉注塑成型工艺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59241A (zh) * 2018-03-29 2018-09-21 深圳市富恒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注塑级具有金属质感、发泡、消光pc/abs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2315118A (zh) * 2020-10-30 2021-02-05 陕西科技大学 添加艾草提取物的聚氨酯发泡鞋垫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62524A (zh) 2023-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617266B1 (en) Composition for producing sheet material foam layer, sheet material including composition, and production method for sheet material
CA2089975C (en) In-mold coatings with improved performance
CN102617967A (zh) 一种表面具有磨砂效果的塑料异型材及其生产方法
CN104044240B (zh) 注塑绳头及其制备方法
CN117162524B (zh) 一种塑胶外壳制造成型工艺
CN113637283A (zh) 一种高强度高回弹性tpe热塑性弹性体及其制备方法
US6689832B1 (en) Methacrylate moulding composition for obtaining decorative colored sheet material
WO2012008689A2 (ko) 판상 폐유리 칩을 포함한 인조 대리석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2876783B (zh) 一种高强度塑胶鞋底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140577A (zh) 一种墙板稳定生产的制造方法
CN1274751C (zh) 一种天然纤维胶乳发泡材料及其生产方法
CN107512064B (zh) 一种防水盘的制作方法及防水盘
CN102582075B (zh) 一种真空压纹的聚氨基甲酸酯片材及其制造方法
CN114479274A (zh) 一种免喷涂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5647075A (zh) 椅子防滑垫的制作方法
CN110894334B (zh) 一种可包覆pc/abs材料的热塑性弹性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11391275A (zh) 一种改性tpe材料生产工艺及改性tpe材料
KR101838185B1 (ko) 옻을 포함하는 성형용 복합재료 및 그 제조방법, 그리고 상기 복합재료를 이용하여 제조된 성형품
CN111205435A (zh) 一种聚氨酯硬质聚酯海绵及其制备方法
CN108456392A (zh) 一种用于热成型的消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278042B (zh) 一种一次成型浮雕
KR20150118715A (ko) 초임계 발포 사출용 저비중 동적 가교형 열가소성 탄성체 조성물,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하여 제조된 신발 겉창
CN108000793A (zh) 一种免喷涂的模内注塑结构及其加工方法
CN101955607B (zh) 一种环保强度高的工艺石塑花盆的制作方法
CN112831179B (zh) 低吸水耐磨尼龙衬套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