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21127A - 绝缘电线及线束 - Google Patents

绝缘电线及线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21127A
CN117121127A CN202280025090.2A CN202280025090A CN117121127A CN 117121127 A CN117121127 A CN 117121127A CN 202280025090 A CN202280025090 A CN 202280025090A CN 117121127 A CN117121127 A CN 1171211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or
flat portion
wire
flat
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2509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桥响真
古川丰贵
山田芳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1211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211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8Flat or ribbon cables
    • H01B7/0876Flat or ribbon cables comprising twisted pai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09Cables with built-in connecting points or with predetermined areas for making devi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009Details relating to the conductive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045Cable-harnes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8Flat or ribbon cables

Landscapes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边具有导体的截面成为了扁平形状的扁平部一边能够柔软地进行向复杂的形状的弯曲的绝缘电线及具备这样的绝缘电线的线束。在绝缘电线(1)中,使构成导体(11)的各线材及绝缘覆层(13)相互连续,沿着轴线方向(x)而具有扁平部(20)和低扁平部(30),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所述导体的外形在所述扁平部中为扁平形状,且在所述低扁平部中为扁平度比所述扁平部小的形状,在所述扁平部及所述低扁平部的双方的所述导体(11)的所述截面中,在所述导体(11)的面对外周的外周部中的、与所述扁平形状的宽度方向外侧对应的宽度方向端部处,与所述导体(11)的中央部相比,所述线材从圆形的变形率小。

Description

绝缘电线及线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绝缘电线及线束。
背景技术
使用扁平状的导体而构成的扁平电缆是公知的。通过使用扁平电缆,与使用具备截面大致圆形的导体的一般的电线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在布线时占据的空间。
以往,在一般的扁平电缆中,如专利文献1、2等所公开的那样,作为导体,屡次使用扁平导体。扁平导体是将金属的单线成形为截面四边形而得到的。另外,在基于申请人的申请的专利文献3~5中,从兼顾柔软性和省空间性的观点出发,公开了将多个线材绞合而成的绞合线成形为扁平形状而得到的电线导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3073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9-149242号公报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19/093309号
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第2019/093310号
专利文献5:国际公开第2019/177016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如专利文献3~5所公开的那样,具备使绞合线成为扁平形状而得到的扁平绞合线作为导体的绝缘电线在省空间性和柔软性的兼顾上优异。但是,虽然扁平绞合线在扁平形状的高度方向(扁平方向)上的弯曲中呈现非常高的柔软性,但扁平形状的宽度方向(扁立方向)上的弯曲中的柔软性与在高度方向上弯曲的情况相比容易变低。利用扁平绞合线的省空间性和高度方向上的柔软性,能够将具备扁平绞合线的绝缘电线合适地使用于向狭窄的空间等各种各样的空间的布线。但是,若要将具备扁平绞合线的绝缘电线利用于三维的布线等伴随着复杂的弯曲的用途,则仅靠高度方向上的弯曲,有时无法完全应对在布线路径中要求的复杂的弯曲。
为了充分地应对复杂的弯曲,需要将扁平绞合线也在宽度方向上弯曲,但如上所述,扁平绞合线的宽度方向上的弯曲与高度方向上的弯曲相比,不容易柔软地进行。因此,在汽车用电线等领域中,期望一边利用扁平绞合线所具有的省空间性一边也容易应对三维的布线等复杂的弯曲的绝缘电线的开发。尤其是,若为了使绝缘电线应对大电流化而导体截面积变大,则导体的柔软性容易变低,但在导体截面积大的绝缘电线中,也希望与省空间性兼顾地也能够应对复杂的弯曲。
鉴于以上,课题在于提供一边具有导体的截面成为了扁平形状的扁平部一边能够柔软地进行向复杂的形状的弯曲的绝缘电线及具备这样的绝缘电线的线束。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第一方式涉及的绝缘电线具有多个线材绞合而成的导体和包覆所述导体的外周的绝缘覆层,其中,使构成所述导体的各所述线材及所述绝缘覆层相互连续,沿着轴线方向具有扁平部和低扁平部,与所述绝缘电线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所述导体的外形在所述扁平部中为扁平形状,且在所述低扁平部中为扁平度比所述扁平部小的形状,在所述扁平部及所述低扁平部的双方的所述导体的所述截面中,在所述导体的面对外周的外周部中的、与所述扁平形状的宽度方向外侧对应的宽度方向端部处,与所述导体的中央部相比,所述线材从圆形的变形率小。
本公开的第二方式涉及的绝缘电线通过以下方法来制造:将多个线材绞合而成的导体压缩成扁平形状,将外周利用绝缘覆层包覆而形成绝缘电线后,在沿着所述绝缘电线的轴线方向的一部分的区域中,从所述扁平形状的宽度方向外侧朝向内侧施加力,使所述导体的扁平度下降,从而形成低扁平部,并且,将成为了所述低扁平部的区域以外作为扁平部而残留。
本公开的线束包括所述绝缘电线。
发明效果
本公开涉及的绝缘电线及线束成为一边具有导体的截面成为了扁平形状的扁平部一边能够柔软地进行向复杂的形状的弯曲的绝缘电线及具备这样的绝缘电线的线束。
附图说明
图1的A~C是示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绝缘电线的概略图。图1的A是立体图。图1的B是表示相当于图1的A中的A-A截面的扁平部的立体图,图1的C是表示相当于图1的A中的B-B截面的低扁平部的立体图。在各图中,省略了构成导体的线材。
图2是示出上述绝缘电线的扁平部的剖视图。在圆圈中将区域R1~R3放大表示。
图3是示出上述绝缘电线的低扁平部的剖视图。在圆圈中将区域R1~R3放大表示。
图4是关于变形方式涉及的绝缘电线示出低扁平部的剖视图。
图5是说明用于在试验[1]中评价绝缘电线的柔软性的方法的图。
图6的A、B是在试验[2]中分别详细地观察了绝缘电线的扁平部及低扁平部的截面的图像。
图7的A~C是在试验[3]中分别关于导体截面积为15mmm2、60mmm2、130mmm2的情况观察了绝缘电线的扁平部(左)及低扁平部(右)的截面的图像。
图8的A是示出在试验[4]中作为试样使用的绝缘电线的外观照片。图8的B是观察了在图8的A中的位置P1~P5处切断时的截面的图像。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来说明。
本公开的第一方式涉及的绝缘电线具有多个线材绞合而成的导体和包覆所述导体的外周的绝缘覆层,其中,使构成所述导体的各所述线材及所述绝缘覆层相互连续,沿着轴线方向具有扁平部和低扁平部,与所述绝缘电线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所述导体的外形在所述扁平部中为扁平形状,且在所述低扁平部中为扁平度比所述扁平部小的形状,在所述扁平部及所述低扁平部的双方的所述导体的所述截面中,在所述导体的面对外周的外周部中的、与所述扁平形状的宽度方向外侧对应的宽度方向端部处,与所述导体的中央部相比,所述线材从圆形的变形率小。
上述绝缘电线连续地具有导体成为了扁平形状的扁平部和成为扁平度小的形状的低扁平部。在低扁平部中,通过导体的扁平度低,与扁平部相比,由弯曲方向引起的柔软性之差变小,包括扁平形状的宽度方向在内,能够在各方向上柔软地弯曲。由此,在上述绝缘电线中,能够利用低扁平部来柔软地进行三维的布线等向复杂的形状的弯曲。利用低扁平部中的各方向上的弯曲柔软性和扁平部中的高度方向上的弯曲的柔软性及省空间性,能够形成弯曲的自由度和省空间性的双方优异的绝缘电线。这样的绝缘电线能够在汽车内等空间有限而且需要向复杂的路径的布线的部位合适地使用。
而且,在上述绝缘电线中,在扁平部及低扁平部中,线材从圆形的变形率在导体的宽度方向端部处比中央部小。这样在扁平部及低扁平部的双方中线材的变形率在导体的宽度方向端部处比中央部小的绝缘电线能够通过以下方法而简便地形成:将导体压缩成扁平形状,形成绝缘覆层后,以将扁平形状的导体从宽度方向外侧压缩的方式施加力而使其变形,降低导体的扁平度,形成低扁平部。在扁平电线中,若在需要三维的布线等向复杂的形状的弯曲的部位利用该方法形成低扁平部,则能够一边兼顾省空间性和弯曲柔软性一边在多样的空间以多样的形状布设绝缘电线。
在此,最好是,在所述扁平部及所述低扁平部的双方的所述导体的所述截面中,在所述导体的面对外周的外周部中的、所述宽度方向端部处,与和所述扁平形状的高度方向外侧对应的高度方向端部相比,所述线材从圆形的变形率小。另外,最好是,在所述低扁平部中,所述线材从圆形的变形率在所述宽度方向端部处为所述中央部的70%以下。具备像这样导体的宽度方向端部处的线材的变形率不仅比中央部小也比高度方向端部小、而且宽度方向端部的线材的变形率与中央部相比显著变小的低扁平部的绝缘电线能够如上述那样通过使用将导体压缩成扁平形状后的绝缘电线作为原料且在该绝缘电线的一部分的区域形成低扁平部而简便地得到。
最好是,在所述低扁平部中,所述线材从圆形的变形率在所述中央部处为5%以上。通过使导体的中央部的线材的变形率如5%以上这样变大,能够将导体高效地成形为扁平形状。在向该扁平形状的导体施加力而使其变形来形成低扁平部的情况下,在低扁平部中,也会在导体的中央部残留以变形率5%以上变形的线材。
最好是,所述截面中的由所述绝缘覆层的内周包围的区域的面积中的、不被线材占据的空隙的比例即空隙率在所述低扁平部中比所述扁平部大。在导体的周围、线材间形成的空隙辅助导体的柔软的弯曲。通过在低扁平部中形成有比扁平部大的空隙,低扁平部中的柔软性提高。在向将导体成形为扁平形状后的绝缘电线施加力而使其变形来形成低扁平部时,在由绝缘覆层的内周面规定了周长的空间中,导体变形成扁平度低的形状,由此,在导体中空隙占据的比例增大。
最好是,在所述截面中,所述扁平部与所述低扁平部之间的所述导体的外周的长度之差为所述扁平部中的所述导体的外周的长度的5%以下。在向将导体成行为扁平形状后的绝缘电线施加力而使其变形来形成低扁平部时,由绝缘覆层的内周面限制导体的外周的长度的变化。由此,在扁平部和低扁平部中导体的外周的长度之差被抑制为扁平部中的导体的外周的长度的5%以下的绝缘电线能够将导体整体被成形为扁平形状的绝缘电线作为原料而简便地制造。
最好是,在所述扁平部和所述低扁平部的双方中,所述绝缘覆层紧贴于所述导体的外周。通过绝缘覆层紧贴于导体的外周,在因向导体的通电而发生了发热时,在扁平部和低扁平部的双方中,能够提高经由绝缘覆层的热的散发的效率。尤其是,在导体截面积大、使用于大电流的施加的绝缘电线中,通电时的热的散发变得重要。在通过向将导体整体成形为扁平形状后的绝缘电线施加力而使其变形来形成低扁平部的情况下,在低扁平部中,容易在导体与绝缘覆层之间形成空隙,但通过将包括形成的低扁平部的部位加热而使绝缘覆层暂且软化或熔融,能够使绝缘覆层向导体的外周紧贴。
在该情况下,最好是,所述绝缘覆层在所述扁平部与所述低扁平部之间具有所述导体的外形以具有连续的倾斜的方式变化的过渡区域,在所述过渡区域中,所述绝缘覆层也紧贴于所述导体的外周。于是,也包括扁平部与低扁平部之间的过渡区域在内,能够促进通电时的热的散发。另外,在扁平部与低扁平部之间,导体及绝缘覆层的形状逐渐变化,因此与呈阶梯状地急剧变化的情况相比,不容易在导体、绝缘覆层产生负荷、应力。而且,容易利用过渡区域将防水用的橡胶栓等外部的构件一边定位一边向绝缘电线紧贴地配置。
或者,最好是,在所述低扁平部的所述截面中,沿着与所述扁平形状的宽度方向及高度方向对应的方向,将所述导体的外侧的区域分别设为宽度方向导体外区域及高度方向导体外区域,在所述宽度方向导体外区域中,在所述导体与所述绝缘覆层之间形成有比所述高度方向导体外区域大的空隙。在通过向将导体成形为扁平形状后的绝缘电线施加力而使其变形来形成低扁平部的情况下,在低扁平部中,导体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变小,相应地,在宽度方向导体外区域中,容易在导体与绝缘覆层之间形成空隙。在不进行由加热实现的绝缘覆层的紧贴的情况下,在使导体变形时形成于导体与绝缘覆层之间的空隙会原样地残留。该空隙能够与形成于线材间的空隙一起有助于使低扁平部的柔软性提高。
最好是,所述绝缘电线沿着轴线方向具有多个所述扁平部,在2个所述扁平部之间具有所述低扁平部。这样在轴线方向的中途部设置有低扁平部的绝缘电线能够合适地使用于为了三维的布线等而将中途部弯曲成复杂的形状的用途。
本公开的第二方式涉及的绝缘电线通过以下方法来制造:将多个线材绞合而成的导体压缩成扁平形状,将外周利用绝缘覆层包覆而形成绝缘电线后,在沿着所述绝缘电线的轴线方向的一部分的区域中,从所述扁平形状的宽度方向外侧朝向内侧施加力,使所述导体的扁平度下降,从而形成低扁平部,并且,将成为了所述低扁平部的区域以外作为扁平部而残留。
在上述第二方式涉及的绝缘电线中,在低扁平部中,与扁平部相比,由弯曲方向引起的柔软性之差小,能够将低扁平部利用于三维的布线等向复杂的形状的弯曲。利用低扁平部中的各方向上的弯曲柔软性和扁平部中的高度方向上的弯曲的柔软性及省空间性,能够形成弯曲的自由度和省空间性的双方优异的绝缘电线。通过在成形为扁平形状的导体的外周形成绝缘覆层而形成绝缘电线后向该绝缘电线施加力而使其变形来形成低扁平部,能够简便地形成这样一体地具备低扁平部和扁平部的绝缘电线。另外,能够在根据具体的布线部位等而要求的绝缘电线上的任意的位置自由地形成低扁平部。
本公开涉及的线束包括本公开涉及的所述绝缘电线。如上所述,本公开涉及的绝缘电线在低扁平部中,也包括扁平形状的宽度方向在内,在各方向上呈现高的弯曲柔软性,因此能够利用该低扁平部而在需要三维的布线等绝缘电线向复杂的形状的弯曲的部位合适地应用线束。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关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绝缘电线及线束,使用附图来详细地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关于绝缘电线的各部分的形状,在直线、平行、垂直等表示构件的形状、配置的概念中,包括相对于长度大概±15%左右、相对于角度大概±15°左右的偏差等,以在这种绝缘电线中容许的范围包括相对于几何概念的误差。在本说明书中,绝缘电线、导体的截面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就表示与轴线方向(长度方向)垂直地切断时的截面。
<绝缘电线的概略>
在图1的A中,将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绝缘电线1以立体图表示。另外,在图1的B、C中,分别将在图1的A中的A-A线及B-B线处切断时的剖视图简化示出。而且,在图2及图3中,分别详细地表示与图1的B对应的扁平部及与图1的C对应的低扁平部的截面。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绝缘电线1具有导体11和绝缘覆层13。导体11构成为将多个线材12绞合而成的绞合线。绝缘覆层13将导体11的外周遍及整周地包覆。绝缘电线1沿着轴线方向(x方向)具有扁平部20和低扁平部30。扁平部20和低扁平部30沿着绝缘电线1的轴线方向一体地连续。也就是说,在扁平部20与低扁平部30之间,构成导体11的各线材12相互一体地连续。另外,在扁平部20与低扁平部30之间,包覆导体11的绝缘覆层13也相互一体地连续。
在扁平部20中,截面中的导体11的外形为扁平形状。在此,导体11的外形为扁平形状是指与构成截面的边或直径平行地横穿截面且将截面整体包含于范围的直线中的最长的直线的长度即宽度w比与该直线正交且将截面整体包含于范围的直线的长度即高度h大的状态。导体11的截面只要是扁平形状,则不管由什么样的具体形状构成都行,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导体11的截面具有能够近似成长方形的形状。作为长方形以外的扁平形状,例如能够举出椭圆形、长圆形、小判型(在长方形的两侧接合有圆弧的形状)。从提高省空间性等观点出发,扁平部20中的纵横比w/h例如最好为2以上且6以下左右。以后,包括低扁平部30在内,在绝缘电线1的全域中,将与扁平部20的扁平形状的宽度方向及高度方向对应的方向分别称作宽度相当方向(y方向)及高度相当方向(z方向)。
低扁平部30在截面中为与扁平部20相比导体11的扁平度小的形状。在此,导体11的扁平度小表示导体11的截面中的纵横比w/h小、截面形状为扁平的程度低。低扁平部30的具体形状不特别限定,但除了能够近似成正方形、圆形、六边形等没有各向异性或各向异性低的图形的形状之外,也能够例示纵横比w/h比扁平部20小的能够近似成长方形、椭圆形、长圆形等的形状。低扁平部30的扁平度越小越好,具有纵横比w/h成为1的能够近似成圆形或正方形的形状作为截面的方式最优选。不过,只要使低扁平部30中的纵横比w/h为例如2以下,就能够充分地得到后述的提高宽度相当方向上的弯曲的柔软性(弯折性)的效果。另外,使低扁平部30中的纵横比w/h相对于扁平部20中的纵横比w/h为大概20%以上且70%以下即可。需要说明的是,在低扁平部30中,优选不使宽度相当方向的尺寸w比高度相当方向的尺寸h小(最好使得w/h≥1)。也就是说,优选不使低扁平部30成为纵长的截面形状。不过,并不妨碍使低扁平部30成为纵长的截面形状,在该情况下,优选使低扁平部30中的横纵比h/w比扁平部20中的纵横比w/h小。进一步,从提高该低扁平部30的柔软性的观点出发,使低扁平部30的横纵比h/w与在上文中举出的横长形状的情况下的纵横比w/h同样地为2以下即可。另外,使低扁平部30中的横纵比h/w相对于扁平部20中的纵横比w/h为大概20%以上且70%以下即可。
这样,一体地具有扁平部20和低扁平部30的绝缘电线1能够利用使导体11变形成扁平形状后的原料扁平电线合适地制造。原料扁平电线能够通过将多个线材12绞合而成的截面圆形的导体11压缩成扁平形状且将该导体11的外周利用绝缘覆层13包覆来制造。此时,导体11的压缩能够如专利文献3~5所记载的那样通过使用辊从高度方向两侧、进一步任意地从宽度方向两侧压缩来合适地进行。绝缘覆层13向压缩后的导体11的外周的形成优选通过树脂组成物的挤出成形来进行。在这样得到的原料扁平电线中的沿着轴线方向的一部分的区域(具体而言,想要形成低扁平部30的区域)中,从原料扁平电线之外,沿着宽度方向(y方向)从外侧朝向内侧施加力,使导体11变形。通过力的施加,导体1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变小,导体11的扁平度下降。通过该操作,能够形成低扁平部30。力的施加能够通过基于手工作业的加工或使用了锤子等工具、成形模具、冲压机等装置的加工来进行。此时向导体11施加的力优选比在形成原料扁平电线时为了导体11的扁平化而施加的力小。在原料扁平电线中,通过力的施加而形成了低扁平部30的区域以外的区域作为扁平部20残留。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绝缘电线1中,通过扁平部20具有扁平形状,容易在狭窄的空间布线、在上下配置其他的构件,得到高的省空间性。另外,通过导体11由绞合线构成,能够将绝缘电线1在高度相当方向上柔软地弯曲。不过,在扁平部20中,来源于该扁平形状,在高度相当方向(z方向;扁平方向)上能够将绝缘电线1具有高的柔软性地弯曲,但宽度相当方向(y方向;扁立方向)上的弯曲柔软性与高度相当方向上的弯曲柔软性相比会变低。相对于此,在低扁平部30中,由于导体11的截面形状的扁平度低,所以各方向上的弯曲中的柔软性之差变小,不仅是高度相当方向,在宽度相当方向上也呈现高的弯曲柔软性。由此,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绝缘电线1中,容易使低扁平部30弯曲变形成复杂的形状。因而,能够利用低扁平部30在汽车内等合适地进行如三维布线那样伴随着向复杂的形状的弯曲的绝缘电线1的布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绝缘电线1的轴线方向上,设置低扁平部30的位置、数量不特别限定,在设想三维布线等向复杂的形状的弯曲的任意的部位形成低扁平部30即可。如上所述,仅对原料扁平电线从绝缘覆层13之外施加使导体11变形的力,就能够形成低扁平部30,因此能够使用共通的原料扁平电线来简便地制造需要低扁平部30的部位不同的各种绝缘电线1。作为合适的方式,能够举出沿着绝缘电线1的轴线方向形成多个扁平部20且在2个扁平部20之间形成低扁平部30的方式。进一步,在1根绝缘电线1的两端部形成扁平部20且在这些扁平部20之间形成低扁平部30的方式优选。于是,在设置有向设备的连接部位等且不取那么复杂的布线路径的绝缘电线1的两端部处,能够利用扁平部20的高的省空间性,另一方面,在绝缘电线1的中途部处,能够利用低扁平部30中的各方向上的高柔软性来应对向复杂的路径的布线。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绝缘电线1中,与在扁平部20与低扁平部30之间外形变化成不连续的阶梯状相比,优选在扁平部20与低扁平部30之间具有导体11的外形以具有连续的倾斜(锥形状)的方式变化的过渡区域40。于是,能够防止因在扁平部20与低扁平部30之间导体11的外形急剧变化而在导体11产生大的负荷、应力。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绝缘电线1中,构成导体11的线材12的材质、线径及导体截面积不特别限定。但是,从提高通过形成低扁平部30而使各方向上的弯曲柔软性提高的效果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导体截面积某种程度大的导体11。在该观点下,作为导体11的材质,优选使用由于导电性比铜、铜合金低所以导体截面积经常被增大的铝或铝合金。另外,导体截面积优选为10mm2以上、进而50mm2以上、100mm2以上。作为构成导体11的线材12的外径,能够例示0.3mm以上且1.0mm以下的范围。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绝缘电线1可以以单独的状态使用,也可以作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的构成构件使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包括上述实施方式涉及的绝缘电线1。线束可以包括多个上述绝缘电线1,另外,也可以除了上述绝缘电线1之外还包括其他种类的绝缘电线。
<线材的变形率>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绝缘电线1也与如上所述的制造方法相关联,在截面中的线材12的变形率具有不均一的分布。在此,线材12的变形率是表示某线材12具有从圆形偏离了多少的截面形状的指标。关于实际包含于导体11的某线材12,若将横穿截面的最长的直线的长度设为长径A、将具有与该线材12的截面积相同的面积的圆的直径设为圆直径R,则能够将线材12的变形率D如以下的式(1)这样表示。
D=(A-R)/R×100% (1)
需要说明的是,在评价宽度方向端部、中央部等导体11的截面的一部分的部位的线材12的变形率的情况下,从降低线材12的变形中的偏差等的影响的观点出发,优选如图2、3所示的区域R1~R3那样,作为相对于具有某种程度的面积的区域中包含的多个线材12的平均值来估算变形率。例如,设定由具有导体11的宽度w的10~30%左右的长度的边的四边形、具有这样的长度的直径的圆包围的区域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绝缘电线1中,如图2、3所示,在扁平部20和低扁平部30的双方中,在导体11的面对外周的外周部中的、沿着宽度相当方向(y方向)相当于外侧(两端)的区域的宽度方向端部(区域R2)处,与位于外周部的内侧的中央部(区域R1)相比,线材12的变形率小。也就是说,在扁平部20及低扁平部30中,与中央部的线材12相比,宽度方向端部的线材12更为接近圆形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3中,示意性地表示了各线材12的变形,在导体11的中央部等处,以使线材12变形成扁平的椭圆状的方式表示,但在现实的导体11中,不仅是这样的扁平形状,也存在如图6的A、B等的截面图像中包含的线材那样变形成歪斜的形状的情况。
如上所述,在将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绝缘电线1利用包含成形为扁平的绞合线导体的原料扁平电线来形成的情况下,该原料扁平电线中包含的导体11通过使用了辊的向绞合线的平稳的力的施加而变形成扁平,起因于此,如专利文献3~5也记载的那样,在外周部、尤其是宽度方向端部处,与中央部相比,线材12的变形率小。在利用该原料扁平电线来制造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绝缘电线1时,在扁平部20中,原料扁平电线中的导体11的构造实质上原样地被继承。在低扁平部30中也是,虽然作为导体11整体的外形而变形成扁平度低的形状,但变形不容易波及至各线材12,各线材12的形状大致不接受变化。由此,在原料扁平电线中产生的线材12的变形率的分布大致原样地也被低扁平部30继承。由此,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绝缘电线1的扁平部20及低扁平部30中,也与原料扁平电线同样,线材12的变形率在宽度方向端部处比中央部小。
在低扁平部30及扁平部20中,宽度方向端部和中央部处的线材12的变形率的具体比率不特别限定,但宽度方向端部的线材12的变形率越小则越优选。例如,宽度方向端部处的线材12的变形率相对于中央部处的线材12的变形率的比率(宽度方向端部处的变形率/中央部处的变形率×100%)优选为70%以下、进而50%以下。另外,宽度方向端部的线材12的变形率的值优选为10%以下、进而5%以下。宽度方向端部的线材12的变形率越小则越优选,不特别设置下限。
中央部的线材12的变形率不特别限定,但从避免由过度的变形引起的向线材12的负荷的施加的观点出发,优选为20%以下、进而10%以下。不过,从在原样地成为扁平部20的原料扁平电线中有效地进行导体11向扁平形状的成形的观点出发,中央部的变形率优选在扁平部20、低扁平部30的双方中为5%以上。
而且,在低扁平部30及扁平部20的截面中,宽度方向端部的线材12的变形率优选不仅比中央部小,也比导体11的外周部中的、沿着高度相当方向(z方向)相当于外侧(两端)的区域的高度方向端部(区域R3)的线材12的变形率小。宽度方向端部和高度方向端部处的线材12的变形率的具体比率不特别限定,但宽度方向端部处的线材12的变形率相对于高度方向端部处的线材12的变形率的比率(宽度方向端部处的变形率/高度方向端部处的变形率×100%)也与上述的相对于中央部的变形率的比率同样,优选为70%以下、进而50%以下。高度方向端部和中央部处的线材12的变形率的关系不特别限定。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绝缘电线1通过对于在将轴线方向全域成形为扁平形状的导体11的外周形成了绝缘覆层13的原料扁平电线在轴线方向的一部分的区域中使导体11变形而简便地形成。另一方面,通过在对截面圆形的绞合线导体仅在轴线方向的一部分的区域中进行向扁平形状的变形后在该绞合线导体的外周形成绝缘覆层13的方法,也能够制造截面扁平的区域和截面的扁平度低的区域共存的绝缘电线。但是,在该情况下,截面的扁平度低的区域未经过由力向导体11的施加引起的变形,因此线材12在包括中央部及外周部的截面整体维持为大致未从圆形变形的状态。在这样仅使导体11的一部分的区域变形成扁平后形成绝缘覆层13的情况下,需要在准备导体13的阶段预先确定将扁平度低的区域沿着绝缘电线1的轴线方向设置的位置,与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绝缘电线1中能够将低扁平部30事后形成于任意的位置不同。
<导体与绝缘覆层的关系>
如上所述,在使用在成形为扁平形状的导体11的外周设置了绝缘覆层13的原料扁平电线来形成具有扁平部20和低扁平部30的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绝缘电线1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在低扁平部30中,经常在导体11与绝缘覆层13之间产生不被线材12占据的空隙。这是因为,在从原料扁平电线之外向导体11施加力而形成低扁平部30时,导体11变形,但绝缘覆层13的内周的长度大致不变化。与从宽度相当方向(y方向)的外侧朝向内侧对导体11施加力、在宽度相当方向上压缩导体11对应地,在沿着宽度相当方向相当于导体11的外侧的区域的宽度方向导体外区域R4,与沿着高度相当方向相当于导体11的外侧的区域的高度方向导体外区域R5相比,容易形成大的空隙。也就是说,导体11与绝缘覆层13的内周面的距离在宽度方向导体外区域R4中容易比高度方向导体外区域R5大,发生空隙向宽度方向导体外区域R4的偏聚。不仅是低扁平部30,在低扁平部30与扁平部20之间的分界部中,也同样存在产生空隙向宽度方向导体外区域R4的偏聚的情况。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绝缘电线1也可以在以下的状态下使用:在低扁平部30中,如图4所示,绝缘覆层13未紧贴于导体11的外周,尤其是在宽度方向导体外区域R4中在导体11与绝缘覆层13之间产生了空隙。如之后详细说明的那样,导体11与绝缘覆层13之间的空隙有助于提高低扁平部30的柔软性。但是,也可以在使在扁平的导体11的外周挤出成形了绝缘覆层13的原料扁平电线的导体11变形而形成低扁平部30的同时,或者在使导体11变形而形成低扁平部30后,在包括低扁平部30的区域中,加热绝缘覆层13而使绝缘覆层13暂且软化或熔融。在使绝缘覆层13软化或熔融后的状态下,通过适当使用模具等来施加将绝缘覆层13朝向导体11压靠的力,能够使绝缘覆层13向导体11的外周紧贴。于是,经过放冷,如图2、3所示,在扁平部20和低扁平部30的双方中,成为绝缘覆层13紧贴于导体11的外周的状态。通过使绝缘覆层13向导体11紧贴而避免在绝缘覆层13与导体11之间存在空气的层,能够使在向导体11通电时产生的热经由绝缘覆层13而向外部高效地散发。
在绝缘电线1在扁平部20与低扁平部30之间具有导体11的外形以具有连续的倾斜的方式变化的过渡区域40的情况下,优选为以下的方式:随着使绝缘覆层13向低扁平部30的导体11的外周紧贴,在过渡区域40中,也使绝缘覆层13向导体11的外周紧贴,作为包括绝缘覆层13的绝缘电线1整体的外形以具有连续的倾斜的方式变化。于是,在扁平部20与低扁平部30之间的区域中,不仅是导体11,在绝缘覆层13中,也能够抑制由外形的急剧变化引起的大的负荷的施加、应力的产生。另外,作为绝缘电线1整体,扁平部20与低扁平部30之间由平滑的倾斜连结,因此容易将防水用的橡胶栓等外部的构件以定位于沿着绝缘电线1的轴线方向的规定的部位的状态向绝缘电线1的外周紧贴地配置。
如上所述,在从原料扁平电线之外施加力而形成低扁平部30时,导体11变形,但绝缘覆层13的内周长大致不变化,起因于此,除了导体11与绝缘覆层13之间的空隙偏聚于宽度方向导体外区域R4这一特征之外,也带来在低扁平部30和扁平部20中在导体11的截面的外周的长度不容易产生差这一特征。这是因为,在为了形成低扁平部30而使导体11变形时,导体11的外周的长度由绝缘覆层13的内周的长度限制,因此难以使导体11的外周的长度大幅变化。在得到的绝缘电线1的截面中,在扁平部20与低扁平部30之间,导体11的外周的长度之差相对于扁平部20中的导体11的外周的长度例如成为5%以下。也就是说,将扁平部20中的导体11的外周长设为L1,将低扁平部30中的导体11的外周长设为L2,由下述的式(2)表现的周长差比率ΔL成为5%以下。
ΔL=|L1-L2|/L1 (2)
需要说明的是,导体11的外周长作为在截面中将配置于导体11的最外周的线材12的轮廓平滑地连结而得到的轮廓线的长度来评价即可。周长差比率ΔL为5%以下等在扁平部20与低扁平部30之间导体11的外周长之差变小的状态在低扁平部30中加热绝缘覆层13而使其向导体11的外周紧贴的情况下也会维持。在不进行绝缘覆层13的基于加热的向导体11的紧贴的情况下,也可以取代导体11的外周长L1、L2而使用绝缘覆层13的内周长来评价周长差比率ΔL。
<绝缘电线的空隙率>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绝缘电线1中,截面中的空隙率优选在低扁平部30中比扁平部20大。在此,空隙率是指在绝缘电线1的截面中由绝缘覆层13的内周包围的区域的面积中的、不被线材12占据的空隙的面积的比例。
若在绝缘电线1的截面中空隙形成得多而空隙率大,则在弯曲导体11时,通过线材12向空隙的移动而辅助绝缘电线1的柔软的弯曲。由此,通过低扁平部30具有比扁平部20大的空隙率,在低扁平部30中,除了具有扁平度低的截面外形的效果之外,向各方向的弯曲的柔软性进一步提高。其结果,在绝缘电线1中,容易执行利用了低扁平部30的向复杂的形状的弯曲。
如上所述,在成形为扁平形状的导体11的外周设置了绝缘覆层13的原料扁平电线的一部分的区域中通过施加从宽度方向外侧朝向内侧的力而使导体11变形来形成低扁平部30的情况下,在低扁平部30中,与扁平部20相比容易提高空隙率。如在上文中关于导体11与绝缘覆层13的关系所说明的那样,在变形的前后,截面中的绝缘覆层13的内周长大致不变化,导体11的外周长的变化由该绝缘覆层13的内周长限制,但若外周长相同,则扁平度低的图形与扁平度高的图形相比,由其外周包围的区域的面积变大。也就是说,在低扁平部30中,与扁平部20相比,存在增大由导体11的外周包围的区域的面积的余地。在由导体11的外周包围的区域中,线材12占据的面积恒定,因此,在低扁平部30中,若由作为导体11整体的外周包围的区域的面积变大,则在该区域的内侧,空隙占据的面积、也就是空隙率变大。基于这样的理由,经过从原料扁平电线的变形,低扁平部30与扁平部20相比,截面的空隙率容易变大。
如在上文中关于导体11与绝缘覆层13的关系所说明的那样,在使原料扁平电线的导体11变形而形成了低扁平部30的状态下,在低扁平部30中,容易在导体11的外周与绝缘覆层13之间形成空隙,尤其是,空隙容易偏聚于宽度方向导体外区域R4。这样在导体11的外侧形成的空隙也有助于由线材12的移动实现的导体11的柔软性的提高。由此,也包括在这些导体11的外周形成的空隙在内,在绝缘电线1的截面中,由绝缘覆层13的内周包围的区域整体的空隙率(全域空隙率)在低扁平部30中比扁平部20高即可。但是,在导体11的外周的内侧形成的空隙、也就是在构成导体11的线材12之间形成的空隙对导体11的弯曲柔软性的提高呈现更高的效果。由此,若仅着眼于在导体11的外周的内侧形成的空隙的情况下的空隙率(导体内空隙率)也在低扁平部30中比扁平部20大,则进一步优选。导体11的外周的内侧的空隙的分布及由这些空隙的贡献实现的导体内空隙率即使经过由加热实现的绝缘覆层13向导体11的紧贴也会实质上维持。
低扁平部30中的具体的空隙率(全域空隙率;在本段中同样)不特别限定。但是,低扁平部30的空隙率相对于扁平部20的空隙率的比率、也就是将扁平部20中的空隙率设为V1%、将低扁平部30中的空隙率设为V2%而由下述的式(3)表示的空隙率比Vr为1.2以上即可。
Vr=V2/V1 (3)
进一步,空隙率比Vr最好为1.5以上、进而2.0以上。另外,低扁平部30中的空隙率的值(V2)最好为35%以上、进而40%以上、45%以上。于是,在低扁平部30中,容易确保高的柔软性。在扁平部20中也是,从确保高度相当方向上的弯曲柔软性的观点出发,空隙率(V1)优选为10%以上。从柔软性的观点出发,不对空隙率(V1、V2)特别设置上限,但从在扁平部20及低扁平部30中分别稳定地保持规定的导体11的外形的等观点出发,最好为大概50%以下。
实施例
以下示出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由这些实施例限定。
[1]导体的形状和绝缘电线的弯曲柔软性
首先,关于在扁平电线形成了低扁平部的情况和未形成低扁平部的情况,比较了弯曲柔软性。
(试样的准备)
首先,制作了扁平电线。首先,准备将铝合金的线材绞合而成的截面圆形的绞合线,将该绞合线利用辊压缩成扁平形状,从而制作了导体。作为绞合线,使用了导体截面积为130mm2、线材直径为0.42mm的绞合线。扁平形状的纵横比w/h为约3。在制作的导体的外周通过挤出成形而形成了绝缘覆层。作为绝缘覆层的构成材料,使用了交联聚乙烯,绝缘覆层的厚度为2mm。
作为试样之一,直接使用了上述制作的扁平电线。另外,作为另一个试样,利用上述制作的扁平电线制作了低扁平化电线。也就是说,对于扁平电线,在沿着轴线方向的中途部的长度6cm的区域中,施加从扁平形状的宽度方向外侧朝向内侧的力,使导体的扁平形状的扁平度下降,从而形成了低扁平部。低扁平部中的导体的纵横比w/h为约1。在形成低扁平部后,加热电线的包括低扁平部的部位,使绝缘覆层紧贴于导体。
(评价方法)
对于上述制作的各绝缘电线,评价了柔软性。在评价中,如图5所示,在切出成长度50cm的绝缘电线1的一端安装重量500g的重物T2,以与另一端相距25cm的位置为支点T1而在水平方向上支承(以图中虚线表示)。此时,将绝缘电线1的扁平形状的宽度相当方向(y方向)配置成重力方向,使得绝缘电线1通过重物T2的重力而在宽度相当方向上弯曲。另外,关于低扁平化电线,在形成了低扁平部的区域的中央配置支点T1。关于各绝缘电线1,计测了安装有重物T2的端部通过重物的重力T2而从水平位置垂下的距离d1。
(评价结果)
在以下的表1中,关于扁平电线和低扁平化电线示出端部的垂下距离d1。
[表1]
根据表1,由重物引起的端部的垂下距离在低扁平化电线中为扁平电线的2倍以上。这意味着,低扁平化电线与扁平电线相比,在宽度相当方向上具有高的弯曲柔软性。在低扁平化电线中,虽然只是使扁平电线的一部分的区域的扁平度下降,但对宽度相当方向上的弯曲中的柔软性的提高呈现了高的效果。
[2]导体中的线材的变形
接着,在扁平部和低扁平部中,关于构成导体的线材的变形进行了比较。
(试样的准备)
与上述试验[1]同样地,在扁平电线的轴线方向的中途部形成低扁平部,制作了低扁平化电线。不过,在形成低扁平部后,未进行由绝缘覆层的加热实现的绝缘覆层向导体的紧贴。导体截面积为130mmm2,导体的纵横比w/h在扁平部中为约3,在低扁平部中为约1。将得到的低扁平化电线向丙烯酸树脂包埋而固定,在扁平部和低扁平部中,分别与轴线方向垂直地切断,制作了截面试样。
(评价方法)
对扁平部及低扁平部各自的截面试样进行显微镜观察,关于截面的各部分处的线材的变形进行了评价。尤其是,关于低扁平部,使用拍摄了截面的显微镜图像,关于代表性的部位,定量地评价了线材的变形率。也就是说,对规定的区域中包含的线材计测线材直径,按照上述式(1)估算了线材的变形率(D)。记录了在各区域内得到的线材变形率的平均值。
(评价结果)
在图6的A、B中分别示出拍摄了扁平部及低扁平部的截面的图像。另外,在以下的表2中,关于低扁平部,示出评价了各部分的线材变形率的结果。
[表2]
首先,若观察图6的A的扁平部的截面,则在表示为区域R1的导体的中央部处,线材从圆形显著地变形,而在表示为区域R2的宽度方向端部处,线材保持着接近圆形的形状,显然可知:宽度方向端部与中央部相比,线材的变形率小。而且,在表示为区域R3的高度方向端部处,从圆形变形的线材也多,可知:即使与高度方向端部相比,宽度方向端部处的线材的变形率也小。可认为:通过使用辊来使导体整体平稳地变形成扁平形状,宽度方向端部的线材未从圆形大幅变形。
接着,若观察图6的B所示的低扁平部的截面,则与扁平部同样,在表示为区域R1的导体的中央部处,线材从圆形显著地变形成扁平,而在表示为区域R2的宽度方向端部处,线材保持着大致可视为圆形的形状,显然可知:宽度方向端部与中央部相比,线材的变形率小。这在定量地解析了区域R1及区域R2中的线材的变形率的表2的结果中进一步明确地示出。线材变形率的值在宽度方向端部R2处为宽度方向中央部R1的一半以下。作为绝对值,宽度方向端部R2处的线材的变形率也为5%以下的小的值。
而且,在图6的B中,在表示为区域R3的高度方向端部处,从圆形变形的线材也多,可知:即使与高度方向端部相比,宽度方向端部处的线材的变形率也小。在表2中,宽度方向端部R2处的线材的变形率在与高度方向端部R3的值进行了比较的情况下也为一半以下的小的值。
从以上的结果可确认:导体的宽度方向端部处的线材的变形率比中央部及高度方向端部处的变形率小这一扁平部中的特征经过由来自宽度方向两侧的力的施加引起的导体的变形而也被低扁平部继承。
[3]导体中的外周长及空隙率
(试样的准备)
与上述试验[1]同样地,在扁平电线的轴线方向的中途部形成低扁平部,制作了低扁平化电线。不过,在形成低扁平部后,未进行由绝缘覆层的加热实现的绝缘覆层向导体的紧贴。作为扁平电线,使用了导体截面积为15mmm2、60mmm2、130mmm2的3种扁平电线。导体的纵横比w/h在扁平部中为约3,在低扁平部中为约1。绝缘覆层的厚度在导体截面积为15mm2的试样中为1mm,关于其他2种试样为2mm。对于制造的各绝缘电线,与试验[2]同样地,在扁平部和低扁平部中分别制作了截面试样。需要说明的是,在该试验[3]中作为低扁平化电线的原料使用的扁平电线与在试验[2]中使用的扁平电线相比,绝缘覆层相对于导体的紧贴性高。
(评价方法)
对各截面试样拍摄显微镜图像后,通过图像解析而计测了导体的外周长及空隙率。作为导体的外周长,在图像中,将导体的外周平滑地连结而设定轮廓线,计测了该轮廓线的长度。作为空隙率,在截面图像中,算出了绝缘覆层的内侧的区域的面积中的、未被线材占据的区域的总面积所占的比例。
(评价结果)
在图7的A~C中示出各绝缘电线的扁平部及低扁平部的截面图像。分别关于导体截面积为15mmm2、60mmm2、130mmm2的情况,在左侧表示了扁平部,在右侧表示了低扁平部。另外,在以下的表3中,关于各试样的扁平部和低扁平部,汇总导体的外周长和空隙率的值。关于导体的外周长,也表示了通过上述式(2)求出的周长差比率ΔL。另外,关于空隙率,也表示了通过上述式(3)求出的空隙率比Vr。
[表3]
在图7的A~C的所有试样的图像中都是,在扁平部、低扁平部中,绝缘覆层均紧贴于导体的外周的全域。另外,在所有试样中都可看出:在低扁平部中,与扁平部相比,在线材间形成有更多空隙。尤其是,在导体截面积小的试样中,低扁平部和扁平部中的空隙量之差显著。
若观察表3,则关于所有试样都是,在扁平部和低扁平部中,导体的外周长为相近的值。周长差比率也为5%以下的小的值。也就是说,可以说导体的外周的长度大致未因由导体的变形实现的低扁平化而变化。可认为该结果是基于:从成形为扁平的导体的外周被绝缘覆层包覆的状态起,通过导体的变形而形成了低扁平部,导体的外周长的变化由绝缘覆层的内周长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表3所记载的导体的外周长表示将导体的外周平滑地连结而设定的轮廓线的长度,但确认了:这样求出的外周长也与在各试样图像中将绝缘覆层的内侧的区域二值化且对相当于线材的区域的外周的周长进行解析而得到的值大概一致。
而且,根据表3,如在图7的A~C的截面图像中看到了倾向那样,在所有试样中都是,与扁平部相比,在低扁平部中,空隙率大。并且,空隙率比在所有试样中都为2.0以上。也就是说,在低扁平部中,空隙在电线截面中占据的比例大到扁平部的2倍以上。该结果反映了:越是扁平度小的形状,则由相同的长度的外周包围的区域的面积越大。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导体截面积130mm2的试样的扁平部,对多个试样个体的多个部位同样地评价了空隙率,在空隙率的值产生的误差最大为5%左右。由此可确认:表3所示的扁平部与低扁平部之间的空隙率之差是有意差。
[4]导体与绝缘覆层之间的空隙
最后,关于因由扁平电线的变形实现的低扁平化而在导体与绝缘覆层之间产生的空隙的分布进行了调查。
(试样的准备)
将在上述试验[2]中使用的试样在该试验中也原样地使用。将成为试样的绝缘电线向丙烯酸树脂包埋而固定后,在扁平部及低扁平部、以及扁平部与低扁平部之间的分界部的各部位处切断,制作了截面试样。
(评价方法)
对在各位置处将绝缘电线切断而制作的截面试样拍摄显微镜图像,与上述试验[3]同样地,通过图像解析而计测了空隙率。
(评价结果)
在图8的A中示出作为试样使用的绝缘电线的外观照片。照片是从与扁平部的扁平面对向的方向拍摄到的,左侧为扁平部,右侧为低扁平部。在照片中,通过切断而得到了截面试样的位置也一并表示。在图8的B中表示了各位置处的截面的显微镜图像。表示于各图像的上方的附图标记与图8的A中所示的切断位置P1~P5对应,位置P1相当于扁平部,位置P2相当于扁平部与低扁平部之间的分界部,位置P3~P5相当于低扁平部。需要说明的是,在试验[2]中使用于线材的变形率的解析的截面图像与位置P1及位置P5的截面对应。
根据图8的B的截面图像,在位置P2的分界部及位置P3~P5的低扁平部各自的截面中,在与图像的横向对应的宽度方向上,在导体与绝缘覆层之间形成有比高度方向大的空隙。该空隙向宽度方向导体外区域的偏聚与在形成低扁平部时对扁平导体施加从宽度方向外侧朝向内侧的力而在宽度方向上减小了导体的尺寸建立对应。在低扁平部中,空隙向宽度方向导体外区域的偏聚在距分界部近的位置P3、P4处尤其显著。
而且,在以下的表4中汇总各位置的截面中的空隙率。通过作为原料使用的扁平电线中的导体与绝缘覆层之间的紧贴力的不同,在表4中得到的空隙率的值在扁平部、低扁平部中都比以上的表3所示的值大。但是,在该表4的结果中,也与在表3中看到的同样,与扁平部相比,在低扁平部中,空隙率大。在分界部中也得到了接近低扁平部的空隙率。
[表4]
以上,关于本公开的实施的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丝毫不限定于上述实施的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
附图标记说明
1 绝缘电线
11 导体
12 线材
13 绝缘覆层
20 扁平部
30 低扁平部
40 过渡区域
d1 垂下距离
h 导体的高度
w 导体的宽度
x 绝缘电线的轴线方向
y 宽度相当方向
z 高度相当方向
P1~P5 切断位置
R1 中央部的区域
R2 宽度方向端部的区域
R3 高度方向端部的区域
R4 宽度方向导体外区域
R5 高度方向导体外区域
T1 支点
T2 重物。

Claims (12)

1.一种绝缘电线,具有多个线材绞合而成的导体和包覆所述导体的外周的绝缘覆层,其中,
使构成所述导体的各所述线材及所述绝缘覆层相互连续,沿着轴线方向具有扁平部和低扁平部,
与所述绝缘电线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所述导体的外形在所述扁平部中为扁平形状,且在所述低扁平部中为扁平度比所述扁平部小的形状,
在所述扁平部及所述低扁平部的双方的所述导体的所述截面中,在所述导体的面对外周的外周部中的、与所述扁平形状的宽度方向外侧对应的宽度方向端部处,与所述导体的中央部相比,所述线材从圆形的变形率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电线,
在所述扁平部及所述低扁平部的双方的所述导体的所述截面中,在所述导体的面对外周的外周部中的、所述宽度方向端部处,与和所述扁平形状的高度方向外侧对应的高度方向端部相比,所述线材从圆形的变形率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绝缘电线,
在所述低扁平部中,所述线材从圆形的变形率在所述宽度方向端部处为所述中央部的70%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绝缘电线,
在所述低扁平部中,所述线材从圆形的变形率在所述中央部处为5%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绝缘电线,
所述截面中的由所述绝缘覆层的内周包围的区域的面积中的、不被线材占据的空隙的比例即空隙率在所述低扁平部中比所述扁平部大。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绝缘电线,
在所述截面中,所述扁平部与所述低扁平部之间的所述导体的外周的长度之差为所述扁平部中的所述导体的外周的长度的5%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绝缘电线,
在所述扁平部和所述低扁平部的双方中,所述绝缘覆层紧贴于所述导体的外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绝缘电线,
所述绝缘覆层在所述扁平部与所述低扁平部之间具有所述导体的外形以具有连续的倾斜的方式变化的过渡区域,在所述过渡区域中,所述绝缘覆层也紧贴于所述导体的外周。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绝缘电线,
在所述低扁平部的所述截面中,沿着与所述扁平形状的宽度方向及高度方向对应的方向,将所述导体的外侧的区域分别设为宽度方向导体外区域及高度方向导体外区域,
在所述宽度方向导体外区域中,在所述导体与所述绝缘覆层之间形成有比所述高度方向导体外区域大的空隙。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绝缘电线,
所述绝缘电线沿着轴线方向具有多个所述扁平部,
在2个所述扁平部之间具有所述低扁平部。
11.一种绝缘电线,通过以下方法来制造:
将多个线材绞合而成的导体压缩成扁平形状,将外周利用绝缘覆层包覆而形成绝缘电线后,
在沿着所述绝缘电线的轴线方向的一部分的区域中,从所述扁平形状的宽度方向外侧朝向内侧施加力,使所述导体的扁平度下降,从而形成低扁平部,
并且,将成为了所述低扁平部的区域以外作为扁平部而残留。
12.一种线束,包括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绝缘电线。
CN202280025090.2A 2021-03-31 2022-03-25 绝缘电线及线束 Pending CN11712112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60353A JP2022156581A (ja) 2021-03-31 2021-03-31 絶縁電線およ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JP2021-060353 2021-03-31
PCT/JP2022/014293 WO2022210331A1 (ja) 2021-03-31 2022-03-25 絶縁電線およ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21127A true CN117121127A (zh) 2023-11-24

Family

ID=834589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25090.2A Pending CN117121127A (zh) 2021-03-31 2022-03-25 绝缘电线及线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45123A1 (zh)
JP (1) JP2022156581A (zh)
CN (1) CN117121127A (zh)
DE (1) DE112022001886T5 (zh)
WO (1) WO202221033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30739A (ja) 2012-12-28 2014-07-10 Hitachi Metals Ltd フレキシブルフラットケーブ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9093309A1 (ja) 2017-11-08 2019-05-1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電線導体、被覆電線、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JP7072400B2 (ja) 2018-02-26 2022-05-20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回転コネクタ
JP7060081B2 (ja) 2018-03-14 2022-04-2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電線導体、被覆電線、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および電線導体の製造方法
JP2020077499A (ja) * 2018-11-06 2020-05-21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電線および電線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56581A (ja) 2022-10-14
US20240145123A1 (en) 2024-05-02
WO2022210331A1 (ja) 2022-10-06
DE112022001886T5 (de) 2024-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90184B2 (ja) 電線導体、被覆電線、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および電線導体の製造方法
JP6856089B2 (ja)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CN112086224B (zh) 电线导体、被覆电线、线束
CN111373492B (zh) 电线导体、包覆电线、线束
JP2014090613A (ja) セグメント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CN117121127A (zh) 绝缘电线及线束
WO2022210332A1 (ja) 絶縁電線およ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JP2022158845A (ja) 絶縁電線およ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CN117121128A (zh) 绝缘电线及线束
WO2023189982A1 (ja) 絶縁電線、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および絶縁電線の製造方法
JP7019256B2 (ja) 端子付き電線及び端子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